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13篇)
1.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一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东方元素、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上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中国元素这一符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越来越高的艺术价值。在这一大环境背景下,景观设计行业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新中式风格也开始崭露头角。“新中式居住区”作为一个新鲜名词,广泛出现于房地产行业、景观设计行业和居住区研究中,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关键词:人居环境;传统中式园林景观;新中式园林景观
1基本概念
1.1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1.2传统中式园林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中式园林景观即为古典园林景观,我国古典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人工仿造自然山水,表现出较为理想的自然景色。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造园家尊重自然,他们在原有气候、地形等现状条件的基础上,将自然中的美景凝缩到有限的空间内,移缩天地,使之成为天地的集萃缩影。园内楼台错落、曲径通幽,花草繁茂隐奇峰秀石,别是一番情趣。传统园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布局上多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第二是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第三是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中式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理想与情怀。中国园林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称得上是历史分布最久,范围最大的风景园林体系。按照其选址与造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
1.3新中式园林景观
“新中式”最早出现在新中式风格一词当中,即现代中国风,其设计理念是运用中式风格来塑造清雅隽永、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境。“新中式”景观设计是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后,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新中式”景观风格不是单纯的元素堆砌组合,新中式景观不是纯粹照搬中国古典园林而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邂逅、碰撞的结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透彻领悟,将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来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意境的景观空间,让传统艺术在现代景观中得以体现和延续。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的居住方式和心理需求,用现代的理念诠释传统文化的回归。这种设计手法既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了新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使得“新中式”景观设计得以诞生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的的新中式景观设计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在当今市场环境以及经济需求的刺激下,逐渐成为一股主流的景观设计趋势。新中式景观设计是把我国古典园造园手法的精髓部分利用现代语言,讲述给现代人听,使其了解并逐步接受这种讲述方式,最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生活习惯,实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2新中式风格的特征
按照建筑风格划分,中式住宅分为现代中式风格和新中式风格。现代中式指将现代与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从现代人的经济、生活需求出发,运用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或对传统元素作适当的提炼与创新。新中式风格,已经超越了对传统建筑外貌的模仿阶段,通过现代的材料和手法重新来诠释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但在空间结构上则遵循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空间意韵和精髓[1]。“新中式”景观设计把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既体现出传统文化又体现出现代时尚,这种风格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的集合体,打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循规蹈矩、缺乏活力等常见的不足之处,重在提炼传统色彩搭配、图案符号、植物材料运用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营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灵活多变、功能性强的现代景观空间[2-5]。
2.1新中式景观基本特征
风格是指其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新中式景观风格最主要的特点是传统文化的凝练及传统造园手法的运用。传统文化凝练包括色彩的运用、图案符号的运用以及植物的运用等。这些要素在传统造景手法灵活组合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景观空间。
2.2色彩特征
在景观设计中,景观的色彩是主要的造景元素,良好的色彩的组合构成能够很好地突出甚至于优化当前景观的特色。“新中式”景观设计主要选用能代表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色彩,可以称之为“国色”,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这些颜色是对历史的提纯,如中国红的印象来自与紫禁城的城墙,琉璃黄则来自于琉璃瓦,长城灰的颜色来自于长城的城砖等等。“新中式”色彩选择还需要结合景观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常常使用到木原色及水墨黑,这些色彩共同来营造景观,营造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新中式”景观空间。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采用了中国红的色彩,打造出喜庆祥和的,且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作品,使参观者无法忘记,色彩深入参观者的心灵。相同处理手法的还有俞孔坚的设计作品———秦皇岛汤河公园“红飘带”,让人感受到熬中国元素、中国色彩的魅力与震撼。例如,万科第五园用长城灰木原色在铺装和谐共处,对铺装纹理进行了条理的划分与拼接,形成有机的装饰纹样,用黑色做花池白色饰墙面散置地面,形成宁静纯洁的空间[6]。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上,色彩的选用是关键的一步,合理选取色彩,做到轻重得失、有主有次[7]。新中式景观的常用色彩明度、纯度较高,若搭配不当容易产生恶俗感。例如白色、灰色兼具现代主义色彩和典型的民族特色,是新中式景观中的主基调色。但是大面积使用会给人以强烈的压抑感。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运用对比度墙的亮色进行调节,在中国传统韵味背景下,强化艺术特征。新中式景观不拘泥于传统色彩选择,更加重视博采众长,注重合理的色彩搭配,使得新中式景观具有现代艺术特征的时尚感与传统艺术的内敛。北京新四合院“易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整体从建筑外观材质、围墙到铺装都采用灰色系,给人以稳重与压抑之感,缺乏活力。如果色彩选择上可以采用如中国红等色彩进行搭配,可能会增加亮点,调节压抑感受,更容易让人在心里上接受。
参考文献
[1]代元麟.基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以新“中国风”住宅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2]李康淳等.“新中式”景观设计初探———以南京夫子庙街巷景观整治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1.[3]朱林.现代新建中式园林景观的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4]徐千里.“传统”与“现代”之间[J].城市建筑,2004.[5]蒋鸿兴.什么才是“新中式”建筑的发展之路[J].建筑师,2005.[6]徐小蓉.新中式园林的回归[J].理论广角,2009(9).[7]侯林.谈室内设计的室外化趋向[J].家具与室内装饰,1997(4).
2.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二
在该项目整个设计过程中,结合鹤壁的传统文化以及淇河历史,力图打造一个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居住环境。在功能上,更多的考虑人们的心里感受和需求,以人为本使人们居住过程中感受到温馨和舒适[2]。通过对鹤壁市“南海国际”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介绍,让人们对新中式居住环境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1 项目概况
南海国际的兴鹤大街位于鹤壁市淇滨区新世纪广场西区外环中段,毗邻20 hm2中央公园,6.67hm2私享公园。周边有高铁站、客运站、文德小学、明达中学、中医院、淇河商务区。交通便利,周围环境设施齐备,城市历史文化深厚。
项目总面积约为10.12万m2,其中绿地约7.34万m2。500 m生活圈内有香港银座商务区、红星美凯龙世界级大商,5 min生活圈内有9+1商务区、淇河生态下游—淇水湾商务区,另外高速、高铁带来的快节奏生活潮流,让该项目硬件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
根据规划现状分析,在居住绿化区域,贯彻天人合一的思想,采用新中式建筑风格,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环境为规划目标,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绿意盎然、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宜居环境[3,4]。
2 设计理念
南海国际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是新中式景观设计,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的邂逅,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5],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的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居住景观空间。
2.1 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以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感受为出发点,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景观空间和景观小品尺度的把握,把建筑溶于景观之中,同时充分考虑日照、遮阳、通风等环境因素,寻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令人的身心产生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觉[6]。
2.2 自然生态的人文环境
