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句的特点是什么(精选13篇)
1.反问句的特点是什么 篇一
【观察】俄军中校反问:“什么是实战化训练?”
俄军中校反问:“什么是实战化训练?”
茫茫科尔沁,八百里瀚海。这片美丽的土地,俄罗斯军队并不陌生。1945年,苏联红军装甲部队从这里长驱直入,围歼日寇。2009年7月,俄军再次出现在这里,与中国陆空精锐部队举行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作为中方战区新闻官,我全过程参加演习。透过硝烟,近距离观察、交流、对比、分析俄军军事训练,感觉思维理念之差,体会行为习惯之别,学习教育训练之长,感触颇多。作为传统的军事强国,俄军军事训练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战备观念强,警惕性极高。7月11日14时,参加演习的俄陆军部队第一列车梯队抵达吉林洮南黑水火车站。俄军官兵走下专列前往停放大巴车的停车场,一路小跑;下车进野营村,也是跑步疾行。曾多次与俄军交流的翻译告诉我,俄军战备意识非常强,的的确确时刻准备打仗。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一次晚饭后散步,路过俄军军火仓库,翻译拉着我有些紧张地说:“离他们远点儿!他们的枪可不是吃素的。”翻译说,俄军站岗执勤时警惕性极高,子弹上膛,对靠近保卫目标的人,哪怕是一只小动物,只要他们感觉到威胁,根本不会发出任何警告,立即射杀,毫不犹豫。重“训”轻“看”,不玩花架子。演习之前,中俄双方现地勘察,俄方先遣组提出在目标区设立若干个靶位。我方通过观察发现,靶标密度过大,设置比较困难,提出:“参观台离这里很远,根本看不到,轻武器可以不打实弹。”俄远东军区战斗训练局副局长谢里斯尼奥夫上校未加思索地说:“不管参观台能不能看到,我们都要打实弹,不然部队干什么来了?”在俄军看来,虽然这不是检验性演习,但锻炼部队的初衷不能变,该训的内容必须训,该坚持的标准必须坚持,部队的重点必须放在“练”而不是“看”上。后来我也注意到,俄军擦拭保养装备时,对决定战、技术性能的关键零部件一个不落,保养得极为细致彻底,但对装备外表的清洁、美观不是很关注,不像我军要求的“外表锃亮,铁要见光”。而且,在野营村,俄方对花草是否整齐、道路是否干净毫不在意。
扎实按实战要求来。一次与俄军交流,中方参演官兵谈起我军的实战化训练。俄军炮兵部队一名中校军官很是惊讶:“什么是实战化训练?我需要想一想,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略加思索后,他接着回答:“我们也强调训练要符合实战,但没有专门组织这样的训练。对于部队来说,我认为只要严格按照条令和教令去落实,应该就是实战化训练。我听出他的言外之意:实战化训练?难道还有非实战化训练吗?“战训一致,成于平时”,俄军注重点滴养成,所以不存在专门的实战化训练。我观察到,无论是合练还是正式演习,俄军首长人人面前一张通信代码表,始终使用密语向部队下达命令。对此,俄远东军区战斗训练局局长格列宁少将的一席话堪称经典:“我们战斗训练局的工作,就是为作战而准备,为战斗而训练。”没有提“实战化训练”的口号,但俄军的所有程序严格按照实战要求进行。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俄军从现地勘察到指挥所设置,全部按照实战步骤进行,指挥所内所有指挥员带齐指挥装具,一丝不苟。真正像打仗。实兵演习中,俄军陆空协同,直升机在坦克攻击群上方携弹飞行,协同攻击同一目标,看似训练安全隐患大,实际上是完全按打仗的要求来。7月19日,俄方参加第一次合练。中午12点,中方记者请求采访俄方官兵,我向俄方新闻官提出,被他拒绝了:“我们正在组织训练。”难道俄军中午不吃饭?原来,俄方官兵早上出发时,就带上了食物和水,整天在野外训练。好不容易,我争取到一次“近距离”观看俄军演练的机会。俄军坦克乘员明明知道我近在咫尺,却驾驶坦克旋风般呼啸而过,一辆、两辆、三辆……所有坦克毫不减速,履带卷起滚滚黄尘,让我身陷铁流漩涡!战斗打响,俄军表现更加令人惊叹——俄军空降分队从“伊尔—76”运输机空降时,飞机打开3个舱门,一个在尾部,另外两个是前部的舱门,3路同时空投伞兵。如此密集的伞降,伞兵极易在空中发生碰撞,或者空降伞纠缠在一起,危险系数很高。但是,俄军追求的是能够保证空降兵快速而且集中到达地面,立即投入攻击。俄军直升机实弹射击,每次都是超低空进入、超低空射击、超低空退出,这种突击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直升机在一树之高发起攻击、快速隐蔽接敌的优势。言及这些,俄陆军总司令新闻事务助理科洛什科夫引用了一句俄军“流行语”:“训练不容易,战斗很容易。”其实,中国军队也有相似的理念:“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相同的训练理念,让俄罗斯军人对中国军人也充满敬意。看到我军特战队员搭乘直升机,冒着铁翼飞旋的狂飙,从300米低空伞降,俄军伞兵纷纷翘指赞叹。训既战,不摆练。俄军始终把训练效益放在首位,真正着眼陌生地形陌生环境练兵,特别重视沙盘推演和战术计算。因为有了精准的推演和计算,俄军第一次现地演练,在不熟悉地区地形、道路和目标设置的情况下,部队行动迅速坚决,兵种协同准确到位,战斗队形清晰规范,战术思想体现明显,全然不像在生疏地形的首次合练。合练后,第二天就进入“战斗”,没有任何摆练。指挥通联高效准确,单兵战术运用娴熟,陆空联合配合默契,让人耳目一新。训练方法灵活。对比中俄双方的训练,中方的体能训练量大,但训练方式很制式,相对来说,俄军的训练方法更灵活,在制式训练的同时,大量增加球类比赛等作为体能训练的辅助。重要的是,从不苛求着装上的统一规范,注重物质激励。通过交流,我了解到,俄军军事训练比较注重发挥正反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我问俄军官兵训练成绩好有什么奖励时,几个战士抢着说:“可以拿奖金,成绩越好奖金越高”,“服役12年以上就能获得一套住房”,等等。而如果训练成绩差,则要扣除奖金和部分工资,最多可以扣除基本工资的50%。
注重仪表,维护形象。那天在中方陆航部队采访时,我们提出要采访在同一机场停靠的俄军直升机团团长,过了一会,一辆俄军越野车从身边驶过,车上的翻译对我们说:“团长要回到驻地一趟,一是要请示上级,二是要换一身衣服。”原来,团长认为,训练是训练的服装,接受媒体采访则需要换一套正规的套装。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此次采访未能实现,但通过这件小事,我感到,俄方对军容仪表的极度重视。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俄军无论军官和士兵,皮鞋都擦得特别亮,几乎能照出人影来。训练是训练,休闲是休闲。一天下午,在野营村,我看到一名俄军军官正光着膀子在“豪爽”地散步,这身休闲的装束引起了我的注意。通过翻译,得知他是副旅长。他介绍,在操课和执行任务时,他们的管理非常严格,行为举止、军容仪表都有着明确规定,但到了休息时间,就会比较松散和自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当然,这种“散漫”是相对的,一旦进入训练,他们就像换了一个人,变得十分专注和投入。我注意到,上至将军下至士兵,人人套上重达8公斤的防弹背心,脚蹬战靴,洮南的太阳很毒,可天气再热,温度再高,也没有一个人摘下。主要看气质!重要的事说一遍!我和俄军官在一起
