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申请报告

2024-07-21

搬迁申请报告(共11篇)

1.搬迁申请报告 篇一

摘 要:随着审判任务的日益繁重,调解这一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越发受到重视,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有效地推动了法院的调解工作开展,案件调解率大大提高,大量的诉讼纠纷被化解,社会矛盾被钝化,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调解已经成为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审判效率,减轻当事人讼累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不好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民事调解;申请执行;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23-02

一、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数占申请执行案件总数的比例和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迅速提升,且与案件调解率成正比,调解申请执行案件类型比较集中,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难度加大。

(一)案件类型比较集中

申请强制执行的调解案件多集中在涉及债权债务合同、侵权纠纷和劳动争议等具有财产给付内容的案件。其中以债权债务合同纠纷最多,其次是侵权纠纷和涉及婚姻家庭的财产类纠纷。

(二)执行难度相对加大

法院调解是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互谅互让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应考虑到自己的履行能力,在协议生效后自觉履行,但从调研情况看,许多调解案件在进入执行程序后,义务人仍会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和规避执行,从而使自己的诉讼利益最大化。另外,相比较判决案件,调解案件在诉讼阶段采取保全措施的比较少,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难度更大。

(三)当事人情绪激动,矛盾激化风险加剧

调解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对执行结果的心理预期比判决案件要高,特别是有些案件在调解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基于对法官、法院以及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已经做出较大让步,一旦不能自动履行难免会有情绪,在执行中常常会指责法院办案不力,甚至认为法院调解不当或调解有误,进而引起信访、申诉,使当事人之间普通的民事纠纷演变成当事人和法院之间的矛盾。

二、民商事调解案件不能履行的影响

(一)债权人权益难以保障

在审判实践中,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相互妥协、让步的产物。一般来说权利人之所以愿意让步、同意调解,是不希望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以缩短办案周期,尽快实现自己的权益。但调解协议如果得不到自动履行,那么权利人在调解过程中所做出的让步,不仅不会在执行程序中得到恢复,还将面临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风险,甚至在执行中有的权利人不得不再一次让步,显然这违背了权利人进行调解时的初衷,使权利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二)执行难问题不断涌现

民商事调解案件大量涌进执行程序,使原本就不堪重负的法院执行工作更加雪上加霜,使一直以来困扰着法院的“执行难”问题更加突出。从理论上讲,双方当事人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表明双方实现合意最大化,义务人应当自动履行义务,不应有过多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但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调解申请执行案件占执行案件比例升高,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升高,执行难度增大的“两高一难”现象。

(三)司法资源造成浪费

调解协议的达成、调解书的制作只能代表“案结”,并不能代表“事了”。只有调解协议执行完毕,因纠纷而损害的社会关系才会真正得到平复,法院的工作才真正结束。调解案件从法律本意上来讲是应当由当事人自行完成的行为,现在却由法院强制执行来完成,这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对法律确立调解制度一种歪曲,同时也助长了某些债务人利用法律规避义务的邪气。

(四)调解功能无法体现

调解案件与判决案件同样进入执行程序,使快捷化解当事人之间纠纷的立法本意弱化,作为原告的一方以让步自身利益为代价达成调解协议,主要目的就是想尽快实现利益,但调解后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当事人的预期愿望没能实现,使当事人对法律丧失信心,造成对法官不应有的误解,执行中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思想更加难以沟通,不利于案件的执行。

(五)涉诉信访压力进一步加剧

部分当事人因调解协议得不到及时履行,进而对法院、对法官产生不信任,甚至迁怒于法院和法官。当法院经过强制执行程序,仍然无法实现当事人的权益时,不少当事人选择上访的方式,向法院施加压力,以使自己的权益得到实现,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法院涉诉信访的压力。

三、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高原因分析

(一)当事人层面因素

部分调解案件的当事人缺乏诚信意识,无视法律规定和生效裁判的权威性,挖空心思逃避债务,采取能逃则逃,能躲则躲,能赖则赖的消极态度抗拒执行。恶意调解,逃避债务,一些当事人把调解当作拖延债务履行,减轻债务履行义务的一种手段,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存有恶意,企图通过调解拖延时间使权利人放弃部分实体权利,更有甚者企图通过执行阶段的执行和解逼迫权利人进一步让渡权利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的不良动机导致调解协议难以自动履行,同时也导致调解案件的权利人对法院意见加大,双方当事人矛盾加剧,执行难度增加的不利局面。此外,当事人无履行能力也是部分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原因。

(二)机制上因素

当前调解率高低成为考核法院、法官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调解原则也由原来的“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变为“调解优先,调判结合”重视调解并没有什么,但过分强调调解率,忽视调解案件的自动履行率这一不合理的考评机制导致案件调解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调解的表面形式而忽视案件实际问题解决的现象,部分案件虽以调解方式结案,但矛盾并未真正化解,进而进入执行程序。另一方面,调解和执行工作衔接机制不顺畅也是导致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重要因素,审执分离使得司法工作在各个阶段更加专业化,规制了司法权的滥用,但审执过度分离而缺少衔接则影响了审判和执行的质量,受考评机制和业务量的影响,部分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关注调解案件的履行问题,单纯为提高调解率而调解,导致调解质量不高,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增多。

(三)法官层面因素

在审判实践中,受证据因素和考核目标的影响,部分法官为迅速提升案件调解率,规避办案风险,降低改判、发回重审率,在办案中存在“和稀泥”的现象,在没有查清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情况下匆忙主持调解,有的甚至强迫或变相强迫当事人进行调解,结果造成了当事人对调解工作不满,调解申请执行率上升的现象。调解协议不完善,也是导致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高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部分法官在调解协议的内容表述上不够清晰,致使当事人因履行问题发生分歧而申请执行;另一方面,多数调解书中确定的履行制约措施不足,当事人违约履行成本不高,致使当事人容易对生效的调解协议反悔,进而进入执行程序。

四、降低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调解原则,更新调解理念

在案件的调解工作中需要进一步重申自愿、合法、公平、公正的调解原则,强化对这一调解原则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依法调解、公正调解;要更新调解理念,树立案件调解率和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兼顾的调解理念,在案件调解过程住兼顾执行,能当庭履行的案件督促当事人尽快履行,不能当庭履行的案件要制定惩治失信的措施,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

(二)健全考评机制,细化调解结案考核标准

矛盾的化解并不是通过单一的案件调解率能够反映出来的,对于调解案件的考核不能仅看调解协议是否达成,调解率是否提升等。应进一步细化调解结案的考评标准,建立调解案件当庭履行率、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财产保全率、债务担保率等综合考量的考评机制。

(三)建立审判法官协助执行制度

审执分离是为了加大执行力度,提升执行效率,防止司法腐败,但并不是将审判执行截然分开。法官不能就案办案,而应考虑办案效果,兼顾审判执行,应当建立审判法官协助执行制度,在调解结案后,审判法官应及时对当事人进行答疑解惑,并对案件进行跟踪管理,通过电话督促提醒义务人尽快履行义务,延伸调解工作,必要时审判法官也可直接参与到调解案件的执行程序中。

(四)建立财产申报和担保履行制度

在调解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债务人在达成调解协议时对自己履行债务的能力做出说明,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财产的数量、处所、银行账户等等,使其对财产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样,即使义务人不自动履行协议导致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法官也能依据申报尽快查找到被执行人财产,减少执行难度,提升执行效率。同时,对于不能当庭履行的调解案件可以根据需要在调解协议和补充协议上设立担保履行条款,要求债务人或债务人选择的第三人提供相当于债务数额的财产作为抵押或者质押担保,如到期不能履行调解书确定的义务,执行人员可以直接对担保财产采取查封、扣押、拍卖等执行措施,也可以直接对担保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以保证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能够尽快执结。

(五)完善立法修订,将拒不执行调解书纳入刑罚惩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97条之规定,调解书经当事人签收后,具有法律效力。调解是人民法院对审理的民事案件依法进行的一种审判活动,调解书的性质是在法院诉讼活动中进行的、经法院确认、以人民法院名义发出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的一种司法文书。它与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建议修改刑法第313条,改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调解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使对那些拒不执行调解书的行为进行追究有法可依。实现对拒不执行调解书的当事人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当事人同等的打击力度。

2.异地搬迁申请书 篇二

社学乡人民政府:

我是社学乡平甫村第二组村民,家中现有5口人,共承包责任地3亩,由于居住地处山区,山高坡陡,水源匮乏,饮水困难,所承包的责任地均靠“望天水”灌溉,常年粮食欠收,遭遇干旱之年,纯属有种无收,除此之外,再无任何经济来源,至今仍未摆脱贫困,无奈现只好携带妻儿离村进城谋生。为此,借国家实施易地移民扶贫项目之际,特申请将我户列入易地扶贫对象为荷。

