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2024-10-0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精选11篇)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课不好上,提起做练习,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

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

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

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

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

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习,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平,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习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二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1、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3、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师:今天大熊猫“笨笨”要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2、出示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要求学生先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所得。

2、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教师: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

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练习三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出示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大熊猫“笨笨”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 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2、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④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4、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四

表内除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以生活常见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之后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方式逐步体会,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既积累丰富的知识,又促使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亲切感。

二、单元总体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

题。

难点:除法的意义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7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均分

(二)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方法。

2、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学生在观察例题图后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所以教学时引导好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准备一幅教科书12页情境图。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暢所欲言,为

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师生活动)

(1)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境图。

2、探究新知

问题2: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

问题?(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

(师生活动)

(1)同学讨论交流。(2)教师收集信息。问题3: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活动)

(1)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境图。

(3)师生共同归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3、巩固练习

(1)第15页“做一做”。(2)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

一、课前预习

妈妈买来一些水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怎么分?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三的第3、4题。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回家后自己动手分一分水果,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

(一)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这节课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能出现解题不完整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应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来解决问题。

四、课前准备

情境图

三、教学设计

㈠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㈡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情境图)问题1: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请小朋友想一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温故知新。(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③师生共同归纳: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盘都是3个竹笋。

问题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出“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像这样的情况可以用

除法来计算。

问题3:我们所学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学的除法小朋友知道它的符号吗?

【设计意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读一读、写一写”的学习活动。

(师生活动):学生练习书写除号,集体订正。

2、巩固练习

① 第18页“做一做”。② 目标检测(见学案)

3、全课总结

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除法

(一)12÷4=3 ︰

学 案

一、课前预习

△ △ △ △ △ △ △ △ △ △

每份5个,分成了()份,10÷()=()每份2个,分成了()份,()÷()=()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三的第5、6题。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用学到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

(二)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①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② 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③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在教学时,学生可能对除法运算的含义较难理解,所以教学时引导好学生,通过例题图讨论、交流掌握好除法的含义、名称。

五、课前准备

挂图。

六、教学设计 ㈠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㈡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1:(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图,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师生活动)

①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②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③ 教师引导观察图。

2、探究新知

问题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师生活动)

① 同学讨论交流取名。② 教师收集信息。(板书课题)

问题3:请同学们对照算式与情境,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例

4、例5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师生活动)

① 学生交流想法。

②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③ 教师把收集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3、巩固练习

① 第19页的“做一做” ② 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问题5: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除法

(二)20 ÷ 4 = 5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 ﹕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学 案

一、课前预习

写除法算式:

1、被除数是24,除数是6,商是4。2、10除于2等于5。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四第4、5题。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用学到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四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计算

(一)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① 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②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③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除法求商的过程。并能从多种方法中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也就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这节课是计算课,如果都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教学时应该通过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想一想来解决问题。

五、课前准备

圆片、挂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景,寻找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出示例题主题图)问题1:小猴摘了多少个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观察图,从图中找出桃子的个数为12个。

问题2:猴妈妈准备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出新知,探究新知。(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列出算式。

②师生活动,动手分一分。

③同桌讨论,说出计算方法。

④师生共同总结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问题3:如果猴妈妈“把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变化,启发学生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并让学生在不断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

①第24页“做一做”

1、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除法计算

(一)12÷3=4

12÷4=3

想:三()十二

想:()四十二

一、复习旧知

6×2=

4×3=

2×5=

3×3=

3×()= 6

4×()=8

()×3=12

()×4=20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五1、2题。

三、配餐作业

回家后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五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计算

(二)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说明:

经历借助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鼓励,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五、课前准备

教材第24页主题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都要开展植树活动,绿化活动,绿化我们的祖国。看,一群小朋友正在一块荒山坡上植树。

2、探究新知

问题1: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师生活动):①学生自由观察图。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景图。问题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自己解决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提问题,锻炼了思维,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师生活动)①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②学生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问题3:你是怎样列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师生活动):①学生计算。

②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③教师指名说一说。

问题4:你能根据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学生知道乘法口诀求商。

3、巩固练习

①第22页“做一做”2

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除法计算

(二)4×6=24

24÷4=6

24÷6=4

口诀:四六二十四

一、情境导入:

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都要开展植树活动,绿化活动,绿化我们的祖国,看,一群小朋友正在一块荒山坡上植树。

二、目标检测:

练习五1、2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回家收集生活中有关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六课时

一、授课课题:解决问题

(一)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五、课前准备:

第29页主题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

[设计意图]:轻松的谈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情绪饱满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师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交换各自喜欢的一些游戏。

2、探究新知 问题2:(出示第29页主题图)瞧,这些小朋友玩的多开心,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

②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③交流数学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平均每组几人?

B、可以分几组?

问题3: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师生活动)①学生列式,解答。

②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问题4: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 [设计意图]:增加问题难度,锻炼学生思维。(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

3、巩固练习

①第29页“做一做”

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1)15个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个人?

15÷3=5(人)

(2)15个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15÷5=3(组)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

二、目标检测

第30页1、2题

三、配餐作业:

寻找身边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七课时

一、授课课题:解决问题

(二)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秘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

五、课前准备

第31页主题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1:(出示第31页主题图)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你们看,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观察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2、探究新知

问题2: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图,找出里面的信息。(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

问题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思考、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解决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引导学生想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3、巩固练习

①第31页“做一做’ 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二)买1辆小汽车多少钱?

买5辆小汽车多少钱?

12÷3=4(元)

4×5=20(元)

一、情景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你们看,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二、目标检测

课本第32页1、2题

三、配餐作业:

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除法有了初步认识,初步了解了平均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熊猫。今天熊猫盼盼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妈妈为她们准备了12个竹笋。课件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师:如果盼盼想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你愿意帮助盼盼招待小伙伴吗? 【活动】动手操作,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经验 师: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说你分的是什么,怎么分的,结果怎样?课件呈现结果图。

3、语言表述,明确含义

师:结合操作过程,你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吗?生: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4、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大胆尝试,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案例。

5、展示交流,突出含义

师:将你在吗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12:333312〈4---312-3-3-3-3=03+3+3+3=1212÷4=3观察同学们创造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表示同样的含义,都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讲授】建立概念,学习除法

1、激发需求,认识除法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师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渗透文化,深化含义

课件出示: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天横线把两个小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3、写出算式,体会关系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可以写成板书:12÷4=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谁来说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4、及时巩固,灵活运用 出示课件:(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师归纳小结:数学中平均分的问题就有用除法来解决,上面的这3个算式中12我们称为总数,平均分成的4、3、2份是份数,每盘放的个数。

【练习】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P13页“做一做”,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写出算式。你能说出15÷5=3表示的含义吗? 你能再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表示吗?

2、课件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4.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的第3题。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5、说一说:你能说出生活中平均分的事例,列出除法算式吗?

6、出示课件:考考你 □+□+□+□=8□=?12=○+○+○○=?

【作业】布置作业完成课堂作业1、2、3题。

课堂实录

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引入新课

昨天老师去买手机,看中一个,价钱是896元,怎样付钱比较方便?

1.说说下面各数比较接近几百。

896401608597888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样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二. 新授

老师又在商场转了一转,看到了这些商品。

1.教学例题:出示商品广告。

1)请同学说说有哪些商品?价格分别是多少?

