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学习总结

2024-06-14

货币银行学学习总结(精选8篇)

1.货币银行学学习总结 篇一

第二章

1.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依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不同,货币制度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3.规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币材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货币制度。但是哪种物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不是国家随心所欲指定的,而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在法律上加以肯定。目前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对货币材料不再做明确规定。

4.货币单位是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规定货币单位包括两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在信用货币尚未脱离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在黄金非货币化后,确定货币单位的值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币的汇率。

5.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主要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价格标准,辅币是主币的等分,是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辅币用贱金属并由国家垄断铸造;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和辅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政府指定机构。

6.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有限法偿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金属货币制度下,一般而言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则是有限法偿,在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国家对各种货币形式支付能力的规定不是十分的明确和绝对。

7.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为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与限制铸造、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与集中垄断发行。自由铸造指公民有权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在国家造币厂铸造铸币,一般而言主币可以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指只能由国家铸造,辅币为限制铸造。信用货币分散发行指各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发行,早期信用货币是分散发行,目前各国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机构。

8.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9.国家货币制度是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法规体系,是国家货币主权的体现,作用范围仅限于国内。国家货币制度产生于国家统一铸造铸币,完善规范的国家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出现的。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制度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

10.银本位制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白银为货币材料,银币为本位币,可自由铸造无限法偿,银行券可自由兑换白银,白银可自由输出输入。

11.金银复本位制是由白银和黄金同时作为货币材料,金银铸币都是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自由输出输入,金银铸币之间、金银铸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金银复本位制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后者条件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12.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辅币和银行券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为黄金。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3.金块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则是本国货币有含金量,但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流通中只使用银币或银行券,银币或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兑换指定国家的外汇,用外汇才能兑换黄金。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种殖民地性质的货币制度。

1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其特点是:(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他们都体现某种信用关系。(2)现实中的货币都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与金属货币通过自由铸造进入流通已有本质区别。(3)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调控主要由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来实现。

15.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一种“一国多币”的特殊货币制度,即在香港、澳门、台湾、大陆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表现为不同地区各有自己的法定货币,各种货币各限于本地区流通,各种货币之间可以兑换,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之间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澳门元与港元直接挂钩,新台币主要与美元挂钩。

16.人民币是我国大陆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主币“元”是我国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辅币与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与管理。人民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并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

17.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18.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发行基金计划的编制、发行基金的运送管理、反假币及票样管理和人民币出入境管理等方面。

19.国际货币制度 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保持国际货币

秩序的稳定、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保证国际收支失衡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

20.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21.国际金本位制是指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在“黄金输送点”的作用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国际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冲击下瓦解。

2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主要内容是:(1)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2)实行固定汇率制。(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4)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

23.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首先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等同于黄金,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其次固定汇率制使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投资和信贷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活动促进了国际货币合作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24.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种种缺陷:(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操纵国际金融活动。

(2)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美国若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3)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的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1974年4月1日国际协定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25.牙买加体系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1)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2)汇率安排多样化;(3)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包括 ①运用国内经济政策。② 汇率政策。③通过国际融资平衡国际收支。④通过国际协调来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⑤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来调节。牙买加体系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国际货币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6.区域性货币制度是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建立,以货币一体化理论为依据,其中以西方经济学家蒙代尔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为代表。

27.区域性货币制度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目前区域性货币制度有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中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海货币制度、欧洲货币联盟制度等。

2.货币银行学学习总结 篇二

1文献综述

各学者对影子银行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研究关于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主要都是从传统的主流货币理论视角进行的剖析。Friedman,Milton认为货币是一种便利交易的中性媒介,与实体经济没有实质联系,货币供给由国家控制,具有外生特性,因而中央银行的功能如同“用直升机直接在空中抛洒货币”[1];Gorton和Metrick研究了影子银行在回购市场中的信用创造机制,并抽象分析了其货币供给机制,从而可以分析得出其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的影响[2]。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王增武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诞生模糊了中央银行政策的窗口指导的口径,我国每年的新增货币供应量将大幅超过中央央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所设定的信贷规模上限,进而影响货币政策预期效果[3];周小川注意到部分影子银行具有和商业银行一样的货币创造功能,使得货币乘数的实际值高于理论值,放大了货币乘数的效应,央行亟须加强货币政策的关注度,并考虑新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化[4]。以上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是从传统的主流货币理论视角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产生的影响,

然而从非主流货币理论的视角看,于泽对我国的M2呈顺周期特征,货币政策没能逆经济风向而动,此现象的出现不是因为央行对目前以货币总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执行不力,而是央行根本无法控制货币供给量,其原因是货币量在现代银行体系内是内生变量[5];线文,冯晓英阐述了货币内生于经济体本身,而且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应以利率调控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核心[6];贺建清认为近几年,中国基础货币没有过快增长,但是市场中的整体流动性增长迅猛,且货币主要不是由中央银行外生供给的,而是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本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中即货币内生于经济体本身[7];吴立雪通过对美、中、日三国的数据检验得出基于现代金融市场发展使得一部分货币脱离传统银行体系,而流转于影子银行体系中,例如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等,同时,企业和个人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可以依靠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从而对信贷形成了一种替代。结果是一方面货币量受到干扰,另一方面信贷量也受到干扰,中央银行难以通过调整基础货币的方法影响到货币供应量[8]。因此,中央银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去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则只能决定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即联邦基金利率才一直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利率,并非是如表面现象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达到货币的供需平衡。

2基于货币内生供给的分析

2.1货币供应量视角

从货币的本质即债权-债务关系出发,它属于国家的一种记账凭证,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经济活动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为偿还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就产生了一种方便交易的媒介,这是货币在行使其所具有的基本职能。在现实经济中私人发行的借据由于个人的信用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在大范围内流转,因此就需要信用程度更好一些的第三方借据来实现清算,但是在不同银行之间也会存在信用程度的高低,为了在银行间进行清算就需要第三方信用程度更高的货币进行清算即国家货币。这就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债务金字塔。在现代货币体系下,从货币的本质出发分析得出货币的创造过程,且任何经济体的正常运作都符合债务金字塔的层级结构,而影子银行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因而从债务金字塔的层级看其属于最底层的私人支付体系,只是在其经济交易的清算时使用权威货币———国家货币而已,债务金字塔结构如图1。

