关于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精选12篇)
1.关于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一
2021年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路径探索调研报告范文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强化基层组织、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按照厅党组关于《开展“学政策、搞调研、抓落实、促振兴”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式路径,我们组织有关单位组成课题组,利用4个月时间,针对我省地域不同,分别在XX市、XX市选经济基础、地理条件不同的22个村组,通过问卷、座谈、实地调研,同时组织到XX省、XX省考察学习,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形成以下报告。
一、我省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集体经济组织从无到有,产改成绩显著
从2017年产权制度改革至今,全省登记注册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XX个,实现了全省全覆盖,其中总资产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XX个,占比11.29%;总资产金额在10至50万元以下的XX个,占比13.98%;总资产金额在50至100万元以下的XX个,占比12.14%;总资产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XX个,占比62.59%。通过对各地市的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底,总资产金额100万元以上占比前三的地市是XX市、XX市、XX市;总资产金额50至100万元以下占比前三的地市是XX市、XX市、XX市;总资产金额10至50万元以下占比前三的地市是XX市、XX市、XX市;总资产金额10万元以下占比前三的地市是:XX市、XX市、XX市。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资产X亿元,比20XX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前XX亿元增长190.8%,将近增长三倍,集体经济组织从无到有,成绩十分显著。
(二)集体资产清晰,资源配置不合理
通过清产核资,集体资产清晰,全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资产金额XXX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XX亿元;非经营性资产总额XX亿元,从全省来看,经营性资产总额与非经营性资产总额还有相当程度差异,相差XXX亿元,仍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集体经济起步发展,发展水平较低
我省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晚,正处于起步发展探索阶段,从全省来看,空壳村(无集体经济收入)XX个,占比21.50%;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及以下)XX个,占比XX%;一般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XX个,占比XX%;富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XX个,占比X%。空壳村薄弱村共占比XX%,占比较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较低。从产业发展层级看,与市场主体相比,产业等级低,技术落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四)地域特点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省陕南、陕北、关中地域特点明显,经济差异较大,XX市一般村、富裕村数量优势突出,居全省首位;XX市村落总量最高,其中薄弱村和空壳村占比明显;XX市一般村、富裕村数量占比最低。据统计数据分析,XX市集体经济在各个层级均排名前三,发展较为均衡;XX市集体经济在总资产金额100万元以上占比不突出,但在其他层级均排名靠前,发展速度势头明显;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是XX市及XX示范区。
二、我省及兄弟省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重要举措,需要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打破旧有思维桎梏,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近年来,各地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探索总结出发展村集体经济多种具有可复制性的典型模式,同时,我们也借鉴兄弟省市一些模式,各地结合乡情村情借鉴学习。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调研中,我们对我省和兄弟省市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总结、剖析、梳理、分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按照经营主体、主导产业、经营要素、经营理念等可以分为四类。按经营主体可分为联营联建型、飞地抱团型、自主治理型、PPCV模式;按主导产业可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三产融合型;按经营要素可分为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资金经营运作型;按经营理念可分为生态优先型、循环利用型。
(二)发展村集体经济10种典型模式案例剖析
1.联营联建型
联营联建模式在不改变村级集体产权边界的前提下,将周围邻近的村庄打造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实化集体产权,激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进行“跨村”统筹开发运营,从而优化了集体产业发展结构,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现多村共赢发展。
案例:XX市XX区XX镇打破行政村区域限制,成立汉王镇联合体党支部,依靠支部引领,按照“6243”产业发展模式和“1+14+N”的工作思路(1个农业公司,14个村集体,N个专业合作社、小农户),将全镇14个村联结起来,集中各村扶贫资金联合办厂,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形成“一核多元、共建共享共治”的发展模式。通过跨区域合作开发的“联建联营”发展模式,解决了无发展基础、无发展条件的村集体的发展难题,通过资金的有效整合,实现了项目的重点突破和农户、村集体共赢。
可参考性:这种模式以有经济基础、有发展条件的村带动周边无经济基础、无能人带头、无发展条件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问题,难点在于必须乡镇协调,多村村民达成共识。
2.土地资源开发型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案例:XX区XX界镇XX村村组集体将1.1万亩农民入股的土地统一整合、规划、管理等,承包出租给集体农户或公司经营,每年收益按股分红。
可参考性:这种模式适用于地理条件差、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低,村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的村组,难点在于整合土地改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大,需政府项目资金投入。
3.三产融合型
三产融合型是指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
案例:XX市赵家峁村立足村情,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村情风貌、生态文化等优势,按照“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乡音乡愁长存”的思路,规划了设施农业及时令水果采摘区、现代养殖小区、新农村住宅区、水上游玩垂钓农家休闲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以及杏树文化观光区等六大功能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20XX年X月份合作社开始试运营,20XX年实现旅游收入X万元;20XX年旅游收入达到XX万元;20XX年旅游纯收入突破XXX万元,其中村集体收益XXX万元。
可参考性:这种模式适用于地理位置距离县城周边的村组。
4.资产盘活型
利用集体闲置的宅基地、农房、建设用地等资产以及山林、塘库、河道等资源,引进专业团队或企业,发展特色民宿、乡村旅游、生态体验等特色项目,实现“资源变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
案例:留坝县小留坝村利用本村“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优势,与北京“隐居乡里”公司开展合作,原生态改造村集体腾退的XX座老屋,打造以“大秦岭的小日子”为主题的楼房沟精品民宿。既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又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20XX年村集体来自民宿的收益XX万元。
可参考性:这种模式适用于有旅游条件发展的村组,难点在必须引进企业经营,并对企业有监管措施,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5.服务中介型
服务中介型是指集体经济组织为企业、农户和个人提供技术指导、代理服务、租赁服务、物业管理等服务,获得集体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针对本地优势或特色农产品,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信息传递、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可创办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社,办理金融、保险、通信等代理服务,为农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获得服务收益;可利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资金购置耕整机、收割机等设备,满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开展农业机械化服务,收取服务费;探索农村物业管理服务,提供绿化管护、卫生保洁等项目,获得集体收入。
案例:XX市XX县XX村发挥地理位置、乡村产业优势,引进三家社会资本,三家企业共流转村集体和农户土地2000余亩,村集体负责保障组织企业劳务用工,水电路维护等生产环境,村集体每年按流转土地每亩50元向企业收取费用,按企业每年劳务用工费千分之二收取劳务组织费,村集体通过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发展物业经济,增加集体性收入。20XX年,集体收益在XX万元。
可参考性:这种模式适用范围广,适合有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无能人、无能力投资的村组,村组只负责正常的协调组织工作。
6.工业主导型
工业主导型是利用集体经济组织积累的资产资本发展乡镇企业,形成的工业产业型集体经济。
案例:XX市XX庄村积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村两委班子采用市场化经营理念,将经济发展的触角延伸至金融、建材、健康等产业,配合“四个千亿产业振兴计划”,利用股份制投资管理的模式,由实业公司主导,创建陕西华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XX)、XX庄水泥有限责任公司、XX庄建材家居城等下属企业,合股成立XX市XX水科技有限公司、XX市中小企业应急转贷服务有限责任公司、XX市XX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成XX融资担保有限公司、XXX孵化有限公司等,成功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
可参考性:这种模式适用于有工业发展条件的村组。
7.生态优先型
生态优先型是指依靠周边自然资源,大力涵养生态环境,培育绿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型”的产业发展之路。
案例:XX市岚皋县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全产业链打造林下经济,林业部门突出林芋、林药、林蜂、林菌、林菜和林下养殖六大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山林经济脱贫新路径。全县已建成山林经济扶贫示范点XX个,发展林下种植XX万亩,林下养殖XXX万只,林下养蜂XX万箱,已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XX元,人均增收XX元。XX县已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
可参考性:这种模式适用于国家生态保护要求严格或有国家重点设施基地的村组。
8.资本资金经营运作型
资本资金经营运作型指集体经济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案例:XX市X城区西南山区是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参与了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XX亿元,其中,国有资本XX万元,村级入股XX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XX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XX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园区建成后,可供X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XX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X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X万元以上。
可参考性:解决村组发展的资金问题,难点在于必须县级政府主导,有金融机构参与。
9.自主治理模式
“自主治理”的运行模式较为多元,是由政府提供一定的组织资源、制度框架的支持,并与社会各主体之间为解决同一系列的问题,而形成共同享有决策及实施权力的“协同增效”式的合作治理过程。
案例:XX省永康市圆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政府、农民、市场多方共同参与合作治理。该村从资源要素整合角度出发,形成“政府决策+农民主力+市场助力”的产业经济发展形式,通过找准自身定位,达到农村集体经济再造目标。通过国家、农民、市场三方主体共同合作,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目标锁定在资源要素方面,通过多方资源要素整合,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再生的“协同增效”治理效果。
可参考性:这种模式农村规划与发展有机结合,有可持续发展性。
10.PPCV模式
PPVC(Public-Private-Villages-Collective)模式主要是指政府全力支持,引进企业社会资本,鼓励村民主体参与,村集体协调的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案例:XX省XX县立足自然资源,乡镇政府开发“一镇一品”特色文化节,提升自然资源知名度,为乡村资源开发营造良好的外部招商环境;县乡两级政府积极引进企业社会资本,引导乡村特色产业链培育发展;制度上不断创新,为乡村经济发展配套相关政策。发挥企业社会资本的资源优势和管理营销优势,努力培育健全乡村一、二、三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企业通过主导投资、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本地村民参与到产业链各环节,从而促进村民增收和村集体获益。村集体发挥组织协调村民优势,主要协调村民与企业、村民与合作社等利益关系;村集体通过组建民宿协会等行业组织,发挥集聚效应,提高村民在产业链中的集体话语权;村委会也通过承租民宿和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从而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环境整治,努力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可参考性:发挥政府职能,解决农民增收,农民参与度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难于起步
