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检验检疫局年度工作总结(精选7篇)
1.市检验检疫局年度工作总结 篇一
XX年市检验检疫局工作计划思路
XX年,市检验检疫局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质检总局的决策部署,坚持求真务实、守正出新,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质检改革新任务,以改革和法治精神开创检验检疫事业新局面。XX年主要工作概括为提升五大建设。
㈠坚持放管结合,提升质量治理建设
一要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模式。对接宁波局改革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流程再造、服务创新,稳妥承接宁波局下放业务和改革措施。推进口岸监管流程再造,充分运用风险分析、信用管理等手段,加强风险布控和宏观调查,强化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完善进出口商品信用放行、信息通报和风险预警等机制,探索口岸内地监管联动机制。建立第三方验证监管体系,在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中通过购买服务、采信结果等方式,逐步培育社会质量检测能力,激发市场活力,让市场主体发挥更大作用。
二要转变职能,探索宏观管理。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将信用管理作为质量宏观管理的重要抓手,大力探索企业分类监管,推行“首负责任制”,全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动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对企业的巡查和约谈制度。开展质量提升 专项行动,以市场采购、输非商品为重点,探索口岸打假新模式,开展出口工业品监督抽查、进口机动车召回管理等专项工作,完善事中和事后监管机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做大做强市场采购“宁波模式”,创建全国港口物流服务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持续实施出口质量奖评奖,引导、促进企业品牌建设。
三要引领共治,形成多方合力。推动检政共治,参与质量强区建设,落实质量考核工作,加强与质量监督、市场监管、质量认证等部门的交流合作,强化质量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促进跨部门执法互助。推动检企共治,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引导企业坚守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弘扬质量精神,自觉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行业自律。推动检群共治,大力开展质量教育,加快质量宣传与舆论引导转型,发动新闻媒体、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宣传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崇尚质量的浓厚氛围。
㈡坚持安全便利,提升安全防控建设
一是强化两港创建,实现口岸核心能力新提升。全面推进北仑港区国际卫生港创建,以穿山港区成功创卫为契机,乘势而上,继续发挥创卫引领示范效应,积极参与两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口岸核生化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口岸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全力推动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化进口生态安全港建设,强化高风险产品口岸监管,探索散装危化品后续处置,筹建废物原料综合展厅,开展检验检疫与环境控制课题研究,有效保障口岸生态安全。
二是强化检疫联动,实现口岸疫情检出新提升。健全应急防控体系,强化海港应急中心区域辐射效应,实现对口岸疫情联防联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公共卫生监督监测等工作的全覆盖。加强“数字动植检”平台建设,构建综合检疫智慧平台,提高口岸动植物检验检疫规范化水平,完善多方联动的口岸疫情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口岸风险研判机制,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提升基础数据应用水平,提高风险分析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强化检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集装箱场站风险管理,重点强化卫生监督管理和进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推动口岸疫情和问题检出实现质的提升。
三是强化模式创新,实现口岸综合效益新提升。落实国际卫生港便利化措施,提高船舶电讯检疫率、降低集装箱查验率,着力提升物流效能和监管服务满意度;探索创建国际卫生船队,加强与口岸各单位的沟通协作,建立船舶卫生检疫宏观监管新模式。优化重点敏感商品监管模式,发挥进口生态安全港创建效应,持续完善进口危化品“预申报、预放行”机制。强化进出口食品农产品风险管理,深入推行进口预检制度、出口绿色通道制度,完善企业自检自控机制建设,提升口岸安全防控社会效益。
㈢坚持质量效益,提升强港兴区建设
一要服务国际强港建设。提升港口竞争实力,服务中宅、光明码头开发开放,指导配套取制样设施建设,助推水运集装箱粮食指定口岸建设,支持港口拓展进口箱矿业务,服务宁波港多元化发展。助推物流提速增效,紧贴浙江省江海联运建设规划,以物流监管服务为切入点,主动接轨港口物流新业态,研究探索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既要严密监管、又要提速增效,助推“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战略实施。服务宁波港集拼中心建设,主动对接宁波港“贸易、物流、金融”三大中心,研究出台配套措施,助力国际中转集拼功能拓展,努力在推进区港联动上实现新突破。
二要服务区域转型升级。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宁波港口经济圈战略,全面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检验检疫创新制度,参与实施口岸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口岸国际化水平,再创区域开发开放新优势。推动采购贸易改革示范区转型升级,力争进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产品质量三年零通报;创新“港口+物流园区+贸易市场”进出口业务并重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针对宁波港冷链物流中心提供配套政策,实现“准港区化”运作,打造长三角冷链物流中心和临港特色商品交易市场。推动外贸新业态发展,针对市场采购、冷链物流、进口贸易、输非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业态,推动地方政府 加强政策配套,打造外贸综合优势平台。落实产地证资源深化工程,扩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成果,加强对国际贸易形势和双边关贸协定的研究,积极做好宣贯,进一步释放“国门红利”。
三要服务贸易便利化。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实施“通报、通检、通放”新模式,落实检关“三个一”通关合作和“单一窗口”模式,顺应改革趋势,争取工作主动权。提高便利化水平,深化检务一体化建设,完善窗口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进无纸化报检和通关,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及工作效率,助力北仑区创建全省贸易便利化示范区。创新监管模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分类管理,推广废物原料“E检通”查验模式,加快通关速度,实现即查即放。
㈣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科技保障建设
一是夯实基础,强化技术保障能力。健全大体系质量管理,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检测质量,新开验项目争取全部获得CNAS认可。深入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医学媒介实验室要继续拓展病原体检测项目,完善数字标本馆建设;铁矿检测实验室要发挥既有优势,以国家铁矿联盟为依托,持续推进能力验证组织单位建设。筹建植物检疫区域中心实验室,满足北仑口岸有害生物鉴定和检测需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根据宁波局灾备中心规划,大力推进软硬件升级改造,提升信息化容灾保护 能力;优化高清视频监控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打造移动执法平台,提升现场快速查验能力。
二是健全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强化科研工作总体规划,集中精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大外送评奖力度,扩大系统内外知名度;加强检政、检企、检学合作,创新科研立项模式,争取外部科技资源。强化科技激励机制,完善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健全科技奖励制度,做好职称晋升和评聘工作,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借助市场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以铁矿石国际标准为引领,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三是统一认识,强化市场开拓能力。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应改革潮流,提前培育市场拓展和竞争能力。做强服务品牌,运作好中盛北仑分公司,加大对外合作,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力争委托收入持续增长。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全方位培养管理型、营销型、技术型人才,强化经营管理能力。优化检测服务流程,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检测订制服务,充分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检测业务互联互通,实现检测质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
