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造社会价值

2024-11-18

教育创造社会价值(精选11篇)

1.教育创造社会价值 篇一

让职业教育为社会创造人才红利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一个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

二、如何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三、如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2.教育创造社会价值 篇二

近日, 备受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亚洲峰会2012 (CSR Asia Summit 2012) 在北京隆重召开, 富士施乐作为赞助商参加了此次峰会。会上, 富士施乐CSR部门经理渡边女士就富士施乐贯穿于整个价值链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成功经验发表了演讲, 获得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

渡边介绍了富士施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贯穿于整体价值链的企业社会责任。富士施乐始终坚持将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贯穿至从产品的研发、零部件采购、生产过程、客户使用环境, 一直到使用后的回收和资源再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同时, 富士施乐亦制定了到2020年相比2005年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30%, 以及减少客户现场年碳排放7百万吨的目标。

此外, 富士施乐还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救助灾区、社区建设等方面的CSR活动。一直以来, 富士施乐始终将社会责任视为与企业经营同等重要, 努力将CSR与富士施乐业务和管理融为一体。

3.教育创造社会价值 篇三

自2011年2月28日,银东输电工程由单极试运行变为双极正式投运以来,其电能输送能力由200万千瓦提高到400万千瓦,是常规500千伏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送能力的4倍,约占山东全省用电负荷的近十分之一。这大大缓解了山东省电力供应紧张的压力,并且提高了山东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因此,银东线也被称为“不能停电的线路”。

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电力”)高度重视该线路的安全运行管理,将其列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迎峰度夏期间的一次直升机线路巡检中,山东电力发现银东输电线路2012号塔导线线夹螺栓处开口销脱落,必须及时修复。但如果停电更换,需要近一个小时,不仅会造成减少供电1000万千瓦时,而且山东电网将减少400万千瓦外电,将对电网稳定运行和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山东电力决定:必须开展带电作业进行检修。现实的挑战也随之凸显:对应用大量世界领先技术的首条±66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线路进行“治疗”,如何肩负起这“世界第一”的重任?

超前攻关±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带电作业作为电力生产的一项重要检修、检测手段,对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带电作业,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检修高压和中低压输电线路。其中,开展超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作业人员要穿着屏蔽服,爬上几十米高的铁塔,在几万伏的高压线上进行检修。在行业内,这被称做“刀尖上跳舞”。

LU东电力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开展带电作业工作,深入研究带电作业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在济宁、泰安建立带电作业培训基地,每年对全省带电作业人员进行轮训,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和能力,拓展带电作业项目,多次在省级以上带电作业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得好成绩,并获得专利30余项。目前,山东电力共有输电带电班18个,作业人员123名;配电带电班26个,作业人员212名,可从事中低压配电至超高压输电的带电作业。

近几年,围绕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山东电力相应加大了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力度。但是,由于+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没有经验可循,对于银东线的带电作业,山东电力仍需要边科研、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张治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作为银东直流输电工程的受电方,其实早在工程设计阶段,山东电力已经考虑到带电作业项目,成立了由超高压公司、电力研究院等单位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组。经过数千次理论计算和上百次现场试验,逐步确定了±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绝缘工具最小有效绝缘长度、安全防护的标准、进出电场的方式等内容,为实施带电作业打下了基础。

为攻下此次具有“世界第一”分量的带电作业,山东电力高度重视制定完备的技术措施。课题研究组成员查阅了大量技术规范,同时全程跟踪直流施工现场,学习各种新工艺、新技术。经历近两个月加班加点的奋战,一本厚厚的《±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并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为带电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作业人员在电压相当于家用电压3000倍的银东线上进行带电作业,有着两样重要“法宝”:一个是可屏蔽百万伏电压的屏蔽服,其从帽子到手套以及袜子之间都有特殊导线连接,形似“太空服”,能够有效屏蔽直流电场、旁路暂态电流,阻隔离子流;另一个是和屏蔽服相连的电位转移棒,可对作业人员进出电场起到严格保护作用。事实上,因银东线首次采用±660千伏电压等级、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等多项新技术,其带电作业的一整套器具必须专门研发、设计,而研制过程也是困难重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智能电网中心副处长雍军告诉记者:“研发团队通过一条条验算理论数据,一次次进行现场试验,一点点总结成功经验,经过20多个月的艰苦攻关,才选择出了适用于直流带电作业绝缘工器具的绝缘材料,并针对±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塔型的特点及带电作业操作项目,完成了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器具的型式设计工作,最终完成工器具的加工及试验、定型工作。”

此外,为有效控制带电作业中的危险点,避免操作不当带来的隐患,山东电力提出了“三明三严一视同”的管理方式,旨在通过一整套安全的作业标准、严格的作业程序、完善的防护手段,保证作业过程中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

至此,山东电力已初步具备了开展实际±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能力。然而,山东电力没有急于进入试验环节,展示研究成果。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超高压公司总经理卢刚说:“在真正带电试验前,还必须进行多次模拟演练,以确保操作过程万无一失!”

备战“不能停电的线路”带电作业

2011年2月21日,利用银东直流输电系统停电调试的有利时机,山东电力开展了一次带电作业模拟演练。当作业人员通过“吊梯法”进入电场时,由于铁塔太高,控制进电场人员的滑轮组受到绳索自身伸缩特性影响,进电场过程无法满足“平稳、流畅”的带电作业要求,存在安全隐患。作业人员将所有模拟试验录像留存,反复回放,对每一个动作进行分解讨论。在之后的操作验证中,通过不断优化作业方式、改进作业程序,高空与地面人员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成功完成了带电作业的全部流程,为顺利开展带电试验奠定了基础。

同年4月14日,在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山东电力成功实施了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等电位带电_作业模拟试验。在离地30多米高的±660千伏直流超高压电线上,身穿屏蔽服的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超高压公司带电作业班的王进,前后历经近两个小时,成功完成了进出等电位、等电位导线修补、等电位间隔棒更换等操作项目。即便如此,山东电力仍在事后进行了认真总结与分析,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比如,是否可以将作业时间缩至1个小时或者更短?

