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高考的故事

2024-12-13

我与高考的故事(精选18篇)

1.我与高考的故事 篇一

高尔基说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能使我们打开知识的宝库,获取更多的知识。古往今来,所有的名人都爱读书,也不会有哪个不爱读书的人不会有所作为呢?

我也是一个小书虫,所以在暑假这美好的时光里,我沉静在书的海洋了不能自拔,而我看得最多的书是“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这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而且沈石溪是以人的角度来写的,他还出版了《第七条猎狗》、《野猪囚犯》、《宝牙母象》、《鸟奴》、《当保姆的蟒蛇》、《再被狐狸骗一次》等等书籍,是我一看上就如醉如痴,问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狼王梦》了这里面讲了母狼紫岚的悲惨命运。

在我们眼中的狼是凶恶、残暴、狡猾、毫无人性的,但母狼紫岚她却不一样,他曾和公狼黑桑快乐幸福的生活着。还计划夺取王位,可命运总是捉弄人,黑桑竟死于野猪嘴下,此时的紫岚刚生下了四只狼崽,其中一只是女的。一直公狼崽他只好把夺取王位的希望留给了剩下三只狼崽。时间慢慢的过去了,悲剧又发生了,她最精心培养的黑仔在草原上玩耍却被金雕抓走,之后培养的蓝魂儿丧命于猎人的陷阱,只剩下了懦弱的双毛,和女狼媚媚。紫岚又双毛对软硬皆施,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出狼的本性,鼓励他打败狼王。但因为双毛从小就有的自卑心又出现了,被狼王打败,葬于群狼之口。到了最后紫岚快绝望了,可它一定要实现黑桑的遗愿,媚媚正处于狼的配种期,紫岚只好为媚媚找一头强壮的狼,才能有好的狼仔,可媚媚却和狼群中最奴性的公狼吊吊在一起,紫岚只好将吊吊咬死,媚媚却整天不吃不喝,紫岚费尽千辛万苦找了一匹强壮的狼和媚媚生了狼仔,紫岚最后为了保护媚媚的狼仔而和之前咬死黑仔的金雕一起坠入悬崖。

每读到这我的眼睛总会有泪珠在一旁盘旋还更书有一个人故事呢!那天我的弟弟在看书,妈妈叫我去叫他出来吃饭,我气势汹汹的走进房间说:怎们还不去吃饭还在这玩!结果他走后,我发现他是在看书心想“看一会没事的,万一不好看呢。马上就走。”结果时间慢慢流逝。一看就已经过了半个小时!等我走过去的时候,已经是剩饭剩菜了。哎!真的是“鸟为食亡,人为书死”啊!

2.我与高考的故事 篇二

起源于十股东

我是1979年进入马利画材工作的。但我家与马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我父亲, 他就是马利的职工, 那时我们家就住在马利的职工宿舍, 周围邻居全都是马利人。我是经历了十年的下乡生活后, 顶替父亲进入马利的。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马利的故事。

马利是个历史悠久的企业, 创立于1919年, 至今已有93年历史了。

那时, 西洋画随着宗教已进入中国, 但绘画用的颜料都是从英国、德国和日本进口的。1919年, 著名画家张聿光等十位画家、教育家、企业家, 目睹中国画坛被昂贵的外国颜料一统天下的局面, 决定集资办厂, 生产中国自己的美术颜料。这个民族颜料厂起什么名呢?为表示齐心合力, 股东十人选了一个十笔划的“马”字, 取“马到成功”之意;再选了一个“利”字, 希望颜料厂能够“利国利民”。这样, 马利工艺社就诞生了。

此后, 圆形马头图案的绘画颜料, 开始了其弘扬民族气节、打造民族品牌的创业历程。1919年, 中国第一瓶广告色颜料在马利工艺社生产,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凭自己努力生产的美术颜料;1920年, 马利工艺社又生产出中国第一支水彩颜料。

因为质量优异、价格适中, 马利牌美术颜料很快深入人心, 成为国内美术爱好者的首选。还成功地打入了东南亚市场, 成为我国最早漂洋出口的民族工业品之一。

不但受到普通人的欢迎, 马利颜料还得到了一些著名画家和社会名流的喝彩。著名的社会名流、德高望重的于右任先生欣然为马利题词“光照中国”、何香凝先生题词“绚烂夺目”、徐悲鸿题词“光腾采耀”、林风眠题词“提倡国货, 挽回外溢利权”。

1934年, 马利牌经当时的民国政府核准为注册商标。

几经变化的身份

解放以后, 马利扩大了资产和设备, 并进一步确定了以马利牌为主要商标的经营思路。1951年马利牌经国家批准再次注册。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马利工艺厂先后兼并了近二十家大小企业, 建立上海美术颜料厂并决定马利牌为产品的商标。1962年, 上海美术颜料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支软管国画颜料, 突破了长期来块状颜料的传统, 更方便了大众使用。数十年来, 马利牌始终保持着全国美术颜料市场第一品牌的地位。

1993年, 改革开放春风劲吹。上海美术颜料厂和上海实业 (集团) 有限公司, 以中外合作的方式成立了上海实业马利画材有限公司。双方决定继续使用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并在美术界和美术爱好者中享有相当知名度的双马头马利牌商标。由于中外合作企业有三年免税、税收减半等优惠政策, 上海美术颜料厂赢得了一段时间的较快发展。利用引进的外资, 马利画材购置了先进的颜料生产线及包装设备, 并大胆技术创新, 在国内首先推出了环保型的铝管装颜料。

1997年马利牌商标被上海市工商局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1997年4月又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建立技术中心

1998年, 我被任命为厂长。上任之后, 我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从老一代马利人手中充分挖掘马利的文化底蕴。刚上任不久, 我就去拜访了马利工艺社创始人张聿光先生的儿子 (张聿光当时已经过世, 张先生今年也97岁高龄了) 。张先生很高兴, 给了我许多马利创始之初的资料, 比如于右任等名流的题词。这些资料现在都收藏在马利画廊内, 丰富了马利的文化。

另一件是建立了技术中心。因为我们觉得,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保持活力的灵魂。当时, 马利的产值、销售数据等都不太够条件, 但我们用诚信和良好的发展规划赢得了理解, 最终, 技术中心获得了批复。

2000年, 这个技术中心正式建立。这是全国文教用品行业唯一的省 (市) 级技术中心。技术中心拥有美国和德国最先进的检测仪器和电脑测色、配色系统;在设备上引进了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全自动灌装机、双轴真空搅拌分散机和高效率的耐磨陶瓷介质颜料研磨机, 为马利的发展搭建了厚实的技术平台。

这些年, 马利精品迭出, 产品性能指标始终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比较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把经过研发和创新的油画颜料, 送到了北京天安门城楼管理处, 在2009年共和国50华诞之际, 被用于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巨像的翻新绘制。此前, 领袖像每年的翻新绘制大都采用进口油画颜料, 自国庆50周年起, 用的都是马利油画颜料。可见, 其防晒、防水、防温差等性能都达到了最高的技术水平。

“画家之友”

马利公司历来十分关注画家需求, 在技术中心之下, 我们设立了“画家之友”实验室, 为画家建立个人档案, 投入巨资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装备, 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典型的“画家之友”是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 北京奥运会“福娃”的主创。韩美林希望马利在中国画颜料的基础上, 研发融合中国国画与西方水彩优势的新型颜料——中国墨彩画颜料。

其实, 早在2008年我就收到了韩美林先生的来信。信中提到他对传统的中国画颜料的晕染效果很不满意, 询问能否研制具有晕染效果的新颜料。为此, 马利公司的工程师们付出了三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 韩美林大师也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数十次试笔, 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墨彩画颜料。韩美林每次试笔都极为认真, 并用蝇头小楷予以评注:“好”、“差一点”、“可以”等。正是根据韩先生的批注, 进行反复调试, 最终才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它除了具有中国画颜料传统颜色沉稳的质感, 与墨混合还具有很好的晕染效果。由于该颜色色彩纯正、饱和度高、手感细腻, 获得了韩美林先生的充分肯定和众多画家的喜爱。

2012年1月, 为了这款颜料的发布, 我们专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

韩美林工作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创新中国优秀的民族绘画产品”的中国墨彩画颜料研讨会。

与此同时, 我们还与著名油画家徐芒耀共同研发了博物馆级油画颜料, 使用这款颜料画的油画作品, 可以放在博物馆中永久珍藏。在文化部指定的重大历史题材回顾展中, 多位上海著名画家参与的油画作品全部使用这款博物馆级油画颜料, 他们对产品的优秀品质都给予了高度赞扬。

近年来, 马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应对国外一流生产商的竞争, 很多国外厂商把工厂直接开到了中国, 与这些国际厂商的竞争是品质与创新的考验。因为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 我们开发的系列产品, 不逊色于任何一家顶级颜色生产厂商。

