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村帮扶措施

2024-06-20

各村帮扶措施(13篇)

1.各村帮扶措施 篇一

帮扶对象:高三、一班:肖梦琳高三、二班:王智慧

目前成绩:肖梦琳93分,班级第4名;王智慧87分,班级第五名

帮扶计划:

一、加强交流

定期找学生进行学法交流,从而让她自查学习中的不足,进一步认识其他尖子生的优点、特色,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培养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创造并科学安排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取得成就感。

三、明确目标。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但是太具体、太高远的的目标会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也未必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但是没有目标往往又缺乏动力,我力图谨慎地帮学生确立相对明确的目标。

四、加强指导

(1)耐心指导,热情鼓励,严格要求并及时过问、指导、提醒学生。

(2)定期给她们出一些高质量的习题,并及时批阅。

四、帮助减压

老师在学习上对她们要求有度,帮助她们适当减压,保持心态相对平和。

2.各村帮扶措施 篇二

一、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大学生范围的界定

单亲是指单独与子女生活的一方父母,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未成年子女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组成的家庭。

提到单亲家庭, 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据国家民政部最新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离婚率呈逐年上升之势, 其中2007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09.8万对, 比2006年增加18.5万对, 增长9.7%;2008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26.9万对, 比2007年增加17.1万对, 增长8.1%, 可以说,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单就离婚这一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数量就比较可观。

事实上, 除丧偶、离异外, 还存在着其他造成单亲家庭的情况, 如家庭不和睦、父母分居、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父母一方去世、临时组合的“双亲”家庭、甚至未婚先孕生子的家庭等等, 我们把它称作“准单亲家庭”, 这类家庭在高职院校也存在一定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 在高职院校中, 大约25-30%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特殊群体,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单亲家庭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3%, 有的班级中, 单亲家庭学生比例竟高达21.7%。

不完整的家庭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也引发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今天, 关注家庭特殊学生, 研究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帮扶对策, 对于完善学生人格、提高辅导员管理水平、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及行为状况分析

从高职院校这几年的招生情况也能够看出, 单亲家庭和“准单亲家庭”有明显的增加。这些家庭的学生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 他们在思想、学习、情感、人格甚至健康等方面都有别于双亲家庭的学生, 有心理问题发生率高、问题成因复杂的特点, 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他们往往存在思想困惑、学习困难、生活困窘、心理困扰、就业困境等问题。其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 思想上存在困惑。有许多单亲家庭的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困境, 在同学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 在学校他们不愿谈论自己的父母和家人, 有的同学甚至有意隐瞒自己单亲家庭学生的身份, 即便有机会与同学们在一起交流, 也是在同学们面前总是装作自己有幸福的家庭。他们把真实情况隐藏于内心, 这种压抑一旦持久, 就会产生焦虑不安, 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 他们讨厌父母争吵, 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 (或母) , 或站在父母之中的一方, 憎恨另一方。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表现的越来越不合群。

第二, 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单亲家庭的学生对失去父或母十分痛苦, 很长时间不能自拔, 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 (母) 的不负责任, 心灵受到极大伤害, 甚至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非常欢乐, 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于是表现出情绪失常、紧张、恐惧、焦虑等。这些问题的不到解决, 势必会影响到这类学生的身心发展, 导致感知力、注意力下降, 进而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学习怕苦怕累, 得过且过, 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第三, 生活上的存在困窘。有研究表明, 单亲家庭中, 由于家庭破裂, 家经济状况发生变化, 经济比原来相对要贫困, 有的父母因离异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互相推诿, 使单亲家庭子女居无定所, 不得不在两头来回奔波, 寄人篱下, 缺乏安全感, 不仅如此, 而且往往生活拮据, 有的大学生难以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 连交学费都很困难。有的学生感觉自己来自特殊家庭, 比别人矮了许多, 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 各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差。

第四, 心理上存在困扰。有调查表明, 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 上课经常走神的前者比后者5.9%;觉得自己很不幸的前者比后者高9.8%;单亲家庭学生44.8%的孩子曾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比正常家庭学生高出10.8%。对于反抗攻击特点比较突出的和遇事冲动不计后果的人数, 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 分别高4%和16%。这些惊人的数目充分反映出单亲家庭学生存在不良心理是非常突出的。

第五, 就业上存在困境。有些高职院校的单亲学生即便是能顺利完成学业走入社会, 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卑、保守, 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没有信心, 不敢大胆完成某些事情, 是一些单亲学生的通常表现。由于内向自卑、多疑嫉妒、胆小孤僻等原因, 于是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 消极地面对就业。有的学生过分的依赖单亲的父亲或母亲一方, 甚至变成“啃老族”。

三、高职院校单亲学生问题的帮扶措施

通过对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及行为状况分析, 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建立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单亲家庭的支持体系, 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不仅是家庭、社会的问题, 更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本身也应当全方位的开展, 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 通过做好单亲家庭家长的工作进行帮扶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也应承担起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职责。单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爱抚有度, 宽严并举。笔者认为, 目前单亲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家长自身因为家庭的变故等原因也有可能出现一些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偏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做好单亲学生家长的帮扶工作。一方面, 帮助单亲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可否认,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存在于双亲家庭中, 也可以存在于单亲家庭和“准单亲家庭”中。单亲及单亲子女这个角色并无好坏之分, 是一种正常的身份。这一理念有助于单亲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 认同自我身份, 有稳定的自我确立感。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应把单亲学生家长作为重点沟通对象, 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零距离接触, 面对面交流, 不仅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的表现, 还要向家长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心理动态等, 深入了解了单亲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倾向性、普遍性问题, 引导单亲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健康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关系。

2. 通过改善单亲学生教育环境进行帮扶

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与家庭教育相比, 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 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 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 方法灵活。解决单亲学生的“五困”问题, 必须重视学校的教育和帮扶功能。

