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精选10篇)
1.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篇一
关于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摘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几十年来艰苦奋斗、艰辛探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延安精神既体现了时代的本质特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理论基础,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因此,它的历史价值绝不因时代的更新而逊色,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延安精神 科学内涵 现实意义
一、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他们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所有这些,融合而成为一种社会精神,就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成为我们党的优 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涵盖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追求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 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成为革命者向往和敬仰的地方,数以万计的进步青年,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追求正确的政治方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在这座革命的大熔炉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逐步升华,从而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一生的奋斗 目标。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坚定信仰,人们就会有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有一种以苦为乐的无产阶级的乐观情怀。可以说,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强的革命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它是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我党开展的延安整风(从 I941年5月开始,到1945年4月结束)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经过整风,使党内开始盛行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流毒在思想上得到清算,全党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经过整风,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也正是在延安整风时期,形成了我党特有的三大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它主张靠真理吃饭,靠科学吃饭,而不是靠吓人吃饭,靠迷信吃饭。其次实事求是也是一种实际精神,它反对夸夸其谈,言行不一,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产生实效。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实际精神的统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格要求。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于延安精神的各个方面,所以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密切,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无论是党政工作人员,还是干部、战士,都自觉地为人民谋利益、办好事,培养了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党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的意见,实行“精兵简政”;推广刘建章合作社的经验,为人民办实事等等,充分体现了我党时刻关心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正是由于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使党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了延安时期党的空前团结与统一的局面,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深厚基础,直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党领导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它既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核心。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战胜困难、求得胜利的一件重要法宝。延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蒋介石的经济封锁,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财政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在严峻的形势下,党领导广大抗日军民开展了生产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他们吃小米,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开荒种地,纺纱织布,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和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实践中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法宝。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延安精神的最主要的深层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二、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并不是某些人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基于对既往激情岁月深切怀念而产生的“延安情结”,而是由我们所处的主客观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
(一)延安精神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大法宝。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邓小平同志说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集中和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背离了延安精神,丢掉了革命传统,没有了理想信念,脱离人民群众,一味追求个人享乐,还怎么谈得上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呢?
