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状况分析(共8篇)(共8篇)
1.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篇一
关于对全市粮食生产形势分析的报告
绥化市农业委员会
2009年8月15日
今年我市的农业生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前期回暖晚、6月份低温寡照等不利天气,战胜了干旱、洪涝、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目前看,农作物长势比预想的要好,总体形势比较乐观。
一、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今年粮食生产经历了严峻考验,多灾并重,多灾并行。年初以来,全市范围内先后不同程度遭受了大雪低温回暧晚,持续严重干旱,连续降雨洪涝伴随冰雹大风,低温寡照,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一定面积的受灾绝产。一是干旱灾害严重。4月22日至5月末,全市持续近40天没有有效降雨,受旱面积达1600多万亩,严重干旱面积达610万亩,导致芽干吊干不能正常出苗面积90万亩。虽然进行了毁补种但仍有个别地方出现缺苗断条和二、三类苗增多现象。二是洪涝灾害。5月28日开始降雨到7月18日,全市平均降雨为381毫米,已经超过了历年5、6、7月份三个月降雨之和。集中降雨导致诺敏河、通肯河泛滥,部分农田受淹,加上内涝地块农作物受涝严重,受涝面积达249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15万亩,绝产面积达36.7万亩。三是冰雹灾害。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冰雹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全市有7个县(市)区不同程度遭受冰雹袭击。海伦、绥棱、北林、明水、望奎、庆安、兰西等县(市、区)受灾较重。全市受灾面积149万亩,累计绝产面积19.8万亩。四是风灾。7月17日北林区、庆安县出现了雷雨大风天气,风速达 1
到10级以上,最高风速可达13级,造成该区域内的房屋、农田和树木受灾严重。据统计,全市共有26个乡镇受灾,毁坏水稻育苗大棚443栋。全市风灾受灾面积67万亩。五是低温寡照。6月份以来的持续降雨天气异常,气温偏低,光照严重不足,农作物不能正常光合作物,生长缓慢,据调查,生育时数少105小时,生育天数拖后5—7天。
每次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抗灾减灾,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抗旱斗争中,全市先后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两次,现场推进会议两次,共投入抗旱资金13500万元,浇灌面积670万亩,毁补种面积近50万亩,育苗移栽和补栽40多万亩,经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抗旱保苗工作取得了胜利。在抗洪斗争中,各级党委、政府针对今年汛期提前,降雨集中,境内五条河流泛滥,河套地大部分被淹,部分低洼地积水内涝,个别地区遭受冰雹和大风袭击的实际情况,指挥抗灾抢险,转移受困群众,指导抗灾自救。通过今年发生的严重灾害不难看出,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仍摆脱不了自然条件制约。
从前一阶段农作物受灾情况看,的确给农作物造成了一定影响,造成粮食作物不同程度减产。①旱灾。干旱导致毁补种面积增加,二、三类苗增多。6月份统计二、三类苗达21%,但进入7月份以来,光照足、温度高,全市玉米、大豆二类苗转化升级达8%以上,其余13%也发生明显变化。按常年二、三类苗8%计算,今年的二、三类苗增加了5个百分点,面积90万亩,按亩均800斤减产3成计算,减产粮食
2.16亿斤。②洪涝灾害。成灾面积115万亩,预计可减产3成,按平均800斤计算,可减产粮食2.76亿斤,绝产36.7
万亩,按平均800斤计算,减产粮食2.94亿斤。③冰雹灾害。累计绝产面积19.8万亩,按平均800斤计算,减产1.5亿斤。④风灾。受灾面积67万亩,因后期自然恢复没有对产量造成太大影响。另外,据田间调查,由于干旱造成玉米地块保苗株数不够,大豆矮小、结荚数减少,造成了一定减产。以上共计减产粮食9.36亿斤。
二、粮食产量形势分析
由于近期天气晴好,对农作物生长发育非常有好处。据专家介绍,6月份损失的积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如果不遇早霜危害,有望获得丰收.客观分析今年的粮食生产状况,增产因素很多。一是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增加。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6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38万亩。在种植的2240万亩粮食作物中,玉米面积达1340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30万亩。其中有101万亩是因结构调整种植的玉米,按种植玉米较其他粮食作物亩增产600斤计算,增产玉米6亿斤;还有29万亩属今年新纳入统计面积的(庆安、绥棱、海伦临近农场、林管局新纳入的统计面积),按玉米单产1100斤计算,新增粮食3.2亿斤。水稻种植面积398万亩,比去年增加3万亩。从水稻主产区反映的情况看,长势不比去年差,个别地区还要比去年好一些,再加上有一定面积增加,水稻总产将稳定在上年水平。二是高产创建面积扩大。我们以三百工程为牵动,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市落实三大作物高产创建面积800万亩,其中玉米410万亩,水稻200万亩,大豆190万亩,三大作物创建产量预计实现总产100亿斤。三是玉米高产攻关有突破。一积温带重点推广肇东五里明立体通透栽培模式,二、三积温带重点推广育苗移栽、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模式,全市吨粮面积达到76万亩,预计可实现总产15.2亿斤。四是科技支撑能力和标准化水平提高。全市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15项4800万亩次,新技术推广到位率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20处,面积11.2万亩。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坚持生产条件,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率达到了89%。五是秋整地增产潜力得到发挥。去秋,我们加大力度,实施秋翻整地,特别是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和大型农机具作用,扩大深松整地面积,全市秋整地面积1300多万亩,其中深松整地面积就达800多万亩,这些深松整地地块,今年都表现出明显的抗旱耐涝性能,经过考验,凡是深松整地地块,庄稼高一头、差一色,效果非常好。六是抗灾保苗增粒重促早熟措施落的实。5月份的干旱期间,我们以出苗为核心,保苗为重点,促苗为手段,积极抗旱保苗,大旱40天,对夺全苗保全苗没有造成太大影响;6月份洪涝冰雹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农民抢排积水,进行毁补种,特别是对因持续低温寡照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各地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强化促早熟措施落实,玉米、大豆做到了二铲三趟,三大作物基本喷施了一遍磷酸二氢钾,农作物长势接近常年,为夺丰收奠定了基础。从以上增产因素分析看,全市粮食总产有望达到180-200亿斤水平。
三、下步工作安排意见
目前看,全市农业生产尤其粮食生产正在向积极的好的方向发展。为实现年初确定的农业发展目标,努力夺取农业丰收,我们必须抓住未来有效时间,切实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把各项抗灾、促早熟夺丰收措施落到灾处,具体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田间管理,保证农作物安全成熟。要教育农民
牢固树立常年抗灾促早熟思想,克服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切实增强防低温、强管理、促早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旱田上,当前农作物呈旱象,有灌溉条件的适时组织浇灌,减轻干旱对产量的影响。要突出玉米、大豆的田间管理,促进快速生长发育,扩大磷酸二氢钾的喷施面积,能多喷一遍是一遍,要及时放秋垄、拿大草,增强透光和通风能力,加快农作物成熟,尤其是玉米要落实割除空秆、隔行去雄、除掉无效穗、站秆扒皮晾晒等常规措施,实现早熟高产。在水田上,突出水层管理,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以干为主,前水不见,有条件的井灌区要采取设臵晒水池、轮换灌水口、加宽灌水口、昼晒夜灌、减少灌溉次数、清除渠道杂草等综合措施,促进早熟。
二要搞好病虫害防控,努力减少损失。要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害讯息,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工作。要突出水稻稻瘟病有防治,特别对易感病品种和易发生区域集中重点进行防治。同时要搞好大豆蚜虫、红蜘蛛等虫害的防治工作,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要加强指导服务,推进促早熟措施落实。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防低温、强管理、促早熟的各项措施,做到家喻户晓。各级领导要转变作风,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抓落实,帮助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组织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确保防低温、强管理、促早熟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四要认真抓好抗灾自救工作,做好明年农业生产准备。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抗灾自救工作纳入日程。要利用育苗大棚,搞好棚室蔬菜生产;要组织受灾农户,抓住这段有利时机,大搞劳务输出;要鼓励扶持农户发展畜牧养殖,努力增
加农民收入。为做好明年农业生产准备工作,由宝山市长率领水稻主产区主管农业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观考察了建三江水稻生产示范基地。近期还计划率玉米主产区的同志去吉林考察玉米生产,将外地经验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推进我市粮食生产再登新台阶。
2.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篇二
结合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任继周等人的观点,可以定性判断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处于不协调的系统相悖状态,在福建省粮食缺口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耗粮型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至少会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耗粮型畜牧业生产的过度发展,会产生对粮食的过度需求,进一步加大粮食缺口,加重人-畜争粮的局面,放大福建省粮食安全问题,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2)粮食缺口不断加大及粮食安全问题的放大,必将会加重耕地生产粮食的压力,然而福建省耕地资源极其有限,依靠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有依靠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来增加粮食总产量。其结果必然促使人们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各种工业辅助能,因而必将导致农业生产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鉴于此,笔者拟对1991年以来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协调状况作一定量分析,并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说明其变化情况,以期为福建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计算方法
