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024-07-24

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共11篇)

1.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篇一

学校领导: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和输送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专业,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对学生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而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就更加显得管理上的必要性。为了加强学校对外的影响力,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为了学前教育专业更好的发展及品牌专业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规范管理。特提出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阶段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的申请。具体做法如下:

学校在第四个学期末,举行公开招聘会。

学生可以在招聘会上自由选择实习的幼儿园。

招聘会结束后,幼儿园必须将选定的学生名单报到学校教务科,并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协议时间至少为一年。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资待遇将由学校统一规定。幼儿园必须按学校的规定发给学生工资。工资为每人每月?元。幼儿园不允许私自降低或抬高学生的工资。

学生实习期间由学校派出专人进行跟踪管理。幼儿园必须按照常规管理和教学指导实习生,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定期向学校汇报学生的实习工作情况。

学生必须按照学校的规定在与学校签订的幼儿园做满一年,如有严重违反学校或幼儿园纪律以及中途离园者,学校将不予发给毕业证。

学生在实习期满后,必须持有幼儿园评价及盖章的鉴定表回校领取毕业证。

以上申请妥否,请批示!

文艺部

4月15日

2.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篇二

1. 调查与分析

1.1 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根据了解和调查,发现目前我院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1)实习生对准备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实习培训期间,要求不严格,不按时参加教育实习培训;(2)实习准备时间太短。实习前只留一周左右时间做实习前准备工作,对于实习生来说要在1周内完成各种实习前准备工作,时间太少,必然造成实习生匆忙应付;(3)培训内容单一。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口令和队列队形操练等训练,忽略了许多细节性的东西。

1.2 实习生教学方面的问题

1.2.1 编写教案和备课能力

教案的书写过于死板缺乏新意,课的内容系统性不强,对基本部分的内容比较详细,但对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内容过于简单;课的具体任务不够全面,组织教法没有针对性,实习生大多都是把在大学时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搬到中学体育教学中,不能结合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地运用有限场地和器材。

1.2.2 讲解和示范能力

通过对天水市五中21名、三中10名、一中4名实习生上课状况及与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访谈来看,35名实习生中讲解示范好的占45%,多数实习生在喊口令队列时声音洪亮,讲解能力好,就是对基本内容中抓不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不透彻,讲解不明确,使学生感到含糊不清。实习生在上课过程中如果是自己的专项,就能很好地讲解和示范。

1.2.3 纠正错误动作不及时

在学习体育技术动作时,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学生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而实习生在观察学生练习过程中站位不恰当,看不清学生动作或抓不住错误动作时,往往不分析主要错误动作出现在什么地方,不能关键指出错误动作的原因,仅采用什么动作是“正确的”与“错误的”来评价学生的技术动作。教师应抓住个别学生的错误动作,立即进行讲解示范,结果忽略了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不进行纠正,失去了指导作用,使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

1.2.4 保护与帮助不够全面

体育课中的保护与帮助是学生学习动作技术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的动作要领,同时也克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和身体方面的缺陷。在观察天水市五中21名、三中10名、一中4名及玉泉中学6名实习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实习生初为人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重视不够。

1.3 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重视不够

根据到实习学校的观察和实习学生的反应,一些实习生在上课过程中,只有实习生上课,没有指导老师,部分实习生上课前将写好的教案给指导老师看看,有的老师稍微给学生指出一些问题,让实习学生修改;有的老师没有看实习学生的教案就让学生直接上课,导致有的实习生甚至没有备课、没有写教案就上课。有些指导老师认为实习生来的目的就是替自己上课的,所以实习生一来就把课交给学生上,自己落个轻松。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学生、指导老师、学校三方面的问题。学生所学的部分理论知识不扎实,脱离了实际,编写教案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不强,对保护与帮助的重视不够全面,事先对中学体育教学情况了解不够;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重视不够,要求不严格,责任心不强;学校应加强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对教育实习的总时间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注重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2.2 建议

2.2.1 学校应加强对教育实习前准备工作的重视,针对实习准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并且增加实习准备工作时间。

2.2.2 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开拓学生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2.2.3 增加教育实习的总时间。教育实习时间应从原来的7—8周延长至10—12周为宜。

参考文献

[1]杨峰.新课程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实习的调查研究[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2 (2) .

[2]曾承志.体育教育实习生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报, 2006-22 (2) .

3.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 学前专业 ; 实训教育 ;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23-01

为了适应学前教育这门学科的特点,高校需认真面对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幼师的实践经验,为将来更好地培养幼儿园学生奠定基础,从整体上提高国家幼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一、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学生作为分析对象

1.学生就业观的问题。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在选择实习岗位的时候,都希望离家近点。学前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实习幼儿园的时候也不例外,因此选择的范围就被大大缩小,岗位也随之减少。另外,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实习期间或许不能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职位,比如幼师需先从保育员做起,这让他们面子上“挂不住”,同样的薪资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心理上难免会产生落差。

2.适应能力不强。适应能力差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学校步入社会,从学生成为一个工作者,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要面临许多问题。第一,对工作不能真正地理解,还停留在大学期间所抱有的幻想上,一旦工作上有点不如人愿,便开始抱怨,眼高手低,缺乏责任感,这也是毕业生工作变动性很大的原因。第二,学生不能妥善地处理工作中随之而来的问题。在这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遇到问题,对这个工作看好程度就下降,就想换工作;二是一有问题就会产生恐慌心理,不能冷静地思考,因此不能沉着应对,丧失积极性。

3.缺乏吃苦精神。这也是极其普遍的问题,学生时代是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时代,尤其是大学阶段,学生们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突然过渡到面临各种压力的工作环境中,难免会打退堂鼓,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吃苦。另外,幼师的职业特点又对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的工作比较细小琐碎,但却不能掉以轻心,不仅要负责日常的教学活动,还要管理孩子的日常生活, 毕业生往往不能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出现烦躁现象,甚至逃避。

