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

2024-07-11

海水养殖(11篇)

1.海水养殖 篇一

海水养殖的气象风险分析及预报

对海水养殖灾害及适生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海水养殖气象灾害风险及以盐度、海温为特征的各类海水养殖生物适生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并建立风险指标数据库;利用1968-1982年的盐度、海温、降雨、气温、风向风速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以相关气象要素为因子的海温、盐度预报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天气的监测预报并结合风险评价标准,实现海水养殖的.气象风险分析预报,为海水养殖业防灾减灾、提高产量和质量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作 者:卢峰本 黄滢 周启强 许文龙 Lu Fengben Huang Ying Zhou Qiqiang Xu Wenlong 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气象局,538001刊 名: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MONTHLY年,卷(期):32(11)分类号:P4关键词:海水养殖 气象风险 分析 预报

2.海水养殖 篇二

1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类型

1.1 残剩饵料污染

海水养殖中只有海藻养殖系统一般不需人工投入饵料, 直接利用海水中的营养物质, 对水质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而对虾养殖和网箱养殖则主要采用人工投饵的精养方式, 会对海洋环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 大部分地区对虾养殖中饵料系数在1.4~2.0问, 也就是说生产1虾, 需要投入1.4~2.0 t饵料;饵料的利用率基本保持在80左右, 即大约有20 9, 6左右的饵料未被利用。按我国年产25万对虾计算, 则有近万的残剩饵料注入大海。包括鱼类养殖。这些含有大量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无机营养盐的残饵, 排人海洋后, 势必影响养殖区的水质。

1.2 生物沉积物污染

生物沉积物污染主要是指滤食性贝类的排泄物。贝类通过过滤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其他有机颗粒而摄食, 其中大部分以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出, 沉积到水体底层。有机物在底层的堆积促使微生物活动加强, 增加了底质的需氧量, 易造成缺氧或无氧环境, 从而影响底栖生物的生态环境, 改变底栖生物群落结构, 引起底栖动物种类大大减少, 而耐缺氧的多毛类成为优势种。此外, 由于微生物活动的增强, 还能促进脱氮和硫还原作用, 加速水体营养盐再生, 在春夏季节, 可能引起藻类大量繁殖, 形成赤潮, 进而危害海水养殖生产。

1.3 消毒剂和抗菌素污染

水产养殖中, 通常使用大量的药品杀菌消毒, 如各种化学消毒剂、抗菌素、激素、疫苗等。据统计,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多达170种, 建国以来使用的中西药品有近500种。这些富含消毒剂和抗菌素的养殖废水大量排人附近海域后, 将对水域微生物的生态分布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残留期长的广谱抗菌素的过量使用, 对近岸微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更大。另外, 在海水网箱养殖系统中, 许多化学药物也可以直接或通过饲料溶失和排粪等途径间接人海, 而这些药物将会通过食物链, 富集到鱼类等水产品中, 最终将会有部分进入人体。

1.4 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主要指人为的盲目引进物种和由于自然种群或近缘种杂交而导致的基因污染等。引进优质高产品种对提高我国海水养殖总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但人为的盲目引进或移植物种将造成生物污染, 得不偿失;有的甚至带来致命病原体, 引发生态灾害, 造成严重损失。生物污染的另一表现即基因污染。

2 海水养殖防病的相应对策和措施

2.1 科学规划, 合理确定养殖容量

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 许多养殖自身污污染都是养殖超标的结果。因此, 确定养殖容量是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养殖容量的研究可将养殖密度控制在水体承载量以内, 使养殖污染物不致于超过水体自净能力, 如水交换所能提供的物质循环通量、水体中其他生物对多余营养盐的吸收能力等。如杨红生等将贝类养殖容量研究的方法归纳为:借助于实验海区的养殖历史资料;根据实验海区的环境条件, 如水流速度水交换率、浮游动物或浮游植物现存量等;以能量为基础的养殖容量模型;生态动力学模型等。

2.2 优化结构, 实现生态工程化养殖

调整优化养殖结构, 建立动植物复合养殖系统, 实现生态工程化养殖, 能有效控制养殖自身污染及其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藻类间养, 降低水体营养负荷。根据集约化养殖水体营养水平较高的特点, 可以利用大型海藻吸收多余营养盐, 进行养殖动物和藻类的间养, 可随着藻类的收获降低水体的有机和营养负荷, 同时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3 改进技术, 提高饵料质量及利用效率

残剩饵料的生成是形成养殖自身污染的重要因素, 因此改良养殖技术, 如饲料的颗粒粘合度、转化率等, 还有提高饵料转换效率系数都必将对减轻水体污染大有裨益。从养殖者自身而言, 应加强生态观念, 对养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 如在养虾方面, 孙舰军等通过实验证明, 加入饲料重量0.5的光合细菌和定期向池中投放吸附剂 (麦饭石) , 可以吸收和吸附H S、胺类以及消除水中的致病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微生物。

2.4 强化管理, 科学控制物种引进和药物使用

在引进物种时必须建立健全的引种管理体制, 应充分考虑引进种与当地种群的相互关系, 进行全面论证和评估, 特别是加强对生态负效应的评估与检查;并严格把好检疫关。对海水养殖所用的各类消毒剂、抗菌素等要规范管理, 防止药物滥用。

2.5 加强监测, 建立环境污染预警机制

加强海水养殖区环境监测, 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养殖环境质量状况, 掌握养殖自身污染及其发展趋势, 为海洋及环保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可通过建立环境污染预警机制, 适时调整养殖种类或规模, 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养殖灾难发生。

3 对于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发展高效、低污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 实现海水养殖业的无公害化和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生态学原理, 对生态系统内部的进程及机制加以研究, 通过人为的管理及技术手段调整养殖生态系统中不合理的组份, 用人工技术辅助有缺陷的养殖生态系统中能量及物质的流动, 才是解决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还是要对海水养殖进行基于生态系统的统一管理, 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 改进养殖技术、改变养殖观念, 开展生态养殖.进行可持续发展、解决养殖污染问题, 并非是要限制养殖业发展, 而是要注意建立合理高效的人工养殖生态系统, 做好养殖废物循环利用的工作, 将生态学思想贯彻到生产实践中, 将原来有缺陷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单向流动, 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引导, 开展循环经济, 这才是目前解决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也是我国渔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单靠科技力量是不能维持养殖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 必须优化养殖管理方式, 从整体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才是保护环境和预防污染的根本, 也是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途。

参考文献

[1]相建海, 刘保.忠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发生和免疫防治的基础研究[J].生命科学, 2007, 8.

[2]刘金立, 刘莲, 董民强, 邵征翌, 郭亚贞.利用文献索引分析海水养殖病害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 10.

[3]昊益春, 赵元凤, 吕景才, 付晚涛, 刘长发.海水养殖环境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 2006.

[4]阵应毕, 杨宇峰, 焦念志.海水养硝对浮游生物群落和水环境的影响[J].海洋科学, 2001, 25 (10) :20-22.

3.海水养殖学教学优化策略探索 篇三

关键词:海水养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6-02

在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以及依托海洋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规划纲要的部署下,沿海各省市进入了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江苏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沿海板块——长江三角洲拥有海岸线954公里,并有约占全国1/4的沿海滩涂资源,但是其海洋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大部分沿海省份。因此,对于江苏省而言,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发展海洋经济所需人才的相对欠缺。目前,在江苏省120多所高校中涉海专业仅有12个,其中,包含2011年教育部批设的5个新专业。扬州大学新增设的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以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海洋生物资源与滩涂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主要课程中设有专业必修课——海水养殖学。本课程设定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世界与我国海水养殖的概况与发展趋势,海水养殖的基本原理与具体过程;以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为例,结合养殖生产实践,介绍当前国内外的主要养殖技术与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家海水养殖发展的战略与需求,引导学生探讨实现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能力。现以海水养殖为主设有水产养殖专业的高等院校约十几所,其中以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多所高校的知名度较高。在其课程设置中针对鱼类学、虾蟹类增养殖学、贝类学、藻类学等单独开设专业课,每一门专业课教学内容三十几个学时不等,对教学内容要求详尽、点面兼顾。与此比较,将海水养殖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的高校较少,且目前没有专门的省部级以上教材予以指导,教学活动实施难度很大。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将与海水养殖相关的多门专业课程兼容、整合,实现了提高教学效果,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以点带面,强化关键知识点

