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2024-08-10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精选15篇)

1.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篇一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题目: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

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叙事类课文在现行各类版本小语教材中占有相当多的篇目,而且每篇课文在它所在的年级和单元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教好这类课文是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40首古诗,大都是语言通俗、朗朗上口的佳作。从这40首诗本身来看,唐诗占了绝大部分,宋、明、清等优秀诗作不过10来首。应该说,从诗歌艺术成就角度讲,这一比例是恰当的,对于让小学生初步了解以唐诗为艺术发展高峰的我国古代诗歌所体现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培养爱国情感,陶冶情操;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

1.各年段叙事课文、古诗课文篇目的整理与分析

2.叙事课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叙事课文共性特点的研究

(2)叙事课文朗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3)叙事课文表达训练模式的研究

3.古诗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三步法教学模式研究

(2)五步法教学模式研究

(3)整合拓展教学模式探究

二、课题实施

(一)研究分工

负责人: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杨修宝

成员:公滨小学、新城小学、风华小学、工农兵小学、王兆新村小学、通乡小学、幸福小学教师

(二)实践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1.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实施的步骤和责任分工,成立项目组和各子项目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实验效果,规划方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2.学校制定项目研究制度,按时召开会议,总结本月的项目进展情况,并研究、布置下一步的实验工作。

3.学习研究,更新观念。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学习国内外相关专著与理论。了解项目研究领域的动态,理解生命化课堂的内涵。要求老师带着课题意识去学习,教师学习后做摘记并书写体会,使教师重视差异教学资料学习后的思考与总结。

4.进行《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的子课题立项会。

5.通过测查了解教师,对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方面的了解。

第二阶段:

研究内容一:叙事课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叙事课文共性特点的研究

(2)叙事课文朗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案例

(3)叙事课文表达训练模式的研究及案例

l项目研究活动:

1.定期发放相关理论,丰实教师理论知识

2.定期召开经验小结座谈交流会,定期总结经验成果,并部署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合理调整错误的研究方法,确定新研究方向。

3.举办教师课堂展示活动

4.征集相关教学论文、教学设计

研究内容二: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

(1)三步法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

(2)五步法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

(3)整合拓展教学模式探究及案例

l项目研究活动:

1.定期发放相关理论,丰实教师理论知识

2.定期召开经验小结座谈交流会,定期总结经验成果,并部署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合理调整错误的研究方法,确定新研究方向。

3.举办教师课堂展示活动

4.征集相关教学论文、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

整理案例、总结教学模式、汇编成果。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进行“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

2.汇编实验学校、实验教师的子课题成果材料,编辑成册。

3.召开现场会,展览教师研究成果,展示教师课题教学。范文题目: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2.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篇二

这些常识性的课文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提高读写能力的同时, 获得多方面的科学常识, 从而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 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教学这类课文兼有语文教学和常识教学的双重任务,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把好这个“度”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教好常识性课文, 首先要知道常识性课文有哪些特征, 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的普遍特征中, 抓住常识性课文教学的特殊特征, 使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收到满意的效果。常识性课文一般是以说明为主的文体, “说明”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功能等特征做客观科学的说明, 使学生对事物有所了解, 从而获得知识。此类课文大致有以下特点。

1. 在故事中说明一定的科学常识。

常识性课文往往也有一定的故事和人物, 有一定的情节, 并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这是为了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采取的儿童乐于接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在妄言中以虚设的拟人、童话的方式来表述某种真实的科学常识。例如《院子里的悄悄话》就把两棵槐树比拟为祖孙两人, 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向人们介绍了年轮、树冠在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记录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又准确真实地传授了科学常识。

2. 在叙述中注意逻辑条理的清晰。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叙述比较难懂的科学知识, 学生易于接受。如《蛇和庄稼》一课中蛇吃田鼠, 田鼠糟蹋了不了庄稼, 庄稼得到了好收成, 所以为使庄稼丰收可以多放蛇;村里喂的猫多, 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 土蜂的活动就不会受到影响, 苜蓿是靠土蜂传授花粉的, 因而苜蓿就会长得好。这里的蛇吃田鼠, 田鼠吃庄稼和猫吃田鼠, 田鼠影响土蜂, 土蜂影响苜蓿的传粉, 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3. 在表述中强调语言文字的准确。

常识性课文的语言准确、简明、缜密, 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选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训练的好素材。教学中, 要抓住重点词语, 引导阅读品析, 感悟叙述的客观性, 领悟用词的精确性。常识性课文教学除引领学生穿行在文本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密林中外, 还应让学生借鉴和倾吐, 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

如《回声》中水波的“荡”回来和声波的“返”回来有着不同的含义。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通过“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这些词句的描写, 就非常清楚准确了。再拿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来看, 课文中是说“一脚一脚”地向前爬, 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向前爬, 这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里的“爬”是植物的一种生长状态, 不同于动物的“爬行”可见常识性课文用词用句的准确, 这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4. 在阐述中运用具体的数据。

这样的例子几乎在所有的常识性训都能见到, 以表示科学知识的精确无误。如《太阳》一课中, 对太阳的“远”、“大”、“热”都有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表面温度有六千度”, “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等等。这样对事物的阐述具体、精确, 让我们感到科学知识的真实可信, 来不得半点虚假。

5. 在内容中具有特定的思想教育目的。

同所有的课文一样, 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目的, 而常识性更具有特定的、的思想教育内容:有的可培养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 破除迷信,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的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热爱劳动的优秀品德;有的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还有的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可见常识性训的思想教育, 在强化素质教育的当今有着特定的意义。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呢?