以绿为主,植物造景。提取古典园林之精髓,以简练的山水为骨架,本土文化为灵魂,植物为肌理,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满足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3 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提炼传统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意境结合现代的精炼的技术材料和风格,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与现代人的生活模式统一起来,赋予其深厚的淇水文化内涵,并将这一文化的精髓通过景观得以传达。
3 总体分析
南海国际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是“新中式”景观,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元素结合在一起,既有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点,又有新时代气息。
整个设计过程中,结合鹤壁的传统文化以及淇河历史,打造一个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居住环境。在功能上,更多的考虑人们的心里感受和需求,以人为本使人们居住过程中感受到温馨和舒适。道路系统,采取人车分流的模式,车行道和步行道各成系统。轴线关系上,以一个曲线步行道作为主轴线,重要节点形成两个次轴,利用轴线体现整个小区的特点,以及重要的景观空间。合理安排各个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植物配置、铺装、景观小品设置、各种材料运用等。
3.1 功能分析
功能分区包括:入口景观区、中轴景观区、休闲景观区、儿童游戏区、老人活动区、商业景观区。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考虑,对居住区园林景观功能做出合理的定位。尤其要考虑儿童和老年人的心里,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看管儿童,并享受天伦之乐,儿童活泼好动,自我保护能力差,通常将儿童游乐区和老人活动区合并在一起。
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空间,具有多元性,如人行步道的交通空间,休闲娱乐的交流空间,健身游戏的场地空间,自然绿化的生态空间等。
3.2 道路分析
小区道路贯彻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从交通、消防等多个方面精心考虑,并采用人车分流,外环行车内环行人,充分保证交通安全,主要道路系统与建筑密切配合,明断了然,将各个分区通达顺畅地联系在一起。道路系统与周边的环境与建筑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的道路景观效果。景观游步道连接小区内部各块绿地,有助于住户的室外活动,使这里的居民都能享受到花园般的坡地美景,夜间,在道路周边庭院灯的照耀下,更显得浪漫与清新。
将道路分为三级:一级路为主要的车型环路,路宽6 m;二级道路为邻里交往空间内的道路,路宽2~3 m,以人行为主。三级道路为绿地景观中的园路系统,宽为1.2~2 m。道路网将各个景观合理交接,达到小区整体的生态自然与和谐。
3.3 景观轴线分析
根据场地分析,设计以一个曲线园路为主要观赏路线,联系主要景观节点和小区的入口,使得整个居住区具有连贯性。各个景观节点之间过渡连接的次轴线,使居住小区更有层次性,创造出多元化的空间。小区内设计有两条中心景观轴。
南部景观轴以休息、观赏作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用水体环境与绿地等景观元素来营造景观。跌落的水流声成为环境的背景声音,蜿蜒、恬静的水面展现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园林水景特点,水面上的小岛布置休息座椅,便于人们坐此小憩与赏景。
北部景观轴是以活动、交际作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并引用河道中的水运用不同的软硬质景观元素来组织景观。老年活动区、儿童游戏区、露天咖啡吧等多种性质的场地与居住组团结合布置;各种姿色、色彩的树木通过搭配,形成多层次的绿色空间;景观矮墙与休息花架两种现代景观元素,实现了“新中式”景观设计虚实空间的完美兼容。
3.4 空间结构分析
小区设计在入口空间处采取直接与含蓄的方式。整个居住空间讲究空间层次,景色渗透、运用山石、水体、植物造景,通过空间大小、开合、明暗、高低、疏密对比,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如中心景观区。宅旁和宅间的空间场所是人们内心意境的追求对象,重在人们的想象,使人产生强烈的心里感受。在宅旁和宅间要重视植物和小品的布置,既体现新中式的效果,又注重人们的心里感受。
4 重要景观节点分析
4.1 主入口景观区
小区的入口处设置了丰富的景观内容。设计通过入口的林荫大道空间及景墙、跌水水池与标致性假山构成了入口水景观体系,标志性假山的放置又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中的障景,树池、花池、花钵等构成了植物景观体系,灯柱、景墙、小品等构成了文化景观体系等。充分展示了小区主入口通透开敞、美轮美奂、宏伟壮观的气势。
主入口景观区引用“新中式”建园理念,营造大气简洁却又不失典雅别致的景观效果。为居住者打造出浪漫温馨、清幽安静、生态、宜居、功能合理且充满浪漫气息的人居环境。
4.2 馨园(中心景观区)
馨园是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系造型,形成很好的景深效果,整个水系有放有收,部分水面辽阔开朗,部分水面曲折幽深,形成丰富的水体空间。水景中适当设计了景桥、景亭、平台、亲水步道,既丰富了游览路线,又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体现了以小见大的造景手法,并与植物相结合,塑造了丰富的休闲活动空间。整个水面与主入口和次入口的广场相连接形成对景,极具有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结合现代园林的景墙、景柱、廊架等,达到中西文化的巧妙结合,有彰显新时代潮流文化元素在居住区的巧妙运用。
4.3 韵园(儿童游乐区)
特色的铺装,多采用弧形铺装设计,给人以强烈的指引感和流动感,跟小孩活泼俏皮的性格相呼应,景观小品都采用弧形边线设计,避免儿童磕碰。一系列的游乐活动满足儿童的娱乐功能,结合廊架景柱等景观元素,环绕的绿色植被给人们一个休闲娱乐的良好空间。
4.4 静园
大面积的草坪还有花带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从而削弱了视觉带来的心理波动,整个植物围合的通透而又紧密的空间创造出别样的静谧。对老年人而言,是一个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休息聊天的地方。同时又设置有廊架、座椅、景观灯等,这样的空间给居民提供一个别样的放松的环境。
4.5 流园
流园的整个设计以“巷”为出发点。院落及院落组合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基本单元,并体现着中国传统住宅的内向型空间。院落与院落之间构成巷,是一个外向的休闲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休息、游玩,放松自己。整个流园设计是将馨园中的水系引入到宅旁或宅前,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亲水,流动的水景在视觉上形成协调的韵律,使用者有种贴近自然的自得和喜悦。规则式水体并不是一直连着,而是时断时续,并结合花坛、草地、各种铺砖、景桥、景亭、景墙等,给居民提供不同的空间乐趣,步移景异的效果。
5 设计元素分析
5.1 水
根据项目分析来看,居住区本身没有天然水体,但是周边有淇河水系,灵活运用集中与分散两种布局形式。水景设计中的水有平静的水面、流动的小溪、跌落的水池和喷涌等4种形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律动的水韵触及人们内心对生命的感动和包容。
入口景观区采用了跌水水池和喷涌两种形式,并结合置石和特色景墙,给人放松愉快的心情。
在中心景观区设计集中式的水面,水中设置岛,形成有收有放。部分水面曲折幽深,根据地势的变化分散设计若干小水面,各水面通过蜿蜒的溪流互相连通,通过水的来去流淌产生曲折无穷、深邃幽藏的景致。
水景设计充分考虑了人的参与性,适当设计亲水步道、景亭、平台等景观元素,丰富了水景的内容,增加了人们的欣赏兴趣[7]。
5.2 植物
整个小区景观植物种植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齐的植物配合种植,植物层次多为两层或3层,一般是乔木层+灌木层+草坪,高密度绿化搭配。色彩主要是以绿色基调为主色调,营造出现代、简约的植物空间的同时又具有亲近大自然的感觉。多种植被树种的搭配,形成季相变化的视觉效果,营造层次不同的立体绿化体系;以鲜花营造主题,体现安静、清幽的氛围。
在居住区的植物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长延的效果。
5.3 铺装
突出“新中式”景观的铺装,富有机理的本地材质运用灰、白的铺装搭配,展现出江南园林景观的质朴和雅致。
居住区的铺装用地多与公共绿地结合,组成不同的功能分区。除了具有使用功能以外,还可以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求,为人们创造优雅舒适的景观环境,营造适宜交往的空间。有些居住区中的儿童活动场地使用质地较软的铺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一些活动场地中特别铺设的供人踩踏的卵石具有保健功能;停车场所用的嵌草铺装还可以提高绿化率。
5.4 景观小品
采用传统的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新中式”特点。细节小品的打造展现出中式文化的景观特点,配合铺地和植物,在每个不同的景观空间里增加趣味性。
5.5 墙体
不同形式的墙将景观分割成不同的空间,院墙、山墙、景墙等,形成曲折变化意境幽深的景观效果。在入口处、中心景观区、儿童活动区等均运用了不同的墙体,丰富了景观空间。
5.6 色彩选择
采用中国特点的颜色沿袭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特点。多用中国红,长城灰、琉璃黄、国槐绿,还有木原色等,布置不同的景观空间以及景观小品。
6 小结
3.现代中式建筑的空间设计形式研究 篇三
现代中式风格源起于传统文化复兴时期,是将传统文化带到现代生活中来,传递出空间意境,以现代表现手法来进行人文精神的传递,并且尊重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生活习惯,既能够传承文化,又是现代生活具备古典气息。
传统室内设计对现代空间设计的启示
1.元素的提炼与重组
不论多么复杂的造型或者图案都是通过简单的基础造型元素演变得来的,圆形、方形、三角形或者多边形等形状构成了千差万别的空间造型。对于复杂的空间造型的创造要从熟练把握简单造型的使用规律,选用适当的造型元素,再将传统元素分解,提炼,在进行重组,从而构成新的表现形式。这就元素的魅力,一些看似简单的元素,经过巧妙设计会令整个建筑空间显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因此,要把握好对元素的利用,充分发挥元素的作用。
2.积淀与保留的共存
积淀在分析和研究传统图案、形象的基础上,并对其进行提炼和整理,使之符合现代人群的审美心理,并不失象征意义和内涵,易被接受。保留则是将传统建筑部分保留下来,融入到新的室内环境,保留能够让历史延续,也利用现代空间环境与传统遗留在对比中寻求平衡和协调。
3.传统意境的创造
通过一些建筑构件以及室内陈设营造出传统意境的室内空间环境,将建筑室内局部消防传统建筑构件的形象表现出来,并加以点缀和渲染,让现代与传统形成关联。通常采用中国红、古典灯以及瓷瓶等传统元素应用到建筑室内空间,能够达到现代建筑空间的传统美表达。
现代中式空间意境的营造
营造一种现代中式的空间意境不是传统符号和传统元素的照搬照抄。“新”的表现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空间营造要浸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尊重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建筑空间要有传统韵味。做到外在的“形”与内在的“情”完美融合,营造既能体现传统美和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建筑空间。
1.视觉语言的直接应用
在现代建筑空间的营造方面,可以直接使用饱含传统韵味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直接引导人们深入传统文化的意境之中,那些书画墨宝直接传递给人们以历史情怀,陈诉着过去的故事,将人们的思绪带回过去。此外,灯光在空间意境的营造过程中也十分重要,灯光的应用弱化了建筑空间的其他陈列品,凸显了主题,容易让人融入空间意境当中。
2.有特色家具的导入
传统中式家具容易诱发人内心的传统文化感受,起到渲染环境气氛的目的,所以,传统的中式家具直接放入现代空间中是可行的。这种方式既抓住了古典中式家具与生俱来的环境功能特点,又可传递现代空间的艺术设计意境需求。改良古典中式家具巧妙的利用现代处理手法将传统元素有效保留,并在色彩方面加以创新,削弱了古典家具太过凝重和繁杂的感觉,使其贴近现代审美心理需求,在空间意境营造方面能够更加容易的搭配其他风格的家具和饰品,塑造出独具特色的空间意境。许多现代改良方法和设计都是在明代家具的基础上精简原有的设计语言,并采用现代现代材料进行加工,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使用功能,拉近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距离。
