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说课稿

2024-10-12

触摸春天说课稿(共14篇)(共14篇)

1.《触摸春天》教学感悟 篇一

一、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触摸春天》一课与一般的课文不同之处在于:其一,课文的语言华美,例如:“神奇的灵性”、“飞翔的概念”等,但是也就因为语言表达上的华美,让学生读起来反而更不容易理解;其二,课文的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课文描述的是一个盲童的世界,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安静有多么的可怕,她又有多么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因此,如何定位教学目标从而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引领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这便是孟老师整个教学设计中独到的地方。孟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把文章进行了“浓缩”,归纳为3个关键词:奇迹、灵性、感动,以此为基点,为学生搭建起走进文本的阶梯:因为这样的奇迹所以让安静有了如此的灵性;因为这样的灵性所以让作者及读者感动;更因为这样的感动才有了文章的主题——热爱生活。每一步的设计都非常巧妙,把一篇本来很难理解的文章建构成为了一个体系,出乎其外地纵览全篇。然后又入乎其内,斟酌词句,同时进行文章的取舍,由一句带一段,比如:对“奇迹”一段的教学,让学生寻找那些让你感觉到了这真的是一个奇迹的语句课文中有4句话都写到了这是一个奇迹的原因,而孟老师抓住了一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略处理了其他的3句,然后把4句话联系起来再进行读中理解。其实这4句话中暗含着一种因果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所谓的“奇迹”,就是因为安静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从而帮助学生破译了“奇迹”的真相。

二、文意交融,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让它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孟老师把《触摸春天》一课人文内涵的定位不仅仅停留在文本所涉及的内容上了,整个拓展的形式也极为巧妙。例如:在解读文章的部分,教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闭上眼睛体会抓住蝴蝶时的感受,从而理解“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思考:此时的安静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让学生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是一处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又如:在整个文章的结尾处,孟老师不仅引领学生还原了安静的内心对生活、生命的无限热爱,同时突破了这种热爱的局限性,以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为基点,让学生们知道无论怎样的人,只要热爱生活都会有精彩的人生,就这样教者把文字与意义在此巧妙地相结起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教者在此处设计了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自发地想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权利,创造未来的权利不仅仅是在劝慰那些肢体残疾的人们,更应该珍惜生活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就这样,文与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无声、无形的追溯中,获得了丰富的精神享受,这也为今后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三、教学智慧,成就灵动课堂

“亲其师,信其道”。孟老师身上的教学智慧,哪些是有形的外显?哪些是无形的内涵?这些才是我们该静下心来思考的。“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应该是《触摸春天》一课最为外显的教学特色。整节课上,孟老师没有一句句地追问,每个点的过渡都是那么地自然,这是因为教者有强大的教学智慧作为支撑,当课堂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教者会同时制订多种方案适时地调整。那么这种教学智慧就来源于充分的教学预设、丰富的教学经验。一节课,只有在课前下足“预设”的工夫,在课上才会“生成”的游刃有余。至于孟老师的个人魅力,则来源她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无形的内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这也是孟老师为我们留下的又一个思考与启迪。

2.触摸春天说课稿 篇二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是说教材,《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该组是以“生命”为专题。《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在本组中起着引领的作用,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追求。作者从中悟到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悄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的道理。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 而难点则定为: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接着谈一谈教法学法。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并辅以情境教学法、谈话法,优化结合,充分体现以学定教。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而学法上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下面,将着重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过:“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探究事物藏下本源。”

因此,在导课时,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参与情境,多媒体播放:春天美丽风景的视频,适时加入导语:“同学们,春天的景色美吗?可是有一个盲女孩她却无法看到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她是如何触摸春天的。” 由此导入,板书课题。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将他们快速带入文本。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会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完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以及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初读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大意。

环节3:研读赏析,深入领悟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的掌握他们。”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共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认为文中哪幅画面最美,为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下来并做上批注,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笔的好习惯。

其次,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并练习有感情的读一读,我会适合巡视学生的交流情况。

再次,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共同探究。如,当学生交流到:“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这句话时,我运用多媒体出示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竟然、悄然、拢住”等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接着,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入情入境,深切的感受这个奇迹,感受安静神奇的灵性。然后,教师范读,男女生赛读,读出盲童安静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再如,当学生交流到:“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句话时,我相机出示句子和文中插图,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进行点拨评价。随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张开、张望”细细体会作者对安静的动作描写,感受安静想要看见蝴蝶飞往何处和渴望光明的内心体验。 最后我会让学生齐声朗读文中重点句子,再一次深刻体会安静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这样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加深体验和感悟,进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环节4:言尽意远,拓展延伸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所以,在这节课的尾声,我会请学生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并对文章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去品读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书籍,写一写读后感。

本环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拓展延伸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明白遇到任何挫折都不能放弃,依然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最后,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是文化艺术的展现。因此,我设计如下板书:

这样的板书形象生动,通过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以读为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在品词析句中学习语文阅读的方法,努力使语文教学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触摸春天》评课稿 篇三

