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2024-07-09

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共16篇)(共16篇)

1.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篇一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低,与一群女的学生相比有下滑趋势。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什么数学概念,运用什么定律,运用什么性质,运用什么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的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如学生在计算125╳88=125╳(80+8)=125╳80+125=10000+125=101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了。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经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才能灵活运用。

二、激起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我认为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一)看清题

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粗心大意有时会把数看错,534看成543,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有时会把括号的位置看错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中数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可以迅速与数比照一下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二)写规范

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三)算仔细

计算中的错误有时也是因为学生计算马虎造成的,如把2╳3算成5,或进位忘了加,或退位忘了减等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一味要求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再正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速度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四)查认真

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能力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是,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和验算,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检查和验算的方法(如逆运算、估算、再算一次等等),监督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另外也可通过恰当的时机让检查出错误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认真检查和验算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要持之以恒。教师应不断总结,不断运用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数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计算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性。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蒲峪九年制学校

民(2012.5)

2.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篇二

编程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 是获得企业青睐与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计算机应用中的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工作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 而良好的编程能力具体包括稳固的数学基础、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的建模能力, 对集成开发环境、测试工具、软件工程规范的熟悉, 除此之外还应当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与人顺利沟通的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当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编程能力不强的问题, 如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编程原理, 老师教的编程方法也能够自己操作, 但是当老师提出要学生自己完成一个程序时, 学生就无从下手。这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找到工作, 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 提高计算进专业学生编程能力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教学方面讲, 造成学生编程能力不高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因而, 必须改善教学方法。

2 在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2.1 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术语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隐形工具, 只有有效的使用课堂语言, 才能更好的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引起学生倾听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计算机编程课程中的专业术语非常多, 而且晦涩难懂, 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编程语言, 学生难以理解, 掌握起来也十分困难。所以计算机教师在讲授编程课程时应当将计算机编程的专业术语进行通俗化, 例如在讲解语句格式时, 向学生讲明, 语句与祈使句类似, 它是没有主语的, 它表达的意思就是下达命令, 而语句格式中的命令表示的是动作, 参数表示的动作的对象, 语句的深层含义就是命令计算机去执行工作。这样一比喻通俗化, 学生就能很快的理解语句格式, 并且不会忘记。又如在上排序这一课程时, 将排序比喻成了学生体育课排队, 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的队伍按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一样依赖, 学生脑海中会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 感性认识加深了, 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思考, 理性认识也逐渐形成, 最终掌握了知识要点。

2.2 设置故错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编程时常常需要交换两个变量的值, 讲此问题时, 我就采用“故错”的教学方法。首先将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完成, 然后找一个直接采用A=B : B=A这种错误方法的程序展现在黑板上 (多数学生采用此方法) , 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 当讲到这一语句时故意加上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 如何解决呢?此时就可将其比喻成两杯饮料, 要交换, 而饮料不能丢失, 学生会马上说“再拿一个杯子来”, 这样, 必须借助于第三变量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程序也解决了。学生在编制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 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3 实验中当好学生助手

实验是计算机编程课程的重点与综合体现, 首先实验教学要选定合理的实验题目。实验题目应当具有实践性与趣味性, 比如当我们编写一曲音乐演奏程序时, 他的设计过程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这个时候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 不要局限在小范围内。所以教师不应当在授课之出就给定题目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万万不可以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学生的想法, 即便学生的思考模式是“错误”的想法, 而是应当鼓励学生, 让他们通过完成实验来进行自我判断, 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勇气。

其次, 实验教学的开展应当合理的安排作业。我认为实验作业的布置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当堂完成的实验, 这类作业应当尽量简答, 因为实验课程占据的较多的时间, 剩余时间有限, 所以作业应当尽量简单但必须符合当堂教学的主题;二是综合类的实验, 在课程安排上应当合理的安排集中上机时间。保证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巩固, 在这个基础上应当按照课题进行小综合训练。三是课程开展初期布置大作业, 让学生带着这个大作业来学习, 随着课程的进展让学生不断的去解决大作业中的问题。其实, 这个大作业就是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涉及的问题应当广泛, 可以有一些课堂上不会讲到的知识, 让学生在课下去自主的查找资料, 提升自己, 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分阶段的对大作业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些问题开展讨论交流。对于学生的结果不要直接就下定论, 而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 不断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等等。

2.4 案例教学法

据我了解,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的程序设计案例。案例的应用能够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应用实际, 也能够让学生明白企业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工作。案例法结合学生的自由讨论,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案例法的应用中, 用侧重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其次要对涉及形式和执行过程的解释, 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再次,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应用一些较为经典的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 还应当应用一些较新的案例, 避免所学知识的落后和与企业需求脱节, 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 从企业中获得进行案例教学的良好教材。