根据任继周等人的观点,耗粮型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应为种植业系统中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不但能满足人们直接粮食消费的需求(口粮需求),也能满足耗粮型畜牧业发展的需求,这样才不至于发生人-畜争粮、粮食缺口不断加大的局面。也就是说,为有效协调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种植业系统所生产的粮食必须先满足人们的直接粮食需求(口粮需求),所剩余的粮食才能用于发展耗粮型畜牧业。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种植业系统中剩余粮食数量(粮食总产量扣除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与耗粮型畜牧业生产所需消耗粮食数量之间的匹配情况,来分析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状况。鉴于福建省耗粮型畜牧业产量占畜牧业总产量一直都维持在90%以上的水平,因此粮食生产和耗粮型畜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总体上可以说明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协调状况。鉴于此,笔者构建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指标,并将该指标定义为粮畜生产协调度(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Grain Production and Animal Husbandry,CDGPAH),以定量分析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CDGPAH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DGPAHi为福建省i年或福建省i地区(按福建省9个地级市进行分析)粮畜生产协调度,SGAi为i年或i地区种植业系统中的剩余粮食数量(粮食总产量扣除粮食直接消费量)(Surplus Grain Amounts,,SGA),GACAHi为i年或i地区耗粮型畜牧业猪肉、禽肉、蛋类生产所消耗的粮食数量(Grain Amounts Consumed in Animal Husbandry,GACAH)。SGA和GACAH应为同一计量单位,即统一按“万吨粮食”表示,笔者将该单位称为“粮食当量”。
CDGPAHi理论上的取值范围为(-∞,+∞),但实际上各国或各地区基于自身粮食安全考虑,其粮食总产量一般都能满足直接粮食消费的需求,即SGA基本上都为正;同时鉴于当前各国或各地区耕地资源拥有量以及粮食生产的实际水平,SGA高出GACAH两倍以上水平的情况也相对较少,因而现实中的CDGPAH的取值范围基本上维持在[-1,+1]之间。CDGPAHi<0,说明福建省在i年或福建省的i地区种植业系统中所提供的剩余粮食数量(SGAi)无法满足其耗粮型畜牧业生产的需求,即耗粮型畜牧业生产规模过大,此时要使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协调发展,就必须压缩耗粮型畜牧业生产规模;而且CDGPAHi越小(CDGPAHi<-1则说明SGAi<0,即粮食生产尚无法满足直接粮食消费的需求),说明i年或i地区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越不协调。CDG-PAHi=0,说明福建省在i年或福建省的i地区所提供的剩余粮食数量(SGA),刚好能满足其耗粮型畜牧业生产的需求,粮食生产系统和耗粮型畜牧业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均得到充分利用,两系统之间达到了良性耦合状态。CDGPAHi>0,说明福建省在i年或福建省的i地区所提供的剩余粮食数量(SGAi)不但能满足其耗粮型畜牧业生产的需求,而且尚有剩余,耗粮型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偏小,此时要使粮畜生产协调发展,就必须扩大耗粮型畜牧业生产规模或将多余的SGAi输出系统,而且CDGPAHi越大,说明i年或i地区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越不协调。
参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划分标准及其耦合关系的判断模式[5,6],将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化分为:(1)当-0.20
对于公式(1)中的剩余粮食数量(SGAi),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TGOi为福建省i年或福建省i地区的粮食总产量(Total Grain Output,TGO),TDGCi为福建省i年或福建省i地区的直接粮食消费总量(Total Direct Grain Consumption,TDGC)。
对于粮食的直接消费量TDGCi,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AGCUPi为福建省i年或福建省i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Average Grain Consumption of Urban Population,AGCUP),TUPi为i年或i地区城镇居民人口总数(Total urban population,TUP),AGCRPi为福建省i年或福建省i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Average Grain Consumption of Rural Population,AGCRP),TRPi为i年或i地区农村居民人口总数(Total Rural Population,TRP)。
对于公式(1)中的耗粮型畜牧业猪肉、禽肉、蛋类生产所需消耗的粮食数量GACAHSi,则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TMOij为福建省i年或福建省i地区猪肉、禽肉、蛋类三类肉产品的总产量(Total Meat Output,TMO),Wj为猪肉、禽肉、蛋类三类肉产品的折粮系数(即生产1kg肉产品所需消耗的粮食数量[7])。折粮系数Wj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的肉料比[8,9]进行折算,其中猪肉为4.3:1、禽肉和蛋类为2.7:1。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粮食总产量、猪肉、禽肉、蛋类总产量、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口总数等各种数据来自于《福建省统计年鉴》(1992-2006)、《福建农村经济年鉴》(2002-2006)、《福建农村调查年鉴》(1997-2006)以及福建省各地市的统计年鉴(2006年)。粮食和耗粮型畜牧业的总产量均指福建省区域内的产量,不包括任何区外来源。需要指出的是,统计局统计的粮食总产量和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量是按原粮形态计算的,而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则是指成品粮的购买量[10],因此对于粮食总产量和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按照0.85的通用折算系数[11],将原粮转化为成品粮后,才能参与计算。经过折算后,通过公式(2)-(4),便可将SGAi和GACAHi的单位统一为粮食当量(万t粮食),再根据公式(1)计算出福建省粮畜生产协调度。
3 福建省粮畜生产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3.1 福建省粮畜生产协调度的时序变化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1991-2005年福建省的TDGCi、SGAi和GACAHi,然后根据公式(1)计算出其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i),并将其编制成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关系存在以下两个特点:
(1)福建省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i)总体上由1991年的-0.66下降到2005年的-0.96,下降幅度绝对值为45.45%,年均下降3.03%。造成粮畜生产协调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福建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导致粮食总产量不断下降,因而种植业系统所能提供的剩余粮食数量(SGA)也不断减少;而与此同时,耗粮型畜牧业生产规模却急剧加大。表现在福建省耕地面积由1991年的123.45万hm2下降到2005年的112.90万hm2,粮食总产量也相应由1991年的756.20万t下降到2005年的607.90万t。在此期间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粮食消费量也由1991年的632.95万t下降到2005年的570.85万t,但粮食直接消费量下降幅度远低于粮食总产量的下降幅度,因而种植业系统所能提供的剩余粮食数量(SGA)也相应由1991年的123.25万t下降到2005年的37.05万t。而与此同时耗粮畜牧业的生产规模却由1991年的361.59万t粮食当量上升到2005年的871.79万t粮食当量。CDGPAH不断下降表明,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相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2)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i)的下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991-1999年,其值由-0.66呈波动起伏状态下降到-0.81,下降幅度绝对值为22.73%,年均下降2.53%。CDG-PAHi在此时段呈波动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粮食总产量的波动,以及在此期间耗粮型畜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缓所引起的。该阶段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整体上处于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的冲突模式,即表明在该段时间内福建省种植业系统所能提供的剩余粮食数量(SGA)远远无法满足耗粮型畜牧业生产的需求,耗粮型畜牧业生产规模已明显过大。(2)1999-2005年,CDGPAH由-0.81一直下降到-0.96,下降幅度绝对值为18.52%,年均下降2.66%,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一直都维持在[-0.91,-0.97]之间。在此期间CDGPAHi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粮食总产量快速下降,导致剩余粮食数量(SGA)下降,以及在此期间耗粮型畜牧业发展较快的综合作用所致。表现在剩余粮食数量(SGA)由1999年的124.46万t下降到2005年的37.05万t,而耗粮型畜牧业则由644.26万t粮食当量上升到871.79万t粮食当量。该阶段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一直处于相悖的发展模式,即表明在该段时间内福建省耗粮型畜牧业生产得以维持,其所需粮食几乎完全依赖于外界粮食的进口。
综上所述,福建省是典型的贫粮省份,其粮食生产只能满足粮食直接消费而略有剩余(表现在其剩余粮食数量已由1991年的123.25万t下降到2005年的37.05万t),因而根本不适宜大规模发展耗粮型畜牧业。但事实上福建省耗粮型畜牧业的发展不但大大超过其种植业系统所提供的剩余粮食数量(SGA),而且其生产量的增长量和增长速率也远超过了其消费量的增长量和增长速率。表1显示了1991-2005年福建省耗粮型畜牧业猪肉、禽肉、蛋类三种食品的生产和消费情况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1-2005年福建省猪、禽肉和蛋类的年均生产量明显大于其年均消费量,分别为年均消费量的1.97倍、1.28倍和2.18倍;而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也明显大于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的1.66倍、1.30倍和1.91倍。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福建省耗粮型畜牧业都存在过度发展的事实。可见耗粮型畜牧业的过度发展,严重的割裂了植物生产层和动物生产层的自然耦合机制,是导致福建省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i)不断下降,使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相悖发展趋势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
3.2 福建省粮畜生产协调度的空间变化分析
