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及其环境问题

2024-12-01

城市化及其环境问题(精选9篇)

1.城市化及其环境问题 篇一

城市商务环境评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良好的商务环境是企业进行投资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政府努力的`目标.本文从广义的商务成本出发,从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市场条件、国际化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服务和居民生活5个维度建立城市商务环境的指标体系和理论评价模型,并选取长三角洲的11个城市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作 者:刘斯敖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刊 名:北方经济 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 年,卷(期):2008 “”(12) 分类号:X3 关键词:商务环境   指标体系   长三角  

2.城市化及其环境问题 篇二

关键词: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运营模式

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英国, 当时出现城市出租马车数量过多, 造成了交通堵塞现象, 于是政府开始限制出租马车的数量以缓解交通拥堵。随后美国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也开始对出租车市场进入进行管制, 紧接着欧洲、亚洲各国也相继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政府管制[1]。

1 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发展历程

在我国, 城市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 1990年代前我国出租车行业管制短缺时期。

1978年以前在国内市场上运营的出租车数量很少, 而且主要面向政府官员、外国宾客等服务。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 居民对出租车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政府陆续出台鼓励出租车行业发展的政策。这时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管制政策很宽松, 仅限于里程管制。

1.2 1990至1995年我国出租车行业管制宽松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公共交通资源严重短缺, 政府鼓励出租车行业发展, 对出租车管制比较宽松, 如对出租车申请经营者“符合条件就批”, 对出租车经营权实行无偿提供等众多优惠政策。在此期间政府对出租车行业只有在价格、里程上的管制, 并无市场数量控制, 市场准入制度相关的管制政策。

1.3 1995年至今我国出租车行业严格管制时期。

出租车行业经过高速发展时期后, 市场急剧膨胀, 出租车占用城市道路资源, 企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政府部门开始对出租车市场推行数量管制, 我国出租车行业进入了严格管制时期, 取消了以前的挂靠管理, 而强制推行公司制运营, 并对出租车规定了运营年限[2]。如今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的严格管制主要有对出租车经营模式的限制以及对数量的管制两方面, 此外在价格方面, 大部分城市出租车行业定价权是由政府掌握, 严格按照政府定价计费, 有一些地方政府还对出租车的车型车况进行了硬性规定。

2 城市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的主要内容

我国出租车行业的政府管制是由于各地方情况不同, 所实施的政策也会随之出一现一定程度的不同, 总的来说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的主要方式和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市场准入管制。

我国出租车市场的准入由政府进行管制, 主要采取限制进入量的管制政策, 具体管制措施是通过控制出租车经营牌照来实现市场准入管制。现阶段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主要有对经营主体的限制、对经营模式的限制、对出租车总量的控制三个方面。

2.2 价格管制。

我国出租车行业由政府依照《价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定价或指导定价, 其价格制定主要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市民收入水平等因素有关。目前我国对出租车实行的价格管制措施主要有强制要求出租车运营者使用统一的仪表进行计价, 以及对出租车的起步价、等时费等进行了单价规定。表1可看出我国部分城市出租车运价的基本情况。

2.3 服务质量管制。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规定, 主要有对出租车车型的管制以及出租车驾驶员素质的规定。如我国出租车管理的最高法规《城市出租车管理办法》中, 第三章专门对出租车服务管理进行了相关规定;第四章专门对出租车的检查和投诉制度进行规定等。此外, 各地的地方性法规也有对出租车的服务质量进行相关规定。

3 城市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存在的问题

资料来源:《关于理顺合肥市城市客运出租车运价听证报告》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出租车运营都是以公司制经营模式为主, 出租车市场管理机制并不健全, 在我国出租车发展过程中, 出租车行业的问题层出不穷,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城市现行的出租车行业特许经营的管理体制有着密切关联。总结我国出租车行业出现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政府管制造成行业垄断, 产生行业暴利。

我国政府对出租车市场进行准入管制, 政府对经营模式进行限制是出租车公司暴利产生的根源, 直接限制了市场竞争, 市场完全被出租车公司所垄断, 出租车公司凭借着自己拥有的出租车运营许可证, 获得了高额的利润。此外, 出租车公司由于没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 还会出现效率低下现象。

3.2 政府对数量的管制导致市场供需失衡, 造成黑车泛滥或空驶率过高。

城市出租车数量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导致了出租车市场出现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状况。当出租车数量供应不足时, “黑车”就会弥补这部分市场需求, 黑车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相关规费收入, 还损害合法经营者权益以及消费者的利益。当出租车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 城市出租车的空驶率增高, 则会严重影响出租车司机收入, 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3.3 公司制经营模式管制使出租车司机收入过低、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

对出租车经营模式的管制使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在消费者与出租车市场之间、出租车司机与出租车公司及政府间、出租车司机个体相互争夺乘客间受到多次利益分割。这个分割过程导致出租车司机收入普遍较低, 生活负担较重, 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引发出租车司机集体罢运, 服务态度差等众多问题。

4 结论

从以上出租车行业的情况来看, 如今政府管制环境下城市出租车行业的矛盾愈加复杂, 行业垄断、利益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逐步加剧。政府管制政策毫无疑问与出租车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冲突有着直接的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管制应该撤销, 或者出租车公司应从行业中消失, 而是政府应对出租车公司进行更合理有效的监督管制, 如改革经营模式, 建立符合城市发展的出租车数量管制标准, 建立公平合理的价格管制体系, 健全质量管制体系等, 让出租车市场运行更有序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树全.政府管制动机对出租车经营模式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6) :146-150.

[2]魏岚.出租车经营权问题的法律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4) :113-114.