(二)延安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既是百余年来我们的先辈梦寐以求的宏伟目标,又是前人从来没有尝试过的空前伟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依靠伟大的团结,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战争时代,夺取政权需要延安精神;在和平时期,巩固政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延安精神。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达到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党群关系上、军民关系上都和谐,必然要求共产党人发扬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真正转化为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延安精神是从容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思想武器。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外环境下进行的。从国内来看,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更趋复杂。如果不能清醒地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就可能引发社会危机,危及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从国际来说,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形势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大大增加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事实上,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过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渗透,国内的有些人也从未放弃宣扬“全盘西化”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了民族精神,没有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我们怎么能保证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利益?延安精神就是应对这种复杂环境和尖锐斗争有力的思想武器。
(四)延安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把13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会陷入混乱的深渊。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深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必定会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培养教育下一代,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首先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合格。当今的青年人,没有经过艰苦岁月的磨炼,对中国的国情也了解不深,一些人怕艰苦,图享受。尤其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不少青年崇尚金钱至上,强调自我价值,奉行所谓“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导致人生价值观的扭曲。延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代表了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要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人生崇高目标和最大幸福,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青年真正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延安精神是培养教育青少年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教材。用延安精神培育合格人才,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
三、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途径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发扬革命精神问题讲过这样一段话:“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已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弘扬延安精神,最重要的是靠持之以恒的提倡和教育。邓小平同志提到的“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为提倡和教育指明了最主要的工作方法。“大声疾呼”,就是要造成舆论,广泛宣传。“以身作则,”就是要知行统一,付诸实践,不能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具体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
一是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在全党、全社会弘扬延安精神,领导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关键。
二是造就浓厚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弘扬延安精神,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让延安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要让广大干部群众系统地了解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以及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三是深入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坚持不懈地同腐败作斗争。延安精神与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贪污腐败,是两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对立。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同腐败现象作斗争,这就要求共产党员要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自觉保持和弘扬延安精神,才有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历史造就了延安精神,时代需要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代代相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中共宁强县委老干局 2013年5月30日
2.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篇二
1 茶道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茶道的文化最早是起源于中国, 喝茶在中国古代民间就已经相当普及, 由此, 茶文化向世界各国传播, 虽然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但是, 在日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氛围下, 茶道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由于茶本身苦中有甘的特性及其符合哲学与宗教的精神, 所以茶道之中柔和了集哲学、宗教、美学为一体的精神内涵, 成为了一门独特雅致的茶道哲学。日本的茶室通常都是布置的静雅幽僻, 室内的整体设计风格一般都是精致玲珑, 墙壁上挂有古画, 桌子上一般都摆着精心布置的插花, 是一个极其淡雅凝神的环境。
