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心理学论文

2024-10-22

大众心理学论文(共11篇)

1.大众心理学论文 篇一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任何人,都要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只不过影响的性质、程度不同。以下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文

一、对于“大众心理学”的简单概括与理解

既然勒庞把那些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称之为“乌合之众”,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加入到群体中去,又如何形成大众心理的呢?首先,人们从个体组织成为一个群体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勒庞在书中写道:“一个偶然聚集在公众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4]所以形成群体要有某种原因的激发,例如国家大事的影响、民族情结的爆发等。其次,群体行为可以掩盖个人罪过。正所谓“罪不责众”,群体具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个人在群体的庇佑下可以将责任放下,不具约束力地做事。例如、抗议罢工等行为都是集体去做的,而单个个体是不可能也不敢于做这些事的。当然这两件事情是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成功,但可以想象个体的心理,在集体的行动中他们是无惧的。如此,人们便会轻易的选择群体,并追随群体了。在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中,人们一旦进入群体,便会进入“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指的是群体的冲动、急躁、轻信、缺乏理性与推理能力。当人们作为个体时是具备理性的,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清善恶好坏,但当进入群体时,这种理性便丧失了,群体可能把一个无辜者作为众矢之的,例如,文革中的一些批斗、殴打行为。然而,领导群体的一些意识观念并不需要多复杂,只需简单逻辑,例如,在一些推翻帝制的运动中,人们的观念是封建专制压迫人们无法生活,要推翻这种政权。二十世纪纳粹屠杀犹太人时的观念则是犹太人人性恶劣,是低劣的种族,抢我们的饭碗,所以要消灭他们。而犹太人是否人性恶劣呢,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是非常聪明的人种,而这种屠杀不过是种族主义等因素的结果。而现今,电视演讲中激昂澎湃的话语使人们疯狂的投票,抗议游行中极具煽动性的词汇让人们奋不顾身,所以不论是历史还是现今,只要了解大众心理的特征,并且善加利用,都会是达到目地的有效手段。

二、“大众心理”与“沉默的螺旋”

在勒庞的大众心理学研究中,认为群体中个人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其实,在传播学中也有相似理论的产生。“沉默的螺旋”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沉默的螺旋反应的是大众的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这一点与勒庞对于大众心理的特征表述有相类似的地方,也可互相解释。在勒庞所指的“乌合之众”中,人们大多抛弃了原先自己的立场或观点,而跟随了群体中的主流观点,这种主流观点也就成为了群体观点。这也就是勒庞所说的“: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6]沉默的螺旋与大众心理所反应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现如今在我国的一些法律触及较少的边远山区存在着“买村官”的事件。想当选村长的人就在竞选前挨家挨户的送礼,大多数人都不真正的遵从民主选举,而是看哪个候选人送的礼多,而少数不赞成这种不正当做法的人虽心里有意见,但看到大家都接受这一做法,人人如此,也就不敢站出来反对,选择顺从了。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与沉默的螺旋虽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但都属心理学的范畴,都是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与思考,所反应出的现实问题也都是现今社会中普遍存在且有待分析与解决的现状,对我们有诸多帮助,可以说是殊途而同归。

三、对大众心理学的一点思考

与对现今问题的分析勒庞的大众心理学大部分是基于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来分析的,对于群体来源的考察并不是很全面,并且勒庞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十九世纪以来,民主逐渐得到普及,社会主义也日渐勃发,勒庞对此有极大的敏感,将一切群体的运动视为乌合之众的荒诞之举,这未免有失偏颇。其实,群体的运动未必都荒诞盲目,二十世纪的诸多共产主义运动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但勒庞对于群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得极为精确,是我们学习与研究的重要依据。现如今在世界诸多国家的总统大选中,政治宣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不论是通过电视演讲还是公开场合的演说,都使民众更多的、更直观的了解其政治形象与政治观点。而观看讲演的人则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群体,他们为他们所关注的政治人物而情绪起浮,为候选人所勾画的政治蓝图而激情澎湃,他们会呐喊助威,会在候选人的授意之下进行一些群体活动或言论。

选民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可以形成一种优势力量,他们可能会疯狂的支持他们所中意的候选人,而最有效最一致的行动就是投票。这是政治家对于大众群体心理的技巧运用。这是积极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大众心理会被得到不好的利用。例如邪教和传销组织,不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但正如勒庞所分析的那样,人们一旦进入群体,就会丧失理性、缺乏判断力。对于大众心理学,应该以正确的角度与心态去研究与分析,勒庞的“乌合之众”观点并不适用与任何一个群体,但他对于大众心理的精确分析与论述却值得深入学习与借鉴,这一理论对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也有深远意义。相信日后,大众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会对政治、文化、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发挥更深更广的作用。

2.大众心理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韩剧,白日梦

当下, 人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生活在大众文化的光影十色之中, 更准确的说是在包装精美的视觉文化之下。对于大众文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但无非包含两大类, 一边是口诛笔伐的批判之声, 一边是崇拜、陶醉的享受之气。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是这两大阵营的先锋之师。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开始于本雅明, 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那里达到巅峰。1926年本雅明出版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在这本书中, 他一方面肯定了机械复制可以带来生产力发展的现实, 另一方面, 他也在感叹艺术品“灵韵消失”之后的痛苦蜕变。曾经被人膜拜的艺术品不再拥有独一无二的光环, 也不再仅仅是权威的象征, 它已在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浪潮中被利益压得扁平, 完全沦为了贴着标签的商品。本雅明的说教只是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批判的前奏, 并且他的哀伤情调并没有明确指出针对的就是大众文化, 这个名词最先出现在霍克海默、阿多诺所写的《启蒙辩证法》的草稿中, 但在正式定稿时将其改换为“文化工业”。这其中的原因, 阿多诺做了交代, 他说:“大众文化可能被误解成了从大众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为大众所用的文化” (1) 。由此可见, 在他看来, 大众文化不是民间文化, 而是资产阶级欺骗大众的新式手段, 借以实现他们对大众意识的控制。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 给予人们的是当头一棒的清醒, 表达了他们对当前文化的反抗。但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驳, 他们认为霍克海默、阿多诺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犀利、透彻的批判是文化精英对平民百姓文化的歧视和敌意。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反倒更能迎合大众的口味, 以美国的约翰·菲斯克为代表, 他的观点无非是对大众文化批判的再批判。他认为, 大众文化本身存在着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性力量, 不应该把大众只看做被动受控的客体, 人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同时获得的是一种自身无法满足的快感, 娱乐化、平民化的视觉冲击可以带来一种身份地位的认同感, 在某种程度上他还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特性。

然而, 对于大众文化或褒或贬的评价无疑都是文化精英对多个文化现象进行个案分析之后得出的或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尽管他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看到了普通人看不到的现象本质, 但他们只是将大众作为文化研究的客体, 没有从大众群体自身的角度平静地审视大众文化。就像法兰克福学派的西马们, 他们抵制着自己的大众身份, 反抗着大众文化对他们的腐蚀与侵扰, 毫无疑问, 他们的研究态度是抗拒和否定。但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我们是否可以在面对它之前先摘下所有意识形态的帽子, 暂且忽略控制与反控制的阶级对立, 从大众心理入手, 分析它们存在并且旺盛地存在着的原因?也许, 换一个角度就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大众文化。

韩剧无疑是当前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2000年由KBS公司制作的《蓝色生死恋》可以说是韩流袭击的第一次冲击波, 自此, 一系列具有类型化倾向的韩国青春爱情剧相继新鲜出炉, 如:《冬季恋歌》、《阁楼男女》、《浪漫满屋》、《我的名字叫金三顺》等。这些韩剧的内容不尽相同, 但大致的模式却是相似的, 无非是生与死的爱情悲歌、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完美爱情或是一男加二女、二男加一女的情感纠葛。这些俗套的故事情节经过无数次的排列组合, 足可以炮制出更多次的收视率高潮。难怪, 人们说韩剧是恶俗的, 使人们在“物化”的同时变得更加庸俗和低趣。但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 韩剧其实是在迎合大众普遍的审美趣味, 并将大众内心的情感欲求搬上银幕, 使之公开化。