海水养殖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全面性,设置了绪论、海水养殖基本原理与流程、大型海藻养殖、海水虾蟹类养殖、海水贝类养殖、海水鱼类养殖、海珍品养殖以及低碳健康养殖共八个主要讲授章节。其中,大型海藻、海水虾蟹类、海水贝类、海水鱼类与海珍品养殖五个章节内容丰富,知识点非常多。大多高校的相关专业将其分别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相对充足的课时数保障了课程内容讲授的完成。而通过海水养殖学这一门专业课程把如此大量的内容进行整合讲授,必须做到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并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强化。首先以点带面,摒弃面面俱到。针对大型海藻、海水虾蟹类、海水贝类、海水鱼类与海珍品养殖分别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研究成熟或者相对成熟的经济养殖品种。例如,其对应的海带、凡纳滨对虾、扇贝、大菱鲆、海参等分别是引导我国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品种。围绕这五种养殖品种的相关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等知识点展开讲授,能够做到以点带面、实现对应的藻类、虾蟹类、贝类、鱼类以及海珍品五大章节的讲授任务与目标。其次强化关键知识点的讲授,避免以偏概全。同一大类不同品种的生物的差异性必然对应其育苗手法和成体养殖技术的不同,仅以上述五种养殖品种为例进行讲授,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并误导学生。因此,需要有参照品种进行对比,对关键的生物学习性以及养殖过程操作技术的差异性予以阐明。可以对应地选择紫菜、中国对虾与梭子蟹、牡蛎、石斑鱼以及鲍鱼等作为参照品种。

二、纳故引新,关注热点与前沿

海水养殖学作为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是以低年级所学的多门专业基础课如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物学、海洋环境化学、微生物学、浮游生物学以及海洋生态学等为辅助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前期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养殖品种的生物学,养殖技术所应用的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因此,需要纳故引新,在对所涉及的前期知识点简单回顾的基础上,引出新的知识点与技术要点。这样,才能够承上启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避免由于对前期知识点的遗忘或者不理解而造成对本门课程新知识点的不理解。同时,纳故引新还需要将有关的育苗与养成技术从养殖历史发展的角度展开,使得学生理解相关方法与技术更新的关键点。例如,科技手段的进步、养殖工程与设备的更新与发展对养殖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增氧机等充气设备的使用加快了集约化与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抗风浪、数字化网箱设备的应用实现了多种名贵鱼类的离岸养殖以及深水网箱养殖;利用微生物学等水处理技术的有效集成以及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技术推动了低碳高效与清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海水养殖相关热点问题与发展动态的关注以及前沿技术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水产经济品种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一些新概念,并掌握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新成果与新技术。例如,海水养殖业所造成的环境压力问题促生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低碳健康养殖的理念与相关养殖技术;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衍生了微生态制剂与生物絮团技术,并应用在对虾与鱼类等的集约化养殖生产中;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提升了高抗逆性品种与新品种的繁育与养殖;病毒病理学的研究促使了中草药制剂等多种防病手段的不断更新等。

三、着眼应用,引入案例教学

海水养殖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海水经济品种增养殖的基本理论、概念、技能以及新动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需要以应用于养殖生产活动为中心进行设计,避免就业学生眼高手低、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所措。海水养殖的相关企业反馈给学校的信息是学生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基本操作能力欠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差。这些问题恰恰反映出教学过程多注重理论,忽略应用教学的短板。加强生产应用所需知识点的教学,并注重生产活动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避免“学而不思”,使其利用发散性思维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生产应用的具体细节进行讲解,例如养殖池塘的构建、增氧机的布设、进排水的处理,甚至育苗池采用圆形或者椭圆形以避免伤害幼体等细节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列举生产活动的具体事件,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例如,对育苗过程中出现幼体畸形问题进行分析,从亲本培育、饵料的投喂、育苗用水、环境要素的可控性等关键节点一步一步分析,进行排除找到问题所在;在养成过程中天气变化导致的水温骤降、周围海域赤潮爆发引起的养殖用水水质下降、外源病毒或病原菌切断手段的缺失所引发的疾病传播等是造成养成失败的关键因素。

为了加深学生对生产活动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图片、实物与视频,尽量避免文字性的描述。例如,介绍生物学方面的雌雄差异、疾病症状的描述、养殖场的构建以及充气设备等采用照片或实物。苗种生产与养成技术结合相关视频资料,同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网站信息和科教电视频道,例如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生财有道》与第七频道《致富经》等。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Z].苏政办发〔2011〕94号.

[2]周晓见,靳翠丽,董昆明,缪莉,封克.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下的海洋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170-17.

[3]向枭,陈建,段彪,周兴华,郑宗林.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6-198.

4.海水观赏鱼的养殖方法 篇四

鱼儿放入饲养容器后,每天最基本的工作便是喂食。给观赏鱼吃的饲料主要采用颗粒饲料,其优点是营养全面、投喂量宜掌握且水质不宜变坏,颗粒的大小按观赏鱼品种的不同有所差别。家庭饲养的观赏鱼,一般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约使鱼吃7~8成饱即可。投喂时间可选择在一天中你认为最休闲的时光。只要注意有规律,别随意投喂就行。注意晚上最好不要投喂,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如果因事忘记了喂鱼,下一顿正常投喂即可。一般讲,鱼饿上几天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测出鱼儿吃饱时所需饲料量的方法(怎样才知道鱼是否吃饱呢?):可在每投入一定饲料后观察摄食情况,一开始,鱼的反应很快,马上游来吞食,一口接一口地吃得很快;后来就慢了,也不那么兴奋了;再后来,对饲料不理不睬,或吞吞吐吐,表明已经饱了,这时所需的量就是鱼儿吃饱时的量。当然每次的投喂量还应根据鱼儿发育阶段、水温、季节的不同灵活掌握。

[海水观赏鱼的养殖方法]

5.海水鱼养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篇五

海水鱼养殖,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数百年来,沿海渔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代黄省曾的《鱼经》和胡世安的《异鱼赞闰集》等著作,对海水鱼养殖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鱼经》约于1573—1618年间刊行,对鲻鱼的描述为“鲻鱼,松之人于潮呢地凿池。仲春潮 水中捕盈寸者养之。秋而盈尺。背腹皆腴。为池鱼之最。是食泥。与百药无忌。”介绍在潮间带建养鱼池,用自然鱼苗进行海水鱼养殖的方式。说明当时鲻鱼养殖已有一定规模。

《异鱼赞闰集》约于1628—1644年间刊行,其中叙述“流鱼,如水中花,喘喘而至。视之几不辨,乃鱼苗也。谚云:‘正鸟二鲈’。正月收而放之池,皆为鲻鱼。过二月则鲈半之。鲈食鱼。蓄鱼者呼为鱼虎。”描述鲻鱼苗的形态及在自然海域出现的时间。并指出到二月则有一半为鲈鱼苗,而鲈鱼苗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是池内养鱼的敌害,养殖者称之为“鱼虎”,指出鲻鱼养殖的纳苗时间应为正月。目前福建沿海民间仍流传“正鸟二鲈,三尖头,四加剥”的谚语进一步丰富了“正鸟二鲈”的捕苗经验。

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养殖海水鱼,但是受社会体制的约束,科技水平的制约,使海水养鱼业长期滞留在粗放的状态,养殖品种少,规模小。而当时捕捞能力也相当低,海上各种海产品资 源比较丰富,对养殖鱼的需 求量也不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初期海水 养殖业仍相当落后。

海水养鱼的现状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体系,极大解放生产力,工农业生产取得迅速 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科研力度,在五十年代首先突破海带养殖技术,研究成功海带育苗技术,使原来生长在北方冷 水域的海带,移植到福建、广东养殖。称之谓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七十年代后期,兴起对虾养殖,到1988年全国养虾 面积达14万公顷,遍及全国沿海各省,产量达20 万吨,占当时世界养殖虾总量的1/3,称之谓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七十年代中期突破扇贝苗技术,到八十年代初完善或工厂化育苗技术,使山东、辽宁的栉孔扇贝养殖迅速发展成为第三大养殖 产业。1984年中国科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研究员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很快推广到沿海各省市,称之谓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这三次浪潮的共同特点是具备从育苗到养成的技术,实行全人工养殖。养殖规模不受苗种数量限制,只要有适宜的养殖海区,就可以开展海水养殖。

一、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是海水鱼养殖

我国鱼类的人工繁殖研究起始于五十年代,海水鱼的育苗及养成技术相对要复杂一些,因此海水鱼养殖晚于其他品种。八十年代时已完成梭鱼、真鲷、里鲷、河鲀等鱼类育苗技术,由于养殖技术不太完善,养殖成本过高,未能形成产业。尤其真鲷、里鲷、河豚等鱼类,在北方地区养殖,必须要在室内越冬,这几种鱼越冬水温在10—12℃,是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荣成市于八十年代中期从外地引进真鲷、河钝养鱼苗进行养殖,都卡在这一关上。

