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2024-12-20

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精选18篇)

1.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一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反思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早在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里就有描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见,反思是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助推器”,反思能力是师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随着英语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的发展已成为提高英语教学能力的关键,而教师发展的核心就是反思。?

一、教学反思需要坚持的三个原则?

对于教学者而言,反思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探究。反思可视为一种促进教学的方法,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进一步改进教学,提升学习成效。因此,要使反思在教学中发挥最大功能,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即时性。反思要与教学同步进行,根据反思所得随时调整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及时收集教学信息、分析教学信息和评价教学信息。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是指记录当天一些特定的观察、发现、想法,以便精确解读班级教学情境,作为综合了解一个班级、某些学生和课堂情境的资料来源,作为教师行为研究的原始资料。?

(二)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指的是反思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采集和利用相关的各种信息,从多个角度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通过这一过程,全面反映教与学的动态过程。把教学与反思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反思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促进等功能。?

(三)开放性。开放性是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积极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方面听取意见,关注各种可能性,并认识到可能产生的错误。开放性包括这样两种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活力,不断引起学生的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激发他们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二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体系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变换,实行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向联系。?

二、实施教学反思的途径?

(一)撰写教学札记。培养教师坚持撰写教学札记的习惯。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哪怕是只言片语,切中弊端便可。?

(二)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或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功或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分析原因,扬长避短。?

(三)抓住亮点进行反思。所谓亮点就是教学中的独特、新颖、成功之处。它可以是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一个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是平等、自主、合作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学生与文本的一段精彩对话,可以是师生情感碰撞、交融的一瞬间,可以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的一道练习题……凡是让教师激动、兴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值得反思的最好内容。?

(四)抓住重难点进行反思。例如:怎样选择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口?采用哪些生动形象的手段来强化学生感知?如何帮助学生体会语感?怎样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接受重难点部分内容??

(五)抓住盲点进行反思。所谓“盲点”就是事先没想到、估计到,但在进行教学时却发生的现象。具体可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出人意料的表现、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和文本价值背离的独特体验等。这些内容极具有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个重要环节。古语说:“飞瀑之下,必有深潭”。这“深潭”是“飞瀑”长年累月冲击而成的。教师持之以恒的教学反思宛如源源不断的“飞瀑”,也必能造就其教学艺术的“深潭”。

一念永恒 wap.aiquxs.com/48475/

一念永恒 www.aiquxs.com/read/48/48475/

2.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二

一、反思性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关于反思性教学含义, 国外的专家学者作了大量精辟的阐述。我国学者熊川武总结国外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研究, 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 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学习专家的论述,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可知反思性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 从教师的地位看, 在反思性教学中, 教师既是从业者, 又是研究者。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 提出问题, 并开展教学研究, 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2) 从反思性教学的过程看,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不断肯定和否定的认识过程。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敢于批评、否定自己错误的观念和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3) 从反思的形式看, 反思性教学是个人反思与群体反思的结合, 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 从教师的表现看, 在反思性教学中, 教师在追求自己的目标上, 表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 经常评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进步状况, 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 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 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成长的学生。

二、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能力成为新时期对教师的新的和更高的发展目标, 而反思性教学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 反思性教学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

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对教学经验, 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 这样就能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 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

(二)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反思性教学中, 教师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 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 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 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受到质疑, 广大教师开始了对自身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反思。从反思中, 深切地感受到知识的传授只是教学中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于是, 开始尝试使用“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法, 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这样的课堂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气氛活跃, 在师生、生生的讨论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同时又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性教学, 促使教师努力成为一个研究者。

(三) 反思性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

教学是一种道德职业。教师的道德意识的水平如何, 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的投入程度。事实证明, 教师的道德水平越高, 就越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表现出一种执着性和责任心, 它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反思, 善于反思, 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 才会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方式

反思性教学有许多形式和手段, 我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 结合个人教学的反思经历, 总结了如下几点可行的教学反思策略:

(一) 反思日记 (或教学后记) 。

教师在一天工作结束后, 记一下教学体会, 总结当日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 并对其进行分析。日记 (或后记) “帮助你对自己作为教师的情感和认知规律形成洞察力”。教师之间还可以合作, 互相交流教学日记, 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并从中受到启发。反思日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课后思”, 也可以是“周后思”, 还可以是“月后思”“期中思”“期末思”等。

(二) 听课。

听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通过听课, 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年轻教师要多听年长教师的课, 从中吸取上课的一些宝贵经验, 包括课堂管理, 教学方法等。资深的或者年纪大一点教师也应放下架子, 主动去听年轻教师的课, 并将此与自己的教学做比较, 通过这种反思来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作为反思型教师, 还应主动邀请别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 让他人来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 课后互相交流, 反思一些教学细节, 探讨改进措施。

(三) 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策略是指教师应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 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反馈是多样化的, 有对教师上课的看法, 有自己学习的总结, 也有向教师倾诉自己最近不悦的事情, 征求建议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 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然, 教师要想从学生那里得到如实的反馈, 平时须与学生坦诚相待, 互相尊重, 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四) 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

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能力的增强, 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灌注情感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 理论一旦上升到一个高度, 就会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理论的学习, 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 提高教师的反思力, 并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反之, 教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当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与理论不相符时, 应先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若确信无误, 也可对理论产生怀疑, 并向理论的提出者挑战, 共同探讨。这样, 教师才真正算得上是“学者型教师”。

3.实施数学探究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方法;培养能力

数学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猜想、论证与讨论等,得出数学结论. 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并逐步掌握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怎样开展数学探究教学才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呢?

创设探究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1. 从数学概念、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中创设情景

在学习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之后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例1你是否可以类比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然后定义一些新的数列呢?

这时学生可能就会提出等和数列、等积数列等,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鼓励学生去探求它们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关于等和数列的探究如下.

定义:若数列{an}满足an+1+an=d(d为常数),则称数列{an}为等和数列.

由an+1+an=d得an+1=-an+d,即an+1-=-an-. 所以数列an-是以a1-为首项(首项不为0),以-1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从而容易求得an=a1-•(-1)n-1+=a1(n为奇数),d-a1(n为偶数),即是形如a,b,a,b,…的数列(首项为0时也满足). 类似地,可以探求满足an+1•an=q(q≠0)的等积数列{an}的有关结构和性质.

2.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创设探究情景

例2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蔗糖后,溶液就变得更甜了,为什么?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其中a,b分别表示溶质和溶液的质量,m为增加的量. 然而当试着让学生证明时,他们又会发现还要附加条件a,b,m为正实数,且a

通过此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数学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加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1. 对解题策略进行反思质疑

例3设a>0,b>0,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bx.

常规思路是:(1)讨论ax-2的正负,根据绝对值的定义去掉不等式中的绝对值符号,从而求解. (2)讨论bx的正负,根据基本绝对值求解.

由于此题有三个未知量,无论选择哪一条途径,解题过程都是比较烦琐的. 为了优化解题策略,可引导学生对书本上的重要结论提出反思和质疑:能否优化两个基本不等式x>a(a>0)?圳x>a或x<-a及x0)?圳-a0”,不讨论该多好呀.

