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经营体系建设

2024-06-24

建筑企业经营体系建设(精选11篇)

1.建筑企业经营体系建设 篇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关于加强诚信建设的有关精神,树立赣榆药品经营企业诚实守信、公平交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保证全县人民用上安全、放心的药品,创建良好的药品经营秩序,打造和谐赣榆,在市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委宣传部的闫志勇部长、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的刘勇绪主任、县工商局的马维忠局长、县物价局的宋世润局长以及全县药品经营企业的负责人。这次会议得到了市局、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注,市局市场处田浩处长、县政府办公室孙传思主任光临了此次会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各位领导对药品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关怀和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宣布赣榆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大会正式开始!

……………………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由赣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程化能局长讲话。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由赣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徐广深副局长宣读《关于开展赣榆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等级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议程,由药品经营企业代表——青口镇民生药店经理闫德峰同志宣读《赣榆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倡议书》

………………………..下面进行会议第四项议程,请各位领导讲话

……………………..1、首先有请县委宣传部的闫志勇部长讲话

……………………..2、下面有请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的刘勇绪主任讲话

……………………

3、下面有请县工商局的马维忠局长讲话

……………………...4、下面有请县物价局的宋世润局长讲话

…………………….5、下面有请市局市场处田浩处长讲话

……………………..6、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县政府办公室孙传思主任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刚才,赣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程化能局长首先就开展全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工作如何开展作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阐释。然后在赣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徐广深副局长带领下,我们共同学习了《关于开展赣榆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等级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接下去,由青口镇民生药店经理闫德峰同志代表赣榆县10家药品经营企业向全县同行发出倡议,“诚实守信,从我做起”,在广大与会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广大药品经营企业的积极响应,从而使这次大会达到了一个高潮。在此基础上,县委宣传部、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县工商局、县物价局以及市局各位领导畅所欲言,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最后县政府办公室孙传思主任作了重要讲话,对开展赣榆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寄予了厚望。

今天会议的内容很重要,希望全县药品经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创建诚信行列中来,为共同打造赣榆药品经营行业诚信体系,共同开创赣榆医药经济美好的明天,共同营造和谐、健康、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举行诚信签字仪式,签完字后,今天会议的议程就全部进行完毕了。

2.建筑企业经营体系建设 篇二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入了良性的快速发展轨道, 对建筑业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同时建筑市场竞争激烈, 使建筑施工企业陷入发展缓慢的境地。建筑施工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二、建筑行业与施工企业的特点

市场经营活动是企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首要环节。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是参与社会的首要活动, 优质的工程、良好的服务、投标中标率等都是企业形象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

1.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问题

从建筑业的大环境来看, 在整条产业链上, 建筑施工处于下游。在利润得不到保障或者亏损的情况下, 部分施工企业铤而走险, 偷工减料, 进而引发新的问题。一些施工企业, 为了生存选择“垫资、压价、让利”等优厚条件来取悦业主以赢得市场, 近几年来这些问题也使施工企业陷入发展缓慢的境地。同样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 有的将本属于自己的工作内容由分包单位代位管理, 同时在工地临时设施、安全防护等减少投入, 这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润, 却产生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 建筑行业与施工企业结构特点

(1) 建筑行业市场结构虽然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行业总体水平提高不多。国内建筑企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建筑安装业, 高、精、尖新技术含量业务明显偏少。

(2) 建筑施工企业组织结构虽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总体上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结构趋同, 技术水平趋同, 只得在同一层次展开竞争, 形成全行业的恶性竞争。

(3) 人员结构从施工企业人员结构看, 整体素质提高不大, 低文化程度人员仍占到3/4以上, 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数量很少。

因此, 施工企业需要研究行业组织结构构成, 制定行业组织政策, 通过建筑业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 根据市场需要去引领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从而达到行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企业、企业管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建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材料设备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成本管理、施工资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信息化以及风险管理。

1.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特点是建设周期长、资金占用金额大、时间长且多为举债经营, 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大。大多数施工企业多采用项目法管理, 即整个项目由项目经理以承包方式负责完成。所以, 施工项目管理是现代建筑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维系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1,2]。

2. 建筑施工企业的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建筑施工企业要具有竞争力, 关键是如何释放员工的活力、智慧与创造精神。成功不仅依赖于优秀的员工, 更重要的是要有成熟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深入了解员工需求的基础上, 制订匹配的激励策略, 激励每一个员工去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与竞争机制相配套, 实行合理的业绩考核和薪酬奖励制度,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它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 意义重大。

3. 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作用

当前绩效考核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包括经营利润、战略目标的实现等。绩效考核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公司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支撑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力工具、经营管理必要的沟通渠道。

4. 建筑施工企业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是生产建筑工程产品的企业, 由于其产品的固定性、多样性, 难于实现批量化生产和流水作业, 使得建筑企业的业务发布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地域分散等特点, 这些决定了企业施工的建筑活动具有流动性大、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经营周期长。所以需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绩效考核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并制定与之匹配的考核与激励标准。

(1) 绩效考核要准确定位。首先, 需要明确的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业绩考核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对企业和员工进行考核和激励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什么。如果对于业绩考核定位不准确, 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 所以必须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绩效考核准确定位。

(2) 避免个体绩效与企业战略脱节。由于忽略战略与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 部门或个人的绩效考核在设定之初常常只关注自身利益, 造成尽管个人或部门业绩不错, 但企业整体业绩一般、甚至不佳的现象。所以, 建筑施工企业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必须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 同时绩效考核也要朝着更有利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方向进行调整。

(3) 考核内容要全面、考核指标设置需合理。现有建筑施工企业依然多使用传统的以出勤为主的考核指标, 指标几乎没有设置, 或设置宽泛、不具体、可操作性差、主观性较强, 很容易导致凭人际关系的考核结果, 很难综合反映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岗位水平, 更无从体现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发展能力、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等指标。

(4) 与员工保持畅通沟通, 使被考核者及时知晓考评结果。企业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往往工期紧、周期短、任务重, 为了保证施工任务的顺便完成, 员工忙于日常的各种检查, 考核工作使管理人员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同时管理人员为了避免纠纷, 在考核过程中更加减少与员工的沟通, 这些导致员工几乎见不到自己工作的业绩结果, 对自身考核结果无从了解, 更无从知晓自身工作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在哪里。

(5) 确定绩效考核的作用和价值。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 使员工和管理人员意识到考核与激励机制是为了使大家工作更有效、达到企业战略目标, 同时使企业在建筑行业更具竞争力, 而水是单纯为了指责考评不符合要求者, 或者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失, 而忽略了自身在绩效考核中的重要作用, 却有着对考核机制的误解和抵触情绪。久而久之, 违背了绩效考核的本意, 使评价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目标。

