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12篇)
1.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篇一
新课程教学常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制定《合水一中新课程教学常规》,望各科任教师认真贯彻执行。
一、备课(三点要求)
教师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提高教师备课水平是减轻师生负担、让师生共同体验美好课堂生活的前提保证。教师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备课的座右铭,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备课,贯彻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坚持 “凡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决不替代”的课堂教学原则,力争把课堂变成师生和谐交流的平台。
1、备课程序:
①认真研究《教材》、《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确定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②在熟悉全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单元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科学安排课时。③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课时教案。④准备教学器材,模拟教学。
2、编写教案:
(1)编写教案要重点考虑以下八个问题:①是否把课堂科学地还给学生?②给学生创造多少体验成功的机会?③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多维?④重点难点怎样突破?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动手实践?⑥怎样关注全体兼顾个体?⑦是否采用恰当的课堂评价手段?⑧当堂训练是否落实到位?
(2)坚持按单元整体备课,分课时编写教案。每位教师要有一周的储备课,上课前一天准备好教学器材。杜绝教师不备课就上课或课后补写教案的现象,教师上课要随带教案进教室。(3)教案可详可略,因人因课而定。教案格式要有规范,不得随意省略。允许在旧教案基础上进行修改与补充,旧教案最多使用两年。电子版教案需要教师自己编写,要有修改痕迹。杜绝使用原封不动的旧教案、他人教案、电脑拷贝教案等。
3、教案格式:
教案的基本格式为:教学课题/课型(如新授课、巩固课、复习课、作文指导课„„)/教学三维目标(或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作业(至少分必做与选做两个层次)/教后记(教学反思)。
教案重在体现教学程序设计的科学性,不要照抄课文内容。提倡教师在教案中写出 “主要教法、德育素材、学法指导”等项目,鼓励教师编写有创意的教案。
二、上课(八点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是启迪智慧、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4、严谨上课:
教师要严格按课表上课,按时上下课,中途不离开教室,保证“45分钟”全过程用于教学,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不说有损学生人格的话,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禁使用手机。
5、目标明确:
新课程提出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可简化为“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在备课与上课过程中,情感目标的实现都应得到真正落实。只有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并重的课堂,才能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宗旨。
6、教程简明:
课堂教学程序宜简不宜繁。随着教学艺术的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程序应逐渐简明;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不拖泥带水;反对复杂的、表演性的课堂教学程序。
7、指令清晰: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指令清晰与否。清晰的课堂教学指令应包含三要素:一是明确的任务——应明确布置学生应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二是约定的时间——应与学生确定完成任务大约的时间;三是恰当的检评——恰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课堂教学指令三要素缺一不可,每位教师都应掌握完整的课堂教学指令。
8、训练到位:
教师应把(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改革课堂时间结构,保证每节15分钟的当堂训练底线;并在当堂训练时,学会快速指导学生个体、学习小组;要落实课堂上发出的每一个指令;要建立学习互助小组,选用小组长,培养使用学科小先生。
9、调动有效:
教师应用好师生课前问候,进行课前调动;教师应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五官转换或并用;坚持“精讲精练、分段讲授、讲练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课堂激励原则,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与鼓励;教师要适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听课姿态并进行适当的调整,杜绝学生“课堂睡觉”现象的发生。
10、习惯培养:
应认真贯彻执行我校教务处提出的《合水一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细则》,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保证学生坐、立、执笔姿势正确,书写工整,文明上课。
11、文明上课:
教师文明上课要求做到:教师要带着爱心、激情与微笑进教室;用标准的普通话站立教学(外语科用英语教学);授课时目光应扫视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进行必要课堂调整;仪表端庄、举止文明、语言表达准确,杜绝“口头禅”;板书规范(杜绝错别字)、字迹大小适中;不出现有损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言行,营造“文明、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作业(三点要求)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的重要手段之一。
12、作业布置:
教师的作业布置至少要分“必做”与“选做”两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需求;作业布置一般要求以书面形式,不以口头形式布置作业;课外作业的数量要做到少而精,难度要适当,特别是非常学案,教师必须先“下水”,然后有选择性进行布置,切忌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更不能布置“惩罚性作业”;鼓励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布置个性化作业。
13、作业批改:
提倡作业面批面改;作业批改可采用“等第制”、“百分制”、“评语制”等形式,用好书面激励学生这一手段;作业批语要规范,让学生看得懂;教师批改作业后要写上日期;重视作业的讲评,以提高教师批改作业的实效性,切实做到作业的精选、精编、精练、精讲,同时做到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养成良好的教风与学风。
14、作文批阅:
作文采取精批与略批相结合的办法。精批数量至少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要求“先通览后细改”,加眉批、旁批和总批;略批数量不多于总量的三分之二,要求先通览全文,划出错别字、病句,适当提示。精批与略批轮换进行。在精批中选出佳篇加以讲评,对于有进步的作文,教师也应给予鼓励。作文也可在学生互批或小组长批改的基础上,由教师按上述要求批改。
四、辅导(三点要求)
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优秀学生与帮助后进学生的重要措施。辅导在对象上,分优秀生辅导与后进生辅导;在形式上,分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在内容上,分心理辅导、学习目的态度辅导、学法辅导、阅读辅导、作业辅导等。
15、教师辅导:
辅导的重点应放在中下面学生;重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方面的辅导;主要在当堂训练时间里进行;教师应给他们创造在课堂上发言、得到同学鼓励、在作业与考试中得到教师肯定、欣赏的机会;让他们从教师、同学的关注与期待、赞赏与帮助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早读课、自习课,教师要按时下班管理和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自学。
16、同伴互助:
推行学习互助小组,选用小组长、学科小先生的课堂学习模式,让“学困生”在课堂上得到学习同伴的及时、有效的帮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学业成绩的分化,减少厌学、流生现象的发生。班级应有“各学科小组长、学科小先生一览表”,促进“自然小组”的建立。
17、培优辅后:
每位教师都应有“培优辅后”学期或学年计划;要拟出本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的“学优生”与“学困生”名单,拟订计划及措施;教务处将注重检查落实,努力提高培优辅后的实效性。
18、认真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选题、实施方案进行指导,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检查,为学生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搭建舞台。
五、考核(五点要求)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改进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改变“考核”单纯作为检测功能的现状,充分重视考核的更为重要的其它功能,如激励功能,体验成功的功能,对知识进行梳理与归纳的功能等。
19、实行分层考试:
要求单元考试卷要分层次,即在一张试卷中,要有两种层次的题目,分别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使用。试卷中有的题目可以有两道不同要求的题目(同一题号两道题目),给学生自主选择试题的机会。还可以试行“一次考试、不同试卷”的改革尝试。
20、考前指导:班主任必须在考前对全班学生进行考试目的和考风考纪教育;任课教师必须在考前对全体学生进行学科应试指导,包括知识准备、物品准备和应试策略等。
20、考试成绩评定: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采用计分制,考查采用等级制。
21、监试要求:
(1)任课教师要服从安排,按时参加监试;
(2)每科考试考前155分钟(第一场提前10分钟)监试人员到考点办公室领取并清点试卷,开考前5分钟发卷并提醒考生填写相关信息,考试结束前15分钟提醒考生“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考试结束后收齐答题卷(卡)到办公室装订;
(3)严肃考风考纪,严禁舞弊行为。监试人员要认真负责,把作弊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特殊情况考生不得提前交卷、不得中途离场,考生交卷后应迅速离开考场,不准在考场附近3 逗留或高声交谈。
22、阅卷要求:所有考试统一采用集体阅卷,坚持统一评分标准,多解题和开放题要把握好度,做到客观公正;要重视学生在解题中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创新;及时将考试成绩输入成绩管理系统。
23、考后分析:考后及时进行试卷质量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弥补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缺陷。尤其要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剖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
六、实验教学: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实验课题,在学年或学期初教师要编制实验计划,安排实验课题,做好所需仪器、材料、工具的准备。
2、实验应明确目的要求,确定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熟悉实验过程,实验前教师应先试做,以保证实验效果。
3、实验前要做好分组准备,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验操作的机会。
4、实验课要讲清目的、步骤、仪器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难做的关键性实验,都应先演示。
