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8篇)
1.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三、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2.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三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树冠(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三顾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4.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四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10题;共17分)
1.(2分)某初中毕业生的准考证号码是“006109817”,从左往右数第五位到第七位表示考场号,最后两位数表示座位号,即该考生在98考场17号。那么“006100628”表示_______考场_______号。
2.(1分)已知某人的身份证号码是***375,那么他出生的月份是_______月。
3.(1分)张老师家的电话号码从左往右依次是:
①最小的合数
②最大的一位数
③10以内最大的质数
④最小奇数的6倍
⑤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
⑥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⑦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⑧是一位数又是3的倍数的偶数
张老师家的电话号码为_______。
4.(1分)某人的身份证编号是***094,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是_______
5.(3分)学校召开运动会,笑笑是六(2)班的运动员,学号是13,她的编号是62132.最后的2代表女生(1代表男生);淘气的编号是54081,淘气是_______ 班运动员,学号是_______,是_______ 生.
6.(4分)某人的身份证号为***623,那么这个人的出生日期是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性别是_______性.
7.(1分)小文拾到一个钱包,包内的身份证号码中有2个数字被污渍覆盖,由工作证上得知证件主人出生日期为1980-9-13,请补全他的身份证23010319_______09137759.
8.(2分)小明:“我家住在阳光小区5号楼3单元4层2号,我家的编号是5—3—402”.
小丽:“我家住在阳光小区3号楼1单元5层2号,我家的编号是_______”.
小亮:“我家的编号是4—4—701,我家住在_______”.
9.(1分)街道的一侧的大厦从1开始按顺序编号,直到街尾,然后从对面街上的大厦开始往回继续编号,到编号为1的大厦对面结束.每栋大厦都与对面的大厦恰好相对.若街道一侧的大厦从1开始按顺序编号,到街尾时,大厦的编号恰好为214,那么编号为134大厦的正对面的大厦编号是_______.
10.(1分)宾馆的客房都有编码:07231表示这个房间在7楼第23个房间,规定末尾“1”表示方向朝南,“2”表示方向朝北,那么15楼第4个朝北的房间编号是_______。
二、选择
(共2题;共4分)
11.(2分)某考生准考证号是“061201815”.从左数前四位代表乡镇考点,第五位到第七位表示考场号,最后两位表示座位号,即该考生在18场15号.那么,该考点第9场23号考生的准考证号为()
A
.061209023
B
.061200923
C
.009230612
12.(2分)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是()
A
.行政区划代码
B
.出生日期码
C
.校验码
三、解决问题
(共3题;共25分)
13.(15分)看图回答
(1)说一说这个学校的运动员编号的编排有什么规律?
(2)带有编号63061的学生是几年级几班的几号运动员?是男生还是女生?
(3)小英是五年级二班的11号运动员,那么她的号码应该是多少?
14.(5分)记下数学教科书的国际标准书号如图所示,把各数字填在合适的位置。
15.(5分)光明小学教师的工作证编号是由出生日期和报到顺序组成的。
①如果一位教师是1978年8月10日出生,报到顺序是第92位,她的工作证号码是多少呢?
②一位教师的工作证号码是19800216128,请你写出这位教师的基本信息。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共17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二、选择
(共2题;共4分)
11-1、12-1、三、解决问题
(共3题;共25分)
5.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五
2015年春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教师:XXX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钻研业务。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说实在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 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6.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六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46~47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1.复习(出示卡片)①数的组成;②一位数加一位数;③整十数加整十数。
2.(同学们学得这么开心,汽车兄弟也想跟我们一起学。)多媒体演示: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客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
提问:观察这场景,你能提出哪些求和的问题,各怎样列式?
45+3045+330+3
再问:这三道式中,哪道能算出得数,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擦去30+3。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45+30(两位加整十数)。
(1)自我探索算法。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计算这道题?(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算法。
(3)整理算法。(板书)
45+30=75
405
70
(4)解答问题。
现在有一辆有35座的客车和一辆20座的客车。(你可以提出一个求和的问题吗?)口答。
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哪种方法算得快,简便一些?
2、学习45+3(两位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
提问:根据这种算法,你能很快地想出45+3该怎样算吗?
(2)交流算法。(板书)
45+3=48
405
8
3、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突出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深化,应用算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讨论,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再交流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开火车。)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出图意。
各自列出算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学得真不错,很多同学非常积极开动脑筋,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你想出两道题来考考大家吗?
