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共12篇)
1.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一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雷雨教学反思二名师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因一次顶课的机会,我执教了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组教材中《雷雨》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认、会写文中的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意思,想象雷雨前后的景象。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夏季来临,雷雨现象时有发生,为增强学生观察天气的兴趣,我采用先说后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说雷雨
由于在执教《雷雨》两天之前的一天夜里下了一场雷阵雨,授课前我让学生说雷雨。
师问:同学们,最近什么时间下雨了?
生答:上前天夜里下了一场雨。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答:半夜里,风声很大,刮得有些东西啪啪响,把我从梦中惊醒,我就躺在床上睡不着了。不一会儿,看到闪电给天空带来一道亮光,听见雷声也很响,接着就哗哗下起雨来了。
师:听得很仔细,听到了下雨前有风声、物体撞击声、雷声。还看到闪电。
师问:这时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答:有些害怕,用被子把自己裹得紧紧的。
师问: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答:没多长时间,我醒后还没睡着,雨就停了。
师问:第二天早上你们发现了雨后什么情况?
生答:地面有些湿,空气很新鲜,花草树木也显得很有精神,一些小鸟儿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有闪电和响雷时下的雨,同时雨下得时间又不长,这样的雨就叫雷雨。板书:雷雨。
二、学《雷雨》。
谈话:刚才同学们畅谈了雷雨现象,那么书中怎样介绍雷雨现象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8课进行阅读,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哪儿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
1、生黙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2、师板书:雷雨前(1-3)雷雨时(4-6)雷雨后(7-8)
3、师让生细读1-3自然段,划出雷雨前有哪些景色,怎么写的?从中体会到什么?
4、生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相点拨。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圧下来。黑沉沉写出了云层很厚,从压中体会到乌云来势凶猛。树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说明当时没有风,空气很沉闷。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忽然表明天气变化了,乱摆说明风很大。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垂字用得好,使我们感到风特别大,蜘蛛也特别害怕。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大。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
5、师让生说出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雷电)
6、指导学生朗读1-3节,从读中体现天气的突然变化。
7、师生共同总结本段学习方法: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的景色,理解句子的意思,说说这一大段写什么?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雷雨时和雷雨后的的课文内容。
9、总结全文,让生明确观察自然现象要有一定的顺序,并且抓住景物的特点。
三、写雷雨。
学完本课,我让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凑巧的是一天下午上课前,又迎来了一场雷阵雨,这时我将学生组织到教室外面的走廊里进行观察天气变化。尽管雷声大,闪电亮,使有些孩子用手指蒙住了耳朵,雨水还飘湿了有些同学的衣服,但大家始终兴致勃勃,观察兴趣丝毫未减。观察结束后,每个同学各自写了一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条理清楚的观察日记。
2.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二
关键词:中职,路由器,课程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本课程学习的对象是中职二年级学生, 他们对计算机感兴趣, 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 形象思维能力也较强,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创设贴近生活和专业的相关情境, 通过展示实物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新知;另一方面, 学生对因特网具有浓厚的兴趣, 平时接触也较多, 这为学习网络课程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路由器的功能和分类;理解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提升学习自信心。
3 重点难点
重点:路由器的功能。难点:对路由器路由选择的理解。
4 学法教法
(1)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协作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教学过程中, 巧妙设计探究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我探索, 自主学习,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2)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探究、形象举例、讲练结合。
通过学案, 使学生自觉完成预习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设立多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新知识, 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 水到渠成。教学中, 启发、诱导贯穿始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使课堂教学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5 教学过程
5.1 课前准备
为了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师生在课前都做了充分准备:学生:通过完成学案做好预习工作;相邻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准备教学资源;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本节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源有:路由器 (企业级路由器和普通接入式无线路由器) 、PPT课件、多媒体教室、学案, 随堂练习题, 课堂评价表。
5.2 教学实施
本节课通过"创设话题, 生动导入→探究问题, 逐层剖析→即兴小练, 强化巩固"三个环节组织实施。
(一) 创设话题, 生动导入 (5分钟)
首先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家里需要实现电脑和手机同时上宽带网, 需要什么设备?这个问题在学案中已经有所体现, 部分学生家里已经安装宽带网络, 让学生进行短暂讨论后再进行回答。目前, 家庭上网一般有两种形式:使用电话线的ADSL拨号上网和使用用无源光纤接入的光纤宽带网, 但无论哪种形式, 如果要实现电脑和手机同时上网, 都需要再连接一台无线路由器。通过对这个话题的讨论, 引出路由器的概念, 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无线路由器设备,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 探究问题, 逐层剖析 (25分钟)
在引出路由器这个概念后, 通过对4个问题的深入探究了解路由器:
探究问题1:什么是"路由"?什么是路由器?
学生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路由, 就是通过互联的网络把信息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的活动。 (通过现代物流说明路由的含义) , 路由器则是执行这种信息传输的工具, 是实现局域网和广域网互联的设备, 是网络的枢纽 (通过举省市划分相互联系的例子说明路由器的作用, 并给学生展示锐捷企业级路由器) 。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由路由器连接起来的大型网络实例图,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探究问题2:路由器如何实现数据转发?
本内容是课堂重点, 举网上购物收货的例子加以理解。
探究问题3:路由器能阻止Internet上的不健康信息吗?
本内容是课堂重点, 通过网页浏览来说明路由器有数据过滤作用, 同时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不浏览不健康网站。
探究问题4:市场上常见的路由器有哪些类型?如何进行选择?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通过PPT课件了解市场上常见的路由器品牌及价格, 重点介绍家用无线路由器。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市场动态, 培养其专业思想。
(三) 即兴小练, 强化巩固 (8分钟)
学生做课堂练习, 通过课前准备好的练习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5.3 课堂评价 (5分钟)
对照课堂评价表, 学生、组员、教师三个主体进行评价, 最后得到学生的等第评级, 该等第将计入学生期末总评。
5.4 课堂小结及作业 (2分钟)
以学生竞答的形式进行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路由器概念和功能, 梳理教学内容, 总结课堂得失。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对网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功能进行比较, 到电脑商城了解路由器的品牌及行情。
6 教学反思
(一) 课堂亮点: (1) 学案导学使学生的学习有了针对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 (2) 通过形象举例及实物展示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记忆。 (3) 通过问题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二)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学校无使用路由器的环境, 学生不能近距离观察设备的使用情况, 无法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 今后可以想办法通过仿真软件进行体验。
参考文献
3.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三
【摘要】“微课”教学具有逼真、再现、交互、自动评价的特点,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融合网络技术的“微课”教学方式已被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所认可,能够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带来活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微课;中职学校;语文;融合;思考
“微课”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融合了网络技术的“微课”教学方式已深入到中职学校语文课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可以熟练地运用“微课”实施教学,随着“微课”教学方式运用的不断成熟,“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已被更多的语文教师所认可,“微课”不仅有效促进了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推广,而且给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活力。
一、“微课”教学的优势与特点分析
“微课”教学优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微课”教学资源保存在固定的网络上,利用了学生喜好网络的特点,而且一个“微课”教学资源融合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有效解决了课程中的教学重点,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而且学生可以随时自主播放观看,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了方便,有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2)“微课”中的知识信息传递具有逼真、再现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景描述,把难以表述的抽象内容直观化,能给学生创设可以体验的真实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思考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降低教师课堂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3)“微课”教学资源具有交互性,对于学习基础不好的中职学生来说,能够自主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自己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中遇到问题后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随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每个问题,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4)“微课”教学资源中都设计了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能够实现自动评价,有效激励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方式通常采用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在激励学生参与学习项目任务的同时,也经常对学生取 得的成绩给予好评,哪怕就是讲了一个好的语句,也要提出表扬,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结合“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分析,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基础差等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合“微课”这个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始终是每位语文教师一直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其根本就是如何要把“微课”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成一体,实现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