第一,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单亲学生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开展教育活动, 引导单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教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 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 倾听学生的心声, 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另外, 要改变专业任课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的灌输, 不关注学生思想动向的做法, 真正实现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二, 要解决单亲学生生活上、心理上、就业上的困境, 高职院校要以学生为本, 完善“奖助贷勤补”政策, 开通“绿色通道”, 使每一个单亲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并能完成学业, 对单亲贫困生在生活上、就业机会上给予照顾。同时, 良好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施展才能的社会实践等, 都能对单亲家庭学生学习习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礼仪交往习惯的养成有所帮助, 逐步矫正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日常行为、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第三, 建立一支素质高、事业心强、善管理, 有奉献精神合良好职业道德精神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是加强和改进单亲家庭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要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 培养造就一批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一定的哲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能够把握形势与政策, 具有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应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 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 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 通过同学间的朋辈辅导进行帮扶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但是, 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有限, 而学生对心理服务的需求量大, 心理咨询教师所能接触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主动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学生。同时, 也存在越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越是不进行心理咨询的现象, 因此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对被动。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填补了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不足, 是对专业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与同学生活、学习在一起, 朋辈之间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 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心理需求。这种空间距离的接近、交往的频繁、心理的接近性等因素为他们在心理方面相互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有必要培训学生作为朋辈辅导员, 去帮助单亲家庭中存在学业、生活及心理问题的学生。

4. 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进行帮扶

单亲家庭学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讲, 单亲家庭学生群体也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因此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不能单纯的靠学校完成, 也不能单纯的靠社区组织完成。首先,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社区联合, 建立制定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 不仅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就业, 而且扶助其家长实现顺利就业;第二,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院校专业优势, 帮助社区开展针对单亲家庭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第三,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社区的文化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第四, 高职院校与社区组织共同加强公共舆论环境建设, 排除世俗偏见, 为单亲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整合学校、社区两方面的资源优势, 在经济上为单亲学生提供帮助, 在政策上保证倾斜, 不仅能为单亲家庭的和谐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而且能为单亲大学生创造优异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发展。

摘要:随着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 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的表现, 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单亲大学生健康成长, 增强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单亲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 对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提出了相应的帮扶措施。

3.强化五项措施 确保帮扶效果 篇三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制度、精心组织,务实了社会扶贫的工作基础。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扶贫工作,将社会扶贫工作纳入了民生工程的考核范畴:县委办下发了于办字[2008]95号文件《关于印发于都县县直(驻县)单位定点帮扶扶贫开发村工作方案的通知》;县政府办下发了于府办字[2008]22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2008年度扶贫开发工作的通知》,对社会扶贫工作进行了认真部署。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二次定点帮扶单位领导座谈会和工作调度会。并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对社会扶贫工作专门下发了于办字[2008]150号《关于单位定点帮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情况的通报》。通过强化制度、精心组织和严格督查,县委县政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社会扶贫工作。

(二)强化沟通、注重实效,确保了社会扶贫的工作成效。县扶贫办及时加强与定点帮扶单位的工作联系和沟通,有效地确保了各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显著成绩。

1安排了122个单位进行定点帮扶,其中省安排帮扶单位4个,市安排帮扶单位6个,县安排帮扶单位112个。安排定点扶贫“民生工程”53个单位帮扶52个重点村,超过市下达的帮扶村任务4个;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095户,超过市下达任务10户。定点帮扶资金达260余万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资金达80.38万元。

2完成了企业帮村带户帮扶工作任务,动员和组织了四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帮村带户”扶贫。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帮扶资金达280万元。

3搞好社会捐赠服务工作,成功引进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圆梦2008阳光操场”建设项目,为8村8小学各新建了一个标准化的阳光操场,累计金额达32万元;成功引进了国务院扶贫办“雨露计划、中泰华威行动”健康扶贫办公室、中泰华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中泰华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清友先生向我县捐赠价值1464.22万元的医疗设备。

4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捐赠,善款用于新农村建设、学校建设、卫生服务建设以及资助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子女上学等,累计资金达600万元。在捐赠过程中,县内涌现了大批乐施善助的典型人物和企业,他们已成为带动我县社会扶贫的重要力量。

(三)强化宣传、弘扬正气,提升了社会扶贫的社会效果。2008年,我县社会扶贫宣传工作成效显著,真正实现了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文、杂志上有物、网络上有稿的全方位宣传。分别在《人民日报》、《经济时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日报》、《大江网》、《中国江西新闻网》、《中国江西网》、《老区建设》、《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赣州晚报》、《赣州扶贫简报》等报道了《“圆梦2008"公益活动到江西于都》等22篇稿件,其中国家级报刊11篇、省级报刊4篇、市级报刊7篇。通过宣传报道先进帮扶单位和个人的事迹,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帮扶的工作热情,有效地提升了我县社会扶贫的工作成效。

(四)强化跟踪、健全档案,完善了社会扶贫的工作档案资料。我办安排专人抓社会扶贫档案建设工作,对单位定点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企业帮村带户、社会捐赠、社会扶助项目库等做好跟踪服务,及时分析、梳理、协诃帮扶问题,并进行有效指导,收集和发掘帮扶典型,进行分门别类归档,真正完善了帮扶档案管理。

(五)强化考核、奖罚分明,激发了社会扶贫的工作热情。通过考核,对单位定点扶贫、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认真负责的单位和个人,县政府给予了通报表彰;对表现突出的帮扶个人报市扶贫办进行了通报表彰;对帮扶工作不主动、不认真的单位也敢于碰硬,进行了通报批评,真正实现了奖优罚劣的工作氛围。通过考核、通报表彰和批评,大力推动了各项帮扶工作。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政府主导,制定方案,动员部门、单位、党员干部、非公有制企业及社会个人积极参与帮扶,是推动社会扶贫工作的基础。社会扶贫好像“空手道”,只有将强有力的措施和始终不渝的工作作风作为内功,才能有效发动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才能形成帮扶合力,实现帮扶效果的最大化。

(二)强化社会扶贫考评机制并认真抓好督查落实,通过考评和督查,鼓励先进、激发后进,是促进社会扶贫持续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关键举措。没有各级党委和政府强有力的动员和考核激励机制,社会扶贫工作难以持续,帮扶效果难以巩固。只有用考核机制来激发帮扶热情,才能实现全社会都来关心贫困群体,发挥乐施善助的最大效能。

