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笑而生作文

2024-11-02

以微笑而生作文(精选14篇)

1.以微笑而生作文 篇一

秋说来就来了,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天像把巨伞撑开了似的,高远得很;明净的蓝,绸缎一样的,抖开来,一铺万里。不多的几丝云,在霞的映衬下,仿佛是粉红色的。我不由得想起了你,想起你的微笑。

那天,你在区数学竞赛中获奖,校长在师生大会上点名表扬了你。作为你的朋友,我自然也为你高兴,但在内心深处,还是莫名地有点酸。

课间,我被一道数学题束缚了思路,虽然有些别扭,但还是回头请教身后的你。你看了题,却笑呵呵的:“很简单嘛,你自己研究好了。”我心头的无名之火“呼”地蹿上来,控制了我的大脑。“不就获个奖吗?有什么了不起!”我愤怒地转过身。你有些惊愕,但还是拍拍我的后背:“听我为你说——”“我不想听!”失去理智的我像发狂的狮子。

余下的课程我一概没听,很后悔向你怒吼,你一定很委屈吧?我想起了那天突然下大雨,你将唯一的伞让给我,自己却被淋得浑身湿透;想起了那次生病住院,你每天放学后来医院陪我,帮我补习功课;想起了冬夜里,天是那么黑,我不敢走夜路,你拉着我的手,一路上的欢歌笑语驱走了恐惧……恢复了理智后,我强烈地意识到我刚才的话语是多么冷漠无情,多么像利刃刺入你那炽热的心。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我想要向你真诚地道歉,但要面子的坏习惯却使我张不开口。

放学了,我在校门口等你,你一看见我就笑了,似乎是心灵上的感应。当你微笑着走过来时,天地间是那么安静,你笑得那样淡雅,那样素静,正如茉莉,静静地开,静静地香,那么自然。你的眼晴那么清澈,恍若一潭秋水,没有一丝杂质。

“一起回家吧!”啊!这句话解除了我所有的顾虑,融化了我那冰雪覆盖着的心,也诠释了人间最真挚的友情。一声“对不起”不由自主地说出,你笑笑:“没关系,其实,那道题真的不难。”我也笑了,恰似雨过天晴。

脾气暴躁的我,多么幸运啊,遇见了如水的你。

当你对我微笑的那一刻,世界是粉红色的。

作者:李佳昱

公众号:江淮文艺

2.以微笑而生作文 篇二

“机制”是事物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网络群体事件的舆论传播机制则是指:网络群体事件在发生发展传播过程中, 事件舆论的内部生成、组织及运行变化的规律, 它具体表现为一连串不可分割的前后延续过程, 即舆论的潜伏阶段———扩散阶段———爆发阶段———蔓延阶段——终结阶段。

一、“微笑局长”事件

2012年8月26日, 陕西前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陷入“微笑”门而被网民围观, 又因回应言辞欠妥, 陷入诚信危机;继而被扒出戴名表和豪华眼镜等奢侈品, 舆论焦点转向对杨的腐败追查, 强大的网络舆论最终促使相关部门对其作出撤职调查的处理。该事件发生之后迅速在网络上传播散开, 引发广大网民在各大网络社区、微博上热议。见下表:

说明:以上数据中各论坛只算原帖数,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则包括原帖和跟帖。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2年11月29日止。

由发帖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该事件受到网民关注的强度比较大, 而且形成整个八、九月份的舆论焦点, 而消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主要场地也由之前的网络论坛转移到微博。但是, 以上数据统计只能整体体现事件被关注的程度, 而不能呈现事件在不同时间段, 网民关注的强弱度和舆论的基本走势。因此, 我们还要查看事件的百度指数图:

通过此图我们可以看出, 媒体与网友的关注度几乎是同步发展。关注度高峰主要集中在9月6日前后纪委对杨达才调查的质疑, 以及9月21日对杨达才的撤职处理。随着事件进展变化, 由于各种“戴表照”不断被曝光, 关于杨达才“政坛神童”、财产公开的讨论以及后期对事件的各种讨论分析, 在8月30日、9月4日、9月25日几个时间节点涌现几个小高潮。据此, 我们可以将事件舆论传播分为:潜伏阶段 (8.26———8.27) 、扩散阶段 (8.28———9.16) 、爆发阶段 (9.17———9.21) 、蔓延阶段 (9.22———10.10) 、终结阶段 (10.11———11.30) 。

二、网络群体事件舆论传播机制的五阶段

1. 舆论潜伏阶段。

这一阶段是事件已经发生, 网络中关于事件的各种话题已经传播, 但不广泛, 传播尚处于分散阶段未形成舆论关注点, 社会也还未出现群体集合现象, 是事件的原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控能获得最大效果, 但同时也是事件最难被察觉阶段。在对事件的披露中, 既可能是传统媒体首先报道, 进而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形成网络舆论, 也可能是网络率先发声, 传统媒体跟进。不管率先披露的是什么媒体, 对于处在不易觉察但有可能发展为网络群体事件的话题和事件, 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在事件尚处初发阶段就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调控, 否则事态就会继续升级发展。

网友“@JadeCong”在翻看“8·26”陕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的现场图片时被一名官员的笑容激怒后, 于16时35分发微博称:“事故现场官员满面笑容, 情绪稳定。”并附上了相关截图。该微博被广泛转发后, 36人死亡的惨剧与冷血官员的微笑形成鲜明对比。此后一场针对当事人的人肉搜索大幕拉开, 网友不仅公开“局长”的个人资料, 还陆续曝光其在不同场合佩戴不同款式的豪华手表, 对5块手表进行估价的微博成为关注重点, 被转发14531次, 引发评论5350条。杨达才因此也被网民戏称为“表哥”, 事件继续升级发酵。

2. 舆论扩散阶段。

对于那些已备受网民关注且网上流传的话题或事件, 如果缺乏权威消息来源, 当地媒体又三缄其口的话, 关于事件的不同流言便会找到滋生和传播的温床, 网络便会呈现出舆论搅拌机和放大器的作用。网民的集体无意识在网络的扩散传播中得到混合和放大, 最后由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这一阶段是网络事件控制和引导的关键点, 一方面广大网民在各种传言的误导煽动下, 不断积蓄大量的抱怨、困惑甚至是愤懑情绪;另一面, 被压抑的情绪尚未爆发, 局势仍在可控范围。这时如果引导得当就有可能化解危机, 如果引导不当或者不作为任由事态发展, 结局就是舆论的“雪崩”。