二、“微课”与中职学校语文课教学融合的策略
1、运用“微课”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说是整体偏弱的,并且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对于语文的阅读、写作等没有兴趣。为改变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效果,语文教师就必须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恰当运用具有信息技术特点的“微课”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可以体验的学习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微课”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意愿后,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融入到学习环节中,由于“微课”可以不受到时间、地点等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除了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还可以随时在网络上点播观看,“微课”中的视频、动画、影视资料等多媒体资源带有一定的娱乐性,学生很容易被里面的画面、声音等吸引,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冲动。这样把学习的课本文字变成能体验的视频换面,课堂教学也就改变了灌输式教学的不足,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促进作用。比如,学习《荷塘月色》课文时,教学中利用“微课”展示月下荷塘、荷塘四周的景色,让学生一遍观看一遍进行交流,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微课”的交互性,实施同步协作教学与学习
通过协作学习能够实现师生互动、学生联动,实现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根据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探究和分析,并相互促进,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应该重点设计、实施的。合理利用“微课”的交互性,教师就很容易完成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为实施协作学习做好准备,课堂上 教师播放“微课”,并按照设计的画面安排讨论话题,各小组根据话题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小组组长发表结果,在“微课”中还设定一些辩论的话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作为裁判进行评价,有目标引导学生参与协作教学与学习,学生还可以把讨论、辩论的过程整理发在教学平台上,根据需要随时查阅,有效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
3、运用“微课”合理拓展教学空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微课”能够合理拓展课本中的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分析学习内容的含义,帮助学生逐一理清重点内容,把学生学习难度降低到合适的程度,也满足了学生获取多种信息的要求。运用“微课”可以拉近时间、空间的距离,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学到的世界各地风土文化,熟悉历史典故的含义,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微课”给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视频、动画,可以把抽象变为直观,把文字变为画面,把枯燥变为有趣,进而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在课堂教学过程都会有一个或几个重点、难点,沿用传统的说讲方式很难让学生掌握理解,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于“微课”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三峡》时,文中用文字描写的三峡两岸风光与美景,表现了作者对三峡风光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但实际上多数学生没有到三峡观看过,对作者描写的景观毫无认识,单凭文字理解很难达成教学目标。但通过“微课”展示的画面、解说的声音,学生就很容易感受作者的表达,不仅学习兴趣大增,而且学习感到轻松了许多。
三、“微课”与中职学校语文课教学融合的不足与改进
1、制作“微课”的能力不足,与课堂教学融合不紧密
“微课”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实际教学中发现,优质的“微课”教学资源还相当少,究其原因就是许多语文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不足,处理信息化素材的能力有限,特别在使用一些新的软件时还很生疏,制作“微课”时多数要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同时“微课”教学资源建设还包含了学习交流平台的完善、“微课”发布系统的管理维护等,这些都和“微课”的运用有着直接关系,课前处理不好这些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施。加入制作的“微课”过于简单、素材涵盖量少,最终导致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度差,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保障“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就要有目标地组织相关教师进行 培训,及时掌握教学中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思维,理清语文课程中的疑点、难点与重点,全面把握“微课”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点,设计制作出具有针对性强的“微课”教学资源,提高“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
2、固化了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节奏,降低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微课”提升了教学效果,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活动丰富了,师生互动的程度紧密了,吸引了多数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运用“微课”组织教学活动,固化了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微课”进行,不然就会打乱课前设计的环节,组织学生的活动也是既定的,一旦有了改变就会影响到教学时间,导致教学时间减少或拖堂,降低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因此,在制作“微课”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好“微课”的时长,一个“微课”的时间最好控制在8分钟左右,这个时长既能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又能保证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高效学习;同时,8分钟左右的时间在一节课时间内占比较少,对教师把控整堂课的节奏影响就会减少,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充分运用“微课”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微课”与语文课程融合的重点是把“微课”当成学生探索问题、协作学习、增强文化素养的一种有效媒介,目的是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微课”能够恰当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4.《雷雨》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1
在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定了《雷雨》作为自己讲课的篇目。《雷雨》是经典话剧,也讲过三遍,感觉比较熟悉。但是就是这种熟悉,这种经典,给自己讲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是大家都讲过,如果老生常谈,毫无新意,这个课就让人感觉很一般,创新难度很大;二是这部话剧潜台词太丰富,没有一定的阅历,有些地方读得不透彻,难以解读到位;三是篇幅长,可讲的点太多,很难梳理出一条非常清晰的带点创新意味的思路。所以,这次备课让我感觉难度很大。
教案写了三次,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次定在赏析语言,分析形象上,感觉太传统,毫无新意,被推翻;第二次从情节设计、场景选择等角度来解读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又感觉为了创新而丢掉了话剧的本色,被推翻;第三次从场景选择的匠心处来分析,有新意,品读语言感受形象,又体现了话剧的特点,二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最终的教案。而这时已经是周三了,时间很紧,任务很重,熟悉稿子的时间很短,好在没有因为这个乱了阵脚,认真准备,认真参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水平。
这次备课、讲课的过程虽然让人饱受煎熬,但让我收获很大。
一是从选课的角度来说,越是经典,越难讲,越是讲课的点多,越难讲,从选课上我有了一点经验。以前讲《湘夫人》时,也没选课的经验,就感觉这首诗歌讲的故事很感人,就选了。没想到正是这个大家都避开的篇目,让我开垦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解读出了大家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内容,这是我的成功之处。所以,选课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能将常炒的白菜炒出新的花样新的口味,那技艺就高一筹了。
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可能是当班主任当的吧,现在总害怕学生没有听清要求,于是会反复言说,这样不仅使得自己的语言听起来不简练,还会严重干扰学生的思维。以后上课,要求在前,说过了之后就不再讲话,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再来回答。语文课堂的语言应力求优美、有文采,让学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这一点也是今后我努力的方向。
三是读的书少,见到的优秀课例不多。这次讲课前我翻阅了语文的很多杂志,特别是《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感觉上面的文章非常打动人心,在这一片土地上有很多真正热爱语文的人在这片田地里默默耕耘,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执着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虽然平时的工作很累,也有诸多抱怨,我相信语文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会让我们受益终生。这上面的优秀课例也很多,如果我们平时多加参考,多思多想,我们的观念不仅会得到提升,我们的课堂会有很大的改进。
第四是外出讲课的经验不多,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少。在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上,还需要我做出更多的努力。
课上完了,按照自己的预期讲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虽然还有种种的不足,但不管怎样,每一个比赛的环节我都认真准备了,虽历经磨难,但收获颇丰。这就是这一次参赛的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教训。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2
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欲望,如何培养学生识字写字兴趣是我这节课一个重要的方面。避免学生机械式的记忆,一遍又一遍地写,枯燥无味地去学习汉字。所以,我在教学生字时,不但变换了教学手段,利用学生亲身的动作体验,联系自我的生活经验,结合语言环境,形象直观的图片,编儿歌等有机结合,来激发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所以在识字写字环节我教学基本落实到位了,但我也从中看到了自我的不足,我觉得要想在写字教学这一块取得该有的成效,首先教师的字要漂亮,针对这个情景,我想每一天抽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自我的粉笔字和钢笔字,并且每一天无论是上课的板书,还是平时的小事记在黑板上,我在书写时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细,让学生平时就意识到字应当怎样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训练过后,学生们和我的字都会有必须程度的提高。除了识字写字,朗读的指导也是本课的一大重点,但朗读一向是我教学的短板,在这堂课中我虽然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可是在指导上还缺少方法,指导方式比较单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当更加地努力,使自我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3