教学后记:学生学得真不错.学习气氛活跃.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一算:
25+50=24+5=
2.口算:
34+40=21+6=8+81=
75+2=60+15=70+23=
二.练习.
1.想想做做4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5
先计算,再交流结果,最后比较谁跳得快?
3、“想想做做”第6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教育学生检查的习惯.做的全对的给予表扬.
4.完成第7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复习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先指名说,集体订正。)
5、完成第8题。
师读题,生解答。
三.布置作业:
四.教学后记:
让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三课时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加法实际问题的本领,养成口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0+23=54+40=4+54=41+50=
2+75=60+35=3+62=4+73=
2.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看着图说说这道已知求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小猴摘桃已经采了23个桃,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组织学生依*观图讨论,帮助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23+5=28)
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树上原有28个桃.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5.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答师板书:(5+23=28)
谁来口答一下。
这两种方法一样吗?为什么会一样的?
6.小结:这道题已知小猴采了23个和树还剩下5个桃,求树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列成23+5=28,也可以列成5+23=28,计算后口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指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互相说说
“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再指名说.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提问:车上有多少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求什么?
(并提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提醒学生在计算完后别忘了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指明说说算法?为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解题过程,要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学生填一填。
(2)集体交流时提问:公鸡比母鸡多3只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打开学生的思维.
第四课时:练习七
第四课时:练习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的练习七1~4.
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位数两位加整数十或一位数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练习七1
学生独立口算第1题,在学生口算后,选择几组对比。
如:34+32+2520+25
34+302+5220+52先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不同,分别怎样计算?
2.练习七2
先出示第一组的两道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分别计算这六道题。计算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做完后要求他们检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集体订正,做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练习七3。不计算,比大小。.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不要采用计算的方法比大小。
(2)集体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对思维开拓想出多种思考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
4.练习七4。
(1)出示第5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本
《数学故事》?”再指名说怎样求?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学生的交流水平有所提高.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学会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5里有几个和几个一?
8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口算:
70-4032-2060-4045-30+5
60+363+2627+405-3+40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大巴有45个座位,已经坐了30人,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要求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怎样列式?(板书:45-30=)
2)45-30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借助学动手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拨摆的情况,及时辅导.
集体交流摆小棒和拨算珠的过程并集体摆一摆,拨后,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3)老师小结:根据同学的摆法,在计算45-30时,可以从4个十里减去3个的一个十,再把1个十和5个一合成15.
板书:45-30=15
405
10
4)结合老师的板说一说45-30怎样算?(同桌互说)
2.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1)出示图提是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一辆大巴共有45个座位,车上还有3个座位空着,车共坐多少人?)
“求车上共坐了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45-3)
(2)45-3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计算,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
集体交流45-3的计算方法’,对想出多种算法的给予表扬。
(3)老师小结:计算45-3时,我们可以先从5个一中减去3个一得2个一,再把4个十和2个一合成42。
(4)请学生结合老师的板书说一说45-3怎样计算?(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说o)
3.比较“45-30”和“45-3”计算的异同。
想一想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相同的,有什么不同的?
(它们都是先把45分成40和5,45-30先算40-30=10,再算10+5=15,
而45-3先算5-3=2,再算40+2=42。)
老师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都是先把两位分成几十和几,然后再算几十减几十或几减几。
三、教学“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l。-
要求学生先用算珠拨一拨,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拨?再说出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2.
独立口算,集体交流说说计算过程,比一比每组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3
图中告诉我们了那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让学生列式计算。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学生能够动手操作,感兴趣.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的想想做做.4~8.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一填:
74-30=74-3=
2.口算:
76-60=85-70=93-50=
39-8=67-6=49-5=
直接写结果,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一组题是怎样想?
3.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教材第53页“想想做做”4。
独立计算,看谁先到达终点。
2.教材“想想做做”5。
游戏题,同桌两人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6。
在圆圈填上>、<或=。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比较方法.
2)集体订正后提问:你是怎么比的?(计算出结果再比较大小).还有别的比较的方法?(没有计算)
4.“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说说“怎样求出还剩多少个?”再指名说一说怎样求?