根据公式(2)-(4),分别计算出2005年福建省9个地市(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宁德)的剩余粮食数量(SGA)和耗粮型畜牧业生产所消耗粮食数量(GACAH)(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剩余粮食数量(SGA)以南平市最多,达74.10万t;其次分别为三明、龙岩、漳州、宁德、福州、泉州、莆田。而厦门市的剩余粮食数量(SGA)为-10.99万t,这表明厦门的粮食生产尚不足以满足其直接粮食消费的需求,其直接粮食消费缺口为10.99万t。耗粮型畜牧业生产规模(折算成粮食当量)则以龙岩最大,为178.09万t粮食当量,其次分别为福州、泉州、漳州、南平、三明、莆田、宁德和厦门。若将福建省分成闽东南(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和闽西北(三明、南平、龙岩和宁德)两个地区,则可以看出剩余粮食数量(SGA)主要集中在闽西北地区,其总量为213.02万t,闽东南地区只有32.69万t。而耗粮型畜牧业生产(GACAH)则主要集中在闽东南地区,其生产总量为485.70万t粮食当量,闽西北为386.28万t粮食当量。根据SGA和GACAH的数据,利用公式(1)分别计算出福建省9地市的粮畜生产协调度(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以三明市最高为-0.01,已近似达到0的最佳水平,表明其粮食生产与耗粮型畜牧业发展的规模最相匹配,耗粮型畜牧业发展所需粮食可以完全由种植业系统所提供,因而其生产效益最高(仅就两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而言,不考虑畜牧业生产技术、区位等其他因素)。而厦门市粮畜生产协调度最低为-1.33,表明其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处于极为严重的相悖状态,耗粮型畜牧业生产所需粮食全部依赖于外界进口,其生产成本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而其生产效益也最低。各地市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由好到差(CDGPAH)的顺序依次为:三明>南平>宁德>龙岩>漳州>福州>莆田>泉州>厦门。
由表2还可以看出,闽东南地区的粮畜生产协调度均处于CDGPAH<-0.80的范围,根据对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协调度的划分可知,闽东南地区均属于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相悖模式,因而可以将闽东南地区定义为粮畜生产相悖区。宁德和龙岩则两市的粮畜生产协调度则处于-0.80
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的空间分析表明,经济最为发达的闽东南地区是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严重相悖的地区,其原因是由于近年来闽东南地区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大量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也不断下降;同时由于其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向其聚集,加上其本身人口不断增加,因而粮食直接消费总量也不断增加,两者综合结果使闽东南地区剩余粮食数量(SGA)不断减少(甚至出现负值,如厦门市);而另一方面闽东南的耗粮型畜牧业却在不断发展,并占据了福建省耗粮型畜牧业的绝大部分,因而总体上导致了闽东南地区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下降,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处于系统相悖的发展模式。根据闽西北SGA=213.02万吨和GACAH=386.28万吨,可以计算出闽西北地区整体的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闽西北=-0.49,属于基本协调的发展模式:但其区域内部存在着巨大差异,龙岩和宁德两地市耗粮型畜牧业仍存在过度发展的趋势,因此该两地区仍需要压缩一部分耗粮型畜牧业。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1)1991-2005年来,福建省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由-0.66下降到-0.96,表明其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同时,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下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1-1999年,CDGPAH值由-0.66下降到-0.81,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冲突的发展模式;第二阶段为1999-2005年,CDGPAH值由-0.81下降到-0.96,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相悖的发展模式。
(2)福建省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的空间变化分析表明,三明市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为协调,而厦门市最不协调;各地市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由好到差依次为三明>南平>宁德>龙岩>漳州>福州>莆田>泉州>厦门。进一步分析表明,可将福建省划分为闽东南(福州、漳州、泉州、厦门、莆田)的粮畜生产相悖区和闽西北(三明、南平、宁德、龙岩)的粮畜生产基本协调区;而闽西北内部又存在差异,其中宁德和龙岩两市属于粮畜生产冲突区,南平市属于粮畜生产基本协调区,而三明市则属于粮畜生产的耦合协调区。
4.2 协调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耕地保护力度,提高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粮畜生产协调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来福建省粮食总产量快速下降,而粮食总产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则是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相关研究表明,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在18个影响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中,分别居第1位和第3位[12]。因此,福建省应采取切实有效的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土地开发项目,切实保护极其有限的耕地资源,并大力实行土地整理,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福建省拥有“四季常青”的气候条件,是全国土地生产潜力最高的区域之一,但现有耕地粮食平均产量只有生产潜力的55.21%,复种指数只有150%-200%,耕地冬种面积不及25%[13]。因此应充分挖掘耕地生产潜力,大力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以缓解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因提高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在总建设投资的比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
3.粮食生产效益的调查与分析 篇三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国历来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六年下发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产粮大省。驻马店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该市地处黄淮平原,下辖九县一区,全市总人口8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3万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市耕地面积1239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2.02亩。常年粮食产量120亿斤以上,占河南省的八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河南省的近七分之一。正阳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02万亩,其中小麦160万亩,平均亩产419公斤。西平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99.08万亩,其中小麦97万亩,平均亩产484.1公斤,这两个县都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对驻马店市粮食生产具有很大的支撑作用。
二、调研结果
正阳县与西平县各选取3户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户(小麦播种面积500亩以上),10户分散经营户(小麦播种面积均在20亩以下),同一个县内无论规模经营户或是分散经营户,其耕地的质量、气候条件均相近,耕作水平基本相同。以2009年小麦生产为例,种粮农户种植小麦每亩粮种、化肥、农药及耕种、灌溉、收获时的花费,并按照当地平均一个工时30元的标准计算了每亩耕地的用工花费。通过对数据的汇总与换算,得出正阳县、西平县规模及分散经营农户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的主要情况。见表1、2、3、4。
表中需要说明的:一是所调查的20户分散经营农户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8.5亩,最小的仅4.5亩,平均每户耕种规模10.5亩,所以表中不再一一列出;二是当地种植小麦的机械化程度很高,据农机部门统计机械化率达到90%,所以耕种和收获都是机械化,其耕种和收获投入均是付给农机所有者的净支出;三是其他费用包括运输、秸秆还田和粮食翻晒的投入;四是由于正阳县降雨充沛,加上农民没有灌溉小麦的习惯,所以大部分农户没有灌溉支出;而西平县种植小麦水平明显高于正阳,大部分农户都对小麦浇了丰产水;五是亩产值是按照农民亩收获小麦的产量乘以实际销售价格得出的,由于小麦品质不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重要结论:
(一)无论是种粮大户或是分散经营户,其种粮的收益都很低。
通过四张表中亩效益一栏我们可以看到,正阳县粮食生产大户种植小麦的亩均收益为477元,西平县为556.9元,而分散经营户的收益更低,正阳县为380.3元,西平县为300.4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规模种植大户还是分散经营农户,种植一季小麦每亩地所获得的收益都是很低的。另外,亩收益较高的规模种植大户如果扣除每亩土地260~46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那么种粮大户每亩地得到的净收益也只有100~200元。据当地农民介绍,驻马店市农民的种植习惯是夏季小麦,秋季玉米,玉米的收益与小麦基本相同。如果按照该市农民人均耕地2.02亩全部种上粮食,则一亩地年平均收益仅有700元左右,农民辛苦耕种一年所获得的收入也只有1400元左右。据统计资料显示,去年驻马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00元,说明农民依靠种粮所得的收入不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种粮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小,农民更多的收入还要依靠多种经营以及外出打工来获得。
(二)在当前同等耕种水平下,规模种植效益比分散种植效益更高。
通过四张表的平均亩效益对比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正阳县种粮大户平均亩效益比分散种植户平均亩效益高出96.7元,而西平县种粮大户的平均亩效益更是比分散种植户高出256.5元。通过表1与表2对比,表3与表4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收益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工成本的下降。正阳县每亩地的用工成本规模经营户比分散经营户节省27.7元,而西平更是节省了113.2元。二是小麦品质的提高。正阳县规模经营户平均每斤小麦的售价是0.95元,而分散经营户的价格是0.85元,每斤相差0.1元;西平县则分别是1.02元和0.91元,每斤相差0.11元。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小麦的品质上。分散经营的农户小麦品种乱杂,难以在市场上卖上好价。而规模经营户由于实行了统一良种,种植的是优质小麦,单收单存,大部分作为订单小麦被企业收走。而西平县的规模种植户则全部作为良种销售给了种子公司。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规模种植不但节约人工,节约投入,而且有利于区域化、良种化、规范化种植,提高产出效益,这实际上就是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三、政策建议
