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兰诗 》有感

2024-08-22

读《木兰诗 》有感(共12篇)

1.读《木兰诗 》有感 篇一

清晨,早早的起了床。拿起放在书桌上的语文书,翻开语文书,习惯性的我把书翻到了第64页《木兰诗》。因为这首诗才刚教过的缘故,我想先朗诵几遍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我似乎被木兰这种感恩知孝的行为所牵制住了。

传说当时她的父亲重病在身,且年纪又大了。想想那个时代的人该有多么痛苦啊!唉……两国之间为什么就不能和平相处呢?难道非得争个你死我活吗?那样子,百姓们不就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吗?

我暗自在心中叹道:幸好我没出生在那个年代啊!不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的质量可真是令人难以接受:摆摊贩卖些小物品和蔬菜,却要缴收地摊费,交不起的还要挨别人的打骂;有的人家里本来就贫穷,却还要向朝廷纳税。我只能说:百姓所受的苦和罪,取之于这个国家的“主持人”---皇帝。

木兰感恩知孝的精神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

想想那十二年来,他是如何度过的?她是每晚都穿着盔甲睡觉吗?那盔甲多硬啊,她怎么能睡得着觉?难道是一个人一个帐篷?不可能的啊,士兵是不可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啊!难道她就不怕她的身份被揭穿吗?要知道参军打仗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事啊!更何况是一个弱女子呢!若是被发现了,还要砍头的呢!

这十二年来,她用她的执着,用她的勇敢,用她的机智,用她的坚强,保住了自己的身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她战功赫赫,却从不贪图名利,想想那些年来,她受到了多少严厉的训练啊,多少的责骂和鞭打啊!

木兰替父出征的故事感动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正是她那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才能让她有着这么伟大的举动啊!

是啊!谁说女子不如男呢?

只是,普天之下,那里再寻木兰这般女子?

2.读《木兰诗 》有感 篇二

《木兰诗》广为流传, 各种赏析文章林林总总, 但对于“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两句注意得不够多, 一般都理解为“木兰你在想什么呢? 木兰什么也没有想”。如果“所思”“所忆”泛指所想的事情, 联系下文, 这样的理解略有不通之处, 因为明明“昨夜见军帖”, 木兰心中因为父亲要出征之事忧心忡忡, 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想呢? 因此看来, “思”“忆”二字当有别解。

我认为, “思”“忆”在此处都应该理解为相思、想念。这样的理解有无道理呢? 我们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梳理一下。

据吴小如先生统计, 《诗经》十五国风中“思”字凡二十二见, 十有六七是指男女之思、夫妇之思。兹略举数例:

瞻彼日月, 悠悠我思。 ( 《邶风·雄雉》)

云谁之思, 美孟庸矣。 ( 《鄘风·桑中》)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 《郑风·褰裳》)

岂不尔思? 子不我即。 ( 《郑风·东门之墠》)

再看《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 《涉江采芙蓉》)

千里远结婚, 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 轩车来何迟! ( 《冉冉孤生竹》)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 《庭中有奇树》)

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 下言久离别。 ( 《孟冬寒气至》)

其中所涉及的“思”字也均为夫妇之思、男女之思。

“忆”字在古诗词中表现男女之思、夫妇之思的所占比例也不小, 姑且也赘举数例:

换我心, 为你心, 始知相忆深。 ( 顾夐《诉衷情》)

桃花春水绿, 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 忆君君不知。 ( 韦庄《菩萨蛮》)

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 下言长相忆。 ( 《饮马长城窟行》)

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 《西洲曲》)

敕敕何力力, 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 今年无消息。 ( 《折杨柳枝歌》)

《木兰诗》开头八句和《折杨柳枝歌》几乎完全相同。后者是全篇, 前者是片段, 很明显是前者截取后者, 移植的痕迹宛然可辨。《折杨柳枝歌》表现的是女子怀春思嫁, 《木兰诗》截取后者做“套头”, 意思也应该相近。

由此看来, “思”和“忆”二字都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范围无所不包, 狭义的则专指男女之思、夫妇之思。在《木兰诗》里,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二句解释为“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谁呢? 木兰我谁也没有思念”更为确切一些。

谢榛《四溟诗话》: “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 又出奇语, 若缺此四句, 使六朝诸公补之, 未必能道此。”但是这两句解释者众多, 意见纷纭, 不免遗憾。

先看“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有论者以为是互文, 意思是说雄兔、雌兔的脚都扑朔, 眼都迷离; 也有以为非者, 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扑朔, 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 “迷离, 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有人认为是指雌雄二兔静止时的状态, 有的中学语文课本就解释说: “据传说, 兔子静卧时,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 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所以容易辨认。”《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扑朔迷离”, 说: “雄兔脚乱动, 雌兔眼半闭着, 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是雄的, 哪是雌的。”

家父养了几十只兔子, 据我观察, 兔子在静止时, 无论雄雌状态都差不多, 没有发现雄兔的脚爬搔得特别明显, 而从外观上看雄兔脚上和雌兔眼睛上并没有多少蓬松的毛, 从外观上分辨雄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注意到父亲在分辨兔子雄雌的时候, 总喜欢抓着耳朵把兔子拎起来观察, 这样就一目了然: 被拎在半空的时候, 雄兔反抗得比较剧烈, 四脚乱蹬, 而雌兔相对就比较温顺。

据此, 我认为《辞海》解释“扑朔迷离”: “按兔难辨雌雄, 俗常提兔耳悬空, 雄兔四脚搔爬, 为扑朔, 雌兔两眼眯起, 为迷离。奔跑时则难辨其为雌为雄。”此说接近实际。

“双兔傍地走”, 一般的参考书笼统地解释为“两只兔子并排着跑”或者“两只兔子贴近地面跑”, 二者均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其一, “傍”并没有“并排”的意思; 其二, 兔子不贴近地面跑, 难道还能腾空不成? 对此诗句的理解, 关键点在于“地”如何解释。我认为训为“着”比较贴切。