编剧在制作剧情的时候, 经常采用超现实的手法, 将各种人物形象典型化, 极端化, 使观众置身于“审美幻想”的世界。韩剧中的女主角永远是美丽、善良、纯真的化身, 完美的令人找不到瑕疵, 这就使得韩剧人物具有了类型化倾向。编剧还不惜笔墨的用一个对比鲜明的反面人物将主人公的好与美刻画到极致。而韩剧中的男主角更是完美的“型男”, 他们不仅外形英俊, 事业上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不仅是剧中女主角的理想对象, 更是大众心目中的梦中情人。经常看韩剧的人都会发现, 韩剧的剧本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种“灰姑娘”+“白马王子”的爱情模式, 以《我叫金三顺》为例。

剧中的三顺是一个29岁还没有嫁出去的老姑娘, 肥胖、相貌平平, 工作也只是普通的糕点师傅, 刚刚遭遇了失业和失恋的双重打击, 但爱情的丘比特却将那根恋爱的魔箭射向她, 让可怜的三顺终于遇到了白马王子振轩——大饭店的继承人, 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这样的剧情在韩剧中比比皆是, 但不管播过多少遍, 都能赚取观众的眼泪。他们沉浸在剧情的虚幻世界中, 与剧中人物一起欢笑、一起哭泣。

另外, 韩国的编剧大部分是女性, 他们擅长表现的题材大多是生活剧和爱情剧, 从娓娓道来的舒缓叙事中细腻地刻画女性的内心, 表现他们的情感经历和价值观念, 并通过剧情, 使女性的话语权得到释放。使这样一来, 女性观众就可以在剧中找到现实生活无法给予的平衡感。

在我看来, 韩剧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受众群体, 主要源于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白日梦情结。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总结了做白日梦人的特征, 他说道:“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 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 每一个幻象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 (2) 。根据弗洛伊德的分析, 首先我们会发现“白日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没有人能够时时刻刻承认自己的幸福感, 人总是不满足的, 此一刻的幸福很可能成为下一秒不幸的前奏。因此, 每个人都会做白日梦, 每个人都有不能获得满足的愿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看韩剧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大众群体能够在韩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他们心中的白日梦被编剧写出, 并由演员生动地再现出来。在韩剧的虚幻世界中, 普通人的愿望由虚拟的人物得到了满足, 普通观众在别人的爱情中找到了希望的“实例”, 在主人公的独白中发现了生活的勇气, 在悲伤的剧情里拾得了情感上的安慰。他们憧憬着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也出现相同的际遇。因此他们时刻关注主人公的事业经历、爱情经历, 仿佛剧中人物的成功就是他们自己的成功一样;而当他们喜爱的主人公遭遇苦难时, 他们会同情“偶像”的不幸, 就像同情自己一样;他们会焦急地期待转机, 就像企盼自己的“时来运转”一样。

其次, 一个人白日梦的满足过程, 也是这个人痛苦的解脱过程, 并且当他发现这种愿望不仅属于自己, 也存在于他人身上, 还都是一种未实现的状态时, 立即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平衡, 获得一种满足的快感。

再次, 人们做白日梦的原因之一是其秘密对于外人的不可知性, 但当这个白日梦的秘密不是由做白日梦的人讲出时, 他自然不会担心别人知道他的秘密, 他自然也不会产生厌恶或羞耻的感觉, 他们所作出的反应就是与剧情中的人物一起分享共同的秘密, 通过别人的与自己相似的故事为自己的白日梦找到一个实现的出口。于是乎, 韩剧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休闲娱乐, 反倒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生独白, 起到了为平凡小人物代言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分析, 韩剧百看不厌的秘密也就不攻自破了, 那就是人们不断地希望通过不同内容的相同模式一再地证明自己白日梦的可实现性, 为改变自己现实中的处境提供更加厚实的依据。

韩剧的编剧们正是发现了这种大众心理并为迎合它而不断地创作, 但光有编剧的努力是不够的, 韩国制定了以“文化立国”的国策, 大力促进韩剧的发展, 以致于它可以在畅销本国的同时, 风靡世界。

对待韩剧这一大众文化现象,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民族主义者会认为这是一场文化侵略, 政治家会认为这是一场意识形态同化现象, 大众文化研究者会将其看成一个大众文化的个体实例, 以此来验证他们或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但在普通人眼中, 这只是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 如果喜欢当然可以追随, 不喜欢不理睬就是了, 大众不会带着科学主义的态度看待生活。虽然我们需要承认大众文化会使人“物化”, 但这样的事实时常被挂在嘴边, 不断地提醒我们:自己只是商业战场之下被资本家愚弄的消费客体, 只是大众文化绚烂世界中的牺牲品时, 这种悲伤似乎大过了生活本身带给人们的烦恼, 单单这样的言论就已经赤裸地让人们看到了表面下的深层内涵, 将我们的生活空间彻底“废墟化”了。不仅如此, 我们还得承认另一个事实, 那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感性的, 太过理性的分析往往要以丢掉感性为代价, 大众也许就是以一种无意识的宽容消费他们的文化大餐。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3]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董旸:《韩剧攻略:当代韩国电视剧研究》, 北京, 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大众文化语境下观众的审美心理 篇三

游戏和娱乐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普遍的个体意识增强,已不满足于日益刻板机械、单调重复的现代生活,希望生活轻松一些,宣泄一下心中的不快和体力上的劳累。艺术的神圣性也随着市场化的步伐消解。电视的普及使人们心灵深处被禁锢已久的游戏本能激发出来,于是人们开始唱着“一场游戏一场梦”、“何不潇洒走一回”,流行一时的“戏说”剧正是体现了这种游戏心理。“对历史的虚化形成直截了当的游戏过程,并对其中人与历史的现实关系进行想象性地编织,‘历史’的影像因而具有了娱乐的功效”。从《戏说乾隆》到《宰相刘罗锅》,再到《康熙微服私访》,都是戏说剧,娱乐、轻松是一种普遍感受,为了故事而故事,与历史无关,甚至解构历史的快感是最重要的。观众的接受也是玩游戏闯关的过程,主人公会遇到各种危机,在妙趣横生的曲折中运用智慧通过考验,这种游戏心态尤其表现在情景喜剧中,如《我爱我家》、《炊事班的故事》等,这种通俗剧形式更包含了一种虚假的狂欢,收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笑声和每集片尾镜头中暴露出的拍摄现场将观看当成一种“仪式性行为”,造成一种虚拟性的群体交流的心理幻觉。

白日梦体验与代偿性心理的满足

大众文化以一种鲜活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从梦想到现实的虚拟环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白日梦的心理体验。白日梦是一种幻想,是一种对愿望的满足。每一个人都有未被满足的梦想和愿望,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白日梦的经历。通俗电视剧和通俗文艺为饱受现实创伤的人提供了一个让心灵喘息的机会。通俗剧所呈现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与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有着很大差距。人类生命的有限性和追求的无限性,现实与欲望总是冲突,使人们特别想突破自身的局限,去体验一种理想的生活。

观众通过观看通俗剧的行为,在心理实现和完成一个个梦幻游戏:英雄梦、爱情梦、发财梦等。“通俗电视剧刺激人的本能,发泄他那些根深蒂固的肆虐愿望,满足那些被压抑已久的奢望。”它以想象的方式温情脉脉地为观众提供满足和刺激,创造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不仅有《牵手》、《编辑部的故事》等剧中的“大团圆结局”,又有《誓言无声》、《女人不哭》中的“好人有好报”模式及《还珠格格》中“我是风儿你是沙”的浪漫爱情,而且还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依相守。

同时,观众希望在通俗电视剧的审美过程中获得一种代偿性体验,通过观看现实或理想的生活图景去经历自己未曾尝试过的生活。这种对剧中不同人的生活的观看丰富了观众对自身以外一种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当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同剧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仿佛主人公代替自己尝试了另一种生活,或是完成另一段感情体验。如看《牵手》时,可能会想到假如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如何面对感情的纠缠;观看涉案剧《重案六组》和《黑洞》时,在每个案件的背后都有许多疑团,这种“平衡——打破平衡——恢复平衡”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一种警官破案抓住罪犯的过程的体验,剧中人代你完成了这个愿望,实现了一个英雄与正义的梦想。侦破类通俗剧提供了解密的快感,同时也释放了现代社会普遍的焦虑,克服了对坏人的恐惧,增加了制服他们的信心。正如科林伍德对侦探小说作用的描述,满足了观者如下的快感:一是对力量的喜爱;二是诉之于读者(观众)的恐惧;三是满足读者(观众)解决疑难时理智的兴奋;四是发挥了读者(观众)对冒险的渴望。