3.城市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技术分析 篇三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71-0171-01

1目前城市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大气环境就会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2)水污染: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城市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

3)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是指固体废物在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过程中产生的危害环境的现象。目前城市固體废弃物污染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生活废弃物,即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商业垃圾、建筑垃圾等;二是工业固体废物,又称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这些垃圾若不及时清除,必然污染空气,对土壤、水体都会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导致蚊蝇滋生、细菌繁殖,使疾病迅速传播,危害人体健康。

2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技术探讨

2.1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手段

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可以从以下技术手段着手:一是采用新能源技术,改善我国传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用绿色洁净的新能源,如可以使用洗选煤,降低大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大力推行使用氢气作为新能源,有效消除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得排放量;城市汽车发动机推荐用洁净的燃料工作,消除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的污染。二是一些高耗能、大气污染严重的老企业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技术手段,新兴的中小型企业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手段,推广各类烟尘净化技术,倡导清洁生产等。

2.2城市水污染的技术性控制对策

对于城市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要进行集中处理:城市要建立专门的城市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尽可能地将工业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进入城市废水理厂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但工业废水的水质必须满足进入城市下水道的水质标准。对于不能满足标准的工业废水,应在工厂内部先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使水质满足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下水道。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并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3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手段

对于固体废物污染一般首先是要控制其产生量,比如可以通过改革城市燃料结构控制工厂原料的消耗,定额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废品的回收率等手段减少城市固体废弃物排放;其次是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得固体废弃物也能得到合理利用。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等。

1)压实技术。压实是一种通过对废物实行减容化、降低运输成本、延长填埋寿命的预处理技术,压实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固体废弃物的预处理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固体废弃物都可以进行压实处理,某些可能引起操作问题的废弃物,如焦油、污泥或液体物料,一般不宜作压实处理。

2)破碎技术。为了方便固体废弃物进入填埋场,可以预先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经过破碎处理的废物,由于消除了大的空隙,不仅尺寸大小均匀,而且质地也均匀,在填埋过程中比较容易压实。固体废弃物的破碎方法很多,主要有冲击破碎、剪切破碎、挤压破碎、摩擦破碎等此外还有专有的低温破碎和混式破碎等。

3)分选技术。固体废物分选是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分选将有用的充分选出来加以利用,将有害的充分分离出来;另一种是将不同粒度级别的废弃物加以分离,分选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料的某些性方面的差异,将其分离开。

4)固化处理技术。固化技术是通向废弃物中添加固化基材,使有害固体废物固定或包容在惰性固化基材中的一种无害化处理过程,经过处理的固化产物应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良好的机械性以及抗浸出性、抗干湿、抗冻融特性,固化处理根据固化基材的不同可分为沉固化、沥青固化、玻璃固化及胶质固化等。

5)焚烧和热解技术。是固体废物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好处是大量有害的废料分解而变成无害的物质。此外,由于固体废弃物中可燃物的比例逐渐增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实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6)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可以使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能源、食品、饲料和肥料,还可以用来从废品和废渣中提取金属,是固化废物资源化的有效的技术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堆肥化、沼气化、废纤维素糖化、废纤维饲料化、生物浸出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在逐渐提高,但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却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要不断探索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但是在在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中单纯的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取的,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综合管理,坚持管理和技术手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创建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艳红.世界环境保护与大气污染防治,2007,5.

[2]张探.浅议水污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市场,2008,4:41-42.

4.城市化及其环境问题 篇四

新一代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关键技术

从开发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新一代城市环境信息系统(UEIS)的技术特点、数据组织、实现方介绍了按新一代UEIS的设计思路和组织结构开发出的武汉市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作 者:邢廷炎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年,卷(期):20(1)分类号:X21关键词:城市环境信息系统 系统开发 信息组织 关键技术

5.浅谈城市环境问题 篇五

摘要: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困扰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我们的所作所为正侵害着城市的环境,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本文从城市环境污染的成因、受污染的方面即在城市规划中解决的办法三个方面着手,试图探讨城市污染与未来的环境规划的问题,希望能找到一个有效地解决办法,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净化我们的家园。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规划

正文:从小就生活在城市中,在充分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城市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污浊的空气与越来越灰蒙蒙的天空,几乎无时无刻不充斥在耳边的噪音,极度炎热的夏天似乎越开越暖和的冬天……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我们从城市里拿走了太多以至于忘记了我们至少还应该做点什么,去保护这承载着千万人生活的城市。尤其是中国的城市,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快速的发展也引来了城市环境的迅速恶化。城市过度的扩张已经引起了城市很多居住环境的不良反应。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油污染、废热废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排放和噪音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来源。这已经威胁到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发展规划,因此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问题之一。

一、首先,探讨一下城市环境污染的成因。

(一)在城市中,人口与经济都是高速发展,导致城市环境面临较大的压力。同时,各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城市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带来更多的对原料的需求,同时就会产生大量的废物排放。越来越加速的城市化又会使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衍生出大量的物质需求,相应的,也就会排出更多的废弃物。

(二)我国的产业属于重型化,钢铁、金属等重工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这些产业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又导致煤炭、火电等产业污染排放的规模化扩大。

(三)城市在建设布局当中的不合理,缺乏内部的功能分工,城市周围的居民区附近可能就存在着污染型企业。然而就算这些企业向外迁移,如果只是平行移动,没有带来技术改造和升级,将会造成污染的平面移动。

(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造成新的污染形态。由于城市在空间上的扩展,城市的地域面积越来越大,使人员在空间往来的在途时间拉长,造成交通运输工具尾气排放量的增加。与此同时,私人汽车的拥有量也不断增加,私家车的过快速增长带来的不仅是交通上的拥堵,同时会产生更多的汽车尾气。汽车污染对城市的影响正在增大。

(五)中国的城市发展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资源的要求与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大。中国石油不足,不得不更多地依赖煤炭发电,增加了废气废渣等的排放,污染了环境。不仅如此,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易造成城市污染严重。如北方面临沙漠或者沙化土地,易造成更加严重的复合性污染;此外降雨较少,河流流量较小,城市污染稀释和自净能力弱。南方的丘陵地形,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消散。西部地区城市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不能有效地吸收污染物。这些不利的地理环境条件都会加剧城市污染。二.城市环境建设需要强调以人为本

城市的发展是由人的基本需要所推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人们的动机和效果发生错位,城市环境与人的需要往往处于冲突和矛盾状态之中。城市环境的变化不能满足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发展,偏离人的需要轨道。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和建设城市的出发点和理念一直是经济效益至上,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基本需要。从对世界城市化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状况的认真检察中使我们深切感到:城市环境与人的基本需要必须同步发展。现代城市环境在为人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心理的压力和紧张,往往是弊大于利的,比如住宅分布的不合理也对人产生负面影响,传统的住宅大多分布于公路两旁,主要是从交通方便角度考虑,但是从对人的影响来看,其结论是弊大于利,除了噪音,空气污染对对人有严重影响之外,还因远离绿地等自然环境,使人无法缓解由于工作紧张而造成的精神压力。此外,住宅紧邻公路,必然缺少室外活动场所。

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不仅要有物质的而且也要有精神的,而现代城市环境导致人们普遍有“心理疲劳症”,其原因是受过度的信息刺激。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宣传渠道的多元化和宣传方式的公开化,给人们的求知,生活和娱乐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随着一些不健康的报刊和录相制品的出现,城市环境中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精神污染”源,它对人的危害绝不低于物质污染。