课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下面对本节教学进行反思:
1、教学伊始,设计了师生共同阅读的情境,以连环画的形式将课文内容串联起来,这样图文结合,通过画面、声音,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清晰,采用随文识字,体现了“情境中初识,独立自主识,联想应用识”这样的教学模式,突出了识字的重点,在识字的过程中体现了识字方法的多样化。
(1)生活中识字,认识“彩”。通过选词填空,区别“彩”和“采”这两个形近字的字义。
(2)借助图画识字,认识“沉、蝉”。通过出示教具(一大片乌云),帮助学生理解“黑沉沉”的意思,通过扩词,加深对“沉”的字义的了解。通过出示蝉的图片,播放蝉叫的声音,在不同词语中再现“蝉”,使学生对“蝉”的认识更加丰富和立体。
(3)字理识字,认识“虹” “逃” “蜘蛛”等字。如,“逃”,采用换偏旁的方法,用“桃、跳、挑”等字来识记,再引导学生根据部首表义的功能,编成琅琅上口的小儿歌,“有脚轻轻跳,有手把担挑”等,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反复再现识字,认识“越”。通过学生照样子说词、说句,
越来越___越来越_____。让“越”在词中、句中反复再现,加强识记。
(5)猜字谜识字,认识“垂”。出示“士兵头上千棵草”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垂下来”的意思;通过扩词,丰富对“垂”的字义的理解。
3、写字体现了趣味性。
学生借助教师设计的蜘蛛网,练习在蛛网中写“垂”字,激发了学生书写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在田字格里写好“垂”。
4、换语境巩固生字
生字的理解重在运用,在这节课中通过变换语境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于生字的理解,我先将本课中的生字和难读的字出现在新词当中,通过领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字音,然后又将这些字出现在一篇句子中,再次让学生与生字见面,进行朗读。学生在本节课中将生字掌握的很好,所以在课外拓展复现中,识字效果很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写字的指导,可以说,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字。
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彩”字的处理,课堂上采用了查字典来区别“彩”和“采”的字义,对于低年级学生有些过难。再比如,蜘蛛网的设计,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却忽略了它的实用性,设计时需要仔细再斟酌一下。另外,本课要写的字较多,课堂上只指导了一个字,容量太少,至少应该再增加一个字,来知道书写。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4
《雷雨》既是一篇讲自然现象的课文,又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文中语言生动优美,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一定会得到许多快乐,发现许多秘密。新课程人教版的标准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注重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课堂教学,我充分利用课件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放开手让学生们去读、思、悟、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着眼未来。”
一、凸显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学’出发。”
我在设计本课时,注重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把课堂教学思想定位在“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重视学生的亲身体会。如雷雨前、雷雨中天气的变化、雨后的美景,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创设文本情境,让学生观察,在情境中体会、感受。
二、重视朗读形式多样化,强调在朗读中感悟
潘菽先生说:“儿童最初的阅读过程,言语运动器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声的语言好像是感情支柱,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它器官之间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把课文细细咀嚼,细细品味,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求得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比从老师那儿听来的要深刻得多,感受得深。《雷雨》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读”占熬头,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朗读,个别读、齐读、自由读、引读、表演读等,充分顾及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并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情。读的训练有层次性,初读时要求理解内容,知道写什么;再读时了解作者的写法和方法,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深读时体会感情,读出情,读出味;以此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天气的变化、雨的变化。
三、比较句子助理解
赞可夫曾语: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我在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味,通过比较句子,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句意,体会意境。如雷雨前部分,虽然每个句子都描写得十分生动、具体,但学生不易理解句子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比较辨析。
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飘下来。
通过提问:“压”能改成“飘”吗?让学生比较、辨析,使学生知道乌云“黑沉沉”,说明云层又黑又厚,而“飘”表示轻飘飘的,使学生具体地体会到雷雨前天空的景象。
四、板书助背诵
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广读熟背,不断地吸收、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
《雷雨》这篇课文不要求背诵。但课文语句生动、简短,易于上口,不过段落多,语句的顺序容易颠倒,我的板书简单明了,加上富有童趣的剪贴画提示,更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记忆掌握课文。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5
一、教学资料的选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时间了,选择上什么课文呢?翻开第四册的语文书,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了《雷雨》。炎热的夏日,骄阳如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我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一幅幅画面一一呈现。我一遍一遍地读课文,之后“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雨过天晴”这些词语仿佛跳到了课文中。哦,看似简单无华丽辞藻的《雷雨》原先潜在着很多可圈可点的资料耶!那就选它没错啦!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还是读,想法设法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画面,读出感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特点与变化。
三、满意之处
1、积累词语,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课开始,就让学生说说“雨家族”的成员,然后归纳:小雨有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和风细雨、绵绵春雨;大雨有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课中,逐段赏读后,叫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个画面,很自然地积累了“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雨过天晴”。
2、品读词语,形象生动。文中有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抓住“压”字,先让学生做个“压”的动作,然后问:此刻有满天的乌云慢慢地、慢慢地向你压下来,好象就要压到我们头顶了,压地你——,朗读时,学生自然读出了那种压抑、闷热。再如:“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我故意出错打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摆动。蜘蛛从网上跳下来,逃走了。”让学生发现错误后,又让学生学小树乱摆,之后采访“小树”:你为什么乱摆?学生对话也很好:“因为风太大,我都控制不住自我的身体了。”而“垂”字采用了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白这是一只害怕的、慌忙而逃的小蜘蛛。
四、迷茫之处
1、几个生字的教学
生字教学也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可是我却常常把握不好教学的火候:费时又低效,方法也比较单一,强调一下读音,分析一下字形,再组几个词。如何抓住生字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记得快又记得牢,这是今后要努力探索的。
2、“雷雨后”要学到何种度?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只是让学生感知一下雷雨的变化过程。可是之后教学时间比较充裕,所以教学有点随意。播放音乐是为了创设情境,感悟雨过天晴的美丽、清新,然后帮忙朗读。可是学生说到了很多自我想象的雨后美景,我怕节外生枝,没有很好地点拨引导,草草收了场。其实那里完全能够放开让学生说。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6
《雷雨》这一课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如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因此我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并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这两个教学目标。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形象。再通过看图扩展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
一、以词串学,带动全文。
设计这一课时,有个删繁就简的过程,开始觉得什么都是亮点,什么都值得讲,于是课堂容量超级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一堂课下来,以师为本,而不是以生为本。后来,改进后,抓住课文中的“垂”与“坐”的体验,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而在课外词语这一块,在课前先让学生说说关于“雨”的四字词语,而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与场景,适时让学生理解“电闪雷鸣”“哗哗大雨”“雨后彩虹”,并让学生进行积累。
二、训练语言,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让学生自己说说,雷雨前都写到了哪些景物,让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满天、黑沉沉、压、一动不动、垂”去品读,读出雨前的压抑、先动后静、电闪雷鸣的景象,带领学生去看“闪电”的动画图,听越来越响的雷鸣声,让学生身临其境,读出画面,读出真情来。而雷雨中,让学生自己读,交流读懂了什么,学生说到了雨大,引导他们都从哪些地方了解雨很大,学生从“看不清”,从“哗,哗,哗”与“沙,沙,沙”的比较,体会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而当一个学生起来说自己“渐渐地”,我顺势而导,能去掉一个“渐渐地”吗?学生讨论后,认为雨不是一时变小的,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渐变小的,由此越读越轻,读得非常到位。而描写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将其变成诗歌的形式,再让学生扩展观看雨后的美景,让学生试着说一说“雨停了……”。学生的语言也十分生动,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三、读画结合,拓展思维