甲乙银行间及银行与中央银行间的清算需要用比其本身权威级别更高的第三方负债(国家货币)完成,经济体A与B,C与D间的清算需要用比其本身权威级别更高的第三方负债(银行货币)完成,B、C间涉及不同银行间需要国家货币清算,由此可以看出,权威级别高的货币可以完成权威级别低的货币的清偿,但是权威级别的货币却不能清算上一层级权威性高的货币,否则权威级别高的货币其权威性得不到保证,这样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就会瓦解。

内生货币理论出发点是货币的本质———债权债务关系,而最重要是的货币的创造过程的起始点即经济体的真实有效需求,这样现实经济中有了有效需求,银行就会对其进行贷款,前提是银行先要对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及能力进行详细的调查,符合条件的才会对其发放贷款。而发放贷款即银行先购买债务人的债务,同时银行创造了自己的债务(因为银行不能平白无故的创造货币)即银行的这一行为就把底层的债务转化为了上一层级的债务———提高了债务级别,启示银行贷款的本质就是债务升级的过程。从中可以发现在贷款活动中主动权是掌握在银行对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需求的判断即评判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借款者的合格性)。债务级别的高低不同其所承担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影子银行体系的债务就属于低级别的债务,其权威性低于银行债务,因此影子银行体系蕴藏极大的风险。其账户关系如图2。

影子银行体系虽然使用我国的国家货币 (人民币)进行清算但是影子银行并非是银行机构,仍是处于债务金字塔最底端的私人支付体系层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体中真实的货币需求。这样商业银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有效真实合理的货币需求,进一步把其纳入到银行的监管体系中来,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发挥其需要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的功能。

传统货币理论主要以“可贷资金理论”为主要支撑即中央银行将货币贷给商业银行,然后银行就获得了放贷资金的来源,有了可贷资金银行就可以进行放贷,继而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使得派生存款成倍的得到扩大,这样银行就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存款→贷款→派生存款,创造了数倍于原来存款的货币。其中银行贷款的来源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的供应量继而得出货币具有外生的特性。然而后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内生供给的创造过程:贷款创造存款即中央银行适应性的提供这些存款的准备金。在现代日渐成熟的金融体系下,市场中必然存在一些企业等机构为了投资获利而需要进行融资的需求,同时市场中存在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具有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即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这些情况都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商业银行就根据企业或个人的需求及其信用状况向其提供贷款,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等又把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存入银行,从而使得银行负债(银行货币)增加,而在“债务金字塔”体系中,银行的负债需要更高权威性的货币(国家货币)来进行银行间或银行与中央银行间的清算,这就迫使中央银行发行最具权威性的货币(国家货币)来完成清算———倒逼央行发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贷款创造了存款;这样一个过程中并非是如传统理论所述的存款创造贷款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只能被动的适应性的提供所需的货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真实的经济体系中,货币是一种自下而上内生的过程,而不是像传统所说的自上而下的外生过程,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被动性的适应下层的有效真实合理的需求,也并非如传统理论而言的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影子银行在发挥其所具有的信用创造、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等功能时,使得市场中的信用货币流动性得到大大提高,继而使得央行能够观测到的现实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这样就使得中央银行适应性的提供货币量的举措受到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使我国的货币政策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银行的货币量,即使有也是很微弱和间接的。

2.2从准备金的角度看

传统理论基于“可贷资金理论”认为银行必须有足够的存款,才能发放贷款;而后凯恩斯货币论者认为银行存款并不是用来发放贷款的,但是这并不是说银行不需要存款,恰恰相反,吸收存款对银行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当贷款被提走时就需要进行清算,这时必须要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进行清算,为了满足客户的随时提取就需要银行有足够的准备金作为保证,银行不断进行放贷,就创造更多的存款,即需要更多具有流动性强的资产进行偿付,在坏账(流动性差且不能偿付)增多的同时因而需要拉存款,从而提高其存款准备金量进行必要的偿付。在20世纪70年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联储明确的把联邦基金利率作为盯住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如果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超过美联储的目标,美联储就会提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如果美联储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没有向银行体系提供充足的准备金,这样就导致银行只能通过贴现窗口获得准备金,且美联储不能在贴现窗口拒绝向银行提供所需的准备金,最终结果就是美联储发现它无法控制准备金。从美联储的实践中,从政策视角看,银行准备金的数量不是一个可以由中央银行随机决定的变量。在现代金融体系下,一般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都由有中央银行来进行清算的,且票据都是按照面值进行清算的,如果一张票据被提交至清算部门,但是付款银行没有足够的准备金,那么就无法按照面值进行清算,继而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不按面值清算或是由中央银行向该票据开出行放贷出清算所需的准备金。现实中,由于票据都是按面值清算的,所以央行别无选择,只能向准备金不足的银行放贷所需的准备金。这样中央银行就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现实中,即便没有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央行也是不能够决定准备金量的,因为准备金是不支付利息的,所以银行都尽量减少准备金的持有量(供求不平衡时进入隔夜拆借市场)。央行是通过观测隔夜拆借利率的变动获得准备金总额的及时信息。因此准备金是否法定已无关紧要。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影子银行其金融理财产品拥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且其收益率高于商业银行,从而使得公众持有现金的成本增加,这会使央行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管理超额准备金无法实现同时影响了货币的创造;后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央行不能够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数量,央行只能根据银行的需求适应性的提供其所需,而面对银行体系中出现的超额准备金,从整个银行体系看,其认为在同业拆借市场(联邦基金市场)中进行超额准备金的借贷,超额准备金只是在银行间周转,却不能够被消除。然而为了防止联邦基金市场出现零利率的情况,中央银行或是财政部就必须要减少过量的准备金,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实现。那种认为政府债券是为政府赤字支出融资的观点也是对财政赤字的一种误解,政府发行债券的目的是以有息的金融产品替换无息的货币,就如勒纳的第二功能财政定律所言“只有当公众实际持有的无息货币超过意愿持有量时,债券才能被销售出去”,政府的债券销售仅仅是为维持一定的利率水平而实施的市场操作,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货币利率政策。