㈤坚持固本强基,提升基层强局建设
一要加快法治质检建设。既要抓改革、抓创新、又要抓基础、抓规范。强化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遵循“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探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流程再造,理顺检验检疫行政执法程序和自由裁量权,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优化业务分工和职能配置,加强执法基础保障设施设备投入,提升行政执法工作效能。加强质量体系和绩效管理,完善各类制度规范,提升制度建设长效性,持续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检验检疫法定职责发挥。深入实施“三位一体”综合督察,加强纠正预防闭环管理,持续提升各部门工作规范化水平。深化调查研究,健全决策制度和工作组建设,为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要加快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建工作,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并重,从严管理党员干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微信平台等形式,将党建工作和日常工作充分融合,提升党员队伍战斗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多样化廉政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对重点、薄弱环节的廉政监督,提高预防职务犯罪的“免疫力”;落实群教活动各项整改措施,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强化教育培训和岗位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和力度,持续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评机制,关注 混岗人员发展,引导和帮助职称评定,健全合同制职工激励机制,稳定干部职工思想动态,为事业发展夯实队伍基础。
三要加快幸福机关建设。坚持人文关怀和硬件建设两者并重,关心关爱干部职工,充分争取和利用政策,保障干部职工合理的福利待遇;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亲和力、事业吸引力、团队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工团作用,深化党建团建品牌,以“我的国检我的家”为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合理安排职工疗休养和外出参观学习,打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幸福机关。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出台文明创建五年计划,持续推进宁波国检文化落地,强化干部职工归属感。加快机关服务中心自主经营机制探索,提升下属企业经营和运作水平,理顺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关系。
2.市检验检疫局年度工作总结 篇二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严重萎缩, 我国出口大幅下滑。2008年在全国出口增速同比下降8.5个百分点的背景下, 沈阳市出口却创出历史新高, 实现出口总额41.3亿美元, 同比增长24.3%, 增幅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 全国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 一方面沈阳市出口产品结构比较合理, 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86.44%;另一方面与沈阳检验检疫局发挥技术优势, 破解贸易技术壁垒, 支持企业出口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密不可分。
(一) 支持企业出口的相关工作
沈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建于1999年, 由原沈阳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沈阳动植物检疫所和沈阳卫生检疫局合并而成, 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辽宁局在沈分支机构 (副厅级) , 在本溪设有工作站, 主要负责出口商品、出入境人员和动植物的检验检疫、发放出口质量许可, 执行国家、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家局签订的国际协议、协定书,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和检疫协议的实施, 拥有电子电器产品检测和环保微生物菌剂检测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技术水平和业务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内陆城市中名列前茅。近年来, 在帮助企业巩固海外市场, 扩大出口等方面沈阳检验检疫局做了大量工作。
1. 发挥技术优势, 帮助企业克服技术壁垒。
为适应新形势, 该局在帮助相关重点企业培训检验检疫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疫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 适应国际市场对以维生素C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和药品添加剂不断提出新的质量要求, 我国将维生素C系列产品列入法定检验产品, 提高了该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出口门槛。该局帮助东药集团提高了相关产品的质量检验检疫水平和效率, 在进口国家设置重重绿色壁垒的不利条件下, 2008年仍完成了2.1亿美元的出口额, 同比增长53%,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针对日本、韩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熟肉制品新增120个检测项目的新情况, 该局帮助华美畜禽和蒲兴禽业集团研究突破了熟制鸡肉串的检测方法, 并与日本和韩国官方检测机构进行交流, 检测结果获得两国认可, 保证了沈阳市一季度5000多吨熟肉串顺利出口, 使沈阳市肉食品出口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2. 提高通关效率, 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为提高通关效率, 沈阳检验检疫局对全市具备条件的出口企业全部推行检验检疫电子审单、快速核放制度;对出口企业施行分类管理, 建立了一类出口企业“绿色通道”, 其产品可享受优先报检、免于口岸检验、直接换证放行等优惠服务措施。在此基础上, 该局还实行了“5+2”工作制度, 即每周7天工作制, 同时开展预约报检, 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使各品种出口产品检验检疫周期由原来的平均3-5天缩短到2-3天。加大普惠制产地证和关税区域性优惠政策实施力度, 2008年共为沈阳地区进出口企业签发普惠制产地证及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共9883份, 签证金额48965万美元, 按平均优惠幅度5%计算, 出口产品累计获得关税减免2448.27万美元。同时免费为50家重点出口企业代培检测人员, 2008年培训质量自检人员、管理和植保人员400多人次, 为重点企业节约培训费用800万元。
3. 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认证、免检和国外注册。
该局利用其国家重点电子电器产品检测实验室授权范围广的优势, 使沈阳出口企业不需要到辽宁省 (大连) 局就可以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证, 极大地方便了企业。近年来, 沈阳市取得国家认证的产品由原来的43大类59种扩大到113大类219种, 推动了乐金电子等一大批机电企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依托国家重点环保微生物菌剂检测实验室, 开展了对出口农产品和食品中的40多种残留物指标项目检验, 保证了出口食品类产品安全。针对一些国家对进口食品须在该国注册的要求, 组织评审专家, 对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指导, 使沈阳地区获得国外注册的企业不断增加, 目前已有7家企业获得10个国家的注册考核, 为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外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 企业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9年以来, 沈阳市出口形势非常严峻, 头两个月, 全市出口严重下滑, 各类企业出口均出现负增长, 全市完成出口总额4.8亿美元, 同比减少17.89%, 比2008年同期降低了35个百分点, 下降幅度比全省多1个百分点, 比全国少3个百分点;3月份由于支持企业出口的相关政策措施开始显现, 沈阳市出口下降态势有所趋缓。一季度, 完成出口总额8亿美元, 下降了11.1%, 但总体下降趋势仍然没有改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发达国家出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 美、日、韩等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使用本国产品的政策措施, 突出体现在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保护加强, 对农产品和药品的检验检疫标准提高, 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规定进口产品前置条件。
如韩国提出进入该国市场必须获得韩有关部门质量许可的要求, 之前沈阳市有113家木质家具企业从事对韩出口业务, 目前能获得质量许可的企业不足40家。
2. 提高进口产品检验检疫标准。
受“毒饺子”、“三聚氰胺”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 国外对中国出口的食品类产品检验检疫标准非常苛刻。东药集团每月出口维生素C产品1800吨左右, 过去只是抽样检查, 现在从原料到产品批批检查, 受检产品量达1600吨, 出具检验检疫证单150份, 在时间和成本上都给企业增加了巨大压力。由于日本、韩国不断提高进口肉类产品的检验标准, 我国也对相关出口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增加了4项呋喃代谢物、氯霉素、三聚氰胺等10多个检测项目, 产品检测时间由原来的5天增加到一个月左右。如日本提出对农产品500多项农药残留检测指标, 导致沈阳新北浅食品有限公司前三个月仅出口辣根等133吨, 与去年同比减少了64.2%。蒲兴禽肉集团今年计划出口韩国鸡肉产品5000吨, 头两个月只完成500吨。