这篇课文描写雷雨之后的景象是一幅非常美丽清爽的画面,怎么样才能让学生领略到这种美,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这种美,如果光说光讲肯定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因此我不急着让学生读,不急着让学生说,而是让他们先默读雷雨后段落,然后全班合作上黑板画一幅雨后图,每人只能画一个景物,不能重复,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画完还要说说为什么要画这个景物,并想象画中的动物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手中的彩笔和配音来表达他们对雨后的感受。画完以后,再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来朗读课文。在完成这项目标时,学生完成的非常出色,画画得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而且说的也很不错,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这个教学环节我认为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非常生动有效地完成了有感情朗读雨后美景段落这一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7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学习“雷雨后”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并说说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学生们都认真读书,课文中所描写的雷雨后的景色全找了出来。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追问:“你们觉得这部分课文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呢?为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我认为‘挂’字用得好,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美丽极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坐’字用得好,坐着是很舒服、很快乐的,这个字让我感觉到蜘蛛很悠闲、很自在。学生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学生还能将前后文对照着说,比如“坐”一字,学生对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后的不同,不用老师说,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训练能力用“ 越 越 ”、“ 渐渐地 ”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在体会雨后景象后,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看动画等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说起句子来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指导朗读教学雷雨前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动画,做“压”“垂”的动作进行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在指导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我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如:有的学生用拍手打节奏或小手轻拍桌子等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体会雨下得很大。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看板书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8
学生对于雷雨这一天气现象比较熟悉,课文以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后的顺序来写。文章结构清晰,学生容易读懂。另外,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也有助于学生去感受课文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认识12个生字,会写“垂、越”两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的兴趣。为上好这堂课,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就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自主识字、学生互学。在第二大板块中,先由学生自主提出学习子卡的步骤,再进行多种方法识字的交流,最后通过“哪个字最难记?”这一问题进行反馈。实际上,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明显体现,于是就顺势识记“垂”“越”二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主动提出后马上进行识字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
2、层次清晰,多法再现。在识字教学环节体现了层次清晰,例如“越”字的教学,从课文中的句子到短语训练,再到句子训练,掌握“越”字的含义,再到扩词,积累其它义项。再如“垂”字的教学,层层递进,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理解什么是“垂”,进而读好句子。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侧重地处理生字。如:借助图片识字法、换一换、减一减、猜字谜、形声字等方法。
3、朗读指导,体现个性。本课在随文识字后随即指导句子的朗读,并且主张个性化朗读。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你就是这只小蜘蛛,现在的心情怎样?学生读出着急、害怕的感受。再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学生有体会到害怕、压抑的感觉,并且读出了害怕。
4、指导书写,直观纠正。本课在指导书写时,层次清晰,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了直观的教学,学生在问题改正的基础上再写,就会记得更深,写得更美观。
教学都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虽然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是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有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识字的方法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主方法。通过领导的点评,明确了一节课的识字方法可以有多种,但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
2、有些方法不适合某个生子的教学,为学生识字提高难度。如:“乱”的教学,教师采用自理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记字的难度,应该从“乱”字本身出发,让学生想办法去识记,增更加容易。听了领导的建议,我才意识到教学手段的实施一定要有效,一定要帮助教师实现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多法”。
3、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时时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点拨,丢失了一次教育的机会。
非常感谢李欣烨主任、关校长和进修学校的白主任以及学年老师在此次评课中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让我反思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我会虚心接受这些意见并及时改正,争取在短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9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典范作品,为学生全面了解戏剧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戏剧文学有它独特的地方。它不仅在内容上比其它文体表现更为强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更具有它的特色,它有鲜明的舞台性,即富有个性化、动作化和潜台词。戏剧文学作品的鉴赏自然与其它文体不同,必须突出戏剧的舞台性。因而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雷雨》这篇课文的时候,不仅在课文的内容分析方面下功夫,而且还要在戏剧语言的体验方面下功夫;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关的学习资料并组织相应的学习形式,而且还要为学生鉴赏戏剧语言提供体验的平台;不仅针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安排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而且还要通过师生互动的学习的平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必要的补充。基于这样的认识,整个鉴赏过程我安排了5个课时。第1、2个课时组织学生观赏《雷雨》电影全剧,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第3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真伪性,以此作为学习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并为下一节课赏析戏剧矛盾冲突作好铺垫。第4个课时安排师生互动学习的平台,从整体上把握戏剧的鉴赏方法,包括戏剧的舞台性、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的语言特色三大方面,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这个课时建立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交汇点,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贯串教师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紧凑,学习形式多样。第5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片段表演练习,进一步品味戏剧语言的特点,这是对第4节课的必要补充。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感觉良好。就课时安排而言,5个课时似乎多了点,其实作为精读课文还是很必要的,第1、2课时的观赏与阅读为之后的讨论与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第3课时和第5课时分别用整节课安排学生讨论和尝试表演,让学生学得深,体验得透,避免讨论表面化,体验走过场的弊病;第4课时师生互动学习整体鉴赏戏剧的.方法,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检验、评价与提升。第4课时学习内容多,教学环节必须紧凑,要不然时间就有点赶了。就学习内容而言,5节课突出戏剧的文体特点,既分析鉴赏了《雷雨》剧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深刻品味了《雷雨》的悲剧美,又整体把握了戏剧的鉴赏方法。就教学形式而言,直观演示、表格归纳、分组讨论、表演体验、自我评价等做法,符合学生的学习个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特点,也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的教育理念。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10
本课是我在学校组织的级部大比武中讲授的一课,课文用优美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
我认为本课比较成功的是生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识字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量又很大。在教学生字时,我不仅让学生会读,而且学会方法,每个孩子交流识字方法时都很积极活跃,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其实,几乎每个生字孩子们都能想出不同的办法,甚至能根据每个字的特点编出字谜或者顺口溜。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再难的生字,孩子们都会想方设法记住它,使生字教学不再成为难题。学习”垂“的写法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记住每一笔的的特点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再在黑板上范写,所以,这个最难的字,学生也掌握得较好。
本课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后,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就带着这种感觉读,所以读得很有味。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我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第一个”哗“拖得稍微长一点,后两个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让学生畅谈想画什么,然后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本课每一个自然段的朗读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非常投入,读出了变化,这是我很满意的一点。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由于没有试讲,对时间的把握不是特别好,前面的识字教学还是有点松,所以后面的环节就显得急促了些,本来学完课文还安排了三名同学读整篇课文,由于时间来不及了,只是做了个简单的总结。拓展处的苏轼的古诗,也应该领着读一遍,让学生从诗词中再来感受雷雨的来势汹汹,也领略诗词的美。花钟教学反思落花生教学反思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11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导入时要激发学生兴趣,指导书写“雷”字,观察雨字头的变化,拓展认识,还认识哪些带有“雨”字头的字。
2、自读互查,学习生字词。
由于本课时要求掌握的生字不多,只有三个生字,我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己去发现去说如何记住这些生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乐意去读,去记、去写。根据不同字的特点,我采用归类识字、字理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再重点指导。“垂”字教学是生字教学中的重难点,“垂”的书写的笔画长短在不同的参考书中不一致,教学时,我尊重教科书中的书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形式识记笔顺:“先写大树是个千,一条长横放中间,两棵小树两边站,四横距离不能变。”