在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分析下,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如果银行在面对一个有价值的客户时并且该客户有贷款的需求,银行就会向其提供贷款。贷出款项之后银行才会进一步设法获得准备金来达到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如果在银行体系中法定准备金的总量短缺,中央银行必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是贴现窗口把准备金注入银行体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量是准备金的隔夜拆借利率即目前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率,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可以外生的决定这种短期的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外生的设定一个基准利率以便于央行更好的进行监测经济体中对准备金数量需求的多少。因为当银行准备金短缺时,就会使得市场上的准备金利率提高即会出现准备金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这是市场中准备金需求增加的信号,央行这时就可以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若准备金利率太高即金融体系中准备金严重短缺,就会引发金融体系的偿付风险。关键是央行如何设定基准利率即货币政策目标的盯住量,可以说市场利率与基准利率的变化是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观测点。传统分析认为影子银行体系不能像商业银行那样吸收存款,因而为获得资金只能通过高利率吸引投资者,从而壮大自己的资金池,可能就会形成“储蓄转投资”的现象,这样就间接影响了央行对法定准备金率的控制,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如后凯恩斯货币论所述,准备金根本不是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手段,因而其分析也是有误的。中央银行对发定准备金的控制只是为了保证银行体系的正常清算活动,避免出现偿付危机的一种有效工具。

2.3从货币乘数的角度

传统的理论认为货币乘数把基础货币(现金加准备金等高流动性货币)的变化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即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在最简单的模型中货币乘数就是法定准备金的倒数。在现实中银行放贷是独立于准备金头寸的,因此银行发放贷款时并不受准备金的限制,银行能够在事后通过借入准备金的方式满足法定准备金的要求。银行的信贷行为受准备金价格(联邦基金利率)以及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但并不受准备金头寸的影响。后凯恩斯货币论认为货币乘数的概念颠倒了因果关系:货币供给的变化导致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变化,并非是相反的。各种实证研究表明,准备金变化与货币供应量变化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恰恰就是美联储适应性调节的证据。因为美联储不能够对于准备金总量外生的进行控制,且美联储也就不会采用一个货币乘数去实现货币总量的控制目标。事实是准备金是赖于货币需求,当准备金增长率超过美联储所认为的与货币增长目标相协调的水平时,就会使得美联储提高银行的隔夜拆借利率并最终降低货币供给的增长。如果利率水平较高,就会使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减少法定准备金,也就是说只要有融资需求,即使利率提高,货币供应量还是会继续增加。这就导致货币乘数不稳定,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与准备金之间的关系无法成立。因而货币供应量的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化,从贷款创造存款的流程也可得知即:经济体的有效需求→产生贷款需求→商业银行贷款增加→企业银行账户存款增加(当企业提走存款时,银行就需要准备金进行清算即需要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企业支付工资,工人收入增加→消费提高→企业利润增加→偿还贷款。

3结论及政策启示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银行是在从事一种创造自身债务即银行货币的非中介金融机构。其创造自身债务的过程就是通过贷款创造存款,再根据清算需求寻求准备金进而寻找基础货币,而中央银行则通过再贴现或再贷款的方式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因而货币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内生于经济体本身的过程,这样的理论分析和实践中使我们认识到:中央银行不能够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央行应该转变货币政策调控盯住目标并以目标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为盯住目标。对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体中的货币需求,因而中央银行应在进一步核算影子银行规模和合理预测经济体资金需求的基础上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同时加大对信贷质量的管理,而非单纯的数量型控制。

3.《货币金融学》学习总结 篇三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物流管理2012-1班

姓名:秦豪

学号:3120823112

老师:卢军老师

时间:2013年12月26日

《货币金融学》学习总结

《货币金融学》,在选课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名称所吸引,货币、金融,都是与财富密切相关的词,而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是绝大部分人的本性,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对这门课有着很高的兴趣,每堂课都听得很有乐趣。

《货币金融学》这门课的内容很多,老师在课中给我们传授了很多的知识,我们从课中了解了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货币制度的发展。了解了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的关系。学到了货币的现值与终值的关系,知道了如何用现值、终值换算法去比较理财产品。从课中我们还了解了证劵、投资组合、金融衍生品、货币的创造机制等,老师在课中讲了很多颠覆我们传统认识却又真实可信的东西,使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更真的认识。老师用他自身十几年的切身体会教育了中国股市的本质是“利用”,中国股市创立的初衷就是为国企解困,进入股市要时刻小心。老师说的一些话一直深深印在脑海里,“要做设局者,做讲故事的人,不要做听故事的人”,“中国股市的本质是利用”等。

老师在《货币金融学》这门课教给了我们很多的新知识,使我们知道了有货币、金融、市场这些东西,了解了很多的投资途径,在这些基础上培育了我们的投资意识,使我们的脑海里深深扎根着投资这个想法,给我们传播了一些投资理念。如此,我便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比别人多看到一些机遇,比别人更能辨别机遇,比别人更能把握机遇,也就有了更多取得财富成就的机会。这就是我在这门课的学习中取得的最大的收获。

上面说到我在课中最大的收获是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投资意识,明白了投资的重要性,了解了一些投资途径,具有了一点点的投资理念。从而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下面再由我具体阐述一下以上的收获。

