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精选17篇)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一
浅谈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和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生理迅速发育,身体快速长高,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加之需要面对一系列人生的挑战,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压力,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适应障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导致患病、自杀、犯罪。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具普遍性。目前,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课堂教学过死,亲人要求过高,促使学生精神越来越紧张,心理越来越脆弱。据调查中学生群体中学习困难、厌学的学生已超过四分之一,中学生缺乏自信心的情况非常突出。由于学习而造成的心理不健康表现为烦躁紧张、沮丧愤懑、思维滞钝、精神萎靡等,甚至出现失眠、脑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学校教育虽然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健全人格,但教育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教育的职能之一。中学生由于处在一个心理水平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时期,他们往往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对父母尊敬不够,嫌他们婆婆妈妈、唠唠叨叨;对老师理解不够,认为老师管得过严、管得太死,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束缚了自己的空间;对同学宽容不够,同学之间往往由于小事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容易形成矛盾、摩擦甚至冲突。由于没有良好协调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到孤独无聊,焦虑苦闷,感到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和信任,感到有苦无处诉、有感无处发,出现了社交自闭,社交退缩等症状。
3.情感方面的问题。中学阶段,第二性征逐步发育,性意识逐渐强烈,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情感丰富,感情细腻,但是他们意志不够坚强,自控能力抵下,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加之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因此,会出现许多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异性同学之间的友情关系,极其容易形成交往过密,甚至早恋等有害身心健康的现象。
4.性格方面的问题。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常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最重要的品质。调查显示,中学生不良性格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依赖性强,遇事犹豫不决和固执任性最为突出,占到被测学生的45%以上。良好的性格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在生活中经受了挫折、学习中遇到了障碍、交往中受到了歧视等等,都会造成他们性格中的诸如嫉妒他人、自私狭隘、胆怯自卑、孤僻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中学生的不良性格,必须要引起我们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比如宣传栏、黑板报、校训标语、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大力营造校园心理健康的浓郁氛围。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知道不健康心理的矫治方法以及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有师资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使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觉抵制不健康心理危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心理不健康自我矫治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主动参加心理咨询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他们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其个性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它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对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注重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适时的矫正。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聘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做兼职或专职的心理咨询师。给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指导和帮助他们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具有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稳定情绪、愉快心情,经常拥有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态。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学会对各种轻微心理障碍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调适,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语文课中优美隽永的散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愫;主题深刻、形象鲜明、描写生动的小说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可以砥砺学生的坚强意志,可以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和谐统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三)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于是恢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二
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 有调查表明, 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 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厌学、逃学、焦虑、抑郁等等。这种种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因此, 学校开展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 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 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 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 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 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 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 同一个人, 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 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 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 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 同样进入青春期, 有的孩子适应得好, 顺利度过, 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 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 甚至面临着心理危机。这样的学生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 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否则会留下后患, 一旦遇到一点别的刺激或挫折, 就会造成心理扭曲, 从而危害自己或社会。这样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从这一点来看, 学校的心育工作重在预防。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的趋势, 是社会的需要。
因此,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应该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比如可以经常找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聊天, 也可以通过心育课堂、讲座、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动态, 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地交给他们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让他们学会自己排解。这样, 既可以预防问题的发生, 又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用“心”去做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爱心、热心、耐心, 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砝码。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孩子我们都不能嫌弃, 都必须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他们。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 未成年的学生更加需要爱和呵护。我们的工作从某一个角度给孩子们带来希望。有的学生心理问题是由于认知错误造成的, 或者是性格偏激、固执、任性造成的;有的学生就是缺少倾述对象, 把他想要说的倾述出来, 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这时候需要我们耐心的倾听, 要表现出感同深受, 与其产生共鸣。另外,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斟酌, 决不能产生旧问题没解决又出现了新问题这样的现象。从这一点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更重要。虽然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 和耐心 (这项工作需要长期而持久的坚持) 。
四、教育的期盼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是紧迫和艰巨的。心理的健康程度其实是和生存与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学生心理障碍就与现在的生存生长环境分不开——生存压力大, 家长期望值过高、盲目攀比等等;此外, 就是我们的家长对心理, 健康认识的零基础, 许多家长什么健康不健康的他不管, 只看, 分数, 孩子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学习”, 其他的事父母都包办代替, 甚至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一百遮百丑”的现象;还有, 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升学率仍然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以及衡量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3.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综合体,它涉及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认识品质、意志品质、兴趣爱好、个性情感品质等。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2.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3.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4.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
(二)心理环境因素
1.认知因素。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就越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2.情绪因素。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往往使人心情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