5、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并在实验室管理员的配合下,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困难,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6、实验后,应及时小结,检查实验效果,对实验中的倾向性问题,应予以指正,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7、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认真批阅,及时评价。
七、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对教育教学行动进行研究,使实践者省察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使教学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中起到直接而迅速的作用,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行动研究中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观察和反思;不断加深对自己和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制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认知识领域、情感领域、操作领域的目标)、训练体系、学法指导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制定学科教学改革方案,开展“说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务处定期检查、评估教案,定期展示优秀教案。
2、组织公开课、观摩课,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组织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汲取营养;引导教师着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索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
3、积极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加强教学研究课题管理,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研究型、创造型教师队伍。通过专题调查、经验总结、实验探索、文献分析等方法研究教学思想、课程设置和内容、教学目标和管理、教学原则和策略、教学方法和模式、学法指导、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等。
2.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篇二
一、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 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教师应优先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知能, 改变“信息贫困”的现状, 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 以及其他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之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及能力, 适应信息化社会, 从浩瀚的信息汪洋中整合必要的信息, 能够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平台, 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 能迅速从媒体、文本、符号、资讯、社区、文化中获得前瞻性的思想和经典性的素材, 把信息教育渗透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同时, 教师的信息素养, 着重于在媒体的取向中把握方向, 善于趋利避害, 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 避免学生成为媒体的奴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构建新知识、新信息, 培养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的能力, 增强学生在科技社会中学习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实践的基本能力。
二、民主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样式中, 学生“全人发展”、“主体性”、“合作性”等特征越来越明显, 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大灌溉”, “大包办”的意识, 培育民主素养, 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自主, 协作, 探究”的学习环节中, 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 有的偏重社会实践, 有的侧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 或者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探究视觉的定位, 研究目标的锁定, 方法手段的运用等, 都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维层出不穷, 为此, 教师不应再扮演“权威”的代言人, 而应充当“裁判”的角色, 必须“简政放权”, 提高民主素养, 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 善待其个性特长, 重视学习过程, 重视尊重学生, 重视团队合作,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有见识、有批判性思维的创造者, 发表创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见解。改变“接受性学习”的被动状态,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民主氛围, 在互动的教学中, 相互平等善待。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积极互动的学习构架, 学习的类型及方式呈现多元状态, 例如, 解决问题的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 拓展性学习, 基于目的的学习, 超媒体超文本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 等等, 这些跨学科、跨时空、跨知能的多维度学习程式, 增强了知识的弹性, 促进了知识的远迁移, 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智商和情商, 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民主引导、民主支撑、民主调控和民主评价。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 正是民主素养的体现。
三、国际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力量性决策。“三个面向”的方针, 开启了中国教育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特别是加入WTO后, 中国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舞台中, 在中国和世界互动的发展中, 寻求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才能实现跨越式进步。全球化社会的发展, 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素养, 以全球化视野审视问题, 创造性地培养出基于高新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世界的距离感日益缩小, 交互学习的能力迫在眉睫, 跨国界、跨洲际的交流日趋频繁, “国际素养”、“国际意识”、“国际理解”等理念, 业已融进教育课程。尊重并学习不同族群文化, 理解与欣赏本地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 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 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 已成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国际社会为背景, 以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为依托, 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生存力和国际竞争力, 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思路。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的形成是开放时代的必然格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亲密, 信息技术的日益延伸, 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 文明的进步要求世界公民的素质普遍提升, 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中, 应该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锐性, 促使民族素养和国际素养的协调发展, 这是现代化教育中教师必须具备的特质。
四、外语素养
新形势下, 新课程的构架, 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 必须有意识地自我规划, 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 追求卓越、优质的教学效率, 追求专业的成熟和升华, 追求素养的培育和更新。教师的素养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资源, 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属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为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当今的“外语热”一浪热过一浪, “沛沛英语”、“希望英语”、“疯狂英语”、“雅思英语”、“托福英语”、“GRE英语”, 等等, 层出不穷, 演绎着“志在四方”的进取豪情;“英文原版教材”、“CET等级证书”、“双语教学法”、“脱口秀课堂”、“同声传译”, 等等, 趋时而兴, 打造着“国际通行”的亮丽风景。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战略性驱动和挑战, 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 要求教师自身实现先行性、跨越式发展, 如同培育“媒体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一样, 加快培育外语素养, 提高外语能力, 应对全球化趋势对外语的需求, 尽快适应陌生的文化环境。
五、专业素养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用性、技术性。以高职高专为例, 应专注以职业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阶梯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于实施“素质平台、岗位平台、能力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1. 办学模式。
要有机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职业道德等六大要素。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的定位, 要以市场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努力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 专业围着产业转, 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要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 对专业建设的五个核心环节———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努力推进。专业建设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教学理念。