3.传统元素和符号的借用
基于传统文化精髓,对传统建筑构件的外形进行创新等处理,引导人们对创新处理之后的构件产生联想,进而达到室内空间具有古典气质的目的。在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之后,联想也就自然生成,不改变核心的内容,只是从形式上打破传统构件组合,经过创新处理就能产生新的元素符号。例如,竹子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正直”品德的传统元素,很多设计师喜欢利用竹子来渲染建筑空间意境,凸显空间主人的美好品德。设计时,并非直接采用竹子,而是经过创新处理将这种意境通过卷帘来实现的。
整体出发的新中式陈设设计
陈设设计的形式往往会伴随装饰风格的形成而产生,包含了空间文化、家具文化以及陈设艺术文化,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整体统一的设计环境。成功的建筑空间作品,整体统一贯穿了设计始末。
1.功能和风格的协调
在现代中式空间陈设艺术设计当中,站立屏风以及多宝格等都是传统中式的落地大件家具。在现代空间可以用来进行室内空间的分隔,并且其审美性十分强,屏风可作背景使用,兼具装饰与使用功能,然而却要主要其与墙面造型、风格以及色彩的搭配和协调。
在现代中式空间中,在对门窗等建筑构件进行选择时也必须要整体考虑室内空间情况。惯性的做法是安置一些落地的储藏类家具在卧室门的那面墙,门和家具通常不会统一规划。但是从整体性设计思想的角度出发,可以讲门的造型、风格、材质以及色彩纳入到家具的整体设计中去,有利于形成整体和谐的效果,并且在家具设计方面,应当善于打破家具形态的封闭性特征,避免形成古板效果,可以利用局部变化来陈设一些体现空间品位的陈设品。需要注意的是陈设品不要过多,要少且精,过于繁杂想过反而相反,不利于空间的整体性。中式的书房最好能有用大面积的窗户,保持空气通畅,并且有利于引入自然光以及户外的景致。若条件允许,还可在房间外部建造山水小景,增添室内幽静。
2.尺寸的协调
建筑空间的尺寸给人以协调舒适的感觉,外部空间的尺寸要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比例,内部空间尺寸更多的是体现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室内家具的空间选择应比建筑空间的考虑更为细致,同时也应遵循人工机械工程学的要求老做周密考虑。通过尺寸感知,首先是对空间形象和相关的空间联系的感知,家具的选择同样与室内建筑构件的关系密切,也是考虑的内容。例如书架的选择要与墙面的尺寸相协调,书架的尺寸比例要合适,太大不仅造成心理压抑,视觉效果也不甚美观,过于单薄又会显得室内过于空旷。各个元素的形状、材质以及风格都影响着室内空间的尺度感。较小的空间,宜选择颜色较浅,具有反光材质的家具,在光线的作用下,会显得空间略有扩大。换个角度来看,空间的尺度感是各元素对比产生的。
3.色彩的协调
现代居室的空间效果还会受到色彩与图案的装修表现手法的影响,色彩是室内组合的重要因素,其作为居室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室内空间的第一视觉要素,因为人们进入一个空间内的第一印象便是空间色彩。人性化以及合理化的色彩搭配能够让人在心理上感到愉悦和舒适,视觉上感到美观。现代中式空间陈设艺术设计在色彩设计上也要从整体出发,就室内设计而言,室内空间的色彩关系主要是依靠天花、地面、墙面以及门窗等之间的比例和明暗来体现的。陈设艺术设计主要是靠家具、饰品、灯具、布艺以及绿植等和空间的整体搭配关系来实现的。作为室内设计的主要方面,家具的色彩对室内的整体色彩效果影响至关重要。陈设品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营造现代中式的整体空间氛围,要与室内的大环境相协调,尽管其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往往一件饰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空间更富情感。
现代中式建筑的产生和应用,既是现代审美需求的客观要求,又是传统文化延续的需求,现代中式建筑能够增强我国城市整体感和和谐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4.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篇四
(1)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是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专门设置的。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活动氛围。这些空间环境在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场所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然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这就是说,居住区空间环境在平面上看来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又存在着融会贯通的关联,它们通过不同角度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整个居住区融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能够让空间环境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性。这是因为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情况。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社会以及人为因素,精心布局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与交往空间。
(2)领域归属感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会给居民一种空间方面的领域性心理感受,让他们体会到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领地,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事实上,这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环境给出的积极反应。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归属感越强,他们针对这个居住区的关心程度就越高,参与到这个居住区空间中去进行活动与交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们在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会不断增加。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睦健康的邻里关系。反之,如果居住区空间环境经常被闲置在那里,就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无法为人们的交往与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设计师的设计应该让空间界限清晰,比如说可以分为实体边界和象征性边界。其中,实体边界可以让居民直接获得一个较为明确的空间范围,象征性边界则可以让居民获得某种心理上的空间感。此外,设计师还应该注意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要做到功能定位明确,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让人们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为居民营造一个多方位和多类型的交往空间。相反,如果居住区空间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就会让身处其中的居民无法领略到领域性和娱乐性。
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具体构成要素
(1)植物方面的设计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植物来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科学配置,让居民的空间环境更具层次感,并通过对植物的色彩与形体等进行布局来让植物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让居住区空间环境能够在植物的衬托下变得丰富多彩。具体来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具有实用性。这就是说,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不仅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更要在外部通过植物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让居民可以在舒适的空间环境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中的植物设计不仅要具有绿化的装饰性作用,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达性。这就是说,居住区中的绿地应该设置在居民可以到达的地方,让居民散步和休息,还可以供儿童进行玩乐。当然,这里的植物布置应以不遮挡人们的视线与道路为基本标准,这样,才可以让居民与居住区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其次,设计师应该对空间领域进行合理划分。比如说,设计师可以通过植物的不同高度和种类来区分空间的界限,这种植物构成的平面和空间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居民可以在这些植物的合围中体会到空间存在感与归属感,并进一步促进他们交往活动的开展。此外,植物的设计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化功能,让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具人性化特征,居民可以在宜人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自由活动与交往。
(2)水体方面的设计
任何一个居住空间中都不应该离开水。这是因为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水这个永恒的设计主题。水具有灵气,它可以让居住区空间变得活泼跳跃,减少建筑物的生硬呆板,让毫无生气的建筑物在水的映衬下开始变得有亲切感。事实上,人们生来就具有亲水性,小区中被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就是有水的景观。人们乐意在水边开展户外活动。在此,水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意义。这些水体的设计如果合理的话,可以大大提升居民的居住外部环境,让居民得到生态化的居住环境。水体旁边的植物种植、堤岸设计以及小品配置等,都会对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首先,在居住区中,空间环境设计师应该让水体具有一定的可亲近性。设计师可以在水上木道上、小桥上建设一些亲水平台或漫步道,这样,居民就可以在这样的水体设计中亲近大自然。当然,设计师还应该根据水体的功能来进行深度方面的设计,如果是供儿童玩耍嬉戏的,就应该让水体的深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一些丰富多彩的图案,让整个水体对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其次,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还应该让水体促进交往空间的形成,比如说可以设置一个小喷泉,居民就可以在欣赏小喷泉的同时自觉形成一个交往圈子,设计师还可以在周围提供一些座椅等适合休闲娱乐的工具。
(3)小品设施方面的设计
5.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五
【摘 要】本文针对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空间尺度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景观功能尺度和视觉尺度两个方面。并且通过实例调查分析,以景观要素的功能尺度为基础,探讨视觉审美尺度、心里尺度对景观空间尺度的控制。对景观竖向尺度的视觉因素量化控制进行研究。【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尺度
