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生产工艺详解(精选2篇)
1.金针菇生产工艺详解 篇一
金针菇生产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由于栽培原料丰富,成本低廉,金针菇深受农村种植户的喜爱。但随着生产面积逐渐扩大,问题也逐渐显现。为促使金针菇生产向规模化发展,现将栽培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1.接种后菌种不萌发或萌发慢,菌丝生长慢。主要原因:菌种退化,菌龄长;接种量过少,菌种分散;接种时菌袋温度过高;培养料配方不合理。预防措施:严把菌种质量关,购种后及时接种;灭菌后菌袋冷却至28℃以下接种;适当加大接种量,以干料重3%~4%为宜,接种时不宜过度分散;合理配制培养料,在用稻草、豆秸秆、木屑等作主要培养料时,要加大麦麸、玉米粉等辅料的用量,装袋前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pH值控制在6.5~7.5。
2.不现蕾。主要原因:菌袋含水量偏小,发菌阶段温度偏低,影响菇蕾形成;催蕾室内通风不足,二氧化碳浓度偏高,延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预防措施:料面干燥时喷18~20℃温水,水量不宜过多,以不见水滴为宜;在保证温度在1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的前提下适时通风;增加散射光照,诱导菇蕾形成。
3.菇蕾发生不整齐。主要原因:没有搔菌,老菌种上先形成菇蕾;搔菌后没有及时加湿,料面干燥,影响菌丝恢复生长;袋筒撑开过早,引起料面水分蒸发。预防措施:通过搔菌将老菌种块刮掉,同时轻轻划破料面菌膜;催蕾阶段做好温、湿、气、光四要素的调节;待料面有原基出现后再撑开袋筒。
4.菇蕾变色枯死。主要原因:在诱导出菇阶段分泌的小水珠未及时风干,菇蕾原基被水珠浸没,缺氧窒息。预防措施:菇蕾原基现出时,如料面出现水珠,要适当增加通风。
5.原基密密麻麻,有效菇却稀稀拉拉。主要原因:为抑制开伞,片面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过早将菌袋翻折下的塑料薄膜拉起或套袋,大部分菇蕾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而窒息。预防措施:抑制阶段也要适当通风。
6.产生“水菇”。主要原因:菇房内空气湿度过大。预防措施:调整好进排气量的比例,降低菇房湿度。采收前两天加大空气对流量。
2.金针菇生产工艺详解 篇二
关键词: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装备体系
0 引言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因其菇体色泽金黄以及菇柄细长似金针菜而得名,它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用与药用真菌。金针菇子实体在较低温度下发生,又名冬菇,另有构菌、朴菇或毛柄金钱菌等俗称。金针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冬菇属(Flammulina)或金钱菌属(Collybia)[1]。
金针菇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尤其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都高于一般菇类,并且含有抗癌的活性物质,还有助于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因此日本人称之为“增智菇”,是孕妇和儿童的益智食品。金针菇是一种经济价格很高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含有具有抗癌、降血脂以及保肝等食疗功能的原黄素,子实体含有抗癌作用的碱性蛋白朴菇素,因此被人们誉为“超级保健食品”[2]。
金针菇属低温结实性食用菌,可在北方的寒冬季节栽培,在冬春季蔬菜淡季上市,价格高昂,因而生产效益较高。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饮食观念的改变,金针菇的消费量迅速增长,传统手工季节性栽培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周年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周年性工厂化栽培金针菇。
白金针姑是金针菇的白色品种,具有色形宜人、口感味觉独特及更富食欲感等特点。白金针菇是金针菇浅色品系中的一类,其子实体为乳白色或纯白色,由日本人在1928年培育成功。以前,我国主要栽培黄金针菇,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纯白金针菇,其商品性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3]。