一、教学的切入点抓得很准

今天,我是第一次听许老师的这堂课,看到课题《触摸春天》,就会让人产生许多想象来,本文以一个邻家的盲女孩安静为形象,以代表春天的蝴蝶为意象,娓娓道出一个蕴涵很深的哲学话题:触摸生命的春天。这样的文字需要品,不同的人品它有不同的味道,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品它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那么,如何引领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去读懂这些文字及蕴涵的.主题呢?这就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有一个“浅”出的过程,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而这个点要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今天,许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他以“全新的体验”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许老师先是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居然被一个盲女孩,她看不见百花盛开的景象,看不见爸爸妈妈的笑脸,看不见周围的朋友,眼前一片漆黑的盲女孩抓住了,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但随着学生与文本的不断接触,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又让学生渐渐明白,“这一切又不是一个奇迹”,这个盲女孩眼睛虽然瞎了,但她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她是在用她是全部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同样是一片明媚动人的景色。正像文章所说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许老师紧紧围绕“这是一个奇迹”、“这又不是一个奇迹”展开教学,在不近情理又合乎情理的矛盾解决中,完成对重点词句的敲打及文本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理解、再现文本中的形象,把握这些形象的实质和内涵,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独特感受。教学由此展开铺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直至形成正确的立体的解读。

二、过程展开很充分

三、语言清晰。

4.小学语文《触摸春天》评课稿 篇四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篇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本课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林老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在课堂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张扬。以生为本、朗读感悟——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一、营造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

整个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如林老师在激情导课后就请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在讲述安静创造的奇迹,边找边读边旁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汇报时结合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谈感受,采用个读、范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品读文本感悟体会,让学生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这些教学环节,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想说哪句,想感悟哪句,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随机点拨引导,课堂以“生成”新知而精彩,以学定教。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被灌输的“瓶子”,不再是书本的奴隶,而是“一团待燃的火”,是真正的主人。课堂不再只是教材的天下,不再只是教师满堂灌的天地。而是“大语文观”的具体体现,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了生活。

二、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朗读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林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读领风骚”。1、带领学生走近文本理清文章脉络;2、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中国文字的魅力,让学生在读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读中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师范读、探究品读等形式加以点拨指导、读懂文本内涵。如老师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感受生命的文化内涵。3、在品读感悟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使用字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二是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本课值得商榷的是:课外拓展部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片段训练虽然很富有实效性,学生有感而发,可时间关系没有太多展示出来,比较遗憾;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注意增强鼓励性和评价的多样性,那样学生的.表现会更加精彩。教师如能抓住矛盾点,拓展思维空间,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精彩“生成”不断,那样课堂“生成”的东西就越多,学生体验得也就越丰富。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评课稿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篇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本课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徐老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深入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主体地位得到了确认和尊重,在课堂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徐老师这堂课设计精彩之外就在于——质疑为线,探究感悟。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后,就从重点句入手,提出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迹?安静为什么会创造这个奇迹?”,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走进文本、自主探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相机引导朗读。采用的方法灵活多样,除了想象感悟,朗读感悟,还有品词析句感悟,体会作者运用字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从而加深对生命内涵的理解。比如“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安静在张望什么?安静用什么在张望?让孩子们体悟到安静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的心眼始终是张开的,她的内心深处同样拥有一片明媚的春光!又把“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句反复品读: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蝴蝶令人无法想象,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所以,作者用“竟然”来表示事情的出人意料,用“奇迹”来形容这件事的不可思议。这个“奇迹”就是安静身上所特有的“神奇的灵性”。这个“神奇的灵性”可能是指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神奇的力量。因为小女孩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她的身上一定也是花香浓郁。她就像一位花仙子,蝴蝶也愿意和她做朋友。在徐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是安静对于生活的挚爱,创造了生活的奇迹。再通过“安静是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在课的最后环节又进行文本的拓展——海伦凯勒、《千手观音》的聋哑舞者,她们也一样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创造了生命中的一个个奇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缤纷春天!让孩子们再一次反复读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就显得水到渠成,由此浸润到孩子们的脑海里!

5.让经典美文“触摸春天” 篇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典美文;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16-03

经典美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经典美文,运用经典美文,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促进语文课堂的优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何将经典美文巧妙地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与文本有机融合,以促进语文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谨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触摸春天》一文谈谈我的做法。

一、课前诵读经典美文,营造春天

(一)课前诵读的情境创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两分钟诵读是一节课开始的“序幕”,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经典诗词名句,提升语文素养,还能让学生在新课中对课文的理解、拓展、提升等方面产生知识迁移。灵活地处理好这“两分钟”,能够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我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推荐了许地山《春底林野》的片段:“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林下一班孩子正在那里捡桃花的落瓣哪。他们捡着,清儿忽嚷起来,道:‘嘎,邕邕来了!众孩子住了手,都向桃林的尽头盼望。果然邕邕也在那里摘草花。” 学生从名家笔下的文字中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小朋友嬉戏春光的快乐,由此心生向往,迫切想去“触摸春天”,了解文中小朋友在春天里的愉悦时光,欣赏文中春天的美丽景致。

