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2024-08-0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精选11篇)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篇一

习近平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精神,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实践中着力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

4月的海南岛阳光明媚,到处郁郁葱葱。11日至13日,习近平来到万宁、陵水、三亚、保亭、乐东、昌江、儋州、澄迈、海口和洋浦经济开发区、西联农场等地,深入农村、企业、学校进行调研。

范文网【】

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抓手,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习近平调研的重点。习近平先后到万宁市兴隆热带植物园、保亭县呀诺达热带雨林和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考察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文化建设。他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突出优势。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青山更绿、海水更蓝、环境更美。

调研中,习近平十分关心民生问题。他先后到革命老区陵水县滨河新区和保亭县三道镇什进村了解扶贫开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到西联农场考察棚户区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他指出,扶贫开发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整体推进的同时一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最困难户的脱贫致富,使国际旅游岛建设真正成为惠民工程。在昌江县思源实验学校和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习近平实地考察了学校教学、学生食堂、实训基地等,对学校坚持扶贫与扶志、扶贫与育才相结合的做法给以肯定,鼓励学校继续搞好教育扶贫,勉励同学们发奋学习、提高素质、锻炼体魄,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在中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通威(海南)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习近平走进忙碌的车间,认真听取生产经营和自主创新情况的介绍。在乐东县卧龙岭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习近平兴致勃勃地了解他们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情况。他指出,把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一个重要内涵是通过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这就要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与国际旅游岛定位相适应的产业格局。

每到一地,习近平都深入了解党的建设和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情况。他强调,学习实践活动已基本结束,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认真实施《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创先争优活动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习近平指出,大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坚持把选人用人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注意培养选拔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干部,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调研期间,习近平与海南解放60周年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座谈,对广大老战士、老同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调研结束时,习近平召开海南党政干部座谈会并讲话,希望海南的同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努力把海南的工作做得更好。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篇二

2010年工作回顾

一是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增长。各级联社按照年初提出的经济目标, 积极开拓经营、扩大产能、增收节支、挖潜增效, 推动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和较快增长。2010年, 全系统实现工业总产值81.38亿元, 完成计划116.37%, 同比增长14.86%;主营业务收入96.04亿元, 完成计划109.21%, 增长18.50%;利润6.68亿元, 完成计划106.17%, 增长45.35%;上交税收5.67亿元, 完成计划103.44%, 增长22.35%。

二是联社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各级联社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 不断加大招商投资和联动合作力度, 促进联社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 联社系统总资产达99.13亿元, 同比增长6.8%。其中, 净资产44.51亿元, 增长17.29%。推进落实联动合作项目9个, 创造收入4856.2万元;经济小区年内引进企业652个, 注册资金2.55亿元,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市、区 (县) 两级联社切实履行“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职能,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企业服务工作, 支持企业健康发展。2010年, 市、区 (县) 两级联社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资源, 共为各级企业争取区级政策扶持资金182.1万元, 市级政策扶持资金200万元。

四是科技创新取得可喜成果。各级联社积极鼓励和支持成员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步伐, 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年内, 联社系统成员企业技改创新投入2.43亿元, 开发新产品259个,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7项, 有5个企业获得区级奖项, 18个企业获得市级奖项, 1个企业获得国家级奖项。

五是和谐稳定形成良好局面。各级联社和企业围绕成功办博, 切实加强世博安保, 全力抓好安全稳定, 确保了整个系统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不稳定事件, 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 全系统开展各类帮困惠及职工3320人, 金额215.76万元, 组织各种节日慰问职工1946人次, 金额118.89万元, 为35144名职工缴纳住院补充医疗补助保障费用354.12万元, 为28106名托管职工支付托管费用3993.69万元, 其中, 由各级联社自筹资金支付托管费用达2971.69万元。同时还处理职工来信169件, 接待职工来访1798人次。

2011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同时也是我们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系统“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关键之年, 联社工作面临着较好的机遇和较大的挑战。首先, 从国内来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期间和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线, 并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扩大国内消费和保障民生工程作为重点, 将推出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 这为我们搞好联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同时, 随着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压力的加剧, 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 将导致系统内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 面临生存发展的严重困难。其次, 从上海来看, 从加快“四个中心”建设要求出发, 上海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下阶段的发展重点, 市委已确定了上海“十二五”期间“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的主题, 这既为上海工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也为我们联社的产业转型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但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上海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节能环保要求将不断提高, 这对系统内从事传统加工制造的企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第三, 从联社来看, 这几年经过改革发展, 整个系统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 涌现了嘉定联社、奉贤联社、金山联社、仰帆公司、熊猫公司、协力公司、天灵开关厂、衡仪器厂、奉贤钢管厂等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的联社和企业。但也必须看到, 由于系统内大部分企业还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企业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还不强, 部分企业还处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资金匮乏、效益低下的状态, 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 要搞好新一年的联社工作, 就必须切实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 树立较强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把握机遇, 创新理念, 攻坚克难, 开拓奋进, 推动联社经济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求发展。

2011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2011年我们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主题, 坚持“双轮”驱动, 把握三个着力点, 达到四项目标。

——突出一个主题, 就是要突出“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这个主题, 积极推动联社经济不断优化升级。

——坚持“双轮”驱动, 就是要坚持“经济联动和党建联建”双轮驱动, 进一步推进联动联建的进展和实效, 切实促进联社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同步协调发展。

——把握三个着力点, 就是要把握“优化服务、创新发展和创先争优”三个着力点, 深化措施, 强化落实, 不断创造联社工作新的佳绩。

——达到四项目标, 就是要达到“经济稳增长, 创新上水平, 服务增效能, 党建有成效”四项目标, 努力开创城镇集体发展新局面。

一是经济稳增长。就是要通过开拓经营和挖潜增效, 保持联社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87.9亿元, 同比增长8.01%;主营业务收入103.6亿元, 增长7.87%;利润7.05亿元, 增长5.51%;上交税收6.03亿元, 增长6.39%。

二是创新上水平。就是要通过加大创新发展力度, 培育形成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投资开发项目, 开发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和市场效应的新产品。

三是服务增效能。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服务, 使联社系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企业保持和谐稳定。

四是党建有成效。就是要通过加强党建联建, 推进创先争优, 涌现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先进党组织和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党员。并确保不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 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不稳定事件。

(一)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大力度, 加快步伐, 进一步推动联社经济优化升级。

要继续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 指导成员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促进联社创新发展上新的水平。