(6) 设定考核周期要安排合理。对于任务绩效的指标可能需要较短的考核期, 而对于周边绩效的指标 (如人际关系、团队精神) , 如果依然按照较短的考核期, 就会出现考核不准确、误差偏大的现象, 而应在较长的时期内进行考核。所以, 结合项目部的实际情况, 考核周期应当和工作任务完成方向一致。

(7) 选定考核方法考核过程中定性判断多, 缺乏量化评定依据。从产业发展史上看, 建筑施工比较成熟, 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人才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科学的考核技术, 致使考核结果缺乏客观性。

四、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与激励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 完善企业绩效考核流程

绩效考核体系不仅仅是对员工、部门业绩的考核, 而是与企业的整体战略、部门目标、个人业绩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最初的考核流程就要进行系统考虑。同时, 个人和部门绩效以及企业战略都需要通过一个科学的绩效体系管理获得, 只有系统思维、有机管理才能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

因此, 绩效考核的建立与实施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 明确企业的战备目标首先确定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重点, 找出关键业务领导的关键业绩指标, 然后对关键部门及岗位的业绩指标进行审核, 最终建立起适合该企业经营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

(2) 确定部门与个人绩效考核的目标合理确定每个职位的工作性质, 并在实施过程中应并与员工沟通, 使每个被考核者都理解接受这一目标;

(3) 明确企业级考核指标企业级考核指标对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设定的考核标准, 这个指标不仅是对管理人员自身的考核, 而且要能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

(4) 注意考核指标的反馈效果根据部门绩效考核目标和工作分析结果, 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指标和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 并将其作为员工薪酬调整、职位升降的依据;

(5) 根据不同工作性质确定合理的考核周期;

(6) 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每位员工、部门及岗位, 根据反馈意见对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和提升。

2. 做好绩效考核体系前的准备工作

对于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需要首先做好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即明确组织结构所需的关键部门与岗位, 制定并更新“主要经理与优秀后备人才”的档案及培训计划, 如图1所示。

3. 确定绩效考核指标的依据

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行业及从业人员的特点, 确立考核指标的依据要以简单化为原则, 既要兼顾施工项目任务的重要性又要考虑与项目有关的多级周边绩效指标, 如图2所示。确定绩效指标时, 应当注意绩效指标应当有效、具体、容易理解、及可操作性等。

4. 选择适宜的绩效考核周期

绩效考核周期与企业管理成本、及员工工作业绩直接相关, 还会影响到绩效管理的效果。所以对于比较容易考核、性质不稳定的工作业绩, 考核周期可以短一些;而对企业整体绩效影响比较大、性质稳定的工作业绩, 考核周期应设立长一些, 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5. 将考核责任落实到个人

企业战略、部门绩效、个人业绩是考核体系中自上而下的三个不同层次, 在设定考核目标时只需逐级分解即可,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个人绩效往往与部门绩效紧密结合, 所以, 不能对部门绩效与个人绩效指标生搬硬套、强行分解, 而应强调部门间、个人间的团队意识和相互合作。

五、结束语

有效利用绩效考核与激励体系, 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绩效考核与激励不仅可以用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奖罚、晋升或降级标准, 而且可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提升, 所以, 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有效地运用到员工薪酬体系中, 以发挥其激励作用。但是, 任何管理措施都会有自身的不足,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也如此。必须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和团队协作建设, 使绩效体系在管理中起到更多的促进作用。

摘要: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探索和追求的主要方向, 本文对建筑施工企业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如何建立建筑施工企业的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客观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的企业经营流程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业绩考核,激励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1]燕永贞.项目团队成员绩效考评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5, 1:15-18.

[2]赵平, 郑利娜.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9, 3:246-249.

[3]付亚和, 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3.建筑企业经营体系建设 篇三

一、巢湖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情况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拥有巢湖市级龙头企业127家,合肥市龙头企业69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2013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41.5亿元,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龙头企业15家。

2.专业合作社快速兴起。2013年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04个,社员2.4万人,带动农户7.2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1家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社,4家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11家被认定为合肥市示范社,21家被认定为巢湖市级示范组织,2家被认定为合肥市级龙头企业,7家被认定为巢湖市市级龙头企业,合作社业务范围已涵盖了巢湖市的粮油、畜禽、蔬菜、经果、棉花、水产等六大主导产业。

3.家庭农场从无到有。全市拥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家庭农场189家,注册资金达1.2亿元,经营种养殖面积3.41万亩,养殖规模牲畜1.3万头、家禽26万只,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1064人,平均每家农场5.63人。

4.专业大户逐步发展壮大。全市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展到572家,种植面积12.25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2户,种植面积1.78万亩。1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种植户473户,总面积4.88万亩,300亩以上规模大户42户。其中,从事花卉苗木生产农户198家,种植面积3.12万亩;经果种植户102家,种植面积0.83万亩;茶叶种植户173家,种植面积0.93万亩。

二、巢湖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举措

1.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出台了《巢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每年由财政拿出200万元,给予龙头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定的资金补助。二是出台了《关于印发〈巢湖市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的通知》(巢政办〔2012〕60号),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在500亩以上的,给予受让方每亩50元一次性奖励;1000亩以上的给予受让方每亩100元一次性奖励;2000亩以上的给予受让方每亩150元一次性奖励;3000亩以上的给予受让方每亩200元一次性奖励。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规模经营超过1000亩的乡镇,给予一次性3万元奖励;超过 2000亩以上的乡镇,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合肥市有关扶持政策,2013年巢湖市共争取各类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2.创建农业品牌,促进市场对接。将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农业发展,实现了由单一抓生产向产后延伸。一是规范建设了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和“三品”基地,严格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监管检测体系,形成农产品安全供给的稳定机制。目前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巢湖白米虾、巢湖银鱼),安全认证的农产品82个,其中无公害认证66个,绿色认证9个,有机认证7个,安全认证原料生产基地40万亩,年产量13.91万吨,建立了富硒稻米、巢湖水产品两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创建了2个省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结合美好乡村建设,通过整合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资源,建立政府搭台、龙头企业运作,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盟的市场运营机制,推动休闲农业园区、合作社与高端三产市场对接。目前全市通过合肥市级认定的特色高效农业园区发展到29家。三是通过各类农展会、 “农超对接”和“农企对接”等活动,推动农产品进入市场,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

3.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发展。为土地流转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完善流转制度。根据巢湖市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巢办发【2013】10号),制定并下发了土地流转信息报送发布、农村土地流转备案登记、规模经营流转主体预审申报、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农村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处等6项制度,指导各地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充实三级网络。进一步强化市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职能,进一步强化村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的职责。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政策激励机制,在政策层面上鼓励引导农户成片长期流转土地,鼓励多种主体进行土地规模经营。