(二)以学校作为分析对象

1.学校考核方式不完善。首先,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仍然设置课程或者仍有与毕业相关的琐碎的事情需毕业生返校解决,这样的安排其实很不合理,一是对学生的实习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二是学校设置这些课程往往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形式上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学校安排学生的实习,不是为了给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只是为了保证学校的就业率。另外,学校对学生实习效果的鉴定也存在很大的缺陷,评价方式具有局限性,往往以实习证明、实习日志等作为实习成绩的考核标准,不能起到很好的实习效果。目前,高校以怎样合理妥善的方式对学生的顶岗实习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学校考核标准不妥当。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是不在学校的,各方面的行为规范是根据所在实习学校来遵守的,但学校对毕业生的考核包括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和班干的评选依然是根据学校的标准,因此造成了“名不符实”的现象,学生的表现不能得到准确的评判,抑制了学生认真实习的积极性。

二、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系

毕业生的实习学校应予以更高的重视。各个管理层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一套针对毕业生实习的管理体系,包括学校领导发挥好领导作用,掌握全局;教务处负责与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关注学生的实习动向;教研室则负责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解决学生实习中遇见的难题。

(二)重视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对解决学生实习困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聘用教师上要除了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解决顶岗实习中毕业生面临的问题。

(三)加强实训教育

这是关键所在。通过在校期间对毕业生进行一些列的岗前实战训练,有利于毕业生提高解決顶岗实习所遇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毕业生在提供一系列的实训室。

1.婴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婴幼儿卫生保健是指对婴幼儿进行体格检查、日常护理、安全急救等的一系列活动,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上必须面临的一项任务。可见在校期间对毕业生进行这方面的培训的重要性。

2.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毕业生在学校模拟出的实训室里进行幼儿游戏与教学,可以让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熟悉下工作内容和环境,在实训室里毕业生可以进行真实的教学演练,比如为孩子示范操作玩具,开展幼儿教学活动,另外还可以安排幼儿进入实训室进行真实的教学,让毕业生更切身的了解幼儿的特点以便做出教学方式调整,对学生都大有裨益。

3.幼儿科学活动观察实训室。在实训室里可以陈列各种动植物标本以供毕业生观察,也可以指导幼儿观察。毕业生在亲身观察中,丰富了自身的知识,有助于增强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同时增长幼儿的见识。

4.幼儿艺术表演实训室。在实训室里,可以提供给学生各种乐器让他们进行各式各样的艺术表演活动,包括音乐、美术、舞蹈,为了增强表演的效果,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服装、道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前教育日益壮大的今天,对学前教育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教育部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前顶岗实习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随着教育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先进,学前教育的顶岗实习会朝着方向发展良好的。

参考文献

[1]韩曜桧;王莹.顶岗实习对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影响——以吕梁学院为例[J]. 新西部(理论版). 2015(10)

4.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篇四

浅谈带教护士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飞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

摘要:目的 探讨带教护士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选择在我院妇产科2006年3月—2009年4月进行实习的护生106例,进行问题因素总结,并根据具备问题因素数量对护生进行良次评分。结果 带教护士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因素包括素质因素、知识因素、观念因素、沟通因素、思想因素、法律因素,评价优等生20例(18.87),良62例(58.49),差24例(22.64)。结论 由于护生刚刚接触社会,经验不丰富,缺乏责任心,再加上就业因素影响,法律意识淡薄等,在实习中容易出现许多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使护生以高度的责任心与积极性投入到实习中,以提高自身水平、素质、质量为目标,为强大护理队伍而努力。

关键词:带教;护士实习生;临床实习;问题;对策

临床实习是由单纯理论知识向理论结合实际的转变过程,在护生的实习中可以通过临床实践实现护理能力[1-2]。但是在带教过程中护生都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护生的实习效果

[3]。本文就我院带教护士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处理对策。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妇产科2006年3月—2009年4月进行实习的护生106例。

1.2 方法 分析总结带教护士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护生存在的问题因素对护生进行良次评分。

1.3 评分标准 无或有一条问题因素的护生评为优,两条—三条为良,四条以上为差。2 结果

2.1 带教护士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因素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带教护士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因素包括素质因素、知识因素、观念因素、沟通因素、思想因素、法律因素,详见表1。

2.2护生评分 根据护生具有问题因素的数量,评价优等生20例(18.87),良62例(58.49),差24例(22.64)。

2.3 护生因素分析

2.3.1 素质因素 护生由于个人素质低下,娇生惯养成性,对实习的态度多是应付,没有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没有掌握护理操作与护理知识的欲望,主动性差,依赖教师,动手频率少,而且对新环境有陌生、紧张、抵触心理。

2.3.2 知识因素 护生在理论学习时比较死板,只会记定义性的东西,缺乏融会贯通,而且在学习时操作少,或是只针对模型操作,在实习时操作能力低下甚至无法下手,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融汇起来。

2.3.3 观念因素 多数护生认为实习的主要任务是输液与注射,不了解护理工作的广泛性,对患者的生活护理不愿从事或是机械进行,不了解护理的目的与护理重点,多数护生由于初次进行此类护理,容易出现羞怯的心理,匆忙完毕,护理不到位,护理效果差。

2.3.4 沟通因素 护生由于社会经验、护理经验不丰富,或是个别护生语言表达能力差以及性格特征影响,使护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低下,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使用语言技巧,语气生硬,使护患关系不融洽,不能及时的了解患者的不适以及病情变化,向主治医生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死亡。

2.3.5 思想因素 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医院对护士的需求量不大,护生对将来从事的工作预计不稳定,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护理工作中,缺乏定性与责任心,甚至出现工作懒散。护理培养模式对护生缺乏严格的护理特性,护生对护理工作缺乏全面的掌握,无护理重点。3 对策

3.1 素质因素对策 护生进入医院后教师热情接待护生,减除护生初到医院的陌生与紧张感。指导护生正确认识护理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明确专业职责,每一位护生都有强大护理队伍的责任。

3.2 知识因素对策 带教教师需选择高素质、理论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有高度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护士,在带教中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对护生进行知识讲解,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提高护生的感性认识。放手让护生参与临床护理操作,教师当助手或是旁观,提高护生操作技能。