要使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就应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增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与城市环境共生。

三、城市环境建设的人文关怀构想

为实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关键,不公要强调视觉美化,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城市环境建设是为人类服务的应建设舒适,美观,有益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益于人类健康为宗旨。但在实际城市环境建设中,人们更多地注重了美化城市,忽视了生态效益,忽视了人与环境的共生,城市环境建设应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

1、根治城市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包括汽车尾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对汽车尾气排放问题,首先,对在用机动车严格报废制度,禁止到期机动车改头换面继续使用,增强在用机动车年检,季检中环境指标的监测和管理,并加强日常抽检力度;保证机动车尾气达标率的实现;应通过加强维修和保养,合在用车达到尾气排泄标准。其次,对于新生产的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应严格执行国家不同情况下,不同污染物的排泄指标,完善监测,监督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单车技术水平最后积极报导,推广使用高标号汽油,无铅汽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少污染燃料。在污水排放系统中加强中水回用技术设备,污水处理药剂材料等,开发研制废水资源化设备。

2、美化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化要兼顾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主体绿化以乔木,灌木为主,不仅给城市居民视觉美的享受,绿化对城市环境也起到了防风,涵养水源,减少噪音的作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区

人的大部分时间是要在居住区内渡过的,因此在社区内要不公美化居住环境,应建立一些休闲广场,娱乐场所,体育锻炼设施,这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

4、加强城市交通系统及城市管网系统建设

为促进城市环境系统有序发展,建立短距离,高效率的系统,节省时间与资源,使人类生产生活更方便,更快捷。

5、改善住宅建设结构与设计

城市的住宅环境不公要保护人体器官不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还应当保证住宅中人体所必需的温度,湿度,空气成分,并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此外,特别是室内装饰材料要无毒无害。

6、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环境监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加强城市有形环境建设的同时注意无形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注重协调统一性,最重要的就是兼顾长远与注重当前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构建优美的城市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构建一个社会关怀体系,加强人类健康的监护。

四、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天气质量严重恶化:首先就是工业化带来的污染问题。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这些高速发展的代价就是让空气中多了很多污染物。化石燃料大量使用,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多环芳烃、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后,致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严重的会让整个城市都被烟雾包围起来,让城市的居民被迫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再也看不到曾经的蓝天白云。且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在下雨的时候,随着雨水降临到地面,形成酸雨,腐蚀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剧建筑物、铁路、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破坏地表土壤的平衡,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以及造成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其次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汽车尾气污染,不断爆炸式增长的私家车数量同样是大气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之一,甚至在城市重要显得更为明显。同时,生活中的各种喷雾剂,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这些化学制品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也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二)水体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破环。能够使用的水资源会越来越少,我国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供水危机。像西安本来就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对周围水体的污染与过度的开采地下水使情况雪上加霜,只能尽可能的去从周围自然水体中寻找城市的生活用水。可是怎样想办法保护已有的水源,减少对它们的污染,达到循环利用的状态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三).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工业废渣。这些垃圾就堆放在我们周围,包裹着我们的城市,我们就好像坐在一个日益增长的垃圾山上一样。那些固体废物此时可能是垃圾,但对另些用户或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废物可能成为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原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力求使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那些不可避免地产生和无法利用的固体废物需要进行处理处置。就那生活垃圾来说,我们城市的居民每天每天都制造着大量的垃圾,产品的包装袋,吃剩下的果皮、剩饭剩菜,用旧的电池电器等等。这些垃圾统统被我们扔到了一起,其实它们今后应该有完全不同的命运,可是现在我国的城市很少能做到垃圾分类,让他们物尽其用,想要达到发达国家如日本那样全民普及的进行垃圾分类,还是有一段漫长的过程要走的。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辆数目正在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不仅是马路上,连居住区内、校园内都随时能听见汽车的噪音,这种噪音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变得无孔不入。而工业、建筑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强度较大,工业噪声对工人及周围居民的影响也比较大。建筑噪声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因此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与生活。特别容易在夜间人们需要休息的时候还在施工,影响更加恶劣,社会噪声虽然声级不高,但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使人不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休息,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噪音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噪音如影随形,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已经无处可逃时时刻刻纷扰着身心。

五、城市环境为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这些污染城市环境的源头,我们该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规划中采取环境保护的措施来改善我们的城市环境。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作为城市的居民的我们不能够因为需要享受当前的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各种生活,而忘却了给子孙后代带来幸福的绿色天地。城市建设已经将城市的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之一。

(一)首先要形成可持续性城市设计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指导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要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环境治理的内容,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环境专家与市民的意见,在城市管理中强化环境的约束力,真正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落实下去。

(二)再是要重视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注重设计紧凑型社区与建筑,充分减少闲置空间。尽量利用城区现有的设施,做到物尽其用。减少大户型面积的住宅以节约土地,在有限的土地内使更多的居民都能得到住房。配套建设社区的公共设施与服务设施,减少市民的交通运输需求。这倒更像是柯布西耶的城市集中主义观念,尽量利用高层建筑与立体的快速交通,是城市在人口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安静卫生的环境。

(三)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加强环境质量监管。在城市产业建设前,应加强环境准入审核或核准,提高产业的环境质量。绝对不能先污染后处理,造成的损失比得到的效益还要大。在运转过程中,不排除采用行政手段,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关停并转,同时,用引导、鼓励的方式,促使企业建设能够运用现今的设备实现节能减排。

(四)多种植植被,是城市真的成为绿色的。在北方地区,可以通过进一步恢复植被、减少裸露地的面积,减少灰尘进入城市,减轻城市的污染。而南方的城市周围如果能够密植林木,便可以吸收城市污染,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城市内部在功能分区时,如果能够将工业区与居民区做适当区隔,并且在其间建立防护林带,对于抑制城市尤其是城市工业对居民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五)更加注重发展公共交通,适度限制私人汽车。要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对私人汽车加以制度限制,通过征收税等方式,提高私人汽车的运行成本,通过减少汽车数量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像北京就出台了好多限制私家车上路的限制,不管效果是否能奏效,至少在主观上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同时改善了大气环境。

6.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篇六

化工11-2 张妙梨 指导老师:朱越平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茂名市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成了市民们困扰。那么,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又应该怎样去解决呢?