我国茶艺、茶道的发展非常迅速, 并提出了中国的茶道精神“清、雅、静、真”, 将中国的茶道精神发扬光大。
2 中国茶道精神的美学特征
2.1 清净之美
“静”是茶道哲学的核心。品茶的第一步要先静心, 只有静心方能全身心的感受。静则收敛锋芒, 静则韬光养晦。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和儒家, “静”都是修行的必经之路, 剔除自身的焦躁和烦虑, 静心之后, 方能感受到清净之美, 品茶更是如此, 茶本身的清香能够使人宁静致远, 身心豁然开朗, 回味无穷。
最初古代的雅人墨客发现了茶叶清新优香的特性跟佛家、儒家和道家的精神有互通之处, 茶叶苦中带甘, 甘中有苦, 苦完有回甘, 能够诠释人生, 于是渐渐的日常的饮茶就发展成了后来的品茶艺术。茶叶特性是清净淡然、宁静以致远, 这些特点源自于茶叶本身的物理属性, 品茶是一种静态的艺术文化, 与舞蹈、歌唱这些动态的艺术不同, 它是淡然的, 清净的, 沁人心脾的, 品茶的过程犹如缠绵春雨, 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被清凉之感四面包围, 那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淡香, 足以让人久久回味。中国茶道就是一个通过饮茶去创造一个宁静高雅的气场, 去陶冶出一个空灵淡雅的环境, 当茶的清香沁入人脾肺一刻, 人的心灵会在那片净土中得以升华, 将在那种隔绝于世的素雅中达到与大自然的心神合一。
2.2 中和之美
如果说“静”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核心, 那么“中和”便是中国茶道的灵魂,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整个品茶的完成过程就是指引人在静美的享受品茶的过程中放空自己的负累, 完善品德和修养的升华, 享受宁静安乐的的一个过程。中国茶道中的“和”的本质就是中国儒学、佛学、道学三家思想精髓柔和在一起的体现。
儒家把“中庸”和“中和”渗入到茶道之中, 主张在茶事中创造平和宁静的气氛, 交流思想, 促进感情, 在待客的时候则会为长者儒首奉茶以示尊重。“中和”是儒家的哲学中一个核心概念, “中”乃是一种自然状态, 不偏不倚, 不卑不亢, 不激愤不偏颇。“和”乃和谐、协调之意, 不刚不硬、不倔不怒。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人最讲究“和”, 和则万事兴, 以和为贵。在茶事中顺气谦恭, 互通情感, 能创造出最和谐最自然的沟通环境。
2.3 儒雅之美
中国茶道中的美学特性是依照茶道美学中的审美方向和意识相柔和形成的一种美学特性, 这种儒雅的美学特性是茶道本身的清静和中和之美中陶冶出来的一种别样的神韵。这种儒雅的特性也映射了爱茶之人的人格特性, 同时也体现了在茶事活动中蕴含的独特的艺术特点。茶是大自然集天地精华的产物, 具备了高雅脱俗的特性。茶在所有的饮品当中是最具备返璞归真、最谦恭文雅的性情的。
儒雅本身的含义是高尚的、文明的、雅致的, 一般是用来指代在谦恭有礼的风度和气质中彰显出来的上流的文化涵养和品位。儒家的精神精髓是体现了一种正气, 这种正气并非是用刀枪铿锵体现的, 恰恰是用一种平和淡然的方式渗透出来的, 品茶的过程也是自身修为的一种提升和陶冶。
3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与意义
3.1“和”哲学与茶道精神的统一
茶道中的哲学精神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共通的精神, 中国茶道中蕴含的哲学艺术是人类世界最高的生存艺术。中国的《道德经》中早已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中和”是中国儒学的核心思想, 儒学思想是深刻沁入到茶道里的, 茶道要求品茶之人心境清明、宁静、淡雅, 在那种凝神的环境中, 会让人感觉得到人与人之间的气流很通畅, 很安详, 这是一种善意和理解的基调, 是一种情操的陶冶和升华, 人在品位茶道的过程中也领悟了天道, 保留了善性, 剔除了贪欲, 达到了有舍有得, 身心舒畅的中和之道。
3.2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现实意义
3.2.1 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中国的茶道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是一种清朴的美, 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讲究以品茶来悟道, 借由品茶作为媒介达到与他们的精神共通, 达到与自然的共通, 达到人道与天道的共通。品茶讲究的是静心, 净心, 敬心。静心即放下内心所有的烦恼和焦虑, 把内心调整到一个放松、放空的状态, 保持内心的平静祥和。净心是修身养心之根本, 是把内心中的糟粕和焦虑都剔除出去, 保持心灵的洁净。敬心则是升华自身对他人对万物的认知, 敬是礼, 是德行, 是一种自内而外的修养。
一人独自品茶能体会到茶本身的神韵, 而两人品茶能偕伴更入佳境, 多人品茶就能体会到雅俗共赏的乐趣, 人们在品茶中分享彼此的最佳状态, 在和谐的气场下谦恭有礼的畅所欲言, 既能更好更有效地沟通, 又能分享对方的体会和心得, 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也是十分有利的。
3.2.2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由于中国历史的动荡等诸多因素, 中华民族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困境, 加上现在科技的突飞猛进, 人们生活逐渐步入了速食化, 在这种素食文化盛行又缺失信仰的社会现状中, 人们很容易产生出焦虑和暴躁的情绪, 当社会中这种暴戾之气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威胁。
茶道精神刚好可以弥补人们的精神缺失, 抚平人们心中的不安和焦躁, 让人修身养性, 品茶过程中即享受了沁人心脾的茶饮, 同时也平静了内心, 升华了情操, 修炼了德行。所以说茶道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如果人人都能品茶, 体会茶道中的深意, 能更好的完善自我, 那社会将是一片净土。
3.2.3 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 实现民族团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 很多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均有饮茶的习惯, 但是由于各民族长期生活环境的不同, 所以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间饮茶的习俗, 例如汉族的清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等, 显示出了各个民族鲜明的文化色彩。
即便各个民族的饮茶方式不同, 但是都有属于自己的茶道, 去各个地区游玩之时, 人们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品一品当地的茶, 通过饮茶形式、味道、特点, 切入到当地的风俗中去, 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吸收, 非常有利于各民族之间文化和感情的沟通了解, 通过茶道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团结。
3.2.4 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的茶道精神和茶本身的“茶性”是融会贯通的, 是相辅相成的, 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完善自我修复和提升, 是自我内心升华的和谐。
中国茶道精神中“和”精神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局限在文人墨客以茶会友的阶段, “和”是具备深远的现实意义的, 中国人一贯秉承中庸之道, 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 家和万事兴, “和”的精神是渗透到中华民族骨子里头去的核心精神, “和”是一种气度, 是一种胸襟, 现实中万物相生相克, 最好的模式就是找到一条和谐之路, 如此, 世间万物方能生生不息。
结语