(三)加强工作沟通、感情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做好社会扶贫工作、确保帮扶效果的根本保证。只有把帮扶单位、参与帮扶人员的帮扶感情真正调动起来并真情投入,并加强和受助对象的密切联系,才能产生社会扶贫的“共鸣”作用,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社会帮扶效果。

(四)发掘帮扶先进典型事迹并做好宣传报道,是倡导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激发全社会参与帮扶热情的有效手段。做好宣传报道,关键在于勤于收集整理、善于积累素材,勇于投稿、不怕失败。只要大家认真发掘和紧紧抓住信息资源,及时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宣传媒体踊跃投稿,就有可能被采纳;即使不被采纳,也是对帮扶单位和个人最好的礼物。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单位定点帮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驻点不相吻合。不少单位既要驻点帮扶贫困村,又要驻点搞新农村建设,而两驻点往往不相统一。这导致了帮扶效果分散,有些单位不愿同时参加两个村的驻点工作。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工作与定点帮扶工作结合起来,并向需要帮扶的定点贫困村倾斜。同时,还要将这项工作纳入新村办、组织部、扶贫办三家联合检查范围,成立联合办公室,进行统一布置,统一评定奖罚,以利整合帮扶资源,推动定点帮扶工作。

(二)“321”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部分党员干部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出于应付,帮扶效果不太明显。主要原因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奖罚措施不到位,单靠自愿帮扶,效果不佳。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将此项工作列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业绩考核指标之一,以利推动结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三)社会帮扶工作的开展靠“空手道”去组织动员,没有经费支撑;这对于工作督查、召开帮扶工作座谈会等十分不利。建议上级每年核拨相应办公经费,以利工作开展;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除精神奖励外,还要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了进一步做好社会扶贫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将多谋划、多动员、多沟通,并创新工作方法,争取使我县的社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多谋划。根据今年实施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和单位定点帮扶的实际情况,县办已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提出请示,尽量使单位定点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阵地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阵地相一致,从而提高单位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没有结对帮扶的扶贫重点村,要尽力安排帮扶实力较强的单位帮扶,争取实现156个扶贫工作重点村村村都有帮扶单位定点帮扶的工作目标。

(二)多动员。尽量和县工业园区企业以及全县个体私营企业主取得联系,开好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主结对帮扶工作座谈会。力争使企业结对帮扶工作开创新局面,使非公有制企业等参与帮扶的单位、个人增加30%以上,帮扶资金增加50%以上。

(三)多沟通。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尽早跟进,多协调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各部门、各单位尽早落实2009年帮扶计划,为夺取全年社会帮扶新成绩加倍努力。

4.帮扶措施 篇四

帮扶措施

结合所驻村村情实际,驻村工作将着力抓实五项举措。一是倾听群众心声,及时解决帮扶贫困户生产物资不足问题。主动前往村调查情况,了解群众的困难和心声,主动为帮扶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解决了帮扶群众的生产物资不足问题;二是对该村贫困家庭、贫困学生、贫困党员、残疾家庭等进行帮扶救助;三是协调乡党委、政府及上级相关职能部门,邀请农业科普专家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四是开展爱心关爱活动,利用元旦节、春节等看望慰问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帮助理清村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加强思想引导,提振村干部群众发展信心。引领村走上发展致富路。同时,给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出谋划策,勉励村委班子将已建立的樱桃农村专业合作社转向多元化发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5.帮扶措施整改 篇五

一、纸张选用

精品A4纸,与明白卡内页纸质相同

二、纸张大小 长20.5cm、宽29cm

三、主要内容(1)标题

内容:“帮扶项目补充” 字体:方正大标宋简体,21号字(2)表格

表格共2列11行,总长15.5cm、总宽24.3cm 列宽:第1列宽4cm,第2列宽11.5cm 行高:第1行高1.3cm,第2至11高2.3cm 表头内容:第一列为“帮扶时间”,第二列为“项目补充”

表头字体:黑体,小4号字

四、摆放顺序

“帮扶项目补充”应放置在明白卡第2-3页之间

附件2 “贫困户帮扶计划”有关要求

一、纸张选用 精品A4纸

二、主要内容

一是贫困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二是家庭主要致贫原因分析;三是帮扶计划。其中,帮扶计划分为近期帮扶计划和长期发展计划,近期和长期计划也要分为重点计划和一般计划,重点计划针对主要致贫原因,一般计划针对其他致贫原因和家庭需要。

三、格式要求

1.题目:方正小标宋简体,字体2号; 2.一级标题:黑体,字体3号;

3.二级标题(近期帮扶计划和长期发展计划):要有中文序号(一和二),楷体GB2312加黑,字体3号;

4.正文:仿宋GB2312,单倍行距,字体3号,其中重点计划、一般计划加黑;

5.每条帮扶措施都要前要另起一行,都要有数字序号。

贫困户帮扶计划(模板)

一、贫困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

二、家庭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

三、帮扶计划

6.党员帮扶措施 篇六

一、帮扶内容

为使帮扶对象得到全方位、全程式帮扶,要求党支部每月至少与帮扶对象交流一次,了解其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具体内容如下:

1、关心思想进步:加强对帮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关心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帮扶对象的心理状况,激励他们艰苦奋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3、关心学习进步:全面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其提高学习成绩。

4、关心生活状况:关注帮扶对象的生活,经常询问、主动发现其存在的生活困难。通过多种方式让其感受组织的关怀。如,积极协助联系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帮扶对象刻苦学习,争取奖学金、助学金等。

5、关注个人发展:鼓励帮扶对象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帮扶对象

由党总支、党支部同所联系的学院共同商议确定帮扶对象。可联系1--2名学生或学生小组。

三、帮扶目标与要求

为确保“一对一”帮扶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切实取得实效,各党支部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具体帮扶计划和措施,全面了解帮扶对象现况,达到帮扶预期效果。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

1、保证帮扶对象的课堂出勤率好。

2、针对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辅助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3、做好帮扶对象的思想工作,端正其学习态度,在平时生活中做好沟通和交流工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4、做好帮扶对象的谈心记录工作。