3、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根据课文“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这三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抓住雷雨前这一部分进行品读分析。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同时,充分接触熟悉文本内容。图文结合增强学生的想象感受。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让学生做压的动作然后追问: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通过动手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首先让学生给“垂”字换字保持意思不变,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爬”、“掉”字。通过想象和动作展示,来正确理解二字的不同,以此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12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初步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一、在课文开始时,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通过音效,引出课题。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雷声和雨声,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为后文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注重生字词的教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字词教学本身就比较枯燥,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开火车读、做动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认字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气氛也比较高涨,获得的效果也不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雷雨前的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要让这么小的学生说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是很难的。为了突破重点。所以我选择了三幅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打乱了顺序,让学生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摆一摆,希望把这种叙事方法潜移默。
化到学生身上。以此来弄清课文的脉络。又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中的“垂下来”一词学生不好理解清楚,容易与掉下来搞混淆,于是我通过放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视频让学生看,学生就会对“垂”的理解到位,进而体会出课文用词的准确,把这句话读好。
四、体会悟趣,训练词句。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又如“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像”,我采用创设语用情境的策略,以运用文本中“越来越”这个描写景物变化开始,理解“越来越”的意思和用法,再让学生用句式说雷雨中,雷雨后看到的景色变化,然后启发学生追溯全文,从而避免逐字逐句的通读全文,做到有详有略,对于第一课时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初步感知全文似乎是最快捷,也易于让学生接受,在次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第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心里素质较差,缺乏调控能力,紧张情绪贯穿师生,贯穿于整堂课。由于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整堂课显得非常沉闷。练习用“越来越xxxx”句式说话时,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教学过渡不够自然。学生在看图片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我深知,在教学方面,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例如:语言基本功、普通话、字的书写等等。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13
本课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这堂课设计令自己比较满意。
首先,感受雷雨前后的变化。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设计简单,没有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能力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我先利用晴天图,用较儿童化的口吻带同学们去郊游;接着,在草地上休息中天气突然变化,电闪雷鸣,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后天气的明显变化。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的词句、语言训练。用“越来越”、“渐渐地”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在课堂测评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加强学生的多观察、多想、多写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但是写得不够具体,有些句子不通顺,这可能是我平时训练少不够重视的原因。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通过声音感受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第一课时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14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在学习雷雨第一课时,我通过六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识字方面: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在课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去识字,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特别是在识字环节,我通过让学生自读、领读、齐读、小组读、赛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在思考记忆生字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阅读、理解课文方面:在第一课时中我只重点讲解了雷雨前的景象,由于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在理解雷雨前的景象时,我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尤其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词非常精炼。于是,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随即引导学生:在这个句子里,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满天的乌云压下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然后又引导学生把这种害怕的感觉放到句子里读,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再如理解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我先请学生自己联系生活的实际,然后请学生来当当这只害怕的小蜘蛛,读读这句话,体会“雷雨前”小动物的不同反应,从而进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来了。
这样不仅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训练能力。用“越……越……”说一句话。有两名学生分别说的是“我们的校园越来越明亮了。”和“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美丽。”当时我心里特别欣慰,感受到学生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真正达到教学双赢的目标。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你对雷雨都有哪些认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只是简单的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些模糊。再有在一些环节过度不够紧密,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环节衔接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都是我在今后教学值得注意的地方。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自己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去学习,更加的去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雷雨》语文教学反思15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雷雨》一课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措施。
一、在课的导入方面,未能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文本,未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导入新课时,重点介绍了作者曹禺及他的作品,然后才引入文本的学习。案例中,导入新课时,采取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方法,将学生很快引入文本,节省了时间,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在探究人物形象环节,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朗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自己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句子,朗读印证。案例中,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参与积极性极高的辩论方式进行研讨,学生生发出的信息远远高于老师一人所讲。学生对周朴园人物形象的认识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同时,对剧中各个人物的好恶了然于心。
三、在教学中,我只是运用了教材,引导学生以听老师讲、自己读课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方式学习了文本。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不够高涨,学习的效果虽然也基本达到了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差距还很大。案例中,适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导入新课的闪电雷雨场面、有剧中人物关系图、有作家权威性的话语、有文中重点词句的再现、有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还有影片的片段欣赏,这些内容的出现,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了剧情、理解了文本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认真反思回味后,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1、采取行之有效,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伊始,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后面的学习也就容易水到渠成。
2、注重教法和学法的转变。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注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探究新的学习方式。在使用恰当的教法、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学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5.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篇五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雷雨天气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情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雷雨前后的景象。(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出示两幅图,指导学生一幅一幅地观察。这两幅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
指名说图意。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己出声试读两遍课文。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并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
3.出示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生字。
4、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5.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四、熟读课文,读流利
1.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指导
五、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
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两幅图的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
(第1~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阅读雷雨前的景象(第l-3自然段):
(1)指读、思考: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2)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想一想哪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3)交流:
①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引导:联系你看过的雷雨前的景象,想想“黑沉沉”、“压下来”说明了什么?(“黑沉沉”说明云层很厚,“压下来”说明云层很低。)
感情朗读,体会云层厚、低。
②读一读,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感情朗读,体会天气的闷热。