我们为什么要投资理财?如果我问大家,大家一定会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对!理财不仅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振兴的大事!没有理财观念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没有理财观念的青年是没有希望的青年!没有理财观念的民族必然走向衰落。大家都知道目前我们国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相当严重,CPI指数不断的升高,意外着我们的钱已经不断的在贬值,传统意义上的理财(存进银行)等于把自己的血汗钱补贴给了富人,而我们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显然,这是我们不愿接受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的财富是不断增加的,人类的财富曲线始终遵循着“北偏东”的规律,如果我们敢于投资一些成熟的资本市场,乘上世界经济发展这趟大车,运用大自然的力量,利用经济发展的规律,那我们就不用只拿着几乎不变甚至在不断缩水的工资,而能享受人类财富增长过程中所产生的红利,从而实现自己财富的真正增长。

我们知道了投资能保持自己的财富不缩水,能实现自身财富的积累,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投资,转而去利用这些途径。《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在他的书中提出我们必须要投资我们自己的大脑,诚然,投资自己的大脑必须始终得放在投资的第一位,但是这不是我今天要阐述的,罗伯特・清崎

在书中还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投资途径,房地产和股票,这几个途径也包含在老师给我们传播的投资途径中,然而在《货币金融学》这门课中老师教给我们的投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基金、国债、公司债卷、期货、期权、其它金融衍生理财产品等,其中老师结合自身18年来的投资经历,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向我们推荐了不少比较保险、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比如国债、基金。其中还还与我们分享了几个比较好的基金公司,譬如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这些的建议给我们在投资的路上减少了许多弯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方向。通过老师的课以及自身的学习,我初步明白了自己以后在投资方面关注的重点,基金与房地产,虽然现在还没有投资的能力但是现在就可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在机会到来时能够一举把握。

在我们找到自己的投资方向后下一步就是要学习投资的技巧,树立自己的投资理念了。投资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环境中所需的投资技巧、投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操作,重要的是我们要具有学习意识,找到学习的对象,向大师学习是不错的选择。选择不同的学习对象,也就是选择了不同的投资理念,投资理念谈不上好与坏,同一个投资理念运用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投资对象、不同的投资时期上可能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投资结果,在老师的课上接触到两个在股票行业中有名的大师,投资大师股神巴菲特,他的投资理念是价值投资,长期持有,买入估值低的股票,享受人类财富曲线”北偏东”的规律所带来的分红。还有一位就是投资大师索罗斯,他是短线高手,擅长“买空”、“卖空”。根据自己的切身情况,我比较喜欢巴

菲特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长期持有。

有了自己的投资理念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投资者所具有的其它素质,比如良好的投资心态,在投资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投资,看菜吃饭,不要干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负债投资时要提高警惕,不要患得患失。投资过程中要时时保持警惕,市场凶险万分,稍不留神分文不剩。要有自己的判断,切勿盲目跟风,最真实最及时的信息永远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不要忘记《货币战争》中滑铁卢战役伦敦交易市场的那幕。

4.银行跟班学习总结 篇四

我还学到之前从未接触过国际业务的我,刚开了一些外汇业务中日常碰到的琐碎小事始学习时有些不知所措,在南通分行几位的处理,虽然说是小事却是外汇业务办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一些介绍国际理中必不可少的。比如信用证传真,外业务的书籍,在对国际业务有了初步了解汇收支申报单的填写,客户水单和核销单之后,开始学习信用证的审单工作。恰逢的整理与发放,信用证修改通知书的收发农行第二期QDII和汇利丰人民币结构存;等等。款发售工作正在进行,我参与了产品发售j三个月的跟班学习和实践中,我提高的前期工作。在理财经理的指导下,我又了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开拓了视野,更学习了远期外汇交易、择期外汇交易、掉亲身感受到了江苏分行人严谨细致的工期存款、利率掉期、期权等代客理财外汇作态度和开拓进取的营销精神,以下是我业务。的一些心得体会。在南通分行学习了一个半月之后,我j一是掌握专业知识,关注国际形势。来到市分行营业部的国际结算中心学习作为一个专业的国际业务人员,需要掌握四、我行发展国际业务的几点建议。通过在江苏分行的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结合安徽农行国际业务的发展现状,现就如何:发展我行国际业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第一、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促进全行j外汇业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一是实行外汇业务分析例会制度。每季度组织全辖外汇业务人员召开分析例会,学习业务,研究案例,开展交流,提高外汇业务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二是强化外汇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外币反假、外汇理财、贸易融资、个人外汇产品、外汇管理政策等培训,提高外汇业务从业人员的政策水平。三是出台各种激励措施。对通过金融专业英语考试、国际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考试等从f业人员进行奖励;实行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积极工作的多面性,更好的带动业务的发展。

第二、强化市场营销,加快外汇业务结构调整。在继续加大存量结算客户维护力度的同时,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强化与外资企业、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颇具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进行业务合作,加快推进业务结构调整,提高贸易结算占比,重点加大贸易融资产品的营销。

5.货币银行重点整理 篇五

第三章同业拆借: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借贷的一种形式。国债回购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成交的同时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一定价格双方再进行反向成交,即债券持有者(融资方)与资金持有者(融券方)在签订的合约中规定,融资方在卖出该笔债券后须在双方商定的时间,以商定的价格再买回该笔债券,并按商定的利率支付利息。金融市场分类功能?答:分类:(1)按标的物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2)按中介特征划分:直接金融市场和讲解金融市场;(3)按金融市场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初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四级市场;(4)按成交与定价的方式划分:公开市场和议价市场;(5)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6)按交割方式划分:现货市场和衍生市场;(7)按地域划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主体: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家庭。功能:(1)资本积累功能。金融市场创造了多样的金融工具并赋予金融资产以流动性,借助于金融市场,可达到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化的目的。(2)资源配置功能。金融工具价格的起落,引导人们放弃一些金融资产而追求另一些金融资产,使资源通过金融市场不断进行新的配置。(3)调节经济的功能。在经济结构方面,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投融资方向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发生优胜劣汰的效应,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通过金融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而进行宏观调控。(4)反映经济的功能。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首先,在证券市场,个股价格的升降变化,反映了该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状况,金融市场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其次,金融市场也反映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银根的松紧、通胀的程度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均会反映在金融市场之中。最后,由于金融机构有着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收集、传播网络,国内金融市场同国际金融市场连为一体,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