特此申请

申请人: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社学乡人民政府:

我是社学乡平甫村第二组村民,现年48岁,1990年我与爱人结婚,共同生育了两个儿子,现在他们分别在大学和中学念书。还有一位年近八旬体弱多病婆婆,一家五口仅靠爱人的工资维持生活学习费用,经济十分困难。数百年来我家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居住在常年干旱,水资源匮乏的平甫村,所承包的责任田均为“望天水”,遭遇干旱年景,常常是有种无收,吃饭都难以解决,特别是由于开采煤矿所造成的地质灾害,水资源下渗,生活用水十分困难。目前,喜闻国家实施易地移民扶贫项目,为此,特申请将我户列入易地扶贫对象为荷。

特此申请

申请人:

3.扶贫搬迁的合阳样本 篇三

搬还是不搬?50多岁的邓兴运一直在犹豫。

邓兴运家在陕西省合阳县乳阳村一组。由于干旱少雨,县里自2009年就开始组织村民们整体搬迁。但至今计划仍未能实施。

5月22日,午后的太阳烤着黄色的土地。邓兴运家,黄土垒的厚厚的院墙,墙上掏一个两人宽、一人多高的门洞,就算进出的大门。靠北沿坡掏了两孔窑洞,院子里,邓兴运忙着给花坛里的红薯苗浇水,从春节至今就没下雨,苗都一巴掌长了,还没办法下地。

站在门洞外,可以看见对面坡地上的小麦只有几公分高,“如果有雨水,这时候早长到人膝盖高了。”邓兴运比划着,紫黑的脸上看不出表情。

今年绝对是个干旱的年份,但这样的年份在当地并不罕见。

地处关中东部的合阳,历来干旱少雨,全县除了黄河边的洽川和金水、徐水河谷一小部分农田可以灌溉外,塬区的庄稼几乎完全依赖于下雨。干旱甚至造成许多村庄人畜用水都有困难。村民们或六七个人一班在深五六十丈的水井里去绞,或用笨重的木桶来回跑十多里挑水。村民们惜水如油,有“ 宁给一个馍,不舍一碗水”说法。

由于雨水少,每年只能种一茬冬小麦,4月份收了之后,地就要闲着半年,等到10月份再种,邓兴运说。去年10月1日种的小麦,到年底也没见到雨,清明前一天下了一场小雨,一点湿地皮的雨星子。在少雨的季节,每场雨的日子村民就记得特别牢。

邓兴运一家四口人,种了13亩,基本上靠天吃饭。最多的时候一亩能收400斤小麦,今年估计只能收一半,200斤,按现在的粮价一斤一元钱,只能收入200元。

从邓兴运的家往后面山上走去,山坡的最高处有一座禹皇庙。缺雨的时候经常有村民爬上去长时间求雨。

相较于山上的干旱,几里之隔的山下,因为有水渠与黄河灌渠相通,一年可以种上两季,小麦和玉米。

干旱少雨,加上交通不便,山上的村民开始一点点往下挪。五六年前一组还有43户,现在只剩下22户住在山上。

即使剩下的村民也大多选择外出打工。邓兴运家住在村头第一排,七八个土垒的院子,只有最东边和最西边两户家里有人,其余的人家都关门闭户,门锁上落了一层灰。整个村子,除了有两头年老的黄牛拖长声音哞叫两声,一片寂静。

搬走的村民主要是在外面买了房子。邓兴运介绍,附近村子里有空的旧房,村民就去买下来,在当地,一所旧的平房只要两三万,更老的房子或者土房几千块钱就能买下来。

“人都快走光了,剩下我们一两家更没办法住。”邓兴运说,他不得不搬。儿子2007年刚结婚,娶儿媳花了六七万,听说要去山下买房子,全家人愁眉不展。

移民房变成了违章建筑

2009年初,县里扶贫办开始组织乳阳村一组整体搬迁。邓兴运找亲戚凑了四万五交给村里。两个月之后,在县城附近盖的移民楼因为违章被推倒了,此后,房子的事情就一直搁浅。

在距县城约两公里的太乐移民新村,约80余块平房地基已打好,水泥预制板堆在一旁。

其中有四块地基上已建起了毛坯房,但最边上的两间已被推倒,红砖散落一地。

这片地基从南到北共有九排,每排约有八九户。每户均由三间平房外加一个院子组成,前后两排房子两两相对,一家门朝南,一家朝北。为了节约土地,两排院子中间通常会留一条两米宽的“卫生巷”以堆放垃圾。

一位太乐村的王姓村干部证实说,这片地原来是太乐村的耕地,2009年以每亩六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乳阳村作为移民房的宅基地使用。

显然,这样的买卖并不合法。2009年8月20日,因为太乐村“私自卖地”,合阳县国土资源局会同公安、城建等部门对在建移民房进行了强拆,并在县电视台曝了光。

事实上,乳阳村的移民搬迁源于中国自2005年起开始实施一项 “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005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提出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

依托这一政策,各地陆续出台易地搬迁扶贫项目。

在陕西省,地处渭北旱塬东部的合阳,因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县成为陕西省最早一批试点县。

据合阳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的统计,自2005年至今,合阳已分批建成搬迁户住房1136户,“争取”国家资金2200万元。

按照最初的计划,乳阳村作为2008年的搬迁计划,准备将邓兴运所在的一组整体搬往6里之外的路井镇旁边,国家按分每口人2100元给予建房补助。但后来由于二三两个小组村民的参与,搬迁地点改到合阳县城附近。

全家迁往40里之外的县城,地怎么办,以后的生活怎么办?邓兴运说,刚开始一组的村民极力反对,但几番讨论下来,人数占多的二、三组村民占了绝对意见,村委会决定搬到合阳去。

“只有有钱人才会愿意搬到县城去。”邓兴运说,挪到路井镇是最实际的方案,一来村民可以回来种地,二来孩子在镇上读书也更方便。这几年,孩子越来越少,连上幼儿园都要到6里之外的路井镇,很多人只好在镇上租房,专门照顾孩子,如果能搬得近一点,可以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

“主要是计划跟实施脱节。”合阳县经济发展局以工代赈办公室搬迁负责人张崇昌说,搬不搬,搬到哪里,以村民自愿为原则,乳阳村的搬迁就是由于大量二三组的村民要求参与搬迁,最终选在县城旁边。但项目批下来,却没有土地指标可用。

张崇昌介绍,实际搬迁中,同一个村内进行安置,土地基本上不成问题,但是跨村跨乡镇就很难。太乐村的地在县城规划中是预留的工业用地,作为移民搬迁肯定不行,加上两个村之间私底下卖地,因此最终被叫停。

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孤例。一份合阳县以工代赈办提供的内部调研报告中显示,土地问题已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瓶颈,“国家严禁在耕地上建设住宅,各村又没有公共用地,搬迁中的土地就难以解决。”

土地指标无法解决,令乳阳村的搬迁工程进退两难,据邓兴运估算,按现在的建材价格,光建房就得五万,加上买宅基地的钱,连房带地已涨到六七万元。当年交的四万五千元早已远远不够建房。

搬富不搬贫?

搬迁的另一个尴尬是补助少,个人出资的部分太重。结果造成有钱的搬了,没钱的只能等。每户四五万元的建房款,在靠天吃饭的農村是一笔巨款。22户村民中,就有13户因为交不起搬迁款而无法搬迁。

77岁的李桂叶就是交不起钱的住户之一。李桂叶有两个儿子,老伴去世后,老人跟着大儿子住,后来大儿子去渭南工作,小儿子也成了家,偌大的院子只剩下她一个人。

“能搬走的都是那些交得起房款的人,剩下的村民怎么办?”老人念叨着。

即使是交了钱的搬迁户中,也并非都是急需要搬的,甚至产生了虚报和私下转让的行为。

据陕西省发改委《关于合阳县2008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路井镇乳阳村一组50户、230人,集中安置在该村南1.5公里公路边42户、184人,插花安置8户、46人”。

该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反映,一组实际只有30多户,不到180人,这明显属于虚报;上述村民称,多出的指标被二组或邻村村民“冒名顶替”,有的搬迁户甚至私底下转让指标套取补助款,更有甚者,一些“吃商品粮”的国家工作人员也借村民的名义占用宅基地。

类似情况在防虏寨乡高家坡村移民点也有反映。作为2009年的搬迁项目,高家坡村上报搬迁40户、236人,集中安置到城关镇北街5组,但该村实际在北街5组建房子的不到20户。一位当地村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高家坡安置点建房的村民有37户,其余的宅基地均被以1.5万~2万元不等的价格私下转让。