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注重技术的同时, 我们也注重马利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长期以来, 我们通过与美术界的合作, 采取多样化的美术活动来宣传马利品牌。公司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合作赞助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专设“马利艺术创作奖” (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 ;和《美术报》合作赞助举办全国马利杯少儿书画大赛;和上师大教授合作出版《绘画颜料与色彩指南》大型工具书;举办马利创始人张聿光个人画展等, 均有效地提升了马利品牌的知名度。

2000年, 我们在中央美院设立了“马利艺术奖学金”, 现已遍及中国美院、鲁迅艺术学院、西安美院、湖北美院、四川美院、天津美院、广州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各大美院。甚至国际上最知名的美术院校之一、俄罗斯列宾美院以及澳洲国家艺术学校, 也设有“马利艺术奖学金”。

与此同时, 我们也在全国各地开了许多专卖店, 有些开在文化街, 有些开在学校里, 像北京就开在中央美院。甚至还开到了法国里昂、新加坡和土耳其, 目前专卖店总数已经达到34家, 今年还将再开几家。不仅促进了产品的营销, 更重要的是对马利品牌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所有这些, 都进一步奠定了马利在我国美术类商品中第一品牌的地位。目前马利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 (国内市场占有率近60%) 、品种最齐全 (十几大类一千多个品种) 、产品远销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地区的美术画材专业公司。

从民族走向世界

“马利”作为一个已有96年发展历史的老企业, 年营销额虽已超过2个亿, 但由于其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作为一个老企业, 生产一线员工的年龄结构普遍老化, 平均年龄五十多岁, 已不适应一线岗位繁重的工作要求, 而所招聘的年轻外来工, 又由于流动性相当大, 给生产质量带来了许多问题, 现有技术、营销和管理岗位人员的基本素质也已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 再加上生产车间较为分散, 成本和消耗都很高, 效率无法提升。可以说,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马利如要继续发展, 不突破瓶颈, 不改变现状肯定是不行的。但究竟如何突破, 又是很考验智慧的。

为此, 公司在制订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方案中提出了“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目标, 制订了生产场地结构调整、产品营销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调整的具体措施。并通过努力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 (深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的艺术内涵) , 创新自身的产品优势 (厚民族绘画材料之根基, 创世界绘画材料之色彩) , 突出自身的品牌竞争优势 (马利商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来加快自身的转型发展, 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

3.我与动物的故事 篇三

现在养狗的人越来越多,怕狗的人也与日俱增,我也得了“恐狗症”,并且成了其中 名无辜的受害者。

那天,我提着五个肉馅饼,哼着小曲往家走。突然,一只寻着香味的狗把我盯上了。我进退两难。狗突然冲我大叫几声“汪汪汪,汪汪汪”,我顿时被吓得心惊肉跳,两腿发软。这时,狗猛地向我发起了进攻,扑了过来,我如一支离弦的箭一般射了出去。狗呢,像一阵台风般刮了过来。跑的时候我脑子里想,以后再也不买该死的肉馅饼了,我只买素馅饼。唉,不过现在明白过来确实有点儿晚了。我拼了老命使劲跑,估计这速度在长跑考试中可以得A+了。

箭终究跑不过风,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眼看着我就要被狗追上了,我急中生智,跳上了一旁的石凳,跨上了石台,这个石台足有两米多高,狗一时不能跳上来,就在下面徘徊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一刻钟过去了,我实在耐不住了,猛地跳了下来。它又开始追我,我没办法,只好来个将计就计。我用手指着后面,大叫 “看后面!”它还真“听话”,一下子就往后面看,以为有什么好东西。这时我就逃到了人群里。可它又寻着气味找来了。我实在没办法,只好忍痛割爱——把馅饼扔给狗,狗扑了过去,贪婪地舔食着,我用“美食计”才从狗嘴里“逃生”。

看来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战胜不了自己。

几只小兔一台戏怀琳

周五放学那天,我冲出校门不久,目光就被路边一伙围着的人吸引住了。走近才看清了,原来是几只超级可爱的兔宝宝把路人给吸引住了。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毛茸茸的小白兔,它们人挤人,不对,是兔挤免,在笼子里翻滚腾挪,折腾个没完。你想想看,胖乎乎、圆滚滚,像个小毛球似的东西,被放在一只小的不能再小的笼子里,各自缩成一个狮子头丸子般大小的“麻团儿”,多好玩啊!小“麻团儿”们一刻也不消停,一会翘首期盼,一会儿低头思考,一会儿又开始争夺本来就不大的地盘。

小贩一来喂食,一只活跃的小兔子就争先恐后地拿同伴当梯子爬,虽说它那身体胖墩墩的,但是身手敏捷,吱溜一下子站起来——它站在另一只的身上了。底下那只兔宝宝不干了,急忙把肥屁股一撅,用它那红红的、亮闪闪的大眼睛瞪着主人,好像在说“你这个白痴,没瞧见这还有个饿着肚子挨整的吗”?上面那只抢了几口食之后,估计也觉得自己有点儿“欺人太甚”,吱溜滑下来,但是不甘心,又踩了底下那个“老实人”几脚。

主人喂了几片叶子后打住了,这回它们可都老实了,看着它们白花花的小身子和略微尴尬失望的表情,我不禁哈哈大笑。哎,该回家了,可是我还没看够啊!

走进动物世界宋山

说到动物园,我去过好几次,但每次都只能透过粗密的铁栅栏观看各种动物。笼子里的动物也怪可怜的,整天被关在狭小的空间里,总是一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样子。不过这次,我在重庆野生动物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动物世界,我带你去瞧瞧吧

刚进动物园大门,我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观光车。车慢慢穿过了茂密的树丛,转眼间,就进入了这个占地数千亩的动物世界。成群结队的袋鼠在广阔的草地上奔跑、跳跃,给我们表演拳击、打斗.三只顽皮的小黑熊在池塘边嬉戏玩耍:一群斑马在悠闲地散步,不时低头去啃嫩嫩的青草;非洲狮正趴在巨大的岩石上睡觉,享受着阳光浴……随着车的行进,一幕幕精彩的场景接连不断地跳入我的眼帘。两只美洲狮围着我们的观光车不停地转悠,还故意把脸贴着窗玻璃吓唬我们,我们只能躲在车里,就像被关在笼子里似的。

这些可爱的动物朋友,个个都让我惊喜万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个动物里的大高个儿“姚明”——嘿嘿,就是长颈鹿。它全身都布满了褐色的不规则图形,脑袋是个三角形,就像卡通人物一样憨态可掬,特别讨人喜欢。据说它今年只有两三岁,但是怎么会长得那么高呢?我好羡慕它,真想爬上它的脖子,体验一下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瞧!也许是因为紧张,它走起路来同手同脚的——顺拐了,真逗!更有趣的是,据导游介绍,长颈鹿天生就有恐高症和高血压这两种病。我还真无法理解它既恐高,又要长那么高是啥原因。

我还到了龟苑、猴苑做客,到百鸟园与鸟儿亲密接触,让我大饱眼福。动物们在自己的家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多快乐啊我喜欢这样的动物世界。

《不好选择的选择》答案:

4.我与高考的故事 篇四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书的故事500字作文从小到大我与书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力量的源泉,书是智慧的结晶,书是……。书伴我们成长,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和书之间发生了一些使人难以忘怀的事。

小时候

小时候,没有看过书,只记得自己接触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那时候自己不认识几个字,每天晚上之好缠着妈妈,让她教我读书,我也学着她的样子,用手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呀呀乱语,根本不记得神魔东西。到后来自己能识字了,才看得懂原来里面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读《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都伴随我了整个童年。

9岁时

9岁时,我虽然识字不多,但也认得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字。神魔者神魔也,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在家中书橱里找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三国演义》。我便拿起开始认真地读,其中我记得最深的一句是,开头话说天下大事,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有许多不认识的字,但是我就像冰心奶奶所写,她读书竟然越看越懂,其实我也和她有同样的`感受。只看懂了字的一半。有一次我看到了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我竟看的哭了起来,半天眼睛都不舒服,现在想想还真有意思呢!

现在现在我看的书是数不胜数,像《鲁宾逊漂流记》《史记》《红楼梦》,还有老舍的《四世同堂》,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朝花夕拾》这些文学史上的精品,我都细细品读了,虽然有些东西在我这个年龄或许读不懂,但是我认为他一定会在以后我们的经历中去感悟去懂弄明白的。

书,从我记忆就开始陪伴我;书,见证了我的成长;书,是一位不会说话的朋友;书,是一位年迈的老者;书,是无穷无尽的源泉。

5.我与汉字的故事 篇五

汉字,我天天和它打交道。它也是我的好朋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与它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小时候我对汉字情有独钟,在画画后,我总会提笔在画上签上名儿。那时候的我,很小,只会写“大”、“小”、“人”等几个简单的字。我就在画的角上歪七扭八地写上“小大人”。有时记不住,就写成“大人小”,要么写成“人小大”。现在翻着看看,我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幼儿园毕业时,我终于会写我的名字了。为了使我的画看上去更好看,我就把张鹤宁三个字平均分在画的四个角,我居然把鹤字左右分家写成两个字。当时,我并不觉得很可笑,还得意呢!

