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

2024-07-12

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精选20篇)

1.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 篇一

生物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的探讨

安徽石台中学程永

摘要 :本文初步探讨如何把直观教学手段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具体包括:

1、直观教学手段的类型

2、直观教学手段的实施

3、直观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

4、真正的观察思考在生活中

关键词 : 新课改;观察思考;直观教学;教学效果;科学素养

引言

新课程的理念 ,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人的发展, 提倡探究性学习。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因此,观察思考是学习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直观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的思考。

观察,需要有观察的对象,由于现阶段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城市化越来越强,学生与自然界的距离变大,直接的、直观的认识越来越少。所以,形象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1、直观教学法在各个学科都已得到一定的推广,在新课程生物学的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所谓的直观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获得生动表象 , 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的教学过程。它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三方面。教师应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恰当的直观教学手段,以便使直观教学法能更充分更合理的指导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1.1 实物直观

利用活体进行教学的形式叫实物直观。利用活体教学能真实地反 应出生物的结构 , 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 , 不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 然后让每个小组在课前准备一朵月季花。在上课时 ,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仔细观察 , 然后再归纳出花的各部分结构。通过实物直观这种教学方法 , 能够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 , 获得比较生动具体的表象 , 从而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1.2 模像直观

利用制作的教具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叫模像直观。它主要包括 :

挂图(或模型)和电化教学两个方面。A、挂图(或模型), 这是生物 教学中最为常见的直观教学形式。它的最大优点 : 能将实物“放大或 缩小”, 最终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生物知识。例如 : 它可以把细胞放大 , 还可以把巨大的生态系统缩小。最终使学生既能掌握微观的生物知识 , 又能掌握宏观的生物知识。B、电化教学 , 它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电器 设备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它的类型比较多 , 主要包括 : 录像教学和 多媒体教学。运用录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 在学习“蚂蚁的通讯”时 , 由于内容的特殊性 , 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做试验研究“蚂蚁的通讯”, 因此可以先播放与此有关 的录像 ,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整个试验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 从而为他们在课下亲自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该设备集展台、电脑、投影等设备为一身 , 兼有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 学的所有设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 能完成传统教学难以完成的教 学任务。例如 : 在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与“尿的形成”这些内容 时 ,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 需要学生能够概述出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尿 的形成的过程 , 要用传统的讲授法或挂图来描述这样一个动态的变化 过程是十分困难的 , 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 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师可将这部分内容制成动画课件 , 让学生反复看这个动画 , 以获得理解。

1.3 言语直观

利用语言或板书进行教学的形式叫言语直观 , 语言或板书是生物教学中最基本的教 1

学直观形式 , 也是教师的基本功。语言要求在保持科学性思想性统一的基础上 , 做到生动有趣、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形 象。例如 : 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内容时 , 需要学生记忆心脏四个腔的位置 , 部分学生往往记不清“心房”和“ 心室”的位置 , 就可以打比方 , 上面是“房子”, 下面是“地下室”。这样会使内容更生动 , 更增加直观的效果。

板书也是一种语言文字的直观形式 , 板书的形式多种多样 , 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其中最常见的是提纲式,此外还有问题式、列表式等。、直观教学手段的实施

目前 , 很多学校的生物学直观教具都比较齐全实施化这些直观教具 , 增强生物直观教学的效果 ,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1 传统教具的组合生物传统的教具主要是指挂图、标本、模型以及活体等 , 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挂图用途广泛 , 但只是呈现平面结构 : 标本能呈现生物体的真实立体结构 , 但有时存在不易看清内部结构或细微结构等情况;模型呈现的效果较好 , 但也存在不够真实的情况 : 生物活体则存在获取、保存不易的情况。由于这些教具都有着各自的优点、缺点 , 所以单一使用往往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选择教具时 ,应尽量选用活体,活体能使学生真实的、客观的认识生物体 , 避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 而且活体比其它教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 , 结合一些其它教具进行教学 ,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 在植物的种子、根、茎、叶等章节的教学中 , 可以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很多种子、根、茎、叶等活体材料 ,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应观察 , 另外再结合挂图、模型进行讲解 , 可使学生对生物体和内部微观结构都能有很好的认识。

2.2 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具的合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利用电视机、幻灯片、录像机、录音机等电教手段来进行辅导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 , 大多数学校的电教器材都比较完备 , 电教软件也比较齐全 , 如果很好的加以利用 , 可以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 , 较好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生物的进化”、“传染病”等 , 可采用放录像加挂图讲解的形式 , 教学录像带能很好的解决教材中重、难点问题 , 适当的加以总结和回顾 ,可以更好的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 对于图片的内容 , 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来演示 , 再结合标本和模型 , 可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感受。

2.3 传统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与现代直观教学手段的组合以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直观教学手段的出现 , 给生物教学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日常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它与传统媒体对比有很明显的优势 , 不过优点虽然很多 ,但并不代表可以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位置。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表现事物的真实性、客观性方面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 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 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 , 则更好解决知识的幸难点。例如 : 教学录像带的资源丰富 , 教师可以把录像用电脑截取成相应的片段 , 在需要时予以调出播放 , 使得这些有用的资料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对于事物内在活动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 教师可以用计算机制作成电脑动画 来进行模拟 , 如“双重呼吸”、“人体心脏的跳动与血液的流动”等内容 , 这里可以将它制作成剖面图加活动的箭头的动画来模拟事物内在的活动过程 , 简洁明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其中的机理 , 再结合相应的录像挂图、模型、标本等 , 学生就能够比较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整体了。、直观教学的教学效果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 加强直观教学 , 不仅是生物学教学的需要 , 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

3.1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 , 探索世界的起点 , 观察力强的人容易获得全面、准确的感性认识 , 是理想、思维发明、创造的基础。直观教学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 : 眼观、耳 闻、鼻嗅、手摸 , 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手段。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 , 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解决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 训练学生进行有意知觉 , 在思考中观察 , 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 , 提高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

3.2 实验能力的养

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关键。在生物教学中 ,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实验 , 但大量的演示实验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直观教师的演示实验 , 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科学实验的方法 : 实验的设计 , 材料的选择 , 药品和仪器的配制 , 操作的要领 , 数据的整理 , 现象的分析 , 结论的推断等。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 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 , 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技能和技术 , 例如 : 演示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可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 教师引导分析来完成。

3.3 想象力的培养

直观教学中 , 学生把模型称为“假”的 , 把实物称为“真”的 , 教师可以挖掘另一种教具 , 可以说比模型更 “假” 的教具 , 但却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物件 , 如透明油漆、照相机、电线等 , 不妨把这些教具称为“比喻教具”, 看成是直观教学的扩展。例如 : 讲“神经的构成”时 , 启发学生思考 , 在大家熟悉的物件中有什么东西与之相像 , 学生也许答不出来 , 但当教师拿出一根露出铜丝的导线时 , 这时学生就很容易答出 , 电线相当于神经 , 电线胶皮相当于神经的结缔组织膜 ,铜丝相当于神经纤维 , 功能也相似 , 都能传导。虽然比喻教具与实物教具有较大差距 , 但却有相似性和趣味性 ,用比喻教具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观察思考在生活中