2.5 项目教学法

引入项目教学法, 从数据结构、语法、算法、优化、规范化编写代码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培养学生编程能力, 并通过具体项目实战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将对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项目教学, 围绕项目展开教学。以任务为驱动, 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应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实战工程项目的各种能力, 包括团队协作、适合工作角色的工作能力等。同时也要求教师教学思想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掌握大型软件开发方法, 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大型软件的编写, 这个时期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期。相关课程也要布置大作业, 但这时的大作业要由一个组的各个成员配合完成, 这时不仅要写程序, 还要按照软件开发的规范完成各个阶段的文档, 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做的大作业进行答辩。大作业也可以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的课堂知识。

参考文献

[1]贺庆和.AOP编程思想的研究[J].软件导刊, 2010 (9) :3.

3.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篇三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降低了,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很多学生认为计算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频频出错,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的增加,计算错误更是随处可见,因此计算不准确,决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数学中的计算就好比人类语言一样,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广泛地被运用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最重,但是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因为相对于其它的诸如“解决问题”“空间与图形”等内容来说,计算一般不会被纳入“难题”之列。每次出现计算错误时,孩子及家长总是容易将其错误原因简单地归究为:马虎、粗心、不仔细,有时甚至老师也容易将计算错误简单化而不深究。但其实不然,在计算的错误成因中,除了马虎、粗心外,其实还是有许多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原因,如果能够正确对待这些错误成因,并及时加以纠正,那么将对计算的教学与学习提供很多的帮助。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为学生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应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口算入手提高计算速度。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年级主要在20以内、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其中以整数运算,练好基本功为重点,其次加强乘加、乘减、连乘、连除的口算练习。中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成了计算教学理性回归的关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对于中年级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具体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二、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计算水平。

三、重视估算和验算,保证计算准确率。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是否在正确结果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因此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993扩大8倍大约得多少?993×8应等于794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判断,993接近1000,用1000×8等于8000,993小于1000,积小于80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养成验算的习惯,是计算正确的保证。计算时,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并灵活运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可大大提高计算正确率!

四、增强计算技巧。

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3.4×125+4.6×125,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3.4+4.6)×125。在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1.25×0.34+ 4.6×0.125,3.4÷1/8+4.6×0.125,这样,学生也就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知所措,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1.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进行计算;第四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建立错题集。对做错的计算题,建立错题集,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按错题、错因、订正三个环节进行记录。

4.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篇四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体会

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处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摆一摆,想一想》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充分玩耍棋子,摆弄棋子的同时,学到知识,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然而从开始设计,到之后的实践上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这堂课以下几个方面让我感触颇深:

一、更新理念,落实实际行动

新课程观念新了,思维活了,而实实在在落实课堂实际中才是最重要的。在整堂课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从情景创设,到实践操作,接着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教师都只是提供了材料,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与操作,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最终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掌握了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中,同学们一反课改前的“静”,而是热闹闹的“动”了起来,这也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拓了,能力发展了,头脑也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浓了。在整堂课中,我就是让“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用棋子变魔术,创造出一系列数的,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之后,我用猜想--验证--应用,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让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合作交流,发展学生能力

实践操作,汇报交流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用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和运用数学。学生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竞争欲,因此,我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娱乐中、探索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感。整堂课中,都是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完成,在合作交流中发展,使他们的多种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时间调控问题。这样相对开放的实践活动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时间度的把握相对要困难点。如这节课,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1-6个棋子摆数、发现其中的规律,比较拖,浪费了时间,使后面的一些活动无法完成。实践活动课中如何更好的把握时间的“度”,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

5.在课堂中让学生体会我学习我快乐 篇五

武鸣县城厢镇城东小学 陆慧贞

一、重视情景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我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有姐弟俩分饼干,最后只剩下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份?先让学生猜每人分得几块,再利用实物同桌合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来表示,这样自然的引入到新课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认识人民币》之前,我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纸币和硬币让学生看一看,接着我在班上组织了“小小商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当售货员或顾客,使每个孩子对人民币的互换以及使用更加熟练。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经验,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了质疑和敢问的习惯,并逐步培养了学生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如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利用多媒体展示:王老师和李老师带50位学生到动物园玩,门票:儿童5元/人,成人10元/ 人,满10人以上可购团体票,团体票6元/ 人,王老师和李老师要带多少钱才够呢?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让学生说说哪种答案比较合算?而后让学生说说怎样买票比较合算?(儿童、大人分开买票最合算),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是去的是大人多二儿童少呢?可以怎样买票最划算?我就顺着学生问题,让学生举个儿童少 大人多的例子,再算一算。学生加深了几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的方法,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校活动镇动手操作、善于用脑思考、会用口说、会用心体验,多种器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展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接着让学生看一看实物,动手摸一摸,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活动。课前应认真预习,课后认真总结,及时复习,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