The research of Landscape scale in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Yu Tao,Zhou Lu-wei(Shandong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1)【Abstract】This article is for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in residential area and analysis of landscape space Study of respectively by function scale and visual perception scale.And by an example i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unctions of landscape factors, visual basic criteria for aesthetic scale, was expressed for that space in the control.the landscape on the scale of visual elements to quantify control research.【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Landscape,Spatial scale 1.概述
1.1 空间尺度的概念。
“空间”一词对人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人们总是在不断的重复它。但是,真的要对空间进行系统的研究就会发现他又十分的陌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空间的多义性引起的。《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空间”的:“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只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和时间具有客观性,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再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是相互联系的。” [1]可见“空间”的概念不仅是指物质的围合或占领,同时它也是一个哲学概念。“空间”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大多数对它的描述是根据人得一种感受和体验,逐渐形成一种“空间经验”。这种感受和体验主要由三种:一是指“空间”的位置、地方、处所;二是将空间的“空”的属性当作一种状态;三是对“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也就是它的长、宽、高的感受和体验。在某种意义上第三种“空间经验”所描述的就是空间的尺度。1.2 空间尺度的特性。尺度通过尺寸、比例并借助于人的视、听、行等各方面的生理感觉,表达人与物、物与物相互之间的相对量比关系。[2]可见要探知空间尺度就是要研究空间的尺寸、比例以及人对空间的生理感觉这三个方面。空间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实体围合,形成空间;二是实体占领,形成空间。可以说空间是由实体的“集中”或者“围合”产生的。如果要测量空间的尺寸大小,实际上测量的是形成空间的“集中”或者“围合”的实体,而不是抽象意义的“空间”。空间比例的描述则是形成空间的实体之间的比值或者是整体空间的内部划分所产生的各个小空间的比值。人对空间的感觉也会因形成空间的实体的材质、颜色、形状不同而有所差异。正是这种实体的大小、材质、颜色、形状、比例形成了空间的特性。故而可以说,空间尺度具体数据的研究,是对空间的特性的研究。1.3 空间尺度的决定因素。
一个空间的尺度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就是空间功能和形式,也就是空间的功能尺度和形式美尺度。满足空间的使用功能是对空间尺度的基本要求。比如景观环境中道路的尺度就必须要满足行人或行车的尺度要求。形式美尺度主要是使空间满足人们对空间的美感需求。人的视觉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获得信息的各种感知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接受信息量最大的一种知觉工具。所以视觉尺度在空间的形式美尺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因素是研究空间尺度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每个设计师都要综合分析的。当然对空间尺度产生影响的因素还包括不同的民族、宗教等文化因素以及社会级别因素等,需要设计师的综合分析。
2.山东青岛阳光山色小区景观现场调查与尺度分析
阳光山色居住小区,位于青岛市合肥路,浮山新区二小区以北,是城市居住区的核心位置。2005年1月竣工,小区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容积率1.20,绿化率 36.20%。整个社区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根据地形特点,采用造型完美、色彩协调的建筑风格,与多层次的绿化融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青岛山地住宅的特点,是一处低建筑密度、多层次立体绿化的理想花园式居住社区。2.1 小区内景观绿地现场调查。
该小区整体地形狭长以致主入口将成为唯一主要人行入口,在规划布局的时候就考虑这一因素,所以在中心广场的设置上以开敞大气为主要理念,以满足主要人流进出,同时这种理念也符合青岛业主的心里(如图1)。图1 总平面图
入口矩形广场的形式呈中心对称式,在植物的布局上为了配合广场的外形,采用规则式(如图2)。但是为了可以更好的过渡到后面自然式的种植环境,在苗木选择上做一些变化,在规矩中有自然的味道。广场中种植少量的乔木以满足人的休憩遮阴,两侧边缘的模纹花坛采用撒金柏作为模纹的“骨”有所创意,但种植密度略高显得有些拥挤(如图3)。总体来说,整个广场绿地的植物配置采用“草坪——坛——树丛”的设计方式,充分发挥了绿化带的生态功能和城市美化功能。但过少的乔木种植无法产生竖向“景观面”,削弱了植物对广场的竖向围合感。图2 入口广场 图3 模纹花坛
小区内的宅前绿地主要设置于向阳侧,植物配置以“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乔、灌、草相结合,形成了归属各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景观(如图4)。部分宅前绿地以低矮的灌木进行围合,为一层用户营造出庭院绿地,以降低宅前绿地作为公共空间供其他住户停留、嬉戏时带来的影响(如图5)图4 宅前绿地 图5 一层小庭院
本小区的道路绿化以乔、灌、草相结合的覆层结构进行平行栽植,植物色彩的配置以绿色为主,主干道弯道处控制了乔木的栽植。道路两侧有高差变化时,地势高的一侧多采用低矮灌木梯次种植,散落小乔木;另一侧乔灌结合种植。这种配置方式既满足了调节气候、减少交通噪声以及美化环境等良好作用,同时使车辆中的驾驶员拥有较好的视野。但是小区的宅前绿地以及次干道绿地,植物在色彩选择上太过单一,应适当种植观赏性强的植物。而且园路绿化太过简单,应适当种植芳香型的植物如白兰、含笑等,对改善居住小区内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循环状况,调节人的情绪都有良好的作用。
2.2 小区景观空间尺度分析。2.2.1 中心广场景观尺度分析。
中心广场处于小区的中心景观带上,基于小区地形狭长的特点,两侧的绿地并没有选择过多的种植大乔木,可能会造成景观空间植物围合感的减弱,以致影响广场空间层次的分割。首先,通过对观场横向立面的分析,广场两侧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中建筑间距(D)与建筑的高度(H)的关系为D/H=2.5。这种尺度关系下,广场的空间关系弱化。处于水体边缘的人(A点位置)观看右侧景观,视距(D?1)与植物高度(H?1)之间的关系为D?1/H?1=2.5,植物围合的空间划分已经很弱了,广场空间的层次性也消失了,处在这种尺度关系中的人会感到视觉通透、空旷。(如图6)图6 中心广场立面 D=56m,H=22m,D1=21m,H1=8.5m 2.2.2 宅前绿地尺度分析。
宅前绿地景观空间可与宅前道路景观一起分析,他们是相互联系的。首先通过对宅前绿地立面的竖向分析可以看出,邻幢间距(D)与建筑高度(H)之间的关系为D/H=1。这种尺度关系下,宅前建筑围合的空间形成一种稳定感,同时也满足了日照间距的需求。处于道路中间的人分别观看两侧绿地景观,在正常视角下视距(D?1)与右侧植物高度(H?1)之间的关系为D?1/H?1=1.5,仰角为27°时正好可观察到植物的整体。在正常视角下视距(D?2)与左侧植物高度(H?2)之间的关系为D?2/H?2=1,处在道路中的人可以观察到景观植物的细部(如图7)。图7 宅前绿地景观立面 D=22M,H=22M,D?1=8.3m,H?1=5.5,D?2=3m,H?2=3m 2.2.3 道路绿地尺度分析。
小区道路绿地景观的设置,应是景观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过于茂密的人行道路植物景观特别是乔木的密度过高更容易遮挡视线,会产生不安全感。在控制植物密度的同时,也可对所选植物的树形进行选择。通过对小区次干道绿地立面图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正常视角下以仰角27°,视距D?1与植物高度H?1之间的关系为D?1/H?1=1,可以看到植物的整体以及部分背景(如图8)。而且树形的选择栽种拱形树冠的乔木,再形成围合的同时又具有实现的通达性,这种空间会带给人舒适感。图8 道路绿地立面图 D?1=3.7m H?1=3.7m 3.我国北方居住小区景观尺度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基于我国北方的地理、气候、经济以及开发商和住宅消费者的审美水平等条件,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植物的种类相对于南方比较单一,特别是冬天温度的影响。所以,北方居住小区中的植物种植,多采用四季常绿的乔木、灌木组合搭配,降低了景观空间的层次性和居民对绿地景观植物的观赏性。影响了对大尺度空间的分割,破坏了空间尺度的层次性。
(2)北方大多居住小区对小区绿化率处于规划要求的最低标准,其环境娱乐设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绿化面积受到限制,景观空间的尺度关系也就不能达到适宜的要求。
(3)小区景观的设计者对小区内的居民的活动及心里状态了解不够,以致许多景观设施的利用率过低。
(4)设计者以及居民对环境的审美追求不高,使得环境对居住区的美化功能得不到有效利用,破坏了整个小区的景观尺度关系。
所以在小区的植物配置中,应多采用一些新培育的树种,四季常绿植物与季相性的植物配合种植,以增加小区植物围合空间的层次性和观赏性。适当的提高绿化面积,逐步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在设计中,要从居住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专业的角度加强视知觉尺度在设计中的作用,合理运用景观空间的适宜尺度关系,提高整个小区的美感指数。参考文献
[1]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931 [2] 张晓健,李生效,建筑尺度与人的心理.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2 :191-194.[3] 段汉明,建筑的尺度与时空特征,新建筑,2000 [4] 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 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 郭淑芬,田霞,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文章编号]1006-7619(2010)05-28-472 [作者简介] 于涛(1982.6-),男,学生,设计艺术学山东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07艺研。周鲁潍(1958.6-),男,教授,山东建筑大学。
6.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六