进入九十年代,在日本、韩国养殖牙鲆的启发下,我市相继建 成牙鲆养殖工厂。由于牙鲆是当地的沿岸品种,耐低温能力比真鲷等强,而市场价格又比较高,工厂化养殖可取得盈利,使工厂化养鱼走出困境,步入产业化道路。在育苗技术方面不仅掌握常温育苗,而且发展了控温控光育苗。由一年只能育一次,变为多次育苗。由于改变了育苗时间,供应鱼苗时间由夏秋季改为春季,这样当年可生产出商品鱼,使 没有越冬条件的养殖声也可养成商品鱼。另外,工厂化养鱼主要是活鱼上市,而活鱼市场要求有经常性供货,采用多次育苗可以养殖场全年保持有各种规格的活鱼,保证市场的需求。由于能常年供货,使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不再出现过去那样只有一茬苗,养成的商品鱼只在短时间内上市,使价格发生骤变。

在水处理方面,首先以重力无阀滤池替代原来的沉淀池+压力过滤的方式,保证养鱼用水,又少占用土地。继而又开始发展循环用水技术,使养鱼用水70%以上重复使用,这对在越冬期间来讲可节省大量热量,大幅度降低越冬成本。由于技术不断完善,生产效益连年增加,工厂化养鱼成为稳 定的养殖产业,全威海市现有工厂化养鱼池面积近20万㎡,年产量3000多吨,产值3 亿余元。大型厂养鱼面积2.5万㎡,中型0.5へ1.0万㎡,小型0.1へ0.2万㎡。并带动省内外一些工厂化养鱼业的发展。

海水鱼养殖另外的途径是网箱养鱼及土地养鱼,但必须有充足的苗源。这三种方式相互配合,使 海水鱼养殖得以快速 发展。养殖品种也逐年增多,主要有牙鲆、石 鲽、六线鱼、褐菖鱿,河鲀、真鲷等黄渤海鱼类,而且还引进美国红鱼及英国大菱鲆等优良品种,1999年来,羊亭水产总公司又突破花鲈的人工育苗技术,结束花鲈养殖单靠捕自然苗的历史。

二、海水养鱼的前景

海水鱼是人们比较喜爱的食品,其品质优于淡水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人们不满足于原来的冷冻和腌制品,更希望有活鱼上市。人工养殖海水鱼,不仅使沿海的地区可买到活鱼,一些远离海的地方也可以买到。其市场是相当宽阔。特别对于内陆城市有相当的吸引力。因此,目前生产的海水鱼大多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且还供不应求。也是经销海鱼获利最大的项目。

市场的需 要是发展养殖业的动力,也是养殖技术发展的动力。在技术发展上,一是研究全雌鱼苗生产技术,因为雌鱼生长快于雄鱼,可以缩短养殖周期。二是研究循环用水技术,逐步达到全循环用水,使养鱼用水有稳定的水质,养殖的鱼既有一个稳定、良好的生活环境,又避免外界疾病的传入。三是开发配合饲料。前些年,育苗用饵料全靠进口,现在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已能生产各种育苗用配合饵料,质量与进口的相当,价格比进口的低廉。四是开发多品种养殖,满足市场的需要。

从我国的渔业情况来看,捕捞业的捕捞能力已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一些经济鱼类已不能形成渔讯。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200海里经济专属区,使远洋渔也受到限制。农业部已明确规定捕捞产量为零增长,水产品产量的增长完全靠养殖来完成。也就是说人们对海产品的需要将更多来自养殖业。

另外,海水鱼养殖不仅满足食品的需 要,还有多种用途。如海马 是一种名贵药材,现在也要以人工养殖。以前人们的观赏鱼大多是淡水鱼,如金鱼、锦鲤、热带鱼,而现在正转向海洋观赏鱼,如珊瑚礁鱼类。所以海洋观赏鱼的开发也相当有前途。目前一些城市设有海洋水族馆,供人们观赏,将来就可以在自己家里养殖在海洋生活的观赏鱼。

6.养殖场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方案 篇六

培训方案

按照上级水产部门的要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解决好渔民的持续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新唐养殖场对内部养殖户及周边渔民制定了水产技术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技术培训工作主要是保护生态环境,推广健康养殖,创新经营策略,提高渔业效益,掌握十项水产实用技术,搞好十个品种的养殖,带动周边渔民的渔业生产能力,建立技术人员到塘、库,技术要领到人的长效机制,达到养殖增效,渔业增收,人员素质增强的目的。

二、培训目标

1、本次培训举办二期,人员150人,发放技术资料,科技书籍150套。

2、通过培训,指导服务,使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到位率达到95%,户平增产8%,增收1500元以上。

3、培训水产健康养殖十项操作规程和十个品种,宣传渔业法规,以及高温季节中常出现的病害应对。

4、组织举办水产养殖技术培训传授科学养殖技术。

三、培训时间安排和主要内容

1、根据水产养殖特点,培训时间分别为每年11月份和

第二年2月份。

2、主要内容

根据水产养殖的要求,具体培训技术是,水库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及模式,80:20池塘养殖技术,生物制剂在水产防病害的应用及水环境修复的作用,渔业法规等。

四、培训工作措施

1、加强培训组织领导。场内成立渔业科技培训小组。场长甘问明任组长,副场长唐心松任副组长,场部技术人员为成员,培训小组负责组织培训工作。

2、建立培训档案。每次培训的养殖户,将基本情况建立档案,设立台帐,便于跟踪服务。

安陆市新唐健康养殖示范场

2011年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操作规程

一、环境条件

安陆市新唐健康养殖场水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符合GB/TB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地环境要求》。养殖池塘水质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池塘要求为精养鱼池,需配备增氧机。在春季,对全池进行清塘消毒,干塘后曝晒至池底干裂为佳。药物清池应按NYS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进行。鱼种下塘前10天,注入水和经过发酵的有机肥,以培育池中的基础饵料生物。

二、鱼苗放养

为了充分挖掘池塘的生产潜力,鱼苗培育采用混养法。一般投草鱼夏花10000尾—12000尾/亩。鲢鱼1500尾/亩,鳙鱼500尾/亩,并做到鲢鱼、鳙鱼比草鱼下塘迟15—20天左右。鱼苗下塘时,用浓度为4%食盐水浸浴鱼体5—1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处理。放养鱼苗,一是要求放养鱼苗的规格应整齐、均匀;二是要求在数量上应一次放足;三是做到保质保量。

三、饲料投喂

鱼种下塘后要求进行二级培育,采用传统的豆浆培育法。豆浆营养丰富,一部分可以直接由鱼种摄食,一部分可

以肥水,当鱼苗培育规格达到夏花规格时,改为糊状饲料投喂。精饲料中,豆饼50%、菜饼15%、麸皮25%、面粉10%混合后兑水成糊状(含水50%),沿池塘四周泼洒,10天后再由池塘四周缩小到搭设的饲料台上投喂,投喂以鱼苗在1—2小时内能够摄食完成为宜;青饲料中,将浮萍、线草等轧碎后投入搭设的草食台(三角架)内,以后根据鱼苗规格的增长改为投喂旱草,紫花首宿,红豆苹、禾本科杂草等,混合后用机器打碎或轧短,投入草食台投喂,所用青饲料要求鲜、嫩,投喂量以鱼苗在2小时内能够食完为宜。投喂一般采用“先青后精”的方法,日投2—3次。

另外,在投喂精饲料时,先用破碎料,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鱼苗上浮摄食,再坚持“四定、四看”原则进行投喂,所用的精饲料为草鱼鱼种专用颗粒饲料,最好采用投饵机进行投喂,使饲料撒落分布面广且均匀,避免因池内鱼苗集中抢食而使规格小、体制弱的鱼群不能摄食可能摄食不足。投喂量以80%鱼苗可以摄食吃饱为宜。

四、日常管理

1、保持良好的池塘水质是高产的基础。池塘要经常加注新水,每周加水1次,每月换水1—2次,且先抽出老水1/3再加注新水,使池塘在7—9月间保持最大水位2米,池水透明度为30—40cm,溶解氧含量保持在4—5ms以上。保持水质新、鲜、活、清、爽。