我省空壳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占比21.50%;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及以下)占比51.23%,占比较大,相当一部分村无经营性资产,集体预留的耕地也寥寥无几,还有个别村组前任村干部已将仅有的集体机动地以30年流转期对外流转,而且早已收回全部流转费,现在村集体无任何收入,加之各级政府的扶持资金倾斜贫困村,相当一部分村发展起步困难。
(二)集体经济组织身份不明,发展受限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法人地位不明确,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税法问题缺乏明确规定,在农产品质量认证、商标注册、项目申请等方面尚未得到普遍认可。农业农村部门颁发的“特别法人”证书明显不如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高。同时村“两委”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存在“政社不分”的问题,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在股权继承转让、有偿退出、抵押担保贷款等方面改革不够深入,试点成果还比较少。
(三)发展经济人才缺乏,有盲目照抄照搬现象
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保守,创新能力不足,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专业财务和审计人才,财务人员文化程度偏低,财务专业知识匮乏,难以胜任规范化管理和财务工作。相当一部分村干部是“抓党建工作的内行,搞经济工作的外行”,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有想法,没办法”,盲目照搬照抄,缺乏对村集体经济持续性、长远性发展谋划,无形中会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损耗,集体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集体经济内在机制不健全,有碍于发展
集体经济组织虽然从农业农村部门领到了“XX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登记证书,但是并未经历合作社的组建过程,在具体运作中,资金管理、评价激励、风险防控等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需探索完善。
(五)指导扶持体系不健全,资金支持不足
一是业务指导体系不健全。全省农经体系不健全。市县镇农经部门力量薄弱,业务指导跟不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基层农经体系不健全,绝大多数镇办农经机构不独立,工作经费缺乏、人才匮乏,人员多为兼职,业务素质不高,难以胜任面广量大专业性强的农村改革工作任务;二是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尚未出台具体明确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的土地、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在税费减免、土地开发、承接项目、品牌创建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经营性资产移交时,交易税额过大。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困难,对贫困村扶持力度大,但对非贫困村扶持力度小。三是支持资金远远不足。大多数村只有资源性资产,无资金基础,发展产业资金需各级政府持续稳定的支持。
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思考
(一)注重农村支部班子建设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第一要务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托,要切实加强党支部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功能。从调研中我们发现,集体经济搞的好的地方,基层组织都是健全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靠头羊”。要让乡村振兴真正落地见效,就要强化“特色”党建引领,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回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兴村,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在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做好产业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要坚持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强化政治引领功能。
(二)坚持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功能,细化明确集体经济组织适当的职责职能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财产的经营组织,在未设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依法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虽然村委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两种不同的组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并未有明确区分村委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成为常态。这种“政经不分”的普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决策与组织成本,有助于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但这种管理结构及方式最大弊端是集体经济组织难于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无法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细化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职能,不能赋予超出其能力和权力以外的责任和义务。
(三)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国资委”作用,强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体制机制创新
在调研中,我们普通得出一个结论,受人才、能力和经验限制,集体经济组织不宜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更应该发挥农村国资委作用,把集体资产安全保值作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既然现在的集体经济是一个不同与过去的集体经济的新生事物,要敢于大胆的试大胆的闯,不能以太多的条条框框进行限制。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要充分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融合,共同壮大共同富裕。突破区域限制,鼓励建立县域内集体经济联合体或者以村为单位的股份大型企业。对于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项目在县域内不宜平均分配,应该在充分对县域资源禀赋评估调研的基础上,整合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村级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
(四)加强村集体经济高层管理队伍,培养职业经理人是村集体经济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现阶段村集体经济组织高层管理队伍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与市场经营管理理念严重脱节,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及其运行方式多是简单地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级管理方式直接移植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另一个方面重要原因是,现阶段没有相关政策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招聘、引进职业经理人及其他管理人员具体实施办法,从而造成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缺失,导致大部分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团队难以承担起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任。一方面要注重乡村干部的选拔提干工作,及时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输入新鲜血液。要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加大乡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提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增强法制观念,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搭建优质服务平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企业家培养机制,建立科学、公开的选拔机制,合理、完善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对于那些有丰富成功经验的种养大户、有先进科学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村官以及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要不拘一格录用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队伍中来,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激活集体资源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村农业部要求将清产核资后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和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都折股量化到每个集体成员,且成员股份还可转让、继承。这虽然摆脱集体资产看似“人人有份”、实则“人人无份”的状态,以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农民享有分红,财产性收入稳定增加的目标。但是,我省90%的村无经营性资产,无经济基础,甚至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无法启动,只有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机动预留地、少量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这些资源多年沉睡,未发挥效能,只有通过农村产权交易这个环节,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市场经济杠杆撬动,走入市场,才能发挥其效能。成都产权交易市场就是全国成功的案例。在我省高陵区目前也已初步启动。但其他区县产权交易基本未运作。因此,加快建设一支农村产权交易评估师队伍,出台交易规程、制度等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六)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激发基层“能人”创业热情和动力是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规定集体经济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合作社经济中按交易量分配原则中就蕴含着按劳分配,但是目前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配方式从思路到实践都没有体现按劳分配的理念,大多是按股分红,也就是按被赋予的资产占有份额分红,这与按劳分配的理念背道而驰,根据目前各地的实践结果,按股分红几乎很少与带头创业,为集体做贡献的“领头羊”利益有直接挂钩,激励奖励机制不健全,挫伤了工作热情,甚至部分群众观念转变慢,还引来了一些“官司麻烦”,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配套机制予以保障。省级“十二条措施”虽已出台,但各地具体措施滞后,影响制约了发展村集体经济起步。
五、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法》,省级层面修订我省《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地位和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占有、使用、收益、退出、继承及抵押、担保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进一步形成完备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出台《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指导意见。
二是建议出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指导性文件,明确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主管部门,明确产权交易机构的设立、人员、编制,制定农村产权交易行业标准等,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
三是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制定能充分发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补贴制度,完善薪酬制度,建立健全干部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四是加大财政政策倾斜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承担项目。金融机构要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授信范围,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个性化、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和利率优惠服务。
五是制定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考核、收益分配和风险控制制度和办法,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
2.关于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组织;公费订阅报刊;建议
2003年全国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公费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大幅度减轻村集体的经济负担,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为例2002年全区村均公费订阅报刊费8631元,到2009年村均公费订阅报刊费用降至1820元,降幅达374.23%,随着地方各级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延平区人民政府分别采取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延平通讯(延平报)对村级组织实行免费赠阅。得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拥护。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项目资金不断增多,惠及面越来越广,提高财政支付村主干报酬待遇,增加村级办公经费情况下,为确保村级组织公费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落到实处,力争从源头上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公费订阅报刊费用超“限额制”和扼制部门报刊订阅加重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负担问题,逐步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订阅报刊费用“零负担”。为此,对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公费订阅报刊提出如下建议:
一、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集体经济组织公费订阅报刊的数量和费用逐年在反弹。加重村集体经济负担,已成为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具体表现:一是各级党报版面的不断扩版,以福建日报为例,由原来的四版扩大到八版。报纸的广告篇幅也在增加;二是发行价格多次上涨,如:至2015年福建日报每年288元/份;三是主要党报发行任务的数量从上至下每年在文件加码,县、乡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党报订阅任务数量,只能如数下达到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加重村级负担;四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公费订阅报刊费用猛增,据统计,南平市延平区至2015年村均公费订阅报刊费用达5993元,与2009年村均公费订阅报刊费用比增幅达到229.29%,村集体经济组织公费订阅主要党报党刊费用金额均在2000元以上,有些村高达4000元;五是部门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订阅非主要党报报刊的情况也随着死而复燃,公费订阅部门报刊的数量和费用反弹幅度相当大,除人民日报、求是、福建日报、海峡通讯、闽北日报五种主要党报报刊外的部门报刊订阅费用村均为1396元 ,公费订阅部门报刊费用高的村达1693元,报刊种类达27多种以上。
二、几点建议
(一)改革缩小主要党报的版面
将各级主要党报改为综合板和农村版,农村版的主要党报重点宣传报道党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新闻内容,删除广告、宣传企业和其他长篇大论等内容的文章,降低农村版报纸的成本和发行价格,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阅读主要党报的兴趣和热情,让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心中。
(二)缩减村集体经济组织订阅数量任务
村集体经济组织公费订阅主要党报党刊费用要控制在最高“限额制”内,订阅数量按村人口比例和自然村、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以1500人的村为例,订阅订阅人民日报1份,省级党报2-3份和设区市党报5份,订阅的各级党报必须安排村阅读栏或文化室或老人活动中心各1份,确保热心农民群众阅读,其订阅报刊费用基本控制在2000元左右,改变村级组织订阅省级报刊和设区市党报6-10份的状况,从而进一步减轻村级组织经济负担。
(三)推行县级统一垫款征订主要党报党刊制度
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公费订阅主要党报党刊,在严格控制“限额制”标准以内的基础上采取县级统一征订,财政统一付款,然后由县级根据各级订阅报刊费用的数额在财政支付给村级组织运转办公经费中抵扣,既保证村级组织对主要党报党刊的订阅,又能有效限制部门报刊和杂志向村级组织摊派的问题。
(四)推行主要党报党刊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免费赠阅
对人民日报、求是、福建日报、海峡通讯和闽北日报等5种中央、省、设区市主要党报党刊逐步推行免费向村级组织赠阅,其费用分别由中央、省和设区市级承担,实现村级组织订阅报刊费用“零负担”,彻底解决基层为主要党报党刊发行和部门报刊杂志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摊派,加重农民负担问题的困惑。
(五)健全监督管理重在制度
3.关于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三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崇儒乡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集体经济积累逐年减少,而且十分不平衡,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特别是如何解决一些贫困村发展经济无实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的现状,使得村集体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这是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至XX年7月,崇儒乡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计152万元,村均5.63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2.39万元,村均4588元。全乡27个行政村中,20个村集体经济空白或可以忽略不计,是典型的空壳村;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7个,年集体经营收入夜都在5万元以下。
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缓慢,集体经济的发展滞后。主要体现:第一是失衡性。乡域周边地区比边远地区发展快、实力强;乡镇企业发展快的乡村比没有企业或企业少的乡村好;班子强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发展快;第二是单一性。资源 型收入特征明显,发展空间不大,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靠林业、水电、茶园承包等,收入形式单一;第三是波动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不稳定,一些地区受资源本身和市场的双重影响,年收入波动大,甚至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有的村不仅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而且还为基本建设而负债,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脆弱。农村集体经济较好的地方事情还好办,而集体经济弱的地方,要办一件事难度相当大。
二、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基础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由于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片面理解,绝大多数村只强调“分”的一面,忽视了“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更加艰难。
2、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新形势下,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内在动力和外部扶持,村干部对还要不要、特别是还能不能以及如何发展集体经济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农村工作只注重总体经济的发展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明确的要求和配套的扶持措施,即使有,也仅仅 只是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没有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广大农村干部通过切身体会,虽已意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在农村工作中的作用,但不少人只乐于顺风使舵,而不愿意逆水行舟,在缺乏物质和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对发展集体经济存在畏难情绪,不愿克服困难,开拓进取。
3、路子不宽,体制不顺。目前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组织职能是由村两委代为行使。村两委由于参与管理的村务头绪繁杂,很难集中精力发展集体经济。部分村干部受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比较深,对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思路不够广,办法不够多,对自身的优势认识不足,挖掘不够。还有一些村两委之间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产生矛盾,形成互相掣肘的局面,对发展集体经济也十分不利。
4、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目前,村干部是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公、不和、不强、不廉等“四不”现象直接制约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如有的干部缺乏事业心,常年在职不在位,或者在位不干事,只顾埋头个人发财;有的干部责任心不强,回避困难和矛盾,按规定可收取的承包款等不去收取,对积存的债权债务新官不理旧帐,甚至旧帐未了又添新帐;有的干部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不积极创收,反而放手花钱,加上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低,村集体资产底数不清,责任不明确,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导致集体财力 日渐衰竭;有的干部为集体办事业一筹莫展,互相之间闹矛盾、扯皮内讧却有一套,成为集体经济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5、负担过重,入不敷出。目前,一些原应由农民承担的经济负担大多转嫁到村集体经济头上。特别是随着税费收入的规范,村级不规范收入来源的减少,尽管农民负担减轻了,但村集体收入渠道也相应地缩小了,“无钱办事”的矛盾将更突出。此外,农村自然资源贫乏,地理条件差,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等,也是影响集体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按照“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方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力争取得新突破。
1、创新思路,重点帮扶。过去有些贫困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中,没有从本地实际出发,不顾客观条件办项目,贪大求高,急于求成,脱离实际,不但经济发展不起来,而且还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在发展集体经济时,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效益,不留包袱”的原则。从当前各地实践的情况看,立足当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体外造血 型、收取租金型的发展项目,效果较好。
2、外力推动,重点帮扶。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的村,有的受区域条件的限制,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环境恶劣,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起来;有的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发展启动资金,单靠当地的政府财政的扶持非常有限。因此,必须借助外力,动员和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在政策、智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促使贫困村增强“造血功能”,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3、启动内因,增强信心。一些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党组织缺乏战斗力,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责任心,有的基层干部思想作风不正,素质不高,管理不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关键要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书记。班子不行,集体经济即使扶上去,仍然会垮下来。启动内因,就是要扶贫先扶志,抓住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建设这个关键,对软弱涣散党组织及时进行整顿,大胆选拔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愿意为群众服务的经济能人任村主要领导,切实帮助基层干部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励他们振奋精神,增强责任心,把外部支援转化为基层干部的内在动力,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4、多种形式增加收入。一方面,着力增加资源性收入。农村税改后,引导农村以资源型项目建设促发展十分必要,通过项目推进培植财源,找准财源建设的切入口,培育增长点。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结合其区域经济特点和财政经济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竹木资源比较丰富的村,兴办加工厂、工艺厂;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村,发展旅游业。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村集体对土地资源的统筹管理,土地经营权属于村集体的,充分开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户的,按照“农户自愿、村户互利”的原则,把不适宜分散经营的土地进行适度集中,由集体搞好综合开发后再发包经营。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可持续性收入。对近城近镇、适宜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村,兴办加工企业、发展餐饮服务业等;地处山区的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近溪流域、库区周边的村,大力发展淡水鱼养殖业。为了拓展村集体经济增收之路,有条件的村集体以土地、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入股,并承担生产费用,农户则以劳力、管理、技术入股,产品由集体收购销售后,按销售额的比例分红,实现厂村与农户的“双赢”。
4.关于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四
一、泗湘溪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村委会有集体经济的1个,种植柑桔420亩,年收入12万元左右,以承包方式经营,目前正处于品种改造时期无收入。
经过几年的努力,泗湘溪村集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收入不断提高,以发展柑桔产业主,近两年主要以改优良品种为主。村委会不等、不靠,能充分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内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文艺队、篮球队、老年协会等村内组织建立健全,村民参与乡镇、村委会组织活动积极性高,组织村民外出参观、考察活动多,给村委会、村小组依法开展村民自治注入了活力,为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撑。2005年以来,村委会用集体经济收入帮助修建了7个村民小组村级水泥路、自来水进村入户、完善村卫生室建设及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等。建盖了一幢三层楼的村级组织办公楼并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妇女代表先后到经济发达县市进行学习考察。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泗湘溪村主要采取了较为灵活的对策、措施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列入村委班子重要工作日程
泗湘溪村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工作,以柑桔产业为主导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以改变村容村貌走在全镇、全县前列。
(二)争取专项资金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
2004—2008年,在资金较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向镇、县等部门争取扶持资金及技术使村柑桔产业的发展基本得到了落实,预计茶叶到2012年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6万元的收入,受扶持村级组织办公“无钱运转”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