第四章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间接融资: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信息不对称: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逆向选择: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道德风险: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1.简述金融机构的功能。(1)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2)创造信用货币,扩张信用;(3)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创造代替金融货币的信用流通工具支付中介2.试析金融机构产生的经济原因。

(一)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支付需要(1)异地交换和跨国贸易(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

(二)社会经济活动的融资需求

1、资金需求者——期限长、规模大;

2、资金供求者——数额小,期限短;

3、金融中介机构——资金融通中介。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投资需求

1、企业需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

2、居民等资金盈余部门渴望更多的投资机会3、18世纪法国投资银行4、19世纪初信托投资公司

(四)经济社会风险转移和管理需求 防止意外事故的损失

(五)满足经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第五章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活动:

1、票据业务: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

2、贷款业务:按用途可分为工商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按照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按照贷款的保障可分为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按照偿还方法可分为一次还清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

3、证券业务:有价证券抵押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政府公债、公司债券和股票)4承兑业务。商业银行主要负债业务活动:自有资本: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营业功能、保护功能和管理功能三种。存款:按支取方式划分,可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短期借入款:主要包括同业拆借、中央银行借款、欧洲货币市场借

款、回购协议等。“三性”经营原则的内涵关系: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1、盈利性:盈利是经营目标,盈利性这一原则占有核心地位无需解释的,是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

2、流动性(清偿力)——资产在无损状态下迅速变化的能力 银行经营中两种情况:(1)提取或兑付有一定规律,对此,银行能够预计并做好安排;(2)突发的提存和要求兑付由一些突发的事件所引发,而且客户集中用来——“挤兑”。

3、安全性——风险防范、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三项原则的关系:

1、安全性与流动性正相关——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障。

2、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性一般较低。

第六章 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在有些国家,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负责)。银行的银行是生活当中人们通俗的讲法,指的是管理监督和规范各家银行正常经营的管理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区别?1.性质不同(国家机关,企业法人)。2.地位不同 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的干预。后者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的审查批准,并受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3.经营目标不同(经理国库,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4.职能不同。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经理国库。后者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各商业银行各自职能也有所不同。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央行是国家的银行,政府通过央行管理商业银行。央行是发行的银行,它负责发行、调解、回收货币,货币问题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央行是银行的银行,它负责将国内商业银行联系起来,银行间的支付、汇兑都是由央行来负责中介的,它还可以为银行进行担保。央行还有几个直属机构,例如外汇管理局,负责管理国家外汇。

第七章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货币乘数: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什么是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是如何创造的?原始存款:银行的客户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除了法定准备金外全部用于放款,客户取得贷款后,不提取现金,全部转入另一一企业的银行存款帐户。接这笔新存款的银行,除保留一部分法定准备金外,又将其余部分用于放款,这样,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出大量存款。什么是基础货币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它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因此,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和强力货币,由于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所以也可称为中央银行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怎样理解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1)中央银行的行为影响:中央银行既是一国金融活动的调节者,又是基础货币的供给主体,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垄断货币发行权上。流通中的现金全部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具有无限清偿能力的支付手段,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现金的发行数量。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总量。(2)商业银行的行为影响:商业银行既是基础货币的接受者,又是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共同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总额。通过存款的创造,增加货币供给量.(3)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公众也是通过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引起不同存款类型之间的转换,以及影响现金与存款的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乘数。现实中,影响社会公众货币需求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利率,社会公众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资产最佳组合的决策,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等因素。

第八章货币需求: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

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流动性差的资产。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恒久性收入:指以往各年人们收入的加权平均数。什么是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1)所谓货币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2)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关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影响因素和数量决定的理论,是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出发点。货币需求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是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货币需要量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有何关系,以及一个经济单位(企业、家庭或个人)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手中保持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答: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是他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因素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1)他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方面。①交易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交易需求是收入的函数。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货币需求的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都与收入(Y)有关,两者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Y)的函数。③投机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这是凯恩斯做出的同古典学派不同的并运用规范化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函数方程式,这是他对货币理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为:

MM1M2L1(Y)L2(r)

式中,M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Y的函数;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r的函数;L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①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作为资产或价值储藏的重要性。②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第九章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指数: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数。

1、如何判断经济当中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 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在内的总物价水平)的持续(一个持续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认识)上涨(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明显上升)。试述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几种理论解释答:

1、需求拉上说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求,以至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而引起的。又可说是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强调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重视总需求方面,而忽略的总供给方面的变动。

2、成本推进说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的。厂商的产品定价一般采取成本加成的方法,即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既定的利润率。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3、供求混合推进说有需求拉上开始,政府为促进经济,便刺激总需求,以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指导下,致使物价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产出减少,恶性循环,政府再次增加支出,导致物价呈螺旋上升。由于成本推进开始,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转嫁人工成本而提高物价,产出水平下降,致失业增加,政府便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达到充分就业而物价却进一步上升。

4、“结构型”通货膨胀说由于经济结构方面因素变动(需求转移型,部门差异型,外部输入型)

5、通货膨胀预期说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通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达到预期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通常有哪些治理对策?答: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出售政府债券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四)价格政策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

(五)供给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如何理解“通货紧缩”的含义?通货紧缩有何危害?答: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