来茂名读书快一年了,总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对环境问题的抱怨,有网名说“油九附近好像有一间生产油毛毡的工厂,污染很大,听说前不久记者暗访过,报纸披露了,可惜似乎没用。我们住附近的经常闻到怪味,地板两天不拖就很黑。现在季节变换很多人出现呼吸道疾病,老是不见好转,估计和这个有关。”经常听人家说:“在文冲口,茂港区,金塘镇,高州,信宜山区,你抬头看看天也有不同的收获。你到开发区的尽头那边吸口气,再到河西吸一口,就知道什么方面不一样了。”„„

茂名市是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区工业以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为主。主要分布是西北为茂名石油公司炼油厂和热电厂;北部为露天矿矿区;西部是以建材主业为主的公馆区;西南为文冲口工业区,地方化学工业大部分集中于此。全市工矿企业172个,其中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5个,小型企业164个。可想而知,由于茂名市工业以石油化工为主,“三废”排放量大,污染十分严重,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人畜健康均有严重的影响。“三废”污染尤以废水所造成的水坏境污染影响范围甚广,造成危害极大。

在人们强烈反应与要求彻底治理环境污染下,省环保局局长李清也曾坦言,茂名石化工厂多、参差不齐,环境问题比较复杂, 而茂名,特别是茂南、化州一带,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地下炼油厂,一整治就关门,整治一过又重新开门运作,这种“游击战”也给环保部门的整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环保部门表示,会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联合其他部门进行管理、整治,开展专项整治,对违法的炼油厂坚决予以取缔。

由资料显示,茂名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下相应措施:

1.继续开展小油厂专项整治行动

茂名市通过积极开展市辖区小油厂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将继续逐年加大力度,保持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对全市范围内小油厂的专项整治,整治的重点区域为羊角镇山和片、自来水厂周边、城乡结合部、“三旧”改造示范区等,严厉打击全市非法小油厂的环境违法行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小油厂污染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取缔。进一步加大对小油厂企业的环境整治力度,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采取坚决措施,发现一家取缔一家,防止污染反弹,巩固整治行动成果。

环保部门要严格把好危险废物、油品行业排污许可证的年审关,加强对有合法手续油厂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企业环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未能稳定达标排

污的企业责令整改并从重从严处罚;对不能按期完成整改或整改无效的依法吊销其排污许可证。工商部门对政府下达关停决定的小油厂,依法注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无证照经营行为或超越经营范围的企业坚决查处取缔。供电部门对政府决定关停、取缔的企业采取断电措施,拆除电表,取消供电服务,对拒不执行停产整顿的企业一律予以强制断电。

2.开展轮胎蒸油厂专项整治行动

2009年如火如荼开展的市辖区小油厂专项整治行动,有力打击了非法小油厂的嚣张气焰,致使许多原本在茂南区和茂港区的轮胎蒸油厂纷纷向周边各县(市)及偏远山区转移,加上近年成品油价格上涨,为牟暴利催生了更多非法轮胎蒸油厂,这些从事轮胎炼制的小油厂设施简陋、无任何污染治理设施,蒸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废气严重污 染环境,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市将在继续开展市辖区小油厂专项整治基础上,加大力度对各县(市)的轮胎蒸油厂进行整治。各县(市)要切实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大辖区内排查整治力度,彻底清理取缔轮胎蒸油企业。

3.综合整治白沙河流域污染

省环保厅、监察厅将我市的白沙河流域污染整治列入2010年省挂牌督办十大环境问题。为按时完成整治任务,市政府准备对白沙河流域高州段实施限批,严禁在流域内新上制革等重污染行业和规模养殖业。高州市、茂南区正在开展划定禁养区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高州市、茂南区组织力量对沿岸违法企业进行清理。高州市已取缔石鼓镇尚村酸渣沥青加工厂和大黄岭李明土法炼油厂,责令石鼓纸厂等7家企业停产治理,责令高州市石鼓镇业成皮革制品厂等9家企业整改;茂南区对辖区流域内的茂名市茂南区永发皮厂等9家无牌无证皮革制品企业、3家小油厂、2家洗车场进行取缔清理。

下一阶段,将加大力度,继续强化开展白沙河流域的综合整治工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区域要求、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坚决关停取缔,确保白沙河污染整治任务的完成。

此外,要加强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管,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完善环境应急体系,保障饮用水源环境安全。抓好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和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加大对高州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力度,保障高州水库、鉴江、袂花江等饮用水源的环境安全。

然而,环境保护仅仅依靠政府相关部门是远远不足够的。人们可以从很多个方面来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例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使用节能型灯具,回收废旧电池,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促进环境改善,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自觉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

7.城市化及其环境问题 篇七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湿地公园,用地形态,缓冲过渡关系,香港湿地公园

注:括号中为城市化率,虚线处为Ramsar公约签订年份

图片来源:作者绘

处于城市环境中的湿地资源,有着与人居环境共生的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复合功能,但同时又是最容易受到城市化进程破坏,矛盾最为尖锐的,因此城市环境下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紧迫[1]。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提出以包括湿地公园在内的多种方式进行抢救性保护来扩大湿地面积[2]。其中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手段确实初具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建设与申报过程中存在导向不明的现象,建设的成果也良莠不齐。同时,一些关于湿地科学根本性的问题尚未得到确定的科学表述,例如定义与边界并未确定[3,4],这为湿地公园理论研究与实践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理论前提。

同时,快速城市化阶段对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似乎要求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实践先行于理论研究,也容易带来一些不理想的保护利用结果。例如城市湿地公园常常需要承受周边用地开发所开来的负面压力,而其周边保护林带与保护性农田逐渐消失,自身又需要承载周边居民游憩活动需求,其保护湿地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针对城市湿地公园自身及其周边环境的缓冲过渡关系及功能协调的可能性亟待探讨, 避免在我国快速城市化阶段给湿地保护与恢复带来“建设性的破坏”[1],以寻求平衡、健康、协调的发展模式。

1城市化背景下对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1971年的国际湿地公约(Ramsar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全球湿地保护运动的开始。加入Ramsar公约即标志着一个国家湿地保护的全面转型,从全面开发转为逐步保护[5]。欧美国家在此之前多数均已完成其城市化加速阶段,进入了城市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而我国情况则不同,在1992年加入Ramsar公约开始进行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之时,我国城市化率仅28%,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在2004年国务院所提出的对湿地资源以湿地保护小区或者湿地公园方式进行抢救性保护之时,我国的城市化率也仅为42%左右(图1), 这意味着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将与快速城市化进程同步进行。