3.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喜欢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
(三)社会环境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制、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打下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就是说,仅仅具备了没有疾病、没有患病和身体结实这样的条件还不能代表真正的健康,完整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整状态。因此,学生的健康成长应包括心理健康成长。
2.把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内容安排进正式教学日程,通过课堂教学这种规范的形式向学生系统地讲述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懂得心理健康对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会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包括自知、自爱、自强、自制、自尊、自持,以便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
3.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特殊要求。由于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因此对他们进行包括性教育和性成熟卫生知识等内容在内的青春期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中学生认识性生理发育是生理发育的自然规律,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及性烦恼,正确引导他们参加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
4.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加强师生的交流和心理沟通,掌握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和个别特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给予及时疏通和化解。
5.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动活,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健康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及现实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要使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认知、意志、情感力心理品质,必须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6.学校应加强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密切配合,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必须各方面协调一致,密切配合,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指导,以学校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和教育,辅以反面内容。让学生引以为戒,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7.重视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室,设置多样心理咨询窗口,为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在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是师生存在轻松、自然、融洽的关系,学生能够完全解除思想顾虑,充分表达难言之隐。咨询内容主要是包括个性心理、人际关系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青春期心理等。咨询的方式可采取谈心、家访、电话、信函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爱莲主编.中学生班主任工作[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2]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四
王 赐 红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雷坝乡初级中学邮编:742218手机:***)摘要: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也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自信。
(2)情绪变化和波动较大,容易冲动。
(3)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出现混日子的情况。
调查发现:有65%的人目标模糊,有12%的人没有目标,有15%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长远目标,有8%的人有长远的目标。由此得出,有大部分人学习缺乏动力,整天在被动的学习,因此效率不高,精神压力大。这也是农村中学存在量大面宽的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4)自控能力较弱,看待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
(5)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6)冷漠、孤僻;羞怯、胆怯、羞涩;交往情感闭锁;
(7)攻击性强;敌视甚至仇恨。
(8)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不
(9)厌学、嫉妒;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条标准:
(1)与别人相似
(2)与年龄相符
(3)善于与人相处
(4)乐观进取
(5)适度的反应
(6)面对现实
(7)思维合乎逻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
(1)、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
(2)、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3)、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4)、农村学校用传统的说教式、单一的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用制度作保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
5、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6、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7、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5.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五
科技进步,知识更新,激烈地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 严峻的就业形势,一系列问题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有些大学生无奈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作 者:刘玉霞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50 刊 名:甘肃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xx 25(23) 分类号:G758.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六
每一个学生由于天赋条件、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差异,必然造成学生发展上的不平衡;在班集体中必然会有一些各方面的发展上处于劣势的学生.他们往往处在教育的边缘地带,是常常被教育忽视的群体,是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最头痛的`群体.但他们也恰恰是更需要学校.教师重点帮助的那部分学生.虽然这部分学生在班集体中是少数,但如果引导、教育得不正确,只会更影响整个班级的健康发展.
作 者:陆龙福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边缘学生 心里健康 教育
7.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一、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与学习有关
学校课业繁重, 竞争激烈,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 由人际关系引起
3. 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 即青春期综合征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学校教育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 更要重视对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必须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来抓紧抓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问题, 培养健全的人格。
青年学生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而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
二、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 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 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 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
三、保持心理健康,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 是动态变化的。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 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 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 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 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既有远大的理想, 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
2.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
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 心理健康的人能一分为二地看人论事, 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有正确的标准, 都比较满意, 没有心理障碍。
3. 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人际关系和谐, 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 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四、针对心理问题采取的对策
校园和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要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 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
1. 注重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 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 促进他们的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 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和选择, 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具有流动性和无节制的特点, 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充分发展, 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 因此, 很需要心理辅导教师, 帮助他们顺利安全地渡过青春发育期, 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 人生的“黄金时代”。所以, 教师要运用科学知识, 针对他们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 给予解疑释惑, 提供正确的建议和途径, 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 并促使他们在情感、性格、能力、品质等方面和谐发展。
2. 优化心理环境
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 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 某一社会团体 (或某一群体) 的人际关系, 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整体上发现问题, 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 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 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1) 营造宽松的氛围