1、加快产业转型, 促进优化升级。近几年, 国家和本市对城市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推进不断加快, 从而为我们城镇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我们要抓住有利机遇, 利用自身的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 结合当地的发展方向、经济布局和产业政策, 加强资源整合开发,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此, 一要结合当地的旧城改造、新城建设等, 通过资产置换、投资入股等方式, 积极参与政府经适房、廉租房等项目的开发, 盘活存量资产。二要结合当地都市工业园区、创意文化园区建设等, 投资改造旧厂房, 通过招商引资, 引进一批具有智慧创意型的文化产业。三要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等, 联手兴办农村旅游休闲项目。还要结合当地建立融资平台, 积极入股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 进一步发挥联社的地位和作用。

2、强化科技创新, 增强核心竞争力。要下大力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 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要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 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加强产学研合作, 自主开发具有市场需求和竞争能力的“特、精、专、新”产品,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要指导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传统工艺和新技术相互融合,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品, 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三要引导企业不断强化质量管理, 积极争创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 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 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 提升企业的竞争软实力。

3、推进联动合作, 拓展发展空间。要采取扎实措施, 推动联社经济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推进。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系统内联社之间、联社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资产整合、技术研发、产品经营、项目发展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形成整体优势, 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兄弟省市联社企业以及国内大中型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和贸易合作, 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联社和企业到资源丰富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国外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 不断拓展和延伸经营领域。同时还要协调帮助熊猫公司等企业做好上市准备工作, 争取成功上市, 做强做大企业。

(二) 以优化服务功能为重点, 完善机制, 拓展内涵, 进一步增强联社系统服务效能。

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继续做好为企业、为发展、为职工的“三服务”工作, 不断增强联社的凝聚力、向心力。

1、抓好以企业服务联系点为重点的企业服务工作。要在初步构建市联社企业服务联系点平台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实效的服务活动, 支持企业健康发展。一要继续深入企业, 加强调查研究, 并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服务。年内, 市联社将会同区 (县) 联社或邀请市、区有关部门深入到有关联系点企业,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 尽力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 要不定期组织市联社“示范点”和“联系点”企业开展经营交流活动, 重点交流企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经验和思路, 探索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意向和方案, 并组织外出学习考察, 拓展经营视野, 寻找合作商机。二要利用各种网络信息平台, 及时为企业提供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有用信息, 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要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 努力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要在指导配合嘉定区联社完成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的同时, 支持帮助金山区联社做好区国资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入股经营工作, 并协调相关联社和企业探索企业集合债券的可行性。三要指导督促上海机动车回收服务中心进一步做好服务整改工作, 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 争创市级文明窗口。还要积极做好市联社与崇明横沙乡东兴村的结对工作, 支持农村发展。

2、抓好以资产财务为基础的社务管理工作。要从有效提升联社服务效能出发, 切实加强联社各项管理基础工作。一要根据联社系统各类投资不断扩大的情况, 逐步建立规范的投资管理体系, 在投资方向、项目选择、风险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分析等方面建立制度, 科学运作, 防范投资风险, 保护集体资产。二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联社物业资产管理, 建立租赁企业品质评估机制, 完善租赁协议;要进一步加强联社财务预算和审计工作, 加强财务执行情况的审议把关, 定期开展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 不断提高联社运行管理能力。三要继续做好对区 (县) 联社和有关单位的评价考核工作, 指导有关区 (县) 联社健全完善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制, 积极健康开展各项社务活动, 充分发挥理事会等在联社工作中的作用。

3、抓好以困难职工为重点的民生保障工作。目前, 联社系统有1.78万名在岗职工和2.8万名各种托管人员, 维稳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 要高度重视职工群众利益, 认真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一要千方百计稳定职工就业, 尤其要通过各种培训, 帮助就业困难的职工掌握就业技能, 并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要在企业经济发展和效益增长的基础上, 不断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 保障和提高职工的劳动收入和福利待遇, 逐步形成职工收入增长机制。三要进一步加大对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和特困职工的关爱力度, 开展各种形式的帮困送暖活动, 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 还要认真处理职工来信来访, 加大对各类矛盾的排查化解力度, 为联社和企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 深化措施, 注重实效, 进一步提升联社党建科学化水平。

要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 以党建联建为平台, 深入、扎实地抓好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工作, 进一步形成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协调发展的良性局面。

1、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要根据本系统、本单位实际, 以“党组织建设要上新台阶”、“党员要与企业共发展”等为活动载体, 努力为不同群体党员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实践平台, 把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推动联社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抓紧做好联社系统创先争优评选表彰活动的相关准备工作, 在“七一”前夕, 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 表彰一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 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促进联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努力完善党建联建机制。要在进一步完善联社系统党建联建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 深入了解各区 (县) 联社和直属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及时组织交流, 总结经验, 树立典型。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 研究探索符合联社特点, 适合非公经济情况的党建联建长效机制。一季度市联社党委将召开一次党建联建工作会议, 以推进党建联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篇三

一、转变体育行政部门职能是打造体育事业升级版的基础

(一)转变职能是办好群众满意体育的内在要求

体育行政部门要深刻的认识到,只有读懂社会的需求,才能拓展体育的内涵。体育办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老百姓心目中的体育已不只是金牌的数量,还要看金牌的含金量。这个时代需要群众喜爱并积极参与的金牌,需要有社会影响力的金牌,更需要的是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中取得的金牌。

(二)转变职能是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较低水平,农村、贫困地区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共体育服务还缺乏基本的保障。转变体育部门职能,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就要各级政府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把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作为民生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才是我们体育行政部门真正应该管好、办好的事。

(三)转变职能是对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谋划

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转变体育行政部门职能,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需求,才能找到发展的依据和方向。我国体育未来的发展将会通过体育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落实全民健身“三纳入”,大型体育场馆和体育健身俱乐部良性运营,居民小区建设更多更适合健身的体育器材,越来越多的世界冠军来自普通的中学和高校,努力实现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乃至体育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职能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

要打造中国体育事业的升级版,不仅要转变发展方式,相关职能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具体来说,一是群众体育不能满足于“建身边的场地,抓身边的组织,搞身边的活动”的“三边”工程,更要注重大众健康,提升全民的身体素质。二是前段时间各地热议中小学取消长跑活动,把青少年的体质水平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现在,省级以下体育局的青少年体育部门都在行使业余训练的职能,建议将青少年体育司的主要职能调整为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增强青少年体质。三是对体育资产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单独的体育产业司,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四是设立体育文化发展传播司,专门负责体育文化的传承、整理和弘扬。五是将具有行政职能的部门与具体业务管理单位进行管办分离,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行政编制。六是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由原来注重比赛成绩,转变为将运动项目进行普及和提高,在普及中发现人才,在提高中发展项目。