面临日渐升温的网络质疑, 与其他无视网民指责、躲避媒体采访的官员相比, 杨达才选择了迅速回应。8月28日晚, 杨达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快对网友的质疑作出回应。29日21时至22时, 杨达才主动在新浪微博中回答网友提问并就事件进行解释, 向网民致歉。30日, 陕西省纪委回应称将对事件作认真深入的调查。9月1日三峡大学学生上书要求陕西省财政厅公开杨达才财产信息。9月2日, 《新快报》记者刘虎爆料杨达才兼任省纪委委员事实, 引发网民对陕西省纪委的调查质疑。9月5日, 湖北新亚特集团公司董事长爆料称, 杨达才从参加工作到任县委常委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 是“政坛神童”。9月6日后, 部分媒体陆续从杨达才的豪华手表到眼镜再到腰带挖掘爆料, 直到9月17日舆论大爆发前的20多天里, 各方意见和观点进行了激烈交锋、博弈、扩散。

在此次事件中, 反腐职能部门和陕西省财政厅由于未能准确研判舆情、及时回应网民关切, 因而成为舆论质疑的主要对象。如在网上要求杨达才公开个人收入自证清白的呼声未能得到回应后, 湖北三峡大学在校学生于9月1日即向陕西省财政厅提交要求公开杨达才工资的申请, 却在20天后收到了个人工资收入事项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答复。而杨达才的及时回应却又未触及财产和实质问题, 更不能自圆其说, 这让杨“低调、诚恳”的正面评价演化为诚信危机。越来越多的表的曝光, 也让杨达才从“微笑局长”晋升为“表哥”和“表叔”。

3. 舆论爆发阶段。

当事件在前两个阶段未能得到较好控制和引导, 或者相关管理部门处置失当, 迅速升温的网民情绪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强化、感染, 引发大规模的网络集结, 甚至是社会骚乱或社会运动。这一阶段, 由于大量的传统媒体强势介入, 网络论坛、社区、微博广泛传播热议使得事件在短时间迅速演变为焦点事件, 潜舆论也转为强势显舆论。因此, 有研究者提出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四小时’观念, 要求及时发布新闻, 政府第一时间发声, 第一时间处理问题, 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1]。

如在“微笑局长”事件中:由于事件前期的舆论积蓄和扩散, 9月17日, 《钱江晚报》刊文《局长天天在正常上班》。该消息被凤凰网转载后, 点击量高达33913人次。9月21日《I时代》刊文《大学生申请公开“微笑局长”工资遭拒》, 《河南商报》微博:《媒体称陕西拒绝公布工资信息“微笑局长”笑了》, 网友直呼:“表哥就是势大, 靠山不一般呐!!”评论直指山西财政厅和省纪委。《中国日报》、《京华时报》、《法制日报》等多家报纸及人民网、新华网、搜狐、新浪、网易等主流网站及其他网站围绕财产公开被拒展开热议和讨论, 甚至嘲讽挖苦, 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日, 山西省纪委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杨达才撤职的处罚决定。据百度数据统计, 该日网民关注度高达23020。而据新浪微博数据统计, 事件在该日获得的微博帖数数量更是多达262808个, 事件舆论走向高潮。

此外, 舆论爆发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网络谣言的大量滋生传播。因为担心事态的继续恶化, 或者是出于消除管理部门的负面影响, 往往对网络舆论采取压制措施, 封锁消息来源, 使处于焦虑愤懑中的群体因获知真相的信息渠道受阻。压抑与愤怒的社会情绪在网络与现实中迅速弥漫开来, 关于事件真相的各种猜测、谣言便会迅速在人群中传播散布。当网络上的网民围观演化为现实中的群体聚集时, 相关部门就会动用警察、公安、特警对聚集群体进行驱散弹压, 网络世界的舆论对立就会演化为现实的冲突斗争。在群体无意识、情绪的相互感染, “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驱使下局面迅速恶化, 这时只要有人点上哪怕一点点火星, 群体聚集就会马上转为群体暴力。

4. 舆论蔓延阶段。

有些网络群体事件在爆发之后并不是马上就消解和终结, 而是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蔓延期。具体表现为随着事件致因的消除, 网络关注度逐步降低, 舆论在经过爆发期的各种观点交锋之后逐步趋于稳定。传统媒体、网民、相关机构、专家学者纷纷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探讨研究事件的性质、影响和启示, 共同推动舆论的发展走向。需要注意的是, 并不是每一件网络群体事件都必须经历蔓延阶段, 只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 关涉群众利益而相关部门又处置失当的事件, 才会在经历爆破式的释放之后影响仍继续延伸。那些在事件传播中被网民概括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也将继续传递着特定阶段的网络情绪。如“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洗脸死”、“蒜你狠”、“桥修修”、“表哥”、“房叔”等等。

在“微笑局长”事件中, 9月21日后, 舆论关注度迅速下降, 舆论逐步趋于平稳。但25日又陆续有消息爆出“微笑局长”存款超1600万, 名表83块, 使本来逐步平稳的舆论又出现一个小高潮, 此后舆论开始降温回复平稳。10月10日, 大学生刘艳锋正式就两机构拒绝公开局长工资提起行政诉讼。随后“表哥”事件关注度继续平稳下降, 但其影响仍继续存在。网民、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纷纷就事件从各种视角作伦理、学理、法理等的探讨和现实批判。网络热词“表哥”、“微笑局长”成为事件当事人的身份符号, 在网络空间流行。

5. 舆论终结阶段。

舆论终结期中, 舆论强度下降, 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度持续减弱, 事件本身由于得到解决以及新的网络议题的出现, 事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微笑局长”事件中, 随着当事人被处理, 中日钓鱼岛之争、莫言获诺奖以及十八大召开在即等新鲜话题和兴奋点的不断出现, 转移了人们的视线。10月10日以后, 事件基本上处于渐行渐远的终结状态。虽然如此, 但是事件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解, 并且还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而网络热词“表哥”、“表叔”也被用来移指与此事相似的其他人。譬如网民把“手戴5万雷达镶钻手表, 腰系15000元的爱马仕腰带”的某官员称为“表叔”, 把拥有21处房产的广州城管蔡彬称为“房叔”等等。

三、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见, 网络群体事件的舆论传播机制同一般事件的舆论传播机制既有相似的地方, 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网络群体事件舆论的发展期, 有时舆论发展的时间延续较长, 有时则可能仅仅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就使事件升级。但不管怎样, 其基本的传播机制是沿着一条有迹可循的轨迹发展的。在进行诸如此类事件的舆论引导时, 我们只要掌握了其舆论传播的基本机制和规律, 就能依据各个阶段的舆论特征, 实施有的放矢的引导工作, 从而最终使舆论朝向正态方向发展。当然, 网络传播只是现实生活在网络环境中的映射, 网络群体事件最终的解决, 靠的仍是现实生活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3.投之以真诚 报我以微笑 篇三