2)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是几百元吗?(同桌说)

师指名说。

3)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4)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说一说。

5)指名说。

6)200哪来的?(同桌讨论。指名说。)

7)指导说法: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大约需要300元。

2.教学试一试: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要几百元?

1) 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2) 指名说,强调说出理由。

3)问:你想买哪两样东西?估计要几百元?

4)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提醒:为了方便你过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的时候还记得你买了哪两样东西,最好用笔记下来。

5)指名说,集体判断。

3.小结:当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你知道每个数各接近几百?

503、492、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2)同桌说一说。3)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做题。

2)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 指名说估算结果,是怎样想的?2)师小结: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3)生独立计算。4)指名汇报。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读题。2)思考:什么情况下是够坐?什么情况下是不够坐?

3)我们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400人)大约有400人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比400多一些,可能比400少一些)

4)这里是比400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呢?怎么看出来的?(195和198都比200少一些,所以和比400少。)

四. 课堂小结

7.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哗哗哗的声音)学生猜。它有可能是雨的声音,雨的声音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雨才会是这样的声音呢?

二、识字

1、初读生字:

自由地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3、巩固识字:

⑴ 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如: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⑵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⑴ 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⑵ 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⑶ 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⑷ 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3、示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

1、比较课文插图,激发初读兴趣:

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不同景象。

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观赏雨景。

图2: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

2、同桌互读互评,培养合作精神:

如果你的同桌读得比你好,请你向他学习;如果你的同桌哪里读错了,或者哪里没有你读得好,请你读给他听。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课文,想象图景:

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体感悟课文的意境。

4、选读积累,研读交流:

朗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描写这些景象的词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归类整理词语。

从以上的词语中,你体会到雷雨前后有什么特点?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小组研读,读后交流朗读体会。

5、汇报交流,欣赏评价:

小组表演读喜欢的那一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欣赏,品评读得好的词句。如:

⑴ 压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⑵ 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它十分美丽。

⑶ 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⑷ 坐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能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6、再读课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积累运用

1、词语串串烧:

越来越亮 越下越大 越( )越( )

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 )不( )

2、你一言我一语:

⑴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⑵ 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⑶ ( )了,( )也( )了。

3、完成课后读读抄抄练习。

四、实践活动

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八

18雷雨

九原区沙河八小常海燕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用“越 ____ 越______”“渐渐地”说句子。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中的描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它.

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注意打一自然现象)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

(1)开火车读词。(带拼音,去拼音)

(2)联系文中的句子巩固识字。如: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分自然段轮读读全文。

2、课文读地很流利,现在我们也来看一看,课文除了有八段文字,还有两幅图画。这两幅图分别描绘的是什么景象。(生:雷雨中和雷雨后)

3、那缺一幅描绘什么时候的图画啊?(生:雷雨前)

教师随即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分别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学生默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四、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

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自由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边读边想像,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2.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3、你是从那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抓住“黑沉沉”、“压”体会。(乌云黑沉沉,还有什么也黑沉沉?“谁能做个压的动作。”)

师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

谁能再读读?---齐读

(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3)雷雨前天气非常闷热,一丝风也没有,接着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知道朗读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可以比较体会。)

大风刮来,还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说后有感情地读。

(4)这么大的风,就连蜘蛛-------“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抓住“垂”研读体会。)

是啊,蜘蛛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很害怕,赶紧拉一条丝,垂下来,逃走了。

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学生读。

(5)大风过后,接着就是闪电和雷声。

引读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词语、句式训练)

体会“越______越______”用的生动形象。(体现出一个有弱到强的过程)

学生用“_____越______越______”说句子。(充分说)

过渡: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

4、课文1~3自然段描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实际上每段话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下雨前的自然现象,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吗?

第一段:乌云密布

第二段:狂风大作

第三段:电闪雷鸣

5、其实下雨之前天除了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还有一些其它的现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

提示:①燕子拍拍翅膀低飞。②蚂蚁搬家。

还有关于雨前征兆的谚语呢:①乌鸦唱晚,风雨不远。

②鱼儿出水跳,大雨要来到。

6、让我们想象着雷雨前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读这三段吧!

五、学习1-3自然段雷雨中景象

过渡:一阵电闪雷鸣之后,雨紧跟着就下起来了。

1、自由读4~6自然段,感觉一下它的来势汹汹。

(1)指导读“哗,哗,哗,”,如果去掉标点怎么读。

(2)重点指导读雨的变化。

雨有什么变化?(下雨-雨大-雨小)你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

反馈,随机指导朗读。

(2).齐读雷雨中部分,注意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雨的变化。

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小了

3、练习:(1)把“渐渐地”放在下列句子中合适的位置。

小树长高了。

天色暗下来。

我懂得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提问:“谁能看着画面试着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六、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观察交流,说书写时应注意的笔画。)

重点指导:“垂”。(“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七、总结

同学们,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却能把这场雨的前、雨中的景象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可见,肯定是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把文章写的这么美,我想: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个细心的观察者,你一定会有精彩的发现!

八、作业

完成课后的“读读抄抄”,学习这种积累的方法,把自己喜欢的或者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重点词语下面做一个小标记。

板书设计:

前(1-3)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18雷雨中(4-6)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

后7、8

9.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篇九

2、在《故事画》一课中,设计课后拓展作业为:以小组为单位,从语文书或课外阅读书中找一个简单的故事,依据书中的人物设计出与之相配的形象,小组成员一起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创造性的培养: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能力。

采取巧妙的设计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将自己通过《五味瓶》一课学到的设计知识运用到为自己家的容器“穿上花衣裳”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的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五、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

第一周《纸片插接》

第二周《点、线、面》

第三周《重叠的形状》

第四周《鲜艳的包装纸》

第五周《五味瓶》

第六周《得奖了》

《孔雀翩翩》

第七周《叶子上的小血管》

《漂亮的花边》

第八周《奇妙的脚印》

第九周《蔬果变变》

第十周《小鸟的家》

第十一周《故事画》

第十二周期中测评

第十三周《我们班级的标志》

《变了样》

第十四周《我心中的老师》

第十五周《会爬的玩具》

第十六周《电脑美术》

《娃娃家》

第十七周《娃娃家》

第十八周《认识图形标志》

期末测评

刀进行简单的形的模仿)

做完后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和实践,将本组内每个人做的蝴蝶个体在合适的地方切割开缝,插接成一组“铁蝴蝶”雕塑。(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运用易切割的铜版纸进行对简单形的模仿,并自己找出成组造型的插接方法的过程中,找出单元形在插接过程中向各个方向延伸时的插接规律和方法。)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组是怎样如何找到最适宜切割开缝的地方成功的实施插接的,也可以帮失败的组找一找问题出在哪儿。教师总结:实际上所有的普通单元形的插接都是先设计出一个单元形,进行复制,并裁割出有规律的表面切缝,再进行变换平面角度的对插,向空间各个方向延伸。这样,一个视觉上的立体形态就显现出来了。活动四:

小组通过讨论,设计一个简单易复制的单元形的形象,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卡纸或吹塑纸进行制作并找出合适的位置裁出接缝,做好后组里其他同学进行复制。小组进行插接造型。

先做完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用电动线锯来用KT板切割一个单元形象。

活动五:

展示作品,学生互相参观,通过比较,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请本节课用线锯进行制作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使用电动工具的经验。

第 2 课: 点、线、面

课题:点、线、面 课时:1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以点、线、面这三种基本造型要素为表现媒介,徒手绘制自由图案。由于抛开具体形象的束缚,这种相对简单的作业更易于训练学生的形式美感,也更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创造。

点:不可过大,否则就有面的感觉。点与面的对比关系,是相对的,同时点的形态以单纯为好。

线:包括直线、曲线、折线,可有粗细、方向、组合上的变化。曲线应画的有弹性、光滑感。

面:可分为独立的面;有线条分割、交叉形成的块面。[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对点、线、面构成的认知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对形式美感的感受力(色彩问题本节不另作要求)。[教学重点]

对点线面的认知及其画法。[教学难点]

画面组织的均衡和多样统一。[教学构想及方法]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教师的讲授启发、感染,使学生能感受到点、线、面的美感和作用,认识到它们是绘画的语言。[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教材、范图。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三个好朋友”,这三个好朋友就是我们经常见面的“点、线、面”。

1、板书点、线、面并用课件进行展示。点:线:面:

2、欣赏书中范画。课本中左上角“画家的画”,是选用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J。米洛的一幅《倒立的人》。作者运用点、线、面的自由组合,以略带具象的装饰形象构成一幅有抽象意味的画,造型单纯、自然,色彩干净、明亮。欣赏时,指导学生从中体会点线面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活动二: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独立创作一幅点、线、面构成作业。主要应注意避免画得琐细、平均。图色可采用“一色多处分步”的方法—即每用一色,应在画面不同部位分配,形成呼应,所绘形面应有大小、间隔、形态差异。课堂小结:

选不同程度和特点的作业做讲评,分析优劣得失,布置学生课后加工整理未完成作业。

第 3 课: 重 叠 的 形 状

课题:重叠的形状 课时:2课时 [教材简析]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重叠。在本课的内容里,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的普遍性和合理性。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绘画实践中有意识的注意观察对象,发现它们的前后遮挡关系,并且能轻松的在画面中表现出来。[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的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并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进一步增强理解。通过绘制过程渗透三度空间概念,培养和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重点] 遮挡关系 [教学难点] 绘制过程中出现的重叠表现问题。[教学构想及方法]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教师的讲授和演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的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并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进一步增强理解。[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教材、范图。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引导学生观察前后景物的遮挡关系,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现象:

1、一盘水果(端出实物)

2、教师做站立在讲台后边的动作

3、请一个小朋友挡在教师的前边站立 活动二: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遮挡现象”,如果我把它们画成这样就不对了,(出示图片)因为没有了遮挡现象,是不真实的,必须画成下边图中的样子,(出示图片2),出现了遮挡关系也就真实了。

实物投影仪演示:为了表现遮挡关系,就要先把前边的东西画好,后边的东西露出多少画多少,被遮挡的部分不画,画面就正确了。画面上有前有后的东西,前边的东西在较低位置上,后边的东西在画面较高位置上,才能看出远近关系。活动三: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画出或用纸剪出动物、人物,进行重叠排列。

第 4 课: 鲜 艳 的 包 装 纸

课题:鲜艳的包装纸 课时:2课时 [教材简析] 在大面积的平面上进行装饰,“四方连续”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四方连续文杨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不同应用范围,对纹样特别是对色彩有着不同的要求。这次作业时设计包装纸,在纹样上不要过于复杂,以单纯简练为宜,色彩可以鲜艳一点,根据需要来定色调。[教学目标]

学习用四方连续的骨式设计、绘制包装纸,初步知道四方连续的用途和其多种排列形式的变化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教学重点] 骨式排列,花纹设计。[教学难点] 花纹拓印,色彩调配,着色。[教学构想及方法]

为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并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使用电脑辅助教学演示制作过程:

(粘贴一张散点式的四方连续范画)四方连续的单位纹样在设计时,可以使用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等案。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的难度,从而使本课的教学难点问题在老师的解说和示范中得到解决。[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范图。电脑辅助教学系统 教与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出示玩具熊,导出包装纸,导入新课。活动二:

1、教授四方连续知识(结合书本与实物花样,师生共同分析)

◎四方连续:四方连续就是以一个或多个单位纹样向上下 左右四个方向重复排列,并无限扩展的大面积装饰纹样。

◎常用的四方连续骨式有三种:有散点式 连缀式 和重叠式 结合投影片讲解几种常用的骨式并板书骨式名称和骨式图。

※散点式: 以一个或数个纹样组成一个单位 纹样作分散排列,就叫散点式。它有平排式、斜排式两种。

※连缀式: 单位纹样间相互连接或穿插的四方连续纹样,连续性很强,这种排列形式就叫连缀式。

※重叠式:两种以上不同组织的四方连续重叠成多层次的纹样,就叫重叠式。活动三:

演示制作过程:

第二课时

施活动一:

重温调色和着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强调色调要明快,不要太浓重;先涂底色后涂花纹;涂色要匀,做工要细。活动二:

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用色不要过杂,免得使人烦躁不安。

2、着色时,为了运笔稳当,可用执铅笔的方法执毛笔。

3、对颜色调的过厚的和过稀的,及时给予协助。

4、进入着色阶段时,强调做工精细,一丝不苟,善始善终。活动三:

作业展示,教师小结。板书计划: 课题

范画

作业展示

教学反思:

包装纸的设计让许多熟悉电脑的学生联想到了壁纸的设计,我就鼓励画得快的孩子们在完成作业后,到美术教室的电脑上运用“画图”、“金山画王”等学过的软件设计包装纸。这种包装纸独具特色,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又运用其它设计软件将这些包装纸“包”到“瓶子”、“盒子”上,直观展示学生们的成果,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学们你们说的很好,感受的也很贴切,老师要奖励你们,要请每个同学吃糖,在你们的位洞里,品尝一下是什么味道的?告诉我好吗?一块小小糖,味道是不一样的,带给我们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节 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用颜色表现了五味,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他小同学他是如何来体会、感受五味的?课件展示:看他表现的是什么味道?辣味、甜味、苦味、酸味,还是咸味?瓶子里面画的是什么?观察作品是如何表现小朋友的表情、色彩和实物的? 活动二:

作业要求: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色彩、表情和实物来表现五味瓶。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瓶子外形的纸张,你就将最想表现的味道表现在这里,想一想用什么来表现?动手来画一画吧。活动三:

作业展评:请你们五个小组挑选出你认为最优秀的作品拿到台前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呀,不要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味道,让老师来猜一猜好吗?下面的四幅作品由同学们来猜一猜。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绘画的感受。教师来进行点评。看老师这儿有一个瓶子,里面盛着酸甜苦辣咸,人生就是五味瓶,只有都尝过这五种味道,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教学反思:

用表情来表现五味,学生们大多很拿手,可是让他们用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少的孩子感到难以把握。有的忍不住又用起了线条,有的光照着别人的画,更多的孩子按照教师的提示程式化的用单一的颜色来表现一种味道。这与学生平时的情感体验有关,也与学生的色彩想象力有关。无意中我看到了讲桌上摆放的好利来蛋糕的小台历,上面一幅幅简洁的水彩漫画表达着主人公在十二个月中的不同心情,我试着用实物投影仪把它展示给学生们看,请他们与主人公一起体会喜怒哀乐。很快的,孩子们便理解了色彩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在回过头来用色彩表现五味就容易多了。虽然因为欣赏小台历耽误了一些时间,学生们没能当堂完成作业,但是我觉得这时间耽误地值得!