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自己的同桌、小组交流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汲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的积极因素。

三、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启发,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感到成功的快乐,启发时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臵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在复习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启发学生圆可以转化为怎样的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又拼一拼,同时让学生互相对比,从中优选,让他们知道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是最好的,最后让学生说明割前和拼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的,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要体现数学的严谨性,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把圆的份数分得越多,拼起来的图形更接近长方体。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8/24和9/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吗?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6.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六

“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是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善于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7.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篇七

中年级计算教学内容很多,且整数计算教学在此阶段完结,可以说中年级计算教学是高年级小数、分数计算教学的基础。

根据我的课堂观察,有的学生计算做错的原因是因为“ 粗心”, 如审题不认真、书写马虎抄错数、计错数;有的是乘法口诀不熟,口算速度慢;有的是轻视口算,准确率低;还有学生使用草稿本的习惯也不容乐观:有的学生虽然有草稿本,但草稿本上的字迹潦草、 散乱;有的没有固定的草稿本,或在课本的空白处、或在课桌的面上打草稿, 甚至还有人在手掌心上打草稿……这些现象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树立教师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这句话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 因此,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做到思维活跃、胸怀开阔,与学生和睦相处,尊重学生, 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平心静气地与学生讲道理,建立师生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课堂教学讲究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期盼着上你的课,爱上你,然后爱上数学学科。

2.讲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老师要想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就要想方设法创新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调动学习的热情,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细心抄题、审题的习惯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 抄下来时做到不错不漏,然后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在训练初期,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小小的惩罚教育,促使他们尽快养成细心抄题、审题的习惯。

2.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练习时要求学生仔细计算,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准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书写时做到工整, 书写格式要规范。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教师教给学生验算方法,例如重算一遍、逆算法、估算法等,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课堂教学中, 我以身作则,每次教学时带领学生进行验算的练习,我还要求家长配合在检查孩子家庭作业时一定让孩子写出验算的过程, 双管齐下,孩子的验算习惯慢慢地也就养成了。

4.使学生养成积累错题的习惯

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自我反思, 每个学生准备一本“ 纠错本”,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原因和改正方法; 或者老师在学生计算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并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另外,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或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同时老师要善于整理一套中年级计算训练的题库。

5.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草稿本的习惯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草稿本的方法,准备专门的草稿本, 使用时要做到干净有序,字迹清楚。

三、持之以恒,提高计算能力

1.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课前三分钟时,我用对口令、横背、竖背、倒背等不同的方法来要求学生背一背“ 乘法口诀”,口诀熟练了,口算的速度也就快了; 在进行“ 100以内的加减”口算时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得满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我还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利用午( 晨) 间休息时练上三五道口算和笔算题,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计算的正确率。

2.充分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

任何一个教学班都可能有一些计算能力极弱的孩子, 老师要多关注他们,加强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同时委托班级中学有余力的优生利用课外时间每天帮助他们坚持练一练,共同进步,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有所进步。

8.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创新能力 主要措施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已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人才便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的社会计算机应用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改善。但是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同时也给新时期的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和多问题,主要在于模式固定化创新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创新的提高。因此改善计算机创新能力,应该从教学开始,从入门起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思维方法以及可持续的创新实践机遇,从而从整体上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实现对高素质创新性学员的培养。

二、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指在更新原有物质元素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物质元素,从而实现物质元素的根本性的革新,主要内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是人类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源泉,是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在人类发展长河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已广泛深入到各行各业。由于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具有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逻辑判断能力强、应用领域广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且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精细化,因此对其使用和开发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

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学模式固定化、知识结构单一、实践创新程度低,更有甚者很多教学单位硬件设施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人员组成和学生数量不匹配。致使基本教学水平达不到,更谈不上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我创新能力。随着社会信息成都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社会对人才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主要在于创新能力,只有将创新和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三、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措施

(一)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算机教学的宗旨在于应试。对于大多高等教育院校来说,其教学的宗旨是应试或是完成国家规定的传统GPA教学,拿到相关的学历学位。这就导致了学校对于课程设置仅侧重于理论学习,而忽略了实践,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时设置。目前国内大多学校都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2],这决定了所有课程的设置都趋于统一,不能因学科而异开展实践教学,导致计算机教学脱离学科特点,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提高。