因此,我国在全面保护恢复湿地之时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大环境全然不同,承担着更为尖锐且复杂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平衡与协调问题。对于湿地保护而言,其保护的有效性需要周边足够的缓冲过渡区域,避免人为干扰, 对水质水量也有一定要求,然而城市人口剧增、 设施不足、城市基底快速发生转变,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给湿地保护带来极大的压力。对于湿地的利用而言,一些城市问题的出现,诸如城市内涝,也急切地需要利用湿地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而作为具有游憩功能的绿地类型,周边居民使用的需求也是极大的。因此,保护与利用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环境下矛盾重重,存在开发利用与资源节约共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利的难以平衡的状况。

2湿地生境周边的城市发展及环境变化

人们都想在城市中留一块“原生态”的净土,但城市中的发展需求并非如此慷慨,在“无形的手”的操控之下,城市空间的扩展不断地侵蚀原有的生态空间。城市化过程对于湿地资源的压力也同样在城市空间扩张中有着显著反映。如今,湿地生境周边常常进行高密度开发(图2), 而这样的扩张对自然生境的保护而言十分容易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密实地表高比例增加,社区人口数量增加,同时对需求也相应地增加。划定的绿线似乎给湿地生境保护赋予法律保护的效力,但绿线周边若无控制性的规划过渡引导,必然会使城市空间与湿地生境之间存在空间瞬变, 二者之间的压力与需求矛盾将达到最大。

另外,城市化过程中同时带来了湿地水环境变化问题。水是关系到湿地存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作为定义湿地的重要特征之一,水环境的优劣与湿地生境健康息息相关。湿地生境周边城市化过程改变了城市下垫面,增加了地表的不透水性,影响了地表径流,同时无法有效滞留径流污染物,影响湿地所在的水文条件,同时也影响湿地的防洪排涝功能。阻滞与调蓄存在问题的同时,有些地区还出现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例如北京有些区域地下水埋深达30m、50m,在地下水紧缺的情况下甚至有为了大水面效果而铺防渗膜的湿地展示区。以防渗来减少渗漏,不免改变了底栖环境,改变了水陆过渡带演变环境,以此做法来满足人生存环境的“生态”只能是伪生态的表现。另外仍有大量河道存在护砌,造成生境异质性降低[6],而有些河道种植湿地水生植物进行美化处理后则成为“湿地公园”。这些做法实际上已经背离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真正可以解决问题的还是应该将湿地生态系统置于周边环境之中,整体地、系统性地来思考与探索。

3城市湿地公园用地形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空间是物质分配的载体,也能体现规划设计的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与城市环境关系密切的城市湿地公园1根据不同湿地分类2,主要为海岸型、内陆型与人工型[7]。各种类型湿地生境所划分的公园形态与其自然地理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1)海岸型湿地由于并非全周与城市环境接壤, 且由于所在湿地生境成片存在,其用地形态多数呈现不规则饼状,城市空间的扩展并非是全包围型,留有沿海岸一带的自然缺口,例如香港湿地公园。(2)内陆型中的湿地除了沼泽等不适于作为城市用地的,基本处于流域范畴内。在流域范围内的湖泊、河漫滩的湿地生境也是成片存在, 其用地形态同样呈现不规则饼状,但与城市环境的空间关系既有城市环境全包围湿地型,也有半包围型,甚至也存在全接触型;流域范围内的河流湿地系统呈现带状的特征,常常划出带状的湿地公园用地形态,与周边城市环境几乎全接触。 (3)人工型可分为体现经济价值的和体现景观价值的两种分类,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关系囊括以上全部。

由于湿地保护与规划的功能划分是源自自然保护区的三功能区划分,已是目前广泛公认的划分方式(图3)。因为需要有效区分核心保护区域与城市干扰区域的隔离,三功能区划分与用地形态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海岸型湿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城市环境的空间扩张不会全部包围湿地范围,湿地的核心保护区仍然较有保障。而河流型湿地则并不理想,其自身用地诸多情况下为带状,难以划分保护、缓冲、开发三个功能区,且周边城市开发与其密切相邻,甚至有包围的趋势,其保护与隔离干扰的效果在实施中难有成效。

4. 与周边区域关系的缓冲过渡

4.1区域尺度的缓冲过渡建议

生态学家奥德姆将生态系统分成许多不同的尺度,一个大系统可以包含诸多小系统[8]。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并非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与周边环境的大系统中存在连通与交流的,因此在考虑一个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之时,可以先从区域尺度入手考虑问题,从区域尺度思考其保护与周边发展的缓冲过渡关系。

以香港湿地公园为例,由于天水围新市镇的开发损失了一大部分滨海红树林湿地,香港湿地公园是作为生态缓解区,起生态补偿作用。从地域景观特征来看,天水围与米埔自然保护区之间保留原有鱼塘、红树林潮间带等自然与人工的湿地类型,可以成为缓冲过渡的承载[9]。香港湿地公园本身也是缓冲过渡关系的一个构成,满足了天水围居民的游憩需要,本身又起到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隔离作用(图4)。因此,从天水围新市镇至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之间则构成了这样一种区域的关系,以米埔湿地为中心,以红树林及潮间带滩涂、人工鱼塘、香港湿地公园为过渡,既保护了米埔国际重要湿地,也满足了市民在香港湿地公园的游憩与生态教育需求,平衡与协调了区域层面的保护与利用的需要。

4.2城市湿地公园周边环境发展的理想模式

对湿地的保护与利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湿地公园的范围中考虑问题,对于其周边用地也同样需要一定的缓冲过渡,同时进行适当的控制与引导建议,以有效地阻止城市无限制扩张带来的对湿地空间的吞噬。如图6所示为湿地公园周边较为理想化的城市发展空间可能性之一。以湿地生境保护区为核心,周边以林带为隔离,以农田湿地为过渡,结合可保护的村落、民居,逐步形成由一层至多层建筑高度逐步向外过渡的形式,使之形成一种湿地公园及周边城市空间发展的模式和状态。该模式是从风景园林角度出发而较为理想的模式,在实践中或许难以实现,但如若有存在可能,则加以控制,则能起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能在营造城市小气候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又可以对地表径流在进入湿地区域之前,能在自然或半自然区域得到一定的阻滞与过滤。该理想模式从空间关系出发,但在城市绿地层面也存在控制的可能性,将湿地公园与周边绿地进行整体设计与考虑,以求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这样也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

