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堂好课

2024-08-27

如何设计一堂好课(精选15篇)

1.如何设计一堂好课 篇一

如何评价一堂好课论文

摘 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课时评价是指一节体育课当中对教师、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过程的“好”与“坏”进行评价。由于对评价的标准不一样形成了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的标准。经常会出现一堂课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的情况。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为主题,对评价的标准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艺术;学习成果

一、一堂好课的组成因素

一堂好课是以身体练习体验的好坏来决定的。身体练习的体验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体育学习体验过程,承载着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形成、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的培养等体验活动的生成来实现体育的学习目标。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获得良好的身体练习来满足体育学习的需求便是一堂好课的决定因素。那么,有哪些身体练习体验的条件呢?

1.真实的学习过程

良好的体验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当中,体验的情境越真实,体验就越深刻。体育课体验的情境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场地器材来设置的。因此这种体验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只有在真实的身体练习情境下学生才能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主动地完成相应的身体练习任务。在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形式主义的作秀课,这类课往往只表现出教师的一面,没有把学生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损害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体验。真实的体育课堂应该是: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2.适宜的学习方式

在体育课上学生如何去学习成为评价一堂是否好课的另一个重要条件。现在体育课常用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体验性、接受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但大多是以体验学习方式为主线的`学习方式组合。那么,怎么在课堂里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呢?首先要看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进行的是什么活动,需要看示范、听讲解那就要用接受性学习方式,需要模仿练习就要用自主性学习方式,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就要用合作性学习方式。合理地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就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使之成为一堂好课。

3.优秀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体育课当中如何运用这些手段也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引导者,不是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看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艺术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体验学习过程,领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二、一堂好课组成因素的标准

从上述的分析和探讨中,我们对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怎么样才能判断在课堂中“真实的学习过程”“适宜的学习方式”“优秀的教学艺术”达到标准呢?

1.真实学习过程的标准

体育课堂教学实现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认同体育学习的目标,而体育课的认同过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体育课中学生不断地通过身体练习来得到感知,以达到认同体育学习的目标。而现在很多课只注重课堂讲解、只注重形式的练习,没有足够的运动密度使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强度,当然也无法谈及学生是否认同教学目标。当然,有些教学目标通过一次练习就能完成,有些却需要多次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一旦学生认同了学习目标,就会自主地去练习、去探究、去完善动作的标准性。由此可见,学生认同学习目标受“练习的次数和强度”“各环节教师制订练习方法”的影响,也可以将以上两个方面看作真实学习过程的标准评价。

2.适宜的学习方式的标准

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身体练习,那么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就是衡量是否是适宜的学习方式的依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只有适宜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身体练习。在一堂课上我们能看到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与同伴进行合作和交流、敢于探究和尝试新动作,也能很好地说明教师运用了适宜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练习、探究的过程就反映了教师是否正确运用了适宜的教学方式。

3.优秀的教学艺术的标准

优秀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扎实的教学基础、认真刻苦的教学历练和对教学方法精益求精。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体育课堂中学生身体练习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内容,教师如何通过引导使学生对枯燥的内容重新认识,并能积极去进行,这便是优秀的教学艺术。由此可见,教师是否具有优秀的教学艺术便是学生身体练习化枯燥为生动的过程。

三、一堂好课组成因素产生的效果

1.真实学习过程产生的效果

当进行真实的学习过程时,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首先学生会出现想学的效果:学生会自觉主动地进行练习、会按动作规定练习、会主动进行学习观察。接下来便出现了乐学的效果:学生会全身心投入练习、会自觉地克服困难、会认真进行学习观察。最后会出现会学的效果:学生会较好地完成练习、会较好地完成技术动作、会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

2.适宜学习方式产生的效果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的好坏不一,适宜的学习方式学生会有什么效果呢?首先也会出现想学的效果: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较好、愿在老师面前提问、能主动进行合作交流、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主动帮助教师教学。接下来出现了乐学的效果: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学生能针对问题进行练习、合作完成练习任务、练习时精神饱满、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最后,会出现会学的效果:学生运动技能运用较好、独立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效果很好。课堂上出现以上效果说明了运用了适宜的学习方式。

3.优秀教学艺术产生的效果

优秀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看教师是否具有优秀的教学艺术呢?第一从学生想学方面看:学生能主动进行教学反思、能主动解决学习问题,第二从学生乐学方面看:学生善于肯定学习成果、能主动和人进行合作,第三是从学生会学方面看:学生能表现好自己、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学习问题。

上述就是本人认为的一堂好课所需的一些内容,当然一堂好课的评价方式还有很多,本文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提供分析和说明的理论背景,给予评价者一些参考并提出些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邓若锋.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体育学习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10).

[2]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维度[J].中国学校体育,(3).

[3]毛振明.好的体育课必须伴随着正确有效的评价与激励[J].体育教学,.