在语文教学中, 常识性课文有着如下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需要加强同知识的结合, 是基本要求。

常识性课文既是语文教材又是科学教材, 所以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学习知识;在弄清知识中学会准确、简明、有条理地表达。在重视词语概念教学, 特别是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的概念, 在不加深高难度的基础上, 结合课文语言和学生年龄特征讲清楚。如《新型玻璃》上的各种玻璃的名称原由, 要让学生理解。又如《琥珀》中的松脂球、琥珀等概念, 要让学生明白。在教学中要注意动作变化的关键性动词和表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形容词。

要准确完整地讲清句子的含义。如《爬山虎的脚》中“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这里的“相当”是“大体”、“够得上”的意思, 不可用“非常”一词替换。要讲清句子的含义, 必须把其中每个分句的意思和相互间的关系讲清楚, 这样对全句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还要注意层次之间、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从知识的角度讲清课文的篇章结构, 这是有别于一般课文分析篇章结构的不同之处, 例如《海底世界》一课先从海底的宁静、黑暗、寂静引到深海中仍有鱼儿在游动, 有动物在发声;再写到各种海洋动物的各种活动方式;最后写到海底的地形引到动植物及蕴藏的矿藏。这样, 全文开始的引向和结尾的总述把全文联成了一个整体。

2. 加强直观教学, 是重要手段。

常识性课文中讲到的事物和知识, 大部分都不是学生常见和理解的, 教师又不可讲得过深、要求过高, 因此教学中的插图、标本、电视片、演示等均是我们常用的直观手段, 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加快理解。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等课中的有关浮力知识, 教师做适当直观演示, 可生动形象地解决学生关于“浮力”知识的难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观察的习惯。

3. 从部分到整体的教学步骤, 是有效的方法。

因常识性课文是以介绍某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文, 每一段都有一定的知识要点, 只有把各段的重点归纳总结后, 才能选出一个条理清楚的完整的提纲。这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便于学生清晰、完整地掌握知识的内容和体系。所以采取逐段讲读、小结, 最后作全文总结的方法, 是常识性课文教学中从部分到整体的有效方法。由于各段的知识要点很明显, 在教学中可放手启发学生自己在多读中去发掘、去总结。这种自读自学的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如《蛇和庄稼》、《鲸》、《太阳》等课都可采用此类方法。

总之, 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 体现理性思维的课程如数学、信息、科学等很多, 如果语文教学也过于理性化, 那么学生丰富生动的形象思维就会日益枯竭, 更何况语文本来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语文课中的常识性课文, 要结合语文教学进行科学常识教学。这既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要认真学习和研究, 既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 又要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 让学生学得扎实牢靠, 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摘要:常识性课文教学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介绍自然、天文、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一些文章, 这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课文对向小学生传播科学知识, 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有重要作用, 对学生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 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泛泛地串讲, 教师费力费时, 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常识课, 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因此, 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常识性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探讨如何把握常识性课文特征、如何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

3.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篇三

关键词:插图;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81-01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里会说话的 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使用插图的应依据文、图及其教学目的而有所不同,有的要放在讲读课之前,有的要放在讲读课文之中,有的却要放在讲读课文之后。放在讲读课文之前主要是为了激趣,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如,在学习《丑小鸭》这课时,在讲课文之前,老师就可指导学生观察之前的插图,了解丑小鸭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等特点。通过课文的学习,插图中丑小鸭的表情,清楚地了解了丑小鸭离开家后的遭遇。体会丑小鸭孤单、羡慕、惊喜等心情。

二、图文结合,有利于重点难点内容教学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良好。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拼音、字、词、乃至句的意思。

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可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麽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将教学的理解能力提到了更高的层面上。

如果老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就会收到以外的惊喜。如我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周总理的衣着打扮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从插图中人物脸上的表情你又看出了什么?课文题目叫《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在哪里呢?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认真分析插图,有利于观察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的插图,这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地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很好的培养和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观察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图画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游子吟》一课的插图时,要从图画的整体内容教学观察,指导学生对孟郊和他的母亲的表情、动作教学仔细观察,如何让学生教学大胆的想象,在激发学生想象他们之间会有怎么样的对话,从而把画面的内容丰富起来,并且很好地落实故事的思想内容,实现情感目标的落实。

六、利用插图,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有限,口头表达有时语无伦次或过于简单,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通过课文插图,可以使小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写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引导学生先通过课文插图大胆联想和想象,穷尽画面,然后概括画意,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文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又如某些看图作文,尤其是漫画作文是写作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插图选角度、定中心、叙述描绘,再与原作比较,扬长避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不断的训练,才会提高写作水平。

4.课文古诗词曲名句分类 篇四

春天: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村居》清 高鼎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宋朱熹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唐 杜甫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春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唐 贺知章

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唐 杜甫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 夏天: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宋 杨万里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秋天: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唐 王维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 杜牧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元曲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元 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天: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唐 柳宗元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唐 高适

雪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

山:1.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宋 苏轼

水:

长江: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黄河: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唐刘禹锡

