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2024-10-04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精选10篇)

1.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篇一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摘 要】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物质支持的不足,政策的不完善,还有文化创新欠缺,文化分类模糊,一些偏远的非主流的文化不能形成产业。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家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把握好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的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新

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以文化资源为资本,通过文化创意和艺术智慧的运用,最终以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既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又能够提供就业、培训、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机会的产业。中国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对当前及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引导作用,而且深厚文化底蕴,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越来越成为各个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核心产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美国(4.77%)、英国(7.70%)、加拿大(3.9%);增加值占本国GDP的比重,美国(5.83%)、英国(7.61%)、加拿大(3.8%);这两指标之比维持在1:1左右,而我国为1.8:1,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仍较低。而对于我国来说,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 1

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向总体上将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产业竞争区域化竞争将全面展开,地区间的不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突出。二是文化产业集团将进入调整整合期。三是数字技术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这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四是产业间合作力度加大,传统产业将会进一步向新兴的文化产业进军。五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六是“走出去”战略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将会有实际的行动。

最近,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于5月18日至21日在深圳举办。从文博会组委会传来消息,今年深圳文博会首次设立集聚式分会场,将地域相邻、主营业务相近的分会场申办单位合并为1家集聚式分会场。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骨干作用也更加明显,40家分会场中,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有9个,省级的有4个、市级21个。从第一届的1家分会场到今天的40家,从单纯的增加展示场所到举办数百项特色活动,多姿多彩的分会场把整个城市纳入一场文化盛会,使深圳文博会不仅见证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展示出文化与经济结合孕育出的广阔空间。深圳文博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文化产品之多样、文化业态之丰富让我们非常震撼,这是吸引我们每年参加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深圳文博会反映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文化产业市场的风向标。在去年文博会期间,福建省领导参观了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村分会场,深圳市用心打造这些专业化、产业化的村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目前我们正向深圳取经,并规划建设福建漆画一条街,对漆画进行产业化的运作,以形成更大的效应。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对促进各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积极作用,由此看出中国文化产业将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

自有了人类之后,就产生了文化,有了文化之后随之而产生了文化产业,随之又诞生其他的产业,从而产生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全球文化产业深刻变革和发展趋势,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全球文化产业最深刻变革就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崛起,新兴文化产业主要是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出现新的文化产业。专家认为,科技,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至少在四个方面深深地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为文化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先进手段和表现形式,使其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二是催生出很多新兴的文化业态,如电子票务、网络文化、手机文化、3D﹑4D电影等;

三是极大地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节目播出渠道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呈现出更为开放、多元的格局,文化节目“播出为王”、电台电视台垄断的时代即将结束,以文化优劣、好坏为评价标准的时代正在到来;四是多种高速的、大容量的通道已经建好,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也不断完善,目前政策红利持续不断,在“文化强国”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目标指引下,未来十年,文化产业将出现高速增长态势。在此趋势下,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大文化产业”结构格局将逐渐形成。这带给投资者更为宏大的想象空间,市场热点会持续孕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细化政策,包括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将逐步得到实施,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相关公司的盈利水平。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资源重组、业务结构优化、机制改善健全等举措,也使得相关公司具备持续释放业绩的能力。2012年,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时结构性变化更为显著。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的重点政策主要包括有线网络整合、非时政类报刊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制;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新媒体播控平台建设、促进电影产业发展政策、影视内容生产企业扶持等。相关部委制定的动漫等产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发布,财税等配套措施也将加快进程。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新对其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有三方面的创新:第一是思路创新,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原动力。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化产品、渠道、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思路不断涌现才能让文化产业有更强的活力。前几年,传统报纸、杂志受到互联网新闻的冲击很大,中国移动与传统媒体联合推出的手机报产品,很快就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全国90%以上的主流报社都已推出手机报产品,用户规模接近1亿。四川藏、彝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我们整理了1000多首原生态歌曲,通过无线音乐传播这些“天籁之音”,不仅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找到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也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二是技术创新,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助推器。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流行和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为数字出版、数字音乐等文化形态与新技术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中国移动推出可以让用户通过网络将音乐内容在自己的手机、电脑、电视等多种设备上进行分享的新技术,刚刚推出便受到音乐爱好者的推崇,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三是模式创新,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倍增

器。好的商业模式能够激发产业链的热情和生命力。3月初,苹果AppStore总下载次数已超过250亿次。AppStore创造的这种开放、透明的合作平台,低门槛、易操作的合作模式,对电子出版、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种很好的借鉴。无线音乐产业领域,无线音乐内容合作专区正成为众多小型音乐工作室、独立音乐人的最爱,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音乐的创作、提交审核及发布、收益。截至2011年底,这种模式已为全球近300家唱片公司、350多位独立音乐人提供了在线服务,促进了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所以,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出版、数字音乐、数字娱乐将成为快速发展的新文化形态,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文化发展繁荣,加快发展新文化形态,建设文化高地,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将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强国也将成为世界强国,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实现文化价值的渠道,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保留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求创新,求发展,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中国文化发展而努力,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篇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文化产业经过蓬勃旺盛的发展, 产业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产业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国营文化事业的天下, 步入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并存共荣的阶段, 在全社会基本完成了围绕文化新兴业态——关于文化产业的观念、条件、环境和生产力主体等的深度动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 400亿元, 比2008年增长10%, 约占GDP比重2.5%。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 052亿元, 比2009年增长18%, 约占GDP比重2.75%。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 000亿元, 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 文化产业平稳增长。

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年, 我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软实力排名占全球第三, 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以电影和出版业为例, 文化发展要面向全球, 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共有47部中国电影销售到海外, 销售收入达到35.17亿元, 较2009年增长27%, 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20.46亿元, 海外票房比2010年有所减少;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成绩令人欣喜: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名的销售量超过2, 500万册的十本书中, 我国占了三种, 这是历届排名中所没有的。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 2010年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2.9∶1, 而2002年、2008年分别为为15∶1和6.5∶1。

但是应该看到,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范围内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总的来看, 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对产业实践的发展现状把握得不是很清楚, 虽然研究者的自觉跟进意识、总结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强, 但在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的发展, 存在着两大明显缺陷:一是缺乏对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 从而导致对国情认识不清,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认识不清;二是缺乏自主的理论创新意识, 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理论体系方面没有大的建树, 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在指导理论上的迷失, 产业发展中许多政策性的瓶颈 (如市场准入问题、投融资问题、资产授权问题、产权界定问题、税收问题等) 无法突破。