7.各村帮扶措施 篇七

1 村落体育概述

村落:即村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村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生产方式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基础前提,由于我国农村村落还处于农业经济发展比较低下的阶段,生产方式依然以体力劳动为主,这就决定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体育活动的规模、形式、内容和特点。因此,村落体育也就会表现出与城市、小城镇体育不同的特征。村落体育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消除繁重农活带来的疲劳,而且能够促进农村新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发展村落体育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考察村落体育的发展特点,对于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说,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村落体育的特征

2.1 参与对象的特殊性和活动群体的集聚性

村落体育参与的主体是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应该很多,符合体育活动开展的群体性特点。但是,观察发现,从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来看,主要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十五岁以下的少年,呈“两头多、中间少”的年龄分布特点。这种现象与胡各村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分不开的,这几年胡各村的经济正从典型的农作物的种植到经济作物种植转变,从单纯的农业经济到发展商品经济并存。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比较富裕起来,把老年人和小孩子从田地里解放出来,他们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而正应该锻炼身体的中年人却起了顶梁柱的作用,他们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商品的经营和田地的管理,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入睡,并且还需早起,他们没有空闲时间参与体育活动。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老年人心脑血管病逐年增多,这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是个很大的挑战,同时对老年人健身意识的增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甚至没有受过教育的老年人也知道锻炼身体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于是老年体育活动在农村开展的还是比较好的。

锻炼主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集聚性,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小孩子,他们都是几个人在一块,老年人多是边走边谈,有的是以家庭为单位,以老两口居多。很少见到单独一个人锻炼身体的,这与城市里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城市居民比较熟悉的同事、朋友居住比较分散,他们已经习惯了闲暇时间单独锻炼的方式。

2.2 活动时间的季节性与随意性

农民的空闲时间完全是随着农作物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冬季应是农民空闲时间最多的时候,春季与夏季由于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很少闲暇时间。但是冬季锻炼身体的人数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增加,而是减少了。在寒冷刺骨的早晨或傍晚你很难看到进行锻炼的人群,究其原因发现,这与农民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在寒冷的冬季,大多数农民多呆在自己暖和的家里,坐在火炉旁看电视,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他们良好的健身习惯在缺乏引导与帮助下是很难养成的。春夏秋季,适宜的气候条件适于户外运动,单薄的衣着更有利于各种活动,因此说,农村的健身活动有很强的季节性。同时,这种活动时间还必须受到田地农活的制约,农民必须在干完农活后才会投入到锻炼中去的,这种农活又没有规律性,与城市里的上班族大不相同,因此说,他们没有固定的锻炼时间。

2.3 锻炼的自发性与组织的松散性

村落体育的活动主体是农民,由于农民受长期养成的小农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而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村落体育也就难免会出现组织的松散性。村落如果没有村委会的支持和相关组织的具体操作,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难以开展。村民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自发的,没有任何外在压力与强制,家庭或几个人组成小团体的形式,组织还很松散,要使大多数村民自觉地、科学地、有组织地参加健身活动,还是一项很难的事情。但是这种组织的松散性与当地村委会开展健身活动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村干部都是小学文化程度,有的还是文盲,他们根本不会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胡各村这几年的经济确实抓上去了,但农民精神生活几乎没有变化,村干部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抓经济发展上,对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还无暇顾及,“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

2.4 锻炼内容的简单性与可操作性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胡各村村民的健身内容极为简单,老年人主要是围绕着村落里的小柏油路慢走,偶尔停下来活动下筋骨。小孩子也都是从事民间流传下来的游戏,健身器材也都是自制的,他们对于现在的健身方式、方法根本就不了解,对健身路径更是不知道。这种健身方式的养成与胡各村体育设施的短缺有着很大的关系。健身场地,健身路径,健身器材根本没有,想健身的农民也只有在柏油路上走走。他们没有健身的去处,也没有健身器材,更没有人去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健身,组织体育活动更是谈不上。据调查,从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人口39%左右的城镇,拥有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有20.2%的体育场馆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体育设施的匮乏是种普遍现象。

3 发展对策

3.1 健全农村体育组织、机构,理顺县级到村落的工作开展关系

体育组织、机构是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有力保证。农民体育健身能否科学化、文明化,关键在于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和社会体育组织的引导,在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育活动场所。因此无论在乡镇还是在农村,应该建立专门的体育组织,管理农民体育健身的机构,积极宣传体育锻炼健身的功能与作用,逐步提高农民体育健身的水平。理顺县乡村二级体育组织关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乡镇、居委会应当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应当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和扶助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应当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且要有具体的人员负责,落到实处,上级主管部门要把其建设成果作为评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并将各级工作人员的业绩与工资奖金评优挂钩。

3.2 建设和完善农民体育健身设施,提高农民健身技能

农村体育场地及运动器材的匮乏也是农村体育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应当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乡镇、居委会应当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投入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同时要积极探讨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途径,发动社会捐助,通过社会的评价系统,使那些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到广大的农村进行体育设施的公益性捐助。通过税收减免和配套资金等优惠政策,吸引用于修建农村体育设施的资金,修建部分体育设施。而且要发挥体育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应定时向农民免费开放。农村应当在全面推进小康县、小康乡镇、小康村的建设中,把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到建设中,搞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应当大力发展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以指导农民科学健身,使健身者逐步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体育指导员可以来自当地的体育教师,这样可以减少额外开支。

3.3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养成科学健身的习惯

农民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现时期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仍不容乐观。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与城市相差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已经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现代农业的需要。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懒散的生活习惯很难在短时内改掉,而科学的健身生活方式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养成。低下的文化素质对于健身的宣传也是很大的阻力,体育健身意识难以提高。因此说,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定期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措施。同时大力宣传科学健身的知识、传授科学健身技能与方法,逐步强化农村的体育健身文化。

3.4 培育农村健身主体力量,搞好模范带头作用

随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解体,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频繁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基层人员的生活条件、职业特点、素质状况等方面综合来看,最适合成为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是乡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农村劳动者阶层中比较富裕的劳动者、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对于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都比较快,对于健身知识的宣传相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更有力度,他们的积极的健身行为也是很好的宣传方式,比起政府人员的宣传更具说服力。因此说,培育好这批农村健身骨干,对于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可以定期到县一级体育文化站接受定期的培训与指导,这对于农村体育的开展会起到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修金,虞重干.村落体育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功能探析—山东临沂沈泉庄的实地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5).