颠覆性心理的排解和个人身份的认同心理

在人的生活压力达到一定限度时,就容易形成心理上和本能欲望的破坏力量,严重的还会有解构神圣、打破权威甚至是颠覆社会的想法和潜意识。一些通俗剧也因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使这种颠覆性的欲望得以排解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达到社会“解压阀”的作用。所以,这种心理左右下的人们对嘲笑皇帝、大臣的,打破权威尊严感的“戏说剧”的喜爱也正反映这种潜层心理。《铁齿铜牙纪晓岚》已拍到第三部还很受欢迎。《还珠格格》更是因为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旧规、正义凛然、常为打抱不平而顶撞皇帝的“小燕子”的形象而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虽然她自有可爱之处,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被限制和约束了太久的人们对个性的崇拜和打破权威、颠覆神圣的心理得到了满足。所以通俗电视剧作品对观众的不满和颠覆心理还有平息和排解作用,它是社会的“减压阀”,电视剧中描绘的世俗图景,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对人们排解心中对生活的不满心理、焦虑心理有重要作用。

观众对情景喜剧的喜爱,是因为它“父权制被打破,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的心理模式展示了“焦虑的形成与解放”。其中既有对普通社会问题带来的焦虑的表现和对个人欲望诉求的合法性的肯定,又有依靠政治话语体系和传统理论道德体系解决的虚妄性的暗示。但是问题始终会解决,焦虑会被解放,那是通过矛盾的自行解决,以一种良心的发现和误会的消失来建立一种假定性的缝合,从而完成内心焦虑的释放,达到了一种心境的平和。

电视剧是生存之镜,每个人在其中安置自己,想象自己,寻找应对现实的生存策略。在通俗电视剧展示的生存图景中,观众希望看到个人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以求得一种对自身的观照和认同。近年来通俗电视剧的“豪华风”、“滥情风”盛行,在《商界》、《情满珠江》甚至现在的《致命邂逅》等爱情剧中更多地展示的却是社会上处于上层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虽然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但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当大部分人的生活还只是实现了温饱问题时,这种剧中理想的代表者高质量生活图景与观众现实生存处境的差异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的焦虑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使观众陷入自身身份认同上的尴尬。未来的生活似乎是美好的,但对我来说这一切好像很遥远,我怎么能过上那样的生活?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甚至有些人会不择手段地达到这个目的。

在这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更需要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满足观众审美心理上认同的需求,不在于能书写多少真实境遇,而在于在通俗电视剧中一直处于“缺席”尴尬的老百姓在其中能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在这种平实的生活图景中达到身份认同。一系列反映人们真实生活境遇的《空镜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亲兄热弟》和《家事如天》等电视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因为它们展示的是近似于我们的生活,张大民、孙燕等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给我们一种相同身份上的认同。剧中以“真实”的影像制造了一种对“真实”的渴望,并且暗示人们,这种渴望最终在它那儿能够获得满足。主人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真挚感情的渴盼都是观众可以从中汲取的“精神滋养”。

综上所述,私人领域的扩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心理状态。大众文化语境下的通俗剧中所构建的梦幻世界,应充分满足人们的游戏心理,给人们提供代偿性体验和身份的认同,充分将观众心底深处的欲望本能宣泄出来,造就一个“大众狂欢”的精神生活乐园。创作者应尽力去了解通俗电视剧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以更贴近观众的故事和话语讲述方式去创作有美感、有内涵的精美作品,为大众提供更经典的精神盛宴。

(注: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参考文献:

①高兆明:《公共权力:国家在现时代的历史使命》,《江苏社会科学》,1999(4)。

②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崛起》,《文化研究》,2002年合订本。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4.大众心理学论文 篇四

中茶云南 陈龙飞

尹沽城曾说:“愿你在这俗世多读点好书。将每日的闲暇,分一部分给寂静中温热的茶杯和新拆的书卷,去遇见经典,遇见智慧,遇见良善,遇见自己。”

香港大学在向学子推荐必读50本经典书籍时强调:“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挺感兴趣,近日有幸拜读著名社会心理学作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众多特点及其形成的因素。

全书篇幅不长,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和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并对“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做了深入分析。

有着保守主义立场和精英意识的勒庞,对“群体”这个社会现象充满了恐惧与鄙视。他认为“群体”是依赖“英雄”而存在的。在“英雄”缺席的条件下,“群体”往往只能算是一些朝生暮死的“群氓”.他的言语激烈以至于不惜炮轰群体的不理智、情绪化和愚蠢的沉默等众多的弊端,更有甚者,他更将英雄看作群体赖以生存和前进的根源,没有了英雄领袖,群体只能是一群不如蝼蚁的“流氓”而已。在作者的眼中,一个人,无论是多么少牛的天才,一旦混进群体中就会褪去一切令人羡慕的光环,彻彻底底地成为群体的傀儡,脑中的精英想法只会永远自甘埋于脑海,并且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逝。

很可能是自己的立场不坚定、阅历太浅,总觉得博大精深的文化蕴含了太多的矛盾,连人类自身也是一个矛盾体。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不禁让我对对作者肃然起敬——难道他是在写给中国人看?又有太多的实例证明了作者的观点:鲁迅笔下的“看客”,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

所谓群体,不简简单单是一群人的集合,而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遵守同一规范,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体。群体一经形成,就固有其两面性:社会堕化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前者符合《乌合之众》的观点,后者与其观点相反。调查显示:在群体中,社会堕化效应要强于社会促进效应,我想这也许是《乌合之众》的主要支撑吧。

社会堕化效应,仅在一些小事情上就有体现,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学习。社会促进效应,当然是我们希望得到的效果。个人觉得社会促进效应的产生:1.团队领导者极具人格魅力或权威性,当团队成员都希望得到团队领导者者认可时,就会积极表现自我,为团队尽自己的一份力。2.团队领导是个公平的人,给予能关注团队成员的表现,给予应有的评价和报酬。3.团队文化是一个家的氛围,团队成员间亲如手足,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5.《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篇五

重读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我目前正在做的研究是社交媒体相关的课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此次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引发的诸多讨论。从疫情爆发,信息与舆论都呈现出数量巨大而繁杂的景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群体概念的事件,包括群体特征、群体思维、情感与道德观,以及其背后的群体的信念和意见,也可以延伸讨论群体领袖以及当代形势和媒体等话题。而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思考关于人性,关于民族,关于群体的一系列的表征与内里,从而对于我们在投资中思考图表和数字背后的含义给与一些帮助。

以下将讨论一些具体的现象,并对应书中所谈,以帮助没有读过书的人更快的去了解这本书所讲。仅一家之言,如若需要更详实全面的理解,还是建议通读此书。

群体的特征中提到,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并不是一个民族的群体,而是守在屏幕前的股民们,而这一点其实不分国界。在股市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着那一条线的走势,与其本身的身份、职业、学识等完全没有任何关联。专业与非专业决定了信息获取的难易和信息读取的深浅,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不能完全决定最后的下注。疫情出现推迟开市之后真正开市的第一天,上证综指暴跌,三千五百家的跌停,且不说我们对经济到底悲观到什么程度,在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卖出的时候,群里中的个体已经失去了身为个体时的理性,即使不是交易所人头攒动的互相影响,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对每个人的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导致恐慌不断放大。而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每一次追涨杀跌,概莫如是。

在群体中,个人的异质性被群体的同质化影响甚至吞没,最终无意识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这点我其实不是很赞同,但是很难否认的是,如果你是群体中的普通一员而并非群体领袖,即使你保持着理性,也无法影响群体的思维走势和倾向。很多时候,个体与群体更像是浪花一朵,在海上随波逐流,无论这朵浪花如何思考及决策。而对于更多的个体而言,只有本能、传染和暗示这三种力量在起着作用。就像我们日常在投资中遇到的内幕交易,其实就是一种暗示的力量,甚至有时候是一种迷信的状态。我们参加过无数次的路演,而到达我们的信息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到达了很多的人,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我们觉得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内幕,而且强烈的暗示自己和身边的朋友这个信息最终将带来财富的增值,而大部分时候,我们为这一信息所伤。但,当下一个信息出现的时候,同样的一个人并没有反思和吸取教训的能力。也就是说,事实无数次的证明,大部分个体在处于群体中的时候,其实是处于一个缺乏理性和认知的无意识状态。

群体没有推理能力,而且因为推理能力的缺失而拥有了超常的想象力。所以,在这样一个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信息量极大的群体中,要保持理性也绝非易事。如在交易速度极快、信息极度爆炸的资本市场,在谣言和事实齐飞的股市,要保持理性的判断、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时可能要反人性而为,又是多么艰难。

我们这个时代,社交媒体空前兴盛,自媒体蓬勃发展。与文中三种原因相对应的,昔日的权威媒体影响力开始走弱,而群众的势力不断增长,而且媒体的人云亦云,呈现出了缭乱的一种态势。长期以来,权威媒体能够较容易引导民众舆论,而如今这种影响力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日益艰难。更为遗憾的是,有些媒体也变得人云亦云起来,没有深入调查就随意的上新闻;

权威媒体有时也让位给群众的势力,导致所有的信息一旦出现,就会被反复的讨论和分析,一个观点一旦形成,立刻会有反对的观点出现,所以一切的意见都很难树立起较高“名望”,进而导致热情消退。

很熟悉的味道,不是吗?

