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

2024-08-27

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精选15篇)

1.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 篇一

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说到怎样教,对学生还得有所认识,不认识他们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怎能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如何认识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除了学习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外,更要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活动为出发点,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分析和总结。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优化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与反思的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在反思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受到大的限制,甚至有所滑坡。”

一、反思的重要性:

(一)、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二)、课后反思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首先,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另外,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恭于倾听看课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或者认真观看录像全程记录。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处理这些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动笔反思,优化教学。

(三)、课后反思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这与不够重视课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地对于某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二、反思的形式:

1、学习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经常性的开展校内外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听课交流,研究学习他人教学长处,有条件的可观看著名教师、特级教师、较大范围内评优课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感受体会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整合,从中领略他们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论上的差距,解析教材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写教后记

教后记也称教后感,一般按照以下几种情况:

(1)课后感:即在每一堂课结束后,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或比较满意的地方一一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记录问题紧紧围绕学生课堂中反馈的信息,可以是学生疑惑的、不明白、易错知识、实验中出差错的或者是现象不明显地方、教具使用不当、教学目标未完成、教学环节不紧凑、创设情景有问题等等。课后感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比较好的原始资料和素材。

(2)章后感:即对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要从知识结构、知识联系、教学方法、解题规律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反思,从而加深教师看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3)阶段感:即通过期中考试情况质量分析,不仅能发现学生一个阶段以来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的试卷分析表中体现了成绩分析和试题得分率及典型错误分析,我觉得这还不够,教师还要分析试题的覆盖面、难易度、试卷结构、科学性、与相关学科和日常生活联系性等。从而更好的审视自己教学情况。

三、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无论担任哪门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课堂教学目标是单位教学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每一堂课的教学备课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意图,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和认知规律,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现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和研究,许多教师通过传统的死记硬背,抄写,占用较多时间进行大量的重

复性、机械性的练习及讲评,达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情感与技能的教学目标重视不够,学生的实验做的不够。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贯通性

教师应该反思教材编排体系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多思考本章和本节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前移或这后移不行吗?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用旧知识作为铺垫,来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2)要反思教学的进度与梯度

每一课时的教学进度的安排,都必须以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为前提,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急如骤雨,学生难以接受,欲速则不达,如上课速度太慢,迂缓拖沓,会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前松后紧,虎头蛇尾,造成一堆“夹生饭”。这都体现了教学进度有问题。人的认识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一定的梯度,使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有表及里揭开脑海中问题的面纱,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太深、课堂费时多,课后占用时间也增多,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加累,结果事倍功半。课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必须建立在使学生能够接受限度的基础上,否则,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情况。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可以理解为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由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学历知识、教育观念、业务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与实践以及合作交流情况,教师应该起着激励、组织、点拨、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在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的教学中,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也可以用大小不同围棋子制作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等模型,帮助学生建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概念。

4、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现在许多学校制订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着重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把课堂教学活动分成具体的一些指标进行评价。当教师在校内外的公开课结束后,听课教师要与开课教师之间要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课堂中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问题,在探讨中时常有经过思维的碰撞,擦出的火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启发。作为开课或听课教师都要反思交流、探讨中所涉及到的掌握教材、情景创设、问题设置、教法选择、课堂容量、师生互动等内容。除此之外,我觉得课堂教学评价更应该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的反思,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究竟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收集学生的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授完课后,可以利用学生自修的时间,到班级里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真诚的交流,从中提取带有普遍性的或者是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周记将一周以来本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以下来记:对某些化学概念的不理解,化学计算题不知道怎样计算,教师讲解中哪些地方听不懂,或者是不明白,作业是如何来完成的等等。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反思,能够使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对学生学业的反思学生的学业通常包括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实验能力、单元测验几部分,教师对平常的课后作业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答题是否抓住要点,可反映出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可反映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情况;通过错题统计和错误原因分析,可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解答问题是否有条理、是否层次分明,可反映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等等。

总之,反思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实施中,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更值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去反思、去研究。

2.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 篇二

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希望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想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 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教学反思, 逐步完善自已的教学艺术。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 我认为数学教学反思, 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养成反思习惯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反思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 又有广度。如: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满足x+y>1, 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解法一:将k视为已知数, 解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求出x、y的值后, 将其相加, 得出关于k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此不等式, 求出k的取值范围, 这是常规解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在此基础上, 可继续提问学生, 通过观察方程组系数的特征, 你能不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学生通过观察, 会发现两个方程的系数有一定的特征, 进一步让学生做大胆尝试, 能不能不解出x、y的值, 运用整体的思想去求解?引导学生得出解法二。