负责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张崇昌说,由于两个安置点离县城很近,不排除有村民私底下转让,包括转让给国家工作人员,“这种私下的转让很难监督” 。

张崇昌举例说,有的村民子女到外地上学工作,或者女儿出嫁了,但户口仍留在村里,搬迁的时候往往不止一套住宅,新房建成后往往会将多出的房子以“出租”或“借”的名义给亲戚朋友住,但户主仍然是其本人。

对于乳阳村的实际建房数与按上报户数不符的问题,张崇昌说,最初上报的的确只有乳阳一组的50户,后来二组三组的村民有人提反对意见,因为同属于一个村,县里原则上也同意他们搬迁,但最终的房屋验收及发放补助仍将以当初核定的五十户为准,多出的户数并没有补助。

补助款成了“唐僧肉”

坊镇灵井村是2008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上报搬迁100户、520人。灵井村,全村482户,总人口2020人,耕地面积4020亩,村子三面环沟,一面靠坡,进出一条路。

与其他村的移民搬迁不同,灵井村是因大面积滑坡的受灾移民。

2003年8月,合阳遭遇历史罕见的长时期暴雨,位于县城10公里的灵井村村东和东北方沟堤大面积滑坡崩裂。沿沟边居住五组六组村民房屋倒塌十几间,就连院子里也出现很大裂缝。

村民雷进民回忆,当时连阴雨,白天村民就发现地面出现了裂缝,当晚,雷进民听到轰的一声,几十米长的一段滑坡已滑下30多米深的沟里。最近的滑坡离村民的大门只有1米左右。

2008年,合阳决定将原来住在沟沿边的六组整体搬迁到村南一公里处的空地上。作为为数不多的避灾移民,这次采取的是村民自建,政府补助的方式。

按当地政府的规定,房子建好后,经验收合格,国家将给每户一万元补助款。但两年之后,当村民的房子陆续建成,不仅补助没有全部到位,每户还被额外收取了2500元的宅基地费。

一位姓张的村民说,政府承诺每户一万元的补助,实际上每户仅得到搬迁补助7700元,远低于国家的补偿标准。部分原来的老院子没来得及腾出来的,甚至只领到了3000元。此外,村民还被要求上交2500元的宅基地费用。

搬迁户还要自购地皮?大部分搬迁户对此不解,上述姓张村民说,村里用来安置的土地本身体就是六组的土地,并没有新占土地,而且新建房每户占地面积只有4分多,而村民们原先住宅占地大多比这个面积大,搬迁后原宅基地交给了村集体复耕,耕地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

一万元缩水成了7700?张崇昌解释称,国家组的建房补助标准是按人口数,但自建房一般按户补助,县里便将该村的建房补助平均分摊以后是每户一万元。但是由于集中居住需要基础设施投入,因此最终定下来的标准是每户8000元。

至于村上收每户2500元宅基地费,是在项目实施之前,经济发展局以工代赈办曾要求退给农户,但由于该村村委会干部长期空缺,至今村上事务仍由镇上一位副书记代管。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补助款变相“缩水”的现象同样出现在洽川镇申东村、南菜园村的搬迁中。

与灵井村的补助款“缩水”不同,在申东村、南菜园村等移民点,补助款被以宅基地平整费、管理费、押金等方式克扣。

在洽川镇申东村移民点,建房补助标准每户8000元。但在领取补助时,每户实际只得了4000元。村委会给村民的解释是,扣下 4000元用来给每戶安装大铁门和窗户及平整宅基地。

同属洽川镇的南菜园村在搬迁之初就向每户收取3300元押金,房子建成后村里不仅扣下了500元“平整地基费”,还扣了300元“管理费”。

该村一位姓张的村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村委会同样给每户都配上了大铁门、不锈钢护栏和塑钢窗户,“没说多少钱,只说等发搬迁补助时一起扣”。

补助款成了唐僧肉。这让刚上任的合阳县经济发展局“以工代赈办”主任仵立峰深有感触,“代赈办在实施搬迁时需要依靠村镇干部,但在给搬迁户兑付补助时,基层总想打补助资金的主意。”为此,他计划下一步“统计到人,发卡到户”。★

4.移民搬迁申请书 - 最新 篇四

我是户主叫,属农业户口,现住xx县 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是(否)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现有家族人口 人。

根据有关规定,我家符合下列扶贫移民搬迁条件:(符合哪项在那项后面打“√”)。

1、居住在生产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恶劣石山、深山地区的农村人口;()

2、居住在生态脆弱地区和石漠化严重的农村人口;()

3、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农村人口;()

4、分散居住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极其薄弱,生存条件恶劣,不搬迁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农村人口().为改变恶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尽快脱贫致富,经全家商议,本户自愿申请搬迁到水、电、路、校、医、视、讯等设施条件较好的县城区(乡镇 村 安置点)进行无土安置,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和住房补助资金,并自愿承担个人应出资的建房费用,请予以批准搬迁。如果上述情况与实际不符,我原承担与此有关的一切责任。

申请人:

5.生态移民 伊春万人大搬迁 篇五

记者曾多次到伊春采访,也深深被伊春人勇于奉献、勤劳质朴的精神所感动。记者了解到伊春市近来为了生态建设又有新的举措,他们正大力推进万人生态移民工程,将林区深处的林业职工和居民搬迁到中心林场,既改善了这些人的生活条件,又有利于资源保护。万人移民将是一种怎样的壮观场面?在移民过程中伊春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何?他们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搬迁到中心林场的人们生活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马不停蹄地向着正在严冬中的伊春进发。

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民生工程

记者乘坐的飞机刚刚降落林都机场,就感受到东北冬季的严寒。皑皑的白雪,茂密的森林,以及零下30度的气温组成了记者第一次冬季伊春之行的感觉。在如此寒冷的季节,户外行走都非常困难,可想而知此时进行搬迁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在由机场赶往伊春市区的路上,伊春资源林政局副局长付鹏向记者介绍了生态移民的相关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林区大都是按照国家对木材生产需求规划建设,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基本建设投资缺口很大,导致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职工生活设施严重滞后,林场(所)普遍都是“小、散、破”,交通不便,缺乏基本的医疗、教育条件,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近年来,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伊春市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作为红松故乡的伊春,2004年9月1日发布了市长一号令,在伊春境内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林,并对现存的红松逐株登记进行保护,维护了小兴安岭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去年开始,伊春市将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新林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对林区生产力布局和场所建设进行重新调整,规划上将国有森工现有的218个林场(所)调整为121个,撤销99个,新建2个,需搬迁户数23960户,搬迁人数65808人。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拟撤销55个林场(所),新建1个,调整后林场(所)个数为164个,需搬迁户数10966户,人口31110人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一场万人的生态移民在伊春大地全面铺开。

伊春市长王爱文告诉记者,为了彻底扭转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等多重矛盾,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伊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了“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原则。通过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种养等生态型产业和循环型经济,彻底改变了依赖森林资源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单一路径;通过推进撤并林场(所)移民搬迁工作改善民生,使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改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伊春市在政府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提高撤并林场(所)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出台了《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中实施移民异地安置的意见》,对林场(所)撤并居民搬迁给予补贴政策:一是对移居到林业局局址、中心城区的生态移民给予每户5000元搬迁补贴;二是对移居到中心林场的居民给予每户2000元搬迁补贴;三是对确属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低保家庭可合并使用林区棚改和廉租房政策,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伊春市副市长侯颖达对记者说:“林场(所)撤并工作,不仅可以改变林场(所)布局过于分散、规模小、质量低、资源浪费等状况,提高林场(所)整体规模、效益和经营质量,而且还可以加快推进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步伐,改善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和谐、富裕、具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伊春市资源林政局局长刘长青告诉记者,有了市政府撤并林场(所)的财政支持和决心,各下属林业局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工作很快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伊春全市有10个林场(所)(美溪5个、上甘岭2个、乌马河1个、五营1个、乌伊岭1个)撤并搬迁到位,场所旧址居民房也拆除完毕;另有6个林业局的8个林场(所)(新青2个、友好2个、乌马河1个、铁力1个、五营1个、上甘岭1个)中的部分居民已搬迁到局址或中心林场。全市总计搬迁户数2240户,移民6236人。

伴随着清晨的阳光,记者踏雪进入伊春市美溪林业局青山口林场,这里的积雪很厚,周围的树木在白雪中呈现出中国画的墨色。极目望去,很多房屋已经拆迁完毕,还有部分房屋拆掉了屋顶,显得有些萧瑟和凄凉。