沿着这一思路,试着将一些a的特殊值代入式中反复试验,结果发现一个预想不到的结论:无论a取何值都有x>a?圳x>a或x<-a及x

解析ax-2>bx?圳ax-2<-bx或ax-2>bx?圳(a+b)x<2或(a-b)x>2. 因为a>0,b>0,所以(a+b)x<2的解集是xx<. 下面只需要讨论(a-b)x>2的解集就可以获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了.

①当a>b>0时,由(a-b)x>2得x>. 从而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②当a=b>0时,由(a-b)x>2得x∈ . 从而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③当b>a>0时,由(a-b)x>2得x<.从而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2. 对问题差异性进行反思质疑

例4函数y=logsin30°(-x2+logax)的定义域为0,,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有些资料上的参考答案是:由-x2+logax>0知x2

图1

如果不善于思考,轻信答案,就不会提出下面的质疑与反思:“函数y=logsin30°(-x2+logax)的定义域为0,”与“函数y=logsin30°(-x2+logax)在区间0,上有意义”有什么区别?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差异是非常大的. “函数y=logsin30°(-x2+logax)的定义域为0,”表示自变量x能在0,内取值. 而“函数y=logsin30°(-x2+logax)在区间0,上有意义”却表示自变量x不一定只在0,这个范围内取值,由此说明参考答案是错误的,它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前一个问题的解答应为:loga=2?圯a=.

反思与质疑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求异性思维. “学贵有疑”,许多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与质疑密切相关. 质疑可以让大家认识到自己在认识、解决问题中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是否优越. 通过反思质疑将产生高一层次的思维成果.

对数学特例进行推广、归纳,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例5设p>0,q>0,且p3+q3=2,求证:p+q≤2.

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比较法和综合法、反证法.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还有其他的方法证明这个不等式吗?引导学生去探究.

下面选择两种方法加以证明.

1. 换元法(均值换元)

设p3=1+t,q3=1-t,则-1

所以(p+q)3=p3+q3+3pq(p+q)≤2+3(p+q).

移项、因式分解得(p+q+1)2(p+q-2)≤0. 所以p+q≤2.

2. 构造法(构造方程)

设p,q是方程x2-mx+n=0的两根,则p+q=m,pq=n.

由p3+q3=(p+q)[(p+q)2-3pq]得m(m2-3n)=2,所以n=.

由Δ=m2-4n=m2-≥0,

解得m≤2即p+q≤2.

其实,关于此题曾有人探究过,竟有15种证法之多.

在探索解法过程中,你有哪些启示?你还能变换条件或结论得出其他问题吗?你能类比或联想到一些不等式吗?你能证明或否定它们吗?把你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让我们共同分享吧!下面是关于此题的一些变式题.

变式1(改变结论)若a,b∈R+,a3+b3=2,则ab≤1.

变式2(改变条件)若a>0,b>0,a2+b2=2,则a+b≤2.

变式3(弱化条件)若p,q∈R且p3+q3=2,则p+q≤2.

变式4(条件、结论互换)若a,b∈R+,a+b=2,则a3+b3≥2.

波利亚说:“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类似的结论,大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在附近就有几个.” 本案例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探究,既复习了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又加强了不同章节知识间的联系,优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并让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探究的喜悦,养成遇事想探究的习惯

例6设tanα,tanβ是关于x的方程mx2+2x+2m=0的两个实根,求μ=tan(α+β)的最大值.

问题给出后,一般学生都能根据韦达定理建立目标函数μ=. 然而,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求得发展呢?笔者采用如下方法:

1. 低起点,导其成功

方法1因为μ=,所以μ2=,即μ2m2-28m+12=0.

所以Δ=282-4×12μ2≥0.

所以≤μ≤.

所以μmax=.

上述解法是否正确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考虑m的取值范围,以及取得最大值时m对应的值是否符合条件,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由方程有实根可得:m∈,3,又当μ=时,m=∈,3,所以最大值能够取到.

2. 多交流,相互补益

上述问题有没有其他解法呢?学生各抒己见.

方法2设t=,由题设方程有两个实根,得m∈,3. 于是t∈,3. 从而μ==. 再利用判别式法求解.

方法3由μ=得μ=. 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方法4因为μ2=,

所以μ2=-122+28,令=x,x∈,2,注意到μ>0,化归为二次函数求解.

这样,在积极的交流和相互的启发中,优生获得了反思的时间,基础差的学生赢得了思考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能发现问题的新解法,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逐步形成遇事多探究的习惯.

4.《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反思 篇四

本堂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导入,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的“五位一体”;学生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既是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也是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

不过,要上好这堂课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次,要求师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要有真正的实践活动,收集好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再次,上课的地点要比较先进,要有带多媒体设备的网络教室。因为,有些文化的具体内容,光靠老师说是达不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学生无法真正的得到体验和感悟,也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目标。

5.有效教学的三条途径 篇五

第一条途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途径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

一、出示尝试题;

二、自学课本;

三、尝试练习;

四、学生讨论;

五、教师讲解。

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

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在汇报时,‚后进生‛有优先权;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3.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第一个‚三‛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三个追求: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三‛指的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指的是六个教学步骤,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4.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有五个: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阅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第四,评议。就是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5.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其主要步骤有: 第一步,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

第二步,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第三步,复习。梳理一下自己已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第四步,作业。也就是练习。第五步,改错。这一步相当于卢仲衡老师倡导的‚当时知道结果‛。学生做了练习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改错。

第六步,小结。

这几项教改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

第二条途径:“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还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当然,教师不能脱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的意识。

这条途径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接下来,我们看看几个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

1.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这种教法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为理论设计基点,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三主‛和‚四式‛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这一理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的教学结构模式,即‚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其操作方式为:

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

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

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6-8人分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

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

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提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需要10分钟左右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检查学习效果。

第六步,总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及时得到强化。

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金华一中于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学案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讲学稿‛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讲学稿‛像一根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正如该校校长陈康金所说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解释、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除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外,讲学稿还是学生的练习册。东庐中学的教师除了‚讲学稿‛上题目外,原则上不允许再布臵课外作业。对每份‚讲学稿‛,教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此外,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考评也紧紧围绕‚讲学稿‛。东庐中学测试或考试时,教师通常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目标。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和装订,就成为很好的复习资料。

第三条途径:“温故知新——培养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两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6.实施中学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六

目前, 杭州市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主要有:反映浙江省丰富的区域教育资源, 面向本土、服务本土学生发展需要的通识教材《人·自然·社会》;整合了杭州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本土知识, 融合了道德、法律、安全、人口、健康、城市、环境等社会常识的专题教材 (义务段) 《我与杭州》;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 以开放的视角整合了杭州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现状并把第二课堂场馆的相关内容贯穿其中的专题教材 (高中段) 《杭州人文与社会》。

众所周知, 地方课程的师资队伍近乎“零起步”:一是没有基础, 上岗前的培训缺少课程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二是传统学科教学方式的巨大惯性, 使得很多教师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沿用了口授灌输的教学方式, 且许多教师对地方课程的教学仅有使命感和“良知”, 缺乏专业的荣誉感, 因此教学效果普遍不够理想, 离课程的根本目标有较大距离。这样的情况目前尚无法进行根本性的改观, 但在现有教学框架之下,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向课程的根本目标前进一大步, 仍是有可为的。

近几年, 我们一直在探索改进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们体会到贴近生活选取资源、自拟目标重组资源、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提高是实施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也应该成为实施地方课程的指导理念。