解法二:观察方程特点, 将两方程左右两边分别相加, 可得3x+3y=3k-3, 即x+y=k-1, 因此k-1>1, 所以k>2。

反思:本题将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考查, 解法一是常规解法, 学生常想到用这种方法。解法二有创新, 不求x、y的值, 直接求出x+y的值, 运用了数学中的整体思想.这样, 在原有教学基础上, 让学生不断探索, 培养学生自我探究, 自我发现问题, 并从深层次研究, 形成更高一级的认识, 发现新问题, 认识新问题。通过对问题后的反思, 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从而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灵活的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整体思路, 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并促进知识的迁移,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圆弧CD中, 弦CD=800m, E为CD弧上的一点, 且OE垂直于CD, 垂足为F, EF=100m, 求弧的半径。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 先由OE垂直于CD, 得到CF=DF=1/2CD, 然后设出半径为x, 则OF=x-100, 在直角三角形中, 利用勾股定理得出相应的方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程式来逐步获得答案, 似乎分析的很到位。实际上, 对于学生来说, 其难点不是如何去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而是如何寻找问题的分解策略和如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程式, 如果教师不去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分解的方法, 没有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在问题解决后没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 那学生就得不到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得不到知识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结合图形, 由条件联想到垂径定理, 让学生经过自己运用垂径定理独立解决问题, 真正领会垂径定理的意义, 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同时, 解决完问题后, 反思解题的思路, 让学生体会到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结合是求线段长度的常用方法, 以便今后在解题中得以触类旁通, 达到知识的迁移。

3. 培养学生反思课后作业的解题过程。

这样能提高学习思维的批判性,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比如:已知:如图△ABC内接于⊙o, AB为直径, ∠-CAE=∠B, 求证:AE与⊙o相切于点A。学生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很容易就可以证明出结论。在此基础上, 把原题加以变化, 当去掉AB为直径这一特殊条件时, 上式的结论还成立吗?课堂中发现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 连接OA、OC,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去证明OA与AE垂直, 从而证明切线, 在教学中, 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解法。同时, 我顺势引导学生反思, 第 (2) 题与第 (1) 题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区别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办法转化?学生发现, 可理解成把△ABC绕A点旋转得来的, 如果把 (2) 中的AB边转到直径的位置, 就是第 (1) 题的图形了, 于是学生就联想到构造直径, 连接AO并延长交⊙O于D, 从而利用 (1) 来证明, 简化了证明过程。解完题后, 我继续让学生反思刚才的解题过程,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般———特殊——一般的数学转化思想, 让学生理解不能把这两题孤立开来解, 注重题与题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更深刻领会数学解题的技巧。让学生在今后解题中多进行反思, 这对解其他的题有很大的帮助。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 提出问题,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又能形成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还能培养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 从而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 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 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 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 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专门拿出时间对经典数学习题进行反思和梳理, 针对习题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方法着重让学生总结, 进而在学生的不断反思中提升起解题能力。教学过程中, 对这些问题的总结就是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 使学生自己把数学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提升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 分析和审视, 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

1. 课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教师不应照搬教案, 备时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 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 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 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 教训和现在的教育理论教学条件的反思上。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自我提问:“怎样依据有关理论, 设计易为学生理解?”“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处理?”“本题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等, 为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准备。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积极主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应如何解决、应对, 如何调整教学计划, 采取策略与措施, 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发展, 还需要什么补充, 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例如, 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系、“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 “三角形的性质”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等, 要梳理好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概念之间的区别、比较, 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扎实,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 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 怎样引起学生参与, 应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概括、总结、应用, 启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学习, 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设计是否合理, 能否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也得妥善处理, 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与学生“学”。

3. 教学课后的反思。

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概括, 对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是否学会了学习?比如在对待学生错题方面, 教师不能对错误做简单的批示, 应该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归纳, 是教方面还是学方面?找出出错的具体原因, 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错题, 提出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后反思, 在下节课时进行全班的交流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为“教会”不仅仅提供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按步骤程度在学习, 更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会与感悟, 总结适宜的方法, 经过自已感悟出来的才管用, 好用。这样, 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需要掌握的知识, 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而且教师也在其中逐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不断完善, 积累经验, 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反思是教师心底的企盼与教育思维的火花碰撞, 虽然有时是一点感动, 是一丝酸楚, 但及时地用笔“捡拾”起来, 却都是颗颗珍珠。教育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教育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 每天坚持反思却是需要毅力的, 因此反思贵在坚持, 教师应反思什么?怎样反思?我觉得关键的是教师要注重将反思的结果用于实践中, 反思本身不是目的, 其目的在于切实用于实践,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对教育教学行为或问题的反思, 另一方面, 更要注重将反思的成果用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 不断改进实践状态, 提升智慧。

3.重视课后反思 提高教学实效 篇三

关键词:实效性 反思 总结 审视 分析 反馈 提高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工作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审视和分析。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的一个过程。