西湖: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日: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 王之涣

月: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李白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白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王维

树: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贺知章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孟浩然

花: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白居易

梅花:《梅花》(宋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草: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韦应物

云: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杜甫

2.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动物: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2.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爱国类: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宋 陆游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汗青。《过零丁洋》元 文天祥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绝句》宋李清照

友情类: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 李白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 高适

思乡类: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 李白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

4.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清 纳兰性德

节日类:1.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宋 王安石

2.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唐 杜牧

3.中秋: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 皮日休

4.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蓃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5.七夕: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乞巧》唐 林杰

亲情: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孟郊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

心情类:

悲伤、忧愁: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宋 陆游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唐 张继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唐 杜甫

高兴: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 甫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唐 孟郊

乡村:

《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儿童、叙事: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哲理:

《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托物言志:

5.一年级课文《古诗》的教学反思 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诗歌,最能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的便是“诗境”!

一、悟情

课文所选两首诗明白如话,但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 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自悟

本课的两首诗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依靠工具书查阅注释,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让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再如《示儿》一诗,让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中能够体会到的,等等。

三、读背结合

6.苏教版 二下 课文1 古诗两首 篇六

1、乃(nǎi)

● 同音字:奶奶、氖气(气体元素,无色无臭,可用来制作霓虹灯和指示灯。)★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是,为:~大丈夫也。★ 竟:~至如此。

★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 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2、随(suí)

● 同音字:绥定(安定)、隋唐、半身不遂(身体一侧发生瘫痪)★ 跟着:随从。随员。随葬。随即(立刻)。随行(xíng)。随身。

随波逐流。随行(háng)就市。

★ 顺从,任凭:随意。随口。随和。随俗。随笔。随遇而安。

★ 顺便,就着:随带。随手关门。★ 像:他长得随他父亲。

▲ 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近义词:见风使舵、见机行事/ 反义词:一成不变、刻舟求剑 ▲ 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近义词:因地制宜

▲ 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

中都能满足。

▲近义词:与世无争、随俗浮沉/反义词:愤时嫉俗、愤愤不平

3、潜(qián)

● 同音字:前面、荨麻、钤印(盖印章)、钱币、虔诚、乾坤、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 隐在水面下活动:潜水。潜泳。潜坝。潜行(a.在水面以下行动;

b.在外边秘密行动)。

★ 隐藏的,秘密地:潜藏。潜伏。潜逃。潜力。潜台词。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

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近义词: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潜移暗化/ 反义词:洁身自好、无动于衷

4、润(rùn)● 同音字:闰年

★ 不干枯,湿燥适中:湿润。润泽。滋润。★ 加油或水使不干枯:润肠。润滑。浸润。★ 细腻光滑:光润。滑润。珠圆玉润。★ 使有光泽,修饰:润饰。润色。★ 利益:利润。分润。★ 以财物酬人:润笔。

▲ 珠圆玉润: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近义词:飞泉鸣玉、余音绕梁、娓娓动听 反义词:不堪入目、不堪入耳

5、细(xì)

● 同音字:戏曲、系统、间隙

★ 颗粒小的,与“粗”相对:细沙。细面。细屑。★ 长条东西直径小的:细线。细丝。细眉。细水长流。★ 精致的:细瓷。细布。细工。细活儿。★ 声音小:嗓音细。

★ 周密详尽:仔细。精细。细致。细密。细目(详细的项目或目录)。★ 细腻。胆大心细。

★ 微小的:细小。细微。细节。事无巨细。★ 俭省:他过日子很细。

▲ 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

式和缓,不粗暴。

近义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 反义词:暴风骤雨、咄咄逼人 ▲ 精打细算:打:规划。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 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

近义词:克勤克俭、一丝不苟 / 反义词:大手大脚、粗心大意

6、晓(xiǎo)● 同音字:大小

★ 天明:晓市。拂晓。破晓。报晓。★ 知道,懂得:晓畅。晓得。分晓。★ 使人知道清楚:晓示。晓谕。

▲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近义词:妇孺皆知、众所周知 / 反义词:默默无闻

7、眠(mián)● 同音字:棉花、绵延 ★ 睡觉:安眠。长眠。失眠。

★ 某些动物一定时期内像睡眠那样不食不动:初眠。冬眠。★ 倒卧:一日三眠三起。

▲猫鼠同眠: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近义词:狼狈为奸

二会字

1、觉(jué)

●同音字:决定、口诀、角斗、抉择、绝对、倔强、挖掘、崛起、一蹶不振、咀嚼、昏厥、爵位

★ 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

视觉。觉察。

★ 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

▲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

多指未加注意。

近义词:神不知,鬼不觉

/ 反义词:惊天动地

2、啼(tí)

● 同音字:提水、题目、马蹄、★ 哭,出声地哭:啼哭。啼泣。悲啼。啼笑皆非。★ 鸟兽叫:啼鸣。啼叫。虎啸猿啼。

▲啼笑皆非:啼:哭;皆非:都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

知如何才好。形容处境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

7.漫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篇七

一、由表及里, 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亚里士多德说过, “想象力是发现, 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 创造就会显得过于苍白, 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如《锄禾》中“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一句, 如从表面意思来译, 学生就很容易译成“谁知道盘中的食物, 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辛苦”。这时, 老师就要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农民伯伯春播夏种秋收的艰辛, 那如火的骄阳下挥汗如雨的情景, 那收割时忙碌辛劳的情景。然后再翻译, 便会想到应该是“一粒一粒都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辛苦”, 由此, 利用想象把词与词之间的空白填补了起来。

