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2024-07-07

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共10篇)

1.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篇一

高二政治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题同步练习题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据此回答1——2题。

1.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正确的战略决策,这是因为:()

A.承认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

C.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D.人们可以有效地改造人类社会;

2.社会的客观性表现在:()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③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④人们在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 2006年09月22日《河北日报》报道,泥河湾是世界上旧石器文化序列最为完整的地区。在这里,有距今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110万年的东谷坨、飞梁遗址、78万年的马梁遗址、10多万年的摩天岭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遗址、7万年的板井子遗址、3-4万年的新庙庄遗址、1万多年的西白马营遗址。美国著名考古人类学家鲍立克教授说:“泥河湾是东亚乃至全世界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我荣幸地祝愿在这里成功地找到最古老的人类。”这表明:()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B.人类生产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C.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揭示人类的起源;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

4.2007年7月20日《农民日报》载文指出:农村改革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功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够容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这表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

C.社会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2007年7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浙江省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在提高发展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多下工夫,不断取得更大成绩。据此回答5——7题。

5.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

B.生产力一定适应生产关系的性质;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具有客观性;

6.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由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动机决定的;

B.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C.人们可以选择适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生产方式;

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更多地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和制约;

7.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取消了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做法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是因为:()

A.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C.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实际状况来决定;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8.事实证明,脱离生产力来讲生产关系,特别是脱离生产力发展状况盲目地变革生产关系,追求所谓的“先进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D.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决定的;

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据此回答9——11题。

9.上述材料中的事实充分说明:()

①物种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上帝创造众多生物的说法具有荒谬性;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物质具有可知性;

C.人的主观意识改变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1.人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

①人们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在原有水平上推进一步;

②每一代人面对的前一段形成的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都是客观的;

③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他所面临的生产力水平;

④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思想、观点等意识的东西对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比如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都起到过重大影响。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影响?

参考答案:

选择题:ACACA;BCBCA;C

12.(1)社会活动都是人所进行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是受思想动机支配的。因此,一些杰出人物的思想、观点对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并不等于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和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思想、观点影响再大也是第二位的,是不能独立于事物之外的,总要受到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3)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使之与各地区、各部门、各种情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篇二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二框

少年有梦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中的课第二框题《少年有梦》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有一下几大构建:

1、有梦就有希望;

2、努力就能改变。本课是起始单元中的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开启中学生活的新篇章,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难易适中,有助于帮助我们的学生适应新的中学生活,编织美好的梦想,做好中学生活的短期规划和长远目标,用自己的努力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引导学生向美好的新起点努力奋斗。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梦想仿佛若离若现,在面对新的起点,新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依然是茫然,通过本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可能会有顿悟之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从小怀抱梦想,树立目标,用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去实现创新进取的人生。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把梦想变成现实需要付出努力,初步具有辩证思维能力。知识目标:认识梦想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梦想,掌握实现梦想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确立正确的梦想。

难点:懂得梦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已的梦想,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少年有梦”的学习。讲授新课

听音乐《梦想起航》。师:你们知道“梦想”是什么? 生:畅所欲言。

师:总结:梦想就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是人类最天真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的一种愿望。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打开自己梦想百宝箱倾听你那美丽的梦想。生:①“我以后想当超人,帮助好人,战胜坏蛋”②“我长大了想当老师,教别人学知识”③“我长大了想飞上太空去看看”④“我长大了要养好多小动物,让他们不再孤独”⑤“我想快点长大,长大了可以照顾爸爸妈妈,因为我爱他们”

欣赏:周恩来、莱特兄弟的图片探究一-------------有梦就有希望

名人故事引入师:有梦就有希望,有梦想才能有进步,我们一起来听“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的故事吧。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生:.......教师小结:师展示课件:

1、有时“梦想”是不切实际的,虽然美好,但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的。可是,现实中有很多事情的发生就是从梦想开始的。你们猜:“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能实现吗?

2、梦想为“莱特兄弟”飞翔成功起到什么作用?(可以对照课本9--10页)生:.......教师小结:师展示课件:

1、实现了。因为兄弟俩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此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美国的莱特兄弟。

2、它能够让莱特兄弟坚持飞翔的正确方向不动摇、不断的激发莱特兄弟飞翔的热情和勇气,激励着莱特兄弟激发自己的潜能,一又一次的进步和发展。欣赏:杨利伟、刘翔的图片教师小结:我们共同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我们个人的梦与与祖国的梦、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让我们一起携手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与祖国和时代共同成长的机会。