在实际作业中,即使有屏蔽服的保护,等电位作业人员在高压线上的安全作业空间非常狭小,随意伸一下胳膊就可能超过安全距离受到电击,因此几十米高空作业的人员,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这对作业人员的技术、体能以及心理素质,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同时,由于±660千伏电压等级高、不确定因素多,时间越长,风险也就越大。

为进一步规范作业程序、提高作业人员技能水平、缩短作业时间,山东电力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模拟操作带电作业强

化训练。带电班成员白天上塔演练操作,晚上研究作业方案,从安全措施到进电场的方式,再到与地面工具传递配合,乃至在导线上行走的步距,都进行了严密计算和详细论证。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带电作业更是如此。比如,当人体靠近超高压线路的导线时,在人体和导线之间会形成一个电压差,作业人员如不及时让外部电压和导线电压达到一致,就会出现放电,从而危及生命安全。如此一来,即使一个将电位转移棒搭上线路的简单动作,都很有讲究,动作越准确、速度越快越安全。因此,对于每一个细节动作,带电班人员每天都要反复地演练。

同时,为了实现高空与地面的精准配合,带电班的所有成员每天要登4次塔,相当于20层的高楼上下8次,因为高强度的训练,队员们晚上睡觉时肌肉经常会痉挛。但这样的成效也是明显的。“到最后高空和地面的配合就像做手术一样,医生一伸手,剪子、刀子就递到手中了。”王进说。

创新中履责问鼎世界第一

2011年10月17日,山东德州平原县王庙镇楼庄村风和日丽,万里无云。10点30分,有“±660千伏带电第一人”之称的王进身着屏蔽服,在两名登塔电工的配合下,通过软梯登上56米高的输电线路导线,至距离导线O.5米处,他将电位转移棒快速挂住上方滋滋作响的±660千伏超高压导线,进入等电位,带电作业正式开始。之后,王进一直坐在子导线上,检查连接情况,安装开口销,同时还进行了修补导线、更换间隔棒模拟作业。11时22分,王进回到地面,工地上一片欢呼。这也正式宣告:经历稳打稳扎的准备工作,世界首次±660千伏级带电作业圆满成功,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

据了解,比起停电检修,此次带电作业为社会节省电量约1000万千瓦时,创造经济效益540余万元。同时,该项工作填补了我国±660千伏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空白。“这项带电作业工作的实施和圆满完成,标志着我们国家在±660千伏以及更高电压等级、直流带电作业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为国内外有关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提供技术标准。”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超高压公司副总经理刘洪正说。

全国带电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电力架空线路技术委员会等单位纷纷发来贺信,热烈祝贺这一成绩的取得。同时,世界首次±660千伏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正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持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特高压电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的“一特四大”战略,实现全国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度认可。

在公司总结表彰大会上,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同智充分肯定了银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世界首次成功带电作业工作的成绩,并特别指出,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继续发扬创先争优的拼搏进取精神,推动公司各项工作再创佳绩。”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 篇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授课教师:吕振泗

二零一八年三月

第一课时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含义以及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2.懂得国家的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3.懂得要从平时点滴做起,争做好学生,也是为了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用实际行动来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

三、教学难点:认识当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国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五千年来,数以亿计的中华儿女始终在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那就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梦”重要内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首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学习,全面分析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观。

(二)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含义

1、中国名人故事

2、游戏:名人名言连连看。

3、分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生活消费水平,本地的变化。

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定义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仅仅经济的富裕,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强大。

(2)综合国力如何理解?

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

(三)历史回眸——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历程

1、播放视频:国家衰弱历史——国家抗争历史——国家艰辛历程

2、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并发表感想)

3、教师小结:

69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四)现阶段我国国情

1、对比中、美、欧综合国力对比,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讨论

3、小结:直视差距,勇于面对,大步向前。

(五)展望未来,目标宏伟。

1、“两个一百年”宏愿:

第一个百年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二个百年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思考:两个目标实现时,同学们多大了?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就是“两个一百年”宏愿实现的主力军和主人翁。我们要看到前景是美好的,但是道路却是坎坷的,这是因为在通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拦路石阻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实现。

3、合作探究:搬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道路上的绊脚石

①农业不发达,农民收入低

②中国产品科技含量低,自主品牌稀少,③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④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突出,⑤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差距较大; ⑥人口多、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 ⑦腐败问题......(1)请就其中一个问题,具体谈谈如何解决?(2)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做起。

1、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离不开每一个公民,我倡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结合24字和生活小事,我们怎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课时 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的含义。

2、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会提出?它的提出又有何意义?

(二)推进新课

(板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题情境一: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媒体展示:

1、含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

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多媒体展示: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十八大报告》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行形势分析讨论,总结。

2、提出背景

(1)国际: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国内: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问题情境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哪些基本内容?体现了哪些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学生讨论,教师补充概括。

3、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多媒体展示:

4、基本特征(1)普遍性;(2)民族性;(3)崇高性。

问题情境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伟大意义。

多媒体展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整理总结。多媒体展示:

5、伟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2)为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3)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思想基础。

思维拓展:结合本课内容,联系实际,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作为青少年,我们该如何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堂小结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课时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诚信”的含义,认识到“诚信”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意义。

2、理解诚信与谎言、隐私的关系;把握诚信的核心。

3、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守法、守信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诚实与信任的关系,以诚信守则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复杂性,涵养善良之心,展现诚信的智慧。

四、教学方法:

经典材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身边的诚信或不诚信行为。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感动中国人物献词

活动一:欣赏视频。感动中国诚实守信人物——吴秀君 播放视频 学生活动: 思考并讨论:

1.诚实与信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诚信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优点并指出不足之处。教师归纳学生的答案: 诚实与信任的关系?

坚持诚实,就会赢得信任。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对人诚实自然会获得人们的信任;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

过渡:从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做一个诚信的人,首先要诚实,而诚实的基础又是尊重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首先是尊重客观事实。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学习的诚信守则的第一条。

(二)诚信守则一:坚持实事求是。

活动二:欣赏视频。诚实守信人物——油条哥刘洪安 播放视频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油条哥在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优点并指出不足之处。教师归纳学生的答案:

用事实强调,不能为了一已之私而弄虚作假。如果背叛诚信原则,就会损害他人利益,从社会角度看,就是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油条哥站在了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边,他没有因为真假的一己私利,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所以,刘洪安被评为诚实守信的模范,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从刘洪安的身上,我们看到诚实守信的第二条守则。

(三)诚信守则二:在涉及利益冲突时,要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活动三:欣赏视频。诚实守信人物——范海涛 播放视频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范海涛在眼前的企业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环境保护发生矛盾冲突时,做出怎样的抉择?