发挥想象, 体验古诗的意境美。古人作诗, 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 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融会贯通。不光从文字到形象的转化需要发挥想象, 从形象的感受到情感的体验同样需要有想象的参与。

如《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一句, 前半句中,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想象“寒雨连江”的情景, 这一情景写出了寒雨的凄凄, 主人送别友人时心情的凄凉, 心情惆怅。下半句“楚山孤”中的“孤”字既是作者实写楚山孤寂地峙立在那儿, 也蕴含着作者和友人各奔东西后, 都会感到孤独感伤的情怀。通过想象, 不但可以把在芙蓉楼送友人的临别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 而且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再如, 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 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 没什么奇观, 惟有“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着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这里用一个“圆”字, 却又给人以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还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二、紧扣“诗眼”, 悟诗情, 引情景, 拓思维

古诗语言精当确切, 凝炼含蓄。而诗眼则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 常常是诗中精练传神的词语, 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 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小学古诗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可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分析比较,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句中的“铺”字, 描绘出如下场景: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 用“铺”字还突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江面的平静, 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句中一“绿”字, 《江雪》“独钓寒江雪”句中一“钓”字, 《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一“裁”字等。

在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中, 有一些是“哲理诗”, 典型的如苏轼《题西林壁》, 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这些古诗, 除了描写景物、叙述事件外, 往往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 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如《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 揭示了“是金子总要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道理。有时, 学生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片面的, 但只要是积极思考的结果, 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

三、设境实践, 鼓励创新

有人说过,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研究表明, 广泛的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 而更多的独立与自由, 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产生的新需要, 都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 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 倾洒热情, 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 这不是静止的, 也不是一瞥即逝的, 而是持续的活动, 它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 充满了童趣。教学时, 可以演一演,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 笔者常常让他们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使之仿佛亲临其境, 从而深刻地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静夜思》时, 笔者让学生手拿折扇, 漫步吟诗, 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 使之融入诗境, 浓浓思乡之情跃然其中。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 演中有创新,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 笔者还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作画, 具体而形象地再现了古诗中的画意, 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引导他们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牧的《山行》, 孟浩然的《春晓》, 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常引导学生作画, 学生越画兴趣越浓, 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如有位学生画的《江上渔者》是这样的:江边上, 一个酒楼里, 两个富人边吃着美味的鲈鱼边从窗口观望渔人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撒网捕鱼的情景。绘画充分发挥了想象, 以富人和穷人的两相对照, 揭示了诗人对渔者所寄予的深切同情, 由此可见, 作者对画的深意必定是有深刻认知的。

8.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篇八

一、对比选择字词,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国古诗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想要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就要对诗人的炼字有所了解。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用得极妙,春风拂过,给江南带来可喜的改变:植物焕发生机,千里江岸,被绿色所簇拥。原本无法触摸的春风在诗人笔下活灵活现起来,用视觉就能捕捉,无疑让诗意更显开拓。据说,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原本用的是“到”字,因不满意,又改了十几字,最终才定为“绿”,实属“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在教《泊船瓜洲》的时候,教师自然要强调“绿”字的不同凡响。可以让学生将“绿”与“过”、“入”、“满”等字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用词的精确。

二、调动视觉感官,再现古诗的色彩美

古诗中对色彩的选择、搭配、对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可忽视其色彩之美。如《望洞庭》这首诗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写洞庭山水在皓月银辉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清奇,山与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一颗玲珑的青螺被放在了做工精细的银盘之中。“翠”、“银”、“青”几种色彩勾勒出一幅安宁朦胧的洞庭山水图。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中的色彩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甚至可以让学生手绘彩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从而再现诗中的色彩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感受具体情境,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是诗人将情景、心物交融之后的产物,诗人的审美意趣、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使古诗拥有了意境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1.借助联想和想象

由于古诗意境中的含蓄美,我们在欣赏古诗时需要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学生在阅读古诗时,并不能直观地接触到诗中的形象,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他们进入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中,领悟古诗中传达出的诗人对人生、历史、社会的哲学思考。以《山居秋暝》为例,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里形成诗中意境的影像:傍晚时分,秋雨初晴,松林在雨水的洗涤下,纤尘不染,青翠欲滴,月光也显得格外皎洁,山雨汇成了汩汩清泉,顺流而下。浣女归来,竹林中传来阵阵的喧笑声;水面的荷叶波动,渔夫们在夜色到来之前归家。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风光,自然能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乐趣,以及对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满足。

2.课堂转移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受到时空的限制,这对学生理解古诗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从而理解古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意境。

比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二句,写的是初春景色:春雨细滑润泽,纷纷扬扬,而刚刚冒出芽儿的绿草被雨水沾湿,朦朦胧胧,是极淡的青色。如果在学这首古诗前,教师组织学生去观察初春景色,那么他们就能领悟到诗中所描绘的清新、舒适的初春意境。

3.情景模拟

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在写下诗作时的心理活动,情景模拟这个方法值得一提。如果能够和诗人处在相同的环境下,那么学生自然能很快地进入古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

