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体会(精选16篇)
1.初中历史学习体会 篇一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初中历史)
在2013年四月底至五月初,本人通过网络学习了初中历史的新课标改革,感触很深,意识到自己在思想和教法都已经有所落后。为此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精神,本人决定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历史打好基础,(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要求。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标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历史的能力。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作为历史教师的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一定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初中历史学习体会 篇二
一、以学生为主体, 培育探究“土壤”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法,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使得他们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扮演着平台的搭建者。在构建探究式的历史课堂模式时,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 并结合历史知识的探究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使探究式学习有营养的“土壤”, 从而将传统的“要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自愿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时, 教师可以抓住课堂突破的关键点, 恰当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或者将某个知识点置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传达给学生, 从而激起学生深层次探究相关知识的热情。灵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注入了活力, 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产生探究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巧妙将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引入课堂, 并将相关的成语故事以多媒体的动态视频展现出来, 学生被故事所吸引, 教师接着以不一样的视角设计探究问题, 如“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哪些灿烂的文明?哪个知道的哪个故事令人记忆深刻?你对哪个历史故事感受最深?还有哪些历史事件你不了解?课前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而故事又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支点。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兴趣, 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倍感有趣, 探究激情会被点燃, 探究效果自然就好。
二、以情感为驱动, 激活探究课堂
初中生正处于情感发展期, 学生的情绪变化比较快, 好的情绪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而负面情绪则会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不稳定的情绪是初中生的特点, 教师要意识到积极的情绪对探究性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 巧妙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特点设计探究性活动, 从而促使学生高效参与探究, 有效获得知识。特别是历史教材中, 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它蕴含着人类发展进程的血和泪, 这些素材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探究时, 教师可借助情感渗透, 为学生营造出积极探究的情绪基础,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教学实践表明, 以情感为驱动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且还可促使学生更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理解历史。
三、以沟通为平台, 提升探究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它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成效一直处于较低状态。而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法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探讨, 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为充分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及知识背景等情况, 努力为学生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促使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动更加频繁, 从而让在合作探究中实现优势互补, 并在讨论中分享历史知识与学习经验, 提升综合素质。
小组合作为探究提升了平台, 教师以问题为探究任务, 小组成员容易找到交流载体, 特别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能为沟通交流注入活力, 如学习能力一般的搜集与教材内容的资料与图片、学习能力较强的整理与筛选资料、学习能力很强的整合资料。可以说, 在集体智慧与力量的作用下, 很多同学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从而对历史有比较深的理解, 特别小组合作中的背景搜集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将它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能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解读历史、理解历史。在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历史课堂模式时, 教师要把握好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性素材, 巧妙设计出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实际的探究性学习方案, 从而助力学生高效参与探究学习, 最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升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芬.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04) .
3.初中历史学习新方法 篇三
【关键字】自主性 兴趣 多媒体 训练
六卷初中历史,第一本到第四本是关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后两本书是关于外国历史,内容复杂,事件的跨越幅度非常大,学生不易掌握,而且这些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这门课的基础,也是中考涉及到的一门学科。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必要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使学生在教学中逐渐熟悉对历史学习的形式、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目前初中历史学习方式的状态
1、教师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自主性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上讲述书本内容,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缺乏思考过程,如果没有激起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机械的,无聊的,程式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下的的学生,总是在被动依赖老师,缺失主动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刻板
由于中考历史所占分值较低,初中历史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普遍都不是很重视,虽然每个学期会进行一次历史考试,但都是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老师所给出的重点内容。历史课不听、做其他作业的现象常常发生,教师的讲授也倍感无力。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是刻板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以形成不良习惯。虽然他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接受教育。但是,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十分严重的历史学习方式。
3.学生死记硬背,自主性不高