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是信息极具纷繁复杂的时代,一方面大数据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它也正在摧毁价值。不无遗憾的说,媒体有时会退化成了信息提供者,失去了其本身作为理性和舆论导向的权威。当繁杂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我们在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时候,缺乏一种能够引导意见的力量,最后的结果就是极度的分裂,于是产生了一个令人难过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历史观逐渐消亡。

我们总是或者总是需要不断复盘的,无论是复盘股票还是复盘人生。复盘的意义就在于联通过去和未来,给我们一些启示,告诉我们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修正什么应该摒弃。我是很喜欢读史书的,读史使人明智,历朝历代有很多的事情复盘去看都是类似的。资本市场亦是如此。无论是英国的南海公司,还是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或者是全球金融大危机前的股市泡沫,以及我们最近刚经历过的五千点腰斩。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多少都会有些人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有很多人会觉得30倍50倍的估值都不算什么,我们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去解释80甚至100倍的估值,忽视估值背后的长期潜在回报极低,所以在风险到来的时候总是受尽折磨。这其实就是群体的力量。如果某个个股出现估值溢价,在一个版块中可能很难被识别,或者一个板块被过度炒作,在多个板块中总是引人注目的。但是如果各路的钱都在流入股市,整体估值被不断推升,我们反而就失去了判断力,会觉得一直涨一直涨才是对的。多么神奇但是又每次都会发生的事情!

还有一点总是被忽视的就是时间的力量。我之前在买方的时候深刻体会到了领导的风格以及耐性对持仓和净值的影响是多么的大,选对了个股买对了个股,都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拿的住,拿得稳,战胜时间获得超额收益,是非常艰难甚至反人性的事情。在每天看着股价上下波动的时候,很少有人忍得住不去操作的冲动,于是反复操作,想着高抛低吸的人往往被人性左右,在高处不断买入,而跌下来的时候又忍不住卖出。在个股翻倍的过程中,只能赚一点点甚至亏钱。这本乌合之众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时间是世界万物的真正创造者,时间引起一切信仰的诞生、成长和死亡。对于我们来说,时间除了是复利的创造者,还是考验研究价值的试金石,更是股市的称重机。

我很喜欢这本书中写时间的这一章节,时间是世界万物的真正创造者,也是世界万物的唯一毁灭者。时间引起一切信仰的诞生、成长和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在现在的这一点上肆意的发挥还是韬光养晦,有时候是一个选择,有时候是一种耐性。其实当下也是未来的贴现,所以历史成就了当下,而当下决定了未来。资产管理行业,我们只能依靠时间。这几年也见了些不同风格的管理人,在牛市顶峰不懂得收敛的基本都死在了萧条的秋冬,有不求闻达专注自我而后声名鹊起的,也有一时辉煌然后如流星一样陨落的。这让我懂得,无论当下如何发挥,韬光养晦是永远的准则,活着,并且努力去活的很好。这一点在理解公司的估值方面也很有帮助,为什么是自由现金流的贴现,而不是别的什么。

疫情的开年初,很多消费企业突然陷入了现金流困境,是不是突然觉得自由现金流是多么的重要。

我觉得研究群体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更好的理解个体并且发挥个体作为群体一份子的力量然后让整个民族和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而我们读这本书,如果不能从历史的观点去理解,就更多的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一员,如何避免沦为群体的传话筒,做自由而独立的那一个个体。

6.大众心理学论文 篇六

原创: JackyRoyLo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

翻译:冯克利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其实几年前就在罗辑思维里听到过这本书的推荐。当时没有太在意,只是印象里知道这个是写大众心理学的。最近和同事一起出差的时候发现他包里有这本书,就马上借过来读读。阅读完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发现里面写得真实,跟自己的体会很像。其实读外国著作的好处就是都很容易上手,不会有阅读上的障碍。原因是他们会用很直白通俗的言语,写自己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以及自己对这许多现象的思考和总结。以下就是我几点个人的感受。

一、群体行为不理性,不需要负责,勒庞提出了一个群体的概念。通过他的观察,发现群体的行为会跟个体上有很大差异。群体的行为是不理性,不需要负责的。群体做出的结论往往会跟个体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差别很大。其实这个就有点像屈原几千年前的诗文里说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问题几千年就有了。只是西方学者勒庞把他作为一个具体的学术分支展开后去研究。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公司的这种制度会有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就同意了。以前不理解,看了这本书后,就知道了。这就是群体的行为。所以后续在看一个人的意见,一定要区分他是群体的意见,还是来自己个体的意见。他本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中的一员。后续自己在心理上就完全会有准备了。知道自己的理性意见不被群体接受是完全正常的。

由此而来,我们就会想到,群体在很多时候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群体中的个体,由于不需要对具体的事物负责,所以他的行为是非常可怕,也是不需要去想后果的。群里的暴力行为在本书1895年发表后,都能从很多社会事件中得到证明。个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不要卷入其中。

二、群体不具批判精神,只讲感情;断言,重复,传染是影响群体的重要因素

看了此处,我才知道,原来现在西方的政治家为什么会经常在公众集会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自相矛盾,或是很明显就是错误偏激的言论。原因很简单,就是需要迅速获得群体的支持。越是偏激的断言,越是能在群体中得到支持。越是重复偏激的断言,越是能在群体中得到广泛的支持。所以要成为一个群体的领导,偏执,狂妄的言论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理论根据就是出自勒庞的《乌合之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是不对的言论,越是能得到很好的传染和传播。具有理性批判思维的人压根就成为不了群体的领袖。

以前我总是认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现在通过勒庞的理论,深刻的知道这个在群体中是完全行不通的。群体不具批批判精神,不想动脑子想问题。他们只在乎表面的的感情。所以想要争取群里的支持,需要在群体的感情上做努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政府行为明明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也一定要通过。其实在个人事业的成长的过程中也是的这样的。大众关注的不是这件事正不正确,而是你有没有考虑到群体的感情。有个时候需要变傻,或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你反倒能把事情做好。这个是我最大的感受。所以在说服群体的时候,根本不需要逻辑的理性分析,而是要去“动之以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多网红或是创业都需要有感人故事背景的逻辑。在具体的事物中药说服别人,感情会起到比理性分析更大的作用。

三、名望

7.当下流行语言背后的大众心理分析 篇七

流行语是一种时尚语言, 是人们在一定时间段内普遍使用的、反映新近世风民情的语言。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 变幻求新是流行语的显著特点[1]“流行”一词, 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当“流行”以语言为载体时, 流行语就出现了。流行语伴随人的语言过程, 以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鲜活的语言形式活跃于语言领域。流行语常表达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新观念、新感觉, 具有阶段性、时效性、高频性、新颖性、生动性、简洁性等特点。它一般反映了某个时期某个群体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某一社会群体的流行语言可以反映出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2]作为一种时尚, 时下网络流行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社会生活状况, 反映了他们积极向上又玩世不恭的心理以及乐观与消极、反叛与传统、幽默与严肃并存的社会心态。[3]

2. 心理分析的实验

罗夏墨迹测验是一个头映射实验, 展示一系列模糊的黑白图片并且要求测试参加者按照每张图片编一个故事, 他们的反应被认为是无意识过程中的投射, 反应测试参加者的无意识需要和冲突。[4]而现在大众使用的流行语就可以被理解为测试参加者所编的故事, 而我们使用的常语 (非流行语) 就是那张照片。这些流行语和最平凡、最普通的话有着相同的意思, 却用不一样的字眼呈现在我们眼前, 它们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那它们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大众怎样的心理特征?下文我们便谈谈大众的心理。