学生的回答:还百姓一片蓝天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或许我们为了得到眼前利益,能得到丰厚的回报,然而与我们的长远利益、长远发展相比,那是“蝇头小利”,微不足道,我们决不能因小失大。在眼前的企业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环境保护发生矛盾冲突时,范海涛郑重承诺,还百姓一片蓝天。他舍弃了企业眼前看到的丰厚利润,没有为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而是从长远出发,从大局出发,为老百姓创造一片蓝天,他为我们树立诚信的榜样。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三个诚信守则。

(四)诚信守则三: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要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活动四:欣赏材料。

小鹏的爸爸是一家国企的会计,一直以来,他特别佩服爸爸,因为爸爸经常获得先进工作者的称号,爸爸是他心目中的榜样。最近,小鹏发现爸爸在挪用公款去炒股。小鹏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到底是该不该揭发爸爸呢?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小鹏向爸爸单位寄出了检举信。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请你用所学知识分析小鹏的做法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我们时常面对亲情、友情、人情,当它们与国家法律发生冲突时,诚信所维护的不应该是私情,而是国家法律,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五)诚信守则四:在情与法冲突中,要站在法律一边。

(六)课堂小结:

5.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篇五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部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少年儿童时期,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百年大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未成年人教育任重道远。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旗帜,它昭示了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变化,不论人们价值取向怎样变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持续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深入复杂,利益格局调整广泛深远,思想观念变化激烈尖锐,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冲击,这一切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不断带来新的问题,也不断挑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能够有效地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思想观念激烈变化的背景下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一代建设者,必须改革创新现有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求真务实。

第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去确立教育目标,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之中。

检讨和反思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传递、灌输给青少年.并在不自觉中从整体事业的视角,把青少年作为传输先进价值体系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客体,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青少年自身社会性发展的需求相脱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与孩子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甚至是相对较为空洞的观点、理论转化为孩子们切实需要、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整体教育观念和价值的思考和转变。其核心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成长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少年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是发展任务学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无论是处于什么社会制度背景下.也不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完成得好,这一个体与外部,包括社会、他人、自然等关系就会和谐,其个体的生存状态就会顺畅快乐;相反,则会与外部适应不良,冲突不断,甚至反社会.自身也会面临多方面的失败。在这一学说给6岁一12岁的人生开出的九项任务中,有一条很突出的任务就是“形成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集团的看法”,这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制度价值和主流意识的认同,作为一种以西方中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群体的理论,我们不去全面评价其优劣。但它可以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即从未成年人个体的发展出发去思考社会价值和思想道德教育。依我看,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快乐的人生,必须构建起三个支撑:物质支撑、自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搭建起这三个支撑。帮助他们获得物质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帮助他们获得自我精神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坚定的信仰和完善的人格;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支撑的能力,就需要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这些能力是建立在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和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上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然是这些支撑的重要内核。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 篇六

合肥市葛大店小学

德育主任

沈 梅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很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存在着偏差,从学生平时在校、在家、在社会的表现来看,很多孩子的价值观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积极引导。从学生平时在校在家在社会的表现看就暴露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核心价值观的迷失。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对此,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更加重视价值观教育,应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时刻融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具体事例到理论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把我们的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7.教育创造社会价值 篇七

关键词:市县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读者教育

公共图书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固然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尤其是对读者来说, 无疑是一大社会福利。但是对于那些综合条件不佳, 底子不好的市县公共图书馆来说, 就有点勉为其难。比如笔者所在的金华地区, 在2011年底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随之, 引发图书馆一系列新的服务问题, 图书馆管理员与读者都是满腹委屈, 图书馆免费开放带来如此令人郁闷的结果确实耐人寻味。综合免费开放后出现的问题, 笔者发现, 市县公共图书馆读者教育工作未做到位是问题症结所在。

1 免费开放, 窘状层出不穷

市县公共图书馆在纷纷推出免费开放的措施后, “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现状确实大有改观, 有些馆甚至出现“熙熙攘攘, 踏破门槛”现象。读者响应免费开放的“号召”, 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向图书馆, 要求享受公共文化权利。各市县公共图书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读者服务冲击, 颇有些措手不及, 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服务问题。

1.1 新读者剧增, 扰乱正常的服务秩序

免费开放新政一推出, 辅以媒体的推波助澜, 图书馆立即门庭若市, 尤其在节假日, 让工作人员忙得晕头转向。金华市图书馆自2011年12月15日实施免费开放至今年3月, 在这短短三个半月里, 有效读者证从4 000余个剧增至12 000余个, 总数翻了两番。大部分增加的读者对图书馆都比较陌生, 并不了解图书馆的功能, 认为图书馆就是借还书的地方, 甚至有的人将图书馆与新华书店混为一谈。因此, 许多新读者来到图书馆都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到处瞎走乱逛。这种瞎闯乱撞现象, 并没有让读者找到真正需要的东西, 却使图书馆处于闹哄哄状态, 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 影响图书馆安静的阅读氛围。

1.2 读者集中, 未得到有效分流

免费开放实施后, 笔者注意观察了一段时间后, 发现市县图书馆借阅部的读者量增长幅度最大, 而有些部门, 如参考咨询部、地方文献部、报刊阅览部等部门的读者数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增长。究其原因, 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新读者对图书馆都持有一种最初级的认识———图书馆就是借书还书的地方。甚至有个别老读者, 都借了好几年书了, 还以为图书馆就这书库, 就这个服务项目。因此, 在市县图书馆, 借阅部的工作量是最大的。而只有当读者向工作人员抱怨找不到所需资料, 经过交流沟通, 才得知读者所需的资料在其他的部门是可以轻松获取的。诸如此类, 读者由于不了解馆藏资源的分布, 而盲目在借阅部大海捞针的现象自免费开放以来更是时有发生。

1.3 图书污损严重, 乱架现象屡见不鲜

新读者急剧增加, 借阅部的书库成了“重灾区”。不少读者在书库里喧闹嬉戏, 完全忘记了这里是需要安静的公共图书馆。不仅如此, 外借图书归还回来, 很多都挂了彩:在图书上涂涂写写;将喜欢的、有用的页码撕下占为己有;没有好好保管图书, 被污染;阅读过程中没有好好爱惜图书, 致使一些装订质量不高的图书书脊开裂或脱落;阅读习惯不文明, 卷着书本阅读或以折角折页为记号, 致使图书不宜典藏或书页折裂。另外, 读者在书库里挑书, 将阅览过的或不想借的书不归架, 而是随意地丢弃在书架上。每到图书馆闭馆时, 书库里就一片狼藉, 书架上的书东倒西歪, 就像刚结束了一场战争的战场。