首先, 从语音上看, 根据郭锡良《汉语古音手册》, “地”上古属定母歌韵, “著 ( 着) ”上古属定母铎韵, 二者的语音相近, 很有可能在当时是通用的。

“地”作为助词的用法, 在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从《水浒传》中翻检两例:

只见庄客来报道: “教师来也。”柴进道: “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快抬一张桌来。” ( 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 便纳林冲坐地, 叫道: “如有不伏者, 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 ( 第十八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

引文一是在柴进酒宴上, 洪教头闯席, 柴进断然没有让洪教头坐在地上的道理。次一句是林冲火并王伦后, 吴用假意推举林冲坐头把交椅, 从上文看, 一定是坐在椅子上。

因此, “双兔傍地走”其实就是“傍着走”。

参考文献

[1] .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 天津古籍出版社。

3.读木兰诗感悟 篇三

在无数的战争中,出现了许多的英雄,在这些英雄当中,却出现了一位女英雄。这说明,在无数的英雄中,不仅只有男英雄,也会有女英雄出现。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木兰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应当在家做活,打仗本是男人的事。

木兰本应当在家织补,然而却走上了为父而从军的路。这也是对人们宣布: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女人也不应该向男人低头。。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然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操办的是那么的井然有序读《木兰诗 》有感读《木兰诗 》有感。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也说明了木兰离家愈远思乡思亲就愈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 女子哪里不如男? 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说明了木兰非常的机警和聪明,因为与木兰同行一同打仗和木兰一起出生入死的火伴都不知道木兰是女郎。

4.读《木兰从军》有感 篇四

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听爸爸讲过花木兰替父从军,去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那个时候,我就非常地崇拜这位帼国女豪杰。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再次读了《木兰从军》之后,更是被木兰的精神和英勇气魄所打动。《木兰从军》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唐朝时期的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亲去边疆打仗的故事。由于她勇敢作战,多谋多虑,很快就打败了敌人。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唐太宗就封她为大将军,但是木兰不为金钱和荣誉所动心,为了能尽快回家照顾父母,她就只好把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亲从军的事情全讲了出来,唐太宗和满朝的文武百将更是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就答应了她的请求。。。其实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木兰英勇登战场杀敌的故事,也不是木兰获胜后,皇上如何封赏她的故事。而是我觉得木兰是一位很有孝心、并且为国家分忧的一个才女。还有木兰最平常的两句话:“眼下国难当头,女儿用武的时机到了。您就让我替您去吧!”――这是木兰对自己父母说的话。“我什么也不要,只请王爷允许我骑着我那匹义孝明驼,回到父母的身边,去尽一个女儿的义务。”――这是木兰对皇上唐太宗说的话。所以从这两句话里,我读懂了木兰对国家的忠心、对父母的孝心和爱心,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她铤而走险,立下了战功,却不贪图富贵享受,自愿回家照顾、孝敬父母,这体现她多么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品质呀!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任性、娇气。记得有一次我嫌太苦太累,为了能给自己创造多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索性就没有按时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结果受到了老师们的批评。现在想想看我真是无比的惭愧,那时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所以我一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花木兰是一位孝顺、坚强、勇往直前的女孩子,我一定要向花木兰学习。等我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爸爸妈妈,也为了我自己。可是妈妈却对我说:“仅仅有想法和决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付诸于很多的行动才行。”是的,我现在还小,需要补充自身的能量,更要不断地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为将来回馈于社会和祖国,为报答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打好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俗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一定要认真学习花木兰不怕困难“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的英勇精神,而且我还要把花木兰的这种精神用在学习上,以达到激励和鞭策我,好好学习、端正态度!

5.读海子诗有感 篇五

作者 | 冯燕

“……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这是海子抒情短诗《日记》中的小节,每每读来,总有想落泪的感觉,诗中透着无尽的悲凉与寂寞,实在无法想象,这样一位有着纯情与幻想,有着异于常人的奇思异想,有着特殊敏感的感受力,可誉为天才的诗人,居然在风华正茂时选择早夭,让人甚是惋惜,这个忧伤至死的诗人!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留下数量繁多的诗歌,其中有100多首极为精粹的短诗,读来令人觉得美不胜收,《北方的森林》、《七月不远----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活在珍贵的人间》、《幸福的一日-----致秋天的花揪树》、《两座村庄》、《给母亲》、《秋天的祖国》、《十四行诗,玫瑰花园》等等,题材辽阔,奇致纯美,洋溢着大地本质的清新悠远。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性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

初读海子的诗,是收录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写于海子卧轨自杀前两个月。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世人的真诚祝愿。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适,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今天的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

虽然诗人在诗中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并用平白、温暖的话语表达了对每一个人的真挚祝福,但我分明感到在那份坦诚的语气中隐含的忧伤。联想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内心总会涌现一份悲凉。

海子在《麦地》中这样写“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由此可见单薄的海子内心承担如斯大的忧伤。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一幕黑夜里的孤独,一处戈壁滩的荒凉,一个人的悲音不绝。除了死亡般的空寂,没有任何可以言说的东西。海子内心的寂寞是何等的巨大,这简直就是生命的黑洞,吞噬着海子内心的一切,人生百味在这里不停地流失,连握住一滴眼泪的力量都没有,在强大的自然与人类整体的愚昧面前,我一无所有,发不出任何声音,这便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姐姐,这样一个无限温暖的称谓,诗人内心极度渴望,呼唤着。这是唯一能替诗人抵挡无边无际寒冷的,但这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词汇……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