2、加强早、中、晚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缺氧,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处理,每天抽样检查,发现有寄生虫等疾病及时治疗,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3、掌握好鱼种摄食、活动情况。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种摄食情况等随时调整投喂量,光照充足、水温高时多投喂,反之则少投喂,一天之内本着“两头少、中间多”的原则进行投喂;同时,随着鱼种规格的增长及时调整颗粒饲料的粒径,使之具有较好的适口性。

4、投喂要科学。根据多年的经验,投喂时应采取“先青后精”的方法。并为降低饲料成本而以投喂鱼种专用颗粒饲料为好。从开始驯化用破碎料时就采用投饵机投喂。

5、做好及时筛选、分塘养殖工作。在鱼种养殖过程中需进行多次拉网检查。鱼种过筛后将规格一致的鱼种分塘稀放养殖。以对小规格的鱼种加强投喂,促使养殖鱼种的规格达到整齐。

6、合理使用增氧机。使用增氧机增氧的同时,又可以起到搅水和曝气的作用,要求做到“三开二不开”,即晴天中午1—2时、阴雨天气的清晨鱼种浮头早开机,阴雨连绵天气的半夜开机,主要生长季节天天开机,晴天傍晚不开机,阴雨天气的中午不开机。合理使用增氧机可以预防鱼种浮头、防止泛塘,也可以加速池塘内的特制循环,提高鱼种放

养密度和增加投喂量。因此,可以达到稳产高产,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有利于防治鱼病的目的。

7、定期检查鱼体,记好池塘日志。每隔15天或30天结合检查鱼体生长情况,对前期养殖效果的好坏加以判断,并对以后的技术措施进行调整,如增加饲料和肥料,调解水质,发现鱼病及时治疗等,做好池塘日志,总结经验,检查工作中原始记录、数据作好保存,为改进技术与制定计划作参考。

五、鱼病防治

在病害预防上要求相应采取综合防治与定期预防的方法:

1、鱼种下塘后,每隔15天用150—200g/亩漂白粉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2、7—9月,每隔15天饲料台进行消毒1次,方法是在鱼摄食完后用500g漂白粉溶水后泼洒在饲料台周围。

3、定期投喂药饵,可以每15天投喂药饵2次。渔药遵循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标准。

7.海水养殖 篇七

这就是雷霁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 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埋头耕耘、无怨无悔。无论风雨泥泞, 他总是跟随心中的梦想, 开拓创新思维, 一步不离地坚守科研阵地, 谋划和实践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 以博大的胸怀、渊博的智慧和超人的毅力引领着海水鱼类养殖产业走向美好明天……

50多年来, 雷霁霖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临生产一线不懈实践的信条, 在科研路上获得累累硕果。他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养殖理论与技术, 其中8种已经实现产业化;率先从英国引进冷水性良种——大菱鲆, 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 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化浪潮, 为国家和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雷霁霖院士因此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一) 丰富养殖理论引导新的发展方向

海峡科技与产业:作为一位致力于海水鱼类养殖的专家, 请您回顾一下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发展历程。

雷霁霖: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历史较短, 建国初期处于港养 (南方称“鱼塭”) 的原始状态, 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

上世纪50年代中以来, 我和新中国第一代海水养殖的“拓荒者”们,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不畏艰苦、不辱使命, 携带简易工具, 远离城市和温暖的家, 奔赴沿海渔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我和同事们很早就有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落后面貌的想法, 认为北方冬季漫长, 不能走其他产业发展的老路, 很早就大胆地提出了“海水养殖要走工厂化的道路”。上世纪50年代末, 我们首先在山东日照市模拟自然生态环境, 设计建造了一座大型梭鱼潮汐环流产卵池和一座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 率先在中国大陆获得了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相继建成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胶南基地和中日合作小麦岛实验基地等一批设备水平越来越先进的试验基地, 还帮助北戴河建成了渤海水产增殖中心试验站, 一路领先完成了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工艺和养殖生产体系的构建。以此为依托, 相继完成了20多种鱼类的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研究、率先打开了国外海水养殖鱼类良种的引进渠道、开启了与多个国家 (中日、中英、中挪、中法) 合作研究的大门, 快速提升了中国大陆海水鱼类养殖研究技术水平, 促进了生产模式和系统装备的多次提升。

海峡科技与产业:这个阶段, 您和同事们一起有很多创新的思路和卓有成效的探索, 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雷霁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 我们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 眼光变得越来越开阔。为了彻底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面貌, 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变养殖品种。我们经历10多年的艰苦努力, 成功将欧洲冷水性养殖良种——大菱鲆 (又称“多宝鱼”) 引进中国大陆, 并将其培育成为中国大陆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对象。

当大菱鲆育苗与养殖获得巨大成功时, 许多热心朋友建议我赶快申报专利, 但我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它养殖产业的发展已经落后多年, 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而不是申报专利的问题。为此, 我们没有急于申报专利, 而是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 并帮助企业扩大生产。与此同时, 在养成方面, 由我们首创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 不仅为中国大陆北方创造了大菱鲆规模化养殖的奇迹, 同时在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的新策略鼓舞下, 以此为基础, 设定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和“南北接力”的养殖格局。现在, 北南沿海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样板, 正有力地助推着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向更高层次的工业化养殖目标推进。

(二) 发展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

海峡科技与产业:您已年近八旬了, 但仍在为鲆鲽类工业化养殖发展奔走呼号。您曾经说:“我有一个预感, 当前和未来世界第4次工业革命, 应该是生物工业革命, 鲆鲽类的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我还有一个梦想, 就是盼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能在中国大陆早日实现”。关于海水鱼类的工业化养殖, 请问具体的内涵和实施方法是什么?

雷霁霖:工业化养殖就是以品种为单元, 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新型生产模式。它是由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人文学科共同构建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高端养殖模式。简而言之, 工业化养殖就是一种高度可控的、适度集约化的、绿色环保的、质量安全和人工生态型的养鱼工程模式。

它的核心技术是“四化养殖”即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其技术体系包括种子工程、营养饲料工程、疾病防控工程、循环系统工程、加工与质量安全工程、物流与营销工程等六大板块的工程建设。

海峡科技与产业:那么, 您所探索的这条工业化道路具体的思路是什么?

雷霁霖:工业化养殖的总体思路旨在推动产业向高端方向持续发展, 所以不仅要求引进新技术, 同时要求生产者必须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 以及“福利养殖”等学科理念深深融入到产业运行之中, 通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密切结合, 取得更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工业化养殖对资源消耗、工程构造与人文社会需求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层次的衡量标准, 其目标应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 借助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 把鲆鲽类养殖作为优势品种高端产业的典型样板, 在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最后, 在中国大陆沿海完成海基 (生态型) 和陆基 (集约型) 两大系列工业化养殖大产区的构筑。

此后, 继续紧密依靠科技创新, 不断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 即可在广袤的沿岸带、浅海区和深水区构筑起一大批符合国情的、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产业群和产业带。

(三) 养殖工程化与产业化的中心任务

海峡科技与产业:接下来, 请您介绍一下实施工程化和产业化需要做哪些事、具备哪些条件?

雷霁霖:当前, 对于海基主产业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养殖网箱在高海况条件下配套装备的抗性与稳定性问题, 以及防灾减灾远程智能化管理的技术问题;陆基主产业则要求实现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国产化, 配套装备的模块化, 建立国产化系统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基地以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对于水质净化方法和循环水过滤装置, 我认为要有新的解决思路, 应该探索除生物过滤膜以外的、全新理念的水处理方法和新的系统模式;在线监测和智能化管理、环境和养殖产品质量监测、地理标识与追溯体制的建立, 以及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等方而, 也应与全循环系统一起联合立项研究, 尤其应将有可视系统的物联网引入产业链全线运行;生物与生物技术方面, 包括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流行病调查与防控, 以及养殖鱼类在系统中的生理、生态、行为学特征、福利状况、能源物质的分配与代谢、养殖密度与生长潜力等基础学科, 今后都期望得到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雷霁霖院士

此外, 为了推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 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或法规, 如推进节能减排全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奖励政策, 岸带、深水区的开发利用政策, 物种与环境保护政策, 以及发展深水网箱、放流增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等鼓励政策, 还期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与海基、陆基养殖模式升级有关的基础性研究, 如开展防灾减灾高新技术、远程控制系统、机器人作业等高端技术的研发政策, 以及开辟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等政策。与此同时, 还应当鼓励地方龙头企业成立区域性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鱼专业合作社等民间合作组织, 以提高业界的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中的协调与自律自管作用。

海峡科技与产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 现代化或者说工业化的产业模式有哪些特点?

