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空城计教学设计

2024-07-08

19.空城计教学设计(共10篇)

1.19.空城计教学设计 篇一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的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创境揭题

1、导语

师:同学们,在语文乐园

(一)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老师想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好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曾经用5000弱兵就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你们想知道这故事的详细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空城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围绕课题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主学文。

3、检查自学情况

4、小结过渡

师: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用5000弱兵吓退敌人的15万大军的,首先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三、研读课文

(一)导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自读提示

(1)读悟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

(2)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诸葛亮有哪些表现?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根据提示,读思课文。

3、汇报交流,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过渡

师:通过这段的学习,我们对当时军情紧急有了了解,也知道了诸葛亮在如此紧急关头能够做到临危不惧,安定军心。同时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和写士兵们神态来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相结合的方法。军心稳定了,下面诸葛亮又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呢?我们来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并圈画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观看视频。

4、谈感受并有感情朗读。

5、小结过渡。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诸葛亮在面对强大的敌军时能稳定军心并实施空城计的部署,表现了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过人的胆识。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诸葛亮的空城计成功了吗?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字生词。

2、将《空城计》讲给家人听。

3、课后读一读“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全面了解诸葛亮。

附:板书设计

空城计

镇定

临危不惧

下令

足智多谋

喝酒弹琴

胆识过人

2.四年级下册《空城计》教学设计 篇二

1、学会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导读,感知单元内容和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导读准生词。

3、指导概括文章大意。

(1)指名说。

(2)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应将正文前的背景介绍补充进来,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介绍得更完整。(生尝试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用7个字再次概括本文的内容。(生述)

4、引导学生质疑:今天再学这个熟悉的故事,你最想知道什么?

将学生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文本,展开探究。

1、学生读书交流,聚焦重点句“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2、比较阅读,感悟诸葛亮“知己知彼”。

出示比较句:

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教学这两句,感悟诸葛亮的“知己知彼”。

(1)自由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哪些地方相似呢?

(3)质疑看课文插图,司马懿在城下,诸葛亮在高高的城楼上,他们的话竟这么相似。有意思吧!该怎么读才有意思呢?

(4)生练读,教师演练“一唱一和”读,同位互读。

(5)同学们,这样对比着读,你体会出了什么?

(6)教师小结,小结学法。

3、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心思细密”。

强调“……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

(1)同学们,再默读诸葛亮的这句话。仅仅把城门大开(课件套红)司马懿就会怀疑城中一定有埋伏吗?诸葛亮还做了哪些布置?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周密安排和心思缜密。

生述“诸葛亮便下令把……也不许乱动。”

质疑,生探究,指名读。

教师小结,板书。

4、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强调“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课件点击冒险教师述说:同学们,冒险可是需要勇气的呀!文中有多处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胆识。找找看!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3.空城计教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空城计

教例一:

一、课前谈话

教师提问:1、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均知道答案)

2、《三国演义》看过吗?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3、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什么?

生答:《空城计》

4、先打开书看一下,有没有预习?

(问题可以更简洁更明确一些。比如由最生动的情节导入以吸引学生,再引出你认为最了不起的人物,然而由诸葛亮最了不起的事迹,从而引出空城计这个情节。)

二、教师范读

1、学生听读,找出不懂之处。

2、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由于紧张,教师没提示学生思考的范围和角度)

正音:鹤氅chang 纶巾guan

三、定目标

师: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觉?

生1:诸葛亮很聪明,利用了司马懿的疑心。

生2:军事上知彼知己很重要。

师:因此,我们重点来讨论人--诸葛亮。

学生分组品读、讨论。(时间约为五分钟)

(先看书,再思考,后讨论,这种方法较好,但教师放手太早,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初一学生恐难以自行组织。建议:教师的要求应更加明确,指令要分步骤。另外,讨论的问题教师应事先设计,不能全凭学生自由讨论。课堂允许非预设的成分,但学生的水平教师应有所了解,初一学生的能力要求教师应该明确。当学生所提问题过于琐碎或肤浅里,教师有义务把讨论引向深入。失去教师的调控,讨论质量难以保证。例如:诸葛亮的外形、施计过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异同、诸葛亮为什么要冒险使计、空城计能再使一次吗?)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诸葛亮沉着冷静。

生2:他机智、神机妙算

生3:我认为诸葛亮很有威信。(该生神情自信、说话中气十足,显得胸有成竹。只可惜教师没注意到。建议:遇到学生创造性回答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并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释自己的观点。)

生4:他很谨慎。

[学生思路打开了,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但教师却显得有些慌乱,尤其是个别学生表达不清时,他便自己接过话头代学生说了。建议:此时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胆让他们说去。学学崔永元和王志?]

生5:诸葛亮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生6:诸葛亮很冒险,有可能害了己方。

教师: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吸引你?

学生认为“蜂拥”一词用得妙。(由于担心时间不够,语言品味一带而过)

四、批判性认识

教师:鲁迅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你怎么看待呢?