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教师从中得到快速地成长和提升。

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动笔,就不至于让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的灵感稍纵即逝,成为过眼云烟。经过我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写教后感,是一种对于提高教学能力非常有效的信息反馈形式,有利于我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上,,为开拓教学新路创造条件,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形成个性的教法大有裨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如何去写,那就因人而异,引文而定,笔者认为教学反思不必拘泥于文字的外在形式,而要注意抓住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的实质内容,所以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去记:

一、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一堂课教下来,教师总有得意之处:或启发得当,或例证精辟,或情境创设成功,或过渡语言生动,或“灵感”顿悟……,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归类整理,势必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我引导孩子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然后我趁热打铁,出示小练笔:是呀,在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有赞扬,有鼓励,也有批评和教育。虽然方式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样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爱是什么样的?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在音乐中回忆父母亲平时对自己爱的点点滴滴,并积极发言,从发言中,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把课文中要表达的情感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情感,既理解的课文,又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人文主义教育。

创设情境,表达真情实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事半功倍。下课后,我就记下这样的课堂所得,在后来的一次教学中,我体验到了“创设情境,表达真情实感的好处”。

二、记录教学中的缺憾。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材因素处理不当、偶发事件估计不足、课堂气氛调控不好等情况。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学校组织听评课活动,当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各种可能一一想到,自己内心感觉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谁料想在上课时,使我意想不到的是:不管我讲得多么出神入化,学生只是乖乖地坐在那儿,生怕说错一句话,干错一件事,此时的我这才意识到学生从没有经历这么大的场面,预先我只想到自己,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他们也胆怯呀。课后,我把自己这次教学中的“失”记录下来,并及时整改,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促进双边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课堂气氛。所以对于教学中的失误,我们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并分析问题原因,研究解决的方法,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三、记录教学中的疑惑之处。

疑难问题在备课、上课、作业等过程中都能反映出来的,或如何突破难点、或如何评价学生、或如何解题结题、或如何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在教学“遨游汉字王国”中,我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其中有一则是用图表展示“汉字的演变”一眼看出,材料非常简单,于是我就顺口提问:汉字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于是学生不约而同地照书读: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时,突然有学生举手向我示意,他说他在课前查了资料,应该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五个呀。当时我哑然,经过课后我翻阅资料,这才发现原来: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行书则是楷书的快写体,大的方面也可以说成是五个。

是呀,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疑难,不应武断地推测解决,而应理智地综合思考、最终寻求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法,并把它记录下来,在今后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

四、抓住教学中的灵感之处记录下来。

教师上课后,静下心来综合思考以上的得、失、疑,再联系自己的教学体会、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目标的准确要求,最后科学地改进教案教法,扬长避短、推陈出“新”——“第二次备课”。长此以往,相信我们会在写“第二次备课”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得到较大地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在给学生讲解伽利略的分析推理时,我发现准备充分的我,在讲解时较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解清楚,因此难点部分我感觉没有很好的突破,内心有些遗憾。这时,有个学生举手向我示意,当他把自己的理解讲解出来时,顿时,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个个眼睛亮亮的。此时我才明白,有时孩子与孩子交流起来比起老师们有条不紊地分析更容易。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以学生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有效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做到教前多准备,教后多思多问,就会抓住有价值的东西,并把它记录下来,相信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从而促使我们自身的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思路随之更加开阔。

总之,教师的教学属于创新性劳动,实质上教后反思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而且是对教学实践的深化和升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形成新的理念,以便教学相长,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并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 篇四

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在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英语是考试的学科,教师评价学生就看这三科的学习成绩。到了初中,往往对历史学科不能够引起重视。那么,作为七年级的历史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喜欢和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七年级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上好第一节课,除了从理论高度讲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还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事例,让学生从电视、电影、甚至游戏中体会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从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提高历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编成一个或几个历史故事或谜语,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学习或讲解书本知识,甚至可以编成历史剧让学生去表演,这样学生不但有很高的积极性,还记忆深刻。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根据每节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制作成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比如:讲授、讲解、讲述;表演、讨论、活动等;让学生不觉得千篇 一律,不觉得枯燥、无味,感觉课课有变化,节节有新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老师变“演员”为“导演”,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去学习、发现和探究,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5.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 篇五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了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当前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只不过大多数人的创造能力是作为一种潜能蕴藏着,而没有被发挥出来。它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开发和培养。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丰富有趣,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适合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造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来。物理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环境,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发明创造的摇篮,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动力。因此,物理教学中首先要设法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物理教师可做如下努力:

1、创造条件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使他们产生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上有演示实验的物理课,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动手做实验,所以更喜欢做学生实验。物理老师应当重视并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除做好教材上学生必须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外,还要自行设计一些联系课堂讲授内容的小实验。通过实验就了激发学生渴求参与和探索的心理,使学习和思维产生动力。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物理教师讲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就有了生命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把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和工农业生产实际、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这样就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激发起他们探索身旁科学奥妙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力量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及时介绍与物理学联系的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取得的成就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学生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动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举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电学的发展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和电脑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伟大成果。今天看电视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电脑也已经进入了普通家庭。我们正在享受前人的劳动成果。我们这一代人也应该有所创造,为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有所贡献。