一、对我国目前居住区模式的思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纵观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一种典型的理性思维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也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思维模式。居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塑造人的生活。然而,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二、模糊性空间的含义模糊性引司的设计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传统民居中的很多运用模糊性空间的手法,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叉,使空间具行流动性、包容性和含蓄性,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人情味。(1)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界面是限制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空间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界面的性质。如传统民居中常用的宽挑檐所形成的廊道,街道与廊之间所形成的界面由若干柱形成,这种界面是不明确、不完整的,空间特性也模糊了,廊空间成为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中介过渡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水平过渡和渗透,人们得到了一个伸展到街道上的公共宅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特殊联系的体验。柱、梁架等线性构件对空间说的极弱的界定并不影响到空间的渗透,因而空间具有了流动性。(2)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纳的人的行为活动决定,这种行为活动是发展变化的,于是就导致了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例如街道上交通与日常生活相混杂,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交融;廊空间中交易市场、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茶馆、酒楼等诸多功能容纳于其中。在同一空间内功能多样并存。功能的复杂性意味着它们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体现了空间的广泛适应性,最大限度的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其中,具有浓郁的人情味。(3)空间感受的含蓄性: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性为空间承载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对于这一空间的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确描述的,而相应地表现出地是一种含蓄性,也可说是模糊性的特征。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来说,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系统,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往往是多义化、含糊不清的,丰富性正是由此而来。由于空间的模糊性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成为一个具有大量模糊性的,含蓄的机理过程。例如传统民居的老街空间,常常是在功能上和地域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说它从何处开始,又在何处结束。空间由于是由空灵的木结构构架搭出来的,建筑实体似乎消融于其中,而空间似乎变成超越了物质的精神意象。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典型的模糊性空间。它对于住宅来说,是外部空间,对于城市和衔区来说,又是内部空间。院落空间是内外之间联系过渡的空间。院落空间的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宴会、典礼、游戏、纳凉等等。院落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在院落之内。人体会到的是内外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空间的含蓄性。人感受到的是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却是充满复杂意义的空间
三、模糊性空间在现代居住区环境中的运用丹麦城市设计家杨.盖尔在《交注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三种类型当中,必要性活动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即当空间中包含了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如上下班、买菜、做家务等日常生活行为时,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晒太阳、攀谈、打招呼等也就自然被引发了。空间自然地被生活赋予了丰富的含义,空间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是含蓄的。模糊性空间在居住区环境中表现的方面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道路: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的生活气息,失去了活力。模糊性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道和尽端回车场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车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堵如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道路空间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2)廊道:廊道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环境的风雨廊、顶层或底层的绿化步道,栋与栋之间的连廊等等,廊道空间是一种有效地能促进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和交往乐趣的空间诱因。廊道空间的边界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边界使得廊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廊空间既是交往空间,又是交通字间,廊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廊空间的功能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在此的活动可以是多样的,攀谈、晒太阳、家务、游戏等等,能够最生动地反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含混复杂的机理。由此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超越纯物质的状态,而引发出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有意识、有情感的精神意境。日本建筑师大野秀敏设计的茨城县松代公寓在住宅楼的三层楼顶上增加了一条绿化步行道到上面的楼层,并与许多大尺度楼梯、踏步和平台练成一体,由此作为楼上居民自由活动与通行的场地。被称为“上面的街道”。深圳百仕达花园在小区内做了长长的风雨廊,使空间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昆明西华小区规划提出“综合邻里”的概念就是利用二层平台或廊道将几个住宅单元入口联系起来,廊道形成了交往与交通的空间,下部则可以用作储藏、自行车停放、值班、居民交往及服务用房或商店。廊道使建筑得到一个内外交接的过渡区域,建筑的实体感被削弱,空间显示出整体独立性和多义性,使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深居心理层面上保持着传统与环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形成超越物质的精神意象,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3)底层架空:底层架空是居作区规划的常用方式。尤其在亚热带地区采用底层架空有利于空气对流,对通风更有利。底层架空也是一种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间可以做多种用途,如停车场、居民的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环境景观,加深圳的梅林一村社区,底层架空的中间成了一个多用途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底层架空也可以将住宅设计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作—体化设计,起到联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如深圳的万科城市花因。(4)院落空间:现代意义上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模糊性的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间相对于城市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相对于组团内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使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还是临时停本的地方。院落空间同时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们透过窗外,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但空间并不是闭合,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空间是建筑的延伸,或作为前景,或作为衬托、或作为视觉焦点,每一个这样的限定开放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仅它更是相邻的空间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模糊性空间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这就是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缺乏有效的围合是许多不尽人意的空间或地段的关键所在。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不矛盾。模糊性空间属于一种界定的开放空间,透空的梁、柱形成的是一种弱性的边界,从而使空间具有了流动性,它所创造的一种更丰富的、更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是与含混复杂的生活相对应的。
7.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七
1 农户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的相关要素
主要分为三方面要素:第一, 建筑要素, 在设计理念上, 要保留传统的建筑形式, 并且将现代设计融入其中。在建筑材料上, 要实现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的充分结合;在功能上, 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 符合现代的审美要求。第二, 植物要素, 植物是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 其不仅能够体现当地的文明发展, 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 起到良好的生态效果。第三, 道路要素, 道路是景观设计的框架, 具有划分空间以及满足交通的作用。在道路设计中, 在满足农户对交通需要的同时, 还要注意将审美与当地特点融入其中, 提高道路的艺术美感。
2 农户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的新颖性
2.1 将现代与传统充分融合
当前, 农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自然空间与环境, 在现代建设中, 居住空间设计要体现现代与传统的充分融合。首先, 要注重人为规划与设计来保证居住空间的文脉和质量传承, 积极吸取传统的空间景观设计理念, 实现农户对家庭的伦理价值和归属感。其次, 要充分融合现代的新结构、新技术、新空间以及新功能, 进而满足农户的多方面需求。在物质方面, 居住空间要具有传统的储存空间、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在精神方面, 要满足农户的认同感、归属感, 将现代与传统充分融合, 赋予居住空间新的文化内涵。
2.2 文化与物质充分融合
文化景观体现了当地人们对于自然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也折射了当地人们的发展历程。因此, 可以将居住空间的设计标准作为文化景观进行分类, 根据可视性原则, 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真实存在的, 而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无形文化。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 要在居住空间以及建筑形式方面融入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地方文化, 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风俗和文化特点, 创造和谐文明的居住空间。
2.3 将新兴公共空间与传统公共空间充分融合
