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1.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有幸参加了黔西县教育局举办的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前来主持讲座的老师有解读六年级《伯牙绝弦》的江志伟老师,解读五年级《景阳冈》的张学伟老师,解读三年级《陶罐和铁罐》的李卫东老师,还有以《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为讲座的高林生老教师。
他们不仅仅是实践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同时又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念的专家。他们丰富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钻研的。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江志伟老师解读《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主要是善于引导、多加鼓励,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的读,学生从读当中就能知道《伯牙绝弦》这篇古文的内容。
又如张学伟老师解读的五年级教材《景阳冈》,也是注重学生的读,从读当中让学生领悟文中主人公武松“豪爽”、“固执”、“倔强”的性格,让学生从读之中快速掌握本文内容。
还有李卫东老师讲的《陶罐和铁罐》等内容。特别是高林生老师讲的《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这篇讲座.真让我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让我更加明白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语言方式的运用。这是因为:
第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即对语言的学习,对语言的运用。而不能是试卷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是典型的考试教学,也就是应试考试教学,这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语言的感悟能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我们只有明确了让学生掌握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对语言方式的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去学习语文的习惯。
第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握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标准,不能脱离根本,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听、说、读、写的能力。相反,就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第三,我们要把握好小学语文每一个年级段的目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落实,不能随心所欲。把每一块砖都给它垒好了,这样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各段目标,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第四,从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也体会到:要做好语文教学,真得去下工夫。一是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也就是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还不够,教师必须要有永远不断的知识源泉;二是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好小学语文的教学。三是要钻研、读懂文本,才能做好教学的设计,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同时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语文知识、教学技能,才能推陈出新,不断提升。
第五,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也是很重要的。教学态度决定了一位教师是不是认真搞教学。教学语言能解决教学中学生能否接受、理解,从而让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体验语文给他们带来不同的感悟,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目的。
第六,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老师要做好为主角服务的配角,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充分展示了这一点:老师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文本与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结合起来,教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进行心灵的碰撞,完成了本次学习目标。
最后,这次培训学习真正解决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困惑,真是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定将此次培训所得到的体悟运用到现实教学中去,沿着他们的足迹,托起乡村教育明天的太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进一步。
2.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9月17日、18日,我很荣幸参加了在六枝特区影剧院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的观摩学习。
两天的会程安排的很满,分别观摩了三位小语名师的课,聆听了他们的讲座。说实话,从教16载,我一直就是一只井底之蛙,在井口大的方寸空间中自以为是的过活着。这次学习,让我开了眼界,终于直面小语教学的专家,亲眼见识了专家那大气,独树一帜的个性,还有他们行云流水般驾驭课堂的神韵和风采。确实看到了差距,也学到了不少经验,虽然那经验拿回来操作不见得就会得心应手,但我还是如珍藏至宝般将之细细地记录,用心地消化,一点点地融会贯通,让他们慢慢地转化成我的,我们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指导和进行我们的教学,以达到这次学习的目的。
周老师上的是<<诗与图画的婚礼>>,他把诗和图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诗排列成实物的形状,让学生从视觉去理解诗,周老师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干净、实在又其乐融融的课堂。没有花里胡哨的课件,没有奇奇怪怪的形式,没有毫无意义的废话,也没有强迫恐吓加假惺惺的鼓励许诺。就是用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平易朴实的对话让人心甘情愿地沉进去,再焕然一新地走出来,孩子们能在课堂中满载而。他在专题讲座中告诉我们,教师是永远的读者,作为语文教
师,自己要多读书,读文学类书籍、儿童文学类书籍、教学 法、心理学类书籍。只要有足够的积淀,你才能在教学中取之有物,用之不竭。
和周老师一样吸引我的还有张学青老师。她主张专得要深,教得要浅,为学生营造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她还主张教师要经常写东西,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但不要在被批评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我嘴拙,学不到赵老师妙语连珠的本事,但我很受启发,将语文课堂环节简化。
王文丽老师主张语文老师心中要有爱,爱母语,爱学生,爱阅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童年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几位名师都肯定语文中感悟的重要性,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关键。并都用自己的方式在他们的课堂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甚至更好。
名师们在前引路,我将紧跟其后,迅速成长起来,发挥自身特长,尽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摒弃掉现在盛行的形式之风,恢复语文课堂的本真。希望今后还能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
六枝特区堕却乡荒坝小学: 金开清
3.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 篇三
1、新教材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生动活泼的图画,这也是新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新教材中添加了很多的插图,图片的类型丰富,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幼小衔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美感的陶冶。