上了小学后,我在作文中很可笑地把“公鸡”写成“分鸡”,把“母鸡”写成“每鸡”。老师看见了就会在我的作文本上画上几个红圈圈。

虽然这些只是因马虎而出的错,但一直让我对汉字肃然起敬,让我觉得汉字是那么神奇,那么有趣,比那种拼音文字能表达出的东西更多更深。正是因为汉字的有趣,我也很爱写作文。我想从心底对汉字悄悄地说:“我很喜欢你!”

在识字认字的过程中,我也与汉字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记得有一次,在奥运会期间,当电视屏幕上出现“自豪”两个大字时,我天真地指着它们对爸爸骄傲地说:“白象!”我还没反应过来,爸爸突然哈哈地大笑起来。原来那是“自豪”两个字。

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有趣,形近字、形声字、同音字„„我之所以喜欢汉字,是因为它的变化,它的奇特,它的样子,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精灵,那样有趣、那样活泼,随时都能表达一种欢乐的心情。

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很荣幸,很自豪。因为,我们中国有一绝——那就是汉字。在汉字的陪伴下,我快活地过着每一天。

这就是我与汉字的故事。

我与汉字的故事

在我的作文里经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如,‘做’与‘作’,“历”与“厉”,“在”与“再”等,还有一些字不是少了一点就是多了一撇。有时候写错或读错都会给人带来尴尬。

记得有一次在超市我大声的让妈妈给我买“九子”吃,很多人都笑了,妈妈只好说我孩子视力不好,没看清楚少了一点,可百思不得其解的我还是小声嘟嘟说“明明就是九子吗”妈妈赶紧带我离开。

还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我走进一家文具店,想买一支钢笔。我在店内转了一圈,发现了一种 “刚笔”,我不知道这“刚笔”有什么独特,所以就没敢问,也没敢买,回到家里,我要妈妈给我买“刚笔”,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说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刚笔”,肯定是店员标错了,其实如果你细心像这样的错误还真不少。

妈妈说小的时候也经常写错字,上高中的时候她的物理老师在她的作业打了很多问号,妈妈问老师哪里错了,老师说让妈妈仔细看,妈妈怎么都没看出来,最后老师说你看看牛顿的“顿”该怎么写,妈妈一看自己不好意思的笑了,原来她把 “牛”与“屯”合在一起叫做“顿”,还有“或”字少了一瞥,“德”字少了心上面的一横,“帮”字的左上部分写成了反犬旁,都闹了不少笑话。

我把自己原来的作业和日记翻出来,发现里边的错别字还真不少,以后我一定要认真书写,规范书写和使用汉字。

朋友,少闹出一些尴尬的事。

我与汉字的故事

“丁铃铃„„”,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老师捧着一堆作文本走进教室,他扫视了一遍教室,然后开口说:“现在我念一篇文章给你们听听。”说着,就念了起来:“爸爸的归来使我惊喜万分,我抱到爸爸跟前„„不只哪位同学‘抱’到爸爸跟前呀?”

我的脸刷地红了,缓缓地站了起来,说道:“应该是跑到爸爸跟前。”老师生气地说:“‘抱’和‘跑’,一个提手旁,一个足字旁,你居然会搞错这两个字,所以你这篇作文,只能打‘合格’!”

有些同学看着我,捂着嘴偷笑,我羞愧地想找个地洞钻进去。也正因为这样,能打“优”的文章,也变成“合”。

下课了,我做在位子上,闷闷不乐,看着这个“合”字,我心里暗暗责备自己:叫你写作文时不认真,居然写错了这两个字,害这作文的质量受到这么大影响。

还有一次,我正在看电视,看到一则新闻:有一家大公司,向国外出售高质量产品,可就在检查时,发现了这样一行字:中国总经经销,就因为在包装上,多打印一个“经”字,这批产品统统被返回公司,要求重新做过。

就因如此,这家公司要重新包装过这些产品,造成损失10万元!看到这儿,我惊呆了:10万元!就因多了一个字啊!

是啊,生活中给了我们多少的教训,一个错字,它所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呀!

我与汉字的故事

一年级时,我认识的字还不多,但因粗心看错字,认错字闹出了不少的笑话,直到现在想起来使人羞愧难当。说起来仍让大家忍俊不禁。

有一次,我做完了家庭作业,便拿起一本《读者》来看。《读者》上有一篇介绍兵马俑的文章,我在读时把“兵马俑”读成了“兵马桶”,当时我很奇怪,秦始皇为什么用那么多的马桶来陪葬呢?便问妈妈:“妈妈,秦始皇是不是买马桶的?有那么多马桶来陪葬。”妈妈皱了一下眉头:“什么马桶?”我指着书念道:“秦始皇兵马桶。”妈妈大笑起来:“唉!我当什么呢!那字读俑(yǒng)不读(tǒng)再说了,秦始皇用得了那么多的马桶吗?”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最让我尴尬的是和姐姐吵架。有一次,因一件小事,我和姐姐吵起来了。她说我以后是马路旁边扫垃圾的,还让我给他洗脚。我很愤怒,大骂道:“你长大还是个穷光蛋,满身跳蛋的穷光蛋呢!”姐姐听了之后,不但没被我的话激怒,反而满不在乎地说:“啊!跳蛋呀!我可没有听过,是不是个新词呀?请你给我们讲讲吧!”家里人听后,也都围了上来,笑得前俯后仰,妈妈笑得累都流出来了,捂着肚子说:“你把‘跳蚤’说成了‘跳蛋’了,粗心先生。”我当时满面羞愧,真恨不得把姐姐的嘴用胶水胶住,然后,自己再地上找个地缝钻进去。

唉!粗心就像一件漂亮衣服上的补丁,让我才子的名誉一落千丈,今后我一定要把粗心当成我最大的拦路虎,把它消灭的一干二净。

我与汉字的故事

回忆从小到大,我在识记、理解、运用汉字时发生过一件印象最深的事。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正在补习班上课。班级里传出了一阵老师的批评声:“姚嘉豪,怎么回事?慈祥的“祥”到底怎么写?”说完,把作业本飞到了我的座位上,同学们的目光纷纷从作业本上转移到了我身上,使得我无地自容,恨不得找条地缝钻下去。

我立刻订正好,又递给了老师批改。“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仓颉创造了文字吧!”“是呀!”同学们大声答道。“可今天我们教室里却又出了一个造字高手——姚伟人。”“哈哈,哈哈!”同学们个个抱着肚子,哈哈大笑,直跺脚。而我却缩在一旁,一声不吭,只是低着头,觉得更加羞愧了。

老师拍了拍桌子,说:“好了,同学们不要笑了,你们自己有时候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自己管自己。”可有的调皮蛋却还是咬着牙发出“呯呯”的笑声。这回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拿出本子在纸上准确无误地写了十遍“慈祥”这个词,牢牢地记住了写法。老师夸我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

6.我与课改的故事 篇六

——我与古代文化课历史课型模式“读讲导练”的故事1

历史价值观就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而当前我们的历史教学仍比较重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概念,而忽视了对学生历史价值观的教育。许多学生认为学历史就是背诵、记忆历史知识点,只要掌握了历史知识点,考试就能得高分。许多教师也是抱着这种想法去教学,这显然与历史教育的本义相背,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念也明显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的思想状况更是喜忧参半。既有比较活跃和开放的一面,又有受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的一面。在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历史价值观的教育,发挥历史课应有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史科技与文化成就与特点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科技与文化课中具体的科技发明、杰出人物及成就、文学与艺术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它所带来的价值和影响。

比如,通过学习学生了纸的发明源于西汉,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这是基本史实,但我们更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知道的是“纸”的发明的价值和重大意义: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比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虽然不能预测地震,但是能加快救灾的速度等等。

只有知道了科技发明、杰出人物及成就、文学与艺术成就的价值,才能真正明白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伟大。

教学改革就是教学理念的改革,而历史课型模式就是践行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的载体。基于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古代科技与文化的成就与特点教学内容而设计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的“读讲导练”模式。

关注核心素养,增强学生人文积淀 ——我与古代文化课历史课型模式“读讲导练”的故事2

教学改革就是教学理念的改革,而历史课型模式就是践行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的载体。基于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古代科技与文化的成就与特点教学内容而设计了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人文积淀的“读讲导练”模式。

1、早期的一些电视综艺节目展示了一些所谓“明星”的素质:低下,惨不忍睹,一些初中历史、语文、地理等课本的常识知识他们居然不知道,却在公众场合胡言乱语,误导年青一代。设计“读讲导”模式,是想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常识,进而破灭所谓“明星”的光环,不让自己成为傻“粉”,要追星,也要成为有素质、有选择的“粉”。