清凉的环境,淡淡的馨香,简单素雅的色调及极具艺术特色的建筑风格,让我从炽热的空间步入了温馨幽雅的艺术世界里——武汉紫缘酒店。而紫缘酒店总经理ERKEN先生温和的笑容再次让整个世界都变得祥和起来。

待酒店如孩子

在充满艺术特色的大堂吧里,伴随着柔和的音乐,让我更加了解了ERKEN先生对酒店的那颗赤诚之心。

ERKEN先生虽然是土耳其籍人,却土生土长于德国,所以他不仅有着土耳其人民的热情,更有德国人注意细节的认真劲儿,加上精通德、英两国语言,让他有了能够胜任国际酒店工作的优势。

1993年,学工程专业的ERKEN先生在大学毕业之前来到一家看起来金闪闪的高级五星级酒店。他从最基层的行李员开始做起,到如今的酒店管理人,期间,他尝试过酒店的各个职位,从而让他非常了解各部门的运作。

这也开启了ERKEN先生的酒店行业旅程生涯。ERKEN先生深谙,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国际酒店人,必须要经历并了解多国文化,之后他便游历了中欧、俄罗斯、迪拜等多个国家,从事酒店行业,也让他更加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最后来到了酒店业日益发展欣兴的中国,且义无反顾的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酒店事业之中。

有生活的地方就一定有压力,很多人会用兴趣爱好缓解压力。ERKEN先生非常喜欢运动,因曾任全球最大的高尔夫基地管理人,对高尔夫和网球格外精通。但他从未想过用兴趣爱好缓解压力,问及平时如何应付忙碌的工作及压力时,他只是笑着说:“虽然有时想给自己放个假,但每家酒店如同自己的孩子,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扔下呢?并且对我来说,工作从来不是压力。”他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并且认为在任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挑战,他非常乐意解决这些问题。

他还笑着说自己其实是个很幸运的人,因为在工作的时候好像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我想并不是ERKEN先生不曾遇到困难,只是他心态积极,从不把关于酒店的困难当做困难,又如此认真去对待这些困难。所以连困难都默默的被他征服了呢。

诚心待之最重要

地域文化差异总会让人与人在交流上出现障碍,甚至在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上出现分歧。而ERKEN先生作为一个酒店管理人,因为了解多国文化,地域文化差异对他来说并不会阻碍与他人交流。

“就算走遍全世界,我们首先都是人类,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笑容和态度,传达给对方最真诚的,便能消除文化与地域的隔阂,所以用心交流才是最重要的。”ERKEN先生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但如今社会信息发展太快,人们沉迷于冰冷的手机,导致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曾经有人向他推荐了一种网上办理入住软件,客人与酒店工作人员不需要见面,直接网上办理手续入住。虽然非常方便快捷,但ERKEN先生认为在酒店行业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没有服务一说,更谈不上个性化服务了,便毅然拒绝。ERKEN先生说:“酒店是个古老的行业,旧时代的酒店,老板会询问客人来自哪里,去往哪里,在交流的过程中,客人还会为老板讲述旅途中的趣闻,不仅能让客人感受到酒店的真诚与温暖,还能加深人与人心灵的交流,一来二往便有了回头客。所以面对面的服务是酒店的灵魂。”

法国帕佛伦斯酒店集团是传统与优雅的完美結合,而作为它旗下的的武汉紫缘酒店,也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设计各异的房间,质量上乘的酒店产品让客人享受到最好的硬件设施;同时这里的员工会细心观察每一位客人,并记录下客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习惯,为其做好最高端的管家服务,让客人能够真切的感受到酒店的真诚及温暖。这也是帕佛伦斯酒店集团品牌服务的理念:人性化。

所以不管是武汉紫缘酒店,还是帕佛伦斯酒店集团旗下遍布全世界的170家酒店,会根据地域特色,提供适当于当地的服务特色,

只为让客人能够在不同的地域感受到同一个品牌的不同服务特色,更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帕佛伦斯酒店集团团队的用心服务。

目前已经在大中华区工作5年的ERKEN先生,表示他非常喜欢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同时他也感知到酒店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潜力的巨大。而他在武汉这座忙碌、活跃的城市里,用自己以及整个酒店团队的真诚之心,为每一位前来的旅行者打造一个温馨而美好的港湾。

4.以微笑为题作文 篇四

他很小就被诊断出患有不治之症。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苦恼。家人亲戚哭的时候,他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年轻的时候,他让家人为此感到惋惜。

虽然他有时与疾病作斗争,但他从不表现出痛苦的表情。每次打针吃药,他都露出天真的笑容。

我记得他每天都用自己的脚步去上学,他会和同学一起欢笑玩耍。他每天努力学习,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从不放弃。他每次微笑都会给人温暖,让自己充满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长大了。但是,在家人和村民的记忆里,他的笑容远不止是哭。在同学和老师的记忆里,他就是这样一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无忧无虑的少年。好像没人记得他得了不治之症。

很快,通过他的努力,他被一所著名的大学录取,并继续读研究生。然而命运似乎在捉弄他。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他的成功中,所有人都忘记他的病时,他的病是如此严重,他的生命危在旦夕。就在大家都为他难过或者露出焦虑的眼神的时候,他又笑了。那个微笑是如此的震撼,如此的快乐,伴随着那个微笑,他离开了人世.

人生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长久,活得精彩,而不是浑浑噩噩。上帝可能对“他”不公平,但他利用上帝给他的时间去完成别人做不到的事。他珍惜小事,过得比普通人幸福。

5.以微笑而生作文 篇五

六年,看似漫长,但却十分短暂。现在,我们快要毕业了,我最难忘的,就是我们的班长了。

一到六年级中,我上学总是忘带这,忘带那。班长看到了,总会微笑着把东西借给我,而且从不催我还。还记得那一次,也是我记忆最深的一次――

我早上起晚了,眼睛又黑又肿,像只大熊猫。我一看表:“7:00了”我着急地从床上跳了起来。披头散发的我在家里四处跑。一会儿穿衣服,一会儿找袜子,像热锅上的蚂蚁。好不容易穿完了衣服,我又想起,书还没整理。我就又三下两下把书都塞了进去,这才到了学校。

我打开书包准备交作业,才发现文具一样都没带,这可怎么办呀!在焦急时刻,我突然想到了班长。我慌忙跑到班长位置前,一字一顿地说:“我没带文具盒,能不能……借……借我?”“没问题”班长爽快地答应了。我心里顿时暖暖的,只见她熟练地从笔袋里掏出尺、黑笔、铅笔、橡皮……看到这,我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找完后班长把这一大把的笔交到了我的手中,微笑着说:“拿去用吧,不用着急还得。”我心里此时除了感激还是感激,班长真大方,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她总会出手相助。。这样的人不就是生活中的“小雷锋”吗?