探索“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重目标”、“四性统一”、“五个魅力”, 即: (1)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以德育人,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育独立精神, 增强创新意识, 促进全面发展。 (2) “两个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形成两个主体互动的教学动力体系。 (3) “三重目标”: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达到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4) “四性统一”:坚持教学的思想性、理论的深刻性、现实的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四性统一的教学标准。 (5) “五个魅力”:努力营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学氛围。
3. 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大纲的契合度和严密性;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性和多维性;透析重点难点问题的精辟性;讲授问题深度和广度的延展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思维逻辑条理的层次性和清晰性;知识运用的自如性和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和逻辑性;板书的整洁性和条理性。
4. 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及时进入课堂, 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 着力研究教学新规律﹑新特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积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内涵, 加强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 重点突出, 精讲多练, 专题讲授, 师生互动,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专题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题研讨法;时事点评法;学生登台讲课模拟教学法;小组研究教学法, 等等。
5. 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大纲, 钻研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 做到“四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社会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实现“三个转变”———转变教师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瞄准天上的星星总比瞄准树上的苹果打得高”, 教育者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 用智慧点燃智慧, 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者应当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谢召人, 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 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 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教师的目标应当高远, 教师的情怀应当豪迈, 教师的素养应当优秀, 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化干戈为玉帛”, 实现教师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才能让学生采撷素质教育的甜美果实。“玉不琢, 不成器”, 教师应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做素质教育的开拓者, 与时俱进, 持续发展, 焕发素质教育的生命力。
摘要: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 “一专多能”, “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 在新形势下, 教师除应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 还应具有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2]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3.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篇三
一、“以人为本”,促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必须把“为了学生做全面发展,作为这次教改的一个根本宗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学生不是通过主动学习知识的人,而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及教学进度的把握等都由教师确定,很少考虑学生的因素。同时,传统教育下,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素质的提高,人为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奴性化”的教育方式,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极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为“听来的记得快,看到的记得差”,“动手做的更能学得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权利,进行“人性化”教育,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促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渠道,传统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必然导致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方法、技巧知之甚少,思维被动定式,无任何创新可言。因此,教师应彻底摒弃传统的僵化的教学观念,真正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1.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叶圣陶提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他人是无法代替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必然转变角色,要“定位、到位、不越位”,教师在课堂上应以主持人的身分出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景、组织好课堂讨论,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发言、评论,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督促者,而不应是主角。
2.努力创设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學环境
“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这次新课改的根本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勇气,增强学习兴趣,兴趣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条件。
3.积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多媒体信息教学能提供形象、直观、丰富的色彩、声音、文字、图像内容,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更能突破理论性强、抽象,学生参与率低的局限性,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通俗化。教师要通过自学、培训等多种途径,学习现代技术,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网络教学的能力。
三、民主、平等、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20世纪后半期科技革命的冲击,使管理理论也经历变革。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许多团体中,每个成员的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六十二?”显然管理压抑了人的创造力,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在平时教学中,有些教师业务过硬,但由于缺乏管理艺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可见,教师必须面对新课改对教学管理的挑战,树立“民主、平等、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坚持民主教学,坚持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营造轻松和谐的管理氛围。教育教学中,科学合理的管理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理念
科技革命带来技术的惊人发展,对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国际委员会发表了《教育——财富潜藏其中》的报告,提出“21世纪是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唯有终身学习,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才能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的需要。”这些都强调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更应是一名终身学习者,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完善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课程整合技术,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
总之,教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促进者,教师只有着眼于“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站在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高度,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真正把这次新课改的精神落到实处,开创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4.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篇四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在农村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影响(D.N.Kagan,1992;V.Richardson & P.Placier,2001)。教师的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教学信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影响、指导、支配下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教育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的教色和作用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知识、能力、个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体察等都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自我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先进,是否持久,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至关重要。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2.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行为。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激动的观点。比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学生的榜样,朋友与知己,心里治疗家、替罪羊、人迹关系的艺术家等等(邵瑞珍,1988;N.Menldeson &W.F.Kron ,2003).。可见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多重的,教师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决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即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服务者和评价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李建平,2002)。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李建平,2002)。