目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的注定形成的是机械性记忆,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若长期持续的运用,会使历史教育丧失其最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他们的终身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或多或少的会被影响。总之,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障碍,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转变这种刻板的学习模式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电视、录像等现代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在一节课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彼此之间有了交流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将课堂转变成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也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根据初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和猜测,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历史。在进入新课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回忆、表述、整理,调动多种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教给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关性的特殊交流的过程,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教与学的结合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传道授业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唐代历史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读一首诗《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随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意识、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在训练中学会创新
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练不练并不影响什么。课程改革之后,历史试题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且命题方式、知识考查也千变万化。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做材料题时,觉得不知如何写答案,平时学的知识不知该怎样和材料联系起来,经老师讲解后又感到题并不难,答案中的知识点也很熟悉。这是学生的能力分析缺乏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列举、材料、问答是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若是想要正确解答就要观察问题和答案中的材料,要注意解题时思考问题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研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逐步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从枯燥的、乏味的记忆中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上方式方法,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老师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中想得到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新社.探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B版 》 2013(10)
[2]龙爱湘.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初探.[J]《课外阅读》 2013年(6)
4.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四
一、顺序记忆法
就是按照事件本身发生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这种记忆法最为普遍。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19,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战役。
2、19,意大利参战。
3、19,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4、19,美中参战;俄国革命。
5、19,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1、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3、建国: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6、和约: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如记忆“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 可实行记忆三步走:
第一步, 掌握起义的背景;
第二步, 掌握起义的经过;
第三步, 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掌握的基础上, 再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 进行整体把握, 综合记忆。
二、规律记忆法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来记忆。
如: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国、法国、美国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是:反动的政治统治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起来推翻反动的政治统治。而三国的革命,又都有导火线、爆发标志、主要领导人、文件的颁布等。在发展资本主义方式上,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完成的,意大利和德意志则是通过完成国家统一来进行的。
三、图表记忆法
一些历史知识可以通过画图表的方式进行记忆,效果较好。
比如:秦、唐、元、明、清的疆域四至,可画直角坐标系。隋朝大运河图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过程图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图示。世界三大宗教知识一览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知识摘要一览表。第一、二、三国际一览表。德、意统一内容一览表。等等。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变法时, 可把所有改革变法方面的历史知识, 按照先后朝代及年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列成表格形式进行集中归类。此表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朝代、时间、人物、改革或变法内容、影响及意义等。
四、联想记忆法
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已知的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
如:看到书本,自然而然想到蔡伦的造纸和毕昇的活字印刷。学到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萌芽,想到中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学了英国工业革命,想到中国的鸦片战争。看到菊花,想起陶渊明;看到电灯,想起爱迪生;看到火车,想起史蒂芬孙;看到飞机,想起莱特兄弟。
如: 八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中的《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知识结构可以这样联想:俄国废除农奴制:俄国盛行农奴制,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农奴暴动频繁,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 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锭赎买。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五、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是把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来记忆。此法记忆时生动轻松、朗朗上口,久久难忘。特别适用于初一学生,因为初一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还比较欠缺,侧重于机械记忆,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课的内容总结为几句顺口溜,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机械记忆效果大有好处,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更为重要。
如中国古代历史中所出现的所有朝代, 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单纯记忆就不是那么容易,若把它们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连缀成篇, 既朗朗上口,又增加知识点趣味性。既好背诵又容易掌握, 自然会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把一些繁杂的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容易记忆。
比如:把康熙大帝的主要事迹编成: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册封**,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亲征噶尔丹。
再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九·一八”,日侵华;瓦窑堡,定方针。“一二·九”,掀高潮;西安事变,初步建。卢沟桥,小日本,等着瞧,国共合作决不饶!