2、实际教学中的经历告诉我初中必须注重学生基础常识的识记、积累,增加人文积淀。课堂中常有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探究,比如“如果穿越时光隧道,让你回到汉朝,你会见证到哪些重大文化成就?”“那里出现了欧洲文明的第一缕曙光,那里指哪里?”等问题,而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他们连基本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哪个朝代的、传统文化成就(基本诗词)、基本的地理概念等都分不清,张嘴就乱说、妄说,这样的探究纯粹就是浪费时间,连基础都不具备的怎么可能开展探究、小组讨论?这就迫使我们要想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就不得不注重基础。

3、劣质电视剧的胡编乱造,不符合史实的场景出现在不改出现的朝代背景中,会误导年青一代。“读讲导”就是为了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4、当代一些年轻人的素质堪忧。曾记得一则笑话,在一所大学里,水稻专家袁隆平的画像张贴在一个橱窗里,而过往的学生却不知道这是谁,嘴里还念叨“怎么一个老农民都贴进学校橱窗了?”,这个笑话有点冷、有点悲。我不希望我们的学生是这样子的!初中,识记基础常识才是最重要。“读讲导”满足这一点。

5、江苏电视台的“一站到底”现在的选手基本都是名校学生了,展示了很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这说明舆论导向在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切实提升素质。“读讲导”就是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实现基本的“人文积淀”。

综上,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出门不开口乱说,开黄腔,我们需要强调基础,在强调基础的之上,贯彻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一些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就是“读讲导”古代文化课课型模式的初衷。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成历史价值观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7.我与山里孩子的“故事之约” 篇七

工作之地是离我家20公里外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鸭子坝。虽然这里偏僻, 交通不便, 一路崎岖, 从家出发得翻山越岭3小时才能到达学校, 我却毫无怨言, 毫不退缩, 路是我选的, 我就要坚持走下去。事实上, 在那儿的4年, 也是我最快乐最怀念的4年。

从刚跨入这所小学的那天起, 我就被浓浓的快乐所包围。也许因为我是踏入这个偏远山区小学的第一个女大学生, 也许是鸭子坝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太需要老师的缘故, 报到那天, 15个孩子用他们最灿烂的笑容、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了我。一见如故的我们, 就像只是暂时分别几天又见面的亲人。他们叽叽喳喳围着我, 向我介绍班上的“黑四”怎么作, “憨狗”怎么不听话……他们津津乐道地讲着, 我的心填满了喜悦。我也把满心的喜悦化作动听的故事“田螺姑娘”回馈给他们。我发现名字稀奇古怪的“黑四”“憨狗”听得很投入, 那专注的眼神、眨巴的眼睛, 似乎也想从河边把“田螺姑娘”请回家里。他俩好奇地说:“我们家旁边的小河里就有好多田螺。”我趁机说:“田螺姑娘最喜欢勤劳、勇敢的男子汉!”通过这一暗示, 我发现“黑四”“憨狗”这两个男生干劳动可积极了, 累活、脏活总是抢着干。

我惊叹:故事的魅力真是了得!于是, 我琢磨着孩子们的胃口, 变换着故事内容, 变换着讲述的方式, 并与他们约定:只要上课专心听讲, 按要求完成作业, 每天就有故事听。

因为想听故事, 孩子们总是认真、按时完成作业, 他们不想错过我的下一个精彩故事;因为想听故事, 他们个个都听话, 上课精神抖擞, 没人交头接耳, 他们怕惹老师生气就取消了故事与他们的约会。我暗自窃喜, 这样的结果正是我想看到的, 更主要的是我还有另一个目的———将来, 听到更多学生自己的故事, 看到这里刮起一股阅读风, 让更多的人享受倾听和阅读的快乐!

因而, 我一如既往地讲着孩子们爱听的故事。有时故弄玄虚留下悬念, 吊吊孩子们的胃口;有时, 故伎重演“看, 我讲的故事就在《安徒生童话选》中躲着呢”, 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跑到我这儿借书。当然, 跑得最快的是五六年级的学生, 他们一到, 我所有的书都会被“抢劫一空”。他们是我们班讲故事时窗外的常客, 密密匝匝的, 好在窗子是用木头雕刻的花瓣型小孔, 一张笑脸正好配一个小孔, 他们把脸紧贴在花瓣型窗口上, 屏息凝视, 直到我的故事结束才肯离开。一来二去, 我跟他们渐渐熟了。孩子们喜欢听, 我也不拦着, 反正这是好事, 一举多得嘛。

跟我借书的, 大多是离学校很远很远的“和尚水沟村”的高年级孩子。他们村是我回家必经的一个村子。每逢周末, 他们总是在村边的路口等着我, 亲切地称我“故事姐姐”, 欢呼着与我一同返校。一路上留下了我们的歌声与欢笑, “牛郎织女”“女娲补天”“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伴着花香显得十分惬意。有故事陪伴的日子, 孩子们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 巴不得回校的路长些, 再长些。

最让我难忘的是孩子们顾不得疲倦, 每天晚上自觉完成作业后, 都要来找我, 二十多个学生把我团团围住, 非要听完我讲的故事方才安心入睡, 就像失眠的人非得吃上几颗安眠药一样。我刚刚参加工作, 就深切地感到这里的孩子们对知识、对课外书的渴望, 我把我所拥有的《童话王国》《儿童文学》《少儿文艺》《安徒生童话选》《民间传说故事》等书籍倾囊相助, 也不能满足他们阅读的需要。

是该为他们到图书馆办借书证的时候了, 我对自己说。我告诉孩子们, 只要在图书馆办一个借书证, 一年四季就可以借阅数不尽的书看, 对什么书感兴趣就去借什么书看, 可以第七天还书, 接着又借自己喜欢的书。听到这一好消息, 孩子们乐得像炸开了锅的“爆米花”。我趁热打铁, 利用周末帮助孩子们办到了借书证。几个孩子兴奋得呼啦啦就借了二十多本书, 他们如饥似渴地读着, 津津有味地讲着, 我心中的梦也在一个一个悄悄地践行着、实现着。

由于孩子们的家“和尚水沟”离县城遥远, 我就成了他们借书、还书的中介, 我的菜篮子变成了“书篮”, 回家时, 我背着书下山坡;返校时, 我又背着一本本书翻山越岭, 着实淌了不少的臭汗!可是为了实现我心中的梦, 为了圆孩子们的阅读梦, 流点汗又算啥!

8.我与《讲刊》的故事 篇八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太过执著,我们把幸福定义得太过狭隘,譬如儿女一定要上名牌学校,要能买得起名牌包,住得上别墅,开得起豪车。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与自己的设计相差十万八千里。于是,郁闷、忧愁、委屈,觉得自己就是一步走错,掉到苦海中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非也。钱文忠老师讲的一段经历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在做西域史研究时发现,那些西域民族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在物质财富上虽然没有“北上广”那样发达,但是他们内心总是充满快乐与满足,并没有因为物质上的匮乏而愁苦。所以,幸福与否的关键,不是处境,而是心态。

记得多年前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他随机抽取了100名打工者,其中有60名表示自己挺幸福的,而其余40名则对自己的际遇感到不满。经过进一步调查,学者发现,感觉挺幸福的人,他们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看到的是“自己比过去的日子好多了”;而心怀不满的,他们看到的大都是“工资比别人低”、“房子比别人小”、“车子比别人差”。

这个结果似乎正应和了一句话: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并不来源于自己,而是来源于自己与别人的对比。这让我在不自觉中又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当下。那个早上,我抛开了房贷的压力,放下了失眠的困扰,推开了工作中的不愉快,想到了困境中给我支持的朋友,忧伤时给我安慰的亲人,心情顿时灿若阳光。我对自己说,幸福不是只有一条路。

《讲刊》对我而言,就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结,让我开始珍视当下的幸福。

回音壁

偶像的黄昏:春节前,听说复旦高研院邓正来教授逝世的噩耗,不禁扼腕叹息。碰巧3月份《讲刊》刊登邓教授的一篇演讲,说到“做真学问要慢慢来”。做学问贵在恒久,勤于雕琢,不为考试突击复习。反思从小到大,读书又有多少是出于纯粹的求知兴趣?如今,步入而立之年,抛却应试教育带来的功利观念,再回头静心读书尚且不晚吧!

编辑回应:邓正来教授辞世时,那期稿件本已编好,编辑部随即决定刊登一篇他的演讲,以追思这位学者。斯人已逝。精神长存。让我们记住他说过的“把做学术研究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把读书和思考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与您共勉!