3、理论教学要分层次递进,而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让学生知难而退。

物理知识有科学的系统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程序的设计要符合知识的发展进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教学程序的设计,还要注意内在的逻辑性,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程序,就是考虑这堂课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把学生的思想紧紧“抓住”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在课堂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气氛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平等善意的对待每个学生。学生解答问题错误,老师不要简单的加以否定,而要让他把怎样想的说出来,便于师生共同探讨错在哪里。

2、在课堂上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激发出独创性见解,老师适当引导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造条件到实验室去上物理课,造成一种情境,使学生觉的自己与科学家一样在搞科学研究。

4、开辟第二课堂,搞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制作、发明,参观工农业生产中物理知识应用的具体事件等,可以使学生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都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善于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总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造发明活动中发现的发明的前提,只有发现了事物或理论的不足或缺陷,力求革新,才可能导致新事物或者新理论的产生。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做好“探索性实验”以及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都是为了把一些概念、规律和现象交给学生自己研究,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让学生思考并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后留一定的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学习的概念和规律,布置预学思考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为将来作出不平凡的创造性成果奠定基础。

三、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过程一般可看成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过程,集中思维或称求同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它的思路大体上依照已有的知识体系,有现成解决方法和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做练习、背概念等都是这类思维方式,传统教学常用的正是集中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或称求异思维采取的是无一定模式、可任意设想、自由解决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想象丰富、不循成法、不落俗套。只有首先广开思路,沿着不同的方向,充分想象、假设、甚至可带点幻想、然后把各种信息加以综合或重新组合,集思广益,才可能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独特的信息,这样就达到了创造的目的。因此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在此列建举三个方面:

1、概念教学中可以不同于传统做法,老师首先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思考,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提新的问题。随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迫使学生思索、让学生各自提出见解,在学生共同参与的概念建设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习题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在实验教学中做好教材规定实验外,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1>、根据现有的几件器材,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2>根据现成的有限器材,要求学生设计能做多种实验;<3>根据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选择器材进行研究和测量;

6.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这方面的益处,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切身的体会。《安塞腰鼓》的执教者杜渐老师的朗读,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的朗读,也颇有气势和情感,想必对文章的感受体会一定不差。

第二,朗读是一门艺术,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着的感受、感染、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好的朗读,人们会由衷的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音乐的美、艺术的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朗读,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第三,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为了宣泄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反复朗读,自然会使读者、听者的情感同样达到高潮,从而激起人们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之情。

第四,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第五,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加强朗读大有裨益。

第六,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知道,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那些高谈阔论、令人折服的政治家,谈锋犀利、语言缜密的名律师,妙语连珠、使人感动的演说家,逻辑严密、富有创意的大学者,莫不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一个口齿不清,说起话来颠三倒

四、辞不达意的人,要说他思维敏捷、智力超群,恐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

第七,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朗读还要最大限度的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源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朗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会知道母爱的深沉……

7.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七

1.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境是否合理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 有浓厚的氛围可以感受, 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 触景生情,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情景能为数学教学服务, 能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调整到课堂教学附近区域。创设教学情境时, 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 紧扣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数学底蕴, 为学生提供知识生长的土壤, 避免简单地追求情境性而使情境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立要达到使学生的思维状态处于一种“爬坡”状态,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

2.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已经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 巧妙利用错误进行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亮点, 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合理的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可以超越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体现师生互动, 一改过去的简单知识传授为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 在学生不断的认错、思错、改错过程中, 新的问题不断被发现, 新的资源不断生成, 新的能力不断得到形成, 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不断高涨。

作为数学教师,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要以学生出现错误为契机,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 思维能力不断完善, 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修炼。

3.反思自己的课堂提问是否具有有效性

教师提问是教学的手段, 是师生交流的平台, 是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课堂互动的方式。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课堂提问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 由易到难的渐进式、螺旋式方法, 提问要找准切入点, 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无疑而有疑”之间。其次要给学生足够的侯答时间, 提问时, 语言要亲切, 表情要和蔼, 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后提问要采用启发式,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自由的翱翔。

课堂提问前, 教师要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问得得体, 通过提问达到掌握学情, 调动激情,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4.反思是否注重学困生的潜能开发

学困生是弱势群体, 心理脆弱, 往往也被忽视。关心、爱护学困生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 千方百计开发学困生的潜能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学困生的潜能开发工作, 首先尊重他们的人格,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适时表扬他们微小的进步, 教学过程循循善诱, 分散教学难点, 多给予他们模仿练习机会;其次对学困生的作业要求以课本为主, 最好面批面改, 及时反馈, 找出出错的原因, 切不可用粗陋、歧视态度对待他们, 学困生的意志力不强, 自控力差, 要持之以恒的调控, 及时强化, 定期巩固才能达到转化的目的。一堂课下来, 少数学困没听懂是经常发生的事, 教师只有主动从自身寻找原因, 才能改进我们的教学, 最大限度地帮助学困生学习。学困生往往就是因为学习能力有所缺陷才造成学习困难的, 在学习上, 教师及时给予援助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和宝贵。