鼓励学生探索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例如:树叶为什么到秋季会变黄?你认为应该怎样贮藏粮食 ?(或水果)设计实验让蝉虫窒息死亡 , 由此设想杀死峨类害虫又不污染环境的措施。怎样保存肉类食品 ? 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角度探索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途径。

新课改下生物教师应把直观性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在教学过程之中,把自然引进课堂,把生活引进课堂,这样既符合中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状况和接受能力 , 也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个人的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

[1] 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长春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 79-86.[2] 张行涛 , 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37-46.[3] 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学.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5,122-145.[4] 刘恩山.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153-161.[5] 邹正 中学理科研究性学习指导.长春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4-20.

2.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新课标下的新理念, 在教学中, 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改变旧的传统教学观, 以适应现今社会的需要, 直观教学法是深受教学者的喜欢, 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小学英语教学常用的方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 模仿性强, 生动活跃, 如果在课堂上采用单一的, 枯燥乏味的教学, 学生对此会产生厌倦的心态。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使课堂“活起来”, 可以把知识激活, 使知识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理解, 加深记忆,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一、利用简笔画进行直观形象化教学

简笔画英文 (stick figures) 是教学中一种很直观的教学方法, 是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主是通过几条线条, 廖廖几笔, 就把所要表达的人、物、事简简单单, 形象地, 直观地, 生动地, 幽默地呈现在眼前, 操作下来十分简便, 把复杂的教学简单化, 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把重要的信息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 既方便又省时, 简洁传神, 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人物表情如smiling、laughing、crying等形容词教学时, 如果只是从词意上理解, 学生记忆得并不牢固, 通过简笔画, 廖廖几笔把这几个单词画出来, 既形象又生动, 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单词的记忆、理解;在进行动词短语如gosightseeing、go boating、go skating教学时, 通过简笔画可以形象, 直观地把内容呈现出来, 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减少学生的遗忘性, 简笔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辅工具。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化教学

随着现今社会的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 (Computer AssistedInstruction, 简称:CAI) 教学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已经普及到各类教学活动中去, 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制作课件, 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图片、动画、视频、音像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备的画面, 将呆板、单一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和有趣化地传递给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英语教学能直观、方便、快捷地把知识生动化, 形象化地传递给学生, 并丰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学中去。如在小学三年级下册:unit 4《we like your farm》教学中, 当采用图片直观呈现dog、cat、sheep等单词教学时, 学生的表现都积极, 但内容教学的方法稍显枯燥无味, 教学完毕之后, 让学生再现知识, 学生的遗忘率较高。当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把教学动物的图片立体化, 并借用声音处理技术, 插入各动物的声音,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用鼠标点击一下, 屏幕出现了一只只形象逼真, 色彩鲜艳的画面, 一只只小动物走了出来, 并说:I’m a ( ) ,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住, 通过多媒体的立体呈现,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明显得到提升。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学者带来不少方便之处, 也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环境, 但作为教学者也不能全依赖多媒体, 不能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毕竟它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 帮助教学者完成教学任务, 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学, 在课堂上老师才是主导者, 课堂的教学是由老师来设计, 安排的,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老师和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使其发挥所长,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三、利用游戏进行直观形象化教学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 通过游戏, 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 自主的外部表现, 从而获得愉快, 自由和满足, 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 儿童游戏往往随着语言的表达, 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游戏教学主要是把教学内容游戏化, 使枯燥无味的课堂知识生活化, 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参与教学中去,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英语, 从而达到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学动词短语sweep the floor时, 老师把学生分成以小组形式为单位进行竞赛, 老师先把这个短语用动作表示给第一位学生看, 并在做动作时用口型来念出sweep the floor, 然后由第一个学生以同样的方式传给下一个学生, 最后的一位学生大声用英语说出这个词组, 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看哪组同学最快、最准的为优胜者。通过这样的游戏, 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接受知识, 学习知识, 巩固知识, 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四、利用歌谣进行直观形象化教学

小学生喜欢唱歌、善于模仿, 对歌曲的乐感、节奏感比较强,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使用英文歌谣进行教学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比较受小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要注意英语歌曲、童谣不宜过长, 以简单、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容易上口为主, 在唱歌时, 要求学生吐字清楚, 发音清晰, 以利于巩固所学的单词, 语音等方面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童谣、歌曲更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通过拍拍手, 唱唱歌, 就可以去学习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在课前会采用让学生唱一些歌曲、童谣的方法作为热身运动, 如在学过一些数字单词时, 可以编制歌谣one, two, bulkle my shoe, three, four, open the door, five, six, pick up sticks, seven, eight, laythem straight, nine, ten, begin again。通过歌谣让学生在说唱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童谣, 歌曲可以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以便于记忆。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unit13《this is my house in England》, 该课是学习房间的一些单词living room, dining room, bedroom等, 由于这类单词比较长, 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中可以结合班上学生的情况, 把这类型的单词编成短小的童谣让学生记忆。

This is my house, come with me,

This is my living room, where I sit,

This is my dining room, where I eat,

This is my bedroom , where I sleep.

通过这样的小诗, 再配上简单的动作, 形式活跃, 不仅能活跃气氛, 而且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利用身体语言进行直观形象化教学

身体语言 (body language) 是通过用身体来表现出各种动作行为、神态、表情如喜、怒、哀、乐来代替语言, 使一些知识更加的形象化, 生动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高涨, 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在教学中如果单一地, 机械地进行教学, 学生会对知识感到枯燥无味, 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 这时老师的身体语言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能创造出一种生动的、有趣的、轻松的环境, 让学生去学习英语。如在教学单词时, 教育者如果只用图片教学, 学生会感到很枯燥, 在教学单词中配上身体语言, 令该单词更加生动, 形象, 学生更加感兴趣, 如教学monkey一词时, 老师一只手放在眉头前, 另一只手放在背后, 一脚蹬起来, 做起孙悟空的姿势, 学生就立刻明白这个单词的意思, 并记得比较牢固;在教学职业相对的职能:cook ---cook a meal, 老师可以用手在胸前不断地翻, 学生很快就能明白cook a meal的意思了。这些都是通过身体语言把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让学生掌握起来更加的牢固,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教学质量提升到新的台阶。

直观教学能把单一的、无聊的、枯燥无味的知识“激活”, 让学生接受活生生的知识, 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让学生在轻松, 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 巩固知识, 达到在“学中玩, 玩中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一旦触发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变得高度的有效[2]。直观教学在这方面就能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让其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国平, 邹艳.邵黎利.小学英语课堂游戏100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9.