二、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西方国家从19世纪起, 就将文化生产纳入国民生产体系, 确定为生产性的产业工业部类之一。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大规模、全方位的发展更以迅猛势头领先世界潮流。目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产业实践、文化产品营销实践和理论研究、艺术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艺术法规、学科分类和教学、学术研究与企业的横向联合, 以及研究专著、教材、专业化期刊的出版和发行等领域, 都占据绝对优势。世界传媒界的九大巨头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公司、维阿康姆公司、新闻集团、索尼公司、TCL、环球公司、日本广播公司) 已经实现了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有线卫星网络、音乐、娱乐、体育、网上服务等商贸一体化的多媒体经营, 并基本控制和垄断了当今世界的传媒市场。它们的触角已遍及亚、欧、美各地区, 年收入都以百亿美元计算。全球50家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 90%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 其中70%又由跨国大公司垄断。在拥有全球电影市场60%的美国电影公司中, 82%左右的利润由时代华纳和哥伦比亚等跨国电影公司创造。全球音乐制作被美国5家大型跨国文化公司所掌握, 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

综上可以看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在规模、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盈利率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组织拥有有序的发展趋势, 其文化产业市场结构呈现出寡头垄断趋势, 并且文化产业市场行为呈现出兼并、收购、联合趋势,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 文化产业市场绩效呈现出高科技化趋势与文化产业组织政策规范化趋势。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状况是市场集中度低, 文化企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 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进步缓慢, 市场机制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 缺乏科学的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和完备的法规体系, 所以我们要进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由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数字技术不断升级换代, 以及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 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逐渐进入了调整阶段。其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通过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的转型, 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第二, 通过文化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型, 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 通过采取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战略, 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第四, 通过寻求与其他产业的最大融合, 带动文化产业自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另外,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政策作支撑。为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各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纷纷采取措施, 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应对文化产业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欧洲国家也纷纷以欧盟为平台, 召开一系列文化会议, 制定多项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之所以逐渐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 我们也要采取措施, 调整变革我们的文化产业政策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文化产业政策从根本上讲是用来指导和管理文化产业的原则和办法。文化产业政策架构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特性。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生产性, 而且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因此, 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应着眼于两个“价值最大化”原则。一是商品价值最大化原则, 政府要为商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从直接办文化管文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着重解决那些文化产业中市场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 比如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产业协调、配套服务等, 确保文化市场充满生机活力;二是社会价值最大化原则, 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社会意识形态性。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品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具有某种有效的维护作用。由于世界上存在着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 在文化产品的传播中, 强势文化总是借助于其强大的文化产业力量, 把它的价值观念向其他文化强烈渗透, 文化产业政策的作用就是降低外来文化产品对本国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应该是有进有退。如对国内文化市场的干预少一些, 对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的干预多一些;对文化企业层次的干预少一些, 对文化产业层次的协调多一些。保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健康成长。

所以, 我们应该把握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趋势是:注重对经济和文化理论的整合;进行多学科交叉运用于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加重对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性部类、知识性部类的研究, 加大对创新性成果的研究;注重对各产业门类的具体分析研究, 分析与综合并重;注重理论对现实的实际指导作用;注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需要着重强调的是,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 文化资源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 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5000年的文化资源宝库, 这为我们开发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这些文化资源向文化项目转换的时候, 要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开发, 注重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我国国情,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使之不仅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 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之中, 使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生动地体现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中, 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一种产业动力机制, 从而使文化与经济之间回归其应该有的一种力的同构互动关系, 建立公开、透明、非歧视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完整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和法律系统, 理顺各种文化产业政策关系, 为文化产业的合理化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系统;以新的尺度重新审视关于文化产业的意义, 以伦理原则和法的精神重构文化产业的价值系统, 建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系统。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政策的探讨, 通过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从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提出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机制, 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曾玉梅.集团化与品牌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湖北社会科学, 2010.4.

[2]王俊飞.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研究, 2011.4.

[3]宛浩.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政策分析.国外社会科学, 2006.1.

[4]李运祥.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路径选择.当代经济, 2010.6.

3.2014文化产业八大趋势预测 篇三

趋势一:数字文化产业独领风骚

“到2014年年底,数字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将占整个文化产业市值的70%,传统的媒体,包括新闻出版和电视、广播,不包括印刷,大概占10%;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大概占10%,演出和旅游等等各种各样的娱乐体验活动大概占10%,就是7:1:1:1的格局。到2016年年底形成产业对比的结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预测,2014年文化产业行进大军中,数字文化产业将以绝对优势独领风骚。

数字文化产业分为两部分,一是跟互联网有关的数字文化产业,代表企业如百度、腾讯等;二是指数字影视和一些数字化的体验,代表企业如万达集团。这里所说的数字文化产业主要是第一种,它需要具备足够的规模和海量的内容,同时要做得尽可能专业化、精细化。

最令传统平台望尘莫及的是,互联网平台具有“无边界、可移动”的特点,所以互联网平台可以容纳无限多内容,也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享用,这也预示着新“平台为王”的未来。陈少峰预测,今年百度的广告市场规模将超过中央电视台。

去年百度出资3.7亿美元收购网络视频运营商PPS视频业务,并将PPS视频业务与百度旗下的爱奇艺进行合并。今年开春,阿里巴巴又为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国传播注资62.44亿元,并获得文化中国传播60%的股份。互联网巨头高调与文化产业联姻预示着数字文化产业的光明前景。

据陈少峰介绍,人们熟知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了传媒集团,因为他们要么提供数字文化产业服务,要么提供用于数字文化产业服务的宽带服务。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主营业务中,三分之一收入来自数字文化产业,60%的宽带用于数字文化产业。

趋势二:传统媒体受到冲击

由于互联网平台具有传媒媒体没有的“无边界、可移动”的特点,所以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的海量广告发布、海量内容存储和传播都是传统媒体难以望其项背的。如此,传统媒体必然面临巨大的冲击。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2年,中国网络视频广告市场规模增幅有3年超过了120%,大大超过同期电视广告收入的增长幅度,视听新媒体分得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多。而据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1100亿,同比增长46.1%,与去年保持相当的增长速度,整体保持平稳增长。《中国文化报》报道《受众、广告份额明显下滑传统视听媒体步入寒冬期》,而当前的广告监测数据也在不断印证着传统媒体的式微事实。

但这个趋势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一定走投无路,品牌化内容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陈少峰说,“不管是平台还是海量的内容,品牌化的内容都是不可替代的。”去年各大电视台推出大型选秀和娱乐栏目堪称黄金节目,为电视台的竞争生存提供了一个参考,可以想见,品牌的节目是未来电视台竞争生存的主要空间。

过去,传统媒体为应对新媒体冲击,自办新媒体网站,收效甚微,进入2014年,传统媒体依然要面临来自新媒体的冲击,如何摆脱传统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来全盘谋划未来发展是传统媒体面临的巨大考验。