3.3 观念因素对策 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明确带教护理项目,使护生认识到具体的护理内容。教师以身作则,遵循“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认识到护理干预的重要性,掌握语言技巧,取得患者的好感,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教师在旁观察,离开病房后对护生进行指导,避免在患者面前直接指导,尊重护生的人格,避免引起患者的不信任。

3.4思想因素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与思想观念的不断提高,护理模式也在不断转变,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具有操作技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与心理素质,适应护

理模式的转变。护理队伍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不断的更新变化,优秀的护生就是护理队伍的下一个成员。

3.5法律因素对策 带教教师要多学习法律,了解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并根据医疗事故与护士管理等相关调法律条例,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了解平时护理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法律矛盾,在临床工作中多加注意,可以防患于未然。对护生在岗前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讲解护理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法律纠纷,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明确自己的法律身份,护生的工作必须在教师的监督与指导下才能进行,不能单独或是自作主张进行护理工作,如果没有教师在场,出现法律纠纷由护生自己承担。提高护生的工作严谨度。

参考文献:

[1] 孙静,甲芝莲,王丽娟.护生临床实习中一般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 32-34.[2] 王静梅,段宝凤,张锐芝.规范化岗前培训对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 87-88.[3] 宋瑞英,吕巧英.新形势下实习护生的带教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

5.隔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篇五

隔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任何一种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出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更多的也还是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深深的体现着隔代家庭教育的烙印。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给教育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状况令人担忧。据相关教师反映:有相当一部分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有的隔代家庭学生在父母外出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的限制,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另一方面,部分儿童在农忙之季还要帮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干活,学习时间少。此外,祖辈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很少督促孩子学习。同时,部分隔代家庭教育儿童,在家很少学习,放学回家后,大多数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或玩耍,爷爷奶奶也不管他们。

(二)心理健康问题。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而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它是当孩子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孩子对周围人产生的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这种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作为“看护者”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而形成的。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

(三)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比如,他们有的为人处事带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究其原因,孩子不是天生品德不好,而是由于后天的管理和教育失范的结果。留守儿童长期与祖辈一起生活,虽然农村老人接受了传统的中华教育美德,但总的来讲,隔代教育对孩子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缺乏可行之处。

(四)安全问题突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在2-5岁之间,也就是还处于学龄前阶段。对于家庭条件稍好的儿童来讲,他们此时也可以与其他的同龄儿童一样背上书包,在幼儿园学习玩耍,为之后的学习作准备。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儿童来讲,八九百元学费不是其监护人所能支付的。因此,他们不得不整天与祖辈在一起,但祖辈除了照顾孩子,还要从事繁重的农活,为了达到孩子、农事两不误,祖辈一般选择自己走到哪里就把孩子带到哪里。因此,孩子的许多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在该村,土地多为山地,大部分的耕地之间坡度较大,极易出现滑倒摔滚现象。这种地理特征对于生理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五)价值观偏移。当今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部分打工者急切改变现状的心态迅速膨胀。虽然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关注较少,但内心仍有一种负疚感。因此,对孩子采用纯物质方式进行补偿。在此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金钱的数目增多,使用的自由度也逐渐提高。这就极易形成孩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者素质不高,教育意识不强,责任心淡薄

1、从直接监护人来看。作为孩子直接监护人的父母,他们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自己件进行选择时,往往选择前者。当然,面对生活的压力,这是他们不得以的选择。但无论怎样,它都造成了一种结果,即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成长,接受隔代教育。将孩子的监护权转移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2、从临时监护人来看。与留守儿童在一起生活的隔代监护人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肤浅。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3、从学校教师来看。当前各中小学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下,盲目追求“质量”,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问题很少顾及。而且由于有些教师缺乏相关的教育技巧,根本无法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和误区。再加上老师的工作任务重,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又多,也不可能关心到所有的学生。

(二)缺乏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

1、从政府方面来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基层组织如教育局、妇联、村组织等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还极为不到位甚至是欠缺。调查发现,在该村,其基层组织还未注意过这一现象,或者说根本不将其视为一个问题。

2、从学校方面来讲。由于其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教育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1、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活动,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很难有时间回来看望子女。他们一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子女联系,所谈论的话题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叮嘱孩子听话,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思想道德状况。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变幻不定,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很可能会变得暴躁、古怪。

2、临时监护人与孩子间缺乏沟通。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不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祖辈间的代沟也使他们缺少有效的交流,孩子心里有话,受了委屈都不愿和他们讲。尽管祖辈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们毕竟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

3、孩子的父母、临时监护人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调查发现,这三个教育主体间交流甚少。调查结果显示45%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从未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不知道孩子的老师姓什么,也从不去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等等。

对策及建议

(一)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延伸学校教育范围。一般而言,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渠道之一。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1.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时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了解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应鼓励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

3.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老人的实际,照顾农村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改进家校联系方式,因人制宜,更多的采用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如进行农村家长会,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三)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者本身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树立好榜样作用。

2.家长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把孩子接到务工地入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家长应该通过多打电话、多写信等方式询问孩子的情况,及时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明白孩子的近况,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3.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6.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篇六

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的衔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纵向教育关系,我们不能把幼儿园的教育等同于学前教育,把教育更多的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对能力的培养,使幼儿的知识和能力往往相隔离,从而造成新生入学,对小学学习生活产生种种不适应情况。为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幼小衔接的概念、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关键词:幼小衔接

教育

问题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幼儿园关注小学情况多一些,小学则不关注幼儿园形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二、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联系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1、在学习生活上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丁丁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

2、在人际关系上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学习、生活,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教授知识,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10分钟的时间小朋友们上个厕所就没有了,更别说和同学们交流了。

3、在教师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上

幼儿园教师较重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小学教师较重视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如:小学一年级美术课程的展开,首先授课教师先把教材中的四幅卡通故事画按照顺序说了一遍,然后又把已准备好的一幅范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课堂纪律很好,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画老师的范画,从他们那股认真劲来看,总担心自己画得不像。可是,有一位旁听老师发现坐在他身旁的一位男同学却按自己的想法,画了一幅跟老师范画不一样的画,他认为,虽然没有其他同学按照老师范画画的构图完整、色彩鲜艳,但也别有一番“童味”,小男孩满怀希望把自己的作业拿到讲台给老师看看,只见老师右手接过孩子的画,语调不快不慢地说:“画的比例不对,颜色不好看,不怎么样,但可以给分,就给你65分吧!”可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一定会给予恰当的肯定及表扬,并积极鼓励其他幼儿向小男孩学习,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忽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1、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