在林场旧址,我们遇到了正在拆迁的工人,他们是美溪林业局负责拆除老林场所房屋的施工队。工人们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时间,林场居民都搬走了,他们要在春天前全部将房屋拆完,听说这里接下来还要植树绿化。

同行的美溪林业局局长李忠培告诉记者,美溪林业局两年来共完成了5个林场所和2个自然村屯的撤并搬迁工作,动迁居民1500多人。原场址内除保留必要的生产基地、森防驻地外,所有房屋要在规定时限内拆除、平整,改造为营林基地。

李忠培说:“林场(所)撤并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和复杂的生态移民工程,事关林场所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美溪林业局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分户对待、因场施策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同步’:一是移民的搬迁安置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二是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保持同步,三是移民的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同时,紧紧抓住移民就业这一关键环节,采取了‘四个充分考虑到’的做法:第一、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一技之长,第二、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未来发展,第三、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意愿,第四、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这些思路和方法有力促进了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健康发展。”

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是一处为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重新规划建设的中心林场,记者来到西岭林场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下,苍莽的乌马岭沐浴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之中。西岭林场山清水秀,一座座别墅式的联排洋房显示出这里巨大的变迁。

乌马河林业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黑龙江宝宇集团进驻该局西岭林场开发建设,全面拉开了生态型中心林场建设帷幕。该建设项目规划至2013年总投资为12亿元,建成后,职工人数将达到1000多人,居民人数将达到4000多人。

2009年开始,乌马河林业局对前进、安全经营所及向阳村实行整体撤并,在西岭建设棚改安置住宅。前进经营所101户居民和向阳村128户居民喜迁西岭。除国家、省、市棚改和林业局配套资金,其余全部安置资金都由宝宇集团承担。短短两年,西岭新建高标准棚改住宅480户,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投资4242万元,实现当年动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入住目标。2010年,西岭林场又建成了高标准棚改住宅10000平方米,安置了200户安全经营所撤并居民。

乌马河林业局局长李光告诉记者,现在西岭人家,室内都有火炕、衛生间、上下水、数字电视、宽带网络;室外为每户建了个24平方米仓房,房前屋后都留有菜园。一个“山水相依、欧风林色”的标准化生态林场和旅游小镇已经初具规模。

上甘岭林业局在两年内建成10万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让林场(所)撤并职工圆了安居梦。在林场(所)撤并工作中,为了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上甘岭29名副处级以上领导深入住户,亲自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棚改办、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放弃了休息时间,走家串户,测面积、检房本、签协议。为了真正做到让利于民,这个区把历史遗留问题考虑进来,对没有产权的简易住房、半简易住房、砖木结构住房,分别按照实际面积的20%、50%、80%给予补偿。整个拆迁过程未发生一起居民闹事、上访事件,真正做到了平稳、和谐拆迁。

在小兴安岭林区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维护小兴安岭的生态平衡,建设东北亚地区生态屏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由于林业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各林业局需要补贴大量配套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岗位购买等,继续向下推进的难度很大。尤其是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林业局,感觉资金压力非常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伊春生态移民住房建设成本大约是1300元左右每平米,为了解决职工困难,美溪林业局只以每平米60元的价格出售给搬迁职工,其他差额都由政府承担。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即使这样,伊春市生态移民的决心一点也没有动摇。王爱文市长对记者说:“林场(所)撤并对国家是一项有利于生态建设的移民工程,对林区职工是一项解决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的民生工程,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要继续推进下去。当看到搬迁居民幸福的笑脸时,我觉得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山上山下的巨大变化

过去,承担国家建设任务的伊春林区由于过量采伐,林场陷入林木资源危机,甚至到了无林可采、无业可就的境地,林场职工生活举步维艰。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这些林业职工,大多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建的简易房内,生活居住条件非常艰苦。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如厕难等,一直是林场职工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自从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以来,伊春全市有10个林场(所)撤并搬迁到位,大部分居民已搬迁到外墙有保温层,室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暖设施一应俱全的中心林场居民楼内,拥有了一个优良的居住环境。

2010年12月1日,上甘岭林业局临清小区11号楼房的王淑霞一大早就办理了入户手续。当她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亮闪闪的楼房钥匙时乐得合不拢嘴,迫不及待地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家。“新楼房的钥匙到手了,我今天特别高兴,早就等这一天了,以后这就是我家了。住楼是个好事儿,走的道也干净,屋里也暖和,环境也好,不用劈柴烧炉子了。2011年的新春我们就在新房子里过年了,这得感谢党和政府呀!”王淑霞美滋滋地在新房子里憧憬着住进新楼房后的美好生活,随后就张罗装修的事儿了,准备年前就住进新家。

70岁的严玉梅老人是2010年2月搬进新居的,50平米的房子收拾的整洁干净,房间内的暖气很足,有25度左右。她拉着记者的手说:“搬到山下来真好,屋子暖和、看病不发愁、孩子上学方便,感谢党的好政策!”在美溪林业局,像严玉梅这样的住户,搬下山来只需交纳3000元就可以得到这样一套50平米的住房。

青山口林场的李继忠是同严玉梅老人一批入驻新居的,他告诉记者,过去在施业区居住最怕的就是有病,由于道路不通畅,遇到急病很难及时送到医院救治,一些人就是在路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失去了生命。“现在好了,我们居住的楼房距离林场医院只有500米,再也不会为治病发愁了。”

上甘岭林业局的杨玉昌是林业局的多年劳模,也是2009年感动伊春年度人物。杨玉昌的孩子正在读高中,家里的收入主要靠他一人。除了正常的上班外,他还种植一些木耳、上山采摘一些野菜,一年下来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他告诉记者:“这次搬迁政府和林场职工都付出了很大努力。政府千方百计补贴资金和安置大家生活,我们职工也积极响应克服困难努力使生活变得更好。”

伊春林区的林业生产经营是季节性工作,职工群众主要在木材采运和营林生产季节有工资收入,其他季节主要依靠种植、养殖、采山等副业获取收入,积蓄较少,对林场(所)有较高的依赖性,从而使多年形成的靠山吃山的思想意识难以迅速转变。还有一部分林场(所)职工群众技能较差,到山下找工作困难,对搬迁后的生活存在较大担忧,不愿意离开居住地和放弃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实施生态移民、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经济、解决林场(所)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影响撤并工作进程和效果的突出问题。

贾占波也是上甘岭林业局的职工,在这次林场(所)撤并过程中花了两万多元,得到了现在的住房。他告诉记者,过去对搬到山下自己心里没底,怕挣不到钱,生活不好过。搬过来后才知道山下用人的活很多,只要不怕辛苦随时都可以挣钱。现在家里三口人都能找到一些可以干的活,每天能挣到一百元钱左右,心里踏实了。

李继忠搬迁到中心林场后还有一件最开心的事,那就是不仅自己的工作没有变化,而且妻子也在一家宾馆找到了工作,全家的收入也提高了一大截。

记者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职工何广太的家,抬头便见“富贵吉祥”的紅幅,冰箱、红漆厨饰、沙发衣柜安置有序。何广太正在上网,看上去很幸福。他有些激动地说,原来住50平方米棚户区,现在住70多平方米新房,光装修就花了3万多元,林业局还给补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连做梦都没想到!

在西岭示范林场,宝宇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了旅游项目。现在1.2万平方米的旅游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3200平方米的康乐中心主体框架也已完成;占地2876公顷的狩猎场已放养梅花鹿、野猪、狍子、野兔、山鸡等500多头(只)。等度假别墅区、体育训练基地、跑马训练场、滑雪场、绿色食品加工厂、欧洲风情小镇等项目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使所有西岭示范林场居民找到工作,而且还可以吸收一大批其他村镇的剩余劳动力。

李忠培告诉记者,为妥善解决撤并场所群众的后顾之忧,美溪林业局在保障移民生计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一是充分考虑移民的一技之长,扶持发展熟练项目。他们为愿意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移民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除政府给予补贴外,还统一解决菌袋摆放地,根据实用量按成本付给枝丫材等。二是充分考虑移民的个体差异,保障移民充分就业。针对个体素质和条件各不相同,在安置就业工作中,量体裁衣,因人定岗。2009年,区政府在新开发的公益岗位中预留出65个岗位,用于安置撤并场(所)职工就业,并与镇内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协调,开发近300个就业岗位来安置撤并林场的职工。对愿意自谋出路的,政府还给予鼓励支持。三是充分考虑移民的现实困难,最大限度为群众创造宽松的动迁条件。如在搬迁时间上,针对由于林场职工群众多数都有食用菌、种养殖等自营经济项目,生产周期不同,收获时间不统一,而且安置楼房工程进度也不一样的实际,不搞“一刀切”,而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条件成熟一户搬一户,避免给职工群众造成经济损失等。