2.浅谈如何打造一堂好课 篇二

关键词:如何;打造;一堂好课

一、一堂好课的内涵

一堂好课,其核心是“学习能力”,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即学会、会学、乐学、创学,尽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就是让学生“学得好”“用得着”。

课堂即成长,即成长知识能力。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感受到我参与,我快乐,我收获。

二、一堂好课首要关注的问题

学得好体现在这样几个层次: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这是基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和主体多元教育的定位。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概括为“学会”;过程与方法可以概括为“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乐学”。高效课堂上又讲到“创学”,即创造性学习。

一堂课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根本后劲。所以课堂教学首要关注的不是教学进度,而是学生发展。

三、一堂好课要实现“六步教学法”

第一步:出示目标。

通过目标的出示,学生一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在整体上有一个认识,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纲领性的引导。

第二步:学法指导。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自学更有效。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

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坚持每次自学都给学生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有效自学的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当然,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明确。

一要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二要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自学时,往往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重点看。三要明确自学的要求。

第三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是通过自己学习教材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扩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自学时阅读教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反馈展示,精讲点拨。

3.如何设计一堂好课 篇三

《一堂好课》观后感大全篇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帮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课程。因此,第一堂好课便定为思政课。主讲人金一南教授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四十七年的军旅生涯中,金一南从三尺讲台到强国论坛,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意识,激发人们对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当然,金教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还有一肚子的好故事。

节目中,金一南教授以自己和基辛格的趣味故事开讲,重点围绕“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和“怎样才能真正地爱国”两个方面,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热血事迹、中国工业实力和制造力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极大发展,以及中国军队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维护等等,讲述了中国百年救亡的苦难斗争史和百年复兴的辉煌奋斗史。同时,金教授还以自己从普通车间工人走上国防大学讲台的亲身经历为例,为现场的士兵解读了普通人爱国的责任与义务,“一个人只有不忘本,今天叫初心,你才能真正地有所作为,才真正的即使平凡,你也把它过得不平凡。”

因为懂得国家的百年苦难,所以才更加珍惜如今的辉煌。听完金一南教授的思政课,网友们纷纷直呼“涨知识”。有人表示:“是国家的崛起让我们摆脱了百年的苦难,我们也要努力奋斗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也有人感慨:“作为一个普通人,为自己负责,为工作负责,为家人负责,就是我的爱国之情、报国之行。”

《一堂好课》观后感大全篇二

在大家的印象里,康辉一直是那个端坐在主播台前播报新闻的严肃主播。但是今年,他却频频以“怼言大师”、“小松鼠”、“段子手”等形象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此次加盟《一堂好课》,是他首度担任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节目开播前,一众网友便对康辉的新角色期待不已。事实证明,睿智、风趣、循循善诱的“好课班主任”康辉,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节目中,康辉不仅通过两小儿辩日、蔺相如完璧归赵、唐代名相魏征直言敢谏等一个个经典故事,将《一堂好课》的意义娓娓道来,还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对爱国、对信仰的理解。一句“没有大国崛起,何谈小民尊严”,让现场士兵们以及节目观众心中的爱国之心热血沸腾。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扎实的主持功底,更是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央视名嘴的业务能力。有网友表示:“能静能动,能讲道理能说段子,康辉老师真是一个宝藏男孩!”

《一堂好课》观后感大全篇三

人生处处是课堂,人生处处遇名师。11月17日(周日)20:30,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一堂好课》首播告捷。该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康辉担任“好课班主任”,邀请12位“学科领路人”,走进高校、走进社会,从国学、艺术、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为新一代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每一堂课还会挑选几位“课代表“,率领同学们进行课间讨论,共同畅游无涯学海,追寻思想的力量。

第一堂好课是以“爱国”为主题的思政课,课堂设立在了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由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担任主讲人,海军陆战队退役军人、北京大学学生宋玺,以及青年演员黄景瑜、屈楚萧担任“课代表”,共同带领观众进一步认知和强化国家意识。

作为央视综艺频道最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一堂好课》秉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原则,旗帜鲜明地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首播之后,多位专家学者表达了对节目创新精神和思想价值的高度认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只有这种节目多了,才能有力调控电视文化生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则认为,“《一堂好课》既有综艺性,也有文化感,还有正能量。它把思想的高度和学术的深度有机结合,再加上节目本身的艺术气息,确实显示了国家电视台在新时代的新追求。”而网友们也纷纷夸赞节目“有价值、有营养、有意义”。

《一堂好课》观后感大全篇四

十月一期间,肖战登陆央视15套现场唱《我的中国心》,这是肖战的央视首秀,又是祖国70周岁生日之际,他的歌声激昂、有力、深情,唱出无数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心和赤子心,大家都夸赞他是根正苗红正能力偶像。