趋势三:艺术品产业短期内会遭遇瓶颈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不同国外,一方面普通大众购买艺术品的消费习惯还没有真正形成,另一方面艺术品市场的大部分是靠礼品市场制成的。2013年以来,在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禁卡令的作用下,礼品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从中央执行八项规定、遏制公款送礼的决心来看,公款礼品消费的泡沫将被进一步挤出,“礼品”市场短期内还将大大缩水。

经过这轮调整,挤出泡沫,未来的艺术品产业会愈发强调两个趋势。一是品牌化:不管是艺术家、经济机构,还是收藏家,品牌的意义会越来越大,而且未来可能每个艺术家只代表他自己,一人一品牌,艺术家群体则可能宣告解体;对于工艺美术品来说,只有提升品牌文化才能有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培养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帮助其在同质化产品竞争中顺利突围。

另一个趋势是发展艺术品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大投资收藏的份额。2013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640亿,看似繁荣,实则不大。因为中国真正的艺术品市场大多数是在收藏和潜水的领域里面,其规模远远大于公开拍卖的市场。而收藏本身是只进不出的,当藏家没钱的时候就变成投资了。可以预计,今明两年将有不少的收藏者为了加速资本流动,会慢慢地转向投资。

陈少峰呼吁收藏者应该把艺术品变成投资而非占有,让潜水的艺术品真正流动起来。现在有些银行已经在探索用艺术品、收藏品做抵押贷款的问题,可以想见,一旦“收藏金融化”走出瓶颈,我国的收藏及艺术品投资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

趋势四:文化金融领域勃兴

有人感慨,金融对文化产业介入太少,但资本流动是理性的,只有大产业才能吸引金融主动介入。在我国,文化企业产值普遍很小。比如一个动漫公司一年只有三、五万元收入,金融资本自然“嫌贫爱富”,不愿意伸出援手。所以当务之急是把文化产业做大,吸引金融资本介入。

在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腾讯市值翻了135倍,达到现在的450亿美元以上。业内人士预计,到今年年底,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三个公司的市值将达到中国房地产前100位的市值总和。这释放出的信号是,文化金融今后将主要介入文化科技领域,特别是数字文化领域。

不只是大企业,小微文化企业贷款的途径,银行介入的方式,以及如何激活创业投资,进行资本运作等问题也都是政府当前正在考虑的。

4.云南会展旅游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篇四

摘要: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会展旅游业发展飞速,云南的会展旅游业也跟随着国家发展的趋势在不断进步。近年来云南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及云南本身优良的旅游资源不断深入发展会展旅游业。这些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而我们从这些成绩和问题中也可看出云南会展旅游的一些发展趋势。

一、发展状况

(一)成绩

1.会展旅游做的越来越大已初具规模。云南会展旅游不管是次数还是规模从上世纪90年代后,都不断增大,云南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昆明为龙头,向周围辐射的形式。1999年昆明世博会后,云南跃升为我国发展会展旅游经济的热点地区,进入2000年以后,云南的会展形势越来越好,各种节庆会展活动不断,形成了云南会展的高峰期,并且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近几年每年在昆明地区举行的100人以上的中型会议近千个,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节、会、展每年都有10个以上,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0多个亿,拉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占云南省GDP的百分比越来越大。除昆明这云南龙头老大外,云南其他州市地区的会展旅游业发展也很迅速,如腾冲、普洱、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都以当地的民族节日和特产等丰富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会展旅游。

2、办展设施越来越好,越来越多。以昆明为首的云南各大主要城市在能源、交通、通讯、城建等方面取的了飞速发展,宾馆、酒店、餐饮等设施也逐步完善。专用会展会馆数目规模都在增大,酒店可利用的会展中心也越来越多。大型的会展中心有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世博会场馆、云南省科学技术馆等。其中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更为云南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直接保障,因为其隶属于云南省人民政府。会馆占地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展场面积达7万平方米,可搭建3000个国际标准展位。拥有当今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单位大空间展厅以及可容纳2000人宴会、3000人会议的大型多功能厅;可容50-3000人的各类国际国内会议;拥有多功能厅、写字楼、商务酒店、健身中心以及1000余个泊车位。而中小型展会更是众多,如:茶博会、物流博览会、能源展、电力展、冶金展、保健品展、教育展、婚庆展、工业用品展、花卉展、酒店用品展等等。

3.办展人才积淀到一定人数,办展经验越来越丰富,云南会展旅游的名声也越

来越响。云南举办过许多大型会展,截止2011年末,已先后举办的7届“昆明国际

农业博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5届昆明石博会、6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

易会、第三届泛珠论坛、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9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暨第6届亚洲民间艺术节、99世博会、19届昆交会、5届中国

昆明国际旅游节、6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首届中华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首届中

国舞蹈节、首届马铃薯大会、.世界烟草展、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东亚城市市长论

坛等数百个国际性.全国性活动,极大地锤炼和提高了云南举办大型展会的能力和水

平,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举(承)办各级各类大型展会的专门人才,也更增添了举办

展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特别是2005年7月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六国首脑及亚行行长聚首昆明,这是云南历史上最高规模的一

次盛会,云南省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充分展示了云南办展办会的高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会展旅游中心地形象不明晰,对会展旅游尚缺乏认识。对于国际国内市场而

言,云南的旅游产品仅只是自然山水景观和民族风情,并没有树立起知名会展旅游

中心的形象。多数人把会展活动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活动、文化交流,认为旅游

活动仅仅是个副产品,因而常常只重视会议或展览活动本身,而没有将其与旅游活

动相联系。

2.会展市场运作机制、统一管理体制等组织管理方面存有缺陷。在发达的市场

经济国家,会展旅游在运作上有一套成熟的市场化机制,而在我国,这种机制还远

未建立起来,在云南则仅仅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手段,使云南在发

展会展旅游时更多依靠政府介入,这与旅游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不相符。尽管自2000年以来,云南越来越多地依靠市场运作举行会展活动,但离成熟的旅游

市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云南本省会展从业人员大多数总体业务水平不高,会展教育跟不上,特别是专业研究会展的理论研究人才更缺乏。国外会展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开发会展旅游市场,关键是要有一批整体素质高的会展旅游人

才。就云南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会展组织者、管理者还是从业人员或是为会展

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云南还没有专业的会展服务队伍,很

难满足会展组织和接待的特殊需求。

4.全世界知名度大的品牌会展不多。在云南除世博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较高外,能长期发挥效应,其他的会展都还不具有品牌优势,品牌会展的数量少,多数会展的档次低,吸引力有限。品牌的缺乏,加上一直存在的市场不规范、低水平重复办展等不良现象,必然会制约云南会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云南会展旅游的竞争态势。