(在学生作业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口答)
4.“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图,提问指名说一说这道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算,集体订正。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三、作业布置。
7.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七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8.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9.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九
教材首先呈现了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观察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测量了几次,每隔几个小时测量的等。通过提问“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让学生不计算得出答案,引出折现统计图,接着再观察折线统计图,然后就是比较折线图和统计表,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势。通过画统计图,让学生知道折线统计图的各部分组成,比如横轴纵轴日期等,能使学生结合统计图上的数据充分认识统计图,切实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画完图后应该及时地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第二课时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的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占时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1、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易于接受。
2、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当有人想到折线统计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例题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为题的能力。
3、在对比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全面的对比。通过让学生争议这一信息更适合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让学生自然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的个子特点和区别,从而对折线统计图有更好的认识。
10.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绕O逆时针旋转90。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
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教学时可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长方形;而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个长方形,按旋转的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反思总结
11.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一
1.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歌,能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参与歌表演、律动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并能随音乐即兴表演。
教学难点:
1.掌握好×× ×××乂×× ×和×× ××乂×××的节奏型。
2.连续三度跳进,不易唱准,需多次模仿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练会节奏
师:“小朋友们,今天森林中的小熊猫邀请樊老师去它家做客,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啊?”(生答)师:“小熊猫家住的比较远,樊老师坐火车去,中间还要中途休息呢。呜,火车开啦!”(放《火车开啦》的音乐,老师在教室里边唱边做开火车律动,火车轰隆轰隆地向前开,音乐结束时,火车到达第一个站点小鸭家门口时停下来)。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老师按小鸭家的门铃,喊一下小鸭和我们一起去小熊猫家做客?”(课件出示小鸭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鸭们听见了吗?(小鸭们回答:听见了)师:“请用你们自己的叫声按照门铃声的节奏来回答好吗?”(生戴着头饰按节奏边表演小鸭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鸭们跳上火车和老师一起去做客吧!”(扮做小鸭的学生跟老师一起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表演边唱。)师:“火车飞快地奔驰着,小朋友们看下一站到了,呜。”(火车停在小猫的家门口)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去请小猫们和我们一起去做客呀?”(出示小猫咪们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猫们你们听见了吗?(生答),请你们用门铃的节奏回答一下。”(生戴着头饰边表演小猫的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猫们跳上火车,我们继续向前走。”(学生继续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走边演唱《火车开啦》。再开到小鸡的家,门铃节奏与小鸭家一样,进行第一个节奏的巩固;最后开到小狗的家门铃节奏与小猫家一样,进行第二个节奏的巩固)
二、自然导入新课,感受旋律
师:“小熊猫家快到了!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演奏乐曲,欢迎咱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请小朋友们跟着他们演奏的音乐下火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端正。”(播放《快乐的小木匠》伴奏音乐)师:“正当小动物们起劲地演奏着乐曲欢迎我们的时候,忽然从小熊猫家中传来了很奇怪的声音,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呢?”师:“小朋友们都动脑筋了,说得也特别的好。对,这是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发出的声音:有用锯子锯木头的声音,还有榔头敲钉子的声音。请你们用嘴巴来模仿一下锯木头和敲钉子的声音。”(生兴高采烈地模仿)。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学小熊猫,也来做一回小木匠?(生答)那我们一起听着声响用嘴巴模仿着,再做一做小木匠的动作。”(师生共同模仿木匠干活,同时用口技模仿声响。)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像,大家很快乐吗?(生答)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也很快乐,它一边干活还一边唱歌呢,让我们坐端正竖起小耳朵一起来欣赏它快乐的歌声。”(播放歌曲《快乐的小木匠》)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不可以向小熊猫那样边唱边干活呢?(生答)我们一起用小鸭、小鸡和小猫的叫声来模仿一下小熊猫的歌声。”(《快乐的小木匠》伴奏起,师生共同边表演边用三种小动物的叫声哼唱旋律。)师:“小朋友们唱得很棒,做得也很棒!你们知不知道小熊猫学做木匠的故事呀?(生答)小熊猫是森林中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它的爷爷是森林里最好的木匠,小熊猫就想跟着爷爷学做木匠,可它学习不专心还没有学到爷爷的真本领,就去帮森林里动物们干活去了,结果笑话百出。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帮长颈鹿一家修桌子的?”(播放影片片段)师:“看了这段影片你觉得,小熊猫的木匠活儿做得怎么样?它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动脑筋发表各自意见。)师:“后来小熊猫改掉了坏习惯,经过自己刻苦努力的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木匠,做的东西不仅漂亮而且坚固,小动物们都非常喜欢他。现在小熊猫把干活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干活的同时就唱歌,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它快樂的歌声。”(播放动画《快乐的小木匠》。)
三、新歌教学
师:“小熊猫在他的歌中都说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歌曲)
1.按节奏读歌词。师:“小朋友跟着老师把小熊猫的话读一读。”(生跟着老师读第一段歌词。然后按一问一和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歌词。)
2.听、模唱学唱歌。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这首歌?(生答)老师先来学学小熊猫的歌声。”(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欣赏,然后进行教唱)
3.分角色演唱巩固。师:“小朋友们学得真快,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非常佩服。他们希望能听到大家美妙、动听的歌声。你们愿意唱给他们听吗?”(生答)