5.反思是否有合理的课堂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 思维得到训练, 情感体验得到熏陶,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多样化, 既要关注数学学习水平, 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教师要用各种手段、信息掌握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 随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提出阶段性目标要求, 不能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如果评价标准不与时俱进, 则会挫伤学生积极性, 造成大面积的“学差生”, 后果不堪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产生有助于成功, 所以, 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就成为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设计的练习可以多层次,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收获,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少批评多鼓励, 这样学生就会把成功感转化为对数学的亲切感, 会驱使他们去获得更多的成功,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8.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 篇八

关键词:教学反思;类型方法;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学反思有哪些类型和方法,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反思有哪些积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初步认识。

一、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反思类型有个体反思、集体反思、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反思方法有对话法、录像法、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

1.撰写总结进行个体反思

一位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可“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一节课下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有效突破,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每篇教案后面都保留一定的空白处,让教师课后进行补充总结;周后思对一周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可通过周练对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小结反思。单元思,通过单元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2.开展对话进行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是指与教学同事互相观察、积极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实践,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借助于教师的合作讨论以达到成功共享。可以充分利用集体备课之前的一段时间,对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小结反思,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这是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反思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检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广开言路、敞开心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智慧碰撞和切磋进步的过程,当然在这一环节我们还可以请教学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反思质量,从而获得更全面、更高的认识。

3.相互比较进行横向反思

校内、校外经常开展听课交流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通过学习找出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的差距,从而提升自己,这就是跳出自我、横向学习反思自我。

4.行动研究进行纵向反思

教师要思考、对自己阶段性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总结得失,同时不断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形成一整套有自身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风格,从这一过程中可以获得自身教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1.在教学反思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反思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审视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反思的过程可进一步激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的创造力。

2.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应反思“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教”方面:教师要反思工作热情一如既往吗?教学理念先进吗?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吗?教学任务完成了吗?教学步骤流畅吗?“学”方面:反思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吗?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吗?学生有所收获吗?学生能力得到培养了吗?在反思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必然带来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

3.在教学反思中改进教学手段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貌,同样也引发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从过去“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注入式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互动课堂,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思品教学将声音、图画、文字相结合更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大幅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说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才能成长为一名业务熟练的教师。

4.在教学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努力更新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教师不应当是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将学习的方法、策略教授给学生,为他们的学习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在不断教学反思中,教师才能解放思想,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乐学探究的学习习惯。

5.在教学反思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已经获得的经验,而应该对经验进行理性深刻的思考,以对今后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使教学的专业水平不断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不断拓展教学反思领域,逐步形成理性、系统的认知结构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者、探索者自身专业化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必然。因此“好的教师,不仅是那些上出成功课或教出得分最高班级的教师,更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课,寻找策略和措施,让下次课上得更好的教师”。

9.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九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具体地说,为师者必须具有“三爱”情感,即热爱教学工作、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衡量一个教师个性心理品质是否健全的重要内容。

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成语“爱屋及乌”是对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的生动而典型的概括。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表现。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与学生接触交谈,一是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能促进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三是能使师生的知识、才能得到互补。

二、创设充满情感的课堂

情感最主要的是具有调节功能,即情感(非智力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智力因素)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会影响认知活动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等良好的正情绪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思维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对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而痛苦、恐惧等不良的负情绪则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会降低智力操作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调节学生情绪,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特别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1、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作为教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教师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一种“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若动辄讽刺挖苦、批评训斥,定会使学生产生疑惧、对立心理,定会出现“万马齐暗”、“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又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再次,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每隔一定时间,我便召集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或让学生填写《语文教学调查表》,以便了解学生需要,沟通师生情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或录音磁带中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省义务教材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

10.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 篇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 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 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

一、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 数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般是通过由教具的直观演示对圆形面积的割补转化,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 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 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

1.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3.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

二、巧用原例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多元化。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挖掘教材中蕴 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过程可归纳为:

1.创设情境: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整理出那些有利于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的 知识点,并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密切交往的教学氛围。

2.建立假设:精心设计教案,适时引出假设,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分析、酝酿、综合:分析材料,酝酿思路,提出新的想法。

4.验证、求得新知:采用其它方法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例如,学生在掌握圆柱的体

11.重视解题后反思,提高解题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反思;解题

高三复习课,我们老师一直强调解题后要懂得题后反思:思考这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思考这道题目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思考这道题目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思路,思考这个题目能不能进行解题优化处理以减少运算量。如果能认真落实这个过程,做到“精”做一道题,应该能胜过做十道,甚至是百道题。下面举例说明我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落实对一道题目进行题后反思。