(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也可惜由于临近下课而没有展开讨论。)

教例二:

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相关情节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哪些情节与这里相关联?

--失街亭

此时的`诸葛亮有多少兵马?

--兵力悬殊。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四、读课文划出有关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

读一读有关句子,看它们是怎样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的?

五、看电视剧片断。想一想:如果你是导演,你会不会这样拍?你有没有其他想法?

学生观看录像约十五分钟。之后,就剧情和剧中人讨论:

1、片中诸葛亮的神态?

生答:片中是“紧皱眉头”,而文中是“笑容可掬”。

师追问:“笑容可掬”反映他此时心情如何?(答:很有把握)

2、放羊和洒扫有什么共同作用?

3、书中几次提到诸葛亮的“笑”?

三处。

师:你觉得书上写得好还是电视拍得好?讨论一下:

生1:擦汗的动作设计得好。说明诸葛亮自知是险计,后来看敌人中计,如释重负,擦了一把吓出来的冷汗。

师:诸葛亮使空城计是不是铤而走险?请从原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说明理由。

生答:由于电视剧的影响,学生未能将注意力转移到文本中去,所以此问题答不上来。

师:如果带兵的是司马昭,诸葛亮使不使空城计?他自己知道是险计,为什么还使?

(题目过难,学生泛泛而谈,没答到点子上)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懿刚愎自用、多疑?

生:汝辈岂知

六、作业:

4.19.空城计教学设计 篇四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5.《空城计》说课设计及反思 篇五

(本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对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而且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多少有些了解。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和欣赏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情节领略人物形象,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课文,感悟、探究、了解古典名著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进而提高人文素养。

【课前分析】此设计是《空城计》的第2课时,在第1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生字、生词的障碍已经扫除,而且能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完成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这节课主要是以分析、鉴赏为主,对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加以分析并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情节分析掌握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诸葛亮坐镇西城和司马懿城下观望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并用语言描述画面,说出这两个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神态如何?(孔明:悠闲自在;司马懿:望而却步。)此时进一步提问:他们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从而引出这是与他们各自的性格分不开的。让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一些描写方法。

二、合作研究

1.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空城计》。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复述,然后让平时在班里不太爱发言的学生来讲述,并及时鼓励,以使学生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预设:如果有的学生以背课文的形式来复述,教师要及时点拨,要求他们辅以绘声绘色的表演;如果有的学生复述得特别精彩,不仅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还加入自己的感情,教师就带动其他学生对其报以热烈的掌声,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抓住时机,将教学引向纵深,提出下一个问题。)

2.本文有3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的时候,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预设:学生可能会给出3种答案。如,喜欢孔明的,理由可能是孔明镇定,临危不惧;喜欢司马懿的,理由可能是他谨慎;喜欢司马昭的,理由也许是他有勇气。教师要对每一种答案都加以评价,同时把学生的注意点引到摆空城计的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上来,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做好铺垫,引入问题3。)

3.我们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试举例说明。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引导他们以段为单位找出描写诸葛亮性格方面的重点语句。(预设:“犹豫不绝”表明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急唤”表明了当机立断;6个方面的部署,表明孔明足智多谋、考虑周密、用兵谨慎、临危不乱;在语言方面,孔明传令布计,既写出了空城计的具体实施方法,又表现了孔明过人的胆识。这时让学生用4字词语概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临危不惧,多谋善断,大智大勇,胆识惊人,果断机智,足智多谋,考虑周密,镇定自若等。以小组讨论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诸葛亮这一人物,借机因势利导说出问题4。)

4.那么司马懿是不是太愚蠢了,被一座空城吓跑了,真是平庸之辈。大家说我的观点对不对?

这时把焦点集中到司马懿身上,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预设:有的同学或许会说:司马懿很了解诸葛亮,他知道诸葛亮从不弄险,为人谨慎,他见城门大开,认定有伏兵。有的学生或许说: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司马懿老谋深算,非常了解孔明,此前他成功地识破了孔明的战略意图,还感慨孔明不肯弄险,不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选择较保险的路,从而失去速胜的机会。现在孔明一反常态,比司马懿计高一筹,出奇制胜。只要学生回答合情合理,就加以肯定。教师参与到讨论中来,发表观点:司马懿确实不是平庸之辈,作者是以司马懿的强衬托孔明的强,以司马懿的狡诈来衬托孔明的智慧。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之一――侧面描写。引入问题5。)

5.作者还运用哪些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呢?

此问题意在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所以教师指导作用尤为重要。(预设: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刻画人物时,我们有时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加以描绘,这是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而有时用其他人来做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这叫做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帮助学生在文中找到具体运用这两种方法的段落。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难,进入质疑问答的环节。)

三、探究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在阅读中发现本文多次写到了诸葛亮的笑,如“笑容可掬”、“抚掌大笑”,还有“拍掌大笑”,不知道这“三笑”有没有不同?