图片来源:作者绘

图片来源:作者绘

4.3公园内对缓冲过渡关系的设计配合

城市湿地公园内可以配合区域与公园周边过渡关系来进行相关的空间划分,以有效地做到核心保护区域到开发利用区域的过渡。在公园本身的规划设计要素的安排也需要做相应的配合。

由于香港湿地公园处于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保护与利用关系能做到很好的划分(图5),根据笔者对其进行的考察与研究,为了便于分析,将公园划分为五分区。首先公园总体划分为三大区(一区、二区、三区),如此则顺应其地理优势,将利用到保护划分为三层过渡关系, 而对于公园基础设施布点、游人活动的安排,则配合这该过渡关系而进行。

其次,游人活动的设施布点、游线安排则主要分布于一、四、五区域,配合公园总体三大分区的关系而进行的分区内的再划分,自身也有明确的过渡特征。这无形中也对公园所需开放及湿地保护所需的限制进行控制与引导。

其公园内部具体的设施布局顺应着以上的过渡关系,具体表现在:(a)入口主广场满足天水围周边居民日常活动需要、游客中心(占地10000m2)承载着湿地科普室内展示内容,容纳的游客数量最多;(b)顺应游线的布局,四区为室外主要开放区,以人工补偿型湿地为基底,配合小型科普中心,布置有栈道以展示其演替过程,游客数量已相对减少一部分;(c)五区中逐渐自然化、朴野化,游览区域更为隐蔽,设施主要为红树林栈桥、观鸟屋、原野漫步径等,游人较少至该处游览,最后以观鸟屋为最终人工与自然区域的交界。整体而言,公园所接纳的游客、介入的硬质元素从多到少分布,从人工湿地区域到自然的湿地区域过渡。同时,公园中也并非可全园游览,而是部分开放、部分限制以进行保护保育。

公园种植规划也体现三大分区的过渡关系: (a)主入口所承载的游客数量最多,同时也需要满足周边居民需求,其植物配置种类较多,观赏性高、 较为人工化,有着明显的公园化种植的特色;(b) 二区逐渐转化种植目标,以湿地植物为主,适当配置,既有美观的需求,又体现湿地所特有的植被特征,配置程度中等。其中的非开放区以保育为主, 恢复天然湿地植被类型。(c)三区有着近海海岸湿地类型的基本水文、土壤与植被条件,保留了原先状态较为优良的湿地植被群,包括滨海红树林,几乎无配置,而是保持与恢复其自然状态。总之,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可以此为鉴,适当调整与配合上位规划进行不同植物配置程度的控制,顺应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关系。

5小结与讨论

湿地这一独特的生态资源贯穿着从自然到城市的范畴,有着从生态到人为的交汇,涉及到生态基底到城市基底的过渡,其本身仍有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对于复杂湿地问题的讨论要求我们需要有更为谨慎的态度。而对于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而言,不同的城市化条件是理论研究与实践范畴中需要考虑的前提,目前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果并非乐观,这也更需要我们多角度思考一些解决问题、平衡各种关系的可能途径。

8.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出路 篇八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率不断的提高,截至2006年底,城镇人口达到了5.77亿人,城市化率已经由从1993年的28%发展到现在的近44%,城市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城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为突出,二、三产业增加值迅速提高。但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部分城市市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地表大部分土地被建筑物、混凝土路面所覆盖,引发各种城市环境问题,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制约城市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强对城市环境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出现了管理手段的一些弊端。

一、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历程

为了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国进行了多年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城市污染治理阶段、综合整治定量考核阶段和目前努力实现的生态城市阶段。

(一)城市“末端”污染治理阶段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保方针。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工业点源防治阶段”,开始控制大气污染、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和主要污染物的净化处理。1979年开始,开展城区污染防治工作,一些城市区域的污染得到了治理。这一阶段的污染治理主要关注工业污染和城市区域的污染,属于最典型的事后治理阶段。

(二)综合整治定量考核阶段

1988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办法的决定》,我国开始对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绿化等五个方面的20个指标进行定量考核。“城考”重点考核城市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污染防治和公众对环境满意度等。

1996年我国开展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以下简称“创模”)。“创模”属于一种激励机制,“创模”城市必须是省级“城考”先进城市,考核指标在“城考”指标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总共有30项指标,体现先进性、示范性和建立“两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创模”城市是符合“城考”要求,属于“城考”中的先进城市。

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城市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提升,但“城考”的重点是推动污染防治工作。“十一五”“城考”16项指标中,有13项是涉及污染控制的指标。“城考”的目的是推行环保目标考核制度,考核的对象是城市市长,每年一考,考核结果应作为省环保目标考核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说,“城考”总体上仍属于末端管理,没有从“源头”进行污染控制,但“城考”是城市管理的一大进步,标志着我国城市的环境管理已经从单纯的对工业污染和城市区域污染的末端治理向综合环境管理迈进。从单纯对环境要素的定量考核向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等综合方向转变。

(三)探索建设生态城市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 中国已经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生态城市规划或建设实践,但都局限在表面层次上。如1986 年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上海、广州、成都、威海、乐山、长沙、桂林、扬州、张家港等也相继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部分城市还对生态城市的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相继开展了大范围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活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名单》,截至2006年底,全国生态示范区已建设9批共528个,其中地级市45个,分布于17个省、自治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和山东东南部。

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一个理论上的“乌托邦式”的发展目标。现代城市发展到生态城市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几代人不断的努力,我国近几年尝试的生态示范区,为建立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城市环境末端管理手段致使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依然严峻,难以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二、全过程环境管理的模式

从我国目前环境质量状况可以看出,城市环境质量在一定范围内遏制住恶化的趋势,但是依然问题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因素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源单因素转变成复杂的综合作用。例如,城市的位置、城市的性质、结构、规模和布局等多方面的因素,都间接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因此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处理方法虽然能暂时遏止住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但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

回顾中国城市建设的环境管理工作,已经历了从工业“三废”的单项治理到区域的综合防治的过程。通过对以往工作的回顾,可以发现当前解决城市管理中环境问题的出路,在于建立起全过程的城市环境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乌托邦”式的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

未来城市全过程管理体系主要应包括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后期跟踪管理三个阶段,最终实现生态城市目标。源头控制主要是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并在规划制定的全过程进行规划环评,保证规划本身具有可持续性。过程管理主要指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后期跟踪管理主要指对项目或规划实施后,定期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城市发展按既定方向进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具体管理过程见图1。