三、政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目前巢湖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融资贷款难、知识技术欠缺和人才储备不足、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不强等,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扶持力度,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建立土地流转农业项目优先制度。将农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涉农项目,尽可能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相结合,优先且重点安排项目资金。二是整合项目向经营主体倾斜。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综合开发、扶贫、科技示范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在符合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原则的情况下,重点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倾斜,尽可能地为其改善农田水利、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装备、农产品保鲜储藏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2.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社会化服务。一是在增强和拓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互助型服务和农业经营性服务。采取政府采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等各项生产性服务,满足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对新型经营主体领办的农机服务、统防统治、抗旱排涝等专业合作社,在开办运营、技术培训等方面予以财政扶持,在用油、用药、机械设备等方面给予补贴。财政要加大投入、强化支持,推动建立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机构相互配合、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洪峰

4.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优化论文 篇四

摘要:企业作为经济运行体,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经营就是根据所制定战略目标,对企业的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实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经营管理;举措;考核体系

一、经营的定义与实质

企业的经营是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明确远景目标和方针,然后通过对企业的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1.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

经营要有资金、技术、人力等充足投入,这些投入在不同的环节由企业中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在投入时要预测市场走向,确定投入的方向和时机,所承担风险等。因此经营必须有目标、有策略、有管理体系。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经营是一盘棋;站在内部组织的角度,经营就是要体现部门的存在价值。部门的设置是根据企业经营需要来设的,它必须满足经营对它的需要,必须根据自己的职责,为经营总目标和其它部门提供成果、服务、支持和信息。

2.经营必须以效益为中心

企业经营的中心是效益。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投入要素不同、产出结果也不一样,评价标准很容易偏离整体经营目标的需要。因此效益主线必须清晰,企业各部门都应结合自身工作,把资源投向能为企业产生效益的地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3.摆布好长远与眼前的关系经营强调效益不是单指眼前效益,还要注意长远效益。有时候,眼前投入多一些,但将来回报更大,企业中许多工作都是在摆布这个关系。不管是长远的、还是近期的,都是现在必须起步要做的事,而不是近期的先做,远期的将来再去做。

二、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经营管理,企业才能有发展的后劲,才能实现制定的战略目标,并通过不断优化,实现永续经营。当前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营管理理念还没有落地生根

由于我国是在计划经济下逐步转换为市场经济,人们对企业经营中的主要关系的认识存在差距。过去计划经济下很适用的一些经营理念、管理办法,在新形势下有些不适用了。适应市场需求新的市场理念、效益理念、创新理念还没有真正在企业实行,造成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短板,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

(二)经营管理的龙头作用不突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优秀的企业会紧紧抓住经营这条主线,销售收入、成本、利润会成为它每时每刻都关心并为之努力的目标,因为它知道自己生存靠什么。可是有些企业,尤其是承担很多社会职能的国企,经营这条主线不是很清晰。其表现就是一些部门忘掉了公司“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只斤斤计较和追逐局部利益的得失,摆不正过程和结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致使经营的龙头指导作用淡化。

三、新形势下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经营管理的手段

开源与节流是搞好经营的两条途径,是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取得很好的经营成果,最有效的手段。开源方面首先要以创新为驱动力,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用全新的、满足客户的多样化的产品来提升企业实力。产品创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要充分发挥企业中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从产品研发投入上加大力度,与高科技公司或与著名院校合作,满足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的需求。其次要不断开拓新兴市场,通过前期的市场需求的调研,通过用户需求的引导,拓展企业产品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新形势下,要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把企业成熟的产品推广到有市场需求的国家。节流方面关键是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企业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只有不断降低成本,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成本管理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要关注企业的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及各项费用的支出,统筹考虑,系统规划,规范执行,通过全员、全过程、全系统的控制,才能让企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二)优化经营管理的执行体系

企业发展目标明确后,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落实,少投入多产出,才能看到成果,得到实惠,让企业发展有竞争力。

1.指导思想

企业一切工作必须以经营为中心,经营以效益为核心。企业内所有部门和人员都必须服从于、服务于这个中心。

2.责任主体

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明确责任主体。首先要梳理出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围绕主要业务流程识别出核心过程及辅助过程,按照主要业务流程这个主线,配置公司相关资源,要充分考虑企业管理现状和既有机构及职能,并参照同类先进行业做法,界定公司各部门职能,形成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责。通过组织机构的明确,将经营目标真正落实到责任人。

3.管理方法

经营管理工作要实施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实质是强调人与工作的结合,通过对目标的了解和参与制订,实现员工自我控制和主动工作。它用总目标和分目标将企业各级人员联接在一起,激发人们发挥最大能力把事情做好,体现了上级对下级的指导、支持和下级对上级的承诺,体现了以人为本、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企业管理理念。目标落实靠量化指标。企业要根据各项工作的特点,梳理出有指导性,明确量化的指标体系。指标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全覆盖。横向上来源于各项经营活动,各部门职责,体现各部门的工作成效;纵向上实现层层分解,做到指标到岗、到人,人人身上有指标。二是统一口径。各项指标明确完成标准,有基础工作做支撑。三是注重过程管控。每项指标都有实施计划、具体举措、结果评价,逐月逐季总结分析。四是能够实行信息化管控。

4.控制工具

企业对经营工作要采用责任会计为主要控制工具。传统的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产品成本,责任会计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归集生产经营费用,计算各责任中心负责控制的成本,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核算结果是预算或指标的执行结果。虽然两者都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消耗,而且企业产品的总成本与各责任成本之和是相等的,但是责任会计核算能体现各部门、各单位在整个经营工作中的独立目标和成果。

(三)健全经营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是确保经营管理有效手段。绩效是结果与目标的对比,即工作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兑现程度和趋向性。考核方式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成果有当期的对经营指标的贡献,还有自身部门基础工作的夯实。考核的周期根据内容有月、季、年之分。考核的范围应是全员,没有不列入考核的特殊员工。考核的层次应是逐级考核,企业考核到单位,单位考核到个人。为摆布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企业经营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分两个方面:一是对具体量化的经营目标的考核评价,保证企业当期经济效益的实现。这主要通过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目标责任制和其他专业职能责任制进行考核。二是对定性经营目标的考核,保证企业基础工作、长远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这部分主要以部门职责为依据,通过部门职责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

四、结语

总之,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思路和经营管理方法。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不断的优化和持续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领先地位,使企业在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侯传奎.加强成本管理发挥财务管理核心作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15)。