1 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条件及设施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是采用现代工业设施和人工模拟金针菇生态环境技术,实现生产操作技术机械化、生长环境控制技术智能化、鲜菇生产周年化和产品质量标准化。其实质是以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组织农业,以现代市场理念经营农业[4]。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日本利用空调设备及自动化装置用塑料瓶栽培金针菇,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实现了金针菇栽培的工厂化;国内白金针菇周年工厂化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开始已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厂化生产栽培工艺, 即袋栽技术[5]。
1.1 白色金针菇特性及其生产技术条件
白色金针菇属低温型品种,菌丝生长适温18~20℃,菇蕾形成的适宜温度l0℃左右,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5~8℃。其发菌期比黄色金针菇长,出菇温度比黄色金针菇低,产菇率低于黄色金针菇。发菌不充分则不易出菇,转潮时间比黄色金针菇略长[6],且不耐二氧化碳,要求多通风。白色金针菇的生育期较长,抗病力又较弱,所以对栽培设施和管理技术的要求比较高。
1.2 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设施
工厂化生产白色金针菇的设施必须满足其低温性的生长条件,才能实现周年生产。栽培白色金针菇要具有复叠式现代化厂房,包括菌种培养室、保藏室及保藏设备、接种室、灭菌室及其设备、采收包装室、废弃菌糠处理设施、实验室及其它辅助设施等。其中,最主要设施是菇房。对菇房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设备、保温(降温)、保湿(加湿)设备及光照调节设施等。菇房的屋顶及四周墙壁要光洁坚实,地面采用砖地或水泥地,除了通风窗以外,不留别的缝隙,以方便清扫和消毒。
1.2.1 菇房结构
菇房要求相对独立,各冷库排列于中间过道为宜,房门开于过道,过道自然形成缓冲间,减小空气交换时外界与菇房内的温差[7]。厂房以东西向和双排为宜,中间通道通常设为200cm以上,以便通行[8]。以日产4t规模的厂房计算,应设40~50间出菇房,每间出菇房为长宽高分别为9.5,5.2,3.5m,约133m3。
1.2.2 培养架
为了提高设施的使用面积,在菇房内设置多层床架。床架用水泥或三角铁制成,设6~8层,每层之间用几根竹竿或小木条铺架而成,床架宽40~45cm,层距40cm,底层离地面15cm,顶层可接近顶部。床架之间距离70cm,四周留60cm宽的走道。
1.2.3 制冷及其它设施
每间库房制冷设备单独控制,一般为0.05kW/m3,每间配一台7kW的制冷机,可满足白金针菇出菇期对温度的要求。因此,每间库房可采用10p压缩机、15p冷凝器、0.75kW加压泵、CR100冷风机组装配套成制冷机组,冷却塔与水池可共用一个[8]。
配常压炉、锅炉、周转框和推车等,常压炉由锅炉提供蒸汽,锅炉压力以0.3t以上为宜。周转框可装16袋菌袋,推车可装10框,每灶可装250框,即4 000袋菌袋[7]。
2 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
2.1 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
2.2 技术要点
2.2.1 制备菌种
本生产体系从7个备选菌株中筛选出适宜天津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优良菌株FL8801,并研制出与菌株生产性状相适应的三级菌种培养基及栽培料营养配方各一个,保证一潮菇生物学转化率达到72.2%,A级菇率达92%。
2.2.2 原料制备
首先,准备栽培袋。选择薄厚均匀、无折痕、无砂眼、厚0.05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薄膜,制成规格为17cm×50cm的桶袋,在袋一端留出16cm左右用绳扎好。
其次,准备培养料。培养料采用棉壳51%、新鲜麸皮25%、玉米芯20%、碳酸氢钙3%和糖1%。为了减少污染,在拌料中加入0.05%的多菌灵。
配料时的较佳用水量可用手紧捏料测试,使指间能滴4~5滴水为宜。手掂起来沉甸甸的,表明水分与养分充足。拌料总的要求是:料足、水宜、PH值自然、拌匀、湿透、不过日,控制含水量在65%~70%,pH值为6左右,拌料在晚上进行。
2.2.3 装袋
将配置好的培养料再堆闷1h,让其吸足水分后立即装袋时。手工装袋时,填料高度18cm,适当紧密。装袋必须做到:一要快,从拌料到装袋结束尽快完成,以防培养料发酵变酸;二要轻,要轻装轻压,用力均匀,以防栽培袋破裂;三要紧,要让培养料紧贴袋壁,防止存有空隙而使袋壁四周出菇;四要平,装完料袋面要平整以免造成料面不平而致使出菇稀少、降低产量;五要牢,即袋口要扎牢,以防灭菌时袋内气体膨胀而使袋口散开;六要适,即装料要适量,使其能发挥最佳效益;七要净,即装好带后必须将料袋放在干净的地板上或干净的薄膜、苇席上,防止沙粒或硬杂物刺破袋子造成袋料污染。