一、贴近生活选取资源

地方课程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关心社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果课堂教学中选定的题材脱离学生的具体生活, 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 就不能引起学生共鸣,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内容”开展地方课程教学, 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一】“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教学比较

“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我与杭州》 (老版本) 第七册的第十九课, 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目:让杭州的天更蓝, 让杭州的水更碧, 让天堂远离垃圾。以下是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 (教学对象为浙江省桐庐县三合中学的学生) :

教师一

[引入]介绍杭州的空气质量排位 (数字说明) 。

[提出问题]问题为:“你觉得杭州的环境如何?” (引出“生活环境”的概念并加以解释)

[情境创设]介绍杭州的重工业区半山的相关情况。

[活动]首先提问:“如果你是将入住半山的公民, 你会给我们主管部门提什么建议?”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关停搬迁半山重污染企业, 如杭州炼油厂、杭州玻璃厂、华丰半山发电厂。”接着向学生介绍:“杭州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气的排放。此外还有个严重的源头就是汽车尾气的排放。”之后, 学生再围绕“作为环保小公民, 你在这场空气保卫战中能做些什么?”这一问题开展活动。

教师二

[引言]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答案是来自学生的生活) 。

[引出]教师介绍:“近年来, 我市采取了污染防治措施, 目前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为轻度污染。我市的水经过排污控制与改造, 全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良好, 湖库型和地下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我市的垃圾经过处理和利用, 资源的损失也大大降低。” (与当地资源紧密结合)

[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寻”:“我们校园里有哪些主要的环境污染?”然后出示在校园里拍摄到的一段录像, 并让学生“思”:“哪些污染中有你的‘一笔’?我们需要一个纯净的校园, 你能为我们的校园做些什么?”最后, 教师出示在校园里与清洁工人对话的一段录像。 (学生身边的环境———学校环境)

对教师一的评析

教师个人素质非常好, 课堂表现也很成功, 环环紧扣, 从知识点的落实来讲, 相当到位, 重点也很突出。但是, 教师引用杭州的例子对桐庐的学生来讲太遥远, 就像是在听一个故事。纵观整节课, 教师的主导性很强, 学生的思想投入则远低于教师, 很难引发感情上的交流。

对教师二的评价

教师从地方课程的教材中选择了一个主题内容, 通过挖掘地方和校本资源,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用熟悉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使学生感同深受、身临其境。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 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用自己的知识, 让我们的家园, 天更蓝, 水更碧;用自己的行动, 让我们的家园远离垃圾!”就会上升为实际的行动。

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都会选择一个典型的事例作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切入口, 而如果这种事例来自于学生身边, 往往比来自于教材上的要有效得多。地方课程的精髓就是“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地方课程的教学要把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使学生面对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参与社会各种活动, 探究社会生活的本源, 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 养成关爱生活、联系实际的习惯。这些也正是地方课程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地方课程的实施重点不是为掌握更多知识, 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关注社会、融入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二、自拟目标重组资源

地方课程的教材内容丰富, 但课时少, 授课取材的问题突出。实际上, 无论是哪一本教材, 与其说是教材, 倒不如说是教学资源, 它们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备课的资源或教学的参考。对于地方课程来说, 可以利用和开发的东西比其他学科还要多得多, 如教师自身的资源、学生的资源、环境因素的资源等等, 这使得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更为突出。这时用“就地取材、因需命题、有效整合”的理念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就能提纲挈领、去繁就简, 从而使教学的实施具有生气。

【案例二】“教学内容处理”比较

以下是浙江省嘉兴市的两位教师在《人·自然·社会》 (七年级) 第14、15和20课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的方法:

教师一

教师逐课进行教学, 以下是各课教学的主要情况:

第14课·周游浙江:通过教学, 让学生了解浙江地形的分布。

第15课·七山一水二分地:让学生体会浙江的“七山一水二分地”, 通过收集反映家乡地形情况的数据资料, 归纳出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

第20课·两大“粮仓”:通过材料阅读, 让学生了解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是浙江的主要农耕区, 是浙江的两大“粮仓”。

教师二

教师重组了三课内容, 根据嘉兴学生的发展需要, 将嘉兴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等地方性资源进行了整合重组, 并形成了“周游浙江之走近嘉兴”的课题。师生通过共同了解嘉兴的社会经济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 探究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本土资源, 有效激发爱乡情感, 感悟“嘉兴的也是浙江的, 浙江的也是中国的, 本土的也是世界的”。

对教师一的评析

教师根据教材原有文本, 按章节的重、难点要求详细地介绍书本上呈现的内容, 从教材传授的角度来讲很全面,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也比较好, 但学生是被动学习, 兴趣不浓, 他们得到的仅仅是对浙江资源的一般认识。这种“见教材上教材”的做法, 教师准备时间少, 与地方课程的设置理念有一定距离。

对教师二的评析

教师在自主选择教材原有三课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的地域资源特点, 将三课内容再度进行重组, 形成“周游浙江之走近嘉兴”这一课题,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资源, 并在了解家乡的同时也了解家乡在浙江的地位。这样, 由小到大、由点及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也学会了关心身边的事物, 还学到了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自拟目标进行资源重组的做法, 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量大, 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重组教材内容, 不是简单地将教材资源进行汇集, 更不是全盘否定, 而是要根据学情需要, 适当地拟定教学目标, 再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有目的地将原有的材料进行有机整合, 并选择一个内容作为切入点, 围绕目标, 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文本。实施这样的文本, 贴近学生, 引人入胜, 教学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三、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提高

在实践中学习强调亲身参与,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指导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多个实例证明, 采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把地方课程演绎得十分精彩。我们可以利用地方课程的教材资源丰富的优势, 放手让学生组织开展各种与之相关的活动, 定目标, 订方案, 实施活动, 对活动进行小结, 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都有参与的机会, 都有成功的体验, 并使自己的思想逐渐得到升华。

【案例三】“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场馆之一——历史的踪迹”教学比较

“杭州的第二课堂活动场馆”是杭州市高中学生用的专题教材《杭州人文与社会》中的一个篇章, 介绍了杭州市的各级各类场馆。此内容是基于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 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生活品质之城”, 提升公益性场馆社会效益而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那么如何引领高中学生走进熟悉的场馆寻访故人的足迹、了解杭州的历史呢?下面是两位教师教学“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场馆之一———历史的踪迹”的相关情况:

教师一

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三大博物馆的藏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良渚文化博物馆和良渚文化的意义;了解杭州历史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及我国古代伟大工程———大运河;了解钱王祠、南宋官窑博物馆, 把握古都杭州的发展轨迹。

教师二

1.导入。播放杭州部分第二课堂场馆的图片, 引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请学生说说自己去过哪几个场馆,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2.思考。第二课堂场馆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3.讨论。提出问题:如果要去参观, 你喜欢何种形式, 并且最想参观的是哪些场馆?为什么?