3. 流行语言下大众心理分析

(1) 90后的青少年——叛逆、追求标新立异。曾有专家谈起过90后的青少年, 最后概括为十个字, “优点很突出, 缺点很明显”。在专家看来, 90后一代比较有个性, 有很多现代追求。他们的流行词汇频频使用在生活里、在写作中。他们喜欢标新立异, 讨厌重复。从他们话语与流露出的那一系列流行语, 那些看似戏谑无厘头的话语, 折射出他们对更多事物的渴求。90后的青少年很早就懂得很多, 很早就考虑诸如死亡、人生、爱情之类的问题, 而且学习压力很重, 喜欢玩游戏和上网, 很怕孤单。他们说着流行语, 为的是吸引别人的眼球, 渴望关注。

(2) 80后的青年, 求减压。80后的青年已经离开大学, 走进社会, 步入创业阶段, 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该如何与他们打交道;面对金钱、权利、爱情他们该如何抉择?到底是逃避还是真的无力?他们常挂在口中的便是“神马都是浮云”: (1) 加薪是浮云; (2) 升职是浮云; (3) 买房、买车是浮云; (4) 结婚更是浮云。当然, 他们之中还有些文艺青年, 但他们拿起笔来写下的却是:柴米油盐酱醋涨, 房价涨, 车价涨, 我的工资不见涨。曾经这些话在网上很是流行, 甚至被转发了数十万次。可见它道出了80后青年们的心声。由此可见80后青年想反抗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于是就用一种调侃的, 又不乏幽默的, 无奈的语气说声“神马都是浮云”, 这也算是一种发泄的方式。80后的青年, 面对各种压力——工作压力、家庭负担, 嘴里嚼着流行语, 事实上是将流行语充当“社会情绪泄压阀”, 起到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

(3) 80后、90后以外的弱势群体, 是好奇、是模仿、是顾家。00后的孩子是好奇宝宝, 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有着期待, 喜欢模仿, 看着哥哥姐姐说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话, 也喜欢跟着学, 久而久之他们对流行语也朗朗上口。

而80年代前的人们还保留着传统的顾家美德, 他们渴望与孩子们走得更近点, 即使孩子们一天天长大, 即使孩子们告诉他们:“我和你有代沟”, 他们还是很想跨越那条鸿沟, 即使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代沟, 他们觉得既然有沟就要跨过去。他们很努力地学着在他们看来是火星文的话, 他们听着、看着、学着, 渐渐地偶尔张口也会冒出几句流行语。

总之, 流行语就这样被大众所接受, 随着时代的进步它会不断扩张和更新, 但它依然清晰地反映着大众的心理。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都可以从流行语言中一一反映出来, 就算不能完整地体现, 但也局部地流露出来。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大众的心理与生理乃至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黄涛.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吴礼权, 潘海峰.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潘泽泉, 李超峰.流行语与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9) .

8.大众心理学论文 篇八

网友们别出心裁地将许多炙手可热的明星如:迈克尔·杰克逊、碧昂斯、王菲、五月天、Super Junior等的MV,处理掉原有的音乐,经过精心地剪辑,力求与《最炫民族风》达到最大限度的融合,画面还是大家熟悉的画面,背景音乐的变化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陌生化的新奇感受,特别是这些视频一个一个被连续播放的时候,同样的音乐配合不同的画面,这些明星的MV仿佛都是为这首歌量身订做的一样,这种滑稽的重复为大众呈现出一段段具有强烈喜感的视频。不只是明星的MV屡试不爽,路人也利用网络的平台加入到这一行列:“烤羊肉串版”、“电信员工版”、“家庭主妇版”、“刑警版”、“老大爷版”、“的士版”等等版本火爆出现,甚至连猩猩、鸡、牛等动物都疯狂加入,更有网友把极端恶劣的雷雨天气拍下来,竟然也可以配上这首歌!这些版本的剪辑都能很好地跟上音乐节拍,有的视频剪辑的画面甚至还能符合歌词本身的描述。像“韩国群星版”、“华人群星版”这种集合版本中,至少出现了20、30个明星MV的画面片段,要在浩如烟海的MV中挑选出最符合节奏、情境的画面加以拼接,如此的耐心与技术确实让人佩服。微博上,每天都会出现十几个新的视频版本,涉及的内容繁多,范围广阔,风格多变,这样的改编视频追捧风潮还真是头一次。凤凰传奇的宣传阿苦也承认,网友们的热衷,使这首歌红遍了大街小巷,凤凰传奇组合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如果是唱片公司自身的宣传,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需要的人力物力数量庞大,素材的搜集也成问题,还要能勾起网友共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网友们自己做就不一样了,这样就会有许多新奇的创意产生,由于是人们主动去做,就会比被动接受更加富有激情,再经过这样病毒式的传播,宣传的效果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不只是网友热衷改编,在全民健身的时代,这首歌成为了广场舞的必选伴奏,从喧嚣的大都市到偏远的小县城,只要有广场舞的地方,就一定会听到这首歌。

这一改编热潮的出现,不仅仅是所谓的娱乐或者恶搞,它实际上反映出了改编者对这首歌的多重认识,对凤凰传奇这个组合的不同定位,和当今受众的文化心理。

首先,从这首歌本身来看,它为改编者提供了多重解读的空间。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最开怀/弯弯的河水从天上来/流向那万紫千红一片海/火辣辣的歌谣是我们的期待/一路边走边唱才是最自在/我们要唱就要唱得最痛快/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民族风/让爱卷走所有的尘埃/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彩/斟满美酒让你留下来/永远都唱着最炫的民族风/是整片天空最美的姿态/我听见你心中动人的天籁/登上天外云霄的舞台/RAP:我听见你心中那动人的天籁/就忽如一夜春风袭来满面桃花开/我忍不住去采/我忍不住去摘/我敞开胸怀为你等待/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民族风/让爱卷走所有的尘埃/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彩/斟满美酒让你留下来/永远都唱着最炫的民族风/是整片天空最美的姿态

在比较的前提下来看,这首歌的歌词属于口号式的,相较于占据内地音乐市场很大部分的港台音乐来说,它过于宏大,显得不够细腻,没有细致地描画出个人内心真实的情感,很难以情动人抓住人心。反复强调“最炫”、“最美”、“最摇摆”,显得“假大空”。整首歌唱的是“最炫民族风”,但是没有一句歌词有名族的特色,流露出一股浮躁之气,这些是为很多人所诟病的。[1]从曲调来说,节奏感强烈、均衡但是缺少变化,过于简单,是基础性的节奏,艺术上显得较浅薄。又正是因为这样,这首歌才能与众多画面配合起来,节奏是一个关键所在。如果不比较,单看这首歌自身,它是属于民族通俗歌曲,所以也有很多改编者认为它本来的面貌就应该是这样,直白浅近、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将这首歌的歌词稍作改动,仍用原来的曲调,就可以制作宣传歌曲,借助这首歌的火爆程度,效果很好,如最近出的《最炫的士风》,宣传的士司机应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唱歌的司机师傅们还被请去电视台表演。《最炫民族风》这首歌,歌词与曲调本身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不高,一方面吸引了不少文化层次较低的受众,另一方面,也为具有创新思想和批判眼光的受众提供了多种改编此歌的向度。

其次,从凤凰传奇组合来看,他们的第一位制作人何沐阳对他们的歌做了如下定位:“民族元素,人文化歌词,加上现代表现手法。”[2]