5.会展场馆存在很大问题。

(1)数量过多,规模小。云南较大的会馆就只有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世博会场馆、云南省科学技术馆。其他的会馆其规模都不大,基本上都处于一个展馆的规模,且部分展会以会养会的目标很难实现,云南省中小型展会存在的问题在于规模小、档次底、投入少、招展难、招商力度不够(参观观众少)等等。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很难提高云南省展会的档次,另外礼品、家具、珠宝,还有玉器、服装等好多种不相干的东西往往会同时出现在同一展览会上,把展览会变成了大杂烩,降低了展览会的专业性。现在连本应是书画展示的艺博会,也挂上个什么工艺品、珠宝的头衔。珠宝展上卖皮包、小百货、服装等等让专业参展商忍无可忍。

(2)布局不合理,展馆使用率低。自云南会展业兴起起,有许多投资商盲目投资,大家一哄而上兴建展馆,致使展馆建成后造成后闲置浪费。出现大型展馆少,而小型的会馆却很多的现象,致使大型会馆不够用,小型会馆使用率低的局势。

(3)配套设施不足,服务水平低。云南省目前的会展场馆从硬件上来看,展会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先进完善。一个会展中心不仅需要与展会规模相适应的展厅,还应具有一定容量的停车场、会议中心及餐饮服务场所。而目前云南省的大部分展馆都没有停车场,大量的车辆都停在展馆附近,影响道路畅通。展馆内的设施智能化水平还比较低,使用的电子登陆系统的场馆很少。从软件上看,云南省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经营经验都与广上海及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

6.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近年来全国各地相出台了针对会展经济发展的专门法规、意见。但由于缺少国家级别的统一法律,地方立法正逐步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地方政府“各自为营”。

全国范围内的市场缺泛统一的标准规制,会展经济正面临着“无法可依”和“有发不依”。的双重困境。云南会展旅游业也一样不能列外。

(1)会展市场的运作无法可依

1)云南省地方的立法环节遭遇瓶颈,数据表明,在缺乏全国性会展法律的情形

下,地方立法在2005年达到高峰后,颁布的数量明显减少

2)市场运行缺乏有效规制。云南的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市场在高速膨胀,而有效的运行机制没有及时配套。主要体现在:会展缺乏对主办方资格、参展标准、会展展馆资质认证等方面的明确的规定。

3)市场主体法律责权不明。现今的会展有许多都政府的影子,办展主体有着不

对等的权责,甚至不明确的权责关系,往往随意解释权责关系。

(2)会展经济的管理有法不依。

1)市场监管“严进宽出”,展会内容良莠不齐。云南会展出现多而杂、重复办

展、办展过热扥的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落后。

2)知识产权保护“有法无律”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3)会展合同“一纸空文”,法律纠纷难以解决。会展合同没有引起重视,订立

水平还不够高,考虑的问题还不够细致,很多问题没有事先做好约定,以

致会展纠纷难以解决。

二、趋势

(一)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云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济的重要枢纽,处在中国西南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三大圈区域交汇的中心处。近年来云南省积极参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印缅孟区域”和“泛珠三角区域”等区域合作,主动参与昆(明)河(内)、昆(明)曼(谷)、昆(明)仰(光)3条经济走廊建设,是区域性的国际城市,有较强的向外辐射的能力。

近年来在云南举办了一系列中国一东盟之间的国际会议与论坛,以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节和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为平台的国际商务活动在云南举行,为国际和区域商务活动搭建了平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云南会展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加上云南政府的引导,如:昆明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不断提升会展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超区域性国际会展城市迈进。所以说云南会展旅游的国际化趋势会越来越强。

(二)云南将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建立较完善的会

展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制度。云南省乃至全国会展业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重复办展、多头审批,展会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没统一的、权威性的会展管理机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会展业形成了行政色彩浓厚、多头审批等特色。这制约了云南省的会展旅游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的会展旅游的发展。所以云南将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建立较完善的会展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制度。

(三)会有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参与进来。目前会展旅游的主办方一般是政府和会展策划公司,而旅行社只是会展的一个供应商,旅游活动仅仅是个副产品,为会展后提共旅游服务,因而常常只重视会议或展览活动本身,而没有将其与旅游活动相联系。会展这是一块大蛋糕必定会吸引更多的旅游企业参与进来,今后旅游企业将会成为会展的主要主办方,而政府将会转变职能向服务和管理转变,退居二线。这也将是旅行社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潜力点,所以会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参与进来。

(四)会展会馆建设将呈现大型化、智能化。随着云南举办越来越多的大型的全国性国际性的会展,会展展馆的建设也将会大型化、智能化。

(五)办展将更加专业化。专业化不仅指会展项目更专业化,办展操作人员也更具有专业化水平。在国际上,专业性的会展已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主流,代表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趋势。云南也将会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因为与一般会展旅游相比,专业会展旅游将更具有针对你性、参观的观众质量更高、效果更好,对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更有利。在人员上,云南也将会培养、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

(六)会展旅游将品牌化。参加会展的人员作为会展旅游的潜在旅游者。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者的特点,他们的商业意识强,强调舒适性,文化素质高,消费力度大,且时间观念强。他们参加旅游活动,通常有很强的独立性,旅游也只是发生在参展之后,放松身心的一张方式,休闲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的辅助目的。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把握住这个特点,将休闲与会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补性发展。

云南独特气候优势,造就了休闲的的生活气息,多元的文化,发达的旅游业,众多的娱乐场所和设施,为云南城市休闲与会展的结合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云南在会展业和休闲业都相对发达,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开发会展旅游产品。包括康体休闲会展旅游产品,放松娱乐休闲会展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休闲会展旅游

产品,度假休闲会展旅游产品。

云南省会展旅游品牌的建设,可依据云南的丰富资源开发相应的会展旅游品牌,比如,凭借云南的“植物王国”、“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的美誉,推出绿色经济会展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会展旅游品牌,开发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和民族节庆等的会展旅游活动。

(七)会展公司将并购、联盟、重组趋向集团化。当前,购并、联盟已席卷了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会展业业不列外。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会展企业将很难生存,而大型会展旅游公司也为了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而进行收购重组小型会展公司。所以会展旅游公司集团化趋势将日益加强。

结束语:

云南会展旅游业初具规模,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场馆规模也在扩大,会展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在进一步得到重视,加之云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内部因素都为云南会展旅游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外部因素中有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还有国内外会展旅游城市的竞争威胁,这些机遇和挑战对云南会展旅游的发展起到外部的助推作用。云南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前途一片大好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宏伟.中国会展经济报告. [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2】崔益红.会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3】游海斌.2011年昆明展会发展概况浅析——以第十九届昆交会为例.[D].2009