选材、对材料的合理改造、装饰、写上奖励内容。活动五:

展示学生作业,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要求上进。

教学反思 :

在制作中,我发现有几位平时被老师和同学们认为“不知道要好”的学生为自己制作了奖状。有一位同学在奖状上写的是“鉴于你在2005-2006学年成绩突出,并获得月考第一名的成绩,特将给你肯德基优惠券5张。”我把这份作业带到办公室,给他的各位任课教师看了,大家都感到内疚:我们常常忽略这些学困生也有要求进步、积极向上的愿望。老师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声嘲笑或是当众批评,都可能引起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嘲笑、疏远,更挫败了他们自己的进取心,让他们更加颓废下去。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失误也可能会造成孩子整个人生观的改变。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总结自己的失误,并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给孩子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价,给孩子一个希望。为此,我在班上展示了这几位同学的作品,并表扬了他们不怕挫折,积极要求进步的精神。还给他们讲了山姆士上校一生一事无成,退休后才奋发进取,最后在80岁将自己的事业——肯德基快餐业推向了全世界,获得了成功的故事。鼓励孩子们都要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挫折,不懈的努力。这时我看到那几个平时挨批都笑嘻嘻的孩子竟然偷偷的在流眼泪,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对孩子的理解,比对他的表扬更能打动他们的心。

这些技法运用到其它材料的改造上。)活动三:

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利用来做孔雀。

鼓励学生用羽毛、橡皮泥、彩纸、废布料等材料通过拼贴、捏、折、剪、卷曲等多种方法做一只翩翩起舞的美丽的孔雀。

作业可以合作也可以自己做,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绘画形式或画出展开的尾巴后再用剪或折的方法做的身体贴上。

学生作业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的协调以及孔雀尾上花纹的排列。活动四:

展示作业,放音乐《小孔雀》,学生互评作业。教师根据歌词提示学生不光要在外表、打扮方面攀比,更重要的是要比学习、纪律等等。

教学反思:

由于二年级一班的二课特色是“折纸”,所以孩子们在用不同技法表现孔雀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用自己最拿手的折纸的方法来制作。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先是每人折了一只纸鹤,然后用不同的方法来把它“改造”成孔雀:有的把纸鹤的尾巴伸开,剪成很细的条,并用铅笔进行卷曲;有的在纸鹤的尾巴上粘上五颜六色的纸条甚至是羽毛;在纸鹤的头上贴上几撮毛;有的在纸鹤的身上画上美丽的羽毛„„同一改造对象,竟然展现出了六种不同的形象。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让我吃惊。经过近两年的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已经很强了,下一步我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种能力有效的引导,使之高效的为孩子们更好的创造服务。

第 9 课: 漂 亮 的 花 边

课题:漂亮的花边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花边,体会花边的秩序美、2.能描绘出或剪出有装饰效果、色彩美丽的花边纹样;

3.在花边图案的组合、变化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刻苦、认真、细心的好学风。教学重点:

设计好单元形,能用至少一种方法表现出较美观大方的花边纹样,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难点:

在花边纹样描绘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案的图片,螃蟹图片6个。学生:彩纸、剪刀、水彩笔、各种瓶子、杯子等。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一)欣赏实物,接触花边。

1、出示一块印有各种花边的围巾和一个有花边装饰的小包,让学生观察;

2、说出共同特点:都有美丽的花边装饰。

(二)课件 欣赏图片,寻找花边。

1、《古代帝王画像》,让学生寻找花边。

(领口、袖口、长袍、鞋子、坐垫、地毯等地方)

2、《古代建筑》。

(屋檐、墙壁、门框等地方)

3、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就已经知道利用各种各样的花边来装饰身边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非常地华丽、精美。

(三)寻找生活中的花边,了解花边的作用。

1、师: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就有许许多多用花边装饰的东西。

2、学生讨论,回答。

3、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有这么多美丽的花边装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那么漂亮,那么精致,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美丽的花边》。(屏幕出示课题)活动二:

寻找花边的规律

(一)单独纹样

1、(电脑演示)蝴蝶带着蝴蝶花边出现。

2、问:这条花边是有什么组成的?(蝴蝶)

3、(电脑演示)将单独纹样用框表示出来。

4、定义:花边中重复出现的那个图案叫“单独纹样”。

(二)一定的规律

1、(电脑演示)出现另一条蝴蝶花边。

第 10 课:奇 妙 的 脚 印

课题:奇妙的脚印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五种以上常见动物的脚印,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2.充分展开想象,将这些动物的脚印变化成另外的形象。3.在动物脚印上用添画的方法完成1-2幅绘画作品。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分清常见动物的脚印,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2.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脚印变化成其它形象。教学准备:

1.教师:提前收集有关动物脚印的图片、影像资料,多媒体教学系统。若干动物脚印模板,印泥。

2.学生:提前回去搜集有关动物脚印的资料。图画纸、宣纸、水粉颜料等。彩卡纸、剪刀、双面胶。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背诵一年级时学过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课文中提到的几种动物的脚印用简笔画的形式迅速的画出来。请大家猜猜他们分别画的是谁的脚印,并说明是凭什么特征辨别出来的。

出示课题:奇妙的脚印 活动二:

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知道的动物的脚印,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也可以用造型语言来表达。

教师播放有关动物脚印的影像资料,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语言概括常见动物的脚印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清至少五种常见动物的脚印,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活动三: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出示一个大大的动物脚印,慢慢旋转,让学生看看它转到各个角度时分别像什么,教师操作课件进行添画,使形象更具体。教师将准备好的模板发到各组,指导学生用模板和印泥敲击一个大脚印,变换角

第 11 课:蔬 菜 变 变

课题:蔬果变变变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开想象,将收集到的蔬果想象成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3.用拼接的方法将蔬果制作出各种立体的动物。教学重、难点:

1.能否按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物品。2.能否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3.能否与同学好友合作。4.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象。

5.是否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教学准备:

提前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下课本,看看需要收集哪些材料。让学生和妈妈一起逛菜市场,收集一些可用于这堂课的蔬果。布置学生带一把比较快但能合起来或有刀鞘的刀子,牙签。教师制作提供多件范作的幻灯片,多媒体教学系统,示范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教师出示范作“蔬果娃娃”向学生打招呼,引起学生兴趣。请学生拆一拆,研究一下这个小娃娃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讨论、回答。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利用“蔬果变变变”做成各种东西。(板书课题)活动二:

教师播放幻灯片,展示多种用蔬果做的作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这件

“满汉全席”食品工艺大赛。各组将作品摆到教室中心的餐桌上,每组派出两位“美食家”当评委,评出“最上镜作品”“最佳色彩奖”、“最佳创意奖” “最佳制作奖”等奖项并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回家多帮妈妈做饭,在家长面前露一手。收拾与整理。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常熟市义庄中心小学三年级六班”的“蔬菜的联想”网页,上课时通过浏览网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们可喜欢这个网页了,因为照片上那些同龄人正忙活着合作蔬果小动物的情景让他们感到相当亲切。孩子们的作品丝毫不比人家的差,于是我举起了数码相机,把他们正在制作的情景和作品拍了下来,并通过电脑直接放了出来。这下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纷纷要求把他们的作品也制成网页,我借机把这个难题推向了班里参加网页制作培训小组的同学,“请他们来帮我们制做好不好?把制作好的网页发到校园网上,让全校同学都来看看我们的作品!”

