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5篇)
1.《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 篇一
上完《古诗词三首》我首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一节课下来自己的过渡语言单一,无法全面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的意境,一节课执教两首古诗容量大,总感觉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例,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例一
虽然教了这个班快一年了,但是我很遗憾地说,由于病假,我没有给他们讲过古诗词。因此,我要把我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在这篇课文中全部教给他们。课前,我慎重地做了思考,精心备课,上课了,反倒有些紧张了。好在我的认真和付出感染了这些天真、懂事的孩子,他们学得很认真,也很轻松。
第一,课时的安排,朗读单独占用一节课。我用了四节课讲了三首古诗词,但是并不低效。这是从我班的学情出发的。我班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可以说很差劲,声调、节奏都不行。因为朗读不出感情和韵律来,所以学生不爱古诗。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了。要让孩子们喜欢诗,就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因此,我将朗读作为落实所有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前提。我采用教师泛读、听读录音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逐字逐句,有条不紊。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和认真,我采取了小组赛读个人风采读及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字正腔圆,咬文嚼字,感情基调和节奏把握的很好。看着孩子们那收获时的那一张张笑得灿烂的脸,我觉得我的苦心得到了安慰。
第二,对诗词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诗一节课的策略。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孩子们以前背古诗意思绝大多数是死记硬背的考虑。这样的学违背了诗词教学,而且既不深刻,有没有乐趣。《乡村四月》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采取了半引导半自学的方式教学,第三首《渔歌子》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可以说,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放手让学生们去做,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孩子们也会收获意外的自信。
总之,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学情出发,就要尊重学生的乐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例二
本课古诗词教学总体看很成功,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较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很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朗读的质量比较高。
成功之处:是“小练笔”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如;张籍写的《秋思》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被学生们改写的丰富多彩,就连语文很差的学困生吕哲很勇敢地诵读了自己改写的短文,写得也很有意思,她读完后班级立刻响起一片掌声,全班为她鼓掌。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汉字表达的激情。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引领孩子们品评欣赏更多的快乐!
不足之处: 从作业反馈来看,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如:绿、还、见、开封…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例三
上完《古诗词三首》我首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一节课下来自己的过渡语言单一,无法全面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的意境,一节课执教两首古诗容量大,总感觉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设计教学时我充分考虑了这点,但在实际教学时却忽视对意境的描述和渲染,因而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在《乡村四月》教学中我扣住文眼“才、又”,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如果此时我能有意识地对乡村劳动场面进行一番描述,相信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能很快感染气氛,入情入境。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的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生怕在课堂上讲的不够,却忽视了对学生拓展的训练,“广积粮”的教学意识将我们引入另一片崭新的天地。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诗词数不胜数,如何在小学阶段达到一定的目标,靠的不是老师一首一首地讲,而应该是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古诗词的意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阅读,主动积累。
2.《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 篇二
教学理念:
重视对古诗词的朗读品味, 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古诗词, 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组课文, 主题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而且要知道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虽然三首古诗词所写的景物和内容不同, 但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因此, 采用“类比迁移”进行教学, 即抓住引起诗人思乡之物,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远离家乡后的苦痛, 达到情景交融, 感悟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四个字;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听讲和同学互助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材料和三首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 重点词句及古诗情境幻灯片, 范读录音, 古曲音乐。
2.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怀乡古诗词;课前通读本课古诗词, 大致了解诗句意思;查阅有关三位诗人的资料。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古曲音乐, 回忆并背出以前学过的怀乡古诗词 (如《静夜思》等) 。
2.谈话入题。同学们, “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 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思乡之情时刻牵动着游子的心, 从古至今, 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3.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好的情感催化剂, 伴着悠扬的旋律, 跟随“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朗诵, 学生已全然进入阅读古诗词的状态, 激起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学习《泊船瓜洲》
(一) 初读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注意多音字“泊”、“间”、“重”、“还”的正确读法;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说出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检查初读情况。
4.解题析句。“泊船瓜洲”———船在瓜洲靠岸停泊 (作者身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从京口到瓜洲仅有一水之隔。“钟山只隔数重山”———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青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明月才能照我回到家乡。根据诗句意思,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身处的位置和家乡所在位置。)
5.结合 (简笔画) 示意图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诗的理解。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诗的情况, 结合文后注释及“示意图”感知诗意, 弄清诗句中几个地名之间的联系, 便于全面把握诗人回望家乡的思念之苦, 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做了情感铺垫。)
(二) 品味意境。
1.出示《泊船瓜洲》主题情境画面, 配乐朗读。
2.学生品读《泊船瓜洲》。
(1) 自读批注, 解读语境———诗中哪些词语体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2) 结合文后的“资料袋”, 体会“绿”字之妙。 (3) 感情朗读, 体会思乡之苦。
3.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身临其境体会诗人心境。
