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护理

2024-08-14

肠外营养护理(12篇)

1.肠外营养护理 篇一

一、概述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指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插管的途径,输入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微量元素、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等静脉营养液的一种方法。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临床首次真正地应用肠外营养是1967 年美国外科医师Dudrick 和Wilmore ,应用静脉高营养(intravenous hyperalimentation)于1 例短肠综合征的婴儿,虽然仅存活22 个月,但从此开创了临床营养的新时代。

二、分类:

中心静脉营养:对于胃肠无功能或者在7-10天以上不能使用胃肠道或者通过外周静脉不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者,应行中心静脉营养。包括锁骨下静脉置管 锁骨上静脉置管 颈内静脉置管。

周围静脉营养:胃肠外营养不超过10天及少量营养支持可以考虑。

三、适应症

常见应用肠外营养的病人有:(1)7 天不能经胃肠进食的病人。(2)短肠综合征。(3)消化道瘘。(4)麻痹性肠梗阻。(5)急性胰腺炎。(6)多发性内脏损伤。(7)脓毒血症。(8)大面积烧伤。(9)炎性肠道疾病。

四、肠外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①导管并发症如气胸、血气胸、神经血管损伤、导管体内断裂、空气栓塞、导管堵塞、导管滑脱后皮下积液等。②感染并发症如导管感染、肠源性感染、营养液污染等。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长期的传统PN 可导致肠黏膜萎缩及肠道细菌移位,如果在营养液中加入谷氨酞胺,可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防止肠源性败血症的发生。③代谢并发症如高血糖、低血糖。应注意输注速度和胰岛素的使用,严密监测血糖、尿糖、电解质。④肝胆并发症成人中以脂肪变和脂肪性肝炎最常见,儿童以胆汁淤积为主。多数患者这些变化是暂时的,停用PN 后可恢复正常。⑤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的缺乏常见的有低钾、低镁、低磷。在PN 过程中,应定期测血电解质、应用安达美。

五、肠外营养制剂的分类及特点 1 碳水化合物制剂

碳水化合物制剂是最简单、有效的PN 制剂,可提供机体代谢所需能量的50% ~ 60%,葡萄糖是PN 最常选用的能量制剂,临床上常配制成5%、10%、25%、50%等规格的注射液。此外,70%葡萄糖注射液专供肾功能衰竭患者使用。临床常用制剂还有果糖、麦芽糖及糖醇类(如山梨醇和木糖醇)。但这些制剂均不能长期大量应用,否则会引起高乳酸血症、高胆红素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紊乱。目前已不主张单独应用葡萄糖制剂,而应与脂肪乳剂合用,以减少葡萄糖用量,避免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另外,在大量输注葡萄糖时,需补充适量胰岛素以弥补内源性胰岛素的不足,每日葡萄糖用量不宜超过400 g。目前,3 种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和木糖醇的混合制剂已在日本出现,这种新型制剂的葡萄糖浓度较低,使得血清葡萄糖水平也低,从而减轻了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负担,而果糖和木糖醇又增加了葡萄糖的利用与蛋白质合成,从而达到最好的代谢效应。

氨基酸制剂

氨基酸构成肠外营养配方中的氮源,用于合成人体的蛋白质。人体蛋白质由20 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其中8 种人体不能合成(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蛋 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必须由外界提供,称必需氨基酸。现有的复方结晶氨基酸溶液品种繁多,都按一定模式配比而成,可归纳为二类:平衡型与非平衡型氨基酸溶液。临床选择 须以应用目的、病情、年龄等因素为依据。每天提供的氨基酸量约1 ~ 1.5 g/kg 体重,约占总能量的15% ~ 20%。平衡型氨基酸溶液中所含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符合人体基本代谢所需,生物利用度高,适用于多数营养不良病人,如乐凡命(8.5%、11.4%)、格拉命、5%复方氨基酸等。其中8.5%和11.4%的乐凡命含18 种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包括酪氨酸和胱氨酸。格拉命含有17 种氨基酸,其主要特点是含有L-甘氨酰-谷氨酰胺,能在血浆中迅速分解出谷氨酰胺。非平衡型氨基酸溶液的配方系针对某一疾病的代谢特点而设计,兼有营养支持和治疗的作用,目前主要指肝病、肾病、创伤和婴幼儿用的氨基酸。肝病用氨基酸富含支链氨基酸,能够调节血浆支链氨基酸/ 芳香族氨基酸的比例,用于肝硬化、重症肝炎和肝昏迷的治疗,如安平、肝安注射液等。肾病用氨基酸由8 种必需氨基酸和组氨酸构成,用于纠正因肾病引起的必需氨基酸不足,如复合氨基酸9R注射液(肾安,肾必氨5.53%)。创伤型氨基酸富含支链氨基酸,用于手术前后、严重创伤、烧伤和骨折等,如15-氨基酸HBC。婴幼儿用氨基酸能提供足量的必需氨基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40%),婴幼儿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胱硫醚酶的活性低,故应降低苯丙、蛋、甘氨酸的用量,同时富含婴幼儿体内不能合成的酪氨酸、胱氨酸(或半胱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如爱咪特。近年来,个别氨基酸在代谢中的特殊意义已受到重视,如谷氨酰胺(Gln)在PN 中已有着重要的作用。Gln 不仅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非必需氨基酸,经研究还发现,在PN 液中加入Gln,可改善体内的氮平衡,促进肠道黏膜和胰腺的生长,对防止肠黏膜萎缩,维持肠黏膜的完整性及防止肠道细菌易位,防止肝脏脂肪化,骨骼肌蛋白合成均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的PN 液中多不含Gln,主要是因其不稳定,遇热会分解产生氨和焦谷氨酸等物质。将Gln 进行化学修饰形成二肽,即丙氨酰-L-Gln 和甘氨酰-L-Gln,便可克服其缺点;经静脉注射,在二肽酶作用下还能迅速分解释放出Gln,提高生物利用率,且无积累作用,又能弱化肠黏膜通透性在PN 后的升高,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目前临床静脉用谷氨酰胺制剂是丙氨酰谷氨酰胺(力太,莱美活力),由于渗透压高(921mOsm/L),不能单独输注,需加入全营养混合液或其他液体中使用,连续使用不得超过3 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另外,根据平衡氨基酸液的理论,静脉营养液中的各个氨基酸比例应符合机体的需求,但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由于各个氨基酸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的差异,某些氨基酸含量较少甚至缺乏,而有的氨基酸含量又过多。氨基酸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氨基酸的体内代谢,因为机体内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是遵守“木桶理论”,即含量最少的氨基酸决定机体蛋白的合成质量与数量。肽类技术的发展解决了部分氨基酸的上述缺点,保证了氨基酸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能够耐受高温消毒和较长时间的贮存,同时也提高了部分氨基酸的溶解度,使其达到完全平衡氨基酸的要求。目前,已有二肽和游离氨基酸的混合液作为氮源应用于人类,酪氨酸和谷氨酰胺分别由甘氨酰酪氨酸、甘氨酰谷氨酰胺和丙氨酰谷氨酰胺提供,代表产品复方氨基酸(15)双肽(2)注射液。3 脂肪乳剂