4.师生共同歌表演。师:“哦,大家的精彩演唱再次得到了小动物们的阵阵喝彩!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前面我们模仿了小熊猫做木匠活时候,都有哪些动作吗?(学生模仿。)下面我们一起边唱边表演,看哪个小朋友表演得最棒?”(教师也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随着音乐即兴表演。女生唱第一段,男生表演;男生唱第二段,女生表演;师生共唱第三段,一起表演。)
5.开动脑筋起歌名。刚才小朋友们在演唱的时候,小熊猫轻轻地对我说,它的歌曲到现在还没起歌名,它想请远方来的小客人帮忙起个歌名,你们看起个什么歌名比较好呢?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最后让我们再和小熊猫一起边唱边干活,共同分享劳动的快乐!
四、快乐下课
12.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二
一、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 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现实的生活空间, 学生的空间感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 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展学习背景, 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数学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学生认位置, 我们可以以学生坐的位置为例, 就可以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 说明某个同学所在的位置, 就要说清楚第几组, 第几排, 第几个, 也可以说在哪个同学的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等。
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
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 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 以及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 都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以及交流与讨论, 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 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 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案例1】观察物体
1.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汽车, 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个部位。
2. 用屏幕显示小刚、小强、小芳三
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图, 并给出他们三人所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
3.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
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分别应该看到的是汽车的什么部位?你是用什么方法认知的?
4. 交流汇报:学生合作讨论后交流汇报他们三人应该看到的汽车的部位图。
5. 猜测想象:
小芳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 于是她乘上了热气球, 想一想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猜猜她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先想象再自主观察、选择判断。
通过这种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他们用眼去看, 用口描述, 用脑思考, 用心感受,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案例2】观察物体
1.先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3.出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 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后,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拼拾方法。
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三、积累经验, 实践与应用相结合
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一直以来,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心是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 学生课堂中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问题中, 这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加强操作探究题的训练, 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分析、探究、推理中生成与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探究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 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出示一个长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2) 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注: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 , 学生独立数一数, 数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并找出它们的长和宽, 再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和面积进行比较。
(3)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后,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宽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 你能想到什么?
(4)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一步:提出假设:是否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步: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步: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3、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并分类 难点: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具准备:风车、摆、小车、乒乓球、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我们上节课知道了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中,即使一些物体咋看上去似乎不动,其实它们在一直在生长或运动。那么物体到底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呢?这节课老师将会和你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板书课题:运动的方式)
二、研究各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
(一)观察分析
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物体,它们分别是:小车、乒乓球、小球、摆。我们首先来看看一下小车是如何运动的。
1、小车的运动
(1)教师拖动下车在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让学生用手指随着小车一起运动.(重复演示)(2)这辆小车运动的轨迹(路线)是什么样的?(3)学生回答
(4)你能用线条加箭头的方式来表示小车的运动轨迹(5)学生画图。请一学生上台画图
2、风车的运动
(1)利用几何画板演示风车的运动(在风车的不动点和转动的叶片上各点一个红点帮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它的轨迹(3)学生画图。请一学生上台画图
3、乒乓球、摆的运动
(1)教师简单演示乒乓球、摆的运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乒乓球和摆,自己尝试,体验
(2)学生探讨并分别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它们的运动轨迹,请两位学生上台分别画图
(二)分类
1、仔细观察上面四种运动轨迹的特点,将它们分成两类。
2、学生分类并说明理由
3、小结:按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分成直接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
三、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出示影像:火车行驶、橡皮筋、玩跷跷板、水轮转动、锯木头、转椅等(学生观察分析)
2、学生交流汇报,并指出哪些是直线运动,哪些是曲线运动?