2.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由于大多学校,教学内容不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善,大多学校都是以教授基本知识为基础,再加上大部分老教师教学模式单一,不能随着隋代的发展而改进。这就造成了所教授的理论缺乏生动性和时代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双师型”教学经验和创新能力结合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尽管年轻教师的比例比以往已有很大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经验的限制,年轻教师教学机会较少。这就会导致知识结构能紧跟时代的老师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老教师的经验虽然丰富,但是对于计算机新技术的领悟能力不及年轻教师,这会导致年轻计算机老师离开教育行业。

(二)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1.改革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学分体制,高校教师应针对实际应用情况,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的进行学前、学中和学后评估,通过行之有效的评估,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质量[3],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因势利导,考虑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正确定位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从根源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动化教学和创新性教学。教师应重视教学的每一环节,从计算机教授语言和教学课件入手,不要生搬硬套书本,要通过栩栩如生的实例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反馈。同时教学模式要多样化,结合编程题和设计题的不同点,给予相应的教学手段,比如对于较为枯燥的编程题,可以结合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实例进行引导。对于学生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的回答情况给予回馈。在遇到难题时,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4]。

3.积极推进“双师型”教育。推进 “双师型”教育进程,一方面对与有经验的教师,学校通过一定的培训手段,是指加强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年轻老师的创新能力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并通过给其尽可能的机会加强课程教授实践,从而提高其经验。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年轻型和经验型要加强交流,互相促进,才能充分发挥双师型计算机教学的优势。

4.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信息时代的新生元素融入计算机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能力。在考核机制上,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比如经常开展设计题目比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总之,高校机算计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已成为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中重要组成部分。要在通过转变传统观念,改善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学细节,优化教学课程设置,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提高学生兴趣的机上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学习的创新思维方法,为国家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传领,田素贞.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48-50.

[2]宋钰.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信息与电脑,2011(5):215.

[3] 李 莹 刘艳华 吕亚娟. 浅析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J]. 科技信息,2011(7):592.

9.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篇九

雷银肖

(陕西省合阳县实验中学)

摘 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令语文教师深感头痛的问题,教师苦苦寻觅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常常舍近求远。其实课本教材多为经典之作,文质兼美,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个宝藏,以读导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读写结合;以文教文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常常是翻遍资料,引经据典,找些学生并不熟悉的例子,岂不知这种做法是舍近求远。因为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多为经典之作,文质兼美,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读中悟法,写中用法,把课本的“读”与作文的“写”结合起来,使学生作文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木之本。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人启发,耐人寻味。针对学生平时写作过程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写作技巧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和写作联系起来,发现收效颇丰。

一、巧设悬念,柳暗花明

“为人贵直,作文贵曲。”要将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就必须掌握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犹如刀上的刃,刃上的钢一样,直接决定着文章品质的`优劣。在记事类记叙文中设置悬念,不失为一种好的写作技巧。悬念,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悬念者,悬而不落。高明的作者在情节的构架、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匠心独运,设置谜面,但又不急于揭开谜底,而是触发读者的情致,绷紧读者的心弦,吊起读者的胃口,使之如临其境,想作者之所想,急主人公之所急。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谓是运用悬念的典范之作。通篇文章多次设置悬念,一波三折,层层设疑,既使文章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又能紧紧吸引读者,最终给读者柳暗花明的感觉。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谈感受。一学生在读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惊喜呀”这句时谈道:“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家人为什么如此盼望于勒归来?”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就是“悬念”。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内容(人物的活动、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使读者满怀兴趣,伴随着作者的笔踪去寻根究底。紧接着学生在文章中又找出多处悬念,诸如“菲利普家去哲尔赛岛游玩,渡轮上遇到了衣衫褴褛老水手,像于勒?究竟是不是于勒呢?于勒怎么会渡轮上卖牡蛎呢……”重重悬念让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急于读下文。

这些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悬念的表达效果,并指导学生在设置悬念时应注意悬念不但要以事实为依据,适度、自然,不可故弄玄虚,而且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读者信服。

二、巧写语言,凸显性格

俗话说:“闻其声如见其人。”说的是听一个人说话就能知晓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等。正因为如此,作家在塑造形象时,都极为重视人物的语言描写。鲁迅说过:“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充分表明,对话在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作用。学生习作中进行人物描写时,常常不能紧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写人。经常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对人物的言行不加提炼、不加筛选地全部搬上去,马虎拼凑,重复嗦。

因此,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将分析人物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文中对克拉丽丝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在分析克拉丽丝性格特征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克拉丽丝性格特征的句子。学生不约而同地找出了这几句: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品味,并且扮演克拉丽丝。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学生很快总结出克拉丽丝的性格特征: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