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危害:(1)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需求不足又会加剧通货紧缩,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随着通货紧缩程度的加深,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但工资是刚性,因此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加剧。(3)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债务人因经营困难不能按时还贷,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可能引起存款人的恐惧心理,导致银行业的危机。第十章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试述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以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答: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①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②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币值。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③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④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通常,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而经济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愈多。但是,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那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前提的,它不仅意味本期浪费更多的资源,还会妨碍后期的经济增长。⑤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统一。如果充分就业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那么,一方面可以减少进口,另一方面还可扩大出口,这当然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当国内满足不了需求时,就需要引进外资、进口设备与原材料等等,这对平衡国际收支又是一大不利因素。⑥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当经济增长较快时,国家经济实力也相应增长,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会增加进口,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可见,货币政策的诸目标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只有因势利导,慎重选择,才能把握全局。为什么要设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什么样的指标适宜充当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答:原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表明,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过程中有必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借助于中介目标的设置。事实上,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货币政策的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第一、可控性。即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通常要求中介指标与所能适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第二、可测性。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第三、相关性。是指只要能达到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不会遇到障碍和困难。也就是说,要求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根据以上几个条件所确定的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根据这些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又可分为近期指标和远期指标。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有哪些?答:基本点即经济中的微观主体都市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凯恩斯他们认为,货币供应M相当于货币需求突然增加后,首先,发生的利率i下降,利率下降后,通过资本边际收益的影响又促成投资I的增加,在消费倾向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促成国民所得Y所得增加。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利率在传导机制中不起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这种分析遭到凯恩斯主义者的批评,被称为“魔术箱”理论——进去的是货币量增加,出来的是总产出的增加,中间的过程却被掩盖起来。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学派把货币作用的途径规定得太窄,无法充分任何事货币政策的重要性。第十一章金融创新:指在金融领域内对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而言,是指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与直接导因。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及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石油美元”回流;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直接导因:(1)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革命(2)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放松第十二章 金融危机: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指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从金融风险的定义、种类等方面掌握金融风险的内涵。

1、金融风险的一般定义: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风险。其特点和内涵:(1)作为研究对象的风险特指微观风险或个别风险;(2)个别风险的分析主要服务于面临资产选择的微观投资主体;(3)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理性投资者可以在不同的资产选择中对风险和利益作出估计或替代性决断。

2、金融风险的特定含义:对于金融风险,我们一般将其定为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资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其实质含义上说,它更是特指那些可能给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的金融隐患。

3、金融风险的种类系统性金融风险:(1)政策性风险(2)货币风险(3)国际收支风险非系统性金融风险:(1)信用风险(2)流动性风险(3)利率风险(4)外汇风险(5)资本风险(6)竞争风险。非系统风险还有内外部非法行为引起的安全风险、银行结算过程中失误或违规造成的结算风险,以及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等。第十三章掌握金融监管的内容。答:(1)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预防性管理;

1、市场准入

2、资本充足性监督

3、流动性监管

4、业务范围限制

5、资产分散化管理

6、外汇风险管理

6.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的研究 篇六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货币供应

在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之前, 影子银行这项活动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但自那之后, 人们开始重视起这项新型投资体系。但遗憾的是影子银行体系一直处于市场和政府的监管之外, 直至现在也不存在针对其有效性的管理和监督方案。

一、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一) 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尽管我国金融监管力度很大, 但是“影子银行”依然存在, 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事实上, 国内银行目前存在很多“影子银行”业务。如果监管要求把这部分业务由表外转为表内, 纳入银行管理业务之列, 和正常信贷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 而且这部分业务会被计入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额度, 这样的话, 为了适应新规定, 必须调整银行总体信贷投放的结构。

尽管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总体规模仍然有限。目前我国银行总资产接近125万亿, 贷款接近68万亿, 居民储蓄存款近38万亿。与此相比, 各类影子银行业务或者直接融资业务发展空间依然巨大。由此可预知, 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将不断增大。

(二)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较强货币属性的金融工具, 模糊了传统货币供应量的概念, 加剧了“金融脱媒”, 通过贷款投放派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也被削弱。除此之外,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倒逼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使存款波动加大, 存款稳定性这一银行货币创造的重要基础和商业银行“法定”利差保护下的放贷冲动也被削弱。

二、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进行分析

(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两个渠道

本部分内容主要以银行产品的现有市场为分析对象, 探讨中国现阶段货币供求效应在影子银行体系下的变化以及所受影响。随着国家在金融行业监管的日益严密, 传统类别的信贷理财产品市场份额逐渐萎缩, 而资产的信贷投资的发售数量从2009年末到如今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势态。这两款信贷投资主要差别在于各自的投放渠道。一个以传统方式为主, 一个则另辟袭径, 通过组合管理进行发售。投放渠道的不同意味着产品市场的需求量不同。然而银行所承担的每款理财服务类产品都会有两个不同的规模统计口径。一个是资金规模下限, 即成立一个产品所筹集资金的最小数额, 如若低于这一个值, 产品无法存在。第二个是募集资金规模上限, 即即成立一个产品所筹集资金的最大数额, 当产品的筹集资金数额大于筹集资金规模上限时, 产品也可以成立, 不用进行新的投资方案议程。

(二)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信贷的规模统计

第一步:首先要统计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信贷类产品、组合管理类产品的发售数量、资金规模, 并且更要明确产品的数量和资金的具体规模, 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的总数。

第二步:对于资金规模明确的产品, 要相应计算平均每款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

第三步:假如明确了每款产品资金规模均明确的条件下, 来根据第二部分计算出来的平均每款产品的募集资金的规模, 再根据第一部分统计发售的数量做乘积, 这样就得到了各类产品的募集资金的总数量。

第四步:对于组合管理类产品中信贷资产投资规模比例进行情景分析, 并确定组合管理类产品进行信贷资产投资的具体规模, 而它与信贷类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的和便是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信贷投放的具体规模;

第五步:在保持信贷类产品各月、各行业募集资金规模比例不变的条件下, 将组合管理类产品的信贷资产投资规模按比例分配到各月和各行业, 从而可以统计出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的各月和各行业的信贷投放规模