[2]夏征农.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4):5.

[4]何明辉,卢怀非.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7,(6).

[5]郁俊,杨建营,李萍关,等.浙苏皖赣鲁农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4):22-25.

8.后进生帮扶措施 篇八

-------护国中心小学 董书婷

后进生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切忌眉毛胡子一起抓,应该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和条件,改进教学方法。

一、用行之有效的“习惯表扬”转化后进生

实验证明,一部分后进生主要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必须从帮助其形成理想的学习习惯的观点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不良习惯,要采取减法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明确地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并在家长的配合下,师生共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转变计划。通过将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不良习惯逐一列举,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帮助下,教育后进生每天克服一点坏毛病。在监督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经常鼓励学生,适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的自信。同时在此教育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要让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迁就学生,可以采取奖励与惩罚并用的原则来教育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如果学生的某一毛病已经改掉,就从计划表中删除,如此长时间坚持,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

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怎样面向全体学生,让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得到较好的思维训练和知识发展呢?这就需要做到“顾此又顾彼”,不能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为此,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科学地备课。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教育对象不能分得太细,至少要考虑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好,反应快的学生;中等水平的学生;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将其学习目标定在“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备课,上课时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2)教学内容难易得当。教学的内容安排要求难易恰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顾及成绩差的学生。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先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后进生补充或者回答,两者都给予鼓励。对于相对简单的练习,例如认识生字,进行组词等,可以让后进生多回答,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形式多样化。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创设情景教学,经常变化教学形式,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时时刻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激发后进生的参与兴趣。只有这样,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思维敏捷,发言积极。

三、用科学的学习技能指导后进生。

基于后进生在学习中的障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知识性的传授,要更注重其学习技能的训练,“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穿插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应掌握、运用、巩固的学习方法,及时检查、反馈,逐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效率。

四、用不同的座位形式吸引后进生。

在讲授新课时可以采取“插秧式”的座位,最大限度维持教学纪律,引导全体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老师的讲授中。在组织讨论交流时可以采取“小组围坐”的形式,这样比较方便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并通过优后进生搭配学习,减少后进生学习的困难。在进行研讨活动时,可以采取“圆圈式”的座位,学生围坐成一个圆,老师在中间,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消除后进生的孤独感,培养安全感和参与感,有利于后进生的学习。进行智力竞赛时,可以采取“马蹄式”的做法,这能体现老师的威严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座位形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

一直以来,老师在授完课后,布置的作业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没有过多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给后进生带来了做作业的压迫感和畏惧感。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作业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的题型,布置难度各异的题目,其中最优化的题目应有“跳之可获”的成功效果。对于后进生的作业,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程度,逐步缩小与优生的差距。教师切忌用增加作业负担,课外大量补习以及严厉的斥责等方法对待后进生。我们常常看见教师每天把后进生带到办公室补作业,改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却不是很好,有些后进生甚至成了“ 老油条”,平时不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总是依赖老师“开小灶”。所以,教师关键是要进行“作业会诊”,帮助后进生找到作业出问题的原因,帮助其弥补知识上和技能上的缺陷,鼓励其独立有效地完成作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

六、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考核后进生。

简单的提倡少考,甚至不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后进生的产生,即使在小学阶段很少进行考试,到了初中、高中,他们依然要面临各种考试。关键是改革考试的形式,不能简单地用一份试卷来测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优势,创设多种形式的测试考评。

总之,对待后进生,教师一定要从心理上正视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严格要求,通过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技能、方法,不断鼓励,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并时刻做好后进生问题的教育预防工作,从而使后进生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后进生帮扶措施

-------护国中心小学 董书婷

9.脱贫户帮扶措施方案 篇九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防止返贫致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底线目标,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对全县建档立卡已脱贫人口和非建档立卡边缘人口,建立健全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脱贫防贫长效机制,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多措并举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一旦出现返贫和新致贫,及时纳入建档立卡,享受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实施精准帮扶。

(二)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主要采取开发式帮扶措施,支持发展产业、转移就业,通过劳动增收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守望相助,形成防止返贫致贫的工作合力。

(四)坚持外部帮扶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处理好外部帮扶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强化勤劳致富导向,注重培养贫困群众和监测对象艰苦奋斗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三、监测方法

(一) 监测对象

以家庭为单位,包括建档立卡脱贫监测户和收入略高于贫困户的非建档立卡边缘户。

(二)监测对象识别标准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年度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以20xx年6000元为参考)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影响基本生活的家庭,按程序纳入监测范围并实施帮扶。其中,重点关注大病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困难老人等特殊群体。监测对象规模一般以全县建档立卡人口的5%左右为参考。

(三)监测对象纳入途径

防贫监测以县级为主体组织开展,一般采取农户申报、乡村干部走访排查、行业部门信息筛查等途径,经村干部评议、村内公示、乡级审核公示后,由县级扶贫部门组织车管、不动产、人社、行政审批等部门综合审查确定监测对象,建立监测和帮扶台账,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监测对象纳入采取以下3种途径:

1、农户申报。农户认为符合防贫监测条件的,自愿向村委会提交《监测对象申请书》;农户自己申请有困难或未提出申请,村民小组认为其符合防贫监测条件的,可代为申报。经入户核实并与相关部门信息比对后,符合条件的履行评议审核程序。

2、乡村干部走访排查。以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为主体,结合入户帮扶走访,对确认的识别对象,对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进行核查。排查发现需要实施监测和帮扶的对象,履行评议审核程序。

3、部门筛查预警。扶贫、民政、教育、卫生健康、医疗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人社、应急管理、残联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加强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及时筛查,定期通报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家庭的预警信息。反馈乡村入户核查,乡镇、村组织专人,根据部门筛查预警信息开展核查,经核查符合条件的履行评议审核程序。