(二)初读课文的情感渲染

《触摸春天》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春天美好景色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人都在自己的内心创造着缤纷美丽的世界。对于拥有一双明亮眼睛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想象盲童所处的黑暗世界。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题为《盲人》的诗:

我的世界只有一种颜色

黑暗

我却能感知光明

因为光明的地方

是温暖的

我有眼睛

却看不见

即使道路笔直

即使汽车奔跑

即使花儿绽放

我能触摸到的

只有真实的东西

一切在指尖的触摸下真实

我可以想象

太阳是蓝的

我可以想象

雨水是七彩的

我想象

有许多天使

在晴朗的天空中飞翔

翅膀是扇动的

配乐朗诵后,学生根据诗句,结合生活实际与想象,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盲人的好奇、同情和敬佩之情,也真切地理解了为什么课题要用“触摸”二字,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达到了课始境生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嵌入经典美文,领悟春天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积累更多的经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吟诵或阅读相关的经典作品,使其与教材内容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进一步体会学习内容,从而使理解感悟得以升华。

(一)品读时的巧妙渗透

《触摸春天》文笔细腻,语言丰富、优美,极富感染力。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积累“花繁叶茂”、“浓郁”、“流连”等美词,反复诵读文本,在脑海里再现深深吸引着盲童安静在花丛中流连的美好春光。再让学生用以前积累的经典诗词来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孩子们小嘴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词语,诸如“绚丽多彩、春意盎然、花繁叶茂、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有的学生还引用了李白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学生如此的旁征博引,可见在品读中渗透美文,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知识储备,积累更多经典的积极性。

(二)拓展时的巧妙链接

在学生感受到盲童安静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许许多多的盲人都和主人公安静一样,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于是,我声情并茂地说:“用心触摸春天,用爱拥抱生活,不仅是安静的希望,也是所有盲人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心声吧!”出示海伦的诗,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在春天,我摸着树枝

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

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

我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上

感觉着小鸟快乐地跳跃

我将手指慢慢地伸入小溪

感受着清凉的水从我张开的指间流淌……

这个环节的设计,便于学生随文积累,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在学完《触摸春天》后,我引导学生自读课后链接的内容,课外搜索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他们看海伦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了解盲人的生活及内心世界。有了之前的巧妙链接,海伦这位盲人作家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她的诗和学生的心贴近了,学生便有了了解她并阅读她的文章的愿望。

三、运用经典美文,仿写春天

语文课堂就是学习理解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堂,美文要学习,更要传承运用。如果说诵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就是清澈的泉流,诵读是为写作筑坝蓄水的。在对美文《触摸春天》品读成诵的基础上,我采用教会学生仿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填空式仿写

由于课前以一首小诗引入课文教学,学生对诗歌有了朦胧懵懂的意识。因此,在品读课文,深刻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后,我尝试着和学生一同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安静缤纷世界的感悟。为了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我采用了填空的形式:

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双手就是她的眼睛,她触摸到了春天,是 ;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双耳就是她的眼睛,她听到了春天,是 ;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心灵就是她的眼睛,她感受到了春天,是 。

有一位学生饱含深情地写道:“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双手就是她的眼睛,她触摸到了春天,是嫩嫩的花瓣绽放的姿态;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双耳就是她的眼睛,她听到了春天,是细细的垂柳拨水的韵律;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心灵就是她的眼睛,她感受到了春天,是与蝴蝶捉迷藏时的欣喜与快乐!”

虽然这首小诗不够美妙,也没有整齐的韵脚,但它足以体现了儿童已经走入了主人翁的世界,和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她一起感受春天,触摸春天。

(二)片段仿写

《触摸春天》描述了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如花的小女孩穿梭在美丽的花丛中,就像一只飞舞的蝴蝶。蓦地,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奇迹般地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美丽的蝴蝶在她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课文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人生的感悟: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悟春天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样的文字优美、富有诗意,为小学生提供了仿写的空间。在学生充分品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去仿写自己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学生兴味正浓,他们的笔尖流淌着这样的文字:“又是一年春来到。我来到了繁花似锦的春天,游弋在美丽的花丛中,就像一只辛勤的小蜜蜂。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我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了下来……”

6.《找春天》说课稿 篇六

《找春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一个“找”字,说明春天的景象尚没有完全显露出来,是早春时节。学习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带领学生“找春天”,让学生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脱、袄”等12个生字,会写“冲、寻”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留心观察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学生自主识字,反复朗读,读出寻找春天时开心、天真的语气。

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三、教法和学法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重点,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我会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轻松学习。本课是一篇重欣赏和感悟的文章,学生应该在识字的基础上,能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春天的美丽,探索自然的美好。

四、说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关于春天的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同时运用语言解说: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孩子们想去找她吗?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里?大家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找春天啊?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跟着老师一起发现春天的美妙,找寻春天的脚步。

(2)整体感知

这一阶段我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上符号,在他们的朗读中对于难读准的字音我会进行范读和教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我的带领下完成识字任务。同时我会将比较难的字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让学生不止会识,还会记和写,比如“躲”,我会解释为把身体藏在几棵树后面,这样的通俗解释,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识记和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3)品读课文

阅读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

①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自由朗读)