3.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力相对集中,地方、学校和教师很少有课程的决策权力,也不参与课程改革(崔永漷,2001;崔永漷、沈兰,2000),因而大多数教师都缺乏课程意识,教学就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学校在课程与教学上千篇一律,教师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王嘉毅,2003)。所以往往是差异很大的地区、条件不同的学校,程度不同的学生,但教学的内容、要求、进度,甚至评价的标准等都是一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在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不是课程的照搬者,教材不是教学的“圣经”,(郭晓明,200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创造者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教学情景、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李建平,2002)。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课程的整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2001)。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T.R.Clift, L.Mullen, J.Levin ,A.Larson ,2000)。
4.教师要有科学的评价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要求学校、教师以及社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特别提出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正确使用评价手段。特别是,新课程要求教师一定要树立发展性评价观,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要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需要以及不同的发展速度,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教师要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A.F.Korthagen,.2004;E.Munthe,2003;.H.Niemi,2002.)。教师要引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而,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知识(M.Ben-Peretz;N.Menldeson & W.F.Kron,2003;M.Phelan,2001;A.Clarke,2001.);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适应变化了的世界(M.Ben-Peretz;N.Menldeson & W.F.Kron,2003;M.Phelan,2001;A.Clarke,2001.)。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主张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等,而这些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学革新或行动研究,大胆创新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5.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篇五
1.树立“全人 发展 ”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必然配之相应的行动。新课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中,“全人发展”显然是其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它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而“自由”,则指在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2.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的三个环节:一是知识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二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知识到哪里去?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只注重第二个环节,对其余两个环节鲜有涉及,因而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扎实,但探索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缺乏的现象。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地发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维度融合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6.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篇六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反思。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 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
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
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如果离开教育教学实践,只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习,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习,这是现实的目标。
7.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篇七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资料引用法, 阐述了体育课程改革推进后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并对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进行拓展。
二、传统课程与新课程对于体育教师要求的区别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是什么样子, 我们现在还不能给予清晰而具体的描述, 但是我们从新课程与传统课程条件的“教师行为”的比较中, 可以为广大体育教师廓清新课程对体育老师的要求。
我们从以上表列对照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 应该是有全新的教学理念, 较高的业务素质, 科学的教学方式。
三、体育新课程下需要体育教师教学创新
(一) 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运动技能教学中, 体育教师如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呢?北师大学者贾齐老师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贾齐老师认为, 什对不同的教学目标, 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 传统的体育教学规范化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依据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能而展开的, 这是一种“直线式的教学”。新课程把促进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技能传授的根本目的。重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教育价值。贾齐老师提出了, “曲线式教学的构想”,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运动情境或运动课题, 学生表面上看是循着一条曲线学习技能, 导致了运动技能获得效率方面的损失, 但是这种损失在另一方面却通过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的培养, 这一教育意义上的价值的实现得到回报。“线式的教学”为改变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 为“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有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发现, 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发展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弘扬, 也为我们改革和创新适应学生发展的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
(二) 体育课程改革后针对新教材内容时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把改造和建设作为课程资源的运动项目, 并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如福建省厦门市马巷中学的洪明忠老师上《快速跑》时, 上课用的器材几乎都是学生利用废弃的纸、塑料袋、麻绳、矿泉水瓶、碎布等制作成相应的练习器材, 让枯燥的快速跑教学变动趣味教学, 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动手、动脑等能力。改造好的教学设计对体育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三) 在学习、教学与评价一体化中、借鉴其它学习理论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促进学习、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重要特点。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评价应镶嵌在教学任务中, 是嵌入在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 是学习和教学的有机构成, 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评价与教学过程联结, 将学习、教学和评价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四、结语
体育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转换必须做到:一是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二是教师必从“说教者”、“教书匠”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成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能完成时代的赋予体育教师的光荣的历史使命, 履行社会的要求, 培养出更应时应势、合格全面的国家建设者。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资料引用法对新课程下体育教师的新要求进行阐述和分析, 指出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明确体育教师要教学上转变和突破来适应课改的形式形势, 来适应社会对体育的要求。
关键词:课改,体育教师,教法,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体育课程与教法.新华出版社, 1998.
[2]北京师范大学.与健康课程标准.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01.
[3]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出版社, 2000.