无可讳言,海子是独特的。他的诗歌,充满浪漫、敏感、纤细,甚至能让人产生怜惜的痛感。海子无疑是很让人同情的,他是可怜的,追求幸福到了死亡的绝路,活着的时候不被理解,甚至被当做神经病,曾有人评论他的作品“思维混乱,语言苍白,不值一读”,这种评价深深打击了他脆弱的心灵。

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海子,喜欢他的诗,他的诗把我们带入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在这里,一切浮华退却,给我们的是一个清新自然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不需要我们去修饰,他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是心灵的洗涤。在他的笔下,流动的是最真实的清水,发出的是最诚挚的呐喊。

6.《木兰诗》教学内容述评 篇六

一.综述

从20个课例来看, 《木兰诗》的教学目标定位主要有四:1.能自己读准字音, 熟悉并背诵全诗, 知道课文内容并能大致复述,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言翻译能力, 体味诗的情感;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力量, 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3.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4.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 还有的老师将目标定为:1.大致了解北朝民歌的相关知识, 包括其记叙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 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2.能借助课后注释、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常识和常用的字词句的读写、翻译;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热爱古诗文;4.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5.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

主要的教学内容大多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或是以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为中心, 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或是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 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或是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或是注重语感的训练。第一, 教学内容重在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此文入选语文教科书的理由是基础性强, 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其中重要的是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意思。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检查学生对字词读音的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提出不懂的问题, 加以点拨解决, 落实部分字词, 如:机杼 (zhù) , 可汗 (kèhán) , 鞍鞯 (ān jiān) , 辔头 (pèi) , 燕山 (yān) , 鸣溅溅 (jiān) , 鸣啾啾 (jiū) , 胡骑 (jì) , 戎机 (róng) , 金柝 (tuò) , 著 (zhuó) , 傍地走 (bàng) 。接着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如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贴, 粘贴。古今异义: (1) 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 即父亲的父亲。 (2) 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3) 但:古义为只, 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在对基础文言词掌握之后, 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 (1—3段) ,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 (第4段) ,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 (5—6段) , 凯旋;第四部分 (第7段) , 结尾附文。最后再把握木兰的形象, 体会木兰的精神。

第二, 教学内容以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 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介绍《乐府诗集》;之后再疏通本诗的基本字词;然后分析木兰形象, 再让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 像穆桂英、梁红玉等;最后拓展延伸, 在对木兰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 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或者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 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第三:还有一些教师把重点落到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在听写词语, 正字正音, 加强基础训练基础上, 老师介绍排比、对偶、反复、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例如:互文, 也称互文见义, 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 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 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 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 在有限的字数内, 表达完备的意义, 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 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 秦时汉时的关”。然后把学生分成六组, 让学生比一比, 看哪组先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 找的最快最多的小组获胜。之后再学以致用,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如 (1)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2)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3)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之后再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 哪些详细写, 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在内容上和在结构上分析。最后品味这首诗的语言特色并感受其特点。

第四, 有一些教师把训练语感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分析文章朗诵技巧。比如, 有的案例中, 教师先让学生听配音朗读, 然后根据配音朗读, 学生齐读;在学生齐读后, 老师指导阅读, 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如: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问者急切)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语速逐渐加快) 等。然后进行朗读接力赛。 (各组成员每人一段, 人数不够回答过的可以再读一段, 看哪个组读的最准确、流利, 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 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 老师进行背景知识简介, 如:乐府诗简介、木兰从军的时代背景。之后再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自译过程中, 学生提问不懂的句子, 老师出示重点词语, 学生给于解释。如: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旦辞爷娘去、朔气传金柝、出郭相扶将、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等。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 在不断地反复朗读之后, 让学生试着当堂背诵。

二.评议

1.关于《木兰诗》互文修辞教学讨论。

《木兰诗》教学中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是互文修辞, 这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互文过于复杂, 不宜对初中学生讲解, 只满足于把握诗句意译通顺就行了。

但有的老师认为, 《木兰诗》中的互文手法有五、六处之多, 有些地方倘不简要讲讲互文的特殊翻译方式, 学生就会直译出情理不通的荒唐句意来, 如有的学生把“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译成:将军经过上百次的战斗, 战死沙场, 而壮士则在多年战争后胜利归来。似乎战死沙场的全是军官, 而得以生还的则是士兵。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此要使学生能正确翻译这类句子, 就必须扼要地讲明互文的概念, 使学生懂得互文的句意基本相同, 相互呼应, 彼此映衬补充, 它们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当然互文又分好几种, 上面提到的属虚指的数量词、方位词组的互文。诗中“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属于意义上合指的互文;“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则是包孕式互文等等, 这些比较复杂的修辞手法, 就不必向学生讲了。

2.关于《木兰诗》的教学方式的讨论。

有的老师认为《木兰诗》的教学方式应以诵读为主, 比较典型的有魏元石的《“倒背如流”和<木兰诗>教学法》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 和钟东明的《<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等, 都强调在诵读基础上领悟文意。

而有的老师认为《木兰诗》的教学方式应以对话式教学为主, 2003年关于《木兰诗》阅读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诵读的中心地位有所下降, 而对话的位置明显提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钟静、刘树朋的《<木兰诗>微型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3年第10期)

3.关于《木兰诗》的思想感情教学倾向方面的讨论。

有的老师认为,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 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她挺身而出, 驰骋沙场, 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 她又谢绝高官, 返回家园, 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她爱亲人也爱国家, 把对国家和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 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还有些老师认为, 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 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 更具有英雄气概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 在代父从军中, 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也有些老师从男女平等角度来看木兰的精神。

但陈红军老师认为, 《木兰诗》的情感教学, 还应从美学角度来看, 木兰不仅是一个枯燥的“英雄”形象, 或“英雄”概念。诗歌用浪漫主义手法, 通过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 在赞扬木兰高贵的品质;运用朴素自然的口语, 精妙绝伦的律句, 以及譬喻的新奇幽默, 使人物跃然纸上。从运用手法和语言上, 皆给人以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周银玲, 《木兰诗》创新教学谈, 文学教育, 2011.07.