(一)“源头”控制

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龙头”作用,这是由城市规划的特性决定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其一,确定本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及长远发展方向,拟定城市发展的合理规模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其三,选择城市各项功能组成部分的建设用地,并进行合理组织和布局,确定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其四,拟定旧城改建的原则、方式、步骤及有关政策;其五,为保持城市特色拟定城市布局和城市设计方案;其六,确定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和工程规划方案;其七,与城市国民经济计划部门相结合,安排近期城市的各项建设项目。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

但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没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有些城市的规划一两年一变样,随意性极大,导致由于规划的变化而使本来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由于布局问题,而变成环境安全高风险项目。因此必须对城市规划开展规划环评,从“源头”控制城市发展符合生态城市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城市规划的目标与规划环评的目标保持一致,即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为两者的共同目标;规划环评要在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中介入,才能保证规划的每一步进程和每一个方案进行环境可行性把关,避免规划成果的颠覆性修改。

(二)过程管理

中国在几十年的环境管理实践中,根据国情,先后总结出了八项环境管理制度,起到控制环境污染、阻止生态破坏。同时,这八项制度也成应为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效运用这八项制度,可以完成城市发展的“过程管理”。这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如下: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具体落实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了城市中各单位、部门的环保责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城市内相关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在改善环境质量上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已成为各市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载体,是城市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主要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项目环评,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项目层次上合理选定项目位置、布局的有效手段,是项目层次上源头控制单个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建设项目环评是城市环境管理中预防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3.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对排污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方式等所作的具体规定,是对区域内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实施定量化管理。排污许可证制度可以保证城市内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满足城市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中国目前主要实行的是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4.“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可以保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实处,防治城市中的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投产使用后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三同时”制度分别明确了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有利于对城市中的建设项目进行具体管理和监督执法。

5.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放量,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照标准缴纳费用的制度。对城市内的污染排放单位征收排污费,可以促使其加强管理,减少排污,并通过技术改造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以及开展节约活动,改变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淘汰落后设备。

6.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在特殊保护的区域内超标排污生产、经营设施和活动,根据其排放的污染物性质、地点、排放状况、迁移规律和对周围的影响等各种因素,提出限期治理的时间、内容、对象和效果。可以促使城市内污染排放企业采取措施处理污染物,综合利用废物,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污染并达到排放标准,进而消除污染破坏。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特定的污染状况下,对一些同类污染运用政策手段、管理手段、经济手段、工程技术手段,采取综合的、适度规模的集中防治控制制度。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在城市污染企业治理上,采取的是各企业、各单位分别治理,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污染的控制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在城市末端控制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的优势在于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重点的污染问题,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有利于提高资源、设备利用效率和实现废物资源化。

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城市环境保护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措施。明确了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上的职责,给城市领导带来动力和压力,该制度促进了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由定性转向定量管理,增加了透明度,便于找出问题和差距。

我国总结出来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从城市环境目标制定、项目前期管理、运行期污染治理,到末端综合考核,全方位、多角度地落实城市规划所制定出的各项目标。因此,只有城市规划所制定的政策、目标,确定的方针、方案符合环保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环保“八项”制度的落实,就可以基本实现。

(三)后期管理——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指在有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建设后,或者是规划实施后,定期对项目或者规划进行跟踪评价,发现有不良影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跟踪评价是对规划实施效果的检查,是对环保“八项”制度完成情况的审查,可以使整个城市环境管理体系的程序更加完整,切实发挥环境管理手段和制度的作用,比较有效地预防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助于加强环境管理,保证环评的质量。

三、城市环境管理的目标——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公认的21世纪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层次,超越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广义的生态观。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化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从规划的层面保证城市的定位准确、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从环境过程管理层面保证城市污染得到控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得到改善,生态良性发展,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环境管理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9.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篇九

1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 城市人口爆炸

人是第一生产力。人口增长一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研究表明,过去15年中国的国民收入增长主要是通过人口结构城市化实现的。截至2005年底,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为42.99%。有理由相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接近70%。城市强大的经济活动、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和就业机会,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口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人口膨胀将带来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人类强烈的干扰、改变和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1.2 交通拥挤

道路可以说是城市这个有机体的血管,负责城市物质的流通。

因而其通达性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交通问题也由此而生。近些年来,各大城市的出租车及私家机动车数量猛增,而公共交通系统更新较慢,城市路网密度和人均道路面积均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这种状况降低了人们的出行和工作效率,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3 工业化污染严重

城市人口、工业集中, 工厂任意排放“三废”,使江河遭受严重污染,,空气烟雾弥漫, 垃圾堆积如山,造成了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这些污染进一步导致了土壤污染,从而加剧了城市环境污染,造成城市环境的恶性循环。

城市的工厂以国营和私营形式纷纷登场,很少或完全不顾环境问题的现象确实存在。特别是一些私营小工厂(如纸厂等)只顾自己眼前利益,不顾国家长远利益,根本不关心环境问题。污水到处排放,结果既污染了地表水,也污染了地下水,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

无论是中国的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空气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几亿城市居民和工业发展地区的居民,每时每刻呼吸着混浊的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的气体、浮尘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铅化合物、苯并(a)芘、氮氧化物、烃类等致癌有害物质的空气。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大气污染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头号杀手。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量大,从而造成我国约1/ 3 的国土面积及20 个省市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酸雨现象。

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工业垃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工业j粉尘和农粪,特别是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到处堆放。据有关部门统计,工业垃圾量约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3/4,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率低,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无害处理。露天堆放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过亿吨。而垃圾处理率却相对低下,并且处理水平不高,绝大部分城市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或以自然填埋等原始方式处理,对资源、大气、土壤等都造成极大危害。

由于水环境、大气环境被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必然导致对城市土壤土质的污染。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基本上停留在“以物为本”的阶段。人们追求的是以“物”的手段来实现“物”的目的,即增加物质资本投资,来实现物质产出的增长。发展观的局限,使得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城市发展和文明的惟一尺度。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先增长后发展”等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而且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从而导致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对策 3.1 改变发展观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把增长作为惟一目标的经济发展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另外,现行的GDP核算没有扣减环境污染的代价和环境保护的投资,而是将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的收益也计入GDP之中,这实际上是虚增了GDP的实际数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发展中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计算在内。从而提高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增加环保投入资金,使城市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生态城市规划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人类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这样复杂而多变的动态问题显然不是靠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人参加所能解决的。