试看以下知识点的连缀: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统天下刘建汉/ 东汉建朝为刘秀/ 三国争雄风云起/ 两晋南北朝对峙/杨坚起兵隋朝立/李渊反叛登唐基/ 五代十国山河破/ 宋辽西夏战乱多/ 金元两朝不太平/ 明灭之后立清国。
例如: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初中历史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同学们精准记忆,历史就像是在叙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本来非常的有趣,可是一涉及到记内容很多同学就不情愿,其实历史知识记忆是要讲究方法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一起来看。
六、归纳记忆法
一方面,可以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进行归纳。
如:近代前期西方列强连续发动的5次大规模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制造的5次事变、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4次重大远航、二战中同盟国首脑召开的4次国际会议、中国工农红军5次反“围剿”、中国共产党召开的15次代表大会,等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
如: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被害、“马日事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广州起义。
七、数字归纳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
在“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学习中也可用七个“3”进行归纳总结。即:3个导火线:英格兰人民起义(英)、波斯顿倾茶事件(美)、三级会议召开(法);3个革命开始标志性事件: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英)、莱克星顿的枪声(美)、攻占巴士底狱(法);3个重要文件:《权利法案》(英)、《独立宣言》(美)、《人权宣言》(法);3个中心人物:克伦威尔(英)、华盛顿(美)、罗伯斯庇尔(法);3次政变:宫廷政变(英)、热月政变(法)、雾月政变(法)。
八、精简浓缩法
精简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例如:隋朝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记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将其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然后将其还原为完整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九、串联记忆法
串联记忆法是将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
用串联法记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五、知识结构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系统复习等各种各样的复习。复习时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
十、比较记忆法
将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加深印象。
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德、意统一的相同与不同的比较。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规模、影响等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 你可联想到《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
如在复习“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两部分内容时, 在比较的基础上,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其相同点是:
①原因相同, 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爆发的。
②领导阶级基本相同, 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③革命动力相同, 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推动作用。
④影响相同, 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其他国家的革命有很大的影响。
其不同点是:
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 英国新贵族也起了领导的作用。
②特点不同。英国革命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革命。
③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外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十一、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例如: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
(618)”。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可用谐音记作:“一拔就死”。“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用“刘叶煮粥喝”这五个帮助记忆,记起来就方便多了。
十二、历史年代记忆法
记忆历史年代是令许多同学头疼的,但有些年代学生又不得不记。那怎么办呢?孤立的数字是难记而易忘的,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易记而难忘,对此,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1)比较记忆法。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会,分别在19,1922年,1923年举行;“三国鼎立”的年代:2,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称吴王。世界近代历史开始(1640年)和中国近代历史开始(1840年)刚好相隔2;中国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公元476年),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中国戊戌变法(18)。对于这样的时间,只要记住一个,另外两个也就记住了。
(2)尾数相同的事件。如:以“9”为例的历史事件。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19,中国五四运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49年,新中国诞生……
(3)归纳同一个年代发生的大事。如: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总理衙门设立,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开始。又如1927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大事: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共产党人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等。
5.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篇五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现在就初中历史课改谈谈心得。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硅谷,比尔盖兹等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 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三、教研活动水平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
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6.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了解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
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
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史料研读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
7.浅谈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策略 篇七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要和班主任进行协商, 将不同性别、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座位编排在一起, 可以同桌2人或前后桌4人为单位组建合作小组, 每小组设协调员、报告人、主持人、记录人等, 在不同学习任务中, 角色可轮流互换, 这样既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地学习学科性材料, 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给小组每个成员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长轮流担任,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小组长, 都有机会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和学习。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组织能力得到了培养, 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一个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一旦能主动承担任务, 完成任务, 一定会得到全组的鼓励和赞许, 小组的支持将激励他更加积极向上。同时, 小组长又是组员, 总是处于组织和被组织的过程中, 人人参与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大家就会团结一致, 共同出谋划策, 为了小组目标的达成、集体的荣誉而做出努力, 并使组内每个成员时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 合作学习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议题、范围、方向。一般说来, 合作学习的议题来源于课前预习, 课后思考题, 或是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的种种疑问。这样学生合作学习准备时才能有的放矢。
2. 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1) 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 运用“合作学习”, 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 往往是难点问题, 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疑难, 中上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 没把握;而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 无从下手。这时如果面对问题采用讨论的形式, 学生就会你一言, 我一语, 茅塞顿开。
(2) 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 组织小组讨论, 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读课文后, 往往会提出疑问, 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组织小组讨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形式,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
(3) 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 组织小组争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 教学中出现这类问题时, 发动学生展开辩论, 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求异和创新精神。
3. 重视合作成果的交流。
组间交流是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形式, 是合作学习的必要环节。学生可通过它了解到其他组的动态, 获取更广泛的信息,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采用自愿和指定相结合, 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 引导其他学生耐心、礼貌地倾听, 鼓励组间的提问和组内的互助解答。学生积极性较高, 教师应注意在不同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各组都有机会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合作精神等加以评价, 对于结果只要有理, 就应尊重, 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分析。
三、科学进行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评价目标和尺度是“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并且将评价重心由传统的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竞争。因此, 评价从内容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 从对象上应注重对小组的评价。适当将个人与小组的成绩挂钩, 激励学生的责任感, 促成合作的进行。教师依据具体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可适当结合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或组间互评和师评, 并且让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同时也了解评价标推, 利于合作学习的健康进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 改变旧有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 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而小组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师生互助互动, 小组交流合作, 挖掘学生潜能,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 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目前, 合作学习作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教学组织模式被广泛研究和使用。本文仅“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袁海军, 周桂花.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析[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 (04) .