[2]李翔, 《&lt;木兰诗》教学漫议, 盆城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9.第三期.

[3]王彤, 《木兰诗》教学设计, 文学教育, 2010.05.

[4]陈焕钧,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教学研讨,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2年第5期.

[5]刘雾春, 必须重视中学文言文中的“互文”教学,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 , 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7.我读清明诗有感征文 篇七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尝到九泉”

宋代诗人高翥的一首《清明>>诗,给我们绘画出一副鲜活的“清明上坟图” 在这里,人们不仅感慨滴血泣泪的那份真实情感,更震撼于日落后笑于等前的儿女。两者的极大反差,令人肝肠寸断,嘘唏不已。

这首诗极富人生哲理,他揭示了生命的真谛。诗人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活好今天,享受人生,否则死后,即使有再孝的儿女,身在九泉之下,又何偿能喝到一滴酒呢? 人生短暂,死生无常。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转顺百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语)古人常将人生比梦,感叹光阴流转,岁月荏苒。其间多少功名利禄,多少喜怒哀乐,生死离别,得失聚散,富贵云烟,到头来不过梦幻一场。正如网络所言“神马都是浮云”。 君不见,在我们身边,今天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明天却随着一缕青烟离我们而去。这就是人生,我们无法预测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不求完美,不求轰轰烈烈,不求惊天动地,不去刻意追求什么,那样太苦太累。人只要活得快乐开心,随心所愿,就不枉此生。 许三多说:“人活着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活着。”这话对,我信。

8.读王维的诗有感作文 篇八

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王维,我想“闲人”是再恰当不过的。

因为“闲”,才有平适淡雅的心怀,才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因为“闲”,才有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才能看到“木末芙蓉花”的“纷纷开且落”。

因为“闲”,才有一种禅意的生活,才能“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才能在“薄暮空潭曲”中“安禅制毒龙”。

是的,就因为有这份难得的闲心,闲适,王维是当之无愧的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的诗清新淡雅却又蕴意深厚。他笔下的山水都是活的,泉流能“咽”危石,月色能“冷”青松。他的诗正如苏轼所谓:诗中有画。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独立的山水长卷。晚年的王维,陛下流露的,更是集诗意、画意、禅意于一炉的精品!

然而山水田园诗人有时终究过于浪漫了!

9.《木兰诗》的符号学分析 篇九

关键词:《木兰诗》,意义单位,符码,情节,叙事

引言

《木兰诗》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 又名《木兰辞》, 最早见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在中国文学史上,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壁”, 是乐府诗当中的名篇, 也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歌的典范, 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近些年学者们对《木兰诗》的研究颇多, 取得了较大成就。纵观这些研究, 大多数是从以下角度切入的:木兰的个人形象分析、《木兰诗》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本有关的古代服饰, 管制, 军队研究、诗歌中的修辞格研究, 以及《木兰诗》的叙事艺术研究等, 特别是诗歌的修辞格和叙事艺术成为语言学和文艺学研究者的重要素材, 真正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木兰诗》进行剖析的并不多见。符号学起源于古希腊, 现代符号学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士分别从语言学和逻辑学角度创立的[2]248。索绪尔说:“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中符号生命的学科;语言学不过是这一门一般学科的一部分, 将来符号学发现的规律也可以应用于语言学, 所以后者将属于全部人文事实中一个非常确定的领域。”[1]

一、诗歌文本的切分

1《木兰诗》2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3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4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5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6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7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8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9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10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11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2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13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4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15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16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17归来见天子, 18天子坐明堂。19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20可汗问所欲, 21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22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23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24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 (tiē) 花黄。25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惶。26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27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根据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理论, 将《木兰诗》分解成27个意义单位。诗歌看来是连贯的意义系统, 其实只是能指碎片的纠合, 这些能指碎片与所指并无直接关系[2]243。这些能指是由五种不同符码支配的, 这五种符码分别是: (1) 阐释性符码; (2) 语义素或能指符码; (3) 象征符码; (4) 行动性符码; (5) 文化性符码。巴尔特把上述五种符码作为分解文本的力量, 这五种因素在文本中交织成一张“网”, 这张网把文本分裂开来[2]243。下面我们就回归《木兰诗》文本找出五种具体的符码。

二、符码归类及阐释

(一) 行动性符码

行动性符码也叫情节符码, 因为文本情节就伴随着人物的行为线性地铺展开来了, 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3]63, 情节围绕名称展开。解读情节应该线性序列上不同阶段的名称开展。下面看看本文的情节序列中阶段名称:

受令:1.面对朝廷的征兵令忐忑不安3、5。2.下决心替父出征8。准备:买齐必备装备9。出征:一路颠沛流离, 赶去前线10、12。归朝:1.出征回来面见天子17。2.天子犒赏18、19、20。3.木兰表达回家的意愿21。回家:1.亲人迎接22。2.回家后家人悉心照顾23。3.重新恢复女儿身24。4.与伙伴相见25。

纵观文本的情节, 平缓自然, 没有尖锐突出的矛盾, 时空跨度很大, 因为这类乐府诗歌强调叙事性和现实主义手法。木兰的个性随着情节的推进不断彰显, 感情丰富, 张力十足。文本的整体基调说不上悲剧性, 最终以大团圆结尾, 微微透出凄凉悲壮。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 即突转和发现[3]64, 第三个成分是苦难[3]89。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为了国家的利益、亲人的利益, 男扮女装、替父出征, 在军营度过了十二年, 这并不是一般女性所能承受的, 足见其所受的苦难。但是悲剧中的突转和发现在文中欠缺。