课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改写《我的叔叔于勒》,试想如果菲利普一家遇到百万富翁的于勒又会是怎样的情形。要求学生通过个性化语言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写人物语言时,一定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特征,符合当地的环境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下面是学生改写《我的叔叔于勤》片段:“那当然,你走了这么长时间,你知道我们是怎样的思念你吗?都是你那没良心的哥哥,当初非要把你送到美洲,亲爱的于勒,带着你的财产回家住吧,我们十二万分的欢迎你。”说着踩了一下父亲的脚,使了个眼色,父亲会意到,不住地说:“是……是……”

要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平时应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不光要听清人物说话的内容,还要留心观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习惯、用词,观察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以及相伴随的动作,这样才能使所写的人物站立起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文就是我们指导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典范作用。立足课文,以文教文,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作文教学也很简单。

参考文献:

10.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十

赵尚玲 2014-11-13 分类:教学反思

分享到: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摘要: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各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其计算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次课题研究设想通过对实验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和测试,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找到克服学生计算心理障碍的对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但是,我班学生特别是在实际学习中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而且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但通过我们的长期观察,情况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待于我们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计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它是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各个领域都有巨大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收益的事情。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过程。在数与计算中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要阐明它的产生和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我们搜集了学生有关笔算乘法的作业,寻找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确定了课题。在课题实施阶段设计了各种研究方法,并设计笔算试卷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在调查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论证,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本课题围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笔算、口算计算能力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一至六年级小学生,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测试观察法等。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1、设计笔算试卷,通过答卷收集错题,分析查找影响学生笔算乘法正确率的因素。

2、通过研究,探索出提高学生笔算乘法正确率的方法与措施。

3、培养学生良好的笔算习惯,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仔细审题、分析、检查验算、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在调查问卷中涉及了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运算几种题型,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答卷情况,我们认为导致计算出错率高的原因主要有:

1、口算不过关

在调查中发现,口算能力不好的学生在进行笔算时问题相对比较多,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如:45×80=3840,321×20=6410,30×17=501等。竖式计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加、减、乘、除的计算试题都是若干道一步计算的口算组成的。从问卷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口算不牢固,导致一步错,后面的计算就步步错。

2、计算法则不过关

从问卷中发现学生对乘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计算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导致出错。如:207×39=2674,350×40=1400等。

3、算理不清楚,笔算时数字位置不正确

竖式计算时,学生对位值制理解不清楚,数位不能对齐。

4、不能灵活运用简便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同样的式子放在笔算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计算。

5、做完题没有验算的习惯

许多学生做完题,不进行验算。有些学生在验算时不能灵活运用验算的方法。通常验算的方法有:估算法、简便运算法、重算法等。在通常做题时还发现学生没有估算意识。如;调查问卷中的第四题解决问题,基本上学生都是用190×5=950,其实还可以把190看成200进行估算。

6、思想不重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许多学生自认为计算题比较简单,在思想上不重视。书写马虎,字迹潦草,粗心大意,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题目抄错。如将除号看成加号;将0.93写成9.3;将58写成85,等;答案抄错。在列竖式计算时,把竖式计算的结果抄到横式上后数字就变了;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会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

7、做题缺乏耐心

有部分学生看到数字比较大,计算比较复杂时,静不下心来认真计算。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加强口算的练习

口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要使学生口算能力提高,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方法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在教学中要进行经常性的口算练习。在口算练习中还要经常变换口算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2)重视算理的讲解。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3)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简便方法进行验算 加强简便运算的训练,也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让学生熟记常用数据。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4×5=120,75×4=300。我们平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简便计算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看和想是运用简便计算的关键。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它对学生的计算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方法可以很快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

(5)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平时的作业中会发现许多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这也是造成计算出错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加强学生的验算意识。验算的方法不唯一,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换个思路进行验算是比较有效地验算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本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以下目标:设计笔算试卷,通过答卷收集错题,分析查找影响学生计算笔算正确率的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笔算习惯,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仔细审题、分析、检查验算、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学生计算的长足进步。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让学生能正确计算,还培养了学生能将相应的计算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了学生认真读题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养成了检查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数学成绩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成绩也随之有相应的提高。书写要规范。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从平常教学实践来看,许多学生正是因为书写格式不规范导致错误。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提高正确率。

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认真核对,引导学生在做题时先审题,弄清算理,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再认真书写计算。最后,就是要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规范。计算完,要认真检查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数字、符号有无写错等。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换个思路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往往有个思维定势,如果运用的正常解题思路有时很难发现问题。

2.提高了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性格品质。

计算是要求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来完成的较为枯燥活动。一个小错误就会导致结果出错。有效的计算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对学生坚忍不拔,勇不放弃的意志品质提出要求。3.加强自身的学习研究及反思

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觉得自身的教学经验增强了,科研能力也有了提升。小课题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人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很多教育理念也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读教育专著、教育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我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撰写论文时也有依据了,总之,自身的素质获得了提升。4.重视学生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借思维和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一种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进行口算、听算的训练,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实践证明,口算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作用。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它对学生的计算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方法可以很快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5.重视计算的技巧性