5.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如何创新 篇五

经营机制创新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层、管理层、技术骨干持有大份股额,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聚集;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国有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就要先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岗、定编、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清理不在岗人员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散卸除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与薪酬挂钩,业绩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深入探讨。

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 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

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坚持绩效考核。针对企业改制实际,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者资产经营责任制,以资本收益率、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安全质量为主要考核指标,董事会与总经理订立《资产经营责任书》,总经理分别与经营班子成员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经营班子的收入分配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组织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包,在下属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职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出售、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第三层面的兼并、重组、剥离等改革工作。分别按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员增效、激活机

制的不同要求,对现有专业分公司采取不同的思路、途径与方式进行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明晰市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组建“专、精、尖、特”,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各类专业公司。对涉及企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全局的,如对安装、钢构、市政、装饰等经济块进行控股,组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增强其独立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在突出工程建筑这一传统主业的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且体块较小的,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经营者和技术业务骨干持大股放开搞活,减人增效。

强化主业,分流副业。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慎重地推行生活后勤系统的改革剥离,妥善分流原有职工,促使其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同时将企业有关职能与社会化管理对接。

(作者:*** 单位:****************************)

6.建筑企业经营体系建设 篇六

摘要:实训体系建设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一环,是能否培养高技能型连锁经营类人才的关键。本文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目前实训体系现状入手,分析不足,并提出今后结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实训体系建设思路。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实训体系;高职人才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发展现状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大部分已经构建起校内专业实训室,校外以校企合作单位为基础的顶岗实习。在这种体系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整体教学思路主要是在校内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理论,通过校内专业实训室模拟连锁企业信息化系统,商业策划营销,客户服务等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连锁企业经营技能,最后在校外连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积累实际经营经验,巩固并提升各项能力,进而使学生具备一定连锁企业经营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整个实训体系是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建设中,通过不断实践、特别是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中逐步构建起来。在最初的运用时期,相对于纯粹的理论教学,融入了模拟经营、软件操作,实体企业实践的实训体系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使了各项专业技能掌握度的提高,但随着商业零售发展的变革,学生专业学习需求的变化,现有的实训体系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一)校内实训室结构单一

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主要有两个基本大类。第一类是机房,通过软件模拟连锁经营整个流程,或者细化某一环节,比如仓储物流,门店开发。大部分学校现阶段多使用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来进行实训,能很好弥补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之处。但这种软件系统与真实企业所用内部系统存在一定差距,最大的不足表现在数据都是虚构,不能反映现实经济运行现状。第二类是仿真经营环境,通过教室内部设计布置,构建一个仿真经营环境,大部分以超市货架,收银机为主。这类实训室能让学生动手实操,掌握收银机,门店布局,商品陈列,商品促销等技能,但如果仅限于模拟超市就显得过于单一。

(二)实训体系缺乏对综合经营能力的培养

连锁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中,需要各类经营管理知识,如金融、会计、营销、物流、英语等,目前现有的连锁专业实训体系更注重“专”,突出连锁经营特色,而在“广”上面就略显薄弱了。连锁企业融资,门店财务报表制作,营销方案设计,物流路线规划,商业接待口语等技能的.培养大部分只能依托课堂理论教学,无法通过现有实训室去开展。因此造成学生岗位基础技能十分扎实,但一旦面对管理岗位中需处理的各类问题时缺乏方法、技能和经验。

(三)校园商业环境利用度不高

校园是一个小型商业环境,大部分学校习惯于交给社会商业机构去满足师生对商品、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今后从事零售业,服务业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则在努力寻找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如能利用校园商业环境鼓励连锁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服务校园师生,对提高学生就业力、创新力都具有极大积极效应。现阶段,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大胆创业,也积极提供一系列支持,但在具体操作上仍需设计和完善。

(四)校外顶岗实习不够多样性

校外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学生双方反映,校外顶岗实习一方面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带来大量可塑的人才。不过在实践过程中,顶岗实习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性,主要包括实习单位业态单一性,多为超市或大型物流企业;岗位单一,多为基层岗位,轮岗机会少;工作内容单一,多为重复性工作,操作简单。这些单一性往往会影响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对专业发展前景产生负面印象。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结合自身教学需求开发实训软件

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软件使用上,要以直接购买转变为结合自我需求的软件开发,当然这里首先要选择一个软件公司进行合作。至于实训内容开发则可以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连锁企业合作,运用真实数据开发软件,突出与现实经济的融合;二是结合今后学生就业区域,开发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软件;三是与其他相关专业互融互通,如连锁企业财务软件,连锁企业营销软件等。无论何种方式,关键是在现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开发实用性软件。

(二)贴合本专业特色的校园零售环境构建

校园零售环境构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校园商业向学生开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开展开店,营销,策划等工作,获得商业零售活动经验,提升商业经营管理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商业活动竞赛,培训学生商业经营技能。其实,很多学校都开展过创业大赛,但只局限在构思阶段。今后应开展更多具体的商业活动竞赛,如门店布局设计大赛,节假日促销方案大赛等,将具体经营活动也融入到大赛中,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实践自己所学。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多业态、全方位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一直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未来应更加深入,全面的进行。在顶岗实习上,校企合作要实现几个方向的改革。首先,合作企业要实现多业态,多类型,不再局限于超市、物流企业,多与便利店、专业店等创新型业态合作。其次,岗位多样性,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多岗位轮岗实习;再次,内容丰富性,不再局限于基础操作,鼓励学生参与促销方案设计类策划性工作内容;最后,专业教师与企业实习指导人员加强沟通与合作,提高顶岗实习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5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中国商业出版社,.

[2]牛玉清.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5(13).

[3]钟苹.分层联通、岗位轮替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5(9).