1.4 工作人员压力陡增, 与读者冲突增加

如潮水般的读者涌进来, 让市县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点措手不及。未免费开放前, 金华市图书馆日接待读者不到500人, 即使在最忙的双休日, 日接待读者也不到1 000人。免费开放后, 金华市图书馆日接待读者900人左右, 双休日甚至达到2 500人。尤其是借阅部前台和负责办证的工作人员, 为读者边办理手续边回答读者的提问, 嗓子讲哑掉, 拿读码仪的手发疼, 有时忙得头都没时间抬, 甚至上厕所都得跑着去。工作量的剧增使工作人员的压力陡增, 情绪出现波动。在工作中, 与读者的交流就会显得有点不耐烦, 态度不够端正, 让读者产生误会, 甚至与读者发生激烈的言语冲突。

2 透过现象, 观窘状症结所在

免费开放后的这些窘状, 不仅使图书馆失去了往日的秩序感和安静的阅读氛围, 同时也让读者对图书馆产生失望情绪。问题出在哪儿呢?是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不够吗?是图书馆的服务不到位吗?细想之下, 近几年市县图书馆的发展已有长足的进步, 基本能承担本市县读者的借阅服务,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项目也基本健全。在发达市县, 担心的不是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犯愁的是读者不上门。那造成这种窘状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通过观察和思考本馆的现象, 认为有如下的原因。

2.1 有读者文化教育程度低, 自主借阅能力差

图书馆推出免费开放措施后, 吸引了一批低收入家庭的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这些读者原来舍不得交纳办证的折旧费而对图书馆敬而远之, 图书馆免费开放后, 这些读者纷拥而至, 抓住这个机会分享文化大餐。然而这些读者往往文化教育程度都较低, 对图书馆的了解几乎为零, 即使图书馆挂着功能区示意图和导航指标也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对着浩如烟海的书籍, 欣喜之余却很茫然, 不知如何去办手续, 不知如何填表格, 不知该看哪些书或不知该到哪儿去找需要的书等等。只好不停地去问工作人员, 无形中给工作人员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2.2 有读者信息意识缺乏, 自主检索能力不强

市县图书馆的读者能够自主完成信息检索的读者不多。笔者曾经为了推广宣传数字资源, 以电话和问卷形式, 以公务员为读者调查对象, 进行图书馆利用、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检索方法以及获取等问题的读者调查活动。得到的调查结果有点出人意料:共发出20份调查表, 回收18份;电话打了35个, 回答33个;经统计:61%强的读者反问, 什么是数字资源?20%的读者能有问有答;19%的读者惊喜地反问, 图书馆也有数字资源?另有86%的读者查资料都上网或委托别人查, 而只有14%的人考虑要到图书馆查资料。这个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读者的信息意识的薄弱, 市民利用图书馆的意识的差强人意。笔者在平日接待检索资料的读者时, 发现10个读者中也只有4个读者能做到自主检索, 其余都需要工作人员代查。这种信息意识缺乏的现状, 不仅浪费图书馆资源, 也阻碍了读者享有公共文化权益。

2.3 有读者个人素质偏低, 规章制度意识不强

有许多读者本身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 有强烈的学习需求, 但来到图书馆后, 往往没有耐心阅读挂在墙上或宣传栏里的图书馆规章制度, 举止言行欠文明。他们大声询问工作人员问题, 无视“保持安静、文明阅览”的宣传标语;在书库里呼朋唤友, 无视其他读者鄙视的目光;在图书馆大堂横躺椅子上睡觉或吃零食, 无视工作人员的劝导等等, 个人陋习在此纤毫毕现。更有甚者, 在与工作人员办理借还手续时, 时常因一言不慎或理解有误而发生争吵纠纷。这不仅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工作秩序, 也增加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

2.4 图书馆宣传缺乏持续性, 馆藏资源浪费严重

图书馆的宣传工作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但往往又是图书馆最容易疏忽的问题。图书馆习惯坐等读者上门, 虽然有时也主动走出馆门去做些宣传, 但传统习惯并不容易扭转过来, “坐等上门”仍然是图书馆人的潜意识。偶尔的宣传效果也是短暂的。特别是图书馆推出免费开放措施后, 看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图书馆人会觉得更没必要做宣传。尤其是市县图书馆, 由于经费和人手都不是很宽裕, 不可能像银行、商场等其他服务机构, 在宣传服务和产品方面做得面面俱到。其实, 图书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也在更新, 在添加新的馆藏资源, 添加或更改服务项目等, 如果没有持续性的宣传, 读者就不能够及时了解, 就不能够去使用更多的馆藏资源。

3 读者教育, 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之前提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公民, 免费开放的本质是保障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具体表现为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柯平教授认为, 免费开放的标志并非简单为开放时间和不收费规定, 而要涉及到五个重要指标 (无障碍进入、可检索性、可获得性、可读性、可使用性) 。换言之, 免费开放也需要提供品质服务。而市县图书馆免费开放后的窘状却与免费开放的本质相违背。笔者认为改善市县图书馆的窘状, 让读者享受品质服务, 前提是做好读者教育工作, 让读者认识图书馆, 掌握利用图书馆的方法, 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3.1 读者感知图书馆的必修课

图书馆需要加强读者教育工作, 让读者对图书馆有个概念上的认识:了解图书馆是一个公益性社会机构;图书馆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能提供解惑释疑等功能强大的帮助;图书馆能够向大众提供普遍性、平等性、公开性和重复性利用的馆藏资源。通过读者教育, 让读者感知图书馆就像自己的知识存储罐, 随时可以自由打开享用, 这就会增加图书馆的亲和力, 让读者有信心有冲动跨进图书馆。

3.2 读者使用图书馆的说明书

新读者踏进图书馆, 就像掉进了知识的海洋, 会手足无措, 不知从哪里着手。此时, 读者很需要了解如何使用图书馆, 就像使用新买的家用电器前要仔细阅读使用手册。此时, 假如读者教育工作跟进, 就像给读者适时递上图书馆使用说明书一样。读者对图书馆的功能了然于胸, 就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有序有效地使用图书馆。

3.3 读者爱护图书馆的强心剂

通过读者教育工作, 向读者传达图书馆的每一本书就像知识链中的一环, 缺一不可, 每个读者都有义务爱护它的理念。让每个读者都意识到爱护图书馆, 就是在维护自己的阅读权利。从而营造出人人爱护图书馆的良好氛围, 建立读者与图书馆共存的良好秩序, 让免费开放的图书馆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3.4 读者与图书馆相互理解的桥梁