②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针对性阅读)

③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交流性阅读)

④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要求学生细细体会,并且通过师生间的比赛阅读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比赛阅读)

⑤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仔细品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在细细地品味课文后,同学们就能感受到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我会鼓励同学们一起齐唱儿歌《春天在哪里》,从课文和歌曲中共同感悟春天的美好,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仔细研读)

五、拓展延伸

歌曲唱完之后,趁着同学们兴趣高涨,我会告诉学生:

①可让小朋友先说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特别是一些拟人、排比的句子,可采用边读变体会,边读边说,边读变仿照的方法,让小朋友掌握这些句子的好。比如:小草短短的,那是春姑娘挺着的鼻梁吧?……风儿轻轻地吹着,那是春姑娘的小手吧?……小雨轻轻地下,那是春姑娘薄薄的纱衣吧?……最后再让小朋友说说读完课文后,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并延伸到课外,春天还是什么样的。作业是准备默写生字,背诵课文。

②以小组为单位积累描绘春天的词语。这些都是孩子们可以脱口而出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冰雪消融、桃红柳绿、春光明媚、万紫千红、百花齐放、莺歌燕舞……不仅可以扩大学生们的词汇量,还能在具体情境中对这些词语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③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音乐中的春天充满幻想,在大家的朗读声和歌唱声中春天好像就在我们的眼前,大家动动手,把自己眼里的春天画下来吧。

六、板书设计

2、找春天

小草、野花、嫩芽、小溪

(眼睛)(音符)(琴声)

7.《美丽的春天》说课稿 篇七

1、掌握季节的变化,通过观察,萌发对春天植物变化的兴趣。

2、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画中的春天。

3、能体验绘画的快乐,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春天的景象,并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提前去周边的景点,让孩子观察,自己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然后自己复述。

2、四开的图画纸、彩笔(若干),在春天盛开的花的图片和春天的景色。

活动过程:

1、出示在春天盛开的花的图片和春天的景色。

教师逐一介绍这些花,并告诉孩子这些花都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2、让孩子回忆:

(1)你看到的桃树是什么样子的?小草有什么变化?树又有什么变化?等等的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2)树叶和小草是什么颜色的?花儿是什么颜色的?小区里有什么气味?有什么声音?小土堆里有些什么呢?

(3)猜一猜,你看到的景象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激发幼儿思维的火花,发挥想象,更重要的是引发幼儿再次观察的欲望,能通过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3、今天我们来说说春天,画画春天。

4、分组作画:小朋友们可以将你觉得特别美的春天的和你的好朋友分享,让她帮你画下来,然后再角色对换。

5、分享幼儿的作品。

教师: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和你看到的一样吗?(每个人看到的春天都是不一样的)

活动延伸:

以后每天依然带着孩子去户外活动观察,所不同的是:要开始带着任务去观察,让孩子观察得更仔细。再随着时间的变化,再让孩子把所看到的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孩子都能比较好的回忆和发表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的样子,也都能发挥想象把自己所理解的春天的样子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发挥自由的空间。孩子能通过在看、闻、摸的基础上去想一想,说一说,并动手画一画,充分的体现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次活动的随意性较强,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热爱,鼓励孩子更多的尝试,孩子通过绘画的形式在纸上记录着自己对春天的理解。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以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老师的观察与指导,也有利于孩子的参与与实践,提高了师幼互动的质量,让每位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表现春天景象的细节上,可以利用音乐、图画、动画的形式来展示给孩子,让这样便于孩子在作画的时候有更好的创作。

小百科: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美丽的春天》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设计出造型新颖的纸袋。

2、引导幼儿用学过的花纹、创作花纹,装饰纸袋,要求色彩鲜艳。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纸袋样品、制作图解、挂历纸、剪刀、胶棒、油画棒、粘画。

活动过程:

1、欣赏美丽的春天风光,感受家乡的美丽。

2、激发幼儿爱家乡爱聊城的情感,让家乡的春天更美丽,启迪幼儿环保意识。

3、如何使家乡更美丽?

4、消灭污染,消灭最可怕的白色污染——塑料袋。找出代替塑料袋的最好材料。

5、激发幼儿制作的愿望,使幼儿积极的投入。

6、欣赏纸袋,启发幼儿观察它们外形特点,装饰上表现的不同风格。

7、引导幼儿进行设计,提醒幼儿在提包外形设计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制作出新、奇、特与众不同的纸袋。

8、分组设计制作纸袋,提供半成品,成品及其制作图解。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幼儿情况给予提示和帮助。

9、展示幼儿作品,集体评出创造奖、精品奖、时尚奖。说出获奖幼儿在设计制作上的优点,并为幼儿祝贺。

10、做一名环境保护宣传员,宣传纸袋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美丽的春天》说课稿(3)

活动目标:

1、运用网络日记进行互动阅读,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

2、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共同生活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教师主页:春天的日记及相册MTV幼儿主页:事先积累有关春天的感性经验。

2、材料准备:动物卡纸、水粉颜料,图画纸,浆糊,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看主页的滚动条)

1、这是什么时候,去哪里照的呢(找春天的时候照的)

2、春游的时候心情怎样?我们再来感受春游的快乐吧!