欣赏:杨利伟、刘翔的图片探究二------努力就有改变 梦想不能仅是一张小小的纸片,我们更不能让梦想只是一个梦而已,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师展示课件:《莱特兄弟的真实故事》 莱特兄弟自幼对飞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先是伏在山坳里观察老鹰是怎么飞的,然后把它一步一步画下来。按照老鹰飞翔的样子,兄弟俩在1900年10月,终于制成了他们的第一架飞机---滑翔机。1896年莱特兄弟从发明家兰莱,飞行失事牺牲中深受影响,仔细研究兰莱飞机的部件,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他们又开始了自己新的试验,这次他们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的木头轨道,把飞机放在上面,弟弟维尔伯坐上去,发动飞机。飞机在轨道上滑行后,就嗖地一下升上天空了。“啊,终于成功啦!”话音还没落,飞机突然坠落下来。“到底什么原因呢?”兄弟俩又开始思考起来。他们试着把轨道从斜坡上拿下来,放在平地上,再次试飞。这回飞机一下子飞到三米多高,而且能水平向前飞。飞机飞行了30米左右后,稳稳地落到地上。莱特兄弟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他们抱在一起,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莱特兄弟从收到爸爸的怪礼物到研制飞机成功总共用了26年,失败了无数次,试飞的时候,莱特兄弟也多次摔伤。看来,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成功的呀。莱特兄弟终于圆梦了,他们的法宝是什么?生:是坚持不懈、是执着追求、是梦想、是不断的努力进取..........师总结:是不懈的努力。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从头再来的勇气,对坚定信念和美好的不懈追求。

1、努力,需要立志。早理智,立大志,立长志。把自己的志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2、努力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多大的绊脚石也会变成垫脚石。

3、努力需要方法。方法对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想法。改变自己就是改变自己的缺点,改变自己就改变自己落后的一面,面对未来的人生我们要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勇气,还要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决心,具备了这些,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一个有活力的人生。板书设计:巩固练习

1.你从右面的漫画 《梦想与现实》中得 到的启发 有()

①把梦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②没有汗水的浇灌,就不能享受梦想之花盛开的幸福

③把梦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具有持久等待的毅力

④没有行动的梦想,只能是空想,把努力丢掉,梦想永远不会在现实中开出鲜艳的花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总书记指出: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年中深人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少年要有梦是因为()①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有梦想,就有希望

②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

③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④有了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布置作业

1、少年的梦想有什么特点?

答:(1)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2)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3)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2、什么是努力?

答: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努力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努力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3、我们青少年如何做到努力?怎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答:(1)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2)努力,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3.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篇三

姓名——————班级——————学号————

一、学习目标

1,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2、知道法律确认和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3、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二、知识结论

1,尊重他人隐私,要树立————意识。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与——————意识。

2,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也是——————。

3,当隐私受到侵害时,我们可采用自行与——————协商、请求————等方式保护自己。

4,我们在增强——————观念,依法律已,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意识。

三、自主学习

1,尊重他人的隐私,我们要怎样做?

2,侵害隐私权的表现?

3,如何保护隐私权?

4,保护隐私权,我们应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合作与探究

1,阅读P51的材料,思考问题:1)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否

侵犯了儿女的隐私权?为什么?

2)如何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2,阅读P52的肖肖的材料,回答问题: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五、知识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是公民的A. 人身自由权B. 名誉权

C. 人格尊严权D. 隐私权

2,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有

A.某校公布某学生家长给学校的感谢信

B.某网站工作人员把用户的资料卖给广告公司

C.高考结束后,张某冒充王某上大学

D.警方对犯罪嫌疑人的电话进行监听

3,在信息时代,我们中学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应该

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②在向他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对象

③要掌握安全上网的知识④自我封闭、与世隔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4,下列行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是

A,报纸介绍某位先进工作者时,刊登他的工作简历

B,警方依照法定程序对案件当事人的住宅进行监视

C,先敲门,获得示意后再进他人房间

D,某网站将其注册会员的照片、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出售 5,中学生小吉在浏览学校论坛时,发现同桌小张把同学们午休的情况用手机录像并上传到网上公开,他立刻上报管理员,网管老师把视频删除并批批评了小张。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小吉多管闲事制造事端B,维护隐私人人有责

C,小吉侵犯了小张的名誉权D,上传视频是违法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6,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

A.公平意识B.竞争意识

C.责任意识D.信誉意识

7.在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采取的做法是

A.向人民法院起诉B.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C.无关紧要的忍一忍就过去了D.向有关部门投诉

8,小刚在放学途中见到“有奖调查”,就详细填写了家庭成员信息。小刚的爸爸接到电话,说小刚正在医院紧急抢救需要交押金,于是向对方账户汇了两万元。最后发现被骗了。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 A,轻易透露个人或家庭信息B,接受任何形式的问卷调查 C,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或短信D,向陌生的银行账户汇款 9,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正确的做法是

A,以其人之道还冶其人之身

B,忍气吞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C,若造成较大精神伤害,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4.德育二教案第一课第二节 篇四

课程名称:经济与政治常识 第 2、3 次课

学时:3

备课日期:2016年01月 14 日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一课学会理财和消费 第二节商品价格的奥妙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建立健康的消费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商品的价格与交换(解决办法:详细讲解商品的价值规律与定价方式,说明价值决定价格,实行等价交换);

2、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解决办法: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说明合理消费的基本要求)。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案例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上次课我们已经讲了货币及其演变、现代信用工具,由货币的产生而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消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当代年轻人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讲述案例资料:2007年春天开始是猪肉涨价;2008年后半年猪肉价格下跌;2008年秋天的四川柑桔下跌。让学生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新课讲解

一、了解商品价格

1、商品的定价。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分析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例如夏利车再贵贵不过宝马,再便宜也不会比普通自行车价格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商品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2、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者主动扩大或减小商品生产;刺激企业不断改进技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学会合理消费