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产物, 要发扬中国茶道精神, 就要将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仅仅捆绑在一起,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道精神历经了几千年时光的锤炼, 其中早已渗透了佛家、儒家、道家各家文化及其思想精髓, 时至高科技、智能化盛行的当今社会, 传统茶道文化依然没有被淘汰, 反而在民间生根发芽, 这足以说明茶道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深。“和”是中国人的生存之道,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 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大智慧, 这种“和”性是融入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特性。而中国的茶道就是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发扬中国的茶道精神本质上是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向世界灌输中国人的谦恭礼让、温文尔雅, 这是一种天道与人道共通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见慧.中国茶道是美的哲学[J].协商论坛, 2010 (1) :20-21
[2]包大明, 任天飞.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 2013 (28) :40-41
[3]程炳光, 汪巍, 朱汉珍等.略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J].广东茶业, 2013 (Z1) :55-56
[4]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 2009 (3) :70-73
[5]龚永新, 黄亮, 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 2015 (2) :18-21
3.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及现实意义 篇三
关键词:孝道伦理;孔子;祭祀;谏诤;儒家;义务;战略资源;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036-03
孝道伦理是我国文化中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传统伦理思想,其不但对我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前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并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孝道伦理的作用。
一、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
我国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丰富,含义广泛。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的产物,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奉养父母。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所说的“能养”和“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就是要奉养父母。因此传统孝道伦理要求给父母物质方面的奉养,这只是一种最低层次、最起码的要求。
2. 敬重父母。奉养父母并不是孝道伦理的全部内容,所以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里仁》)这就是说,如果不能敬重父母,只供养他们吃喝,岂不是和养一只狗或养一匹马没有区别吗?因此必须要敬重父母。
3. 养老侍疾。《礼记·曲礼上》中“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1]意思是孝子在父母生病时要用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他们。父母在年老时身体可能会虚弱,就很容易得病。所以在父母年老生病时,不但要及时治疗和精心照顾父母,而且还应多给父母精神上的关心。
4. 终老祭亲。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我国传统孝道伦理不仅强调对父母生前的奉养、敬重和侍疾,而且还强调父母去世后的那种敬爱之心。这主要是通过“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来体现。葬祭之礼主要表达子女对父母一种爱及怀念。
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丰富,其中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糟粕。在当代我国,提倡孝道伦理并不是全盘继承,而是应对传统孝道伦理进行科学的认识以及辩证分析,摒弃其不适应时代的方面,吸收其适应时代的方面。
二、对传统孝道伦理的辩证分析
传统孝道伦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家庭伦理。它既有适应时代的方面也有不适应时代的方面,我们应客观辩证分析。
(一)适应时代的方面
1. 赡养和尊敬父母。《孝经·纪孝行章第十》中“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2]所以传统孝道伦理中不但注重赡养父母,还特别注重要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和尊敬父母是缺一不可的。传统孝道伦理强调必养且敬,作为子女,不仅要给父母以衣食供养,更要给之以尊重、关怀,使其心情愉快。对待父母,只敬不养不为敬,只养不敬伤其心。
2. 祭祀和谏诤的合理性部分。《孝经注疏》卷二《士章疏正义》称:“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祭。”“祀者,似也,神人相临”。因此在祭远祖的神灵时,是人与远祖的神灵的相通。每一个民族都意识到远祖的神灵的伟大与人的有限,故在祭祀中极力表达对远祖神灵的敬礼及与远祖神灵相通的愿望。通过祭祀能增加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寻找共同的优秀价值观,同时也是感恩意识的表现。谏诤也有合理性部分,比如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谏诤要求父母有了过错,做子女的应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加以规劝,这和后来的愚孝是有区别的。
3. 尊敬老人。先秦儒家在推行以“仁政”治理国家的理论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因此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孝道伦理不仅要求尊重自己家庭中的父母和老人,还要求尊重别人的父母和社会上其他的老人。这种把家庭伦理中的孝道提升到全社会的“敬老”公德上,正所谓“立爱惟亲,立敬为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3],充分说明了孝道伦理的社会意义。当代社会弘扬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减少不尊重老人或“空巢”老人的现象。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二)不适应时代的方面
1. 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传统孝道伦理是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基础上,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孔子认为“无违即孝”。所谓“无违”,即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父为子纲”说明父子是不平等的关系,单方面强调父亲的权威性,主张子女无条件地服从家长。传统社会较多强调“子孝”,而很少谈到“父慈”,甚至提出了“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和“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等愚孝的原则。这是封建家长的专制主义与子女奴隶主义的集中体现。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思想,压抑子女的进取和创造精神,泯灭子女对理想和事业追求的志向,不利于培养子女独立的人格。