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 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 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 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 思想可以任意驰骋, 不必受太多的拘束。因而, 学校要减少不必要的规定, 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 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
(2) 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 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 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 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体验友情的美好, 懂得协作的重要。
(3) 开展公平的竞争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 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 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 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 取得最终的胜利。
3.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 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使其健康发展。
(1) 学会倾听
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 是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随意式的个别谈心、周记上的知心话、笔谈等, 都能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
(2) 巧设情境
当今的学生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 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教育中, 教师可巧妙地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 克服一定的困难, 付出一定的努力, 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 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总之,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 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
摘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处处可以体现。但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因此, 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8.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关键词:中学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37-01
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与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有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意识正确,即能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
2、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
3、性别角色明确。
4、社会适应良好,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地适应现实、改选现实。
5、具有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
6、人格结构完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性格特征。
纵观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正处于个体发育、发展的最佳时期,随着生理变化,他们在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但这时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还未定型,好厅、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往往对自己生活、学习、家庭、社会中的某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导致心理上出现一些不健康倾向。诸如暴躁、固执、偏激、孤僻、自卑,冷漠等异常心理,具体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狭隘抑郁型。二是虚狂型,表现为任性,逞强显能。三是神经过敏型,表现为喜怒无常。四是自卑与怯懦型,胆小缺乏自信。由于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学生和学习及思想状态的优劣,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从他们日常生活中发现心理问题,分析其心理机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要注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自愿接受并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
用十八大的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时刻牢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祖国的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自强不息,性格开朗,胸怀坦荡,能明辨是非,谦虚好学,努力开拓,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旺盛的斗志,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砚、价值观,形成健全要格。
二、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激发自信心
教师要从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做起,强调动手实践的意义。让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善于发现、肯定、鼓励学生在动手及实践中的点滴进步,努力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上、生活上以及其他方面暂时的挫折,甚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能够考验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毅力。引导学生学习正确面对挫折,懂得“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从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指导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排除各种心理障碍
当学生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怒气、攻击乖恶性行为。对此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的加以处理,而应弄清原委,有的入矢开展教育,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心理,让不良情绪和以宣泄和分流。比如让学生通过跑步、听听音乐、谈心、散步等活动来调节和稳定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情感互动,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的存在,能融于集体之中,在与人相处时,持积极的态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并在这个环境中健康成长。
9.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九
葛兰中学 杨健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决定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想要关注而又行动力度不够,本文主要对我市农村中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括,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在急剧变化的当今世界,重庆发展面临两大教育主题:即生存与发展。而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人的优良素质。人的素质结构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其中心理素质不可忽视,没有健康的心理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而对于我校中学生而言调查显示:学习问题位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位;中学各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情绪问题,但三年级学生发生率最高;人际关系问题在二年级学生表现最为明显;适应性问题则主要发生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等等。面对农村中学生存在的以上诸多心理问题,在农村中学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显得迫在眉睫。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深度不够以及理论基础不足,我市出于西部大开发地区发展程度不够,尤其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农村,正确认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更显重要。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有包括了什么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作为生存在日趋复杂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下的农村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作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因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重大的升学考试成绩往往关系到中学生的前途和事业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少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和家长都视升学考试的成败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们的这种不良认知给中学生带了更大更多的压力冲击,也因此我们的学生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但是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个人面对压力大小不同,个人承受压力能力不同,造成的心理问题则各有不同。其问题有:
1、学习动力的不足
学生压力过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食欲不振、失眠、过于敏感、忆力下降维困难、再认困难、思维混乱等等。进而学生怀疑个人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压力的加剧造成恶性循环。自信心下降严重产生自卑心理,害怕考试学习也变得毫无乐趣可言,失去学习动力。
2、厌学情绪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农村中学多为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多为考大学而努力奋斗,而普通中学的升学率一般不高,则意味着考上大学的人很少,考不上的学生多觉得无望升学,不受重视;成绩好的学生也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和对未来的渺茫无措,从而产生抵触学习的情绪。
3、考试焦虑。
中学考试多。许多普通中学为追求升学率而习惯采取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搞
题海战术等。学生在面临考试时压力过大,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尤其是中学的最重要的会考和高考都是一锤定音的,所以在面对这些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农村中学里教育师资力量还很薄弱,且对于新近教育理论 学习还不够,教师对于
学生的不能理解,双向沟通困难,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于尖子生的个别重视培养造成学生抵触情绪,学生个人产生自卑、嫉妒和不良竞争情绪问题。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和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