(三)以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结合县委县政府实施“核桃产业”项目,由市农委办负责,村集体利用退耕还林等政策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等项目。3—5年后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发展,增加了村委会收入,增强了村委会有钱运转的能力。
(四)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规范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保护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有效防止集体经济资产的流失,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明确规定:村、组集体经济的转让、出租或出售等经营活动事项的决定,必须经村两委班子讨论或村民一事一议通过,书面报乡镇党委、政府批准。村级集体经济发包或转租年限不得超出10年,承包款或租金应当逐年收取,避免一次性收取,村、组每年年终须向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报送集体经济统计报表,并向村、组全体成员公布等。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规范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存在问题
2005年以来,村集体经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得以发展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级组织“无钱运转、无钱办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得到了增强。但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村领导班子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
对项目实施后的指导、监管力度弱,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和指导不多,部分项目选择缺乏科学性,管理不到位,基本是自选项目,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部分村干部素质偏低,不能因地制宜培育集体经济增长源。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就任职3年,集体经济干好了是后人享受,干坏了是自己的责任,抱有一种应付日常工作和“种好自家的田,挣鼓腰包的钱,应付公家的事”的心态,工作没有开拓性、创造性,甘愿守摊子、吃老本,把困难留给下届班子去解决。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泗湘溪村以单一柑桔产业为主,种养殖产业仍与全县强村差距较大,部分有经济实体但无经济收入,部分存在收不抵支、入不敷出、负债严重的情况。
(三)村集体经济重点产业的成长较慢
近两年发展的柑桔、核桃等大部分是种植业,人工、农用物资等成本费用成倍增加,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连最基本的开发种植费都不够支付,后期的投入资金更无法解决,如果靠贷款,又无抵押,更无近期还贷能力。从目前的高生产成本看,只够支付农药、化肥费用,要想实现规范、科学管理还存在一定难度。村集体经济发展缺少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而是任其自然发展,因此,村虽有土地和集
体经济,但无更多经营和管理能力,大部分是长期租赁和发包,收入较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四、发展村集体经济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基层组织“有钱运转、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对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寻找经济支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因此,根据以上存在问题,在我泗湘溪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村班子成员、党员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资本积累,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通过抓项目、抓效益、抓发展、抓创新,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切实实现农村基层组织“有钱运转、有钱办事”。
(二)制定规划,科学推进
严格实施规划,并将柑桔厂规划纳入村级领导班子任期考核目标。力争5年内解决村级集体经济上新台阶,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翻番增长。
(三)加强班子建设,提高战斗力
坚持以人为本,以党支部为核心,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敢于挑重担、做工作、担责任、有经济头脑的村干部。把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村级负债的化解等纳入村“两委”
班子及成员的任期考核目标,按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要求,实施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工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对村干部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村、组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完善政策,加大投入 要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有政策,专门用于壮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财政困难,扶持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积极争取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给予贴息贷款扶持,完善适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贷款、担保、抵押制度,以解决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五)因地制宜,发展项目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壮大发展农村经济,“项目”发展是关键,要把项目发展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推动剂”。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项目的选择上,不搞一个模式,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只要能增加集体收入,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规模的确定上,不能一味地贪大,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以资源、场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增强集体经济活力,搞好现有资产的管理,不断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六)重点扶持,整体推进
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应转变以往只对村集体经济扶持的办法,实施科学规划、重点扶持、分步实施、树立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方法。扩大扶持面,扩大到对各小组的扶持,加大扶持力度;对计划新启动或壮大发展的项目,要根据市场预测和效益分析,制定扶持计划,每年选择5—10个具有一定规模、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七)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村委会要成立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集体经济管理领导小组,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盘活、用足现有的村集体资金,防止集体资金和资产的流失、闲置、贬值,严禁对集体经济实行一次性收取承包费和拍卖。认真开展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开支,加强债权、债务清理,强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对村财务实行收入审计和领导离任审计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5.xx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序言:通过调研,切实摸清易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为县委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基本情况
xx村(社区)位于xxxx,属于山区村委会,下辖xx个自然村,xx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户数xx户,总人口xx人,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3元。全村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海拔xx米,年平均气温 xx℃,年降水量xx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xx亩,人均耕地xx亩,林地xx亩。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二、集体经济概况
xx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总体来说该村的集体收入来源空白,村级组织活动经费主要是靠财政的村级转移支付。
三、发展集体经济的特色与做法(原因)
xx村地处山区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知识文化水平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本身的资源相对缺乏,村里没有集体所有的资产用于发展。山上有林分到户,地下无矿也无地,更没有什么乡镇企业,所以集体经济就成了无水之源。
四、存在问题与思路规划
(一)存在的问题
1、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xx村属山区村,各组环境条件差,不少大部分村组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
2、发展的意识不强。随着个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渐地被大部分村民淡忘,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和村民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弱化,集体意识、大局意识淡化,思路不清、办法不多,示范性不强,带动能力有限,个人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观念陈旧,认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有没有集体经济无关紧要。
3、村集体负债大。xx村既无村办企业,又无土地资源,无自主创收能力,收不抵支。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修建村委会、村社道路、架电、建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只能靠贷款、借债进行,致使大部分村大量负债。
4、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扶持资金和政策较少。各级各部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给予了一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由于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仍然有限和不足。
5、xx村大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孤寡老人儿童,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想保守、守旧。
(二)发展思路规划
1、鼓劲加压,营造浓烈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宣传媒介,加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使广大村民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树立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的思想,特别是广大党员要作出表率,敢为人先,树好榜样。其次,两委班子要发挥好带动作用,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发挥村支两委班子的示范带动作用非常关键,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拓宽思路,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来源渠道,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树立多业并举、多产并进观念,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打优势仗,走特色路,探索出各具实力的村级经济发展路子。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3、要强化监督管理,提升内在品位。加强现有资产管理,严格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使村集体资产管理走向规范化轨道;清理村级债务,加强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杜绝乱借、乱用、贪污、浪费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聚集村集体财力,坚持民主理财,接受群众监督,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防止和减少村级不良债务的形成。
4、帮扶引导,凝聚工作合力。要抓住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的宣传提高工作,总结经验,大力推广;
5、寻找项目支持,提供资金保障。村级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要立足现实,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量力而行。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
6、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力度,培养新型农民。一是加大农民职业技能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充电蓄能,改善劳动就业环境。二是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青年农民掌握一项农村实用技术,依靠新技术和诚实劳动致富。三是加强农民文化知识教育。利用农家书屋工程,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通过农民素质教育,培养一批在乡创业,扎根家乡建设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带动家乡建设、发展经济的“领头羊”。
7、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缓解“有地无人种”和“想多种无土地”的矛盾。让土地以按年分月制、长期租赁制、转让制、托管制等形式,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较大限度地满足农民与土地受让方的需求,逐步向优势产业、能人大户集中,集中连片发展优势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助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村(居)委会电话:3359001 党(总)支部书记: xx 手机:xx 村(居)委会主任: xx 手机:xx
6.集群村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扶贫开发 篇六
丰顺县积极引导帮扶单位加大力度筹集资金,针对缺乏发展集体经济条件的重点帮扶村,以帮扶村为单位,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或其他企业,采取“企业运作、政府监督、村委入股、保本分红”的方式,保障帮扶村集体经济零风险增收。