2.反问句的特点是什么 篇二
含有问号(?)的句子包括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大家要区分清楚,以免混淆。
(1)疑问句是指提出问题的句子,也可以说是心里有疑而发问的句子。
如:1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假如没有灰尘》)2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再见了,亲人》)3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
(2)设问句是指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的句子。
如: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白杨》)2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记金华的双龙洞》)3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詹天佑》)
(3)反问句是指明知故问(心里清楚而反过来发问)的句子。
如:1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难忘的一课》)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将相和》)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再见了,亲人》)
二、重点谈谈“反问句”
【反问句的类型】
(1)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所谓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是指反问句中含有肯定词(会、能、是等)的句子,它表示否定的意思。
如:1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祖父的园子》)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不会追得上”。2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梅花魂》)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不是玷污得的”或“是玷污不得的”。3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再见了,亲人》)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不能忘怀”。
(2)否定形式的反问句。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是指反问句中含有否定词(不会、不能、不是等)的句子,它表示肯定的意思。
如:1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青山处处埋忠骨》)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父母·也悲痛”。3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晏子使楚》)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水土不同”。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4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实战:
(1)将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我们从上面已经知道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所以它改成的陈述句是否定句。
1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再见了,亲人》)方法:首先将反问语气词(怎么)去掉,接着把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最后把问号改为句号。改后的陈述句是: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否定句)2反问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梅花魂》)改后的陈述句是:1)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不·是玷污得的。”(否定句)2)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否定句)3反问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猫》)改后的陈述句是: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双重否定句)
(2)将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我们从上面也已经知道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所以它改成的陈述句是肯定句。
1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再见了,亲人》)方法:首先把反问语气词(难道)去掉,其次将否定词(还不足以)改为肯定词(已足以),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改后的陈述句是: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已·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肯定句)2反问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改后的陈述句是:你想,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肯定句)3反问句: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改后的陈述句是:对呀,我·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肯定句)……
【方法提炼】
1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否定句)2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肯定句)