7.建筑企业经营体系建设 篇七

【本刊讯】记者符媛报道:11月5日, 第12届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峰会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本届峰会以“创新与信用”为核心议题, 就我国建筑装饰企业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大环境和移动互联大时代中, 在所面临的产业运行环境和市场发展趋势下, 如何跟随时代的变化适应市场的发展, 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组织建筑装饰百强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会上除发布2013年度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和三A诚信企业名单、《2013年度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发展报告》之外, 还邀请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信用评价专家解读国家信用政策, 分析行业信用建设情况, 发布《建筑装饰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指导意见》和《建筑装饰行业诚信公约》。

百强企业的老总们聚集一堂, 共商建筑装饰行业和企业的大事, 分析与行业相关的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市场趋势等, 总结分享经验, 为下一阶段发展明确方向, 推动行业和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以本届百强峰会为起点, 创新与信用将发挥更强大的驱动力, 共同推进包括百强企业在内的所有装饰企业打造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升级版。

8.浅析当前建筑企业经营开拓的方式 篇八

【关键词】 建筑企业 经营开拓 开拓方式

经营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经营开拓的好差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成败。作为建筑企业来说,经营开拓是万事之先。没有经营,就谈不上发展。当前建筑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以前些优秀的建筑企业由于没有重视新世纪中经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已严重影响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 建立科学的经营开拓信息网络

经营开拓是个系统工程,每个项目的经营开拓又是一个系统的小工程,谋事事关企业生存,因此经营开拓实施前必须花大力气于“谋”上,谋划发展思路,构造科学的信息网络,使经营开拓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经营开拓信息网络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包括项目经营动态跟踪系统,项目队伍动态跟踪系统。而每个部分又由若干个小部分组成。详见图1。这样就形成大、中、小三个层面的网络体系,既方便于网络的监控管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网络效果最大化。

2. 建立完善的经营开拓组织网络

在科学的经营开拓信息网络建立后必须尽快建立组织网络。经营开拓组织网络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经营开拓的成败。所以,既要有统揽全局的大组织网络,又要有单个项目经营开拓的小组织网络。这样,可以做到有张有驰,相得益彰。在实施时,也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而且,还能提高工效,提高开拓效率。经营开拓组织网络。这样,建筑企业在科学、精干、高效的经营开拓组织的运作下,经营开拓工作易取得更大发展。

3. 建立有选择性的重点经营策略

通常,建筑企业的经营开拓的面十分广泛,而项目规模大小参差不齐,面且对建筑企业来说,重要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必须区别对待。那样不管项大小平均气力攻关操作的,往往得不偿失。要坚持“三优先”的原则,即对发展潜力大的项目优先开拓,对意义重大的项目优先开拓,对把握性相对较大的优先开拓。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优先”是很难的。而且,有些项目在运作中,它的定位是不断变化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决策者难以及时果断决策。所以“三优先”的前提来源于对外围情况的及时、准确的跟踪了解和对内的符合性客观评价。如有的项目开始可能规模小,但是潜力大,如果开拓成功,可以形成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这样,实施有选择的重点经营,就可以保证建筑企业先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效能最大化。既稳定了队伍,又稳定了市场,更稳定了收益。

4. 建立合理的经营规模发展策略

建筑企业要想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经营规模发展策略。经营开拓准确定位,从而确保经营工作更加平稳、有序地进行。这样经营开拓才会更加有成效。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使经营开拓正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并使经营开拓发生两大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量的变化,经营开拓的不断扩大。必須扩大经营面,经营市场不断得到开辟。另一方面,是质的变化。经营开拓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更好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承接到手为建筑企业的品牌建设创造了条件。这样使得经营开拓的经济总量不断攀升。而这两方面的合理变化,提高了经营开拓市场的平稳性和可靠性。当然,在经营开拓规模发展策略实施中要避免两种偏面的做法:一种是盲目的追求规模,过分脱离实际的追求,这样,使得经营开拓得不偿失。另一种是因为害怕经营开拓风险,而畏手畏脚,不主动去经营开拓。这两种经营开拓做法,应尽力避免。

5. 建立有效的经营开拓风险化解机制

建筑企业应采取科学的经营开拓决策,为经营开拓减免很多风险。好的经营开拓风险化解机制的实施,使经营开拓时随时注意各环节潜在的各种风险。因此,经营开拓的广度和力度如何把握好是至关重要。如果“二度”太弱,可能达不到经营开拓的效果;如果“二度”太过,可能物极必返,影响经营开拓效果。所以,经营开拓除按正确方案进行外,更要做到“项目开拓前的风险性分析,项目开拓中的风险控制,项目开拓后的风险评价”。另外,在经营开拓风险化解机制里,应重点明确一旦风险出现后,根据风险大小程度,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有了预案,防范风险就落实到实处了。这样,经营开拓风险才可以大大降低,从而大大提高了经营开拓的成功率。

6. 建立科学的经营开拓规范化运作机制

经营开拓如果思路不清晰,必然导致开拓不明。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所以,建筑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经营开拓规范化运作机制。这样可以使得经营开拓更加专业化、程序化、信息化。同时在整个经营开拓运作过程中,随时还可以了解项目开拓运作的状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确保经营开拓进程的顺利畅通。有些项目运作中就是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对称,造成决策失误或错误,导致开拓的失败。建筑企业可以建立覆盖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三级经营开拓运作机制。而每一级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系统。根据项目特点明确各级程序化运作的职权利。对于重大项目经营开拓,有时单凭分公司和项目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能还满足不了要求,需要总公司这方面的支持。还有种情况,项目经营开拓比较简单,如果也机械的由总公司统管,又会造成开拓资源的浪费和开拓效能的降低。所以,在建立经营开拓规范化运作机制应充分考虑到以上诸方面的因素。

7. 建立规范的交叉和多重经营开拓机制

当前,交叉经营和多重经营在建筑企业的经营开拓中是十分普遍的。所谓交叉的经营开拓机制就是跨地区的经营开拓。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原有的经营开拓拥有的经营领域可能存在其他新的经营开拓者的介入。交叉经营开拓的好处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市场资源,从而在局部地区形成规模市场。不利的是由于不同的经营开拓市场有不同的游戏规则。新的经营开拓者未必全知,有的新的经营开拓者为抢占市场,往往会花大气力,从而打乱了原有经营开拓者的既成规则。所谓多重的经营开拓机制,就是同一项目,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在同时运作。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多重资源的运用,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浪费。所以这要加强沟通,以一方为主,其余为辅。一旦成功,利益共享。这样才能利于经营开拓。

8. 建立科学的经营开拓评价机制

经营开拓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要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有些建筑企业往往忽视这一点客观存在事实,事事以结果定论。这样,那些项目经营开拓难度大,周期长的,人们就不愿意去办。所以,对广义而言,要实行“三期评价”(前期、中期、末期)的经营开拓评价机制。这样,才更具公平性、合理性、有些项目经营开拓,费时费力费钱,不容易成,吃力不讨好。这样经营开拓人员压力太大,动力不足,经营开拓局面难以打好。对狭义而言,要实行经营开拓的项目评价机制见图2。这样经营开拓评价就正常化、科学化了。

结语

企业经营开拓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决定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由于建筑企业经营开拓是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工程,其影响的因素也比较众多,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全面、科学地分析才能确保经营开拓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建筑施工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 篇九

建筑行业是国家支柱行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建筑行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发展。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但与此同时,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逐渐缩小,整个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过去建筑施工企业单纯依靠设备、劳力就能获取利润,而当前形势对企业市场开发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把握市场机遇,迅速做大做强,成为了施工企业领导共同关注的问题。