3.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减缓过重的环境承载压力,不仅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举措。应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核心,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高技术化和适度重型化。同时,大力促进城市服务业的升级扩张,在保证最小程度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的环保规划,保证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3.3 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监控管理城市生态

由于现代城市在运行过程中,已大大超越其自身的地域范围,广泛地同外界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因此要根据区域的、国家的、全球的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律,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如现代空间技术与对地观测系统等对城市生态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对生态破坏给出预报,以使采取相应对策。

3.4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与公众参与

现代化城市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公众转变“人类中心论”的观念,树立环境道德观念,资源价值观念和关心自身城市的意识.。只有具有生态意识的公众才算得上具有现代人格和心态的公众,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大量的宣传活动让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来。

总之,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有精神与有人味,高效与和谐的生态城市,而不再只是由高楼大厦、拥挤的汽车、狭隘的空间组合的僵化的城市。

尽管我国的城市存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只要始终坚持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思想,以高新科技作为建设手段,那么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宜人,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就必然会实现。浅析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

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添加日期:10年09月10日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居民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中国政府一贯将城市作为保护工作的重点。1997年,中国 国家环保总局为组织实施《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要建成若干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探索在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70 年代以来,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上城市,致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从而带来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最为严重的是城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城市的环境效应

1、城市的气温不断升高。城市排放的废气与人们的活动导致的热量在城区范围内相对聚集,引起“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气温明显升高,严重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

2、城市环境噪音问题。噪声对环境的污染与工业“三废”一样是危害人类的公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噪声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

3、城市放射性污染严重。城市废弃的核燃料、核废物排入环境后,可造成大气、水体和岩石的污染。尤其当放射性物质被动、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的循环,人类被动吸收,从而损害了人体健康。

4、城市电磁环境效应。无线电广播、移动电话、微波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地面上的电磁辐射大幅度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变成电磁环境,容易引发各种癌变,给人们生活造成严重污染。

(二)城市的大气水污染效应

1、城市大气污染严重。人类活动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如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排放大量氮、氟里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2、城市水污染恶化。城市工业用水量增加,水污染严重,水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因水污染导致的地方病增加。

3、城市固体废物污染。以通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在相关设备生产、使用、更新的过程中产生大量工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含有大量汞、溴、金等金属元素,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源。

(三)城市生态植被效应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存环境,城市的扩展侵吞了田地,铺装了其地下表,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的大气在直接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又改变了光照、气温、风等气候条件。以人工种植为主的城市植物群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种类组成较原生植被减少,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更少。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并趋单一化,城市森林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藤本植物更为罕见。

二 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城市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形势与挑战,因此,中国城市环境保护应逐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两个转变:一是从工业污染治理转变为工业和生活污染治理并重;二是从环境综合整治转变为污染治理与生态补偿并重。从根本上讲,城市环境保护必须围绕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城市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首先,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经济发展既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又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谋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从哲学上讲,环境既然与发展构成一对矛盾,就必然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它们的统一、协调和共同发展,强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与健康。

其次,环境建设将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生态环境建设日益突现其重要性,这就决定了必须由政府统一管理。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直接成为政府管理城市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实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优美、整洁、舒适的城市环境能够激发居民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对环境的需求。

最后,人与环境的关系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容。人是城市环境的塑造者,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不停的通过劳动改造周围世界。正是这种改造可能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恶化,威胁到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将改造世界与保护环境和谐起来,才能促进人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环境问题绝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由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已由区域发展到全球,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漏洞已经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全球性环境问题既有来自发达国家,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众多国家共同努力。中国作为环境大国理应为全球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所以,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上来考虑和制定。

我认为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如下:

1、改革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中国城市环境管理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我认为应改革管理制度,重点作到和分有度,管理机构做到高度合一,有利于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从立法方面看,我们的程序法不健全,一些操作难以进行;从执法方面看,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导致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从守法方面看,公民和法人的环境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立法上要有可操作性、统一性、严格性、科学性,执法一定要严格,守法一定要规范。

2、积极创建国家生态保护模范城市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创性实践,是中国现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是中国政府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可喜一步。创建环保生态模范城市的活动以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举措,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极大调动了城市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性,使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城市环境对人的作用非常巨大,它不仅是人生存的前提,又是人生活质量的体现。环境的好坏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人的创造力和美的感受力。因此健康优美的环境应该是人类共同的需要。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2010年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我国的国情与要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中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制定相应的对策,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戴天兴:《城市生态环境学》,2002年第1版,123—210页。

2、扬士宏:《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莉华

张莉华

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 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口、环境、资源压力等制约因素下,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从参与的内容来看,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从参与的保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诸行动的少。所以,我国急需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划

一、观赏效应,缺少地方特色,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城市,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忽略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味地追求城市美化亮化,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城市演变成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使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淡化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较少,从战略上忽略了生态资源培植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忽略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忽略了形象建设中的公众认可度。依据生态经济学法则,在城市经济运行中,城市经济系统决不是孤立的,城市经济系统必须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有机结合,达到资源最佳匹配的状态,实现生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地面过度硬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地面过度硬化弊端:一是滞留地面的雨水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二是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造成缺水,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三是由于水下渗的减少,使城市土壤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库功能不能发挥;四是过度的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大。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除了因为受到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滞后的影响外,还在于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方法、原则以及设计的内容和建设的方向没有明确把握,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失误。

笔者认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城市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各级领导和决策者要有更强的生态意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要积极培养城市市民的生态道德,树立强烈的生态责任感。

2、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搞好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体现生态经济的基本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人的本性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对城市的体型、空间环境,包括城市的各类建筑、公用设施、园林小区等作出整体综合的构思与设计,体现城市功能多方面的要求。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避免对自然遗产、文物古迹等的破坏,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3、建设生态城市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城市定位和城市整体发展目标。21世纪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性质、不同工业化水平的城市,产业结构将有明显区分。21世纪中叶,是中国城市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首先要实现传统的产业革命,完成工业化任务,同时在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下,要迎头赶上新技术革命。为了实现这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占领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4、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城市建设的绿色含量,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要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包括资源、环境、人才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总之,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生活或工作,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生态城市使人类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的曙光。但是,建设生态城市任重而道远,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不断涌现。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只有遵循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和生态环境的原理,处理 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其各项开发和建设 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一些相应的 对策。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一、引言

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是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只有遵循 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和生态环境的原理,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 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其各项开发和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规 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生 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

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

上一篇:幼师求职面试自我下一篇:社会保障概论模拟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