上甘岭林业局副局长李书林告诉记者,上甘岭在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中,将永绪经营所等三个林场的居民逐步迁入局址,享受棚改政策,从而实现保护林木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改善职工生存和生活条件的目的。为了把好事办好,在楼房分配过程中,上甘岭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执行,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分配方案。在整个抽签分房过程中做到“五公开”,即:待分房源公开、特殊申请公开、抽签过程公开、抽签结果公开、剩余房签公开。

李光告诉记者,对原西岭林场273户居民中愿意在西岭居住的217户居民,实际所还面积超过动迁面积15平方米以上安置;对不愿居住西岭的居民,每平方米补偿400元;对在乌马河局址购买棚改楼的居民,林业局和宝宇集团对每户补偿1万元。

有了伊春市政府的政策和各林业局细致耐心的工作,林场(所)撤并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记者先后在美溪林业局、上甘岭林业局、乌马河林业局走访了20几户已经搬进新居的职工,他们普遍对林场(所)撤并搬迁到中心林场感到满意,生活的幸福与希望写在他们的笑脸上。山上山下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不适,但带来更多的是生活的幸福感。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成果,林区不应该是落后的代名词,林区工人也不应该成为被时代遗忘的群体。

烧柴改革的深入实践

随着林场(所)撤并工作的不断深入,林区中心林场的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人口不断增加,这个以林为根本的城市开始了同样属于民生工程的烧柴改革。伊春作为全国最大的林木供应基地,林下废弃物非常多,这种充分利用秸秆菌棒和林下废弃物的综合开发有很大拓展空间,为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伊春市在大力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同时,将烧柴改革作为林区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大力推广“以煤代木、以电代木、以气代木、节能改灶”等措施的基础上,依托林区丰富的林下生物附质,将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作为烧柴改革的重要工程,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如全部项目实施,伊春全市每年可节约标煤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万吨。

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就是利用林区藤条灌木、农作物秸秆、废弃菌袋等生物可燃物,进行能量转换,为林区生产生活提供可利用能源或能源产品的过程。一年来,伊春市配合林场(所)撤并的生态移民工作,成立了烧柴改革组织机构,大力开展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实践,不仅提升了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推进林区烧柴改革,不断加大森林生态保护力度,伊春市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烧柴改革办公室,强化对烧柴改革的组织领导。将传统以木举炊、烧柴取暖的生活方式,向节能降耗、资源利用、安全方便、清洁环保、方式多元、技术创新方向转变,推动林区烧柴革命。二是鼓励民间尝试,调动林区群众大胆进行烧柴改革创新。该市朗乡局居民创造的生物质半气化多用锅炉,经推广后,每年将全局废弃的污染森林环境的大量木耳袋吃干用净,实现了种植木耳、转化能源的链条式利用。同时,地源热泵项目也在新建的规划局办公楼中试验。三是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先后与山东大学百川公司、黑龙江乾能科技公司等公司进行对接,共上高科技项目5个,为全市烧柴改革做了试验和示范。四是积极利用国家鼓励性政策。利用国家鼓励热电联产等节能项目的政策,积极谋划项目,对上立项争取。

记者首先来到了伊春美溪林业局五道库经营所,这里是多个林场和经营所的交通要地,也是美溪林业局第二大中心林场。这里实施的气热电联供及型煤加工示范工程,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林业废弃物,通过大型生物质气化制气设备、无污染燃气净化设备、生物质成型燃料系统以及直燃锅炉等设备实现气热电联供,满足五道库居民的清洁生产与生活。该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可满足五道库经营所502户居民炊事用气,以及厂区办公供暖和部分居民用电。

在五道库经营所,记者看到一个神奇的“大铁罐”,塞进去的是农林废料,放出来的却是生物质燃气,而且流到了家家户户。当地群众足不出户,拧开电子阀门就可以举炊做饭。

记者走进五道库职工孙彦库家,孙彦库老伴徐志敏在燃气灶旁笑呵呵地掂着大勺。当记者问起“燃气灶用得习惯么?”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太方便了,一打就着,火特硬,饭菜一会就好,还不用烟熏火燎了。真应该感谢上级领导。”

孙彦库告诉记者:“从六月份就看一群人整天在经营所南头忙乎,几个月的工夫,就建起了一片片大厂房和一个‘大铁罐’,燃气就是从‘大铁罐’里送出来的。一天一个气就够了,比城里用的液化气便宜还安全。”

老孙说的“大铁罐”,就是五道库经营所气热电联供及型煤加工示范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工程于2010年6月17日开工,11月30日投产运营。五道库已有401户居民接通了炊事用气,今年还将为居民安装生物质采暖炉。这个项目不但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更大。藤条灌木、稻草秸秆、豆角茄子秧等,都是该项目的日常“食品”,年可吃进农林废料10万多吨,而且明码标价:回收废弃木耳袋每袋3分钱,藤条灌木100元一吨,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干品一市斤可换一立方生物质燃气。

看到有这样的好事儿,职工群众心里乐极了。五道库经营所职工肖云鹏种了70多亩地,他说:“光秋后农作物废料就够我家换气用了,还不用‘烧地’了,这个项目真绝了。”

李忠培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林区烧柴主要是木材,每户每年大约可烧掉12立方米木材,而美溪林业局有4.3万人,一万多户,每年仅烧柴一项就可为国家节约13万立方米的木材。通过这种节约,可以使其发挥涵养水土、固碳和释放负氧离子的生态效益实现最大化。

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记者同样看到了生物质气化工程项目。这项于2009年建设,同年投入使用、总投资350万元、年产生物质燃气7.5万立方米,为西岭林场480户居民提供生活炊事所需燃料的工程,项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使林区木材剩余物和秸杆、林下干草、树叶等各种可燃生物质在缺氧状态下,加热反应进行能量转换,在原料进行预处理后,经输送机送入气化炉中进行热解气化反应转换成可燃气体(一氧化碳、氢气、甲烷),在净化系统中除去燃气所含灰尘和焦油等杂质,冷却到常温由风机加压送至贮气柜,经燃气输配系统送至用户用于炊事。

据李光介绍,该燃气站每运行一次,生产的燃气可供该场现有480户居民使用近3天,每月每户平均使用的燃气费用为28.1元。按西岭林场居民每年每户炊事用烧材平均5立方米计算,每年该场居民炊事用燃料消耗木材约2400立方米。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项目的实施,改变了林区传统的直接燃烧木材的生活习惯,在提高林场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大量节约了木材消耗,充分利用了废弃的生物质燃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

在上甘岭林业局,记者看到了另外一种思路的烧柴改革。伊春市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是集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的排泄物生产沼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养殖生产企业。这家位于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林场锦秀村的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代表性企业。他们除了养殖商品猪出栏外,所生产的沼气可以为周边的林业职工提供炊事用气、提供清洁能源,所生产的沼渣可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绿色种植,可以说是一座生态循环型的绿色养猪基地。

在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院内,记者看到标准化的猪舍旁矗立着两个巨大的沼气发酵罐,绿色的罐体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据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现在沼气已经进入生产阶段,只是由于还没有达到要求的浓度,没有进行罐装。如果再有一两个月时间,等沼气开始罐装后,不仅上甘岭林业局的林区职工可以用到清洁的能源,就是伊春市的公交车也可以使用沼气代替汽油。

李书林告诉记者,沼气高效生产及罐装技术是目前世界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的一项可再生能源重点技术,也是农村能源重大项目。引进此项技术和开展项目示范,对于破解高寒地区农村用能技术难题、加快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民生和生态环境、推动农村能源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他们打算让林场(所)撤并下來的职工,都能使用上清洁的沼气新能源。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伊春的烧柴改革探索在全国其他重点林区,尤其是北方林区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不管是对拆除林场(所)旧址,和废弃道路、广场等一并进行还林还草,恢复森林植被,还是进行烧柴改革、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碳排放,伊春都从林业上为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例证经验。

6.办公室搬迁申请方案 篇六

1. 本次办公室搬迁工作原则上需迁出房间内所有物品(如橱柜桌椅沙发等办公家具、电脑打印机电话机等办公设备、文件资料等)均由需搬迁部门做好搬迁物品的整理、打包装箱及贴标工作。如确有不需搬迁的物品,属于废弃物品的应提前进行清理,属于固定资产的应按要求做好资产报废或转移手续。

2. 根据已提交的《办公室搬迁物品汇总表》,后勤基建处将打包用品(搬迁标签纸、纸板箱、封箱带、打包机、打包带等)配发至需搬迁部门。各部门安排相关人员将所有需搬迁物品在要求的时间节点前完成打包装箱及贴标工作。