过去建筑市场混乱,行业内价格恶性竞争,潜规则层出不穷。施工企业为了获取项目只能依靠低价中标、幕后交易等灰色手段。企业市场经营开发存在以下问题:

1、市场开发具有盲目性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缺乏战略发展规划,市场开发具有盲目性。没有根据自身企业基本情况确定主营业务与业务开发区域,开发策略。往往是看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将自身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陷入竞争红海。

2、市场开发缺少组织支撑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开发市场往往是领导个人单打独斗,依靠私人关系和人格魅力获取市场信息。项目信息来源渠道贫乏,使得企业丧失许多市场机会。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的市场部门、高素质专业的经营队伍。

3、市场开发缺乏制度流程

企业内部没有进行业务总结,制定科学的制度流程。市场开发经常是一个项目一个样,一个人一个样。项目投标匆忙上阵,投标效果不尽理想。缺少市场开发相关的奖惩机制,员工热情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4、市场开发忽视客户关系管理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于项目前期开发比较重视,一旦项目中标后,忽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无法及时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变化,造成项目工期延误,甚至无法及时回收工程款项。

5、缺乏市场宣传、品牌推广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非常重视施工队伍建设,工程技术培育,总是认为专业技术强了,项目单子自然就多了。殊不知,酒香也也怕巷子深,缺乏市场宣传和品牌推广,仅靠老客户口碑称颂,公司影响度远远不能达到市场开发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可以从市场开发策略、市场开发组织、市场开发制度流程、市场开发客户关系管理、市场开发宣传推广几个维度,对建筑施工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中影响较大的问题进行控制,采取如下相应对策。

1、市场开发策略与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

制定市场开发经营开发策略,需要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企业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进步和企业发展进行调整和重组。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市场经营开发策略也要随着企业需求发生改变:企业追求占领市场扩大业务规模,开发大项目。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开发精品项目。企业为了进入新的区域或业务领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发联营项目。

制定市场开发策略首先要对公司自身实力进行整体把握。公司人员配置、技术力量、项目管理、材料设备情况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市场开发策略的制定还要建立在对竞争对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在日常工作中搜集竞争对手资料,认真分析他们的经营开发策略、背景关系、市场行为。了解他们的销售团队的人员构成,历史成绩,为将来同台竞技做好准备。

此外,制定市场开发策略对建筑市场进行分析判断。施工企业要对区域市场规模、企业集中度、拥有特级、一级资质企业数量。工业建筑、住宅、公共建筑等分支市场业务量,进入退出壁垒、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出现的工程项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都会影响企业市场开发决策。

2、建立市场经营开发体系和专业经营队伍

建立由市场部经理、销售经理、市场信息分析员、合同管理员、造价工程师组成的市场经营开发队伍。经营体系中不同岗位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共同开展企业市场经营开发工作。

将公司业务范围按照规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各区域根据业务量配置销售经理负责区域经营业务。对于公司重点市场开拓区域,可以设置办事处。各区域销售经理除了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外,还要掌握联营分包,劳动力市场资源以及一些其它社会资源。各区域与公司总部要做到信息和关系资源共享。公司可以组织年度营销会为各区域销售经理提供交流经验机会。

在构建企业市场经营开发队伍时,要注重对员工素质的考察。市场开发经营人员代表着企业形象,只有那些具有丰富的商务经验、专业的技术知识、人际关系协调和组织能力的经营人员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获得客户的认可。公司定期开展培训,聘请内外部专家从专业知识、营销技巧上提高开发经营人员综合素质。

3、规范企业市场开发制度流程

市场经营开发是一个融工程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施工技术管理、合同预算管理等为一体的系统。系统要想正常运转,需要企业内各部门之间通力配合,因此规范的制度流程就必不可少。

企业经营开发是从获取市场信息开始,营销经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探索挖掘,然后由信息分析员进行可行性分析判断:根据客户资资信档案,判断业主信誉状况,防范项目风险;根据以往项目经验,看工程项目是否能够达到公司盈利要求;根据公司战略规划,看是否属于对公司开拓市场区域、业务方向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信息分析员信息筛选后,撰写项目立项报告由市场部经理进行审批。由合同管理人员向业主单位申报资格预审文件,购买招标文件。市场部经理、会同营销经理、高级工程师,参与标前会议和现场考察。在市场部经理的组织领导下,由造价工程师编写商务标书,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技术标书,合成装订后向招标方递交。市场部经理、营销经理、高级工程师参与招标现场答疑。在收到业主单位的中标通知书,确认中标后,由市场部经理负责主持和业主的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前,合同管理员进行严格的合同审查,就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与业主方进行沟通确认,为企业二次经营做好准备。总经理签署授权委托书,由被授权人与业主签订正式合同。利用流程来指导企业经营开发活动。

此外,企业还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营销管理制度,规范市场开发人员行为,制定市场协调管理制度,提高营销工作团队协作效率,制定营销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激励市场开发人员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树立全员营销意识,使更多员工投入到企业经营开发活动中来。

4、开发维护客户关系、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建筑施工企业营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营销,它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客户关系的管理维护,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尤为重要。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客户、供应商、分包商、设计院、监理商和工程咨询单位的信息档案资料,在项目前期,通过客户拜访活动探求客户项目意向,在项目在建过程中协助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协调沟通,及时反馈项目意见。当项目结束后,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寻找进一步工程项目合作的可能。

和客户关系一样,政府关系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同样重要。当前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搞得如火如荼,许多地方政府在项目招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关系维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和更优惠的税收便利条件。企业加强与政府部门信息沟通,使政府对企业业务动态加深了解,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此外企业还要关注新闻媒介的动态,搜集政府部门下达的命令文件,根据政策法令的变化来及时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活动。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应对当前激烈的竞争,获取长久竞争优势,需要在市场上寻找战略伙伴。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与大业主建立战略联盟,进行长期项目合作。由总经理亲自出马,进行高层对接,探讨共同合作发展可能,达到共赢互利效果。战略联盟可以从一项业务一个环节的合作开始,在合作中不断增强互动,开辟资源整合的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进而发展相互合作内容,丰富合作形式。

5、注重市场宣传,推广企业品牌

施工企业 市场宣传和品牌推广对于施工企业市场开发至关重要,专业杂志、网站、企业内刊可以成为企业市场宣传的窗口,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展示企业业务动态、员工精神风貌,增强客户对企业信心,同时也为潜在客户认识企业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通过举行大型招聘会、技术论坛等大型活动展示企业风采,达到企业品牌推广效果。相互开发制度制度一业务