通过读者教育工作, 让读者了解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明白读者在借阅过程中的随意性会给工作人员增加工作量, 理解读者的无理要求会让工作人员难堪等等。同时, 在读者教育工作过程中, 与读者的交流和沟通, 也会让工作人员了解读者的需求倾向和最佳的服务方法, 了解读者的借阅困难而及时伸手帮助解决。借助读者教育工作, 使读者与工作人员都能做到互相理解,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和纠纷。

4 读者教育措施得当, 图书馆创造价值之底气

免费开放后的市县公共图书馆, 不仅迎来了历史上的春天, 也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挑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舒适优美的环境固然是读者享受文化权利必不可少的条件, 然而基于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读者教育, 才是市县公共图书馆创造价值的底气。因为只有通过读者教育工作, 读者才能平等、普遍、公开、重复地享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进而得以实现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市县公共图书馆做好读者教育工作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4.1 一视同仁, 公平待之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就是公共物品理论, 也称为公共产品,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是一种人人都有权使用、人人都受益的产品。公共图书馆是公共物品, 任何公民都可以享有它。因此, 图书馆应该对进入馆内的每位读者都一视同仁, 公平待之。尤其在读者教育工作过程中, 让每个读者都感知到这种服务宗旨。这样既让综合素质高的读者能认可图书馆的服务, 也让文化水平偏低的读者有勇气跨进图书馆并有信心利用图书馆。

4.2 耐心有加, 贴心提醒

读者教育工作除了将所有有关图书馆的常规信息传递给读者以外, 更多的是在平时与读者打交道的过程中, 及时耐心地将图书馆更新过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及时解答读者的疑问等等。主动与读者交流沟通时, 贴心提醒读者享有哪些阅读权利, 或者提醒读者可以用更便捷的方法获取信息等等。通过此种温馨读者教育工作, 相信步入图书馆的读者会有一种归属感, 觉得自己真的拥有享有公共文化产品的权利, 继而从最初的“功利性”阅读转化为“自觉性”阅读, 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是“市民大书房”的功能。

4.3 创新迭出, 想读者之想

关于读者教育工作的方法, 图书馆同人们已经总结出很多:广告媒体、网络、中小学生图书馆知识教育、新读者入馆教育、图书馆阵地宣传、读者需求调查、读者活动等等。从某种角度来说, 这些都能基本满足各种读者的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 读者希望通过更先进的方法来了解图书馆;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 读者需要更加快捷方便地了解图书馆以及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因此, 读者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 创新迭出, 想读者之所想。从而, 让每个读者都具有基本阅读能力和文化意识, 其潜在的文化需求被“唤起”, 吸引读者到图书馆, 转化为信息行为, 享受国家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

4.4 双向互动, 共享文化空间

读者教育工作并不是图书馆单方面的个体行为, 这是公共图书馆需要转变的一个观念。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认为:“别把图书馆简单理解为成借书的地方, 在现代社会里, 图书馆已经变成了公共文化空间。”尤其在免费开放的形势下, 静态的图书馆服务已经逐渐转变为图书馆与读者双向互动交流的动态场所, “阅读是一种享受”的共识会更具体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 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工作从单方面的个体行为转为与读者交流互动的双向活动是大势所趋。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工作, 应该注重与读者的交流沟通, 听取读者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从而改进图书馆工作。同时, 图书馆也向读者传达图书馆最新的发展态势, 取得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5 结束语

免费开放政策的推行, 不是让公共图书馆处于放养状态, 而是让公共图书馆借机都得到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市县公共图书馆推出免费开放措施后, 首先需要做好的是读者教育工作, 即基于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读者教育工作, 这才是市县公共图书馆创造价值的底气。

参考文献

[1]柯平.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思考[J].图书馆, 2011, (3) :1-5.

[2]李浩.免费开放后的公共图书馆要逐步走向天堂——借鉴星巴克理念打造“第三空间”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11, (10) :74-76.

[3]尹美馥.公共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新世纪图书馆, 2011, (3) :57-58.

8.教育创造社会价值 篇八

当大多数人对新能源的直观感受,还觉得它远在天边的时候。一座座光伏农业大棚正悄无声息地生长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的田间地头上。

这便是昌盛日电(以下简称“昌盛”)董事长李坚之所创新打造的光伏农业综合体,它正在剧烈地改变着传统“三农”的发展坐标,通过园区化和平台化经营为农民就业创收和县域经济破局,开创了一条“光伏农业造血式扶贫”的精准路径,实现了企业和政府、农民、环境的多方共赢。

创立6年来,昌盛飞跃式发展,截至2015年底,总装机量达到800MW,占地面积5万多亩,并荣登“2015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

公司加速发展的背后,是昌盛不断沉淀着的管理“方法论”和企业文化。面对成绩单,李坚之的思考显得更加理性:“昌盛不追求规模做到多大,我们追求的是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做事,和所有合作伙伴,建立一个对等的关系,实现共享共赢,成为一个真正被社会需要的公司。”在“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以价值创造者为本”的双价值理念指导之下,昌盛也正成为社会的“价值创造者”。

“光伏造血式扶贫”政策风口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新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提纲挈领般的发展思路和政策脉络。

2015年11月2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和宁夏自治区主席刘慧调研昌盛日电银川项目,努尔·白克力局长说,看了这个项目,习总书记讲的五大发展理念完全都显现出来了。

这得益于李坚之对“光伏+农业”不断的实践与模式创新,在全国首创了“光伏农业综合体”3.0模式,通过园区化和平台化经营,建设农业综合体,而在贫困地区,把光伏农业和扶贫相结合,再次首创了“光伏造血式扶贫”,这不仅为所在地的农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机会,而且实现了经济作物设施化,改善了当地能源结构,带动了当地快速、协调、绿色发展。在西北众多贫困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从而实现了光伏农业的精准扶贫。

“从创新来讲,除了科技创新,核心的是我们创造一个全新的模式,把新能源、农业的发展和创业、扶贫相结合,不同于一般的输血式扶贫,而是和产业扶贫,和造血式的扶贫完整地结合起来;再就是我们改善了当地的能源结构,新能源占比可能达到40%甚至50%,实现了区域的能源替代,从而实现了当地的协调、绿色发展。”李坚之分析道,“对百姓而言,通过产业扶贫,同政府、农民合作,带动就业,带领农民致富,形成了一个共赢、共享的局面。”而对于一部分有想法的农民而言,进入到昌盛创业平台,变身创客,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在位于即墨的园区里,有一处由60多岁的“创客”孙大爷经营的菜园,他不仅把地租给了昌盛,又来这做起了固定工人,除了地租,每个月有3000到4000元的收入,后来了解了昌盛的模式,变身“创客”,包下了好几个棚,“60多岁按常规来讲,没有什么劳动力了,在中国农村这样人口很多,也很有典型意义,像老孙这样的人,能够在我们的新兴产业发展中找到机会非常重要。”李坚之说,“如今,他的收入翻了好几番,一个棚就有七八万元的收入,给孩子在城里买了房,家里买了两辆车。”