(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感情朗读。体会电闪、雷鸣的景象。
(4)感情朗读第l-3自然段。
(5)小结: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雪雨前的景象。
4.阅读雷雨中的景象(第4-6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下雨,接着写雨很大,最后写雨小了。)
5.阅读雷雨后的景象(第7、8自然段):
先自由读,然后小组内交流: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六、拓展
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七、当堂检测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黑沉沉( ) ( )
八、板书设计
《雷雨》教学反思
鲁教版第四册《雷雨》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节课,我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形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学生读课文前,欣赏多媒体课件,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了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生字学习,结合词句
6.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六
受学生学习动机、习惯和心态的影响, 中职学生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参差不齐,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中职语文教师常有以下三种教学态度:
第一, 对于学习态度差、学习自主性弱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批评教育, 管理课堂秩序, 利用课堂扣分、期末不及格等方式给予教训, 以期望改正学生不合理的学习习惯。但此类学生, 更易叛逆, 且习惯成顽疾, 很难改正, 严重者还会与教师发生冲突。
第二, 对于学习态度一般、自主性较弱的学生, 在学生人数允许、在课堂纪律允许的条件下, 通过点名提问、回答问题等方式,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 完成教学目标;在学生人数过多、教师精力无法顾及全班学生的情况下, 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随之减少, 勉强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 对于学习能力强、自主性强、自学性强的学生, 在课堂纪律允许的条件下, 教师以满足这类学生求知欲望为主,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根据学生需要拓展知识内容。在课堂纪律不允许的条件下, 为完成课堂进度, 在个别学生满足教师预设答案之后, 勉强完成教学任务, 而这类学生人数, 以我校11级为例, 仅占每班人数约10%-15%。
可见, 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受到三大因素的影响:其一, 课堂纪律、班级人数等班级客观条件;其二, 学生个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主观学习风气;其三, 任课教师授课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等教学设计。在这些因素中, 课堂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生, 而是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拥有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原因不在智力方面, 而在于教师并没有期待他们去掌握, 在于课程设计的不完善和没有得到所需要的学习时间, 以及适合他们特点的个别帮助”。[3]无论学生具备哪些特质, 教师都应视为教学对象。目前, 语文教学中存在显著问题之一, 即教师主要以学习能力强或较强学生为教学对象, 对其他学生采取顺其自然态度, 不捣乱课堂即可。然而这类自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于班级学习风气却非常重要。群体心理学指出, 群体心理存在传染性, 易受到暗示[4], 如果教师长期以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为教学对象, 会导致学习自主性较弱的学生趋向于自主性弱的学生, 而自主性较强的学生也会受大环境影响, 缺乏判断, 出现滑坡现象, 只剩少部分学生坚守自觉性, 长此以往, 班级学习风气每况愈下, 产生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教师所能做的唯有从教学设计上, 全方位调动各类学生才能解决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根本问题。
常见的分层教学法, 一类是打破行政教学班, 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组织, 学生流动教学, 这类走班制分层教学造成教务排课难, 自觉性较差的中职生增加了任课教师的管理困难, 认知层次较低学生班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授课难度[5]。另一类是按照行政教学班班内分层教学[5], 在课程设计上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评价方式上进行分层。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 语文课程因汉字的可识度、课文所带有的情感共鸣及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更易于课上分层教学。
以《我的空中楼阁》为例, 课文为台湾作家李乐薇托物言志之散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对于这类散文, 上述三类学生普遍表现为:第一类学生, 对课文优美语言赏心悦目, 主动阅读思考学习;第二类学生, 完成老师任务即可, 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三类学生, 对课文完全不感兴趣, 不愿意阅读。第一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较强, 仅占10%, 后两类学生占90%。为调动全班积极性, 充分发挥第一、二类学生对第三类学生的引导作用, 做到因材施教, 完成教学目标,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尝试分层设计。下面针对“树中小屋的特点及其体现作者的美好情感”这一教学难点做分层设计说明。 (见附表1)
从课前分层设置预习任务到课上分层设计教学活动, 从课上合作探究、学生互助讨论到分层设计作业, 教师在进行分层设计时都要兼顾各类学生, 实现“以人为本”[6], 考虑到各类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及心理感受, 调动各个层次学生, 实现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提高。教师在分层设计教学环节时, 有以下四个原则需要遵守:
一、分层设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有很多种, 诸如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对未来的不同规划进行分层次教学[7]、根据学生水平分班教学, 但是实施过程需要多次的实验与学生流动, 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如果教师在授课中分层设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使用照顾到各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就可以事倍功半。教学目标的分层化, 势必会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分层。在分层教学中, 最常用的就是将教学任务根据难易程度、学生特点进行分类教学, 活用任务教学法驱动法,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做课堂的引导者,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要完成, 构建一种学生愿意学、善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形成教与学相协调的和谐的有序状态”。[8]
二、根据教学任务, 充分发挥教师对不同类别学生不同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设定教学任务时, 必须预先考虑到各类学生的特点及在课堂上的表现, 做到因材施教, 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第一类学生, 主要以点拨、提示、知识表达、知识拓展为主, 合理布置教学任务难度, 满足其求知欲望, 重点锻炼其分析、综合、运用能力, 不能因为照顾第二、三类学生, 失去本有积极心的第一类学生。针对第二类学生, 主要以讲解示例, 启发为主, 引导其独立完成任务, 要考虑到第三类学生对其的不良影响, 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 时刻引导其向第一类学生靠拢。针对第三类学生, 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协作为主, 要不断根据学生接受程度调整教学任务, 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 引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仿真教学[9]等教学方法进课堂, 调动第三类学生参与表演、参与活动, 避免第三类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 影响整体学习气氛。
三、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前两类学生以点带面的互动指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但无论班级人数多少, 老师均不可能实现全程一对一教学, 这就要发挥第一类学生的带动和指导作用。群体心理学表明群体除具有负面作用, 也具有正面积极效应。第一类学生通常提前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并不都善于表达, 对问题也未必都领悟深刻, 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检验其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安排第一类学生对第二类学生或者第三类学生分别重点指导, 也可以多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发挥第一类学生的指导作用, 更为教师能利用一部分有效时间有针对性指导第二、第三类学生, 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有效管理提供途径。
四、教学活动中, 教师因势利导, 灵活实现三类学生的转化
上文对学生的三类划分, 只是相对划分, 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班级风气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主观客观因素, 学生的表现都会呈现动态变化, 教师必须摒弃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的想法, 适时合理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保证教学的良性循环。因为学生各自生活阅历及兴趣点不同, 学生对不同内容的课文, 关注程度也不同, 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可以做到灵活变通, 随时根据学生表现, 判断学生完成哪一层次目标及教学任务, 避免学生“标签化”, 适时鼓励与加分,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实现三类学生之间互相转化。
正如布卢姆所说“如果教师系统地进行教学, 如果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得到了及时的帮助, 如果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以达到掌握, 那么所有的学生事实上都能掌握他们在学校所学的大量事物, 取得优异的成绩。”分层教学不仅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营造班级良好学习风气, 而且对每类学生长处予以肯定, 因材施教, 极大程度的改善了师生关系, 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是对学生大德育教育的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 分层教学的最终结果还要通过分数予以肯定学生的表现, 第一类学生并不是都愿意无私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师须适时加分, 记入学生平时成绩, 鼓励第一类学生积极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对于第二、三类学生的课堂表演、课堂任务的完成, 教师也要及时记录, 记入学生平时成绩, 让学生分数有依据可查, 将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形成性评价方式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级方式, 从过程考核激励学生。
此外, 鉴于中职语文教育的特殊性, 若想达到较理想的分层效果, 势必造成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付出更大的工作量, 为更好的有效利用时间, 可以通过教研组讨论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 集思广益, 避免闭门造车。中职语文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教学理论, 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在各个教学环节, 加强教师威信, 在课堂中树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罗粤粤.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2月.
[2]夏长丽.新课程框架下的分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3]张婷婷.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理论解读.现代教育科学[J].2009年04期.
[4]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5]蔡柏良.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2年第17期.
[6]杨艳.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3月.