・ 一整天我都用着她的`笔,一整天我觉得我似乎变聪明了,所有的忧愁也随风飘走了,心里暖洋洋的。

6.以微笑为题的作文 篇六

一个人走在已没有什么人的街上,心情像这天气一样沉闷。任凭细雨打在我身上,心里想的尽是学习的沉重,生活的苦闷。

雨虽然不大,但是很快把我的衣服淋湿。我讨厌这天气,也讨厌这沉重而单调的生活,无奈地低着头,两眼不厌其烦地盯着不停移动的脚。

突然,头顶感受不到雨的点滴。我感到十分惊奇,侧头一看:一位身着朴素的女孩不知什么时候在我身边撑起了一把红伞。我连忙向她脸上看去,好漂亮。尤其是那双充满活力的眼睛。

她一定是看我快淋成落汤鸡了,好心送来伞的,可她哪里知道我包里还有一把三折雨伞,我一直懒得拿出来打开,我要的正是在雨中漫步清醒头脑,谁知道半路砍出个“程咬金”。

想到这里,我不禁抬头一看,她正对着我微笑。那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一种我说不出来的感觉。我很感激她,同时更是感到难为情。

“一个雨天,一男一女共撑一把伞。”这应该只在小说出现,今天竟发生在我身上。

街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人,可我却觉得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我。几次想说明理由,谢绝她的好意,可又怕引起误会,伤了她。几次想打破这难堪的局面,可又怕留下个不沉稳的印象。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真是失败啊我!

我尽量与她保持一段距离,但在绕过前面障碍物时,还是不小心碰到了她,身体觉得有一种触电般的感觉。身体一阵发热,脸上更为明显。心想,这下可惨了,她会怎么样看我?忍不住又侧头看了看她,她也正转过头来,对我微微一笑,这笑容仿佛是一种使人感到和蔼的语言。

她依然没有说话。我可忍不住了,轻声问道:“你叫什么?”

她回答我的却是抱歉的一笑,然后指指自己的嘴和耳朵,摆摆手。我惊呆了,难怪她一直含笑不语,原来这是一位丧失听觉和说话能力的聋哑少女。

刚才发生的一幕幕,此刻又都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位穿着朴素的漂亮女孩,没有被生活的重击打垮,没有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低头,甚至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无奈与悲哀。相反,在困难的时候,还主动将关怀和温暖带给别人。这是一位多么不幸而可敬的女孩啊!

望着她努力把伞举高的样子,一股无名的力量涌上来,我鼓起勇气握住了她举伞的苍白、冰冷的手,希望能给她一丝的温暖和关怀。

7.以微笑而生作文 篇七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媒体以其速度快、交互性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 使大众传播迎来新的时代变革。网络媒体下, 受众即网民, 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以2012年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和网民热议的“微笑局长”事件为例, 试分析网络传播中图像传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的作用关系及其传播说服。

一、“微笑局长”的视觉形象建构

人的视觉系统并不是早期认为的如同照相机一样, 是一种机械的如实记录的机器, 而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理解视觉信息的是大脑, 而不是眼睛。正如美国传播学者保罗·M·莱斯特所说“根据认知理论, 视觉过程并不像生态学研究方法所认为的, 只是观者简单地目睹有光线结构的物体, 而是他们积极地通过大脑活动达成一种知觉理论”[2]。视觉图片带来的是直观的视觉刺激, 对视觉形象的解读则是受众通过大脑进行图像分析和理解, 从而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从心理学上讲, 形象属于“知觉”范畴, 所谓“知觉”是指各种感觉的再现, 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等感觉系统来感知事物, 在人脑中形成对于事物的整体特征, 就是“形象”。这里视觉形象与罗兰·巴特所说的“被编码的图像信息”类似, 具有相应的隐含意义, 是指同一类图像所代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3]。

2012年8月26日凌晨, 陕西延安境内包茂高速发生重大车祸致36人遇难, 2人重伤。陕西安监局长杨达才赶到事故现场, 同时在现场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用相机拍下事故现场。下午四时左右, 网友@JadeCong在浏览这则事故报道时捕捉到一个诡异的表情, 随即放大, 发现画面中一张清晰的笑脸, 他出于“丝毫不尊重死难者”的愤怒将照片截图发上微博, 此微博在当天晚上得到网友六千多条的转发, 不论是论坛、贴吧、微博都活跃着这幅“微笑”照片。面对36人遇难的特大事故, 在惨不忍睹的事故现场, 杨达才没有任何沉重的表情, 却流露出让人不解的笑容。这种被认为“泯灭人性”的“形象”激起了网友的愤怒。也正是这一形象中当事人刺眼的表情和姿态, 成为网民对其进行网络监督的开端, 同时成为引燃整个事件的导火索。自此, “微笑局长”的形象定格在受众面前。事件发生当晚网友“百姓大于天”在微博爆出涉事官员为陕西安监局长杨达才。身份确定之后, 网友“卫庄”在其微博发布了一张杨达才佩戴手表的照片, 并称“网友怀疑此手表是价值3.8万多欧元的欧米茄”。渤海论坛的新浪官方微博随即发布了杨达才在不同场合佩戴五块不同款式手表的照片, 称“这是陕西安监局长杨达才的爱好”。第五大道奢侈品网首席运营官孙多菲在微博上详细分析了五块表的品牌和价格, 此微博被网友转发上万次, 引发5000余条评论[4]。从一张微笑照片到被网友搜集整理的各种名表照片的广泛传播, 事件也从“微笑门”转而变成“名表门”, 杨达才的“微笑局长”形象升级为被网友戏称的“表哥”形象。

二、视觉形象作用于网民心理达到的传播说服

近年来很多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视觉图像的传播, 这些视觉信息成为网络议题的主要来源。随着网民参与、表达、监督热情的日益高涨, 网络问政、网络督政得到不断发展。正如罗兰·巴特所言:“形象永远决定最终的定论”[5]。从2008年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到如今的“微笑局长”杨达才, 从网络上图像传播对网民的视觉冲击到网民心理作用于事件的发展升级, 推动事件的清楚化、明朗化。这其中视觉形象对网民心理的传播说服作用也愈加明显。

(一) 视觉形象诱发受众情绪

2010年底浙江乐清钱会云事件中, 卡车和被碾压其下的钱会云的事故画面至今仍让很多网民印象深刻。2011年郭美美事件因当事人公然在网上晒出其奢华生活的众多照片而引发轩然大波。在此, 笔者所要分析的杨达才事件也是由一张让人不解的事故现场照片引起。照片视觉作用下的受众心理经历了由图像本身对受众情绪的激发到受众情绪的发酵的这样一个过程。