中国仍有7000多万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扶贫压力很大,输血式的扶贫,会造成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贫困地区招商引资带动发展,在经济下行、国家不断要求去产能、很多企业自身难保的情况下,生存更加艰难。

“贫困地区的产业要素不具备,缺人,缺基本的环境和配套,很多企业活不了,而当地有地有光照,反而成为了我们光伏农业的优势,园区的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员,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李坚之说,“要解决扶贫之道,一是产业扶贫,二是金融扶贫,靠政府完全主导的模式,没有一个投入产出的关系,是不可持续的。像我们这样带动着金融,带动着产业过去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少之又少。”

寻找农业“休克鱼”

为了探索光伏+农业模式的可能性,李坚之和团队扑下身子,扎进田地,调研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都从门外汉熬成了老农民,无论是旗下农业种植公司,还是平台化的服务,都做得非常专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李坚之琢磨出了农业的运营和盈利模式。

“平台化和园区化的经营,最核心的实际上是创客体系。”李坚之分析道,“创客体系分为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和政府合作成立PPP公司和产业引导基金,加上我们专业的创客服务团队,创业缺少的产业要素,我们都能给配起来。第二是,我们从原来单纯关注到的种植,变成既关心农业产业又关心农业企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到田间地头培养休克鱼,很多农业企业在没人支持和关注的情况下,艰难地生长在一个瓶颈阶段,资金一直他们的负担,而到了我们的平台上,问题就都解决了。”

模式可复制性,让园区遍地开花,一个园区农业的运营,人员体系的构成,至关重要。“在园区的农业口有三个层次的人,第一个是做园区管理的,这些人是园区管理的通才;第二是做创客体系的,是一帮懂投资、懂运作园区的人,园区不是空的,是有服务内容的,是创客体系在这里起了作用;第三是做事业合伙人种植的,事业合伙人是解决了农业分散化经营的问题,我有那么多的农业公司,才能构成农业种植品种的多样性,还有销售的灵活性,”李坚之分析道。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始终未破局,却在昌盛的光伏农业综合体模式下,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跑步中系鞋带”

102天,101天,从开工建设到并网发电,昌盛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光伏农业大棚电站最快并网时间纪录,这背后支撑着“昌盛速度”的不仅有金融资本的保驾护航,也得益于昌盛不断沉淀的管理理念。

在一进公司园区的石碑上,刻着“泽沐阳辉,昌盛社会”八个字,这是昌盛的企业使命。 在李坚之关于昌盛外部使命的表述当中,有一个概念叫“跑步中系鞋带”,他解释道: “什么叫在‘跑步中系鞋带’,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当你解决了所谓的战略,也解决了所谓的模式,剩下的就是一个团队的问题和管理的问题。昌盛做到今天这个规模,我们内部经常讲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来保证我们的发展。第一昌盛不是求大,我就追求一个,就是追求安全可持续,企业不能跟焰火一样,一闪满地灰找不到了,为什么昌盛踏踏实实地做新能源,做农业,因为农业是很长远的,再怎么变,农业的基本需求不会变。再就是我们有一个理念,做公司、做商业就要能够跟客户建立对等的关系,做一个真正被社会所需要的公司,能够形成和谐的生态圈,保护供应商是保护生态圈,跟政府合作也是为了保护生态圈,我把这些都做得很好,昌盛一定会在这里健康成长的。”

nlc202309040734

谈完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理念,回到管理的根上,就是要关注到人。“昌盛在企业内部就是要实现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幸福,我们真正认识到了,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人就是最重要的,这是对企业经营本质的认识。”李坚之介绍,“我们现在做的叫双价值为中心的大讨论,首先来讲所有的都要以客户的价值为中心,再一个公司要以价值创造者为本,谁为公司创造价值,我们就以他为本,包括最近在做的集团职级改革,分配制度上的改革,多劳多得的绩效工资制以及股权、期权激励。”

伟大的企业让人性升华

“中国即将迎来一个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时代,全面告别黑色高碳发展。”李坚之在谈到新能源发展时说道。预计到2050年,全球新能源发电占比达到80%。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这是昌盛坚持的信念。

如此细数下来,光伏行业将有60年的黄金发展期,而对昌盛来说,农业的发展则是无限期的。

企业的历久弥新,呼唤的是企业家精神。李坚之谈到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时说:“我有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要认识到企业经营的本质,企业经营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公司,公司就是挣钱的,如果说让我的精力偏离了这个目标,我认为那是不务正业。永远要从赚钱开始认识公司的本质,但是之后呢,之后你会发现很多深层次的认知,当你真的想把一个公司做大,你必须要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一个被社会所需要的公司,你的事业必须要高尚,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会油然而生,你和企业都升华了,从金钱的满足回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上。”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艰难,都要保持乐观。谈到关于企业的思考时,李坚之说:“一个是经济下行要有信心,我觉得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我们企业家精神,越是在觉得难的时代,好多的因素不确定,越得需要我们这种企业家精神。我们要做创新型的企业家,要做到创新通变;再一个就是我们要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别想着投机取巧;第三个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实业,也做好产融结合,在现在这个时代,你必须得研究好实业和金融,关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可持续发展背后的安全观

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囿于资金的缺乏,创业初期的李坚之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他认识到只有金融的安全才能保证实业的安全。

李坚之对企业安全的重视可见一斑,在采访中多次谈到了安全可持续发展,将资金使用的期限和企业发展模式相匹配才是资金安全的核心: “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不可持续就没有一切。我为什么说昌盛的规模不是我最关心的,而是追求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很多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知道缺钱,十年干下来还是缺钱,昌盛第一年觉得缺钱,第二年就能把金融做起来。我们一方面在积极地想办法,另一只手马上在研究组建我们的金融板块,我们用了2015年一年的时间,现在已经打通了中长期的贷款,14年基准利率,资金安全不是贷款安全,而是资金使用的期限和模式要匹配。”

不仅如此,和政府、银行合作成立150亿元的产业基金,解决光伏农业园区全面开建对资金的急需。针对银行不能跨区域贷款,昌盛还成立了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