公共空间是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环节, 传统公共空间包括:庙会、戏台以及在民间祭祀和传统节日满足人们社交需求的场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村建设更加重视农民的生活与精神双重需求, 因此兴建了一些新型的公共空间, 例如文化社区、医疗室等。在建设居住空间的过程中, 一定要改造当地的传统公共空间, 积极营建新兴公共空间, 实现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
3 农户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的相关建议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阵地, 同时也是实现生态、艺术以及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因此, 在农户居住空间景观设计中, 政府一定要给予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 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佳大化, 推动农村建设的稳定发展。政府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功能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改善农村的居住以及道路条件, 进一步完善娱乐文化设施, 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 在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方面实现发展与平衡。
3.2 加强景观设计宣传
社会的良性发展与运转是个人舒适的基础, 只有社会大环境正常运转, 居民才可能收获更好的居住环境。农户是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 新农村规划与建设需要村民的参与和认同。因此, 一定要加强景观建设在农户中的宣传, 提高农户的可持续与生态景观设计意识, 并且邀请村民参与中景观设计的运转与规划中。
3.3 强调空间共享性
景观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创新, 还要尊重服务对象, 满足广大农户的切实需求, 设计在遵照景观原则的同时, 还要经济适用, 将实际应用与设计方案充分结合。在设计中, 要强调空间的共享性, 利用当前的一切资源合理规划, 强调美感、安全感以及舒适感充分结合, 利用环境丰富空间层次, 创造祥和、朴素以及温馨的居住环境。
4 结语
新时期下,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 党和政府都给与了充分重视, 遵照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生产发展的要求, 加强农村的文化、政治以及经济建设。而改善农户的居住环境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王芳.论新农村建设农户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的新颖性[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02:138-141.
8.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八
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①要以能够满足北京现代不同群体的居民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前提,要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原则。现在北京很多居住区的户外空间设计,表面上给人富丽堂皇的视觉感觉,但是实际上许多设计划分的空间不符合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反而可能还会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惑。②要针对北京市民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城市现状进行设计,如何在绚丽缤纷互联网虚拟世界与喧闹浮躁的现代北京社会中,让北京市居民从内心中发起在居住区的户外交往活动,是现在北京市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最迫切的需求。
参考文献
9.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九
——以荔湾区大岗元小区为例
【摘 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心理;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
近年来,景观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景观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荔湾区大岗元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
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
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
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界限范围内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交距离(1.20~3.60m)和公共距离(3.6m以上)。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域应是两两相交,但又不相互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天地。所以,功能泾渭分明的环境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均质环境。大岗元小区现状分析
2.1 小区概况
大岗元小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西湾路。临近地铁五号线且公交线路繁多,交通十分便捷。区内绿树成荫,环境安静。
小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要住房类型,并有平房穿插散布其中。周边布有很多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因此学区房为该小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区内还配套有肉菜市场、食肆、士多、发廊、社区活动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居民日常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了便利。
2.2 小区游憩者及其活动特征
2.2.1 小区游憩者
通过对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游憩者调查分析,发现85%是本小区的居民,10%是来访者,5%是小区内部某些士多、发廊等的外来顾客。由此可见,小区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本小区居民服务。
观察发现在小区休闲空间停留的人群中40%是老年人,30%是儿童, 20%是中年人,10%是青年。由此可见,儿童与老年人是使用此公共休闲空间的主要人群,因此下面重点对儿童与老年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
2.2.2 活动特征
户外活动分三种类型: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必要性活动指居民都要参与的日常生活事务的所有活动。自发性活动指居民自愿参与的散步、晒太阳等活动。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包括儿童游戏、互相交谈及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被动式接触, 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本小区的公共休闲空间提供给居民的行为活动空间较之城市大型户外公共空间更具有尺度小、亲和力强、舒适性好的特点。通过询问调查,发现35%的人来公共休闲空间的目的是散步,30%的人来喝茶与打扑克牌,25%的人是休息与聊天,10%的人是来做运动。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本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评析
3.1 公共空间景点布局 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同一景点的环境感知有很大不同。这正证实了文中叙述的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感知理论、领域性特征等五条相关理论。下面以康乐健身区、榕树头和绿化小庭院三处景点为例详细评析。3.1.1 康乐健身区
由于老年人和儿童对空间感知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行为也不同。观察发现老年人大都喜欢坐在边缘的石板凳上,观看周围的活动或相互间聆听交谈。而中部的康乐建身设施则成为儿童攀爬娱乐的领域。虽然老年人与儿童对环境的喜好各不相同,但两者的活动之间又有明显的联系与交叉。很多老年人为看护儿童,经常放弃边缘的座椅,站在健身设施旁观看孩子们玩耍,而儿童则常常攀上爬下以展示自己的本领。
3.1.2 榕树头
榕树头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聚集交流的场所,位于步行道交汇点。只要天气晴朗,该处的人流量就十分大。榕树下座椅摆放的距离基本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的社交距离,人们可以一边喝茶抽烟打牌,一边聊天闲谈。这种社交距离很好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榕树头仿佛成了成年人的专属领域,由于缺乏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儿童从不会自发性地在此停留(除非被坐在那里的亲人们叫住),往往作为通过的路径快速跑开。
3.1.3 绿化小庭院
绿化小庭院是整个小区公共休闲空间中最为理想的休息场所。院中小径设计成流畅的曲线, 以引导空间的序列变化。院内还利用植物来创造小尺度空间,以增强安全感。该庭院在建筑创造的灰空间下,既使人们的私密性需求得到满足,又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多样的行为活动。院内的居民或独处、或亲密、或拉琴唱小曲、或聚集围观,不同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
紧邻绿化小庭院有一块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白天场地上空无一人,人们选择在边缘的花架下停留和休息;但到了晚上,这块场地便成了老年人们跳舞的露天舞池,有时还会有些中年人在踢毽子。可见,同一块场地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不同的功能和领域性特征。
3.2 小区道路设计 3.2.1 道路的安全性
为了有效保证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小区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并结合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及绿化、铺地划分空间, 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老人活动场地。这样的做法显得更富活力。
3.2.2 道路的舒适性
出于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推儿童车的父母等的考虑,小区道路设计为坡度变化不大的坡道或步行道,并相应设有无障碍通道。步道的铺装为防滑,防目眩的材质,且利用铺装的变化来显示高程的变化。另外小区内还有一些富有趣味的道路,如镶嵌于草地上的条形花岗岩踏步、用鹅卵石拼成不同图案的小径等,这些都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交流活动空间。
3.3 植物配置 3.3.1 大型乔木
小区内高大乔木丰富,多以构树、大叶樟、小叶榕等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搭配栽植。夏季浓密的枝叶为游憩者提供广阔的树荫,冬季树叶掉落便于阳光洒入场地,给游憩者提供一处晒太阳的佳所。这种季相变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以及对于私密性、领域感的需求,在视觉、触觉上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感知。3.3.2 小乔木与灌木
在小区中各景点与道路旁点植紫薇、鸡蛋花、桂花等观花观叶的小乔木与灌木,有效地增加了视觉以外的嗅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过程。
3.3.3 草本与地被