芥末的滋味:上期章子怡的“口述”中,我特别喜欢“你可以选择放弃,但是你不能放弃选择”这句话。选择,是人的权利,也是面对人生采取的主动态度。有的人放弃选择,随波逐流,便失去了自己。这句话点醒了我,去主动选择未来,去努力成为自己。

9.我与特教的故事 篇九

XXX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岁月却是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两年年前,刚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我,意气奋发的我,怀着青春的梦想,来到了XX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特教老师。两年多来为人师表,在讲坛上不断地上演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也有一些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上。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感悟至深。

两年的特教生涯,使我感悟到:残疾学生因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导致他们的猜疑心较重。比如,面对听力障碍的学生,如你看他们的眼神或是表情不好,他们就会认为你对他们有意见;面对视力障碍的学生,如你说话的语气重些,他们就认为你是个不好接触的人,甚至会认为你是看不起他们等等。

听力障碍学生张xx所表现出的猜疑心是我任教以来最为典型的一个事例:我刚带他时,性格活泼开朗,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好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他觉得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于是,他开始沉默不语,并连续几次故意违反校纪校规。针对张xx的反常现象,我找来了他的家长,交谈时,当听到张xx暑期放假在家曾想过自杀时,我懵了,昔

日学习优秀,各方面都表现不错的学生怎么会变成今天的这个境况呢?但家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李老师,以前我们家娃说,他最喜欢你了,但最近我发现孩子在一张纸上写着:我恨李老师!问他原因她不肯说„„

我认为,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教师的爱心能使孩子们更健康的成长,能使有缺陷和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信心倍增,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带他走出埋在心中的阴影。从此我加倍地关注他,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资料,特别是这类问题孩子的心理学,还向长辈、专家请教,摸索出对付这样孩子的方法。时间一天天过去,在我关注下,张xx终于愿意向我敞开心扉,他说我曾在老师们面前说他的坏话,看不起他,不喜欢他了。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次我和老师们谈论一些事情时,不轻易间向走过我身旁的张xx瞥了一眼(注:当时我没注意到他从我旁边走过),从此,他就认为我对他不好,讲他的坏话。通过和他沟通,我还发现他心灵居然有那么多怨恨,恨爸爸妈妈,恨上天不公,甚至恨生命。天啊!这是个孩子该有的想法吗?我震惊了,我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找来海伦·凯勒、张海迪的故事讲给她听,告诉他我们的人生路并非都很平坦,有时也会有荆棘和曲折,我们要坚强地鼓起勇气去面对去战胜,做生活的强者,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完美。我用心去和张xx交流,用心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从

此,他有烦恼向我倾诉,快乐也与我一起分享。在他身上又找回了往日的活泼、坚强与自信,最后在初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他参加考试的前几天,还给我发来了条短信息:李老师,我要努力学习,我要上大学!看着张xx的短信,我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10.我与音乐的故事 篇十

姓名:谭巧

学号:12405700610

专业:机械大类 音乐是一种很美的艺术,让人禁不住就陶醉其中,不管是优美的还是激烈的,都有震撼人心的巨大效应。好的音乐永存于世间,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说起音乐,其实我几乎不懂音乐,但媒体的发达,使得音乐之声不绝于耳,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放着流行歌曲,各种店铺里都放着音乐。在身边众多的喜爱音乐者的渲染下,我也逐渐开始听一些喜欢的歌曲。

我对乐谱不太认识,觉得自己五音不全,所以我基本上不唱歌,只是听歌;我听音乐的理由很简单,音乐节奏柔和,弦律优美,也喜欢音乐里的唱词;词,简单、明了、有丰富的内涵;我有选择性的听歌,并不是哪些歌最受人欢迎就听哪些歌,我只选择哪些旋律优美,让自己听起来感觉很舒服的歌,不管是新歌还是旧歌,也不管歌曲的类型是何种。每次听歌时,我都会不自觉的随着音乐的节拍而敲击手指。

我与音乐接触的不多,依稀记得,最开始与音乐接触是在童年。童年的时候,父母、亲戚、老师都会教小孩子一些歌曲,记忆深刻的有《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分钱》、《小燕子》、《两只老虎》、《小嘛小儿郎》、《小兔子乖乖》。对于这些歌曲有些影象还记得,在学《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时候,经常把歌词中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块宝”和“没妈的孩子象根草”搞混淆,唱成“有妈的孩子像根草”。这些歌曲郎朗上口,容易学,小时候学歌倒是学的挺认真的,有时候在上学的路上还会唱几句“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喽,无颜见爹娘„„”。

小学、初中都有音乐课,老师会教一些书本上的歌曲,记得的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剪羊毛》、《大海啊大海》,还记得学《剪羊毛》这首歌是为了参加班级合唱比赛。对这几首歌的歌词记得不多,只有《让我们荡起双桨》还记得几句,可能是因为其旋律优美;对《大海啊大海》只记得开头,而《剪羊毛》则完全不记得了。

歌词是音乐必有的,歌词也是音乐的“前锋”,谱写乐曲的是人类的心,而音乐展现的是人的心世界。歌曲的文字表达了一首歌曲的主题,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其歌词表达出了妈妈对儿子的养育之恩,儿子对妈妈的回报。歌词是吸引我们喜欢这首歌的前提。音乐不是文字和旋律的合作曲,它还有更深刻的一面,使我获益匪浅。有些歌词讲述人生哲理,使我得到启发。有些歌词也蕴含着各地的传统文化、习俗,丰富我对其它地方的了解。

我喜欢歌曲,但我并不追星。最开始接触的流行歌曲是周杰伦的《青花瓷》,刚接触这首歌曲的时候,就感觉它很悦耳动听,很喜欢。虽然不懂其旋律和意境,但我还是喜欢这首歌,当时还用它作为手机铃声。这首《青花瓷》风靡大江南北,当时音乐老师还让班上会唱这首歌的人教导我们学习,还手抄歌词。那时我唱的还行,现在的话因为很久没听没唱,只会一点点了。

音乐是人情感的反映,是作曲家与人类灵魂的沟通,在音乐的国界里只有心灵的交融,只有情感的交织与共鸣。也许音乐与写作之间有许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靠人的感受进行互通,写作是用来记载自我,而音乐能使人体味人生和生活。欣赏音乐就像欣赏文学作品一样。同样的一首诗,不同的人看了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往往最吸引自己的,都是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那部分,它给自己的情感冲击最强烈。我对光良的《童话》就有一种深深的感触,每次听这首歌曲我都很认真的听,随着歌声而逐渐陷入。我一直觉得当歌曲的意境和自己的情况相接近时,会特别喜欢上这首歌曲,而不相似时,就没有那种感觉了。如林志炫的《单身情歌》,刚听到这首歌时很喜欢,但现在来听,却没有那种深的感情冲击了,应该是因为我现在不是单身了。

不同的音乐能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心境对音乐也有不同的理解,音乐能让你哭,能让你笑,能让你心思飞扬,也能让你情绪沉落,有悲伤同时也有快乐。

不论你是快乐或痛苦,幸福或迷惘,激动或不安,都能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我用音乐来了解生活,感受悲欢离合;用音乐来表达热情,诉说喜怒哀乐,我用音乐来感染旁人,让他们发现美好,感悟生命。

11.我与蟑螂的故事 篇十一

我从地上跳上床,缩着身躯,死死地瞪着那只蟑螂,像一只受惊的小鸟,瘫痪在床。只见那只蟑螂东窜窜,西走走,似乎在跟我宣战似的,我心中顿时燃起了熊熊怒火:可恶的“小强”你等着,我今天一定要把你消灭掉!

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不知怎的,平时不怎么怕蟑螂的我,今天却十分害怕,可能是今天我有想要消灭它的心吧。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把耷拉在额前的头发用手往后捋,卷起了袖子。我的手有些微微地发抖,背上似乎渗出了微微的冷汗。那只蟑螂就在我前方,它一动不动,仿佛在看我的“好戏”。

哼,胆子还真不小啊!我心中的怒火在这时又冒了上来,竟敢小看我,我要你吃不了兜着走!我偷偷环视了下四周,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充当武器的……突然,我眼前一亮!嘿嘿——拖鞋!我小心翼翼地脱下自己的拖鞋,一步步靠近它,瞄准它,“3——2——1!”只听见“啪”的一声巨响,我狠狠地砸了下去,心中暗暗叫喜:哈哈,这下你死到临头了吧,你这只臭蟑螂,知道跟我作对的下场了吧!我仰头大笑,拿起了拖鞋——咦?蟑螂呢?去哪了?地上空空如也,怎么可能呢?蟑螂竟然不翼而飞了……我生气极了!东翻西找着,我一定要把它给找出来!

我往近处看看,也往远处瞧瞧……眼珠子不敢有稍微的停留。触角?蟑螂它竟然躲在与它颜色相近的门边上,害我找了半天都没找到,真可恶!只见它抖动着触角,似乎在为它逃脱魔掌而拍手叫好,又似乎在嘲笑我的无能。

“哼,让你再作威作福一会儿吧,我今天跟你杠上了!”我气愤地开始了第二次进攻。我一把抓起沙发上的报纸,挪移到蟑螂没注意到的地方,近了,近了,更近了!我慢慢靠近它,看距离差不多了,我拿着报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了过去,“啪!”“撕拉!”这两种声音几乎在同时响起。哈哈,臭蟑螂,你还是逃不了我的法掌!露在报纸边的几根触角还在拼命挣扎着,但我知道它已经九死一生了。为了彻底消灭它,我不得不伸出脚……

12.我与高考的故事 篇十二

初次交锋

我1 9 9 6年由数学与计算机系毕业, 毕业设计是开发一个名片数据库管理系统。记得当时仅设计文档就写了100多页, 程序代码4 0 0多行。所以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观念:用计算机制作的作品就是开发计算机程序, 这只有大学生才能做到, 中学生能行吗?