如今,他又要参加央视节目了,今天央视节目《一堂好课》官宣于11月17日起每周日晚20:30档即将开课,这是一档文化分享类节目,康辉化身“临时班主任”,每期节目由一位“好课主讲人”与两位明星课代表共同走进校园。嘉宾阵容十分惹人期待,目前公布的主讲人有少将金一南、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我国顶级导演陈凯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著名作家王蒙;课代表有黄景瑜、屈楚萧、黄晓明、于朦胧、陈晓、王菊、熊梓淇、肖战。

康辉的主持能力,全国人民有目共睹,如今在这档节目中担任班主任很有看点,肖战、黄景瑜、陈晓等人,都是非常正能量的演员,他们低调,用作品说话,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想必这个节目一定会首评如潮。

今年是肖战事业上腾飞的一年,与孙燕姿合影,演唱了赵薇电影《两只老虎》同名宣传曲,在《我们的歌》中与那英合唱,得到前辈们的肯定,入围华鼎奖,又被评为亚太最帅面孔,虽然爆红4个月后,他的工作量很大,很让人心疼,但硕果满满,可喜可贺,恭喜!

《一堂好课》观后感大全篇五

1953年,一位19岁的青年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他在序诗当中写道:“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而今,已经85岁高龄的他依然笔耕不辍书写青春,书写爱情,书写关于人与人生的种种依恋。仅在今年,他就出版了五部不同题材的中短篇小说。这位青春文学的代言人,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

作为当代文坛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王蒙始终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在66年的笔墨生涯里不断记录着、开掘着每一个时代的青春表达。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国家荣誉称号。

12月1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出品的《一堂好课》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讲“青春文学课”。王蒙先生作为这节课的主讲人,生动结合个人的文学感知,娓娓阐述了“文学挽留了青春,文学让我们永远不老”的核心主题。他说:“我认为青春给了文学活力、热力,还有奋斗的内驱力,我认为文学给了青春提高、美化和兴味。我们要活得好,我们需要文学。”

文学是对时光的一种挽留

《红楼梦》里的芦雪亭联诗就是“大观园的青春节”

很多人都说,青春是短暂的,易逝的。王蒙先生说:“怎么能够挽留住我们对青春的这种体会、这种心得、这种记忆呢?文学是个好东西,文学让你一下子就把很多美好的东西挽留下来了。”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是王蒙先生百读不厌的一部。尽管这是公认的记载家族兴亡的悲凉之作,但在王蒙先生看来,《红楼梦》其实是青春的小说,因为书里有那么多可爱的青年,尤其是少女,她们永远年轻,“描写芦雪亭联诗的那一段,那是大观园的青年联欢节,是大观园的文学节,是大观园的青春节,还是大观园的烤肉节。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时候,仍然充满着青春的欢乐。”

王蒙先生眼中的青春,从来都是兴高采烈,从来都不淡漠。他在课堂上分享道,《青春万岁》序诗中所写的“眼泪、微笑、深思都是第一次”,其实是受到了屠格涅夫的启发。屠格涅夫在小说《初恋》的结尾写道——啊,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连忧愁也给你以安慰,连悲哀也对你有帮助。“为什么屠格涅夫说‘青春什么都不在乎’?因为前程远大,失败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这一点上,王蒙先生倒是觉得林黛玉不该那么年轻就想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是过于悲观了。对林黛玉我也感觉到非常遗憾,毕竟还在青春的年华,整天琢磨着他年有什么人来把你送葬,想的也忒早点了。”

青春飞逝,身上的一切也难免如日头下的蜡与雪一样,融化地干干净净。王蒙先生鼓励大家要乐观向前,“因为不会只有飞逝,不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因为有文学,有日子的编织,有幸福的缨络。文学挽留了时光,文学挽留了青春,文学让我们永远不老!”

从1953年创作《青春万岁》至今,王蒙先生依然坚持在作品里书写青春和爱情,他说:“尤其是到我七八十岁以后,我体会到更多的是我是世界的情人,因为我爱这个世界,我给这个世界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我现在的小说就是我现在写的情书。”

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命名

“爱情如果没有足够的修辞的话,能有爱情吗”

什么是文学?王蒙先生下了一个十分动人的定义:“文学的世界为现实的世界做了命名与修辞、虚构与畅想、涂染与激活。”

他在课堂上回想起自己八岁的时候所看的此生第一本书,“我看的是《小学生模范作文选》,它的第一篇文章叫《秋叶》,文章说‘皎洁的月儿升起在天空’,我非常地感动,就是因为‘皎洁’这两个字。从此,月亮对于我就有了一个新的含意。同样都是一杯水,那么能不能有更美丽的说法呢?同样是一轮月亮,能不能对月亮有更好的理解呢?这些都是文学的任务,都是文学的余地。”

“正是通过语言和文字,通过文学,使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了”,王蒙先生特别提到了文学之于爱情的意义,“爱情如果没有足够的修辞的话,能有爱情吗?如果你用庸俗的词句,你用涉嫌下流的词句来讲爱情,爱情还有它的魅力吗?”他举例道,阿Q向吴妈求爱时说的是“我和你困觉”,“没有修辞,爱情会变成性骚扰。如果阿Q会背徐志摩的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命运可能也就改变了。”

在王蒙先生看来,“文学提升了人的全面精神素质与精神能力,文学使生活更青春、更鲜活、更理想、更智慧,也更强烈”。

他曾经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看过一场歌舞演出,全部唱的都是宋朝的诗词,第一曲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景与词相互辉映,把他感动哭了,“我曾经在《人民政协报》上写过一篇小文章,我说,哪怕仅仅是为了欣赏这首词,我要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做中国人!”