4、大数据预警。依托灵寿县精准脱贫防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扶贫、民政、教育、卫健、医保、住建、水利、保险等单位数据,建立灵寿县精准脱贫防贫大数据中心,适时监控贫困户、边缘户生活状况,实现动态管理、动态预警。乡镇、村组织专人,根据预警信息开展核查,经核查符合条件的履行评议审核程序。

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得识别为防贫监测对象:

1、家庭成员中有在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且有稳定工资收入的;

2、家庭成员中有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

3、家庭成员中有在城镇购买商品房、门市房等的(不含因灾重建、易地扶贫搬迁和拆迁建房);

4、家庭成员中拥有小轿车(含面包车)、工程机械、大型农机具的;

5、家庭成员中有作为企业法人或股东在工商部门注册有企业且有年审记录的,或长期雇用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6、家庭成员中有高费择校读书、在高费私立学校读书或自费出国留学的。”对识别中特殊情况,由村民代表会议依据识别标准、程序和相关政策进行评议,评议通过后予以公示,无异议的,可按程序识别为监测对象。

(四)监测对象纳入程序

1、村评议公示。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无驻村工作队的由乡镇包村干部,下同)评议提出全村监测对象初选名单;并逐户调查核实;核实无误后,初选名单在村内公示5天,无异议的,报乡(镇)政府。

2、乡审核公示。乡镇政府组织乡镇干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组成验收组,按各村上报的监测对象初选名单逐户审核验收。审核验收通过的由乡镇政府提出监测对象审核名单,在各行政村公示5天,无异议的报县扶贫部门。

3、县级扶贫部门确定。组织车管、不动产、行政审批、人社等相关部门对乡镇上报的名单进行综合审查。审定通过后,由县级扶贫部门组织录入建档立卡系统。监测对象的纳入实行“一事一议”,随时发现随时纳入,建立监测和帮扶台账,实施帮扶措施,并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开放时及时录入相关信息。自农户申报或排查、筛查发现起,至县级扶贫部门审定,一般不超过20个工作日。各乡镇要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和监测对象识别纳入程序。对原有监测对象按以上标准和程序重新识别纳入。

(五)监测对象管理

纳入监测范围后,动态监测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就业等基本情况及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对象中边缘户一旦出现致贫,应及时履行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纳入建档立卡,享受相关扶贫政策,实施精准帮扶,确保20xx年如期脱贫,确保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1、建档立卡脱贫监测户由原帮扶责任人负责,非建档立卡边缘户由乡镇统筹安排,每户须明确一名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和联系服务管理。

2、帮扶责任人通过走访联系监测对象,对其家庭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完善登记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监测对象收入登记台账,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数字准。

3、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以户为单位,明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指标体系和统计口径,开展防贫监测户月收入登记工作。由帮扶责任人每月月底进行入户调查,同群众一起算账,按月登记签字,年度汇总,确保数字真实、群众认可。

(六)监测对象标注

返贫致贫因素消除且收入持续稳定超过1年的,按照“怎么进怎么出原则”,通过村干部评议、村内公示、乡级审核、县级确定程序,可不再实施防贫监测和帮扶救助。经监测对象户认可后,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标注。

四、帮扶措施

对所有监测对象均开展帮扶。逐户分析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和劳动能力情况,优先通过产业就业帮扶和扶智扶志措施提高监测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充分发挥行业部门职能,多方发力开展防贫帮扶。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形成稳定长效帮扶机制。

(一)产业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和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县级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对农户申请的扶贫小额信贷予以贴息,鼓励其发展生产;支持其参加与生产相关的经营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动员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带动监测对象发展生产;用好资产收益扶贫、消费扶贫、光伏扶贫等项目带动监测对象参与生产经营;对因市场因素、自然灾害等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加大农资供应力度,组织开展产销对接,切实解决生产发展和产品积压等难题。(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二)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支持其参加与生产相关的经营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劳务扶贫协作、扶贫车间建设等帮助其转移就业;通过扶贫公益岗位安置就业;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优先引导监测对象参与农村项目建设,提高就业收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强校企对接,对监测对象中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施职业技能免费订单培训,促进就业增收。对其中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优先组织返岗和外出务工,优先安排各类公益岗位和本地就业岗位,保障就地就近就业。(责任单位:县就业服务中心、县教育局、县发改局)

(三)综合保障。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对其中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低保补差标准可上浮一档或按最高档次发放。鼓励有针对性地对监测对象开展集中供养。适度简化监测对象临时救助程序,提高临时救助额度。对其中患大病、重病的监测对象,经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和医疗救助后,合规自付费用较高、影响基本生活的,统筹采取防贫保险、临时救助、社会捐助、社会救助等措施,确保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有保障。(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医保局、县卫健局、县扶贫办)

(四)教育专项救助。监测对象当年在我省参加高考并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具有河北省户籍的大学新生,一次性救助-3000元。在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优先安排防贫监测对象,福彩助学项目优先支持高考成绩优异的防贫监测对象。对防返贫监测对象就读我省普通高中、省内公办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按规定继续享受“三免一助”政策。对防致贫监测对象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可贷款8000元,研究生可贷款12000元。同时,可按规定政策享受国家助学金。确保所有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五)防贫保险。聚焦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由县财政出资设立防贫保险金,为全县10%左右的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购买保险,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病、因灾等赔付启动线,实行阶梯性保险救助,建立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责任单位:县扶贫办)

(六)社会基金救助。对监测对象中按规定落实各项帮扶政策措施后基本生活依然困难,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的家庭,发挥社会救助基金作用统筹开展救助。用足用好各项帮扶政策措施,切实形成帮扶救助的常态长效机制,防止出现防贫保险“一保了之”、特困救助“一救了之”等问题。(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七)扶志扶智。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推广“爱心超市”“星级评比”“农民夜校”“脱贫攻坚讲习所”等做法,发挥村规民约和乡村红白理事会、孝老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倡导婚俗新风,推行厚养薄葬,规劝陈规陋习,惩治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八)其他帮扶。引导社会组织将人才、项目、资金资源向监测对象倾斜,动员组织各类社工机构、志愿服务团队、社会爱心人士开展防贫志愿服务。对带动监测对象发展生产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致富带头人,以及参与防贫帮扶救助的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减免、信贷支持、行政事业费用减免等政策。(责任单位: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国税局、县人行)