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和信任,而农村中学生中独生子女也占大多数,在家‘我’最大,特别是隔代培养中的溺爱的观念,他们在农村这个较封闭的环境下成长,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较少。因而产生多疑、腼腆、自卑和“自我中心”等等影响个体进行同龄人之间交往的障碍,造成同学间关系的淡漠和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感,想要与同学交往但又无所适从。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农村中学生家长因个人知识不足,一生劳苦,多数人一心希望子女通过上学跳出“农
门”出人头地,重智轻德的教育。使孩子连起码的社交和沟通都得不到满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厌学情绪,形成偏执人格。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疏远,家中隔代教育出的孩子娇生惯养无家庭责任感。还有父母的认知偏差,专制型教育致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学生一般为12、13岁——
18、19岁。在这一年龄阶段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生长发
育高峰,而他们的心理发育程度又明显滞后,所以在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产生诸多敏感性问题。
1、青春期锁闭心理。
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存,在于同一体,中
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逐渐产生的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他们需要别人,尤其是成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有了许多的秘密,内心中的矛盾不愿意或者羞于说出来,形成青春期心理的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闭锁心理。
2、早恋。
中学时代,尤其是高中,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
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于幼稚的矛盾。他们一方面因为自身发育迅速而对与自身的变化感到困扰,一方面对性的生长发育迅速感到好奇,并经常关注,形成男女之间渴望异性,又自责和羞涩的精神压力,希望得到异性的理解与关注,双方的吸引从而产生早恋。
(四)、挫折适应问题
人的航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的、人际关系的、兴趣、愿望及自尊方面的问题。适应挫折不良的学生,对于将发生的事情有一种恐惧不安的情绪体验,表现为紧张、过于敏感、精力不集中、心情郁闷,这种焦虑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针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家庭教育
1、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自身修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教育孩子学
会知识,更要注意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道德行为和文明礼貌的习惯,只有帮助家长从思想意识上确立正确的全面的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农村家长文化有限开口脏话连篇、好吃懒做、酗酒、赌博,给孩子灌输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可见要想真正把孩子塑造成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应该“美其言、慎其行”给孩子一片澄净的天空。
2、建立平等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家庭氛围
一些中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这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进入青春期后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他们特别希望父母、师长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有的家长却老是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与孩子之间隔阂很深,他们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思想感情。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作为父母,应主动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在相互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在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气氛下的孩子活泼、外向、受朋友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好奇心强、富于创造性,并乐于和家长沟通。
3、关爱适度,注意孩子的养成教育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关心、爱护,家长要给于基本保障,同时要加以正确引导,关爱要适度,要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全的个性,具备教强的适应能力,为其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过度关爱往往使孩子形成事事依赖、优柔寡断的性格,今后难立足与社会。
(二)、学校教育
1、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
学有各课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锻炼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或极少心
理健康课,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一下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好意思去找心理咨询老师。另一方面,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好解决这一困难。但是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活动教学内容,生动的课堂让学生更能喜欢这一课程,尤不能为学而学,仅仅是学习心理原理和规律并进行考试。
2、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摇臂其他任课老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有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探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声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我市农村中学校,要注意将班级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学知识普及,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开展一些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和同伴的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市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健康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跳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通过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即使有也是为数不多,要靠他门个别来进行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个极大难度的问题,但是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还是可行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是目前农村中学校可以采取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有力措施。在我市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发挥个别疏导的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5、通过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心理教育主要是性心理教育,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标。在学校方面应做到一方面学校应利用生物课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打破性的蒙胧感和神秘感,与生物课同步进行青春期教育宣传讲座,有助于青少年对异性的了解和彼此间的友情关照,也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一方面,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知识教育观念。教师在教授与性有关的生理卫生知识时,应应在一个轻松、率直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性和性安全的话题,教师不能回避、训斥,而应给于科学的回答。对学生传授一些必要性安全知识,告诉他们什么是性安全知识,什么是
性病,自我保护等知识。
6、通过营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 充分发挥其他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注意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社会教育
目前在我市的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在农村社区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要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基础上,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积极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净化农村社会空气,努力建设文明村组,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打击农村社会中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有关单位做好学校流失学生的就业工作,取缔不规范的“厅室”和“网吧”‘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学教育网,大力拓展农村中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为我市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向发展提供社会规范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农村,尽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甚微,但切不可忽视。要积极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使学生家长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学校要通过学生家长建立挡案,家庭联系网,密切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期的家长会,请家长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交流,组织研讨科学教学教子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系统传授家教知识;班主任和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更多的了解学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社区教育方面,学校也要寻找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明智,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2]李鹞飞,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J]。科协论坛2007.3
[3]马瑛,杨先勇。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6
[4]王小凤。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研究与对策[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5]甘雨虹。试析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革新2007.1
[6]王文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宁夏教育科研 2007.2
10.wo浅谈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出现,现在中小学生也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心理问题日益显著。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新时期学习及社会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及时的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某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异常现象,甚至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有的还可能引发悲剧。对中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当前教育的重点所在。而低年级作为身心成长的起步阶段是一切的基础,重视低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首任之一。