脂肪乳剂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所供能量可占总能量的25% ~ 50%。目前脂肪乳剂有多种,其中以大豆油或红花油经磷脂乳化并加注射用甘油制成的脂肪乳剂最为常用,该溶液中脂肪微粒的粒径大小和生物特征与天然乳糜微粒相似,理化性质稳定。由于构成脂肪乳剂的原料不同,其甘油三酯的碳原子数也不尽相同。根据其长短,可分为长链甘油三酯(LCT,14 ~24 个碳原子)、中链甘油三酯(MCT,6 ~ 12 个碳原子)及短链甘油三酯(2 ~ 4 个碳原子)。LCT 脂肪乳剂能提供人体的必需脂肪酸和能量,但其氧化代谢速度较慢,代表产品英脱利匹特。与之相比,MCT 具有更多优点,包括快速提供能量、基本不在组织内沉积、较少影响脂蛋白代谢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减轻因为肉毒碱缺乏导致的脂肪代谢异常、改善免疫功能等,因而特别适用于危重患者和肝功能不良者,用于新生儿的治疗也较安全。不过,MCT 不能提供必需脂肪酸,大量输注还会产生毒性,因此临床一般应用LCT 与MCT 各占一半的物理混合制剂可扬长避短,对某些特殊患者(如严重创伤、感染、肝功能不全等)更为安全,其代表产品是力能、力保肪宁。短链脂肪酸尚处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阶段,因其具有促进肠道血流,刺激胰酶分泌,促进结肠内水、钠吸收等特点,故在临床尤其适用于短肠综合征患者。另外,处于研发状态的新型脂肪乳剂层出不穷。如结构脂肪乳剂是继MCT/LCT 物理混合制剂后以化学混合为特点的新制剂,即在1 个甘油分子的3 碳链上结合不同链长的脂肪酸,其耐受性好,氧化更快,不易发生酮症或高脂血症,能更明显地增强氮潴留效果,代表产品Struclolipid;80%橄榄油脂肪乳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常用的脂肪乳剂有更多的α-生育酚,可减少脂肪过氧化,亦有益于维护免疫功能;鱼油脂肪乳剂,富含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血小板活化聚集,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防止肿瘤生长,代表产品尤文;在LCT 或MCT脂肪乳剂中添加维生素E 的产品也已问世,其利用了维生素E 的抗氧化作用,可维护生物膜的稳定性,防止其受氧自由基或脂质过氧化产物的损害,代表产品力保肪宁。

4、维生素制剂

维生素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B、C 和生物素等,后者包括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无储备,长期PN 时常规提供多种维生素可预防其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有一定的储备,短期禁食者不缺乏。水溶性维生素制剂的代表产品是水乐维他,含9 种水溶性维生素。常用的脂溶性维生素制剂为维他利匹特,含4 种脂溶性维生素,上述产品均可溶于全营养混合液或脂肪乳剂中使用。

成人每日维生素建议用量及常用临床制剂

5、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指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或日需求量在100 mg 以下的元素,其具有重要的和特殊的生理功能。对临床较具实际意义的微量元素包括锌、铜、铁、硒、铬、锰等,这些元素均参与酶的组成、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上皮生长、创伤愈合等生理过程。代表产品是安达美,含9 种微量元素。由于溶液为高渗(1 900 mmol/L)和低pH 值(2.2),需加入其他液体中输入。

6、电解质

电解质是维持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维护各种酶的活性和神经、肌肉的应激性以及营养代谢正常的一类重要物质。临床多应用单一性制剂,如0.9% NaCl 溶液、10% NaCl 溶液、KCl 溶液、MgSO4溶液、NaHCO3 溶液等,必要时也应用谷氨酸钾、谷氨酸钠或格列福斯(每支含磷10 mmol,为成人每日基本需求量)。

成人不同

每日

六、能量消耗评估

基础能量消耗(BEE)BEE(男):kcal/d=66.47 +13.75W+5.0H-6.76A BEE(女):kcal/d=65.51+9.56W+1.85H-4.68A 或 20—25kcal/kg.d A 年龄 H 身高 CM W 体重 kg 总消耗

TEE:kcal/d=BEE*应激指数*活动指数 应激指数(%)

大手术 10-20 感染 20 骨折 20-40 外伤 40-60 败血症 60 烧伤 60-100 活动指数

卧床 20 下床 30

2.肠外营养护理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均行胃癌手术,男44例,女52例,年龄32~81岁,平均52.8岁。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34~81岁,平均53.6岁。对照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32~80岁,平均52.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种,手术方式及术前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术后常规抗感染5~7d。根据生化指标调整Ca2+和K+的补充量。 (1) 对照组为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组,术后1~7d给予10%GS1000mL, 5%GS 500mL, 5%GNS 1000mL为凡命250mL。热卡为脂肪乳剂250m L加电解质、维生素、适量维生素共3000m L以60~80滴/min静脉滴注。 (2) 观察组为中心静脉营养支持组,术后1~7d于中心静脉导管给予10%GS1000mL, 50%GS 100mL, 5%GNS 1000mL,为凡命250~300mL,脂肪乳剂250mL加电解质,维生素及适量胰岛素共2500mL,加入3L静脉营养袋内,混合成全营养混合液即TNA,以10滴/min缓慢滴入。开始在24h内均衡输入,以后逐日提前1h输完。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测定血清蛋白、转铁蛋白、24h尿素氮,并计算氮平衡,术前检测1次,术后每周测1次,连续3周,见表1和表2。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AS统计软件分析,计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性。

2 结果

2.1 对照组48例中,发生血栓性静脉炎6例,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导致败血症1例;两组在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方面未见显性差异。

2.2 两组患者术前后生化指标及氮平衡的比较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3.1 胃癌患者往往合并营养不良或亚临床状态的营养不良,手术治疗又使患者的分解代谢加剧,更加促使营养不良的发生,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愈来愈被医生重视[2]。因此,营养支持在术后能保持肌体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维持细胞代谢,参与生物与功能调控与组织修复,加速伤口愈合与促进患者的康复。目前多采用外用静脉单瓶输液和中心静脉-TNA[3]。我们对此进行了护理观察和对照研究,由表1和表2显示,中心静脉TNA治疗优于外周静脉营养支持。可加速提高术后各种生化指标,改善氮平衡,有利于患者的营养给予。

3.2 中心静脉-TNA以较好的热氮比和多种营养素同时输入,可增加节氮效果。而外周静脉单瓶输入,由于各种营养非同步输入,可造成营养浪费。增加了医疗费用。

3.3 按外周输入法,约更换8瓶以上液体,加大了护理工作量,频繁更换液体也容易导致细菌污染,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使用中心静脉-TNA输入法,减少了频繁换瓶次数,避免了感染机会。但在静脉穿刺置管时,如局部护理和营养液配制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否则也会发生导管性感染,这点需引起高度重视[4]。

3.4 护理体会

3.4.1 严格无菌操作,静脉应用的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无菌操作。特别是中心静脉输液,应每天消毒并更换贴膜。

3.4.2 防止代谢性并发症;外走静脉输入单瓶输注时氨基酸与非蛋白质能量液应注意合理间隔;中心静脉-TNA应注意控制滴速;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高热脱水、大汗等症状;2d每6~8h测血糖、尿糖各1次,以后改为每月2次,每2天测电解质及肝肾功能。保持静脉或导管,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我们观察到外周输液引起静脉炎发生。

总之,对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中心静脉-TNA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污染机会,降低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可明显减少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国豪.全合一肠外营养液的配置[J].上海护理, 2004, 4 (4) :56.