雷霁霖:上述不同模式的养殖产业, 都是依托现代工业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集约化养殖模式, 都具有养殖装备先进、养殖环境可控、单位水体养殖密度高、产量高、养殖全过程可以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等特点。生产管理、产品收获、安全检测等容易控制, 产品可以做到均衡上市,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

所以, 工业化养殖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现代化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对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陆基工厂化养殖模式来说, 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 将育苗、养殖、加工、营销等系列生产工艺通盘纳入工业化管理流程之中, 所以被统称为一项典型的海水养殖工业。

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已经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对于饱受空间、模式、品种、饲料和病害等多重压力制约的水产养殖, 整体技术急需转型提升至工业化水平, 这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鲆鲽类工厂化养殖作为中国北方沿海鱼类高端养殖产业开发的先锋, 走过21年风雨历程的事实充分说明, 它是一个极富品种特色、产业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养殖方式, 首先由它探索并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跨跃式发展的道路, 使之迅速成长为深受国内外关注的新兴产业。

海峡科技与产业:结合您在鲆鲽类养殖上的实践和探索, 您认为未来, 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发展上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雷霁霖:现在, 鲆鲽类养殖进行自我优化提升的同时, 也在为多种鱼类以及其他海水养殖品种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借鉴。近10多年来, 中国大陆海水养殖界在鲆鲽类养殖样板的影响下, 已从观念到行动上发生了巨变。近年在中国北方沿海的主产区, 每年都有许多国产化、高水平的循环水养鱼工厂拔地而起, 展现出的系列成果充分说明, 工业化养殖完全符合中国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潮流, 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 预测“十二五”期末, 沿海的鱼类工业化养殖将会出现一个繁荣兴旺景象。

我认为, 未来产学研各界为了担当起新的历史重任, 今后将会从理念上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推动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时代已经来临, 并正在催生中国海洋产业技术革命的到来。大量实例说明, 高新技术只有融入产业才能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的巨大作用, 也只有在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所以, 当前应当把改造传统产业作为发展高新养殖技术的起点, 要全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高技术人才队伍, 组成众多高智能团队, 一起向预定目标冲刺, 才有可能完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构建。

为了加快工业化养殖业的发展步伐, 热切企盼业内外人士共同参与, 尤其希望得到龙头企业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深信政、产、学、研各界今后必将树立起低碳环保、质量安全第一的信念, 抓住产业转型良机, 共同锤炼中国大陆海水鱼类高端、高质和高效的工业化养殖样板, 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渔业建设作出新贡献。

(四) 雷院士心中的未了情

海峡科技与产业:对于鱼类养殖, 您肯定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感情, 对于未来, 您有哪些想法?

雷霁霖:鱼类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它富含高蛋白、低脂肪,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护心、健脑、防癌功能, 是千百年来人类最喜爱的美食之一, 并一直在为全人类的健康建立功勋。今天, 国家需要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为民造福, 我就决心要为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奉献终生, 这就是我的理想和承诺。

数十年来, 为了实现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的梦想, 我宁可不计个人得失, 放下安逸生活, 但从未改变过研究鱼类的初衷。可以说, 在我心中永远流淌着的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爱河, 那里有许多讲不完的鱼类故事、做不完的鱼类事业和写不完的鱼类文章……。从思路到行动所有这一切, 都源于“鱼”, 我的“苦”与“乐”也与“鱼”密切相关。总之, 人生苦乐是常事, 事业未了情难了!

我一直闲不下来, 因为新一轮水产养殖事业才刚刚开始, 所以在这个时侯很难说出“安心颐养天年”这句话, 心中觉得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 现在正处于产业转型提升的关键时刻, 对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来说, 摆在产学研同仁面前的工作, 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所以一定要把握和利用好当前时机, 同时要不断更新思路和实施方法, 才能有效推进养殖产业顺利达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结语

8.海水养殖 篇八

关键词:南海;海水养殖环境;集成管理

伴随着近海捕捞及远洋渔业增长放缓,海水养殖已逐步成为南海渔业的支柱产业。2013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达1 739.25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广东、广西、海南三省海水养殖产量达417.46万吨,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1]。南海海水养殖在促进南海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渔民收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陆地污染源的增加、海水养殖业自身的污染、海洋油气开发泄漏以及赤潮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得南海海洋环境持续恶化,海水养殖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这将对南海渔业经济发展以及粮食安全的保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海水养殖环境管理的优化尤为重要。

1 我国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现状分析

1.1 南海近海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

当前南海海洋环境整体而言较好,但局部海域生态受损、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并且持续恶化。受污染海域多以近海海域为主,包括珠江口、汕头港、湛江湾、雷州半岛西南海岸、北仑河口等海域。这些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以及一些重金属沉淀物都大幅超标,海水质量未达到海水养殖所需要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图1显示了2005-2013年南海近海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水养殖单产的变化情况,由图1可知,期间南海劣于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不断扩大,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1.38%;而对应的海上养殖单产仅从12 812 kg/hm2增长至18 504 kg/hm2,年均增长率只有4.89%。近海海域环境污染的加剧直接影响到了海上养殖业的发展。同时,受赤潮和海上事故等影响,南海海域环境质量呈现较大的波动性,海水养殖单产也因此呈现一定的波动。在海域环境污染加重的年份,海上养殖单产往往出现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的情况。大致来讲,海域环境污染同海水养殖单产呈负相关关系。

图1 2005-2013年南海劣于第二类水质海域面积以及海上养殖单产变化情况

1.2 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海洋水体,使有机物产生速度远超过消耗速度并且发生积蓄,进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过程。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有害,可能导致鱼类的死亡,对海水养殖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来自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以及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两方面。据监测,2013年南海区富营养化海域面积为11 390 km2,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分别为4 640 km2、3 560 km2和3 190 km2[2]。就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而言,主要是工业、市政以及排污河等陆源排污的影响。图2、图3分别描述了南海地区陆源排污口的构成及分布状况,由图2、图3可知,南海区120个陆源排污口中,市政类排污口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其次是工业类排污口,工业以及市政排污成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并且约有10%的排污口设置在海水增养殖以及渔港与渔业资源利用区,直接加剧了南海养殖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由此凸显了沿岸工农业发展布局、城市发展规划、排污总量控制以及排污口设置合理化的必要性。

图2 2013年南海区排污口构成情况

图3 2013年南海区排污口分布状况

与此同时,由于立法、执法以及监管不到位等因素的存在,南海区排污口超标排放的情况也较为严重。图4显示了2012-2013年南海区各类排污口的监测达标情况,在2012和2013连续两年的排污口达标监测中,南海陆源排污口总达标排放率分别为66%和61.4%[2],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市政类排污口达标率最低,超标排放情况最为严重。就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而言,海水养殖业自身的营养物、药物过度使用等不科学、不规范的养殖方式,是导致海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最直接的来源。海水养殖业必须实现养殖方式以及相关污水治理技术的升级,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图4 2012-2013年南海区各类排污口排污监测达标情况

1.3 赤潮和海上事故污染

图5 2001-2013年南海区赤潮发生情况

海域水体富营养化、陆源排污、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以及特殊的海洋水文等因素会引发赤潮。作为一种灾害性现象,赤潮的发生会严重破坏海洋正常的生态结构,引起虾、贝等海洋生物的中毒乃至死亡,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海水养殖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总体而言,南海地区近年来赤潮发生的状况有所缓解,但赤潮发生的次数和波及范围都有较大的波动性,对海水养殖的威胁依旧存在。图5介绍了2001-2013年南海区历年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由图5可知2012年南海赤潮发生16次,约741 km2水体受污,为近5年之最。此外,海上事故也会造成渔业水域的污染,2011和2012年南海污染事故发生次数创新高(见表1),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较大。因此,加强海域环境监测,对灾害有效预警很有必要。