3.立春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篇三
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白昼逐渐变长,气温回暖。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虽然春日渐暖,但因天气的变化仍然无常,防寒防冰还是必要的。
<<<返回目录
福州立春吃什么
1、春卷
“接春纳福”吃春饼喝春酒习俗。春饼在晋代就有记载那时叫春盘,又称五辛盘。到明清时期,春饼卷裹好菜蔬入油锅炸,再入食又称“春卷”。福州立春这天还有要“咬春”。“咬春”则是咬甘庶。由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取吉利的意思。
2、萝菔
萝菔即萝卜,萝卜营养丰富,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的说法。立春既是一年的开始,也是冬季的结束跨域,因此食用萝卜也便成了立春的一个习俗。
3、生菜
生菜营养含量丰富,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抗氧化物、维生素B1、B6、维生素E、维生素C,还有大量膳食纤维素和微量元素如镁、磷、钙及少量的铁、铜、锌。加强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可以常吃生菜。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作为一年开始标志,必须为自己的身体补充足够的营养,才能让您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健康长寿。
<<<返回目录
立春后天气还会冷吗
会冷。“立春”不是春。“立”是“将要”的意思,虽然不是,但是快了。常言道: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冷天气。“春寒”也是很冷的。因此,不要因为立春到了,就忽略了气温的变化。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
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
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立春节气,寒冷是属于将走未走的一种状态,虽然有着回暖的迹象,但是依旧是要注意自身的保暖,注意不要感染风寒。
4.法治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篇四
法治思维说到底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至今,于法治概念之认知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神、实体、形式等层面诸要件已经有基本共识存在。就中国当下而言,经过30多年砥砺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识也已基本具备。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维命题的前提。
5.什么是城市的灵魂? 篇五
现在西湖不是申报自然遗产而是申报文化景观类的世界遗产打的招牌就是东方文化湖。
上世纪80年代, 杭州只有一座省级博物馆, 而今各类博物馆已达65座, 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西湖博物馆、茶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胡庆余堂、林风眠故居, 还有那些零星散布的“可以看得见西湖”的小书店、小茶舍……西湖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从书本上搬到了无处不在的风景中。
文化生态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不可小觑。光怪陆离的声光电、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并不能让人与城市发生亲密的关系, 而一些看似破败的旧城区、看似散漫的小书店、一个角落的小剧场、略显落寞的名人故居, 更能牵引行者的脚步。就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样, 城市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有生命的。
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必不可少, 它是在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是城市文明的灵魂。保持城市的文化生态, 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追求多样性, 否则城市的灵魂也就失去了意义。
城市文化生态需要延续性, 这种延续性是城市充满生命力的标志。前些年上海整治苏州河, 保留了见证上海从“十里洋场”走向新生的建筑———邮电大楼、四行仓库、普陀区的棉纺织厂、旧时的圣约翰大学……你在外滩漫步, 其实就是在阅读上海的发展史。
6.惊蛰节气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篇六
1.气温回升
2.春雷乍动
3.雨水增多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南方大部分地区,亦可闻春雷初鸣。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惊蛰节气传统习俗
1.吃梨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2.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打小人
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香港、澳门一向有“打小人”的习俗。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
4.祭白虎化解是非
祭白虎化解是非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
惊蛰节气养生保健知识
按照传统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如果由于气候、情志、饮食等因素,造成某脏器生理机能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机体动态平衡,出现疾病。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惊蛰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机能正常,以适应惊蛰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随着惊蛰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不断增加,新陈代谢日渐旺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