2、新教材的课程调整为先识字再学拼音,这也是幼小衔接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识字的重要,在第一单元的识字课中还有效的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例如第一课《天地人》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3、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板块,和大人一起读,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从而爱上阅读,充分的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建书香型校园、书香型社会。大量的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4、新教材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从交际的实际入手,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声音要让别人听到,要懂得认真听。
二、如何利用好教材实现有效教学的思考。
1、利用好图片,增加教学趣味性 编者针对每一课的内容都精心挑选了插图,而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利用好这些插图。例如《日月水火》的插图,通过实物以及象形文字这些直观的表象来识字,既符合现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又可以通过图片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听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拼音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给孩子们讲故事,引导高能力的学生自己编故事。这部分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备课,将本课所学的拼音有效的融入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去发现。在课文教学方面,插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帮助他们来理解课文内容,课中的插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语文有效的教学,更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2、明确教学的目标,有的放矢 对于每一板块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做无用功,不给孩子增加负担。拼音板块,要明确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增加拼音的难度,学生只要能正确的拼读拼音,标准的发音,能通过拼音识字,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标。对于写字要重视汉字的占格、笔画、笔顺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好的作品展示、学生练习等环节逐步的提高他们的兴趣,有效的利用课上练习时间。减少学生的写字负担,引导他们发现汉字的美。而不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写,机械的识字、写字。对于课外阅读这一部分应尽量减少占用课堂时间,可以学习实验区的教师编制适合我们实际的读书卡,做好家庭读书记录,从而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的方式。
3、以学生为主,将内容贴近生活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将我们的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课堂就是我们现实的情景,启发孩子们思考课堂中要怎么做,引用到他们明白课堂中教师讲话要大声,同学发言要大声,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源自生活也要回归生活,真正的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和大人一起读也是贴近生活的表现,这部分内容我们课堂中涉及较少,但是要让学生分享他们和大人一起读的成果,在分享中回味阅读的快乐,爱上阅读。
4、关注整体,培养语文素养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所具备的知识较少,这也正是搭建知识高楼的基础时期,只有打好基础才会盖好楼。部编版教材新增加了字词句的应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更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实际应用,我们的现实生活离不开交际说话,而语文最基础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更好的表达。在教学中要有整体的意识,把字融于词中融于句子中,引导学生多表达,多积累词语。教材中的每一个板块都是有机的整体,拼音用来识字,识字用来阅读,阅读用来发展思维,学习表达,积累知识,从而更好地生活。在逐步的积累中提高素养。
三、总结
4.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提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课标课程内容的重点主题,课标要求体现这类主题的作品应占到60%~70%。
二、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四个核心素养当中的核心内容。在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结合方面,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结合方面,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和运用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在语言运用与文化自信结合方面,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三、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审美创造
5.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心得体会
石宝中学 廖华勇
根据古蔺县教育局骨干教师培训的安排,我有幸于2013年3月29日至30日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优质课和专家的讲座,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首先是从几位名师的教学和专家的讲座中感受到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素养。这方面包括语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正如罗怀海老师讲座中谈到的一样,教师应该加强人文阅读和专业阅读。因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作者之间情感碰撞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正能量,怎么也擦不出情感的火花来。就像李百艳老师说的那样:语文老师要有文学素养,不要说教学的语言有语文味儿,就连批评学生,骂学生都要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听了就觉得是一种享受,感受到一种美。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要品读古今中外名家的笔墨,不断去积淀自己的文化内涵。
其次是关于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在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和讲座中,都非常重视文本解读。突出了文本解读要细读和深读,因为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前我们的教学中最多的是“初读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后,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文章大意,更要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甚至是透过文本字词的缝隙,揣摩词句后隐藏的更深层的含义。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和
真实的写作意图。比如刘飞耀老师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是,就引导学生抓住范进中举是的语言描写,即“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学生不仅揣摩出范进的疯态,还揣摩出范进此时的心态,感悟出范进中毒之深,明白了吴敬梓批判的矛头直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侯雪莉老师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中国画“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更让学生感受到人和物在浩瀚的宇宙中的渺小和微弱,衬托出张岱当时怀才不遇的一丝淡淡的惆怅。要在课堂教学中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以为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去细读和深读文本,只有这样,给学生的才会更有味道,也更有营养。
其三是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一是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在几位名师的教学中始终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的教学理念。刘飞耀老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位学生不敢大胆发言的时候,就积极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发言。当这位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时,老师就给学生鼓掌。这一举措,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和尊重。我想这样不仅改变一个学生的性格,可能还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因为学生可能会因此而变得开朗、大方和自信。二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几堂课上,有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质疑的,有师生对话交流的,有小组合作探讨的,有展示成果的。其中吴昕歆老师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流程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多种形式中不断的吸取,不断的感受,从而