[2]吴国豪.肠外营养并发症及监测[J].上海护理, 2003, 3 (4) :59.

[3]Beattie AH, Prach AT, Baxter.JP, 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the use of ente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postoperatively in malnourished surgical supplements postoperatively in malnourished surgical patients[J].Gut, 2000, 46 (6) :813-818.

3.肠外营养护理 篇三

作者简介:王西玉(1969-),女,山东省泰安市人,主管护师,护理本科,从事感染科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破伤风病人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支持治疗的应用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9例破伤风病人在伤口处理、中和游离的毒素、控制抽搐、控制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TPN支持治疗,与1997年9月以前的未应用TPN支持治疗的39例破伤风病人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营养状况改善,机体恢复较快,免疫功能提高,体重减轻不明显,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仅1例因频繁抽搐窒息死亡。结论:破伤风病人在综合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应尽早采取TPN营养支持,对维护脏器功能,增加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以及改善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破伤风;完全肠外营养;治疗;护理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病死率10%[1],并发症多,如处理不当常造成病人死亡,由于病人全身骨骼肌痉挛、牙关紧闭,无法进食或因进食刺激引起抽搐发作,使能量消耗增加;大剂量镇静剂的应用又影响营养的摄入,使病人很快出现营养不良,造成病人免疫力下降和排痰无力,因此,常需要肠外营养来作为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对破伤风病人减少并发症及死亡起到一定作用,为此,我院于1997年9月至今对39例破伤风病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TPN营养支持与1997年9月前未应用TPN营养支持的39例病人进行对比分析,其病死率明显降低,预后良好,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住院时间。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7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诊断均符合《外科学》的诊断标准[1],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典型症状为:牙关紧闭,张口困难,苦笑面容,颈项强直,四肢强直性抽搐形成“角弓反张”,腹肌紧张呈“板状腹”,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接触、震动或触碰病人身体,均可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和抽搐。治疗组男28例,女11例,年龄12~78岁,平均40.6岁,潜伏期3天~7周,平均13~15天,抽搐持续时间30s~5min,间隔20min~2h,平均抽搐9.2天,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17~65岁,平均42.3岁,潜伏期2天~8周,平均11~17天,抽搐持续30s~5min,间隔20min~2h,平均抽搐9.8天,自动出院7例,死亡3例。

1.2 方法:治疗组采用TPN,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病人所需营养,即基础能量消耗(BEE)×应激系数,应激系数为2.00[1],男:BEE=[66+13.7×体重(kg)]+1.5×身高(cm)-(6.8×年龄),女:BEE=[65.5+9.6×体重(kg)]+1.7×身高(cm)-(4.7×年龄)。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微量元素、各种维生素等,适量胰岛素,根据电解质监测情况补充电解质成分如K+、Na+、CL-、Mg2+、Ca2+,并根据代谢情况给予调整,上述营养物质以全营养混合液的形式装入3L袋中,经静脉留置套管针连续循环输入,由于混合后葡萄糖的最终浓度在15~20%之间,避免了高渗性脱水及高糖、高渗非酮性昏迷的发生[2],以全营养混合液的形式输入,还具有以下优点:①以较佳的热氮比和多种营养素同时进入体内,增加节氮效果;②简化输液过程,节省护理时间;③降低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④减少污染机会。对照组7例依靠鼻饲及静脉输液供给能量,32例因胃管未能置入仅靠静脉供给能量。

2 结果

治疗组营养状况改善,机体恢复较快,免疫功能提高,体重减轻不明显,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仅1例因频繁抽搐窒息死亡。对照组体重减轻明显,肺部感染9例,呼吸衰竭5例,循环衰竭1例,死亡3例。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

3.1.1 一般观察

3.1.1.1 TPN支持前称体重,监测各项营养指标,评定营养状况。

3.1.1.2 TPN支持时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治疗反应,根据病情监测血糖、血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血气分析以了解氮平衡情况,避免发生水、电解质失衡及酸碱平衡失调等。

3.1.1.3 每周测体重一次

3.1.2 并发症的观察

3.1.2.1 代谢方面:非酮性高渗性高血糖性昏迷、高血糖、低血糖、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微量元素缺乏等。一旦发现病人尿量突然增多、神志改变,应疑有非酮性高渗性高血糖性昏迷;若病人脉搏加速、面色苍白及四肢湿冷,应疑有低血糖性休克,均应立即抽血送检血糖并协助医师积极处理。

3.1.2.2 肝肾功能损害:皮肤有无黄疸、谷丙、谷草转氨酶有无升高,血浆蛋白有无降低以及尿素氮、肌肝的变化。

3.1.2.3 静脉置管方面:血栓性浅静脉炎、气栓、血栓、堵管、外渗等。

3.1.2.4 感染性并发症: 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压痛。当病人出现难以解释的发热、寒战、反应淡漠或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时,应疑有导管性感染或脓毒血症。

3.2 TPN输注过程的护理

3.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查对制度,严格无菌操作。

3.2.2 在层流室中,将每日所需营养液在无菌条件下按次序装入3L聚乙烯输液袋中混匀,计算每分滴速,以保证在24h内持续均匀的滴入,禁止忽快忽慢,以防止输液过快引起病人短时间内发生高渗性利尿、高血糖、高血脂、高热、心率加快或肺水肿等并发症,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状态。配制好的TPN液在4℃保存,随用随取,并在24小时内输完。为避免降解,TPN液内不宜添加其它治疗用药。

3.2.3 TPN开始时,营养液的量和浓度应从低、少开始,逐渐增加一般在3~4天达到最高浓度,进入相对稳定输入期,TPN结束前2天,逐渐减少TPN液的量和浓度,使之接近于正常人体的渗透压,避免发生不良反应[3]。

3.2.4 禁止TPN液输注管路输注其它液体,防止营养液中断而引起的内源性胰岛素大量分泌时糖供缺乏所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3.3 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护理:破伤风急性发作期约2周,可通过周围静脉留置套管针给予TPN,并发症少且较安全[4]。

3.3.1 穿刺时间:选择在应用镇静药,特别是安定后30min为宜,因安定能特异性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除镇静效果外,由于抑制脊髓反射而具有较强的松弛肌肉及抗痉挛作用[5],此时患者肌肉松弛,敏感性低,可避免抽搐。

3.3.2 穿刺部位: 宜选前臂静脉,因其胫大而直,可减少刺激和疼痛及静脉并发症的发生,且留置针易固定,抽搐时不易脱出,四肢活动自如,翻身方便。

3.3.3 皮肤消毒及留置套管针的冲洗: 每日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1~2次,后用医用敷贴覆盖,敷贴应保持清洁干燥,如有污染、潮湿要及时更换,并检查套管针有无牵拉、移位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痛、热等感染征象,一旦发生,应及时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输液管道每天更换1次,输注TPN液前后均用生理盐水冲洗留置套管针,防止阻塞。

3.3.4 封管:封管液推注速度不宜过快,采取正压脉冲式封管;连接处用消毒纱布包扎固定,再启用时应先消毒留置套管针连续处再接输液管,若滴入不畅,切勿用力挤压,可用空针回抽凝血块,通畅后再接输液管。