3. 检验检疫工作超负荷运转。
随着检测指标、批次增加和检验时间延长, 加大了检验检疫工作负荷, 尽管采取“5+2”工作制, 常年雇佣大量临时工作人员, 但由于检测设备数量和编制人员相对不足, 仍难以适应超负荷的工作现状。
二、关于协调和支持检验检疫工作的建议
(一) 外地相关做法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鼓励驻地检验检疫机构上设备、创环境、提高服务功能, 支持出口企业取得了一定实效, 值得沈阳市借鉴。
1.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
广州市根据国家有关对国家级创新型骨干企业出口产品免检的政策, 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产品出口免验。
2. 支持检验检疫机构更新检测设备。
2008年, 苏州市政府向苏州检验检疫局提供了3000万元购置实验室设备补助资金;哈尔滨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 为哈尔滨检验检疫局购置了用于检测三聚氰胺等项目的专用设备。
3. 对检验检疫局超负荷工作给予奖励。
今年初, 大连市政府拨付400万元专项经费, 奖励辽宁 (大连) 检验检疫局加班加点为韩伟集团、瓦轴集团等出口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优质服务。
(二) 几点建议
城市的出口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质量的重要标志, 尽管沈阳市年出口值占GDP的比重较低, 但无论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还是着眼于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 沈阳市都必须加强出口方面的工作。企业是出口市场的主体, 检验检疫是破解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关键环节, 沈阳市应给予高度重视。为此, 我们借鉴外地做法, 结合沈阳市实际, 提出以下建议。
1. 为落实支持企业出口相关政策措施创造条件。
2009年以来, 全市相继出台了“30条政策措施”和“12条促进农产品出口政策措施”, 将支持企业出口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沈阳检验检疫局结合沈阳市出口企业和产品的特点, 制定了包括缩短检验检疫周期、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支持机电产品和食品农产品出口, 积极申请沈阳机床集团产品出口免检等方面的《沈阳检验检疫局帮扶企业二十五条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 涉及环节较多,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出口企业共同努力。应由市外经贸局牵头与市经委、农委和沈阳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建立出口检验检疫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制度,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协调解决支持企业出口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2. 对沈阳检验检疫局提升技术服务功能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沈阳检验检疫局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检测设备无论在数量和性能方面都难以适应检验检疫的指标和项目越来越多, 质量和时间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 亟待更新和增加部分关键检测设备, 市财政对其新购置的实验室检测设备, 按购进价格的15%给予一次性补助。该局正在申请立项筹建国家级农产品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建成后, 能够缩短对农副产品农兽药残留项目初筛、检测、确认有毒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检测时间, 提高检验检疫水平, 促进农副产品出口;将有助于沈阳市20万亩水果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向50万亩规模扩展。预计每年可出口水果、蔬菜、禽肉等食品、农副产品20万吨左右, 货值10亿元人民币, 政府有关部门可比照“30条政策措施”关于“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500万元奖励”的政策, 对该实验室建立给予奖励。
3. 建立出口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风险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应协调检验检疫局与重点出口企业建立健全出口市场监测预警体系, 密切跟踪国际市场形势, 完善出口产品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引导企业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控制手段, 规避贸易风险, 提高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减少和避免出口贸易摩擦和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市场。
课题组组长:周凤翱 杜铁滨
3.市检验检疫局年度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出入境检验检疫;可持续发展;管理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88-02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并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概念已逐渐被世界各国的决策层所接受,现已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而且随着全球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深入,以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动植物安全、环境安全,以及维护贸易的公平竞争和贸易中各方合法权益为主要目的检验检疫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检验检疫职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相符合
检验检疫的工作职责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紧密相关。检验检疫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对出入境的货物、人员、交通工具、集装箱、行李邮包携带物等进行包括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商品检验等检查,防止生物的疫病疫情的传入传出,从而起到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动植物安全、环境安全的作用。而且通过检验检疫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有害的外来生物的入侵和危害对农、林、牧、渔业等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影响,而且在降低因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同时,发挥了对国内环境、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保护作用。这一点正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中提出的“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因此,不断地完善我国的检验检疫工作对于保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检验检疫工作的特点和性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主导思想相符。检验检疫所负责的工作是一种提前预防措施,通过该工作的开展,可以起到“严把国门”的作用,可以将疫病疫情拒之于国门之外。而且检验检疫战略措施也是长远的,发展的,是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不谋而合。
二、加强能力建设是出入境检验检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虽然检验检疫部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效的检验检测手段,维护了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权利,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现有的检验检疫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要想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一步加强执法、管理、科技创新和学科体系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1.加强检验检疫执法能力建设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法规法律完善进程。在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以往法律、法规的修改经验,抓紧进行检验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调研和修订工作,使检验检疫的执法依据、执法手段、执法程序以及执法评价标准逐步步入国际轨道。另一方面,要开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学习和再教育活动,强化检验检疫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整个检验检疫队伍的执法能力。
2.加强检验检疫管理能力建设