1993年,王蒙先生在美国纽约做访问研讨讲话时,有一个美国人问他:“不管走到哪儿,只要是一碰到中国人,他们提起中国来就那么挂牵,原因在什么地方?”王蒙先生回答:“第一因为中国人喜欢吃中餐,他们有中国腹;第二中国人都喜欢中国的诗词,他们有中国心。所以,中国人的爱国是心腹之爱、心腹之恋,中国的文学表达的是中国的心腹、中国的灵魂,表达的是历史的光辉,时代的际遇,我们不可能离开文学。”

年轻人要拿起笔来

“我还想和现在的年轻人比试比试,看看谁写得更动人”

很多的文学大家,都是在青葱岁月创造了记录,给世人和后人以鼓舞。王蒙先生列举道,历史上说神童王勃在十几岁时就写出了《滕王阁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十六岁开始写《静静的顿河》;中国当代的神童作家刘绍棠,13岁就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他主张年轻人要拿起笔来,“生活经验上可能欠缺,但是那种精气神上,那种敏锐上,那种多情上,有许多对文学有利的条件,而且你如果愿意投身于写作,你应该永远保持青春的心态。”

王蒙先生自己能够保持蓬勃的创作活力,又有何“青春秘笈”呢?他回答道:“我有比较多的各种不同的经历和经验,我是干部,我是地下党员,我是受挫折的人,我是所谓成功的人,我在北京很熟悉,我也在新疆待过十六年,我会讲维吾尔语,我英语也能对付一阵子,我也在境外的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过,我觉得要我写的东西太多了呀,所以一时半会儿地还停不下笔来,还得继续写下去。”

“说到我写作的方式 我力求的是一种灵活,是一种对新的时代各种信息的吸收和运用”,生活中热衷运动、追剧,向年轻文化积极靠拢的王蒙先生甚至表示:“我是还想和现在的年轻人,和70后、80后、90后、00后一块比试比试,看看谁写得更动人!”

大众眼中的王蒙先生,是一位极具包容心的文学前辈,他一直支持和鼓励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但这次借着节目,他也对一些粗制滥造的网络文学直言不讳:“有些网络文学作品怎么写得那么差呢?我太难受啦,我白支持他们啦!你要是实在写得太差,又坑人,又坑己!”

伴随网络文学和影视产业的发展,不少年轻人已习惯于“浅阅读”或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原作了,对此,王蒙先生建议还是要按提高精神境界的要求来读书:“手机、网络那叫浏览,浏览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咱们平常要控制自己,一定要认真读书,而且要读一点自己看不太懂的书,读一点费劲的书。”

4.一堂失败的好课 篇四

一、先谈谈我心目中的好课的标准。一堂好课,我认为应该达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要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对于学生的引导要到位。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这是我最薄弱的地方,需要继续努力。

3、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充分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来。

4、课堂秩序活跃而不凌乱;等等

5、教学方法要得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对《一堂“失败”的好课》的阅读,结合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作如下浅析:

1、罗吉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懂得“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罗吉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让学生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有困难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索、交流、合作学习,获取了相关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从学习中培养了情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3、罗吉老师所以说这是一节失败的课是因为课前没有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没有预设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冲突,种种的没有想到造成了这节课的“失败”。这就要求我们讲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最重要的是要备学生。

5.一堂好课的八个 篇五

一、激发兴奋点

“课堂不是教堂,教师不是牧师”一堂好课必须要从上课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二、抓住中心点

要始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最终要回归课堂,进行知识整合。

三、突破疑难点

这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好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设疑启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的天职。

四、找准切入点

把握好知识结构的衔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多举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有感而发,贴近学生的事例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而不感到神秘。身边的才是最接近、最亲密的。

五、理清知识点

知识是教学成功的载体。抛开知识空谈素质,是空中楼阁。

六、培植发散点

要注意相近知识的链接类比,相反知识的比较鉴别。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明确得分点

课改也不能抛开考试,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一堂好课应该知识严谨。要注意帮学生理清知识点、得分点到采分点的链接,规范学生的答题。

八、课堂生成点

6.一堂好课之我见 篇六

一、一堂好课要教得有效

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過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课堂学习是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因此一堂课要有一堂课的标准,要做到精教精学,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好课”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者是拓展了思维,或者是触动了情感心灵,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总之,好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甚至是“高效教学”,好课应该是“实惠课”。