3.4 一般护理 

3.4.1 心理护理: 病人及家属因首次接触肠外营养支持,对之有疑虑或恐惧感。应耐心解释该项操作和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和临床意义;同时亦应告知肠外营养支持的费用及可能产生的临床效益和并发症,以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3.4.2 患者应置于单人暗室,病室应清洁、安静、空气流通,室内温度维持在22℃~25℃,湿度50%~60%,并定期空气消毒。病室内的急救药品和物品准备齐全,以便及时处理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呼吸困难、窒息等。减少外界刺激,所有治疗护理安排集中而有序,并在应用镇静剂后30min进行;减少探视,避免痉挛和抽搐的发生。定时翻身拍背,拍背可利于痰液引流,有时可缓解因痰液堵塞引致的紫绀、窒息,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但拍背力度要适宜。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按摩骨隆突处防止褥疮的发生。

3.4.3 抽搐的护理 : 应密切观察病人抽搐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并做详细记录,以便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医生可据此调整TPN液的配方、量及浓度。

4 讨论

4.1 破伤风病人因牙关紧闭,全身频繁抽搐,骨骼肌痉挛,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高于正常水平的10~16倍[6],大量蛋白质分解呈负氮平衡,机体对热量和氮源的需要量增加,而患者不能进食或进食较少,如此长期消耗则依赖于脂肪和蛋白质的糖异生来维持内热能[7]TPN支持能有效供给机体合成蛋白质及其它活性物质的氮源,纠正应激状态时高代谢所致的低蛋白血症,防止肺水肿,改善肺功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6]。

4.2 由于任何微小刺激均可引起破伤风病人全身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张口困难等症状发作,采用TPN可避免因置胃管引起的喉痉挛、喉软骨周围炎、咳痰不畅,抽搐而导致的窒息、死亡等并发症,还可减少喂食刺激,使胃肠道得以休息。

4.3 破伤风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系统病变,尤其是肺不张和肺炎,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使用TPN,使呼吸肌收缩力增强,也可使每分钟通气量和呼吸肌作功显著增加,同时,免疫力和排痰能力得到加强,使用TPN,其中的脂肪乳可治疗和预防必需脂肪酸缺乏,减少CO2的形成,减轻肺负荷,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改善,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肺部并发症,氨基酸能供给体内的氮源,纠正低蛋白血症,防止肺水肿的发生。总之,破伤风病人使用TPN,对维护脏器功能,增强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以及改善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

4.4 但长期应用TPN可出现置管和代谢方面的并发症[8],TPN病人可因长期禁食,胃肠道粘膜缺乏食物刺激导致肠粘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受损、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肠内细菌易位和内毒素吸收,并发全身性感染。故当病人病情稳定,能张口进食、咀嚼吞咽时应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9

[2] 张思源,陈亭苑等.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及其预防[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6:335

[3] 王建华,黄振英.破伤风病人应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肠外与肠内营养,1999,4(6):214-215

[4] Walter W.KingK.外科病人的胃肠外营养.中国临床杂志,1996,4(2):51

[5] 金有豫主编.药理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41-42

[6] 卢善昌,谢兴旺.肠外营养治疗破伤风19例临床观察.中国临床营养杂志,1996,4(3):136

[7] 蒋朱明,朱预主编.人工胃肠支持-肠外与肠内营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64

[8] 李宁.外科危重患者营养支持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1):12

作者单位: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

4.第二章 营养与排泄护理 篇四

患者营养与排泄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患者营养成分摄入与排泄的需要,预防和发现由于营养摄入与排泄障碍导致的相关并发症。护理中,应遵循安全和标准预防的原则,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满足患者自理需求,协助诊断和治疗,避免或减轻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一、协助进食和饮水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饮食类型、吞咽功能、咀嚼能力、口腔疾患、营养状况、进食情况。3.了解有无餐前、餐中用药,有无特殊治疗或检查。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洗手,对视力障碍、性的不便的患者,协助将食物、餐具等置于容易取放的位置,必要时协助进餐。

2.注意食物温度、软硬度。

3.进餐完毕,协助患者漱口,整理用物及床单位。4.观察进食中和进食后的反应,做好记录。

5.需要记录出入量的患者,记录进食和饮水时间、种类、食物含水量和饮水量等。

(三)指导要点。

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饮食指导。

(四)注意事项。

1.特殊饮食的患者,在进食前应仔细查对。2.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给予饮食指导。3.患者进食和饮水延迟时,做好交接班。

二、肠内营养支持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营养状况、合作程度。2.评估管饲通路情况、输注方式,有无误吸风险。3.观察营养液输注中、输注后的反应。

(二)操作要点。

1.核对患者,准备营养液,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2.病情允许,协助患者取半卧位。

3.输注前,检查并确认喂养管位置,抽吸并估计胃内残留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4.输注前、后用约30ml温水冲洗喂养管。5.输注速度均匀。

6.输注完毕包裹、固定喂养管。

7.观察并记录输注量以及输注中、输注后的反应。

8.病情允许输注后30min保持半卧位,避免搬动患者或可能引起误吸的操作。

(三)指导要点。

1.携带喂养管出院的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属妥善固定喂养管,输注营养液或特殊用药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喂养管。

2.告知患者喂养管应定期更换。

(四)注意事项。

1.营养液现配现用,粉剂应搅拌均匀,配制后的营养液放置在冰箱冷藏,24h内用完。

2.长期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者,每天用油膏涂拭鼻腔粘膜,轻轻转动鼻胃管或鼻肠管,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定期(或按照说明书)更换喂养管,对胃造口、空肠造口者,保持造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3.特殊用药前后用约30ml温水冲洗喂养管,药片或药丸经研碎、溶解后注入喂养管。4.避免空气入胃,引起胀气。5.注意放置恰当的管路标识。

三、肠外营养支持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合作程度、营养状况。2.评估输液通路情况、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状况

(二)操作要点。1.核对患者,准备营养液。

2.输注时建议使用输液泵,在规定时间内匀速输完。3.固定管道,避免过度牵拉。4.巡视、观察患者输注过程中的反应。

5.记录营养液使用的时间、量、滴速及输注过程中的反应。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输注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2.告知患者翻身、活动时保护管路及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营养液配制后若暂时不输注,冰箱冷藏,输注前室温下复温后再输,保存时间不超过24h。2.等渗或稍高渗溶液可经周围静脉输入,高渗溶液应从中心静脉输入,明确标识。3.如果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参照第十二章进行管路维护。4.不宜从营养液输入的管路输血、采血。

四、排尿异常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了解患者治疗及用药情况。

2.了解患者饮水习惯、饮水量,评估排尿次数、量、伴随症状,观察尿液的性状、颜色、透明度等。3.评估膀胱充盈度、有无腹痛、腹胀及会阴部皮肤情况;了解患者有无尿管、尿路造口等。4.了解尿常规、电解质检验结果等。

(二)操作要点。1.尿量异常的护理。

(1)记录24h出入液量和尿比重,监测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变化,监测体重变化。

(2)根据尿量异常的情况监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无脱水、休克、水肿、心力衰竭、高血钾或低血钾、高血钠或低血钠表现等。

(3)遵医嘱补充水、电解质。2.尿失禁的护理

(1)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

(2)及时清洁会阴部皮肤,保持清洁干爽,必要时涂皮肤保护膜。

(3)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男性患者可采用尿套,女性患者可采用尿垫,集尿器或留置尿管。3.尿潴留的护理。

(1)诱导排尿,如维持有利排尿的姿势、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按摩或叩击耻骨上区等,保护隐私。

(2)留置导尿管定时开放,定期更换。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尿管夹闭训练及盆底肌训练的意义和方法。2.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四)注意事项。