1.4 涉海工程和海洋油气开采污染

涉海工程和海上油气开采活动主要会影响近海海域沉积物的状况,包括其产生的石油类和重金属类沉淀物、钻井泥浆、废屑等污染。涉海工程由于其多处于河口、港口的近海地区,影响较大;海洋油气开采区距离海水养殖区较远,但由于海洋环境的流动性,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南海区海洋油气开采产能的扩大,2012和2013年生产污水排海量分别为14 101万m2和12 588万m2,钻井液排海量分别为4.1万m2和6.4万m2,钻屑排海量分别为8 909 m2和2.6万m2[2],污染在逐步加重。此外,南海倾倒区也有2012年的14个增加到了2013年的18个,南海海水养殖环境不容乐观。

nlc202309030837

2 我国南海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管理的重点难点

2.1 实现海水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基于目前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的分析,综合考虑其产业发展、渔民收入、政府部门的管理等方面,不难得出结论,南海海水养殖环境优化的重点在于实现其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南海海水养殖以滩涂和海上养殖方式为主,滩涂养殖在养殖面积和产量方面都是最大的,但从图6可知,2005-2013年南海海上养殖的单产水平却一直是最高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大力发展海上养殖是未来南海海水养殖发展的方向。这必然会对南海海域环境产生更强的依赖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前南海海水养殖的集约化程度还很低,深水网箱、普通网箱以及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经济效益还比较差。图7显示,2005-2013年南海集约化养殖产出所占比重还很小,多年来一直低于5%。这致使海洋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也使得制定有具体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较难,加大了海水养殖环境科学管理的难度。此外,南海粗放、分散的海水养殖方式还限制了相关环保产业以及更多社会化力量的参与。

图6 2005-2013年南海不同水域养殖单产变化情况(单位:kg/hm2)

图7 2005-2013年南海集约化海水养殖方式产出及其所占比重(单位:吨)

2.2 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保的矛盾

与其它产业类似,处理好环境保护同产业发展的关系是海水养殖环境优化的第一大难点,即要达到环境保护同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平衡。自2010年以来,海水养殖业产值一直占到了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的17%以上,同时图8显示2009-2013年出售水产品和渔业生产补贴等渔业收入也一直占到了南海渔民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因此海水养殖在满足食品多样性的市场需求、提高渔民生活水平、保障渔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的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如若不加治理将影响海水养殖业的长远发展,这都使得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承载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处理好海水养殖产业发展同环保的矛盾。

图8 2009-2013年南海渔民渔业收入及其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单位:万元)

2.3 解决立法与创新执法难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海水养殖环保进行专门的立法,相关规定分散在渔业、海洋环保等法律以及部门规章中。总体而言,广东省海洋立法工作相对到位,针对渔业管理、海洋环保、功能区划等方面都出台了专门的法律,立法覆盖范围较广,更为全面。而广西、海南两省海洋立法工作就相对落后,涉及海洋生产活动的诸多方面都没有相关法律规范,配套法规供给不足。相关立法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综合性立法匮乏、配套法规不完整、法律规定可执行性较差以及公众参与在内的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同时,南海三省各自的具体法规、条例等存在诸多不一致的地方,很难形成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监督执法不力以及执法方式单一的问题也使得立法效果大打折扣,南海陆源排污超标排放严重的情况凸显了执法的不到位。

2.4 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南海海水养殖环保是一项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强的工程,需要政府、海水养殖行业组织、海洋环保非政府组织、高校等科研机构和公民在内的多个主体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共同推动。当前我国海水养殖环境管理主要还是由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治理体系,海洋环保产业还未成型,市场化力量较弱,社会支撑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南海地区也不例外。目前南海海洋环保仍以条块式管理为主,多头管理、部门利益纷争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弱化了政府在海水养殖环保方面的职能。海水养殖环保产业技术基础也较为薄弱,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相关技术成果产业化受阻,成果转化堪忧;融资渠道和水平也都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金融环境较差,凸显了社会支撑服务体系的薄弱。如何界定和发挥政府在海水养殖环保中的职能,尝试构建涵盖政府、海水养殖行业组织、海洋环保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内的多中心治理体系,成为了南海海水养殖环保的又一大难点。

2.5 破解技术与人才的瓶颈

海水养殖环境的优化要以科学技术和人才作为驱动。总体而言,广东省的海洋科研实力较强,处于全国前列,广西、海南两省海洋科研实力则非常落后。广东省科研机构及人员规模较大,仅次于北京、上海,广西、海南规模最小。图9、图10分别描述了全国以及南海地区海洋科研人员学历结构和课题构成情况。相较于全国,广东省科技人员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广西、海南大学生比重过高,学历结构有待优化;广东省科研课题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试验发展和成果应用研究不足,广西、海南科研课题总量很小,且主要集中在成果应用方面。同时,广东、广西和海南海洋科技专利申请都较少,所拥有的发明专利也较少。2013年全国海洋科研相关发明专利10 695项,其中广东、广西、海南共1 091项[3],占全国的102%。此外,南海海洋科研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经常费占绝大多数,借贷款几乎为零。解决南海地区海洋科研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助于推动海水养殖环境的优化。

图9 2013年南海地区海洋科技活动人员学历构成情况

图10 2013年南海地区海洋科研课题构成情况

3 构建我国南海海水养殖环境“三多一高”的集成管理模式

集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与方法,它强调系统整合思想,突出管理的一体化,把实现要素的整合和优势互补作为其目标。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是一个由海域、流域以及海岸等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的系统,海水养殖作为其中一种用海类型,其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必然要遵从系统的、整体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构建“多主体联合、多区域参与、多管理方式、高协调度”的集成管理模式,可以为南海海水养殖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优化提供新视野和新思路。

3.1 多主体联合

nlc202309030837

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政府失灵”、管理中心单一化、社会支撑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都迫使海水养殖环境管理趋于系统化、整体化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构建涵盖政府、海水养殖行业组织、海洋环保非政府组织、高校等科研机构和公民个人等多个主体联合的集成管理模式成为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管理优化的有益尝试。

3.1.1 政府部门 就政府而言,在海水养殖环境多中心治理框架下,要充当领导者的角色,发挥规则制定和制度供给的作用。针对南海地区,首先应当设立南海海水养殖环保的综合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海洋环保工作,同时努力协调海洋局同环保局的工作,逐步改变“环保局不下海,海洋局不上岸”的局面;加强海洋环保协调机制的政策制定,逐步完善危机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其次,环保部门可以通过授权、委托或者外包的方式把环境监测、评价等职能交由海洋环保相关非政府组织行使,政府简政的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等其他主体的积极作用;最后,政府还需构建南海海水养殖环保非政府组织及其公益活动孵化平台,组织、引导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主体参与到南海海水养殖环保中来。

3.1.2 其他主体 就其他主体而言,海水养殖环保相关非政府组织要充当专业信息提供者、立法推动者、执法监督者的角色。海水养殖环保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可以凭借自身具备的专业积累,为海洋环保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同时促进海水养殖环保相关立法,对海水养殖环保执法工作展开监督。南海海水养殖行业组织要充当海水养殖环保主体的角色,推动南海海水养殖产业的升级转型,提高其集约化程度;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认真落实各自省区的海水养殖规划;加强海水养殖行业自律,提高从业人员环保意识,减少南海海水养殖内生污染。南海地区涉海高校及科研机构要充当智库的角色,发挥各自领域的学科优势,为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智力支撑。构建多主体联合、多中心互动的南海海水养殖环境治理体系,必将推动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管理的优化。

3.2 多区域参与

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近海海洋环境深受沿岸工农业发展、城市规划、海岸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南海海水养殖环境集成管理必然要求包括海岸、流域和海域等多个区域参与其中。

3.2.1 优化沿海地区发展布局 针对南海养殖水域环境受陆源排污及其超标排放影响较大的现状,沿海各地市首先要在落实各自省所颁发的《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之上,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沿岸地区工、农业以及其他行业用地,防止因工业布局不当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其次,要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合理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减少陆源排污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再次,沿海各地市市政部门做好污水处理工作,科学设置排污口,限制排污总量,严格排污监测工作,提高南海地区排污监测达标率。

3.2.2 落实海洋功能区划 沿海各地市要制定和落实各自的海洋功能区划,科学界定相应海域的功能,确定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目标和标准,对南海近海海域环境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在对各自海域生态容量和养殖容量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界定海水养殖发展的布局和规模,进而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其次,合理确定用海规模,推动海水养殖向深水海域发展,推广普通网箱、深水网箱等集约化养殖方式。

3.2.3 开展海岸带综合治理 滩涂养殖作为南海海水养殖中面积最大、产出最多的养殖类型,其生产所依赖的海岸带环境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是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南海海水养殖集成管理的题中之义。推动南海海岸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通过宣传教育、法制法规建设、建立开发管理协调机制和综合管理示范区,进而实现南海海岸带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4]。广东阳江海陵湾的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广西防城港的港口开发管理模式和海南文昌清澜湾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模式,都是目前南海海岸带综合治理的有益探索。