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提供学生做题的一些技巧。如:简便运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减少计算的错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6.重视错题的订正反馈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题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常见的典型错题,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发现问题,想出对策。

7.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1)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单纯的计算练习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2)重视计算的技巧性

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提供学生做题的一些技巧。如:简便运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减少计算的错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3)重视错题的订正反馈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题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常见的典型错题,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发现问题,想出对策。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存在问题:

1、因计算课时编排减少的原因,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当所上内容,不是计算内容,这段时间计算练得很少,如果再将计算放在课堂上,占了上课时间,新课学生又学得不是很扎实,因为一节课,学生上课的精力保持最好是在前20分钟内。今后的研究设想:

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包括其他数学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探讨下,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只停留思考层面,未能形成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未能及时对材料进行整理与总结。

1、如何正确把握算法多样和最优化的衔接点。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主旨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思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算法优化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但是,我从众多的案例中和研讨课堂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二是不能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即只重视多样化,而不注重算法优化。如何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还是我今后应该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2、进一步认识口算和估算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口算与估算训练,经常给学生提供口算与估算的机会和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反馈信息可知:学生估算意识的激发。一是有赖于教师的“提示”,二是有赖于反复的强调和训练。学生口算与估算应用意识与应用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还有待进一步总结经验。

11.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计算机,中专教学,综合能力,实践教学

1 当前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差

计算机教学需要学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以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但在实践环节中, 部分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应用理论知识, 例如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了解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硬件、软件的作用, 却在实践操作中无法及时辨别计算机的各个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导致该情况发生的原因一般是因相关教育部门按照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 以追求理论知识为主, 没有注意中专培养的对象和目标, 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衔接不当, 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目前, 多数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仍然采用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比如先提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最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自主分析。过多的理论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式的学习, 学习积极性较低, 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有严重的影响。由于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 如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则会使整体教学体系受到影响, 导致学生学习的能力降低, 实践的效果变差。

1.3 考核机制不合理

考核机制不健全是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计算机考试制度中存在一定的漏洞。计算机考核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 以综合考核为主, 包括学生的日常出勤情况、日常小规模考试的成绩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等各要素。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当前的计算机考核中, 仅有笔试和上机考试2种形式,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很低。此外, 存在上机考试与笔试比例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对上机考试的内容了解少, 但因机考所占的分数比例较大, 很多学生常采用多种作弊形式确保机考合格, 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却不容乐观。

1.4 教师的业务素质受影响较大

因中专学校受本身教学体制的影响, 部分计算机教师都是转行人士或非专业人士。部分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多年来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导致上课效率较低。即使专业教师精通编程, 也很难讲解抽象的教学内容, 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此外, 联盟推动计算机以摩尔定律迅速发展, 这给从业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教师教学的能力、时间和环境等客观因素均受到了限制, 导致教师无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 提升学生能力水平的手段

2.1 改变教学方法

当前中专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法。具体方法有以下四方面: (1) 抛弃原有的教学方法,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方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并在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依据学生的掌握能力慎重选择课题, 探究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3) 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的基础知识时, 需要让学生具备安全隐患意识, 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防治方法, 遵守相关法律。 (4) 在实践教学中, 需要结合案例讲解、分析, 使学生领会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的内涵, 从而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2.2 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常采用整体式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因此, 需要在实践教学中, 根据不同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 我们需要制订不同等级的教学计划。例如在文件整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基础能力差的学生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和作用, 熟练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让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资源, 了解文件类型和关联的程序。此类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按照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 并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详细的概述, 使学生对教学本质有深入的认识。

2.3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用常规的思维定位学生。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取积极的激发措施,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 需要设置基础类知识, 包括计算机概念或计算机流程等常规性知识, 从而使学生具有踏实的知识基础。在日常教学中, 还应讲解实用性知识, 包括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和课程开发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 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其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思维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 除了实用技能教学外, 还需要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综合考核体系是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需要将考核评分分开审核, 主要分为笔试考试、上机考试、日常测试和出勤情况等方面, 并有效审核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各项评分。此外, 每个学生应建立日常作业的文件夹, 并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评价。

3 结束语

12.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篇十二

我在培养一年级学生加减法计算能力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在教“8加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8加4”,出示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8个蛋糕,盒子的外面有4个蛋糕。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清楚一共有多少个蛋糕,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蛋糕,拿出2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盒10个,盒子外面的蛋糕由于拿走2个,还剩下2个,即把4分为2和2。进而说出8个和2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上剩下的2个就是12个,再列出算式: 8 + 4 = 12。