至目前,已有67个帮扶单位(村)筹资3933万元,以帮扶村的名义按10万至110万元不等的额度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每年可获得占投资额10%的分红受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保障了重点帮扶村实现稳定增收。到2015年第三季度,70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447.3万元,村均6.39万元。
集群村位于丰顺县潘田镇东部,下辖 33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064 人。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教育局通过自筹与发动社会力量等方式,共投入976.7万元对丰顺县潘田镇集群村进行帮扶,着重突出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实事、发展村集体经济等项目,有效改善了该村的发展环境,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自2013年对口帮扶集群村以来,广州市教育局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对全村的荒山、荒坡、土壤、河流等资源进行了认真清理,并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共同探讨集群村农业生产经营类项目的发展方向。经过充分调研,决定集群村发展红肉蜜柚种植、优质大米种植及黄牛养殖项目。
广州市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向贫困户免费发放优质蜜柚种苗、肥料、提供育苗补助及相关种植技能培训等,共带动贫困户91户,非贫困户41户,种植面积达201.4亩。通过农业技能培训种植户掌握了种植技术,经过科学管理蜜柚长势喜人,按照果树生长周期2016年底将有第一批蜜柚收成。据初步估计,集群村红肉蜜柚年产量将达8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达720万元。届时广州市教育局将启动跟踪帮扶机制,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努力打造集群村绿色品牌,牵头帮助集群村红肉蜜柚拓宽销路,以达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的良好效果。
广州市教育局投入资金向贫困户免费发放“广8优”系列优质水稻种子并提供肥料及技术指导,合共带动农户169户,其中贫困户88户,种植面积达300亩以上。广州市教育局还以合作社牵头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发动各局属单位进行认购的方式进行销售。2015年7月,与村委会、合作社签订三方购销协议,充分发动全教育系统力量,向合作社收购集群村优质晚造米。在所得利润中,合作社将以0.8元/斤返还村委会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4万元以上的收入,贫困户家庭农业生产收入也得到明显提高。
集群村集北自然村投影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地处深山,海拔较高,牧草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广州市教育局本着“帮村扶户”,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富裕为目的,帮助集群村委会扶持本村有养牛经验的贫困户完善养牛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黄牛养殖规模,使集群村村集体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自2013年12月底集群养牛场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广州市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至今,集群养牛场黄牛数量已达一百余头,养牛户年收益达5万元以上,该项目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15万元以上。
广州市教育局还投入资金50万元到丰顺县白盆铺水电站,每年12月份按照10%利润返还给集群村村委会,为集群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收入。
7.南清村发展集体经济可行性报告 篇七
可行性报告
一、基本情况
南清村位于黄岭镇西北部,是一个座落于海拔600多米山腰上的贫困村,四周由山岭所围,全村现有161户,898人,5条自然村,由于地方偏僻,村辖区内可开发性资源没有,村委会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农民生活相当困难。
二、项目发展计划
经各单位研究决定,介于该村的实际情况,村委会计划以“村委会+农户”的方式发展养殖耕牛该项目。
1、村委会统一购买耕牛,统一编号登记,建立每头牛的档案
2、耕牛由村委会按农户实际需要安排给耕牛农户代养,农户与村委会签订代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和权利。
3、农户代养耕牛后,具有使用耕牛的权利,又有养育好耕牛的任务,耕牛所有权属于村委会。村委会将成立管理领导小组,小组人员要时时对各户耕牛的生长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农户如果对耕牛只行使权利不履行义务的,该农户将被取消代养的资格
5、代养时间一般为8——9个月,介时将会根据市场价格进行出售,并把所得利润与农户5:5分成。耕牛出售后,管理小组及时购回补充,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循环养殖模式。
三、项目的可行性与效益
项目的确定是符合南清村的实际情况:
(一)项目的可行性
1、南清村地处山区,草资源丰富,空间广阔,农民农田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稻苗多、可解决养殖耕牛的食料。
2、村民有史以来都有养牛的习惯,有丰富的养牛经验,又能给农户带来利润,提高农民收入,农民非常支持
3、耕牛由农户代养,村委会不需要解决耕牛的食料资金和养育耕牛的场所,符合实际。
(二)收入与效益
1、可以解决无耕牛种土地农户的实际问题
2、耕牛出售后,农户所得利润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农户代村委会养牛与村委会联系和接触得到加强,密切了干群关系
4、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为村委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经济保证。
四、需要资金和管理方式
1、项目所需资金:根据我村实际情况,先帮助40户最贫困农户解决无牛耕地问题,村委会计划第一阶段要购买40头耕牛,按当前市场价格,一头耕牛(水牛)约需3500元左右,预计需要资金壹拾伍万元整。(150000元)
2、资金管理:村委会将成立育牛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资金在银行设立专帐,实行收支两条线,由镇结算中心管理,领导成员负责监督和审批资金使用,并定时向帮扶单位和村民公布资金的使用情况。
2、耕牛管理:耕牛由农户代养,领导小组有关人员负责监督,兽医人员定期到代养户为耕牛检查,并造册登记耕牛的生长和健康情况,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根据以上分析,该村具备了耕牛养育的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是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双赢方案。
电白县黄岭镇南清村委会
8.关于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八
个阶段”。即:大规模开发建设过程——大规模招商引资过程——大力促进项目开工投产过程;发展——治理整顿——再发展——再整顿阶段。可谓是历经坎坷。但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个主旋律不动摇,特别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站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为己任的胆略,坚持工业兴县方针,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积极谋划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审时度势,在面临新一轮治理整顿即将到来之时,在县财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在短短几个月内为基地征用土地7000余亩(含温福工业园3000亩),为我县经济发展在新的治理整顿工作中争取了主动,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也为基地工业奠定了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要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相文秘杂烩网配套,否则,必将束缚基地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温故知新,认真总结四年来工作的经验教训,切实找准存在问题的根源,确定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办法,在新的起点上轻装上阵,奋起直追,使工业基地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定位不明确,综合协调能力薄弱
1、基地建设,规划必须先行。我县工业基地自2002年下半年开发建设以来,至今没有一个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入园企业布局规划,一方面造成企业布局较混乱,大有“拣到蓝子里都是菜”的鱼目混珠文秘杂烩网现象,另一方面导致农民在已规划但未征用的土地上乱搭乱建,无形增加了基地建设成本。同时,也难以与县城总体规划对接,与县城基础设施做到资源共享。
2、基地工作从开发建设到引进企业、安置企业落户以及跟踪服务,每项工作都必须得到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但由于基地综合协调能力薄弱,加之在部门利益的驱使下,基地工作难以顺利推进,从征用土地开始到开工建设的每一阶段都举步维艰,各部门都把基地看成是一块饼干,不去想怎么把这块饼干做大,而是都来争着分食,没有争到就处处设障碍,讲条件,使基地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使基地已征用土地均无法开工,造成近20家企业等地建设。
(二)运行管理机制不活,监管乏力
1、投入回报率不高。现在基地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及资金,但由于项目开工多投产少,达标达产的就更少,尤其是像钢构和温室类的项目,业务均在外地,即使开工投产,如果监管不力,税收也在外地,所以产生的回报相对较少。
2、土地利用率低。在基地存在较多的闲置土地,已开发的厂房中基本没有多层厂房,已开工投产的项目,经对照其审批的规划,还有大量厂房未动工建设。目前,基地已建成的企业,土地利用率平均不到30%,甚至有圈而未建的现象。
3、统计口径混乱、税收征管不到位。基地有一些企业是退城进园或从其它乡镇引进的企业,其税收仍未落入基地,使基地税源存在流失现象。
(三)资金投入困难,基地发展缓慢
1、基地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企业等地落户。
2、基地企业资金短缺,有的企业建好厂房,购置设备后,缺少流动资金,致使企业停工待产。
(四)办事效率低,协调服务难以到位
1、有些职能部门对于建设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然认识不到位,较强地追求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较多地拘泥于繁琐的程序,导致基地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用水、用电、办证、办照等审批程序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2、有的职能部门,特别是条管部门自行进入基地企业检查、处罚的现象经常发生,导致企业不安心生产,有的已搬迁。
(五)队伍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缺乏
1、基地内部工作人员懂业务的较少,特别是规划、建设、测绘人才。
2、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十分紧张,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短缺。
二、对策
基地发展到现阶段,资金已投入下去,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项目引进来了,要真正出效益,出活力,主要在于项目的引进和推进,关键在于对基地和企业的监管。所以下一阶段工作重心必须视项目开发为生命线,把“安商”、“选项”和强化管理放在工作首位,通过“
搭建平台,完善政策,搞好服务,强化监管”等措施,使安商选资与项目推进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成功的“你助我发展,我助你发财”之路。因此,我们必须在五个方面采取新举措。
(一)必须在理顺关系,强化领导上有新举措
1、规划是基地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突出
重点、完善功能、全面配套的原则,抓紧编制工业基地20平方公里面积控制性详规,严格控制规划范围内乱用土地,乱搭乱建现象,减少开发建设成本和工作阻力,尽快完善产业布局和配套设施规划,及时调整基地发展方向,努力培育一批产业相对集中,相互关联紧密,特色鲜明的产业群。
2、积极应对调控,努力搞好申报工作。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出台,国家将严格控制土地和建设资金规模,尤其是我县工业基地没有批准为省级工业基地,今后我县在企业用地、资金扶持等方面必将受到制约,另外,一方面客商也会对投资我县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基地各项管理职能不能履行,各项工作受到束缚。因此,我县必须尽快组织一支得力的申报班子,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基地,抢抓南昌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千方百计破解我县工业基地有实无名的难题,为我县经济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尽快制订工业基地近期和中远期发展规划,围绕构建大温圳工业经济圈的目标,在全县进行一次再动员,再一次掀起招商引资热潮,举全县之力,集中力量把基地做强做大。要求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每年必须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必须在基地用多少亩土地。在用地指标紧张的情况下,集中开发基地,既可以节约用地,又可以减少建设成本,还可以迅速把基地做强,做大,进一步提升基地形象。
(二)必须在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上有新举措
1、进一步完善基地管理服务职能。我县工业基地虽然不是省级开发区,但它的工作定位、管理服务职能和省级开发区是一样的。积极探索和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基地定位在省级开发区起点上,以适应工业基地工作的需要。尽快落实土地、建设规划、国、地税等主要相关部门在基地设置分支机构,以加强对入园企业的监管,促进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2、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把入园企业后续管理与兑现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实行优惠政策与税收挂钩,即:企业入园落户先按国家新的工业用地基准地价足额交纳,企业投产见效后其税收达到一定额度后再按优惠政策进行兑现,即:取消了以投资额度优惠土地出让金的办法,改为按国家新出台的工业用地基准价足额交纳,待企业投产后第一年纳税额达到1万元/亩的基础,则优惠总土地出让金的10%,第二年仍达到1万元/亩,仍继续奖励,连奖三年。
3、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地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基地各工作部门管理制度和各类职能人员的工作职责,完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把项目分解到每个人,以项定人,人定岗,岗定责,责定分,分定奖,真正形成“千斤担子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三)必须在加大投入,强化速效上有新举措
1、进一步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一是按照基地总体规划和企业布局规划,抓紧把基地建设框架打通,做到征用一片、开发一片、安置一片,扭转过去企业等地落户、等地建设的现状,改善基地的信用度。二是搞好基地与县城规划对接工作,既提升基地人气、商气,又拉开县城框架。