一、反思解题思路,搞清一类题目的解题通法

例:f(x)=,x∈[1,+∞)

(1)当a=4时,求函数f(x)的最小值;

(2)若对任意x∈[1,+∞),f(x)>0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当a=4时,f(x)==

∵x=2时,f(x)=0,而当x≥1且x≠2时,f(x)>0恒成立

∴f(x)min=0

(2)f(x)>0,?x∈[1,+∞)恒成立,

即>0,?x∈[1,+∞)恒成立?x2-ax+a>0,?x∈[1,+∞)恒成立。

令μ(x)=x2-ax+a?μ(x)min>0,?x∈[1,+∞)恒成立,

①当<1,即a<2时,μ(x)在[1,+∞)上单调递增,

μ(x)min=μ(1)=1-a+a=1>0恒成立 ∴a<2符合题意。

②当≥1,即a≥2时,μ(x)min=μ()=-+a>0,

∴2≤a<4时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当a<4时符合题意。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把恒成立问题转化为最值问题来研究,最终分对称轴是否落在区间内谈论,用了分类讨论思想来处理二次函数动轴定区间求最小值的问题,这类问题是老师强调过多次的重点问题。

总之,通过对这道题的深入反思,我不仅对均值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更加熟悉了。同时,还通过解法间的优劣比较,对恒成立问题的两种常见解题思路——分离参数法与最值转化法,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这道题的深入反思,使我更加熟悉了这类题型,我相信对这类题型,应该能够做到一通百通,以不变应万变了。

二、反思解题优化,尽量让自己在考场中(限时状态下)能把题目做对

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和未知中寻找解题的途径。比较并借鉴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技能积累解题经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寻求最佳解题方法,及时总结各类解题技能,形成“从优,从快”的解题思维方式,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圆锥曲线中涉及弦的中点问题,可以用一般的联立、韦达定理解题,也可以用点差法解题,如果灵活运用点差法,显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运算量,能让自己在限时状态下把题目较快做对。

三、反思结论的引申或推广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探究行为,反思是探索,是发现,是创造的源泉。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有利于学生巩固、同化新知识,准确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选择合理、简捷的解题途径。那么,我们在实际学习中如何把这些反思的结果记录下来呢,我主要有下面三种做法:

1.课堂笔记

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浮浅的。课堂笔记可以帮助我们主动把握教材的深广度,明确本课时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直观地体现本课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典型例题的巩固整理,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知识网络。

2.错题本

解题后的反思是解题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错题纠正能很好地强化解题反思能力,通过对错误的分析,我们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思维过程的缺陷,根据解题需要,自觉地实行思维操作,提高解题反思能力。错题本能帮助我们逐步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它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形成宽厚的基础知识体系尤为重要。

3.数学小论文(或数学日记)

对一道题目如果有较为深刻的反思,深思其解题的方法,解题的优化,探索其本质,并能做好一定的变式归纳,不妨把它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或者数学日记),在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洪炎.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思维品质[J].数学教学通讯,2002(6).

[2]汤俭.强解题反思,优化思维品质:一个教学案例的体味[J].基础教育课程,2008(11).

指导教师:王幼兰

12.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 篇十二

近年来, 我校加大了课改力度, 每学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都要体现教改的力度,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数学教学都没有以实习课为内容的公开课, 我挑战这种教学内容, 基于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1.突出实习教学的实践精神, 应用取向。

如章建跃老师所说教学要重视“实践精神, 应用取向”。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教材新增内容, 学生在初中有过接触, 区别在于学习的深度和概括度上, 它的生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彰显。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 动手画图完成,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实习, 教学中为了不变成“纸上谈兵”, 必修二第一章后面增加了“实习作业”, 用来弥补“实践应用”之不足, 经历识图、作图、还原三个阶段, 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提升教学品质。

2.改变常态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从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看, 仅从知识的角度, 识别图形、计算面积体积等内容来说, 一般不存在大的问题。 但知识背后的思想却不甚了了。 这部分的重点、难点是通过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渗透数学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不注重这些关键, 可能有些同学永远都缺少这种思考和能力, 因此要把这种精神作为自身的一种素养。

尽管有各种考试我们要应付, 但素质高的人, 能力也不会弱, 分数也低不了。 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做”中思、悟, 在画三视图的过程中自然地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让这种经验、思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所发挥。

3.突破自我瓶颈, 谋求专业发展。

立体几何知识在生活中触手可及, 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由于是一节生成课, 多媒体只确定了大致的思路和走向, 在实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随机的结论, 也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挑战,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引发思考, 关注我们的教学。

二、实习作业的设计

课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 (每组4人) , 准备好所学过的由简单几何体组成的实物模型。

课题:空间几何体实习作业

1.学习目标

(1) 使用实物模型, 学生认知观察, 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还原成直观图, 提高作图和想象能力, 体会几何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理解三视图和直观图的联系, 丰富数学学习方式, 在具体活动中积累、增长与同学合作交流的经验。

2.学习过程

活动1:摆放好各组的几何模型, 观察你看到的平面图。

问题1:根据不同的摆放位置, 观察到的平面图一样吗?