1、消费的类型。介绍常见的消费方式:钱货两清,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租赁消费,如日常生活中租音像制品、租自行车、租房屋住;信贷消费,所谓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如贷款买房、购车、装修房子。

2、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讲述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收入越多,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才会越高;消费品价格,在经济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顾客所能

消费的商品量就会越小,反之顾客消费的商品量就越多。

让学生讨论冲动型消费行为和理智型消费行为。

3、合理消费的基本要求。讲述合理消费的基本要求,建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消费,也就是说要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己的经济能力,水平适度,量入为出,不要搞铺张浪费,不要借钱消费;结构合理,协调消费,物质消费、精神消费,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要讲究结构;方式得当,在消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提倡绿色消费。

3、总结

通过学习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从而理解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中,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一课第二节

八、教学后记:

关于商品的价格与交换,需要详细讲解商品的价值规律与定价方式,说明价值决定价格,明确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说明合理消费的基本要求:适度消费,结构合理,方式得当。倡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习惯。

5.第七课第二框中心发言提纲 篇五

2013年秋第11周高2013级政治备课组中心发言人:何琴

学科:思想政治模块:经济生活章节: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基本要求

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评析我国当前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发展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自觉树立效率和公平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积极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与四川高考考试说明的对比

2013年四川高考考试说明对本框题列出了两个考点: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四:教学建议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该框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教学用时:2课时

(三)教学资源的选择

教材、教师用书、课件、其它教辅资料、近三年高考题等

(四)教学重点

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两个同步”“两个比重”

(五)教学难点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按生产要素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对本框知识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法

(七)实施手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框知识将分别采用材料分析法、读图发现法、归纳总结法,着重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八)分层教学

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不甚了解,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我们学校高一年级分为一、二、三段三个层次的班级,对不同层次的班级要求不一样,进行分层教学,对实验班要少讲多练,对三段平行班要注重教材,练习要降低难度,注重基础。

(九)三维目标的实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自觉树立效率和公平意识,培养公平精神。通过

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积极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要落实以上三维目标安排以下教学:

【情景导入,发现生活】:

2011年两会议题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提高低收入人士工资

设计意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选用今年“两会”中“解

决收入分配不公 提高低收入人士工资”的一段视频做导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

面也把学生引导到对本框要研究问题的关注上来。

观点一: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人人平均、不存在差别才是公平。

观点二: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

效率,又不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公平。展示教材60页上的两个观点,通过学生判断、讨论,引导

学生归纳总结出:有差别,且差别合理是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含义: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人人平均,否认差别 不是公平;差别过于悬殊也不是公平→有差别,且差别合理是公平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1)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

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材料一:漫画:“收入分配” 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垄断行业、工资增长赶不上GDP增长 探

究活动: 提供素材: 材料一: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以下几方面差距: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渐呈现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为8%~9%,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速为4%~5%;某些垄断性行业人均年工资

超过6万元,而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大都在2万元以下;财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

拥有的财富占全部城市财富的45%,而财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拥有的财富仅占全部城市财

富的1.4%。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今年重点采取三

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

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

法收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

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

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

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4)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打破经营垄断,创造公平机

会,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补充知识:“提低,扩中,调高”:设计意图:对于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这个问题的突破,我首先提

供了一组图片,让学生先直观感受一下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且能充分认识到我国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而后通过提供两组素材,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以下

几方面差距,二是温家宝总理指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通过课堂

探究,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收入差距事关社会公平,也牵动着国家领导人的心。另一方面启发学生

思考、讨论、导学相依。通过探究,让学生自主得出实现社会公平的四个措施。

4.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1)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

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

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2)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

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我们都知道要想“分蛋糕”,首先要“做蛋糕”,那么怎样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

做出最大的蛋糕呢?分好蛋糕要讲公平,做大蛋糕要讲效率,那么公平和效率之间到底什么关系呢?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内涵

(1)定义:效率=产出/投入

(2)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3)效率提高:就是资源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4)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首先出示课本P61漫画“分配不公,企业破产”,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该企业希

望通过选出新的领导来改变现状,起死回生,于是开展一次新任领导的竞聘演讲。演讲围绕“效率

与公平谁更重要?”而展开。

竞选人甲:我要公平,公平才能得人心,要一碗水端平,大家工资平均算。

竞选人乙:我要效率,效率是企业的生命,收入差距必须拉大。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当角色,从而使学生理解并能够学会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

关系,突破难点。且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而后用教材74页的材料做了一个

同步提升:有一家生产炉具的国有企业,吴某被民主推选为厂长后,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向一线

工人和创利多的车间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拉开了职工的收入差距,职工的劳动积极性高涨,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后来,吴某自定年薪50万元,懂技术的副厂长张某年薪30万元。一些技术

人员认为自己的工资还停留在每月两三千元的水平上,分配不公,他们有的到别的单位兼职,有的“跳槽”。一些工人认为,自己每月工资不到千元,自己的劳动被低估了。厂内矛盾日益加深,人心

涣散,经济效益直线下滑。——厂内分配制度对生产效率有何影响?——为该厂设计一个最佳

分配方案,争取做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1)好的分配方式→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2)不好的分配方式→挫伤人们的积极性→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2)效率与公平也有矛盾的一面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 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

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在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必然使一部分