二、探索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

(一)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转变群众体育发展方式

一是管办分离。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督导落实,各类体育组织负责承担具体任务。二是齐抓共管。省体育局要与全省各省辖市、省管县体育部门签订责任书,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促进“三纳入”工作全面落实。三是加强组织。建立健全各级基层体育组织2283个,2012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8194人,2013年计划培训发展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6000人,其中包括培训1000名老年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四是因势利导。我们根据市场规律,探索依靠市场运作解决群众体育资金不足的难题,投入引导资金1000万元,吸引企业投资13亿元,分别在郑州市和南阳市投资兴建五云山和莲花泉两个全民健身活动基地。

(二)以打造品牌活动为重点,转变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方式

利用河南地域特点,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品牌赛事,郑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和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焦作的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等大型体育节会影响越来越大,济源的篮球城建设,漯河的排球城建设,郑州上街区的航空城建设都在加快进行。同时,与河南以外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内的省、市、县体育合作交流密切,推动区域体育发展。

(三)以深化体制改革为重点,转变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理顺管理、调控、经办、服务、监督等环节,对体育发展方式进行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转变体育行政部门职能作用。深入开展依法行政考核整改工作,重新梳理行政执法项目、依据、办理流程。公布了《河南省体育局行政审批项目和执法依据》,督促业务部门规范行政执法办理程序,及时公开行政执法信息。目前,正式公布了3项行政许可事项,5项非行政许可类行政审批事项,2项转为日常工作的行政审批事项。印发了《河南省体育系统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部署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建设服务型体育行政执法队伍。

三、对策与建议

(一)抓紧完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标准的制定工作

一方面抓紧修订《体育法》,研究制定关于体育经营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度的约束管理体育经营市场;另一方面应尽早研究出台体育强国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具体标准,为各省、市体育强省、强市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二)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加快体育科学发展

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加强区域间群众体育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争取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和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度和利用率,引导大众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三)改革全运会举办模式

对双积分、运动员交流、联合培养等政策进行调整,扩充全运会项目内容,增加群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完善国家队教练员制度,建议每个国家队均配备正式教练员;各项目管理中心应一手抓竞技水平提高,一手抓运动项目普及,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如最近一些电视台举办的“星跳水立方”、“中国星跳跃”等节目,让奥运项目走下“神坛”,与社会大众“亲密接触”。击剑、冰壶、漂流等项目门槛并不高,可以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很好的推广。

(四)支持郑州航空港建设

今年4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成为继《中原经济区规划》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形成了引领河南今后较长时期持续健康跨越发展的战略规划体系。为充分抓住机遇,加强体育强省建设,由河南省体育局和郑州市政府组建了上街机场管理公司,准备大力改扩建原有机场设施,纳入郑州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将发展航空运动作为建设航空都市的一项重要内容,服务于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体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省政府常务会议已对《河南省建设体育强省规划纲要(2013—2020年)》进行研究并于近日印发。这将成为河南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有利于国家迈进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丰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容,有利于河南省体育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四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确确实实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心,实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加快转变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和鼓励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宗旨,从规划、政策、法律、规章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全党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确确实实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才能有效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河南实际看,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河南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农产品重要产区,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铝加工、汽车、矿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尤其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消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以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洛阳新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5.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篇五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湖北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为此,建议我省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打造湖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内涵和作用必须深刻把握。“三大发展”提倡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即循环和谐发展、绿色低碳消费;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即注重科技生态化,科技以及经济发展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基础上;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即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融合。因此,“三大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抢抓善用。(1)千载难逢的时势。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如,新工业革命、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所带来的机遇。(2)蓄势待发的优势。湖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业、工业、科教、生态文化、交通区位)、核心优势(扩大内需的前沿、国内市场的枢纽)和潜在优势(创新发展、生态建设)。(3)抢占先机的气势。目前,湖北正在努力把国家政策、产业转移的“及时雨”,变成湖北发展的“好收成”。如,制定了湖北低碳发展和产业、交通、绿色建筑与森林碳汇发展的“一总四专”低碳发展规划体系。

3、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难题迫切需要破解。(1)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程度高,产业配套协调能力不强,传统优势产业大而不强,受资源、能源、节能减排的约束增加,发展空间受限;(2)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湖泊数量锐减,地下水质量堪忧,空气质量不断恶化。(3)自主创新进展缓慢。一是创新投入规模不够大。2012年湖北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全国排列10名之外。二是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不强。IMD《世界竞争力年鉴》中湖北排名靠后。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湖北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少于上海、深圳。(4)改善生存环境与加速城镇化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十二五”期间湖北将有3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生活,这必然消耗更多资源,经济建设规模扩大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二、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绘制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线图

做好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要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定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产业带分布框架,突出区域特色、产业特色、试点示范特色。

1、制定好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

应确立以低碳技术为重点,抢占中部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以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以绿色经济为重点,抢占中部经济战略高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分层次实施。一是微观层次。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努力构建全新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是中观层次。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三是宏观层次。以城镇为重点,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立起绿色经济社会发展机制。

(2)分阶段的实施。一是推动促进阶段。主要是以宣传、培训、试点、示范及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主,逐步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二是推广发展阶段。主要是以生态设计原理规划城市建设、以绿色产品生产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节水节能技术,大力实施各类低碳、循环、绿色经济项目。三是全面发展阶段。重点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资源使用效益极大提高。

2、规划好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

(1)产业布局“差异化”。先导与提升并重,促进武汉城市圈向“两型”社会的全面转型;崛起与治理并重,推动江汉平原的绿色崛起;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绿色开发;改造与升级并重,实现湖北汽车、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工业基地的绿色振兴。一是围绕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的主题差异布局。打造以“两型社会”为主题的武汉城市圈、“武汉—襄阳—十堰”汽车低碳发展产业带、“武汉—鄂州—黄石”低碳钢铁产业带、长江沿线低碳化工产业带、“武汉-鄂州-黄石-荆门”低碳建材产业带。二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差异布局。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现实基础及实现规模化产业的建设时序,分重点区域突破。如武汉重点布局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襄阳、十堰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2)功能定位“明确化”。以荆州、仙桃、潜江、天门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地区,功能定位为湖北的“粮仓”和中国的“厨房”,重点发展低碳循环绿色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为湖北的“脊梁”和中国的“钢肩”,重点布局低碳循环绿色型工业;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中心的老少边穷地区,功能定位为湖北的“绿肺”和中国的“桃花源”,应重点布局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低碳循环绿色型服务业。

3、找准突破口和重点领域

(1)做好“碳”文章。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平台,把湖北打造成全国的碳交易市场。首先要加快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其次应尽快完善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建立环境中介组织或咨询公司。再次要研究形成一套简单高效的项目操作程序,提高项目公示、审批及注册的速度。最后要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的主动性。