3、(回忆春游时的发现)

二、春姑娘的礼物真多,这些天我们小朋友一直在找春天,你们到哪些地方找春天呢?

1、我在田野里找到了春天,我在公园里…

2、老师把你们找到的春天保存在日记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A:小河里的春天

B:田野里的春天

C:山林里的春天看MTV

D:幼儿园里的春天

(1)看个人相片,介绍自己的发现。

(2)互相交流,用儿歌的形式来表达。

3、姑娘把大地妈妈打扮的漂漂亮亮地,象一座大花园,你能用哪些词来赞美春姑娘呢?

4、配乐小结:春姑娘真能干,她来到花园里……

三、春天真美,我们一起来歌唱春天吧。

《美丽的春天》说课稿(4)

认知目标:巩固撕纸和涂色的技巧。

技能目标:学习用两种方法制作出一幅作品情感目标、获得作画的乐趣,懂得欣赏同伴的作品。

活动重点:巩固撕纸和涂色的技巧活动难点学习用两种方法制作出一幅作品。

活动准备:颜色笔、背景图(与幼儿人数相同)、绿色的皱纸、浆糊。

活动导入:

一、出示背景图,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孩子们春天到了,我们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啊?(幼儿自由讲讲)老师这里有一张画,画里有天空、有树、还有一些花草。但是它们全都是没颜色的。待会老师就想请小朋友,用学过的本领来为这幅画穿上一件五颜六色的衣服,好不好?

二、出示范画,请幼儿观察老师用了那些方法来完成这画。(请幼儿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小结幼儿的看法并交代方法。

三、交代各用具并演示做法:

1、先把绿色的皱纸撕成小条,用来装饰这树,撕好后用浆糊粘贴在树枝上,这就会变成一棵漂亮的柳树。

2、然后用颜色笔把天空涂上漂亮的颜色。(幼儿可请爸爸妈妈一起作画)

四、请能力强的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并及时奖励。请全体幼儿向自己的爸妈讲述作品。

8.《触摸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17课《触摸春天》

[教材分析]

文章描写了一位特殊的小女孩——安静,她虽是盲人,却能在花丛中流畅地行走,甚至能极其准确地拢住月季花上的蝴蝶。特别是她将一只小蝴蝶放飞的细节,更让人感到小女孩内心充满怜悯生命向往美好之情。她虽然失明,心灵之窗却永远开着。在她身上,作者也触摸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谁都有触摸春天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厚,感悟凝重。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小女孩的怜爱之情以及珍惜生命的情怀,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受美好,珍爱生命的好文章。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文本、生活等学习资源,尝试着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走进盲童的内心,感悟盲童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从而感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所蕴涵的深意,感悟作者所揭示的深刻道理,進行认识与感情的升华。尊重生命,弘扬个性,触动心灵,理解生命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同时,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提升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在一般人看来,盲人的世界没有阳光、没有色彩、没有春天,一片黑暗。但安静——这位可爱的盲女孩,虽然无法用眼睛欣赏到世界的美丽,却有着一颗敏感、明亮的心灵。她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触摸春天,感受生命的美好,为自己的内心创设—个缤纷世界。激发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引起对盲人的同情之心,品词析句来体会这位特殊盲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教学基本思路。另外本文情感丰富凝重,所提炼的对生命感悟对十来岁孩子来说会有些难度,除了具体感受安静丰富的内心世界之外,还可适当拓展学生所熟识的人物,如张海迪、桑兰、千手观音的演员等,使对文本的感悟建立在具体语言与具体形象之上,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2抓安静的行动感受其美好的内心世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理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抓安静的行动感受其美好的内心世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触摸角色,奠基情感

1看图,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2出示词语:缤纷世界多姿多彩清香袅袅花繁叶茂

用上这些词更具体些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

3你认为盲人的春天又是怎么样?(板书:盲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积累词语,同时又将美丽春天与盲童生活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为下文学习创设一定氛围。这几个词是本文重点词,将词语教学落实到具体语言文字环境中,同时又与继续学习创设一定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读正确

2你认为安静是个怎样的女孩?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自读,质疑,随机梳理问题。

2重点交流

板块一:

①“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②“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③“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自读,你想怎么读?

(2)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安静?(爱花一爱春天)

小结: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可以用自己的鼻子、双手、身体去感受春天。

板块二:

①“安静的手指哨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

②“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1)自读,你想怎么读?

(2)“张望”是什么样的?做一做;“仰起头来张望”又是什么样的?文章中用错词了吗?安静望得到吗?望见了什么?

(3)引读“此刻……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4)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安静?(爱蝴蝶——爱生命)

小结:此时,你还觉得安静的内心是黑暗的吗?