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调整组织结构,精减人员,确立以国家质检总局为领导决策层,以管理型直属机构为中间管理层,以口岸机构和内地机构协作配合为执行实施层的层级模式,形成上、中、下三个层级,垂直管理的国家检验检疫组织结构网络,强化垂直管理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及业务检验检疫机构的作用,强化执法的统一性。其次,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依靠地方、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的检验检疫管理新模式,确立企业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与农业、卫生、环保、工商等行政部门的合作,建立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协作的长效机制。最后,还要以国家级检验检疫科学研究机构为依托,建立健全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计量体系、认证认可体系、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尽快制定技术机构和实验室发展规划,稳步推进检验检疫技术机构的改革。
3.加强检验检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第一,要对检验检疫科研机构现行的体制机制进行创新,为科研人员发挥最大的创新潜力以制度上的保障,提高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积极争取战略性的科研项目,提升检验检疫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第三,加大对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不但要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加快培养熟悉规则的高素质检验检疫专业人才,还应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从根本上提高检验检疫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第四,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的信息渠道,完善现有的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以便及时、迅速、准确地获得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有关贸易政策、法规、检验检疫标准的最新信息,确定今后检验检疫科技的发展方向。
4.推动检验检疫学科体系的建设
通过加快推动检验检疫学会的组建工作,进一步密切联系海内外、系统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学术团体、科学技术机构,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和机构团体参与到检验检疫工作中,进一步推进检验检疫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确立和提升检验检疫的学术层次和地位,自主培养和造就一批更高层次的检验检疫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外贸大局和质检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出入境检验检疫在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往来程度的加深,正在逐渐地打破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推动着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形成,提高了自由贸易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新形势下,检验检疫必然紧跟国际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完善和调整自身的各项工作,从而实现检验检疫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检验检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相一致,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所做出的系统的解读,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我国的发展与延伸。因此,检验检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转变监管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实现检验检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
2.检验检可持续发展必须服务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当前以粗放型的出口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不仅是高能耗低产出,而且为环境和生态结构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拖累了欧洲成员国的经济复苏,使得欧洲各国国内需求不旺,严重地抑制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商品生产。在面对资源环境和我国出口需求转弱的双重影响,我国做出了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决定,这就要求今后检验检疫工作重点也要随之调整,调整到帮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出口附加值,以及为企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改进和升级建议上,从而提升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检验检疫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信息监测与研判体系建设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为了及时了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最新信息和疫病疫情的最新动态,检验检疫部门已经初步建立起以信息分析为主的信息搜集和监控体系,并在跟踪一些重大疫病疫情的发生、传播、扩散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对信息处理以及对信息处理结果的宣贯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在完善信息收集汇总能力的同时,检验检疫部门应该加大对信息解读、研判工作和对企业的结果宣贯的投入力度,以便提高检验检疫工作的应对能力和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增强进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检验检疫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监管
长期以来,外贸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由于受到欧美等国经济弱增长的影响,今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减弱,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拉动势必要靠内需来完成。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我国当前的消费潜力非常大,而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平稳而可靠的。因此,虽然在短期内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会有较大的改变,但是随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外贸逐渐转向消费,检验检疫的监管工作也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由重点监管出口商品向监管进口商品转移,尤其是做好对商品的进口趋势的科学研判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會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 刘胜利.科技进步是检验检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检验检疫学刊,2005,(1).
[3] 卢超,张立等.浅述出入境检验检疫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治理[J].检验检疫学刊,2011,(1).
[4] 朱水芳.新时期检验检疫科技工作理论与实际问题初探[J].检验检疫学刊,2011,(4).
[5]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检验检疫,2009,(4):41-56.
[6] 邓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主旨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3.
[7] 杨丽华.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进口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2):14-24.
4.市检验检疫局年度工作总结 篇四
案
市检验检疫局开展文化活动实施方案
200国检文化活动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以“诚信、创新、奉献”为主题的国检文化建设,贯彻实施好局党组关于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的意见,现对200年国检文化活动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局各类文化阵地,为干部职工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样式和服务,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载体,不断满足干部职工多元、多样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享受。
二、工作目标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国检风格的“院内文化圈”,进一步完善和管理好百米长廊、升旗台、生态园、盆景园、百果园、红枫咖啡茶艺厅等观赏活动场所,使全局干部职工走出办公楼就能融入公益性文化场所,并享受到公益性文化服务。
提升国检文化活动特色。举办好“强体魄作贡献”广播体操比赛、第二届青年才艺展示、“巾帼风采”摄影展等具有工、青、妇鲜明风格和个性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创新文化活动供给方式。逐步建立高雅艺术供给新体系,在新大楼建成的礼堂和多功能厅等活动场所,适时引进新年音乐会等高雅艺术,定期组织观看中外大片,满足高雅艺术爱好者的精神生活。精心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组织成立女声组合、女子舞蹈队;男声小合唱队;女