7.晨昏线的特点是什么 篇七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晨昏线介绍
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8.什么是“好的数学” 篇八
一、“好的数学”不仅是“数学”, 更是“人学”
我们的数学教育, 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还要让学生感悟更重要的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同时, 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了解数学的内在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简言之, 我们的数学教育, 不仅是知识的训练, 还是智慧的累积, 更是生命的成长、人生价值与意义的体现。
人学是以人性 (人的本质) 、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 是以人性论为核心, 兼含人生观 (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论) 、人治论 (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 、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想体系。把数学不仅看作“数学”, 更当作“人学”, 是数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好的数学”是以人为核心的数学, 是真真正正的“人学”。
二、“好的数学”不只是教知识与方法, 还教思想
教学有三个层次:教知识, 教方法, 教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优秀品质在于, 她支撑着整座数学大厦,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应用广泛, 容易保留在人的长时间记忆之中。任何学科都要用到数学思想方法, 只不过应用的方式、程度有所差别而已。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统一体。“好的数学”首先要追问四个问题:第一, 教与学的内容是什么 (分别审思究竟、应该、能够教学什么) ;第二, 为什么要教与学这些内容;第三, 师生应该怎么做;第四, 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此基础上, 教师对文本进行还原性、探源性的深读与细读, 对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进行调研与分析, 便会明白一节课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 更应该感悟与提升哪些方法与思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认识客观世界的数量变化规律, 并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才是数学科学的真谛。
三、“好的数学”不仅关注昨天和今天, 更指向明天
数学总是挑战与危机并存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的知识总量在不断增加, 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 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学科又与数学密切相关, 特别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数学的应用范围更广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还要带有前瞻的目光。好的数学是运动着的, 她不会停留在过去, 也不会在今天原地踏步。
昨天, 意味着基点与重复;今天, 意味着起点与出发;明天则是希望与方向。昨天的“旧船票”难以登上明天的“新客船”, 没有未来的数学学习活动的确是非常可怕的。“好的数学”不会让学生做一个机械的、复制粘贴的搬运工, 而要让学生扬起奋进的风帆, 激发起思维探究的欲望, 走向充满不确定的、创造的未来。
四、“好的数学”不仅是记忆与模仿, 更是发展与创造
美国学者斯蒂恩在给郑毓信教授的信中, 曾诚恳地指出:“中国与美国学生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中国学生比较适应适用于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的‘算法’学习, 而美国学生则较善于解决那种开放性的、含糊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并需要更多创造性的非常规的问题。”
我们的基础教育给学生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勿庸置疑的, 记忆与模仿于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于此, 我们是不可视而不见的。但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躺在“扎实的双基”上而沾沾自喜, 则明显是短视与浅薄的。人才的竞争力在哪里?她的核心当然是创新能力, “好的数学"必然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 选择有发展、重创造的数学。我们既不崇洋媚外, 也不盲目排外;我们既不夜郎自大, 也不妄自菲薄。我们要于“传统”与“拿来”之间, 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好的数学教育。
五、“好的数学”不仅“好玩”, 而且“有用”
2002年8月, 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 9l岁高龄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 写下“数学好玩”四个大字。当然, 数学好玩是有不同的层次与境界的, 数学大师看到的好玩和小学生看到的好玩是截然不同的。
“好的数学”不仅是“好玩”的, 而且是“有用”的。———数学课程改革已将那些“繁、难、偏、旧”的“没用”的内容删去了, 让学生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正可谓“大哉数学之为用”。