同样,教学“8+7”“8+8”,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8+3”“8+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凑十”的算理。

二、视听结合,强化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的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如教学“9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9+2+

59+2+4

9+2+6

9+2+

19+2+3

9+2+2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9加几”奠定基础。

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如教学“十几减7”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

7+()=12

7+()=16 12—7=

16—7=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接着出示下一组题;

13—7

16—7

15—7 12—7

11—7

12—7 要求学生看式子直接算得数,待算出得数后再整理成: 11—7=4

12—7=5 13—7=6

14—7=7 15—7=8

16—7=9

要求学生看以上一组算式找规律,使学生初步知道总数中的一部分不变,另一部分随总数的变大(或变小)而相应的变大(或变小)。这组练习体现了“会、熟、活”三个层次,它能帮助学生组建、巩固、完善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三.端正态度

学生的错误从表面看,有的是把题目数字看错;有的是数字写得模棱两可,象6与0、5与3、4与9;有的认为这题太简单了,潦草从事;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等等,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其实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精讲多练

13.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十三

一、现状分析

从教才一年半,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存在很大问题。每次总结的时候,我们就会将算错的原因归结为学生不够细心,比较马虎。甚至家长也有这样的困惑,也问我们怎么办。每当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我总是不太自信。我们没有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们的计算能力会这么不理想。有不少孩子因计算导致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对数学都没有了学习的热情。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就来谈一谈我的一些思考。

二、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因素。

1、思维定势。我常常跟学生说:“要把每道题看作一个新题目去做,你以前就没见过。”事实上,很多同学容易受先前的一些计算影响,潜意识地认为就是那样,结果导致计算失误。小学生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就是新旧法则互相混淆。如在学习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于是不假思32索,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将末位对齐。再如学习分数乘法以后,计算时,竟45

5然得,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乘法,那么计算肯定是关于乘法的。92、感知盲目。小学生进行计算,首先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我们的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而对算式的印象比较模糊,加上计算本身就比较单调枯燥。于是,当学生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时,往往没看清楚就动笔算。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出现符号看错、运算顺序出错、数据抄错。如把+看成×,把180

11看成108,计算0时,得0。443、瞬间记忆出错。一道计算题往往包括多步计算,中间的一些数据需要瞬间记忆,而小学生由于浮躁、怕麻烦,懒得写下来,使得获得的信息出现错漏。如遇到减法时,某位不够减时,要从前一位退(借)1当10,学生经常忘记退1。再如计算小数除法时,小数部分不够除时要先在商上用0占位,再在被除数后补0继续除,如1÷11,很多同学得近似数0.99,而正确的结果是约等于0.909。这些错误的产生与学生的瞬间记忆出错有关。

4、急功近利。小学阶段的计算包括简便计算,我们老师往往要求学生能用简便方法的就用简便方法,不然还不算对。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遇到计算,就盲目地用简便方法,而忽略了一些计算法则。很多学生急于求成,遇到简单的容1313易大意,遇到困难的,又表现出畏难情绪。如计算,学生往往觉得2424

太简单了,得数是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呢?学生们忽视了运算顺序,太急功近利了。

5、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平时教学中,忽略了计算的教学。我们往往在学习新的法则时强化一下计算,然后真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往往把重心放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如何列式上,而对于计算,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应该都掌握了。每次考试卷上反映出来的现象:算式列对了,计算错了。屡见不鲜,我们很多时候把错误原因归结为粗心马虎。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越来越没信心。1

三、补救措施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打好计算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首先,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3、在教学中,要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39×486时,可以让学生大致说说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在简算

3.74×9.8=?时,学生经常出现3.74×9.8=3.74×(9.8+0.2)的错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估算,3.74×9.8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3位小数,末位4×8=3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可见,结果肯定是错的,再分析原因,问题就解决了。

四、小结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计算教学。我们可以像教学应用题那样,重视引导大家认真审题。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同时可以制定奖惩政策,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当然,仍然要重视对个别学生的辅导,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查找原因,总结方法。

14.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篇十四

一、唤起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激情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 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 我们备课时应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 在开学第一节课上, 我们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 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 得知这些问题答案后感到非常神奇, 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重视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能力

1.尊重个性发展, 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个性化教育成为鼓励学生自信的工具, 但是, 更加重要的是, 它在师生之间创新了一种不同的责任制, 即创新了一种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实质性改善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精神。

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形成的良好关系也培育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 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 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能。学生能够获得轻松自在的感觉, 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标准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新标准。而学生创新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程度。

2.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 培养主动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 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 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没有主动性, 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 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 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 教师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 特别兴奋, 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 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又启迪了学生创新的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志。