子瑜珈队、女子跳操队;书画摄影队、集邮协会;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篮球队、棋类队;太极拳、太极剑队;诗歌散文文学社。在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同时,精心培育打造3-5个在全省系统,市内名列前茅的冠名文化活动团队。
三、工作措施
成立国检文化活动组织委员会。组委会由局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组委会下设活动办公室、活动筹划组、活动保障组等工作机构,其职能为: 1.活动办公室 负责制定《200国检文化活动工作方案》,并受组委会委托,组织实施《工作方案》。
负责向组委会汇报、请示有关工作,负责与有关部门联络、协调工作。
负责全面组织协调200国检文化活动各项筹备工作和统筹安排各类文化活动。
2.活动筹划组
根据《200国检文化活动工作方
案》,制定活动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策划制订审议各类冠名文化活动的方案并组织实施。
安排和联系协调好各项国检文化活动开展工作。
3.活动保障组
根据《200国检文化活动工作方案》制定财务、后勤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负责制订文化活动筹资工作方案,多渠道筹措文化活动经费,做好各项活动经费的审查和管理工作。
负责安排落实各项文化活动场地,督促做好各文化活动场地的安全和设备情况的检查工作。
加强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管理工作。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合理规划,确定各项文化活动场地。加大统筹管理力度,调挤、整合、集聚资源,以满足各项文化活动开展的需要。
积极开展国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活动志愿者,建立骨干
性组织和骨干队伍,有效地组织、带动有特长的干部职工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实现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落实责任,确保有序推进。继续贯彻“党组决策、行政实施、党委保障、群团支持”组织机制,确定局领导每人挂钩1-2个文化活动,协调推进,相关各处室要自觉把开展文化活动摆上位置,按照任务分工,精心组织实施,机关党委和群团组织要各负其责、相互联动,确保文化活动有序推进。
四、工作要求
组织开展好200国检文化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各职能部门和机关党委、工青妇组织要加强研究,相互支持配合,发挥好指导、协调作用。
全局各处室、单位要重视国检文化活动,指定1名负责人负责这项工作。加强对内部干部职工的宣传、发动工作,提高本部门活动参与率。为保证活动时间,从200年元月4日开
始,上班时间定为上午8:30-12:00,下午13:00-17:00。各活动团队可在合理安排好工作的基础上,于下午4:30后开展活动。
5.市检验检疫局年度工作总结 篇五
2015年,青海检验检疫工作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四个全面”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监管模式改革创新不停步,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迸发新思路,为我省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呈现出检验检疫事业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共同提高的新局面,先后20次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和肯定,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一)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情况 1.卫生检疫情况
2015年,共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3541人次,其中传染病监测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152例、丙型病毒性肝炎36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例,HIV抗体阳性1例,肺结核8例。检疫入境集装箱87个,未发现疫情。
2.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情况
共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998批,货值1.5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3.5%和30.7%;检出不合格出入境货物62批,货值1192.5万美元;对外出证索赔7批,索赔金额50.3万美元。
3.航空口岸查验情况
检验检疫出入境航空器299架/次,旅客2.82万人次,行李2.27万件,截获禁止进境危险携带物421批/79种;为3万架次航班、150万份航空配餐安全保驾护航。
4.原产地证签发情况
签发各类原产地证书685份,签证金额8485.4万美元,帮助出口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210.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338.7万元。
5.认证认可监管情况
共完成备案企业15份,其中采信第三方HACCP认证结果和企业自我声明备案5家,占全部备案企业的三分之一,平均网上备案办理时间4.8天。
(二)主要工作亮点
一年来,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按照年初既定的工作目标,主要突出了六个方面的工作,即狠抓“六个率”、实现“六个新”。
1.提高“三严三实”教育效果率,实现工作作风新转变 把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为全局2015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局党组第一时间召开党组扩大会,研讨专题教育实施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步骤。同时,对专题教育开展进行分工部署,明确职责与任务,确保责任到人。二是细化方案,强化教育。充分吸收借鉴质检总局和省委专题教育方案,紧密结合青海局实际,制定专题教育方案及各专题研讨方案并有效组织实施。机关党委为党员干部发放学习材料200余册,为深化学习教育奠定了基础。三是广泛动员,统一认识。在3个专题教育中,局党组成员带头参加教育,带头上好党课,把分管部门全部纳入联系点,共组织举办3次党课、6次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5期“国检大讲堂”,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四是查摆问题,务求实效。局党组班子成员带领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查找解决局党组班子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征集到“不严不实”问题7个并制定初步整改方案,正在逐一落实中。
2.提高监管改革覆盖率,实现依法行政新提升 全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回归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本位。一是出台适应外贸发展新常态做好检验检疫帮扶工作12条意见。二是制定163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许可规范目录,是全系统首批通过质检总局批复实施的6个直属局之一,做到“全部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便于群众办事和社会监督。三是全面实现出口检验检疫零收费;取消一般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商品检验;简化出口企业备案程序,备案时限由45个工作日减为5个工作日,取消报检员资质测试,报检员凭身份证直接备案;对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工作实施合并申请、减少环节、压缩时间、延长许可证有效期等优化措施;对出入境特殊物品实施分级管理,缩短审批流程;压缩进口羊毛检疫审批时间,从过去5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取消进口旧机电产品备案管理,累计为进口企业节省通关时间三个月以上。四是加强后续服务,主动为企业建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使缺少事前监管环节的进口旧机电免遭销毁、退运。五是做好出口产品质量示范区品牌建设。指导1家企业产品品牌获得青海省著名商标称号;另1家企业2个品牌的产品获得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六是主动服务“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暨一带一路绿色食品用品展览会”和“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地毯展览会”,帮助企业积极开拓中亚、南亚、中东、俄罗斯市场。七是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1名副局长和2名业务骨干参与。梳理出企业困难29项,解决26项;为企业争取扶持项目13个,落实政策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
3.提高业务工作有效率,实现便利通关新模式 积极推行“互联网+”模式,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一是加强与口岸局的协同合作,先后与天津、上海和亚欧大陆桥沿线9个检验检疫局建立合作机制。11家直通放行企业、2家绿色通道企业在口岸局备案,实现了在口岸“当天报检、当天放行”,每年为企业节省费用100多万元。二是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无纸化报检业务,已实施无纸化报检的出境、入境批次占全省出入境总批次的87%、100%。三是积极参与推进政府主导的“单一窗口”建设,与西宁海关全面启动“三个一”工作,实现了无纸化通关,自8月实行“一次申报”后,报检、报关申报数据项减少了45%。四是开通了省内“三通”,为我省外贸企业节省通关时间30%以上,每年节省支出10万元。五是开启丝绸之路经济带检验检疫“9+2”区域一体化通关模式,实现区域内进口直通、出口直放,截至10月底,为企业节省物流、仓储等费用5万余元。六是针对我省70%的出口货物从从天津离港的实际,主动与天津检验检疫局沟通协调,实现了跨区域进口直通、出口直放,预计每年节省仓储费等近千万元。