[7]王秀丽.以专业为导向, 推进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8]曹秀娟、唐林炜.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0年第27期
7.语文《雷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①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②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③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
④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⑤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软弱,自尊,觉醒,坚强
鲁侍萍是一个下层劳动妇女,既善良温柔婉约,又不乏坚强。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之后,曾投水自尽,所幸获救,在接下来的上十年里,为了生计,鲁侍萍带着孩子流落他乡,尝尽了世间冷暖,终于使她逐渐坚强。三十后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认识到周朴园的自私虚伪本质,拒收周朴园的钱。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她心地的磊落及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体现了她的尊严、骨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三.戏剧还要注意几大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1.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 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下面请同学们找一个舞台说明,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
鲁侍萍 哦。(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很自然地”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周朴园 (惊愕)梅花?—— 表示他对自己的事情被外人知道而感到惊讶和不安;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表示他内心疑虑又警觉,显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表示内心的不相信,显示对鲁妈是与不是的复杂心情。
2.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标点等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探究一下下列片断所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
(1)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尼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2)鲁侍萍 (叹了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要说。 。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格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
你来干什么:你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是想来认儿子还是为了钱,十有八九是为了勒索一笔钱。
谁指使你来的:既然你是有目的来的,你为了勒索钱财,那你肯定有同伙,你的同伙十有八九是鲁贵。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我早知道你会活着找上门来敲诈我的,现在你果然来了,那么你究竟要多少钱。
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既然你承认我对的情谊是真的,那你有什么要求,你想要多少钱,痛痛快快说。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鲁贵是个不好对付的人,要是让他知道我们的事情,他一定会敲诈我的,我不希望他知道这个事情。
他永远不会知道的:你放心,这样的事情我不会让他知道的。
四.总结。
他们的冲突是很复杂的矛盾,既是资本家和下层劳动人们之间的矛盾,也是封建旧家庭内幕的矛盾,甚至可以理解为男女之间情感的冲突。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是人性的真与伪的冲突:侍萍是真,周朴园是伪;侍萍是真诚,是闪亮,周朴园是虚伪,是自私。
雷雨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
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
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四、 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五、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8.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 篇八
一、以词串学,带动全文。
设计这一课时,有个删繁就简的过程,开始觉得什么都是亮点,什么都值得讲,于是课堂容量超级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一堂课下来,以师为本,而不是以生为本。后来,改进后,抓住课文中的“垂”与“坐”的体验,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而在课外词语这一块,在课前先让学生说说关于“雨”的四字词语,而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与场景,适时让学生理解“电闪雷鸣”“哗哗大雨”“雨后彩虹”,并让学生进行积累。
二、训练语言,指导朗读
9.中职学校语文的有效教学浅析 篇九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定位
中职语文的特色在于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 自始至终地坚持着“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 因此中职教学必然要让学生在对语文知识掌握的前提下, 遵循语文教学“共性”的同时, 又要彰显中职学校教育的“个性”, 做到与专业技能相互衔接, 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相应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1. 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
语文不仅是交际的工具, 同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 并且学科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绝对优势。语文教科书往往由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 所选用的文章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 在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 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此, 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人文教育高度重视, 为提升学生的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必须本着“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
中职语文教学突出就业导向性是由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所谓的以“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和较薄弱的语文能力基础上, 根据职业化导向多方面有侧重地培养语文能力, 在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方面努力寻找一个恰当的交汇点, 实现学生的学用一体, 以便于将来学生走出校门在实际工作中, 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当前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
1. 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
笔者在任教中职语文这么长的时间里不得不承认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堪忧, 很多学生连字都不会写, 他们看的课外书也就是《盗墓笔记》之类的小说, 对于常见的文学作品根本说不出主要内容。在作文写作中, 很多学生不能当堂完成, 布置一篇课下作文, 零零落落需要一个月才能交齐, 学生既不愿动脑、动手, 也不会把自己看到想到的写出来, 其现状让每一个教师都心急如焚。
2. 忽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为了能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过分重视语文技能的意义和学习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忽视学习语文的其他目标, 用生硬而权威的面目来对待阅读教材文本, 多以“事实”式的文化知识加以阐述, 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 但是教师所教授的一切, 学生所学习的一切, 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考试, 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3. 能力评价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 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 但是目前中职语文课的考核仍然沿用以期中或者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传统方式, 成绩衡量一切, 也不管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的。由于他们受到的表扬少、批评多, 贬低多、鼓励少, 要求多、理解少, 所以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 不求上进。
三、实现中职学校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1. 根据专业特点, 补充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必须符合专业特点, 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培养的针对性, 所以教师一定要找到专业技能与语文能力的“交汇点”, 学生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语文课的意义, 教师才可以注重在这方面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例如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强应用写作内容的训练, 可以在语文课上加强书法训练以及公关礼仪语言方面的培训。
2. 从课本中提取人文因素, 让学生感受到爱
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很多文章都折射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积极地汲取人文教育因素, 并且从中提炼出精华, 因课制宜、因势利导,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易于理解人文性的氛围,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学生会受到鼓舞, 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
3. 完善评价过程, 不要以考试为唯一的指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可以采用互评、学生自评、谈话等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由于必须要经过考试, 我们可以在学生考试成绩下来之后分别去找学生谈话, 用口头的方式对学生评价, 肯定学生的长处, 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这样学生受到感动, 由此会奋发向上。
4. 重视课外阅读
每个学生都喜欢课外读物, 这是他们的天性, 如果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偷看课外书, 进行严厉的批评, 这样就会适得其反, 让学生更加讨厌语文阅读。如果教师因势利导, 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鼓励学生看对他们思维拓展有益的课外读本, 并且会向他们推荐, 但是也有的学生非网络小说不看, 我也不做强制要求, 只是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感受认认真真地写下来。由于网络小说大多是一些奇幻的, 因势利导, 学生写的感受也很好, 我又趁机鼓励他们去杂志社投稿, 锻炼自己, 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尽管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只要我们立足于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 努力探求提高中职语文有效教学质量的方法, 就一定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刚.评价中职学生从改变观念开始[N].中国教育报, 2012-5-6.
10.二年级语文雷雨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
在这篇课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写得较具体,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对来说写的简单了些。因此,在教学时,雷雨中的景象我讲得比较少。重点讲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为了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在每一段课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学“雷雨前”时,我让学生听雷声,看闪电,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教学“雷雨中”时,我让学生看课件,听大雨哗哗的声音,并不时穿插轰隆隆的雷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雷雨后”时,我请学生欣赏课件,听蛙鸣、蝉叫、鸟啼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精美的图片,彩虹,太阳……感受“雷雨后”的美丽。就这样,我把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激起他们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雷雨中”这一段我用请学生欣赏课件的方法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雷雨后”这一段我采用的引入方法是: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引领学生展开想像。
11.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十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18课《雷雨》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压、垂”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抓住重点词句,采用“换词法”、“比较法”、“实物演示法”,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感悟“雷雨前”部分的写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通过品读“雷雨前”部分,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的构段方式说一段话。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乐于表达,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演示一段雷雨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这么大的雷声,这么亮的闪电,说明即将有一场——(生齐说“雷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雷雨是我们夏季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有这样一句谚语:雷阵雨,三过午。那么课文中的雷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想不想去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按要求自读,读准字音,了解文章写作顺序。
(1)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不加字、漏字。
(2)边读边想: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是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
写什么?
2、快速浏览,理清层次。
想想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前周围景物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中所看到的景色?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后周围景色变化的?
三、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指读。
(2)提出生词,问“离开了句子,这几个词你还认识吗?”
(3)出示生字,问“离开了词句,这几个生字你还能读准吗?”
2、记忆字形
说说这四个字当中你认识哪个?是怎么认识的?或者说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学生汇报: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用编字谜的方法识记“压”(工厂里面把土压碎了)、“垂”(千名士兵紧相连,中间只有一根草),并相机指导写好这两个字。
3、理解字义
引导学生运用组词、说句子的形式理解字义。
四、感悟课文
1、回文识字,再读课文。
指名读文,听读评议。
2、学习“雷雨前”部分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找一找雷雨前出现了什么与平时不同的景象,动笔把它画下来。
(1)生轻声读文。
(2)交流汇报,感情朗读。(随机板书:乌云压树叶不动蝉
不叫)
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压”,从而领会当时天气的闷热,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通过比较一组句子,领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①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哪句好?好在哪里?)
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雷雨前这天又黑又闷,谁能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
第二自然段:
刚才还一点风也没有,现在忽然来了—— 一阵大风。雷雨前的天气变化真是快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这一段还有哪里让我们感受到了风很大?
(板书:树枝乱摆)
树枝乱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好,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这棵小树。微风来了!(生左右摇摆)
大风来了!(生身子前后左右乱摆)
同学们像这样没有方向地摆,就是乱摆。你瞧,树枝都乱摆了,这风真大!
谁能用朗读表达?(风再大些我们一起来)
这树枝一乱摆,把树上的谁吓着了?
蜘蛛怎么样了?谁来读读这句?(板书:蜘蛛逃走)
师:小蜘蛛,你是怎样从网上下来的?你能给这个“垂”换个词吗?教师利用实物演示蜘蛛垂下的样子,使学生理解用“垂”更能表达当时蜘
蛛很害怕,是匆忙逃走的。
能用朗读表达出小蜘蛛内心的害怕吗?