8.探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 有效措施 学习效益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型,各个学校也都纷纷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教学体制,以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使其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初中历史课程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不符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了保障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对初中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高效的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所开展的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要以此为依据;第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做到循序渐进;第三,在设计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内容不可以过难也不可太简单,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来合理安排。
二、现阶段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首先,教师并未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坚持的教学理念也过于陈旧,未能突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常常只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并没有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无法引起学生与教材内容的共鸣,以至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其次,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整个教学气氛太过于枯燥,致使学生在学习时候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最后,教师忽视了教学反馈的重要性,未能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作用,反而更强调教师的辅导作用,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以帮助学生开展正确而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探寻的兴趣和动力,也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主动地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举例说明社会的影响,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叙述春秋时代的社会故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社会情感,并且使其能够牢记相关史实。
除此之外,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等,并且做好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所体现出的情感,使其在学习此内容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去思考抗日战争产生的原因,从各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自己去探讨,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采用鉴赏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影音、动画等形式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观看相关图文资料,以此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那个时期的屈辱,使其产生继续研讨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并且能够牢固的掌握所学到的历史知识。
另外,教师应当采用鉴赏教学方法,以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综合使用教学方法,将历史教材当做是一个作品来欣赏和研究,避免历史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朝代为基础来讲述不同朝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优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让学生对历史进程的认识更为明朗。通过有效的鉴赏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点,扩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范围,把握历史主要线路,对历史有一定层次的理解,以此提高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水平。
(三)做好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反馈工作
为了保障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效率,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做好教学反馈工作。在课堂上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当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给予学生自主讨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教师要积极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以活动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自己去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从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四、结束语
开展有效的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时期下的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实施有效的历史探究性教学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水平,从而推动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加强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新社.探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3,(29):84.
[2]哈炜.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学周刊,2014,(26):75.
[3]尹晓欢.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218.
9.初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 篇九
初中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准备各种科目。事实上,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初中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周期。此外,预习还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准备不清的地方,在第二天上课时,初中生应格外注意。可以看出,预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理清重点
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三、善于在总结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四、经常复习
10.初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习方法 篇十
对于杰出历史人物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要知道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属于哪一历史时代。
第二,要掌握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业绩。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业绩在教科书中往往是分散的,高考可以选择特定角度;要求应试者对此进行连贯的阐述。如孙中山“致力于革命四十年”,其历史活动贯穿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分别记述于不同章节,可以选择特定角度将这些相对分散的记述连贯阐述。
11.初中历史学习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63
俗话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然而很多学校不重视,教学方法简单,流于应考,造成学生学习很困难、很痛苦。中学时期是学生思维和认知、意识心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开设历史这门学科对初中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1.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用先人的精神和经验武装自己的头脑,帮助初中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史为鉴,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了解先人的生活和创造的伟大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
2.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可以提升学生整理信息和记忆的能力,锻炼健康敏锐的思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习历史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洞悉事件的发展规律,培养出一种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民生的好习惯,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
3.历史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链接。学习历史可以培养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情结,传承五千年浑厚的中华文化。比如,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事件,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民族气概,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师充分的挖掘历史中人格教育的积极素材,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在历史的熏陶中,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人。
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来说起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初中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会让学生保持兴致勃勃和积极求知的态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开发创造潜力。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味的将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学习过程过于模式化、僵硬化,并且还要求他们考取高分,那么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那么教师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将抽象的素材进行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历史事件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时间遥远,概念比较模糊。这是教师可通过细节、场景的具体讲述,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给人深刻的印象。相比于枯燥的说教和对多而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盲目记忆,听故事是一种有趣并且能够迎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