但实际上,他们的包装造型,演唱方式,演唱者本身的专业素养都没有达到这一定位的要求,而是将这些要求简单肤浅地表现了出来,总体上透着媚俗的感觉。这奠定了凤凰传奇的风格,以至于后来被人们戏称为“农业重金属”。凤凰传奇想走亲民而非偶像的路线,但在他们MV的拍摄中,组合成员曾毅开一辆酷炫跑车,杨玲花在副驾上陶醉地唱着,穿戴常常出现皮草、墨镜等元素,与亲民的路线相去甚远,与真正的偶像路线又搭不上边,品味不高。两个成员,女生负责唱的部分,男生主要是和声与Rap。从音质上来说,女生的声音品质很高,音高可以达到e3,男生的音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配合得很好,发挥稳定。这对组合现场演唱的功力也很深厚,超过许多偶像歌手也不输很多实力唱将。但是,音乐不是靠音高来震颤心灵的,他们的歌总体上缺乏艺术感觉,很难牵动内心的情绪。男生的Rap是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但是制作人只是将歌词的一段原原本本拿过来,再由男生念出来就变成了Rap,技术含量太低,只是粗暴地采取了这种音乐形式,然后和女生揉和起来成为一种模式,就是所谓的现代表现手法,未免有点太过敷衍。他们的制作何沐阳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孔雀唱片有没有刻意让凤凰传奇去迎合县城口味?”他没有明说,但是他的回答表示,对此他并不像一般“音乐人”那样排斥,而且他认为可以找到音乐与世俗之间的平衡。但他强调商品性和艺术性不矛盾,“凤凰传奇在中间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的音乐有一定的品质。”[2]从这里可以看出,凤凰传奇为了迎合市场,对于自己的定位还是与高品质的音乐有距离的,只能说市场有对凤凰传奇这类音乐的需求,所以他们抓住了商机。而恶搞者对于这种音乐持一种批判甚至不屑的态度,视频里的嘲讽意味就十分明显。

最后,从受众的文化心理来看。

受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等各不相同,他们的欣赏角度就不同,此外,年龄、气质类型等也对受众的文化心理起着重要的影响。允许大家对音乐有不同的喜好,但是音乐本身质量的好坏是有一个评判标准的。对凤凰传奇怀着一种批判嘲讽态度的受众,可能他们这一群人对于音乐的发展状况、音乐的种类、音乐自身所包含的技巧、手法、创作等有更多地了解,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感受到的音乐氛围更富有艺术感觉,对音乐有自己的细腻感受和见解,就很容易对凤凰传奇这一类的歌曲做一种基于经验的评判。而这一判断又不仅仅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评判,还包括对演唱者的评价。评判者认为这个组合品位低俗,风格浮夸,完完全全是追求商业化而发展出来的空洞节奏。这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文化的心态,拒绝一切俗的文化,甚至嘲笑蔑视。而喜欢这类歌曲的受众呢?从客观上来说,这一群人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艺术修养不高,或者是年龄偏大,自身所处的环境或从事的工作使他们觉得这类歌曲更容易接受,也更具有娱乐性与欣赏价值。他们对于音乐没有审视的态度,有的只是好听或者不好听的喜好,也不会像前者那样去对一首歌进行创造性地嘲讽,对于他们不喜欢的音乐,他们就不会去听。还有一部分人值得注意,那就是随波逐流的跟风者。他们对于音乐谈不上喜欢或者不喜欢,只是觉得大家都在听,他也就去听,周围的人说好听,他也就觉得好听,反之亦然。在这次视频改编热潮中,跟风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歌词到曲调,从演唱者到受众,他们一起构成了这次热潮,让人吃惊的狂热背后,其实又是理所当然的。人们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越来越多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一方面表现出生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会的浮躁之风和附和之风。凤凰传奇有他存在的土壤,而受众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只能学会自己甄别好坏,而不能要求社会去肃清那一部分人认为不好的东西。

[1]毛翰.歌词创作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线状书局,2008:158-161.

9.大众心理学论文 篇九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比较有意思的官司报道(好像是上海某台,具体记不得了),其内容是:一家网站根据网上会员的评论意见对一家餐馆进行“第三方评议”,并将评论意见汇编成册,而餐馆因不满意书中和网上评论而起诉该网站侵犯其名誉权。我根据电视报道找到了这家叫“大众点评网(zSurvey.com)”的网站,粗粗看了一下,觉得这是一个相当有潜力的网站。下面试着从多个角度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一些粗糙的分析,大致思路是这样的:先从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解剖其当前商业模式,然后再对推广模式、赢利模式进行一些分析,最后预测一下其可能的发展情况。

一、网站概况 1.定位:第三方餐馆评论。2.宗旨: 客观:不为餐馆吹嘘;好则誉之,差则贬之。准确:采用科学的统计模式,依托广大食客们提供的资料,最准确地介绍和评选各地大小餐馆。全面:建立最新和最完整的餐馆数据库。专业:用最敬业的精神,提供最专业的资讯。3.运营模式:通过收集整理国内主要城市的餐馆信息,建立数据库,向公众提供信息搜索服务,并鼓励会员对其去过的餐馆进行评论。据说其模式来自于美国。4.公司:上海汉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张涛,曾在美国生活过10年,有无VC不详。5.发展轨迹: 2003年4月,创办并开通第一个分站――上海站; 2003年9月,《上海餐馆指南2003/2004版》出版; 2004年4月,北京站、杭州站开通; 2004年6月,广州站开通; 至今,南京站、苏州站也已开通。6.收录餐馆数: 上海站:近4000家; 北京站:近6000家; 杭州站:近1000家; 广州站:近3000家。7.活动会员数(点评超过4份):3867家。8.Alexa流量分析图:

二、当前商业模式解剖 1.信息流分析 1.1网站信息组成: 整个网站的基础信息主要有以下两部分组成: 餐馆基本信息:包括餐馆名字、地址、电话、简介、推荐菜式和适合氛围。会员点评信息:包括口味、环境、服务(这3项是打分的)、人均消费额、喜欢的菜名、适合的氛围判断、喜欢程度、停车信息和600字以内的简短评论。这两部分信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餐馆信息(例页点此)。在这些无序和海量的基础信息的基础上,大众点评网提供了餐馆搜索引擎和增值信息(目前主要以排行榜的形式出现)这两种产品,前者解决了基础的海量问题,后者提供了信息的增值和有序化。另外,网站还提供了一个BBS论坛和会员活跃度排行榜(食神榜),以社区化的方式提高网站的粘度,并吸引人气。最终,上述的基础餐馆信息(包括餐馆基本信息和会员点评信息)、餐馆搜索引擎、各种餐馆排行榜等增值信息和会员活跃度排行、BBS论坛等要素,就组成了这个大众点评网。从网站设计上来看,这样也非常简单实用,网友们能一目了然的进行美食搜索和点评,一点都不会觉得累赘和烦琐。这样对网站初期的推广非常有利。1.2信息的输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网站其实只有3种基本信息:餐馆基本信息、网友点评信息和网友的论坛信息。其中餐馆基本信息是所有信息的前提,上海汉涛公司、餐馆和会员网友这三方都可以输入。以我的判断,目前初期可能是以汉涛公司输入为主,以后随着网站在业内的影响力扩大后,会以餐馆输入(有信息推广意识的餐馆,以大餐馆为主)和网友输入(无信息推广意识的餐馆,以小餐馆为主)为主。网友点评信息是网站信息发展的重点,自然由网友输入。但考虑到点评的公正性,汉涛公司需要对点评信息进行监控,目前主要有专人检查过滤管理、严禁商家点评、每会员每餐馆只准评一次等措施。相信随着网站人气的上升,网友点评信息的监控工作会越来越复杂而富难度。论坛是网友们相互交流的场所,自然由网友输入,而且跟网站别的信息关联不大,可略过不提。1.3信息的输出: 如前所述,ZSurvey.com向外输出的主要产品形式有餐馆搜索引擎和以排行榜等形式出现的增值信息这两部分。其中餐馆搜索引擎主要是对其餐馆信息库的检索,而增值的排行榜信息还主要采用在信息库检索基础上进行人工手动编排的方式。在信息输出形式上,餐馆搜索引擎主要跟别的网站合作,增值信息输出形式主要有出版《餐馆指南》系列手册和跟传统媒体合作。(1)网站合作: 形式1:餐馆搜索引擎合作,这是目前最主要的网站合作方式。一般形式如下: 大众点评网免费提供搜索引擎的界面及程序,包括日常维护和更新、升级;合作方应在其网站相关页面放置搜索引擎界面,并注大众点评网是餐馆信息的提供方;大众点评网制作搜索结果页面及其它相关页面;页面按合作方网页风格设计,包含合作方网页的页头和页尾;双方在各自网站上注明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目前采用这种合作形式的合作网站有:浙江在线的“吃在杭州”频道、上海热线II的青年频道、搜狐上海站的美食频道等。形式2:作为内容提供商合作,这主要面向那些大的门户网站,成为其CP。其形式如下: 由大众点评网与门户合作互建餐饮频道;其内容基本由大众点评网提供,页面按合作方网页风格设计,包含合作方网页的页头和页尾;里面的会员注册信息好像归大众点评网所有。目前采用这种合作形式的有:21CN上海站、新浪生活频道等。形式3:餐馆信息库合作,主要面向一些特殊的合作伙伴。这种形式主要向合作伙伴提供大众点评网的特色信息(如向携程旅行网提供其网站餐馆信息提供点评信息),或者向其后台提供大众点评网的餐馆信息库访问(如城市通网站)。(2)出版《餐馆指南》系列手册: 据称这种模式是效法法国的《Michelin Red Guide》和美国的《Zagat