企业“安全可持续”的背后,不只是资金的安全,李坚之说:“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安全的审视,要有这种意识。我们建立了业务模式的安全,我们农业经营的安全,我们整个资金的安全,再就是解决盈利的长期可持续性,这样谈公司的长期可持续才有的谈。”

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企业家们历来很忙,这次采访也是从李坚之的日程表里抢出来的时间“资源”,快速发展的企业使得他的日程总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就是在这样事务缠身的情况下,李坚之在6年里读了三个EMBA。

李坚之谈道:“并不在于读几个EMBA,实际上人保持学习的状态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保持学习的状态,才能够保持一个空杯心态,能够更多地接收外面很多新鲜的东西,我们很多人为什么跟别人沟通不了,因为这里面装满了自己,什么也倒不进去。”

昌盛非常重视学习,除了在创客平台上建设了创客大学以外,还开设了昌盛干部管理学院,李坚之说:“这个干部管理学院就是要让我们的管理层必须保持终生的学习,再教育,现在像海尔都在做,虽然我们创业时间不长,现在也没有做到那么大的规模,但我们在这上面下的决心还是很大的。”

在谈到管理层学习的重要性时,李坚之说: “我们很多的管理层,跟别人沟通时出现了问题,让人觉得比较老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保持学习的状态,保持学习的状态对我们本人有好处,我们保持学习的状态,就会善于跟别人打交道,人家也愿意跟我们打交道,掌握的新鲜事物越多,交流起来也就越舒服。厉以宁先生80多岁了,却能神采奕奕地授课。学习能让你年轻,你的心里面年轻,外表也能跟着年轻。”

如今,“光伏+农业”领域涌现出了上千家企业,已经成为光伏农业的领航者的昌盛,带动了不少效仿者。然而模式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别人复制,李坚之说:“昌盛发展到现阶段,无论是资本的门槛,还是管理的门槛,都是比较高的。”

2015年昌盛快速发展,然而在李坚之看来,昌盛依然是蓄势待发,“2016年会是真正大发展的开始。”李坚之说道。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得体会 篇九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来,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并存,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必将有力推动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生动局面。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条通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不断完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加强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进一步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凝聚到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上来,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10.教育创造社会价值 篇十

六(1)班

为了正确树立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近期,我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活动。

在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向学生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深刻涵义,教育学生在成才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既要做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从小做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好孩子,长大后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好公民。同学们也踊跃发言,畅谈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表示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社会建构论的教育价值探析 篇十一

社会建构论  教育价值  知识  学习共同体  情境学习

教育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源于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不同的教育理论表达了人们对教育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教育实践。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建构论将实在作为社会建构的产物,主张“知识”是根植于社会的,是历史上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这为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提供了新的视界。

一、社会建构论的概述

“社会建构”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知识社会学领域,在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中,知识生产的决定因素是社会文化,着重于探讨文化力量是怎样建构知识和知识的类型。知识社会学家皮特·伯杰(Peter Bergger)和托马斯·勒克曼(Thomas Luckman)在1966年出版的《实在的社会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一词,该书对社会建构论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常识怎样被社会普通成员在世俗的社会行为中构建出来,进而阐释社会实在的建构过程。他们主张的实在更多地是关于结构与制度等因人的态度和行动而存在的社会实在,而其他热衷于科学技术论的学者及时地将社会建构论推广和应用到事实、现象、知识、科学、理论、技术等其他领域。

“社会建构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它的形成源自英国科学社会学界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SSK)。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说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下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社会建构论着重于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焦点放在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生的人类交流互动的过程上。社会建构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即人类不是发现了这个世界,而是通过引入一个结构而在某种意义上“创造”(make)了它[1]。纵观西方的社会建构理论,虽然涉及领域广泛、存在形式各异,但却具有共同的三个基本核心观念。

第一,实在(reality)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在社会建构论的视线中,认知领域中的客观实在并不存在,任何我们认为的“真实存在”都并非是人类对客观实在的表征或摹写,也不是采用所谓的客观方法而得到的“科学发现”。所有的实在都源自人类主观意识的加工,在加工中构建的实在离不开人类自身的语言、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情景脉络,我们对于所有实在的认识和理解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论在这样一种信念上,即实在是社会建构的[2],实在的认识和信念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论从这个立场上对经验论者的知识生成范式持批评态度,并与知识的内源和外源论的传统彻底决裂,提出了知识的社会建构这一全新议题。

第二,语言是社会建构的基本关注点。建构的过程是经由语言来完成的,语言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范畴和分类方式。在社会建构论的眼中,语言不是一种用来表达心理内容的中性工具,也不是事实的运载,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取决于语言指代的客观对象,而是在动态的关系中依赖于情景脉络由人们共同努力通过社会性的相互转换而约定生成的。社会建构论中语言是先在的,并非仅仅具有命名功能,它同时具有规范作用,规定了人们的认识方式,限定了思维的方向[3]。语言符号的社会文化属性及语言所表征的实在的社会认可性规范着个体主观语言意义在社会域界中的合理性,所以不管是针对外部世界,还是探索个人心理世界,社会建构论的基本关注点都落脚在语言。

第三,社会建构发生在交往互动中。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社会过程,是基于特定历史、文化的人们对话和协商的结果。知识本身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非世界真理,知识是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创造”的,在这里知识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不应该简单以正确和错误来区分。不同的人通常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如果仅凭个人对事物进行简单的理解便会遗漏事物的某些方面,造成对客观事物理解的片面性,人们在知识建构中必须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避免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互动沟通过程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便会引发不同个体进行不断的反省和思考,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使其在充满质疑的辩证过程中澄清疑虑,最终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逐渐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二、社会建构论的教育学视角

1.知识从外部灌输到内部建构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纯粹知识)在原则上和其他形式的文化知识一样是可以修改的,认识是“对自然的真实描述”和“有效推理的普遍标准”的纯粹知识,而不是独立环境和超文化的理性。在社会建构论看来,一切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通过社会过程获得它们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存在超越社会群体之上的普遍性。知识的生成不是单纯个体内部的事件,知识是通过大量心智的辩证交互作用而建构的。[4]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差异造成知识建构的多样性,认为学习并非是主体对客体简单的、实在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学习者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合作主动建构“意义”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景中,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与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合作、交流、协商来建构自己新的知识。这不是一种被动的吸收信息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的建构信息过程。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紧密结合,首先要考量学习者本来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再是知识的传输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行组合、批判和澄清。因此,社会建构主义摒弃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而提倡理解式的学习方式。