[2]王电建, 赖红玲.小学英语教学法[M].北京大家出版社.2002.

3.直观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一、导入生活场景,呈现真实的生物知识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相关知识,除了要准备大量的材料,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外,还需要从熟悉的生活场景着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物,学习生物,这是直观教学的基本要义所在。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因此,科学知识也应该从生活中吸取,何况生物科学本身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进行“血液循环”这一章节的教學中,教师与其从教材中按部就班地进行解读,不如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切入点,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验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更直观地面对生物。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如果同学们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那你们在上午第二节课后会有什么感觉?(稍作停顿)很多人会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现象,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当学生进行思考,并且开始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然后揭示所涉及的生物知识: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随时从血液中获得葡萄糖。早餐不吃或吃得不好,在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降低而得不到补充,脑组织和身体各部位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因而出现上述现象。

二、利用形象比喻,拉进学生与生物的距离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应该逐步多元化、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应该丰富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好处。而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用开放的课堂、丰富的教学手段来阐述生物知识,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启发。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形象比喻,能够更生动、更形象地把相关的知识点阐述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毕竟,生物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有着较为严谨的理论体系,属于较为前沿的、高端的科学技术,这就给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对许多学生而言,很多生物知识都是抽象的、甚至是陌生的,教师通过形象的比喻进行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生物知识的距离,能够更直观地将知识展现出来,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绿色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人的一生”比作“植物的一生”,让学生从人的一生来思考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结果———回归自然。学生从思考“人的一生”那里会慢慢感悟到“绿色植物的一生”的整个发展过程,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着手,也能够让学生进行身份替换,更直观地认识到植物一生的发展过程,从而能够使学生加深记忆。

三、实物导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直观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实物教学。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最终能够把握相关的知识点。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也收效甚佳。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生物就在生活中,但是由于缺乏生物知识,以及没有相应的观察和探索意识,导致学生们对身边的生物“熟视无睹”,这也是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生物学习需要观察,需要思考,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没有探索意识,那很难真正学好生物知识。所以,在直观教育的理念中,实物展现是最核心的教学形式。

4.形象思维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四

摘要:感知形象思维的源泉,形象思维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能促进对知识的记忆,能有效地优化概念教学,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

摘要:感知形象思维的源泉,形象思维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能促进对知识的记忆,能有效地优化概念教学,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

关键字:形象思维 生物教学 知识 感知 作用

一、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1)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2)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3)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4)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二、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5.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 篇五

牛津英语教材的内容设置生活性强,紧随现代生活的步伐,接近学生,围绕社会,符合教材内容,实物材料丰富。以生活中可以信手拈来的实物作为教具,直观形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又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把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3BM2Unit3的形容词时,我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在摸摸,尝尝中学习单词和句型,学生学的容易和有趣。他们在经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后对单词soft,hard,smooth,rough,hot,cold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其后的拓展环节中由于学生有了实物的帮助,他们能很快说出The---issoft.等句型,学起来也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物主代词"my,your"等词时,我让学生各自拿着自己的钢笔说:"Thisisapen.It’smypen."然后我指着对方的钢笔说:"It’syourpen."于是学生之间产生了对话,我又指着其它学生的钢笔(男、女各一人):"It’shispen.It’sherpen…."这时,学生就自在地变换实物说:"It’smyruler(pencil-box).再进行Isthisyour…..?的问答。这种真实的情景,轻松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掌握了所学新知。如果有些内容不能以实物展示,我便用简笔画代之,以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副妙趣横生的画面。这些有趣的画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人人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提高了上课效率。

6.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 篇六

抓住人物特点 感受人物形象

——执教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原创/仇立运

感受人物形象“ title=”教学反思抓住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

第五单元是由《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4篇课文组成,是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教学反思——抓住人物特点 感受人物形象。这4篇课文分别有《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相应的故事改变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同时,重点把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就要指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特点,感受人物的形象。

一、《将相和》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蔺相如和廉颇。

我在教学此文时,引导学生弄清“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在读、议、辩的过程中,感受到蔺相如是一位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而“廉颇”虽用墨不多,但其特点也极为鲜明,他威震朝野、耿直畅快、勇于语改过。

二、《草船借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诸葛亮和周瑜。

学习《草船借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由粗到精,先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再感受人物形象。诸葛亮是作者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知天时、懂地理、识人心、考虑周全,安排巧妙。透过这些,引导学生感受到诸葛亮虽知周瑜陷害,却将计就计,与其斗智,其“借”箭的过程,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刘备的谋士,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而周瑜同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他妒贤忌能、心胸狭窄。

三、《景阳冈》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武松。

“武松”可谓妇孺皆知的打虎英雄,学生虽然有着学习兴趣,但是要如何准确把握武松的人物特点,感受其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正是基于这些,引导学生朗读再朗读,想象再想象,交流再交流,抓住武松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其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气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抓住人物特点 感受人物形象》。当然,作为“店家语言”和“老虎的凶猛”虽不是重点,却也极其精彩,更好地衬托出武松的无畏之性格特点。

四、《猴王出世》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猴王。“孙悟空”是孩子们喜欢的神话形象,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形象,学生愿意读、乐意学。由于课文是古代白话文,不少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为此,要感受“石猴”这一形象,就必须先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进而引导学生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这些问题去读去议,让学生感知其“野性、机灵、顽皮”的动物特点的同时,感受其“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人物思想,从而领悟到其“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总之,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能抓住人物的特点,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我的更多文章:

7.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 篇七

要想较大幅度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放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一支粉笔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做到从实际出发,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直观感受相联系;从培养能力出发,将知识的掌握与科学的探究过程相联系。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上两点,就是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来为生物教学服务。下面我就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直观教学在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中的重要作用。

一、直观教学的类型及特点

直观教学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直观,如活的生物、标本、生物学实验等;一类为间接直观,如多媒体、挂图等。

根据采用的直观教学的不同手段,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其一,活的生物和标本能够真实地代表它的同类,反映它们的形态、习性和某些生物器官的可见功能。其二,多媒体展示是最富有生命的直观手段,在教学中用途最大,也最具有有效性。因为多媒体动画、视频等能够迅速地帮助学生正确地观察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理解生物界各方面的联系。

二、直观教学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虽然学习兴趣来自多方面,但其中直观教学最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中去学习,去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一课中,我让学生利用活的鲫鱼做探究实验,体会到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探究活动是那样认真和细致,对于鲫鱼鳃的运动和各种鳍的配合动作记得都很牢固。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活的动物进行教学活动,既会活跃课堂气氛,又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

经过实践证明,在教学调控中,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加快学习的速度,增强教学效果