生读(小蜘蛛,你是害怕了)
师:小蜘蛛们,大风来了,我们快逃吧!
师:这是多大的风啊!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段。
第三自然段:
雷雨前这闪电一道亮过一道,这雷声一声想过一声。谁来读?
生1„„(师:我感受到了雷电交加的场面了。)
生2„„(师:这真是可怕的场景啊!)
五、读说结合同学们,夏天的雷雨前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天气的变化太快了!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让我们感觉到一场大雨顷刻将至。除了课文中的小动物蝉和蜘蛛有异常表现,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雷雨前的表现?你能把他们的表现像课文中那样完整地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出示提示语: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发现了这么多事物在雷雨前有不同的表现,并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完整地表达出来。希望同学们继续留心周围的事物,有更多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乌云压树叶 不动蝉 不叫
雷雨前(1~3):树枝乱摆蜘蛛逃
闪电亮雷声响
18、雷雨 雷雨中(4~6):
雷雨后(7~8):
教学反思:
一:目标制定的比较
按照以往的惯例,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四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学校确立“心中有标,步步夯实“小课题之后,我知道了确定目标之前要研读”三路“:编路、文路和 学路。“编路”即编者的思路,它会在单元训练重点、课后习题中体现;“文路”指文章本身的线索、脉络;“学路”是学生学这一课时的疑问、难点和兴趣。确定目标要注意“三路”结合。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认识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能正确、端正、整洁
地书写“压、垂”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抓住重点词句,采用“换
词法”、“比较法”、“实物演示法”,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感悟“雷雨前”部分的写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通过品读“雷雨前”部分,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的构段方
式说一段话。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乐于表达,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两次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以下几点区别:后者不仅有认识生字,还有认识生字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理解生字的音、形、意;不仅有理解生字、词语意思的基本目标,还有达成目标的手段:抓住重点词句,采用“换词法”、“比较法”、“实物演示法”,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不仅有进行读说结合的设置,还有达成这个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方法:自由交流之后采用“雷雨前”的语言形式进行说话训练。
二:目标达成的策略
1:识字、写字的落实: 在初读课文时,我要求他们读准字音,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理清层次。接下来进行集中识字。先出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提出词语,最后认读生字,及时纠正易错的字音。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班同学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偏旁联想法等多种方法主动地识记生字,并在课堂上积极交流汇报、互相启发,轻松地记忆字形。对“压、垂”这样的比较特殊的字,我采用编字谜的方法引导学生记字形,并适时进行写字指导,分散了教学难点。对字义的理解,除在文章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扩词、造句的方法也能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字义。2:课文内容理解的落实:在“雷雨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几个点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如第一自然段中的“压”,通过做动作,展开想象来理解当时天气的闷、热。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样写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当时当时一丝风也没有。第二自然段,我抓住“乱摆、垂”这样的重点词语,通过让学生进入角色做动作、换词、演示实物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当时风很大,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地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逐步使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12.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实施素质教育,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但是无论开设哪门专业, 如会计、文秘、物业管理、电子商务等等专业, 皆都离不开语文的学习。由于各职业学校对于学生培养的方向、目标不尽相同, 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个性, 无论是在生产、服务领域, 还是技术、管理等领域, 语文教学需“因地制宜”针对性地为该领域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充分发挥其作用。
1 增强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当有自身特色, 而不是随波逐流, 应当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 学以致用, 充分发挥其实用性, 使学生毕业后尽快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将语文教学同相关专业实际结合起来, 改革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内容安排, 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语文教学内容也不能千篇一律, 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现有篇目体系部分删减或是重组, 教学内容需呈现出多样性, 一味地照本宣科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效果。如计算机专业, 可增加与此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史方面的文章、小说等;旅游服务类专业的毕业生更多的是从事旅店服务、导游服务等工作, 就这类学生而言,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名著典故以及口语阐述能力, 逐渐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或是增加一些名胜古迹的文学典故、相关的诗人、诗歌;机械类专业, 可创造性地将中职语文教学融入机电专业或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等;餐饮管理专业, 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酒店管理领域, 由此可以选择国内外著名酒店成功的案例, 分析酒店经营理念, 管理优势等。
中职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其在今后自身发展方面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然而,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语文教学, 想要让他们高质量完成语文方面课堂内外的作业, 真正投入语文学习中相当不易。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多年来作业布置方式的传统做法, 创新语文作业的形式及内容。例如,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参加公益活动、安排名师讲座以及参观博物馆增加课外知识等活动, 语文教学内容不再单一, 形式不再单调,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此外,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提倡学生多读一些国内外文学性作品、新闻报刊等, 补充课外知识, 为踏入社会积聚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课前也要做到充分准备,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展开相应地教学设计, 不能只扣住教材本身来安排, 学习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观性的学生, 新颖、多变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才能引起他们的注视。如“求职信”的教学, 在课堂上使学生身临其境, 组织学生模拟一场人才招聘会, “招聘者”和“求职者”都要做到位, 前期准备充分,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进而才能营造真实场景, 深刻体会到一位求职者面临的就业压力,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 改革语文教学模式, 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融入讨论式教学方式和案例式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组, 每组设定一名组长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每个人都是发言人, 可以各抒己见, 这就是讨论式教学。通过这种方式, 可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思维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例如, 在讲授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时, 组织学生讨论散文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 如何托物言志,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该散文发现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学生对美的定义也是不同的。俗话说“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一千个学生中也有一千种对美的定义。实践证明, 讨论式教学能够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充分发挥。但是, 教师要把握好深度, 对于一些高难度的问题, 学生尚未有足够的智能作出回答, 学生需要足够的空间和空间思考问题, 解答问题。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启发、暗示、点拨等方式, 引导学生一层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对问题的一层一层探索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如何定位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是全局的掌控者。所以, 教师需把握全局, 对于教学的整个系统也需熟练把握, 深入探究学生学习中掌握的实际情况及他们在学习汇总遇到的问题, “因地制宜”完成教学内容列举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师在授教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缘由是什么?“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在这样的引导方式下, 教学成效会逐渐显著,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不断受到启发, 塑造自我, 培养独立、探索、创新的能力, 成为自己的王,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 改革语文考试方式, 明确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语文课程考试是对语文教学方式成效的一种验证, 对其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以此能够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完善发展, 激励并促进学校、教师、学生、课程的发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的语文考试不能只搞“面子工程”, 评价标准既要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 也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表现, 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外活动的能力表现摄入评价体系中。因此, 传统的评价模式单一、片面, 只是简单地以试卷和分数为标准, 未能全方位解读学生, 从而引进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 制定“多维度”标准才是当下正确的选择。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内外作业的质量分析、课外实践中活动完成的具体情况以及必不可少的书面考试等。
综上所述, 中职院校的教师应多角度考虑、多途径验证, 不断加强评价系统的针对性、目的性, 不断规范、完善评价体系, 不断发挥评价的实效性、导向性, 使学生精确掌握语文这一极为重要的专业性基础课程, 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走上岗位铺平道路, 为社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桃, 中职语文教学应考虑的问题[J], 职业教育研究·基础教学研究, 2006.8.
[2]于宗炫, 中职语文教学的定位与实践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
【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推荐阅读:
浅析情景模拟在中职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论文09-10
浅析如何上好中职语文课12-15
浅析中职英语课文阅读的教学策略08-12
浅析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06-14
浅析中职学校健美操教12-08
试论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论文12-16
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09-02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9-15
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08-19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