1. 受众情绪的激发

图1[6]中事故现场燃烧的只剩残壳的双层大巴车照片与大腹便便面带微笑的局长照片形成对比, 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事件中不合常理的微笑是引起网民疑惑的起点, 但这并不足以激发网民太多想象。视觉观看的过程本身是大脑借助以往的视觉体验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观看者会受到以往和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经历的影响。当受众观察到杨达才的体态时, 会不由地与现实中的官员形象联系起来。所谓“五貌瘦必肥天下”, 可五貌肥从传统意义上讲实在不符合为官者清廉的形象, 这也就易让人产生其他的联想, 在此基础上理解他的微笑表情很大程度上就不会被受众认为是偶然或一瞬间的事情。这种体态和表情对受众直接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受众怀疑和不满的情绪。

2. 受众情绪的发酵

当怀疑产生后就是对真相的猜测。网友通过对杨达才出席不同场合的照片进行搜集, 搜出了其多达十一块奢侈名表的图片 (如图2[7]) , 猜测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证实, 又提高了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共鸣, 网民的情绪也随之升级。随后又发现其佩戴奢华眼镜和高贵皮带。事件发展到让人敏感的官僚腐败等社会问题更加速了网民情绪的发酵, 使整个事件陷入一种“怀疑-猜测-证实-再怀疑-深挖掘”的螺旋式过程, 网民的情绪也经历了由“激发”到“发酵”的过程。

(二) 视觉图像对网民心理的传播说服

保罗·梅萨里认为:比之文字和手绘符号信息, 经由“自动拍摄”的视觉形象以其真人、真物、真景之“文献特征”在受众心里更能产生一种“的确存在过”的证据作用[8]。杨达才事件主要是以拍摄的纪实性照片为依据, 引发事件曝光、调查分析、引起网络舆论和网民共鸣。这种纪实性照片的真实性、直观性使其更具说服作用。

1. 以原始样态的纪实性照片为依据

由记者或网友拍摄的记录事件原始样态的图片能够带给受众视觉真实性。杨达才事件中由于引起事件开端的微笑照片是在新华社记者对事故的客观报道中被发现, 因此它的真实性不会引起怀疑, 这在某种程度上对网民产生一定的说服作用。

2. 以标记、拼贴的纪实性照片为依据

这种照片的形象说服是网友不仅上传照片, 并对照片做出人为的特意标记 (如图1) , 或者将照片拼贴并置 (如图2) , 进而引导受众, 并深化图像的说服作用。图1中网友通过刻意标记箭头将画面中的涉事人物指出, 并将事故现场的照片与局长的微笑照片进行对比, 这种鲜明的图像对比更加强调了网友怀疑愤怒的来源。图2中网友通过将杨达才在不同场合佩戴名表的照片进行拼贴并置, 以眼见为实的照片集合让受众确信不疑, 达到“有图有真相”的说服目的, 强化了其对网民的说服作用。

三、视觉图片与网民接受心理

(一) 视觉图片传播的特征

图像自身生成的视觉形象能够构成直观的视觉刺激和视觉信息。尤其是在网络传播中, 图像的作用不可小觑, 正因为如此, “有图有真相”日益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趋势, 图像具有引发进而引导舆论的强大功效。

首先, 视觉图片具有直观性。人类视觉系统相对于听觉、触觉等其他系统而言在接收信息方面具有第一重要性。图像通过各种符号能带给人们直接的视觉信息, 较之于其他传播方式来说更具直观性, 使人们能一目了然。杨达才事件的客观报道事故现场的照片让网民可以直接地看到他不合时宜的表情, 这类图片并不是虚构, 足以产生让网民信服的真实、直接的效果。直观意味着易懂、易传播, 进而就有了快速在受众大脑中投射的功能。这也是视觉传播的基本特征。

其次, 视觉图片具有纪实性。图像表现的是客观事物具体形态、样态, 可以作为事故发生并被拍摄记录下来的证据。在该事件中, 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客观报道照片被受众视作事故现场情况的真实保留或还原, 拥有无可置疑的客观性。台湾艺术大学陈儒修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影像与形象的世界, ‘以貌取人’或者‘眼见为信’, 已经成为人们看待事物惯常的方法[9]。”受众通过图像的纪实性完成对事件的了解和认识, 从而拥有强大的传播说服功效。

最后, 视觉图片具有煽情性。视觉形象能够诱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图像与受众情感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直接和丰富。图片通过特写、拼接等手段增强其信息传递的效果, 从而增强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感受力和接受信息的共鸣度。不论是五年之前的“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还是现在的杨达才, 之所以能被网友深入挖掘到曝光, 正是因为事件报道图像对网民的心理产生刺激, 触动网民对贪污腐败的敏感神经, 民众对社会不公和腐败滋长日益严重的忧虑和愤怒, 驱使他们产生对此类事件早日真相大白的迫切希望, 大规模的图像挖掘和分析甚至成为网民泄愤的出口。

视觉图片的这些特征, 使受众情绪在网络环境中得以成倍的激发和扩大, 也是动员大规模网民参与、监督此类网络事件的原因。

(二) 网民接受心理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网民提供了新的言论空间, 在网络媒体低成本、高互动、高开放等特点下, 网民更乐于通过网络表达意见, 参与监督公共事件。“人人掌握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 一句话、一幅图片往往能引来网民对涉及事件的大量关注和传播, 以及对事实真相的挖掘。从2010年钱会云事件网民对官方事实真相报道的“怀疑“到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大规模引发民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再到杨达才事件中政府官员存在腐败行径的深恶痛绝……网民对此类事件的接受心理存在多方面心理因素。

1. 从网民自身心理需求方面分析

(1) 网民满足好奇心探求真相的简单接受心理。对新事情充满好奇, 想要追根溯源, 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当一幅车祸现场的图片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悲恸, 但当事故图片中一副不合时宜的笑脸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时, 不由引起网民的好奇:这个笑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笑?为什么在这么悲惨的事故现场能笑得出来……自然而然会产生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网友的搜索确定此人正是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 随之而来的名表照片成为事件发展的一个新焦点, 网友很快将其出席其他场合的照片进行搜集, 发现他并不是只有一块名表, 那么他这些价值不菲的名表是哪来的?这其中会不会有腐败等问题继而引发网友的质疑, 使这一事件如连续剧般持续上演。

在人民网“今日舆情解读”显示, 截止8月30日, 舆情热度最高的事件是“陕西安监局长回应质疑”。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是腾讯新闻“陕西安监局长:车祸现场微笑是让基层同志放松。”截止当日下午14点30分, 此新闻有超过十三万的网友参与, 一万五千条评论[10]。杨达才从“微笑局长”到“表哥”再到“眼镜哥”的视觉形象的步步升级也是网民在好奇心驱使下探求真相的过程。