小区中设有一片小草坪。儿童常常在草坪上追逐、翻滚,对草地与泥土的柔软与芬芳的感知丰富了儿童对于公共绿地的体验,青少年及中年人也因这样的感知会坐在草地上读书看报或打牌聊天。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
(1)综合考虑居民在游憩时的多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各种感知的交替作用和交互作用。(2)小区内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半私密空间等多层次空间领域的考虑与设计。(3)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专属性活动空间,又必须考虑相互交叉活动场所的设计与营建。(4)小区内休息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置需要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相应的距离要求,以促进人们特定活动的发展。结束语
通过对大岗元小区的调研与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初步解析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普遍应用价值,同时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从而对今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作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0.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十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饱含了我国古典对建筑室内布置的审美倾向, 由中国文化中以“礼”为代表的人文思想, 建立了中国以和谐为目的的伦理秩序, 进而形成的中国特有的空间观和空间美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中国特有文化和由其产生的“国风”美学观受到来自各方领域和文化的影响, 使得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思潮逐渐弱化。
1.1 偏离中国传统的设计价值观
历史原因导致中国传统设计遭受到创伤。清末列强侵入中国, 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原本中国传统式独特的方形大宅院、四合院以及室内设计和布置都被列强所带来的“西方文化”所撞击, 面对列强的强大, 国外的商品、思想和建筑风格都逐渐融入当时人们的心里, 人们推崇西方文化, 夸张的追求一切“西式化”, 这种“崇洋媚外”的心理也导致传统室内建筑思想的瓦解, 中国审美已经被西方文化所征服, 人们一心向西式风格看齐, 这就导致了传统建筑审美观无以为继, 一脉相承的室内设计也走到崩塌边缘, 严重偏离中国传统室内建筑设计的价值观开始出现。
1.2 盲目多样化, 缺少本土特色和设计个性
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 国人接受到来自世界各方的建筑风格观念, 室内设计风格多不胜数, 却没有本土特色的局面出现, 中国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不知何去何从。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审美, 所以单纯的靠机械堆砌, 室内设计的缺少本土化风格和个性就意味着传统文化和设计理念的不足, 无法真正融入国人的思想观念。
2“国风印象”的设计要求与内涵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化大国, 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值得考究的设计艺术, 这些设计风格内容题材丰富, 构成要素多样, 富有鲜明的“中国风”特色和传统设计风格。
2.1 受儒家思想影响, 讲究自然共生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影响着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美学思想使得在室内设计中通常运用左右对称的设计方式, 体现传统儒家相互转化, 相互统一的形式美, 这种形式表现为空间上内部与外部的对立统一, 色彩上以黑灰系列为主的黑与白的对立和菜色系列中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立, 形态上表现为简单和复杂的对立, 这些对立统一的儒家美学思想让传统的室内设计形式寓意更加丰富。
首先, 传统建筑设计的“天圆地方”思想, 突出表现了“圆”和“方”的对立统一, 这种圆与方的设计理念被普遍运用到室内设计理念中;其次, 内部与外部的对立统一也对传统设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室内与室内环境的造型技法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 达到内外统一的境界;再次, 传统建筑室内设计讲究明与暗、黑与白、简单与复杂、动与静的结合, 这种阴阳两极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不同的灯光设计, 制造不同的光影效果, 以此体现丰富的空间内涵和艺术效果, 除此而外, 色彩的对立, 黑与白、朱红与翡翠绿, 都能恰到好处的运用色彩的对立统一制造美轮美奂的色彩空间, 体现传统“国风印象”的美学结构。
2.2 受道家思想影响, 讲究人与自然和谐
道家思想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 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为虚实相生, 顺其自然。道家思想美学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 所以在室内设计中常常运用传统意象和传统元素表达意境。建筑因人而生, 无论是在空间闭合还是阳光、空气都要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尊崇“五方正色”, 根据我国传统“五行”而来的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在室内建筑设计中被大量采用, 这些色彩都有其独特的内涵, 把观念融入色彩中, 形成别具风格的中国传统色彩构成, 这些色彩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倾向。
3 现代室内设计中对“国风印象”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些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室内设计风格的演变, 与室内设计风格相融合。面对时代的发展, 新科技新建筑材料的日益更新以及外来文化的涌入, 现代室内设计可谓花样繁多, 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室内设计风格, 传统“中国风”的设计理念已被人抛诸脑后, 这些赋予民族性和文化观的设计元素与理念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 传统审美建筑设计失去其再造价值和意义。
3.1 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
设计源于文化。任何一个富有艺术感的室内设计方案都必须蕴含丰富的文化气息, 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源泉, 文化可以体现当地文化的风貌、地域风情和民俗习惯, 室内设计师无一不利用文化作设计灵感。中国文化中以“礼”为代表的人文思想, 建立了中国以和谐为目的的伦理秩序, 进而形成的中国特有的空间观和空间美感。第一个特点是均衡、对称的空间秩序;第二个特点是功能配置的井然有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即使在日益发展的今天, 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但也应该择其优点而利用之, 现代室内设计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也需要利用现代设计者的独特审美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改善, 并把传统文化回归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来。
3.2 运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方式, 在现代风格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
只有对传统文化的本质加以挖掘, 才能提取其精髓融入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之中。传统元素中的纹样图案、造型色彩都是现代室内设计中可运用的元素, 传统设计的韵味在室内设计中也运用的越来越广泛, 因此, 在现代建筑风格中, 融入包罗万象的中国文化符号是非常有生命力和前景的设计思路, 这不仅能让传统文化重新再现在现代建筑中, 还能增加建筑本身的古典韵味。
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绘画、刺绣、书法、屏风、剪纸、陶瓷、雕塑、古琴、文房四宝等都蕴含了古色古香的传统意味, 这些元素都能强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 把这些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审美加工简化、变形、糅合、提炼而形成全新的文化符号运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满足本土化风格的一大良方。突破传统纷繁复杂的古典元素, 简化变形而来的现代设计感不仅拥有文化底蕴, 还能增强时代感, 营造中式建筑室内设计风格。
随着人们对设计标准和设计内涵要求的提高, 室内设计领域传统的照搬照抄的套用模式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对室内设计的期盼与需求, 室内设计更需要以全新的风格模式实现本土化、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现代室内设计应该秉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更加借鉴传统“中国风”的几何图形、山水建筑和吉祥纹样图形来增加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象, 从而使室内设计以正确的审美观来确立现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使现代室内设计在设计风格上更加多样化, 促进其飞跃发展。
4 结语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身心越来越感到疲惫, 这就需要把室内设计回归自然, 通过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室内设计, 从而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营造意境, 归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切合点, 让人们从内心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让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从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环境氛围和精神意境方面改善现代人的居住质量。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一体化导致东西方思想、地域之间的审美差异越来越小, 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风”思潮受到来自各方领域和文化的影响, 使得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思潮逐渐弱化, 由“人本精神”以礼为代表的人文思想进而形成的中国特有的空间观和空间美感逐步被人们忽视。本文通过对中国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分析了目前室内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营造意境, 归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切合点, 更加推崇“中国印象”的设计理念, 让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关键词:“国风印象”,室内设计,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黄静,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符号[J];山西建筑;2007年05期.
[2]李元清, 现代设计中的吉祥图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年04期.