从以上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就稳定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价格。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要想保证粮食的充分供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实行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且收购价格逐年提高,但从调查情况看,补贴力度仍较小,粮食价格仍然偏低。2009年驻马店市种粮农民每亩获得国家的补贴平均为82.84元,加上种粮收入每亩年净收入还不到800元,仅相当于一个农民工一月的打工收入。小麦的收购价格以三级白麦为例,去年为每斤0.77元,今年提高到0.87元,每斤增加0.1元,今年全市小麦的平均单产是845斤,则每亩也仅增加84.5元。况且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抵消了国家补贴和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驻马店市政府制订的小康规划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该市已连续六年取得粮食丰收,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速为1%~3%。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仅靠种粮难以实现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也难以实现小康目标。因此,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必须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真正让农民种粮不吃亏、得实惠。
(二)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种粮能手,实现规模经营。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但有利于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提高种植效益,而且有利于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农民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驻马店市户均经营土地只有10.5亩。尽管近几年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已开始进行,但规模还太小。据该市农业局统计,2008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有444748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69%,涉及农户96987户,占农户总数的3.17%。各级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加速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规模经营。这样,既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支持,真正实现城乡统筹、良性互动。
4.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篇四
摘 要:文章介绍了河上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典型做法,并对其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简要总结,为各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河上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做法;成效
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为保持粮食安全所必需的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粮食生产所无法替代的社会、生态效益,河上镇着力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根据《关于切实抓好2014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通知》(杭农作〔2014〕106号)文件,在市、区农业局精心指导下,河上镇高度重视粮食功能区建设工作,不仅成立了粮食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功能区项目的实施方案,而且对粮食功能区建设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项目已建设完成,现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情况作以下分析。
一、粮食生产功能区基本情况
河上镇梧桐畈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位于河上镇东部,紫东村与璇山下村交接处,东至阮家坞山,南至五岭林场,西至塘村畈,北至凤山,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功能区面积980亩,由部分梯田和标准农田组成,自然条件好,土壤肥沃,田块成片,水源充足,无污染,参加农户为347户。其中,紫东村梯田部分土地198亩集中流转给种粮大户1户,璇山下村189亩土地集中流转大户1户,夏、秋季分别种植主导品种晚粳稻“浙粳88”及杂交晚粳“春优84”,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余下部分田块前作种植西瓜,目前由紫东村种粮大户积极进行流转种植小麦、油菜等作物。
二、实施计划及完成情况
1.实施计划。梧桐畈粮食生产功能区2014年计划新建排渠570米、疏浚清淤243米,新建灌渠1016米,新建机耕路803米,修复机耕路1016米,新建农用桥6座,完成后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90%。一年种植两季作物,农田空闲时间控制在三个月以内,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00%,冬种覆盖率达到100%。功能区建设投入资金2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2.3167万元。
2.完成情况。项目由河上镇人民政府作为实施单位,工程统一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根据招投标结果,该工程中标价为162.3167万元(预算审核价优惠15%),具体工程为新建排渠580米,疏浚清淤223米,新建灌渠1016米,新建机耕路803米,修复机耕路1016米,新建农用桥6座,于2015年3月初完成工程建设。
三、建设情况
1.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田成方,路成网、排灌分系,达到旱涝保收的要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排渠580米,疏浚清淤223米,新建灌渠1016米,新建机耕路803米,修复机耕路1016米,新建农用桥6座,使得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90%。
2.土壤肥力情况。功能区内土地有较高的肥力水平,冬季种植小麦等作物,冬季作物覆盖率100%,对稻麦全面实行秸秆还田,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水旱轮作,粮经轮作,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
3.推广三新技术。(1)提升科技应用率。功能区内全面推广“三新”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栽培、主推品种全覆盖、土壤肥力提升等为抓手提升科技应用率。(2)创新粮田种植模式。2014年功能区内种植小麦374.3亩、黑麦草70亩、晚稻474.3亩、西瓜430.7亩、其他60亩,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00%。(3)示范高产高效。开展示范方攻关田建设,在粮食功能区的核心区块,设置了1块198亩的示范方,示范方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节约种植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平均亩产约580公斤/亩。设1块1.66亩的攻关田,品种为浙粳88,经测产验收亩产达到603.4公斤/亩。
4.创新工作机制。(1)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河上镇土地流转受历史习惯制约,仍以大户直接向散户流转为主,常导致田块不能合理连片整合,不利于大户管理种植的情况。目前,功能区内土地经由镇农办积极引导,由村集中流转散户土地统一发包给大户。现紫东村梯田部分土地198亩集中流转给种粮大户1户,璇山下村189亩土地集中流转大户1户。同时,镇农办正积极与紫东村对接,引导组织散户集中流转剩余部分土地,统一发包给1-2户大户种植粮食作物。(2)加大扶农力度。根据省、市、区文件精神,河上镇针对粮食生产出台了《河上镇关于扶持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鼓励联片种植,联片种植早、晚稻面积在20亩以上的,补贴30元/亩,对粮食功能区内联片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户,给予20元/亩的补贴;对引进水稻新品种种植20亩以上的,给予20元/亩的补贴;对种植区农业局主推杂交品种的,联片面积50以上,给予20元/亩的补贴;冬季联片种植大麦、绿肥、油菜在20亩以上且长势良好的,给予50元/亩的补贴;联片种植小麦20亩以上的,按粮食订单数对完成订单任务的种植户每公斤奖励0.4元,同时对冬季种植大户实行小麦种子补贴等;开展大面积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按实施面积奖励具体实施单位20元/亩;实行早、晚稻粮食订单奖励,对完成国家早晚稻订单任务的售粮户每公斤奖励0.22元;对新创建省、市、区级粮食功能区的村,补助5万元。
5.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功能区内土地集中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今年来,功能区内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家。(2)开展社会化服务。在功能区内进一步开展统一机械化育插秧,统一机耕机收,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等“六统一”服务工作,节本增效,成果显著。
四、工作措施及建后管护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河上镇为响应市、区的粮食功能区建设规划,成立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农业副镇长为组长,农办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副组长,对功能区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由镇农技员、水利员、村农业负责人和村农技员等技术人员为组员,负责对功能区内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规划修整,对粮食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推广新的种子品种、新的高产节本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等。
2.落实专人管护。成立管护小组,落实紫东村书记为功能区基础设施管护人。紫东村为梧桐畈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主体单位,管护单位对功能区内的农田水利、粮食生产设施工程的运行情况负责。
五、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通过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梧桐畈内路、渠配套建设,达到了旱涝保收的基本条件。梧桐畈内今年冬种预计种植小麦600余亩,剩余田地种植油菜、绿肥、蔬菜等,基本可实现绿色过冬。