例如《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母亲在儿子远行前的夜晚,一针针密密地缝缀衣服,生恐他回来得晚了,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体会母子间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那么,学生对诗中展现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就会有更强烈的共鸣。

四、反复诵读古诗,品味古诗的情感美

“诗言情”,古诗中的一字一句,都是诗人情感体验的流露。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独自品味古诗中所包含的情感蕴意。学生在吟咏古诗后,让自身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磨合,体味、感悟,最终获得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心灵的相通,达到“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至高境界。

以《宿建德江》为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先写夜色降临,诗人停船留宿,然而目光所及,却四野苍茫,江水悠悠,羁旅之惆怅、理想之破灭,这些愁绪纷至沓来,让诗人忧从心来。接着,写到广袤无边的宇宙,明月伴着孤舟,相互衬托,意境独特,风韵天成。教师在讲解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清冷的音乐,轻柔的朗诵,如此,诗人的孤寂、忧愁学生也能切身感受到了。

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课文教学 篇九

从本质上看,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言语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复述正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应受到教师的冷落。现就复述课文的教学,谈一谈本人的一些见解。

一、复述课文的方法

复述课文可以分为详细复述、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现就这三种复述做一些介绍。

(一)、详细复述

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基本忠实于原文风貌,用接近原文的语言,按照原文的顺序,详细、清楚、连贯地讲述出文章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对所复述的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熟悉一般的句子结构。

详细复述的方法是:

(1)阅读原文抓思路。阅读时,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写下来的,重点情节是什么,以此来理解原文的内容**序,明确原文的重点,做好详细复述的准备。

(2)关键情节要记清。为了更好地进行详细复述,把文章关键性的情节既清楚又连贯地表达出来,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3)按课文表达要正确。详细复述不同于背书,它需要用自己的话是近似原文的叙述要体现复述线索于原文思路一致,复述中摘引的词句与原文重要的、关键性的词句一致。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嫦娥奔月》等一类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且情节曲折的故事性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将故事按以上方法进行详细复述。为节约时间,这种复述在课堂上可只让一两人示范讲,其余学生课后互相练习或回家后讲给别人听即可。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老师也可抽查几人。

(二)、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又叫概括性复述。简要复述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进行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讲述。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课文的顺序,把课文的中的重要词句组织起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删去次要的、解释性、描述性部分。这种复述虽然不强调引用原文,但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应当加以运用,还要防止主次不分,轻重倒置,三言两语和敷衍塞责。简要复述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简要复述的方法是:

(1)读懂课文,理清思路。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心,把握文章的脉络。

(2)分清主次,把握要点。分清主次的标准是看课文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这种复述在课堂上应多做练习,多抽查几人,尽量照顾全面,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使原文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的流利性。

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是:

(1)课文补白,扩展复述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着可以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白点,可以抓住这些点做文章,让学生进行课文补白,进行扩展复述。如《金色的脚印》一文中就有几处课文补白点,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扩展复述:补白1:通过老狐狸的努力,锁住小狐狸的木桩被啃得很细了。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营救小狐狸的?补白2:正太郎掉下悬崖,老狐狸救醒了他。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救助正太郎的?补白3:狐狸一家告别正太郎,跑向树林深处。复述补白:憧憬狐狸一家未来美好的生活。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加上了这些内容,无疑复述更生动丰富了。

(2)改变结构,变叙复述

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顺叙改为倒叙,或者将倒叙改为顺叙进行复述。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采用的是倒叙写法,复述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顺序的复述;又如《科里亚的木匣》一文,可以尝试让学生先复述科里亚费尽心思找到木匣,然后再复述科里亚埋木匣的起因和经过。

(3)变化体裁,创造复述

通常常见的体裁改变有:诗歌体可改为记叙体,说明体可改为童话体等。这种改变文体的复述最适合古诗教学。如《春夜喜雨》一诗中,诗人敏锐地抓住了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描摹。复述时,我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着眼于雨的样子、大地的变化以及喜悦的心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性的复述。又如,《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用叙述的方式复述课文《地球的自述》。

(4)课本演绎,表演复述

这种表演性的复述比较适合篇幅长、故事性强的课文,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小舞台上常常有大发挥。如《草船借箭》一课,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生动,很适合表演性复述。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组合成小组,每组三个主要角色:诸葛亮、周瑜、鲁肃。要求学生把握住人物特点,然后根据人物特点在表演中恰当演绎出动作、语言、神态。还可以适当地想象,表演课本内没有提到的人物表现。可以想像,这种形式的表演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劲头很高。

10.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篇十

生字组词:

簸:簸扬 颠簸 簸动 簸荡 簸谷

涯:生涯 涯际 天涯 一望无涯 天涯海角

多音字:

曲:qū曲折qǔ歌曲

簸:bǒ簸扬bò簸箕

形近字:

簸(颠簸)颇(偏颇)

涯(天涯)崖(山崖)

课后习题:

1、说说《浪淘沙》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女家,侧面表现了黄河的雄伟。

2、想想《江南春》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写出了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3、读一读这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浪淘沙》知识点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解]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浪淘沙:唐代曲名。②浪淘:巨浪淘洗。③簸:颠簸。

鉴 赏

1、诗的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特点。“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黄河的蜿蜒曲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

2、后两句借用牛郎与织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一直到牛郎织女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豪迈气概。