实现教师的预定教学目标。
怎样在语文课堂上荡涤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情感,凑出最动听的乐章,放飞学生的梦想? 唯有我们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和创新。
6.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活动。虽然培训只有短短两个多小时,但朱老师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精彩解说,让我对小学语文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并充满了兴趣。
培训之前,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地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版]。自己学习的时候总觉得新课标的内容枯燥、泛味,许多概念在脑海中十分混乱。但在朱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我突然发觉新课标上的内容变得生动了,并且十分有道理。小学语文新课标确实值得我们去探究。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这个问题我想用朱老师问我们年轻教师的话来回答。他是这样说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你是否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你是否经常阅读课外书籍?你是否坚持写教学日记?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有一手好字,无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师习惯了用多媒休上课、打印教案,板书也随之减少,字就不那么注重了。许多年轻老师的字与老一辈的老师相比,真是有着天壤之别。一手好字是对一名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
其次,语文老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在的年轻老师大多历经寒窗苦读,有着较高的学历。个人素养方面不用怀疑,但是知识储备方面呢?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我们老师的知识是否能跟上时代的节拍呢?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一下。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看课外书的同时,是否自己也坚持每天学习呢?现在,我们接触的越来越多的是电子书籍,读书也不像以前那样细细咀嚼了,更多的是囫囵吞枣式的读。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快餐文化”。当然也有的老师沉醉在其他活动当中,早将阅读抛之脑后了,只靠着肚子里仅剩的那一点点墨水去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坚持每天阅读,每天写点教学日记。我们要为学生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榜样。语文老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漫长、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教授语文时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教育,所以刚开始教语文时总认为教语文和教英语如出一辄。只要教好了生字、词,教会了学写作文和做阅读,学生能听会说就是教好了语文。今天才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语文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这种工具而开设的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简单的几个字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朱老师强调要在言语环境中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要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他为我们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例如,对“富裕”一词的理解,他是这样教学的:有房子住,家里有人、有田,人有衣服穿、有饭吃,这样就叫做“富裕”。经他这么一解释,抽象的“富裕”一词就变得具体了。又比如,“如泣如诉”、“悲凉凄切”这两个词的教学,倘若用语言来解释就非常困难,但是播放一段与这两个词语意境相近的音乐,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那词意就不言而喻了。语文里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只有话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才能明白。所以在教授语文时,老师应该注意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内涵。
虽然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和探究却是无限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并将新课标的理念运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多学习、多思考,多请教,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质量。再次感谢朱老师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诠释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业界内一直存有争论,尤其是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只要一碰到些坎坷,就一定会引起这个问题的争论。学术界的争论是正常的,持不同见解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国家义务教育的执行者,不管你持哪种观点,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你要无条件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的界定。我认为,这是作为义务教育执行者对待有关学术争论的基本态度,也是我学习探讨的前提。
作为课程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课程性质问题,其实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经作了说明。但这些表述分散在课标的若干个地方,观点不够集中,旗帜不够鲜明,从而造成了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不够、把握不准,因而在语文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和怪象。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任务;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这门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形成并提升„语文素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凸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引自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王云峰的《略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课程基本内容和核心任务,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它指的是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从课程基本理念中关于语文素养的阐述中得到答案,就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指的有两点:一是指以养成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不是以学习各种的语文语法修辞知识为目的;二是“运用”指的是“听、读”和“说、写”,而不是传统理解的只是“说、写”。
其次还可以在2011版课标的教学建议关于阅读的定义中得到答案。实验稿原来是这样说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2011版则修改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明确指出了“阅读”也是“运用”。
语文课程性质作的明确界定,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