首先,在生物教学中,教者在没有直观教具的条件下传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即使教者的语言再形象,再生动,学生理解知识的速度也依然很缓慢,从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开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利用清晰明确的直观教具,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他们该掌握的内容,在最短时间内让他们获得最多的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加快学生获得感性认知的速度,又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其次,由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直观教学可充分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且能迅速、正确地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因此,直观教学对增强教学效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大型真菌———蘑菇”一课时,我先利用视频以科普知识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展示蘑菇种植场,让学生对蘑菇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然后再向学生逐一介绍蘑菇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隶属于直观教学的生物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能力的最终培养,也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将那些涉及的易于操作,学生可完成的实验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可由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亲自寻找实验材料和工具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验的结果和条件,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对比,从而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会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衍生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8.初中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的直观性 篇八

【关键词】中学生物、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直观性、课堂效率、教学质量

【分类号】G633.91

直观性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各种感观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成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使学生获得事物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当前学生掌握的书本知识多属于理性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并给予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生物教学中,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学的直观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直接直观、间接直观和语言直观。

1.直接直观

利用活的生物体和标本进行教学叫做直接直观。这一类直观形式能够使学生看到生物生活的状态,生物的运动,生物的习性以及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例如:在讲述生物的营养生殖时,可找一些切成小块已发芽的马铃薯块茎、发芽的洋葱和已嫁接成活的果树苗来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直观性地讲解描述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刻地掌握植物的营养生殖。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分根、扦插等人工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2.间接直观

间接直观又称模像直观,“模”指各种模型,“像”指各种图像。 像这样利用人工制作的教具工具,使学生间接的认识生物体的形式即称为模像直观。其具体形式有黑板画、板书、挂图、模型、幻灯投影、电影、录相和多媒体节目等。下面就简单谈谈黑板画、幻灯投影和模型。前两种直观形式都是通过老师的备课准备,经归纳总结后绘制成的一种教学模具,二者的内容可以一样,呈现形式也可以一样,但其效果却不一样,可以这样说,黑板画是前台演示,幻灯投影则为后台操作。模型可由老师课前准备,也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在课堂中现场制作,这种直观效果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能用语言和图像等形式代替的。

2.1黑板画

黑板画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边讲授一边在黑板上画画,也称即席作画。其性质同我们常用的挂图和幻灯投影片不同,它所描绘的对象不是一次性出现,而是随着讲授的进程逐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出现不但及时,而且该消失的内容还能及时擦掉,总是给学生以动态感,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其中的知识。如讲述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时,一边介绍叶绿体的结构,一边简单明了的构画出叶绿体的模式图(如下图)。模式图展示完毕后,结合图像再逐一讲述和归纳,最终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物学科思想之一:结构决定功能。从而直观、准确地掌握光合作用相关过程发生的相应场所和所需条件等知识。

绘制和演示黑板畫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任何情况下,黑板画所显示的内容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并且是比较难理解的内容;

②演示的图形应当是自己讲述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深入设计教学过程之后自己设计的;

③黑板画应当简单明了,概括整体而又能说明问题;

④绘图要迅速、准确和清晰可见;

⑤应当使学生看到绘图的全过程,以示范绘图方法。

2.2幻灯投影

幻灯投影是指利用放映器材(投影机、幻灯机),在银幕上映射出文字或图像的一种教育媒体。这种直观教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这种方式把教学材料投影在银幕上,即可借助银幕上的图像来配合讲授教学内容。其优点主要有:

①题材来源广,操作方便 ②生动流畅,形象直观 ③奥妙知识,浅显易懂

④图像清晰,可视性强 ⑤使用灵活,适应性强。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认真准备,把要讲的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以幻灯投影的形式进行对比教学,从而能够较轻松地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目标。

2.3模型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称为物理模型。下面就以高中生物教学中DNA结构和复制的实例谈谈物理模型直观性教学的应用,首先采用黑板画直观展示和讲述后,然后利用多媒体幻灯投影展示DNA结构的平面模式图和立体双螺旋示意图,再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DNA复制过程。而最直观的形式则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DNA结构模型以及模型演示DNA复制得过程。

这种物理模型的制作和构建,加深、加强了学生对微观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利用模型教学的直观性,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明显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强化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和创作创新的综合素质。

3.语言直观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是构成教学法的基础。语言直观就是充分利用语言的形象性在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语言直观较之实物直观,其直观性较弱,但却有其独特的作用——不但易于运用形象思维激起抽象思维,而且可以加强人类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联系,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微观奥妙的知识有具体的理解,从而克服机械的背诵记忆,在教学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9.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篇九

但是在实验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因为抑制不住自己的嘴,而出现偷吃花生的现象,并且这种偷吃我没有看到,直到实验结束才发现。虽然我考虑到这一点,谎称花生上打了药,但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八年级一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一班学生是最安分,也是最听话的。

10.《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篇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找一找(根据英国双胞胎全家照找出哪两个是双胞胎)环节,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我们可以根据生物的变异现象来初步探寻孩子与父母的不同之处。

二、通过大量资料来进一步认识

变异现象不仅是人类特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有变异现象的。植物:以三叶草的变异(四叶草或者五叶草)、豌豆、玉米、牡丹、郁金香等植物为例,说明植物的变异现象;动物:以俗语“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金鱼、猫等为例,说明动物具有变异现象。

三、拓展迁移,学会应用

简介“龙生九子”的例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缺陷与不足

11.形象的曲线直观的对比 篇十一

一、形象的曲线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三次态度变化,深刻揭露了金钱主宰人际关系的丑恶现实。小说围绕于勒的穷富变化构成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纵观故事情节,可用这样的曲线表示:

这条曲线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情节的山峰”,山峰的顶端就是故事的高潮。

在学生对以上“情节的山峰”有了深刻的印象后,笔者进一步分析莫泊桑的巧妙高明之处不仅在于此,我们来看“船上巧遇”这一段,即小说走向高潮的地方。首先,菲利普先生想效仿贵夫人吃牡蛎的优雅,于是他走向一个卖牡蛎的老年水手,可是立刻惊慌失措地回来,因为他见那个老年水手竟然像于勒!是不是于勒,作者没有马上交代清楚,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情节上“一紧”。然后,作者安排菲利普先生去向船长打听,让人着急的是,菲利普没有直接了当地问船长,而是慢腾腾地向船长打听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生产,人口多少等无关紧要的事,情节上“一松”。最后,船长证实那位衣衫褴褛的老年水手就是那位菲利普一家人日思夜想的骨肉兄弟于勒,全家人手忙脚乱,气氛又骤然紧张起来,小说也就此达到高潮。

很显然,作者在故事情节眼看要达到最高潮时,却故意停顿一下,舒缓一下,安排几个起伏之后,才把它推向最高潮,如下图:

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这篇小说的情节不是一座孤峰突起的山,而是一座连绵起伏,摇曳多姿的山峰!此等设置,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至此,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特色有了一个较全面地认识。

二、直观的对比

为了进一步体会莫泊桑小说的情节特色,笔者做了一些拓展:将《我的叔叔于勒》与莫泊桑另一名篇《项琏》作比较。

12.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引入

1. 知识回顾。

(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是什么图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它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一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从本质上说, 是由它的形体特征所决定的。平行四边形之所以可以通过“剪、拼”的方式, 转化为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形, 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得面积, 就是由它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形体特征所决定的。正是这一特征, 使得通过剪、拼的方法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正好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本环节唤醒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形体特征的认识, 为后面自主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奠定基础。

2. 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要想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你需要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长和宽。

师:你上来指一下, 你需要哪些数据?