(2)打好创新“牌”。依托湖北优势科教资源以及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加快湖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率先突破。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通用性、标准化、知识产权的应用平台;加强政策引导扶持,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推动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产品的广泛应用,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走好转型“路”。围绕武汉“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现湖北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走在中部乃至全国前列。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重点打造一批低碳转型试点企业,并将相关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4)用好生态“名片”。围绕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快推进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把湖北打造成全国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由政府牵头组织,选择若干城市作为试点,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具有生态特色的城乡建设模式,开展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市等建设。

三、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推进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

1、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1)确立关键技术研发方向。绿色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包括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催化剂技术、分离技术、生物技术、资源回收及利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涉及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制造、资源化、产业共生与链接四个方面。低碳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

(2)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包括:设立专项技术攻关基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立清洁生产专项基金,对应用示范项目和推广示范项目给予资金奖励。

(3)加强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推进高新区跨越式发展。重点支持东湖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襄阳、宜昌、孝感等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支持湖北武汉、仙桃国家农业科技园、华中农高区、“中国农谷”、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加快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服务链条。

(4)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对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成熟技术应积极安排示范工程,逐步实现产业化,加强技术市场和创新驿站建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让和推广应用。建立科技成果管理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库、健全科技成果推介和技术交易拍卖长效机制、建设创新资源交易交流平台。

(5)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工程、“千人计划”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加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和基层服务,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鼓励高校建立与企业、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构建生态文明政绩考核、责任追究与生态补偿机制

(1)加快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机制。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能够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考核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2)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一是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确定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红线,当开发接近红线时,提出警告警示,对超载的实行限制性措施。二是做好市、县领导离任责任审计。一部分是生态审计。就是考察生态环境在市、县领导任职期间是否遭受污染和破坏,各项经济决策和本人政绩是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另一部分是经济审计。主要是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审计,防止为了出政绩搞一屁股债,最后拍拍屁股走人。三是制定违背科学发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予以追究。

(3)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明确补偿主体。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明确这个“谁”。二是落实受益主体。首要任务就是划定湖北的生态补偿范围,以及各个补偿区域的生态等级。三是补偿标准体系化。补偿标准不能简单的“估堆”和按“人头”分配,应按社会、经济、生态分类,细化为一个指标体系,将主要标准“指数化”,控制上限下限,控制变量因素。四是补偿模式要多样化。应坚持多样化模式,同时避免模式选择的随意性、补偿额的随意性。

3、完善促进生态发展的财税政策

一是完善财政补助措施,加大支持节能科技创新。扩大财政创业风险投资,对风险高、具有重大意义的节能新技术,采取风险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二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税制环保功能。一方面是清理产能过剩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是对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的试制和研制等给予税收优惠。三是适时开征新税,健全绿色税收体系。可以先从排污费入手,将排污费中的污水、废气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收费改为征收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

以及垃圾税,之后再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四是研究设立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基金。要明确资源型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用于环境恢复和生态补偿,将环境保护成本纳入企业成本。

4、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一是要大力支持和倡导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保项目融资,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和企业直接融资。二是积极争取建立气候交易平台,为企业利用国外资金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创造条件。在湖北碳交易试点和武汉碳交易所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建立碳市场管理和研究机构、建立碳市场中介机构以及开展低碳金融创新,逐步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气候交易市场。三是要促进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发挥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逐步建立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

5、抓紧做好绿色发展促经济转型五项工作

建议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重点抓好“五个一”:

(1)成立一个工作机构。建议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2)编制一套发展规划。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联合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国资委、省旅游局等部门,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策划和实施一批项目。

(3)争取一批政策“红帽”。争取中央和有关部委支持,在湖北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试验区”、“示范区”。省直有关部门要从财政、金融、交通、旅游、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积极做工作,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4)建立一套制度体系。要结合湖北实际,构建起科学完备、运转有序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从源头治理来看,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健全用途管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从过程严管来说,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等;从考核评价来看,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从后果严惩来看,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损害赔偿制度等。

(5)鼓励公众一起参与。一是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于公众,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促使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官员,应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绿色财富观,强化“绿色新政”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二是大力推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倡导低碳消费,引导绿色消费,防止过度消费,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消费模式。如,设立绿色发展体验馆,试点实行“二氧化碳储蓄卡”制度。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低碳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村创建工作,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篇六

1、政府要对(ABD)等方面实施有效激励与监督,协调消费者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利益矛盾。A消费对象 B消费行为 C消费时间 D消费“尾部”

2、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AB)。

A理论障碍 B观念障碍 C管理障碍 D制度障碍

3、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能有(ABCD)。

A生产力发展功能 B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和调整功能

C对经济发展的非理性的环境不良后果的控制功能 D提供了中国经济的理性发展方向

4、意大利国家电网管理局(GRTN)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

A给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进行认证 B发放“绿色证书” C进行交易登记 D进口设备

5、立法保障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所在,近年来,我国颁布了(ABCD)等法律。A《节约能源法》 B《清洁生产促进法》 C《可再生能源法》 D《促进循环经济法》

6、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市场的现实情况,在低碳汽车产业化上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思维(ABCD)。A加大电动汽车的研发力度 B国家的扶持力度要紧跟产业发展的进程

C完善电动汽车产业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D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

7、气象要素有(ABC)。

A温度 B降水 C风 D雷雨

8、“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ABCD)。

A阳光经济 B风能经济 C氢能经济 D生态经济

9、关于循环经济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各阶段起到的作用论述,正确的是(ABC)。

A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B第二阶段,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公众、中介组织都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C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企业、公众、中介组织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D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10、水污染可分为(ABCD)。

A石油污染 B热污染 C放射性污染 D盐类污染

11、低碳经济是以(ABC)为特点的经济形态。

A低能耗 B低污染 C低排放 D低效率

12、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和影响有(AB)。

A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下降 B土地压力过大,加剧土地退化 C土地生产率提高 D可耕地增加

1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有(ABCD)。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调整能源结构 C遏制奢侈浪费 D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14、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中的技术支持中,主要包括的技术有(ABCD)。

A精细生产技术 B替代技术 C减量技术 D再利用技术

15、酸雨中绝大部分是(AB)。

A硫酸 B硝酸 C盐酸 D醋酸

16、众所周知,(ABCD)产业属于低碳行业。

A知识密集型B技术密集型C劳动密集型D产业密集型

17、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BCD)是土地茺漠化的主要原因。

A自然原因B过度放牧C过度耕作D大量砍伐树木

18、下列有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思路的说法,正确的是(AC)