4.设计活动方案。发放辅助资料, 明确活动要求。

5.汇报交流, 修改活动方案。

6.课外实施活动方案。

对教师一的评析

教师只是机械地讲解教材文本的内容, 而未从课程设置的目的出发, 引领学生自主了解杭州的场馆。

对教师二的评析

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架构上 (场馆内容介绍) , 更没有说教, 而是让学生选择最想去的场馆、设计去场馆的活动方案, 不知不觉地把学生从学校引入了场馆。学生带着好奇心到场馆了解杭州的历史和文化。在这里, 一切以学生为主, 一切以活动为载体, 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会、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 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集体的智慧。

我们知道, 社会需要的并不是仅仅知识丰富的人, 而是大量受过全面教育的人———会思考、会行动、有能力并关爱他人、有责任感的人。地方课程的核心作用正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关爱他人的情怀, 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关爱能力与责任感的形成不具有先天性, 需要在各种实践锻炼中获得。

7.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复习;实施途径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高考制度也不断的变化着。为了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学校教学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传统的数学复习课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指导,导致复习效果差,复习效率低。如何进行高效的数学课程复习成为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关注的重点。

一、自主导学复习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师转变课堂角色,教学应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复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复习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教师仅仅是为学生创建一个合适的复习情境,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境下自主复习。学生自主复习的时候,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水平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和复习内容,通过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调控,最后达到复习目标。在自主导学策略中教师是作为课堂的辅助者出现,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采用这样的复习模式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开展“函数图像”这一复习课程的时候,教师将本节复习课中掌握函数图像和变换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在认清本节课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对函数的图像进行复习,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或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则教师应该及时的给出引导,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知识点。

二、交流归纳复习策略

在高中数学复习课程中使用交流归纳的复习策略是有规则的。例如在复习抛物线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课前要求,要求学生能将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和抛物线的定义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自己归纳总结的知识点,或者将自己归纳总结的成果展示出来,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接着,教师可以选择一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将自己总结的相关抛物线的知识点展示给大家,教师再根据学生给出的知识表格或提纲再次强调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和定义,针对学生总结归纳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对不完整的定义和性质进行相应的补充,最后课堂和学生活动做出总结性的评价。通过交流归纳的复习策略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在复习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帮助学生完善了知识体系。

三、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复习策略

自我诊断和自我反思要求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思考和检验,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思维回路,将思维回路作为开展反思的基础。学生平常对易错题和难题等应该有一个自我整理,并且针对整理出来的错题难题有解决方法的总结和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模式的训练,对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因此在高中数学复习过程中,采用自我整段和自我反思的复习策略能有效的提高复习的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我反思教学模式并不是仅仅针对学习过程中经验的总结,还必须注重数学学习过程的总结,对学习中易出现错误,理解有误区的地方,必须要深刻的反思,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学习方式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和自我反思能重新审视自我学习方法和自我学习行为,以科学、灵活的方法来复习数学知识,开展高中数学复习活动。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复习策略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保证数学复习教学正常顺利的展开。

四、结束语

高中复习课程通常会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中也会呈现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特点。通过对高中数学有效复习教学的实施途径的探讨,为新课程改革中复习教学策略提供的新的改革思路。以有效的复习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深化了学生的思维,还能帮助学生梳理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施建萍.简析高中数学有效复习教学的实施路径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5,08:104-105.

[2]张心心.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沈晓敏.高中数学有效复习教学的实施路径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3,26:41.

8.《教学反思途径与方法》的读后感 篇八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认识教育教学规律,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首先是教师自身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的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但教师在反思内省的基础上,融合“他者”的视角尤为重要,同伴、学生、专家、理论文献等多种途径为我们的教学反思提供多种侧面的观照。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还需要群体的支持。因而合作的姿态有助于更为可观、科学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属于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具体来说,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学生成长和自身成长。教学反思有助于改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反思实践者作为教师的一种新形象,具备了如下角色的特性:学习者、观察者、批判者、协作者和研究者。只有当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具体情境中获得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思意识,以及对教学经验的实践进行反思的动机,才可能有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内涵上的更新,才可能有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从书中列举的案例可以看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能够看出许多平时忽略了的优点或问题,同时,学生独特的视角有别于成人的体验和感受,能够时时提醒教师:教学工作是非常具体的、细致的、滋润人心田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从学生反应的细微变化中捕捉教学反馈信息;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打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善于倾听,把学生看成是自己成长过程的小帮手,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之余,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知识结构与视野开阔了,就能更全面、深刻地看待问题,而不会局限在教学实践的表面效果。

“生日统计表”的案例很感人,表明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公平诚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教师,喜欢英语课。此外,教师要不断完善、提高自己,让学生从心底佩服教师,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赞同简老师的观点:我原来一直认为在现时这个社会,人们因家庭背景或其他原因,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竞争的起跑线上。要在这样的前提下追求教育公平和公正,是不容易的。可是,等到我坐下来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开始回忆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发生的教育故事后,我慢慢意识到我们做教师的,原来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年龄虽小,但他们懂感情。他们中总有人考试成绩一般,但他们同样有欣赏别人和被别人欣赏的权利。我们应该让所有的孩子在平等的天空下快乐地成长。每一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聪明。有些学生某方面欠缺,甚至一窍不通,而他却可能有另外的才华。我们做老师的有时过于看重分数,认为分数高的就是聪明,而忽视了那些分数低而又有某些才华的学生,这使好多学生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我们做老师的往往不会喜欢那些自卑的、目光无神的学生,但我们可能忘记了,这些学生的自卑,他们的目光无神,恰恰与我们对他们的态度相关。

对于集体备课能够集中教师智慧于某一特定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之间通过自我审视、同行切磋,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9.实施公共部门人力有效激励的途径 篇九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应该从多角度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有效激励的条件公共部门是国民经济中唯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以为广大居民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在特定的区域内管理公共事务,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实体。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是指政府采取有形的或无形的激励手段,引导部门员工的持有特定的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从而达到部门目标的过程。

实现公共部门的有效激励当然需要一定的条件。由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有效激励的条件是:

1.1 拥有共同的组织目标

共同的目标源自于组织内的个人拥有和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个人不断强化学习,形成良好的服务精神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1.2 有效地的协作

部门间的有效协作是实行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一些激励手段比如培训激励和职务晋升激励没有强烈的部门协作意愿是难以实现的。

1.3 充分的信息交流

充分的信息沟通是获得理解与支持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计划,达到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激励的前提。

1.4 拥有一定的资源资源

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公共部门可以控制和利用的这些资源是实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有效激励的保障。

2.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现状分析

2.1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的方式通过激励手段来调动公共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公共部门对公务员的奖励形式上看,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主要分以下几种:

2.1.1 薪酬激励

薪酬激励是公共部门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着成绩和贡献的公务员在薪酬方面给予提高的一种激励方式。它包括:工资、奖金、津贴、旅游、带薪休假等方面。

2.1.2 荣誉激励

荣誉激励是公共部门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着成绩和贡献的公务员给予荣誉称号等方面的一种激励方式。它包括:口头表扬、通报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

2.1.3 职务晋升激励

职务晋升激励是公共部门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着成绩和贡献的公务员通过提高其行政职务的一种激励方式。

2.1.4 培训激励

培训激励是指公共部门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着成绩和贡献的公务员在培训方面给予提高的一种激励方式,它包括:出国留学、进高校进修、送到先进的部门交流等。

2.2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2.1 组织目标的不合理

确立一个合理的组织目标是公共部门存在的基本前提,而我公共部门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存在组织目标缺失。