(学生指了相邻的两条边, 课后调查, 很多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自主迁移为平行四边形的长和宽。)

师:你是打算研究一下这两条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生2:我想知道高。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是想要平行四边形边和高的数据, 不用数据可以吗?

生3: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的。

师:你想用面积单位来测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需要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 迫使学生调用已有的长、正方形面积测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思考确定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二、探究

1. 研究目标。

老师准备了这两种学习材料 (图1、图2) , 请选择你需要的材料, 想办法确定出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反馈交流。

师: (多媒体出示图1) 哪些同学是选择这个材料的?谁上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研究的结果是什么?

生1:我是这样想的,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也就是说, 我们只要数出这里面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就行了。我的研究结果是:它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师:有同学对他的发言要提问或补充的吗?

生2:请问这里面有很多不足一个面积单位的地方, 这些地方怎么数?

生1:不够一格的, 我们只需要把它们拼成整格的再数就可以了。大家可以观察一下, 你们看出来哪些地方可以拼在一起了吗?

生3:我发现, 每一行左边的一小块都可以与它对应的右边的一块拼起来, 我给大家拼一下……

(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拖动平移)

生4:其实也可以把左边的大三角形整块移到右边拼在一起的。

……

师:这样一拼, 刚才不足一格的问题解决了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若是请你写一道算式, 你打算怎么写?

生5:6乘3等于18平方厘米。

师:这里的6和3分别表示什么?

生5:6表示一层有6平方厘米, 3表示有这样的3层。

师:噢, 用了“每层数×层数”来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数量。

师: (多媒体出示图2) 哪些同学是利用这个材料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谁上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生6:其实我的方法和刚才的差不多, 就是把左边的三角形直接拼到右边去。不过不用数格子, 拼好之后就可以看到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有同学对他的发言要提问或补充的吗?

生7: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我们可以看到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 长乘宽就等于它的面积。

生8:我补充一下, 其实现在看到的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9:这里要先明确, 是沿着这条“高”剪下来的。

(交流略有停顿后教师介入。)

师:你们是先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再计算面积, 对吗?那么大家想一想, 一定要沿着这条高剪开吗?其他的行不行?

生10:可以的, 只要是这组高都可以。

生11:若是有数据的话, 沿着另外一组高剪开拼成长方形也可以的, 只是现在没数据而已。

生12:其实沿着任意一条高剪开来都可以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教师课件演示, 确实也可以。)

设计意图: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上面的教学过程贵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独立思考。学生在经历自主研究后, 无论目标是否实现, 都会有话想说。事实上, 学生讲得很好!他们在教师有意提供与搭建的分享与交流平台上, 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各有所得。问题“一定要沿着这条高剪开吗?其他的行不行?”的设置, 意在引导学生跳出现有思维, 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勾勒沿着其他的高线剪开拼组的画面, 在实现方法多样化的同时, 为后面讨论“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等积长方形”从而实现剪拼转化方法的“一般化”服务。

3. 深入思考。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剪、拼的时候这两条边会重合呢? (如图3)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生1:三角形的这条斜边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边, 它们一模一样的。

生2:我补充一下, 这两条边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它们是平行且相等的。

生3:这两条边的方向和长度都是一样的, 当然可以重合了。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求得面积, 其他平行四边形是不是都能正好拼成功?

生4:应该可以的。

师:谁能说一说其中的原因吗?

生5:随便一个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 一定有高, 那么从高剪开来, 因为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缘故, 一定能拼成长方形。

生6: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很斜很斜的, 就不一定了吧?

师:到黑板上把你想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画下来给大家看一看。

(这名同学画了一个竖直方向高在图形外的平行四边形, 在短暂的停顿后, 学生自发地开始讨论。几分钟后, 有人示意要发言。)

生7:这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的, 不过要多割几次。 (学生跑上来画示意图, 沿着竖直方向垂直剪下两部分, 平移拼组。)

师:这个“长和宽”还是原来的“底和高”吗?

生7:还是的, 不过看起来有点烦, 要几段接在一起。

师:一定要这么烦吗?有没有人可以突破?

生8:不用的, 这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另外一条斜斜的高剪开再拼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沿着高线剪开再拼的方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等积的长方形之后, 可以尝试着去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本环节意在引导有余力的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使之明确平行四边形之所以可以转化成等积长方形求得面积, 正是由平行四边形形体特征决定的。在明确原因后, 利用思维的延展性, 突破个例的局限性, 得到等积转化对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一般性的结论。

三、内化

1. 计算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反馈:面积是?你是怎么想的?

3. 公式化: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后, 照顾不同的个体,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引导学生调用刚刚的活动经验, 解释计算过程, 逐步向公式化过渡。

反思:“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测量教学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它上承长方形面积, 下接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 一直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重视和研究。但实际教学中因教具学具准备、操作活动时间限制等因素的制约, 学生实际动手“剪、拼”操作的平行四边形大多是1个, 准备充分的时候也只有2、3个, 利用等积转化的方式推导面积公式时一般都建立在个例的操作基础上;“数格法”要么在教学中被忽略, 要么以“不足一格算半格”这样生硬的规定作为解决策略, 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确定面积。仔细追究, 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与断层。那么是否可以找到一种适合的方式弥补这一缺失呢?

上面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选择对应的两个不足一格的部分凑成一格后再数, 利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确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避免了“不到一格算半格”的不足。其实利用数格法计算面积时, 之所以可以“不足一格的算半格”正是由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决定的, 但却常常被忽略。当学生有疑问时, 也经常以“看看书上是怎么处理的”一笔带过。在利用等积转化求面积的环节, 以“这个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求得面积, 其他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都能正好拼成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利用“动态想象”与“直观呈现”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激活思维实现了方法的“普适性”, 弥补了实物操作的不足。

13.反思生物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论文 篇十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的开始,它需要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笔者也看到,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够,还缺乏从目的、手段、过程调控等角度细细揣摩,没有起到“情境”在教学中应有的激趣、生惑之效。

1、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归宿,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走向成功(解决问题)开好头。所以情境的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且看两位教师就八年级“听觉的形成”一课教学引入中创设的情境

情境1:教师用1分钟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学生仔细听……

师问:你能说出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A:电子琴。

生B:钢琴。

师:不管电子琴和钢琴,你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判断的?