2、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把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县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做到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基地形象。
3、进一步加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尽快沟通与银行或投资公司的联系,建立信用关系;再一方面,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在基地范围内规划适量的商住用地,盘活土地资源,实行以园养园,以商补工。
(四)必须在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上有新举措
1、尽快出台我县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基地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划基地管理行为,完善基地服务职能。
2、减少办事程序,建立完整的高效服务机制。基地企业采取封闭式管理,实行特事特办制,对入园企业简化办事程序,把部分项目的办证放到基地办理,具体办法:发改委委托基地办理项目入项,城建局委托基地办理建设规划许可证,土管局委托基地办理用地规划许可等手续,既简化了办事程序,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
3、把基地纳入县优化投资环境的主要部门,定期开展优化环境评议活动。
(五)必须在用人机制,强化队伍素质上有新举措
1、立足实际培养人才。根据基地发展需要,对基地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轮训,专门培训,积极鼓励基地工作人员参加多渠道、多专业的进修,全方位提升基地工作人员的素质。
2、眼光向外延揽人才。制订相应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人才引进的目标、方式、优惠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加强与院校联系,建立人才资源网络,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导向,实行基地与院校人才资源共享。
3、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营造惜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使人才留得住,发展快,用得好,改革分配制度,提高人才待遇,使人才贡献与报酬挂钩。
9.关于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九
阡陌纵横、鸡鸭成群……东莞市道滘镇九曲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旖旎的鱼米水乡风光已被眼前的惨景取代:在两处树立着农业保护区的大牌子四周,野草萋萋,撂荒无数。
不远处,九曲工业区簇立的烟囱里涌出滚滚黑烟,工厂排出的废水散发着恶臭。村委会选举与分不出的田
“田地现在几乎都变成了工厂和荒地,如果不把口粮田要回来的话,今后子孙后代吃什么喝什么?”周国球指着该村巷尾冲进300亩荒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周是九曲村今年3月要求分田的村民代表之一,约有几十户村民提出了分田的要求。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分产到户以来,九曲村乃至整个东莞的农村土地逐步集中到村委会,由村委会代管已经有近25年历史。像这次九曲村村民这样明确地要求分田还是第一次。
“我们对村委会的代耕已经失去信心,要回土地以免都被他们日后卖掉。”另一位村民代表陈润林说。
“九曲村分田正是当地农民没有从工业化中得到实惠,对统一经营的集体经济模式失望的具体表现。”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李秋阳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这部分村民根本不是想分田种地,而是趁着村委会换届选举滋事。”道滘镇九曲村村委主任叶胡广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解释“分田之争”。
叶胡广,2005年当选九曲村委会主任,之前,在村委会干了15年会计。2D08年初正值每三年一次的换届选举,而五年一次调整口粮田的通知也在此时下发。
在叶胡广看来,每年只是走个过场的口粮田协议调整,这次遭遇了分田阻力,村民的目的是帮助村委会主任的另一竞选人王润发当选。
九曲村共有本地村民约300人,据周国秋等反映,今年3月份的第一选举投票中,王润发得到800多张选票,叶胡广比王少几十张。但二人选票皆未达到半数,因此要进行第二次选举。
道滘镇的副镇长卢林明听闻此事非常气愤,还当面批评叶说,当了十多年的村干部怎么還没有一个新人选票多,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
而在4月的第二次选举中,叶胡广就以近2000票高票通过,顺利当选。周国秋等村民认为此次选举有私下大量购买选票的嫌疑,曾多次拨打东莞市市长热线请求查实,但至今无人问津。
“村委会分不出田来,当然说我们是滋事了。”钟兰英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今年41岁的她,很怀念自己1993年以前种田的日子。由于。1993年丈夫周国平到外地打工,她自己一人忙不过来,就决定把土地交给村委会来代耕。
“如果每人能分回三分口粮田,我们家有四口人,就能分到1.2亩,种些冬瓜、叶菜,每年至少也能收一两万元,要比打工好得多。”钟兰英说。
与钟兰英家的情况类似,九曲村的村民大多靠打工(东莞市内)、做小生意、收取房租等维持生活,还有很多无事可做的“零就业”人员,很多人都是一家两三代人挤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拥挤的老房子里。“我们本来就是农民,恢复种田的生活也是无可厚非。”陈润林说。
但叶胡广认为,这些村民已经很多年没有种地了,分田只是个幌子,目的是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利益。
钟英兰所说的“分不出田”来,有两个注脚。
一是无田可分。九曲村大约有田地2300亩,历史上交公粮也以此数为准。然而现今,在九曲村大约有。1000亩左右的撂荒地——前几年被村委会统一填沙,想大搞工业,后来没搞起来,现在已经不能复耕。
二是不想分田。按照九曲村村委会的计划,原本将被调整的农田有420亩左右:其中300亩拟作为工业园规划用地,余下120亩作为村民的口粮田。
仅120亩哪够分呢?据叶胡广介绍,浦鱼沙的农田保护区有300亩田地和700亩鱼塘,农民愿意承包的可以交纳租金,不过到今年年底,村委会将收回,集中建立花木市场,目前此事正在招商中。
100元集体分红与卖地的钱
位于东莞西部的道滘、麻涌、望牛墩、洪梅四镇,被东莞人习惯地称作“水乡片”——因地势低洼,土质松软,建造厂房、修路造桥等均成本不菲。相较于东莞南部的中山等地,发展落后。
道滘镇政府宣传办副主任叶义峥说,分田发生在九曲村并不奇怪。道滘镇在东莞市的32个镇中排名属于中等偏下,九曲村又在道滘镇的13个村1个社区之中排名中下。
叶义峥介绍,整个东莞市的发展存在严重失衡。在东莞条件好的村落,每人每年的分红就有几万元甚至更高,而在道滘镇最好的村也不超过1000元钱。
“我们每年的集体分红只有100元钱,连全年全家的酱油钱都不够。”周国球说,而这笔钱也只是从2002年以后才有的。
据该村副主任袁衍洪介绍,其实每人每年的分红是160元,其中的60元为每个村民购买医疗保险,只有100元发到村民手中。
“以前村里卖地的钱,都到哪里去了?”很多村民纷纷质疑。2002至2005年,东莞市的确出现过卖地风潮——一些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将出让土地的钱进行了集体分红。
后来道滘镇规定将土地转让资金,纳入了镇财政监管范畴,只能用来投入市政兴建厂房,建商业性物业等,不能用来分红。东莞市还有规定;集体分红不允许超过纯收入的30%。
早在2004年,东莞进行了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台作社的改革,试图解决集体经济资产不清、农民个人在集体资产中的产权不落实等问题。但九曲村没有进行改革,也就没有所谓的人均股份资产,九曲村村民对此也颇有微词。
“以九曲村的状况,能分红100元算多的了。”道滘镇政府宣传办副主任叶义峥说,2008年九曲村有债务580万元,而且还担负着干部报酬、治安费用、卫生费、绿化费等多种费用。
“现在厂房出租不景气,政策早在2005年就不允许村一级直接出让土地,村里的进项不多,但用钱的地方很多。”叶胡广说。
撂荒的农田与锐减的租金
目前这种“集体经济”的运作方式,经济收益已持续下降。但是财政负担重,不能成为九曲村集体经济经营不善的借口。前述撂荒地的大量存在就是一例。
土地变荒地,起因于九曲村的大工业园设想。看到厚街,虎门等地依靠建厂房富得流油,2001年前后,九曲村村委一面出让土地,一面大量投资兴建工厂。
“九曲村当时急于求成,以至于造成现在的后果。”叶义峥说。当时,九曲村不理会将耕地改建为工业园须经政府部门审批等法规,一下子大约平整了700亩左右的土地,将田地改造成建厂的平整地,一亩至少需要1万元的沙土钱,这用去了大量出让土地的收入。
后来,东莞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监察大
队,一次罚款20万元,并要求复耕。此时,肥腴的土地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破坏。
除荒地以外,九曲村还有大量被圈围起来的闲置厂房。在九曲村五房洲地区,一片被铁丝网圈起来的近60亩闲置厂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附近居民介绍,厂房盖了五六年,一直没见有工人生产。现在厂房已经破旧不堪,厂房周围长满了野草。
“五房洲的50多亩土地,是2003年以6万/亩一次性出让土地,使用期为60年。当时厂房没有完全建起来,工厂没有入驻,而按照东莞市的有关严查土地的规定,手续一直办不下来。”九曲村村委副主任袁衍洪对此介绍说。
但因为土地出让合同已经签了,村委会没有权利动用这块土地,只能这样搁置下来,等待政府审批。
而在浦鱼沙、巷尾冲和二洲等地,也有厂房土地闲置的现象。
九曲村村干部们说,现在可利用发展的土地越来越少了——自2004年至今,国家土地监管的力度日益加大。2004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要求坚守18亿亩基本农田红线,东莞订立了坚守51万亩耕地的目标。
由于东莞整个加工产业的衰落以及调整,近几年,许多工厂歇业、倒闭、外迁,直接使村里的租金收入锐减,九曲村工厂有50余家,以米粉厂、造纸厂和五金厂居多,一些工厂停留在小作坊水平,厂房破旧,粉尘弥漫。
“随着东莞市启动的双转移战略的推进,一些劳动密集型和污染型企业经营压力将剧增,可能自动选择撤离。”李秋阳表示,目前纯粹依赖土地资源出租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最后的鱼塘和村干部算盘里的花木市场
九曲村的分田之争,最后由村干部给出了新的承诺而告终。
再次连任的村委会主任叶胡广的一个新承诺是,“2008年每亩口粮钱1500元,平均每人约为500元。”2007年九曲村每年每亩口粮钱为1100元。
所谓“七分公粮三分余粮”。东莞农民20年前都是种地的,交完国家公粮还有部分余粮。后来这三分公粮地和七分余粮地都一步步交给村委会打理。村委会负责上交国家公粮款的同时,还必须向村民支付三分地的余粮款,即现今的“口粮钱”。
按照原有规定,口粮钱每年6月和12月分两次分发。但时值7月初,叶胡广的这个承诺还没有兑现。“有时还拖两三个月,每次都是因为村委会没钱发放。”周国球说。
叶胡广的第二个新承诺是,“每人分到三分地,分散产生不了效益。我们想把浦鱼沙的1100畝田地集中起来兴建花木市场。原先每亩出租约为1000多元,建成后每亩租金将达到3000元~6000元。”
3月初,道滘镇组织九曲村的“两位干部”和村民代表到中山市古镇、顺德陈村考察花木市场。据叶胡广说,东莞的绿化全国屈指可数,因此两地70%的花木都运往东莞,大有可为。
花木市场建设成为九曲村“两委”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我不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搞起来。”周国球说,从村委会提出此设想到现在,已过去4月了,现在一点动静也没有。
村委副主任袁衍洪对此解释说,因为前期平整土地,需要200万至300万元钱,正与中山等市的20多家有投资意向的商户,商谈一次性预交3~5年租金的事宜。
浦鱼沙这片仅存的农田保护区,是九曲村农民种田梦想的最后栖居地,其中的700亩鱼塘,也是最近几年耗巨资将农田挖掘改造而成,而现在搞花木市场又准备耗资将其填平。
10.关于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十
赵永耀聂道彬
镇安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类型,生物、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野生动物300余种、野生中药材480余种,水力资源蕴藏量32.6万千瓦,已初步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金、银、铜、铁、铅、锌、锰等金属矿14种,石灰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19种。我县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也是实现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现状
一是绿色、低碳经济示范项目逐步建立。以提高资源附加值为重点,策划启动了一批绿色、低碳经济项目。利用铅锌尾渣生产水泥项目成为全县低碳经济示范企业,恒泰木塑项目已成为我县低碳经济示范项目,免烧砖、彩砖彩瓦等项目已投产,并取得了明显效益;创盛肉食品公司利用养猪粪便作为菌床生产菌丝养殖、生产沼气的生态环保型养殖项目正在建设,尧柏集团利用工业废渣2500t/d熟料水泥循环利用项目已启动建设,张米黄金工业园区利用尾矿生产微晶玻璃、铁红等产品的尾矿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已完成初审,即将付诸实施。
二是绿色、低碳型企业迅速成长。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之路,尧柏集团、创盛肉食品公司、恒达公司、天坤恒泰塑业等一批基本成型的循环型企业,成为全县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典型。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逐步提高。将传统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矿渣、余热、废水等,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以金矿、铅锌矿的尾矿渣作为水泥、免烧砖、彩砖彩瓦的原材料,节约了粘土、石灰石等资源,大大减轻了尾矿库的压力,消除了安全隐患,也有效缓解了环境污染。尧柏集团一年利用尾矿渣18万吨,可节约粘土15万吨,节约用煤3500多吨,节约用电350万度,直接节约成本资金400多万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四是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县上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要途径,取得良好效果。2009年,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1.071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42%;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1.98吨标准煤,低于任务0.02吨标准煤。
二、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了发展定位。为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支撑的特色产业集群,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镇安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全面阐述了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保障措施,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建立了促进机制。改革了考核制度,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对各乡镇、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监测机制,准确把握。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和各种政策、方案的执行情况和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健全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跨部门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落实各部门职责,依法加强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氛围。