2.2.2 考核体制不合理众所周知,在人力资源中绩效考核是基础,是进行激励的主要依据。

2.2.3 薪酬制度不科学

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无疑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的有效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结合企业战略要求按照科学的绩效考核结果较公平的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薪酬制度。

2.2.4 流动机制的缺失

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是确保公共部门就有活力的有效保障。企业一般用有效地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来达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3.完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的对策

如何有效激励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根据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特点和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激励:

3.1 构建合理的目标制定机制

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政府服务理念,转变指令式的管理模式,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满足社会需求。其次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在充分考虑组织内外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组织的目标,把组织目标成为个人与部门共同奋斗的共同愿景,要指出是公共组织要把这种机制固定化,以某个部门为试点成熟后再往外推广。

3.2 进行有效的荣誉激励

有效地荣誉激励可以使个人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有一种满足感。诚然,我们应重视薪酬激励,但也不应该忽视荣誉激励的作用。公共部门要根据情况让二者结合起来达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

3.3 建立完善的公共部门的绩效

薪酬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绩效和薪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要达到有效激励就要使绩效薪酬整合到一起。笔者认为首先要为有效激励奠定物质基础。

3.4 建立现代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模式

公共部门流动模式的不合理也是难以实施有效激励的原因之一,首先要畅通公务员的进出机制,择优录取;严格进行绩效考核对不合格的公务员要实施优胜劣汰。其次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横向流动。最后以绩效考核为依据实施合理的职务晋升制度,实现晋升机制的合理合法合情。

10.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十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20-02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体育课堂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 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谈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掌握到掌握,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变化和提高。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仅有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获得这一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2.1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上体育课,有的教师目标随意性较大,主要有目标不完成和目标转移等情况,学生对教学要求大多数模糊不清,一堂课学下来不知道自己学些什么。下面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水平四篮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运动技能目标:学生了解篮球项目的锻炼价值,掌握篮球项目的学练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学生通过练习发展身体协调性和弹跳力以及灵敏、力量、速度素质,增强体能。

心理健康目标: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展现自我,通过比赛增强自信心,得到成功的喜悦。

社会适应目标:学生积极进取,快乐地与同伴进行配合,在协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高度责任感。这种目标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什么也没说。真正要在这一节课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交待不清,给人一种帽大头小的感觉,让人看不明白,但有些人还把这作为一个样本来教给大家,害人不浅。

2.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念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而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开发、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以投掷类教学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中的挥臂动作,可以采用掷纸飞机比远、扔纸团、投绳等学习内容;为了提高投掷中的出手速度,则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等轻物对墙对地投掷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2.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实施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把知识技能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是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体育教学当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都应当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挺身式跳远课时,教师首先分析教材内容的特点,认为即使教师的示范动作再优美也为空中一瞬既逝的动作。学生很难建立动作表象。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教师选择了先让学生观看教学分解挂图的做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交流讨论初步建立动作表象,然后,大胆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作用。发挥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承担一定角色的作用,使每个同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2.4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实施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强大动力。眼下听课,你会时不时听到有节奏的“啪、啪、啪”鼓掌声“你真棒!”“你真聪明!”,一节课,往往掌声不断,赞声不绝。有的一节课下来,几乎人人都得了小红花,觉得表扬得来实在太容易。课堂评价成了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和点缀,评价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

3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4-5-25日,第6版

[2]刘小红、李军兰.体育教学目标设置的四种策略,中国学校体育.2002.4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十一

课堂演示实验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

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探索新事物的过程. 如, 学习苯的物理性质时, 苯和水都是无色液体, 当它们取量差不多时, 搞不清苯在哪一层, 怎样通过实验来确定呢? 有学生提出继续加苯或水, 也有学生提出加碘水, 还有学生提出加入有色溶液, 如CuSO4溶液等.

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 边讲边演示, 学生只是边听边观察, 虽然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实验的要领, 但学生只是被动参与, 没有动手机会,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能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 增设开放性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 把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 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遗憾, 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精神. 如, 把Al ( OH) 3的制备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 ( 1) Al ( OH) 3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氨水和Na OH溶液, 现象如何, 解释原因. ( 2) Al ( OH) 3中分别通CO2和滴加盐酸至过量, 现象如何, 解释原因. 这时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动手动脑能力, 从现象到本质进行观察分析总结, 从中获取第一手信息, 与此同时, 教师不适时机的提出实验室制Al ( OH ) 3有哪些方 法, 学生由实 验不难得 出, 实验室制Al ( OH) 3的方法有两种, ( A) 由Al3 +与氨水反应制; ( B) 在含Al O-2的溶液中通CO2, 并对Al ( OH) 3的两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Al ( OH) 3只溶于强酸强碱, 不溶于弱酸弱碱.

三、大胆探索改进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中, 不能一味依赖教材, 而要大胆探索, 不断改进, 尽可能使演示实验操作简便, 现象明显, 更安全, 污染更小. 如, 做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时, 利用启普发生器原理, 设计了如图装置. 实验时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硝酸, 打开活塞, 硝酸流入试管中, 开始反应. 如是浓HNO3, 当红棕色气体上升到试管口时, 关闭活塞, HNO3在气体压力下, 流回长颈漏斗, 反应停止. 这样, 不会有有毒气体排入空气中, 这个装置操作简便, 效果明显. 做铜与稀HNO3反应实验时, 关闭活塞, 产生的气体为NO, 但部分NO与试管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 现象受到干扰, 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排除试管中氧气的干扰, 提高可视效果. 学生提出用H2和CO2气体来排除氧气的干扰, 通过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 提出了如下方案: 在试管中加入一些 石灰石, 再加入稀HNO3, 待石灰石溶解后, 再加入铜片, 效果明显, 观察到了无色的NO, 最后打开活塞, 让少量NO气体从导管口逸出, 看到一丝明显的红棕色气体. 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重视对意外实验现象分析

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那么, 意外实验现象可作为一条有效的探索途径. 实验中若出现意外现象,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抓着机会, 充分利用意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如, 高中一年级新教材讲放热反应时, 将几小块铝片加入试管, 再加入5 m L盐酸, 几乎没有反应, 过了一段时间, 开始出现气泡, 一旦出现气泡后, 反应明显加快, 温度很快升高, 最后可达80 ~ 90℃ , 为什么过较长时间才出现气泡, 学生开始讨论, 铝与盐酸一接触就要反应, 说明刚开始铝没有与盐酸接触, 那铝片表面是什么呢? 教师再展示表面已被氧化的镁条, 学生很快能答出铝片表面已被氧化, 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必须将这层氧化物除去以后, 铝才与盐酸反应. 只要铝与盐酸开始反应, 放出的热使反应速度加快, 现象十分明显.

五、加强课外家庭实验指导

课外实验包括兴趣小组实验和家庭小实验两种, 兴趣小组实验一般与生活实际直接联系, 如, 测定雨水的p H, 水质的污染状况,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等, 这些实验往往没有现成方案可套, 学生要完成必定要具备大面积搜索知识的能力, 严密的思维, 较强的预见性和灵活多变的解决方法.