3、小结: 火车行驶——直线运动
橡皮筋——往复运动 玩跷跷板——往复运动 水轮转动——转动 锯木头——往复运动 转椅——转动
四、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1、出示易拉罐,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易拉罐的两个底面是什么?
2、演示:易拉罐在水平面上运动,学生仔细观察,并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3、几何画板演示。它包括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行
4、小结: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就是复合运动。
5、(出示教材第34页插图)讨论:这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哪些运动方式。
6、学生交流,汇报
7、小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运行都属于复合运动。
五、巩固,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了四种运动方式,分别让学生齐读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回顾这节课的内容
2、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板书设计 :
运动的方式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往复运动
旋转运动
14.四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复习重点 篇十四
1、画图形的另一半:
(1)找对称轴(2)找对应点(3)连成图形。
2、正三边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n变形有n条对称轴。
3、图形的平移,先画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的点平移到指定的地方,最后连接成图。(本学期学习两次平移,如从左上平移到右下,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
15.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五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数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 而这一阶段的教学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小学教育中, 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数学教育而言,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也是养成思维的过程, 只有具有了数学思维, 学生才能顺利理解数学知识, 并学会使用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开发较少的阶段, 随着对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逐渐养成多种思维方式。“认识角”的课程知识学习, 不同于学生已建立逻辑思维方式, 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理解知识。因此, 教师要注意从“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 在开始教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这一课前, 教师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角,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 可对角的组成及大小建立初步的理解。教师可简单演示角的做法, 并要求学生回家之后, 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每个人制作三个“角”, 为第二天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布置作业后, 教师询问学生:“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可能询问教师, 角要做多大的, 用什么材料等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大家选择家里可用材料即可, 角的大小随意。学生觉得做“角”非常简单, 于是认真回家制作“角”。在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逆时针、顺时针旋转时, 角的张开角会变化, 感觉奇妙又疑惑, 于是期待教师第二天的授课。
教师要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方式来激发思维,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认识角”知识做好思维铺垫。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其想象力也是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因此,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怎样理解“角”的概念, 只需适当引导即可, 要给学生自由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思考中打开思维的大门。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角”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应将仔细斟酌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完成“认识角”教学。对于“认识角”教学而言, 教师应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 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并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若在课堂授课中, 学生仍无法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的场景介绍, 让学生加深理解。如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足球射门过程中路线图, 解释离球门比较近的球员不射球, 而是传给离球门比较远的球员去射球的原理,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 理解角的概念, 使他们用生活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 注重开发学生思维
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教师是互动的一方, 所以较容易引导学生如何认知数学问题。同时, 师生互动教学也是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方法, 能够营造出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主动思考的环境, 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 角的教学中存在较多难点,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角的大小。教师在教授“角的大小”时, 可利用课前制作的角模型进行讲解。课上, 教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角, 在学习角的构成后, 教师从学生模型中选择几个角, 要挑选边较短、角度较大的角和边较长、角度较小的角, 教师把边长的小角固定于黑板上, 另选择边短的大角, 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这时学生会发现两个角的另一边不能重合。教师可利用这两个角, 向学生讲授角的大小的概念。讲完后, 教师提问学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学生会回答:“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 学生可真正理解角的大小的概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 “认识角”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多难点和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疑惑并给予积极的解答。在设计“认识角”教学方法和内容时, 教师要体现自身参与者和引导者的形象, 留给学生一定自由思考、想象的空间, 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摘要:“认识角”是小学数学 (苏教版) 教学的一个难点。角的概念和知识非常抽象, 教师尚且觉得很难表述, 学生也难以理解。如何突破“认识角”这个教学难点, 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 本文以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学为研究对象, 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并结合教学实践, 总结了几点“认识角”的教学策略, 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识角,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柳英.让思维活跃起来——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思考[J].读写算数学教育研究, 2011 (21) :98-99.
[2]邱德林.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44-45.
[3]刘娟娟, 赵东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3 (5) :166-177.