4.提高疫情疫病检出率,实现生态安全新防线 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和“生态立省”战略,全力维护大美青海生态安全。一是服务西宁国际航空港西宁-曼谷、西宁-首尔、西宁-台北三条航线,截获禁止进境危险携带物421批,包括新鲜水果、肉类、海产品等79个品种;对西宁口岸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监督286次,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130余项;实施食品卫生快速检测140余次270余项,开展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测13次。二是举办口岸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班10余次,520余人次。向口岸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单位发放《口岸食品卫生从业人员培训教材》及其他宣传材料300余份。三是在省民委统一协调下,制定朝觐体检和预防接种工作方案,与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建立应急保障通道,圆满完成2284名穆斯林朝觐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工作。四是落实与省林业厅、农牧厅的合作协议,建立生态保护联合长效机制,涉及口岸、企业及工程项目、农林牧区和湿地资源等生态敏感脆弱区域,布置实蝇监测点80个;结合“绿蕾”专项行动,以守卫国门生物安全为己任,截获有害生物2种。五是2月11日在西宁机场举行新华社、中新社等多家媒体以及青海省旅游局和15家出境组团旅行社负责人参加的截获非法携带物入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新闻发布会,并进行现场销毁。
5.提高服务经济满意率,实现促进发展新举措 一是加强部门间质量共管,深入开展“质检利剑”行动,继续做好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工作;与青海省林业厅联合成立青海林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主动与政府、高校、企业签订科研合作和技术服务协议12个,完成食品、药品等委托检测2670批次,25197项;以路虎问题汽车召回为契机,召开情况通报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以机动车为代表的进口机电产品质量安全闭环监管模式;与陕西、宁夏、甘肃、新疆检验检疫局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检验检疫认证执法监管工作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了质量安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借助青海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委员会平台,组织全省145家出口企业,跟踪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趋势,帮扶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三是提前介入西宁临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建言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及进境水果、肉类指定口岸建设,促进国际商城、保税仓库、循化穆斯林产业园等41个项目的实施。四是成立枸杞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格尔木市政府安排资金150万元对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追溯体系完善等进行资金扶持。五是主动服务5家企业19个集装箱1844.42万美元的大型成套设备进口,提供全天候、全过程检验检疫服务,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保证了安装进度。
6.提高重点任务完成率,实现事业建设新进展 一是强化法制思维,建设法治质检。全面推进法律法规学习,先后邀请青海民族大学和青海省法制办教授和专家授课,累计培训人数达200人次;对15名新提任处级干部和科级干部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合格率100%;顺利完成“六五”普法省级验收。二是强化科研水平,建设科技质检。组织向省科技厅申报项目3项,其中1个项目获批立项,资助资金150万元;自筹经费27万元,组织完成质检总局1项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批复、4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的申报。完成全国质检系统“科技兴检”奖评选推荐工作,推荐我局入围项目2项。
6.市检验检疫局年度工作总结 篇六
为加强进境集装箱重箱的检验检疫工作,规范进境集装箱重箱检验检疫管理,确保进境集装箱重箱检验检疫的工作质量,严防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传入,制定本工作程序。2 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进境集装箱重箱的报检、检疫查验、检疫处理与放行、以及监督管理的工作,适用于海运进境集装箱重箱的检验检疫。3 检验检疫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 3.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 3.3《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 3.4《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2000年第17号局长令)4 受理报检
在集装箱运抵口岸前,承运人、货主或其代理人(以下简称报检人)填写《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或《入境货物报检单》(装载法定检验检疫货物集装箱)向检验检疫机关报检,也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方式报检。
接到入境集装箱报检后,检验检疫人员应审核报检人递交的《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或《入境货物报检单》及随附资料、电子报检信息,审核集装箱装卸口岸的情况、集装箱是否来自疫区、装载货物的数量、种类、包装材料情况、入境前是否采取过卫生处理措施等。报检人提交的报检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接受报检的检验检疫人员应受理报检。5 确定抽查箱数和箱号
对报检的集装箱重箱,由检验检疫机构确定抽查集装箱数和箱号,开箱检疫查验数量应不低于检验检疫批箱量的5%。若入境集装箱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加大查验数量: a.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或有传染性嫌疑的; b.来自疫区的; c.可能匿有医学媒介的。
检验检疫机构确定需要抽查的箱数和箱号后,通知报检人将集装箱调至指定检验检疫场地,并及时联系检验检疫机构人员实施检验检疫。6 集装箱卫生除害处理
进境集装箱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做卫生除害处理: a.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的;
b.被传染病污染或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 c.途径检疫传染病疫区时启封装卸过货物的; d.装载废旧物品或腐败变质有碍公共卫生物品的; e.国家法律法规、行政法规或国际条约规定必须作卫生除害处理的。
f.国家质检总局行政规章明确要求作卫生除害处理的。7 检疫查验 对报检的集装箱装载的货物实施检验检疫时,如集装箱未经检验检疫,应在货物检验检疫同时实施集装箱检疫查验。7.1查验准备
根据集装箱所装载的货物性质、是否来自疫区等情况,在实施现场检验检疫前应准备必要的器械、防护用品。7.2开箱前检疫查验
开箱前,以目视方法核查集装箱箱号、封识号与报检单据是否一致,查看集装箱箱体是否完整、检查集装箱外表包括角件、叉车孔、地板下部等处是否带有软体动物(非洲大蜗牛)、种子、杂草籽、土壤等。7.3箱内检疫查验
7.3.1对实施过熏蒸处理的集装箱进行查验时,应先对箱内熏蒸气体浓度进行检测,发现熏蒸剂残留超过安全标准(5PPm)的,应立即关闭集装箱并移至安全地点进行通风散毒后,方可实施检疫,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7.3.2开箱后,检查箱体、货物、包装、铺垫物、填充物等有无啮齿类动物、鼠咬痕、鼠粪、鼠迹等;检查货物空隙、货物表面有无飞行或附着的蚊、蝇、游离蚤、蜱、螨、蜚蠊等;箱内有无积水及可能滋生的蚊幼虫。如有,应及时采样,进行鉴定。
7.3.3开箱后应检查集装箱内是否夹带旧服装、旧麻袋、旧塑料器具等废旧物品,是否夹带工业、生活垃圾等。7.3.4对现场开箱查验的集装箱应同时检疫检查有无动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土壤、动物尸体、动植物残留物等,若发现上述疫情应及时采样,进行分类鉴定。7.3.5对于可能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集装箱,应进行微生物检测。
7.3.6对于装载放射源、可能超过放射性豁免水平的矿产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国际条约、贸易合同规定必须进行放射性检测货物的集装箱,应实施放射性检测。
7.3.7对于装载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或可能被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污染的集装箱,应进行化学污染检查。7.4指运地结关(转关)集装箱检疫查验
指运地结关进境集装箱(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在进境口岸查验的集装箱除外),由指运地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实施口岸登记后,根据集装箱外表可能传带的有害生物种类实施检验检疫。8 结果评定和处置 8.1判定
对于按照上述7.2至7.3项检疫查验符合要求的,判定为合格,对集装箱放行。否则,判定为不合格,填写记录并按规定及时上报。8.2处置
8.2.1扩大抽检比例
查验不合格的,对该批集装箱应扩大抽检比例继续查验,直至整批集装箱全部开箱查验。8.2.2卫生除害处理
查验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需实施卫生除害处理: a.携带土壤的;
b.携带有医学媒介生物和其它医学生物的; c.检疫发现有国家公布的一、二类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及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所列有害生物和对农、林、牧、渔业有严重危险的其他有害生物的; d.发现超过规定标准的一般性病虫害的; e.携带动物尸体、动植物残留物的; f.载有腐败变质货物、食品的; g.被传染病污染的; 8.2.3其它无害化处理