二、一堂好课要学得愉快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上得好不好,归根到底应该由学生来评价。学生认为爱听或不听会后悔的课就是好课。我个人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课,他们才会爱听,这就需要教师讲课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主动地参与到探索与交流中来。

人都是有个性的,教师和学生——这些课堂里的人也都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同时由于学情、班情不同,各班级也都是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好课”应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个体进行调整,使课堂真正成为合乎班情、顺乎人意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场所。

三、一堂好课要考得满意

新课程理念提出来以后,很多老师都认为新课标和考试是对立的,因此在很多公开课和示范课甚至家常课上都只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追求热热闹闹的场面,失去了一堂好课应有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认为新的课程标准是让学生和老师在减轻负担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负担重了,成绩下降了,那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堂真正的好课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每一堂课都要有两个目标,一个短期目标和一个长期目标,只有有了目标,学生和老师才能根据目标一起攻坚。

四、一堂好课的意义

一堂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好课给学生的影响是永恒的,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之所在。许多人就是因为一堂好的课,激发了他一生的追求。

好的课还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它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并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融合,而使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7.《一堂好课》观后感 篇七

昨晚我观看了央视的《一堂好课》节目,这堂课的主题是爱国。主讲人是著名的金一南教授,他讲了许多爱国与奋斗的经历,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建造的大桥,可抗十四级台风,八级地震,堪称世界之最,中国工程师凭着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过人的胆识和顽强的意志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现在,中国的制造发展业越来越强大,占了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七,居世界首位。

中国人民从饥寒交迫到繁荣富强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毛主席曾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信仰,充满希望地奋斗。

8.《一堂好课》观后感 篇八

康辉巧妙解读科学与艺术。

范迪安致力于把美育带向生活、带向社会。

“专门到理工科的学校讲一堂美育课,这是不是有点给理工科的学生补课的意思?”这是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向“好课班主任”康辉提出的问题。对此,康辉引用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一段话来解释,“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同时,康辉也认为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中,蕴涵了一种对道与术高度结合的追求,“当道与术高度结合之后,就可以怀远博见有诸世人,从而达到一种人生之美的境界。”

当然,发现美、感知美这件事情需要在大家的主观认识上,通过不断学习去提升。为此,《一堂好课》“美育课”特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主讲人。作为中国美术界的资深策展人、美术评论家和艺术教育家,范迪安一直致力于促进世界优秀艺术成果交流,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使美术馆和美术学院以“亲民”的形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为社会美育提供宽阔平台。在他看来,美虽然难以用相同的标准来界定,但却能给人带来相似的感受,“美学着重是研究感性学,美术是要创造美的形象,而美育是要用更多的渠道和方法来让我们每个人认识美、感受美,进而能够创造美。”

在本堂课上,范迪安将重点围绕“美的欣赏与美的感知”、“美的想象和美的创造”两个话题展开,通过列举优秀的美术作品,探讨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解读生活美学,为大家讲述美的形象塑造与文化理想,以及美的创造与美的想象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之心古已有之”。对于加强美的教育,他又说:“一方面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对美的理解上有盲点和误区;但是另外一方面,大家对美的向往又是非常积极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美育的大课堂,或者说把美育带向生活、带向社会,的确是十分重要的。”

美育课秒变“手工课”。

王菊、熊梓淇教师经历令人意外。

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进入对美育的理解,“好课班主任”康辉请来了两位不仅“专业对口”,还“各自美丽”的“课代表”:在大学里学习艺术教育专业,并曾担任小学音乐和美术老师的王菊;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又曾给即将要高考的艺术类考生进行过专业培训的熊梓淇。

其中,王菊曾以自己独特的美挑战了很多人的审美,她说:“曾经我刚出道的时候,被很多人质疑过,说我的形象不能够做一个艺人,但是今天我带着一个新的问题来到这个课堂――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对于美的感受已经被大家否定了,那他是否还有继续追求美的动力和意义呢?”而从学习到工作都一直与美紧密相连的熊梓淇,则希望通过这堂课精进对美的理解。

范迪安院长曾说过,“审美活动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对于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唤起。”为了检验大家的听课成果,本堂课的“课间”不仅将“动口”,还要“动手”。现场,美育课秒变“手工课”,由王菊、熊梓淇,和两位北京理工大学的同学,通过各自的想象力将一个普通的快递盒改造成具有某种审美价值的作品。究竟谁将在这场“美的改造”中脱颖而出?在课后提问环节,同学们又将有哪些关于美的疑惑?

9.一堂好课的“三字诀” 篇九

【片段一】“读”字诀

1.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生朗读,同上)

师: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生朗读,同上)

师: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生朗读,同上)

师:迎着风,迎着雨——(生朗读,同上)

师:走过春,走过夏——(生朗读,同上)

2.师:是的,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读——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多好的日子,多好的朋友,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个开头。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3. 师:先找一找树和鸟儿之间的对话。找到了,谁来读?