1.留置尿管期间,注意尿道口清洁。2.尿失禁时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

五、排便异常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有无高血压、心脏病、肠道病变等。

2.了解患者排便习惯、次数、量、粪便的颜色、性状,有无排便费力、便意不尽等。3.了解患者饮食习惯、治疗和检查、用药情况。

(二)操作要点。1.便秘的护理。

(1)指导患者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适当增加饮水量。(2)指导患者环形按摩腹部,鼓励适当运动。(3)指导患者每天训练定时排便。(4)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2.腹泻的护理。

(1)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出入量等。

(2)保持会阴部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评估肛周皮肤有无破溃、湿疹等,必要时涂皮肤保护剂。(3)合理饮食,协助患者餐前、便前、便后洗手。(4)遵医嘱给药,补充水、电解质等。

(5)记录排便的次数和粪便性状,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3.大便失禁的护理。

(1)评估大便失禁的原因,观察粪便的性状。(2)必要时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出入量等。

(3)做好会阴及肛周皮肤护理,评估肛周皮肤有无破溃、湿疹等,必要时涂皮肤保护剂。(4)合理膳食。

(5)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和以往排便习惯,定时排便,进行肛门括约肌及盆底肌肉收缩训练。

(三)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2.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适当运动。

(四)注意事项。

1.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避免用力排便,必要时使用缓泻药。2.大便失禁、腹泻患者,应注意观察肛周皮肤情况。3.腹泻者注意观察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六、导尿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耐受力。

2.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膀胱充盈度、会阴部皮肤粘膜状况,了解男性患者有无前列腺疾病等引起尿路梗阻的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准备温度适宜、隐蔽的操作环境。

2.摆好体位,按照无菌原则清洁并消毒外阴及尿道口。3.戴无菌手套,铺孔巾。

4.检查尿管气囊有无漏气,润滑尿管前端至气囊后4-6cm(男患者至气囊后20-22cm)。5.再次按无菌原则消毒尿道口。

6.插入尿道内4-6cm(男性患者,提起阴茎与腹壁呈60 角,插入约20-22cm),见尿后再插入5-7cm,夹闭尿管开口。

7.按照导尿管标明的气囊容积向气囊内缓慢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轻拉尿管有阻力后,连接引流袋。8.固定引流管及尿袋,尿袋的位置低于膀胱,尿管应有标识并注明置管日期。9.安置患者,整理用物。

10.记录置管日期,尿液的量、性质、颜色等。

11.留置导尿管期间,应该做到:①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管受压、扭曲、牵拉、堵塞等;②应每日给予会阴擦洗;③定期更换引流管装置、更换尿管;④拔管前采用间歇式夹闭引流管方式;⑤拔管后注意观察小便自解情况。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导尿的目的及配合方法。2.告知患者防止尿管受压、脱出的注意事项。3.告知患者离床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四)注意事项。

1.导尿过程中,若尿管触及尿道口以外区域,应重新更换尿管。2.膀胱过度膨胀且衰弱的患者第一次放尿不宜超过1000cm。

3.男性患者包皮和冠状沟易藏污垢,导尿前要彻底清洁,导尿管插入前建议使用润滑止痛胶,插管遇阻力时切忌强行插入,必要时请专科医师插管。

七、灌肠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意识、自理情况、合作及耐受程度。2.了解患者排便情况,评估肛门周围皮肤黏膜状况。

(二)操作要点。1.大量不保留灌肠。

(1)核对医嘱及患者,注意操作环境隐蔽,室温适宜。(2)配制灌肠液,温度39-41℃,用止血钳夹闭排液管。(3)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防水布,屈膝。(4)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液面比肛门高40-60cm。

(5)将肛管与灌肠筒的排液管连接,润滑肛管,排除管道气体,将肛管缓缓插入肛门7-10cm。(6)固定肛管,松开止血钳,观察液体流入及患者耐受情况,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适当调整灌肠筒高度。

(7)灌毕,夹闭并反折排液管,再将肛管拔出,擦净肛门。(8)嘱患者尽量于5-10min后排便。

(9)了解患者排便情况,安置患者,整理用物。2.甘油灌肠。

(1)核对医嘱及患者,准备环境和物品。

(2)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靠近床沿,屈膝,臀部垫高。

(3)打开甘油灌肠剂,挤出少许液体润滑管口,将灌肠剂缓缓插入肛门7-10cm。(4)固定灌肠剂,轻轻挤压,观察液体流入及患者耐受情况。(5)灌毕,反折灌肠剂管口同时拔出,擦净肛门。(6)嘱患者尽量10min后排便。

(7)安置患者,整理用物,记录排便情况。3.保留灌肠。

(1)核对医嘱和患者,嘱患者先排便,准备环境及灌肠药液,灌肠液量不宜超过200ml。

8(2)根据病情和病变部位取合适卧位,臀部垫高约10cm,必要时准备便盆。(3)润滑并插入肛管15-20cm,液面至肛门的高度应<30cm,缓慢注入药液。

(4)药液注入完毕后,反折肛管并拔出,擦净肛门,嘱患者尽可能忍耐,药液保留20-30min。(5)安置患者,整理用物。(6)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并记录。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灌肠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四)注意事项。

1.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严重心脏病等患者不宜灌肠;直肠、结肠和肛门等手术后及大便失禁的患者不宜灌肠。

2.伤寒患者灌肠时溶液不超过500ml,液面不高于肛门30cm,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3.灌肠过程中发现患者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4.保留灌肠时,肛管宜细,插入宜深,速度宜慢,量宜少,防止气体进入肠道。

八、持续膀胱冲洗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病情、意识状态、自理及合作程度。2.观察尿液性质、出血情况、排尿不适症状等。

3.注意患者反应,观察冲洗液出入量、颜色及有无不适主诉。

(二)操作要点。1.遵医嘱准备冲洗液。

2.在留置无菌三腔导尿管后,排空膀胱。

3.将膀胱冲洗液悬挂在输液架上,液面高于床面约60cm,连接前对各个连接部进行消毒。

4.将冲洗管与冲洗液连接,三腔尿管一头连接冲洗管,另一头连接尿袋。夹闭尿袋,打开冲洗管,使溶液滴入膀胱,速度80-100滴/min;待患者有尿意或滴入200-300ml后,夹闭冲洗管,打开尿袋,排出冲洗液,遵医嘱如此反复进行。

5.冲洗完毕,取下冲洗管,消毒尿道管远端管口并与尿袋连接。6.固定尿袋,位置低于膀胱。7.安置患者,整理用物并记录。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冲洗的目的和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冲洗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四)注意事项。

5.肠外营养护理 篇五

护理干预对孕妇膳食营养状态与体重的影响 作者:李爱群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0期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孕妇膳食的护理干预对体重及孕妇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0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行产前检查至分娩的初产孕妇,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行针对体重及孕妇膳食营养状况的护理干预,现回顾性分析资料。结果:观察组100例中,巨大儿1例,占1%,其它均为正常儿,对照组100例中,巨大儿7例,占7%,其它均为正常儿,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

6.肠外营养护理 篇六

1.生理因素

(1)年龄:年龄不同,每日所需的食物量不同

(2)特殊生理阶段:女性妊娠期、哺乳期对各种营养素的要求较高。尤其是某些矿物质和维生素。

(3)活动:活动量不同的人对营养的需求不同。

2.病理因素:了解病人有无因进食肥甘厚味引起的疾病,如肥胖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痛风等;有无影响食欲或进食的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口腔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无消耗性疾病,如严重感染、烧伤、外伤、手术、癌症、结核、甲亢等。