课文主题:

《浪淘沙》通过描写黄河大浪淘沙之势,并借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

《江南春》知识点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解]

④山郭:依山而建的城。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③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⑤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⑥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鉴 赏

1、一、二句写的是晴天的景色。首句展现了江南色彩斑斓的自然风光;次句描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在和风中招展。

2、三、四句写的是雨天的景色。南朝遗留下来的许多寺院,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给江南的春天增添朦胧迷离的色彩。“南朝”二字给这隔画面增添了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指,不是实指,意在突出寺院之多。

课文主题:

《江南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不仅有清新、明媚的自然风光,更具悠远的历史色彩,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点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解]

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②苔:青苔。③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④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鉴 赏

1、前两句从“净无苔”和“花木成畦”,来赞美杨家庭院的洁净清幽,暗示庭院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2、后两句诗人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环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课文主题:

11.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65-01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以完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而审美素质是人格修养的重方面,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重视美育,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设施,使学生掌握审美教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学科,诗歌更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一种文学体裁。而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佳作,具有感情真挚、意境清新,语言凝练优美等特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是审美教育的得力工具。

一、通过逐字分析,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语言是传道授业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工具,是文学作品形成的首要因素。而古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古人作诗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用词的恰当确切,有时一字一句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的是“传神”之笔,有的是“点睛”之句,诗人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常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写环境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正由于古诗的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字音,认清字形指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中的“生”字,把香炉峰给写活了,展现出山间烟雾、云冉冉升起的景象。“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遥看瀑布倾泻直下的壮观景象。

二、运用自我表演形式,创设古诗情境

感受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的特点,可将有关古诗改为有趣的故事,做成动画和音乐,这样可以刺激儿童的感观去感受古诗的意境。如:在教学《江雪》时,我放映诗中之画的电影片段:大地银妆素裹,在雪花纷飞的江面上,一位老翁独坐一叶小舟,在寒风中垂钓。影片把学生带入诗人刻意营造的孤独、冷清、寂静的世界。

三、通过分析、解读,体会诗的情感美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特点是以情主,以情胜,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感情为其主要特征。情绪和感情是古诗的基础,诗与其他文体相比充分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读诗的过程就是探求作者灵魂的过程。学生在感知阶段已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所以教师要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与诗词所述之情的契合点,恰到好处地点拨激起学生已有的相似情感,体验作品的情境,实现“诗中有我”的融合。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描写了江面落雪纷纷,渔翁独钓的景色。看到这里,学生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一幅孤寂的画面,进而体会到诗人的孤独之感,领会到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教师要帮助学生透过抽象的语言文学感受到生动的美的形象。又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也道出了一个不可移取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领会诗中的这种感情。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学生就领会个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也在这舟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在江中已久,思念之切,遥望之久。

四、通过想象,感受古诗的绘画美中国的诗歌讲求意境,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者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绘画美,就要揣摩诗歌设境之法。所以教授诗歌时,必须借助诗歌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画面如电影镜头般出现在大家面前:边疆沙漠,浩瀚无垠,一片空旷之中,烽火台燃起的浓烟使得天地似乎相接;落日,在地平线的尽头,带着大漠的苍凉,留下了唯一暖色的形象。这儿应该让学生把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稍微画一画。

五、通过探求意蕴,领悟古诗的哲理美许多诗歌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认识和评价。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表面,诗是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全面思考,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12.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篇十二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当, 导致小学生无法理解古诗本身体现的意境, 甚至可能会产生对古诗学习的反感情绪。以下对于当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概括。

第一, 注重作者背景和诗词内容的讲解, 忽略古诗意境的领悟。古诗中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意境都是需要反复诵读去体会领悟的,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授一首古诗时, 过多的涉及作者本身的背景或者其他因素,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不全, 使学生没办法消化这些内容, 一直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 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小学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教师可以对诗词涵义进行适当的分析, 以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诗词, 但是很多教师无法把握“度”。在教授古诗内容的时候, 教师忽略对小学生鉴赏和领悟能力的培养, 多采用总结古诗中心思想的方法进行讲解, 这种方法让小学生学习到的只是理论知识, 无法真正的理解到古诗描述的意境和情感, 也无法学习到独自鉴赏古诗意境的方法。

第二, 过分强调古诗背诵, 忽略对诗词的理解。在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下, 教师将教学中心放在督导学生背诵古诗上面。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古诗, 但是同时也会使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降低, 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总的来讲, 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要将中国古诗发扬光大的宗旨。

第三, 笼统翻译式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注重翻译古诗文字, 且不采用直译方式。经过这种方式翻译的古诗只能表现诗词字面的意思,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牢记翻译后的文字, 他们就无法通过古诗本身进行想象和领悟。甚至有些古诗经过翻译后会丧失本来所表达的意境。古诗的翻译应该是用于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 而不应该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

第四, 注入式的讲解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于学生启发性的引导, 而是采取注入式的讲解方法, 直接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当中, 这样完全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 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小学古诗教学中, 教师需要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 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也要启迪学生去领悟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和体现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研究

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需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确保古诗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 一) 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古诗时, 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和它表现的东西, 让学生和古诗进行相互融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学习诗歌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诗词蕴含的景色、声音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兴趣。