A总结和吸取国处的经验和教训B完全靠自力更生

C不仅要注重资源在经济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而且要注重在社会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

D以上都不对

19、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ABCD)

A海平面上升B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C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D影响人类健康

20、酸雨问题最早出现在(AB)

A欧洲B北美洲C亚洲D南极洲

21、我国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3+1”模式存在的问题有(ABCD)

A偏重生产领域的发展,忽视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B仅将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C以工业产业为主,忽视了其他产业D以上都对

2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科技政策支持包括(ABCD)

A加大科研投入资金B制定技术导向目录C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D完善科技法规

2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涉及两个重点领域,它们是(AC)

A生产领域C消费领域

24、各国政府可以采取应对全球变暖的政策手段有(AB)

A直接控制B经济手段

二、判断

1、中国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错误)

2、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正确)

3、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内力(正确))是指市场机制。(错误)

4、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解决的是低碳经济市场领域的外部性问题,而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力量。(错误)

5、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正确)

6、光伏产业属高科技型新能源产业,受到企业及各地政府的强力追捧。(正确)

7、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正确)

8、臭氧(O3)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它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正确)

9、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错误)

10、替代技术就是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工艺等得以产生的技术。(错误)

11、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错误)

12、意大利广泛使用低碳经济这个词汇。(错误)

13、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正确)

14、如何解决排污权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将是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起步成败的关键。(错误)

15、环保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正确)

16、一个社会大众的消费模式会引导市场的价值取向,最终催生一种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经济现象。(正确)

17、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正确)

18、1999年后,意大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始实行“绿色证书”制度。每张证书有效期为18年。(错误)

19、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初始环节。(正确)

20、低碳经济是消耗化石能源小、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正确)

21、循环经济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合流程,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将对环境的破坏到最低程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确)

22、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基本内容,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正确)

23、积极拓展国内光伏产品应用市场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应对国际光伏市场变化的主要策略之一。(正确)

24、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正确)

25、低碳能源开发机制是发展低碳产业的基础和前提。(正确)

26、新材料技术被誉为“高技术的基础”,是介于基础科技与应用技术之间的应用型基础技术。(正确)

27、赤潮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错误)

三、单选

1、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D)即指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A认知性 B可行性 C可操作性 D可承受性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有(D)。

A政策支持 B法律保障 C节能减排经验 D总体技术水平落后

3、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是指(A)。

A替代技术 B减量化技术 C再利用技术 D资源化技术

4、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的是(B)。

A恒温消费 B经济消费 C新领域消费 D可持续消费

5、(A)的碳减排潜力巨大,应当大力发展。

A太阳能 B水电 C火电 D石油

6、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的方式没有(D)。

A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 B大力发展风电 C发展核电 D发展火力发电

7、煤炭的利用,开创了人类的新纪元,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D)的发明使煤炭一跃成为第二代主体能源。

A发电机 B柴油机 C汽油机 D蒸汽机

8、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A)。

A人 B政策 C市场机制 D自然

9、技术创新行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

A创造性 B天生性 C逻辑性和偶然性 D阶段性和层次性

10、当今世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措施不包括(C)。

A世界性的计划生育 B控制人口规模 C只顾发展经济 D提高人口质素

11、我国的环境问题不包括(D)。

A大气环境 B水体环境 C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D核污染

12、我国能耗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B)倍。

A0.5 B2.2 C8 D1013、《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C)种受控温室气体。

A4 B5 C6 D714、太阳能的优点不包括(A)。

A不受季节限制 B方便便捷 C没有区域局限性 D经济环保

15、(A)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可持续发展 D绿色经济

16、(C)不是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

A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 B注重开发新能源

C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 D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

17、工业化前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地面的平均温度实际上是(D)左右。

A+18℃ B-18℃ C-15℃ D+15℃

18、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A)即对低碳消费方式的了解和认知。

A认知性 B可行性 C可操作性 D可承受性

19、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B)仍然占最主要部分。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太阳能

20、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是(A)

A煤B石油C天然气 D氧

21、我国电动汽车产品的财税扶持政策的重心要向(A)领域倾斜。

A消费市场B生产市场C研发部门D销售部门

22、光伏发电有无可比拟优点不包括(D)

A充分的清洁性B相对的安全性C相对广泛性D确实的长寿命和免维护性

23、(B)是指利用太阳能加热工作介质,产生过热蒸汽或高温高压空气,驱动蒸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A太阳能光发电B太阳能热发电C光伏发电D风能发电

24、下列关于低碳模式的论述,不正确的是(D)

A低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B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C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

D在低碳模式内部不存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

25、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D)

A区域产业B城市基础设施C人居环境D社会生产

26、(A)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A1992年B1993年C1994年D1995年

四、简答

1、简述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

答:

1、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2、国家的扶持政策要加强;

3、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划;

5、优化油价政策。

2、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答:

1、经济结构偏重,煤炭消耗总量大;

2、低碳观念淡薄,生活能耗、煤炭企业能耗节节攀升;

3、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

4、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5、技术、设备改造尚需逐步进行;

6、节能及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

3、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有哪些 ?

答:

1、产生气候异常;

2、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3、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4、加剧水土侵蚀;

5、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洪涝灾害;

4、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包括哪些内容?

答:

1、构建低碳能源技术开发机制;

2、构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构建低碳产品认证体系;

4、构建碳排放约束机制。

5、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是什么?P99

五、填空

1、SWOT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大学H·Weihric教授提出的。

2、中国的能源消费煤炭对的依赖程度很高,它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

3、低碳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4、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填空)

5、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指的是各类资源在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循环流动模式。

6、自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理念传入我国,国内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循环经济并掀起了一股热潮。

7、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8、煤、石油、天然气,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

9、太阳能是首屈一指的绿色能源,其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

10、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设计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11、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近50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

12、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08年我国汽车的碳排放高达4.5亿吨。

13、太阳能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最优质的资源,其利用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前进步伐。

14、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和公众,各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5、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不这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贡献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

16、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分为源动力、主动力和协动力三种类型。

7.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七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措施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1.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现实要求

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的时候, 给我们国家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 中国从中找到了能够让国家向全球化方位进军的莫大机缘, 充足的运用了我国劳动力比其他国家低的因素, 采取对外开放的完美策略, 很快的使我国达到了国际水准上, 变成了不可小觑的制造大国, 经济效益也日渐增加, 收获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果。不过由于经济危机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所以使国际形势走向了多极化, 使世界经济活动超越了国界, 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与此同时, 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之深刻长远的, 国际上的经济运营本就属于那种盘根错节的状态, 加上世界经济发展迟缓,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想真正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依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期。美国的策略改变与中国四面八方的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也让未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面面对着许多的考验。目前, 对现在国家内部发展来说, 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的紧要关头,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稳步向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市场需求量也加大了, 国家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淀积累, 酝酿了足够的发展潜力。但是, 发展建设中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还是存在着, 怎样才能在不出现通货膨胀的基础下让经济达到稳定转型, 怎样才能完成推进经济增强的能源的调动。