要求所有搬迁物品均贴有填写完整的搬迁标签纸,所有纸箱封装及打包妥善(各纸箱须尽量装满并将较重物品均衡分配在不同纸箱,易碎物品或办公设备装箱时做好保护措施),所有办公橱柜桌椅的门或抽屉均须用封箱带或打包带固定(橱柜及办公桌内须清空),贵重物品自行保管,与工作无关的私人物品自行搬离,已办妥资产报废或转移手续的不搬迁固定资产集中摆放。

3. 所有物品整理打包装箱工作完毕后,各部门须按实际打包及贴标情况填写《办公室搬迁物品迁出明细表》及《办公室搬迁物品迁入明细表》并将电子稿上报后勤基建处,同时将有关房间所有钥匙交由该楼指定的后服工作人员。

二、搬迁时

1. 学校将根据办公室搬迁方案安排的时间节点,由专业搬场单位按搬迁标签纸指示进行搬迁物品的原房间迁出及新房间迁入工作。

2. 搬迁物品迁出原房间时,搬场人员原则上只对贴标物品进行搬迁。原房间使用部门应安排人员根据该间的《办公室搬迁物品迁出明细表》进行现场清点及监督,确保需搬迁物品无遗漏。

3. 搬迁物品迁出原房间后,学校将对该房间进行简单保洁作业后(闵行西区除外)再进行该房间后续使用部门的`物品迁入工作。保洁作业时对于除固定资产外的未贴标遗留物品将一律作清除处理。

4. 如迁入的新房间是此次搬迁前已使用的房间,建议后续使用部门在保洁作业完成后安排人员检查房间。

5. 搬迁物品迁入新房间时,要求物品迁入部门安排该房间有关人员当天到场进行物品放置位置的指导工作,并根据该间的《办公室搬迁物品迁入明细表》监督有无物品遗漏或放错房间。当天未安排人员到现场的,搬场人员只负责将物品迁入新房间,物品的错漏及位置调整由物品迁入部门自行解决。

三、搬迁后

1. 部门(学院)使用新房间前,由该部门(学院)指定人员统一到该楼指定的后服工作人员处领取房间钥匙并分发,同一房间钥匙数量不足的由本部门自行解决。

2. 清点所有搬迁物品。如有搬迁标签纸显示不属于该房间物品的,应及时告知所属房间人员将物品搬离。如有未贴搬迁标签纸的固定资产遗留在房间内的,可通知归口职能部门(后勤基建处、实验实训管理中心)安排人员搬离或处置。

3. 迁入新房间后,在所有搬迁物品到位的前提下尚有必备办公家具或办公设备缺少的,可向归口职能部门申请,由归口职能部门进行统一审批和调配。

四、有关职能部门

1. 校办:制定办公室搬迁方案并明确搬迁日程表,监督总体搬迁进程。

2. 后勤基建处:配发打包用品;组织落实搬迁具体工作并协调处理各类搬迁问题;办公家具的搬迁前的报废和转移手续,搬迁后的调配及处置。

3. 实验实训管理中心:办公设备的搬迁前的报废和转移手续,搬迁后的调配及处置。

4. 后服中心:迁出房间的钥匙收取及迁入房间的钥匙分发;钥匙保管期间(重点是搬迁当天)的房间开关;物品迁出后的房间保洁工作(闵行西区除外)。

5. 闵行校区管理办公室:监督闵行校区总体搬迁进程,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做好闵行校区搬迁工作。

7.贫困户异地搬迁申请书 篇七

您好!

我想申请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我家居住在“陇南市宕昌县韩院乡大坪村半山社”,现有9口人,劳动人力少,消费人力多,由于现住地,地处山区,住房且为“茅草屋”,茅草屋还是爷爷当兵归来时修建所居住的房屋,且交通极不方便,道路不通,所处地区贫困潦倒,房屋破旧不堪,由于人多,住房极为缺乏,还有3个孩子上学,它们每天要步行回家,且,还有3个老人,它们己,年过花甲,步入高龄,劳动力量逐渐减弱 ,所以家庭的`现状,就是,资金缺乏,劳动人员稀少,消费及大,家里就靠着我们夫妻二人一年到头来挣的一点钱,维持生活,供3个孩子上学,可是不管我们夫妻二人怎么努力,挣的钱也只能补贴家里的生活,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修建新的房屋,而且由于最近暴雨如注,频繁的下大雨,茅草屋可能随时会有倒塌的现象,交通不便,生活环境差,家庭人均收入低,是贫困户,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条件,我想异地扶贫搬迁,让孩子和父母能够生活的好一点,具,,512地震,我家也受到地震的侵害,但是村委及乡政府没有给我救助,我没得到村委及乡政府的任何回应,的地震,还是依旧如此,现在所住房屋,实在不忍直视,因为是破旧不堪的“茅草屋”我己经够努力改变我现在的状况,可是,我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所以请求,林书记,给我一个异地扶贫搬迁的项目,让我的孩子能够成长的优秀,让我的父母能够过的好一点,希望唐省长大人能看到我的申请!

申请人:xx

8.重报印务的搬迁实践 篇八

近年来,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印刷行业的应用,原有的报纸印刷生产工艺、业务形态受到很大限制。重报印务与渝闻印厂的共用厂房为上世纪80年代规划的生产厂房,规模布局已无法满足国家及重庆市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的需要,搬迁工作势在必行。

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

1.争取政府支持,筹集资金

为达到搬迁出效益、出发展的目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明确提出:重报印务的搬迁不仅仅是生产场地的变更,要通过搬迁优化生产工艺布局,实现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利用各种产业支持和扶持政策,做到最小化投入的“零搬迁”,力争将搬迁后的重报印务打造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行业龙头,形成传媒科技产业集群,成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未来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党报印刷厂基本上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各报社生产部门通过三项制度改革演变而成的实体经营企业。党报出版的社会效益是各党报印刷厂最重要的职责,这使得党报印刷厂是各报社的成本中心,而非利润中心。因此,多数党报印刷厂的厂房搬迁所需投入的大量资金,企业自身无力筹集和承担。

对此,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厂房被居民区包围,存在噪声扰民和发展受限等状况,积极向市政府申请文化产业支持和扶持政策。作为党报出版基地的搬迁,重庆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于2011年8月将重报印务搬迁列入市政府确定的第六批环保重点搬迁项目,享受环保搬迁企业的财政税费、原址土地出让金返还、全部行政性规费和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补偿企业所交排污和电力附加费以及人员安置政策等。

2.洞悉政策,申请项目

为优化生产工艺布局,实现技术提升,重报印务获知印刷装备制造业2012年首次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重点后,积极与高斯图文印刷系统(中国)有限公司配合,成功申请了国内首个“智能化、数字化报刊图书印刷装订车间”示范点,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3.布局未来,精心选址

在搬迁选址方面,我们充分考虑到搬迁后的地理区域优势、物流成本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新址确定在国家级开发区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区,紧邻内陆最大港口鱼嘴果园。这为重报印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区位和配套优势。

4.整合发展

面对新闻、印刷行业的发展态势,为化解同属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重报印务和重庆商报印厂的同行竞争和资源浪费矛盾,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以重报印务搬迁为契机,整合两家印刷厂的优质资源,实现人员、资产、业务、品牌优化重组,以精耕传统印刷领域,拓展印刷相关产业链,为在新媒体冲击下,报媒印务版块混合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项目设计、施工建设

1.学习借鉴,规避风险

为避免国内报社印刷厂的搬迁由集团相关职能部门多头管理,导致的厂房布局不尽合理、施工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尽可能做到新厂房的工艺设计布局合理、有效控制成本、科学管理,抽调了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单独的搬迁办公室。搬迁办公室各成员按照土建、设备、安装、电力管网及审批报建等专业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建设施工、材料供应、装修设计单位自我推荐企业、产品的机会,学习建筑施工相关专业知识,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逐步由印报人向建筑施工管理人角色转变,并从专业使用及实用角度组织实施项目的设计、建设管理工作。

在确定设计单位,进入设计初期后,搬迁办公室就组织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有针对性考察和学习国内实施搬迁的报社印厂的已建和在建的厂房,收集搬迁设计、工程建设、建筑材料选用、墙体装饰、生产工艺流程布局的利弊,以及环保节能等经验,控制投资、规避风险、减少失误。