4.进一步质疑: (1) 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 从“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处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连近在咫尺的家乡都不能回去的痛苦。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人将乡愁融于满目春色的忧伤。)
(三) 领悟情感和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借景抒情”表达方法。
3.运用“这首诗通过______的描写, 抒发诗人_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4.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三首诗都采用了相同的表达方法, 学生把握了前一首的表达方法, 就能理解后面两首的表达方法。因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领悟诗意, 学生很容易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新课
1.再次复习古诗学习方法 (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 。
2.过渡导入:在奉诏进京的途中, 是融融的春风, 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王安石无限的乡愁。又是什么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的乡愁呢?思乡的王安石, 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 江水边, 明月下, 想着自己的家乡, 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思》。 (板书:秋思)
3.自由朗读并体会诗意。
(设计意图:自然的过渡让学生从“春绿”转向了“秋思”, 使相同的主题在不同诗人笔下得以呈现,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诗意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了解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画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交流初读情况。 (1) 读准“欲”的音, 说说“欲”的意思。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重点理解“意万重”、“复”、“又”等字词;读后画出不理解的诗句。
4.解题、析句。“秋思”———秋天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诗人客居洛阳城中, 看见秋风乍起。“欲作家书意万重”———想给远方的家人写封信, 可要说的话太多, 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复恐匆匆说不尽”———信写好后, 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行人临发又开封”———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 又打开信封查看。
5.同桌互说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有了学习《泊船瓜洲》的经验, 学生对“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的古诗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初读感知, 让“秋思”的感悟基调成为学生探究全诗的源头。)
三、对比阅读, 体会诗人情感
1.出示《秋思》主题情境画面, 播放配乐朗诵《秋思》的录音。
2.自主品读《秋思》。
(1) 自读批注, 解读语境。与《泊船瓜洲》相比, 引发诗人张籍思乡的是什么?诗中的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抓住“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重点词语, 说说当时作者忧心忡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两首诗, 说说张籍和王安石在思乡情感上有何异同。
3.结合《秋思》写作背景, 体会当时张籍身在异乡的苦闷。
4.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 把《秋思》改成一个小故事。
(设计意图: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 伴着瑟瑟的秋风,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学生通过品读全诗, 从诗人对一封家书的举止足以窥探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这一切都因对阔别家乡的思念, 是肃杀的秋风引起了作者的乡愁。)
四、背诵全诗, 升华思乡情感
1.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2.初步了解“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1) 对比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点。 (2) 运用“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__的叙述, 抒发诗人____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秋思》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3.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 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 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思乡。但表达方法有所不同, 前一首是“借景抒情”, 这一首是叙事抒情。)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身在异乡, 远离父母妻儿, 身处边塞的将士更加思念故乡。他们白天征战沙场, 英勇杀敌, 保家卫国。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异域的景物, 枯燥的军旅生活让将士们孤苦难耐, 家乡成了他们热切向往的去处, 可遥遥无期的战争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心情有谁能体会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 感受《长相思》为我们展现的画面。 (板书:长相思)
2.配古曲音乐朗诵《长相思》。
(设计意图:与前两首诗相比, 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学生不容易体会到将士们的内心所想, 通过激情导入和配乐朗诵, 渲染出宁静而真切的氛围, 为学生体会满目苍凉的边塞生活的难耐做了情感上的蓄势。)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诗意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知道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交流初读情况。 (1) 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读准“榆”、“畔”、“帐”的字音, 分清字形。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理解“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等字词。
4.解题、析句。“长相思”———词牌名。“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上阕) ———将士们跋山涉水, 翻过了重重高山, 条条河水, 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 将士们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都点起了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下阕) ———入夜了, 边塞又刮风, 又下雪, 从梦中醒来的将士再也睡不着了, 不禁思念起家乡来, 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没有风雪之声。
5.结合诗句意思, 说说自己对诗人“聒碎乡心梦不成”的理解。
6.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对全诗表达的意思的理解, 并尝试说说这首词与前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7.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与前两首诗相比, 《长相思》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相同之处,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探究, 学生除了解诗句意思外, 还可以对词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即上阕写景叙事, 下阕抒情。)
三、对比品味, 体会诗人情感
1.出示《长相思》主题情境画面, 播放配乐朗诵《长相思》的录音。
2.自主品读《长相思》。
(1) 感情朗读, 体味语境。想一想:与前两位诗人相比, 诗人纳兰性德的处境有什么不一样?诗人为何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2) 交流品读感悟。 (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等重点词语, 说说自己对山海关外军旅环境的印象感受。)
(3) 对比三首古诗词, 说说纳兰性德与王安石、张籍在思乡情感上有何不同。
3.结合《长相思》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戎马生涯的孤独与凄惨。
(设计意图:有了前两首诗的学习经验, 学生对理解诗意, 体会诗人情感有了一定的技能。在领悟这首词的情感时, 重点让学生从边塞恶劣的环境和枯燥、遥遥无期的军旅生活中去想象诗人的孤苦与无奈。)
四、总结表达特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指导对“融写景和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情感”这一表达方法的认识。
(1) 《长相思》在表达上和《秋思》、《泊船瓜洲》是否有相同的特点?