2. “忠孝一体”的观念使传统孝道伦理绝对化。孔子说“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又结合封建纲常思想,把孝道伦理推广到臣对君的忠诚上。在我国传统社会,孝是忠的具体化,忠是孝的扩大化。其中汉代不但在孝道上身体力行,而且还制定和贯彻了一套“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通过德治、法治、教育、行政等手段来弘扬孝道。此后“以孝治天下”成了历代君王成功施政的经验总结。到宋明理学出现“天下无不是的君主”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孝道伦理被绝对化、神秘化,甚至出现了孝的异化或伪孝。endprint
3. 祭祀和谏诤的不合理性部分。祭祀中,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这导致祭祀中薄养厚葬的观念,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谏诤中,记载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谏诤中要求父母和子女应相互隐瞒错误,这是不合理的。
三、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
传统孝道伦理较少讲到父母与女儿的关系、婆媳关系或丈母娘和女婿的关系,忽视女儿、女婿或儿媳在孝道中的作用等。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女儿、女婿或儿媳在孝道伦理的履行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物质化的今天,婆媳关系或丈母娘和女婿的关系受利益纠纷的牵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孝道伦理的履行。当今社会孝道伦理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局,一面是“重孝”的社会情节,一面是“不孝”和“难孝”的现实尴尬。所以新孝道的建立和发展,应在继承传统孝道伦理精华的基础上,增添适应当代社会的新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赡养父母的义务性和自律性。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及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赡养父母不只是物质上的赡养,而且包括精神上的慰藉。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一项内容格外引人关注,就是规定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就为履行物质和精神赡养父母这一道德义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子女赡养父母及老人不只是因为法律的规定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应是出自对父母老人的亲情和感恩的自觉行动。现实中,精神上赡养父母很难量化或有具体的操作标准,这就需要自律的孝道伦理,需要从内心上自觉地履行赡养父母的道德义务。
2. 父母与子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当代社会父母与子女人格平等,父母只是监护人。父母与子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表现在“父慈子孝”。所谓“父慈子孝”,就是父要慈,子应孝,双向对应或对等,即父母与子女双方都要对对方负有责任和义务,相应地都从对方那里获得权利。在长幼关系上,鲁迅强调要建立一种长幼平等、以幼者为本位的新型父子关系,这种新型关系以“无我的爱”为基础,双方具有对等的权利和义务。此外,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当代社会应注重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和教育好子女。只有从自身做起,然后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女儿、女婿或儿媳的孝发挥真正的作用。
3. 孝敬和孝顺父母。孝敬与孝顺是不同的,“孝敬”是指尊敬父母及亲长,是一种真实的仰望、尊重、爱戴;“孝顺”是指尽量顺从父母的意志,是一种真诚的谦恭、温柔、顺从。孝敬的具体含义包括:一是尊重父母的生活习惯、个人特点和爱好;二是尊重父母的意见或教诲。孝顺,顺者为孝。“百孝顺为先”。意思是说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顺应、顺从老人,让老人高兴,应该是第一位的。孝顺不只是对父母及长辈礼节性地尊重,而是从内心真诚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比如经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荀子·子道》)因此孝顺不是不讲原则,而是有原则的顺从。
4. 祭祀和谏诤的继承与发展。《孝经·丧亲》中说:“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不管是对父母的祭祀还是对先祖的祭祀,都表达对亲人和先祖的哀思和感激之情。因此,祭祀的继承与发展既是孝道伦理的重要内容,又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所以谏诤的继承与发展就是当亲人或长辈犯了错误时,应在不伤害亲人及长辈自尊心的前提下,婉转地对其进行启发、劝导,以免犯更大的错误。作为子女应对孝敬父母及长辈这一道德要求有正确的认识,要彻底清除“子不言父之过”等错误观念,从而尽到子女应尽的责任。
四、孝道伦理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自应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孝道伦理不仅是一种道德力量,而且是一种战略资源和顶层设计。孝道伦理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孝道伦理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孝道伦理是我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形成个人品德的根源,其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孝敬,只有从内心上真正敬重父母,外在行为上才能做到孝顺父母。孝道伦理有助于唤回人们的道德觉悟和精神认同。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减少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但可以通过常跟父母打电话等方式来解除老人的寂寞。在今天要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回归伦理、回到自己的家。而孝道伦理是善的起点,是护卫传统文化伦理根基之所在。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对独生子女的孝道教育,不应过多地溺爱子女。父母和老人应在关心子女的基础上,让他们知道父母及长辈无私的付出,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奉献意识和礼节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
2. 孝道伦理有助于当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孝道伦理是家庭中子女与父母、晚辈与长辈关系间的道德规范。首先,以孝道伦理为导向,会让父母子女都感到快乐。践行孝道伦理不仅是子女在为父母付出,更多的是自己生命的一种收获,是一种伦理上的幸福感。其次,孝道伦理对婚姻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社会群体的事。孝道伦理不仅仅是针对自己的父母,也针对配偶的父母。婚姻里的爱不仅基于交流和沟通,而且还基于与爱同等重要的责任,即对父母及长辈的孝顺。当代社会中充分发挥女儿、女婿或儿媳的孝顺,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从而有助于当前我国家庭的和睦。