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成本上升的现实要求

国家过去关键是靠一些成本不高的产品来竞争, 可是如今这种方式越来越不可行了。主要因素有在国际经济繁杂的情况下, 国外需求力降低, 会使我们国家承受着“双反双保护”等一些负担。还有就是国家内部中存在的改变, 工人工资、原材料、土地成本、管理成本等生产成本一直在提高, 导致了想靠低成本竞争的方式根本维持不了了。

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我国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压力的现实要求

如今我国的资源情况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总量不足, 另一个是人均少。例如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在世界排名上占第三位, 人均水平还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六十;淡水资源总量全球排列第六位, 人均水平降低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吃不上水, 专家估测到2030年淡水能够使用的总量就会达到饱和, 想喝上水都成了大难题了。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如今已高达百分之六十, 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状态中致使我们经济发展出现了比较多的资源过度耗损滥用的局面。如今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可以用八个字两句话来总结:局部改善, 总体恶化。面对着那么多的障碍和挑战, 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泥石流、地震、沙尘暴、雾霾等频频上演。根据上面讲的内容来看, 改变经济发展的路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对以前的发展体系进行调动, 不要总走老的路线, 要有创新精神, 加速实行经济发展改革, 创造出崭新的经济前景, 使经济稳定且有效的健康发展。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与措施

2.1 根据经济体系着手, 紧抓经济结构策略性为主要着手点, 结构不完善是长时间以来深深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 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大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改变方针策是能够提高需求结构、整合产业结构、增进城镇有序发展等一系列不足达到标准的首要条件。下面是对改革探讨出的几个观点:第一, 要好好的掌控怎么扩大国内需求的基本策略, 加紧建设消费需求使其能够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经济危机致使那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败退, 国外对我们国家的需求量也就大不如从前了, 根本不能够起到推进我国经济提高的作用。第二, 个别的行业产量过多, 对经济发展根本没有什么潜在的影响, 在国外需求量低和国内投资者较少时, 把寄托放在国内需求上是明智之举。所以, 我们要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改变群众的消费估计、创新消费境况等等, 来达到扩张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第三, 要多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工业由弱变强, 实现现代化农业。大力宣扬现代服务业, 着力提升服务业比例。要实现产业内部升华, 一方面着力淘汰落后产能, 优者胜出, 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新兴产业。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 信息、新能源汽车, 以及航天航空, 海洋等产业作为主要攻占指标, 努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第四, 调整城乡结构, 着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既可以增加投资和消费, 又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2.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要引导新文化、新思想、营造气氛和环境。应当要加大力度培创新科技文化, 拥护和重视创新, 渐渐的使之成为崇尚竞争、勇于尝试、不拍失败的优异氛围。二是要增强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要体系、市场来引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地区和领域设立一些水平较高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 努力使其具有竞争能力和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三是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大胆、创造和革新才能的人, 通过聚集、培养、引导、市校矿协作、招致人才回归等很多办法提升创新型人才的从大众中显现出来。

2.3 坚持“四化”同步, 走协调发展之路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是属于一个整体的结构, 需要相互配合合作, 使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工业进程提速, 但规模数量扩张特征明显、产能过剩,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过51%, 但是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会80%左右, 我国城镇化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还有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并没有真正融合到城镇生活集体中去, 没有释放出相应的效果。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跟工业化和城镇化相比较起来还是相差甚远的, 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效果根本没有发挥到最好。必须着力解决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 促进经营组织形式向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推动技术、资本流入, 对农业生产效率有着明显的增加。

2.4 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直接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益上的基础性效果, 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理顺中央地方财权与事权关系,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 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经济发展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经济能否稳定快速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条件之一, 所有的国家都是想要提高经济发展, 从而一直在对其进行讨论探究, 换言说, 经济发展的方针策略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道路的胜利与否, 是判断出这个国家的发展是否可行的标准。向我们这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 转变经济发展方向是目前首要的问题之一, 所以, 要提高改变后的经济发展的策略, 明确出合理的转变方向, 也在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文婷.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机制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杨志.科技创新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J].江南大学, 2012.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篇八

房价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关于房地产政策问题,李肇星说,中国人传统生活中有三件事最重要:吃饭、穿衣、住房子。住房、房地产业很重要。去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前一年增长16.1%、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加42.1%、商品房销售额增加75.5%、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增加44.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增加12.5%。国家一系列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李肇星表示,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已经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今年1月,国家出台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大力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供给,继续鼓励居民自住和改善性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房地产市场制度,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市场调整手段,来稳定房地产的价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李肇星说,十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前几届工作的基础上,确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方面抓紧制定了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另一方面着手清理现行法律,基本解决了我国现行法律中存在的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的突出问题,为法律体系的形成提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定法律调整一些新的社会现象,一些法律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修改、完善。

3T问题实属杞人忧天 针对境外媒体提出的关于“目前在中国和西方之间似乎有误解加深的现象,主要是涉及所谓的三个“T”的问题,也就是贸易问题、台湾问题和涉藏问题”,李肇星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人老是担心“天要塌下来”,所以睡不好觉也吃不好饭,顾虑重重,这就是中国成语“杞人忧天”的来源。我个人认为,三个“T”的问题,不值得担忧,也没有任何理由担忧。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原则,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在贸易方面坚持公平、合理、平等、互利。所以,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是不值得担忧的。

无法理解西方政客见政治和尚 李肇星说,早在13世纪,西藏就在行政上成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个别政客忽视西藏的历史,忽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忽视从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他们对问题缺乏了解或者学习西藏的历史和现状不够的问题。达赖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和尚。西方个别领导人尽管工作很忙,自己国家的人民有那么多事要干,但是他们还是抽出时间去见达赖喇嘛,我们无法理解,中国人民听到这些消息也非常气愤。

对台军售像兄弟拥抱有人递刀 李肇星说,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涉及包括海峡两岸中国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干扰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是坚决不能接受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情同手足、血浓于水,正在进行友好交流,扩大和加强友好交往的时候,个别国家向台湾出口先进武器,这就相当于兄弟两个人正在拥抱的时候,有人给其中一方递上一把匕首,用心何在?