(2) 运用“这首词通过_______的叙述和描写, 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长相思》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 村居》都属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清平乐•村居》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但是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人数不多。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4)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五、拓展阅读。
六、小练笔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
1、以前我们学过那些词?背一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说说自己的理解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五、课内拓读
六、小练笔
4.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四
5古诗词三首
紫阳县联合镇中心学校 刘洪涛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
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克
5.《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 篇五
马思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他在作曲方面成绩尤为卓著, 是我国现代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提起马思聪, 大家想到最多的是他的小提琴演奏以及他的小提琴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乐曲莫过于《思乡曲》。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 他在钢琴演奏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 并创作了一些风格鲜明的钢琴作品。笔者认为, 对马思聪钢琴创作的研究, 是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的“补白”, 他的作品应该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马思聪的音乐创作风格
“马思聪对中国现代音乐史的最大贡献是他的音乐创作”。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可以归纳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创新性。
1. 民族性
马思聪音乐的民族性特征源于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这是其音乐创作的根本所在。其民族性体现在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发掘、对民族音调的运用、对民族音乐内容的表现上。
马思聪创作的民族性风格还反映在音乐内容的表现上, 他的音乐创作内容大多以民族风情、古代诗词、民间传说、歌颂祖国为主。他将自己的创作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 孕育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2. 创新性
纵观马思聪一生的音乐实践, 我们可以发现, 他具有非常强烈和自觉的创新意识, 这使他的创作和表演不断发展、精益求精, 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马思聪先生最重要的创作成就是民族性和创新性的结合, 两者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 造就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
马思聪的钢琴音乐创作
钢琴音乐创作在马思聪众多的创作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钢琴作品也不像他的小提琴及交响乐作品那样为人熟知。但我认为这些钢琴曲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应在中国近代钢琴曲创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创作时期来看, 他的钢琴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早期创作, 一个是中期创作。在他晚年旅居美国后, 没有再创作钢琴独奏曲。
1. 早期创作
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b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创作于1939年, 又名《月光奏鸣曲》, 其中包括夜曲和叙事曲。这首乐曲是他早期创作风格的体现。据对马思聪音乐会的报道记载, 还有一首钢琴曲名为《谭诗》 (为《叙事曲》的旧译名) 。在他的作品编目中无此曲名, 但据多次演奏过这首乐曲的毛宗杰说, 马思聪确实写过这首乐曲, 长度约七八分钟, 但是未见出版。还有在1945年创作的《钢琴组曲》: (1) 幻想曲; (2) 秧歌; (3) 夜曲; (4) 平原走马。这首组曲未见乐谱流传, 也鲜有记载。