第 12 课:小 鸟 的 家

课题:小鸟的家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大胆的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进行有目的的改造成使之为小鸟的家。

2、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理解小鸟失去家园的痛苦,充满情感的去进行表现,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3、在游戏活动中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存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美感并进行大胆的、有目的的改造。

2、在游戏活动中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存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用KT板制作一棵有树洞的大树。搜集多种可以利用来制作小鸟的家的废旧物品。制作工具。

学生:图画纸、彩色笔。课前搜集多种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剪刀、双面胶等制作工具。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激情引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想认识它吗? 教师戴上绘有小鸟形象的手套表演小鸟飞,并以小鸟的口气说:“春天的时候我到青岛来旅游,发现青岛是一个充满了绿色的城市,人们也很爱护鸟类,所以我7

“人类破坏了小鸟的家,让我们一起来为小鸟再建一个家好吗?” 教师在已出示的课题上利用废旧抽拉纸巾的盒子经过简单的改造,为小鸟建一个家。在示范过程中,请学生参与创意。教师反复强调为小鸟做的家既要舒适、美观,又要牢固。

请学生起来说一说,自己通过课前准备,打算利用什么废旧材料来为小鸟筑巢。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简单的、力所能及的改造来为小鸟建造一个家。活动三: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指导,鼓励学生资源共享,发扬合作精神。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为小鸟建家。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制作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大胆的对材料进行改造。活动四:

展示作品

教师推出绿色KT板做的大树,请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大树旁展示,还可以从树洞中将鸟窝展示出来。选几位同学扮演小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家,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家。教师对学生作品给予评价和鼓励。

收拾与整理:

提醒学生,环境污染的地方小鸟也是不喜欢的,请大家将教室打扫干净。

教学反思:

在备这一课时,我感到我们学校这一批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果只是让他们画出小鸟的家,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也不能很好的体现他们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我将作业要求进行了提高:请学生利用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废旧物品来为小鸟制作一个家。为了让学生选择的材料多元化,我提前布置学生回去看书预习,并且告诉了他们“我们要用废旧物品为小鸟做一个家”,请他们在家长的协助下搜集废旧物品。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乱砍乱伐、捕杀鸟类造成了小鸟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痛苦。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失去家园的痛苦,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制作了一个配有音乐的课件,当小鸟向大家介绍以前的生活多么美好、安逸时,配合的是曲调优美的《苗岭的早晨》;当展现人类猎鸟时,配合的是《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中唱道:“当我飞上高高的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小鸟围绕着空巢飞来飞去的画面则配着低沉压抑的小提琴曲,使学生体会到了小鸟失去家园的痛苦;住在鸟笼里的小鸟有家,但是《我想有个家》的乐曲却在引领学生深思:它有家,为什么却不开心?伴着沉重的钢琴曲,请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感受,来代表人类向小鸟和大树表达自己的歉意;最后伴着欢乐的乐曲,鼓励孩子们来为小鸟营建一个美好的家园。音乐代替了教师的许多提示性的话语,通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体验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积极乐观的创造态度。

总之,我是以人文情感为主线贯穿了这节课,我希望我的学生通过这节课,不光学会用废旧材料为小鸟筑巢,还能够引起对生存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插图是用形象表现出作品中的典型、主要情节及形象,目的是使读者更便于、更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具体作品分析:《猪八戒吃西瓜》《卖火柴的小女孩》《三个和尚》

2、分析为童话、寓言配画的要点

师生共同分析,教师小结:根据上面的欣赏,要配好画、创作好插图,首先要熟悉文学作品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多作品的内容有深刻的感受,然后再用形象表现出作品中典型、主要情节及形象。活动三: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选择中国谚语故事,或者自编故事,然后画出来。拓展作业:泥塑、彩纸粘贴、纸塑等。◎作业步骤:

1、熟读故事,选出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并拟出标题。

2、用铅笔定位

3、定人的位置

4、定稿 活动四:

作业展示,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一:

提出上节课画稿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简单修改。活动二:

1、分析作品中颜色的运用

2、分析使用颜色的规律

1)色彩与作品的内容上的密切关系 2)用颜色衬托主体形象 活动三:

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先着主体颜色或不可变的颜色

2、着背景

3、刻划面部或细部 活动四:

作业展评

让勇敢的孩子自己到前面通过大屏幕实物投影讲自己的故事插图,形式不拘一格,教师把良好的道德观念渗透到老师的参评中,"(学生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提问题讨论)遇到走形的,教师也不要责怪,从其他方面鼓励。师:同学们,感谢你们把老师带到你们美好的世界中,也希望故事画能成为你们的朋友。

本制帽公司’是英文变形。

通过实物投影欣赏各种不同材质的标志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设计标志时手法上要富于创意,材料可以多种多样。活动三:

根据本班特色,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图案才能体现我们班级的特色,代表班级的形象?让学生在创作设计中从集体形象出发,确立设计主题,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体验标志设计的美感,在设计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作业要求:运用自己找到的各种材料制作班级标志,可以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

1.在表现手法上要富于创意,设计创造出新颖有趣的标志。2.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材料,设计出有新意的标志。活动四:

展示作业,评出最能代表我班特色的班级标志悬挂于教室门上。

教学反思:

班级的标志什么样,最能体现这个班的特色和班里学生的性格、喜好了。在上这一课时,我结合学校“班班创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特色,给每个班上课时,运用了不同的作业设计。比如1班是折纸特长班,我就要求他们先做一件折纸作品,然后在这件作品上进行班级标志的设计、制作;2班的特色是“走进大自然”我就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自然形象来进行设计„„如此这般,各班的班级标志设计便有了浓厚的班级特色,这与教学目标正是不谋而合的。

通过实物投影欣赏表现青岛变化的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最后出示一幅用旧画报上的图片粘贴而成的图画,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分析理解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照片、图片、挂历等材料拼贴出一幅有新意的表现出家乡变化的图画。

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搜集到的材料中挑选出一致主体的图片,或描绘城市建筑变化,或描绘人们的穿着变化等。活动三:

作业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搜集到的材料粘贴成一幅表现青岛变化的图画。

指导学生在绘画构思时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充分利用好收集的材料,使绘画的内容更完美。

当学生在进行材料筛选、排列摆放的过程中,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好的创意,有个性的表现形式给予及时表扬。

指导学生在绘画拼贴时注重构图,使画面表现更加完美协调。活动四:

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

鼓励将来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给青岛带来更大的变化。收拾与整理。

教学反思:

我提前布置学生回去问家长几十年来家庭生活的变化。上课时,多数孩子的回答真实,表述清晰。但有个别学生可能没有回家问,又不肯承认自己没完成预习作业。于是就按照自己在电影中看到的说:“爸爸小时候家里很穷,快过年时地主来要债„„”我一问,他爸爸才三十六岁!看来这样的课真需要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真实的资料,不然电影、电视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力会使他们丧失对时间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认识。没有了真实地感受,怎么会触动灵魂,产生有生命力的创造呢?