2 0 0 2年的一天早上, 我刚走进办公室, 就听到大家议论纷纷, 说什么一等奖的奖品是联想电脑, 只要获奖, 至少有32M的U盘。我有些不敢相信, 要知道在当时, 一台品牌电脑不少于8 0 0 0元。看到我质疑的眼神, 科组长说:“这是真的。接下来, 我们开会讨论怎样去做。”

后来才知道, 这是我市与联想公司合作办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选拔赛。通过阅读通知与说明, 我明白了电脑作品制作活动的主题与要求。不过, 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技术教材, 初中学生主要学习打字、W P S排版以及Windows附件的“画图”程序, 还做不出什么像样儿的作品。我们几位教师合计了半天, 决定教学生用P o w e r P o i n t制作电子报刊, 并选了几个班的电脑科代表或学习委员进行辅导。被选上的学生受宠若惊, 非常珍惜接触电脑的机会, 一有时间就钻到电脑室制作作品。经过十几天奋战, 终于完成了几件作品。我们怀着紧张的心情, 小心翼翼地把作品交到了市教育局电教站, 还反复打电话询问能不能打开、有没有病毒。接下来, 我们像进入倒计时一样紧张地等候评比结果。现在回想起来, 当时真是被奖品冲昏了头, 都不记得主题是什么、学生到底做了些什么, 最后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钻研、进步

第一次参赛后, 我们进行了反思。我们意识到, 要制作好的作品, 制作人才至关重要。平时上课我就多了个心眼儿, 留意那些能最早完成课堂练习、最有创意的学生, 对他们重点培养。在接到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通知后, 还对学生进行了Photoshop与P o w e r P o i n t的系统培训。

记得当年的主题是“探索与创新”, 学生中的“创意电脑高手”建议:“现在流行什么, 我们就做什么, 如抗击非典、神五升天、三峡工程。”“我可以联系家乡的陶瓷特色去制作吗?”初一四班学生罗凤财问, 她善于联想与绘画。她说:“家乡的陶瓷, 特别是建筑陶瓷的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如果能生产工艺品挂盘就好了。”我表扬了她的想法。

接下来, 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忙碌开了, 流行组不断运用搜索引擎找资料, 电子报刊组进行版面设计……很快, 几件作品已现雏型。尤其绘画组罗凤财展开想象, 从天空、海洋等方面构图, 制作了绘画作品《陶瓷文化——挂盘》。为画好挂盘纹理, 我鼓励她多去陶瓷市场看看, 仔细观察陶瓷制品, 多向商家请教, 画出有本地特色的作品来。最后, 小才女不负众望, 经过专家的指点, 获得了广东省二等奖。

反思本次辅导学生进行作品制作的经历, 自我感觉有所进步, 因为抓住了主题与技术, 对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也有了一定经验, 但在主题的深入挖掘上做得还不够, 作品缺少丰富的内涵。

失败、彷徨

有了辅导经验, 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盼望中等来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这些年参加比赛的罗汶桢同学技术精湛、思维活跃, 我与美术科的廖老师都觉得这个学生不错, 就没有特别强调主题, 只是与他一起认真探讨了作品的制作思路。

他创作的是一个美女与猴子的绘画作品。用美术里特有的线条勾画, 美女与形态各异的多个猴子, 很有特色。廖老师看后也信心百倍, 说这样的美术作品可以获全国奖了。于是, 我们兴奋地将作品报送到区电教站, 就等着获奖的好消息。

没想到, 没过几天区负责活动的教师就打来电话说:“非常遗憾, 这幅作品市专家没选上。”看着这样的结果, 我与学生难过了好几天。后来得知这幅作品太美术化了, 并且参考原画的成分多了一点。

看来电脑作品不等同于美术作品, 再细看初中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与创造性总共55分, 艺术性25分, 技术性2 0分, 特别是绘画作品要充分发挥电脑特色, 运用制作技术大胆创新, 主题新颖, 原创成分高。我们的作品就缺乏这些, 其创新程度甚至还不如去年的作品, 还需多钻研活动指南, 多揣摩历届优秀作品。

收获、成长

2 0 0 5年, 我调到了区重点高中工作并任科组长。出于对电脑制作活动的热爱, 我认真分析了学校生源特点与教师的特长, 决定以此活动为平台, 实现学校“让学生成才, 也让教师成名”的目标。我们组建了强大的辅导队伍, 涵盖了电脑制作活动的所有项目, 各项目均设立专门辅导小组, 从高一开始辅导, 高二下学期上交作品, 辅导时间约为三个学期, 并设计了严格的辅导课程、辅导计划和辅导进度。

每年新生入学, 我们会组织机试与面试, 一周后各辅导小组都会有几十个新鲜力量加入, 我负责的网页项目的报名人数甚至超过1 0 0人。各小组招完特长生后, 辅导教师会认真备课、上课, 甚至比日常课还要用心。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 我们的成绩逐渐显现了出来:第一年 (2005年) 我校的作品获奖数就占了区里的一半以上, 特别是网页类与平面类, 有2人获省级奖励;第二年 (2006年) 我校总计获省奖8项, 宋嘉的网页作品《关注网络语言》、罗杰文的平面作品《涂鸦》上送全国展评, 最终获得省一等奖。2007年我们的成绩又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吴梓聪同学制作的程序类作品《作曲精灵》经省推荐上送全国展评, 并通过面试与机试, 最终获得全国二等奖, 取得高考加分与保送资格。最后, 他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 在高考前领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录取通知。学生感叹道: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 我的计算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特别是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 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进行自主学习, 熟悉程序开发工作。

后记

接下来的几年, 我们不断有学生作品上送全国展评。参加活动的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他们更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了, 立志要在信息技术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13.我与外教的故事- 篇十三

在外教课上,我们认识了一个外教,我和她的故事就发生了......

她白白的皮肤,一头长长的头发,她的名字叫LiSE。我们每次回答问题后,他都满意地大声说“答对了”或者伸出大拇指说“good",这让我们发言更踊跃了。他很喜欢和我们互动,他常常用游戏的方法调动我们学英语的兴趣。记得有一次,他和我们讲slanpt,他做了许多搞笑的动作,把我们逗得捧腹大笑。还有一次,我们学人物的名字,他把pretty down的样子变成花朵,还不停的眨着眼睛,他还把betty lou做得十分性感,像个女人一样。我们班的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她很幽默,总是做些夸张的动作,让本来对外语不太感兴趣的我不得不被吸引。有一次,我对一个单词不理解,他就跑到我位置上,指指这儿又指指那儿,还用不熟练的中文说:“意思是…恩…”但我还是不太懂。经过一番“折腾”,我终于明白了,而他早已满头大汗,不过那笑容还挂在脸上。

在今年的万圣节时,LiSe告诉我们“Tomorrow is Halloween.”他要装扮成一个Pirate(海盗),但我们都听成了parrot(鹦鹉),都很吃惊Parrot?外教老师说No, 然后把两个词写在了黑板上。他说一只鹦鹉站在他肩上,哦,原来是海盗。是不是外教老师会带一只眼罩,扎个头巾呢,真希望他能穿来给我们看看。

外教老师和我们做游戏,先还让我们说出自己能干什么,把单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我们不能说5、10、15这类的数,碰到那个数的时候就要说I can……。外教先随意指人来数数,再让我们小组数,数到五十的小组那个数到五十的人就要跑到外教前面,说“fifty!”。我们组是第二个数完的,我说完“I can swim.”之后,就飞快地跑到外教前面说“fifty!”这时,子玥代表一组已经站在上面了。过了一会儿,三组的轩和四组的皓天分别都站在了前面。外教让我们四个人数数,数错了就要下去。最后一组、二组和四组都留在了上面,我们给小组加了分,我们都很开心。

LiSe从来不会对同学们大发雷霆,他只会用各种方式吸引我们。那一次,我们不太安静,LiSe一直在说:“be quite”却不奏效,没办法,他便带我们做英语游戏,等我们注意了,再慢慢与课堂联系在一起。

14.我与读书的故事 篇十四

在我的中学时代,有两本书先后改变了我。一本是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另一本则是周浩晖的《斗宴》。

在《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中,动物小说大王深情地向我讲述了人类与大象之间那些让人感动而难忘的故事。沈石溪那张咧开嘴巴、靠在大象身旁的照片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曾经漠视生命的我慢慢地热爱上了小动物,认为人类与动物就应该主动建立起热烈友好的关系。