生(朗读):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没错,这是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继续找,找鸟儿和树根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师:是的,这是鸟儿和树根之间的对话。我们再找,鸟儿和大门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师:好的,最后是鸟儿和小女孩儿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屏幕出示四次对话)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四次对话。好吗?怎么读呢?咱们来分一下角色。(师生交流商定,一生读鸟儿的话,四个组的同学分别读树、树根、大门与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和体悟。”王老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反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读中理解、想象、生情,让笔者感觉如品一杯甘甜香醇的美酒,回味无穷。

【片段二】“品”字诀

1.师:也有可能。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晚上。那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在“天天”这个词语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

2.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鸟儿和树这对好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很长。

师:这是你的体会。

生: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师:“形影不离”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鸟儿和树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地久天长”,感情是那样的深——

生:深厚。

师:好的,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们不妨也在文章的开头批注“深厚”两个字。(板书:深厚)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王老师的语文课堂上,他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通过品味“天天”,把文字读成了画面,并组织学生细细地揣摩、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体验文本内涵,实现与文本有效的对话。“牵一发而动全身”,课文中的关键词就是这儿的“一发”,王老师能够发现它们,并能巧妙地利用好,使得他的課堂教学总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片段三】“写”字诀

1.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本,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板书:写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 。(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大家都知道,森林里会有千万棵树,森林里也有千万只鸟,是吗?那么,这棵树长什么模样,这只鸟又有怎样的外貌呢?谁来读一读你写的这棵树?

师:同学们,借鉴这两位同学的写法,你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

(学生修订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的,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学生交流写作练习)

2. 师:你看,这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才有感觉。我相信每一句提示语当中的某一些词儿一定会带给你一种特殊的感觉,比如说第一句当中的那个词儿是?

生:很生气。

师:再比如说,第二句提示语当中的哪个词儿?

生:又发脾气。

师:是的,又比如说第三句当中的哪个词儿?

生:斥责。

师:大声斥责。

生(提高音量):大声斥责。

师:没错。孩子们,这些词儿或形容或动作,反映的是人物的心情和表情,我们读这些旁白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但是,你们看看咱们这个故事,“树对鸟儿说”,怎么说的,没感觉。“鸟儿说”怎么说的,没感觉。这样,我们替它加一加。打开作业本,在这些人物提示语的中间加一加能够反映它的表情和心情的词语。(板书:写表情,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师:好的,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先来看一看树跟鸟儿的那一次对话。

(大屏幕出示)

树 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 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问树根。

她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好,不要着急,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怎样的?鸟儿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师: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灯火。

师:是的,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树。

师:是的,她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

(学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教师指导巡视)

师: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写没写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为了这个春天的约定,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唱起去年的歌,鸟儿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留在她眼前的只有这盏用朋友的身躯化成的灯火,这一刻鸟儿有多少话要对他说——

(生朗读小练笔)

【赏析】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本之外,要使它成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王老师执教的课文《去年的树》把阅读与写作有效地链接,通过三次小练笔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搭建了语言实践的平台,降低了语言实践难度。可见,王老师的“写味”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总之,好课在“三字诀”中生成。王老师的这堂课,孩子们从朗读、想象与写作中,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填补了文中的空白,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它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为之叹服。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盱江小学)

□责任编辑 王 慧

10.一堂好课有9个标准 篇十

一堂好课有9个标准,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即: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教师是引领学生整体建构还是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之中;教师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并高效率;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11.一堂好课观后感 篇十一

当然,本期依旧有三组“课代表”与现场同学和观众共同畅游学海。他们分别是将青春与梦想、生活与家人谱成音符、写成歌的音乐人白举纲;用镜头记录生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愿意用微笑面对的演员费启鸣;以及好课课堂上首个以组合形式出现的“课代表”——“陈情少年”于斌、宋继扬、郑繁星、李泊文。

其中,作为一名唱作人,白举纲在课前坦言:“在这些年的歌曲创作经历当中,我都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字创作对于音乐的重要性。文字对于音乐来说,就像一张名片,能够让我们更加直观和清楚地感受到它们所传达的意义。许多好的歌曲,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往往就是它们直抵人心的歌词。”

正如白举纲所言,文字与音乐息息相关。也就像康辉所说:“青春值得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去记录它、去表现它、去修辞它。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画笔、刻刀,同样也可以是旋律。”本堂课的第一个“课间”,六位课代表将用音乐唱和青春,带来一场精彩的青春文学歌曲联唱,唤起大家对青春的记忆。

此外,王蒙还在第二次课间讨论中,回答了许多同学的问题:最喜欢的作家是哪位?平时最喜欢读哪一类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当中受谁的影响比较大?会读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吗?会怎么看和评价这些网络作品呢?“作家不是世界的审判官,应该是世界的情人”,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面对这些犀利又富有意思的问题,王蒙将如何解答?