生C:耳朵

……以此引出课题

情境2:教师用2分中时间播放一段短片,其中部分同学用耳罩塞住耳朵,只看画面。

教师先后请带耳罩和未带耳罩的同学说说内容或感受,然后通过比较由学生得出:通过视、听觉的共同捕获,人体获得的信息更准确、清晰。

……以此引出课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感情。”那么比较上述两者,同样是以学生活动来创设情境,情境2显得自然、更贴近教学目标。“带耳罩的一组”作为对照连接着上节教学内容“视觉的形成”,隐含着复习回顾,感官的不同导致感觉的不同,让学生在认同视觉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解新知的强烈欲望,对下个环节的实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情境创设承上启下,连接自然,目的指向性很强。相反情境1的创设给人感觉是形式化、很生硬,在设计活动中没有从学科领域这一角度构建认知冲突和情绪体验,前后问题的设计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萌发,探求新知氛围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对创设的情境缺乏目的性、有效性的研究,认为只要创设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创设的情境生活味过浓,缺乏学科思想;创设的情境过于冗长、头重脚轻,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都是低效的,这样的设计思想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误读。

2、情境创设与现代媒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来展示一些生命现象、呈现问题背景资料,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效果颇为显着,尤其在公开课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频率很高,于是在我们教师中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面观点,创设情境一定要用多媒体手段,否则不是一节好课。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寻找图片或视频资料上,投放在制作课件上,课堂上教师放“电影”,当讲解员,学生当观众看“电影”。例如:七年级“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呼吸作用产生热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图片的寻找和动画制作上化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实验)营造问题情境。事实上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许多原理的得出本身就是据于前人的大量实验或者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验证。生物课程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紧密地结合实验、结合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亲身的体验,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原理谈现象,逐渐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理念。上述两节内容教师不妨以萎蔫的菊花浇灌后重新焕发英姿、种子萌发产生热量等具体的生命现象为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体验来构件问题、解决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学生讨论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教师之所以选择现代媒体来创设情境,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直接呈现性,似乎可以“代替”教师的动手、动嘴,以至于教师对它情有独钟。试想,假如我们的课堂被现代媒体充斥,而把学生的观察、实验等主体性活动搁在一边,非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因此把握学科特点,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我们生物学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实现,例如实验、角色扮演、自然现象的观察、一个故事、一首诗等等,而现代媒体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3、情境创设与开放生成构建主义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生应该在问题情境的互动中,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个性化的智能构建。所以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连续的也是动态的,是伴随着学生认知结构在不断发生改变的。笔者发现在设计情境时教师主观性很强,带着对教学现实的预计和构想,期望学生在课堂上能按照自己的安排进入“圈套”、步入“雷区”。事实上,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往往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问题和情境,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按照预期的设想向前推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按照教材实验规定的次序和材料来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将碘液滴在鸡蛋清里、花生种子上,有的学生直接将花生种子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还有学生把碘液滴在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饼干之类的食物上,等等。此时,教师若抓住机会,便能利用这一“意外”,和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即便是一种食物其营养成分也不是单一的,只是占的比例不同。但教师假如只考虑完成预定“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竭力阻止,轻易抛弃了开放中动态生成的新情境、新资源,不但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当然,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有力凭借。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创新的空间,要接纳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学生体验,更要鼓励互动中学生的即兴创造,还要敏锐地捕捉新的矛盾并积极地进行情境的再创设。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误区,原因除了教师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以外,笔者以为教师个人基本功也至关重要。假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材解读分析能力,自然会在备课过程中将教学目标恰当地分解到每个环节,有利于有效情境的构思;假如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动态调控能力,那么教师在选择手段时就底气十足、运用课堂动态资源就游刃有余。关于这一点笔者读过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张华老师关于《教育观念转变中的思考》的文章(《生物学通报》2005年第9期),感到张老师分析很透彻也很实在,在此笔者不再就这个问题多加论述。

总之,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理解为课改的“时尚或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要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中困惑与问题的反思,重视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生物学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国标苏科版教材及教学参考

[2]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14.生物激素调节的教学反思 篇十四

本节内容是《激素调节》,鉴于本节知识内容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学生说出人体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区别;知道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说明激素的概念;指出生长激素产生的部位和主要生理功能。重难点是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名称、位置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激素的生理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与老师进行问答,通过学生的回答引起学生的充分讨论,让学生互相质疑,共同提高。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勇于展示自我。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把握课堂节奏,把握知识结构的构建,在学生活动时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的发言、展示时适时点评,并进行知识的点拨,在学生出现偏差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基本上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问题为主轴”的“六为主”教学原则。

15.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拓展感知途径, 形成丰富表象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知开始, 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 在大脑中留下痕迹, 当事情不在面前时, 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称之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 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初中学生的思维形式正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且在很大程度还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 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 能获得生动深刻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调查、参观等.④运用声像教材.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 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 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 以形成丰富多彩、深刻有趣的表象, 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典型表象, 增强知识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生物知识, 才能把握生物的本质属性.若脱离形象思维的支持, 学起来就感到抽象、空洞, 理解困难.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视觉接受生物形象信号, 形成感知表象, 然后利用丰富的感知表象, 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综合、构思等形象思维, 把握事物本质, 获得典型表象, 把它表达出来, 得到创新形象.例如, 血循环这个典型表象, 用联想和类比形象思维, 结合形象特征, 剖析脊椎动物中的代表动物, 从而去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一般而言, 理解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 形象思维在理解中展开,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理解过程既需要逻辑思维, 也需要形象思维, 两者都是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过程.

三、优化记忆方法, 促进知识积累

知识的积累在于记忆.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表象属双重编码, 即表象不仅有形象编码, 而且有语义编码.双重编码的材料有利于理解、保持、回忆、应用和迁移.例如, 叩打膝盖下部的韧带时, 产生了小腿突然跳起的反应, 这一知识点以语义和形象相联系的形式存入记忆中.形象记忆另一特征就是统摄性, 就是把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元储存在大脑中.例如, 把人体血循环作为一个单元记忆在大脑中比分散的概念记忆要容易些.实验表明:人脑贮存形象信息是语言信号记忆的1000倍, 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纯用听觉学习、单纯用视觉学习、视听兼用学习, 三小时后, 记忆效率分别是60%、70%、90%, 可见声像教材能提高记忆效果.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声像教材, 去强化记忆.