一、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认为,阅读理解是吸收,写作表达是运用,“阅读”和“写作”是两张皮,阅读要为写作服务。因此,阅读教学要通过分析理解内容体会文章中心来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文章的写法,然后训练学生用这些形式和写法进行写作表达,从而形成表达能力。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传统阅读教学范式名曰“走一个来回”:“分析理解”“体会中心,思想教育”——“了解学习写法,模仿写作”。语文课程性质作的明确界定,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范式,不存在阅读要为写作服务的命题。“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就是学习“听说读写”,即学习“阅读”和学习“写作”。
二、不但表达要教,而且阅读也要教。因此,阅读教学不能是“教课文”和“训写作”,而应该是“教阅读”和“教表达”。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学生养成相关的阅读能力和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还要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交流讨论争辩中,习得语言的表达能力,形成新的阅读教学范式:阅读理解,习得阅读能力,培养语感——内化转换课文语言,表达实践,规范语言,习得表达能力。
“综合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指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养成,而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这可以从“语文素养”的内涵了解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考虑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更要落实过程与方法。因为,语文素养丰富的内涵只能在学习过程中习得和形成,除此别无他途。一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性的,形象地说就是“以纲带目”式的,即在学习某一目标时,会附带达成其他目标。比如说第一学段学生在实现学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目标过程中,就附带会了解到课文的内容;反过来,在学习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他就要习得有感情朗读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以纲带目”的策略,即以某一主要目标的教学同时附带其它目标实现的策略,以符合语文学习的这个规律。
“实践性”又可以怎样理解呢?2011版课程标准讲得是十分清楚的了:“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即“实践性”既指培养目标,又指培养途径,而且2011版课程标准接着进一步说明:“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简而言之,是学生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来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所组成,而不是由“我教你学”“我训你练”的过程组成。从这个角度说,“实践性”也是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范式的颠覆。
我对课标实验稿与2011年版主要异同的认识
作者:庄锋迪 时间:2013-05-25 09:07:37
一、新课标颁布的背景
在2011年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织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在2003到2010年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先后组织了三次修订,修订组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征询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及实验结果的各种意见,2011年3月,基本上完成了修订任务。它经历了:8年修改、完善; 10年学校实践的检验; 国家《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负„„
二、新课标颁布的意义与价值
1.坚持改革不动摇,新标准的颁布是对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肯定与坚持。2.充分吸纳了10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与教训。
(1)2003年开始启动修订,确保了充分的总结、调查、分析、论证的时间。(2)调研与回应各方意见
(3)对原来课标中教师感到表述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重新作了清楚的描述。对课程实施中容易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进一步的说明。3.课程建设走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过程,记载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走向更加法制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 《义务教育法》的颁发,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向法制化的迈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制与颁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民主、开放的过程。
4.回应当前社会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
2011版新课标的出台在全社会强烈的对推进素质教育、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期待,特别是减轻学生负担的背景下出台,必将回应这些社会关切的重要问题。如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不同地方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删去了原“实验稿”中有关“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表述。新课标的数学由两基变为四基,可以说都变得简单,都在为学生减负。
三、《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新课标的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四、新修订课标的突出变化
1、适当减负
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轻,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就要求2000多字,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提倡多认少写等。
2、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练习
针对目前电脑普及之后,学生写字能力普遍下降问题,此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搞调研的博士为我们列举了日本一所小学二年级学生书写的毛笔字,当时是随意进入一所小学,看到人家的孩子们在写毛笔字时很认真,有的同学一节课就练一个字,目的就是写好)所以看到外国的孩子们书写我们中国字都能练习这么刻苦,所以让我们学生应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练习
3、针对课改实验中的问题,进一步强调改革的新理念。
例如,关于阅读教学,更加突出地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重视给学生提供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和材料的机会,并强调阅读材料一定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性文章,新闻报道、随笔、杂谈、图表、宣传手册,包括各种说明性、论说性的文章等在内的广泛的多样化的读物,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经常用到的都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4、写作教学方面坚持的理念。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5、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
现在教师还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厌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保留,但不赞成刻意追求系统性,注意随文学习。
6、关于教材。
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不断(如关于文白之争、鲁迅作品编选问题、围绕《开明国语读本》讨论等),博士说这些争议使很多传媒进行炒作,对于语文课改以及教学是有负面影响的。说到文白之争,文白的比例,在小学和初中还是应当以现代语文为主,文言学习不宜过重,但可以要求学生多背诵一些古代诗文。小学语文课文的主旨,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环境、热爱朋友、热爱家人、热爱学习、热爱科学为主旋律。我们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材新入选了民谣、儿歌、谜语等生动活泼,象《跳绳歌》:一根绳,两人摇。小朋友们排队跳。摇下来,像小船。摇上去,像小桥。你跳我跳大家挑,好像鱼儿水中闹。“从描述的形象到语言的活泼,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的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部分内容。《纸船和风筝》(人教版)、木匠的房子(湘教版)、《大海睡了》(冀教版)等,或是童话,或以近似寓言的故事,以前课本里过浓的成人色彩渐渐淡去,揠苗助长的教训话语渐渐减少。中高年级多为赞美自然,热爱自然、祖国、家乡、亲人的文章,主要是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人的生活,关注身边的大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另外,教材里开始节选一些中国古典作品,原汁原味刊出。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东施效颦、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小学里学,到中学才学原文,浪费时间。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里面节选的内容可能会改变,增多。