除了主动进行市场宣传外,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形象也是企业品牌的最好体现。优质的工程项目是企业员工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客户可以通过对企业竣工项目的观察了解,增强信心,为企业带来更多合作机会。在建工程施工现场醒目的标牌,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宣传条幅,统一着装的施工队伍,都会为客户留下深刻印象。优秀的项目经理也是企业资本和实力的体现,拥有一批业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经理,有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企业品牌塑造不能急于求成,它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投入。一旦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那将是对营销工作的最大支持。

10.(专升本)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答案 篇十

一.1-5BCAAB6-8ADB

二.1.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

2.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按序转、步步高、环套环

3.产需(产销)平衡、产供平衡、生产能力平衡

4.因素比较法、排列法、分类法、评分法

5.经常储备、保险储备、季节储备

6.二

三.1.答案见课本85页

2.答案见课本292页

3.答案见课本117页

四.1.答案见课本163页

2.答案见课本229页

3.答案见课本77页

4.答案见课本203页

5.答案见课本129页

6.答案见课本154页

11.建筑企业经营体系建设 篇十一

摘要: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特点。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主力军,供销合作社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多元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链接、搭建农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现代化农业(农村)流通网络、开拓农村普惠金融。由于服务不充分、组织不成体系、政策手段缺失、组织“四不像”欠缺应有法律地位等问题,严重掣肘着供销合作社系统功能的发挥。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出路,在于加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加中国供销合作银行、基金和保险等政策工具和手段,启动供销合作社遍布全国农村的“惠农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 合作经济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供销社系统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主力军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4月发布《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再次强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供销社改革。供销社改革将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提供强劲动力,并可望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中坚力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是解决“谁来种地”难题的迫切需要。合作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本原核心理念之一。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在根据地、解放区支持农民发展合作社。上世纪50年代上半期的合作化运动推动农村迅速、普遍地建立了生产合作、信用合作和供销合作组织。经过公社化及计划经济的曲折变迁,供销社逐渐失去合作性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个人及市场作用明显加强,集体经济减弱。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让供销合作社恢复合作性质,承担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任,体现了共产党本原理念。

在改革过程中,中央多次要求供销社恢复合作性质。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恢复和加强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并提出试验“基层供销社恢复合作商业性质,……县级供销社改为基层社的联合社”。1993年中央十一号文件重申“供销社要按照合作社原则,尽快办成农民的合作商业组织”。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明确“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重申供销社“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重申“坚持合作经济基本属性”。供销合作社恢复合作性质,紧密联系农民,把合作因素注入农业经营体系,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不仅表现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现代化理念,还表现出社会主义的理念。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社会主义农业经营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体系。

二、供销合作社全面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供销社成立于1954年发展至今已有60年,在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在涉农流通中发挥主导作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供销社面临新情况与新问题。截至2014年底,全系统实际从业人员214.3万人,当年销售总额37646亿元,汇总盈利354.4亿元。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6941.1亿元,日用消费品类销售额11392.8亿元,农副产品类销售额6591.9亿元,再生资源类销售额2299.1亿元。农资经营约占全社会经营总量的70%,农村日用消费品销售占全社会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0%,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占全社会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的20%左右。

(一)供销合作社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供销合作社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大力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利用自身组织完整、网络健全等优势,由基层社与村两委共同组织,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加工、销售全程托管或几个环节的半托管服务;围绕农民需求提供综合服务。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日用消费品销售、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废旧商品回收,还提供多种便民服务;依托农资经营网络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将公益性与经营性、科技服务与物资供应结合起来,通过庄稼医院等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和培训等科技服务。

(二)供销合作社努力构建多元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系

各级供销合作社整合利用优势资源,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力发展社有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止2014年,供销社系统共有各类法人企业19420个(不含基层社),拥有各级政府和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22个,带动农户1746.4万户;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截止2014年,供销社系统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14326个,入社农户1238.1万户,还大力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和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改造新建新型基层社,建设为农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一网多用、双向流通”服务功能。实施“新网工程”与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基地的对接,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企业与市场、产加销连接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供销合作社着力搭建农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平台

总社于2006年开始在全系统实施“一社两店入村服务工程”,提出要实行“一个平台、多家利用”,吸纳各个部门通过综合服务社开展为农服务,逐步把综合服务社办成多功能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并于2011年颁布和实施了我国农村综合服务社管理的首个标准——《GH/T1069—2011农村综合服务社规范》。截至2014年,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与农副产品、烟花爆竹、医药连锁企业6732家,拥有配送中心12397个,发展连锁、配送网点105.5万个。在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方面,供销社系统共建立综合服务社(中心)33.7万个。

(四)供销合作社强化构建现代化农业流通网络

农资销售、农副产品、日用品及再生资源回收是供销合作社的四大业务板块。近年来,供销系统流通设施建设和经营服务网络快速发展,布局日趋合理完善。截止2014年,供销社系统拥有基层社经营网点32.5万个,主管、领办各类社团组织17528个,建立商品基地37197个,各级供销合作社所属事业单位300个。供销社系统发展连锁、配送网点105.5万个,覆盖全国80%的乡镇和40%的建制村,初步形成了县有配送中心、乡有综合超市、村有便利店的连锁经营网络,同时,引领有机生产和消费,截止2014年,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等认证的专业合作社26590个。利用供销合作社的网络和产品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和农村电子商务为重点,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全国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型、专业型电子商务平台相支撑,正在形成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经营服务体系。

(五)供销合作社探索开拓农村普惠金融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金融服务,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金融产品灵活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与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合作、参股金融机构和内部设立金融机构等方式,积极探索合作金融。一些地区的供销合作社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建立担保公司、参与农村商业银行或村镇银行、设立资金互助组织或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探索供销合作社金融服务“三农”的新形式。截至2014年底,全系统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9家,贷款余额近20亿元;担保公司65家,担保金额29亿元;参股农村商业银行或村镇银行24家;领办各类资金互助组织23家,贷款余额1.67亿元;开展资金合作互助的农民合作社469家。

三、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拓展深受“四大”基本问题挚肘

(一)服务不充分,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涉农流通服务是供销社的阵地,深化内涵拓展外延是其应有的使命,从目前看,涉农服务仍然很不充分,供销社综合改革推动基层社深化“三位一体”,才是解决之道。2006年初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构想并指出,“三位一体”是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也是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又是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供销合作社及其基层社需要深化探索建立供销社综合服务平台,成为农民合作金融、联合购销、农技推广等经济活动的载体,并承担农民福利、社区文化等公共服务。