3.心理、社会、文化因素

(1)心理:情绪影响进食,有人在不良情绪时进食减少,有些人则进食增多。

(2)社会文化因素: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经济状态等影响人的摄食种类和方式。

(3)营养知识的缺乏:对自身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食物内所含营养成分及饮食搭配不了解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问题。

营养评估

1.饮食评估:了解病人进食时间的长短和规律性;摄入食物的种类和制作方式;摄入量等。

2.身体评估

(1)观察病人的体形(消瘦、肥胖、健壮等)、面色、皮肤、头发的光泽、指甲、牙齿等,这些方面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病人的营养状况。

(2)测身高、体重:标准体重(男性)=身高—105cm;标准体重(女性)=身高-105-2.5cm。

(3)皮肤皱褶厚度:又称皮下脂肪厚度。最常测量三头肌。男性正常值为12.5mm,女性为16.5mm。

(4)上臂围、上臂肌围。

3.生化评估

生化测量最客观地反映人的营养状态,测量血、尿中某些营养素或其它代谢产物的含量。如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

体液状态的评估

1.病人液体出入量的评估:准确计算出入量,评估其是否平衡。

2.对影响体液疾病的评估:有无肝肾疾患、妊娠等(引起体液过多);有无尿崩症、糖尿病(排尿过多);有无腹泻、呕吐、大汗、高烧、烧伤、出血等(体液丢失过多);有无胃肠道梗阻等(摄入不足)。

3.心理社会因素的评估:有无影响水摄入的情绪等因素。

4.一般检查:评估病人皮肤、粘膜、眼窝等有无水肿或干燥;测量生命体征、体重;评估颈静脉充盈度等。

7.肠外营养护理 篇七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食管癌、贲门癌是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 患者消化道受到较大刺激, 存在进食困难, 易造成术后营养不良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康复。早期肠外营养效果较差, 同时术后患者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近年来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广泛使用, 并在临床取得一定成效, 作者对河南省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 男58例, 女52例, 年龄40~86岁, 平均年龄 (62.6±5.3) 岁。其中食管癌76例, 贲门癌患者34例。术前依照营养状况评定法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定[1], 均伴随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中食管胃左胸内吻合术65例, 食管胃颈部吻合术4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5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前均留置胃管, 观察组患者术中经胃管插入的鼻腔内再插入鼻肠营养管至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30 cm空肠腔内, 术后第1天下午将温热生理盐水注入营养管内, 第2天注入肠内营养乳剂 (主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钾、钠、磷、钙、钼、氯、镁、锰、铜、锌、硒、铬、碘、生物素、维生素) , 同时由营养管内注入自制流汁 (牛奶、肉汤、米汤、鸡汤、苹果汁、青菜豆腐汤、鱼汤、黄芪小红枣汤) , 每天注入500 ml, 50 ml/次, 2 h/次, 逐日递增, 至2000 ml/d (200 ml/次, 2 h/次) , 交替注入, 先给予素食,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荤素搭配供给。胃管在术后7 d拔出, 患者食用流质食物, 同时营养管内继续滴入肠内营养乳剂, 500ml/d。术后10 d对患者血常规、体温等进行常规检查, 恢复正常后可拔出营养管, 给予常规饮食。参考组患者术后常规静脉滴注5%~10%葡萄糖、蛋白、氨基酸、血浆及水乐维他, 术后7 d后拔除胃管, 患者口服流质食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体重下降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支持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 (52.6±4.3) h, 明显少于参考组 (77.2±5.4) h,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体重相较治疗前下降 (2.05±1.65) kg, 参考组患者术后体重相较治疗前下降 (5.32±2.85) kg,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堵管、2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2例呕吐, 并发症发生率为9.1%, 参考组患者出现4例水电解质紊乱, 并发症发生率为7.3%, 给予两组患者积极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主要方法, 患者机体损伤较大, 易出现内分泌系统代谢方面失衡, 而术后患者应激反应、发热、消化液及体液的流失等导致患者对蛋白质及热量需求加大[2], 因此术后营养问题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近年来肠内营养支持已经成为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 早期营养能够有效安全的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症状, 提供患者术后所需营养, 对胃肠道功能进行保护,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肠内营养方式不当或者护理不到位可导致脱管、管道堵塞、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发生[3], 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因此肠内营养支持时, 医护人员要加强有效护理, 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脱管是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影响营养支持的继续进行, 因此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营养管进行固定, 将营养管固定重要性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并每天定时对营养管进行观察。输注营养液前后先采用温开水20 ml对管壁进行冲洗, 从而有效减少营养液粘附管壁引起的堵管现象, 保证营养管的通畅。营养液用量过大、滴注过快等均会导致恶心、腹泻、泛酸等消化道反应, 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询问分析, 严格控制滴注速度、掌握营养液温度及浓度等, 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对于由于营养液引起的不适反应则更换营养液。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体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参考组,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无显著差异, P>0.05。由此可知,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及干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症状, 促进患者康复,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光成, 管宏俊, 孙长鹏, 等.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32 (01) :34-35.

[2]李杰, 于凤莲, 雒利春.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道内营养病人的护理.医疗装备, 2012, 21 (02) :93-94.

8.肠外营养护理 篇八

【关键词】 营养支持;重症急性胰腺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29-02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常见的危急重症,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SAP时机体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负氮平衡严重,加之禁食及胃肠减压,病人多合并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营养支持治疗为病人赢得了时间。20年来,SAP病人的营养支持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治疗效果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我们将2008年7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SAP病人分为两个阶段,对两种营养支持模式及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7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共收治SAP病人122例,其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为23-79(36.1±8.7)岁,APACHE II评分为(9.8±2.6)分。122例SAP病人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制订的SAP诊断标准。

1.2 分组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SAP病人共52例为早期组,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为29-78(34.9±8.1)岁,APACHE lI评分为(10.1±3.2)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所收治的SAP病人70例为后期组,其中男56例,女14例,年龄为23-79(38.3±9.3)岁,APACHEII评分为(9.5±2.0)分。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病因均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 入院后均行体液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和维护、抑制胰腺外分泌等综合治疗。早期组病人行早期手术引流和PN支持,而后期组病人早期则以维护器官功能为中心,优先采取非手术和微创治疗。尽早恢复EN支持。当病人有胰腺坏死伴感染、胰周脓肿、腹腔间室综合征(ACS)行保守治疗无效时,行手术治疗。

2 结 果

2.1 早期组病人在入院第2-8天开始行PN支持,PN支持率明显高于后期组(P<0.05)。后期组病人行PN支持的开始时间与早期组比较无统计学差異(P>0.05)。早期组病人PN支持时间较后期组病人明显长(P<0.05)。早期组病人行EN支持开始时间明显长于后期组(P<0.05)。两组病人EN支持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组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胰周感染和腹腔大出血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后期组病人(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MODS、肠瘘和胰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预后早期组病人治愈率低于后期组,手术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后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目前治疗胰腺炎的措施主要有补液;禁食,胃肠减压;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预防感染;应用抑制胰酶和胰腺分泌的药物;适量应用中药;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及在肠外营养后尽早的采用肠内营养对于胰腺炎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尽早的腹腔引流,尤其是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引流对胰腺炎的治疗非常重要;必要时手术治疗。

急性胰腺炎是自身消化性疾病,减少胰液分泌,避免对胰腺的刺激,防止炎症进展,是营养治疗中必需考虑的问题。胰腺分泌受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激素系统调节,同其他胃肠道激素一样有头相、胃相和肠相。胃内输注营养液会明显刺激胰腺的外分泌,而且胃内营养常发生梗阻需胃内减压,所以既往很少在急性胰腺炎的急性期给予肠内营养。正确的肠内营养制剂的应用对胰腺分泌刺激小,可减少胰腺活动,使胰腺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减少对胰腺分泌的刺激,病人肠道又被利用,从而减少饥饿感,使SAP病人胰腺的脑相和胃相分泌不受刺激。因此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对消化道功能的恢复、保护肠道黏膜屏障、防止感染、改善机体营养、减少SAP病人肠源性感染和MODS的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和费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支持[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4):197-198.