人通过合法劳动、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

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现实:

[资料]据报道,目前我国个人资产超过亿元的家庭有数百户,过1000万元的已达到数百万户。

与此同时,我国尚有数百万年均收入在300元以下、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有一千多

万生活在贫困中的城镇居民。占总人口20%的贫困人口占总收入或总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

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总收入或总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多年来,我国基尼系数处于倒U型曲

线的上升阶段,目前已达到0.447。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基尼系数达到或超过0.4,就说明其收入差

距过大,我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讨论:能不能任由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发展下去,谈谈你的看法?学生:

不能任由它发展下去。因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造成许多社会矛盾与社会不合谐的现象,潜伏隐

患,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探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取消收入的差距?为什么?学生:不能。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先富带后富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部分人、一部

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拉开一定的收入差距,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不能搞“平均主义”。

教师总结:这就是说,在现阶段的分配政策上,必须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带动后富,即讲求“效率”;

与此同时又必须调节收入差距,避免收入水平过分悬殊。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探究:那你认为怎样才能逐步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呢?学生:征收个

人所得税,高收入者多纳税、整顿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适时开征遗产税等等。

教师: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人事部、财政部、民政部和

劳动保障部的有关负责人,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有关情况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谈到收入分

配制度改革原则:

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分配。

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全体人民都能

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三是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结论──公平与效率并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三】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的脉络和框架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所学知识,小结指点难点和重点,便于学

生着重记忆。

【四】随堂练习

根据高考考点,精选3道题目分别与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点相对应;让学生当场做题,提问并解答,巩固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见《点金训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和第七课导学案训练提升案部分。

五、考法、考例

(一)从内容上看实现公平的制度措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三年高考高频考查的知识点,主要

以当前社会热点为背景,侧重考查如何实现公平问题。同时结合当前的一系列工资制度改革措施,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考例:

1.(2011山东文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高增

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A)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实行

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11天津文综)有人用拆字法解读“幸福”二字:“幸”字是由土和¥(钱)构成,“福”字包

含了农、口、田。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有房住、有田耕、有钱花。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看,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应该(C)①大力增加财政收入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③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④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2012安徽文综卷)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一: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二: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 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问题: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期盼?

答: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再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考生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举措,可酌情给分)

4、(2010.山东文综卷)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B)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5、(2010.江苏政治卷13)2010年1月22日,江苏省宣布自2月1日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其后,许多省份陆续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表明了政府(C)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通过再次分配提高劳动者收入

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②④B ②③C①③D ①④

6、(2010.四川文综卷38)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然,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一(含图15)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

【解析】本题设问中有两个问号,第一问解答时既要仔细解读材料一,又要读懂图表,做到提取信息全面准确。第二问的回答要从财政、税收两方面加以组织,措施回答要得当。

【答案】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行业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

6.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与父母沟通的程序及基本要领;与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宽大胸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高下不可。

能力目标:会与父母沟通商量的能力;对多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把握与父母交往的诸多策略的应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权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的尊重,对自己人格的维护;崇尚与父母的平等,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提高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为家庭付出的主动意识。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进行沟通,彼此袒露内心世界,进而达到相互理解进行沟通的正确方法,并学习双赢的沟通策略。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内容

“两代的对话”,共有2目。其中第一目“架起理解的桥梁”,分析如何看待与父母的矛盾;介绍与父母沟通的过程或程序;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第二目“交往讲艺术”,通过设置活动让学生交流与父母交往的窍门;有针对性地突出三点学生应该注意的具体要求,即学会赞赏父母、认真聆听和帮助父母;介绍与父母交往的“三字经”;强调家庭交往要宽容,宽容父母的错误,自己得理又让人,更有助于家庭的和睦。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在青少年学生抱怨家长给予的压力太大、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同时,家长们也深深为孩子不愿与他们交流而苦恼。所以,要拥有一个和睦、快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付出和努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来承担家庭事务,解决家庭问题,共同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而这些是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所以,本课主要通过对生活中亲子冲突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尝试增强促进自我成长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确定理解父母的必要性,并探索解决亲子冲突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他们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家庭矛盾发生后会用合理、恰当的方法来解决矛盾。

2.学生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会处理家庭矛盾,更快地成熟起来。解决家庭矛盾不能仅*说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并体会到家庭冲突的危害,自己处理问题不当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为此我们应帮助孩子们认清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引导他们走近自己的父母,使他们看到父母为了他们的成长放下了许多曾经的追求,使他们明白父母是他们前进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导航员。在这里,要使他们的情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对于身边的人和事,他们会用另一种眼光和思维去理解、去处理,跨越代沟,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三、课前准备

对模拟表演先作出布置。这个模拟扮演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正确地与父母沟通,要考虑多种因素和可能,正确解决与父母的矛盾。要把剧情让学生看仔细,让学生设计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形,最后找出双方可以接受的办法。应该给学生提出要求,在准备扮演活动中整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最近,华华在自己的卧室门上挂上了“请勿打扰”的牌子,让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孩子已经独立到非要挂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难过地说:“自从挂了那块牌子,我觉得好好的家就像旅馆似的。”但华华却不以为然。

引导学生讨论:父母为什么为难过?你对此怎么看待?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板书课题:两代人的对话 架起沟通的桥梁