每当我看到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踢了四五个小时足球的校队小队员, 就会忍不住问:“累不累?”“不累!”———小家伙们回答得异常干脆。
明明已精疲力竭, 却仍兴奋不已, 为什么呢?因为他喜欢, 因为他沉醉, 苦在其中, 更乐在其中, 不以为苦, 反以为乐, 化苦为乐, 再累也不觉得累了,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9.关于大寒节气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篇九
大寒节气特点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所以,应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大寒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大寒节气外出注意事项
1、防滑。雨雪天气造成路面湿滑,因此,应注意出行安全,防止意外跌倒。宁可踩在厚厚的积雪上也要避开浮冰和积水,不要因为湿滑就蹭着走反倒容易滑倒,跟滑冰是一个道理,尽量抬起脚,实在的踩下去,这样就减少了鞋底和地面的向前摩擦力,会大大降低摔倒的可能性。
2、防摔。建议平常骑电动车和自行车的人们,要选择步行或者公共交通出行。
3、防砸。另外由于部分地区降雪较大,树木存在被压倒的危险,行人应该尽量远离树木等高处建筑谨防因坍塌被砸伤。
4、防偷。由于大雪的出现公共交通压力骤增,我们就要格外警惕不法分子趁机作案,上车前应将提包拎在手中而不是挂在肩上,男士不要将手机和钱包放在腰间和裤兜,上车后还应时刻注意自己财务的安全,如遇故意拥挤的人则要格外小心,有情况时应高声喊叫乘务员或者司机并报警。
5、防撞。路面湿滑开车出行的朋友们千万要小心驾驶,一方面要保持车距及时踩刹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道路上的行人做好躲闪的准备,开车的朋友除了注意以上几点在遇到上坡路段时应保持车速换低档,如遇熄火应及时拉手刹。
6、防雾。天气的变化必然会受到影响的还有航班,选择外出飞行的朋友要及时了解机场航班的动态信息,并跟踪飞机可能起飞的时间以免误机或被迫滞留在机场,耽误您的行程,并时时关注航班情况,在等候的同时还应注意及时补充身体的能量。
10.真正的城市精神是什么? 篇十
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是大学生必读的经典,其中描述城市对年轻人的消极影响的著名段落常常出现在国内翻译教材中,“当一个18岁的女孩远离家门时,往往会有两种结局,或是碰到相助的人使她生活好起来,或是接触行行色色的道德观念,然后变得堕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不可能不受影响。或是变好,或是变坏。大城市具有自身种种诱人的花招,并不亚于那些教人学坏的男男女女,当然人比社会微小得多,也更富于人情味。那些最有修养的人能用激情让人上当,其力量是巨大的。闪耀的灯光和讨好挑情的追求目光一样也具有效应。纯洁自然的心灵一半都是由超人类的力量所达到的。喧闹的城市,沸腾的生活,鳞次栉比的楼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那受惊的感受。身边没有一个商量的人为她指点,又有什么谬误不能进入这毫无警惕的耳朵里呢?不知事情的真相,美丽就像音乐一样会使头脑简单的人放松警惕,无力抵抗,然后堕落。”
这样的城市论述不由得令人想起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说过的话:“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作为在农村出生和成长,后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笔者对城市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城市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从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书起就一直向往到更大的城市去,先后在古都洛阳、上海求学,后来在武汉工作,也曾因公前往过首尔、东京和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一方面享受城市生活的高效、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强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淡漠等往往让人怀念农村和小城镇的归属感和亲密感,留恋悠闲、自由的田园生活。
大城市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当今世界有数十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当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向往的机会之窗,是社交的天堂,是创造性的中心。最优秀的东西,无论是大学、建筑、产品、餐馆、广告公司都在城市里。人们来到城市往往是追求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它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上学、工作、创业、交友,或纯粹的冒险。与城市的遭遇哪怕几天也好,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甚至成为人生的转折点。
不管我们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在农村或小城镇,城市都是无法回避的存在,它因为促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去过不少地方,也渴望到世界著名的大都市游玩。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城市与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吗?城市有没有独特的精神呢?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清华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贝淡宁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艾维纳·德夏里特合著的《城市的精神》考察了世界著名的九个城市及其各自独特的精神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体现。这些城市都各有特点,最明显的体现在建筑、历史、产业构成、人口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既有如耶路撒冷、牛津等有高度专业性的城市,也有更加多元化的大都市巴黎、纽约等。