他的特征是什么?

你最喜欢老师什么样,最不喜欢老师什么样。

教师请最喜欢自己的几位同学上来分析一下自己的特征,并在黑板上简单画一下。

同学们评价一下谁把老师的特征表现得最像。活动三:

大家拿起画笔用彩笔线描的形式来为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画张像。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根据这位教师的喜好以及所教的学科添画上背景。活动四:

“猜猜他画的是谁”画展,通过“猜猜他画的是谁”的方式评价谁的画将老师的特征表现得最为突出。

收拾与整理。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

活动一:

课件出示运用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来表现老师的作品。请学生边欣赏边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并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绘画、拓印、粘贴、立体制作摄影等形式来表现老师分别有什么表现效果。活动二:

引导学生观摩不同风格的名家肖像画,使学生理解画肖像画既要抓住人物特征,注重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又要体现自己的风格。鼓励同学们大胆、自由的运用绘画、拼贴、拓印和立体制作等方法为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绘制肖像。学生作业,教师指导。活动三:

“我们的老师”作业展,将所有的作业粘贴在一张大纸上,请学生简单的写上自己想对老师说的话。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表达师生共同生活中感人的事,激发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收拾与整理,布置下节课所需工具材料。

教学反思:

在导入新课时,我灵机一动,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特征编成谜语,以“猜猜她(他)是谁”的形式展开一个小游戏。学生在出谜面的时候自然会将这位老师的特征表述清楚。当同学猜对了时,我又反问他们:“你是从哪些地方猜出是这位老师的?”这样激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如何概括和表现人物的特征。比以前老师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得到的只是极易的要牢固,掌握的要灵活。这正是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魅力所在。

说说自己组得到的玩具是以什么形式爬的,你感觉它是运用了什么原理(或是像什么动物一样)爬的。

每组派代表上来展示并阐述观点。活动二:

探索,解疑

四个组都以“在叶子上爬的蠕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一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的组合使得它会爬的。

拆一拆,议一议,写出简单的观察报告。交流。教师总结、概括。

1.一片叶子,上面开两个小口。

2.用以前学过的折叠纸条的方法作一条虫子。3.用较硬的卡纸制作一长一段两条纸条

4.将他们粘贴、插接到一起成为会爬的玩具。活动三:

每个人试着做一做,可以自己尝试着改变叶子的形状、颜色或直接利用挂历纸表现叶子。

试着在叶子上改变切口的方向或者改变操纵杆的形状来改变虫子爬的方式。

学生展示作业,以虫子是否能流畅地爬为目标进行自评与互评、师评。布置思考作业:还可以怎样制作会爬的玩具? 下节课讲相关制作材料带来。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各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回家研究的会爬的玩具。思考:这些作品都利用了哪些动力使它会爬的? 讨论、总结:

纸条或线的拉力,风力、下滑力„„

学生中有独创性的想法应及时鼓励,即使无法做到,也应保护、表扬;也可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活动二:

鼓励各组同学从交流中获取新的思路,制作出与众不同的会爬的玩具。教师看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应及时引导,适当帮学生克服困难。活动三:

当学生们的作品完成后,可让学生们展示,并请学生说说他们的设计思路;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一评、议一议。有的学生作品制作得不够美,可以提议大家帮他找到问题所在并修改一下。课后拓展:

课后可让学生充分利用青岛的地方资源,如:贝壳等动脑筋再做一个会爬的玩具。

教学反思:

在自己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创造合力使我唏嘘不已:三班有几个平时“淘”的令人头疼的男孩居然用硬纸板作了一棵树,树上打了两个孔做成了轨道;

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教室被老师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潜水艇,我要带大家到海底去探险,你们愿意跟我一起去吗?快快登上潜水艇,找到自己的座位,我们这就出发!”

“欢迎大家乘坐潜水艇,我是导游Miss.Zhao,请大家坐稳,我们马上要到深海去了。”教师操作课件创造出潜水艇缓缓驶向海底的情境,“现在我们到了水下多少米了?您从潜水艇的窗口看到什么了?让我们一起和鱼群打个招呼吧!Hi!”“现在到哪儿了?(水下50米)你看到了什么?那不是海葵屋吗?谁在那儿?(尼莫和马林)它们好像在说话,你能猜出他们说的是什么吗?”(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大家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其实马林和尼莫说的是‘鲨鱼又要开大会了,我们快去看看吧!’你也想看看吗?让我们一起用金山画王把海底的故事画下来好吗?”(板示课题)活动二: 探究、体验

打开金山画王界面,“你们想,鲨鱼会在哪儿开大会?”(请一位同学上来帮老师从背景库中选择合适的背景插入)“如果素材库中的背景不合你的意,我们还可以在‘档案管理’中点击红色鼠标,从别的文件夹中寻找合适的背景插入。” “背景有了,谁来帮我把第一条鲨鱼请来?”(请一位同学上来操作如何在图库中找到鲨鱼,再拖动到画面中)“它太大了,能不能让它变小一点?”(用鼠标左键拖拉图像上方的斜箭头来调整大小)“我想让它转过身来可以吗?”(水平箭头可以水平翻转方向)“怎么把它移到最合适的位置上来呢?”(用鼠标左键按住图案中心的十字箭头拖动,可以将图案平移)

“谁再把第二条鲨鱼请来?”(再插入一条一样大的鲨鱼)“这样的画面你看了舒服吗?为什么?(太堵了)让我们把其中的一条鱼变小一点吧!把变小的鱼放到后面好还是放在前面好?这不就是我们在美术课上学过的‘近大远小’吗!(再插入一条鱼)我们还可以根据他们离我们的远近制造出‘遮挡关系’来。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仙女棒’工具来装饰画面。不错吧?在你们的电脑上试试看你能不能顺利地把鲨鱼请来开大会。” 学生尝试。活动三: 总结、构思

“通过刚才的尝试,你认为用金山画王画故事画难吗?那你能总结出一幅完整的故事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板书:1.谁2.在哪里3.干什么)

“那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小朋友们用金山画王画的《海底的故事》吧!”(引导学生欣赏,评述,激发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欣赏作品的童趣。)

“如果现在让你来用金山画王画一幅《海底的故事》你会画‘谁、在哪里、干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请一组的同学起来说一说。活动四: 合作探究

有了这么好的创意,就请你赶快挥动鼠标把它们画下来吧!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辅导时重点是多个图案插入时注意通过调整大小、位置获得“遮挡”、“疏密”“近大远小”等空间效果。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工具来丰富画面。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同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一组连环故事画。活动五:

学生:各种小盒子、彩纸、铅笔、水彩笔等制作、绘画工具。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教师播放课件:欢迎大家来到“芭比娃娃”之家做客!操作课件和学生们一起浏览芭比娃娃的玩具屋、家具、电器等。

问学生:“你喜欢芭比娃娃在童话世界里的家吗?你想不想也拥有一个娃娃家呢?”出示课题:娃娃家 活动二:

教师将范作发到四个组,请各组同学玩一玩,看一看,娃娃的家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家里都有哪些家具、电器,他们又分别是用什么制作的。

各组将发现、讨论的结果派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总结:牛奶盒子、牙膏、香皂盒子、甚至药盒、火柴盒,都能被改造成娃娃家和家里的家具、电器,而我们也可以利用学过的折纸、绘画、粘贴等形式对它们进行“装饰与装潢”。

引导学生分析范作是如何进行装饰的。小组讨论、回答。总结:

1.涂色 2.彩纸粘贴

3.直接利用广告纸上的家具或其他图案装饰。活动三:

娃娃累了,我们先一起来为娃娃制作一个小床吧。小组讨论一下,你准备为娃娃做一个什么式样的床,用什么材料做?用什么办法给她做什么样的床上用品?你们组内准备如何分工?