许多人都简单地认为提前学些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而有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等。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的休息。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图案色彩、生动的游戏等。如:学习6的组成,幼儿园应首先运用直观形象的猴子演示6只小猴子分两组爬树的几种方法。第二步又运用数字卡让幼儿进行6的组成操作,待幼儿掌握后第三步运用红花数字头饰让幼儿做找朋友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然而老师却采取口头上说出问题来,让幼儿自己在脑海中去想6可以由什么组成,缺乏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讲完后还要求幼儿做作业,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

2、幼儿园的小学化,也源自于家长的要求

有些家长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要教会孩子汉语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家长当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于是随波逐流。当然这是不符合幼儿刚刚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特点的。

3、新环境的改变使刚入学的孩子难以适应

刚入园的幼儿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老师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的活动逐渐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复习、预习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书面语。刚刚由大班升入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受到影响,由于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协调工作被忽视,新生入学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出现种种逆反心理。

(三)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注重于片面的、局部的衔接。这主要表现在:

1、在衔接的时间上

只注重开始于大班末期,截止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忽视了整个学期教育阶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远远不够。部分家长或教师在衔接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儿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突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还使幼儿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2、在衔接的内容上

注重于智育的衔接,尤其是对大班幼儿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衔接,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怎么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这种片面的、单一的衔接内容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使幼儿很难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四)家长教育理念落后,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

1、孩子知识的培养

有些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甚至有的家长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例如:一位幼儿的妈妈每天在空闲的时候都教幼儿背唐诗宋词、背故事、学写字,但从来不让幼儿玩玩具,也不让幼儿参与劳动实践。这种只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孩子兴趣开发和能力培养的行为,实属拔苗助长,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可能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刚入学时感觉很轻松,老师教的都会,于是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许多孩子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出现“厌学”等问题。

2、孩子自理能力的薄弱

我在暑假实习期间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集体生活,整天都和老师在一起,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入厕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动作慢、能力差,必然会影响他的学习。

四、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注重幼儿园与小学双方的配合

以往大家都把幼小衔接问题归结为幼儿园,于是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其实衔接应是双方的,应注重幼小双方合理的配合。

1、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要适当调整大班课程,构造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

2、小学方面

小学也应到幼儿园来了解一下幼儿在幼儿园都学了些什么,多开展一些幼小学生互动的活动,在幼儿刚入学时,有意识的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当地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合理调整一年级孩子的作息时间,适当的控制作业量,遵循孩子的发展特点,逐步过渡。

3、加强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联系

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经验,设置出合理的课程。如:幼儿园和教育学院附小共同进行了“有趣的影子”这一单元活动研究。幼儿园在开展“有趣的影子”活动时,用游戏渗透有关影子的知识,以抓影子、藏影子等游戏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活动游戏性强、幼儿探究的兴趣高,但是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发现影子的过程跳跃性很大,指导目的性不明确。小学在开展“有趣的影子”活动时,设计了研究影子产生原因,根据影子的变化作记录等几个环节,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有关影子的原理讲解得明白易懂。但是学生们探究不够主动,活动形式不够丰富。通过“幼小”合作教研,对幼儿园、小学双方都有很大的启示。于是经过反复研讨,根据幼儿园及小学儿童的认知经验,确立了幼儿园与小学开展影子单元活动的目标内容,并在活动形式和方法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二)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幼小衔接,重视幼小的协调工作

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理解幼小衔接的真实意义,不能把幼儿园教育等同于学前教育,一味地进行灌输性教育。

1、在教学活动中

从小班开始,找准“教与学”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一节语言课幼儿园可采取游戏、歌唱、绘画或其它的等形式来教学。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倡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在一日生活中

培养幼儿谦让、合作能力等,到了大班幼儿园和小学则应一体化。还有在一日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如:孩子上小学后,会面临不同的学科,每天会带不同的作业回家,为帮孩子树立任务意识,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及幼儿的发展情况每天适当的给幼儿布置任务,如:收集资料、回家帮助妈妈扫地、洗碗、擦桌子、倒垃圾等,使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情!”树立规则意识。

3、在环境创设中

被称为幼儿的“第二位老师”的“环境”对幼小衔接教育的作用,当然是不容忽视的,小学应重视其环境的创设,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例如:环境的创设与主题内容相结合,注重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和可操作性。预设辅助教学墙饰为:主题公园(本学期预计创设《我要上小学啦》、《团团圆圆(熊猫)》)活动。预设区角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区、建构区、棋战区、表演区、体育区、种植地。引导幼儿清楚地知道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激发幼儿的光荣感、自豪感,鼓励幼儿与其他人接触交流,利用集体活动,让幼儿知道自己是几年几班的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小学教师也应多了解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以便于更好的让幼儿度过不适应期。

(三)幼儿园应做好全面的教育衔接

1、在时间上

幼儿园应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在幼儿刚入园时就应加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从某方面来看,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幼儿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幼儿入小学的特殊准备。

2、在内容上

我们不能把早期教育当成知识教育,也不能只注重智育的衔接,要注意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选择学习内容上,一定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的,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产生成功、自豪的体验。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如:“走迷宫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树立空间概念,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为书写打好良好基础,同时,我们在为孩子提供不同的迷宫图形时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有色彩到无色彩等慢慢过渡到幼儿自己设计迷宫图和游戏规则,通过一次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并产生主动探索、参与新活动的兴趣。对智育的衔接重在把握一个“度”,衔接教育不等于提早教育。而衔接的教育更应该是多元化的,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一切从幼儿出发。

(四)幼儿园、小学及家长都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1、幼儿园和小学应做好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幼儿在家时间是最多的,因此与家长的接触也是最频繁的,家长的教育理念往往制约着幼小衔接的开展。因此,纠正家长落后的教育理念是刻不容缓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长也从注意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幼儿园和小学都应重视做好家长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衔接措施。让家长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