监督重点是调整结构保障民生 李肇星在谈到2010年全国人大监督工作时说,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监督工作的重点是推动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改善和保障民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监督水平,特别是在加强和改进预算监督、专题调研和综合运用监督方式上,将迈出新的步伐。

选举法修改将扩大民主权利 李肇星在回答记者有关选举法修改的提问时说,自我国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实施以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不同比例规定,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完全平等的。但在当时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我国的现实生活。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在人民代表大会当中有与其地位相适应的代表,这是合理的,是过渡到更为平等的选举所必需的。现在城乡按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以更好地实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相信这次选举法修改将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制度保障。

今年国防预算增幅有所下降 李肇星说,按国务院提请审查的预算报告,2010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5321.15亿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371.16亿元,增长7.5%。国防预算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6.3%,与前几年相比,国防费增幅有所下降。增加的国防费主要用于支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保障军队各项改革需要。中国有限的军事力量完全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强调,中国政府按照预算法和国防法,不断提高军费透明度。

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篇九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十七大提出的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推动永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和富裕、文明、平安、生态、幸福新永城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百强县。但是我市是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以煤、电、铝为主,产业层次低、初级产品多、加工链条短、体制机制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与其他县市相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

一、我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做的工作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0.2:48.2:21.6,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产业结构首次呈现二三一,三次产业比例为16.9∶64.0∶19.1。

二、三产占比呈不断提高趋势,2009年,二、三产业占比达到84%,较2000年上升了26.4个百分点。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粮食生产连续六年稳定增产增收,2009年总产达到22.5亿斤,2010年夏粮产量达到16.8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集中力量服务大企业,推动大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形成了煤及煤化工、铝及铝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钢铁、纺织、酿酒、皮革、建材、陶瓷十大主导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要求,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全市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增长20.4%,是2000年的4.4倍。全市商业市场活跃,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金融、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美化环境,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动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6.1%,城市人口达到40万人,城乡二元结构得到有效改变。

(六)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构建和谐永城发挥了支撑作用。开展了生态市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经济社会得到了协调发展。

二、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经济总量比较小。2009年我市经济总量达到262.9亿元,进入全国百强县,但是和我省的巩义、新密、新郑等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总量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去年人均GDP为1.87万元,仅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91.7%,处在全省下游。与沿海经济发达的县市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GDP增速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结构高度化的基本指标,二、三产业占比越高,经济结构的高度化水平就越高。我市的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大而不优、服务业不大不优”的特征。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0∶63.7∶20.3,其中,一产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8个百分点。

(三)需求结构不均衡。投资、消费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我市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2000年以来,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8.3%,比消费年均增速快10.8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十年增长了8.4倍,而消费总量仅增长了3.3倍。

出口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处在非常低的水平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小。

(四)城乡发展差距大。我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100多万人。2009年城镇化率为36.1%,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低全国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发展不均衡,差距悬殊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2000年的2365元扩大到2009年的8703元,收入比由2.3∶1扩大到2.8∶1。二是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居民无论是在基本物质生活上,还是在生活质量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三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的交通、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多集中在城市。

(五)生产要素保障能力低。生产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决定着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决定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我市在生产要素保障上主要存在资源环境压力大、资金瓶颈制约紧、人口压力尚未转化为人才优势、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我市要始终坚持“持续发展思路、提升预期目标、统筹破解难题、为民做好工作”的指导思想,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市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必须把推进结构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点和战略重点,调整经济结构以优化三次产业为目的,做到“做稳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促使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调整工业结构,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提升传统产业。依托铝电工业园区,加强电力建设,实现铝电联营,重点发展铝板带、铝箔、铝合金等铝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深度,拉长面及面制品、肉及肉制品、纺织、白酒等产业链条。二是大力发展高新产业。依托煤化工工业园区,加强科技研发,利用劣质煤,不断拉长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二甲醚、二甲醇、聚甲醛、烯烃等煤化工下游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生产水泥、空心砖等新型建筑材料,把开发的煤炭资源吃干榨净。围绕矿产资源开采、农副产品加工,着力培育机械加工产业。三是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淘汰“三高一低”落后产业,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推广节能、降耗和污染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高产示范区,确保粮食总产稳定上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围绕蔬菜、林产品、瓜果、食用菌、棉花、辣椒六大特色主导经济作物,加快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畜牧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依托“中国面粉城”,着力做大做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面粉、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深挖餐饮、购物、宾馆酒店等传统服务业消费潜力,培育发展现代连锁餐饮企业,建设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和精品商业区,吸引星级以上高档宾馆酒店入驻我市,提升城市形象。加快物流、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家政、健身、培训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落地企业搞好配套生产服务,填补不能为大企业提供生产服务、为招商引资企业配套的空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坚持“旅游名市”战略,打造文化游、红色游和生态游三大旅游品牌,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引领豫东文化旅游的名牌产品。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在产业集聚发展上下功夫。

产业集聚区是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战略突破口。一是高水平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做好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把规划的目标定准、任务定实、要求定细,确保产业集聚区、城市总体、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四规”合一,无缝对接。二是高强度投入。由于我市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比较大,先期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造成服务设施不健全。要采取BT模式或BOT模式加大集聚区建设的投入,完成道路、管网、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同时要搭建好投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实现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多元化。三是高速度集聚。充分发挥集聚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紧紧围绕新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招商对接、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与集聚区主导产业和现有骨干企业关联配套和互补的大项目,加快形成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四是高效率服务。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对产业集聚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服务内容,减少外来干涉,提高办事效率。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上下功夫。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速度,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要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积极研究探索制定农民工进城落户政策,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四个关键问题,逐步使进城农民落户后享有公共服务、享受平等权益。加快城镇体系建设,转移农村人口。按照“一主四副多点”的城镇体系规划,在加快东、西城区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同时,加快芒山、马桥、陈官庄、酂城等一批重点中心乡镇建设,完善道路、绿化、管网、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集聚农村人口。充分发挥奖补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的“五大重点”,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制定奖励政策,促进农村分散人口向新农村试点集聚。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

自主创新能力弱是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工作中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切实用好创新载体,以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应用能力,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依托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建设科技平台,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搞好科技培训和科普推广,提高种植科技水平,选择优质强筋小麦、优质大豆、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作物进行课题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同时,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用地、节能减排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职业人才。二是强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着力扩大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帮助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四是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全面扩大“五大”保险的覆盖面,加强城乡低保监管和农村敬老院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篇十

关键词:外资;经济发展方式;实体经济;国际化大都市

经济发展方式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从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任务,既要考虑到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的调整,也要考虑国际贸易关系的调整。