2.充分论证,确定厂房布局

通过对比“一字型”、“L型”、“工字型”的印报车间与发行现场的整体布局,为缩短印刷和发行工序之间的物流时间,提高报纸发行时效,搬迁办公室最终确定印报车间与发行现场采取“工字型”布局,也就是将发行现场设置于两印报车间之间,方便两边成品报的汇集,便于集中发行,同时将仓储物流(纸库)车间并列于印报车间的两边,以减少内部物流距离。

3.控制过程投资

区别于国内财力雄厚的同行在已备好大量资金前提下实施搬迁,重报印务的搬迁项目是在搬迁过程中通过享受政府的环保搬迁政策,筹集资金实施搬迁,因此要求对厂房建设、设备搬迁成本测算、过程管理控制做到极致。为做到工艺布局符合生产实际、领先行业,施工、安装、装饰等方面都需要精打细算。对此,搬迁办公室充分利用报纸印刷厂房建设的特殊性,用好相关政策,在前期的报规报建、建筑施工、特种设备购买等方面,向政府职能部门申请采用有条件的公告邀请招标方式,通过竞争性必选报价,在降低单项投资的同时,遴选合适的合作单位。

设备购买、搬迁及生产计划

1.定位规模,确定搬迁模式

不同于一般社会企业的搬迁可以停机进行,重报印务的搬迁需在确保报纸印刷出版不受影响、投入最少设备资金的前提下进行。受新媒体冲击,平面媒体发行总量的萎缩在所难免。如何定位报纸印刷规模,确定首期新购设备数量是一个让业内人士困惑的话题。搬迁办公室通过分析近3年国内报纸出版发行数据,了解不同地区已搬迁的报社印刷厂的设备利用率,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的发展前景、人均报纸拥有量,以及集团各报、中央及地方代印报的发展定位后,决定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现有发行量最大的单一报种、单台产能最大的设备整体一次性搬迁为基础,新购与现有单台产能最大的设备产能相匹配的设备,投入生产后,首先搬迁单台产能最大的设备,再采取“点对点”的搬迁模式逐一搬迁其余设备,这样既不影响报纸出版时效,同时避免为了搬迁大量购置设备导致的占用资金、搬迁后的设备闲置等问题。

2.测算生产,制定搬迁计划

重报印务年印量达20亿对开张,装订成书3000多万册。在确保报纸出版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要想逐一实现设备搬迁,同时在搬迁过程中实现两厂设备、生产的完全整合,需逐一对生产安排和设备搬迁进行模拟演练。为此,生产、设备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多次讨论,聘请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制定了设备搬迁预案,即在尽量减少同一报种两地印刷的基础上,确定此次设备搬迁以印报设备为主、商业印刷设备穿插进行。按设备生产厂家分类的原则,重报印务和重庆商报印厂的设备搬迁、安装共分五个阶段进行,从2014年12月~2016年6月,如表1所示。渝闻印厂的商业印刷机和装订设备根据实际情况,穿插进行搬迁。

3.设备搬迁、安装方式

(1)对于高斯类印刷设备,我们聘请高斯图文印刷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拆卸、安装、调试工作。高斯类印刷设备有:重报印务的环球70机、S45机、S23机、S1机;渝闻印厂的M500商业机、M600商业机;商报印厂的商H75机、商S1机、商S2机。

(2)对于其他印刷设备(如高宝COLORA机,北人商B1、商B2、商B3),聘请对应设备生产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拆卸、安装、调试工作。

(3)聘请专业搬迁公司负责印刷设备的拆卸、转运和吊装工作。

(4)重报印务、商报印厂和渝闻印厂分别成立相应的搬迁小组,负责配合设备生产厂家、专业搬迁公司进行设备的拆卸、整理、清洗、修配、安装、调试工作。

4.设备搬迁、安装工作保障

(1)搬迁办公室为常务办事机构,负责编制搬迁、生产计划,对外协调、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2)成立搬迁安装领导小组,由重报印务、商报印厂、渝闻印厂所有领导组成领导小组。

(3)由搬迁办公室、设备动力部、生产部、市场物资部、印前车间、胶印车间、办公室、保安部相关人员组成搬迁安装小组,具体实施搬迁、安装工作。

搬迁工作建议

目前我们集团的搬迁项目处于施工建设阶段,未进入实质搬迁阶段。作为印报人出身非专业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笔者在此仅能将从项目规划、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学习体会与读者分享,供参考。

(1)充分调研、借鉴、论证,避免因主观意志、脱离发展实际和财力实际在实施工程中进行大范围调整,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2)规模适中,准确预测行业前景,定位企业发展方向。

(3)借力相关政策,申请文化产业支持和扶持,通过搬迁实现技术和产业的升级发展。

(4)依法依规,按程序办事,工作细致缜密不嫌繁琐,不当甩手掌柜,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控制投资。

(5)尽可能全面地进行工艺布局,并逐一在图纸上体现,确保尺寸合适和功能实现。

9.关于欢欢幼儿园搬迁的申请 篇九

阳朔县教育局:

我欢欢幼儿园位于金宝乡大桥古洞塘村,现有学生50人,教职工4人。由于受房屋构造的制约,教室比较狭窄,活动空间相对较少,交通极为不便,加上每年春季金宝河经常涨水,给孩子上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及安全隐患。现在大桥小学已改建幼儿园,但又因缺乏幼儿师资,经与大桥小学协商,该校同意将改建好的幼儿园承租给我园,为了方便大桥幼儿入园,更好的完成保育教育工作,特申请把我园搬迁至大桥小学院内。妥否,请批准!

欢欢幼儿园

10.移民搬迁申请书 篇十

我们是XX县孟门镇柳家坡村。位于县城以北20公里,孟门镇以东5公里。全村农业人口421人,非农业人口62人。土地面积1800多亩,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广种薄收,人均年收入一千多元。地形地貌属高山林立,沟壑纵横。信息封闭,经济落后,交通极差。本来人蓄饮水就很难满足,再加上我村是压煤村庄因地下采煤频发地质灾害,土地严重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沽竭。旱井无法蓄水,住房安全受到威胁,如此困境直接制约着柳家坡的经济发展,一直无法摆脱贫困的面貌。

现在因我村属压煤村庄,整村座落在凌志能源有限公司下属的山西亚通柳家庄煤业有限公司的田煤上。现公司为节约不可再生能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解决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经济的和谐发展。矿方与我村委商议对我村实行整体搬迁移民。这样对于我们村的发展是个良机,既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法,又可改变整村的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发展经济,及早脱贫致富。村委与矿方多次商谈,移民项目已确立,矿方出资修建柳家坡村委配合,对柳家坡村实行整体移民搬迁,建设一个崭新的柳家坡新村。

其次,我村有几百年的村史,旧村址居民居住特别分散,占用土地约300多亩,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修建的新村是集中居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约占地100多亩。入住新村后将旧村复垦为耕地,从而节约土地200多亩。这样也符合国家的土地使用政策,于国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弊。

柳家坡全体村民召开移民搬迁大会,征求村民意见,全体村民愿意整村搬迁移民。现已成立由政府?村委?矿方组成的移民领导机构,一切移民实施方案已成熟。现申请上级有关部门批复,准许支持我村移民搬迁。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11.寻找破解移民搬迁难题的密码 篇十一

进入9月,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传来消息,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积极筹措10亿元资金,用于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开工建设。

陕南三市今年搬迁安置任务6万户,涉及24万人。按照省政府集中安置和统规统建的要求,需要建设集中安置点781个,总投资达60多亿元。

但是,随着陕西280万移民搬迁工程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就陷入启动资金短缺的困境。据说,因为缺钱,整个陕南三市60%的項目无法开工建设。

其实,资金短缺的何止陕南三市政府,当地纳入搬迁范围的山区群众能痛痛快快拿出购房款的也没有多少人。而且,除了资金,移民搬迁可能面临的难题还会不断出现。

资金瓶颈制约移民搬迁

今年暑期,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的20名师生组成“大学生秦岭生态移民调查服务团”,在紫阳和岚皋两县进行了走访调查。

紫阳县斑桃镇麻园村村民向调查团反映:建一栋房子,一般要花10万到15万元。按现在的补偿标准,政府补贴最高也只有4万元,低的只有2.5万元,盖房花的大头还是要农民自己出。

调查发现,村民大都有搬迁意愿,但对现在以集中搬迁为主的安置方式不是很赞同。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或妇女,学一门新的生存技能对他们而言难度比较大,种地依然是维持生计的主要渠道,如果搬迁到集中安置点,离原来的耕地远,干活很不方便。他们更愿意在生产小组内挪动,比如,住在山腰的人家,搬到山脚:山顶上的人家,搬到山腰,一步一步来。毕竟一步到位式的搬迁,花费大,农户一下子也拿不出那么大的一笔资金。