[4]李谨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8.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新要求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角色;新要求
世纪之交,我国教育承担着一个全面振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方向。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而,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而教师角色的改变则体现在新字上。
一、教师的课程理念要新
课改之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体现了国际性与民族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一)培养主体意识,兴趣是第一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前提。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
(二)加强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改革的第二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相关材料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新教材所选取的内容涉及到美术、音乐、语文、数学、自然、劳动多个领域,而不再将某一学科孤立起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新
教师要有的放矢地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不能为了追求华而不实的效果盲目乱用。此外,要注意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力求有效。如在探究性学习中,要确定恰当的提供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节课之中,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比如有的教师在上《数字变变变》一课时,不厌其烦地让学生逐个认:这是什么字?你认不认识这个?这个呢?还有这个?以为多提问题就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折腾,而是通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学习乐趣。
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不可越俎代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其参与的面更宽、参与的程度更高。
三、对学生的评价要新
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应明确贯彻两条原则,即全面评价的原则和客观评价的原则。所谓全面评价的原则,就是指评价的内容与评价的方式要全面,从评价内容上讲,就是既要评价学生的基础性发展,又要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既要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既要评价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评价方式上讲,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还要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既要有量化评价(如评分),又要有质性评价(如写评语、行为观察、情景测验、成长记录等);既要有过程评价,又要有结果评价。总之,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该尽量全面,切忌用某一方面的评价或某一种方式的评价代替全面的评价。所谓客观评价原则,就是指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评价,即实事求是地评价。要想客观地评价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本质上讲,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能力特点,有自己的爱好、长处与不足,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轨迹都可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教师必须从这个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切忌用某一种统一的模式来评价学生,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是可造就之才。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客观实际,评价才可能是客观的、科学的,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师的角色要新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必然发生变化,我们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学习者的个体主动地学习成为可能,教师的任务则是开发和利用人以及人以外的一切学习资源,对教育过程进行设计、组织实施和进行评价,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使教育的效果最优化。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这种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必然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和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以外,还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方法、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较好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9.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篇九
程振理
[提
要]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更新、知识结构与人文视野的完善、独立阅读和评赏能力的提升、写作实践与作文能力的提高、教育实验与研究意识的增强和思维品质与鲜明个性的发展等等。
[关键词] 新课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引领时代潮流
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又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使实践成为合乎科学规律的活动。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是与他的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的。好的教育理论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教育精神,用这种精神作为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精神,便可凭借被激发与获得的教育智慧与教育精神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的教育观念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认识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的社会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
语文教师要搞好语文教学,离不开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师对教学理论缺失的现象日益突出,无数教师的行为依据仍是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学与心理学,有的甚至连教育学与心理学也忘之九霄。没有教育学作指导,就不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没有心理学作指导,就不能按照学生心理特点,编制最佳导学方案,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吸收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才能形成先进的教学观,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教育科学的前沿。
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应尽快实现由“知识型”向“智能型”的转化,要具有收集、鉴别、吸收、同化各种信息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并潜心于本学科内在规律的研究,通过教学上的创新,理论上的升华,塑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智能型教师,在思想方法上,对新事物、新情况具有顺应能力、思辨力、创造力,能更快地对新信息作出反应,从而迅速地对自己原有的能力作出调整,使之趋于优化;教学方法上,则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原则,勇于标新立异,大胆改革,既给学生带来启示,也适当留下疑问和困惑,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
二、知识结构与人文视野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杂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中国语言文字文学的知识以外,还应尽量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社会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由于许多语文教师读书少,不说别的学科知识,就是语文本身的知识也知之有限。据有关调查表明,现在不少语文教师文学方面的书了解很少,尤其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诗人知之甚少,对优秀的青少年读物更是缺乏关注,对当今的名牌期刊也留意不多。其结果必然造成教师知识结构的残缺,上课只能举其一,而无法反其三。只能从课文到课文,从形式到形式,枯燥无味,死气沉沉。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最终必会导致学生人文视野的封闭与狭窄。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仅满足于精通本专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时代的要求。早在我国古代的《中庸》中就说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博学”置于首位,可见博学之重要。清代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民俗、服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若非作者的博学多艺,是决不可能写出这样宏篇巨制的。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茅盾等大家,无一不是博学多才的学者。
强调教师博学,并非让语文教师成为通晓各种知识的杂耍,这里是指在博学基础上的返
约求专。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深入,只博不专,如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很难进行纵向的挖掘。既博且专,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纵横交错的综合研究。因此,语文教师除了本专业、教科书以外,必须眼望窗外,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知识,才能应对新课程形式下新的教育需求。
三、独立阅读与评赏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要自己鉴赏美文
现在有不少语文教师是离了教参就无法上课,究其原因就是自己读书太少,甚至不会读书。由于不会读书,自然无法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而且文章的主题如何把握也只有依靠参考资料。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要经历“
懂、透、化”等阶段,最终把自己的体会和思想感情融于其中。如果一个教师几乎逐字逐句地“背”教参,缺乏真知灼见,教学怎能生动有趣?过去有的教书先生上起课来摇头晃脑、陶醉万分,至少表明他对教学内容是投入了相当的感情,学生也容易受其感染。而现在不少教师由于自己不会读书,根本就不知道文章美在哪里,只有照本宣科。“以其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呢?长此以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能是一句空话。