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生动形象并且从多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利用图片、视频、音乐、表格、动画等具象展示教学内容,一方面启人思考、引入课题;另一方面通过有趣的观赏讨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
例如讲到公元前209年爆发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下载纪录片在全班播放展示,视频用轻松通俗的语言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事件进行历史总结和评价,观赏完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后感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习分析事情发展内在的逻辑规律,学会用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去评价人或事。
3.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例如讲到《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可以让学生参演短小的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同学们自导自演,通过亲身参与,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进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4.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又比如清明节可以组织同学去烈士陵园扫墓,切身体会为了革命献身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将书本中抽象的人物设定形象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会给人真实感,更加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触。
5.将历史利用歌谣的形式串联起来,押韵有趣,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我认为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将重要的知识点简化,编写成短句,老师再加以修改,在全班进行传唱,一个学期所学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在统一串联成类似于打油诗的歌谣。
教师利用初中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关注,都会希望自己原创的诗句可以在全班流行起来,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风气也会有所提高,形成一种互学互助的氛围。
6.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相应的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老师是学生精神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更应该言传身教。学生更愿意为自己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一门课程,并且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是靠双方互相维系起来的,但是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为了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力、广播知识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课堂教学技能,能够准确的回答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具有亲和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小学生课堂交流的压力,提高自信心,是学生能够专心认真地投入学习。教师善意的眼神,积极的鼓励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度。
7.充分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学资料。为了辅助课堂教学,一般学校会订购一些与教材搭配使用的插图、地图册、历史挂图、练习图册等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料,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能力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地图册,理解和运用地理的概念,有知识迁移和空间记忆的能力。如《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学生对于“行省”制度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教师配合元朝广阔的疆域图进行讲解,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
12.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十二
一、教师幽默激情
教师幽默风趣的课堂往往充满了欢乐, 课堂氛围活跃, 也最能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实际教学中, 很多老师认为幽默风趣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或是一种语言艺术, 与知识丰富无太大关系, 是因人而异的。幽默风趣固然与个人有关, 但我认为渊博的知识是幽默风趣的基础, 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相关趣闻, 然后以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达到意外的效果。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充满激情, 那么肯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是怎样做到有激情呢?首先要具备历史正义感, 即对于历史的是非曲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历史上的丑恶现象应给予无情的抨击, 对正义的行为则大加赞扬, 这对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 在讲台上老师就是一个演员, 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 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时, 老师尽可能把慈禧对大臣的说话时的丑恶神态充分表现出来。教师应注意语言上的抑扬顿挫。语言上抑扬顿挫直接将老师的情感表现出来, 如讲到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时候, 表现出对清政府的愤怒, 对国家不幸的惋惜;讲到五四运动时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对青年爱国行为的崇敬。最后, 举止得体是激情在肢体语言上的表现, 课堂上除了慷慨激昂的语言外, 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 讲述历史人物模仿他们动作, 当讲到精彩处可以挥动双手或者紧攥拳头等。实践表明, 充满激情的老师最能感染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造成悬念, 激发求知欲, 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教学《重庆谈判》一课时, 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蒋介石为何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接着问学生, 毛泽东要不要去重庆谈判?这些问题情境设置如同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思考、教师的指导, 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之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 继而产生新的求知欲。
三、重视插图讲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学生的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 由于插图很多, 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 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 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八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 既可以使学生领略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 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加强, 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 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了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 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 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 引经据典, 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 对百姓方便, 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 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 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 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 他说:“商鞅说得对, 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 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 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课作为一门社会学科, 如果仅靠老师讲授, 似懂非懂, 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 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易接受, 大大削弱学习效果。教师若能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巧妙地把多媒体运用到相关教学内容中, 新颖直观的教学课件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事件, 带给学生五彩缤纷、情境交融的世界,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 就可以有选择性地找一些有代表的意义的抗战影片播放给学生看, 比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再例如:在给学生讲授“红军长征”时, 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雪皑皑》导入新课。通过画面上红军爬雪山时场景, 以及过草地的艰辛, 先声夺人。接着提问:“画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艰苦斗争?”这样学生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13.国培计划初中历史学习总结 篇十三
冀州市冀州镇中学彭松旺
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教师培训学习。本人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看完所有培训视频,完成各个模块的规定学时。不但使我提高了认识,而且使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农村教师的个人感受上来说“受益匪浅”是最恰当不过了。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现总结如下: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由于工作在农村中学,对于现在教育发展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情况的了解,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本人对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清楚知道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知名学者、专家讲座、培训学员同课异构、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交流、在线教师授课与教学改革研讨、教师自主研修、班级沙龙讨论、合作式探究互动等,让参训学员多层面、全方位的得到提升。