[3]罗燕,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叶青, 中国传统装饰要素的文化分析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张爱莉, 室内空间意境创造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11.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04-02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传统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完善。创新思维开发以及创新思维的引导、培养,是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质量的关键要素,所以可以从创新课堂设计等角度对教育模式进行调整。目前国内“居住空间设计”设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下文将对其进行阐述。当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设计现状
居住空间不同于其余空间形式,私密性比较强,饱含了居住人的特点以及居住人的特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房屋的要求也有了明显提升,所以“居住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布局要求,还要尽量满足住户个性需求,打造最理想的生活环境。“居住空间设计”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想要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可以将室内设计作为基础课程来看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一些基础的室内设计工作模式,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提升方案设计质量的工作方式,打破原有方案设计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设计要素,通过提升基本设计方法等形式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掌握室内装饰材料以及室内施工图纸绘制工作方式,提升室内设计知识点方案设计应用质量。从该情况来看,课堂不仅要包含理论上的教学内容,还要传授一些实践内容。通过方案设计的形式给出户型图,让学生们自主布置房屋空间。如果通过该方式来打造概念性空间,可以让学生更加大胆地去进行一些思维发散,而且设计的个性也逐渐凸显,可以将设计方案反馈到教师处,提升设计方案可行性。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打破传统空间布局以及传统家具摆放位置,彰显自己的个性,但是这种突破需要以可实现为基础,才能保证“突破”具有实际意义。“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课程设置当中的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都是安排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的,通过分断集中教学的模式来传授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弊端比较明显,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没有时间给学生解答问题,都会导致学生似懂非懂,长时间不能解决相关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之后一段时间的实践环节中,虽然理论知识学习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理论和实践却很难结合到一起。所以可以将实践教学工作模式融入理论教学当中,让教师自由化渡支配时间,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吸收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比较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并且这部分学生在面对项目的时候,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居住空间设计”知识点日后的应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动手能力是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根据不同规格空间,对空间进行重组,获得更加符合当前发展状况的新空间,利用这些形式来体验设计过程中空间布置的重要性。在该过程中,学生对资料的认识都是比较少的,也缺少工艺制作工作技能,知识让作品有表象,但是缺少灵感。
“居住空间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要从实践性的层面来进行优化。将项目作为依托,结合理论知识点,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面对项目工程的时候,要将问题作为主要的课堂授课先导来看待,不断地引入一些全新的设计任务,让学生跟着设计任务的内容去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教授知识点的模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形式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勾起学生在该方面的求知欲望以及对位置知识点的探索欲望,提升学生事件设计能力。不能将设计方案集中在形式功能上,还要让学生可以拿出较为完整的方案,才能保证后期“居住空间设计”教学的正常开展。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需要从事“居住空间设计”教学的教职员工在日后不断探索。将反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中
反转课堂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经过多年来的不断使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升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章节或者不同的教学项目内容来录制一些视频,将反转课堂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因为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专业特点比较明显,所以经常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条件的约束,所以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必须要加以完善,才能保证“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首先可以从云平台以及云网络建设的层面上出发,为课堂教学提供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的教学环节来学习。其次,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录制,并将录制的资料录入云平台中,实现课堂教学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定期在线教授课程,教师和学生通过在线互动的形式来学习知识,让学习课堂无处不在。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批阅一些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批改,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困惑或者是自己的看法。从整体上来看,要根据课堂教学要求来安排课程,尽量减少负面条件的约束,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质量。
结语
12.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思考论文 篇十二
园林的景观效果好坏取决于空间布局恰当与否,看重景观之间的重组、配合与协调。
4.1.1连续的空间序列园林的空间序列可以归纳为:开始部分-引导部分-高潮部分-尾声部分,靠合理组织游览路线形成。同时,园林的布置和构造也会随游览路线的组织而更迭。随着园林规模由小到大,其观赏路线必然由简单到复杂。
4.1.2巧妙的空间变换空间变换的方法很多,可通过换用不同材料的铺装或改变铺装样式来表现空间的分割,达到在心理上提示游人已进入另一个空间,含蓄而富有艺术性,同时丰富了景观效果。
4.1.3看与被看的关系两词仅顺序颠倒,而含义却完然不同。被欣赏的事物即可称景观,而欣赏的动作就是观景。景点与景点间要有良好的过渡空间,空间通透性要好,不能只是营造一个个封闭的空间而无良好视角观赏。
4.2构景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充分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营造出藏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其精髓还是在于巧妙地分隔与组合园林空间。
4.2.1借景在造景时,根据取景的需要将视线所及范围的美景引入园内,使在园内可赏园外之景,以丰富景致。借景时可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因地而借等。此外,声景也可借入园中。由此可见,借景能丰富园林可观之景,扩大园林有限的空间,达到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艺术效果。
4.2.2隔景与障景这两种造景手法造就了中国园林藏而不露、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通过在景物与观赏者间设置实体或虚幻屏障来实现。障景,常放于大门口,欲进园须绕之而见园景,这便先增强了人们的好奇心。而障景自身也具美感,人们被障景吸引的同时也会幻想园内有何美景,更加剧了神秘感;隔景,分实隔与虚隔,可以将园林空间进行有效划分,建筑实体多为实隔,水池或湖面则多为虚隔。
4.2.3漏景与框景漏景常指通过漏窗、隔扇、栅栏等虚隔之物来赏景的造景手法,采用若隐若现的形式引起游人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因而漏景体现的是朦胧隐约之美;框景则通过布置类似画框样式的景观结构,使观赏者可从某角度透过画框来赏景,在欣赏实景图画时产生奇妙感。除以上几种方式外,还有影景、色景等数十种构景手法。
4.3叠石理水
4.3.1山水关系园林中山水相依相存,密不可分,山与水的布局形成不同风格类型的园林景观。有些偏重水的成型,有些偏重山的塑造,而有山无水、有水无山的园林形式均不可取,即“山水相得,优于全山全水”。
4.3.2叠山“山无定形,而有定理”。叠石成景,须要使成景之型与山的自然之形相近,即要模拟自然界的真山形,使假山具真山意味。成景类型有峰、岭、洞、悬崖、峭壁等。最后则要注意宾主分明、层次深远、呼应顾盼、起伏曲折、疏密虚实、轻重四凸。
4.3.3理水理水主要分为自然式水景和规整式水景的处理。在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水具有组织游览、丰富空间、增添景观效果的作用。(1)游览导向功能,各景点把不同的形状、大小的水体连接起来形成统一整体,游人就可沿着水系流动方向进行游览;(2)水体还能使景观更富于变幻,采用分景、隔景手法分隔水体,形成许多大小各异的水面空间,增加空间层次感,使整个园林因多个水面的存在而更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感,增添审美意趣。(3)水体还能改善局部小环境,增加湿度,调节气温,所以夏天天气炎热时滨水空间更加舒适。
4.4花木配置
新中式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不同于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也有所差别。首先,整体风格上新中式园林中使用的植物有明快的空间感,与古典园林有明显差异;其次,植物层次结构上新中式园林抛弃古典园林复杂的植物层次结构,选择自然式植物或者修剪整齐的规则式植物造型划分空间,通常是乔、灌、草、地被结合的配置形式;在植物选择上,西方园林通常较重视植物的颜色搭配和造型修剪,而新中式园林主要以自然式植物为主,点缀修剪形植物;而植物色彩以国槐绿为主,再配以其他花色,总体上传承了较浓厚的古典氛围。
5结语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作为景观设计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是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望本文能为传统园林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郭岚.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李斌.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文化的回归[J].艺术教育,2010,(11):158.
13.新中式精品酒店装修设计方案 篇十三
新中式精品酒店在装修设计时为使顾客感到最佳舒适感,在材料方面注重环保型及应用型材料,强调生态适应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体现现代酒店的需求,注重其实用性。
当人们步入酒店会首先被统一的装饰主题,和一气呵成的笔触所吸引,一个酒店第一印象直接与大堂的装饰效果紧密关联。仟和精品酒店大堂通过直观的呈现,细节处旁敲侧击的渲染,通过灯光的烘托,将装饰主题与立意的展现诉诸装饰的笔触与科技的融入。http://
酒店过道将禅意和简约、古韵和时尚融合一体,使该酒店凝结为集现代中式风格百家的大成之作,并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姿态。http://
丰富的酒店客房空间装饰,通过巧妙地构思,将更多具有现代艺术质感的装饰融合中式酒店设计空间中来构筑酒店设计的无尚品味,提升酒店所表现的艺术境界。http://
http://
【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思考论文07-21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进展11-22
环境心理学居住空间09-12
新中式婚礼主持词串词11-03
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10-16
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01-06
居住区景观考察报告09-10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08-08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中09-28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