(三) 影子银行财务杠杆效应对于货币供应的影响

影子银行的货币供给主要体现在其银行系统向经济体系中吸取和投放资金的一种金融活动, 一般具体可体现在社会家庭, 企业以及个人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手中所拥有的信贷和证券总额。这种发放信贷的数额主要受到影子银行自身的吸金能力, 经济运营情况以及其可调用资金量的影响。从而灵活而有效地进行货币供给的调控, 在一定层度上变更计划和投资方向, 包括货币供给的方向和路线。影子银行成本低, 利润大, 风险小的特点让传统金融投资羡慕不已, 当然这很大地借助了杠杆效应估算, 屏蔽了大量可预知的风险。这决定了影子银行在时间和长期运营合作上投入很大。简单的说来, 杠杠原理估算类似于一个分析性工具, 根据市场情况的改变进行特定分析, 从而控制影子银行自身的走向, 具体表现形式体现在货币供应, 所以货币供应是一个具体产生结果。正因为如此, 影子银行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较小的代价和较长时间的运营投入, 屏蔽了风险, 影响了货币供应。可以说, 在未来的金融发展中, 影子银行将逐步发展代替传统金融服务行业, 从而控制资金的流通和信贷的投放。

三、结语

组合管理类的信贷投资在它进行申购赎回时间段内的筹集数额大小的波动和组合管理类信贷资产的实际发售额的归总也不是特别合理规范;另外理财产品质押融资的逐步扩大化使得理财服务类产品的信贷投资份额也呈现上升趋势。但这种影响的利弊性还有待商榷和讨论。

参考文献

[1]许芳芳:我国影子银行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No.46106:66-68

7.银行案件学习心得总结 篇七

一,要加强风险教育管理。要树立全员风险意识,突出防范重点。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职工都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稍有不慎就会形成损失,酿成风险。所以要把案件防控治理和完成业务经营目标结合起来,把风险案件专项案件治理同增强员工风险意识、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结合起来。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二,要加强案防软环境营造。一要关心员工的疾苦,解决员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困难,解决一线员工诸如中午吃不上热饭,饭后得不到休息等柜员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一门心思干工作,满腔热情搞服务。二要提高员工收入。事实充分证明员工的收入高低与案件发生频率有很大的关系,员工的收入高、工作稳定、无后顾之忧的单位和行业,其案发率就低些或为零。增加员工收入水平,起码能够保持与物价指数涨幅持平,使低收入员工无后顾之忧,精心工作,自觉抵制任何形式的违规。三要倾听员工的心声,关注员工思想变化。各级领导要到基层充分与每个员工广泛接触,善于用领导的艺术和方法使他们把内心的、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以利于掌握思想动向,注意疏导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生活、学习、工作困难和矛盾,及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化消极为积极。

三,要加强防控意识教育。进一步提高防控意识。要加大学习教育力度,通过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来增强学习效果,让制度规定等合规文化在员工中熟记于脑,烂记于心,不断提高防控意识。要让员工在教育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居安思危,善于从平静中发现暗潮潜流,将案件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起始阶段,做到自我警觉,自我防堵,自我保护,自我提高。进一步提高内控执行力。要从案例教育、制度学习、业务操作、检查和被检查及问题的发现、整改等过程中,全面加强内控执行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员内控执行能力,确保执行不变形走样,不折不扣,不漏损减值。要高度重视抓好内部管理薄弱环节。要把“四项业务”“八个环节”“十个严禁”作为重中之重抓实抓细。发现苗头性问题和隐患,对查出的违规问题强力整改、从重追究、从严惩处,时刻保持高压态势,要达到使每一个微小的违规都能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从根本上消灭违规现象。

8.货币银行学论文 篇八

——通货膨胀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任务分析

内容摘要:2010年的物价飞涨让百姓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宏观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红灯点亮了中国经济潜在的危机。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将会采取哪些举措扭转不利局面,继续保持经济航母的稳定而高速发展呢?中国人民银行无疑是这一系列举措的舵手。从目前央行所实施的多项措施来看,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多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由此看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长远的角度讲,它的任务,也在这关键时期显得尤为艰巨„„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金融恐慌和通货膨胀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头疼的问题,跌宕起伏的经济加深了人们对于拥有强大控制力和可靠性的银行的需要,自此,中央银行便在世界广泛发展起来。由于各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实施干预经济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央银行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到了21世纪,中央银行已经是世界经济走向的强大推动者,它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自本伊始,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物价飞涨就迎面给了我们一击,加之久病难医的房价调控问题,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已经完全暴露出来。针对通胀的严重影响,我国央行已经出台多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轮番调控。可见,央行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它是在根据地银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1948年在石家庄成立,1949年随解放军进入北京并将总行设在北京。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银行的职能,直属政务院,与财政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到了1982年7月,国务院宣布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统一管理全国金融事务的国家机关,开始组建专门的中央银行体制的准备工作。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开始发挥其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作用。而从1949年的国家银行到今天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有着不断更新的改变。这些新的变化进一步地强化了作为我国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中国人民银行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充当了宏观经济“舵手”的角色。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央行的任务与职能,从而认识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更好的据研究通货膨胀时期中国的出路。

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机关,其职能应从宏观调控作用及其业务活动中具体体现。传统上把中央银行的职能归纳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在通胀时期应承担的任务。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所谓“发行的银行”, 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 是国家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二是指中央银行必须以维护本国货币的正常流通与币值稳定为宗旨。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和稳定货币币值的基本保证。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 也为中央银行调节金融活动和全社会货币、信用总量, 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力量。因此, 具有“发行的银行” 这一基本职能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充分与必要条件。中央银行作为一国发行货币和创造信用货币的机构,在发行现钞、供给货币的同时, 必须履行保持货币币值稳定的重要职责, 将货币量和信贷规模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使社会经济能正常运行与发展。