活动2:固定你和物体的位置, 画出自己观察到的平面效果图。

问题2:你画出的平面效果图与其他人画出的大小尺寸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3:小组合作、探讨画出正确的三视图。

问题3:画出三视图的根据是什么?

活动4:任意两组交换三视图, 根据三视图画出直观图。

问题4:画出的直观图和实物大概一致吗?

问题5:你能计算出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吗?

活动5:各组进行讨论、评价、总结。

3.课后延伸

任务1:以组为单位完成实习报告。

任务2:数学课代表负责收实习报告, 并进行评价、展览。

三、课堂实录 (片段撷取) 与评价

根据录像回放, 撷取一些代表片段。

片段1:引入

师:我们先看看世界各地部分建筑物, 享受一下几何学在现实中创造的美感 (通过多媒体欣赏) 。

生: (特别看到迪拜的城市整体布局和卡延塔等造型, 学生发出惊叹声, 沉浸在美得享受中) 哇! 好漂亮的建筑!

评价:要突出数学的“实践精神, 应用取向”, 大到国家、民族的建设, 小到个人的就业、生存, 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再是简单的考试问题。

师:从这些材料, 让我们感受几何学在现实中的作用和意义, 希望同学们将来去亲临, 如果你的杰作让别人欣赏也未尝不可? 还是回到我们的环境中, 这节课让我们从建筑最基本的识图开始吧!

片段2:理清基本知识点

师:认识几何体, 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观察?

生甲: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角度观察。

师:表述到位吗?

生乙:应该是正投影下的三视图。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很好。

评价:投影有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而我们用平行投影中的正投影绘制三视图而不是斜投影, 要求概念清楚。

师:我们要掌握的简单几何体有哪些?

生丙: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球。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评价:识别柱、锥、台、球等基本几何体是掌握的基础, 在感性认识上做好铺垫。

师:三个视图的尺寸之间是否有联系?为什么?

学生齐声:长对正, 高平齐, 宽相等。

评价:三视图在形状、大小方面的联系, 使学生能较准确地作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师:怎样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个实物的直观图?

……

评价: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够由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得到它的直观图, 同时也能由它的直观图得到它的三视图。

片段3: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用以上复习的知识点和准备的几何模型, 以组为单位画出它的三视图; 画好之后任意两组交换图形再画出直观图。

… …

评价:实习过程出现问题较多, 每个组需要教师指导或参与, 师生共同合作, 探究完成课题。 通过实习作业, 对学生的协调能力、动手能力、探索精神都大有裨益, 很好地渗透了数学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片段4:计算通过直观图计算模型的表面积和体积。

评价: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 实习过程才算完整, 有些模型不太规则, 可以近似地看成规范的几何体。

四、教学反思

首先, 对实习作业教学处理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

实习作业是新课改的一个“新事物”,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突出动手实践, 体现数学应用。 但实际上很少有一线教师组织实习作业的教学, 没有挖掘出教材编排的意图, 空间几何体中三视图和直观图的教学重点是 “实践精神, 应用取向”, 如果不实习, 教学就会变成真正的“纸上谈兵”。

其次, 本节课的实习有很多不满意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 实习内容过于简单 (只考虑课堂操作的便捷) , 考虑到课堂课时紧, 学生自主时间相对较少, 开放式教学没有发挥到最大, 应该补充一节室外建筑方面的实习, 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第二, 教师的教育观念、 角色定位与教学设计理念尚有差距。 三视图应该在自学理论基础上放开手脚让学生探索, 重视实习作业的交流、展示和评价, 应有学生的成效检测。 从课后看, 学生大多会画三视图, 但绘制出的直观图不美观, 还有待提高。

13.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 篇十三

汉寿县生源学校

余碧云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主要是指通过感悟、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

“感悟--积累--运用,”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感悟,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语文教学中,从感悟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言知识和切身体验,感悟言语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

文字不等同于语言,不能完全传达出语言所包含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都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仅仅提供文字材料是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为学生提供感性的语言材料,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从而激发学生感悟和实践语言的欲望和兴趣。如《兰兰过桥》教学中,利用教师的语言和多媒体软件,创设了爷爷开车带兰兰进潜水桥的情境,学生如身临其境,感悟和实践语言的欲望和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这时候,孩子们便会你一言、我一语说起来,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读中体验,注重语言实践