2.2.4 灭菌
料袋装完后立刻进行灭菌,杀死料内各种有害微生物,并促进培养料内部分有机物质的降解,使料软化以有利于菌丝的吸收和利用。蒸锅内温度达到100~105℃维持10-12h。火势采取“攻两头,稳中间”的原则,入锅前水温先烧到50~70℃,以便入锅后温度尽快升到要求的温度;当锅内温度达到100℃后,维持1h再计时[9]。灭菌结束,袋子放在洁处冷却到25℃。高压灭菌时,需要等到袋内外部的压力大约平衡时再出锅。
2.2.5 接种
当灭菌出锅后温度降到25℃左右立即接种。接种的关键是在无菌或接近无菌状态的房间中进行,一般采用人工用接种箱接种,大规模栽培通常用接种机接种。接种时既要快又要防止空气震动,菌种尽量搅得松散一些,不要太碎,也不要结成块,要均匀地布满料面[10]。
2.2.6 发菌期管理
将接种后的菌袋移入培养室的床架上进行发菌培养。发菌期温度控制在15~20℃,当菌丝布满料面后,以18~20℃为宜。培养房内要保持空气新鲜,通风换气,一般40-50d菌丝长满菌袋。
2.2.7 出菇期管理
当菌袋发满并继续培养5d左右之后,即可打开两端袋口,扣除接种点,进行两头出菇的催蕾阶段。金针菇的发菌培养期较短,出菇至采收的时间较长,因此出菇管理是关系到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出菇管理过程包括搔菌、催蕾、均育、抑制和成形等。
2.2.7.1 搔菌
发菌结束要立即进行搔菌,把接下的菌块挖掉,促使子实体从培养料表面一齐发生。搔菌方法有平搔、刮搔和气搔之分。平搔不伤及料面,只把老菌种扒掉,其特点是出菇早且朵数多;刮搔是把老菌种和5~10mm培养基料一起成块状刮掉,因为伤及菌床,菇蕾的发生比平时约迟2d,朵数也有减少的趋势,菌柄分枝变短;气搔是利用高压空气把老菌种吹掉,目前还不普及,气压过强时,菇蕾在生长中容易与培养料表面剥离(斑秃),因此要尽量减弱空气的压力。如果培养料表面很干,以采用刮搔为宜[11]。
2.2.7.2 催蕾
催蕾温度是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一个关键。当菌丝培养30d左右、菌丝基本长满袋时,可开始催蕾,催蕾的最佳温度为12~15℃[12]。催蕾中期以后,因呼吸转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以通风管理是关键。催蕾管理中,最重要的勿使培养料失水,采用自然对流式制冷原理通风降温。在这一个时期,每天向袋口吹风2~3次增氧,对菇蕾的发生很有效。
2.2.7.3 均育
在8℃低温下缓滞生长,使原基均匀发育。均育室的空气湿度85%~90%,尽可能接近自然状态的空气环境,时间因栽培季节和生育程度而不同,一般为2-3d。如果没有均育室,可利用走廊和抑菌室,但要注意避免日光直晒,更不要放在冷风直吹的地方。
2.2.7.4 抑制
为了使所有的菌柄长度整齐一致,要在3~5℃低温下抑制先伸长菇体的发育,促进后伸长之菇体的发育。开始抑制时机是菌柄长1cm、菌盖直径约1.5mm时为最适。抑制室的温度保持在3~5℃,湿度85%~90%,二氧化碳浓度在l1%以下,抑制时间约7d。抑制方法:抑制室温度保持在3~5℃,二氧化碳浓度1%以下,进行光抑制和风抑制。
光抑制:为了到达最好的抑制效果,在抑制中、后期,用白炽灯或植物育种用的荧光灯为光源,光照强度为200lx,l天照2~3h,分数次进行。
风抑制:风抑制是在栽培袋移到抑制室后2-3d、菌柄长2cm左右时开始吹风,吹2~3h/d,分别吹3d左右,风速约20cm/s。吹风可以的同时金针菇的生长,吹风抑制时再结合光照抑制,对金针菇菌盖的形成也很有效。
2.2.8 采菇
当菇柄长到13~16cm、菌盖直径为0.8~1.2cm时即可采收。第1潮菇采收后,要及时清理菌袋表面的死菇,搔破料的表面,露出新菌丝,轻轻拧住袋口,养菌5d左右,继续后期管理,约20d后可出2潮菇。
3 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装备体系
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装备体系包括在白金针菇生产工艺过程中全部机械装备,即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机械装备。
3.1 培养料配制机械装备
培养料制备主要有培养料的切片、粉碎、混合拌料、发酵、灭菌、装袋和运转等机械装备。培养料生产季节性很强、工序繁杂、劳动强度和用工量大且作业环境差,所以这一生产环节基本全部机械操作。
3.1.1 切片(切秆)机
目前,我国常用的木材切片机有ZQ-600型和MQ-700型。这些切片机可以将枝桠、木材先切成片,然后经粉碎机粉碎后作为白色金针菇的主要培养料之一。ZQ-600型切片机为刀盘式可移动式,内装3把刀盘,吞料口径为15cm,其特点是结构紧凑、体积小、质量轻、功效高而造价便宜,适用于枝桠材切片。MQ-700型内装2把刀片,吞料口径22cm,每台切片2 000~3 000kg/h,适用于较大树木切片[13]。我国北方地区常用SQ-560型切秆机来切断玉米秆或棉花秆等农作物秸秆,然后粉碎作为基料。