3体会性写一写:(看图)(板书:缤纷世界)

“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_______。”

(设计意图:写的训练抓住文章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1看不见外面世界的安静可以在内心为自己创造一个缤纷世界,还有许多人也可以:比如张海迪,失去双腿,可以用手中的笔创造缤纷世界(出示图片介绍)、比如千手观音的演员。失去声音可以用舞姿创造美好世界(出示图片介绍)(设计意图:拓展材料很有价值,是学生所熟识的人物,容易走进学生心里。)

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谈理解,深情朗读。

2再读课题,谈理解(触摸,不仅用手还要用心)

[板书设计]

触摸春天

盲童——缤纷世界

[课后反思]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这堂课中我以读作为基本手段,也是基本目的。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表达思维中训练语言能力。写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写还是建立在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

短暂的“触摸”,长久的思索。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在对生命有了自己的感悟后,发自内心地进行朗诵,在情感上再次受到熏陶和感染,升华情感。教师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教育,面对课程,面对课堂生活,关注教学的常规与常态;是教师以真实的自我,体会学生心灵世界的真实,并一起步人文本和生活世界的真实,获得心灵的共同成长。

9.《寻觅春天的踪迹》说课稿 篇九

《寻觅春天的踪迹》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编一辑“自然日志”,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创作一幅“诗画”。第二单元是散文诗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一组组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者的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将此次活动编排在第二单元之后,是编者有意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观察自然,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进一步的训练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一些古诗词、优美的文句有一定的积累,对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一定的认识,也能够自主运用。同时,他们还保留着孩子的天真、好奇、逐步有自己的思想及认识,对社会、自然有着探索精神。另外,开展此活动时正值春季,活动的学习资源容易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学生能借此活动亲近自然,缓解学习的压力,能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愉悦,因此这项活动无论是在能力培养还是情感提升方面,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俗、文学、艺术的殿堂寻觅春天的踪迹,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感受生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二、在寻觅、赞美春天的活动中,初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在创作中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时安排:1课时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春天的节气、谚语、成语、诗歌。

(2)选择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创作一幅春景图,并为这幅画题上一首小诗。

二、教学过程:

(一)播放flash《春天在哪里》,创设导课情境,导入新课。

最是一年春好时,春天是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又见桃红柳绿、又听鸟语花香时,你的心中一定也涌动着一种渴望吧!让我们去寻春吧!去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赞歌!

(二)在民俗的天地里寻觅春的踪迹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节气资料以及有关谚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物候变化的习惯,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变化,从而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

【教学方法】课堂小组竞赛法。通过小组成员回答问题加分评奖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教学内容】

1、春在节气中。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以及和春天有关的六个节气。

2、春在谚语中。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有关春天的谚语。

(三)在文学的世界里寻觅春的踪迹

【设计意图】注重突出综合性学习的文学色彩,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学味道。通过整合有关于春的文学素材,从而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春的文字,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殿堂。

【教学方法】欣赏陶治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春天的文字中,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1、春在词语中。由学生列举描写春天的成语。

2、春在诗歌中。

(1)有感情的朗读现代诗《春的赞歌》,并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得好在哪里?美在哪里?

(2)介绍诗配画这种形式。让大家欣赏《咏柳》、《清明》、《滁州西涧》、《大林寺桃花》、《赋得古原草送别》这几幅诗配画作品,请同学们总结诗配画的特点。

(3)介绍画题诗这种形式及特点。老师给大家提供几幅画,让大家为它题上与之内容相吻合的古诗。然后师生共同赏析鉴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4)由学生再补充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并进行古诗名句填空比赛。

(四)在艺术的殿堂里寻觅春的踪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亲身感受、亲手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才能在活动过程中充分的展现出来,真正谱一支自己的“春天的赞歌”。

【教学方法】作品展示法。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自信品质的形成。

【教学内容】

1、春在图画中。学生再次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选择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创作一幅春景图,并为这幅画题上一首小诗。学生畅谈创作意图,教生共同点评。

2、春在歌声中。学生对绘春之歌进行再创作。仿照歌词形式,改写划线的歌词,再唱唱自己改词的歌曲《春天在哪里》。

(五)情感升华:春在心中。

我们在民俗的天地、文学的世界、艺术的殿堂里寻觅春天的踪迹,我们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寻觅春天的踪迹,用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情、我们的心走进春天,体验春天,我们相信,心中有爱,就有阳光;心中有爱,就有希望;心中有爱,就有花香;心中有爱,春将与你同在。让爱永驻心间,让春常在!春永远在我们的心间。

10.春天来了的说课稿 篇十

1、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设计中以“走进大自然”作为一个切入点,从各方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这个单元在内容上从四个主题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通过活动,感知春天、赞美春天。同时培养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本册教材编排了大量插图,其中有柳树发芽,燕子飞回来了等。目的是为引导学生用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了解春季的特征。

2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认知目标 : 让儿童全面、详细地了解春天里人、事、物的季节特点。懂得欣赏春天美,具有初步的审美观。

能力目标 : 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儿童积极地生活态度和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说教法

本课的设计强调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课前我就布置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通过课前活动,孩子与春天与大自然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并且得到了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讨论合作,动手参与,真正获得了亲身体验,从中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多媒体关于春天的资料,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学生看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景色美吗?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积极,我接着问那你想到了什么?我及时引导学生说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春天!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互动交流,发现春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自己去找春天。春天来了,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些什么?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通过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彼此拓宽了视野。