读是语言的感悟和实践的前提。读是理解的钥匙,对语文材料中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通过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受到感悟,从而更好地积累语言。读规范的语文材料,是一种模仿语言的过程,通过读,可以更好地把握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有了积累与模仿,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本,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去体验课文中的情、理、意、趣;在读中传达出对文本的理解,读出情感、情趣和韵味。又如《兰兰过桥》教学中,学生是和兰兰一起在读中体验过桥的感受。当兰兰站在这神奇的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和各种各样的船时,这时教师应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如果你是兰兰,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有的学生说“高兴,”就让他带着高兴的心情读;有的学生说“惊奇,”就让他带着惊奇的心情读······学生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依托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了语言。

三、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读书是多了,但没有一定的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学生能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吗?文本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材料,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我们必须要进入教材,把握教学中有特设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了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兰兰过桥》一课的教学中,想象、比较、推理、体味、尝试等学习语言的方法成为了学生在阅读时建构文本意义,形成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重要方法。教师深入挖掘出文中语言实践点,想象中了解潜水桥的特点,尝试复述潜水桥的外形,用换一换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和解疑,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借助文本,拓展语言。

14.物理教学中重视反思 篇十四

1数学文化价值的内涵 数学不仅为对自然界的认识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认识框架)和思想方法,而且数学还是一种艺术.数学中充满着创新精神,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其内涵有五个方面: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性精神;数学语言是科学的语言.

作 者:瞿高海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215600 刊 名:中学数学月刊 英文刊名:ZHONGXUE SHUXUE YUEKAN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 

15.物理教学中也要重视“读” 篇十五

一、物理课文的放声朗“读”

就学生而言, 不仅要针对物理课本掌握朗读技巧, 而且要能够根据朗读的目的和朗读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朗读就是大声的读书, 他是眼、口、耳、脑相互协调运用的一种读书效果。不仅有利于理解物理知识蕴含的思想感情, 而且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如:学生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 我就让学生反复大声朗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感受字里行间的深刻物理含义, 找出条件“不受外力”, 找出关键词“保持”, 找出问题的结果“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最后, 小组讨论让学生最终谈到一个问题上, 形成趋同, 教师再抓住关键时刻引导学生, 归纳找出问题的共同点和主要方面, 抓住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各抒己见, 从不同观点, 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 总结提高。

二、物理课文的默读

针对物理学科的实验特色,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教学方法时, 灵活渗透物理课本的“默读”教学, 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默读”顾名思义自然是不出声的深思读书。如:在学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时, 对于初学者来讲, 他们看见图文并茂的新学科, 一定有很多疑问蓄积在脑海里, 这时, 他们的求证欲望很强, 他们于是坏着陌生与好奇, 带着特多的疑问漠漠湖的概念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考虑时间的关系, 达到阅读的预期目的, 课堂上往往采用略读方发。目的是要让学生把握全篇的大意, 在此过程中, 对某些难点, 只要不影响对总体的把握, 可采用点拨的办法, 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一些学生熟悉的物理知识点, 可以跳过去, 以免影响进度, 老师结合学生掌握的图文知识, 对不正确的地方加以说明与修正。这样即可以节省时间, 又可以合理处理教材, 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益。

三、读、问、悟三结合

在施教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 学生的思路很难与教师的施教同步, 更有甚者不知道老师讲到什么地方, 讲到什么习题的位置, 这种情况我们都认为学生课堂不专心, 其实不然, 我们根本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 学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课前预习课文时, 常常是没有耐心, 读书走马观花, 肤浅查看一下, 在阅读时没有处理好物理课本重点、难点、特点与“课后练习”和“同步三练”的联系。没有处理好带问题去思考, 带问题作用与物理现象总结规律, 也没有理清物理知识脉络, 没有在读中求问, 没有在问中求解, 求解自然得悟, 当然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一些, 学习自然要轻松一点, 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弱一些, 肯定要用时间来弥补, 对于这一类学生, 我要求他们书读百遍, 而且是高声诵读百遍, 多问一些为什么, 多问一些还有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 学生嘛!自然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 同时也悟出了一些道理。这样也弥补了思维的缺陷和不足, 教学效果也有了好转。总之, 笔者觉得阅读的关键最重要的是一个“悟”字。这首先跟平时的阅读量有关, 也跟个人性格有一定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女生普遍阅读能力较佳。

四、“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天性

听了“生本教育”学术报告会议后, 使我恍然大悟, 使我明白了学生上课爱顽皮、不遵守纪律、上课爱睡觉的苦衷, 之所以爱睡觉是因为他听不懂, 听觉疲惫, 视觉器官疲惫, 实际上, 学生作为存在的个体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 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疲惫情绪, 影响积极性。其实, 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 相比之下,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当他们在“读”时, 得到一总收获与发现, 就是一总肯定, 因此, 给学生创造一个“读”的机会, 就是给学生成功的机会,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天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 可以结合物理教材和学生实际, 用“读”的特效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布置作业时, 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题目, 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天性。

上一篇:天柱山之行作文下一篇:让法与爱同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