家庭小实验是现行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忽视, 这些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 丰富了教学内容,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同时也增添了教材的活泼性、新颖性. 家庭小实验题目可由教师布置, 也可由学生自己设计与选择. 无论哪种形式, 只要学生独立完成, 就能增强他们学化学的兴趣, 又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 由于家庭小实验没有考查的压力, 约束小, 学生更放得开、大胆尝试, 随意多变, 对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 如, ( 1) 检验食盐中碘的存在形式; ( 2) 蛋壳的成份; ( 3) 除去热水瓶及水壶中的水垢. 如果学生能把所做的实验写成实验报告或归纳成小论文, 那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将有更大帮助.

12.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初探 篇十二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彭家芳

调查资料显示,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不喜欢作文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影响最大的原因,则是作文课堂教学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作文课堂教学不成系统,随意性很大,教学方法不科学,结果是教师教而未教,学生学而未学。长期以来低效的作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探索作文课堂教学有效的途径,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已经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目前,市教研室组织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进行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作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在平时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初步的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探索有一定的成效。

一.打破旧的作文教学模式,将阅读与写作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

过去,我们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隔离开来,各自为阵,但这种与阅读教学相分离的作文教学违背了“积累客观现实体验—整理思维—语言文字表达”这一作文训练规律,势必达不到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因此在作文课堂教学时,我将阅读与写作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先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从中受益无穷,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并将这种方法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如我在教学《如何进行侧面描写》时,先让学生阅读运用侧面描写的文章如《口技》《陌上桑》等,让学生从阅读这些文章中体验到侧面描写的好处和魅力,然后再指导学生运用侧面描写去写作。

二.探索多种有效的作文教学形式

为了改变目前作文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的局限,我在教学中,探索了一些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形式。如在进行了《抓住特点 写活人物》的作文课堂教学,采用了仿写法、表演法、观察法等。仿写法,要求学生模仿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人物的特点,然后模仿范文中写人物时先概述,后祥述的方法;还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表演法,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我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法,请本班擅长表演的四位学生现场表演了一段歌舞,然后要求学生抓住表演者的声音和动作的特点来写。观察法,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观察一个人,然后抓住这个人的神态和外貌特点来写。当然作文教学的形式远远不止这些,每个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形式。

三.特别要注意作文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我发现在作文课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要么教师指导的太多,学生没有时间动笔写;要么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学生依然不会写。教师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的时间组织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是必要的,但也要掌握好度,要让学生有时间去练笔,将教师的指导乘热打铁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四.探寻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反馈方式,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由教师统一评改的方式,一是延误时间,二是标准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要通过作文批改来有效促进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对此进行改革。我在教学中尝试着根据训练目标,师生共同制定评改标准,当堂由学生自改和相互评改,最后由教师抽改,只要达到标准,就不吝啬分数。每次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高分,学生也能明确自己的症结,便于学生再度提高。

13.英语课堂教学自我反思的几种途径 篇十三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作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

教学实践中,要自觉坚持自我反思,努力成为反思型和研究型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给自己的教学“挑刺”,寻找问题,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吻合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自我纠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不断完美。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教学反思被视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特别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的公式说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以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惟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新更高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本人从事高中英语教学近十年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教学反思,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在课堂教学后反思。

课堂教学结束以后,老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将成功的做法、经验以及教训记载下来,用于指导今后的教学,这是教学反思最有效的一种途径。这种反思主要是以教学后记的形式来表现,即以随笔的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比如:本节课的导入过程有

什么可取之处?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如何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调控,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采取了哪些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环节并没有按计划进行,为什么?这节课有没有令人惊喜的“亮点”?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个“亮点”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的失败之处在哪里?今后的教学方案该怎样调整?等等。几年的体验充分证明,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不仅积累得失,完善自我,而且是进行教育科研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一例疑难,一则教训,一丝启发,一点体验,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在学生评价中反思。

课堂是教师、学生及其环境之间形成的多种功能的综合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整体,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复杂系统。学生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善于倾听学生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来获取学生对我的教学评价信息:

1.英语日记或周记。从高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逐步养成用英语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并尽可能地全收全改。日记或者周记灵活性大,内容丰富,学生易动笔,而且对书面表达的训练也很有帮助。学生在日记或周记中一般都会谈及学习的喜与忧、苦与乐、付出与收获、成功与失败,会流露出对老师教育教学的真情赞美和善意的期盼。我通过批改,阅读学生的写作内容,了解他们的心声,明确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反思,改进教学。

2.学生评教的问卷调查。每学期学校都要统一组织进行一至两次学生评教评学活动,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职业道德、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评分定等,从学生无记名的真实评价中,我看到了学生对我教学的客观反映,听

见了学生的心声,知晓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更明白了自己教学中应该改进之处,为我进行有效的反思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3.师生座谈与交流。每学期我都要在自己所带的班级中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召开二至三次座谈会,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师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毫无保留地说出对老师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指出老师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加深了解,增强信任,获取了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便于自我反思,改进教学。平时我也经常有针对性的找一些学生,包括科代表在内,进行个别交谈,以此了解学生对我英语教学的评价,及时反馈,随时调整不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行为。

三、在老师和领导的评价中反思。

同事评价是教学评价最重要也是最起作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同事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既可借鉴他人的经验,又可吸取自己的教训,避免“孤芳自赏”,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和提高。主要形式有: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以同组老师的集体智慧进行教学设计与探究。每周在年级组学科集体备课时间里,我虚心听取同事们的想法,研讨教材教法,总结教学得失,取长补短,反思提高。

2.课后评课。每学期我都主动带头在教研组内主讲公开课或者示范课,有时还参加学校或县教研部门组织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课后均组织了评课活动,通过执教者自己的评说和反思,听课者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评价,主持人的总结等程序,使所有老师都有收获。在评课中,我们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理性地思考同事的评价,从而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3.质量分析。每一次学校或年级组组织了大型的考试以后,备课组都要进行质量分析,除了定量的数据统计以外,还围绕试题以及考生的答题、得分等方

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总结出自己以及备课组全体老师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透过考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4.年终考评。每学年结束前,我们都要进行年终考评,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和考核,要求教师个人认真反思本年度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总结成绩,析问题,我便自觉地抓住这个机会来进行反思,为下一个年度的工作打好基础。

14.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十四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和理解。 知识来源于生活, 如何将化学知识“生活化”, 用书本中的知识和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 了解彼此间的共同点。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 没有那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由浅到深, 逐层理解。 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应用, 理论与实际结合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如何使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之中, 并进行探索和研究才是根本。这样做才能在提高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同时, 加深知识的实践运用。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它可以用于辅助教学。 然而, 部分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偏于表象。 在提取生活素材时, 粗糙滥制, 这样就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获得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比如在讲酸性物质的知识时, 搜集很多类的酸性物质素材展示给学生作为开课前奏, 这样会使学生不知所措, 虽然信息量大, 但没有重点, 既浪费精力, 又收不到好的授课效果。 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就是素材提炼和处理, 但很多教师在这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改进。有些教师将那些与相关化学知识关系不大的素材强行牵扯到一起, 这样失去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因此, 教师在选取素材时要对号入座, 以免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例并不相符的情况发生。