3、资料展示,深入了解春天

通过学生用诗歌、舞蹈等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这一活动的展开,进一步体现其课程的综合性,有效利用了多学科课程资源。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4、拓展延伸

11.《静电现象》说课稿 篇十一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初步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③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④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2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刚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图片,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电子转移的动画课件,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3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从小磁针的灵活转动获取灵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胶棒中间打眼,使他们都能支在支架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和对计算机的模拟电子转移过程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習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趣味视频,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引入新课,第一个:一种演示放电现象的实验设备,让一位同学转动手柄,产生电火花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一个实验,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与播放视频相比,该实验现场感强,毕竟是眼前发生的,学生感觉会不一样,第二个:把碎纸屑置于电视机屏幕前,关闭电视机,看到碎纸屑都“飞”到了屏幕上,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这个实验学生在小时候已经做过,我想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

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樣?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4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物体摩擦后为什么能带电呢?科学家从物质结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安排学生自学课本p28页第一部分,P30页最后一部分,(多媒体课件显示)1.分子是——构成的;2.(图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个属于单质分子?哪个属于化合物分子?3,原子是由带——电——和带——电——构成的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安排学生带问题自学这部分知识,使学习带有目的和计划性,能突出重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完成自学的基础上,用动画展示不同物体得失电子而带电这一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12.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说课稿 篇十二

12级初等教育专兰洁,学号:12370507

一、说教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通过对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的残酷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通过战争与和平情境的对比,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热切渴望。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蔚、弋、频、茵。(知识目标)

2、通过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初步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力目标)(难点)

3、理解诗歌含义,发挥学生想象,体会“这究竟是为什么?”所蕴含的情感,引出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向往。(情感目标)(重点)

其中第二点是教学的难点,第三点是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展开想象,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以读贯穿课堂,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诗歌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四年级学生已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将采取自由读、齐读、理解诗意再读、老师泛读、抽读的方式,以读贯穿课堂,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一环节,我将以讲授法、情境结合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我会带领学生回忆前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而引出《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课程展开。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阅读第一遍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做批注,圈出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第二遍时,我将说:“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为什么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春天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朗读课文。这一环节,阅读两遍,第一遍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遍,带着问题再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2)品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我将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品读,在品读完第一小节后让学生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找出战争与和平情境的对比,在想象后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说后再有感情读文。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通过反复读“这究竟是为什?”体会作者情感。

这一环节,我将详细讲第一小节,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二、三、四小节。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战争的憎恨、愤怒、痛斥,并能有感情地读出来。

(3)再读课文,升华感情。

诗人希望平稳的课桌,祈盼洁白的教室。你们也希望、祈盼吗?引发学生思考。

3、升华总结。

反复读最后一小节,感受作者对和平的热切渴盼,点明:“春天”→“和平”。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对和平的呼唤,引发学生的共鸣。

五、板书设计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战争与和平情境的对比,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憎恶之情;再通过最后一小节诗人对和平的祈盼;来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与对和平的渴望,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太平盛世。

六、说理论

1、说教学理念:新课程指标准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主要渗透主体教育教学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说教育理念:本课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循序渐进,逐一突破重难点。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13.《找春天》说课稿 篇十三

一、说教材:

《找春天》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组教材是以走进春天,发现春天为专题编写的,有描写美好春光的美文,有生动形象的童话散文,有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还有赞美春景的古诗。这一篇篇充满儿童情趣的佳作不仅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该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

会认“羞”等9个字,会写“脱”等9个字。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2.背诵课文。情感目标: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教学重点: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感情诵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欣赏,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激发对春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能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初步的合作学习与讨论,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问题。只是学生对优美句子的欣赏还有差距。在教法上,我采用情景、问题、探究等多种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采用课前预习、朗读成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学模式:

根据课标新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小结作业—课后延伸。在任务实施阶段,我的模式为:初读感知—品读体味—拓展升华—学以致用。情中促读,读中感悟,体现学生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如:默读、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图文并茂,利用课件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

四、说教学设计: 作为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喜欢唱歌吗?(播放《春天在哪里》)学生和老师一起拍手唱歌,歌中告诉我们春天在哪里呢?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找春天吧!(板书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激趣,吸引住了学生,再由图到文,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春天,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首先,我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边听朗读边欣赏画面,感知春天的美景。然后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

接下来,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章读正确,读通句子,对照美景理解词语,初步感知春天的美丽。在这一环节,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课件展示)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躲)

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初读感知内容并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知发现

阅读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1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自由朗读),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针对性阅读)2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交流性阅读)

3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要求学生细细体会,并且通过师生间的比赛阅读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比赛阅读)

4最后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仔细品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四)指导写字

一、练习双姿,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1、坐姿:身正、肩平、臂开、足安。

2、执姿: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展示生字,学生抢答来读一读这些字。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1)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字形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

野,解:左宽右窄

脱、冻、溪、棉、探、摇、、躲:左窄右宽(3)逐字讲解,指导书写。

探:秃宝盖不宜太宽,“小八”的右边是点,“木”字横要短。躲:第七笔撇不出头,“朵”字写得瘦长一些。溪:重点指导。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拓展练习:(1)、引用古诗拓展(2)、画一画你眼中美丽的春天,在班里办个图画展,看看哪个同学笔下的春天更美。