【辩论明理】借我慧眼——正确看待与父母的冲突。

活动内容:根据书上的两个观点“家不是说理的地方。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和“家是爱的港湾,因为家里的矛盾易产生、也易解决,关键看我们怎么对待”进行讨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矛盾,因为夸大与父母的矛盾,会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抵触情绪,妨碍沟通;看不到矛盾,会不在意解决与父母的矛盾,也不利于矛盾的解决和学生的进步。

教师活动: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老师举个具体的例子设计教学情境,分析处理方法,接着让学生讲自己如何处理家庭矛盾,最终得出有必要、有办法解决家庭矛盾的结论。当学生的争辩僵持不下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异中见同;当学生争辩趋同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同中见异。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渗透辨证的观点,要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比如清官难断家务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家务事通常属于什么性质?是不是每件事只有一个答案?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分别有什么合理的地方?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理解和思考,你会不会一定坚持自己的主见?在各有利弊的情况下,尊重别人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好处?在自己有理的情况下,应不应得理不让人?可以不同意别人的做法,要不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又如说明家中矛盾容易解决,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从父母爱子女、体谅子女的困难、期待子女更好等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讨论和争辩的过程,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对于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方法和艺术、提高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板书:亲近父母,跨越代沟

【情景选择】探究处理与父母冲突的步骤,了解商量的大致过程。情景: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

结合教材中小冰的例子,小冰冒火的理由是什么?爸爸的理由是什么?你的协调办法是什么?让学生选择并说理由。

A、干脆不去同学家了;

B、按照家长的意思办,8点前到家; C、先斩后奏,写完作业、看完录像再回来。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第一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处理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并分析其利弊。比如:不到同学家做作业、看录象了,回导致对同学失信,自己也不满意,由此还会迁怒于家长;按家长的要求做,这保证了安全和休息,可未必有时间看录象,自己和同学都不能尽兴;不理家长的要求,写完作业、看完录象再回来,这会让家长担心、着急,说不定到现场亲自捉拿;与家长协商,双方都作些让步,可能双方都满意。第二步在分析各种可能、权衡各种利弊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这时可以对这些具体方法进行再剖析,在比较中选择最优方案。第三步,让学生把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梳理一下,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即引导学生善于与家长沟通,向本框教育目标靠拢。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分析和选择,不应该预定某种解决问题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方案,分析利弊,正确选择;老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难以预料的情况。当老师遇到没有把握回答或者难以驾驭的问题时,可以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将问题留待课下探究。

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善于与家长沟通。板书:学会遇事与父母沟通商量

常言道:“快乐与别人共享,快乐可以增加一倍;痛苦与别人分担,痛苦可以减少一半”,其实说的就是沟通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与家长沟通呢?其中最冷静的办法就是找到分歧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可能涉及的多种方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寻找“共同语言”。另外,沟通中还要懂得并善于“妥协”,退一步海阔天空!

名人名言: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毛泽东。

相关链接:了解处理家庭冲突六步法 第一步:明确冲突是什么?

第二步:进一步分析产生分析的原因。

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涉及的各种方式。第四步:判断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不能接受的。第五步:确定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式。第六步:检验最终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有效。【模拟表演】分析总结与父母打交道的要领。

小莉是独生女,14岁生日前,本班几个要好的同学和几个小学同学都说好要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小莉也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同学聊聊天,放松放松。可她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上班又忙。怎么办?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小莉出出主义。

活动内容:根据教材中小莉的例子模拟与家长沟通的过程。要求:一部分同学当“家长”,一部分同学当“小莉”,模拟表演小莉与家长商量的过程。

活动步骤:先表演,再总结要领,然后交流方法和体验,最后看相关链接。

设计意图:活动侧重于探究处理冲突的步骤,这个活动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不光有个步骤问题,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沟通涉及的经验很多,核心是以爱的方式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首先要在课前让学生了解这一情景,并作出分工、准备。其次,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扮演。扮演中最好有不版本,即有对的,有错的;有事先准备的,有临时生成的;有扮演者的表现,也可以有台下同学的表现。这样做才有比较、有可辨析的材料,供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道德,在辨析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再次,要注意归纳学生的经验,如交往中的主观动机、面部表情、行为动作、内心所想、沟通预期、基本态度、基本策略等,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把握沟通的要领。最后要注意在学生中交流自己平时的经验和体会。因为这些包含着学生的经验,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而且易于与新学内容共同构建适合学生自己的思维框架和知识框架。

教学建议:在活动前,老师应该多设想几种可能的沟通方式和结果,以便知道学生演示;活动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不参与扮演的同学仔细观察,多作结论;活动后,要注意总结,从正反两个方面帮学生得出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课后,让学生有意识地用这些有效有益的办法与家长沟通,将教育的成果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

总结提升:有效沟通要掌握基本要领。其中,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板书:把握沟通的要领。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实话实说】交往的艺术。板书:交往的艺术。

1、阅读分析:毛毛的故事。共三个题目。(见教材P26页)⑴第一问得出:交往的三个艺术:赞赏父母,认真聆听,帮助父母。板书:赞赏父母,认真聆听,帮助父母。⑵第二问得出:与家长交往的核心是爱的奉献。⑶第三问,先分析下面材料再发言后总结:

材料:母亲在数落儿子,儿子一边看书一边聆听教诲。忽然儿子问母亲:“妈妈,一本内容枯燥冗长的书和说话罗嗦有什么区别?”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可以把书丢一边,可是却无法叫罗嗦的人闭嘴。”说完,母亲突然恍然大悟。“啊!你是在嫌我罗嗦呀!”母子俩都笑了。儿子用幽默的方法不仅提醒了习惯唠叨的母亲,而且自然地避免了母子之间的冲突。请出几个类似的金点子。

教师行为:在引导的时候,重点应提示学生“策略”内容并不重要,而且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学习思考什么是双赢的策略?要尽量避免“不满——冲突——冷战”这样的应对模式。

教学建议:要提示学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处境不一样,价值观取向不一样,对一个人是好的选择,对另一个人未必是好的。当没有“最好”即没有双赢时,要选择“更好”。

教师提示,学生齐读:与父母交往三字经

2、阅读感悟:材料(见教材P27页相关链接)交往的艺术:家庭交往要宽容,别太计较。板书:宽容不计较 【我思我想】练习巩固

寓言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设问: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7.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篇七

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在这首歌中感受愚公的精神,播放歌曲和歌词,师生共唱。

结合所学习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和歌曲,谈谈自己对于愚公移山的看法和感受。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识目标:了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艰苦创业,与时俱进。

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二、自主学习,问题导航

1、能够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名言警句。

2、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3、艰苦创业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是怎样的?

3、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去做?

4、„„„„

三、合作学习,快乐多多

活动一:艰苦奋斗精神大搜索

请同学们从已学的知识中搜索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精神的事例、名言警句,故事,人物等等。看看哪个小组收集的更多。

活动二:课堂大讨论(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任选其中一题来讨论

(1)身处逆境的人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么身处顺境的人是否也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如今时代不同了,条件改善了,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或“鼓励消费与艰苦奋斗矛盾吗?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了吗?

讨论后的结论:——————————————————————————————

——————————————————————————————————————

——————————————————————————————————————

活动三:讲两代”铁人“的故事

也可结合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如袁隆平、杨利伟、钱学森、王选)等团结拼搏、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事迹进行讲述。

通过课本孟泰和焦裕禄的事例,思考艰苦奋斗精神还表现在什么方面?

活动四:观看图片,反思自我观”八荣八耻“中”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图片,请思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活动五:课堂巩固我最棒

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所学的重点内容

活动六:课堂演练我最棒

下面是中学生小龙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的发言提纲,请你把内容补充完整。

我认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对中学生特别有意义。现在,校园里的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很多同学认为生活条件好了,艰苦奋斗失去了必要性。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

————————————————————————————————————————————————————————————————————————————

最后,我认为在生活中应该这样发展艰苦奋斗精神:

———————————————————————————————————————

四:我来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你调查一下在你的周围都存在着哪些与艰苦奋斗精神背道而驰的现象。并就如何避免这些现象提出几点合理化的建议。

活动一答案:

例A、(古代)中国古代神话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故事,民间传说中铁杵磨成针、凿壁偷光的美谈,古籍史料中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的记载,都是这一主题的生动写照。

B、(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

C、(建设时期)驻港部队”大渡河连“。

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体现。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它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在深刻感受到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所在!

活动二答案:

(1)艰苦奋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精神要代代相传。

(2)艰苦创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3)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

(4)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和政治都不发达,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活动三答案:

引导学生体会”艰苦创业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活动四答案:

在不同年代,艰苦创业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而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视为成就任何事业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一种崇高的美德。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时代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在日常生活注意勤俭节约,不浪费、不追求高档精神消费,不攀比、爱惜物品,不懒惰、不好逸恶劳。在学习上,顽强拼搏,刻苦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积累,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课堂演练答案:理由: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根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仍然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③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战略国策也要求我们继续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④今天,艰苦奋斗精神集中体现为艰苦创业精神,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8.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篇八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知道工人阶级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明确我国国家政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懂得我国国家政权是掌握在人民手里,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本质所在,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政权。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教学重点:工人阶级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

2、教学难点:工人下岗是否影响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要求学生从网上、报纸等收集我国在经济、政治、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展示各个时期(1860——2004)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图片,反映上海城市建设的变化。

展示上海市2001年到2004年的GDP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说明上海市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

上海市在制定《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过程中首次邀请未成年人参与立法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上海开通了人大网议日,人大相关部门通过通过网络听取意见和建议。说明上海市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反映全国或者上海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政治进程等方面的资料。

问:我国或者上海市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党的领导、国内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和平的国际环境、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等等。但最最重要的是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且政权掌握在人民的手中。

那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从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呢?

展示开国大典图片

人民当家作主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在中共上午领导下,我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你了解我国的国徽吗?我国国徽图案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整个国徽图案表明了什么?