2、家长应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励,使他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持到底。如: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家长要耐心给他分析原因,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要用肯定的语气对他说:“你一定行的”。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又如:给孩子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自己整理房间,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擦桌子、扫地、拖地等一些小事。

7.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

1. 培养时间有限, 政治修养相对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基本为两年至两年半, 经过一年培养成为积极分子, 一年的重点考察发展为预备党员, 他们虽然经过党校培训学习, 初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但对党的理论知识和重大文件精神学习不够透彻, 难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2. 现有的机制体制让党建工作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力不从心。

面对每年大量增加的学生党员, 高职院校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业务提升、经费保障等方面没有与时俱进的加强力度, 对于毕业党员这一特殊且不能忽视的群体, 党务工作人员想加强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教育、指导、联系又没有专人负责和经费保障, 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致使一些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基本上属于放任状态。

3. 毕业生党员顶岗实习较为分散且流动性较大难于管理。

高职院校鼓励学生校外顶岗实习, 积极投身到社会实际生产工作中。在这段时间里, 毕业生党员容易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一是毕业生党员在校外顶岗实习变更了手机号码却没有及时的通知支部或联系人, 致使在出现状况时联系不到党员本人;二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毕业生党员更换实习单位频繁, 支部不易通过实习单位了解毕业生党员顶岗实习的工作情况;三是毕业生党员校外顶岗实习, 地点分布全国各地, 支部不易组织民主生活会和进行实地走访考察等。

4. 社会各种因素对毕业生党员的影响导致作风意识不强。

毕业生党员步入社会后, 因为工作环境、经济条件等不断地变化, 社会经验不足, 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 常常表现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弱点,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容易因心理准备不足而导致行为失衡。同时, 接触到的人和企业文化, 不再像校园环境那样“单纯”, 更加注重实际和自身的发展, 使有的党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凡事对自己有利就做, 无利就不做, 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脑后。学校惯于集中上课、统一实训的教育管理方式, 方式简单, 针对性不强, 忽视了毕业生党员的多元化需求, 使他们在任其发展的自由环境下难以适应, 有的党员开始对理想信念产生困惑, 对社会中一些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问题认识模糊等。

5. 顶岗实习单位体制对毕业生党员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导致组织观念淡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 高职院校结合社会需要培养人才, 因此合资企业、私企、个体等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6. 顶岗实习过程中受挫, 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由于市场经济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 在当前与日俱增的毕业大军中, 我们很多毕业生党员都因不同原因心理受挫。目前的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多实行聘用制或合同制, 往往只注重其工作能力、工作经验、工作业绩, 很少看重毕业生的政治思想、政治追求、政治表现。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1. 加强离校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 组织纪律不能放松。

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社会阅历简单, 都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面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曲折和挫折, 容易出现政治敏锐性不强, 缺乏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从而导致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牢固,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

2. 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纳入毕业生党员教育指导的范畴。

当前, 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了解, 但作为考查科目的学习, 学生往往不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也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 有针对性的做好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指导工作。

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指导, 不只是基层党支部的工作, 更是整个学校发展的规划。支部要通过民主生活会给毕业生党员分析形势政策和社会需求, 帮助他们认清毕业生的增多与就业机制的转换、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 正确面对实际,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4. 加强毕业生党员的心理疏导。

当前, 许多高校党组织考察学生党员时特别重视政治热情、学习成绩和奉献精神, 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上, 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 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 而其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

5. 建立健全毕业生党员信息管理。

针对毕业生党员顶岗实习分布散、流动性大的特点, 有必要在离校前做好毕业生党员所有信息登记, 包括:家庭地址、家庭电话、手机号码、QQ号码、邮箱、个人基本情况等。

6. 建立毕业生党员就业指导机制。

基于目前毕业生党员就业出现的各种问题, 支部要建立毕业生党员就业指导机制。 (1) 入党介绍人要继续对已发展的党员负责, 因为入党介绍人熟悉毕业生党员的个人情况和思想成长, 可以更好的指导毕业生党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步入社会的各种准备。 (2) 关心毕业生党员顶岗实习过程, 定期有专人做好联系跟踪, 及时掌握他们的具体情况, 做好各种指导和帮助工作。 (3) 鼓励毕业生党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 如创业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也为他们实现就业拓宽途径。 (3) 加强与实习企业党组织或人事部门的沟通交流, 共同关注毕业生党员的成长。 (4) 与专业指导团队密切配合, 进行可能性的实地走访。 (5) 灵活使用各种通信方式进行实习管理。支部对毕业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 通过电话、短信、QQ、邮件、微博等与他们能够保持联系, 在尽量不和实习单位时间安排冲突的前提下请毕业生党员回校参加党组织活动、民主生活会。

总之, 毕业生党员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不容忽视的群体, 他们在校是同学们行动的楷模, 是学习的榜样, 进入社会他们也应向社会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成为各行各业各岗位中的优秀分子。

参考文献

[1]聂海.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8) .

[2]陈洁, 姚玉玲.新时期下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管理[J].魅力中国, 2010, (32) .