5.关注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 篇五
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性的粮食安全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稳定,但着眼大局和长远,要确保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做到“手中有粮”,还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农村土地撂荒情况严重,农民不安于耕的现象普遍,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粮食生产要素分散,粮食生产活力不够
我国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确保了国家粮食供给的基本自足。该项制度作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现实情况是,与这一基本制度紧密联系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表现出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比如我县产粮大镇之一的洛口镇的灵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仅为8户,多数农户为分散经营的家庭小生产模式。这严重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大市场竞争,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生产领域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表现在推广网络不完善、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和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于粮食生产。表现在粮食流通体制存在问题,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仓储平衡困难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和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影响了农业资本的投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分散分割,难以实现优化组合、有效利用和规模效益,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活力。
2、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粮食生产动力不足
粮食生产具体弱质性、低效性的特点,市场机制的趋利性和农民自身局限性决定农民不会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而是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干脆将土地撂荒从事非农产业来实现个人收益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粮食生产动力不足。一是粮食生产成本高。受时下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也水涨船高,今年宁都化肥价格涨幅就在50%以上、农药价格整体水平上涨30%,雇用劳力成本也大大提高,诸多因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猛涨。据调查,种植一亩地粮食需生产成本达到700余元,而平均每亩粮食生产收益仅为846元左右,极大的扼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粮食生产收益不稳定。粮食生产硬件建设投入不足,降低了农业综合抗灾能力,致使粮食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种粮收益也无从稳定保障。三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净利润大幅下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远不及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导致农户水稻双季种植改单季、精耕细作变粗放管理、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将土地撂荒。比如我们在洛口镇灵村调研发现,种植经济作物玛萁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是种植粮食收益的30倍。四是粮补等惠农政策不尽科学。表现在:弥补市场机制缺失错位,扶持政策缺乏导向效应;补贴形式过于单一,资金分散缺乏规模效应;惠农政策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策之间缺乏互补效应,因此国家出台的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没有有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无法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3、粮食生产投入不高,粮食生产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们对粮食生产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集体和农户建设动力不够,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弱化了粮食生产实力。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建设落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降低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抗灾设施不完备,无法充分抵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无法避免。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日益加剧。近10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降到18.27亿亩,净减少1.24亿亩。农民自身投资农业的意愿不强烈,来自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大量外流。由于进城务工收入高出种粮收入10~12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据我们在洛口镇灵村村调研,了解到该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耕地无法耕作,土地撂荒比例达到10%之多。
总之,尽管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粮食生产活力不够、动力不足、实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此,本人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释放粮食生产活力
要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要激活土地要素。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激活了,粮食生产的活力就能不断迸发。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种养能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集中,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让农民从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二要激活人力要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粮食生产才能获得持久、旺盛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宽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种粮农民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将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优化配臵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共享成果,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实现种粮收益的最大化。比如田头镇农户自发组建的宁都县田丰优质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0多人,辐射带动种农1000多户,通过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2008年发展制种面积5500亩,收购种子300多万斤,产值达900多万元。三要完善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大力培育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购销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把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联结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第二、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动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走好四步棋。一
是建立粮食补贴稳步增长制度。要继续稳定、逐步完善、不断强化现有粮食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尽快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粮食补贴制度。适当扩大粮食核心产区范围,拿出更优惠的政策,集中更多的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的产粮大县的奖励和补助,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二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鉴于粮食价格不能完全市场化,要加强和改善对粮价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体现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搞活粮食市场流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保护价,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扩大粮食生产。三是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要建立粮食生产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路子,保护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帮助种粮农民防范灾害风险。四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种粮收益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核心产区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要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拉长粮食产业链,实现以销售促加工、以加工促收购、以收购促生产,提升粮食的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稳定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有效抑制种粮成本的上升。
第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壮大粮食生产实力
6.粮食生产汇报 篇六