Survey》。从现在已经出版的《上海餐馆指南2003/2004版》来看,手册里面的信息相当丰富,主要按照各种排行榜列出的餐馆进行一个个指南,当然还提供索引。这其实是一个大众点评网的线下精华版。目前此手册主要有汉涛公司跟上海各书店合作发行,并非免费赠阅。(3)传统媒体合作: 这种形式目前还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向报刊等传统媒体提供一些简要的餐馆排行榜名单等增值信息。目前这方面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上海侨报》,下面是我搜索到的几个例子:1、2、3、4、5。对这种信息流模式,我总结并画制了一个图,如下

二、当前商业模式解剖 2.效应流分析 首先说明,“效应流”这个词是我杜撰的,并不很适合我接下去要分析的,但一时找不到更合适只好先凑合了。所谓效应流,其实我指的是在前面信息流模式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价值流,但这种价值流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赢利模式配合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资金流。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网站介于推广模式和赢利模式之间的一个阶段,是虚的,在某种程度上跟“品牌”有点类似。不知道这样解释,大家能不能明白?:p。在大众点评网的商业模式中,汉涛公司经过上述信息流方面的运作,我判断会形成这样两个“效应”――“网民注意力”和“业界影响力”。模式图如下 2.1网民注意力: “注意力经济”在网络中无所不在,大众点评网当然也不例外。从刚才的分析来看,大众点评网的注意力吸引渠道主要来自这3部分:(1)zSurvey.com网站:网友的忠诚度是形成长久注意力的关键,大众点评网通过BBS论坛和会员个性化信息的管理来提高会员的忠诚度。另外,网站还提供方便网友口口相传式的病毒性传播工具,特地把“告诉朋友”设置成了主栏目。此外,还有“食神榜”这个会员活跃度排行榜,以体现网站的社区性,提升人气。BBS论坛和会员个性化信息的管理来提高会员的忠诚度。另外,网站还提供方便网友口口相传式的病毒性传播工具,特地把“告诉朋友”设置成了主栏目。此外,还有“食神榜”这个会员活跃度排行榜,以体现网站的社区性,提升人气。(2)合作网站的流量贡献:大众点评网通过和现有的各大网站合作,借助其强大的人气度,达到迅速增加网站人气的目的。(3)《餐馆指南》系列手册:前面说了,这个手册其实是大众点评网站的一个浓缩精华版。故其在市场上公开出版发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大众点评网,以达到聚集更多对美食感兴趣的网友的目的。所有这些渠道形成的“注意力”,可以直接转化为网友的流量,提升大众点评网的人气度。2.2业界影响力: 目前大众点评网专注于餐馆点评,故其在餐饮业的影响力会相对较强。从图中可以看到,这个业界影响力由4部分组成,除了形成网民注意力的3个渠道外,还多一个传统媒体的渠道。(1)zSurvey.com网站:网站中强大的餐馆数据库和庞大的美食爱好者对餐馆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一方面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宣传渠道,好的话还可以在上排行榜,从而赢得更多的客源;而另一方面,因为别人都在参加、被点评,如果不参加则反而会形成在这方面的没落。(2)合作网站的影响力:合作网站对大众点评网而言,相当于一个放大器,一方面扩大的大众点评网的受众面,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大众点评网的影响力。(3)《餐馆指南》系列手册:这个手册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工具,而对餐饮业商家来说,就是一个媒体,其功能跟电话黄页类似,影响力却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手册的针对性更强,更有商业价值。(4)传统媒体:大众点评网增值信息在传统媒体上的输出,会形成一股很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这对商家来说是不可忽视的。上述这4部分渠道形成了大众点评网在餐饮界的巨大影响力,不但会影响到餐馆等这些消费者直接消费的商家,而且也会影响到餐饮业周边的产品和服务,如酒水、家用调料等,甚至烹饪培训等服务。3.资金流分析 目前,大众点评网的收益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 3.1广告: 目前,大众点评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餐馆的广告投放收入。其中,广告又分为3部分:(1)餐馆搜索引擎的广告收入:采取了跟普通搜索引擎类似的竞价广告模式,按点击次数收费,不点击不收费,不过因为其极强的针对性,所以价格较高,每次最低点击价格为人民币1.00元。(2)网站广告收入:现在推出的有网站横幅广告、如Google般的右则链接广告、“新店开张”专栏文字链接广告和电子刊物广告链接等四种。不过考虑到其干扰性,暂规定每网页只一个大横幅,主要投放在搜索结果页面、查看点击页面和上海站等分站页面。右则链接广告主要投放在搜索结果页面和餐馆介绍页面上。“新店开张”专栏文字链接广告主要针对最近六个月内开张的有规模的或有特色的餐厅,放置在各城市分站首页的“新店开张”专栏。电子刊物广告链接投放在网站发给注册会员的会刊上。(3)《餐馆指南》系列手册的广告收入:目前尚无投放。3.2网站制作服务: 这是大众点评网凭借着其强大的业界影响力而延伸出来的一个服务。3.3《餐馆指南》系列手册销售: 预计主要购买对象是非会员的个人消费者,其中尤以非网名为主。另外可能也会有某些服务组织购买,作为服务配套手册发放给服务对象。这部分的模式图如下 4.综述 综合以上对大众点评网的信息流、效应流和资金流的模式分析,最终得到该网站当前的商业模式图,如下 下面对此模式图中的各环节进行一些分析: 4.1上海汉涛公司:它是这个模型的主角。其所做的工作有: zSurvey.com网站后台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主要包括餐馆信息库系统、点评管理系统、餐馆搜索引擎系统、会员管理系统、BBS系统等; 餐馆基本信息收集和录入工作; 跟各网站的合作商谈,少量的跟传统媒体的合作商谈; 《餐馆指南》系统手册的出版发行;

面向餐饮业的广告销售及少量的网站制作等服务。4.2大众点评网:它是这个模型里的核心环节。它的地位如下: 糅合了会员网友和餐馆的需求,形成明显的“网民注意力”和“业界影响力”这两个效应; 通过与各大网站、传统媒体的合作,扩大上述两大效应; 通过网站广告、餐馆搜索引擎广告等将“注意力”和“影响力”转化为现金流。4.3餐馆搜索引擎:它是大众点评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整个商业模型中的地位如下: 是信息库的用户接口,使网友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目标餐馆变得便捷,所以是网站功能最主要的体现; 是与网站合作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通过其上的各种广告,将“注意力”和“影响力”转化为现金流。4.4会员网友:会员是这个网站的价值所在。(1)会员网友在网站中得到了如下服务: 网站给了会员一个自由发表餐馆评论的空间; 网友可在网站中搜索餐馆信息,并能看到别人的评论,可相对全面的了解餐馆; 兴趣相近的网友们可在BBS论坛中社交。(2)会员网友向网站提供如下价值: 大量的餐馆点评信息,这是网站最有特色的核心信息之一; 分散的餐馆信息输入,群人拾柴火焰高;

大流量下形成的“注意力经济”,如广告价值。4.5 餐馆:餐馆是网站信息的对象,包括基本的介绍信息和网友的评论信息:(1)餐馆在网站中可得到如下价值: 餐馆信息进入网站餐馆信息库,就相当于多一种宣传渠道,甚至还可以在网站上打广告;

接受网友点评,相当于提供第3方的信息反馈,处理的好就是一种不错的了解客户需求的途径; 餐馆信息经过整理,可能进入传统媒体、《餐馆指南》系列手册等,社会效应极好;

某些餐馆还可以依托网站的人气,制作网站进行宣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2)餐馆需要跟网站配合的地方就是主动输入其基本信息,接受网友点评。4.6《餐馆指南》系列手册:它在整个商业模式中起到如下作用: 是线上增值信息在线下的再发布,利于扩大网站的“网民注意力”和“业界影响力”效应,这一点是战略性的;