查验发现被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集装箱必须采取冲洗、擦拭、酸碱中和、稀释等有效清洁措施;
查验发现一般放射性超标的集装箱,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放置衰变法、表面去污法、净化处理法等进行防辐射处理。
8.2.4退运、销毁等处理
查验发现以下情况之一的视情节销毁货物或将集装箱连同货物整体退运:
a.夹带有旧服装、旧麻袋、旧塑料器具等物品的; b.严重超过放射性标准的且无法实施防辐射处理的货物的(不包括专用放射源); c.特殊物品包装泄漏或被污染的;
d.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针对具体情况有明确规定的。9 签发证书、归档 9.1检疫查验合格的,按照规定签发检验检疫证明或合格证书,并将有关材料归档。
9.2经过卫生除害处理、其它无害化处理后符合检验检疫要求的集装箱,按照规定签发处理证书、合格证明,并将有关材料归档。
9.3必须作销毁或退运处理的,签发相应的检验检疫证书,按照规定移交海关、环保部门处理或直接监督销毁,并将有关材料归档。
9.4对在检验检疫中发心的疫情及有毒有害物质按规定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9.5对进境集装箱重箱检验检疫要按规定做好质量分析工作。10相关文件
10.1《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7号)
10.2《关于<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检检[2000]234号)
10.3出入境集装箱检验检疫操作规程
SN/T1102-2002 10.4入出境集装箱卫生检疫查验规程
SN/T1235-2003 10.5入出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查验规程
SN/T 1335-2003 10.6入出境特殊物品处理规程
SN/T 1279-2003 11 相关记录
7.市检验检疫局年度工作总结 篇七
企业财富观从守财发展为散财的转变。慈善事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捐献, 但是受传统、藏富不露富封建意识的影响, 加之许多企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没有能力通过慈善捐献来承担社会责任, 有些民营企业受传统家族财富遵循“血缘内继替、代际间分配”的继承原则的影响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财富。面对市场竞争的风险以及社会发展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加之我国社会保障的不完善, 守住财富成为某些企业家防范风险的一道壁垒。中国企业的这种财富态度与现代慈善意识要求财富的开放性、透明性不适应, 也与慈善文化要求对财富的乐观态度和积极态度相背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企业发展能力的提高, 加上现代慈善理念的传播, 许多企业开始崇尚卡内基“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的理念, 在中国,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转变观念, 热衷于光明正大地行善。2006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中, 上榜的中国企业的捐赠金额较前两年有大幅增长。与2005年相比, 增幅高达76.6%, 其中超过1/3的企业连续3年荣登慈善榜, 这说明了我国企业财富观的转变。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企业加入国际市场竞争, 现代慈善理念也在企业中逐渐形成并成为主流意识, 并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自愿加入到慈善事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成为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五洲, 陈方.慈善事业是企业与社会双赢的选择[J].企业管理,
[2]杨团.慈善现状——我们离梦想有多远[E B//O L].h t t p://
文/万云
一、改革开放中检验检疫工作亮点突出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 (2007) 》显示:2006年全国出口贸易中, 因技术性措施造成直接损失达359.20亿美元, 占同期出口额的3.71%。由于这些措施隐蔽性强, 技术性高, 涉及面广, 所以实际已成为贸易壁垒的一种。据报告统计,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超过传统的配额、许可证措施, 甚至是企业频繁遭受的反倾销问题, 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出口的第三大障碍, 仅次于汇率因素和关税措施。据统计, 2006年全国31.4%的出口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2005年增长6.3%。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进口产品的检验检疫以及对相关的国外生产企业的注册登记与监督管理, 通过采用符合国际通行的技术贸易壁垒的做法, 以合理的技术规范和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和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 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与合法权益, 建立起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可靠屏障。
“检疫”是为防止危险性生物传入或传出某个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预防性管理措施。1994年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最终达成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则之一, 它实际上就是一部国际检疫法。近年来, 企业产品与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 对我国的检验检疫机关构成了很大的考验。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历时两年半的筹备和半年的展示活动中, 9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国内34个省区 (包括港、澳、台) , 近4600批次, 共700多万株植物入园参展及种植。相关检疫检验历时近两年, 共查获病虫害疫情1960批次。经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专家鉴定复核, 共有有害生物495种, 涉及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昆虫和杂草等6大类。其中包括国家禁止入境的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1种、二类危险性有害生物4种、潜在危险性类l3种、国内尚未分布6种、其他有害生物471种。
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数据显示, 仅2007年第三季度, 全国口岸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人数达到4300万、交通工具卫生检疫合计371万次、特殊物品卫生检疫1869批次、出入境人员监测体检29万次、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26万次, 发现疾病合计2279次, 其中HIV阳性173例。从以上的数据来看, 检验检疫工作有效地确保了国家贸易的安全。
二、当前检验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现行通关机制不适应业务快速发展
从整体来看, 我国现行的通关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外贸业务。在现有的通关模式中, 货物集中在出入境口岸通关, 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通关模式。这种模式将通关工作集中到出入境口岸一个环节, 造成工序集中, 通关效率低下。同时现行的监管方法效率不高。目前, 检验检疫对于进出口箱量比例查验采用“人海战术”, 抽查比例不够科学。当务之急是应该引入风险管理, 把主要工作和资源集中在少数风险较高、信誉较差的企业和实物上。这样既可集中检验检疫部门的有效资源, 提升工作效率, 也可使合法企业的业务得到最大通关业务便利。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引入风险管理, 世界海关组织 (WCO) 在修订《京都公约》时, 也已将风险管理纳入其中。
2. 信息化程度需要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
“十五”期间, 质检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检验检疫部门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人才储备滞后等问题;普遍重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而忽视对人员培训的投入。只有相关岗位人员经过充分培训之后, 相关的信息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在电子通关业务发展方面, 我国发展现状也较为滞后。据2004年中国最发达地区——上海的一组调查数据表明, 在上海市6万多家外贸企业中, 已经实行电子报关的不到5000家, 仅占总数的10%左右;而在这10%中, 大多数还是涉及无税的实物单证, 事后还需补报纸面单证。因此上海地区实行完全电子报关的企业大概仅在1%左右, 其余都是电子和纸面报关并行。
3. 标准化建设工作需要继续加强
我国标准老化、标准滞后, 特别是总体水平偏低的问题十分严重。应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统一权威的国家标准体系, 提高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对于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技术性贸易壁垒 (TBT) 的核心就是标准。标准是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技术纽带, 在国际贸易中起着推动、协调、保护和仲裁的作用, 是消除T B T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我国已有43.5%的国家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但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国家标准距离国际标准较远。为此应重点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 以及程序、技术标准和法规的修改和制订工作, 为修改我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供技术依据, 尽快使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