( 二) 注重诗词意境的讲解, 以教授基础知识为辅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介绍古诗作者的背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能大概体会到作者作诗时的心境,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领悟和进行想象。其次, 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古诗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场景或者事物进行联系, 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再次, 为了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古诗,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 将声音、景色等结合展现当时的环境给学生。最后, 教师需要启迪学生的想象能力, 指点他们对于诗词中描述的景色和情节发挥想想, 从而可以加快对于古诗的领悟。

( 三) 反复朗诵, 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

古诗语言具有很强的韵律性, 诵读起来声音响亮且顺口。“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在理解诗词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的朗诵诗歌, 学生可以在韵律和诗词中更好的领悟诗歌, 并进行想象。同时,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并注意诗歌的韵律性。

( 四) 引导性和拓展性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抛出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可以培养小学生追根究底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 由于古诗的创作很多都依赖于当时的历史环境, 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 并且引导性的让学生去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 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快速的理解古诗。教师在教授完一篇古诗时, 可以适当性地进行拓展阅读,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领悟能力。

( 五) 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古诗数量有限,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增强学生课外学习古诗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古诗。首先, 学生需要了解古诗中词句的涵义, 让他们去独立完成这个过程, 选择适合的释义并进行语境检测。其次, 引导学生对古诗中描述的景色或事物进行了解。最后, 需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在古诗中表现的情感和古诗体现的意境。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引导, 使得学生对于如何自学古诗有基本的理解, 教师在之后的阶段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古诗学习。

古诗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浩瀚海洋中闪闪发光, 新一代的人也需要将其发扬光大。通过以上分析, 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 使学生对于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且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领悟和欣赏能力, 从而更好的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曾扬明.小学古诗词教学常用策略思考[J].小学教学 (语文版) , 2011, (5) .

[2]邵雪华.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 2012, (24) .

13.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篇十三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在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主要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义。古诗来源于古代, 其主要是追求结构上的整齐美, 在结构上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称美, 不仅讲究每句句数相等, 还需要诗句的结构以及词性相同, 意思相对, 从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在学生的学习阶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吟咏古诗词, 并开展课堂朗诵获得, 以此来让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感知诗中的形式美, 促进学生古诗审美能力的提升。

3.2 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还包含了可以利用古诗的学习来引导学生感知诗词的丰富情感,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古代诗词具有语言美与图画美, 其可以通过精炼的语言以及周边的事物来表达出诗人的内心感悟与体验, 例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怀古诗, 其主要是利用某一地点的前后景色对比来突显出事物的变化, 通过对比突出的景物形象来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从而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在对这些诗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体味诗人情感的变化, 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保证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可以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并获得情感的陶冶与提升。

3.3 品味古诗中的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 不难发现诗词中利用最多的即意象, 诗人可以通过意象来表现一种意境, 从而在古诗词中营造一种意境美。而意境是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相互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 只有引导学生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 才能够唤醒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将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所营造的情景之中,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4 体味古诗中的人格美

14.小学语文古诗在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篇十四

莲塘镇中心小学 高媛

新课程实施以来,古诗文课堂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一块“硬骨头”,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从教六年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大体存在着这样两种模式:一种是把文言文完全当作“文言文”来教,因为要求“实”,就有一种让学生先从字面上弄个透彻的圆满心理,唯有这样才放心:另一种是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来教,这是“虚”,课堂上给学生的空间很大,结果可能是内容学好了,字面却没有落实,况且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不只是靠理解就行的。求“实”,势必要求学生有扎实文言功底,但这样学生的压力就会很大,容易因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求“虚”,让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增大,课堂是活跃了,但学生文言知识学习的效率降低了,甚至会产生一定的盲目性。文言文教学如何在“虚”、“实”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习兴味盎然,课堂充满情趣,首要的是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文离他们的日常语言较远,显得艰涩难懂,教学更需要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既然有效地激发兴趣,又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

点,有助于理解诗意、启发形象和领悟情理。教师应该尽量创设切合诗意、诗情的各种情境,所创设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特点,贴近学生实际,方式多种多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入情入境,激发浓厚兴趣,激发丰富想象,促使感悟、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意和境、情和理,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有效性。

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植物学的知识外,还可以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语文课前提倡读背古诗;每周布置学生诵读1—2首古诗;利用周会课、活动课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诵读活动……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二、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问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做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学之优秀经念,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汪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诵读,如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配音读、运用多媒体调出动画,图片让学生扮演诗人表演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情、体验、积累。

三、应用挂图让学生去概括去想象。

宋代著名文学家曾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讲究诗话统一,不少写景、状物的诗文就是一幅幅色彩明丽,栩栩如生的图画,教学这类古诗,不妨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运用手中的水彩笔,将读到的东西勾画下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后,出示插图,进行对比,体会诗中的含义,学生受阅读能力,知识面,人生体验的限制,对古诗画面的理解往往上笼统的,模糊的,为缩短久远事物的失控距离,增加形象的真实感,教师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关注诗文中的人、事、物、景,假想自己身临其境,取处其中,进而在诗的意境中遨游。让学生学会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故事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四、通过作者,诗情、诗意,诗理来整体感受课文。

介绍作者生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诗文做了铺垫,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诗作是名家名篇,这些诗人的诗作都镌刻着不同风格和特点的烙印,在理解诗句时,要抓住有特点的文字,多去品味,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关键词语的突破,方法很多,从词意着手链接,呼醒学生的理解,体验,为词意理解打下基础。

五、在教学中的成效。

通过六年来的实践,无论爱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达到会背诵。

2、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

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和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古诗教学并不是为了学古诗而教古诗,该实验研究让学生跳出了单纯学古诗的境界,拓宽学习空间,渗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能力与素养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基本上是意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较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给你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书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身受益。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样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古诗语言精辟含蓄、跳跃灵活,意趣无穷。所以教师还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由静止转动画,从而感受到古诗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总之,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到他们的血液中,由肤浅而深刻到他们的生命中,继而传承到一代又一代之中!