3.3 多管理方式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南海海水养殖集成管理需要多个主体集成法律、行政、经济多种管理方式,共同推动海水养殖环境管理的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3.3.1 综合性专项立法 在南海地区,广东省海洋环保立法工作较有成效,制定了《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倾倒区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省人工鱼礁管理规定》、《广东省浅海滩涂水产增养殖保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条例,但缺乏综合性的立法;广西、海南两省分别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和《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两省在海洋环保立法方面的空白,但诸多具体领域的立法相对较少。而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管理中水域界定、核准、确权、环评、监管以及沿岸地区排污总量控制、陆源排污口设置、相关主体在各个环节的权力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主体要共同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建议南海三省共同草拟出台一部海水养殖环境保护的法律,将我国南海地区的海水养殖整体纳入法律保护框架中。

3.3.2 加大制度供给 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的集成管理还要不断加大公众参与等相关制度、政策的供给。广西省出台的《海洋环境保护条例》首次提出鼓励、支持单位或个人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举报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行为、社会投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公众参与制度方面做出了尝试。就公众参与而言,它在各国环保实践中已经非常普遍,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制度还不完善,依然存在着诸如公众的参与权不明确、参与的范围和程度有限、公众参与缺乏程序保障以及公众的参与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5]。因此,要明确规定南海海水养殖环保中公众、企业、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其参与的范围。同时做到信息公开,决策透明,为它们参与南海海水养殖环保提供法律以及政策的保障。

9.养鸡场与养殖户养殖协议书 篇九

一、育雏期间工作

1、育雏前三天进入育雏室养鸡雏基数按10000万只计算,前三天进入育雏室期间工作有消毒、洗育雏床、刷饮水灌、铺报纸、烧炉子、检查水电等。

2、鸡雏进如时清点数据后有公司管理员入账备案,配合兽医在1小时后喂开口药2小时后喂料,室内温度不能低与33度——35度、湿度50以上。

3、每天要按时开灯关灯,把死鸡雏做好记录按时处理,每天把鸡舍的卫生做好,检查温度湿度、两周后鸡舍温度需要自然温度需要长开窗户通风早晚按时关闭窗户和门,配合兽医做好育雏期间的防疫保健消毒(每三天背喷壶消毒一次)工作。

二、育成期间工作

1、鸡雏转群要做好前期工作,鸡舍的温度、水槽、料槽的摆放。两趟育成木架、两趟育成床。

2、鸡雏转群有3天应激反映,要有一人在鸡舍内24小时不间断巡视吃饭时要相互交接巡视。

3、鸡雏下育雏床时对地面的要求是干燥清洁每3天清粪一次。水罐3天刷一次,每5天背喷壶消毒一次。

4、每周要对料槽清理一次料底,每周清理水罐的杂物和漂浮物、如安水线要对水线按时检查接头、水嘴防止漏水。

5、育成鸡要求的温度基本是自然温度,早开门、窗晚上关闭一部分门窗,朔料大棚一部分按天气而定。

三、养殖要求

1、养殖工人具备以上条件,做好本职工作。

2、互相装卸饲料、煤和整改水、电等一切工作。

3、管理好鸡舍炉子的火、炉灰(防止鸡雏烫伤),水箱盖(盖好防止弱水死亡)水线等(防止漏水、泡水)。严谨水箱水管跑水导致鸡舍与塑料大棚里出现泥塘等情况。

4、在育成期间凡是超1.5斤以上的鸡如啄肛、啄头、至残、至死精神不振、羽毛蓬乱的鸡隔离饲养或有技术人员鉴定备案后屠宰,由养殖人员屠宰分割清洁后放到指定地点(算养殖人员的成活率)。

5、出栏屠宰时每天养殖户或养殖户委托他人把好运鸡笼对笼内的鸡需要翻动防止鸡仰壳、挤压造成死亡,记好运走的运鸡笼数,返回鸡的只数。运输途中死亡的鸡由养殖人员负责分割清洁后交给公司管理人员备案入库。屠宰期间返回的鸡笼由出栏养殖户自行卸车摆放整齐,屠宰完毕后剩余少量残弱成鸡清点数目后公司技术人员备案由下批养殖户代养。

6、各项养殖记录(死亡、饲喂)由饲养员自行记录,每周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称重时负责抓鸡、各项记录报由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备案入档。

四、工资标准

4、进雏前三天进入育雏室、养鸡的基数按10000只、成活率达到70%时两人工资4000元/月、(每超1个点加100元)成活率达到80%时两人工资5000元/月。

5、成活率达到81%——85%的每只鸡奖2元、成活率达到86%——90%的每只鸡奖3元、成活率达到91%——95%每只鸡奖5元。(以上数据按屠宰场数订).五、罚款标准

1、在育雏期间灯光照明时间以技术人员的要求为准。育雏期间要求水罐3天必须清洗一次。粪便要求3天清理一次,对料槽勤加检查防止鸡雏进入料槽造成意外死亡,饲养员对料槽底部铺垫朔料袋防止饲料掉入地面,如发现地面有料要及时清扫。以上规定如有违规管理人员督促警告不改者以张榜公布罚款100元——300元。

2、育成鸡转群期间有断喙应激、转群应激因养殖人员未按时巡视失职人为造成鸡的意外死亡。按当时育成鸡成本的50%罚款。

3、在育成期间对鸡舍内的水桶、水线及时检查做到不跑水、不漏水保持鸡舍的通风干燥。如因跑水、漏水造成地面湿滑引起鸡的疾病造成严重后果罚款200元——500元。

4、养鸡期间凡事本鸡舍的料袋不许剪口必需裁线倒净料每袋装24个有养殖人员返回指定库房。管好本鸡舍内外的废虚如朔料袋、煤堆、以及死鸡尸首要扔到制定地点拿回来装鸡的朔料袋、及各种杂物自行清理,本舍的鸡粪推到鸡粪车上或指定地点,由管理人员通知如果有人不听者罚200元——500元。

5、在养鸡期以进雏到屠宰定在120天左右,养殖期间每天鸡的死亡超过17只鸡时要及时汇报给有关领导和技术员,如不汇报按人为失职死亡处理。

6、在屠宰期间要相互抓鸡(每组要自己装箱搬到制定地点)当时装车或第二天早装车有故意多装或捏死的,不按正规装箱罚款每组1000元。

7、养殖人员在养殖期间对鸡舍的粪便进行及时清理,必须做到3天一清、鸡走粪清。

8、未按时记录死亡记录与饲喂记录的罚款100元,出栏时死亡记录、饲喂记录差额大于实际数字1%的罚款20—50元。

9、场内干零活人员要按时出勤,早饭后30分钟出勤,收工时间为饭前30分钟。下午14时出勤,饭前30分钟收工,如未按时出勤按旷工处理。如管理人员没有安排其他工作,工人要完善现有的工作(清理、打扫)。

10、按时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如不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互相攀比者罚款100元情节严重的罚款500元。

10.海水养殖 篇十

1当前水产养殖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

当前水产养殖业普遍面临着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导致水产养殖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加重。在工业化、城镇化逐渐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水产养殖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资源消耗的状况,其中粗放型的养殖使得生态出现失衡,进而引起环境恶化等情况,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产品质量提升难度。不同养殖水域四周本身的污染以及工程建设等都给养殖水域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得养殖与工业用地间矛盾日益突出,也给水产品带来一些安全的隐患。

1.2集约化与机械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往往是处于零星分散状态的小农经济,其中集约化养殖比较少。很多养殖户还处于家庭为单位的较为分散经营的状况,这样给生态组织生产与整体管理的困难程度增加,同时市场竞争力较为薄弱,甚至直接影响了渔民和渔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当前,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而言,依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却存在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而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长远发展。对此,水产养殖在机械化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强化。

1.3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和陈旧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很多水产养殖业在基础设施方面普遍出现落后、陈旧的状况,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机械化水平较低以及缺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进而导致水产养殖业发展受到制约。对于企业而言,缺少足够的技术贮备,没有关于扩展再生产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导致水产养殖业常常处在劣势的市场发展局面。同时很多水产养殖业出现设备老化加重的情况,没有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整体生产水平提升受到阻碍。以及养殖渔船较为陈旧、设备落后,并存在着高耗能的情况,并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还有养殖池塘出现老化情况,以及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机械化设备较低问题较为显著,因而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4科技支撑和保证力度不足

我国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科技创新较弱,以及科技支撑保证力度不足的问题,使得水产养殖业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没有营造足够的发展空间。通过相关渔业报道,在时期我国渔业的科技贡献率以及水产原种覆盖率仅仅占有百分之五十五的比例,这说明我国水产养殖业还拥有很大的提高潜力与发展空间。在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公共服务的作用还需深入强化。其中创新型人才比较匮乏,以及缺乏足够的渔业领域的资金投入,规模化产业化的优秀成果不多,进而限制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1.5水产生态养殖管理制度不健全