12.刍议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篇十二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学生

前些日子,我区的政治教研员老师来我校指导,她在听了我校一年轻老师的一堂复习课后,对这节复习课的评价不是凭借一张经过量化的评价标准表几大项几小项的进行打分、划等次,而是侧重点评了复习课的复习效果。除此之外,还从理论高度点醒我们: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要牢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言传身教。王老师的这次点评让我感触很深,也引起了我对一堂好课评价标准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的日益智能化以及高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非人云亦云的知识继承者。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教学观念已被大家接受。然而,也许是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仍然影响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仍在影响课堂教学,也许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出现了一些只追求表面形式的趋势。

二、问题的解决

(一)积极的课堂环境

教学环境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古代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能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和情境,那种只单纯要求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那种压制个性、排斥标新立异的环境,都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 、学生才能充分地弘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意在、信念、动机、需要等;才能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学习自然地转化为一种乐趣;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二)真实的教学过程

1. 多元的目标

王颖老师在评课时讲了板书的重要性,她说:“一手飘逸灵动的好字有助于弘扬传统的书法艺术,陶冶个体情操,增强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教师认真的板书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这就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教学不等于智育,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份知识。好的课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除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创设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2. 有趣的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教材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起来易觉得枯燥无味,这就更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吸引学生。比如新授课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便利,通过图文、表格、信息、漫画等多种形式呈现教材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和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比较贴近的感性材料的理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对于复习课,如果只是重复新授课、“炒冷饭”,即使课件再新奇,教师讲解再风趣,学生也不会提起兴趣。因此,有趣的内容除了呈现方式不单一外,还要注意一个“新”字,即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复习鲁人版初三《思想政治》有关“责任”的内容时,照本宣科没有任何意义,那怎样上出“新意”,吸取学生的兴趣呢?那就是要联系公平、正义谈责任,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谈公平、谈责任,这样的复习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出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外还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的复习课怎么可能不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有了興趣又怎么会学不好呢?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啊!

3. 有效的互动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出来。而主动发展的人并不是简单地由外来因素施加影响就可以培养出来了,必须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因此,只有个体积极参与,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才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教学也会有问有答。

4. 递进的练习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通过顿悟所习得的知识是不会遗忘的,因为它是长时记忆。这样一来,似乎习题显得不那么重要。其实不然,因为:①并不是所有学习材料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而顿悟是建立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独立练习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收集反馈信息和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的机会;②有一组递进性的练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而且也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否则“双基”如何落实?③有了递进性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的通过探究所得的成果有了用武之地,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所以练习的设计应以低起点,多阶梯、高要求为原则,重复的操练只能使学生感到厌倦,递进就是要求逐步提高,既符合知识内化、深华、以展示不同性质的要求,又产生不断激励学生的作用。

评课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评课的观念落后,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今天,政治课应该怎么上?如何让学生享受快乐政治?一堂政治课应具备那几个要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刘杭玲、肖龙海主编.《中小学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杭州出版社,1997.6

13.观看《一堂好课》观后感 篇十三

今天在我们地理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金一南老师的《一堂好课》的讲座,看完之后让我明白新中国成立很不容易,让我看的满腔热血。

金一南老师主要讲的是新中国成立的感想,让我们明白了如果不是中国强大起来我们不会有今天的成功。我们今天的成功都是我们中国身后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一定要牢记心里,在以后发奋图强为中国做一次更大的贡献超越美国,不再受到外国人的歧视,当年香港境内美国人贴了一条华人和狗不准入内,他们为了侮辱我们华人把我们当成狗对待,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大起来为中国贡献一份力量,让他们不再用歧视的眼神看着我们华人。红军当年25000千里长征不都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吗?在长征的路上本来十万人长征回来也就剩下8000人,一路上多少革命战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中国人不凭靠着满腔热血怎能从贫穷落后变成现在的强大而又富有,从被别人歧视有遭受辱骂变到现在个个都想巴结中国,若没有共产党员我们就没有现在的中国。

这就是我看金一南老师的讲座后的读后感,看完之后我十分敬佩金一南老师,因为他的爱国之心也不比共产党员差,所以我们以后要牢记耻辱,让中国更加强大起来。

14.观《一堂好课》有感心得 篇十四

《一堂好课》在一所军校展开,讲课老师金一南,课代表黄景瑜、宋玺等

金一南老师的课分为两个阶段:百年耻辱和百年复兴。

金老师在讲第一段时,说到这样一件奇耻大辱:九一八卢沟桥事变,三个月后华北三省落入魔爪之中。

这是为什么呢?我扔开了一切,开始静心思考这件事。还不是因为旧中国软弱无能吗?那为什么旧中国软弱无能呢?不是因清朝时的一次错误决定让我们中国与工业革命划清了界限。

接着,我又一次陷入沉思。因为当时一个错误决定,就让我们中国与日、意、美、法这些国家差了好几倍,想想汉朝名声远扬古罗马,想想唐朝“犯我强唐者必诛!”,那为什么到了近代,我们就被八国联军等国家欺负呢?