3. 孝道伦理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养老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800万以上的规模激增。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3亿。[4]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地加快,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家庭养老虽然仍是现代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到1/3,家庭平均规模不足3.1人,“4-2-1”家庭结构模式日趋普遍,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越来越少。社会养老事业发展也面临种种困境。例如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匮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护理人员短缺等。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弘扬历史悠久的传统孝道伦理,不仅注重对父母和长辈物质上的赡养,而且更加注重对父母及长辈的精神赡养,这对于解决养老问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 孝道伦理有助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为老不尊”“子女不孝顺父母甚至虐待父母”和“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等不和谐的现象,这使国人找不到家的归属感甚至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在当代社会不仅要把孝道伦理作为一种道德力量,而且要作为顶层设计和一种战略资源。这样不但有助于增强公民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而且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孝道伦理不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一种无法替代的道德力量和约束力、制约力,而且是构筑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伦理,有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敏,注译.四书五经[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古敏.孝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3]刘东青,申培.论孝道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传承,2009,(8).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性看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4.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篇四
代内涵和常态化的重要意义
(柘城县供电公司贺军)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引领时代。中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放眼当今,战火与硝烟已经远去,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们开始追求一种更为健康、更加和谐、畅享快乐的生活方式。
曾经有一位同志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一九五八年六月七日)这是一位平民英雄,他没有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丰功伟绩,但他的名字却被人们铭记在心。他的精神,不在乎一瞬间的光芒四射,却在我们民族性格的深处慢慢滋长,犹如春风细雨,茁壮了我们的精神脊梁。这就是——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它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高尚的道德观:“活着就是为了
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它是一股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早已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超越了自身所原有的历史局限,成为了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和时代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同时,我们要深度把握雷锋精神,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要积极传承雷锋精神,重塑诚实守信的道德品牌,要生动诠释雷锋精神,强化互爱互助的民本情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凝聚艰苦创业的发展合力,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雷锋精神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仰支撑。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真正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具体说来,弘扬供电文化,传承雷锋精神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打造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格信仰。不断锤炼自身品格,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之人。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全局出发,对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和人格信仰作出重要部署,大力开展个人品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被广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成为全民族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像沈浩、杨善洲、郭明义等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和“双百人物”
评选表彰引起强烈共鸣。学习模范、争当先进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要构建融洽温暖、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50年来,在雷锋精神感召下,涌现了一大批雷锋式先进人物,“当代雷锋” 郭明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郭明义说过:“只要去做,人人都是雷锋。”他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也非高不可攀,通过每一笔捐款、每一次献血、每一项业务攻关、每一个面对陌生人的微笑,他不断让人们感受到雷锋精神其实就在身边,更告诉人们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是“人人可学、处处可为”的。