(二) 象征符码

象征符码是在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模型。象征符码由三条路线进入象征领域, 它们分别是: (1) 修辞学的路线, 以命名并凝定对立物的区别; (2) 诗学的路线, 生命中两性的界标和扰乱; (3) 经济的路线, 财富的来源及其标志和符号的区别[4]393。《木兰诗》主要是通过前两种路线进入象征领域。在修辞学路线方面, 木兰在出征前去市场买的“骏马、鞍鞯、辔头、长鞭”这些士兵使用的工具和荣归故里脱下戎传恢复女儿身时的“云鬓、花黄”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两类东西性质不同而形成对立。一般来说, 对立体之间界限分明, 不可逾越。但与其他对立体不同的是, 这组对立体共同存在于一个事物之上———木兰, 木兰成了这两个对立体共同的介质, 一旦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消失, 那么这对对立体也将随之消失, 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是这种对立性将木兰的形象凸显得更加鲜明。从诗学角度来说, 将木兰置于这样一种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 两性的界标既是明确的, 又是模糊的。对木兰来说, 不存在性别扰乱的问题, 尽管披挂上阵, 厮杀疆场, 但这改变不了女儿身的事实, 不会因为她女扮男装而改变。但是由上面修辞学路线方面的对立体衍生出一对新的隐形对立体, 即个人的利益和传统忠孝观念相对立。木兰为了家人免于兵役, 为了边疆安宁, 毅然从军, 牺牲的不仅是自由还有作为一个女生的大好青春年华。此时的木兰已经不再是一个隐射性别的名字, 而是一个符号, 象征古代千千万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忠义和孝道的中国人。“骏马、鞍鞯、辔头、长鞭”与“云鬓、花黄”在深层意义上象征着忠孝之道和个人幸福之间的冲突意义。

(三) 文化性符码

文化符码就像是学校的教科书, 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有时它将其分类的来源 (学校的社会的) 转化为谚语式意见[4]186。在《木兰诗》中, 唯一一句文化性符码就是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严格来说, 这一句在当时来说算不上谚语, 只能算是作者使用的一个比拟的修辞格。但随着时间流逝, 在民间广为流传, 如今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谚语。这段谚语把属于同一类别但是不同性别的两种物体放在一起互为参照物进行比较。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 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 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 性别特征很明显, 所以容易辨别。当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 很难分辨出雄雌。谚语凸显了本民族的思维观念、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比如:在疆场杀敌报国的应该是男子, 女子应该待字闺中。然而《木兰诗》中这类文化符码的出现, 其深层内涵是人们文化心理结构在特定的时空当中进行暂时的重组, 但是这并不是挑战传统文化观念。暂时重组的原因在于:首先是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 这种短暂的错位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凸显主人公木兰的人物形象。其次, 这种短暂的重组其实还是在传统封建伦理纲常面前的一种让步和妥协。《木兰诗》中的谚语更多的是当时社会弱势群体, 特别是妇女面对伦理纲常时的一种无奈。

(四) 阐释性符码和能指符码的缺失

阐释性符码严格来说并不是缺失, 而是很少或者包含在其他符码之中, 与它们融合了。许多问题的提出、回答和说明与行动性符码是同步的, 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共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至于语义素或能指符码, 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所采用的文艺理论来自于西方, 西方文艺理论家所要分析的文本也是用印欧语言写成的作品。印欧语言是典型的形态语言, 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通过词语词形的变化表达各种语法范畴, 如:性、数、格、时、体、态等, 词语的各种内涵在词形上体现得很充分。汉语不是形态语言, 汉语并不依赖形态表达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 词语的内涵在词形上并无体现。在本诗中, 能指符码的缺失也是正常的。

结语

本文主要参照罗兰·巴尔特的后结构主义理论, 将文本分割成多个意义单位, 并将这些意义单位分成多个类型符码, 对各类符码进行详细解析, 挖掘出这些符码结构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38.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注.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10.读《木兰诗 》有感 篇十

诗社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五个年头,诗歌创作队伍不断扩大,诗歌创作硕果累累,先后结集出版了《西塞山诗缘》《西塞山诗缘续集》《故垒新声》《黄石古今诗萃》《黄石古今诗词选读》《黄石六十年诗词精选》《黄石诗词十人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诗词选》《西塞山诗词》三十一集,另有诗社社员个人诗集近百种。近日,又有《西塞山诗丛》十集出版问世,黄石诗坛可谓盛况空前。

《诗丛》十集作者,从年龄上形成了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雷文电、黄瑞云、李声高,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黄石诗坛现有的最高水平,即使列入全国最优秀的诗人群体也毫不逊色。

雷文电先生崇尚风骨,诗风刚健豪迈。平生推崇建安风骨重要诗人刘桢、标举风骨倡导兴寄为盛唐诗歌鸣锣开道的陈子昂、诗风健朗俊秀的杜牧,曾有诗云:“刘桢寂寞已多时,伯玉流风杜牧之。我以黄金铸三像,心香遥谢出生迟。”雷先生是早慧诗人,“三岁作神童,十三称才子”,十三岁就写出了“夜来微雨润香泥,晓起开门绿满畦。谁向东山呼日出,桃花树上一声鸡”这样大气的作品。虽然一桩冤案使他“廿三遭缧绁”,直到1978年才获平反。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几十年之间,诗中始终有风骨。所作《花竹吟》即是他为人为诗风格的反映:

种竹栽花积岁时,爱花爱竹渐成痴。爱花自以花为命,爱竹还因竹可师。竹既虚心且有节,花经结子始离枝。花心竹意谁能解?笑问东坡恐未知。

黄瑞云先生是知名学者而兼诗人,其恩师胡国瑞先生赞其学问与诗作云:“今古五千载,殚精穷搜求。述作遍四部,义理足千秋”;“馀事及风雅,讴吟追前修。长句恣奇想,云烟纸上浮”。他的诗大多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产物。其诗既有唐诗的恢弘气象,又有宋诗以文字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风采。其唐音主要体现在长篇巨制上,如五古《戈壁风沙行》《剑阁行》、七古《夜闻风声歌》《李瑜甫作石山盆景为赋长句》等,这些作品或如李白之想落天外,或如岑参之瑰伟奇异,或如韩愈之戛戛独造,读之如天风海雨,豪气逼人;五古《回乡感怀》《夜走苍山道》则如杜甫之沉郁顿挫,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其宋调则主要表现在览古、怀古、拟古、咏史、论诗、论词诸作,以及数阕怀古咏史的自制词调上,这些作品往往见解卓越,议论精辟独到,显示了学、才、胆、识的不凡。此外,表现亲情的作品如写妻子玉莲卧病、去世、安葬、周年祭的诗篇,同他的散文名作《杜鹃花依旧开放》一样都是催人泪下的至情文字。

李声高先生是才子诗人,诗思敏捷,飘然不群;崇尚性灵,意到笔随;舌灿莲花,咳唾成珠,极具创造性。其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少作虚与委蛇的应酬文字,充分表现了关注现实、民生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诗以真诚取胜,不虚美,不讳饰,以真我书真情;其诗又以俗取胜,不掉书袋,不作佶屈聱牙艰深隐晦之语,不错金叠彩,堆砌造作,洗尽铅华呈素姿,有一种自然朴素之美;其诗又以趣取胜,笔下有真趣,有机趣,有谐趣,有奇趣,有雅趣,有俗趣,令人读之不厌;其诗复以滋味取胜,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还有久品回甘之味,令人味之不尽。尤其是近些年来的作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无事不可入诗,无诗不涉笔成趣,亦庄亦谐,大俗大雅,举重若轻,挥洒自如,读之如饮醇醪,如听其拊掌谈笑,又于谈笑之中获得启迪。一些诗作已成为许多读者的最爱,不少妙语广播人口。

第二梯队是江祖桢、黄移发、吴诗韵、王宗奕、骆进益。

江祖桢先生幼承祖训,入学之前就已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濡染,学生时代又博览历代诗歌经典,腹笥渐厚,复能转益多师,故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诗社中坚。本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首古体,如《种桑者言》表现了关注现实的精神,“我不事农桑,遍身着罗绮,今闻农桑语,一愧一太息”,体现了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是对古代“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官德的发扬。又如《止水词》表现其先祖宋代江万里一家以身殉国的壮烈,令人肃然起敬。怀念周总理的小诗“君作春蚕死,我怀春蚕丝。绵绵丝不断,岁岁清明时”,构思颇为精巧。律诗《山行》,《卜算子·春游东方山》,意境清新。《长相思》组词,半叠句子的运用韵味深厚。

黄移发先生与江祖桢情况相仿,因其慈母能吟诗作对,幼受诗教,因而打下了较好的作诗填词的童子功。所作诗词皆甚可观,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描写农渔生活的篇什,它们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读来倍感亲切。如“网起凭鱼跳,肥鲢煮几锅”“一畈黄花拥绿云,绿云深处是吾村。乡村破晓荷锄出,布谷声催耕种人”“梢头掏鸟鸟惊飞,田径捉蛙夜不回。稻谷点头花狗吠,娘亲月下唤儿归”“九曲盘旋何所觅?竹林深处一声鸡”“屋前花,屋后花。一架绿云挂满瓜,黄鸡戏黑鸦”“网络经商,手机寻宝,发家幸遇时光好。高楼别墅傍山坡,‘铁牛’‘宝马’田间闹”,堪称表现农村新貌的一幅幅风景画和风情画。

吴诗韵是十人中唯一的女诗人,其诗作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人生,抒发亲情。她是知青一代,记录人生之作记录了她下放农村、招工进入矿山、返回城市、补习文化、破茧化蝶的丰富而曲折的人生,既是记录自己的人生,也是对那一段历史的忠实记录,具有为史存照的意义。抒发亲情的作品感情深沉,感人至深,无论是对亡夫的悼念之情,对慈母的感恩之情,对爱女的舐犊之情,对姊妹的手足之情,都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悼亡诗《长相思》:“相伴相依三十年,寒来暑往淡如烟。自君倏忽黄泉杳,冷月残荷听雨眠。”读之催人泪下。吴诗韵作品的艺术造诣也颇高,表现为诗中有我,有感而发,善用形象思维,讲究字法句法,语言富有韵律。

王宗奕先生是一位从农村基层起步,经过长期摸爬滚打而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对于他而言,完全是“馀事作诗人”。然而从集中所录诗词来看,他已有了较高的诗词修养,作品中规中矩,不乏佳作好句。作者足迹几乎遍于中国,一路行走一路歌。南国春光,塞北秋韵,井冈云雾,龙湫飞瀑,石钟山雪浪,七里湖湖光,太行奇峰的莽苍,大理洱海的风情……彩笔描绘幅幅画卷;谒孔庙,拜孔林,过崂山,登蓬莱,远眺洞庭君山,近观永定土楼……处处胜境尽收笔下。这些作品热情洋溢,充分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骆进益先生虽是工科男出身,国企高管,却颇富才情,以诗、书而闻名于当地与电力业界。善绝句,深得绝句章法诀窍,每于第三句转舵得法,一转一衬,使三、四两句十分出彩,成为妙句、丽句、警句、奇句。如写孔府“江山常易主,此地不更名”,十分警策;写村姑洗衣“手将衣物摆,舞动一条溪”,富有生活情趣;写含鄱口“旭日天边喷薄出,青山次第绽芙蓉”,化静为动;写观看书法碑刻,“龙蛇只恐惊飞去,不敢高声说晋唐”,想象奇特;写雨后春柳“柳头夜缀万千珠”,比喻精巧;写插秧,“栽时个个怨声响,收却人人笑语频”,道尽人情。所作律诗讲究句法,颇有精巧妙联。