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重新发现城市的精神是哲学和社会学的重大任务,强调一个城市具有能够和愿意承受全球化压力的独特精神的重要性。全球化有积极的一面,即开放性和宽容性,但是它可能造成文化趋同的同质化倾向。他们提出了一个与爱国主义不同的新词“爱城主义”(civicism)。众所周知,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民族主义往往有很强的破坏性。与拥有军队的国家不同,城市在强调独特性或在与其他城市竞争时不至于发动战争。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将有助于激发认同感,有助于抑制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
对都市规划者、市议员或者感兴趣的公民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可能是如何找到城市的独特精神呢?作者认为,这取决于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资源。如果一个城市贫穷,人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那么,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贫困,让人民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不至于营养不良,而不是奢谈独特的城市精神。以煤炭为主的城市就难以倡导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观,西班牙萧条的工业城市比尔巴鄂因为漂亮的博物馆而逐渐成为艺术界的圣城。
两位作者都是研究政治哲学的教授,但他们的这本书不像常见的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采用对话体和自传体的风格,文笔轻松随意,读起来引人入胜。他们对这九个城市都非常熟悉,不仅进行了历史研究而且花时间实地考察了这些城市,时而悠闲地散步,时而与当地居民交谈。他们对城市精神的诠释不仅依靠追溯城市的历史,而且利用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以及个人的独特体验和眼光。对那些居住在大城市或者对这些城市很熟悉的读者来说,作者富于启发性的精彩描述想必会激发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这些城市的热情,说不定还能找到令人惊喜的意外发现。而对于暂时还没有机会去,渴望未来前往旅游的城市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为我们带来先睹这些世界名城的快感。
书中的有些细节也很有意思,如在纽约一章中,作者问为什么纽约公共场所看不到孩子?那是因为孩子根本无法在街上走路,满眼看到的都是步履匆匆的人腿。柏林是个宽容和开放的城市,众多建筑都是用玻璃建成的,象征着透明和开放,这与纳粹时代相反。书中还有阐释气候对城市的影响的具体事例。
中文读者或许对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城市非常感兴趣。本书的作者之一贝淡宁教授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北京、香港和新加坡等章节都有让中文读者感到亲切的内容。比如,他说亚洲城市应该从孔子那里汲取灵感,用儒家的道德礼仪而不是严酷的法律治国,追求和谐社会以及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想,香港就是这样的城市。除了在清华任教外,他还在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有记者请他比较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异同。他说中国的城市很不幸,1949年后的前30年采用苏联式的现代化,后30年采用美国式的现代化,而且保留了两者最糟糕的部分。北京作为毛泽东选定的首都,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北京人的民族主义观念也更强烈些。上海人则有强烈的都市自豪感,但有时候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人,有时候表现出崇拜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的倾向。他说在上海街头用中文向人问路,得到的却是英语回答,在北京就不可能这样。针对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倾向,他建议城市发扬自己的文化遗产,如孔子的故乡曲阜就可以利用独特的优势推广儒家文化。
不过,作者的有些观点也受到挑战。有人用31英尺高的孔子铜像在天安门广场竖立了几个月就被移走的事实质疑贝淡宁的北京将出现儒家统治的预测。再如,若说北京是政治权力中心,其他城市如华盛顿或堪培拉也是如此,北京作为权力中心不仅仅是城市的因素而且与共产主义国家体制有关。再比如,纽约当然是世界金融和媒体的中心,但这种抱负并不一定体现在纽约人的生活中,大部分纽约居民并非世界领袖而是老师、医生、郊区中产阶级、店员、退休者或卡车司机、家庭妇女等,他们有领导世界的抱负吗?未必如此。
我们相信读者并不会因为本书有引起争议的观点就否定它的价值。在国内很多城市因为热衷于评选“城市精神”而引起巨大争议和讨论的时刻,在有些城市准备斥资千亿建造仿古新城的时刻,在不少城市因为拆迁而引发各种人间惨剧的时刻,这本《城市的精神》或许有助于我们把“城市精神”的讨论引向深入,思考城市精神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正如知名网友宋石男所说,“真正的城市精神,一定是自治、自由与自我的。它不是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不再一致通过的价格听证会,有安全的校车,有不被强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完备的排水系统,有各种自治组织,这时,我们才好意思谈论城市精神。”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篇十一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六个: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12.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篇十二
答 ;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其特点是;
(1)教育内容生活化。家庭教育不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而是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自然