(2) 网民行使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 受众不仅是信息接收者而且是信息的主动传播者和制造者。微博所产生核裂变效应可以使信息实现高速大范围传播。它可以让每个人都发挥过去只有传统媒体才能发挥的作用。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事官员进行质疑、追踪、搜寻线索、刨根掘底, 并进一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使其存在严重违纪行为得到证实。这一过程中网民行使自己作为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认为杨达才的落马与网民的行动力量息息相关, 也被网民认为是一次集体的成功, 是网络监督的胜利, 惩治贪污腐败的正义之举, 是个人对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也使网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得到了满足。

2. 从社会两极化和世俗化方面分析

(1) 社会结构断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之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水期,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造成社会阶层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富裕与贫穷、城市与乡村、上层与下层之间出现巨大断裂带。社会现实和民众期望之间出现很大落差, 各种现实因素增加了民众心理的不确定性, 使民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越来越多的疑虑。贫富差距的扩大, 社会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民众对社会不公的认同心理以及日益加剧的不满情绪。网友搜集的多达11块的奢侈名表和价值十万多元的豪华眼镜及名贵皮带的数张照片呈现出的这个“浑身是宝”的局长形象对网民心理产生严重冲击。对于一个年收入不会超过十五万元的官员来说, 如何能有如此强大的奢侈品购买力, 这不得不引发网民深层次的怀疑。“不患寡而患不均”, 网民渴望维护社会的公正平等, 希望能通过网络揭露真相, 惩治腐败, 还社会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因此, 任何企图破坏正义的行为都会受到人们的一致谴责。

(2) 社会世俗化。贫富差距的扩大使人们在消费市场的购买力出现巨大偏差。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 一小部分富人及依附于政府的事业单位职工加上少量外资企业白领员工, 成为消费主力, “公款吃喝”成就了消费市场“局域性”繁荣, 追求享受、奢侈品消费成了一部分人竞相追求和炫耀的消费取向。社会表面呈现的良性发展趋势掩盖了大部分失去土地、无权无势者的贫穷处境。在这种对比下无权者的怨愤日益增加, 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他们仇富仇官心理的日益加重。名表、名眼镜无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也正成为网民对其收入是否存在腐败进行深挖的线索。在这一事件中, 网民关注的重点不仅在事件本身, 更多的是在其背后所透露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社会问题上。

四、结语

在如今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觉传播时代, “图像无处不在”较之于上世纪中叶贡布里希所阐释的这一特征, 当今的图像传播除了更及时、更便捷、更纪实之外, 因为大众传媒和网民的广泛参与而更加大众化、受众化[11]。网民作为网络传播的受众, 既是网络媒体的传播对象, 又是读图活动的主体, 在接触图片、理解图片、对图片做出反馈等一系列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所分析的以“微笑局长”为代表的网络事件是由于图像的视觉信息对网民的情感, 心理和利益产生冲击。网民的心理作用于图像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从而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这其中, 图像的说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网民的接受心理在受自身心理需求影响的同时, 两极分化和社会世俗化等社会环境也会影响民众的社会心理。正是在这种影响下网民对涉事案件和当事人穷追不舍, 不断挖掘, 直到事件明晰化。但是, 在这一过程中视觉图像不免存在着利用技术操作的虚假行为和虚假信息, 网民的心理也存在从众、暴力等问题, 甚至会被某些网络狂热分子所利用, 因此, 不论网民、媒体还是政府都应该及时采取对策, 以免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危害。相信随着网民网络素养的提高和网络民主的不断发展, 网民的问政督政会向着更健康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70.

[3]周勇, 黄雅兰.从图像到舆论: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与意义生成[J].国际新闻界, 2012 (9) .

[4][10]微笑局长、表哥事件始末[EB/OL].http://msn.ynet.com/1183/2012/09/23/504@362680.com.

[5]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54.

[6][7]杨达才百度图片搜索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word=%E6%9D%A8%E8%BE%BE%E6%89%8D&ie=utf-8.

[8]苏状.视觉形象在网络督政中的传播说服[J].新闻爱好者, 2011 (3) .

[9]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30.

8.向死而生,还是向生而生? 篇八

“向死而生”的代表人物是海尔的CEO张瑞敏,“向生而生”的代表人物是学者兼管理者陈春花,两个人都赢得了社会的掌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共鸣者。

我们很难说“向死而生”还是“向生而生”哪个更好,但两套思路都有自己的一整套方法论,沿着任何一套逻辑都有可能成功。

向生而生

在施炜老师有关转型的新书《重生》的序言中,陈春花老师详尽地阐述了她称之为“向生而生”的观点:

“一是不要为转型而转型,要循序渐进地持续变革,尽量不要破釜沉舟,不要丢掉当前的市场和产品,始终要保证足够的业绩增长,只有存活才能成长;

“二是可以尝试双业务模式,维持现有业务的稳健经营,同时布局新业务,驾驭长期发展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是重视并建立多方位的信任关系,包括投资者的信任、员工的信任、客户的信任和社会的信任,这在利益重构的转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向生而生”非常不易,因为这意味着变革和转型要打“提前量”,不能等到“非转不可”的时候再转型,那个时候可能就不得不“向死而生”了。变革和转型要打“提前量”,意味着必须要同时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以未来规划现在”的超前视野。与多数人的战略规划是“以现在设计未来”相反,受德鲁克影响的国内顶级管理专家,包括包政、陈春花老师等,都主张战略是“以未来规划现在”,“现在的积累构成未来”的战略思想。那么,“未来是什么”就非常重要,这恰恰是这一轮战略所难做到的。陈春花老师的思想中还是有不少传统战略的思想。

改革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我认为是业务达到高峰的时候,这个时候拥有无限的改革资本。但是,谁能想到这个时候恰恰是最需要改革的呢?所以,一般企业是在业务走下坡路的时候才想到改革,或者被迫改革。

华为的任正非是个有超前预警能力的老板,比如像《华为的冬天》是在冬天并没有到来的时候提出来的,等到冬天真的来了就已经晚了。所以,我认为华为的改革也是“向生而生”的思维。

第二,“双业务模式”平稳过渡。所谓转型的企业,不同于创业企业没有包袱,转型企业是有存量的,不可能置存量于不顾,所以就需要“双业务模式”。我是同意陈春花老师这种观点和做法的。一旦新业务模式取得了成功,传统模式的转型就不再是难题。

第三,置转型于无形。转型可以是革命,可以是变革,可以是改良,最终达到目的就行。好的转型可以是无形的,不仅在业务模式上平稳过渡,在内部结构、人员调整上也可以是无形的。

所以,陈春花老师才说“投资者的信任、员工的信任、客户的信任和社会的信任”非常重要。既然是转型、改革,就必然涉及利益,就必然有掣肘,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或者对抽象的改革不反对,但对落实到具体措施上的改革是反对的。