我开始养起了金鱼。每天放学后一回到家,我就乐滋滋地趴在鱼缸边,欣赏一条条金黄色大尾巴神气活现地摇摆着。我又留下了几只乌龟作伴,小心地将手指伸进缸里戳戳它们深绿色的椭圆龟壳,喜欢它们缩头缩脑的模样。我耐心地给这些小生灵取上爱称,在撒食物时亲切地呼唤它们,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我像沈石溪一样,想象着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在说什么。它们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夜晚,甚至与我的父母一起见证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我们是两个世界的生命,但是命运拉着我们的手,让一根细线轻轻将我们牵起,成为了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从第一天为它们刷洗鱼缸时,我就对生命怀着热烈的感情。

生命之花终有凋谢之日,我曾面对碧蓝长空,双掌合十,低声祈祷,可老天是无情、冰冷、高高在上的,他听不见一个小男孩微弱渺小的心声。我瞪大双眼,不停轻拍鱼缸,死死盯着一动不动的它们,我跑回房间趴在床上,止不住的眼泪伴着一颗受伤的.心。

我的情绪一直很低落。直到有一天,我拿起第二本书——《斗宴》。这是一本悬疑美食小说,讲述了几个大厨世家的年轻人为了查明一道曾被乾隆亲自美名为“烟花三月”的菜肴而踏上扬州之旅的故事。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烟花三月”原来只是一道普普通通的青菜炖豆腐。

大味必淡。

我仿佛一下明白了,最真挚的感情应该恬淡如水,人类与生命之间,其实不必那么热情。我释然了,心门上的那把锁应声落下。悉心照顾,看着小鱼小龟一日日成长,而它们陪伴着我长大,这是我们之间的缘分。而缘已尽,又何必强求呢?

15.我与音乐的故事 篇十五

我祖上是爱新觉罗氏,光宗耀祖的人一代又一代,可到了祖父这辈却已成为落败地主,也因为这个破败,土改时我家成分定为贫下中农,以至于之后的几十年许多族人都借了这个破败的光成为贫下中农的一员。这个家族几代以来不说是书香门第,但识文断字者却比比皆是,不过说到音乐、艺术,却找不到一个通晓音律的先人。我的音乐艺术熏陶虽然找不到家族的血缘痕迹,但和我那个贫困却和谐的家庭有着不解之缘。

那时候,物质和文化生活都贫瘠得很,一个小喇叭已是奢侈品,每每里面传出优美的歌声,那对我则是像有魔力一样的吸引。爸爸虽然没有受过音乐熏陶,但他的乐感很好,而且唱歌的时候很动情。妈妈的乐感就谈不上了,跑调跑得离谱,但她从不怯场,还有很强的表现欲。也许因为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我的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有些音乐素质,但因家境困苦,无法得到较好的艺术启蒙和专业训练,所以也只能停留在唱一唱、跳一跳的水准。记得那时晚饭后,一家人常常会围坐在一起唱起歌来,合唱、对唱、表演唱,有时还自编自演活报剧。那时流行一首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于是晚上,窗帘成了幕布,电灯用红布遮起来变成舞台灯光,哥哥是旁白音的朗诵者,姐姐作为乡亲托着演王二小的最小的弟弟,大弟弟演日本兵,而那个带着日本军官帽子、挎着洋刀的日本军官自然是我来扮演。每每唱到“春风吹遍每个山庄,把这个动人的事迹传扬,每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湿的。有时,邻居们被歌声吸引过来,参与到我们的歌声里,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我们就是这样用歌声充实我们的精神。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每每家里有些喜事,最后自然会变成大家围坐在一起的家庭文艺晚会。

对于音乐,我与其他兄弟姐妹不同的是,孩童时期我就迷恋乐器,可在那个连生存都有困难的时光里,哪有条件去拥有哪怕是最便宜的乐器呢?

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在邻居扔掉的废纸堆里找到一本叫《怎样吹笛子的》小册子,上面的一句话令我至今都不能忘记:“千日管子百日笙,笛子只要一五更。”意思是说笛子学得快。于是,我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支笛子,那时最便宜的笛子只要几毛钱,可就这几毛钱是我们家半月的菜钱,我又怎能有奢望呢?

如果说我小时候是个捡破烂的,你一定不信,可那时的我没事的时候就在离我家不远处的垃圾堆里。那个垃圾堆对我来讲是个金山,是个梦想成真的世界,是个“小吃部”……那天我在那垃圾堆里翻啊翻啊,一段铜电线、一块铝板……忽然一个东西映入我的眼帘,我扑上去,天哪,那是一支笛子!我就像怕被人抢去似的把宝贝揣进怀里,蹦蹦跳跳回家了。我用清水把笛子清洗干净,又用丝线将裂缝处缠好,用肥皂将裂缝处密封好,用胶布粘住,用薄纸当笛膜……我把嘴怯生生地凑到那排神秘的小孔上,“呜——”竟真的发出了叫人着迷的声音。我的家住在日式的小洋灰楼里,门前有用榆树围成的花园,不远处是一些榆树、槐树和杨树,花园中栽着一些丁香,春天到处弥漫着丁香的芬芳,二层的洋楼砌着台阶,每天我都会坐在那个台阶上吹笛子。说来不是自我标榜,我还有点无师自通,很快就能断断续续吹出歌来了。

“瞎吹什么,还让人睡觉不!”这个人被大家称为“疯狗”科长,原本是爸爸管辖科室里的一个干事,“反右”期间借助自己的家庭背景,疯狂整人,见人就咬被他整过的人不在少数,父亲就是因为他的“揭发”被撤了职,打成了右派。

“还我笛子。”我几近哀求地说。他一个巴掌打过来,我两眼直冒金星。“还我笛子!”不知什么力量在驱使我,我的声音又高了些。“心挺高啊,一个右派崽子还想成音乐家啊,我看你这辈子是做不成这梦了,下辈子吧。”那人满脸轻蔑的笑。

笛子被重重摔在地上,一双大脚踏了上来,就像踏在我的心上,一切都完了!仿佛天已塌陷下来,我颓然地坐到地上,看着那堆破竹片发愣,很久才号啕大哭起来。猛然间我看见父亲像一头发疯的狮子似的冲过去,抓住了“疯狗”的衣领,一拳又一拳,一脚又一脚……看到“疯狗”哀号的样子,我第一次感到一向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父亲原来是这样的强大!

晚上掌灯时分,几个陌生人来到家里把父亲铐走了。我没哭,因为父亲坚定地对我们说:“不许哭!”

父亲就这样因为我的那个笛子被铐走了,我清楚地记得快走到门口时,父亲回身用命令的口吻对母亲说:“给小五买一支笛子!”

母亲托着病痛的身体又开始奔波了,我们拾煤渣、卖冰棒、擦皮鞋、捡破烂、做小工……

一天,妈妈对我说:“好好洗把脸,我带你上街”。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母亲带着我来到抚顺百货大楼的乐器专柜,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各种乐器,我都惊呆了。一架黑黝黝的钢琴摆在那儿,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钢琴,而此时它离我那么近又那么远。

“大妹子,这孩子挺机灵的,将来一定有出息,好好培养吧。想给孩子买件什么乐器?”售货员对妈妈说。没等妈妈回答,阿姨却转过来问我:“孩子你想要什么?”“我要买它。”我指了指那架钢琴不假思索地说。我哪里知道那架钢琴在那里不知道摆了多少年,满城的人也没有有几个人买得起。

阿姨和妈妈都无奈地摇摇头。后来在那个阿姨帮忙挑选下,母亲花了五角八分钱为我买了一支F调的笛子,那一天对我来说就像做梦一样。

晚上月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兄弟姐妹们轮流把玩这支笛子。经过一个月劳动改造回来的父亲更加沉默了,他浓浓的落腮胡子很久没刮,看着母亲和孩子们团聚,父亲忧郁的目光中透着坚定。

母亲若无其事地说:“让小五来段笛子独奏。”在母亲的眼里,我俨然就是一个大音乐家。我吹着不成调的曲子,妈妈在那边轻轻哼着那凄婉的民歌:“小白菜,地里黄,三岁两岁没了娘……”

后来,母亲想办法送我进了少年宫学拉大提琴,接着我参加了中学的校文艺队,然后我被选拔到二轻局文艺宣传队,再后来又进了煤矿文工团成了少年大提琴手。当时十几岁的我很矮,还没有大提琴高,每次上台都是工作人员帮我把琴送到台中间,所以每每都引起一阵议论声和欢笑声。记得那年西哈努克亲王来抚顺,我的大提琴独奏也成为哈努克亲王演出的节目之一,当时跟提出一个意外的请求,就是一定要请我母亲来看。于是母亲真的得到了一张招待票,那天她默默地坐在最后一排。虽然在当时那已经是特殊照顾了,可我内心总觉得对不住母亲,我暗想,如果有条件我一定把母亲请到前排来。记得我演奏的曲目时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曲,随着乐队模拟风雨的快板,我的手指在跳动,乐音在流淌,可我的心里却丝毫没有想那位亲王,我满脑子都是在北风呼啸中母亲带着我们艰难跋涉的情景……