此次修订,根据语文实际运用的需要,对于编写教材又补充提出一些建议。现在正式发行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有12套,初中语文教材有8套。几种新教材都有创意,有各自的亮点,但到底是否改革“到位”,还得我们一线教师通过亲身实践来检验。但是说新教材在5月份就能知晓了。
五、与实验稿对比学习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看新课标)
(一)课程性质
(最初的新课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011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2011版的课程性质个别处进行了增添、删减,制定的比较确切,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关与课程的性质所做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命题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1、说明这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
2、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说明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并不是指在这门课程里,学生要学习的只是“语言”和“文字”,还有“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包括它们的读音、字义、字形、结构、用法。我们需要掌握一定量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等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修订的新课标仍然坚持“实验稿”基本理念原有的四条标题和基本精神,同时对一部分内容和语言表述作了修改和调整。
(我们看理念的第一条:大体概括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适应实际需要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一次修订后分成2段,补充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语文素养应该包含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和“习惯”。在“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句中,补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一语,意在表达:语文教育加强育人作用,须立足于通过渗透的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第二条:(说改动部分,增删减),比如我们看实验稿这一条的第二段,在谈了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课程的特点后,又强调了“语文又是母语教育的课程“,背后的意思是说,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的课程,同是语言教育的实践性课程,但是又各有特点。考虑到我国其他民族学生学习祖国语文的情况,用”母语“一词不尽妥当,因此这一句改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实验稿“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一句,修订后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比较接近大家习惯的说法,意思比原来容易理解;”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中的“体会”也是修订后增加的,体现了在实践中把握语文运用规律的过程性、层次性。这一条的第三段中也有一处词语上的调整,我们看到修改后所表达的意思比原先更为确切。第三条:对于“实验稿“的修改,除了前面提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一句(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补充以外,还增加”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一句,将”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使有关表述更加贴近”自主“”探究“。
第四条:第一段的结尾“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为”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建设的成果落到学生身上,应当体现出综合的效益和取得这种效益的过程和方式,因此这里换用了当前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和“养成”,修订后,突出了当前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素养----养成”。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更恰当,更具体、详细、充实。
(三)课程设计思路
看实验稿的课程设计思路对比学习修订后的课程设计思路,我们发现课程设计思路也根据改革发展的要求、调研中获得的建议和前后文本内容协调的需要,有所维持,也有所修改。
2011版主要增加了2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2、语文课程的方向(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之后为设计思路(四个学段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7---9年级;五个板块 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四个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四)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与实验稿比较,新修订的明确三个维度、一个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想象力”。•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240篇(段)。以前是160篇(段)下面我们按照五个板块来具体学习
1、识字写字 A、基本理念
(1)、多认少写 识写分开
(2)、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小学阶段都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北京等多数城市发现孩子们的书写姿势及不正确,在江苏调研时发现人家当地的学生写字姿势都很好,并且孩子们在课堂上都说着顺口溜提醒自己)(3)、鲜明地提出了(在一、二学段)“多认少写”的思想。
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数量的字具有战略意义。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1997年,美国阅读挑战计划;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阅读第一)学生开始学习的强烈欲望是尽快能够阅读,但是如果识字速度很慢,识字量很少,根本无法实现阅读的要求,时间拖得越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要求就越无法满足,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注重识字教学方法,象“韵语识字”“随文识字”“两大类外,还有”看图识字、归类识字、拼音识字、字理识字、生活识字“等常用方法,现在这种”词串识字“就是一种新的”诗意韵语组合识字“方法: 骏马 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椰树 骄阳 海岛
牦牛 冰雪 高原(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我们可以自然想到元代虞集《风人松》中的难得的佳句“铁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想到徐悲鸿、吴冠中等名家书写的名联里那种刚柔相济的韵味。
说到识字方法时,比如说一些字含有古代的文化知识,“独”从“犬“,”群“从”羊“,这是放牧的生活图景-------牧羊犬只有一只,而被放牧的羊则是成群的;(书写”独“---犬,”群“------”羊“,)“突”的造意,是犬从洞穴中突然窜出,这是猎犬的形象;“默“也是猎犬形象,在猎物面前,猎犬不但窜得很快,而且在等待猎物时时不吠的。这样讲解,可以增强学生想象力,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但是还听到了有的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乱讲汉字的现象,可能有时候不顾汉字本身的特点而牵强附会地拆解,在短期内能使孩子们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实际上对学生有负面的影响。例如”饿“字中中的我”,是示音构件,没有表意功能,但有些人硬把它讲成“我要吃食,因为我饿“,这样把我曲解为表意构件,这样一来,”俄、鹅、娥、峨“的讲解,就会被类推成”我的人、我的鸟、我的女儿、我的山“,可以说讲了一个,乱了一片的严重后果。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乱讲,不能认为只要让学生记得快就行。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多“认”少“写”,“认”“写”分流,是符合汉语言文字自身规律的做法。它汲取、继承了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传统语文教育在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经验是分进合击,即不追求认、讲、写、用的一步到位,而是四者先是各走各自的路,到了一定程度才合而为一。B、识字与写字板块新课标的调整