通过其上的广告和手册本身的销售,将“注意力”和“影响力”转化为现金流(点击查看原文/来源链接)

查看更多关于:大众点评网 的文章 “顶”过这篇文章的草根(最近30位)......蓝彬

蓝彬

蓝彬

10.大众心理学论文 篇十

1.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大众传播机构)。

2.目前在网络世界里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力量的传播主体依然是那些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包括(专业的新闻网站)和提供新闻传播和大众信息服务的(大型商业网站)。

3.“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4.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只有一个:(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素材应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稿应该专题刊播;编辑审和总编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

5.1644年英国思想家、诗人(约翰·密尔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并认为这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6.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四条标准是(自由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报纸和自由批评。

7.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控制较为宽松,一般采用(私有企业制度);对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介的控制比较严格。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有制是(公有制)。

8.《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提到的四种理论是(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9.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 (“自我修正过程”)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10.除了弥尔顿以外,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还有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约翰·密尔)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弗逊)等人。

11.社会责任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12.在民主参与理论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学者J.A.巴隆的(《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和B.H.巴格迪坎的(《传播媒介的垄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3.列宁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二、选择题

1.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 D )

A.内容分析 B.议题设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

2.“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 C )提出的。

A.巴斯 B.怀特 C.库尔特·卢因 D.麦克内利

3.1950年,传播学者( B )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A.巴斯 B.怀特 C.库尔特·卢因 D.麦克内利

3.(A)理论的内容包括: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思想来源为1644年(B)的《论出版自由》。

A.洛克 B.弥尔顿 C.密尔 D.杰弗逊

5.美国政治家(C)是新闻自由的“至上论”者,他曾说过: “如果无报纸而有政府与无政府而有报纸,二者之间必选其一,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A.亚伯拉罕·林肯 B.乔治·华盛顿 C.托马斯·杰弗逊 D.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6.英国和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A)的制度。

A.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 B.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 C.公私合营 D.私营制

7.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B)的制度。

A.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 B.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 C.公私合营 D.私营制

8.意大利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C)的制度。

A.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 B.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 C.公私合营 D.私营制

9.英国学者(A)曾将各种传播规范体系中所含的主张称为关于传播制度或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并归纳了六种主要类型。

A.麦奎尔 B.罗杰斯 C.施拉姆 D.杰弗逊

10.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 “自我修正过程”是从( D )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A.黑格尔 B.柏拉图 C.密尔 D.弥尔顿

11.媒介接近权的概念是由(B)提出的。

A.洛克 B.巴隆 C.密尔 D.德弗勒

12.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理论是由(C)提出的`。

A.洛克 B.巴隆 C.麦奎尔 D.德弗勒

三、名词解释

1.传播者

传播者是发起传播行为的人,是利用某种传播技术和工具,以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 传播制度

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内容包括:大众传播活动与政府的关系;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及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3.《报刊的四种理论》

是由美国学者弗雷德西伯特(Fred S. Siebert)、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和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1956年出版的一本著作。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书的著者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4.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这种理论,是在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术发明后不久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气候下产生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本第140页。

5.“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是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这两个原则的基本假设是: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第二,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第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四,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四、问答题

1.简述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组织的特点。

课本第127页。

2.为什么说“大众传媒不但是‘原子’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而且正成为‘比特’信息的最大提供者?

这是由大众传媒的优势决定的:第一,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第二,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第三,大众传媒在其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了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模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以上这些优势,决定了大众传媒组织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依然会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者。

3. 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课本第136-137页。

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课本第137页。

5.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的手段有哪些?

课本第138页。

6.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答案要点:(1)自由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与主要观点;(2)社会责任论产生的背景与主要观点;(3)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与主要观点。

课本第141-144页。

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课本第147页。

五、模式分析题

1.画出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并以这个模式说明把关的过程。同时请分析怀特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课本第131页。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论述大众传媒组织新闻信息把关的标准。

参考答案在课本131-133。

2.请结合传媒组织的组织目标论述其组织性质。

11.大众心理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心理;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使本来在金融危机中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从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获知,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比2001年的112万增长了近6倍,再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任务十分繁重。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新尝试,在办学模式、教学软硬件、资金来源和社会声望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都有特殊性,其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冲突明显较大,导致了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产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与正常就业。因此,全面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独立学院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群体,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1],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性格更外向,思想更活跃,但依赖性更强,独立性更差,意志相对薄弱,所以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具体表现如下。

1.1就业观念脱节,导致盲目自负和自卑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总体上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转型期,其观念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择业中还沉浸在过去大学精英教育的观念里,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和清醒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就业的机会;或家庭情况相对较差,加之独立学院学生文化成绩总体基础相对较差,导致自信心不足,招聘会上,常常表现出一种“胆怯和自卑”,在用人单位面前不能充分展示自我。

1.2就业情绪不稳,导致过度依赖和等待

独立学院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表现出自立能力偏低,缺乏个人独立决策能力和进取精神。这种特性势必使其毕业生依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1.3就业心态失衡,导致异常焦虑和急躁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独立学院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整天对就业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至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行为上反应迟钝。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1.4就业期望过高,导致竞相攀比和从众

独立学院学生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省内,区域行业就业心理严重,且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学生,高消费也同时助长了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许多毕业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也相当高,在求职过程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攀比,人云亦云。

2 独立学院毕业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独立学院毕业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心理问题多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社会原因

虽然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正逐步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但独立学院毕业生仍没有完全得到社会认可,有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歧视,在实际工作中对“三本”的毕业生另眼相看,加之金融危机硝烟尚未消退,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比普通的大学生压力更大。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完全由学生来承担,高昂的学费使贫困家庭的学生经济压力比较大。

2.2学校原因

独立学院办学历史比较短,在办学模式、管理方式、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对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能力和水平,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另外,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指导有淡化和弱化的倾向,没有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加以正确引导,导致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出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

2.3家庭原因

独立学院收费相对较高,大部分入学的同学有着比较好的家庭背景和条件,优越的家庭条件使独立学院毕业生知识面较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特长、个性明显。与此同时,家庭条件优越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又在他们身上表现明显,一方面父母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多数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家庭的溺爱成为独立意识差依赖性强、攀比心理重的重要原因。

2.4自身原因

独立学院学生成分复杂,面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前景及状态,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是很大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对当前社会形势和自己的认识不足,往往又缺乏自信心,感觉无力、无心来改变现状,造成期望与现实的较大差距,从而产生各种矛盾心理。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普遍缺少社会实践锻炼,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及择业的过程中,有的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造成了急躁心理,形成了“就业难”局面。

3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如何使独立学院毕业生顺利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顺利就业,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心理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3.1打造独立学院品牌,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背景竞争力

独立学院品牌是指公众对一所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科研成果、教育教学质量等的总体评价和印象。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独立学院具有“后发先至”的高起点优势,可以通过借鉴普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起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要、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开放教育模式,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2加强就业分类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独立学院毕业生之所以容易出现“就业难”的状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当前就业政策了解不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应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难”的实质。同时,做好分类服务工作,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主动邀请相关单位有针对性的开展专场招聘会;针对准备考研的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3.3开展就业心理咨询辅导,促使毕业生健康就业心理

独立学院应该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积极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及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完善适合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与干预机制,针对压力下毕业生就业行动上的盲目、伪积极甚至放弃的行为,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素质培训,并注意保持其主动性和实效性,建立毕业生“一对一”谈话机制,帮助毕业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及其他心理疾病,使毕业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优势和劣势,从而正确定位,从而提高面对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就业心境。

3.4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毕业生四级立体就业联动机制

独立学院四级立体就业联动机制,是指政府、独立学院、家庭和毕业生自身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基础,以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责任,加强优势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作为政府,应该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努力拓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作为高校,应当召开相当数量的双选会,对用人单位进行比较详尽的调查、建立长期联系的工作,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家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作为毕业生,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

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既有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因此,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促使他们积极就业、安全就业。作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本人,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职业,能够及时调整就业中的期望值,抓住每一个机会努力争取,就可以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士哲,赵征,刘锦康.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2]闫学文,赵泽鹏.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析[J].科教文汇,2009(5)

上一篇:中学生如何健康瘦脸下一篇:本科生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应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