从我国来看,人民币现金的发行具体由中国人民银行设置的发行基金保管库执行。发行库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总库, 下属分支行设分库和支库, 发行库中保管的是已印制好而未进入流通的人民币票券, 称为发行基金。商业银行及其基层行设业务库, 业务库保存的人民币现金是商业银行日常收付业务的备用金。为了避免业务库现金过多或不足带来的浪费和支付困难, 通常由上级行和同级中国人民银行为业务库核定库存限额。当商业银行的现金不足以支付时, 可以从本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内提取现金, 提取的现金

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发行库转移到商业银行的业务库, 意味着这部分现金进入流通领域。相反, 如商业银行收入的现金超过其业务库库存限额时, 则超过部分应自动送交中国人民银行, 向发行库回流, 意味着这部分现金退出流通领域。众所周知,通货膨胀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升的现象。所以有人认为货币的供给失调一定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实不然。货币供给增长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会主导通胀形势。当经济不在均衡增长状态时,经济形势变化是由货币需求主导的,只有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或者说经济处于偏热状态时,货币供给才会直接影响通货膨胀。可以说,通胀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过热的经济让中国的金融市场趋于失控的边缘,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已经难以发挥作用。所以,调节通胀不能只从浅显的货币供给与需求角度理解,而应当综合经济发展的多方原因和央行的其他职能予以认识。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所谓“银行的银行”, 其一, 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 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其二, 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 存、贷、汇” 业务的特征;其三, 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 对其进行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存款准备金。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通常以立法的形式, 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其吸收的存款按法定的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 账户, 成为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 并由中央银行集中统一管理。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确保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 从而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以防止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因发生挤兑而倒闭。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的上缴比率, 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和信用规模, 以达到控制总体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08年以来,我国央行加紧治理通货膨胀,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能够对当前房地产过热、房价过高起到抑制作用。因为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较高,一般占到60%左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首先,银行信贷总量相对减少,贷款更加谨慎,导致房地产商的资金链吃紧;其次,银行对个人消费性房贷信用也会紧缩,会压缩房贷需求市场,缓解房地产市场过热的状况;再次,我国GDP及投资增速已有所减缓,主要行业的投资增速也有所回落,对于涉及行业极广、资金高度密集、投资回收期较长的房地产行业也有明显紧缩的效果。

(2)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 可通过再贴现或再贷款的方式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 中央银行则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 起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的作用。充当最后贷款人是中央银行极其重要的职能之一, 也确立了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作用体现在再贴现率上,调整再贴现率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治理通胀,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刘煜辉说:“再贴现利率,本来是一种惩罚式工具,也就是说当商业银行需要调节流动性的时候,要向央行付出的成本。”但现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充裕,“这项惩罚式工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从而成为央行调控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强有力工具。比如,上一年末央行公告,上调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升0.52个百分点至3.85%。同时上调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这是两年来,央行首次提高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和再贴现率。申银万国分析师李瑜认为,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率提高,将对冲掉“存款利率提高为银行带来的输血效应”,表明央行继续收紧银根,为宏观经济降温的决心。

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是指: 一方面代表国家制定并执行有关金融法规、代表国家监督管理和干预各项有关经济和金融活动, 另一方面还为国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另外, 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是由政府任命;绝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资本金为国家政府所有或由政府控制股份;还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直接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中央银行具有国家的银行的职能,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具体体现:

(1)代理国库。国家财政收支一般不另设机构, 而交由中央银行代理。财政收入和支出均通过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内开设的各种账户进行。具体包括按国家预算要求代收国库库款, 并根据财政支付命令拨付财政支出, 向财政部门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代理国库办理各种收支清算业务。因此中央银行又被称为国家的总出纳。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均广泛利用发行国家债券的形式以弥补开支不足。中央银行通常代理国债的发行、推销以及发行后的还本付息等事宜。

(3)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当财政因先支后收而产生暂时性收支不平衡时, 中央银行一般会向政府融通资金、提供信贷支持。各国中央银行一般不承担向财政提供长期贷款或透支的责任。因为向政府发放中长期贷款将会陷入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的泥潭, 会导致通货膨胀, 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样中央银行也不宜在一级市场上承购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虽然也是对政府的间接资金融通, 但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反而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量的有效手段。

(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进行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世界各国的外汇、黄金储备一般都由中央银行集中保管。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国内国际情况, 适时适量购进或抛售某种外汇或黄金, 可以起到稳定币值和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5)代表政府从事国际金融活动, 并提供决策咨询。中央银行一般都作为政府的代表, 参加国家的对外金融活动, 如参加国际金融组织、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参加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等;同时, 在国际、国内的经济和金融活动中, 中央银行还充当政府的顾问, 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6)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中央银行作为国家最高的金融管理当局,行使其管理职能。其主要内容包括: 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的金融政策、金融法规、基本制度和业务活动准则等;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管理和规范金融市场。

从国家的银行角度看,央行应当实施综合性的货币政策,并且与财政政策相结合,才能有效的调节宏观经济,抑制通货膨胀。将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基准利率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统筹实施。应该注意到不能一味的致力于控制通胀而忽略了经济建设,所以要辅以“适度宽松”的稳健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不仅要把流动性控制在合理水平,把通胀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上,而且要提供充分的流动性保证经济的平稳正常增长,从而稳定经济发展。并且,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归根结底来讲,无论是央行还是其他国家权力机构的调整,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向更高的台阶。

当下,国际经济局势错综复杂,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经济浪潮的的大起大落中,中国人民银行如何掌舵中国经济的走向无疑对将对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调节国民经济是永无休止的活动,央行的任务仍然艰巨而长远。伴随着新一轮政策的到来,这艘中国经济的大船究竟会驶向何处,我们仍需拭目以待。

上一篇:bbs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下一篇:高考化学复习指导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