[2]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73-775.

[3] 熊代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外加肠内营养的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造口、伤口、尿失禁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

[4] 吴林飞.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比较[A].2007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陈祖兵,丁佑铭,王卫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胡智明,张片红,赵大建,施敦,张宇华,何芳,叶再元.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预后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肠外营养护理 篇九

1临床资料

男性患儿, 生后15天, 胎龄34周, 早产, 因其母有“妊娠期糖尿病、脐血流缺失”剖宫产出生。出生时, 阿氏评分1分钟8分, 5分钟8分;体温36.5℃, 脉搏170次/分, 呼吸48次/分, 体重1.46kg, 早产儿外貌, 反应差, 营养发育较差, 哭声弱, 四肢肌张力低下, 予以保温、清理呼吸道等处理后转入NICU病房。入院诊断:早产儿脑病、新生儿感染、极低出生体重儿、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

入院后立即置于红外线辐射台保温, 静脉应用抗感染药物、改善微循环、肠外营养支持等对症及支持处理。住院15天时, 体重已增加至1.6kg, 继续按常规, 经左侧上肢肘部贵要静脉穿刺B.D留置针, 行静脉输液治疗, 从上午9:AM开始输注普通抗生素等常规液体约3小时后, 12:AM最后一组液体10%葡萄糖溶液20 ml输完, 转输肠外营养液, 8 ml/h, 约10 min后, 局部皮肤逐渐出现颜色由正常变为紫色, 然后变为黑色 (皮温正常) , 局部未见渗出及肿胀, 从左上肢肘部穿刺点开始向上蔓延至上方约2 cm处, 向下蔓延至整个左上肢到指尖, 同时患儿出现剧烈哭吵。立即报告值班医生及科主任, 初步考虑为输注肠外营养致上肢静脉栓塞。给予停止输液并拔出留置针、静脉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低分子肝素钠、适当抬高患肢、先后予酚妥拉明及25%硫酸镁湿热敷等紧急处理措施, 2 h后皮肤颜色开始少许转红, 24h后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 水肿逐渐消退, 72 h后局部水肿完全消退。

2护理干预

2.1早期发现静脉栓塞做好病情观察, 及早发现静脉栓塞迹象, 静脉输液病人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情况及穿刺侧肢体情况, 测量臂围。如注射部位肿胀、皮肤出现花纹、紫色或苍白, 应立即查找原因, 考虑到栓塞可能时, 应立即给予相应处理。本文中患儿开始输注肠外营养液仅10 min, 护士在巡视时就发现局部皮肤发紫, 从穿刺点开始向周围扩散, 立即报告, 并积极予相应处理, 为抢救成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2护理措施

2.2.1迅速予停止输液并拔出留置针, 另在对侧肢体穿刺留置针输注急救药物。

2.2.2经周围静脉给予低分子肝素钠[1], 用法:首先用低分子肝素钠120u (75u/kg) , 加入N.S 2ml, 静脉缓慢推注;再静脉维持:低分子肝素钠1075u (28u/kg.hr) +N.S 24 ml, 速度1 ml/小时。

2.2.3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16 ml (10 ml/kg) , 速度 (5 ml/kg.hr) 。

2.2.4同时注意监测凝血时间, 每2~4 h监测一次。

2.2.5适当抬高患肢, 在栓塞发生后, 患肢未出现肿胀之前, 用酚妥拉明局部湿热敷, 以扩张血管;患肢出现肿胀之后, 改为25%硫酸镁湿热敷, 以消除肿胀。经上述处理约2 h后, 患肢皮肤开始出现少许间断红润, 但同时患肢开始出现皮下渗液、肿胀, 且肿胀不断进展, 发展至整个患肢, 继续上述处理, 24 h后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水肿逐渐消退, 72 h后局部水肿完全消退。

3预防对策

3.1尽量避免在同一根静脉反复穿刺, 防止损伤血管内膜,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由于住院输液时间长, 同时需使用肠外营养等高渗液体, 建议入院后立即予PICC置管[2]。

3.2经留置针输注高渗液体前后充分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3.3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3.4定期监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

3.5在输液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穿刺侧肢体, 以免引起血液流动缓慢。

4小结

静脉栓塞形成原因有:血流郁滞、血管内皮的损伤、高凝状态。早产儿血管细小, 穿刺困难, 常常不得不经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这样很容易造成穿刺部位血管内皮损伤。本文中患儿出生体重仅1.46 kg, 在NICU病房住院输液治疗18天后, 体重方达1.6kg, 由于入院后家属不同意PICC置管, 故一致采用经周围静脉穿刺留置针, 输注肠外营养液及其他液体, 需频繁更换穿刺血管, 血管损伤大, 住院18天后已很难找到合适的血管, 很难一次穿刺成功。另外长期经周围静脉输注输注高渗液体等可增加静脉栓塞的风险。通过这个案例静脉栓塞的有效救治, 我们认识到, 对输液病人加强巡视, 及早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 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可有效降低或避免并发症对患儿造成的损害, 大大提高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早产儿,输液,上肢静脉栓塞,护理

参考文献

[1]彭六保.实用药物商品名别名大全[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3:316-317.

10.肠外营养护理 篇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科进行胃癌根治术的94例患者为本组的研究对象。随机的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7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26例、女21例, 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2.4岁;体重46~78 kg、平均体重 (62.2±15.4) kg, 前白蛋白0.28~0.36 g/L、平均前白蛋白 (0.32±0.04) g/L;试验组中男25例、女22例, 年龄43~65岁、中位年龄51.8岁;体重44~76 kg、平均体重 (61.5±14.6) kg, 前白蛋白0.27~0.38 g/L、平均前白蛋白 (0.33±0.05) g/L;在性别、年龄、体重、营养状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组间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应用肠外营养支持, 卡文注射液1920 ml, 1次/d, 静脉滴注;试验组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选用瑞素肠内营养液, 通过营养管注入, 应用7 d。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和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组间的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P<0.05表示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1周试验组血清前白蛋白含量为 (0.28±0.02) g/L、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含量为 (0.25±0.02) g/L, 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57.2±11.8) h、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72.1±14.5) h, 试验组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6.38%、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14.89%、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胃癌术后早期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转归的关键因素[2]。肠内营养使得肠黏膜的功能和结构完整性得以保留、使肠黏膜细胞更直接的获得营养, 促进肠黏膜营养的改善和组织的增生修复, 保持黏膜的屏障功能。何彦坤等[3]通过对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胃癌治疗中患者恢复情况的Meta分析表明, 两组间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排气恢复时间两组间的OR (95%CI) 值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治疗中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本组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 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与帅磊渊等[4]的研究报告获得一致的结论, 表明肠内营养的营养支持效果优于对照组, 安全性高, 有助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 胃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较肠外营养支持更有益于患者营养状态的快速恢复, 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及早恢复, 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是胃癌术后更为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参考文献

[1]戴春, 徐殿松, 孙桂菊.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36) :7092-7095.