对资金耽心的不只是村民,基层工作人员也有同感。

去年,定边县对4个乡镇、8个村、30多户进行了摸底调查,人均收入大都在1500元以下,只占到全县人均纯收入的65.2%,个别户能达到全县人均纯收入水平。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连基本的收支平衡都难以达到。

油区农户稍好一点。长庆油田按开采一吨支付20元的资源补偿费进行补偿,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一次性补偿的方式,每亩地能从企业拿到750元的一次性补偿。

定边县白干山区90%的群众是愿意搬迁的,深山区群众走出大山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愿望尤为强烈,只有年龄偏大的老人故土难离,不愿搬迁,但同时表示会跟随自己的儿女走。

但是,一个同样的实际问题是,群众自筹资金难度非常巨大。而且,群众也担心搬迁后放弃原承包地,以后不仅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可能丢失未来资源开发补偿费。新安边镇高湾村会计李镇说,2000年,他们村支书想迁往红墩梁,当得知搬迁后,原来的承包地政府就要收回,当时就放弃了。

就算是定边这样的西部百强县,在省级政府可用于移民搬迁的资金与移民实际需要经费有很大差距时,县上整合资金的难度也是不小的。煤老板倒是有钱,但他们优先投资的都是煤矿沉陷区移民。

移民搬迁公司的探索

今年4月21日,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在西安正式成立。该公司分别由陕西有色集团和省财政共同出资组建。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需投入周转资金60亿元,其中陕西有色集团筹集50亿元,省财政厅配套10亿元。

公司将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在未来10年内,承建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三市政府统筹规划的移民安置区及其配套设施,分步解决三个地市环境恶劣地区60万户240万名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并逐步完善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和相关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移民群众安居乐业。

根据工程规划,移民搬迁首期任务需投入资金60亿元,按50%的资产负债率比例设定,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0亿元,其中财政厅出资10亿元,出资比例为33.33%:陕西有色出资20亿元,出资比例为67.67%,其余30亿元首期任务所需资金由陕西有色担保从银行贷款解决。

商洛市将要搬迁的人口多达71.8万人,是商洛总人口的1/3。尽管陕西省已筹集60亿元的启动资金,但商洛市市长杨冠军依然忧虑后续资金不足。陕南三市经济发展都相对滞后,地方财政困难,群众更是难以承受移民搬迁巨大的经济负担。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商洛市市长杨冠军就建议,中央政府设立地质灾害多发区移民搬迁专项扶持资金,把对陕南扶持的各个口的资金整合起来,集中财力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移民搬迁资金问题。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够像当年支持三峡移民工程一样,多给陕西一些政策、资金的扶持,让这些群众早日实现移民搬迁的梦想。

有专家也一直呼吁,流经陕南的汉江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重要水源地,为了保证一江清流供京城,陕南多年来几乎停止了工业投资项目,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如果国家能够进行补偿,这笔资金也能在移民搬迁中发挥作用。

不过,在各种呼吁一时还无法落实之前,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或许能够开辟一条用市场方式为政府主导的移民搬迁提供资金支持的渠道。

搬迁方式需因地制宜

生态与贫困,几乎互为表里,所以,很多国家将生态移民作为消除区域性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措施。

有专家对生态移民的定义是:为消除贫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把位于生态脆弱区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其它地区迁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言以蔽之,生态移民的实质是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陕西开启的10年移民计划,当归属于此类性质的移民。

新世纪伊始,中国就在做以扶贫为目标的生态移民试点。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又有了因退耕而产生的移民,但规模都不是很大。

“国家对退耕还林产生的移民在补贴政策上还是很优惠的,异地搬迁建房,国家补贴占60%。”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牛昉对记者说。

因退耕还林而移民的人总量少,且主要在村内搬迁,只是把居住点从山上搬到山下,村里可以通过土地调整的方式,保证搬迁者拥有口粮田。

但是,陕西此次启动大规模的移民工程,村这个边界肯定是要打破的,而一旦跨了村,调整土地就是一个难题。

“陕南与陕北的情况是有区别的。陕北土地多,移民总量只有39.2万人,属于白于山区的几个县这些年发展很快,财力相对也充足,移民工作开展起来会容易些。相反,陕南属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状况,安置地寻找起来就很困难。何况,陕南的财政状况又很不乐观,只占全省的2.4%。有没有财力开展移民这项工作

是个问题。”牛昉说,“移民不是盖了房子,把那些人从山上搬下来就完了,他们到一个新的地方怎么生活?涉及很多具体问题。”

牛昉认为,陕北白于山区不适合搞新农村建设。人口数量不多,居住又非常分散,移民搬迁是一个好办法。在陕北,人口吸纳空间不是问题,只要能解决移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就行。

旬阳模式的推广价值

旬阳县正在探索一种移民搬迁模式,简单概括就是“富人进镇、穷人下山、工业入園、资本流转”。

旬阳县棕溪镇建了一个能安置150户的移民安置点,房子还没交工,已被县上的一些“能人”或“富人”订购一空。

“能人、富人有迫切进城的愿望。”旬阳县发展计划局局长邓帮财坦言。为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旬阳在8个集镇统征土地414亩,采取统一编制住宅规划、统一征用调配土地、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办理各类手续、房屋由农民分户建设的安置办法。

比较起来,进镇的成本要低一些。旬阳进县城的成本大约是30万到32万元,集镇只是16万到18万元,所以,还是能吸引到相当一部分人。

目前旬阳已有近万户农民迁入集镇,其中有6000多户还保留了在农村的住宅,不仅房屋处于闲置状态,进旬阳县利用国家给贫困户的到户资金,由政府出钱买下闲置资产低价转让给穷人。这种办法受到双方的欢迎,富人将闲置资产转化成一定的进城资本,穷人则马上获得必需的居住条件,同时,实现了闲置土地的盘活。

“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可行性。现在农村一般有钱人,要么在川里住,要么在县城或者镇周边居住,越是穷人家,越没能力下山。政府能把富人原来的居住资源包括耕地资源盘活,让没钱在山下盖房的人,只掏很少一点钱就解决居住问题,而且还有地可种,移民搬迁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问题是陕南富人并不多,这不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主要渠道。”牛昉这样评价旬阳的做法。

其实,现在农村70%到80g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他们也不愿意回农村。应当说,城市化提供了异地移民的可能性。但是,从可能到现实,同样需要很多先决条件。

“如果能同时推出一些政策,比如,给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办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政府能为他们提供廉租房,让他们把根扎在城市,这样,在陕南陕北当地安置移民的量就会大大减少。”牛昉说。

现在一说到城市化,人们往往把眼光盯在县城以及小城镇,其实,从就业机会来说,县城、小城镇与大城市是无法相比的。但在牛昉看来,“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市场在起作用的过程,不能人为地规定每年进多少人,否则,会留下后遗症的。”

搬迁成果应由第三方评估

在目前移民工程已经开始按计划推进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移民搬迁工作的监督和评估,这是牛昉再三强调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移民搬迁工程具体实施时,一方面要注意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以及适时评估,政府应当请第三方机构来做评估工作,政府自己评估,等于没有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政策的执行情况,资金的到位情况,尤其要对移民的生存状况进行评估,至少要保证不低于搬迁前的生活水平。”

牛昉认为,评估要有一个连续性,要长期跟踪。比如,发现政策上有不足之处时,及时改进、完善。特别要避免的是,房子盖好后,人一搬进去就完事大吉,而是一定要关注移民的生存状况,否则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个隐患。同时,还应关注移民的软件建设,这或许更重要。

让移民融入当地社区的生活,使他们在内心要有一种归属感,这一点很重要,不仅对移民自身,对当地人也同样重要。在牛昉看来,这类工作政府完全可以委托给志愿者以及相应机构来进行。以前,几乎从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工作。

“至于移民的技能培训,政府也可以采用发放教育券的方式,外包给专门的培训机构,让移民在技能培训上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尤其要杜绝那些空洞的、走过场式的所谓培训。”牛昉说。

另外,要研究一套更为科学、可行的考评制度。“现在,陕西移民搬迁的有关规划中将市长、县长以及乡长作为移民搬迁的第一责任人,年终要进行考评,还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这就让人存有一份担心,会不会出现官员为了出政绩,为了完成任务,对移民意愿不够尊重的情况。”牛昉认为,必须建立一套制度,以保证每个移民都是真正出于自愿而搬迁的。

西部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陕北启动的退耕还林试点,成为日后在西部乃至全国推广的一项生态保护政策。那么,陕西自今年开始启动的280万移民搬迁计划,能否又一次成为惠及整个西部的一种探索呢?

上一篇:平顶山市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下一篇:补牙二年级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