16.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篇十六
第四单元测评卷
学号
班级
姓名
成绩
等第_____
一、计算。
(30分)1.直接写出得数。(18分)
48-20=
24+60=
5+73=
48+50=
56-5=
57-30=
60-40=
3+65=
10+49=
20+25=
84-3=
2+26=
4+24=
88-8=
78-30=
83-30=
38+60=
37+2=
12-8=
4+35=
50+3-20=
37-5+30=
14-8+42=
86-30-2=
72+7-70=
4+45-30=
25-4+50=
53+6-7=
2.用竖式计算。(12分)
37-2=
5+43=
32+52=
58-15=
二、填空。
(33分每空1分,第5、7两题每空2分)
1.70里面有()个十;5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个一和7个十组成()。
2.57比30多();()比34少1;比49多1的数是()。
3.估一估,连一连。
68-5
七十多
2+53
四十多
79-6
五十多
30+14
六十多
4.在○里填上“>”“<”或“=”。
56-20
56-2
5+34
34+5
3+46
46-3
23+40
23+4
85-60
55-30
43+12
69-14
5.小红看一本书,她第一天看了7页,第二天看了10页,第三天应从第()页看起。
6.△△△△△△△△△△△
☆☆☆☆☆☆☆☆
(1)△有()个,☆有()个;
(2)△比☆多()个,☆比△少()个;
(3)☆再画()个,就和△同样多;
(4)△和☆一共有()个。
7.想一想,填一填
原
有
35台
46台
()台
卖
掉
23台
()台
30台
还
剩
()台
13台
28台
8.有30枝铅笔和4本练习本,38人来上课,如果每人发1枝铅笔和1本练习本,还要买()枝铅笔和()本练习本。
三、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9分)
1.下面哪个算式的得数比50大?
53-3
43+12
64-23
2.小燕有16本书,小华有12本书,小燕要给小亮几本书,两人的书就同样多了?
本
本
本
苹果快吃了一半了。
30个
3.大约吃了多少个苹果?
10个
13个
20个
四、解决实际问题。
(28分,每题4分)一(3)班有34人参加合唱队,其中男生有14人,女生有多少人?
1.□○□=□()
借走32本书。
还剩45本书。
2.原来有多少本书?
□○□=□()
3.已经栽了38棵树,还要栽10棵树正好栽完。一共要栽多少棵?
□○□=□()
我收集了56张画片。
我收集了69张画片。
4.小星比小梅少收集多少张?
□○□=□()
80个
男生36人。
男生42人。
5.给每个同学发1个苹果,够不够?
□○□=□()
够□
不够□
()>()
6.原来有牛奶28袋,喝掉一些后还剩15袋,喝掉了多少袋牛奶?
□○□=□()
7.我跳了68下。
我跳了55下。
小新
小芳
小芳再跳多少下就和小新跳的同样多?
□○□=□()
附加题:
1.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各是多少吗?
☆+☆=24
☆-△=6
☆=()
△=()
17.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七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分)24的所有因数:_______,50以内7的所有倍数:_______。
2.(1分)在8×9=72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在56÷7=8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
3.(1分)先估算,再计算.
311×28≈_______
311×28=_______
4.(1分)一个数既是19的倍数,又是19的因数,这个数是_______.
5.(1分)一个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32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_______。
6.(1分)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二位数的积是_______,差是_______。
7.(1分)365的17倍是_______,185是5的_______倍。
8.(1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_______×_______=3600
_______×_______=4200
9.(1分)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行驶了125千米,12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25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
10.(1分)校园里有一个长方形花圃,长120米,宽50米,这个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沿着花圃边沿走一圈,大约是_______米。
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分)4÷8=0.5,所以0.5是4的因数。
12.(1分)如果10÷2=5,2和5是因数,10是2和5的倍数.()
13.(1分)450×20的积的末尾有2个零。()
14.(1分)两个数相乘,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15.(1分)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50米/分,求2小时行了多少米,列式为250×2。()
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分)一份稿件有800个字,吴老师每分钟打105个,7分钟能打完这份稿件吗?()
A
.能
B
.不能
C
.不能确定
17.(1分)一个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24的倍数,这个数是()。
A
.12
B
.24
C
.48
18.(1分)下面()的积可以根据“16×20=320”的积直接写出来。
A
.160×20
B
.20×19
C
.12×60
19.(1分)一个乘数缩小10倍,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它们的积()。
A
.不变
B
.变小
C
.无法确定
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分)直接写得数。
60×90=
500×80=
600÷30=
20×34=
13×600=
75-18=
70-30=
8000-300=
120÷3=
45×20=
210×4=
70×200=
25×100=
75÷3=
125×8=
300×40=
21.(1分)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34×910=
②※337×50=
③800×64=
④※59×42=
⑤308×21=
⑥993×19=
22.(4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700+900÷15×6
(2)490÷[210÷(750÷25)]
(3)4×7×250
(4)125×45-45×25
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23.(1分)挖一条长1500米的引水渠,水渠横断面是一个梯形,面积是2.7平方米.