小组讨论完后向大家介绍一下,老师和同学给予意见。分组制作娃娃床,教师要求从一件家具的制作中摸索出用废旧材料制作家居用品的方法与规律。活动四:

各组展示作品,并谈一谈自己组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技术上或材料上的困难,大家是怎样合力改造它的,强调集体的力量。收拾与整理,布置下节课用具。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展示同龄人制作的娃娃家,请同学们参观后谈谈他们是怎样合理改造材料、组合出具有个性和舒适性的娃娃家的。

学生观察、讨论。活动二:

根据自己组带来的材料讨论一下准备合作一个什么样的娃娃家,里面的格局

3、出更多的图形标志——斑马线、禁止鸣喇叭、单行道等 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画其中的图形标志。

4、每一个学生找一个伙伴,配合他画的标志,表演其含义。剪一剪:让学生们剪下画好的图形标识互相辨认是什么标记?

演一演:创编一段小舞蹈或者课本剧形式的表演。(1)扮演交警的可以戴上大盖帽。(2)也可以利用手中的标识进行表演。答一答:用这些标识进行抢答赛。

5、画一画学生自己喜欢的小汽车。要求:引导学生区别汽车的不同造型特征,并能按自己的意思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汽车。

延展:可以画想象中的汽车,可以自己设计汽车。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解了各种图形标志、常识,今后同学们一定要遵守公共规则,遵守社会公德,做一名文明的小市民。

课后反思:

10.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计划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本册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本学期所学的“数学广角——推理”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出现。编排时,应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和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克与千克,能掌握统计方法,通过分析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比较被动,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复习阶段要进行系统性的复习,积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及时反馈,使复习体现实效性,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三、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通过复习,加深对除法的含义的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进一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理解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从已知信息中,九宫格数独,有序观察、合理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复习重点: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六、复习措施:

1.走进新课程。找课堂要质量。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

2.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生互助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4.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

5.复习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课时安排:7课时

1、总复习„„„„„„„„„„„„„„„„„1课时

2、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1课时

3、数据收集整理和图形的运动„„„„„„„„1课时

4、混合运算„„„„„„„„„„„„„„„„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1课时

6、复习克和千克„„„„„„„„„„„„„„1课时

11.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泉水教案 篇十一

执教者:宁波市实验小学赵海燕

指导:海曙教育局教研室张敏华

【教材解读】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四幅场景意境优美,极富画面感。语言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

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我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

本课的插图也很美,课文描绘的画面也很美,读起来富有音乐感。在朗读时可让学生充分自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欣赏插图,边读边思考。

“火红的杜鹃”“美丽的身影”“明亮的大镜子”“静静的山谷”“清脆的歌声”……在学生积累这些词语时,可引导学生感悟:加上修饰部分可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形象、生动。

【教学理念】

把握字词教学这一低段重要目标,多种形式落实字词,积累语言,激发学生识字、学词兴趣。把握文本特点,注重偏正短语的积累。把握学生特点,在情境中体会文章情感,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泉”、“杜”、“鹃”三个字。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贴图等方法理解词语、短语意思。结合课文、图片、情境,初步感受偏正短语、叠词的表达作用。并通过分类的方法积累词语、短语。

2、通过抓关键词感悟、、情境对话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并积累语言。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过程】

一、从词到句导入:

1、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谁来读准这个词?出示:丁冬(A两个后鼻音读准了。)

2、变成两个词了,出示:丁冬,丁冬。(谁来读美它,读出轻快的节奏来B女同学一起来读读吧C男同学读读)

3、出示第一句,变成一句话了,谁能(注意标点符号)读好它。(A你注意了这个问号,问的语气出来了,真棒。谁还能奇怪地问问。让我们一起来奇怪地问问吧!B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谁再来奇怪地问问?好奇怪呀,让我们一起来问问吧。)

4、小朋友们,是谁啊?你猜到了吗?出示:(泉水)我们今天的课文就是介绍它的,一起叫叫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写写它的名字。请小朋友拿起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写。

请小朋友在课文纸上。

5、一起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小朋友,现在就让我们去认识这股泉水吧。请小朋友自由地读课文,读课文要——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碰到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通为止。一遍读通后,请你地站起来读第二第三遍。(小朋友都读完了,现在请你快速地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分节读课文,随机检查生字新词。

现在,我要请小朋友来读读课文了。每人读一段,我该请几个小朋友?(请一组小朋友轮流分节读课文)

(1)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中,有一个表示一下子明白的词是——哦(当我们一下子知道了,我们会说——当表示惊讶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样类型的词你还有吗?这些词都表示不同的语气,他们都是——语气词,都有一个口字旁。

*一股清泉石缝(要注意缝字是后鼻音)(一不小心,你把这个词读错了)②看,三个词语读准确了,谁还能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好?

③词语读好了,停顿注意了,句子读得真通顺,真好听。

(2)读第2段

瓦罐(这里出现了一个新词,大家看!(出示 瓦罐)一起读——这种用泥土烧制成的,可以盛东西的罐子就叫——(瓦罐)——出示“罐”用铁制成的呢?还有什么罐?(刚才我们罐的按制作材料说,你却用上罐的用处说,真棒!)

(3)谁来读读第3段

(这段的新词他读准了,你还能读吗?):杜鹃花

(4)读第四段

结出(这个词很容易搞错。你能读准吗?结是一个多音字宝宝,它还有一个读音是——,谁能给结/找找朋友)再读读这个词

(5)第5段

这里有一个表示声音很好听的词是——词语:清脆

三、学习第一段,练习问答

1、小朋友,不知不觉我们又读了一遍课文。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现在我们都知道答案了,让我们一起来回答。

2、你们看,课文不仅告诉我们是泉水在弹琴,而且把这情景写得可美了,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你喜欢哪个词?

(1)你喜欢哪个词?阳光灿烂——为什么?——你看,有了阳光灿烂,世界多美啊!出示卡片(阳光灿烂的世界),谁能读美它?

评价:

*你的阳光被乌云给遮住了,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你的阳光只有一缕,谁能让阳光多一点。

*多灿烂的阳光,多美的世界。

(2)还喜欢哪个词?——(一股)清泉,——为什么?——就请你把这股清清的泉水告诉大家。

(3)还有一个表示泉水动作的词用得可好了,你发现了吗?——冲出来,————泉水为什么要冲出来——哦,动作(动词)还可以表达心情呢!(石缝那么

小,外面的世界又那么美,)

(4)看,课文用了这么多好词把泉水弹琴的情景写美了,你能读美它吗?(打红2个词)

(点评:你读的泉水不是冲出来,而是流出来的。谁能让泉水迫不及待地冲出来)(点评:阳光灿烂的世界我怎么没看到呀)

(点评:你看,他把关键的词语读美了,句子读得多美呀!)