(二)组织体系不完善,基层、县、市、省及全国供销组织联结体系有待进一步贯通

目前,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缺乏规划,条块管理分割严重,事权人权财权互相打架,管理成本高昂与系统效益低下并存、系统庞杂与体制不畅并存、服务面深广与政策工具缺失并存,从而导致供销系统统筹困难、上下脱节、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创新体系管理,在完善“中央+省、市、县、基层社”的支撑体系之前,首先解决“扁平化”问题,先行强化两头:一是强化总社的指导管理、政策研究、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区域协调等功能并配置相应政策工具;二是强化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经营职能和自主性。

(三)政策功能弱,亟待增加政策工具建成政府与农民联系的桥梁

“小机构、大市场”是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发挥党和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桥梁和纽带作用的重要发展思想。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多数地方供销合作社已经退出政府行政机构序列,成为介于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市场主体,承担着政府调控农村流通市场、扶持农民进入市场的特殊职能。供销合作社是政府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由于供销合作社背伏沉重历史包袱、面对复杂的新市场建设,在承担政府委托任务、行使政府授权职能、发挥政府与市场间及政府与农民间桥梁和纽带作用时需要配置一定的政策工具。

(四)组织“四不像”,供销合作社定性“四位一体”明确“四又像”地位

“政府+事业+协会+企业”是供销合作社特有的组织表现形式。几十年来,供销合作社体系几经改变,这四类主体并存的特点没有改变,被称为“四不像”。事实证明,供销社“四不像”机制在带动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三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涉农服务部门林立、组织定性不明、缺乏立法支持,供销社系统“四不像”问题成为发挥其优势功能的一大问题。涉农服务即有政策性更有灵活性、既需要行政的有形之手更需要市场的无形之手、既需要平等的交换与合作更需要引领与推动,需要综合吸取四类组织的有效因素,兼蓄众长协同发展,支持供销社合作社从“四不像”转型为“四又像”组织。

四、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平台功能

党和国家对供销社综合改革已经有明确目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坚持为农服务方向,着力推进基层社改造,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全国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2015年中央发文指出,“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完全有条件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要充分用好这支力量”。要实现中央确定的供销社综合改革目标,需要一些关键的政策措施。

(一)深化为农服务,供销合作社工作需要法律支持

赋予工作法律地位,规范供销合作社管理运行。2015年“中发11号”文指出,“供销合作社……既有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的特点,又履行管理社有企业的职责,既要办成以农民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组织,又要开展市场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更好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必须确立其特定法律地位,抓紧制定供销合作社条例,适时启动供销合作社法立法工作”。

单独立法的供销合作社在性质上应属于公法人社团。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设立的专业合作社属于私法领域,调整农民个人及其组织的经济行为。供销合作社的目标不是营利,是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立法应当明确供销合作社的公共责任,赋予经营权力,界定它与政府公共权力及资源的关系。供销合作社立法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衔接。从现实看,2007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开展合作金融服务及举办联合社问题上存在实际矛盾。农民专业合作法修订也需要提上议事日程。需要尽早厘清“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与“供销社法”之间的关系。

(二)改变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方式

加强供销合作社运营政府惠农政策资金的作用。加强供销合作社与其它涉农部门的协同,利用基层社联系农民的优势,协助各部门资金更有效地落地。供销社与各涉农部门在划清界限、明确责任基础上,形成合力。各级政府的有关专项资金,可直接用于奖补供销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农业发展专用基金,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化、物流、配送建设;建立农产品价格平抑基金,以平抑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资金来源采取自筹与财政支持相结合;财政支农资金通过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全国农村流通领域的支付结算网络直接补贴给农民,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

(三)创新农业专业化服务,拓展农业专营服务领域

一是赋予供销合作社制造、生产、运营、管理各类农业机械的主体权利。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的发展使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加大,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从生产到供应到管理可谓“五马分尸”,使得我国农机整体使用率不高、地区间农机配置极不平衡,利用方式落后,农业机械的制造管理运营及监督管理的全链条割裂是根本原因,供销社作为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国家队、主力军,应该挑起这副担子。

二是赋予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合作金融的主体权利和行业自律规范指导职能。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供销社金融、非金融及其关联职能。国家鼓励供销合作社开展新型合作金融,需要进一步出台具体的落实细则及政策法规。进一步放宽其系统性合作金融的权利,强化为农服务项目,防止系统性性风险。

三是强化供销合作社牵头的“惠农之家”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供销社要积极与民政、教育、医疗、环保、文化等部门协同,划清界限、明确责任、强化协作与配合。积极争取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医疗、养老等公共领域的扶持投入力度,聚全社会之力构建农村综合服务社——“惠农之家”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四是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农村综合保险。加强供销合作社合作保险试点,创新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保险产品,扩展保险责任,逐步从成本保险向产量产值保险、收入保险延伸。探索将政府救助资金转换为保费补贴,在区县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粮食和重要畜牧产品生产大县的县级财政补贴方面,实施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补贴政策。

五是构建中国供销合作银行、基金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平台。面对“三农”发展的新情势,尤其是中央对供销社的定位和供销社担负的使命,结合供销社的经济组织地位和农村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以及农村市场参与国际市场建设的实际,供销合作社系统拥有一定的金融手段以及保险基金租赁等非银行金融工具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全国各地供销合作社发展不一,条件好的可以先行先试。在基层社积极推进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和各种形式的资金互助联合社,通过局部试点、典型示范,进行“三位一体”模式试点和推广,逐步扩大供销合作社的合作金融服务网络。适时,整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资源,打通资金链,设立中国供销合作银行,强化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协同手段,强化为农服务的关键要素,强化“一带一路”建设中供销合作社带动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作用,进而,提升中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地位。■

参考文献:

[1]毛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改革,2012(10)

[2]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丛书编辑室.中国供销合作社大事记与发展概况1949—198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胡正塬.进一步发挥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平台作用[J].要情,2014(1)

[4]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供销合作社年鉴(1998)[M].北京: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出版,1998

[5]胡正塬.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建设[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8年12月

[6]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丛书编辑室.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M].第一辑上;第一辑下;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上;第四辑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1990、1994

[7]杨德寿.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8]杨德寿.中国合作社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9]曹亮.基于物联网的农业转型升级研究[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6)

[10]孔祥智.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J].教学与研究,2012(1)

[11]郭殊.论农会公法人及其制度的建构——行政法制化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3—85

[12]杨团,孙炳耀等.综合农协:中国”三农”改革突破口(2015年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01

[13]杨团,孙炳耀.公法社团:中国三农改革的”顶层设计”路径——基于韩国农协的考察[J].探索与争鸣,2012(9)

(本文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4年重大基金项目“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发挥供销社作用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初中生暑假作文700字:记暑假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学期末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