15.如何设计一堂好课 篇十五

怎样的一节数学课才算是一节“好课”呢?笔者以为,一节有效的课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它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有效”。

一、有效的课堂导入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听了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评比课,发现很多课堂在导入时,都千方百计设置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创设情景,使数学充满生活味,不可否认,让数学有一些生活味可以使数学变得“和蔼可亲”,让数学更有趣,问题情景如果设计得科学合理,是值得推广的。但现实情况是,有些问题情景的设置过于牵强,反而弄巧成拙。邵老师这节课通过询问三个学生的年龄,猜出全班学生的平均年龄,然后指出:“根据一个或三个已知同学的年龄,做出关于你们的年龄的判断,像这样的思维过程,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就叫做推理”,同时通过PPT出示推理的概念,进一步指出推理分成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合情推理中的一种:归纳推理”。这种以猜学生年龄引入,简单快捷、紧扣课题,又可以创设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是个成功的引课典范。从中可以看出,数学课堂的引入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引入是否围绕课堂的中心任务,是否有数学味,是否有效率。

二、师生的有效互动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多数教师已经摈弃填鸭式教学方式,而采用启发、探究等方式实施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公开课的课堂上热闹异常,师生互动广泛,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是一个喜人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发现,还有一些课堂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有些老师常会对学生发出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效问题,或者提的问题过于简单,表面上学生是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量很小,这种师生互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数学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在邵老师这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老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理解了归纳推理的概念,培养了归纳推理的意识,掌握了归纳推理的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邵老师能够及时点拨、引导,让学生能够及时化解困难,教师扮演着一个引领者、合作者的角色。真正做到了师生的有效互动。

三、例题的有效设置

本节课在归纳推理的概念得出后,配置了以下两个例题:

例1.已知数列{an} 第一项a1=2,且(n=1 , 2 ,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2.如图,已知点O在线段C1为线段A1B外一点,且,过O作直线l1⊥A1O连接BC1交l于D1,过D1作D1C2/A1O交OC1于C2过C2作C2A2⊥A2O于A2,连接BC2交l于D2,过D2作D2C3 /A1O交OC1于C3,过C3作C3A3⊥A1O于A3,一直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点An设|OAn|=an,则an=______.

连接,过C2作于A2,连接,过C3作于A3,一直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点An设|OAn|=an,则an= .

本案例中例2与例1遥相呼应,从形上刻画了例1,让我们体验了数学美,应该说例2是个不可多得的好题。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例2出现以后,学生的反应变得有些沉闷,这不免引起我们的反思,例2的出现是否与学生情况不符?笔者以为例2的描述较为冗长,学生在读题和画图上花去的时间较多,另外学生在寻找解题思路时也要较多时间,从而显得例2的难度偏大,在本案例中,例2的出现,使得本节课的重心有所偏移,课堂的后半部分变得凝重,课堂小结也显得匆忙。在数学课堂中,例题的设置最终是为了落实教学任务,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应教学任务而确定合适的例题,在某一个班级适用的例题到另一个班级不一定适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放弃一些“好题”,让例题的设置符合学情,满足教学所需。

四、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课堂从“黑板加粉笔”完全转化到“鼠标一节课点到底”,真正做到“无尘教学”,例题的解答过程都完完全全的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这样做,容量是大了,但是学生目不暇接,思考的时间少了,问题认识变得不深刻,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多媒体的使用是一种辅助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有关图像变换问题如果借助几何画板辅助教学,效果当然令人满意,但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用得过多过滥,可以不用的就无需使用,不要患上“多媒体依赖症”。邵老师在本节课中多媒体的使用较为妥当,理由有三:一是在概念教学中,在幻灯片上巧妙的打上像“部分”、“整体”、“个别”、“一般”等關键词,让概念的得出变得水到渠成,二是在体验歌德巴赫猜想的得出和介绍陈景润的成就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使问题变得清晰、有效率,三是例2教学时用几何画板将图形从复杂的背景中剥离出来(由 图(1)分解出图(2)与图(3)),渗透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效地降低了例2的难度。

五、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

正如张奠宙先生所言“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入数学史知识,教材内容能得到“生活化”“情境化”,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时如果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概念的起源、定理的发现、历史上数学进展中的曲折历程,以及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历史的、现实的真实“问题”,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和思考弹性,使数学课不再是枯燥呆板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生动的、有趣的学科。本案例中邵老师通过体验歌德巴赫猜想的提出过程领会归纳推理的方法,在体验归纳推理的方法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史知识,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与否,在于相关内容与本节课是否有关、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任务的落实,不能为渗透数学文化而渗透数学文化。

总之,一节有效的数学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有效的数学课堂的构建首先需要教师在理解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预设,其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的各个环节真正为教学任务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严士健、张奠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上一篇:致逝去的梦想作文下一篇:朋友我无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