三是制定了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企业行动,形成促进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重点项目在立项审批、用地计划、信贷资金、保证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相关财政专项建设资金予以重点支持。税务部门对使用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设备的企业,落实了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搭建了科技平台。鼓励和帮助企业引入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所需的科技和人才,对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绿色、低碳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活动给予政策倾斜,建立绿色、低碳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还没有形成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共识,少数部门和单位工作积极性不够。二是政策扶持不够。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及其他行政措施还不健全、不配套。三是规划指导不够。社会管理层面管理体制不畅、部门职责不明,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四是科技支撑不够。科技水平落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投入不足,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步子不够大。
四、对策与建议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必须提高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进一步加强领导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定期会商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责任主体,实行问责制,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对全县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专题研究,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中,抓紧研究制定《节能降耗专题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题规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专题规划》等;进一步细化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等激励政策。
三要加快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要以科技为支撑,以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为手段,着力促进园区内各类产业、企业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逐级利用和循环利用。特别是在引进入园项目上,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关联度,把好入口关,不仅要求环保达标,而且要看项目的科技含量、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特别要注重引入具有“补充链条”和“延伸链条”作用的项目,形成一批相互对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互为
依托、互为供求、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发展、“三废”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型工业园区。
四要制定优惠政策,完善约束机制。要逐步完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政策扶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尽快出台鼓励扶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激励办法,充分调动企业主体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积极性。建立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对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重点企业和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落实优惠的价格、收费政策。同时,对于发展前景好、社会贡献大的企业,政府给予重奖,促进企业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并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逐步形成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低碳经济统计制度和科学评价制度,加强对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的统计监测工作,促进我县低碳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五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建设。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深入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水电等新能源。力争到2015年,全县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80%的乡镇基本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绿地率达到5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 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5%,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作用,加强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和天然林的保护,实施能源林建设工程,建成陕西省低碳经济示范区。
六要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创新能力。采用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我县科技创新能力。按照企业投资、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思路,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技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快我县重点领域低碳经济发展。要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智”引“技”,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装备新、生产工艺先进的项目。要以项目为依托,推进低碳经济技术装备的更新和改进。通过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改进和管理进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11.关于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为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4月下旬至5月初,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县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坚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核心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旅游服务能力日渐增强,旅游宣传不断扩大,已开发出山水风光游、乡村游、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游、农业观光游等多个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特色日异鲜明。以“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为旅游形象品牌,经过宣传推介,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女娲故里游、乡村游被省市列入精品旅游线路。全县“一城二区三线十村”的旅游框架初步形成,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1、景区规划基本完成。全县已完成旅游目的地—县城、天书峡景区、千家坪国家级森林公园、女娲山景区、女娲山省级森林公园,长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龙头旅游村、长安茶镇等重点景区景点的旅游景点详细规划,为“一城二区三线十村”旅游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2、旅游建设步伐加快。一是集中财力、人力,建设了龙头旅游村,并成为陕西乡村旅游的示范基地。二是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招商引资,天书峡景区建设步伐加快。三是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陕西重点集镇建设为依托的长安茶镇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四是八仙悟真观、琵琶岛、翠茗园、黄洋河漂流,西河朝阳度假村等一批景点,在“十一五”期间相继投入运营,推进了我县旅游业发展。
3、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全县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随着境内襄安、安巫两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我县对外通达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出入条件。
4、旅游功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是以“一河两岸、二环三区、四街五桥、湖光山色”为构架的山水园林县城建设日新月异,旅游目的地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全县共有
星级宾馆1个,普通宾馆12个,客栈12家,饭店28家,茶庄11个,茶楼2个,歌舞厅7个,洗浴中心1个,发展较高档次农家乐74家,旅游接待能力增强。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鼓励发展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全县已开发生产女娲、八仙、绞股蓝、土特产四个系列近20种旅游商品。
5、旅游宣传不断扩大。一是女娲文化、茶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充分利用西洽会、旅博会、农博会、龙舟节等大型节会活动,采取项目招商、平面传媒、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平利旅游形象,推介旅游产品。三是坚持主办“茶之旅文化节”,成立县文联、摄影协会、书法协会、同乡会、艺术团等文学艺术团体,构筑多形式多层次旅游宣传平台。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不足。由于旅游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前景存在不确定因素、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扶持等原因,致使人们对旅游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在发展旅游业的切入点、突破点上目标不明确,把旅游业当主导产业来培育的共识不够广泛深入。
2、规划设计不全面。旅游规划单一,只有景区景点的建设规划,没有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旅、购、娱)、三大构成要件(旅游资源、旅游基础、旅游服务)做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
3、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旅游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领导机构和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旅游业的工作局面尚未全面形成。
4、发展缺乏市场主体。旅游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我县旅游开发主要靠项目支撑,由于项目建设政策性强,导致政府在旅游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在市场运作中又缺少企业参与和市场资本进入,造成开发活力不够,景区建设、市场建设缓慢。女娲山景区建设中途搁浅,至今无法再次启动,平利女娲故里的标志迟迟不能树立。
5、服务能力不配套。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三产不发达,解决游客吃、住、购、娱、行,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较差;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旅游元素不强;发挥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上的作用不明显。
6、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业发展缺少规划、管理、培训、经营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旅游主管部门缺少专业技术干部,发展旅游业的人才队伍保障十分脆弱。
7、宣传效果不明显。旅游宣传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规划和宣传特色。没有很好的把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相结合,宣传效果不佳。
三、发展我县旅游业的建议
1、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围绕“一城二区三线十村” 基本构架,尽快制定全县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用一个极具特色的规划来指导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规划要突出主题定位,同资源环境相协调,符合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心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规划内容。要加强规划监管,严格执行规划,防止随意开发建设。长安茶镇规划应注入山水、历史文化内涵,将西岱顶、秦楚长城遗址、蜡烛山纳入其中,增强景区的看点和吸引物。天书峡景区产品比较单一,应增加游客森林探幽、河流探源、草甸徒步等体验性项目。
2、强化领导,建立和完善旅游业发展工作机制。制定平利县《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形成全社会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共识和合力。成立平利县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旅游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政策,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3、多措并举,积极解决资金不足和开发主体单一的问题。一是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我县旅游开发经营,借船出海,探索解决我县旅游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住中央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的机遇,加强项目包装,积极争取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三是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纳入计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四是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决定》,设立政府旅游业专项基金,以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等形式,拉动民间投资;对纳入财政预算的旅游宣传推广经费,在保证及时到位的同时,应随财力的增长和实际情况逐年增加;五是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参与旅游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民间积极参与多元化的旅游业投资和运营格局,切实解决旅游业发展资金缺乏和开发主体单一的问题。