很多心理问题是从前的孩子不曾遇到过的,也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回避的,更是急需重视的。低年级的孩子刚刚告别幼儿园丰富多彩的生活,进入小学开始严格正规的学习生活,这将经历生活中一个巨大的转折。有的儿童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个转折,很快地从“以玩为主”的幼儿生活转入“以学为主”的小学生活,并且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有的儿童不太适应这种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受传统评价与考试观念的影响,教师
和家长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使儿童一入学就背上分数的负担,不能主动活泼地去学习,有些孩子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在同龄人的比较中,逐渐地低下头, 常常为分数落后而感到心理有压力,进而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恶上学。而且我校处在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里的许多农民收入都很低,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既要种地,又要外出打工,一心扑在挣钱养家上,从而忽视了对儿童的教育,无意中也给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孩子由于家长监督不够、照顾不周全,不仅学习跟不上且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有的由于年纪小,不懂事,不能明是非,再加上平时缺少父母的管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及兴趣爱好,甚至人生的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偏移。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提高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就应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有位心理学家说:“心理是那么一片神奇的土地,播下情感的种子可以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可以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则可以收获命运。”普天之下的父母教育子女,教师教育学生,都应该而且必须把着眼点放在育心上。帮助低年级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活泼、开朗、有同情心、诚实、正直的品格的同时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育心先要知心,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心理上意志力较差、爱表现、注意力短。具体可表现为:缺乏耐心和毅力,并且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遇到困难容易采取放弃或半途而废的态度;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他们具有争强好胜、急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在回答老师提问时欠思考;无意识注意占主体地位,小动作不断,容易被外界动态吸引,据研究材料统计,5--7岁儿童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7--10岁是20分钟左右。根据这些心理特征,遵从心理规律,我们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良好环境氛围常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好的校园、优良的班风都是健康心理的重要部:静态的文化园地,动态学习风气,以及学生们的各种玩乐休息活动等。注重情感相容,形成氛围:只有师生之间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体验时,只有心理相容,师生们之间才能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围,才能激励学生前进;正确评价,保护氛围 :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全面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防止走入“先入为主”的心理误区。优秀生犯了错误教师不应护短,也要进行批评教育。常受批评的学生做了好事有了进步,教师应实事求是地给予积极评价。这对于善模仿、易受挫的低年级学生更为关键。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低年级学生年
龄虽小,却也自尊心强、注重别人对他的印象。对于天真无知的他们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理氛围,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低年级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三)开展个别辅导,建立档案资料
在日常的工作中常与学生交流谈心,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以便及时或定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为方便并准确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预先做好学生背景资料的收集与档案整理。
(四)携手家庭、社会构建心理健康环境
低年级学生是非分辨力弱,自主意识不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感染。因此,家庭、社会环境在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学生心理最暴露的场所,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
11.新课改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十一
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短暂的,它也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心理学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
1.智力正常、热爱工作。反之,注意力特集中或极易分散,思维就不连贯,对周围的环境或学习漠不关心。
2.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情绪波动不大,遇事不消沉,不悲观绝望。
3.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该激动时激动,该冷静时冷静。不冷漠,也不暴躁。对人对事的反应适度。
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反之,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则是孤独、对别人漠不关心、刻薄、怀疑、仇视别人。
5.悦纳自己、适应环境。能接受现有的状况,不自卑。
这样看来,心理健康的人不但要能客观的了解自己,而且要能悦纳自己,即不讨厌自己,也不以自己为差,没有显著的自卑之感。
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同学心理并不健康,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比如,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不断施压、学生心理的超负荷、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学生,这些都使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受伤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也使学生榜上无名时因没有立即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而导致心理的不健康。此外,有些学生个人抱负水准过高,家长对其期望过高,而这样的抱负和期望又无法实现,长期失望,也会导致心理异常。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环境允许各种思潮、各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各种媒体尤其是电影、电视中对暴力的显性或隐性的宣扬,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野蛮、粗鲁、暴力情有独钟,而缺少基本的文明修养,其中,过分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会导致学生们的心理失衡,有时甚至是一种不可逆的永久失衡。此外,地区的文化状况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反之,发达地区,忧郁症患者较普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社会普遍的精神文化状况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心理。
那么,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该如何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其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媒体中所宣扬的东西不一定符合现实,那些浪漫的生活情境是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懂得面对生活,确立切实的生活目标的重要性。
其二,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把生活中的自我与看电影电视时想象的自我区别开来,把追星与切实的生活、学习区分开来,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从而强化现实的自我意识。
2.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适当的志向水平才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有理想又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其三,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要多与家长沟通,劝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从而建立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家长应耐心地说服、引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这样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学生们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必须有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能真诚地关怀热爱,这才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因为情感的呼应才能生发出学生对教者的信任,有了相互的信任,才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3.指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丰富生活体验。联欢会、文艺会演、运动会、假期社会调查等等,多参加这类集体活动,能让学生们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丰富生活体验,从而在集体的主导意识倾向中不断培养积极的心理价值取向,促进心理健康。
其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确立较合适的报负水平。培养学生对集体活动、卫生值日、学习等活动的积极参与情绪,而不是任其处于被动状态,这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还应教育他们树立切合实际又能激發努力学习的热情的较远大的理想,确立较高的抱负水平,心理学家克洛尔、甘特曼通过研究发现,抱负水平低是人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它可以逃避失败,降低不能达到目标的危险,这就引起在完成任务中降低刺激负荷。而树立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反映了逃避失败的动机,这种高抱负水平同样会降低刺激负荷,因为建立难以达到的目标有助于原谅失败,这同样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总之,在中学阶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者,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一切机会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积极主动的勤奋学习,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立足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12.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二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 维护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容易形成良好的品质, 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而某些心理有缺陷的学生, 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以至最终走向歧途。因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 是关系到下一代能否茁壮成长的大事。那么, 怎样才能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 培养健全的人格呢?我认为应该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 只能有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长期以来, 在学校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人们错误地把学生在学校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等同于思想问题, 教师往往认为这些学生是在故意捣乱, 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峙。这不仅于事无补, 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 用自己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