2.学习方式从个体学习转向共同体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明确指出:“知识源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互动,经历了无数心智的、辩证的转化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知识的产生绝不来源于单纯的个体内部事件。”知识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也就是说知识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知识总是和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求知过程密切相关,包括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相应的情境脉络,知识难以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个体不能直接传递知识,只能分享知识。[5]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建立在其独特的知识观基础之上,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合作协商进而分享对象、事件和观念的意义。社会协商是社会建构主义解释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个体通过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以建构和发展知识来学习,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离不开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互动。在社会建构论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观念,其教学观主张教学首先要创设有利于交流与协商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建立“学习共同体”,作为共同的学习群体中的一员一起讨论和交流,在这样的协同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群体的智慧与思维被所有群体成员所共享,可以说是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由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学习者完成的意义建构。

3.教学过程应该是情境性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理论通常对知识学习持“去情境”的观念,认为只要知识从具体的情境当中抽象出来形成概括的知识,它就能够反映具体情境的“本质”,并且具备与情境的一致性。社会建构主义反对采用这种“去情境”的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相联系,其倡导采用“情境性学习”,主张学习应该回归人们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如果教学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情境化,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只是一种储备,不具有情境性和实践作用。[6]“情境性学习”的观点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沟通问题,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不只是空间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与真实世界之间割裂。现代教育应该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目标,所以学习的任务情境应该生动逼真、与现实情境相类似,学习的内容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类似现实生活中的任务,不能过分简化任务内容,使其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学习的过程应与现实生活中问题解决的过程相类似。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展示类似于现实情境中专家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索过程,并且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学习者进行相关的探索,而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直接灌输给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者更容易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认知结构的量变)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引起“顺应”(认知结构的质变)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只有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4.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地共同建构自己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师生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老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客体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和灌输的知识。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是主体自身在学习共同体中主动建构的,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的,学生处于认知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只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和引导者,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与学习者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经验和学习机会,创造有利于个体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进而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责任感得以增强,达到主动积极学习的目的。可见与传统教育观念相比,在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建构主义下的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个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授予者,学生也不是一无所知的随时准备接收知识的容器。在这样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良好的交流,情感能得到沟通,师生之间能进行生命的对话。教师既要重视自己的价值,也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在建构知识,教师同样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

三、社会建构论的教育意义及选择

社会建构论从认识论出发对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从理论层次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基础。社会建构的认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第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在世界一样都是“真实”的存在状态;第二,从知识的本质来看,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存在于人的内在心灵之中;第三,就认知的科学性而言,认知是具有创造意义的科学活动,经过人的价值观念的过滤,是带有偏见的;第四,就认知的形式而言,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共享或协商,认知结果在本质上是通过合作产生的,而不是依靠权威的操纵。社会建构的认识论超越了传统的客观主义认识论,认识不再是人脑对客体简单的直接反映,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体指向客体的活动以及对自身活动的反思。社会建构论充分说明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从认识论的角度为科学地处理认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性是认识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建构论中关于知识建构的研究对于揭示认识的能动性具有启发性意义。

从教育理论来看,社会建构论从认识论的视域对学习作出了全新的阐释,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建构的认识论反对“把科学仅仅看成是理性活动”这一传统的科学观,强调认知的社会制约性,指出知识的构建过程除了有理性、逻辑、必然的因素,还充满着许多非理性的力量和偶然的因素。社会建构论指出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不确定性,从而改变了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确定性的不良倾向,以及忽略培养学生对知识具有不确定性的认识。由于科学知识观的不同,社会建构论必然给科学教育机制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显著是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源自个体的交流而非发自个体的内部,从而揭露了传统教育理论的弊病,提出了教育过程即“对话”的观点,语言是知识表征、积累和传输的基本形式,从而从微观社会关系层面上丰富了教育研究的视角。

从教育实践来看,社会建构论认为课本知识仅仅是关于客观现象的比较可靠的假设或解释,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绝对参照”,任何知识在个体建构之前,对其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也没有权威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绝对正确、不可改变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或者借助社会性的权威来要求学生接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从他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社会建构论下的教学观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呆板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强调采取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综合实践等学习方式,彰显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对我国教育实际中可能存在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检讨。同时,在社会建构的教学观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情景性教学等),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视野。目前在实践中发展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支架式教学,着重设计、提供相应的概念框架来进行持续的建构;随机通达式教学,强调对同一问题或内容采取多方面探索和理解的方式来获得多种意义建构。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建构论对教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客观主义教育的片面性,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局面,强调教学的情境性和互动性,重视学生情感,强调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彰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社会建构论本身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加上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存在“误解”、“滥用”和“简单接受”的情况,造成对知识客观性以及相对确定性的怀疑,贬低了“书本知识”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夸大了社会因素在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客观主义是哲学中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有结构的,而且这种结构可以被人们认识,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认识。人类思维的作用就是反映客观现实及其结构,因此而获得的意义(即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存在判断知识真伪的客观标准。[7]正因为如此,知识才有可能积累和传递。其次,社会建构论作为认知主义的分支,始终遵循着“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虽然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解释(即个人的知识)与其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有关,即有主观性,但事物的意义取决于事物的性质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客观的,不随人的意志转移,所以个人的知识必然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有些建构论者片面理解了“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论断,进而否定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极力宣扬主观主义认识论,并将它作为社会建构论的本质特征,过度夸大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主观性和社会性,走向了相对主义的极端,甚至走上了“社会因素内在地决定科学知识”的反科学的道路。有些建构论者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强调知识主体的异质性,从而导致陷入不可知论,甚至无限放大学习共同体和情境学习的作用,否定了教师的主导性。由此容易导致忽视实际知识内容的教学和系统知识的传授,学习者只通过自身意义建构得到的知识通常会带有一定的不连贯性和片断性,甚至可能出现知识断层现象,这不利于学习者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既不能将其看作“异端”而完全否定,也不能用其来彻底地代替原有的理念。将社会建构论应用于教育中,需要结合我们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和课堂教育的现实,对社会建构论进行客观的认识、辩证的分析和批判的吸收,借社会建构理论之精华完善教育理论和丰富教育实践。

————————

参考文献

[1] 赵万里.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 Delamater J D&·Hude J S,Essentialism VS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n The Study Of Human Sexuality,Journal of Sex Research,1998,35(1):pp.10-19.

[3]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1).

[4] 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6(8).

[5] 原晓春,陈俊.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6] 谭沧海,谭海波.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7(1).

[7]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基础教育参考,2004(10).

[作者:张丽雅 (1984-),女,四川成都人,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邱德雄(1960-),男,湖南衡阳人,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上一篇:幼儿园优秀数学说课稿下一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