当然,“向生而生”很难。陈春花老师以前在六和,这次在新希望,都是在践行“向生而生”的转型和变革。尽管它不那么高调,甚至还很低调,但这种转型方式是震荡最小、成本最低、成功率比较高的一种转型和变革模式。

向死而生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几十次改朝换代都成功了,但历次改革却以失败居多。或者改革本身成功了,但改革者个人却失败了。于是有人说,改革比革命更难。

向死而生,就是革命式的改革。

向死而生,也有说是“自杀重生”,或者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先死后生”。只有过去的自己死掉,才有可能重生。

张瑞敏1984年上任时,面对的形势就是“先死后生”,不是死到临头,谁会让你改革。所以,那个时候的企业打上了“先死后生”的烙印。所以,我们看张瑞敏的改革思想,就是历史印迹的。包括张瑞敏的语言体系,比如广为传播的“砸冰箱”事件,都可以看作对“先死后生”“破釜沉舟”思维的一种造势。

这里要说明一下,“先死后生”与“向死而生”还是有所不同。“向死而生”同样源于张瑞敏的超前思维。

“先死后生”,往往是传统方式走不下去了,被迫变革。原来很多人是反对互联网的,现在从心理上也是抵制的,但是,传统的方式走不下去了,只有试试。其实,多数的变革可能就是这样的。

“向死而生”则不同,是在经营情况很好的时候,预料到不改革就会出问题,而预先做出的改革,只不过做法上有点类似于“不成功,则成仁”的做法。

比如,张瑞敏这次的变革,“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这三化主张,其实是建立在对信息时代的预测基础上的,这样的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甚至未来是否真的如此还有极大的争论。

但是,在张瑞敏的观点里,“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既然这个时代要来了,那就提前改变。所以,这也是有“提前量”的变革。

与“向生而生”不同,“向死而生”几乎不留退路。特别在精简1万名左右的管理人员,“要么成为内部创客,要么离开企业”,这就是不留退路,真的“向死而生”。

当然,在具体措施上,也是要考虑存量的。以海尔内部的最小经营单元“小微”为例,海尔就有“创客小微”和“转型小微”两种。“创客小微”是全新的创业企业,是增量;“转型小微”则是存量的转型。

海尔的这套转型,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只不过决心没有现在这么大。这套做法,在国内是有争论的,在国际上也有专家评论很大胆的。或许,互联网时代,到了中国向世界输出管理的时候了。

“无人区”的生死“抓手”

无论是“向生而生”还是“向死而生”,其实隐含一句话:按老路走下去,死路一条。

整个工业文明时代,中国都是追赶者,前有路标。我们所要探索的是“中国式道路”。与宏观上的“中国式”相比,微观领域的“中国式”其实更少一点。

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中国突然走在世界前列,或者说并列在世界前列。按任正非的说法,我们进入了“无人区”,我们成了别人的“路标”。成为“路标”是有代价的,可能前面根本此路不通,或者死路一条。

此时,仅仅有“向死而生”的勇气,或者有“向生而生”的理念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生的方法论”,这方面,我们太缺少思考了。从这个角度讲,我很欣赏任正非。他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发言,我认为很经典,我认为是“领先者的生存方法论”。

一是分布式的“多路径、多梯次”战略。任正非说:“内部对不确定性的研究、验证,正实行多路径、多梯级的进攻,密集弹药,饱和攻击。”

二是“蓝军战略”。“蓝军”本来是检验“红军”的镜子,但在“无人区”,“蓝军实体化”则成为华为一个重要战略。

三是赞美“不完美的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从失败中提取成功的因子,总结,肯定,表扬,使探索持续不断。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四是开放地从宇宙中吸收能量。“我们鼓励我们几十个能力中心的科学家、数万专家与工程师加强交流,思想碰撞,一杯咖啡吸收别人的火花与能量,把战略技术研讨会变成一个‘罗马广场,一个开放的科技讨论平台,让思想的火花燃成熊熊大火。”

变革方法论

互联网时代的东西,争论太多,难有定论。等到真的都弄明白了,或许机会也过去了。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变革方法论。以我的体会,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个视角向外,一个视角向内。一个要引入新生力量,一个要负责稳健经营。固然有兼职做得很好的企业,但在变革时期,分设就很重要了。

二是要有长期稳定的“旁观者”做顾问。“当局者迷”是常态,那么就需要清醒的“旁观者”随时提醒。我们很多企业需要的顾问,不过是企业有病时候的“大夫”。

三是要进入“新圈子”。一个圈子之所以成为圈子,就在于有很多相似性。进入“新圈子”就是要寻找差异性。在一个老圈子里,保守者可能更加保守,因为大家相互强化。

四是要有“自以为非”的心理。自信,往往表现为“自以为是”,是正向强化。对于自己不理解、不熟悉的东西,不要本能地、想当然地拒绝,要深入进去了解。

9.以微笑为题的作文 篇九

一天下午,就在下三年级,转过我的扫地马桶,但马上开始下雨,这么好,不必清洗雨。去... ...自己!仇恨,邪恶的天气预报晴朗, 可以现在下雨了,没有,大雨,只有去公共汽车站,而且上帝太便宜了,终于可以玩电脑了,实际上是在大雨下,哎,情况,你不要在这干燥我们一起去公共汽车。

你拿了伞吗?不,我们比任何人都先去车站。好吧,先走一步。穿着防滑鞋,但是包很重,他穿着防滑鞋,但是包包光,我快,身体,他快,强度高,他的优势很高,但我迅速做出反应, 50米,40米......哭泣,突然一只狗咬了粪便啊,他抓住了我,撞他也下了,我很快跑过去帮助他,他对我笑了笑,飞到了一般速度到公交车站。 这是一个感恩的微笑,它给了我一个感激,有一种友谊。

10.以微笑面对生活作文 篇十

无论我们遇到何种困难、坎坷,我们不能沮丧,都要以微笑去面对。开学将至,一个短暂的寒假即将过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学期,新的学习。而在这之前,我们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要面对的是开学考试,这也好比是一个月的学习过去,应当检验我们一个月的学习成果,如同月考一般,只不过这一个月的学习全部都是靠我们自己,能否取得优秀成绩,只看我们这一个月在家里自学的怎么样。这如期将至的开学考试对有的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但是如果寒假里的学习不够认真的话,自然这开学考试便会非常煎熬,但是无论我们对于开学考试是何种心情,都应该以微笑去面对这一次的开学考试。

生活中的困难也许很多,我们要面对的考验不只是有一次开学考试,而开学考试跟我们以后要面对的考验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如果我们每面对一次考试,就会恐惧的话,那么我们对于以后的考试也将会不知道如何应对,只有我们以微笑去面对每一次试炼,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以微笑面对生活。

11.以微笑面对生活作文 篇十一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然而有些中小学生把生命看的非常轻,比如李集二中有一位女同学因为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就跳楼自杀。她自己痛快了,可他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感觉那。

针对这件事我们学校展开了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讨论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的妈妈生我们时会多么辛苦,在你生病时,她会尽力照顾你,在你不开心时,她会哄你开心,如果你放弃了生命她会是什么感觉呢,伤心难过,都不足以形容,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长大的呢,有的人应为一点挫折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相比之下这些身患重病的人就显得格外坚强,霍金虽然全身瘫痪,但他认为活着就有希望,正是因为他的顽强精神,让他顽强的活了下来,并且让他成为了“科学巨人”,爱迪生失聪,海伦.凯勒失聪失明……但他们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并且做出了惊人的成就,相比之下身体健全的我们有和言放弃自己的生命呢,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长大的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会怎样微笑着面对生活吧。

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不得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会怎样微笑着面对生活吧!