4. 缺乏业务培训, 国际相关交流不够充分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检验检疫部门除了在相关技术手段、基础设施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外, 相关的知识技能, 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在相关建设投入中, 普遍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 重工程、轻培训等现象。没有完善的业务培训, 即使配备了最新的技术设备, 引入了最新的管理流程, 实际的工作绩效也难以迅速提升。因此重视业务培训是质检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检验检疫部门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拓展合作空间, 加强与有关国家的磋商。充分的国际交流可以有效而及时的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世界同行的坦诚交流可以促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 开展友好合作, 从而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贸发展。
5. 应急措施与保障能力需要强化
近年来公共紧急事件对公众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对质检部门的工作也构成了巨大挑战。如前几年的非典 (SARS) , 今年的大雪灾以及地震等, 都对质检部门有关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 目前我国质检部门缺乏完善的应急措施建设, 这将是今后工作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需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 减少此类事件对国内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程度。同时, 在紧急条件下, 质检工作的保障能力还需要加强和提升。随着社会发展, 公共部门的保障能力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只有具备完善的工作保障能力, 才能为公众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检验检疫部门工作业务流程的再造和绩效提升
1. 部门合作与流程再造改善通关机制
(1) 以电子政务为契机推动相关部门间合作, 提升通关效率。通过电子政务, 相关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协同海关部门加快口岸电子建设, 整合各类信息资源, 逐步实现业务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建立协同机制, 逐步实行“一站式”通关服务;在口岸旅检现场可以对监管设备进行共享的监管模式。通过电子政务, 还可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联合实施贸易调控措施。在敏感商品进出口监管方面, 检验检疫部门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检验鉴定检测技术数据, 作为海关货物归类、审价征税以及减免税后续管理的依据, 防止企业虚报、瞒报等违法行为。
(2) 推行流程再造 (B P R) 改善通关模式。相关部门应由“任务职能型”组织运作模式向“工作流程型”组织运作模式的转变。行政组织政务流程再造的任务之一就是审视现存的行政政务流程, 突破组织壁垒, 建立“无缝隙”式的一体化工作流程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在业务流程上存在与“大通关”战略不相适应的缺陷。因此必须从B P R要求入手, 对检验检疫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当前各检验检疫机构正在对管理模式进行转变, 根据不同的产品实施不同的模式, 如“过程监督检验”、“周期检验”、“型式试验+跟踪检验”、“分类管理”, 等等。这些B P R措施的本质就是要突破固定的“批批检验”单纯检验型模式, 建立一种全新的检验管理型模式, 即动态的分类管理。
2. 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升级
(1) 加强信息化建设。在管理流程上, 信息化建设也相当重要。检验检疫部门作为把握国门进出关口的重要部门, 应当采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 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等电子信息技术, 对企业生产、加工、储运、处理等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实验室检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等工作实施全面的电子化管理, 实现检验检疫与企业信息共享、互动及进行有效的质量分析, 从生产源头抓产品质量, 实现由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人工模式向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电子化模式跨越式发展, 以达到既严密监管, 又快速通关的效果。
(2) 积极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升级。良好的技术装备是技术机构赖以生存的资本, 也是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公正的前提。当今市场和产品的新形势, 要求检验检疫机构提高检验水准和检验效果。质检机构的生存是凭“科学、准确、公正”的数据说话。而数据所具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质检设备的精良程度。因此, 基层质检机构设备的投入要有重点, 起点要高, 力争“高、专、精”, 并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为未来的发展以及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3. 加强标准化建设
推进标准化建设需要加强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和规划, 积极推进企业及有关组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逐步将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着眼点, 由追踪国际、国内标准的发展变化, 提升为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并成为技术标准的主导;发挥工作职责, 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向有关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国际标准提案。在职能工作中, 要积极促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针对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壁垒收集、通报等预警机制和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有选择地建立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文献资料库, 建立社会化的标准化检测服务平台。
4. 加强人员培训, 促进国际交流
(1) 加强人员培训。在人员培训方面, 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提高检验检疫部门绩效具有积极意义。在对检验检疫部门工作人员展开培训的同时, 应实施整体系统管理方案。实施绩效管理是目前检验检疫部门的一大改革方向。改革可从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责职能和中心工作出发, 运用SMART的一般原则, 从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等的角度设定检验检疫机构的绩效目标;着重于关键绩效目标的设定, 避免过分追求全面绩效的目标体系。同时, 还应对检验检疫进行系统的工作分析和职位分析, 建立相应的岗位胜任素质模型、业务工作规范与作业指导书等, 进而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培训机制。
(2)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现有的质检部门交流多集中在总局级之上, 交流层次高。2007年质检部门派出副部级以上代表团23个, 先后参加中—美、中—日、中国—欧盟、中—俄、中国—东盟等国家领导人峰会等相关国际会议, 新签署双边合作文件47份, 建立合作机制23个。今后的工作中, 也应该加强具体质检工作的考察与交流, 将一线工作人员派遣到考察交流的队伍中, 这对于质检部门工作绩效的迅速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应积极承办与质检工作相关的国际会议, 不仅要“走出去”, 更要“请进来”。举办相关的国际交流会议, 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促进国际同行交流, 迅速沟通分歧, 为各国质检部门更好发挥部门职责打下基础。
【市检验检疫局年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检验检疫局年度工作总结10-27
检验检疫局年度卫生工作总结06-21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0年度事业编制人员招聘公告08-22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09-30
单一窗口建设检验检疫工作方案08-29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2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公告08-16
江苏人事厅文件-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09-13
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07-07
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