国徽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我国的国徽庄严大方,内涵深刻。它由五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和谷穗构成。天安门象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五颗五角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象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整个国徽图象鲜明的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

关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第一条做了明确规定。那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呢?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下面我们分析: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十八省,攻克六百城,立国建号,奠都南京。然而,曾几何时,仅仅维持11年的太平天国大厦轰然崩塌,百万起义者血流成河,洪秀全等人的宏图大业瞬间成为泡影。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革命运动何以早衰早亡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缺乏先进思想武器。这些见解无疑是对的。但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太平天国领导层的极端腐败,是导致了太平天国政权的灭亡重要原因。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帝,推翻新政,并下令搜捕维新派和帝党人士。28日,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被捕的谭嗣同等六人同时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孙中山回到国内,经17省代表会议选举,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但袁世凯凭借掌握的北洋新军的武力,一面逼迫清帝退位,一面对南方革命党施加压力,迫使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之位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同志,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

1、工人阶级——领导阶级

介绍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 介绍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

介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最后袁世凯复辟)

基本上都失败了,没有使人民掌握国家政权,没有使人民当家作主。

介绍1919年的五四运动,其意义之一是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们进行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说工人阶级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历史形成的。这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1)历史的角度分析

(2)从工人阶级的特点角度分析

①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②具有革命性、组织性、纪律性,代表历史发展方向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讨论工人下岗会不会影响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2、工农联盟——阶级基础

1)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 为什么不能成为领导阶级?

2)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为什么?)①农民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体现者,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 2 力量。

②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③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④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3、社会基础——广泛性(1)建国初期:

当时我国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因此在阶级结构上存在两个联盟:①工农联盟②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护宪法和共产党的领导,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随着我国阶级状况的变化,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其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爱国者,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更加扩大。

(2)在我国现阶段,参加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还包括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六大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阶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其他事业作出贡献。他们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一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小结(略)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与对敌专政的结合(第2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国家。那么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呢?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出现了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建立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国家产生了。

你知道判断国家性质的标准是什么吗?你知道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分别是什么吗?下面看填图表:

你看得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有什么区别吗?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都少数人,被统治阶级是多数人,而在我国统治阶级是多数人,而被统治阶级是少数人。

(1)人民民主专政是最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统治 宪法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什么不是属于全体公民呢? 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民是 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在现阶段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我国公民中的绝大多享有人民,极少数是人民的敌人。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 敌人,则不能全部公民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公民民主专政,就是为了正确的体现我国最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实行统治的国家本质。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

①享有民主的人多: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②人享有的权利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个方面的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2)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享有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结合,民主和专政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统治阶级来说是民主,对被统治阶级 来说是专政,任何国家都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和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两个方面的结合。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享有民主和对敌分子实行专政的结合。人民民主是主要的方面,同时,也需要对极少对敌分子实行专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我们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少数敌对分子必须实行专政。

展示刑法的有关内容。

在我国现阶段作为专政对象的敌对分子,是指那些危害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犯罪分子,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犯罪分子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犯罪分子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分子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分子。这些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威胁,与他们做斗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

对敌人实行专政就是依据刑法打击和惩罚极少数敌对分子的犯罪行为。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切实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保护人民和打击敌人的作用。

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和对敌专政的统一。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是对敌分之实行专政的前提和基础。只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对敌对分之实行有效的专政;同时,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依法打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敌对分之和敌对势力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9.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篇九

教案设计

[标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形式、根本任务、积极作用,以及辨别和抵制各种消极文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做“四有”公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要求自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之中。

[教学重难点]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教学安排]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所在地区典型的人和事,展现这些资源内在的教育意义,以利于学生感悟、体会;学生搜集同学日常生活之中闪光的语言、感人的事迹,如孝顺父母、友爱邻里、帮助同学、参加学校公益活动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

老师:《谁说女子不如男》,你们知道是谁唱的吗?属于什么剧种呢?

学生:常香玉,豫剧。

活动一:(老师举例)

材料:于家寨村的村民不出家门就看了三出戏,张老汉81岁,两个儿子各自已经成家,按理说,张老汉该过舒服的日子了。可是,大儿子闭门不见,二儿子闻声关门,老汉没有办法,只好在村中搭了一间草屋度日,村里人说,老张家这俩儿咋就像《墙头记》里的大怪、二怪呢?10月份,村里开始敲锣打鼓地为评选出来的孝顺媳妇和孝顺儿子披红挂彩,挂匾表扬,张老汉的俩儿媳妇开始心焦了。晚上,大儿子来到了村东头的草屋,向老汉认错,把老人接回了家。第二出戏就是《负荆请罪》,二儿子晚到一步,已是人走屋空,于是就赶到老大家。于是上演了第三出戏《抢爹记》,村里人心里乐开了花,绽放了灿烂的文明之花。

灿烂的文明之花(板书)

(一)神州开遍文明花(板书)

活动二:书中材料:P10小字

问:⑴如果你是明凡,你会有哪些感想?

⑵在你的周围,有哪些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学生讨论,自由作答。

老师总结:

⑴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成就人生,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

⑵精神文明创新活动有:

农村奔小康;城市“创三优”;同一首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等。

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板书)

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创三优”活动;创建优养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

创建文明村镇的活动------“文明户”的评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万村书库”活动及其他各种移风易俗活动。

活动三:书中材料:P106上

问: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谈谈下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何作用?

首先由同学们互相讨论回答,老师最后总结:

环保见行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美化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增强人们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人才意识、健康意识,培养人们的风险精神,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等。

保护母亲河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保护环境,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板书)

P106—1

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板书)

P106—2

(二)细微之处见行动(板书)

活动四:书中材料P106

老师提问:灿烂的阳光下总会有阴影,我们的周围就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你能说出一些吗?