8.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 保育实习 学前教育 存在问题 教育策略

现代保育观认为,保育即保护、抚育、教育,具体包括对幼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保育,是成人为幼儿的生长与发展提供必需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照顾和养育,以保护和促进幼儿正常发育和良好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实习环节,保育实习要求学生把幼儿卫生保健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运用于幼儿园实际保育工作中,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保育观、儿童观,掌握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具备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能力,继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一、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保育实习现状

我院于第二学期开设了专门针对学前生理卫生保健(或称学前卫生学)理论课程的实习课程——幼儿园实习(保育),采用集中方式入园实习2周,让学生在园中通过见习、观摩、操作、实地体验幼儿园保育工作,达到建构对保育的理性、全面认识,培养学生保教结合之意识和能力,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笔者在担任学前生理卫生保健课程教学的同时负责学生保育实习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为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保育能力及提高有效实习效率,笔者主要从实习组织者和实施者两个角度就保育实习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策略探讨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完善保育实习工作。

二、学前专业学生在保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保育实习内容设置较多,学生保教结合能力较弱。

保育实习内容的设置是从学科要求出发,涉及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一日活动各环节保育技能操作和要点记录,包括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中的保育;全日健康观察及个案健康观察及观察记录、儿童常见意外事故、传染病等调查和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等,内容繁杂。学生一方面为了完成繁重的实习任务,填写实习手册,另一方面要应对入园工作环境的调适,在较短的实习期内很难把握实习的全面性及重点,也很难发现及掌握保育和教育结合点,同时容易对保育工作产生偏离认识。

(二)集中实习方式带来经验总结不足和弊端。

集中实习方式能迅速让学生获得保育工作的直接经验,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及保育内容,同时增加与幼儿的经验,但实习一天下来大都疲惫不堪,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分析梳理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经验。这些经验若不能及时梳理,那么实习过了就忘了,不能真正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专业能力发展不容易被“看得见”。

(三)“应然”实习要求与“实然”实习内容存在差距。

“应然”的保育实习内容是根据学前生理卫生保健课程要求而制定的,要求学生掌握保育工作的同时形成保教结合的意识及能力。幼儿园分配实习任务时因考虑学生自身经验不足、幼儿园实际工作安排等原因先安排基础保育工作,如观摩、清洁消毒打扫、照顾幼儿等。通常实习生都会花费1~2周的时间熟悉幼儿园日常常规及熟悉班级幼儿,但当这些工作上手时实习快结束了,实习期大部分做的基础工作会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幼儿园保育工作就是帮忙打饭、清洁打扫、给幼儿穿衣梳头发、带领幼儿解便等,很难真正树立保教并重的观念,这与最初实习目的的初衷是有违背的。

(四)教师指导力度需加大。

一方面因学生自身保育能力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导致幼儿园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负责保育工作,学生实习内容大多停留在保育表面工作,这样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实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学院指导教师因教学与实习指导时间冲突等原因,进入现场指导时间与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实习中产生疑问而得不到及时解答。

(五)实习效果待强化。

实习效果体现在学生对保育的认识和保育能力的提高方面。然而,即便通过实习,仍然发现学生保教意识中“教”的意识薄弱,在学生实习报告中,大多流于工作介绍,而少于问题发现及经验提升,导致学生保育能力不易“看见”。

三、提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保育实习成效的途径

(一)加大专业理念引导力度。

加强在学前生理卫生保健课程中对保育观的理念引导,让学生在思想上具备对保育的全面科学认识。现代保育观,就是对幼儿进行保护、养育和教育,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二)加强保育技能训练。

有效利用及发挥校内实训室功能,学生在正式进入幼儿园实习前,具备一定的职前准备能力,包括对幼儿园实际保育工作的初步认识等经验准备,技能准备(包括基本清洁消毒技能、幼儿常见意外事故处理及疾病预防措施训练等),让学生不带着恐惧、担忧、迷茫的心态进入实习阶段。

(三)问题探究实习模式的预想。

1.实习方式。以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配合,集中实习聚焦于核心能力把握,如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保育要点。分散实习则主要通过见习、观摩等方式就幼儿问题心理行为、个案观察护理等内容提高能力。

2.实习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问题探究模式进行保育实习。让学生采集现场实习的问题,合理调配实习与问题探究时间,教师给予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模式让学生带着学科问题、现场问题或学术问题进行实践操作,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保育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及调整,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专业素养。

(四)加强教师专业实习指导。

一方面在实习之初,学院应与幼儿园就实习内容及要求达成一致意见,落实园方实习指导教师,加大指导力度。同时加大学院自身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力度,围绕问题探究模式程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及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方法策略支持。

在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亟待探寻适合学生实际并提高保育实习成效的保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树立科学全面的保教观,激发学生参与保育实习热情,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保育能力,共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9.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篇九

姓名:

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起点与基石,也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就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现当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升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分析问题,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多环节共同推进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问题的解决,为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利借鉴。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育管理 问题 策略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问题受到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学教育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当前,小学教育和小学校园里的教学、管理乱象纷呈,甚至出现诸多家长和学校的矛盾以及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亟需通过不断完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和体制加以解决,在增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小学教学水平、融洽师生关系、家长与学校的关系等方面作出改进,从而真正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求学的第一阶段,作为启蒙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激发创新意识和开拓性思维。教育乃兴邦之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教育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就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学生今后的发展。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成为关键问题。根据现在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并不完善,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五个突出问题:

1、数量不足,尤其在一些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的村小、教学点,严重不足;

2、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在头半年或一年内,流动性最大;

3、老龄化严重。不少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在45-50岁,一些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的平均年龄已达50岁,甚至五十三四岁。教师的补充、更新迫在眉睫。因此乡村教师是当前我国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短板。虽然有国家每年的“特岗计划”扶持,但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学校的需求。严重影响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二)教学和管理观念落后

现在许多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极少,由此带来的一个必然问题,就是知识老化、教育观念更新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足;这就导致很多现在当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很难在这些师资缺乏的地方传播和实施。

(三)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在在农村小学只有镇上的小学和中学才具备多媒体等相对完善的教学设施,但在村小很难让教师经常接触到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教学设施。因此在教学质量上或许会出现偏差。

三、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质量,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尽量提高乡村教师待遇问题,还应多措并举,使乡村教师得到全社会应有的尊重,便于更好的留住这些年轻教师扎根于农村教育教学。{二}提高教师教学和管理观念

1、创设环境

通过理论学习,明确校本教研的目的意义,建立每周一次的教研制度,在语、数学科中聘请资深行家担任辅导工作。外语和综合学科由本校教学骨干带领开展教研工作。学校有计划地对各学科组长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以互动形式交流各学科校本教研工作,以便取长补短。如各科开展的说课、案例分析、一课一评等活动。在强调校本教研的今天,语、数、两科教研组比较注重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各组教师集体投身于新教材的研究当中,人人上实践课(借教材,借班级),设计教学片段,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讲评,既带动了教师理念上的转变,又让教师教学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充分体验到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由此学校为教师们创设了校本教研的环境,使教师人人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从而改变对校本教研的陌生感。