二、在此次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合理安排之下,我完成了本次培训,收获颇丰。
(1)专家学者强大的感染力。在在线视频听课中,看到授课专家不是史学泰斗,便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领军人物。同时,他们又各具特色,见解独到。
(2)做一个讲真话的历史教师。
归纳所有专家的视频讲座,都会发现这个字眼“真”。作为历史研究或是历史教学,一定要尽可能追求和逼近历史真实。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现代唯物史观为指导,尽可能地搜集史料,复原史实是历史教师的责任。然而教育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导向性,应选择主流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引导孩子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
(3)做一个终生学习的历史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担当责任,适应改革,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呵呵人文素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方案,从三方面发展自己:立德、立行、立言。
(4)做一个开放性、研究型的教师。
闭门造车的难成大器的,教师要快速成长,必须开放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培训课程设置合理,形式丰富有效。
从课程实施上看,既有聆听的讲座,又有课堂听课评课活动又有学员班级讨论沙龙,形式多样又追求实效。
四、通过培训,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体会深刻。
(1)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把埋头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的需要远见卓识的。每位专家精彩的视频讲座,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高的认识。
(2)通过学习理论,不断应用实践。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论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今后我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历史教学工作。
(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的扑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上。
(4)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
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过程中每一位专家都付出了艰辛个努力,一次次的课例视频讲座,我们都有极大的收获。一次次的课后交流,我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凝结成智慧的结晶。
培训已接近尾声,学习仍将继续。通过这次“国培”远程学习,使我走上了初中历史教改路上的有一个起点,我将迎着教改的春风奔向教改的阳光大道。
初中历史国培班学习总结
通过这次“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我们认识了新课程实施中历史课程的一些全新理念,了解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知道了课程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与策略。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表现积极,学习踊跃,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家能够自觉的参加网络学习,自觉参加评论,自觉上交作业,让我们看到了学员对知识的渴望,通过学习,明确了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否则就要被时代淘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通过这次网络培训学习,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根本性改变。都能把这次“国培”中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教师深刻的认识到努力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认识到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职业生命充满活力,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利用时间,安排时间,也就是学会“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多视角的引领,全时空自主,多行套的互动,学与思,做与学,做与写,做与研的结合,动态角落与静态思考相结合的网络教研活动的方式。
通过培训,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使我体会深刻。
1、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把埋头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需要远见卓识。每位专家精彩的视频讲座,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高的认识。
2、通过学习理论,不断应用实践。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论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今后我要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历史教学工作。
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的扑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上。
4、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4.初中历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篇十四
刘国成
我参加了初中历史研修,此次学习活动,我收获颇丰,这次活动为打造一名优秀历史老师设置了学习的平台,让我从中了解到平时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多渠道多领域的传授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信息。
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听了别的历史老师讲课,看了他们的案例,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怎样提升教学水平,对我影响很大。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而我的专业并不是历史,而是政治,虽说“政史不分家”,但专业知识毕竟比较贫乏,因此,实际工作中,我要想做个称职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护、尊重学生。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没有学生会喜欢听一个没有爱心的、不准中自己的老师的课的。因此,在课间、课后我都十分注意做好,批评学生注意自己的措辞,十分关注且用善意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位学生,当然,对学习也严厉。这样,学生感受到了你的真诚,自然就喜欢与你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上课期间,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尤其是那些我们眼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更应该给以更多的关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最易犯的毛病就是不喜欢、忽视关心这类学生,使他们更远离学校这个大家庭,越走越远,辍学、做坏事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是我们为人之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15.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篇十五
一、指导学法,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古人云: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发学生的“学”, 从而达到“自而得之”的目的。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是为了不教, 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 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 才能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 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每一条内容来进行记忆, 得出: “割地、赔款、开埠、议税”;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 分设四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 (1) 割地对中国有何危害? (2) 赔款加重了谁的负担? (3) 五口通商是互利的吗?其危害是什么? (4) 协定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到后面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内容与其危害时, 放手让学生来讲, 学生则会以分析《南京条约》的方法作为借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 经过分析得出了正确结论。这样, 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而且还会对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二、注重互动, 搭建学生学习舞台
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提倡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样的交流互动, 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在教《维新变法运动》时, 之前, 应让学生分成两组收集相关资料准备辩论, 主题定为: “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 是留下杀身成仁;还是马上走留住青山?”这样, 在课堂上结合该主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 既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还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和学会学习。