学生回答:打架骂人,考试作弊,践踏草坪,随地吐痰。

老师又问:很好,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吗?

学生回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老师:请看教材P106下的这则材料,如果你收到“变味贺卡”,你的感觉如何?

学生(1):我会感到不舒服、难受,甚至恐惧,进而怀疑送卡人的动机,觉得送卡人很无聊。

学生(2):我会感到很酷,很刺激。

老师:究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变味贺卡”?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首先我们应当学会辩别各种消极文化,然后才能进行自觉抵制。

⒈辩别各种消极文化并自觉抵制(板书)

老师:在我们的周围,同学们认为有哪些消极文化现象?这些文化有何危害?

学生(1):用手机发黄色短信,上不良网站,喜欢恐怖片等。这些不健康文化会毒害我们青少年。

学生(2):在聊天室侮辱、漫骂他人;传播垃圾短信等。这些行为不利于建立健康的网络道德,危害了他人上网的合法权益。

老师归纳:教材P106----107

那么,面地不健康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很好!对消极文化,同学们已有基本的辩别能力和正确的态度。但是,无论是辩识不健康的文化还是弘扬先进文化,都重在行动。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老师:出了学校,回到家里,我们生活的新区应该是干净、整洁的新区,可是有个新区就一样。

⒉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板书)

活动五:教材P107上

老师:如果你是该新区的居民,你会想到----------------?

学生: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张大爷反映的是新区公共卫生问题;李大妈反映的是新区居民之间缺少交流;吴先生反映的是新区缺少健身娱乐设施;年轻妈妈反映的是新区内小孩子的安全保障。

老师:那你们的对策是什么?

学生:

开展“新区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活动;

②多方面筹措资金,办一个“健身娱乐中心”;

③开辟一条“专用车道”,保障儿童安全。

老师:好!你很有办法呀!新区不仅是我们的居住地,而且是进行人际交流的场所,弘扬社会文明的大学校。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参与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们居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业设计]

10.八上思品第三课第二框《男生 篇十

编写:谷城县冷集镇三中马良时间:2013.9.22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尊重异性同学;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出现的对异性爱慕的情感,愿意反思并正确把握情感问题。

2、【能力目标】:能够辨别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早恋,能够运用理智调控与异性同学交往中的情感问题,能够有分寸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3、【知识目标】:知道男女同学之间怎样进行正常、健康地交往;把握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知道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男女同学交往的重要意义;异性交往的原则;在与异性交往中要学会自我保护。【难点】:如何把握青春,把握情感。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讨论,自主探究(1)、基础知识

1、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可以我们对异性的了解,对方的长处,自己的个性,身心健康发展;可以交往范围,交往能力。

2、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既需要,又要;既要,又要;既要,又要。

3、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这是、而又美丽的事情。

4、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

5、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要学会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我们的,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2)、点击思维

1、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有什么意义?

2、男女同学交往应注意哪些问题?或(男女同学如何正常交往?)

3、如何正确看待青春期对异性的关注?

4、如何正确对待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

5、与异性交往中,应如何保护自己?

(三)展示交流,共同探究 活动1:P36如果让你来分配,你会让男女生各承担什么任务呢?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活动2:P37-38材料:他们之间的交往有没有不妥之处?为什么? 男女生之间应如何正常交往?你是怎样做的?

活动3:P39材料,你能帮她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吗?

(四)总结归纳,新知巩固

我的总结:本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主要有: 我的困惑:(对本节课没有明白的问题,学生可以当堂提出来。)

(五)、课堂检测

【最佳选择】

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

①是早恋的表现②是早熟的表现③是正常的心理变化④是人生走向成熟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情感⑤是需要理智对待的感情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2、小茜和同桌小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关系很好,且经常一同进出教室。于是班上开始有人议论他俩“早恋”,并反映到了老师那里。小茜知道后,心理非常苦恼和困惑。对此你认为()

①、异性交往要讲究交往的艺术②、男女生之间要少说话,保持一定距离③、早恋有坏处,也有好处,所以不应提倡页不必反对④异性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下列同学在交往中表现正确的有()

A、李明看到同学生病了,主动送她回家,并帮他补课B、赵明经常给同学起外号C、李涛看到自己的衬衣被同学不小心弄伤了墨水,气的再也不理这位同学D、为了让好友小伟逃避老师的批评小鹏拿出自己的作业本,让小伟抄写

4、男女生正常交往有利于()

①班级团结②消除两性之间的神秘感,培养健康心理③ 发挥性别优势,使个性充分发挥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A ①②③B①②③④C ③④D②④

【情境分析】小强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课余时间找他解答问题的同学不少,小丽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强最初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只要有问题他都一视同仁,耐心细致的解答。后来不知是谁造谣生事,说小强特别“关注”小丽。小强为了不必要的麻烦,从此再也不与女同学交往了。请回答:

1、小强为了避免麻烦,不再与女同学交往,他的这种处理方法可取吗?为什么?

2、你认为男女同学之间应该怎样正常交往?

上一篇:大班区域后教师总结下一篇:门诊诊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