3、多美的泉水啊,让我们告诉所有人吧!

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谁来告诉我?请你告诉我。(指名读)点评:多有活力的泉水

点评:多快乐的泉水

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谁来告诉我?你也告诉我。(指名读)

4、请女同学学学赵老师,来问问男同学吧。

5、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谁来告诉我?请你们一起告诉我四、感知整体,理清脉络

1、这股泉水从山上的石缝冲出来后,它就一路跑下山去了,它跑过山上哪些地方呢?请你默读2-5自然段,把它们划下来。

2、谁能告诉大家,泉水流过山上哪些地方?(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随机贴)

3、让我们来读读这些地方,把它们读正确。

4、这就是一座大山,(师在黑板上简笔画)老师要把山腰的水池请到山上去,小朋友你们看。

A(指山顶——在这儿吗?——为什么?(这是)——)

B(指山脚——在这儿吗?——为什么?(这是)——)

C那在哪儿呢?——哦,山腰在山的中间呢。

(2)请你也把这些地方请到这座山上。(谁来?其他小朋友注意看他对了吗?)

(3)山上这块平平的地方就是山间的平地。果园就在小山坡上。

(4)都对了,(你真聪明),你能告诉大家吗?山谷为什么在这里?

(是啊,像这样两山之间低低的狭窄的地方就是——山谷)山谷里啊,常常很安静,所以我们叫它——静静的山谷)

a谁能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

b把山谷里读得多静啊,咱们一起读读。(齐读)

c嘘,山谷里可安静了,再来读读。(读出安静的感觉)

(5)其他几个地方,你也能把它读好吗?

评价引导朗读;

*一听你的读,就知道是哪里的水池。

*水池在哪里?谁能清楚地告诉大家?

*哦,平地在山间。

*知道了,果园在山坡上呢。

(6)咱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吧。

指卡片引读: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

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

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

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

5、变成四句话了,你能把它读好吗?

(1)指生读

(2)现在我请一个小组读一句,比比谁读得棒!(你们看,词语读好了,句子越读越棒)

哦,现在我们知道了,泉水从山上流到山下,经过了这些美丽的地方。在这里,它还看到了什么,说些什么呢。小朋友,你们想去知道吗?(指板书)让我们跟着泉水出发吧!

四、细读2、3段

(一)第2段

1、我们先来到的地方是——山腰的水池,(指投影第二段)

2、泉水看到的是——谁找到了——真会发现

3、泉水正在对山里的姐姐说话呢,请小朋友从第二自然段找出泉水的话,自己读读,把它读通顺。

4、泉水说的是——谁来。出示话

5、比较:我的水也很多啊,比一比,那句话更多?为什么?

(1)出示句子:我的水很多。

(2)泉水要用上两个很多。表示——(非常多)

第一句多还为什么?(你很会观察)

(3)哦明白了,泉水很多很多,是因为它有一座——天然水塔。

(4)水塔见过吗?A看,这就是水塔,人们建造它是为了在这里储存着很多很多的水,让它能源源不断地把水输送到每家每户。

B泉水的水塔可不是人工建造的,它是——天然水塔,(天然就是——)是啊,泉水从这座大山地下渗出来,从山上石缝里冲出来,所以它的水塔就是——大山,这是大自然自己形成的,怪不得我们叫它——天然水塔。

C(有了这座天然水塔,泉水就能源源不断地流下来)怪不得泉水说它的水——很多很多(卡片)

(2)像这样的重叠的词,表示非常多,我们可以读得慢一点。

(3)现在我就是山里的姐姐了,你们就是清清的泉水,A泉水泉水,我家的菜园里,绿绿的小苗正要喝水呢!我能打一罐清清的泉水去,让它们喝个饱吗?

评价引导朗读:

*谢谢你,泉水。从你来吧来吧的呼唤中,我感受到你的热情!

*泉水泉水,你让我快来吗?我怎么没听出来呀,想让我快来,就大胆地、热情地喊喊我吧!(指来吧)

*热情有一点了,想(热情)邀请我的泉水有吗?

*多热情的泉水!谢谢你!(握手)我就放心地打水喽!

B泉水泉水,我多么想打一罐清清的泉水去洗洗我长长的秀发呀!(泉水,谢谢你的热情!谢谢你的帮助)

C泉水泉水,我,我还想打很多很多清清的泉水去酿甜甜的美酒呢,行吗?(泉水们,一起回答我吧!)

6泉水看到山里的姐姐需要水,多么热情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吧!

(二)第三段

1、泉水们,招呼完山里的姐姐,让我们和她挥挥手告别吧。接着我们奔跑着来到了——这会儿泉水看见的是——

2、(1)小朋友看,这就是杜鹃花,他是红彤彤的,怪不得课文中说它是——火红的杜鹃花。课文写出了它的——颜色,谁能把它读美了。(多美的颜色)(指生二)——齐读

(2)还有一个词也写出了杜鹃花的美,是——美丽的身影——美丽,写出了杜鹃花的感觉——一起读

(3)谁来读美这句话?(读美了这两个短语,就读出了美丽的情景)

3、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又在对它呼唤呢!自己找出来练练。

4、泉水,泉水,你们要告诉杜鹃花的是——

5、火红的杜鹃花多美啊!看,平地上还有很多美丽的朋友呢,你能学着课文的样,说说还照见了哪些朋友?

出示:()的()也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点评:

6、请你用上这样的句式先说给同桌听听吧!

(指生答3)你说出了天空的颜色,多美,泉水,泉水,你能对蓝蓝的天空说:——你说出了大树的样子。真美。泉水,你能对那高高的大树说——

7、那么多朋友都来照镜子啊,怪不得你们说你们的水——像一面——很清很清,明亮的大镜子,泉水把自己也说得多美啊!

8、来,泉水们,让我们用这很清很清的水,用这明亮的大镜子来邀请所有的朋友们吧!(齐读)

9、来到了,山间的平地上,更美了,泉水更热情了。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五、回归整体,比较语言

1、跟着泉水跑过了两个地方,课文用上两个表示流的词语,你能给它们找找朋友吗?(连线)——能说说理由吗?——你看,课文用词多么准确。

2、像这样的好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自己读读吧!

出示:冲出来阳光灿烂的世界流进山腰的水池很多很多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很清很清美丽的身影明亮的大镜子

(1)你能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吗?为什么他们在一起?(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2)加上了怎么样的,词语就更美了。(谁能带着大家)再美美地读读吧。

(3)都是叠词,表示非常怎么样。

3、你能用上几个词,不看课文,说说你课文中你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吗?

4、师生合作读课文。课文太美了,老师想和小朋友再合作着读读。老师读黑色部分,小朋友读红色部分。(1—3段)

六、生字读写,复习巩固

1、课文学好了,词语宝宝站在一起考考你们了。(哦一股清泉石缝瓦罐天然水塔杜鹃花)(有一种鸟叫杜鹃鸟,怪不得鹃字是——鸟字旁)我们今天就来写杜鹃两个字

2、你想提醒小朋友什么?

上一篇: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下一篇:平凡岗位铸就不平凡的红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