2、课堂教研

开展校本教研归根结底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上作分析研究。全体教师围绕着研究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学校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行教材分析,探讨教法,研究如何让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得会,并设计教学环节,让教师们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还要引导教师收集和记录自己的教学案例,如富有动感的精彩教学片断,令人回味无穷的学科活动,以及感到棘手的或不成功课的典型案例等,作为资料研究分析。对于一堂成功的课,要研究究竟好在哪里,通过交流领悟到教师在教法、学法,导向评价和学生参与方面的独到之处,促进听课教师加快自己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教学理论。

3、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研组往往把教学反思作为重点来抓,因为有了自己的反思,教师成了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员。引导教师展开平等、坦诚的心灵对话和思想上的碰撞。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教师既是问题得发现者,又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和研究者,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教学水平。学校通过各种教研、外出培训等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三)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含教学设备和教学氛围两大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习兴趣,更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在小学教学管理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创建和完善。现在我从教学设备和教学氛围这两方面进行一一分析。

1、教学设备的配置应全面适用。

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进行很多的课外活动,教学设备如果配置不全面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校会尽量去配置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教学必备设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这样不仅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随之提升。

2、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第一,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着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以趣开头。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

第二、讲究提问的方法。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

一个和谐的班级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争取为学生创建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

素质教育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其变革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传统教育观念很难转变等,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管理中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0.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

郭玉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同的家庭形态、不同的教养态度、不同的对子女的期望值,特别是不同的家长素质,对于形成孩子最初的人格、体格和智慧以至孩子一生的成长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好下一代,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每位家长都期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现在的年轻父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都能跟上步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但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份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爱子乃人之天性。”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孩子感受到爱的情感时,就会得到精神上满足,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爱又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但是爱不得法,对孩子过份溺爱, 孩子的一切需求,家长都竭力予以满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长此以往,使孩子变得孤傲、冷漠、自私或者怯懦。孩子成人之后不能吃苦,意志薄弱,经不起任何挫折,独立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遇到问题束手无策。

(二)期望值过高。很多家长自己小时候成长环境不好,有遗憾、期望力图通过孩子予以"补偿”,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兴趣,逼迫孩子在课余学英语、钢琴、绘画、舞蹈等各种技能,相当一部分家长通过强权向孩子施压要求孩子“博学”、“争优”,一方面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另一方面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孩子越优秀,越能证明自己教子有方,比别的家长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各类“速成培训”、“培养计划”,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三)重智轻德。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智育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通道。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不惜花重金请老师补课,购买大量的参考书、习题集。考了高分父母眉开眼笑,给予各种奖励;成绩考不好便会受到各种责罚。同时事事都替孩子包办。有许多孩子上了高中,自己的衣物都不会洗,家长也不让他们做。许多家长把本该孩子承担的责任一概揽到自己身上。他们亲手把一条重要的原则“孩子是家庭的成员,应该尽一份义务”埋葬掉了。其实孩子学习,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性格、毅力等。

(四)由失望而暴力。家长对孩子的暴力大多是在溺爱之后、失望之余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家长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这种情况在文化层次不高和失和的家庭中比较多见。有些父母性情粗暴,当孩子成绩不好,行为不对时,不是帮助孩子查找原因,而是以自己的心情、好恶作为是非标准,采取打骂的“暴力教育”方式,从拳打脚踢开始,发展到棒棍相加。有些家长把夫妻矛盾酿制的不良情绪反复发泄到孩子身上,使孩子身心受到摧残。

(五)过份托教。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使得很多事业型的家长特别是一些经商的家长,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而采取委托的方法,把孩子托付给亲戚、保姆、朋友、老师或爷爷奶奶,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也同时托付给了别人。这种行为给孩子造成了心理缺憾和早期教育的缺失。

(六)宽严不一。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宽严尺度不一,导致父母一方管一方宠。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非标准、做事原则讲得头头是道,可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另有一套,说归说,做归做,言行不一;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七)以自己的不良言行影响孩子。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灌输一些诸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恶扬恶”甚至“缺德、损德”的“自我保护”之道。这类家长为了狭隘自私的自我利益保护,对待他人疾苦、弱势群体所持的“漠然不关心态”和“虚伪冷漠状”,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有些家长在碰到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指责他人过多,检讨自己不够。甚至为了一点小纠纷带着自己的孩子对其他孩子大打出手。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孩子自私自利、损人利 2 己、唯我独尊、明哲保身和野蛮堕落欲望的培植、发展和放纵,是对孩子错误的推波助澜,也是造成孩子人格矮化和理想缺失、道德沦丧的根源。

二、解决对策的初探

(一)、加强系统工程建设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处女地,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小天地,社会是孩子受教育的大学校。家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协调配合。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通力合作,教育要做到相辅相成。不要个打个的鼓,个吹个的号,做到步调一致,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家庭毕竟是社会的细胞,它无力阻挡社会所形成的大潮流。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作用,使一些出生在高干家庭的孩子,比过去纨绔子弟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有失误的地方,同时更不能否认社会阴暗面的东西对他们的侵蚀,也不能否认学校的教育有失策的地方。因为孩子一上学,老师就取代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在群体效应的作用下,老师的影响力很快就超过家长。老师的言行是学生最好的道德标尺。共同做好强制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二)、当好第一任教师的角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

马克思说:“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父母的言行,偶有不慎,即生弊端。”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人格的力量当好第一任教师的角色。这是搞好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父母的行为和自身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给孩子以示范作用的影响。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去教育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有的父母没有文化或文化很低,可以说在文化学习上一点忙也帮不上。但是他们重点是在家庭气氛上,家庭风尚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教育孩子。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视野里。父母的思想品质都会在孩子的举止言谈中清清楚楚地反映出来。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导向作用。随着孩子的成长,眼界的扩大和本人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他们爱父母,是因为父母具有值得效仿的道德面貌。这也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先决条件。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关键