第三梯队是程方圆、纪拥军。

程方圆先生相对于前面八人而言,算是诗社“新秀”。其实他已年逾“天命”,“诗龄”也将届卅载,已是一位老诗人了。方圆是一位文艺多面手,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四者都出手不凡。又开办金湖书院,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本集中所载律、绝、古风、词、曲,皆可玩赏。像《乙亥秋,游张家界,题夫妻岩》《登井冈山黄洋界二首》《庭前竹》《拜谒岳王庙》《民国追忆》组诗等都能不蹈前人窠臼,别出心裁,翻出新意。《与同窗饮,大醉,戏为五韵》写醉态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所作词,锻字炼句,皆出自造,韵味悠长。

纪拥军先生是又一名“新秀”。他是高中语文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史功底,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古体诗歌中的各种体式进行创作。其作品异于他人者有三,一是着力于五、七言古体的写作,风格铺张恣肆;二是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题画诗、题照诗,开辟了其他诗人很少涉足的领域;三是力图走出流连山水、友朋酬酢、叹老嗟卑的狭小圈子,写出了一些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 篇章。如《血水塘》是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实录,记录了日寇在大冶制造的一次惨案;而《新新婚别》则是新时代社会现实的忠实反映。

西塞山诗社的成绩是喜人的。为了更上层楼,这里提出三点希望:一、大力发现、培养青年诗人,为诗社补充新鲜血液,使诗坛后继有人;二、诗作更多地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更积极地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众心声;三、艺术上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因袭,着力于语言、意象、表现方法、诗歌形式的创新。我相信,西塞山诗社一定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作者:李全修

11.木兰诗是什么诗 篇十一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的背景

“花木兰”的传说故事来自哪里呢?是不是真有其人?中国历史上有无记载?其实,花木兰的故事只是一段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在正式的史藉中并无记载,只见于民间流传下来的一首《木兰诗》(或称《木兰辞》),由于流传已久,这首诗的作者已经都不可考,然而到底诗中叙述的是不是实际发生过的事实?历代的许多史学家也都曾经做过一番考究,至今依然没有定论。甚至就连这首《木兰诗》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所做,一般被最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的是是唐代人仿北朝时期民歌所作,这是依照诗中文辞来判断的,不过并未找到确切证据,更不用说诗中所描述的那位传奇女子-花木兰,她的真实性、朝代、籍贯,甚至就连姓氏,至今都是众说纷云。

首先,以时代而言,历代许多位史学家考究有不同说法,姚莹的《康輶纪行》中就认为木兰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代的人;程大昌的《演繁露》则以『可汗大点兵』一句认为木兰的朝代非隋即唐,因为『可汗』一词是在唐代以后才有的。阎若琰也以唐朝司勋掌官吏勋级十二转为上柱国,类似现今所说的参谋,『策勋十二转』一句说明显示出是唐朝的封勋制度。另外,北魏的府兵和唐代不同,北魏是采兵民分籍;唐代则是兵民合一,而且只有唐朝的府兵需要自备粮食衣装,北魏的不必;所以《木兰诗》里需东南西北市场买了一堆东西,这应该是唐代府兵才会遇到的情形。

再来说到地点,元朝的刘廷直所撰《木兰碑》以为木兰是直棣完县人,即现今的河北;但是河南的商丘县志则记载木兰为当地人;姚莹则以为木兰为武陵人,就是甘肃武威县;清一统志又以为木兰为颍州谯郡城东魏村人,也在河南境内。

以姓氏而言,《木兰诗》也没提到木兰姓花,事实上在明一统志中说木兰姓朱;清一统志则提到木兰姓魏,到了徐渭的《四声猿传奇》才以为木兰姓花。从此之后,因为清代戏曲的流行广泛传播民间,木兰代父从军这样具有传奇性的故事,因此被改编成戏曲表演,木兰姓花的说法才被较多数人所认知,实际上根本也毫无证据。

总之,花木兰应该不是传说或神话般虚构出的人物,因为她的姓氏、故乡、时代等等尽管众说纷纭,但至少这些说法都曾经被历代史学家考据过而提出,证据就算薄弱但至少是有据可考。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位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12.木兰诗 篇十二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②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 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 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 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 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2.学生想象,回答

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板书)(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 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 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经典 教案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 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有呢?

生:去了。

师: 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①: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②: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齐朗读一遍。(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我再读一遍。(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生:有很多动词。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兰荣归故里的喜悦 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生讨论,气氛活跃)(男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丰富我们的知识,然 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

《木兰诗》课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难点:

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1、反复朗读课文。

2、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花木兰》动画片片断:战场上骑兵千军万马,杀敌报国,喊声震天„„

——这是迪士尼公司特聘600多名动画大师历时四年才制作成功的动画巨片。

——《花木兰》!由此可见《木兰诗》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并已蜚声海外了!

二、作品简介:

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机杼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â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âi(缰绳)

燕山:yān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乐府:最早见于汉初,西汉是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四、听课文录音,全班朗读课文。(第一遍听,第二遍跟读,第三遍齐读)

五、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从对诗歌的诵读中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1)学生分步朗诵,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感情,互评得失优劣,并讨论归纳朗诵技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者急切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答者沉稳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由沉思到下定决心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由轻缓到重快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由轻缓到重急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既紧张又有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暮”“不闻”“但闻”重读

不闻爷娘唤女声,读出对亲人的眷念之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和悲壮豪迈的气氛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急促高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雄壮悲凉

学生分层模仿朗诵

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赞赏功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从容辞官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渴望还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活泼欢快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前高后低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动词读得响亮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极力表现轻松欢快之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惊叹与赞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充满喜剧氛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由轻到重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赞美自豪

(3)自由朗读,自己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全班配乐朗读。

七、作业:

(1)

抄写全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2)再读欣赏:再听课文配乐朗诵,使学生在再次的比较欣赏中,体会录音中朗诵者高超的朗读技巧和本诗所表复习导入。

(1)检查朗读诗歌的情况。(抽查: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意,有感情地朗读了诗歌,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二、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诗歌以时间为记叙顺序),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三、学习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朗读第一部分。

2、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织女。“木兰当户织”

3、可是木兰在干什么呢?