[2]刘翔.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2) :59-60.

[3]何彦坤, 张静, 何若冲.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手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Meta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5) :2077-2081.

11.肠外营养护理 篇十一

施及护理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c内营养;错位输注防范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1

肠内营养(EN)是通过口服或管饲等途径经患者胃肠道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物质的支持治疗方法。因肠内营养制剂可通过口服或鼻饲等多种途径使用,使用简单方便,利于肠道吸收,可维持肠粘膜的功能和患者肠道完整性,调节肠道菌群;肠内营养制剂符合生理状态,可避免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易位,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尤其对于ICU等危重症患者可缩短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2]。但临床上使用肠内营养制剂补充营养物质的同时并发症也随之而来,临床常见并发症多见有:胃肠道反应,吸入性肺炎,咽部和食管粘膜损伤,代谢并发症和焦虑等[3]。但如过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注至血液循环系统,将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可至患者死亡。现将我科为防止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错位输注至静脉循环采取的措施报告如下:

1.预防肠内营养错位输注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1 肠内营养错位输注至静脉的危害

由于ICU危重症患者病情重,患者多伴有神智不清,昏迷等意识障碍,留置各种管路,补液量大,使用多种仪器支持治疗,并且因限制探视等规定导致缺少家属陪伴,多数患者无法表达身体不适等情况。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工作认真严谨,勤观察,认真核对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肠内营养制剂富含异种蛋白,脂肪微粒,纤维素等,分子量大,不易通过毛细血管,错位输入可出现高热,过敏反应,甚至休克,是违反操作规程出现的严重并发症[4]。少量错位输注即可引起患者心率失常,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依照操作流程规范使用肠内营养制剂,深刻认识错位输注可引起的严重后果,并且通过多方面防范防止错位输注的发生。

1.2 对象及方法

我科重症监护床位共5张,主要收治肝病危重症患者,所收治患者常见消化道大出血,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因病情危重患者多留置深静脉置管补液治疗及胃肠营养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用,需补充肠内营养制剂患者采用口服或经鼻胃肠管持续输入。住ICU期间限制患者家属探视。为防止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注,我科自2016年6月起采用有色标石标记肠内营养专用输液杆,以区分静脉补液。因患者病床床头所置输液杆多为银白,且经常随患者深静脉置管部位的不同而随意移动,输液杆没有醒目标石,无法区分作用,因此起不到警示作用。对此情况我科护理人员将床头常用银白色输液杆使用有色胶带自下而上全部缠绕固定,人为区分出不同颜色以作警示,有色胶带现采用紫色纸胶带,紫色输液杆制作完成后可明显区别其他输液用输液杆。因我科患者常用鼻胃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无需经常变换位置,因此规定紫色输液杆统一放置于患者床头右侧,不得随意移动位置,并且科内统一规定紫色输液杆只能安放肠内营养输注泵及悬挂床头听诊器用,不得挪作他用.2.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

通过营养管路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的患者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输注,专人看护,输注过程患者床头抬高30-45°,防止误吸,每四小时回抽一次胃液观察胃潴留情况及胃肠营养管是否通畅,输注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排便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对于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注至血液循环系统应坚决避免,有色输液杆当班护士随时维护,发现色彩脱落应及时补色处理。科室内安排专人不定期检查专用输液杆使用状况。科内所有床位均应采用统一且醒目颜色作为标石,尽量做到不随意更改颜色,如必需更换颜色或增加其他颜色输液杆以作他用,应及时通知到每一位医务人员,防止差错发生。

3.结果反馈

自专用肠内营养杆应用至今,标石醒目,利于区分,使用过程操作规范,无肠内营养错位输注发生。

参考文献

[1]包亚红.危重证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护理.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3,20(3):186-187

[2]秦永双,张传莲.集数化护理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安全不良事件的研究.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8(3):179-181

[3]赵媛媛,张梅.肠内营养并发症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护理与康复,2012,11(3):222-224

12.肠外营养护理 篇十二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因此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积极进行营养支持,来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1]。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本次研究笔者就对这两种营养方式在术后早期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100例患者,按照其术后采取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50例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34~78岁,手术方式:10例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3例为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7例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总蛋白水平为(58.5+2.7)g/L,白蛋白水平为(30.1+2.3)g/L,前白蛋白水平为(198.7+17.4)mg/L,血红蛋白水平为(103.4+17.1)g/L。肠外营养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6岁,11例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0例为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8例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总蛋白水平为(58.3+2.8)g/L,白蛋白水平为(30.3+2.5)g/L,前白蛋白水平为(199.2+16.9)mg/L,血红蛋白水平为(102.6+16.7)g/L。排除术前营养状况评定为恶病质者;合并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患者;合并有代谢疾病患者[2,3]。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术前营养状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取肠内营养方式患者经鼻空肠营养管滴注500m L浓度5%的葡萄糖溶液,如果患者无不适感,则缓慢输注肠内营养液500m L。肠内营养液的主要成分为:每1000m L中,包含38g蛋白质、34g脂肪、138g碳水化合物、0.26g维生素、4.24g微量元素,渗透压250mmol/L。输注后如果没有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则在术后第3天、第4天将肠内营养液的输注量增加至1000~1500ml/d,连续输注7d[4]。

肠外营养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开始给通过中心静脉管缓慢输入营养液,营养液规格为:1920m L/袋,每袋营养液包含1400kcal总能量、45g氨基酸、68g脂肪、130g葡萄糖,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营养液中加入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丙氨酰谷氨酰胺、电解质等物质[5]。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

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7d后的总蛋白水平(TP),白蛋白水平(ALB)和前白蛋白水平(AP)[6];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体重下降情况等[7]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8]。

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术后PA、ALB和TP水平相当,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肠内营养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体重下降幅度以及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小于肠外营养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临床数据见表2所示。

3 讨论

由于胃癌根治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手术时间较长,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强的应激反应[9],导致患者的合成代谢受阻,加之患者术后要进行禁食,使得其摄入体内的蛋白质及热量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营养不良,给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10]。因此,术后早期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对于改善患者术后机体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1,12]。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营养液是经过患者的肠道-门静脉系统吸收,且经过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因此,这种营养支持方式更符合机体生理状况,更利于患者的自我调节[13]。不仅如此,肠内营养支持还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的肠粘膜萎缩,有利于维持患者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对于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14]。

肠外营养支持在进行营养物质补充的过程中,不会受到胃肠道功能及其结构的限制,因此,能够及时有效地补充机体所需[15]。但是长期应用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调、瘀胆以及肝功能受损等问题,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支持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其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术后采取的营养支持方式均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观察两组术后营养水平、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前的PA、ALB和TP水平相当,经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患者与肠外营养组患者相比,其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较短,住院时间显著较短,体重下降幅度显著较小,术后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以上各项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在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基础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上一篇:技术合同包括哪些内容下一篇:创业的早安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