2. 中期创作
这一时期主要是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的创作。这是他钢琴创作数量较多的时期, 而且也是他在写作上进行创新的时期。有《舞曲三首》 (1950年) 、《粤曲三首》 (1953年) 、一组《钢琴小奏鸣曲》 (1956年) 和一组《儿童钢琴曲》。其中《舞曲三首》是最富于创造性的。《粤曲三首》包括有《羽衣舞》、《走马》、《狮子滚球》, 采用了较为简洁的和声和复调语言, 用朴素的手法来处理广东音乐。在他的钢琴作品中, 以五十年代创作的《舞曲三首》最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
《舞曲三首》的写作特点和演奏分析
1. 《舞曲三首》写作特点
《舞曲三首》是马思聪于1950年创作的一部钢琴套曲, 其中包括《鼓舞》、《杯舞》、《巾舞》三首独立的舞曲。在这部作品中马思聪将现代作曲技法和我国的民族音乐调式、和声相结合, 使传统民族音乐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和光彩。
(1) 写作技法
在这部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印象派音乐以及其他现代派音乐的写作技法。但是它又不是纯粹的西方音乐的模仿, 在其中可以发现很多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这三首舞曲中新颖的写作技法和音响表现手段与音乐内容紧密结合。
(2) 音响效果
这三首乐曲的音响效果相当突出, 形象的表现出了各个舞曲的特点。马思聪自己曾说:“我希望在《鼓舞》中听到近似皮革乐器的音响;在《杯舞》中有清脆的声音;在《巾舞》中有丝绸那么柔软的质地感。”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 他在乐曲中充分运用了和声的变化和音响的组合以及丰富细致的力度层次。在三首舞曲中都充满了大量的四度叠置, 四五度音程的连续进行, 较为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和声特点。
(3) 节奏特点
三首舞曲的节奏也各有特点, 都形象地表现了舞曲的内容。《鼓舞》中刚开始的前十六节奏好似排山倒海的鼓阵, 半音的装饰音好象是强劲的滚奏的鼓点。《杯舞》中大量的装饰音的运用象清脆的玻璃器皿的碰击声。《巾舞》中八六拍的设置使乐曲充满了动感, 大量三连音的音流使得乐曲流光溢彩, 象五彩的丝绸变幻多端。
(4) 曲式
在调式、调性安排上三首舞曲都尝试突破传统的束缚, 有很多新颖的手法。这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是很大胆的。比如双调性的手法, 在《巾舞》和《杯舞》中出现多处。在结构上三首舞曲都是大型的曲式结构。《鼓舞》是一首带有三部性的变奏曲, 《杯舞》是一首奏鸣曲式的舞曲, 《巾舞》是带回旋性质的大型舞曲。三首舞曲各有千秋, 但又有共同点, 统一在这首套曲之中。《鼓舞》的主题旋律在《杯舞》和《巾舞》中都有变化的再现, 使得音乐前后呼应。
2. 《舞曲三首》的演奏要点
(1) 音色处理
三首乐曲对于音色的要求都相当细致和富于变化。这是这首套曲的创作特点和表现内容所决定的。三首舞曲的名字都非常具体化, 涉及到鼓——打击乐器;杯——容器, 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巾——绸缎, 舞蹈时使用的道具。在演奏时, 音色处理上要有对乐器音响的模仿以及对具象感受的体现。
(1) 《鼓舞》
音色要表现出类似皮革的音响。如乐曲开始是鼓阵的效果, 因此要求非常浑厚、饱满的音色。下键时要用手臂的力量, 并且要非常注意手掌和手指的支撑。这里要避免很硬的声音, 即下键时不能速度过快, 距离琴键不能过高。将力量尽量地沉到琴键最深处, 取得厚重但又有一定弹性的音色。
(2) 《杯舞》
这首乐曲是三首舞曲中最具有丰富的音色变化的。乐曲中充满着色彩性和声, 并不特别强调旋律性。我认为在三首舞曲中最具有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因此对于音色的处理要精心地设计, 更多地注意弱力度的音色变化。
(3) 《巾舞》
这首乐曲的音色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光彩, 有丝绸的质感。
(2) 力度层次
力度层次的设计在演奏这首套曲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演奏好这首套曲的重要因素之一。力度层次的设计包括整首乐曲的力度层次和局部声部之间的力度层次。即宏观的力度层次和微观的力度层次。
(1) 宏观的力度层次
在三首乐曲中, 《鼓舞》和《杯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鼓舞》要注意强的力度层次的区别, 要避免一味地强奏, 而使得乐曲听起来嘈杂吵闹。《杯舞》要注意弱的力度层次的区别, 不能总是很弱, 要在弱的力度当中突出不同的层次。而《巾舞》不特别强调哪一种力度, 力度变化很多, 讲究细腻的力度层次。整体的力度层次设计要注意乐曲当中的最强的部分和最弱的部分, 将它们的力度设计好。好像绘画一样, 要注意最浓重的色彩和最清淡的色彩在哪里, 然后再注意之间的色彩层次的过渡。
(2) 微观的力度层次
微观的力度层次即局部声部之间的力度层次变化。要求不同的声部用不同的力度处理, 加以区分。
(3) 踏板运用
踏板在这首套曲中的运用要注意音响效果和和声效果这两个主要方面。
(1) 音响效果即通过使用延音踏板或弱音踏板, 达到改变声音音色的目的。如《鼓舞》中模仿大鼓的强有力的和弦 (谱例1) , 使用延音踏板可以使声音饱满浑厚不生硬干涩, 造成鼓声的富有穿透力和有弹性的音色。如第一变奏开始, 谱例1:
(2) 和声效果即通过延音踏板和持续音踏板的使用, 使得需要的声音延长, 从而造成和声的持续。