三、提倡质疑, 引导学生确立目标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疑问, 才有促使学生努力去探究学习目标。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找出其中的疑惑点, 确立自主探究学习的目标。如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提出: “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该不该杀?为什么?”确立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进行探究。再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最终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并深切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危亡, 抛弃前嫌、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 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四、优化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初中阶段, 在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的前提下, 初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更为突出。我国心理学家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 “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 “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意思是说, 很容易做到的事却说不会做, 不是不会做, 而是不肯做。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 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方式、是以坚忍不拔的思想还是以畏惧退缩的思想、是以勤奋钻研的态度还是以懒惰敷衍的态度去干。由此可以看出,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 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 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因和兴趣。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 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 历史教师要做用心人, 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 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 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 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有争议的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只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教师就应视为正确, 且有创新之花, 要加以鼓励, 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差距较大, 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 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 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 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生生、师生互动,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单向合作, 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 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 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主动获得知识, 让学生学会学习, 终身发展,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奋斗的方向。
摘要: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 在日常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从而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此点, 提出了一些看法。
16.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18-01
随着新课标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初中历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学习要求的是学生要独立自主的学习知识,注重培养探究意识,并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完成探究活动。在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历史问题和历史任务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指导,熟练掌握历史学习技巧,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1 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置呈现虚无化
初中历史课堂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出现了活动设置虚无化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是教师的课前设计的不合理性。由于初中历史教学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味的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教师不需要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甚至会直接取消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然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呈现了虚无化的状态。
1.2 活动呈现形式化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初中历史课堂要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就已经说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用新的模式培养能更好适应社会的栋梁。但在应试教育之下,虽然在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但是却是空有形式而没有达到实际效果。教师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走完探究性学习的环节,课下也会展开讨论,但是这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只是教师预先设计和安排的,探究活动也只是空有形式。
1.3 探究内容呈现简单化
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方法得以改进。但是要避免走入另一个误区,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强调她别扭就行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为了提高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要设置好探究内容,不然会造成内容的缺失。在实际的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出现了探究内容设置简单化的问题,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历史概念也被作为研究课题,这样是极不可取的,造成时间的浪费,课堂效率也不高。
1.4 教材呈现边缘化
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中,一部分教师为了贯彻历史教学改革理念,实行学案教学。学案教学应用在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教师提出的探究性课题主要依据是自己的教案,教科书被抛到了一边。这样的做法虽然使课堂氛围变的活跃,教学环境也比较开放,但是学生却会忽视教材内容,教材逐渐被边缘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
2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2.1 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需要教师创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再现历史情境、深刻剖析历史事件、提问另辟蹊径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发挥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巨大推动力。此外,教师要善于布疑,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提高探究欲望,通过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 搭建对话平台
在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猜测、质疑、分析和总结等,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发挥创造性。对话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在历史对话中要创设平等的历史学习氛围,将历史活化,并且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到北洋水师同日本的海战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搜索到的史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包括旅顺军港如何覆灭等。让学生根据事实的平台来重新了解当年的状况,在痛恨晚清政府腐朽无能的同时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努力学习,保卫祖国的热情。
2.3 实现思维碰撞
要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化就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探究性的历史学习中,不仅要注意课前探究内容的预先设计,还要根据课堂需要及时调整设计,抓住时机并运用时机,组织探究学习,及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会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碰撞出火花,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2.4 点燃爱国情感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精神文明的地位,在历史教材中的渗透明显,让情感走进历史教学也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探究性历史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社长家好教学情境,将知识目标引向情感目标。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穿插和现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内容,和与学生的思想有关联的历史内容,在小组合作和探讨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热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设了阶梯。
3 结语
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发现历史知识的宝库,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都会显著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郝建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2]虞洋.从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渗透探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2012(65).
[3]管金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J].硅谷,2009(2).
[4]朱贤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辨正[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中卷).2012.
【初中历史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如何学习初中历史08-28
初中历史培训学习心得07-13
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07-07
初中、高中历史学习方法08-28
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10-30
初中历史年代史07-31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08-16
见证历史初中作文09-30
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06-11
初中历史远程研修总结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