【4】王干湘.云南会展经济发展及评价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

5.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篇五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日本、韩国把文化作为立国方略同时提出。但由于体制、理论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归根到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的原因。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体制的核心是确立企业在文化市场的主体地位,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主要通过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来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现行文化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之初就有着与世不同的特征。首先,政府与企业互动,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相关,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淡化。其次,中国的产业政策逐渐完善,随着文化法律的在摸索中前进,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逐渐完

善。再次,中国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集中资本,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链,产生联动效应,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最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在发展中日渐加深。

现阶段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理顺党和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党位于领导地位,引领大的方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建立新的国有文化宏观调控机制,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必须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建立真正的市场主体,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文化事业运作新模式,不断培养创新人才,不断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开拓创新;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坚持文化体制改革,若不然中国的文化企业永远不能自主独立的作为主要市场主体出现。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我国文化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从事文化产业的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包办、文化市场发育缓慢,一部分国有文化单位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薄弱,文化生产与服务和群众需要脱节;行政壁垒造成文化资源、资产的分布不均,行政作用人为地作用于资源分配,导致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条块分割、布局失衡。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打造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现代文化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第一步,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第二步,整体转制、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第三步,进行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结构。

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简言之,企业法人制度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自主的经营权,在对所有者承担责任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支配企业的财产。

二、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升级,注重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创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复制变得易如反掌,“山寨现象”的出现有着技术方面的原因,再妄图把所有著作权牢牢控制在作者手中已不现实,“版权开放”不失为一种合理有益的探索。最终消费者可以让渡版权作品的首次传播带来的复制权利益,通过点击率分成、二次销售、衍生产品的开发而获得相关的著作权收益。这种方法既能使复制者、山寨者获得正版授权,而且使其盈利空间也向纵深发展。电视台也获得一个在互联网上扩大其节目影响力的途径,还会通过其提供的节目中的嵌人式广告得到不菲的收入。这种方式可以不妨作为视频类网站与电视台等著作权人合作的重要方式加以尝试。

三、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地方政府应按产业照行政区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的文化产业的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整合文化资源,增强实力。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站在政府的角度,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更合理地开发文化资源,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个有效的、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6.国际旅游策划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六

世界旅游策划市场的发展不仅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征,随着旅游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及旅游者出国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城市观光游览这种传统的旅游方式,而趋于追求能够满足其特殊需求且具有一定刺激性的旅游方式。

巅峰智业旅游策划项目组分析了现代旅游市场出现了市场细分化趋势,每一种细分市场都具有其独特之点,能够满足某一类型旅游者的特殊需求,旅游组织者将注重从更深层次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根据人们的年龄、职业、爱好等不同情况组织各具特色的旅游策划产品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外,目前比较盛行的旅游方式有:宗教旅游,探险旅游,考古旅游,修学旅游,蜜月旅游,购物旅游,奖励旅游,民族风俗旅游等等。每一种旅游方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旅游策划专家根据对日本出国游客的调查,近年来日本每年出国游客中有2/3是重复出国,而美、英、德、法等国重复出国游客所占的比例更高。由于每年出国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定式,越来越多的游客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陶冶生活情趣等转变。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观光型旅游并不会完全失去市场,但在传统的旅游客源国家中度假旅游将更为盛行,并将逐步取代观光旅游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

7.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动态和趋势 篇七

虽然工业旅游在我国蓬勃兴起并快速发展, 但是国内学者对工业旅游的研究则相对落后, 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领域较为集中。本文就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动态进行综述, 以探索工业旅游发展和研究的趋势。

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动态

1. 国内工业旅游的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工业旅游的文献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什么是工业旅游。主要探讨工业旅游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2) 如何开发工业旅游。主要以工业旅游资源属性为基础, 研究特定城市 (区域) 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工业旅游, 探索了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开发模式及应遵循的原则。

(3) 如何发展壮大工业旅游。主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工业旅游, 提出相应的政策, 试图将工业旅游产业化, 并初步从产业的角度, 对工业旅游产业进行了分析探索。

2. 工业旅游概念的界定

“工业旅游”作为一个专门术语, 出现在我国的时间并不长, 有关认知主要来自于1990年代末期大众传媒关于工厂观光或工业旅游的新闻报道 (李蕾蕾等, 2003) 。关于什么是工业旅游,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给出了一系列定义。

(1) 国内最早的工业旅游定义是由阎友兵和裴泽生 (1997) 给出的, 即工业旅游, 是指人们通过有组织地参观工业、科技、手工业、服务业等各类企业, 了解某些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 并能从厂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产品。这是从顾客需求角度来定义工业旅游, 指出了工业旅游的知识型特点, 但是缺乏学术性阐述。学术意义上的工业旅游定义最早由姚宏 (1999) 给出, 他认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 获取科学知识, 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 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这是从工业旅游产品供给角度提出的, 认为工业旅游是工业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 其落脚点在于以旅游业的视角定义工业旅游。从供给角度更有深刻意义的定义是由戴道平 (2002) 提出的:所谓工业旅游, 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 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作为旅游吸引物, 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 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 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他认为工业旅游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 将工业旅游的视角从旅游业扩展到工业企业。

(2) 还有学者从工业旅游的目的、内容等角度来定义工业旅游。主要观点有:所谓工业旅游, 就是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参观、学习, 加深认识了解的过程 (赵青, 1999) ;工业旅游, 是以工业企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设施、动态的生产流程、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及独特的工业建筑艺术为吸引物, 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扩大阅历为目的, 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 (何振波, 2001) 。

(3) 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 王宝恒 (2003) 认为, 工业旅游不仅仅是旅游产品, 更重要的是一种独特的工业企业活动, 并由游客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联系, 给出了工业旅游的定义, 即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 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 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 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 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客体:工业企业———工业旅游产品的“生产者”, 这正是构成工业旅游产业组织形态的元素, 给我们研究工业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另外, 工业旅游内容不局限于“活”工业, 还有另一种形式: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起源于英国, 并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 (李蕾蕾, 2002) 。工业遗产同样可以进行开发。因此, 工业旅游可以定义为, 既指对当前工厂企业的生产景观的观光, 也指对工业历史遗迹的旅游 (李蕾蕾等, 2003) 。

由于工业旅游具有多重效益, 兼具文化、娱乐、科技、知识于一体, 因此对开展工业旅游意义的探讨, 自然成为学者笔下的热点。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王宝恒 (2003) 从工业企业、旅游业、旅游者和社会四个角度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 分别阐述了发展工业旅游对工业企业、旅游业、旅游者、社会的重要意义。