电 话:0791—85762692

15.多媒体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五

关键词:多媒体,再现意境,品味意韵,感悟诗情

古诗文字字珠玑, 是中华几千年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珠宝, 它语言生动凝炼, 意境清新深远, 音韵优美和谐, 寓意深邃, 充分显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但由于小学生心理、年龄、阅历等诸多方面原因, 对古诗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境感到疏远, 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障碍, 因此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走进了课堂, 它如一股清泉, 注入了新鲜与活力;它用五彩缤纷的世界吸引了童心;它凭身临其境的视听, 刺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它借美仑美奂的画面篆刻了永久的记忆;它图文声像并茂, 召唤学生轻松地走进文本, 走进诗意的殿堂。下面笔者结合《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诗画同步, 再现情境

古诗语言精炼, 内容含义深奥, 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多是隐性的, 小学生很难进入诗歌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 将深奥的含义具体化、形象化, 以显见隐, 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催生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使学生得以顺利地进入古诗意境, 理解诗句内涵, 感受经典的语言魅力。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 就等于与圣贤晤面, 开始进行“对话”了。

在《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 新课伊始, 我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天然山水画面:“香炉峰上烟雾弥漫, 在红日照耀下, 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从青山蓝天之间升腾。气势磅礴的瀑布, 从高高的山顶直泻而下。”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古诗中“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精炼语言中所蕴含的情境, 雅致灵动的画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 在舒缓的旋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一声声惊叹中学生的思维跟着画面飞向了庐山高处, 畅游在壮观的美景之中, 学生边观看壮阔的瀑布, 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可谓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经历了愉悦的诗情画意之旅后, 学生语言库存中的语言被激活, 并迅速地组合, 与真实体验的心理产物迅速同构, 心灵之语也随之汩汩而来:“在阳光的照耀下, 香炉峰穿上紫色的外衣, 我真想到那儿旅游!”“多美的景象, 如仙境一样。”“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 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

这一情境设计, 诗画同步, 化静为动, 变无声为有声, 以直观生动的信息化声像形态, 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唤醒了潜伏在学生心灵中最浪漫、最富诗意的相关经验、物象, 学生在优美的诗境中触摸到了古诗语言的魅力。

二、音画一体, 品味意韵

古诗言简意丰, 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 甚至是一段人生, 让人遐想, 引人深思。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古诗中涉及到很多学生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和现象, 因此学生无法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 更无法领悟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创设声像并茂的情境, 调动学生视听的感官, 给古诗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望庐山瀑布》一诗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意韵优美, 但是单靠一支笔一张嘴、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 学生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课件出示画面:“草木葱茏, 苍翠欲滴, 烟雾笼罩下的香炉峰, 在阳光的照耀下, 一团团紫烟袅袅升起。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 水花四溅。”雄伟壮丽的画面, 配上优美的古筝乐曲, 诗画交融, 学生不难体会诗中紫烟袅袅不断生起的绝妙意境。

在上述环节的教学中, 借助现代多媒体, 克服了时空限制,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多彩画面, 以“明”见“暗”, 变静态为动态, 构成一个跃动的“情感思维空间”, 实现声像同步, 视听结合, 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重要字词, 反复推敲, 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水到渠成地领悟诗的意蕴。

三、视听结合, 感悟诗情

古诗文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 字字珠玑, 句句含情, 音韵和谐, 平仄相间, 诵读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诗文, 领悟诗情。有感情的诵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多媒体在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感情诵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音乐是流动的画面, 心灵的诗篇, 合理运用视听手段, 以音乐作背景, 渲染气氛, 烘托着教师的深情范读, 了无痕迹地将学生带进诗境, 感受诗韵, 浸润诗情, 动情诵读。

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 我让学生观看课件:“草木葱茏, 苍翠欲滴, 烟雾迷蒙, 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 水花四溅。”学生形象感知瀑布的壮丽景象, 从瀑布飞泻直下发出的巨响中, 感受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然后教师伴随悦耳的音乐声范读诗句, 通过朗读去感染学生, 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朗读示范,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内涵与气势, 使学生很快领悟到哪里应重读, 哪里吐字要强劲响亮。在读中体会到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疑是银河落九天”, 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学生很快就领悟了诗的韵味, 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 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上述环节的实践教学中, 利用音乐与古诗的相通共融之处, 把古诗的韵致与音乐的旋律完美地结合起来, 让动听的旋律触及学生心扉, 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对诗人的情感有所感有所悟。音画一体, 学生缘情融情, 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学生眼前有景, 心中有意, 朗读自然有情, 有味儿。

上一篇:文明和谐演讲稿 文明演讲稿下一篇:修改病句练习卷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