三、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1.教学形式生活化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学大纲虽然内容众多, 但是元素化合物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过程。 但是其内容是比较难懂、生涩的, 而且平常接触很少, 学生对其的掌握理解非常困难。 授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一方面要做到认真、 仔细和深入, 另一方面将知识点穿插于日常生活中, 便于学生理解。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知识点的讲解要层次分明、由浅到深, 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 稳步前进。 化学知识虽然是比较枯燥的, 但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事例, 因此如何使化学课堂更有吸引力, 就要教师多寻找生活中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素材, 并制成相应的课件或作为实验内容。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熟悉和宽松的类似于日常生活的环境中, 将教师想教授的知识点理解并记忆。 与此同时, 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生活实践, 将知识用于生活之中, 学以致用,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

2.教学情境生活化

教师在新知识的教授时, 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调节课堂的气氛, 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非常有效。 比如, 在讲“酸”这一课时, 可以创建一个生活情境:小婉回到家看见妈妈在用水壶煮醋, 问妈妈在干什么, 妈妈说:“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为什么醋能除水垢呢? 这个在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很多学生不理解, 但是根据酸的性质, 可与盐类物质发生反应。 醋是由乙酸和水构成的, 具有酸性, 水垢是由各类的难溶盐即碳酸钙、碳酸镁等, 二者结合将不溶盐类溶解并放出二氧化碳。

这个事例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酸的性质, 以及酸和盐的反应等问题, 还可以深入诱导, 比如除去卫生间中的污垢等。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又促进他们用化学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理论与实际结合。

3.课堂实验生活化

化学实验是在化学授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对于其兴趣很浓, 但是在实际授课中, 教师给予学生的实践机会并不多, 学生的操作经验太少, 手动能力较弱。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现阶段仍是应试教育作为主体, 成绩为主的理念在前, 老师们对于实验并不重视, 另一方面是由于实验器材的短缺, 不能为学生创造有利的物质环境。 老师可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器械进行实验设计。 如, 酸碱反应, 在课余后, 让学生以生活中的纯碱和白醋为实验药品, 二者相互混合, 就会发现而反应剧烈并且有气体产生, 验证课本中的知识是否是这样的。 这类实验简单易行, 而且无危险, 材料易获得。 学习的重点不是死记硬背, 而在于理解和掌握。 再比如,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课中, 授课老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有关素材引入课堂, 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铁器在空气中会生锈? 为什么木炭可以燃烧? ……这类问题很多, 引入后进一步向学生解释原理, 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即铁锈) 。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事件都离不开化学, 正如一句话“生活皆学问”。 将课本中的知识引入社会, 融入生活, 成为学生实践的途径, 完成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三、结语

高中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如何开展生活化化学教学, 要从其根本理解并执行, 即生活化教学的目的、知识构成、开展过程、成果总结等各方面的生活化。 将理论知识用生活中的事例去包装, 将课堂带入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活力, 建立生活化的化学教学体系, 完美地将生活与化学教学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何双安.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J].化学教育, 2013 (4) :20-23.

[2]门娟.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J].赤子, 2014 (10) :172.

[3]孙彩霞.化学教学构建生活化课堂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10) :13-16.

15.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十五

1 创设体验情境 感悟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教师(可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注重所谓的“精讲多练”而使学生陷入“题海”,缺乏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概念引入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而学生往往只注意对定义、公式的“死背硬套”而被动地完成物理作业,缺乏对物理概念应有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其结果必然是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概念不清以致于越学越难,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显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引入的原因,即深刻领悟概念引入的原因是理解与掌握物理概念的前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验情境,把物理概念与体验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情境感悟让学生获取宝贵的感性认识,在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深刻理解概念引入的原因,以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

例如,功是中学阶段比较抽象和难懂的物理概念,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功和能密切相关但含义不同,对于它们的关系,教材中是这样阐述的:“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结论,但许多学生,甚至到了高三年级,对其理解仅局限于表面文字上,对其内涵的理解并不透彻.大家知道,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与物体受力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过程相联系的,功是过程的函数,而能是描述物体状态的物理量.因此,力做功的“过程”必意味着“状态的变化”,即能量的转化.此过程中做功的大小与能量转化了多少在数值上相等,而且做功是能量转化的一种手段.鉴于上述认识,是从“能量转化”角度入手来建立功的概念还是从“力与位移”的角度引入?(人教版)物理教材几经反复,但笔者坚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关于功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一个由五根弹簧组成的拉力器(超市有售),并以“斗牛士”式的语气大声宣战“谁的力气最大能把弹簧拉得最长?”此时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跑上讲台,力争高下:学生A脸胀得通红,拼命使劲,可弹簧却“纹丝不动”;学生B把弹簧拉长了一点点儿;学生C与学生D……弹簧被拉得稍长一些;直至力气最大的学生终于把倔强的五根弹簧拉得更长.下面请看:我能把弹簧拉得“最长!” “力气最大!”立即,学生一片喧哗,大声疾呼:“你耍赖!”“你赖皮!”(因为我“偷偷”取下了三根,仅拉二根而已!)接着引出问题:谁是比赛的冠军?引导分析、形成共识: A学生的作用力对弹簧没有产生作用效果.B、 C、 D等学生(包括我)对弹簧的作用而产生的这种作用效果越大,谁便是冠军.而且,力的这种作用效果应由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即在物理学中,把力的这种作用效果叫做“功”,它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并用“力与距离”的乘积来表示功,功的表达式为:W=Fs.如此水到渠成地引入,让学生对“功”这个抽象概念有了直观和具体的认识.

总之,对学生而言,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体验感悟,以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深刻领悟概念引入的原因,真正理解概念为何要如此表述.最后在反复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以建立与掌握这个概念.

2 体验探究过程 凸现科学本质

探究一般指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以便人们理解弄清周围的世界.探究心理源于理智感和好奇心,即人们具有较强的自己寻求问题答案的兴趣.影响人的好奇心的重要因素是“诱惑物”即“真问题”. “真问题”就是客观存在的有探究价值且可以被说明的问题.这种问题一旦被发现,就可能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趣.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设计物理课堂教学时,应善于创设物理情境,并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制造”悬念:诱发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使其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同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通过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感悟科学的真谛.

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我们对“浮力”的教学设计如下:体验浮力的存在→测量浮力的大小→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问题1 当你步入游泳池的水中并“悬立”于水中时,会有什么感觉?

感觉人变“轻”了,且有被水向上托起的感觉——引出:水中的人为何有此感觉?

探究1 通过用手向上托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重物使其示数减小,引导学生类比得出:人浸在水中的感觉是因为人受到水对他有向上的托力作用,从而引出“浮力”概念及“浮力”的方向.

体验1 让学生把空易拉罐渐渐按入水中,慢慢浸入到一定深度后再放手,如此反复多次,从中探究体验:感悟浮力的存在和方向.

问题2 向水槽中投一物块,物块下沉,则水中下沉的物块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探究2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用手托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重物使其示数减小的实验,并思考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通过相互合作、讨论、总结浮力的测量方法.

体验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问题3 当你把空易拉罐渐渐按入水中除了手的感觉外还发现什么现象?

由此引导猜想: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3 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内装砂子且密闭的实验塑料)物块,慢慢地把它浸入盛有水的长塑料杯中,并在水中下行一段距离,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同时,浮力的变化与什么量的变化具有对应性和同时性.学生反复实验、观察水面的变化情况会发现:这时浮力的变化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

体验3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归纳与总结:阿基米德原理.