16.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篇十六

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像是那漫天繁星,多得数也数不清,但总有那么一两颗在闪烁着星光的夜里吸引着我的眼球,存在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我的父亲,该怎么形容你好呢?想起以往的一切,似乎任何词语都不足以表达出我心中的那个你,那个让我又爱又恨的你——我的父亲。

是谁在属于我的豆蔻年华里,在怒火中烧的夜晚,狠心扇了我一巴掌,将我拒之门外,任凭母亲再怎么说好话,还是不依不饶。倔强的我,忍着泪,摸黑跑了出去。我寻到了避风港,却听见你嘶哑的声音在苍凉的夜里格外响亮。那时的我是恨你的,我的恨那么长,而你的恨却短暂的眨眼即逝。

记得某年过年,你当着亲戚的面踹了我一脚,我愤愤的瞪着你,看着你眼里一闪而过的自责,我含泪走开。晚上吃饭时,姨妈跟你说起这件事,我隐约的听你说:“××很记仇,一旦记上,便很难放下。”正如你所说的那样,第二天,我没有理你,你的欲言又止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晚饭时,我们各不相言,突然碗里多了一块肉,熟悉的声音响起:“多吃点肉”。我没有吱声,随后碗里又多了一块肉,接着是第三块,第四块······直到碗里放不下了,直到我终于忍不住说可以了,然后你笑了,学着我,捏着嗓子说:“可以了”。我莞尔,从未见过这样的你,以这样的方式来打破我们之间的僵局。这是你第一次向我道歉,有了第一次,之后的日子里,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记得高一的新生岁月,你送我去学校,为我安顿好了一切,我目送你远走。一个月后,正在上课的我,突然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安静的校园里你的声音那么响亮,在漂浮着热浪的空气里一阵响似一阵。我告假出去,看见带着旧草帽的你正踮着脚趴着窗伸着脑袋使劲往隔壁教室里张望,我出声叫你,你循声回过头,沧桑的脸笑了。你向我走来,取下头上的旧草帽扇着风,满头的大汗顺着额角流下,用家乡话高兴的说:“××,我给你买了个密码箱,你看看还喜欢不”。我点点头,你放心的笑弯了眉,怕打扰我学习,便提着疲惫的脚走远。望着你渐行渐远的肥胖身影,我哭了,我总是在你的背后哭泣,泪水里是你大腹便便的样子,嘀嗒,破碎了一地。

17.我与卓玛的故事 篇十七

文李立恒

怀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我来到了西藏名族学院。来之前我对这所学府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才知道这所院校有50%以上的学生都是藏民族的,另外还有回族、满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刚来到学校,总是听老师讲到区外学生和区内学生,我总是有疑惑,不清楚这有啥区别。我后来才知道自己是区外学生,因为是从内地考过来的。我们新闻一班全是区外的学生,而新闻二班有区外和区内的学生。

大一时,我们早晨要出早操,那是我加入了学生会。就在这个学生组织里,我认识了后来成为我好朋友的卓玛。她是藏族学生,性情很温和,长得也很漂亮,带有草原上的清新气息。我们俩早早的到了操场,然后就站在那里查操,看班里的出勤情况。刚开始还不很熟悉,只是说一两句话,后来感觉她脾气特别好,我们俩共同的话题也多了。

就这样,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每天只要见到对方,都要互相打招呼问好。在大二的时候,我们两个班在一起上课,有时我们会坐在一起,认真听课。下课后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有时会乐得对方大笑起来。记得在学校过第一个平安夜的时候,我送给她一个苹果,希望她平安幸福。那时她不在宿舍,后来当天晚上她来宿舍找我玩,我们就把祝福送给了对方。每逢寒暑假放假回家,她都会来宿舍找我,给我送行。临行前,我们会谈好多,问问对方的火车票买好了么,回到家要发平安短信,QQ上要聊天保持联系、分享回家的感受…….我们家在河南,离陕西比较近,而她家在西藏康巴地区,坐火车要两天一夜。她说我不用担心,学校会给她们买好火车票,而且在火车上有说有笑,一路上不会孤单。每次放假回来,她总是给我带来她们当地的特产,像糌粑、奶酪、印度糖等等,我也会和宿舍人一起分享这来自雪域高原的特色。我觉得她真的很细心,她总是从相隔几千里的西藏给我带来惊喜,这份情谊真的让我记在心中。我也从河南老家带一些特产给她尝尝,那次让她尝到了我自制的凉皮,她笑着说味道不错。

到了夏天,我会带上她送给我的手链,她说这是她们当地的女孩都喜欢带的饰品。回到家,我母亲看到这个很特色的手链,询问起它的来处。我说是我一个很要好的藏族女孩卓玛送给我的,母亲说了一句话,我记忆尤深:“你一定要和人家女孩好好相处,听说她们都是很单纯、心底很善良的人。”每每看到这条红色的玛瑙手链,我心里都暖暖的。希望以后卓玛来内地玩时,一定要来我们家做客,让我们家人和周围的人对西藏有一个更近的了解,其实我们都是一家人。卓玛说以后我去西藏旅游时,她们家会热情招待,可以住在她们家,尝尝酥油茶和糌粑、奶酪。如果寒假的时候去更好,她说她们那里会特别热闹,一家人去爬山,祈求平安。尤其在藏历新年,会吃土豆炖猪肉、土豆炖萝卜、土豆鸡块等等,气氛不减内地的新年。卓玛还会给我讲好多关于西藏的故事:神山、雪域高原、当地的节日盛典、服装、饮食等等。不知不觉地就对西藏充满的向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西藏看看,感受一下神山圣水的气息。

18.我与钱的故事 篇十八

对于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对钱的认识是朦胧的,肤浅的,或者是小孩子式的,但却是真实的、有趣的、带有不同年龄印记的。

1岁:公元1992年3月27日凌晨12点15分,我的一声啼哭宣告我来到这个世界,同时也向父母宣布他们要看好自己的荷包。我会用我那双软弱无力的小手,还有撕心裂肺的哭声榨干父母的荷包。他们称我为花钱的机器。但钱是什么玩意儿呢,这个时候的我一点也不懂。

2岁:无师自通,我认识了钱—— 一张带画的纸。我真是太聪明了,不但认全了纸币和硬币,还知道了一种外国钱——美元,听说比人民币还值钱。

3岁:男生有钱就变馋,果真如此。当老爸给我第一张钞票的时候,我第一个念头就是买吃的,于是就到家门口的士多店买了3个泡泡糖和1瓶甜甜的水,幸福感顿时溢满心头。从此,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士多店的老板对我可好了。

5岁:第一次洗自己吃饭的小碗并得到报酬,开始明白劳动可以挣钱。

6岁:把过年的压岁钱藏了起来:“红包主权”也第一次回归。从那时起,我当上了“财政大臣”,管理自己的钱财。

7岁: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上小学了,学费是父母和我一起出的,虽然我的钱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但我也是一个小股东。

8岁:买了一份电视报,回来后发现多找了钱,但我没有还回去,虽然一两毛钱的事,但后来良心上总过不去,眼前老是浮现那些下岗工人佝偻的身影,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得。

9岁:学会砍价。在菜市场上……在旅游景点,在商店,在黄包车上,在出租车上,从开始看父母砍价到自己砍价,我完成了质的飞跃。

10岁:这是我最富有的时候。父母把10年来的压岁钱全部都归还给我,于是我拥有了一本写着自己名字的存折。这使我彻底摆脱“贫困”、迈入“小康”。父母给我的百元大票我从来不花,都存在银行。我的2000多元的琵琶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来广东的机票也是自己出买。不过重要的花费还是在父母监控下完成的。

11岁:我发现我周围不是每个人都有钱。很多家庭并不像我家那样富裕。像我的幼儿园老师,她的孙子比我大一两岁,生活比我可差多了。还有贫困山区的孩子,他们的贫困程度无法想像,有的竟连香蕉都没有吃过,还有的连饭都吃不饱。学校发起“同在蓝天下”的活动,我捐了钱。我第一次觉得帮助他人是一件如此快乐的事情。

12岁: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出租车司机的看法。那天,天色已暗,为了不让家人着急,我决定打的回家。一上车,我便和那个司机聊起天来。一路上,他教育我要好好学习,为将来建设家乡打好基础。到我家时,他只收了我2元钱,还对我说,好好学习就行了。

13岁:哈!自由啦!一个星期回一次家,摆脱了父母的管束,有一种小鸟归林般自由的感觉。钱在卡里,自由支取,生活自己安排,一切都好。过不了多久我就发现买饭大有学问——怎样用同样的钱买到比别人多的饭菜。于是我在几个窗口轮流试,最后找出了“大方”师傅与“小气”师傅。

上一篇: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理学之法的渊源下一篇:煤矿工人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