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了解自己, 尊重别人”是维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方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主要品质。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一特征, 就会精神焕发, 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相当热情, 就会放开胸怀, 以诚待人, 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着想, 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 也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使得别人乐于与他合作。反之, 忧郁、不满的情绪容易形成抑郁、沉闷、易暴易怒等消极的人格特征。我常常在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 达到个人与外界的和谐。
三、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自主能力, 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现在的儿童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 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在家长的呵护下, 他们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这样一来, 孩子就变得过分依赖他人, 缺乏自己的处世技能和对生活挫折的承受力。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挫折也会使他们承受不住, 变得六神无主、意志消沉。而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 竞争就意味着一部分人的成功与另一部分人的失败,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挫折教育”, 凡是儿童力所能及的事, 就要求他们自己动手, 鼓励他们到社会上参加公益活动。在他们受到挫折时, 教师要给予谅解、鼓励和必要的帮助, 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以便养成顽强的意志, 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1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十三
----试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 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浅薄,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认为自己真的就是一家之主,孩子只是自己发号施令的对象,而所谓的家庭教育也无非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长期如此,无疑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多个问题:缺乏沟通,出现两代人严重的代沟;自以为是,缺少平等、真诚;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关爱,淡化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不少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或者毫不避讳的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一些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善于模仿的孩子所仿效,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前不久,笔者在对自己所教的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时发现,众多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因为家庭变故所导致的,有一位叫刘天的女生,前段时期学习一直排在全班前十名,可到后期学习一天不如一天,笔者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最终才知道是因为刘天的爷爷去逝了,孙女思念爷爷,因为平日里她都是跟爷爷生活,父母的关爱
太少,而爷爷突然去逝,加之父母不能很好的开导,因为失去了爱而带来了好多负面影响,一向天真活泼的她,自此变得内向、不与人交往,学习日渐下降。可见,家庭变故、父母间的紧张冲突关系等,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时代受什么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永远不可抹去的阴影。可见,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究竟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一)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但每次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指出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通数落甚至打骂,而过后也不再深究,总以为“收拾”一顿后总会改掉。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父母爱读书看报,那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努力学习,父母热心、邻里关系处理和谐,那孩子也就心胸开阔,为人直率„„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孩子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也许就是如此。
另外,父母经常吵架,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父母之间永不休止的“战争”,心里会感到十分害怕,慢慢地就会变得非常胆小,自卑、孤僻、内向。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而家庭只是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行的场所,不负有任何的教育义务。所以大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迁就,小错误不闻不问,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前不久,就在笔者曾经读过的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服毒自杀的事件,后经调查,这名学生长期以来生活在一个我行我束,纵容骄惯,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中,上小学时就经常携带手机进教室,学校里的他从来不服从学校管理,对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劝导也从来不理不睬。家里的他,纯粹就是“小皇帝”、“小少爷”,父母对儿子的蛮横从来不管,也不敢管,因为过分的溺爱,已经导致他多种坏习惯的形成,最终因为太自以为是而走向极端。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好多家长不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片面地看待教育,导致子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此外,还有亲人生病、去世、家长教育子女态度不一致、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一)、多一份表扬与鼓励,少一份责骂与数落;
作为家长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子女,从不面带笑容”,对子女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子女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子女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儿童而言父母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二)培养孩子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首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其次,为子女做好表率作用,当自己受到挫折时,在孩子面前不能表现出一撅不振的心态,而是要有种“从何地跌倒,再从此地爬起”的精神劲儿。
总之,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良好
14.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篇十四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 者:刘杰 张蓉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300280刊 名: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DULT HIGHER LEARNING年,卷(期):4(4)分类号:B844.2 G444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
15.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 新鲜的事物, 新的知识不断涌现, 儿童能通过网络, 媒体, 电视电台等途径, 学习或涉及到许多新鲜的知识, 他们的好奇心理特别强, 特别喜欢刺激、新颖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有些是误导学生的, 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上外出务工家长很多, 留守儿童数量增多, 缺乏亲情教育和有效的监督, 使学生产生放任、逆反的心理, 给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因此, 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 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 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 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 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 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 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 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 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 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 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二、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1.校园物质建设
学校应打造一流主环境建设, 教学楼以整洁、明亮、美丽为主题, 学校的活动场所应当是洁净卫生, 充满绿色和生机的场合。学校周围应多种花草, 茂林修竹,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建设文化长廊, 布置名人名句、名师观点等, 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身心, 美化生活, 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3.学校“四风”的建设
学校要加强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建设, 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使小学生信任学校, 喜欢学校, 让学校成为他们学习成长和温暖快乐的地方。