4、加快建设步伐,打造精品旅游景区。一是加快天书峡景区基础设施、核心景点和服务功能建设,确保明年10月1日开园,把天书峡景区打造成陕西著名的亲山近水、森林探幽、避暑度假旅游景区。二是以龙头旅游村为核心,抓紧做好其它9个村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在规划建设上要突出乡村性,体现差异性,把我县旅游村打造成西北
著名的产业观光、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回归田园的乡村旅游景区。三是女娲山景区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统一思想、狠下决心,再次启动建设,树立女娲故里标志,把女娲山景区建成始母崇拜、宗教朝拜、天象观光、人类繁衍场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使之成为海内外华人祭祀人类始母的圣山。四是围绕山水园林县城建设,适时申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把平利县城建设为西北最佳宜居县城。积极招商引资,新建2个三星级以上的宾馆,一个旅游商品展销中心,一个大型商厦,引进旅行社,提高旅游目的地接待服务能力。
5、加大宣传推介,树立旅游形象。要坚持系统性、持续性,唱响“游女娲故里,品平利绿茶,赏美丽乡村”的旅游宣传口号。把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相结,精心策划,增强宣传效果,树立陕西最美丽的乡村形象。一是为进一步渲染平利旅游的“兴奋点”,建议把平利县更名为女娲县,恢复建设女娲庙,聘请高僧座坛讲经,制造平利旅游的轰动效应。
二是坚持利用大型节会宣传平利旅游。把“茶之旅文化节”办成平利旅游宣传的标志性宣传载体。三是加强立体广告宣传。抢占先机,在客源市场的大中城市、机场、高速公路干线,设立巨幅永久性广告牌。四是实施“四个一”工程。利用名人效应,邀请文化艺术名家,唱红一首平利民歌、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摄制一部短片、制作一本画册,借名造势,提高平利的知名度。五是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启动运行平利旅游网,通过互联网,把平利旅游产品,方便快捷的传递给市场和消费者。六是主办大型体育活动。利用人们对体育的嗜好,申报主办全国甚至州际之间的登山、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6、整合市场资源,开拓旅游市场。依托我县周边大中城市、著名景区、过境高速公路,构筑大旅游圈,开辟大市场。一是根据省旅游规划,通过安康、西安市场,把平利旅游融入秦巴旅游带。二是通过襄安高速公路,把平利旅游融入武当山、张家界景区。三是通过安巫高速公路,把平利旅游融入大三峡旅游圈。四是吸引大旅行社在我县开办分社,发挥旅行社在景区和市场之间的通道作用。
7、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有计划的组织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二是招录旅游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为旅游管理部门补充“新鲜血液”,加强队伍建设。三是引进旅游规划、管理、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四是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一批导游人员,切实解决我县旅游业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
12.关于我县畜牧业发展情况调查 篇十二
一、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畜牧基础工作扎实有效,为我县畜牧业健康发展构筑起一道牢固的防护墙。一是动物防疫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到位。近年来,县畜牧兽医部门建立和完善了《兽医工作定点联系责任制》、《挂牌兽医责任制》、《散养农户兽医包片负责制》等8项防疫工作制度。与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畜牧兽医站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及责任,严格奖惩。二是注重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兽医和畜牧养殖户动物基础免疫水平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近几年来,畜牧兽医部门印发了《动物防疫法明白纸》、《告全县规模养殖场(户)业主书》等技术宣传资料60万份,宣传告知业主应当履行的义务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开展了2次防检人员和养殖业主技能培训,以及移民和妇女的养殖技术培训,XX年对186个村级防疫员开展培训。三是畜牧防疫全面到位。县畜牧兽医部门按照“五不漏”的原则,逐村逐社逐户逐头(只)进行集中“拉网式”防疫,做到强制免疫、圈舍消毒与疫情普查“三个同时”。现牲畜疫情普查面、应免密度、圈舍消毒面、生猪驱虫面均达100%,口蹄疫、猪瘟、禽流感、鸡新城疫免疫抗体密度均达农业部规定的70%标准。组建了动物重大疫病防控专家组和应急预备队,对疑似动物重大疫病等能及时、果断、准确采取措施,做到了“有疫不流行,发病不成灾”,确保我县无动物重大疫病发生。四是动物检疫工作常抓不懈。产地检疫报检点设置合理,产地检疫报检程序规范,动物产地检疫率达100%;动物屠宰检疫率达100%,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维护了我县正常的防检秩序,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肉食品。五是兽药饲料等畜禽投入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到位。据调查,近年来,县畜牧兽医部门收缴和销毁了假冒伪劣饲料及原料达1.5万余公斤,货值3万余元,罚款3000元;收缴和销毁了假冒伪劣和违禁兽药货值达1万余元。协调解决了兽药饲料喂养过程中的各类纠纷35件,为养殖户挽回损失达30余万元。
(二)措施有力,上级各项政策落实较好,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呈现新局面。一是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三年来,新建或改建办公用房10处,新建兽医服务点6个,配置了摩托车42台,各站配置了计算机,基本实现了网络办公。二是加强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人员技能培养。据调查,XX年改制前只有40人拥有大专学历,占16%,56人拥有中专学历,占23%,有145人还只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经过三年培训,208人拥有了大专学历,达到了88%,县畜牧兽医局19人拥有了高级职称,130人拥有了中级职称。三是创新管理机制,打造管理新模式。设置了干部作风监督岗,群众投诉举报箱以及效能监督小组;创建了畜牧兽医工作“首接首问”责任制。四是创新管理模式,内部管理卓有成效。近年来,县畜牧兽医部门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内部管理新机制,开展了干部管理数字化的试点,今年全系统实施数字化管理,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榜样、效能考核变模样”的瓶颈,这一模式,是我县在全市畜牧兽医系统首创。五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国家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年来,我县共争取并落实国家惠农项目资金共达2800万元,是前20年总和的3倍多。
(三)畜牧业科技水平得到提高,承担的科技推广项目全面完成。XX年以来,我县推广了科技含量较高的pic、洋三元、dly、dyl等生猪,推广面达到50%以上。推广了波尔山羊和简阳大耳山羊,这些新品种的推广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承担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生猪良种扩繁场建设》、《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等20多个项目,已全面完成并通过了市级和国家的检查验收。我县的家禽出栏量和水禽饲养量分别名列全市第一位;肉兔出栏量名列全市第三位;生猪出栏量由XX年名列全市第十八位上升到了XX年第十六位;土桥奶牛养殖小区获得全国“奶牛养殖小区示范奖”;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中,我县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先进集体;获得市农委(农业局)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等5个市级一等奖。标准化规模饲养,生态养殖推广较快。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场(户、社)达到5000个,比XX年的3051个增长63.8%,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有310个,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42.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据调查,目前,我县生猪规模养殖场达520个三年来,新建或改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95户,其中生猪养猪场65户,肉牛养殖场15户,畜禽-沼气-渔或畜禽-沼气-种植业等形式的生态养殖场110个。
(四)我县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好。一是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据调查,XX年我县生猪出栏62.4万头,比XX年增长7.5%,其中优质瘦肉型猪出栏40万头,比XX年增长33.3%;肉兔出栏157万只,比XX年增长15.9%;土桥奶牛饲养量达到了458头。二是畜牧业经济快速增长。据统计,据现行价网点测算,XX年,我县畜牧业产值达14.91亿元,比XX年的10.39亿元增长43.5%,农业人平增收645元。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达52.41%,比XX年的50.93%提高了1.48个百分点。畜牧业商品产值达13亿元,其商品率达87.2%,比XX年的78.8%提高了8.4个百分点,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一)生猪价格跌幅较大,养殖效益下降。XX年是生猪价格高位运行的一年,12月份达到顶峰,仔猪价格达到28元/公斤,肥猪价格达到20元/公斤,猪肉价格达到28元/公斤。期间虽有波动,但波幅都不大。从XX年2月起,我县生猪价格出现持续下跌,到2月达到最低点,仔猪价格达到12 元/公斤,肥猪价格达到11元/公斤,猪肉价格达到16元/公斤。而玉米和猪饲料市场价格变化不大,猪粮比由 10:1降至5:1,已经跌到盈亏临界点以下。农民出栏一头肥猪减收500多元,规模养殖户出栏一头肥猪亏损80—120元。据统计,全县有20%——30% 的生猪养殖户因3亏损严重而放弃生猪。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猪流感的影响,生猪产品外销受阻;二是受猪蓝耳病冲击后,生猪生产规模扩大,生猪量饱和,生猪价格进入回落期;三是受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人们对吃猪肉产生了忧虑,购买量减少;四是发展畜牧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畜牧业生产、销售、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分配严重失调,生产环节利益一直处于整个链条的最低点。
(二)畜牧业基础仍较薄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但对畜牧业这项基础产业来说,现有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投入的比重相当的低,以至于畜牧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畜牧养殖观念落后,科技投入不足。我县畜牧养殖观念还保持在传统模式上,偏重于养殖的数量,对科技的重视运用不够,畜牧产品品质不高,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养殖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二是畜牧加工业滞后,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我县上规模的畜牧加工企业现只有益星食品、沙星食品、赛龙食品厂等,其它加工企业规模小。这些畜牧加工企业设备基本都处于加工白条肉等初加工、腌腊制品等粗加工阶段,全县没有一家畜牧产品深加工企业,畜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三是经济实力不足,畜牧业还未形成产业化。实事求是地说,我县畜牧业现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与全市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兄弟区县相比,我县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显得微不足道。畜牧养殖户受现有金融体制的束缚,无力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以至于我县畜牧在产业化、规模化上难实现新的突破。
(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呈现“一大一低一少”局面,力量严重不足。我县现在的畜牧兽医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大多是以前跟师学、父带子模式出来的,科班出生的人员占的比例相当的低。畜牧专业上仅仅只有兽医,没有营销、规划等方面的人才。据调查,我县畜牧队伍中畜牧专业毕业生(前学历)仅占3%,畜牧队伍技术人员平均年龄达42.76岁。近几年来,我县没有进一名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畜牧兽医队伍人员年龄严重老化。现有人员对畜牧业呈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了解不够,解决方法不多,信息掌握不够。
三、对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和其他副产品的有效转化,以此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
(二)继续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努力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政府要把畜牧业发展列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出台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龙头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把企业做大做强。要加大县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良种繁育、饲料和疫病综合防治为重点,加强畜牧业职业教育、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农民养殖技术培训,培养和建立一支有技能、有经验的科技推广队伍和一大批能运用先进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队伍,全面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产业管理上做文章,真正确立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以产业化改变畜牧业传统的经营方式,以科学技术改变畜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
【关于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09-27
关于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12-26
关于我县村干部待遇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09-03
关于我县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调研报告07-14
关于我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10-04
关于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06-22
关于帮助解决我县高中建设缺口资金的请示12-15
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08-15
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06-17
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