3. 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工业旅游不同于旅游产业内一般的观光旅游, 它具有依附性、知识性、多重效益性和重游率低的特点 (陈邺玮、戴道平, 2003) 。因此, 开发工业旅游, 不能一味按照传统旅游资源对待, 必须考虑工业旅游的资源特性、特定区域条件、工业企业所具有的行业特性等综合因素确定开发原则和模式。本文整合现有文献得出, 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大体遵循以下四种思路:

(1) 从工业遗产角度, 重新审视工业旅游资源。工业遗产旅游最早在英国兴起, 发源于工业考古学。国内首次提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是李蕾蕾, 她在研究了德国鲁尔区逆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遗产处理问题中, 阐述了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概念的形成与接受过程, 对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 其主要开发模式有: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区域性一体化模式等。这对我国开展工业 (遗产) 旅游资源开发, 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2) 从旅游活动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 探索开发工业旅游。王宝恒认为, 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应从旅游活动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 进行综合分析。将要素分为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和媒介条件三类, 进行探索开发工业旅游资源 (王宝恒, 2003) 。孙爱丽、朱海森总结了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认为工业旅游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形成了固定的接待形式和产品开发模式, 但现阶段的工业旅游多注重社会效益而忽略了经济效益, 且不够专业化、缺少整体规划。因此, 建议发展工业旅游应选好工业企业、稳固学生市场、加强与旅行社结合 (孙爱丽、朱海森, 2002) 。

(3) 从工业旅游发展阶段出发, 探索开发工业旅游资源。曲薇薇、黄安民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三个层次, 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他们认为, 从发展阶段上来看, 工业旅游表现为三个层次:流程型浏览、互动性参与、主题型体验。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和所处行业不同的特点, 在开发工业旅游时, 从三个层次上做出合适的选择 (曲薇薇、黄安民, 2003) 。

(4) 针对特定城市或产业, 来探讨工业旅游资源开发。随着工业旅游逐渐被政府部门认可并被视为工业企业展示形象的窗口, 针对特定城市或产业进行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多。工业旅游资源具有动态性、易达性、科学性、地域性和多效益性五大特点, 工业旅游开发的模式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名胜旅游区的工业旅游三种模式 (姚宏, 1999) 。吴相利 (2003) 从工业旅游产品模式的理论认识研究出发, 对我国各工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和抽象化研究, 结合城市资源特点和工业企业所处行业特点, 提出了目前我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10种模式, 并对每种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案例的举证分析。另外, 还有许多学者分别针对老工业基地、内蒙古、重庆、安徽、泛珠三角地区的工业旅游资源进行了探讨, 就如何开发和壮大工业旅游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4. 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目前, 国内对工业旅游产业概念进行界定的文献稀少。应月芳认为, 工业旅游是产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工业旅游产业化, 是指工业的开发和旅游紧密地结合起来, 工业充分考虑到为旅游服务, 并从中获得利益。在分析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时, 我国学者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目前工业旅游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即社会效益大而本身经济效益小。因而在建议中大都提到了应该注重工业旅游的经济效益问题。戴道平 (2002) 提及工业旅游能扩展企业销售、应该为企业创收;任宣羽等 (2008) 对工业旅游经济效益进行了探究;曲薇薇、黄安民 (2003) 分析了上海宝钢集团工业旅游的现状, 根据1997~2001年宝钢工业旅游利润率, 得出工业旅游对企业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但他们没有对比其他工业企业工业旅游利润情况, 而且缺乏行业数据。

产业经济效益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属市场绩效范畴, 目前文献所提及的经济利益并不属于正统产业组织学的产业利润研究, 但这些文献仍可以视作较早涉及产业组织 (主要是产业绩效的一部分内容) 分析的文献。此后, 关于工业旅游产业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 笔者曾对工业旅游产业组织与优化问题做了探讨 (杨振, 2009) , 但对产业壁垒、结构、绩效的分析仍缺乏大量研究文献。

工业旅游产业研究的趋势和展望

1.将工业旅游作为独立产业进行研究

工业旅游在我国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从产业角度研究工业旅游产业的文献稀少, 而且严格按照产业组织理论对工业旅游产业进行产业界定、产业特性分析、产业组织形式和绩效分析的文献尚属空白。工业旅游作为第二产业转变自身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融合工业和旅游业的特点, 对工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从产业经济学视角, 将工业旅游产业独立出来进行研究, 对于发展壮大工业旅游产业、推动工业和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工业旅游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工业旅游是工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业态, 既是工业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价值链向两端延伸的结果, 又是旅游消费市场向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绩效如何、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进行引导, 都需要进行实证研究。另外, 工业旅游作为第二产业转变自身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融合工业和旅游业特点, 对工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的发展势必会有外部影响。问题是, 工业旅游对工业和传统旅游业影响程度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形式影响、这种影响是好还是不好, 也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支持。

8.浅析我国温泉旅游的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词:温泉旅游;发展;开发趋势

在旅游度假休闲产业发展大潮中。人们对旅游休闲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已由最初的娱乐休闲逐渐转变为以养生、健康体验为主的度假休闲.温泉养生休闲更是以其独有的优势崭露头角,成为我国旅游度假休闲业的重要经营形式之一。我国对温泉的开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利用温泉资源发展温泉旅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温泉旅游开始大力发展。有的地区还依托温泉旅游资源,培育了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地方支柱产业,活跃了地方经济。温泉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中的“宠儿”。

相比欧美和日本,中国的温泉旅游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缺乏经验。目前我国的温泉旅游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新兴温泉旅游设施雷同化,洗浴加休闲、会议、康乐健身、度假、科学考察等,思维雷同,建设项目大同小异。缺少特色的同时,也缺乏对“温泉地”概念的整体认识;当前我国缺少温泉文化建设,温泉旅游将服务对象锁定为高消费者,旅游活动限制在新近建设的建筑物内,或者伴有“耗物性”的所谓“生态旅游”,而没有将深含文化内容的大众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的“物化”建设,如温泉地大多很少建设诸如乡土资料馆”等具有很强文化色彩的设施,也很难感觉到温泉地文化建设的框架结构;与周围景点联动性差。现有温泉市场地开发,仍然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泡温泉上,这种产品开发方式使旅游者的体验仪仅停留在露天温泉池区。缺少与其它健康产品如“瑜伽”、“健美休闲”等多个项目的互动。

通过对目前我国温泉旅游现状的认识,可以预见,各个企业在进行温泉旅游投资的同时,也会不断更新创业理念,完善温泉旅游模式,争取在众多竞争同行中脱颖而出。温泉旅游也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发展