语文教师只有在博览中积累语感,才能凭借艺术的慧眼,捕捉文学的灵光。《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作诗的例子就很值得今人借鉴。香菱想作诗却又一窍不通,黛玉先让她“揣摩透熟”王维五律诗一百首,以进入诗情画意,再读杜甫七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情感”,明白诗的功力;最后再读李白七绝诗一二百首,领悟诗文“返璞归真”,培养个性和想象力,结果香菱在“博览”、“揣摩”和“领悟”中学会了作诗。可见“胸中有丘壑”则“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要胸装锦绣文章,口纳千古名句,方能教出语文的灵气,培养出具有一定鉴赏力的学生来。
四、写作实践与作文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要坚持写“下水文”
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事实上教了几十年书没发表过一篇文章的语文教师却大有人在,退一步说,平时教学生写作文同时自己也能写一篇象样的“下水作文”的又能有几人?长期的只“教”不“写”,教起来觉得自己挺象个学者,一旦写起来,却是主题游离、内容空洞、层次不清、语言干瘪,甚至于语病百出。据某市报载,某县为选拔优秀教师进城任教,组织全体有意调入县城的教师参加统一考试,以示公平。所考试卷恰是当年高考试题,却不料在请市直某校教师阅卷后,其结果令县委领导大吃一惊,单是作文得分,相当一部分教师连二类卷的最低分标准都没有达到。依靠如此写作水平为人师表,又怎能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作文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对学生作文的指导。虽然有的老师讲起作文来,理论上一套又一套,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是隔靴抓痒,根本就无法具体深入,也很难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合理的批改和评价。有的老师干脆把学生作文收上来简单地打上个等第就完事了。三年下来乃至六年下来,学生终究不知作文为何物,仍是儿时的“奉旨填词”、“谈作色变”。要改变如此现状,语文教师只有一条路——多写“下水文”,努力提高自己“写”的水平。
五、教育实验与研究意识要求:语文教师应成为教研先锋
教育研究作为一种严肃的认识活动,是从事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分工,教师完全成了教学的实践者,总是期待别人来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事实上,教师不可能是研究的旁观者,大量的繁冗复杂而且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由于传统学习习惯的导向,教师以把书教好为己任,存在着严重的“懒于实验”的惰性和“惧怕研究”的畏难心理。
在当前的语文教师队伍中,具有教科研意识的人很少,真正去结合工作搞点研究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很多教师在师范院校虽也学了点教育学、心理学,但一扎进教学圈子里,就
再也不“理论联系实际”了,早就把那点理论忘得一干二净,自己在教学上还是单纯凭经验,教参是唯一的参考书,很少想过要用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本身进行一些思考和研究。不少教师不仅自己不想研究,而且对别人的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也不感兴趣。许多语文教师平时很少去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专著和期刊,只是到了评职称的时候才去借几本杂志临时拼凑一篇所谓的论文,文章质量自然很成问题。
由于科研意识淡薄,一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僵化,教学完全拘泥于大纲和教材,教学方法单一,只会填鸭,不懂启发,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不重视科研也使得自身的“充电”能力严重不足,一年又一年,只能简单地重复劳动,成为教学的“机器”,教学水平很难得到切实的提高。
面对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师只有成为教育实验的操作者和教学理论的探究者,成为当代校园的教研先锋,才可能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提升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才能指导学生构造起智能的大厦。
六、思维品质和鲜明个性要求:语文教师永远不要失去自我 新课程要求教师革新传统教学面面俱到、条条框框的教学指导。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课后练习,都重在整体感悟,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全的个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准备教学时独立思索,深入感悟,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思维发展的空间。这种自由空间包括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和富有创意的问题设计。人的思维启迪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体活动空间,如果教师上课思维老套,教法守旧,缺乏创意,无形中给学生带上了思维的枷锁,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在吃剩饭,长期下去,语文课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可想而知。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具体可感的言语材料,教师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善于怀疑,大胆设想,树立强烈的批判意识,冲破教参之类的“紧箍咒”,充分相信自己的艺术感觉,凭着自己对作品的深入领悟在怀疑中发现问题,树立教学新理念。
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现实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把自己的知识积累象撒胡椒面似的用在字词、语法、章法、修辞等各个方面,很少考虑建立自己的个性知识结构。对于作品的理解把握停留在浮浅的篇章形式上,缺乏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对于组织教学停留在有板有眼的我问你答上,没有捕捉到学生灵性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引导痴迷于几个学生的勇敢抢答上,没有磁场式的引力效应。
语文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牢固树立起“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思想,成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与智力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胡东芳、陈炯编:《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教师的透视与反思》第146页、第244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第416页,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第355页、第380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曹雪芹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孙孔懿著:《教育失误论》第160页、第163页、第301页、第311页、第317页、第32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要求的思考 篇十
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
医疗体制改革给公立医院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贵州省的三级甲等公立医院,省人民医院确立了“省内领先、西南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建立有利于百姓健康的服务模式,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出发,不断提升医院品牌形象,在全院干部职工中倡导“用心服务,创造感动”的服务理念,“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每一位患者,像做好自家的事情一样做好每一项工作。”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员工渗透并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在规范服务的基础上提升服务水平,做到热情接待、优质服务、精心查治。
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中的关系
公立医院要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规模扩充”与“内涵发展”的关系。医院的发展规模要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科建设水平、人才队伍存量、可供使用经费以及医院门急诊量规模等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果各发展要素之间的比例不能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状态,必将影响医院的正常发展。因此,要结合医院学科发展的现实条件,明确学科定位,合理调配科室床位数量、床勤人员比例,使各项工作同步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进而达到稳定发展规模,集中精力打造学科、人才、技术,不断强化质量建设,营造内涵发展的客观条件。
二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公立医院承担着救死扶伤、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社会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然而,医院作为一个经营实体,经济效益又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因此,要正确认识、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克服盲目“做大,做强”的倾向、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解决制约科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为保障群众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需要综合治理,这既有赖于政府财政投入增加、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作为医院本身更要积极作为,深刻认识公立医院性质特点、所处地位和发展方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问题。
一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看病难”,主要是在大城市大医院看专家难。“看病贵”,主要是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过高。从公立医院角度来讲,要大力推行全程优质服务,增设挂号、收费、取药窗口,尽量让病人在同一楼层解决就医问题。要合理调整科室布局,合并就医环节,减少病人的排队次数和等待时间。实行门诊大厅日间值班制度,适量增设导医人员,增设候诊椅、轮椅、开展周末门诊服务等便民设施。要避免患者重复检查,严格管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单病种质量费用,不向病人推介高价药,廉洁行医,严禁“开单提成”、杜绝乱收费,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二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这次医改目标之一就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最终让国家的利益,医生的利益,病人的利益一致,让医患之间能拧起一股绳抵御疾病的风险。从医院的角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主要在于医方如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两个大的方面。要狠抓医学基本功,重视医疗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误治,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重视人文关怀、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维护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构建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
三是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问题。当前,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缺乏生机与活力是制约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就公立医院而言,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落实院长负责制和院科两级责任制,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善医疗服务,确立人性化服务理念,推出新的服务举措,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医院在改进服务方面所作的努力。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先进,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实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