3.1.2 粉碎机
切好的木片、玉米芯或玉米秸秆等经摊晒风干,含水率在15%左右时即可进行粉碎。白色金针菇用木屑颗粒粗细有一定比例,直径2~3mm的约占20%,1~2mm的约占40%,1mm以下的约占40%。若粗木屑多,料袋不易压实,培养料易干,且容易扎破塑料袋,引起杂菌侵入感染;木屑过细,通透性差[14]。常用的粉碎机有FS-B,FS-C和FS-D等型号[15]。
3.1.3 培养料搅拌机
搅拌机是将主料和辅料加适量水进行搅拌而使之均匀混合的设备。培养料搅拌的均匀度直接影响到白金针菇的生长。搅拌时,先将主料投入搅拌机,含量少的固体物料沿轴向均匀投入,易溶于水的物料先溶于水后投入,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均匀。目前,我国常用的原料搅拌机有多种型号。
3.1.4 培养料装袋机
装袋机用于将混合好的固体培养料装入到一定规格的塑料袋内。我国现用装袋机类型比较多,但常用的是福建古田教学器材厂生产的GE培养料装袋机。这种机型适用于个体户、专业户和菌种研究及生产单位,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率高和美观大方等特点。
3.1.5 灭菌消毒设备
用于制作母钟、原种、栽培种和菌袋的消毒灭菌。灭菌消毒方法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常用的物理灭菌法有热力灭菌、发酵灭菌和紫外线灭菌。
热力灭菌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热力灭菌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干热灭菌中的火焰灭菌法用于接种工具、试管和玻璃瓶口的灭菌;干热空气灭菌法用于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的灭菌,常使用的设备有高温干燥箱或干烤箱。湿热灭菌法是利用蒸汽或沸水灭菌,既适用于培养料的灭菌,又适用于玻璃器皿和金属工具的灭菌。
常用的湿热灭菌方法有两种:一是高温蒸汽灭菌,即将需灭菌物质放进密闭的高压锅内,利用加压高温蒸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彻底灭菌,所用设备有手提式高压锅、立式高压锅和卧式高压锅;二是常压蒸汽灭菌法,利用自然压力的蒸汽进行灭菌,常用设备有常压灭菌锅(包括木制蒸床、筐式灭菌锅和土蒸锅)、常压隧道式灭菌室及常压间歇灭菌法[18]。
3.2 菌种制种设备
菌种制种设备主要是用于分离和扩大培养各级菌种的专用设备,包括灭菌设备、接种室、菌种培养与保藏设备。
3.2.1 接种室及其设备
接种室是分离菌种和扩接菌种专用的无菌操作间,为了避免在搬运过程中造成杂菌污染,它要紧邻灭菌室和培养室。接种用的设备包括有分离、移种和免除杂菌污染的专用设备,主要有接种箱、超净工作台、接种机、打孔器、酒精灯及接种工具(包括接种针、接种铲、接种勺和接种枪等)。
3.2.2 菌种培养室及其培养设备
菌种培养室是培养接种的房间,房间不宜过大,根据生产规模而定。培养室要求干净、通风、光线暗、干燥和保温,室内放置菌种架,室外设有换成过道。培养设备有培养架、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空调培养室及消毒设备等。
3.2.3 菌种保藏设备
一般采用低温、干燥和减少氧气的方法来保藏菌种。菌种保藏的目的:一是保持其优良种性,有效地延长优良品质使用的年限;二是较长时间保持菌种的生存;三是保存菌种在遗传上、形态上和生理上的稳定性。
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及设备有琼脂斜面低温保藏、液体石蜡保藏、液氮保藏、自然基质保藏、沙土管保藏、滤纸片保藏、生理盐水保藏、蒸馏水保藏以及真空冷冻干燥保藏等方法和设备。
3.3 产后处理机械装备
白金针菇采收后若不及时处理,极易腐烂、变质。产后处理机械主要有脱水、速冻或包装、废弃菌棒处理等。
3.3.1 烘干脱水机
白金针菇可直接鲜销或冷库保存,还可脱水保存。用烘干机脱水时,应该掌握好温度、时间、湿度、风量等参数,防止烘焦烘熟。
3.3.2 速冻与包装设备
为了使白色金针菇在低温下能够较长时间保存,采收的白金针菇在低温条件下将其漂烫冷却的子实体置于低温环境,使其迅速通过冰晶形成阶段,然后放入低温冷库中冻藏。速冻设备有箱式、隧道式 、带式、流化床式和螺旋式等类型速冻机。包装设备包括定量装罐机、高压蒸煮袋包装设备和真空包装机等。
3.3.3 废菌棒处理设备
产后的废弃菌棒通过专用的蒸汽锅炉经过简单干燥后,可以作为燃料代替部分燃煤。此处理方式按平均每天燃烧1.5万棒计算,可降低用煤量1.5t,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污染。另外,还可将菌糠再发酵加工成饲料、肥料和沼气生产原料,重新加以利用。
4 结束语
本研究试验基地—天津绿洲庄园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自2005年以来一直开展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技术研发工作,应用的是经多年选育适合北方生产条件的白金针菇菌株,菌丝长势强,出菇旺,菇体优,适合北方环境条件和工厂化栽培,配合与菌株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培养料配方,极大提高了转化率及优级品率。