地进行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父母与子女间的特有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
更有力量,情感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引用,不单是子女易于接受,还能受到独有的 感染。
(3)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没用固定的模式,比较自由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子女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
教育目的有何重大意义
答;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其意义在于;
(1)教育目的即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由市教育工作的归属。一切教育工作是围绕这教育目的的这个中心进行的。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选择教育的方式,都要从教育目的的出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反之,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必然要以教育目的为标准进行衡量,看教育目的实现状况,所以,教育工作又是教育工归属。
13.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什么 篇十三
现在, 突显学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各地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 学校由教育活动的空间存在转向文化存在, 由教育决策的边缘走向教育决策的中心, 成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
在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中, 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也有很多让人遗憾的地方, 那么, 在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中, 我们又做了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文化不是附庸风雅, 而是深入到学校每一个成员血液里的精神
笔者曾经和一所学校几位老师闲聊, 当聊到这所学校的校训时, 老师们一脸的茫然, 最后教师自己解嘲说:“我们整天忙得团团转, 谁顾得上那个, 把书教好就行, 其他的是领导们的事。”而事实上, 那所学校的校训正高高地挂在教学楼的外墙上。
还有一次到一所文化氛围很浓的学校参观, 看见学校内几乎所有的墙上都挂着制作精美的名人名言, 于是课间, 在走廊上问了几个学生, 只有一个学生说曾经看过, 而另外的学生却对挂在教室里的四条名人名言, 一条也说不上来。
关于学校文化的理论性文章随意在网上搜索, 出现的词条成千上万, 但在现实中学校文化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它产生于学校自身, 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 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学校文化如果只表现在形式上, 也许很多学校都做得很好, 校园里每一堵墙都“说话”, 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等标语口号高高地挂在墙上……但学校文化的关键之处还要学校的全体成员的认同并维护, 而我们许多学校的领导想一夜之间就创造出学校文化。当然, 只要有钱, 形式上的校园文化确实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人耳目一新。但一所学校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许多学校遭到毁灭性地破坏, 但老校长登高一呼, 四方响应, 很短的时间一所学校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精神力量, 这才是一所学校真正的财富, 这才是真正的学校文化。
当然, 我们不反对在校园里有浓浓的文化氛围, 相反我们还要大力提倡, 但这些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我们在创造文化氛围的同时要让学校的文化精髓深入到每一个师生的血液里去。
学校文化不是为“看”的文化, 而是为“人”的文化
一天, 女儿放学回家晚了一会, 问其原因, 原来下午上级领导要来学校检查, 大厅里刚打扫完, 怕学生放学走脏了, 让学生从大厅侧面的狭小过道出来。无独有偶, 上级领导要来某中学视察, 早上学生把楼梯用水擦干净后, 学校专门派了一位教师守在那个楼梯口, 不准学生使用, 因为按照安排, 领导将从这个楼梯上楼到会议室听学校领导汇报……
笔者曾戏称某些学校的管理是“检查管理”, 并戏称将其推而广之, 这些学校的文化也就是“检查文化”了。
一次上网搜索“办学理念”, 大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都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诸如此类的话。“以人为本”更是挂在领导们的嘴边, 但我们有没有把这句话真正落实到学校的每项工作中去, 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人为本”或“以学生为本”这无疑是学校文化的价值核心, 但这不能仅仅体现在“办学理念”上, 而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也许那清洁漂亮的大厅, 干净的楼梯能博得领导的赞扬, 但留给学生的是什么?也许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是“灰尘”: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给自己的, 而是为了博得领导的一声赞扬, “权”的阴影也许在学生心目中挥之不去。实际上, 这也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官本位”思想的体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学校的管理, 不仅仅是为了学生, 更重要的是得到领导的肯定。因为决定他们的命运的不是学生而是领导, 以此来理解学校的“检查文化”也就不奇怪了。