(一)经营方式的多元化

温泉为主,相应的设备设施为辅。城市附近的温泉旅游酒店,以自身的温泉品牌、自然环境好、距离城市较近、具有比较完善的会议设施等优势吸引顾客,兼具温泉度假和会议接待两种功能,接待的客人多数以会议为主,不但给客人提供会议场所,而且也为客人提供了一个会后休闲的温泉养生疗养场所。

(二)降低初次消费门槛,促进二次消费将是温泉度假酒店转变经营方式的一项首要举措。有些温泉度假酒店正在转换经营方式,由以前的“一票通”逐渐转化为降低门票价格,丰富室内消费项目等方式来促使消费者增加二次消费。温泉度假酒店根据人们的消费心理,降低门票的价格。再适当增加室内消费项目。既达到经营的目的。也使价格适应一部分中低端消费者。二次消费的项目大多数为保健、美容、瘦身、餐饮娱乐等等项目。这样既可以吸引中档消费人群。也可以打动高档次的消费群体。

(三)适当增加儿童消费项目,寓教于乐.同时重视老龄消费群。使温泉酒店服务和经营走向无障碍化。儿童消费项目的增加,不但为我们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带来社会效益。以强身健体、开发智力为主要方式的项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儿童消费者。目前,老龄消费群体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温泉兼具养生、健康的功能,真正适合了老龄消费群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酒店服务和经营走向无障碍化。这样,温泉度假酒店的经营就会丰富而且多元化,使得各种层次的消费群体都能找到适应自己的一种休闲方式。

(四)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温泉度假酒店的经营形式不拘一格,呈多样性。都是在温泉的基本功能基础上的延伸,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温泉疗养院型:治疗疗养模式。以医疗康复为主,温泉是配合医疗的设施。2.温泉主体公园型:南方大型露天温泉多为主题公园模式。3.大型戏水浴场型:戏水表演模式,各式现代戏水设备.大型水上演出。4.养生保健型:优美环境,浴种功能齐全,各式康体健身,多种营养特色餐饮。5.多样化经营型:以会议、住宿、餐饮为主,温泉为辅。6.温泉度假休闲型:多结合周边优美幽静的自然环境.集“吃、住、洗、玩、游、为一体,温泉一般规模不大且结合自然环境。

二、构造温泉文化

(一)酒店是温泉旅游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随着温泉旅游的快速发展,各地在积极模仿广东温泉旅游成功模式的同时.往往将酒店和温泉旅游混为一谈。由于普通消费者对温泉的认知度相当高.但对温泉内涵的了解程度比较低,同时对各类温泉区分不清,对温泉功能选择不恰当,这种现象导致温泉旅游市场还处于尝试消费阶段出现了追“新”消费和娱乐性消费为主的经营形式。许多温泉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只看到温泉市场的火爆商机,却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对于经营模式把握不准确,出现了模仿、雷同、功能不集中、粗制滥造的温泉。这种情况导致温泉的发展不能形成文化,没有内涵.没有深度、广度,使大多数经营者面临一个难题:没有创新,没有更好地方式抓住市场。温泉文化主题酒店就是以“温泉”为载体,以“保健养生”为主题而形成的集保健、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酒店。它为人们创建了一种新型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健康、更加美丽、更加愉快、更加智慧。在温泉文化主题酒店所享有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通过以下主要形式表现的:温泉沐浴有氧运动达到休闲、康复、养生的功能;温泉SPA疗程达到减压、美容、瘦身的功能;营养配餐达到身体营养的动态平衡;自然疗法、心理疗法恢复健康的心态。

(二)温泉文化为主题的酒店,既有着传统意义上度假型酒店的内容,同时也更多地融入了休闲和健康的温泉旅游理念。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温泉酒店的服务要求越来越趋向于一种个性化体验。温泉酒店的又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做温泉主题酒店,把温泉的内涵及温泉文化融入到主题酒店中,找到温泉酒店与主题酒店的最佳切入点,建设真正具有温泉内涵和文化的温泉度假主题酒店。

三、由温泉休闲向养生温泉发展

以前,大多数温泉消费者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随着人们对温泉认识的加深,对温泉知识的了解,人们逐渐改变消费观念,温泉经营理念由放松休闲,转变为健康养生。温泉疗法是当今消费者比较认可的一种方式,温泉地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转地疗养效果。会刺激自律神经,经自律神经安定,引出自然治愈力以调养身体。适当使用温泉疗法对于一些与焦虑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疾病,生物节奏紊乱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功能错位、身心的疲劳等症状,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由此,温泉养生将会逐渐替代温泉休闲。尽管中国、日本与韩国的温泉利用史很长,但在设施建设上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的先驱地位毫无异议是欧洲,如同其他应用科学一样,欧洲是温泉医学的发祥地。在欧洲,温泉疗养广泛适用于医疗保险制度,温泉资源在维护国民健康方面与亚洲形成对比,温泉利用由疗养向保养及观光转化的变质现象,也与亚洲的向观光娱乐急速转化不同。国外这方面的优秀经验将会被我国的温泉旅游策划人借鉴和学习,促进温泉休闲向温泉疗养发展。

我国经营者在经营的同时,要学习国外优秀的经验,准确把握目前国内外温泉旅游发展的趋势,把温泉文化的内涵做深、做实,这样才是稳定经营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玉堂;张大为;冯武杰.温泉酒店文化与管理实务(旅游理论与实务丛书) [M].2006.

[2]姜莉,李永洁,陈中颖.欧洲温泉地区的概况与启示[M].国外城市规划,2004(6).

[3]邓秋霞.论温泉度假酒店产品的设计[D].四川大学,2004.

9.云南旅游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九

云南旅游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云南旅游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有理论含义和可操作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并就对策的政策含义进行了必要说明与解释,论述了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作 者:陈瑛  作者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经济与工商管理系,云南,昆明,650033 刊 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年,卷(期):2002 18(2) 分类号:F592.774 关键词:云南   旅游业   现状   趋势   对策  