三、关注学生心理, 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 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 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 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 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迎刃而解。其实, 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 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 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 把问题移交给家长, 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 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使他们失去自信, 变得沉默、孤僻, 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 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 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 思想得到认同, 心灵得到沟通, 情绪得到调节, 行为得到规范, 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 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 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 和老师成为朋友, 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四、满足学生合理需要, 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 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 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 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 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 提供机遇, 满足其需要, 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 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 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 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 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 从而导致错误行为, 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 善于识别, 及时发现, 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 治疗和引导, 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健康成长。
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和系统性的工作, 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 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 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 扬长补短。
16.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六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布置丰富多彩的设备和器材,让活动场内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能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情操,充实生活,激发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 平等对待学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和蔼的面孔、亲切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2. 师生真诚相对,理解促进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与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不断适应新情况、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
3. 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17.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十七
【摘要】:美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职业影响人的一生,而艺术教育则带给人宽松的心境和态度。美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然而,艺术教育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探索一条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美术教育之路刻不容缓。
【关键词】:探索 身心特点 美术教育
一、总述美术教育的作用意义
尽管从哲学层面上讲,艺术是属于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依然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德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美术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1、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使他们形成初步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这个阶段教育的关键。
2、引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由于小学生心理生理都处于特殊阶段,因而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现如今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已并非是个别现象,影响他们的有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例如在家庭方面,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有谁带路,周围世界中那些东西进入了他们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深刻地揭示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方面,由于科技发展,媒体传播设备及通讯工具也日新月异,因此一些有害思想、不良内容也更容易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也会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例如教师对学生期望不均等教师往往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而无视学生个体的特长。
3、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案例
面对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美术教育使他们更健康呢?其实美术教育是艺术治疗的的一部分。美国最早的艺术治疗师之一的玛考尔蒂一直致力于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的研究。他认为绘画能将儿童内心世界反映出来,有助于交流,加深心理医生与儿童的关系,从而加快治疗的速度。20世纪中期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融合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在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论述了“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问题。
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我认为我深有体会。在孩提时代,我和许多儿童一样都非常好动,精力特别的旺盛,我几乎不能安静下来,时间一长身边的人就觉得我有多动症。由于母亲工作的繁忙,对我几乎毫无办法。最终母亲选择把我送进当地的青少年宫,开始学习书法、绘画。按我母亲的话说,让我去学画、书法,并不指望我能学好,只想借此培养我的定性,否则长此以往就麻烦了。当时学画的情景至今我还有深刻地印象。记得老师在每次绘画前都会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激发我们的兴趣,同时又以表扬、鼓励、引导,充分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时间推移,我真的能沉下心来完成绘画作业。就像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对美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旦目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耐心就没有止境。
我认为美术教育是引起儿童兴趣的有效催化剂。对少年儿童而言,美术有着可以吸引他们眼球的千变万化的形状和绚丽多姿的色彩,而且是更适合他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美术教育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放松情绪,感知体会外界的刺激,并学会与他人的交流。
(二)、美术教育促进审美情感健康成长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审美情感的成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要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建立健全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的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超乎想象的。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奇妙的幻想,超越时空的想象,不受现实世界约束的游戏。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充足准备,选择适合学生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体手段,如视频、范画、参观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无限的想象延伸。
(2)、让学生从小接触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
从小让学生接触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好处的。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会担心大师的美术作品太过高深,学生是否能明白、接受画中的意思。其实不然。很多学生面对大师的作品,他们会告诉你一些不同的想法。就像有人所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具有和大师直接对话的能力。这点我深信不移。在实习期,我曾给学生上过《米罗》。在这一课中我让他们欣赏了米罗的几幅名作,学生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能很好的思考、理解和解释画中的意思。同时他们能用自己的想法表达画家所要表达的。通过让学生讨论、解释作品,以此来引导他们体验、思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但是,单纯的美术欣赏活动,其实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学者尹少淳在《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中指出:纵向深入往往会导致横向关注一些问题,只有较深地进入一个学习内容,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中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威尔逊曾感叹:我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儿时在山林中的嬉戏,它让我在关键时期获取了关于自然界的实际经验,得益于快乐的童年生活。可见成人的许多成就的获得来自于童年的快乐体验。孩子们通过绘画、手工等不同的美术形式与他人进行对话,而且能引起共鸣。与传统的美术教育相比,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新课标要求美术教育是有准备的美术。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必须尽可能给他们创造环境,并进行引导。使其对所要表现事物有丰富的的心灵情感,使美术活动与学生的思想体验相连,从而提高他们审美能力。
(三)、美术教育促进创新能力的成长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而想象就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时常把想象力比作创造力的翅膀,乘着它飞向创造力的宝库。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它是什么。结果,大部分的中学生说是“零”或者是英文字母“O”;小学生也有一部分人如此说,但也有人说是“面包圈”、“眼镜片”;而幼儿却说出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如“肚脐眼”、“眼泪”、“棋子”、“月亮”、“车轮”等等。让人不得不惊叹幼儿的丰富想象力。从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到,小学生特有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最丰富的,美术教育就是让这种天性进一步解放、发挥出来。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如是说: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应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而美术新课标中也把激发学生创造力作为重点。那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激发促进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呢?