12.以微笑面对生活作文 篇十二

印度诗人戈尔泰曾经说过:“花儿是泥土的微笑。”在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体悟,每一段时光,甚至每一次破茧而出,痛并快乐的经历,都值得我们以微笑相迎接,以微笑倾听,以微笑包容,以微笑纪念和珍藏……

所以,我们就必须努力做到以微笑面度痛苦。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阿姨,她是一位聋哑人,并且双眼失明。可是,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相反,她很勇敢的活了下来。我想,若换是别人,又有多少人能熬过来呢?应该很少吧。她,那个坚强的女人,却做到了,她却能经受住那种折磨。海伦阿姨都能勇敢乐观的以微笑去面对生活,而有一些年轻的哥哥姐姐却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想到去轻生,而了结自己,值得吗?那么的自私,爸爸妈妈好不容易把他们养大,他们却那样一了了之,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为什么不去学学海伦阿姨呢,虽然在生活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还是以微笑面对着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之处,如果他们多学学海伦阿姨那样坚强勇敢的人,每天都以微笑迎接新的生活,用微笑面对痛苦,面对生活,岂不是更好呢?

同时,我们也要以微笑去倾听。以现在的年龄,好多同学都应该挣处于青春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已不再那么幼稚,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偶尔有些小叛逆,和父母发生冲突再正常不过了。进入青春期后,许多人都会认为父母好烦,天天在耳旁唠叨来唠叨去的,而后难免会起些小冲突。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试着去学会倾听呢?微笑着去和父母好好谈谈。父母并没有变,还是那个疼爱我们的父母,我们却已慢慢长大,有自己的思想,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天真活泼任由父母掌控的“小屁孩”了。但是,父母还是爱我们的啊,我们应该多和父母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切事情用暴力解决,要学会静下心来倾听,微笑着和父母好好谈谈,这样,也许会更好,不是?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微笑着面对父母,跟他们好好谈谈心,向他们说说我们的想法,共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这样,将会更好。

当然,我们也要以微笑包容。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有的以后想去医院工作,在毕业之前就会被派往医院学习。偶尔的,我们也会碰到一些实习的小护士。她们在为病人扎针时,可能就没有专业的护士技术好,难免会扎歪。有时,甚至把病人的手都扎肿了,都没有扎好。这样一来,那些病人们肯定就会很恼火。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考虑呢,这些实习的小护士也不容易啊,现在的社会,找一份工作也不容易啊,那我们为什么不将心比心,想想她们的难处呢?假若现在我们就是一位小护士,帮病人扎针扎了几下都没有扎好,自己心里本来就着急,又被病人给一骂,那她们不是更着急吗,肯定都不敢再为人扎针了。相反,换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微笑着告诉她们:“别着急,慢慢来!”她们也许就不会在那么紧张,也许下一针就扎好了。宽容对待他人,包容别人的过失,将心比心,要微笑去鼓励他人,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做法吗?

13.以微笑半命题作文 篇十三

每当快到考试的时候,老师总是留非常多的作业,而爸爸天天早去晚归的,只是在平常督促我几句,这样我每天复习但不完成作业,忽然有一天爸爸问我:“儿子,作业写的怎么样了啊?”“都写完了!”我大声喊道,其实跟没就连一点都没写,我想先糊弄过去,晚上再偷着补。我偷着瞄了爸爸一眼,他好像一下看穿了我的心思。“给爸爸看看!”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哦……”我说道,作业拿出来后我爸看到一半,脸色瞬间变了,不过他还是接着翻作业,只是不说话罢了,每翻一页,我都想象出来翻完后爸爸脸气的通红,不停的说我,可能还会打我!一想到这,额头上的汗就不停往下流。奇怪的是,他翻完作业没有骂我,而是直接把作业丢到火炉里,冷冷的回头,比雨天还要冰冷的丢下一句:别上了,就在家玩吧,唉~你这孩子!就走掉了。

不知为什么,一向懂事的我,先是想到了爸爸看到我没完成作业还撒谎的心情,接着想到了之前没完成作业被老师骂的情景,还有不完成作业和骗人不以为然的心情,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根本不配做学生,到了天黑,爸爸才回来,我说:“我错了,不应该不完成作业,还骗你,我以后一定改,一定好好学习!”说完,我爸没说话,我看了他半天,见他不理我,就走了。我心想:完了!我爸爸以后要是不理我了怎么办啊!

没想到第二天我爸爸下班的时候,竟然对我说:“昨天你确实不该那样,爸爸相信你能改,别辜负了大人对你的期望!”“恩!”我笑着说道。爸爸给了我一张温暖的笑脸和充满希望的眼神!那一刹我的心充满了父亲的微笑。

14.以微笑为题目的作文 篇十四

乌云渐渐散了,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屋里,才知凉云已散。墙角处的黑暗,没有一丝阳光。太阳也绝对没有意思要照亮它。往窗外一看,阳光刺眼。真没想到克服了乌云的阳光竟是这样的亮、这样的活力四射。

冬就这么冷峻地沉默着、不动声色地沉默着,曾经喧哗的色彩慢慢地凋零。转身看到父亲从学校回来了,我以期盼的语气向父亲询问了自己的成绩,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了笑。我知道父亲的微笑中包含着期望、包含着谅解……

我对自己的.成绩也没有绝对的信心。不管我考得怎样父亲都不会有明确的态度。

考得好时:父亲给了我微笑,微笑中蕴含着一个当父亲辛辛苦苦培养儿子长大、教儿子知识所得到的成就。还有些自豪。

考得不好时:父亲同样给了我微笑,这时的微笑中包含着一个做父亲的对自己儿子的期望、还包含有谅解。

心里想着下一次他一定会考得很好……

上一篇:初中开学典礼领导讲话稿下一篇:团支部换届选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