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
在深化改革发展中,我们要树立和落实四个意识。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一是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步伐。居安思危,我院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不容忽视。既要有坚定的信心,也要保持清醒认识,要提升发展动力,以提高整体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工作重点,坚持质量为上、业务优先的经营战略,狠抓医院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做强各项业务,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提高和扩大在全省的领先优势,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辐射力。
二是增强创新意识,构筑发展高地。医院是个技术型的机构,对医疗技术的要求很高。可以说,医疗技术决定了医院的发展。近年来,我院加快了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安排了员工外出进修、学习,引进相关设备,通过对医学新技术的学习,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实力。所以要大力倡导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实施创新。要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医疗技术,创新管理手段,创新服务体系,形成勇于创新,奋勇争先的发展势头。
三是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发展体系。服务不仅仅是表现为传统的微笑、得体的礼仪,更表现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上,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服务,致力于使病员体验到我们优质服务的享受中。我们讲的有效服务,就是要诚信、优质、人性化的服务,要关爱病人、同情患者,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待病人要有真心、爱心,更要有耐心和同情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病人感觉满意,医院信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四是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发展战略。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始终以较高的起点,围绕品牌创建,从长远的角度来科学地谋划本科室的发展大计。探索“学科立院”道路,要合理配置科室资源,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和内涵升级,把握好时机打好“优势牌”、“特色牌”,以发展的眼光和战略高度谋篇布局,为我院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11.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篇十一
一、以平常的心态把微笑带进课堂
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中的情绪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把消极因素带进课堂。要微笑地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要从关心学生角度出发,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心情的变化,使学生在思想上消除课堂学习中的压力。这就会使学生放松思想包袱,尽情地去求知。
二、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关注,对知识要从生活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导与启发学生。其实在学习中,学生常常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及时地引入学习的意境中,要启发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在这里就要求教师有一个高的教学素养,要把握好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要使课堂有一种新颖感。学生在教师的设计中要能脱颖而出,自觉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率
课改是改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要使学生能100%地围绕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去学习,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是以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的。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相互去学习、去开展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就能保证学生的参与率。此外,教师要关注差生,要及时对差生给以评价。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你的关心中都得到发展。
四、要鼓励学生交流
学习中大部分知识是在交流中掌握的,现在的学生说到交流真的是一个难题。很多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差、不敢说,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到这一弱点,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要多开展一些小组讨论,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下大胆地交流,教师就要对学生的优点做好及时的评价,要鼓励学生去交流。这样的课堂才是改革的需要。交流中要分工合作,要分工明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交流。
五、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12.数学新课程对教案编写的新要求 篇十二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教”的环节,所以教案编写更注重教案的程序化,课堂讲授中只要按照教案的程序一步步地执行下去就行了.而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从这些理念可看出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因此教案的编写更应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一时代理念.也就是说,传统教案重点在于教学程序的设计,而数学新课程的教案重点在于教学、学习策略的设计.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编写教案,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情况与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检测和评估等方面.下面我们就以上因素进行分析,与同行商榷.
1 教学目标之设计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说法认识模糊,认为这只是为了迎合新课程的口味所做的一种形式而已,对真实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大.我们觉得这不仅仅是形式问题,从这里恰恰可以看出一个教师所持有的教学观念.一个只注重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师,他所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应付各种类型的数学考试,对数学的价值、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其今后的就业等问题思考甚少.试想一个人将自己最好的十几年时光花在了数学学习上,到头来只会参加一些考试(一生能有几次考试?),对自己的人生再无其它任何帮助,这到底是数学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平行并列、等同看待,就是要从教学思想深处彻底扭转只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观念,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另外,数学知识本身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前人经过努力探索而得到的数学结论,这是毫无疑议的数学知识,是结果性的、显性的;二是探求结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也属于数学知识的范畴,是内隐的、依附于显性知识之上的,只有同时占有二者,才能说完整地拥有了数学知识[2].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情意性的目标,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正确的数学观,无疑会对数学学习有动力支持作用,这是人所皆知的.同时,放眼我们的数学教育,它应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珍爱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任务(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任务).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得到发展,甚至可以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使他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这是发展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保持好奇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来设计,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不但有现实的作用,而且有着长远的意义.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数学新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和陈述技术来陈述教学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和技术有了新的变化.以往的教学大纲只注重强调“知识与技能”,其目标(即教学要求)都是按结果性要求来陈述的.而课程标准把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方面,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列入了课程目标领域,因此将原来的单一按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改为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方式来进行目标陈述,并分别使用了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和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用来刻画可以测定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中的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是什么,如“认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如“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用来刻画思维性的、情感性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即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中的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如“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这种方式指向无须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等.另外从陈述技术来说,教学目标应当是一个陈述句,而不是祈使句,而且动作的发出者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把教学目标陈述为“教师将说明……”、“教给学生……”、“要求学生……”等都是不妥的,规范的目标开头应当是“学生通过……”、“学生应该……”.这样也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相一致.