如《鼓舞》的结尾 (谱例2) , 低音的八度用sfff (极强的突强) 的力度出现并持续两个小节, 然后双手从弱至强快速的震音, 这里要使用两个小节的延音踏板, 将低音保持作为和声的支持, 最后达到狂热的sfff (极强的突强) 的终止和弦时再换踏板。第136、137小节, 谱例2:
(4) 节奏与节拍特点
(1) 节奏特点
三首舞曲的节奏鲜明, 恰当地表现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的特点。在演奏中要掌握鲜明的节奏, 表现出音乐内在的律动。《鼓舞》和《杯舞》都是打击乐器的舞蹈, 其节奏特点要贯穿始终。《鼓舞》中运用了大量的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型, 使得音乐具有强劲的动力。《杯舞》中以流动的连续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居多, 但是要注意保持八六拍子的节奏感。《巾舞》节奏变化不复杂, 节奏以平均的八分音符为主。同样也要保持均衡的速度, 表现八六拍的内在规律。
(2) 节拍特点
在这首钢琴套曲里, 节拍的运用独具匠心, 适合每一首舞曲的特点。节拍为音乐内容的表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鼓舞》表现的是锣鼓乐队的交响性的音乐演绎。它所体现的内容始终是坚定有力, 具有强烈的节奏。因此, 这首乐曲的节拍也始终没有变化, 将4/4拍贯穿始终。
《杯舞》所要表现的是柔美、飘逸、细腻的少女之舞。它是整个套曲中节拍变化最多的。呈示部主部主题是8/6拍, 副部主题是8/4拍, 使得旋律性加强。展开部中段, 8/6、8/5、8/4拍交替出现, 在展开部的准备段又出现了8/3、4/3、8/6、8/5拍的连续使用, 直至再现部又回到8/6拍, 才稳定下来。充分地体现了展开部多变的性格, 并和细腻的力度层次变化相配合, 使得音乐灵动轻盈。在尾声部分又出现了8/3、8/4、8/5、8/9、8/6、4/4、4/2拍的变化使用, 最后结束在8/6拍。其节拍变化之多、之快、之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在演奏这首乐曲时, 一定要重视这些节拍的变化, 将多变的节拍统一起来, 既要灵活且富于动感, 又不能产生零散之感, 要充分地表现其节拍变化的特点。
《巾舞》也是少女的舞蹈, 流动优美充满活力。为了表现丝绸光滑流动的质感, 节拍的使用也是强调流畅之美。同《杯舞》一样, 它的节拍也是8/6拍, 但是变化并不多, 只在C段转为4/2拍, 因为此段相对较为舒缓平静, 突出其优美歌唱的旋律。而后又回到原节拍, 偶有8/9拍和8/6拍的交替。
学习《舞曲三首》的意义
目前, 钢琴教学中可供选择的中国钢琴文献已经拥有相当的数量, 其中有民歌改编曲、古曲改编曲、民族风的创作曲、现代作曲技法的创作曲等。马思聪的钢琴套曲《舞曲三首》属于民族风格和创新的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乐曲, 在我国钢琴艺术的创作中, 它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学习和演奏这部套曲, 对于全面地了解认识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 提高对音响色彩的塑造能力, 探索我国民族音乐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以马思聪最重要的钢琴作品——《舞曲三首》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其创作风格的简要分析, 对该作品从写作特点、演奏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特别是在演奏要点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马思聪,钢琴创作,创新性,民族性,舞曲三首,演奏要点
参考文献
[1]叶永烈.马斯聪传[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2]马思聪研究会编.论马思聪[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7) .
[3]苏夏.马思聪的演奏艺术和音乐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7 (4) .
[4]罗小平.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试析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创新意识[J].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 2002 (2) .
[5]李淑琴.马思聪创作道路的确立及相关背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0 (2) .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7-13
古诗三首教学案10-01
4古诗三首教学建议09-18
资源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7-10
《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09-28
教案1.古诗词三首08-07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文档09-25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09-14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06-29
15、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