(1)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书后面附录4是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2)提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附录5(3)强化写字教学 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提出“先认先写”的理念,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用力。比如,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十遍甚至二十遍以上。而实际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集中了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字种。“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先学这些字,是为孩子们识字、写字打基础。这些字是作为第一学段教学的重要内容。
“先认先写”基本字的理念符合汉字学习的规律,反映出对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经验的借鉴。“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孔乙己„„’干什么?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呢!”(张志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了3500个常用字,将“3500个”这一学习要求具体化。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学习表一呈现的2500个字种,这样更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
根据学生学习的读物、根据学生的所写的内容,然后把这样的最基本的2500个字选出来,便于我们语文的考核和评价。继续强化写字教学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了这个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2011年5月,教育部发言人表示未来将在中小学增加写字课程,制订《中小学学生写字标准》。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写字姿势正确”和“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第三学段的硬笔字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体现了写字还要讲究实效性。同时,将识字写字表述为“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各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C、识字与写字的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
降低第一、二学段的写字量 :第一学段,写字量由“800~1000”降为“800左右”。第二学段的写字量由实验稿的“2000个左右”降低为“1600个左右”。我们来看表格中的对比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识字 实验稿 1600~1800 2500 3000 2011版 1600左右 2500左右 3000左右 写字 实验稿 800~1000 2000左右 2500个左右 2011版 800左右 1600左右 2500个
识字写字课程目标与实验稿保持一致的两个方面 1)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2)降低要求,减缓难度,突出拼音的使用价值
从“背诵”到“熟记”、从“默写”到“正确书写”,降低记的要求 从熟练拼读、直呼音节到准确拼读音节,降低拼读的要求 降低书写的要求
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识、记的角度看,低年级的孩子们无论什么时候学习汉语拼音都会比学习汉字难,孩子们认读、记住的声母、韵母不像汉字音形意间有一定的联系,声母韵母没有意义,只能是机械地记忆,所以不要求孩子们达到默写和背诵的程度,所以我们现在看幼儿园的教师也就不用让孩子们把字母写几遍,把什么字写会,省的一年级拼音学不好,可以说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培养孩子们的坐姿和拿笔的姿势,现在班里还有一少部分学生根本改不过来。D、识字写字评价(没有太大变化)
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
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
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
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
2、阅读
A、制定阅读目标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
2.阅读目标中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3.重视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 4.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B、阅读方法技能的目标 1.加强朗读
朗读要强调自然,注意不同年段的侧重点。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
朗读目标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所谓“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尽可能没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不重复,不唱读;所谓“流利”,就是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逗和段落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所谓“有感情”,就是朗读时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是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以上三个要求不能分割,而是一体化的。
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是初步尝试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朗读的实践过程,里面已经含有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能用”,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2.重视默读
学习默读。(第一学段)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三学段)
在起始阶段要求的是学习方法,再就是要求初步学会这种方法,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就是讲求速度。
3、学习略读和浏览(这是从第二学段开始的)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
略读是课堂最常用的精读方法(包括朗读和默读)相对应的阅读方法,“略读”就是粗知文章大意,即古人所谓的“观其大略”,而“浏览”在现代人话语中意思着重在提取所需信息,扩大知识面,多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4.要大力提倡诵读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一学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
“实验稿”中在第一学段是“童谣”,在修订时改成了“儿童诗”,因为“童谣”与“儿歌”接近,而“儿童诗”既包括民间流传的童谣,也包括作家专为儿童创作的诗歌,更加准确一些。到第二、第三学段,则以一般诗文为诵读材料,其阅读范围和诵读难度都有所增加。C、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什么是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是指阅读各类文章时一些共通的基本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二是关于文章篇章结构方面的,三是关于文章语言表达方面的。1.阅读的前提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即“整体感知”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感知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对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总和的反映,它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而在感知基础上进入的理解,也始终伴随着对文本的具体感受,相应的情感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