家庭教育也是一门学问,所以有一个教育方法问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普遍缺乏的是赏识教育方法。有的家长过度指责,批评孩子。特别学习暂时差一些的孩子,经常受到家长的指责,“笨蛋”、“最差”、“不可救药”等等;有的家长对孩子诱导不耐心,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大加训斥,甚至拳脚相加,粗暴的打骂,使许多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挫;有的产生了自卑情绪。自暴自弃,感到活着没劲;有的产生轻生的念头,走极端采取自杀,酿成人间悲剧;有个孩子数学考试得了99分,高高兴兴地告诉父母,想让家人共同分享喜悦;哪知道父母冷冰冰地说一句:“没有打满分有什么可骄傲的。”在父母的重压下,有的学生患了“强迫症”凡是要求完美,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不少学生小小的年纪就患上各种心理疾病。追究原因之一,家长对赏识教育不掌握。赏识教育是帮助孩子在困境之中树立信心,让他们记住“我能行”、“我会成功”,帮助他们树立成功意识,激励孩子进步,使孩子在认识自己,解放自己,走向成功的潜意识中觉醒。家长要做一个合格的园丁,对孩子的教育要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各个环节。因此,要求我们作家长的对孩子要学会理解、学会暗示、学会引导、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提醒、学会激励、学会督促,使青少年在一个比较好的空间里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四)、合理的智商开发,是培养孩子成材的重要举措

开发智力是无价之宝,教给知识是有价之物。中国的近代历史证明没有科技,一打就跨。一个人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只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内存是裸机,势必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好切入点对孩子进行智商开发至关重要。

一是要及时开发。切勿错过最佳契机。一旦错过教育的良好时机,效益递减。二是合理开发。不要违背教育规律。要做到循序渐进,从低级东西开始学起。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教会学习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三是选择开发。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素质,不要脱离孩子的自身素质的客观基础,不要教儿童智力难以接受的知识。要选择对孩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学习内容。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不能要求刚解决温饱家庭,购买昂贵的钢琴对子女进行智力开发。因为,社会是一部大机器,人才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孩子的培养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有从众心理。

4(五)、德育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当前,过度地重视智育,“惟文凭是举”的人才观等错误认识,统治着一些家长的思想。忽视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现象较为普遍。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育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把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器人’。”家庭教育不能顾此失彼,注意全面教育的协调性。那么,从何时开始培养孩子的德育品质?可以说越早越好。因为幼儿的中枢—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由于这种可塑性,使儿童特别容易形成各种习惯。也较容易接受周围人们好的和不好的影响。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作家长的重要任务。只有帮助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最佳的选择。总之,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烦恼和困惑,作为家长,平时应该经常与孩子一起去游玩,与孩子一起学习,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转换角色,俯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就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向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11.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教育 顶岗实习 学生培养

顶岗实习是学生熟悉社会、开阔视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在驻厂带队时也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学校、企业的和谐稳定,特别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职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住宿条件较为艰苦。大多是10位学生一个房间,房间内没有桌子椅子,只有一个卫生间、洗漱间,学生每天洗漱、上厕所、洗澡都要排队,生活较不方便。

二是伙食条件比较一般。地域的饮食差异和消费水平差异,同样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是工作时间普遍过长,不习惯倒班。大多为12小时工作制,即两班倒工作制,每个星期休息一天。

四是同工不同酬,学生心理不平衡。

五是生产强度较大。因为是操作机床,需要站着上班,学生需要时间来适应。

六是从事的是简单劳动,做重复的工序。工作比较单调枯燥乏味,学生难以适应。

七是部分学生怕苦怕累。心里想着逃避工作,工厂的管理人员也比较严格,导致部分学生和工厂的管理人员有较多的矛盾,影响工作稳定。

二、解决中职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认真做好学生入厂前的准备工作,协助企业搞好培训

为了缩短学生初到新环境的适应期,要为学生着想,做好前期工作。比如事先安排好宿舍,帮助学生办好厂牌、饭卡以及银行卡等各种证件。同时,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安全等上岗前培训,进行公司规章制度、安全知识、消防知识、现场管理、岗位操作知识以及请假制度和工资发放制度等有关培训。

通过企业培训,让学生充分熟悉企业基本情况和企业文化。理解什么是企业的精神、什么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主人翁精神,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

2.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

学生从校园环境过渡到现实工作环境,许多地方出乎学生的意料,比如宿舍与车间距离远、饮食差异、工作环境(热、噪声大)、工作时间长等都让在温室里长大的学生短期内不能承受。有些家长不能理解学校的做法,不忍心孩子吃苦受累,不支持学校教学过程实习的做法,甚至要求让孩子回家等。特别是初入企业的几天,学生思想波动较大,随时都有离企返家的念头,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为留住学生,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如下工作。

(1)想方设法为学生排忧解难。实习带队老师要经常了解实习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思想教育,及时汇报和处理实习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协助实习企业安排好实习学生的生活。比如部分学生上班后感觉比较疲劳,有请假、换岗位、换企业、想回家等的念头,经过老师的教育引导,学生甩掉了思想包袱,坚持留了下来。

(2)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心,详细记录学生的相关情况。比如收集宿舍表、体检表、工号、岗位、学生流失情况(按班级、按时间)并及时向专业科和学就科作书面汇报。一方面,单独找思想波动大的学生聊,耐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明确告知学生,要学会承担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他们了解学生的弱点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差异,让学生家长主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针对学生思想波动较大的情况,晚上召集学生干部开会,鼓励学生干部积极面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起模范带头作用。平时要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思想上的问题。

(4)狠抓安全教育。为了避免发生安全问题,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每位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在工作中,时时处处提醒实习学生按照企业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求学生对校友、员工说话要和气,行为要文明,待人要礼貌,学会尊重,避免发生摩擦;要求每位学生树立起自我保健意识,有病及时到厂医院就医,做到预防为主,减少疾病的发生。此外,每天要坚持早晚巡查宿舍。

(5)协调好各方关系。当好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经常与学生交流,定期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和班干部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学生和企业间沟通和反馈,多做实际工作,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使学校和企业和谐合作。

上一篇:泰州旅游发展下一篇:雾霾的危害作文2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