已知水渠上口宽2.4米,渠底宽1.2米,求水渠深.
已知每人每天挖土2.5立方米,计划20天完成,每天应安排多少人参加挖水渠?
24.(1分)某超市购进雪碧和可乐两种饮料各28箱,可乐每箱54元,雪碧每箱46元,一共应付多少元?
25.(1分)一列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50千米,一列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95千米。它们分别行使20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
26.(1分)王爷爷家的蔬菜丰收了!王爷爷把一车蔬菜送到了菜市场,去时的速度是520米/分,用了15分钟送到。你知道王爷爷从家到菜市场有多远吗?
27.(1分)一种篮球运动服的单价是150元/套,学校买了22套这样的运动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8.(1分)青青水果超市上半月卖出750筐苹果,下半月卖出、550筐苹果,每筐苹果重27千克。青青水果超市这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千克苹果?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12-1、13-1、14-1、15-1、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17-1、18-1、19-1、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21-1、22-1、22-2、22-3、22-4、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18.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式,兴趣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并且有兴趣的学习,教师要重视活跃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进行发问,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并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一、传统教学弊端
中国传统的教学枯燥乏味,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直接进行教学,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大,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或发问,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这一科目枯燥乏味。
二“、数学的问题”到“数学地思维”
(一)联系生活
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包括教学道具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进行例举,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针对教师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并使其进行积极的探索,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可让学生提前从家带来长方体的纸盒,在数学课上,让学生用尺子量好纸盒的长、宽和高,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好。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其讨论纸盒需要几个硬纸板, 并进行面积计算。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会从中找到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如求出每个面的面积,之后再将六个面的面积加到一起。
(二)教学目标规划
教师可把教学课程进行拆分,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当中,让学生既可以在游戏当中理解这道题目,又可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个新的认识,学生可以形成“原来数学像游戏一样有趣”的想法,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具有创新精神,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你说我摆”游戏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给学生分发长短不同的4根小棒,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并观察其能摆出几种。学生会发现只有长度是10、5、6厘米,以及6、5、4厘米的两组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而其它组合则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三)因材施教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上课时会有一段时间大脑的接收能力较强,教师要抓住这一理想状态,将问题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在这节课中的接受程度进行授课,在课堂时间还有一些时间,老师针对难易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解答, 从而使学生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四)简单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数学的难易程度可能会超过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材内容,如果教师还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这会使学生更加厌烦学习数学。老师可将教材内容化为简单的学习内容,将难化易,将易化无,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化作“食物链”,并一层一层的进行讲解,这会使学生更易接受。
例如:《鸡兔同笼》。
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可以使用假设法,如“抬腿法”。 从而用笼中鸡兔总的脚数除以二,再减去鸡兔总共的头数, 就可以得到兔子数。这种解题思路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巧妙之处,并可以体现出研究这一问题的价值。
三、创新教育机制,引导学生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首先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仅是学校的给予,家庭的教育与社会的实践也尤为重要,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而在家庭与社会中,学生如果能得到充分的实践,会促进学生大脑的运转,并会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对症下药”
教师可通过家访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对症下药”,教师通过利用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也会自主的去思考,若学生提不起兴趣,可想而知,学生便不会思考怎样去解答数学题目,甚至会使其放弃学习数学这一学科。
(三)方式
教师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这样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 而教师也应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近况告诉家长,不可对学生进行辱骂或打学生,否则会使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发的强烈, 进而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其次,教师应将课堂上的例子与社会上的一些真实事件进行比较,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和了解, 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
四、加强学生与课堂的联系
(一)组织活动
课堂中,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从而进行“赏识教育”,并可采取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不盲目比较
教师不要用成绩、名次、量化去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要灵活的运用这些“特色”, 从而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不应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肯定的,教师不应一味的批评学生,也不应一味的给学生施加压力,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学校可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生对课程的消化程度,适当减少学生的考试次数。
五、结语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2015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1-21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1-08
(30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四单元形成性评价测试卷06-17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9-15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导学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10-07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09
苏教版《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10-02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1-27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