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归纳、提炼出既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又适应学生要求的教学目标;反过来从教学目标的陈述上也可看出一个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精通程度.
2 教学重难点之设计
教学重点是指贯穿全局、带动局部,在整个教材体系或课题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教学重点的确定最根本的是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较深刻地认识,从而抓住其思想本质.一节课的重点应该集中、具体,这样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去研究重点,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重点过于分散或笼统,会制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的实施.另外,在教学重点的陈述上应该做到:用词准确,语句精炼,陈述到位.一般地,是用一个名词短语或一个动宾词组或一个完整的句子陈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或难于形成的技能,其主要产生于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学生认识水平之间差异最大之处.教师只有在完全把握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水平及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准确估计教学中的难点,并设法突破难点.一般地,难点的可能来源有: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知识的不断深化与学生的思维定势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知识的综合性与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3].难点的陈述方式和技巧应与教学重点的陈述要求基本一致,有时可能为了说明难点的来源、化解难点的办法,在具体陈述时显得比重点的陈述语句冗长一些,这也属正常.如在课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中,教学重点宜陈述为“掌握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几种方法”,教学难点宜陈述为:“理解合情推理,体会逻辑推理的必要性,初步了解证明的逻辑推理步骤”[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例题、习题,这对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是十分重要的.
3 学情分析
传统教案编写对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可有可无.再者,教师也觉得这一环节的内容不好陈述,在实际教案中往往缺少这个环节.数学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了真正贯彻落实好这一理念,在教案中应当体现出这一点.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状况分析和即将在本节课所要面临的学习任务分析.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连续的过程,特别是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只有对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知识技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讲解,该复习的复习,该补充的补充;同时也只有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前后节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有深刻地分析,才能细化分解出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点,这样也便于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细化分解得越透彻越深入,对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采取的措施越得当,相应地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也就有根有据、条理清楚.教师对这个环节陈述的明了程度可以反应出他对本节课的钻研挖掘程度,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钻研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面对新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抱负、有责任心的数学教师应当在这一被人忽视的方面下些功夫.在具体陈述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可详可略,但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体而不能笼统,要有针对性而不能面面俱到.
4 教学、学习策略之设计
以往的教案在这里就是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施教的问题,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简单的理解为施教者与受教者、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关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教学策略的设计往往也就演绎为教学方法,而且陈述也极为简单,诸如讲解法、讲练结合法等.我们说,教学过程既有教师“教”的过程,也有学生“学”的参与,教和学是一对矛盾共同体,是共生共息的,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另外,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课堂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教师课前所作的预设在真实课堂中可能会有偏差,单凭一两种所谓的教学方法是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教师编写教案时应从单纯的考虑教学方法层面上升到教学策略层面上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教学、学习情境之设计.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策略的设计要考虑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思考和产生积极情感的教学、学习情境.
2)学习资源之设计.新课程的教科书只是为了达到课程内容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所编制的一种范本.在“一标多本”的现实下,教科书的编制也不是尽善尽美,学习内容存在跨度、梯度也再所难免.因此,开发、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本节课所需资源的种类、每种资源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资源的获取方法以及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学媒体种类繁多,其功能各有所长,选择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去考虑,遵循“经济、实用、有效”的原则.同时教师应提倡、鼓励学生自己搜寻、查找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习惯.
3)学习活动(方式)之设计.数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如何选择并把这些学习方式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学习活动中,是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5 教学活动的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艺术程度.我们认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明确问题;实践—应用问题”等环节;同时还应包括生活素材、基本练习、典型例题、能力训练题、实践题等内容.不同的学习主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大相径庭,这里不再阐述.
6 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
对教学活动的评估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评测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效果的检测,具有重要的衡量和指导作用;其次,客观科学的评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围绕教学目标来检测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基本技能形成状态;二是根据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程度与热情来检测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把严谨性和启示性作为检测的重要标准;三是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四是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评价和检测学生数学学习能力[4].
根据学科特征,数学教学活动的检测又可分为: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基本概念、式或图的基本性质等.这类检测要渗透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要求严格不留后患;二是数学基本技能的检测,包括运算能力、判断和辩析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等,这类检测可专项设计小竞赛等活动来进行,要重视对学生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检测;三是数学综合能力的检测,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实际中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等,这类检测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的观察分析.显然,对教学活动的检测与传统的考试有着明显区别,我们不能把二者简单等同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19.
[2]陈明华,等.数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64,106-112.
[3]吕世虎,等.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5-62.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推荐阅读: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09-05
数据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10-07
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我国县政改革的新思路10-28
新课程要求下如何备课06-22
新课程要求标准教案《国旗国旗真美丽》07-04
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09-11
现代教学设计是新课程的要求,备课的革命11-25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10-22
我国银行业改革11-24
浅析我国增值税改革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