XX乡位于河南省XX县城西北XX公里处,辖XX个行政村,XX个自然村,人口XX万,面积XX平方公里,耕地XX万亩,XX乡是一个平原乡、农业乡,素有“XX粮仓”之称,境内无山、少矿藏,资源优势不明显。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深深的认识到,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战略物资.,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安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放松对粮食生产的管理,将对全乡、乃至全县、全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在2011年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抓好政策落实,努力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二、通过项目建设,促基本农田改造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改造中低产田。粮食生产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作物产量不高,低产面积大,二、未利用土地利用不充分,基本农田内道路不规则,分布不合理,小地块太多,田坎面积大,地块零散,三、重用轻养,地力衰退,绝大部分耕地严重缺磷少氮,比例失调,造成氮肥越施越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生产效益越来越低。
针对这个情况,乡党委、政府立足农业大乡的实际情况,加大政策性资金项目争取力度,去年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粮食中低产田改造,巩固退耕还林等一大 1
批项目,争取到1亿多元上级资金用于XX的建设和发展。
乡党委决定把土地整理项目在XX乡北面的常庄、惠河等七个村委进行,加强项目区内土地的田、水、路、林、村的治理,全面改善农田水利、机井、电力配套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使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基本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俱佳,使农业景观格局美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升级,带动和促进种植业的发展,提高农作物平均单产,激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仅此一项工程,可使受益土地面积达2万多亩,增加粮食产量200万公斤,农民年增加收入近二百万元,大大增加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发展畜牧养殖业,加大粮食转化,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前几年粮食连年丰收的喜人局面,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积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措施,促进粮食的就地转化,提高农民收入。
1、大力发展养殖业,泰山乡不仅是粮食生产大乡,也是畜牧生产大乡,境内有泰丰农业发展公司、宏运养殖有限公司、豫丰黄牛养殖、丰康养殖等一批全县知名企业,目前全乡存栏在1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72家,全乡大牲畜存栏达23000多头。
2、发展以优质粮食为原料的小型食品加工业,推进粮食转化。把目光瞄在发展食品加工业上,以发展近农型工业为主攻方向,以小型粮食加工企业为重点,采取户办、联办等形式,推进粮食转化。
四、当前工作及今后的工作打算
2010年10月以来,我乡遭遇50年未遇大旱,截止目前,境内没有一次有效降雨。持续的旱情,导致已播种的7万亩小麦处于极度干旱状态,严重危机着我乡夏粮安全、人畜饮水及社会稳定。针对今年的冬春连旱,乡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抗旱保苗。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政委,乡长为指挥长的抗旱浇麦工作指挥部,从政治的高度以对广大百姓负责的态度,把抗旱浇麦工作做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切实摆上位臵。一是从农办、民政等部门抽调20余名干部组成5个工作组,进驻各村指导抗旱工作,二是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和水源,开展抗旱浇麦工作,能能浇一亩是一亩,乡党委、政府特别要求沿红河、惠河、淠河沿岸的村委一定要抓好抗旱浇麦工作,坚决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督促沿河地块的村民,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各种困难,保证不隔地块全部浇灌;没有井和河流的村委也要想尽办法组织人力、车辆拉水抗旱保苗,保证今夏小麦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自2011年2月5日以来,全乡共抗旱浇麦1500亩,出动劳动力320人次,动用灌溉设备270台次,日浇灌面积700亩左右。目前经河流、坑塘、机井灌溉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5%,有效缓解了部分麦田的旱情。
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法》等法律、法规、条
例的规定,进一步严格落实基本农田管理法律法规,依法管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
2、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增加科技含量,引进和推荐一批高产优质品种,集成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推荐使用一批优质化肥、农药产品,提高粮食单产。重点抓好“优良品种、保护性耕作、水稻旱育秧抛秧、地膜覆盖栽培、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和平衡施肥等六大技术的推广。
3、坚持做好减灾避灾措施落实推广。首先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配套工作,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其次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要坚持适时早播,把影响粮食产量的播种时间关键时期安排在适佳时期害。第三要加强农作物病虫监测和新出现的农作物病虫种类的防治研究,加大技术指导,降低病虫危害。
4、着力粮食综合生产力建设,加强耕地生产力的保护。要以效益为出发点,大力推广节本增益技术,抓着土地综合开发继续在我乡实施的有利时机,扩大土地整理面积,提高土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5、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农业部门要抓好示范片、抓好大户、抓好科技入户工作。
7.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理论依据分析 篇七
关键词: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粮食安全,理论依据
通常来讲,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于一个产业进行财政支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刺激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增量都远不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相对偏低,但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却不容忽视。而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一直探索有效的对农扶持途径和方式,并对已提升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高度相关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在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对于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理论依据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政策的实施水平,若不能正确地理解该项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就会影响到其具体的执行效果。因此,研究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为深入理解和贯彻执行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建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一、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而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产品
农业作为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产品的主要产业,是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产业。而农业产业中,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产品,因此可以说,粮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仅在于其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须的食物,还在于其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起到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从产业的依存关系角度来看,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有着明显支持作用,而粮食作为农业产出的最基本产品,在为其他产业提供基础原料的同时,还承担着国内最大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责任,因此确保粮食生产的正常稳定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粮食生产总量的提升还能够为我国抵御外来粮食或食物的侵入,保证国家主权的安全提供有力的后盾支持。
二、粮食生产具有多种公共功能
粮食生产绝不仅仅只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这么简单的物质生产,其所具备的公共功能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从基本功能角度来看,粮食生产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解决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并且粮食产品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这就是粮食生产的经济功能。其次,粮食生产具有社会功能,其开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劳动力,这就为很大一部分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并且通过粮食生产能够使农民获取一定的收益,为社会保障做出一定贡献。第三,粮食生产还具有明显的生态功能,在进行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种植活动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发展,并且能够分解消化其他产业生产所带来的废弃物,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第四,粮食生产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我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农业生产文化,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粮食生产则可以将这些文化不断传承延续下来。粮食生产的多功能性使其产生了一定的正外部性,在没有外部适度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功能的发挥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种粮农民既得利益的损失,若发生市场“失灵”的现象,该群体的劳动付出与实际收益获得会变得严重不匹配,进而降低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因此,国家有必要对这种因为客观因素而造成的种粮农民既得利益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以保证粮食生产各项功能的发挥。