谈感受,办画展,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小草 眉毛

找 野花 眼睛

天 嫩芽 音符 小溪 琴声

六、说课堂评价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越来越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对不同学生做出评价,可以是激励式、导学式、明理式、点拨式、幽默式语言评价,也可以是非语言评价,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身势、一个手势,也可以书面评价。在学习任务完成时要做一个终结性评价要对阅读能力和阅读行为作出评价,还要对学生书写习惯、坐姿写姿、回答问题做一个学习习惯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及时给与表扬鼓励,这样能给孩子一充分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七、说资源开发: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找春天》准备的资源

1、小学二年级下册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

2、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视频资料。

14.《诗三首》说课稿 篇十四

《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教师的自主性非常大。本课虽然只要求了解,但是难度并不小,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同时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诗歌风格、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忽视。

由此,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短歌行》中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2.掌握《涉江采芙蓉》中以乐景写哀情的抒情方法。

3.学会复述诗歌中描写的句子。

4.培养学生积极求索的人生态度。

我所制订的教学重难点有: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描摹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1.评点法:评点学生的朗读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

2.谈话法:问题有时候不是直接抛给学生,而是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发现,用谈话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接受。

3.练习法:我将本课的讲授重点放在《短歌行》上,因为它的难度最大,《涉江》则作为对比练习,因为同样是抒情的诗歌,二者的抒情方式完全不同。《归园田居》作为课后练习完成。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过去的两周里,我们共同学习了三首风格各异的中国古典诗歌,我们领略到了《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和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以及《离骚》充满想象力的诗意语言和屈原心忧天下的决绝和呐喊,还有就是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畅快淋漓的叙事手法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还为我们较为清晰地概括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那么到了汉末魏晋时期,又有哪些优秀的诗人为我们呈现更多元的诗歌风貌呢?下面我们走进第一位诗人,曹操,领略他的《短歌行》。

(二)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正音)

2.学生齐读诗歌。(确认)

3.找多名男同学朗读诗歌,反复感受,品味,5遍左右。带着问题聆听,并评价读得如何。

评价: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速读?为什么?你通过文章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你会用哪个字?

明确:忧。(出现3次。)

追问:忧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推导出曹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同时两个问题相辅相成,难度不大,也能从中发现问题引出下一环节。)

明确: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结合自己对曹操的印象。

(三) 再读诗歌 梳理探究

1.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学生互相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教学难点,面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师生共同研讨。)

预设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找修辞)

明确1:比喻(譬如朝露)、借代(杜康,以人代酒)

追问:开篇就问人生几何,大气磅礴。作者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呢?

明确2:人生如此之短,而所要做的事情却如此之多。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逢乱世,看到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功立业,但功业未就。执著于理想,但却无法实现的苦闷心境。这种悲苦是英雄人物的悲心。

启发:酒真能解忧吗?发表你的看法。

联想: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总结: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

预设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找表现手法)

明确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郑风·子衿》)写法最巧妙的地方就在这后半句,看似写自己忧心于没有贤才,其实他更盼望着贤才能识勇士。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曹操很大胆地将自己比喻成了姑娘,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比喻成姑娘对恋人的盼望。但又没有阴柔之感,更突显英雄壮士求贤若渴,也点明“忧”从何处来。

明确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诗经·小雅·鹿鸣》)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总结:忧——求贤若渴,如何对待贤才。

预设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提1:月指谁呢?

明确1:贤才(比喻)。联想: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自比明月,说自己和叔云都是贤能之人,只不过没有被伯乐遇到,因此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叹。而曹操是求贤才而不得,更准确地说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他的团队之中,共同成就霸业。因此,“忧”又一次涌上心头。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了一种欢乐的宴饮场面。

提问2:这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大家如何理解?

明确2:可以从形式上与内容上分别理解。(1)形式上,这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2)内容上,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

总结:喜忧参半,仰慕贤士。

预设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找修辞、表现手法)

明确1:比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贤才喻乌鹊,树枝喻自己。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地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明确2:化用《管子·形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出曹操广招贤才的决心和海纳百川的心胸。

明确3:用典(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喻,希望可以招纳贤才,然后天下归心——统一天下。

总结:广招贤才,统一天下。

2.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情绪上由低沉到高昂)先抑后扬的写法。

3.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求贤若渴,有着积极求索的人生态度的人。)

(四)对比训练——涉江采芙蓉

1.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3.用优美的语言复述全诗。(为作业做准备)4.带着问题自读。

提问1:《短歌行》中,作者的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那么《涉江采芙蓉》中,作者的抒情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景:涉江采芙蓉之境)(情:对家乡爱人的思念之情。)

提问2:二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2:以乐景写哀情,更突显诗人的寂寞凄凉。

(五)作业

自学《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找到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并用优美的语言复述出来。

2.你觉得陶渊明的“归”自由吗?(400字左右)

上一篇:路边的风景作文600字精彩文章下一篇:华图杯申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