五、组织保障

(一)压实主体责任。防贫工作由县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统筹协调推进,各乡镇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负责做好防贫监测对象的调查核实、信息录入、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等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及时与乡镇沟通筛查预警,对监测对象开展帮扶救助等工作。相关部门定期向灵寿县精准扶贫防贫大数据平台上传本部门相关更新数据;各乡镇每月20日向县扶贫办上报防贫监测月报,确保底数清、信息准。

(二)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县扶贫办牵头统筹,相关行业部门协调推进,每季召开不少于1次联席会议,协调推进预警信息数据共享救助帮扶等措施。同时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经办。

(三)坚持程序标准。防贫监测和帮扶要从实际出发,防止搞形式、走过场,防止扩大范围、吊高胃口、引发攀比,既不留死角,也不“养懒汉”。

(四)减轻基层负担。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用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灵寿县精准扶贫防贫大数据平台、重点任务清单和各部门台账资料,依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现有成果,加强监测对象家庭信息、收入状况等信息共享,不另起炉灶,减少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10.各村总结及计划 篇十

岗下村总结:

1、抓紧实施200亩村级产业区开发,对驻村两家污染企业进行改建转型;

2、完成D类危房报批改建和付、刘、余自然村自来水入户工程,魏村正在施工,同时走访慰问相关家庭。

2011年计划:

1、申请规划建设农民公寓和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2、各自然村改建一个公厕,力争完成千秋堂地面硬化、绿化工程。

枫下村总结:

1、投资25万为陶村修建村道及安装照明设施,办理引户危房改建手续;

2、推行“新农合”,绿化硬化田珑魏村道路,开展自来水进村入户,魏、郑、陶、李、陈村已安装到户;同时办理了32户D类危房报建手续;建设垃圾中转站,各村配备了保洁员。2011年计划:打好建设农民公寓及村级工业园的牌充分利用集体土地。

胡坊村总结:

1、完成了村菜市场一期工程,卢村新农村二期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年底完工。

2011年计划:

1、盘活村级闲置土地,利用“发展路”两旁土地做好村级工业园及“幸福家园”规划;

2、完善卢村新农村建设和做好“沙皮塘”四周绿化。

板溪村总结:

1、引进“江西庆华制衣有限公司”、“南昌永康食品有限公司”,现已投产运营;

2、今年11月会同上级有关部门彻底关停了东湖砖瓦厂引进的一家塑料制品加工企业;

3、启动李村新农村建设,硬化新村道路所有巷道;

2011年计划:

1、盘活砖厂闲置土地;规划完善板溪200亩精养鱼池;

2、配合上级做好胡惠元堤向东延伸工作。

3、利用罗谢公路、包佛公路贯彻我村现状,搞好村级工业园基础设施筹建工作。秦坊村总结:

1、稳定发展花卉、草皮基地同时,引进外来人员种植面积近600亩;

2、今年又引进几家针织服装企业和加工企业;

3、秦坊小学大楼得到修缮。

2011年计划:

1、盘活村级闲置土地,配合开发幸福家园工程;

2、继续完成各自然村道路硬化工作。

慈母村总结:

1、34人实行结扎,上环17人;

2、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参合资金11万。

2011年计划:

1、借助与进顺村合作创办进慈农业生态科技发展公司为契机,开发1000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2、以南昌市政丰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已有四户发展成为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

3、以南昌市泽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导,切实发展水产业,改善渔业生产条件;

4、计划在罗李公路旁规划200亩针纺城,引导企业组建行业协会。

棠溪村总结:

1、维修清理农田灌溉沟渠;

2、做好“七城会”征地拆除工作;

3、建设大型垃圾屋1个,小垃圾屋10个。

2011年计划:规划500余亩土地与鸿坤公司合作,种植苗木。

观田村总结:

1、做好了农民公寓安置户的安置工作;

2、投资40万元解决村民喝水问题;投资20万元解决闵村小组用电难和完成闵村新农村改造,道路硬化、改厕工程;同时各自然村配备保洁员,垃圾集中统一处理。

2011年计划:

1、启动农民公寓楼临街店面商用和南钢西路的改造工作;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城东经济适用房北面约20亩的产业用地;

3、启动“幸福家园”计划。

殷王村总结:

1、完成了殷王新村污水排放延伸工程项目;

2、解决了解放西路拆迁户和部分住房困难户在新村安置问题;

3、完成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家家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2011年计划:

1、完善新村配套设施绿化,解决住房困难户的安置;

2、规划在罗家新区内建设一二产业服务区;

3、协调解决昌东大道拓宽拆迁安置问题;

4、规划兴建50亩的村级工业园。

货场村总结:

1、依托南钢,在南钢大道投入大量资金新建一批店铺,并以最优惠价格出租给本村村民;

2、村级道路全部硬化,实现村村通,同时清理生活公用沟渠。

2011年计划:

1、完善市政廉租房和农民公寓楼工程项目;

2、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3、规划好180亩村级产业用地和村综合服务大楼的报批手续。

濡溪村总结: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四川光亚;

2、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人;

3、积极开展“民声110”,抓好宣传、信访、计生和村务公开工作。

2011年计划:

1、成立村级公司,提供江氨A类物质原料供应;

2、围绕高新开发区的发展,合理规划村级建设用地;

3、完成4个村小组自来水改造工程;完成龚、吴、万村农电网改造和艾山小组村中马路、秦村小组村外环路硬化;做好门塘清淤,减免新农合费用,利用团结小学建设村级服务大楼。前湖村总结:

建设一个大型垃圾屋和4个小垃圾屋,配备3名保洁员,同时医疗直补发放到位。

2011年计划:

1、以南钢技改项目为契机,规划建设村级工业园;

2、继续硬化罗家砖瓦厂至磷肥厂长700米、宽6米的道路,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

楼付村总结:

1、投资30余万元农电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全村400多户村民已用上农网电;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氨厂经理多次沟通联系,筹建联营合资合作企业;

3、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主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2011年计划:

1、尽快完成我村农网改造工作,使村民用上稳定的农业电;