三、粮食生产本身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物品通常都具有外部性,其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会对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或更多方产生非市场化的效益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即所谓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当市场交易存在正外部性时,就会对使生产者不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全部利益,这样就会打击其积极性,不愿意再从事这一生产活动;而负外部性则是指生产者无需承担其所引起的生产成本,这就会增大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其过度地从事这一生产活动。无论是哪种外部性,都会对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因此要求政府必须要对其进行行政干预。而粮食生产恰恰正具备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因而其急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以促进粮食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粮食生产具有较大的经济正外部性。在经济方面,粮食生产所得产品往往是质优价廉,很难抬高粮食的经济价值,造成粮食生产者直接收益的流失,因此,粮食生产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并没有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相当水平的收益补偿,而这部分收益分配到粮食流通和加工等中间环节的第三方,进而形成了明显的经济外部性。
其次,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社会正外部性。从粮食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充足的粮食供应,粮食供需的稳定保证了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实现。同时,粮食生产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低,在合理进行粮食生产活动的情况下甚至会改善生态环境,而工业、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则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难以产生有利的效果,甚至会影响粮食生产这类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进行粮食生产,不得不对生产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善,增大了生产成本。而事实上这些成本并不应该由粮食生产者承担。
第三,粮食合理生产具有一定的生态正外部性。通过科学合理投入粮食生产要素而进行的粮食生产活动能够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防止水土流失,增大植被面积,美化农村环境等等,其所起到的生态景观功能也是粮食生产的价值之一,但生产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正外部性,所以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根本宗旨是针对粮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正外部性进行合理有效的补偿,平衡粮食生产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得失,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而从解决粮食生产的“外部性”途径来看,只有超脱市场之外的中央政府才有条件和能力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进行政策性的利益补偿,通过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将粮食生产的外部性内部化,保障各方主体利益的均衡。
四、粮食供求具有特殊性
粮食的特殊商品属性使得其在市场中的供需变化呈现出特殊的趋势。首先,粮食供求价格的弹性变化不符合社会实际诉求,仅靠市场调节形成的价格均衡点会对粮食生产者造成较大的过程收益损失。因为当供需市场中的粮食价格处于较高水平时,种粮农民将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管理力度,全力提高粮食产量,而价格的提升则造成消费者需求量的理性减少,过多供应将造成价格的大幅下滑,甚至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而当市场中粮食价格过低时,农民出于家庭收入水平的理性衡量,将会选择外出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造成粮食供应量的大幅降低,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供需市场同样会出现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此时仅靠市场的自行调节将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一旦市场机制不能及时调节粮食的供求均衡,出现物价飞涨或“谷贱伤农”的局面,都会脱离国家对于粮食市场运行的管理目标,而粮食这种商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供需关系要维持在供需平衡或适度供过于求的状态,所以国家必须进行适度的政府干预,对粮食生产进行利益补偿,进行粮食收储,并通过完善各种补贴政策,保证粮食供应主体的收益达到有效水平,消除市场“失灵”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
此外,粮食的基础性准公共产品属性也决定了粮食供求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自行调节双轨并行的方式来实现。而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种粮农户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风险过高,收益波动性较大,初级粮食产品经济附加值低,若仅靠市场进行调节,种粮农户在很大程度上会因收益相对过低而消极从事粮食生产活动,所以在实际的运行中,政府必须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干预,通过出台政策和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对粮食生产进行长期扶持,基于战略角度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粮食供求市场。
五、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
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首先,粮食不但是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也是国家基本战略的重要物质。若没有足够的粮食,那么国家的军队实力也很难有很大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粮食的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越了钢材、石油等物质的重要性。其次,粮食能否得到充足的供应,对于国家社会的稳定性大小起到决定性作用。当粮食供应不足时,人们为了满足饱腹需求,就会想一些非正常手段来获取食物,从而引发社会的混乱。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同样也会引起一定的社会骚乱,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影响更为显著。最后,粮食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外交政策。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每年都要出口很多粮食,在政治外交中,我们可以通过粮食贸易或粮食援助的方法作为外交手段,为我国在国际间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六、结语
8.货币资金再生产状况分析 篇八
【关键词】 利润含金量; 货币再生产能力; 非付现支出
本文所论述的货币资金再生产源于企业内部。这种企业货币资金一方面来自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一方面来自经营过程的内部融资,即拖延债务支付,或加大经营活动的负债规模。前者是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后者是占用其他企业货币资金状况,企业货币资金再生产状况可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而向金融机构的借款或发行债券不属于源于企业内部的货币资金再生产。
一、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状况
(一)利润含金量(盈利现金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利润总额
这一指标通常是分析利润可信度的,对此指标的论述也仅是局限于对分子、分母包括的内容和计算原理的分析。
笔者认为,这个指标还可以反映货币资金的再生产能力,当含金量指数大于或等于1时,企业才具备货币资金的再生产能力。对该指标的这种应用论述很少,特别是当分子分母异号时如何分析,二者的差异量多少才合适等问题,缺乏深入的论述,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做些努力。
利润总额代表当期经营成果,“含金量”则决定当期利润总额中有多大比例是现金。利润总额中现金越多,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越强。如果伴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则说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高,销售渠道通畅。
对此指标分以下几种情况分析: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利润总额异号时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于0,利润总额小于0。此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大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如果伴随着主营业务利润的出现,企业货币资金生产能力较强;利润总额是亏损,是营业外和投资损失太多,及时调整即可,企业前景尚好。
佛山照明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的情况就是这样,由于企业投资损失使得利润总额出现亏损,但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大于零,说明现金的主要来源渠道通畅,于是很快就扭亏为盈。
(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小于0,利润总额大于0。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中较为多见,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小于零,这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而来的现金流入量不足以支付因上述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支出。那么,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的现金支付则需要通过以下途径去解决:消耗企业现存的货币积累;挤占本来可以用于投资活动的现金,使投资活动推迟;在用于投资活动的现金不能被挤占的情况下,进行额外融资以支持经营活动的现金需要;在融资渠道匮乏的情况下只能用拖延债务支付或加大经营活动引起的负债规模来解决。