四、把握认识特点, 优化概念教学

生物概念的形成, 一般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行为掌握, 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去感知基本事实, 从中获得表象;第二层次是图象掌握, 主要从形象思维方面去掌握基本事实的本质特征, 即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等形象思维, 去获得典型表象;第三层次是符号掌握, 以语言形式或数量关系去掌握基本事实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即通过分析、推理, 归纳、概括出生物概念.这三个层次就是感性认识层次、形象思维层次、逻辑思维层次.教师按照行为—图象—符号三个层次去教, 就可使概念教学处于最佳的状态.

五、重视学法指导, 强化知识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其实质是一种揭示新、旧知识共同本质的过程.一是用联想方法, 由旧引新.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例如讲“视觉形成”时, 首先复习眼的结构, 然后再去讲视觉的形成, 即物体反射.折射传导的光线→成像于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视觉形成.这是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 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最佳的支持点, 新知识经同化或顺应, 构建新的认识结构.二是用类比方法, 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人们对知识的学习有还原趋势,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 原有知识先入为主, 把新知识理解为已有的知识.因此, 要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以抵消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还原”和“取代”.要善于类比新旧知识的异同, 从求异中促进新知识的迁移.

六、优化思维方式, 强化课堂教学

16.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 篇十六

从下面的统计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广东2008年高考的作文平均分较前几年有了“质”的飞跃,终于突破了40分关口,但是考生作文的薄弱面貌还没有明显改变。请看下表:

毫无疑问,抽象思维、逻辑能力不强依然是广东考生的“死穴”,这一点在阅卷场上也有明显的反映。所以,在“感情的亲疏远近与对事物认知的影响”“语言与沟通”这类稍显复杂的关系型话题,和“雕琢心中的天使”这种需要抽象思维提炼的话题上,考生表现均欠佳。广东考生发挥相对较好的始终是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诚信”这种直观、明了、形象的命题上。

其实,对“心灵的选择”“不要轻易说‘不’”这种同样直观、明了、形象的命题,考生原本应该表现得更好的。但是,“心灵的”和“轻易”这样看似不起眼、非关键性的字眼对考生作文选材构思的特殊限制,以及“说‘不’”的多语境理解,使得不少考生在最后的得分上徒留遗憾。这也充分反映了广东考生在审题上也存在着过于依赖直观感受,缺乏逻辑、理性、全面细致的分析的毛病。当然,这也暴露出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另外,将2005年“纪念”、2007年“传递”与2001年“诚信”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可能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有材料提示,同样的命题类型,但考生最后的表现却相去甚远?而且,“纪念”和 “传递”的相关引导材料已经在主题立意上对考生做了充分的引导。而“诚信”的材料是一则故事,虽然简单,但是毕竟需要考生先对故事的寓意进行一番分析提炼。照理来说,考生在“纪念”“传递”这两个题目上应该更容易审题,也更容易确定立意的呀?但事实并非如此。

到底为什么呢?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读2005年“纪念”和2007年“传递”的相关提示材料,再结合前文所讲的广东考生的“死穴”,我们就不难明白其中的缘由了。2005年的提示材料是:“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进行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过去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个人对事对亲朋的怀念。形式或许不同,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2007年的提示材料是:“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这些引导明确、意蕴深刻的提示语,虽然可以引导考生将思维延伸到内心、人生、人类等深层次上,但是,对审题过于依赖直观感受、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不足的大部分考生来讲,实际上相当于把考生也许已经一眼就看到了的山峰笼罩上了一团云雾,让许多考生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刚才的那第一眼感觉是否正确。当然,对于这点,我们不能怪学生胡思乱想,因为考生必然要再三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因此,摆在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考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一“死穴”。这里存在一个矛盾:

一方面,考生的作文水平不可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产生质的飞跃,因此,要想2009年作文成绩乃至语文成绩(毕竟作文是语文的最大头)获得较大提高,作文命题就必须避免“感情的亲疏远近与对事物认知的影响”“语言与沟通”这种逻辑、思辨能力要求较高的形式,必须尽量简洁、明了、直观、形象。而且,纵览2007、2008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这种命题形式已经开始淡出命题者的视野。

另一方面,广东考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一弱点始终是作文教学中必须要努力克服的一个问题,因此,2009年的作文命题又必须体现出一定的思辨性,以便发挥高考重要的标杆作用和导向作用,引导中学作文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使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的作文得以区分开,以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命题才能较好地兼顾以上两方面的要求呢?

权衡利弊,在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的基础上,选择可以多层次(注意,不是多角度)进行理解的概念作为作文题的关键词,以使考生在总体上不受审题限制,又能区分出考生思维层次的高低,这样的形式才是解决命题者的首要困难的最佳方式。比如“打开那扇门”这道作文题,题目中的“门”既可看作是生活中的一扇扇门,也可理解为人生的困难、思想的局限,任何考生都不会产生审题偏差,但是一浅一深,区分明显。

那么,命题者会采用材料型作文吗?我们应该看到,从多年的话题作文转到2009年的命题作文后,广东卷应该会保持2-3年的平稳性和延续性。而且,所谓的“新材料作文”在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理论区别、多角度思考的评判标准的把握上都还存在很多不成熟、有争议的地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09年仍将是标题作文的形式。

另外,考虑到2005年“纪念”和2007年“传递”在材料设置上的教训,2009年的作文题也不会轻易设置引导材料。实际上,命题作文就不应该随便设置引导材料。其一,引导材料在对考生进行引导提示的同时,必然会无形中将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狭窄化,而这实际上是违背命题者的初衷的;其二,如果一道作文题需要靠引导材料才能被绝大多数考生理解的话,那么这道作文题被猛烈批评为“故意为难学生”,也就怨不得社会大众苛刻了。而在高考本身就备受批评的今天,命题者绝不会这样做。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2009年命题者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了。那就是:2009年作文题如何展现出特色?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在高考语文卷中,只有作文最适合展现各省份的地域特色和命题者的主体思考。而且,从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各省就一直在这一点上努力地各展风采。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相信:

首先,新颖不会成为命题者展示特色的方式。因为绝大多数省份的命题者都已经从实行自主命题之初的追求命题形式、命题内容的新颖,转向平实、理智,转向注重发掘社会、人生中那些虽然平凡但是意蕴深刻、虽然意蕴深刻但是最易为人所忽视的题材。这些年中,上海卷、浙江卷、北京卷、湖南卷的一些广受好评的作文题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的文化型作文题也不会是2009年广东卷展示特色的方式。命题者不可能冒险向浙江卷、江苏卷、山东卷和湖南卷学习,因为那不符合广东考生的特点。虽然广东急欲成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但是“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行走在消逝中”“记忆不会随时间风化”和“天街小雨润如酥,遥看草色近却无”的命题形式必然会导致广东高考作文平均分的大幅度下降。这是命题者不愿看到的。那么,广东卷如何在这方面与他人一较高低呢?广东卷可以选择那些虽然不一定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但是却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人生意义、人文关怀的题材,以展现出自己的人文意蕴、人文特色。其实,这才是文化的本质。因为,文化不一定就是书卷气,有文化气息的作文题不一定就是将题目诗歌化、文言化的作文题。而且,这也符合岭南文化的特色:比江浙少一些书卷气,但是比江浙多一些现实关怀。