10.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篇十

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融入了国际市场,标志着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活动范围和竞争对象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将更趋白热化。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应顺应这个趋势,推动企业的振兴、发展和腾飞。一是管理方式理念化。企业理念决定企业的发展,决定企业的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这种管理方式与以往管理方式不同的就是能够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本企业的特点,提出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而后再把每一个理念迅速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职工的行动,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未来的企业管理趋势将是理念管理。海尔在兼并一个企业时,不是派财会人员去,而是派海尔文化中心的人去,使企业的员工先接受海尔的理念,在海尔理念上先形成共识,变成海尔人,这个企业就被激活。海尔的这种理念管理方式,是我国加入 WTO 后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二是管理手段信息化。所谓企业管理手段信息化,就是在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收集和加工,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辅助决策。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整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人才争夺本土化。我国加入 WTO 后,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现在国际著名的 500 家大企业有 300 多家已进来,他们在华设立各种办事机构、直至把总部迁到我国。他们利用高薪吸引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的方法,从我国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国内各个企业挖人才,推行雇员本土化 , 这将使我国专业人才严重流失。面对国外企业人才本地化战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如何拿出一个人才“归我所有,为我所用”、“不归我有,也为我用”的具体对策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四是学习型组织普遍化。所谓学习型的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通过学习,重新创造自我,使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因此,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正在变成我国很多企业的自觉行动,成为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五是文化管理“合金”化。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企业将走向世界,世界企业也在走向我们。市场的融合,中外企业文化也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成为一种“合金”文化,这是我国加入 WTO 后企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著名的海尔文化,就是集东西方管理思想于一炉,在继承中创新,在引进中消化,最终形成并植根于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使中国企业在世界管理思想的宝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用海尔集团张瑞敏的话来说:海尔文化 = 日本文化(团队意识 + 吃苦精神)+ 美国文化(个人舒展 + 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这就是一种“合金”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要自觉地借鉴西方和世界各国管理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使企业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能够把企业员工集聚在同一旗帜之下。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 WTO, 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非常解放和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企业员工共同认同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才能把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在同一旗帜之下,才能达到“人心齐,泰山移”,“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目的。二是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文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强调把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对人脑进行卓有成效地开发和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是企业管理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使企业管理彻底地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三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业绩。美国哈佛商学院最近几年在研究一个课题,即影响美国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经过对全球一些企业调研以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特定的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麦当劳、可口可乐、雀巢、松下、波音、惠普、佳能等世界 500 强,他们强在哪里?强就强在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上。外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海尔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经济发展时说:海尔十四年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是无形的东西,这些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彻底全新的变更。四是能够使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在我国加入 WTO 和经济全球化以后,一个公司或企业分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如何对高度分散的企业实施领导,如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这是进入信息时代企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事实证明,原来泰勒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只能靠文化管理,靠企业形象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共同的经营理念,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共同的企业精神,共同的作风,共同的服务准则,共同的礼仪和礼节,共同的标识,共同的建筑式样以及企业共同的标准色、企业歌曲等系统化的经营理念和企业形象实施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

四、企业文化建设运作的一般做法企业文化就其实质来说,主要不是理论,而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这是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个共识。从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单位看,由于企业的历史、行业、体制的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各具特色。但建设运作的基本做法有这样几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现代文化管理比以往管理先进的地方,就在于它使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成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以

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内容。在长期的企业经营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当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五大资源,即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五大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对于企业来讲,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企业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二是讲求经营之道,把握市场竞争规律。讲求经营之道就是使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经营方针等,都要适应加入 WTO 以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符合我国企业以小制大、以弱胜强的要求。好的经营之道,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第一要树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理念。所谓经营理念,是指以企业远景为目标,包含了企业的使命、目标、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意识和经营思想等内容的一种体系化的信念。企业经营理念不仅反映企业的过去和现在,而且还指示企业的发展和未来,它从根本信念上、根本价值取向上为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提供导向。企业的经营理念实质是企业对外界和企业内部的宣言,它像人的大脑支配人的行为一样,支配着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现在社会比较重视的有船的理念,木桶的理念,100-1=0 的理念 , 狼的理念,老虎的理念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第二建立一个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创新机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不适应企业发展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企业机制创新,是振兴国有企业的关键。一要在市场机制上创新,特点是:完全市场化,对市场反应灵敏、决策迅速,实行扁平式管理。二要在用人机制上创新,特点是: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才国际化(即本土化)等。三要在分配机制上创新,特点是:彻底破除论资排辈,使贡献同收入挂钩。第三要有与全球化和企业目标相适应的经营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企业目标而确定的企业行动纲领,以及为实现经营目标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它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战略主要有经营战略思想,经营战略方向,经营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方针,经营战略措施等。企业战略的制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来确定并实施。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应具有长远的目的性,全局的指导性,竞争的对抗性和赢利相辅相成的风险性等主要特征。第四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方针。加入 WTO 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的信誉和社会责任。过去,企业成功的惟一标准是利润,而今天的成功标准是需要更多的关注社会的责任。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方针,就要从远处和大处着想,通过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以信为本、以信求利,企业才会保持长久繁荣,才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培育企业精神,铸造企业之魂。一个企业,一支队伍,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就会成为乌合之众。这个统一的价值观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特定环境中,由全体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形成的,它是企业在经济活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标志,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凝聚力所在。怎样才能培育一个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呢?从国内外很多成功企业的文化实践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企业领导人要有一个创新进取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企业家的人格化,企业精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家的精神。因此,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在企业精神的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企业精神要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化为职工的共同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第三,企业精神要个性化。企业精神的提炼要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特点、职业道德和职业的本质要求,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第四,培育企业精神要有战略眼光,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四是塑造企业形象,打造国际市场竞争利器。所谓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企业形象有三个基本要素:企业的外观要素,如企业外观环境、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职工制服等;企业的人员要素,如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价值观、行为规范、礼仪礼节、企业人才构成及其技术状况等;企业的机制要素,这包括企业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式等。当前国内外一些企业在塑形上主要是采取以下一些做法:(1)通过员工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塑造企业形象。全面提高员工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等内在素质,以及服装仪表、言谈举止、服务态度等外在素质。(2)通过品牌塑造企业形象。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市场,是饭碗,是效益。一个企业拥有了名牌,就意味着拥有了市场和商业利润,也意味着拥有了文化和无形资产。(3)通过服务塑造企业形象。今天,通过使顾客满意的、温馨的服务塑造企业形象也显得非常重要。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并且留住顾客,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满意度满足用户的需求,树立企业形象。(4)通过广告塑造企业形象。广告,是当今企业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好的广告,特别是产品开始时还无人知晓,不仅能起到营销、促销的功能,而且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5)通过优美环境塑造企业形象。环境形象是企业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表现,是企业的外包装。进入一个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环境美不美,会影响公众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和评价,甚至影响企业的整个经营业绩。营造优美的环境需要很好的文化设计,特别是视觉形象的设计,这样才能表现出环境的文化品位。同时,营造优美的环境需要广大员工的参与,自觉的遵守和维护。

五、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考。第一、我们这支队伍有着丰厚的文化基础。在铁道兵时期,我们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作为统一全体指战员和战胜千难万险的有力武器。因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作到了“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出

上一篇:英语诵读比赛活动总结下一篇:想和做作文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