2.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不是追求抽象的理性结论,而是对文章的总体印象,以及对文章某一方面的特别感受和体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求能结合课文语句所描述的内容和情境来实现。3.关于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不是指文章学的知识点,也不是程式化的抽象表述,而是通过感受、思考、揣摩,对文章表达上的特殊性获得自己的认识。4.关于质疑、合作、探究
强调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质疑、合作、探究,是把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引向深入的标志,最后得以在群体阅读的条件下,师生相互促进,共享阅读成果,提高阅读水平。D、积累背诵和课外阅读目标
1、积累和背诵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一学段)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三学段)
2、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一学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二学段)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三学段)E、阅读评价 总要求:
1、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关注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
3、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4、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5、语文知识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朗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诵读的评价
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默读的评价
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对精读评价的学段要求
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 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略读和浏览的评价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评价:
? 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另外还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写话习作 口语交际(3、4板块)
第一学段“写话”降低了要求,实验稿是在第一条是: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现在则是:留心周围事物;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实验稿的第三条: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现在则为,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第6条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现在则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这一词指向了态度层面。二、三学段没有变化。习作总的评价要求
•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
•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
•第三、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重视对写作全过程的评价。•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写作。•抵制抄袭行为 口语交际评价
•突出重点,注意坡度。
•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 •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设计活动,方法多样。如“情境测验法”。
注意整合,相机评价。注意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课、作文课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整合,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增强评价的意识。综合性学习
•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
•第三、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价与展示结合,注意多主体、多方式 语文课最基本的一个目标
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并乐于和能够把自己的心中所想清楚地表达出来。
语文课首先需要承担的是培养能在这个社会上有质量和尊严地生存的人,能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有效地获得他人和社会理解与认同,丰富他的自身生活的人。归根到底: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新课标、新课程虽不能解决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但我们期望并相信其一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7.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程钰玺
从事了六年的语文教学,虽然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但也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已形成了定势。通过参加这次《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全员培训》的学习,在本次学习中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让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理解与体会,以后教学中指明了我要走的路线。总结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还在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二、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课程新理念是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练习,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四.树立终身学习,爱岗敬业的理念。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自身素质高了自然而然治学能力将更强。并通过“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使教师在学习中成长,逐步成为行家里手。“终身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不是因为仅钻研业务才去学习,而是在人生中每个时段都要学习,充实自己,努力提高整个国民素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8.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心得体会
清镇市东门桥小学
付仁霞
2012年5月26日、27日,我参加了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的观摩学习。两天的研讨会里,分别观摩了张学伟、盛新凤、张祖庆三位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课,聆听了他们的课和讲座。说实话,从教以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在教学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次学习,让我开了眼界,终于直面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亲眼见识了他们驾驭教材的神韵和风采。确实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学到了不少经验。虽然那些经验学回来不见得就适应于我所在的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我还是仔细地记录,用心地消化。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靠近那座壮丽的城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08-24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重庆版)08-17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06-14
淮北市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10-21
平顶山市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07-21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08-21
小学语文新课标论文08-04
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卷06-20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要求11-28
京蒙小学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测试题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