由于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科的教师就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学生也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识。既然要促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打破这种纯粹的接受式教学是首先要做的。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周围的条件,开阔学生的眼界。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曾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特点,美术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学的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美术教学应沿着学生本身进行,教师应引导启发他们体验,鼓励他们进行自由创作,用独特的方式表现自我。
二、分析《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总结美术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分析《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标已于2001年至2003年进行验证试验,并修改完善,2003年至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并反映了艺术教育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等特点。其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素质教育的课程理念为依据。制定课程目标的出发点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改变原来过分注重学科体系的倾向;
2、以学生美术学习的行为划分美术领域的依据,改变了原来以画种为依据的领域划分方法;
3、制定导向性的内容标准,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留下很大的空间,并充分体现艺术的情感性特征,改变了原来单纯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以及评价标准过分理性化的倾向;
4、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改变原来美术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现象。
我认为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美术领域划分的方法,把美术学习领域划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个领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尽管新课标划分了学习领域,但却没有强行规定每个学习领域在总课时所占的比例,这就给美术教师留有较大的空间和灵活性。美术教师可根据各地美术课程资源的不同,可以更好的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优质美术教学活动,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来设计教学单元。
在这次新课改中,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是新设立的。它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次结构性突破,同时它也标志着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社会生活也是课程。我认为该领域的设立可以使课程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如今的社会已进入知识社会,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而,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通过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从20世纪来,美术教育就一直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术的种类日益分化增加,但同时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合度越来越高。翻开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美术课的内容在不断地深化和外延,但是与之相对应美术课时却没有增加,那如何在有限地时间内,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美术的特征呢?我认为“综合探索”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总结美术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尽管美术新课标在中小学美术目标确立、内容的选择、方法采用等诸方面都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但在实际的美术教育中我们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1、教学计划的编排。美术新课标中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各学习领域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美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在编排教学计划时,要注重基础性,均衡全面地安排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2、注意“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的问题。由于“综合探索”是新增美术教学内容,很多美术教师会有这样的疑问:“综合探索”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美术技能知识,还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事实上,我认为美术教学应该包含两部分:让学生学习相关美术知识技能,综合运用;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兴趣、情感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如何处理好“综合探索”领域中综合和美术学科的关系。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寻找美术各门类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结点,不要过分综合,从而削弱美术学科的特点。
3、注意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之前我已经提到过美术教学是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教师应在美术课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培养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三、结语
(一)、美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首先,它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具有强制性和普及性;其次是素质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为所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第三,是不定向的,非专业的教育。美术通过多种渠道让青少年接触绘画、手工、欣赏等内容。以美术的独特的魅力激发他们认识世界,关注生活,激发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情操,促使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二)、美术教育需要不断的研究创新
在教育发生变革之际,教育理论、教育研究的方向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美术教育也需要不断地研究创新。21世纪的美术教育更重于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断探索研究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美术教育之路,同时要体现艺术发展的趋势拓展美术教育发展的途径,以便对应终身学习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跨世纪美术教育研究丛书--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6 刘忠红《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少儿美术教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 杜枚著《幼儿美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与发展》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人民美术出版社编 《九年义教美术创意课例》 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 2004周绍斌 杨勇 编著 《美术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美] 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上海美术出版社
7.王悦娟 著 《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8.[美] 布朗 科赞尼克 著《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
9.[美] 帕森斯布洛克 《美学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
10钟启全 著《美术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1.尹少淳 著《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2.李方 著《怎样上好综合探索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推荐阅读: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健康意识的培养07-24
浅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原则与方法论文12-24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10-08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1-09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10-27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09-15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0-01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1-13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件01-02
浅谈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