从企业的成长过程来分析,在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初期,由于其生产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磨合”状态,生产设备、人力等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材料物资的消耗量相对较高,进而导致企业成本消耗较高;与此同时,为了积极开拓市场,企业有可能投入较大的资金,采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有可能使得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现为“入不敷出”的状态。
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上述状态,利润的质量应给予较差的评价。此时的利润多来自盈余管理的“成绩”或是非经常性业务的贡献。
康佳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份和9月份的报表就呈现这种状况,2008年12月底这种状况得以扭转。
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利润总额同号时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利润总额都小于0。此时说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不足以抵补经营过程现金流出,如果企业货币资金尚可以正常周转,靠的是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企业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差。差的情况要结合利润进行分析。当利润总额为负时,如果主营业务有利润,亏损的原因是营业外损失和投资损失太大,企业的营业利润不够弥补。而投资损失和营业外损失具有暂时性和不确定性,其损失不会太持久,如果加强对应收账款收现工作的管理,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差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善;如果主营业务是亏损,意味着企业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经营的主要业务亏损,仅仅加强对应收账款收现工作的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对企业资产整体运作进行调整,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同时考虑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因为此时企业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很差的原因已经不再单一了。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此时利润表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一致的,报表虽然难看,但较为真实。真实的程度取决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差异,差异越小,利润的真实程度越高。
(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利润总额均大于0。此时,说明企业运营正常,经营活动创造了正的现金流量,企业销售活动能及时收到现金,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1。一般地说,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应大于利润总额。这是因为,在计算净利润时,有些作为抵扣项的成本费用不用支出现金,称为非付现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等。这种情况较好理解,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利润总额>1,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当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1时,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差额没有余力补偿当期的“非付现成本”。企业运营之所以能够维持下去,是因为有非付现成本存在。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较差,如果某一笔支出要求付现,该数字大于非付现成本的金额,企业必须采取寻求融资,或拖延债务支付,加大经营活动的负债规模来解决。
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1时,货币再生产能力能够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但从总体上看,这种维持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的货币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3)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1,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非付现成本=0。在此种状态下,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与利润总额的差额,正好有余力补偿当期的“非付现成本”。这种情况比2)的情况好,可以给予谨慎好评。
4)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1,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非付现成本>0。这时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和利润总额的差额可以补偿当期全部的“非付现成本”,而且还有余力为企业的投资等活动提供现金流量的支持。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则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将对经营活动的稳定与发展、投资规模的扩大与提升,以及减轻融资压力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此种情况,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强。那么,强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以下进一步从企业外部货币资金占用状况和内部货币生产比两个方面分析货。
二、外部资金占用状况
外部资金占用状况比率=(应付款-应收款)/收入
应付款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
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占用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相对越多,或者表明企业货币资金紧张,或者是过分精明甚至霸道;越小,表明企业占用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相对少,可能是企业货币资金宽裕,也可能应收账款管理不力。
该指标合适最好,什么是合适?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以购销渠道畅通,商业形象良好为主要标志。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形象是其价值体现的一个方面;购销渠道畅通是企业实现利润的前提;当利润目标与社会形象目标冲突时,以考虑社会形象目标为先,这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
对该指标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用以下两个指标。
一是应付款比率=平均应付款余额/收入
该比率可以作横向或纵向对比分析,看企业占用上游企业资金状况。同理可以计算预收款比率分析占用下游企业资金的情况。
二是预收款比率=平均预收款余额/收入
该指标分析对下游企业资金的占用状况。
三、内部货币节约比率=非付现成本/收入
造成企业现金与利润差异的原因是非付现成本的存在,非付现成本越多,企业利润质量越高,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越强。同时非付现成本越多,表明企业有意愿减少本期利润。
根据最近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就几个公司的货币资金在生产能力分析如下。
四、应用举例(见表1)
广宇发展集GD系列自动售货机的生产、销售、租赁、维修、改造、测试及技术咨询于一身,厂址在深圳。该企业2008年12月份利润总额是正数,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负数,其不足部分主要靠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弥补;企业主营业务是盈利的,但由于营业外支出和投资部分吞噬了大量的利润,使得企业利润总额小于主营业务利润;评价是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差。
2009年3月该公司主营业务出现了亏损,但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充足,由于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充足,还偿还了大量的借款。经营过程现金流充足的原因是什么?看该公司的现金流量表发现,2009年3月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较2008年都大幅萎缩,货币收入也萎缩,但相应的货币支出减少幅度大大高于收入的减少幅度,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0.4亿元,正因为这样,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充足;但有趣的是,企业在经济形式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支付给职工和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增加了180万元。
对于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充足的原因分析如下:
以2008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为根据,比较广宇发展和同类企业粤富华的外部资金占用状况比、内部货币节约比、内外结合货币资金生产状况比(见表2)。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广宇发展2008年对外部货币资金占用较多,销售收入每1元中扣除债权部分后有0.59元是占用上下游企业的资金,远远高于同类企业粤富华,这种占用状况在上市公司中也是较高的水平。每1元的收入占用上游企业资金0.3元,是同类粤富华的100倍;每1元的收入占用下游企业的资金0.35元,是同类粤富华的350倍。这种情况到了2009年3月怎样?看表3的分析。
对外部的资金占用比达到了收入的1 134倍,如此巨大的数据,能否说明一些资金充裕能够还银行贷款的原因呢?
综上,该企业货币资金生产能力差,对上下游企业资金占用状况严重,2009年3月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现金流量表上显现出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充足,主要来自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
【参考文献】
[1] 汪一凡.含金量指数:判断净利润可信度的新指标[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8(1).
[2] 孙旭东.年报掘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
[3] 张淑英.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粮食生产函数07-03
贡井区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10-25
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10-17
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11-18
安全生产状况评估11-16
世界粮食日节约粮食国旗下讲话稿07-27
浪费粮食公告07-21
节约粮食名言08-02
爱惜粮食班会09-28
粮食的阅读答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