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对问题展开猜想提供了必要的事实依据,学生经过探究去伪存真,体验感受事物本质,从而理解科学及感悟科学.同时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深刻的体验到:科学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16.提高中学政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篇十六

教学的有效性,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让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教学行为。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泛关注,这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如何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以下途径对此做一探讨。

一、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1.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只有达成相互的信息交流,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沟通是一门教学艺术,良好的沟通,既是教学的核心和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在新课改中首次提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如果师生缺乏沟通,教师和学生就会站在对立面,思想不能达成一致,有距离和隔阂,师生关系不融洽。因此,“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关系。在师生之间融洽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大家共同成长,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增强了凝聚力,居于主动的地位,提高了教育活动的效果与效率。

2.有效的沟通要从教师做起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善于倾听。有的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习惯自己说了算,自己讲很多,教育学生要如何做,而不愿倾听学生的心声。这导致了沟通的片面性,教师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仅凭个人的经验去评价学生,形成对学生的偏见;学生被教师的说教所压制,没有了说话的欲望,师生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不能掌握学情,学生是否学会了,又掌握了多少等。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发言的权利,善于倾听。比如,通过微表情(点头、微笑、做出胜利的手势等)让知道在关注他的发言;对学生的错误,不要用嘲讽的言语,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要给予正确的解释、指导,并鼓励学生。(2)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身架,不再用俯视的眼光去说教学生,要民主、平等、友好地与学生交往,不再是教育者,而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学会用爱心去接纳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学生会被教师的真诚所打动,进而信赖教师,愿意和教师沟通。

二、把握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应用的策略,是取得学习效果的保证。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这种学习方式谈不上技巧可言,是死读书和读死书,学生感到学习枯燥、学习吃力,这种学习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1.夯实基础知识

在考试中,多考验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来自教材,高于课本,常要求学生有创新发挥能力。而学生的这些能力是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基础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根本,夯实基础知识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收益学习方法。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练掌握,正确认知,深刻理解;学生要查漏补缺,找出自己学习的弱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基础知识的立足点之上,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

2.关注时政热点

思想政治是一门综合性、时事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政治考试也离不开时政话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时政学习的敏锐度。其一,学生要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对于热点专题,学生们不仅要知道相关背景材料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要明白它为什么是应关注的重点。同时,还要清楚该背景材料与课本中《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时政热点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学生们在复习时一定要紧扣考点和课本,要与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相一致,不能超出现有的考点要求,宜宽不宜深。其二,学会应用。关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往往是从某一具体问题入手。因此,学生们在复习专题时切忌仅从宏观上粗放地学,而应结合考点,尽可能从多个具体的知识点入手,即要坚持“大材小用”,而切忌泛泛而谈。这不仅提高了复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是零散的,学生不要孤立地去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很好的记忆、理解和把握。学生要把知识串起来,形成联系的整体,会发现知识之间前后的联系、纵向联系、横向联系,这样,在脑海中形成总体的架构,做到“把厚书读薄”。比如,学生要学会看目录、单元序言,对知识形成整体的认知,通过找寻框题与框题之间、课与课之间、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内在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后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教师科学的有效教学观

首先,关注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人才,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树立素质与能力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观,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重组课堂教学,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三观:一是发展的人才观。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发展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都可以成才。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科学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指导、帮助和启发学生,而不是主宰学生,包办学生的学习。

其次,关注教学效益。教学效益不是教师教的内容多,学生学得知识就多,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教学效益不是教师化最少的时间来教授知识,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

17.教学反思途径 篇十七

因此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教学反思途径。

一、反思之数学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现在正轰轰烈烈开展的小组合作交流就是很好的方式。

教师既是导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又是配角—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还是观众—教学活动的评价者。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

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

(1)、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

(2)、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

(3)、由过去重“问答”转变为现在重“对话”;

(4)由过去重“讲解”转变为现在重“引导”;

(5)、由过去重“程式化”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

(6)由过去重“强记”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

二、反思之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堂,准备教材、服务学生。

三、反思之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高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途径》。例如:商场购物时怎样购物最合算?彩票中奖的概率有多大?操场的旗杆如何测?怎样设计遮阳板?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定会高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

当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做一名生活的智者,大胆、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反思之发展运算能力

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应该本着“先慢后快”、“先死后活”的原则。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和习惯。

五、反思之解应用题能力的培养

1、挖掘现有素材,应用进行变式改造

在例题、练习设计时,教师应做到设计梯度合理、难度适宜,坚决舍弃无思维训练价值的题、合理改编大量相似题型,使题目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产生更好的效果。比如一题多问、变式训练、改题编题都能较好的发挥现成资源最大效能,促成学生的有效

2、重视课堂设计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应用能力

练习大题探究活动即: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适度的空间交流。

3、把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起来

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因为数学题背景千变万化,有些知识背景的意义不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能全部传授的。而对相关知识的不理解,必然阻碍探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数学教学的时空范围,应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些切实可行的专题调查任务,促使学生参加课外实践。

4、平时学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心理训练

(1)要细心阅读、认真理解;

(2)要耐心转换、精心调试;

(3)要经常回顾、恒心反思。

六、反思之复习策略

用老师的集思广益,代替蛮干,帮助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侧重教法、学法研究,遵循认知规律,力求课堂复习新颖的切入点,并本着“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在适量和优质上做文章,尤其要以探究为核心,淡化知识机械的记忆和重复,着力于学生体验过程,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策略。

七、反思之测验的作用

18.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十八

一、挖掘教材内容蕴含的思想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内容的特点—丰富的思想素质因素和道德素质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思想素质因素,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与“渗透”。

一是从情感目标和“文以载道”的角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每组课文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素质因素。例如第11册课文《桂林山水》,文章描绘出了一幅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画卷,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欢愉的心情。细品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该文所蕴涵的思想素质因素: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审美教育因素和身心健康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充分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还要结合课文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去“热爱生活”,用健康向上的心理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挖掘。儿童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素质因素时应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一般地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还处在“感性”阶段,教师挖掘的思想因素应浅显易懂。如《小马过河》一文,我们挖掘的思想素质因素可以是“小马为什么能过河?你从小马身上学到了什么?”中年级的学生,处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阶段,教师挖掘的思想素质因素宜适中。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我们要让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红军战士“自我牺牲”、“互相关爱”的精神。高年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处于“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的思想素质因素时,应充分考虑,尽量把思想素质因素挖掘得深入一些。

在挖掘好教材思想素质因素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与“渗透”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训练应抱着“务实”的态度,切忌离开内容空洞说教,还要结合身边的实例,用讲故事、打比方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训练,使其训练更加到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协调发展。

一是精选教法。作为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方法。例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靳家彦老师的导读法,于永正老师的悟读组合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成功的教学方法,不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而且还激励着我们去大胆探索和实践。“教有法,但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大胆探索的广阔空间,只要我们做教改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必将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实效。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写作素材,并实现更快捷有效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恰当运用媒体,要充分考虑使用媒体的实效性。

三、探索有效的语文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然而,现行的考试机制,使我们评价学生的学习,仍然停留在一张试卷上。探索有效的语文课程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评价内容综合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并不怎样,但其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出众;有的学生语文成绩不错,但不善言辞,不善表达。这都说明以单一的试卷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改革语文评价内容,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几方面着手,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上一篇:以人为本_企业文化演讲稿(2015)下一篇:乡镇体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