最后,作文题的时代气息已经越来越成为各省命题者的重要追求目标。从近两年各省的作文题来看,命题者已经从前些年的避免与热点问题撞车的担心中走了出来。“北京的符号”“网络阅读与书面阅读”“丛飞与助人”“洞庭鼠害”等热点内容都已经列进了作文题,2008年各省作文题更是多数与地震有关。而且,广东卷的“传递”“纪念”“不要轻易说‘不’”同样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是好事,也是高考命题的回归和成熟。因为,高考语文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而且,大多数所谓的热点问题所蕴含的意义,是具有跨时代性的。

因此,从内容上看,2009年命题者只能也只适合选择人文意蕴、时代气息作为自己的特色展示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合近几年广东卷作文命题的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2009年作文命题会向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这种类型学习,充分展现出直观形象、多层理解、人文意蕴、时代气息的鲜明特点。

为此,我们建议,在2009年高考作文备考时要注意:

一、关注近两年中那些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社会人生内涵深刻的、人文关怀气息浓厚的热点问题,比如全球经济萧条、解放思想、和谐与对抗等。随着大众对四川地震的逐渐淡忘和部分思想者对灾难的更深层次思考的展开,我们也仍然要将人与灾难、人与自然列入备考题材。

二、加强学生对一些内涵丰富的概念、名词的理解训练,教会学生挖掘其深层次含义的本领。考虑到各省作文题中抽象概念已经出现得太多,近两年的作文题中已开始慢慢引入一些平凡、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内涵丰富的具体名词,我们建议大家训练一下以下类型的作文题:①推开那扇门窗;②拨开眼前的迷雾;③明天会更好;④心中有块芳草地;⑤眺望远方。

17.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十七

“环境”是一个比较不容易解释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学们之前的`理解环境仅仅是空气,水之类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直接去解释环境这一概念,而是将同学们观察,思考的现象总结出什么是环境,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又为第四节《生态系统》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了解了“环境”这一概念之后,再提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生物能够适应生存环境这两个观点同学们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并且同学们能够举出一些很具体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并互相影响的例子,比如“骆驼的睫毛比较长适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风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更有利于节约水分”等等。

通过课后练习的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堂课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据教学内容应该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视频作为这节课的总结让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和兴趣。

18.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教学反思 篇十八

课前小活动“我来描述你来猜”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对语言表达效果的关注。课堂上,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白板设备中探照灯、批注等功能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强化认知;教学过程突出对方法的学习,突出学生的参与练习,使学生学会在讲话中锤炼自己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把话说得形象生动。另外,板书比较形象,知识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

19.教学反思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九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反思教学顾名思义, 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完成以后, 对这一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究,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思考,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这样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 继续发挥教学中的优势, 改变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一名优秀的教师离不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 课堂的整体教学环境以及如何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所以教学反思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应用到的教学方法, 成为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反思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新课标中规定教师要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个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 让学生们掌握具有的知识和方法, 也可以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言,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新课标下的教学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更加广泛、灵活的特点。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做好生物学科的教学, 还要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当今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 知识更新速度很快, 我们就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思想价值和情感道德的培养。

2. 反思教学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发展明显, 具有鲜明地个性差异,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一个成功的教育制度, 一名成功的教育者是能够在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的情况下, 根据这种不同实现成功教学,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 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在教学情境的创建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都应该体现出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 实行多层次、多方式、多角度的生物教。

3. 反思教学是否实现了沟通和合作。

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是充分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一个成功的教育学家, 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合作, 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没有积极有效的沟通就不是一个成功的教学, 所以失去沟通和合作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大大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反思中, 实现与学生的充分交流和沟通, 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的有效对话和交流, 教师要消除传统师生不平等的地位观念, 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加深理解, 减少存在的隔阂。

三、教学反思的运用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反思可以使生物教学变的灵活, 教学灵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理解的加深可以看透事物的本质, 在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创新和发展。教学反思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任务, 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 使教学方式变的更加灵活多样。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思考如何教学、让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

1. 用心体会,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主要的目的是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 力求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这样问题的出现, 所以说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首先注重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到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接受程度之间的差异和距离, 因为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不同, 有的学生可以完全消化, 但是有的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我国很多的初中生物教学都是采用的大班教学模式, 课堂学生人数较多,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但是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

面对那一部分“特殊”情况的学生, 就需要教师应该用心体会他们出现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可以在保证整体学生的教学进度的同时, 适当兼顾这一部分学生, 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表现、情景设置等教学过程, 通过反思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反思和研究, 用心发现其中的问题, 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2. 悉心沟通, 尝试改进。

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快速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即使发现存在的问题, 也很难快速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源, 教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 不知道学生的诉求和愿望, 只是一味地进行教学, 这样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生物教学的开展。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小节时, 教师完成了授课, 但是学生对于呼吸的过程缺乏形象具体的认识, 不理解呼吸作用产生的根源, 而且相关的练习题相对于生物课本上的内容来说理解更加费力。这时就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教师悉心听取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把握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0.反思——提升生物教学的策略 篇二十

一、对教学反思的理性认识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些所产生的结果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要成为研究者。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二、落实反思

1.对教育理念的反思

有学者认为,“所谓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即思考一下我们原来的观念正确否,全面否,可行否。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不断更新、发展。

2.对课堂设计模式的反思

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会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学过程课堂效果才有可预见性。

(1)反思成功性。总结精彩发扬光大,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精彩之处。如:有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有时教师信手拈来,成功地运用了某种十分称心的教学方法;有时开展“双边”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时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有时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地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这些都是授课者应该及时总结的内容。

(2)反思失误点。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不尽如意的地方。本人以为反思课堂失误点,是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只有认真反思认识到不足,进行积极反思,同时不断整改并与同行切磋,一定能不断引领教师走向成熟,课堂的形式不拘泥于某种模式,要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灵活地展开,定有最佳的配备模式来达成一定的目标,也就是说课堂形式多种多样。

(3)反思评价。到底要体现和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能力的培养是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呢?还是注重结果的正确性;如果学生参与及过程重于结果的表现,则怎样才能设计更有效的控制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程度差异不同的学生,面对有结论差异和学历差异的小组学生怎样评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评定怎样鼓励有特长、有创新的学生呢?

反思往往是教师思维火花的闪烁,教师及时加以捕捉,并加以深化,才可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勤于动笔、动脑、“强迫”自己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强化学习——批判精神,及时形成书面材料,及时总结提炼反思的成果,通过交流促进提高。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风尚。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下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