1.利用外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外资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方面,对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外资在为我国带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人才,引入外来竞争压力等方面作用极其显著,仅2009年,占全国企业总数不足3%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全国28%的工业产值、近22%的税收、56%的出口额,直接吸纳11%的城镇就业人口。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最积极的企业群体,引进技术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量的60%以上。〔1〕由此可见,外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已经显现了初步的力量。外资的进入,既可以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又可以在工艺的外溢和生产资源的流动效应方面发挥作用。所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是当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当前正值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际,除了积极发动国内经济动因之外,利用外资也是一个很好的动力因素。

2.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本支持

自2008年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结束,目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同时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挑战。从问题看,金融危机对不同产业、区域、企业的影响差别越来越大。例如房地产业,反倒在危机中快速增长,很多行业和企业,如出口导向型的实体企业或相关企业,则受到较严重打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愈加突显。从挑战看,通过这次危机,无论是企业或者管理部门普遍认识到了实体经济要想抵抗世界性的危机浪潮,只有加快内涵式的创新和发展才有出路。从而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统一了认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了思想基础。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 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经济体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十分模糊,导致各类资本不愿意在周期较长的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更倾向于可以快进快出的虚拟经济领域,或者进行某类资源产品的投资炒作,或者炒作某类资产。比如近年来对大蒜、红豆、绿豆的炒作,房产的炒作等等。资本流向虚拟经济和资产、资源、特定产品炒作,相比之下,实体经济反而缺乏资本支持,生存困难。这一状况,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矛盾。我们知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领域一般都在实体经济方面,如果实体经济领域不能获得较强的资本作后盾,这些经济体要么只会维持生存,要么就会进行资本转移,这就谈不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標的实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刺激实体经济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等参与到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活动当中去。

3.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在世界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结构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这既包括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也有发达国家夕阳产业苦苦维持起死回生的挣扎,当然还有发展中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全球化这样一种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全球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进入到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及产业化作为突破口。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针对这一背景,引进外资必须从过去的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水平转化。一、更加关注引进外资的结构和质量状况;对外资质量的研究,过去主要定位在如何使外商投资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外资的来源结构等更加合理上。而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外资质量观念更应该确立在外商设立的投资企业技术水平本身的先进性和这些技术先进性能够扩散到内资或本土企业内的可行性的评估上,要通过消化吸收,能够由此转化为自主创新的能力,或最后体现为产出增长和效率提高的程度。二、注重引进外资的方式和方法,将原先的大量集中于加工制造业转为向制造业两端,即设计研发和服务营销领域聚集;三、在利用外资的方向上,尽量向高技术行业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把引进外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

4.利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契机逐步开放金融市场

国际化大都市是指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实力突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广泛地国际性影响的大都市。随着北京、上海等地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的提出,我国理论界开始聚焦世界各主要国际化大都市并归纳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和国际开放交流程度等四类共计约15项量化的指标体系。比较而言,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更具有质的规定性,它们是: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上述关于国际化大都市的论述表明,此类城市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发挥着主导世界经济分工、领导国际化潮流和趋势的作用,它们在地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体中居于重要地位。

国际投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引擎,也是反映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开放和交流程度方面的重要指标。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这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佳时机,也是引进外资的有利机遇。对西安而言,与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不仅外贸依存度仍需要较大提高,而且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也需要大幅提升。因此,通过引进外资工商企业、外国银行等,既可以激活市场,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可以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这是利大于弊的重要举措。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远期目标看,通过逐渐开放金融市场,进入市场的外国银行带来的竞争效应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务价格,促进了利率市场化步伐,增加了可获得的金融服务的数量,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总体质量,这是十分有利的事情;另外,外国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对国内银行的示范带动作用,也可激发技术溢出效应,促使外资更紧密地与我国经济融合。既促进了经济增长,又为整个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崔 鹏.我外汇储备已超2万亿美元,不差钱了还需外资吗?人民日报.2010.06.20

1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篇十一

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 对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来说, 主要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进行对比, 分析出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 要想取得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 放弃传统的发展模式, 采取科学发展观。

我们的经济发展观念要与时俱进, 并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的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与在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现实指导性, 并对此一一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方案。

1 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互统一、相互支持的关系, 它们存在内在统一性, 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应用, 它们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因此是一致的。本文从三方面来阐述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

首先, 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与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且对生产关系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还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 且将社会财富公正合理地分配。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 也证实了二者之间的统一性。

其次。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方面,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除了GDP的增长之外, 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同样体现了二者全面发展的共同精神。

最后, 科学的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统一性还表现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上。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求现代经济和建设在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两方面相统一,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求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与该思想相统一, 把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提高经济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生产力,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并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发展。二者的目标皆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效益的策略

2.1 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对经济增长速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便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通过科学进步, 我们可以优化生产技术和设计, 可以更新机器和设备, 降低能耗, 可以减少人力的使用, 提高生产效率。同时, 科技进步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从而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 或者是提高产品的质量, 增加产值, 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要增加研发投入, 完善创新载体, 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对引进技术要加强吸收和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 真正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经济发展上。

科学进步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通过科技我们可以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 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与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要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可通过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和开发或者向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两种方式实现。因此, 我国一方面可通过加大对科学研发、教育等的投入,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手段实现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这些都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2 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

目前通行的GDP指标忽略了对资源的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导致不计成本的生产方式大肆盛行, 迎合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需尽早建立绿色GDP制度。绿色GDP指在通常的GDP制度中减去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将对自然的损耗计入经济消耗和收益中, 同时, 还要将挽回资源损失和修复生态平衡所需支付的经济投资也算入GDP制度中。

因此, 绿色GDP制度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不仅反映了经济的发展速率, 同时建立了一个综合反映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指标,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会引导引导企业、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觉加强环境保护, 提高资源消耗率, 发展一条绿色经济的道路。

2.3 优化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想要优化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由于当前国内所兴起的西部大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使得我国的内在需求大大的上升, 也正是因为国内需求正在不断的加大, 使得对外的贸易要与内需相平衡, 因此, 我们需要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这样才能够使得经济效益变得最大化。

目前, 我国的第三产业仍然十分落后, 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 国内相关的知识产业以及资本密集产业也较为薄弱, 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之下, 我们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并将我国产业的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 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这样才能够拉动我国的经济模式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发达的产业结构之上。

2.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劳动者素质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虽然有较多的劳动力人口数目, 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依然偏低, 急需加大教育投资, 扩大教育面,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内在统一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资源、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黄文杰.试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工业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8) .

[2]谷建恩.对科学发展的新思考[J].学周刊, 2011 (25) .

上一篇:初中生青春励志作文400字下一篇:手机销售个人工作计划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