三、注重因材施教, 培养创新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尽可能地发展, 必须“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小学, 有的学生小学学过计算机课, 有的家里有计算机, 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 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 但要学会自学, 把时间利用好, 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 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 踏踏实实从头学起。上机实习时,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

怎样让学生去迎接学习上的挑战?怎样培养他们勇敢地去面对和熟悉一个复杂、令人迷惑不解、始终变幻的世界?我深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育他们健康成长, 比教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 他们的创新能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摘要:创新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主题, 计算机课程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决定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5.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十五

学生计算时出错时的心理:一是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就不准确。计算一部分中没有复杂的概念性质等,学生只要理解的充分、掌握的牢固,就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计算技能。而由于口算等基本功不过关,计算法则的不明确,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这是计算失误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为此,我总是利用早自习等小块空余时间做一页的口算题卡。家长也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做口算题。口算的内容包括本册的口算题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以求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训练学生作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3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概括为“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4 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16.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点滴做法 篇十六

1. 游戏激趣

在课堂上或课后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数学小游戏, 不仅能愉悦学生的身心, 减轻学习的压力, 还能在游戏中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 建立知识结构链条,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游戏中, 儿童思维敏捷, 并富有创造精神.如低年级开展的开火车、对口令、夺红旗游戏, 中年级经常用扑克牌开展算“24点”, 比一比谁是优胜者, 能很有效地训练学生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 竞赛激趣

数学素有思维训练体操之称, 针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内容, 适时地开展限时计算竞赛、巧算比赛等, 对竞赛中成绩好的或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评评“计算能手”、“进步之星”,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更能锻炼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3. 故事激趣

在教学中, 适时地列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 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例如给“小马虎”找错误, 让学生找出错误, 分析错误的原因, 并进行认真的改错, 最后再对照自己的计算想想有没有这样的错误, 这样引起学生的重视, 使学生集中精力计算,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解决的保证.一节课只有40分钟, 要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听、看、想、说、写的训练必须落到实处.

1. 用心听

在听的过程中, 边听边动脑筋, 积极思维, 认真听清老师讲的内容, 准确判断同学的发言, 发现别人发言中的问题很重要.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 经常组织听算、你问我答的练习,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仔细看

计算是严谨的, 容不得半点马虎, 但有的学生却常常出现看不清题目的要求, 看不准数字就算起来的现象.例如:把“23”看成“32”, 题目要求找出正确的答案, 他却找出错误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 凡是学生能看懂的题目很少讲, 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看清题目和数字符号的基础上再动笔计算.

3. 善于想

我不仅要求学生肯思, 而且注意培养学生“善想”的能力既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又给“想”的余地, 想想计算的顺序, 简算的方法, 计算的大概结果.例如, 计算“25×35”时, 学生先有这样的思考, 积是几位数?大概是多少?再如教学平均数时, 学生在动笔计算时, 首先要估算一下平均数的范围及大小, 这样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估算———计算———验算”的良好习惯, 不仅能预防和减少计算偏差的产生, 更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4. 大胆说

训练学生大胆发言, 尤其是学困生, 不容忽视, 让学生讲清解题思路及思维过程, 使其借助语言表达发展思维, 提高解题能力.

5. 认真写

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 书写潦草, 经常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例如:“0”写得像“6”, “1”写得像“7”, 这样造成计算错误.也有的是因为不能口算的题目不打草稿而口算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 我要求每名学生都要有数学草稿本, 并经常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评比, 表扬鼓励做得好的同学.

三、正确把握算法与算理的关系

在计算教学中, 算理和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失的关键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 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和提炼, 它们是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透彻理清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所以计算教学要在领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最后形成计算技能.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在现实的教学中, 不能“重算法, 轻算理”, 也不能“重算理, 轻算法”.否则, 算法和算理就会脱节, 就容易产生概念不清, 算理不理解, 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四、注意练习设计的多样性

计算, 作为一种基本技能, 需要多操练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熟能生巧的地步, 但不能搞题海战术, 作业设计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 这样, 学生才能始终都有新鲜感.

练习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 有的教师往往按教材中的习题有顺序, 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练习.其实教材中的练习题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参考, 并不一定要全盘照搬.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资源, 学生学习的实际, 进行适当的重组、舍取、补充, 使之更好地达到训练的目的, 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即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例如, 中年级教学估算商是几位数时, 先让学生估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再让学生估计三位数除以两位商是一位数时商是几;之后让学生估计三位数除以两位商是两位数时, 最高位上是几, 这样层层递进地训练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练习设计要体现综合性.计算教学不能成为单纯的计算技能的训练, 要把它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凸现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价值.例如, 中高年级学生学习了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那么平时的教学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的计算任务时, 观察数的特征, 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这样不仅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上一篇:山的初二作文下一篇:内镜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