在将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天津地区环境条件不断地改进技术体系,完善工艺流程,优化了设备和人员等资源配置,对改进程序实行有效控制,降低成品损耗,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周年均衡生产。产品在产量、质量、营养价值、商品价值和均衡供应市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尽管天津市食用菌产业近年有长足发展,但相比其他食用菌大省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生产方式以手工作坊式为主,生产总量小,机械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环境可控性差,易造成污染减产,鲜菇品质参差不齐,附加值较低等。目前,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占天津市食用菌生产的比重较小,可是天津市对白色金针菇消费需求却日益增大,供求矛盾突出,急需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供应。
天津市发展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白色金针菇抗病能力差,对栽培设施和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如不能实施标准化生产,较容易出现问题,造成严重损失;其次,种植的金针菇品种多为从日本或台湾省引进,虽有部分我国大陆选育的品种,生物学转化率和A级菇率较低,适合北方地区生产的白色金针菇菌株的选育和栽培研究较少受到重视,影响了生产效益;第三,天津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整体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生产管理体系;第四,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装备体系还不够完备,如培养料装袋、接种、采收和包装等还主要是手工操作,而生产用的搅拌机或采收机等还处于开发研制阶段,菇房的自动化调节温度、湿度和通风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5 建议
1)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包含了生物、机电一体化和环境控制等多学科内容,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因此应加强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才能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原有成熟的白色金针菇工厂化周年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及商品菇分级标准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修正和集成,形成白色金针菇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提高其装备水平,促进金针菇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益。
2)在政府的扶持和研究人员的共同作用下,继续扩大和完善生产设施结构,结合成熟的技术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装备体系,建立具有北方特点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升天津市食用菌产业化水平。
3)依据主要杂菌和虫害的感染途径、生活习性和为害症状,细化以“预防为主、生物防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办法,提高防止设施,使杂菌污染率控制在2%以下,虫害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
4)完善各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进一步熟化工厂化周年生产配套技术成果,集成建立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制订出更完善的白色金针菇工厂化控制栽培技术规范和商品菇分级标准。
【金针菇生产工艺详解】推荐阅读:
和爷爷一起种金针菇三年级作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