(预设:如果学生能提出此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这说明学生很用心地去琢磨和思考了;如果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其他疑问,用“笑”字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理解不同,答案可能也会多种多样,如有的会说孔明第一次笑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是笑司马懿中计。还有的可能会说孔明第一次笑是假笑,第二次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是嘲笑等。只要合乎情理,符合人物个性特点,教师就要加以鼓励。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孔明的第一次笑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胜利的笑;第三次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通过“三笑”,引出本文又一描写人物的方法――细节描写。让学生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地方用了细节描写。)

2.假如这一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儿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预设:如果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疑心很重说起,也可以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除了这两个预设的问题外,假设学生提出其他问题,组内能够解决的,小组合作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教师在黑板上对重点问题进行整理,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入第4环节。)

四、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在写作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请说出源于作品的成语、俗语、谚语。

3.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空城计》一文,学习了文章运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名著如《水浒传》等都有这样的精彩描写,以后老师会抽出时间和大家一起来阅读、研究这些古典名著,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作业: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了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展现才华的机会的重要性。按照以前的做法,教师可能会按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没有实践的机会,时间一长,对语文学习就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放开学生的手脚,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社会,看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悟作品的内涵。另外在课堂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学习、去参与、去发展,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让我颇有感触的一点就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既解决了他们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6.新版“空城计” 篇六

话说司马懿上次因为诸葛亮的“空城计”,而失去了绝佳的攻击机会。二十世纪后,他的后代――司马丁决定,为父报仇,展现司马家族的威力。

司马丁率领十万大军来到城门脚下,与诸葛亮的后代――诸葛丁决一死战。这支大军是由美国“地狱”军校训练的`特种军。他们手持“战鹰”牌肩扛式小型炮筒,腰别“rst”型超声波联络器,个个虎背熊腰,强壮魁梧。

7.空城计文字课件 篇七

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材分析:

这是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十二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 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 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1)助词;(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四、拓展训练、计成原因

1、分析完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你们明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了吗?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平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要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这本名著《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3、认真阅读名著《国演义》。

8.《空城计》读书笔记 篇八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他用兵如神,聪明绝顶,而且对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谁呢?没错,他就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其中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空城计》。

司马懿与诸葛亮多次对决,但总是棋差一招,这次他再率大兵前来,准备在街亭之战胜利后乘胜追击,擒诸葛孔明于西城。此时诸葛亮却不慌不忙,安排事毕,等待司马懿。但是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大将,且城中将士多事老弱残兵,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索性大开城门,坐在城楼上焚香抚琴。当司马懿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生疑虑,怕有埋伏不敢向前竟领兵撤退。诸葛亮就这样以一座空城骗退司马懿。

由这件事我更加敬佩诸葛亮过人的机智,勇敢而又果断,独自一人撑起蜀汉政权,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所景仰。

9.空城计改写作文 篇九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万兵退去西城,先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曰:“司马仲达引大军五十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只得赵云、张苞,所引的五万兵也有一半运粮去了。众军听得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四路望西城杀来。孔明传令,教“旌旗尽皆隐匿;诸军自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军走时,张苞、赵云从后杀出。如非也,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批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大惊,令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望武功山小路仓皇退去。

却说关兴见魏兵已到,大喝一声,曰:“司马仲达休走,关兴早已等候多时!”惊得司马仲达丢了手中兵器,由司马师二子护着杀开一条路去了。关兴也不追赶,只教众军要活的。再说司马仲达见天色已晚,便下马进食,道旁却闪又出一员将来,一刀将其头砍了。众军定睛一看,却是赵云。众军一见,落荒而逃,丢盔去器者不胜其数。

10.空城计课文教学课件 篇十

【教材分析】

《空城计》是初一年(上)小说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节选自我国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第95回,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的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借此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看电视剧和阅读小说的形式,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较为熟悉,而且,小说的故事性较强,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本文,应大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⒉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⒊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⒋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 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 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1)助词;(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三、探究拓展

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不要求统一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演示幻灯片二十)

【说明】所设计的三道探究题,能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求变思维,体会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㈠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他知道中计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如,“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生讨论。不会用,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果诸葛亮施用“空城计”,反而会弄巧成拙。诸葛亮会用其他计策对付司马昭。

㈡见课后练习四,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唱词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示幻灯片二十一)

示例:马谡纸上谈兵,被我夺走街亭,只是小胜。今我十五万精兵,杀到你西城。但见城门大开,街道打扫净,你又城上闲弹琴,莫非其中有诈。你平生谨慎,不曾弄险,里面必有埋伏又有兵,如我把城进,正中你的好计策。罢,罢,罢,我暂且引兵去。

四、小结(出示幻灯片二十二)

出奇不意,这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主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的思维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19.空城计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空城计的教学方案08-05

上一篇:班长竞选词下一篇:2020安全事故个人学习心得集锦5则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