2、抓紧实施自来水进村入户;

3、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赵坊村总结:

1、投资3万安装路灯;

2、投资6万扩建老年活动中心;

3、投资15万修建水渠1000余米。

2010年计划:

1、利用砖瓦厂150亩闲置用地,至少引进1个1000万以上的投资项目;

2、新建至少2个高科技、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3、完成全村自来水进村入户。

坝桥村总结:

1、建立了卫生管理制度,实行专人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2个垃圾屋,长年聘用保洁员2名;

2、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投资40余万元重建已倒塌的秦家小桥,大大方便村民出行;

3、由村委会出资,每年对村南北两条农业灌溉水沟进行维修,确保了农业用水的正常运转;

4、兴建了3个垃圾屋。

2011年计划:

1、2011年盘活砖厂约90亩荒地,为村内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2、2011年至少新建1个高科技、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引导村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3、组建治安巡逻队,保障村内安全稳定。

罗家村总结:

1、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了我村粮补和强农惠农一卡通存折发放;

2、加强了对全村和个私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并和个私企业主签订了安全责任状;

3、积极响应配合带头拆迁,征收多年村民吃鱼精养鱼塘及赔偿,大力支持罗家新区建设;

4、落实党委政府工程,打造罗峡路美化亮化。

2011年计划:

1、重点抓好农民公寓楼及商铺楼规划建设;成立村级资产管理公司;

2、做好铁路东自来水进村入户工作,维修道路及安装路灯,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

白兰村总结:

1、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做好农民公寓楼前期准备工作和罗家街道拆迁户工作。

2011年计划:

1、筹建农民公寓楼,同时在板溪产业园规划筹建“白兰工业园”;

2、利用村级闲置土地,做强做大招商引资工作;

3、继续推行新农合工作,免费为村民参保。

竹山村总结:

1、支持江西远红外元件厂建设,为税收完成奠定基础;

2、对困难户家庭进行走访慰问。

2011年计划:

1、借南钢征地的契机,利用征地补偿款,计划在村西北角,即南钢板簧厂以南用于兴建竹山工业园二期;

2、计划在村大塘以西,给无房户、拆迁户、住房紧张户兴建农民公寓。

罗家社区总结:

1、开展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百日活动;

2、细心为民办理医疗保险,做到准确发放医疗保险卡。

2011年计划:

1、深入开展“六带六心”和楼栋党小组创优活动;

2、做好社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及低保医保管理工作。

谢埠社区总结:

1、认真做好低保工作,将政府的钱真正发放到困难户手中

2、完成了稀土厂农网改造;

3、新增低保10户,减少10户;解决纠纷3起。

2011年计划:抓好稀土厂危房改造和自来水入户工作。

江南社区总结:

1、党组织继续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2011年计划:

1、完善“一个核心,两个大会,三个机构”的运行机制;

2、强化社区治安,促进社区稳定。

新量刃社区总结:

1、活跃社区文化,广泛宣传社区精神文明公约;

11.学校贫困生帮扶措施 篇十一

****乡中心学校

“不让一个学生应贫困而失学”这是我们*******学校全体领导和教师信守的贫困生救助原则。特别是在县教育局下达有关帮扶贫困生的系列文件之后,全体领导教师更加深了对此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精心研究并制定了详细的措施,使此项工作真正得到了扎实有效的开展,也受到了社会特别是被资助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一、师生齐动员,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让人人献出一点爱 对于此项活动的贯彻落实,学校专门召开了全体教师会、校会、班主任会,班主任认真组织举办了主题班会。通过学习有关文件,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要求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少点吃喝穿,省下零花钱”入手,实施爱心捐助、挽留贫困学生。

二、党支部率先行动,党员进步青年一马当先

叶***校长在校会后及时组织召开党员和进步青年会议,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要求大家,用真诚的爱心和实际行动去实践自己的入党誓词或积极靠近党组织。并且规定,对表现积极的进步青年,将优先考虑吸收入党,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学期末评选模范党员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认真落实“一免一补”、贫困生补助实施方案。

教导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贫困生帮扶措施,贫困补助落道实处,确保百分之百贫困生享受到贫困补助。

四、实施“一帮一”特困生救助工程

1、学校领导已经开始筹划社会“一帮一”救助活动。计划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前提下,确保每位社会捐助人员帮扶一名特困生,并力争使帮扶对象品学兼优,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2、动员贫困生上学接受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五、建立贫困生档案

学校计划将每学期确定的贫困生情况登记表和捐款情况表及时收存。建立完整规范的贫困生档案,一是确保三年之内被帮扶学生的经济支持,二是对每年一度的新生通过调查摸底重新确定入档,使整个贫困生管理工作落笔有踪、起始有序。

六、充分利用校务公开表彰优秀,激励后进

12.贫困生帮扶措施[模版] 篇十二

(2012-2013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中央精神,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现决定在学校开展对学困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学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帮扶对象

1、遵纪守法,品行优良

2、诚实谦逊,好学上进

3、经济困难,并迫切需要资助的三、帮扶方式

1、由全体老师与学困生结对帮扶,每人帮扶一名学困生;

2、具体活动校领导组织进行,学校教师自愿帮扶,帮扶名单自己安排;

3、帮扶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四、帮扶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学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一方或双方残疾等。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学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帮扶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帮扶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帮扶要求

1、帮扶工作自愿进行。热忱欢迎并提倡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帮扶工作应保持持续性、稳定性;

3、由年级各班联合推荐贫困学生名单,对照帮扶条件认真审核无误后,上报校领导;

13.学困生帮扶措施 篇十三

为了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教学工作能面向全体,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特制定“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措施:

一、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学困生,而耐心教育学 困生。

二、双向选择,“一帮一 ”,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三、及时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

四、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

五、把握每个学困生的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六、切中时机,“传情报”、“送喜报”。

七、定期做好家访,及时跟进了解学困生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八、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

九、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十、建立“学困生转化档案”,目标到人,责任到人。

十一、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十二、要善于反思,不断总结完善“学困生转化”的经验。

古幢小学江南乐

上一篇: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下一篇:服务意识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