重建我们的学校文化的一个关键是要把对学校说“是”或“不”的权力交给教师和学生。重建我们的评价制度, 让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工作真正拥有发言权, 特别是对管理者的考评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而要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 同时我们领导对学校的检查也要深入到教师中去, 深入到学生中去, 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
学校的管理应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学校领导要真正把师生当成服务的对象, 改革以上级检查为中心的定式, 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生态环境, 使学校成为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 使师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做人的尊严。
学校文化不是“他人”的文化, 而是师生“自己”的文化
到一所农村中学听课, 最后不仅被课的本身吸引, 而且被这所学校的一个现象吸引:在这所学校的各个地方都有一些学生自己的作品。走廊墙上挂的是由学生书写的“名言”, 一个学生告诉笔者, 其中的一幅是他想的, 也是他自己写的, 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教室里不是挂着统一制作的漂亮的标语, 而是学生们自己办的图书角、生活园地、手抄报等, 初看上去确实有点乱, 确实没有电脑制作的东西漂亮, 也没有名家作品的档次, 但这的确吸引了听课的老师。
近年来, 学校文化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走进学校, 从校名的题写到校园里的标志、标语、口号等无一不是制作精美, 而那些东西都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而真正属于学校自己的东西却少之又少。
也许学校文化实施者的思维定势是:名人是权威、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书本是权威, 学校的标语是名人说过的, 领导的指示要坚决贯彻, 专家的论说要好好领会, 书本上东西永远是对的……崇尚权威泯灭了学校的个性, 在这种情况下, 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千篇一律也就不奇怪了。
笔者曾经和这所学校的领导交流过自己的看法, 他戏说学校没有钱, 只好发动师生自己来搞。实际上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 而是学校的文化理念问题。这也使笔者想起了吴菲老师《不跪着教书》里的一个情节: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校名是该校的一名小学生写, 而在学校门厅里镶着的几行大字“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 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是该校的一名叫“朱亦磊”的普通教师的心声。这所学校肯定不会在乎那几个钱, 但学校没请名家题写, 也没有请领导写, 而是让学生和教师自己写, 试想每天师生走进校园看到这些的时候, 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 文化建设必须贴近师生的实际, 并和学校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学校文化建设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产生的, 不是谁强加的, 也不是谁凭空臆造的, 只有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才能深入到师生的心灵深处, 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 才能最大地发挥文化的张力。
制度是为了规范人, 而制度转变为文化则是为了发展人
近来得到了两本小册子, 一本是某学校的教师手册, 另一本是学生手册。听说这所学校以制度建设而闻名, 笔者仔细阅读了这两本小册子, 不禁敬佩这所学校的管理严密, 这两本小册子对师生的所有行为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并有详细的处罚细则, 如学生迟到一分钟扣班级1分, 五分钟扣班级3分。清洁区有一张纸扣班级2分, 班级出现一次打架事件扣班级8分。教师备课项目要齐全, 每少一项扣教师××元, 字数要达到××字, 少于××字扣××元等等, 并且和教师的考核和奖金挂钩……
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尽管重要, 也仅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文化研究, 我们许多学校还停留在表层, 于是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上, 因为这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 能使校长有一种成就感。
实际上, 制度和文化可以相互融合, 在制度中融入文化, 同样, 制度也可以衍生文化。李希贵老师曾经介绍过山东高密一中的一个事例。学校为了表示对老教师的尊重, 规定对老教师的备课不予检查, 而是以自愿的方式, 每学期将他们的备课集中到学校的资料室存档, 供青年教师借阅, 同时规定, 学校按借阅率的高低付给他们一定的稿酬, 于是, 借阅率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老教师以此为荣, 精心研究备课, 每学期下来, 学校统计的备课簿借阅率成了大家瞩目的大事。
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规定, 衍生出了令人欣喜的深层次文化, 使人们崇尚的东西变得崇高起来, 这比硬性规定更容易让人接受, 也容易变成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
制度制定容易, 让其规范师生的行为也可以做到, 但要使制度真正成为文化, 成为师生自觉遵守的行为, 这就不仅仅是规定违反什么扣多少分, 备课少写多少字扣多少钱就能做到的。
【反问句的特点是什么】推荐阅读:
小升初语文陈述句反问句互改07-10
直销销售问句12-10
怎样区分三种问句11-04
be动词引导一般疑问句06-14
英语语法知识点:特殊疑问句09-28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问句固定表述11-07
朗文小学英语4a第三课 一般疑问句过去式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