——叹息。

4“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

5、第(1)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为下文设置悬念。(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为何呢?)

6、背诵第(1)段。

7、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出战争气氛。“卷卷有爷名”表明名册上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父从军的缘由。

8、在这种情况下,木兰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孝两全。

9、背诵第(2)段。

10、木兰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后,接着她干了什么?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排比。

——(虚写)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

11、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两组对偶句之间,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的神速。

1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写出了宿营地怎样的征后的什么心情?

——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

——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思亲之情。

——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13、背诵第(3)段。

四、多种形式朗读第一部分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分组背诵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2、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夸张。这两句诗,写出军务紧急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3、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4、背诵第(4)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分组朗读。

2、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顶真。

3、木兰凯旋归来后得到了什么赏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夸张,对偶,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4、当可汗“问所欲”时,木兰怎样回答?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品质?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5、背诵第(5)段。

6、木兰回到家园后,家中各人怎样迎接她?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7、这几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了一片欢乐。

8、木兰回家后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六个动词)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写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9、木兰恢复女妆后接着做什么?

——出门看伙伴。

10、伙伴们有何反应?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11、背诵第(6)段。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全班朗读。

2、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对偶、反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3、“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段,其原句是是什么呢?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常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分辨。

4、背诵第(7)段。

五、小结木兰形象。(概括法)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讨论概括: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七、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

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之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利,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而不是战场的情形。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巾帼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八、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九、讨论:生活在古代战乱时代的木兰忠孝两全(忠: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那么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又应以哪些具体的行动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老师总结)

十、全班背诵全诗。

十一、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补充知识:

•对偶: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表达相似、相反和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互文: 《木兰诗》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死,将军十年归。”按字面意思解释是:“将军经历了千百次壮士从军十年归来。”这就使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经历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那?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文意思互相交错、补充。、《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课!老师播放《木兰从军》主题歌,让我们一起随着动听的歌声来吟诵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一篇读来琅琅上口的美文,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范读。感知课文]。(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扫除理解障碍]。

(学生朗读、点评)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或前后同学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细读。重在读懂读通](生高声朗师:(播放录音磁带后)请7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7个小段,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通过朗读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00个字,却刻画了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其思路清晰、情节自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目的不同,读生:我认为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自然段,写木兰代父出征;第二部分为第3自然段,主要写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十年征战;第四部分为第5自然段,主要写获胜辞归;第五部分为6-7自然段,主要写归家从军;第三部分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木兰征战;第四部分为5-7自然段,主要写木兰还乡。

师:那么,同学们同意哪种分法?(作询问状)

生:„„(辩论激烈,各抒已见)

师:以上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主要看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分法。我认为应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木兰纺织;第二部分为2-3生:分别是按时间顺序和课本所附插图来分的。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分法吗?(板书文章结构)

师: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解说了这个问题。

生: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很好。如果加上“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更好了。那么木兰又是怎样做出征前的准备呢?你从文中师:真棒!东西南北四句排比,写从军前的准备,紧张全面,承接了上文。那么“旦辞”八句又如何理解呢?情深和舍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师:(赞许地)那么木兰代父从军的战斗场景仅写了六句话,这是为什么呢?

生: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征程、军情;两组“不闻„„但闻„„”写景写情,写出从军之急和思生:(热烈讨论)这是因为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的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

生:木兰辞官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生:木兰辞官是因为她怕天子早晚会知道她是女儿身„„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扮演文中人物,教师把握好尺度)。

生:请问老师,文章结尾用兔子作比喻有什么作用?

的主题是什么呢?

劳动生活的向往。

师:主题已初步明确,但这不一定是唯一的,允许我们有新的探究。你们认为木兰的形象高大吗?

生:高大。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暮权财的形象,令我们敬佩不已。

师:那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呢?(试从文中句式着手)

生:“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运用了排比,“旦辞”八句运用了对偶。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与家人团聚,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请问老师:“当窗”与“对镜”是什么修辞手法?

什么这样安排呢?

师:(掌声鼓励)很好,大家的理解能力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剖析木兰辞官和归家团聚的语段,谈谈师:大家说得很不错。第2位同学的发言更有趣味„„木兰归家团聚的喜庆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师:问得好,请同学们说说看!师小结: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突出了生:(热烈地讨论)我来回答,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师:(赞赏地)问得很好,这是一种互文的手法。(教师引导阅读课本后资料)那么从全文看,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生:(热烈讨论)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郎”的性格特征展开情节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进行了详写。

师:学完这篇课文,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谈谈你的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试着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指名背,齐背)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堂教学,内容翔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真棒。详略得当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文中修辞手法多样,请同学们细细揣摩,品味诗人精美的语言。(生:木兰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好男儿志在四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理应挺身而出,为人类的和平多作贡献„[朗读、背诵,以读“始,以”“读”终,“读”贯始终](教师配上《木兰从军》主题歌的音乐,在齐声背诵①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尽量以

是本教案教法上的最突出特点。在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关键内容的选定乃至师生交流时教师的语气等方面,都②“读”贯穿始终。整节课,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侧重点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语文课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电教手段,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课堂的文化氛围,③本课设计多次学生互相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理解、有冷场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当然由于学生阅读面较窄,教师对有些问题的引导又不够深入放手过多,因而留给学生探索的问题显得有些“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上一篇:老师给学生赠言简短下一篇:中国影视特效的前景研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