11.海水养殖 篇十一

关键词:填料;硝化作用;动力学;降解速率

海水工厂化养殖相比于传统养殖方式,具有产量高、污染小、节约资源的特点。为了实现这种养殖方式,重点是要对水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保证水的质量。其中,氨和亚硝酸盐对于养殖对象的毒害作用最强,因此,控制海水养殖系统中氮的浓度及存在形式变得尤为重要[1-2]。

目前多是采用生物方法,通过硝化作用完成,在该过程中,氨在亚硝酸盐细菌(AOB)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后者进一步被硝酸细菌(NOB)转化硝酸盐[3-4]。当系统中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达到一定数量,且比例合适时,则不会出现氨和亚硝酸盐的积累,表明系统硝化功能建立完成[5-6]。

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后,其对氨和亚硝酸盐的转化能力受很多因素影响。Zhu等[7]认为水力条件是限制总氨氮去除速率的重要因素,增加流动雷诺数可有效改善生物过滤器性能。何洁等[8]研究表明氨和亚硝酸盐转化过程可用零级动力学方程描述。Chen等[9]对影响硝化作用的底物和溶解氧浓度、有机物、温度、pH、碱度、盐度和湍流水平管等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了各参数对生物滤池硝化性能的影响。

本研究选用白砂、珊瑚砂、陶粒、菲律宾砂4种不同填料,构建海水养殖系统,分别对亚硝化过程和硝化过程进行动力学解析,从而为海水养殖系统水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硝化细菌菌剂:在本实验室,由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混合培养而成。

填料:选择白砂、珊瑚砂、陶粒、菲律宾砂,填料的物理性质及处理见文献[3]。

人工海水:利用海水素人工配制。

1.2研究方法

1.2.1海水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海水养殖系统用50 mg/L碘液浸泡72 h消毒,然后用蒸馏水浸泡24 h,冲洗后,分别加入白砂、珊瑚砂、陶粒、菲律宾砂500 g,添加人工海水20 L和硝化细菌菌剂15 mL。投加NH4Cl使氨氮初始浓度为10 mg/L。实验期间控制系统温度25 ℃,DO>5 mg/L,盐度31‰~32‰,pH 8.0~8.4,避光。定期测定氨氮、亚硝酸盐氮,直至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检测不出。

1.2.2亚硝化过程动力学研究方法系统硝化功能建立后,分别加入NH4Cl使氨氮浓度为5 mg/L,混匀后,每隔1 h采集水样测定氨氮含量。

1.2.3硝化过程动力学研究方法硝化功能建立后,投加NaNO2使亚硝酸盐氮浓度为3 mg/L,混匀后,每隔1 h采集水样测定亚硝酸盐氮含量。

1.3分析方法

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测定方法参见文献[10-11]。DO和pH分别采用Orion 835A溶解氧仪和pHS-3C型精密酸度计测定。

利用Origin 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亚硝化过程动力学分析

实验过程中氨氮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见图1。由图中可看出,4个养殖系统中,氨氮均随时间变化不断下降,在实验前期降解速度较快,后期变缓,并逐渐趋于稳定,符合指数衰减形式。图1实验过程中氨氮含量变化

情况及动力学表达式

利用Origin 8.0对亚硝化动力学过程进行指数衰减回归分析,参数及拟合动力学表达式见表1。

3讨论

研究表明,4种滤料构建海水养殖系统的亚硝化和硝化过程均呈一级反应,氨和亚硝酸盐浓度是其转化过程的限制性因素,这与张俊新[12]等研究结论一致。现有文献[13-15]报道的硝化反应一级速率常数K范围为0.001 1~3 /d,对照表1和表2的数据可知,本研究得到的速率常数高于这一数值。

在亚硝化和硝化过程中,反应速率常数最大的均为珊瑚砂,说明珊瑚砂比较适合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细菌附着生长,形成的生物膜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效率最高。生物膜在基质上附着与填料的理化性质有重要关系,较小孔隙具有毛细孔保水作用,微生物在其上持留期最长[16]。珊瑚砂为天然材质,粗糙程度最大,孔隙多,有利于微生物生长代谢。陶粒材质非天然材质,相对比较粗糙,效果次之。白砂和菲律宾砂表面光滑,不利于生物膜的保持。

陶粒、菲律宾砂、珊瑚砂的亚硝化过程反应速率常数均小于硝化过程,原因为氨氧化细菌的比增长速度(0.4~0.5/d)小于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比增长速度(1/d),在稳态条件下,氨氧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的过程是氨转化为硝酸盐反应过程中的限速步骤[17]。白砂亚硝化过程反应速率常数略大于硝化过程,说明其可能更适合氨氧化细菌生长。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4种滤料构建海水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的时间存在差异,但硝化功能建立后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转化速率却较低;珊瑚砂虽然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速率最高,但其硝化功能建立所用时间(31 d)却较长。由此可见,硝化细菌在滤料上生物膜的生长速率与生物膜成熟后的硝化能力无直接联系。

4结论

白砂、珊瑚砂、陶粒、菲律宾砂构建海水养殖系统的亚硝化过程呈一级反应,亚硝化速率由低到高的依次为菲律宾砂、白砂、陶粒和珊瑚砂。

白砂、珊瑚砂、陶粒、菲律宾砂构建海水养殖系统的硝化过程呈一级反应,对硝化速率由低到高的依次为白砂、菲律宾砂、陶粒和珊瑚砂。

系统中硝化细菌生物膜的生长速率与生物膜成熟后的硝化能力无直接关系。

nlc202309040921

参考文献:

[1] 吴伟,宋志文,于弘路,等.氨负荷对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0(11):4-7

[2] 刘冉,周洋,宋志文,等.硝化细菌对海参养殖系统水质的净化效果[J].河北渔业,2012(2):15-18

[3] 孔小蓉,宋志文,周洋,等.不同基质构建海水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比较研究[J].河北渔业,2009(12):11-14

[4] 周洋,孔小蓉,宋志文,等.硝化细菌对海水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J].河北渔业,2009(3):4-6

[5] Nijhof M.Bacterial stratification and hydraulic loading effects in a plug-flow model for nitrifying trickling filters applied in recirculation fish culture systems [J].Aquaculture,1995(134):9-64

[6] 张俊新,魏海峰,何洁,等,用煤渣和沸石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挂膜动力学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23(3): 205-209

[7] Zhu S., Chen S.Impacts of Reynolds number on nitrification biofilm kinetics [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1(24):213-229

[8] 何洁,刘长发,吴钰.三种载体上生物膜硝化作用动力学初步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5): 546-548

[9] Chen S., Ling J., Blancheton, et al.Nitrification kinetics of biofilm as affected by water quality factors [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6(34):179-197

[10] 国家海洋局《海洋监测规范》编辑委员会.海洋监测规范,第一版[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11]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2] 张俊新,魏海峰,何洁,等.用煤渣和沸石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挂膜动力学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23(3): 205-209

[13] Yamaguchi T.,Moldrup P.,Rolston D E,et al .Nitrification in porous media during rapid unsaturated water flow[J] .Wat Res,1996,30 (3):531-540

[14] Kors L J ,Moorman H N ,Wind A P M,et al .Nitrification and low temperature in a raw water reservoir and rapid sand filters[J] .Wat Sci Technol,1998,37(2):169-176

[15] Delgado S.,Elmaleh S.,Dlaz F.,et al .Ammonia removal in a deep reclaimed wastewater reservoir before agricultural reuse[J].Wat Sci Technol,2001,43(10):125-132

[16] 宋奔奔,刘鹰.海水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滤器填料的选择与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156 (12): 04-06

[17] 叶剑锋.废水生物脱氮处理新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Abstract:In this study, 4 kinds of substrates, i.e.white sand, coral sand, Philippines sand and Ceramsite were chosen as substrates in mariculture systems and their nitrification kinetic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monia oxidation process and nitrite oxidation process of mariculture systems that were established by four kinds of substrates are all in first order reaction.The degradation rate of ammonia nitrogen is in the sequence of coral sand>ceramsite>white sand>philippines sand.And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nitrite nitrogen is in the sequence of coral sand>ceramsite>philippines sand>white sand.There is no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ofilm formation spee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after its mature.

Key words:substrate;nitrification;kinetics;degradation rate

上一篇:小学生祖国在我心中优秀演讲稿400字下一篇:承包经营果场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