三是要树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大力传承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作精神,靠挤劲和钻劲一点一滴的学文化、学技术、学知识,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精益求精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我们供电企业的宗旨是“人民电业为人民”,我们供电应遵守我们对用户的“十项承诺”,以广大群众的用电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切实履行我们的义务。作为一名职工,我们应严格遵守公司的服务承诺、时刻树立“电力光荣我光荣,我为电力争光荣”的服务的理念,从而才能在活动中思想受到了教育,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业务技能得到了提高。每个人都应该怀揣这样的一个理念,这就需要在我们严谨治学的实践中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教在工作中实事求是,追求真善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扎实专业基本功,还要学习科学文化、思想政治和实践知识。
四是要培养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雷锋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了自身价值。雷锋精神始终具有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作为新一代的员工,要始终树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品德和职业操守。
五是要继承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总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无穷的动力,钻进去,吃透它,而且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这种刻苦学习、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精神仍然是当今社会开拓进取精神的核心。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引领文明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几十年来,在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得到蓬勃开展,雷锋精神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总结几十年学雷锋活动的历程和经验也不难发现,学雷锋活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欠缺持续和常态的问题。但从长远发展看,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工作仍然需要加强。这就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思考研究有关问题。其中最基本的几个问题是:如何使学雷锋的观念常态化、雷锋精神时代化以及学雷锋方式持久化。
一、充分认识当代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弘扬雷锋精神,绝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口号,也不是各界观摩效仿的形式,而是需要长期的全民动员、全体参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明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雷锋
精神,人人融入到道德建设之中,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即使物质生活再好,也不会幸福的。一个民族,如果精神支柱不完善,即使经济成就斐然,也不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更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这已经为历史所一再证明。只要坚持理想信念,才会使人们精神支柱长久,民族才会蓬勃发展。
二、要把学雷锋活动作为重要的工作品牌来推进。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明确提出以来,如何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抓手很多、载体也很多,但内涵高度契合、群众基础广泛并且能够长期实施、效果明显的抓手并不多。学雷锋活动基础扎实、影响广泛,而且主题鲜明、长效明显,应作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活动来谋划。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三、建立学雷锋活动作为长效机制来。过去之所以产生所谓“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现象,主要是没有从长效机制的高度来统筹谋划学雷锋活动。要把学雷锋活动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始终,在建立工作机构、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考核体系等各方面作出硬性规定。推动宣传活动常态化。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学雷锋活动的长效舆论氛围。各类宣传媒体要设立相对固定的“学雷锋”栏目,通过专题节目、新闻报道、言论评述、理论探讨、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做法,报道新时代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用一种伟大的精神来凝聚前进力量,用一种崇高的道德来引领社会风尚。雷锋精神就是历经几代人传承和丰富发展的高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精神观念,正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大力提倡的优秀精神。通过把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持久化,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一日
5.雷锋精神时代内涵 篇五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需要通过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是现代化,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和建设者,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发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人们才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当前,要营造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应教育引导人们自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无论在哪里都能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我们做好工作,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搭桥。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应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积极作用,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和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科技和文化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应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力推进制度,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在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
6.把握时代内涵传承雷锋精神 篇六
作者:江芝梅
2012-03-08天津网-数字报刊
雷锋,这个普通的名字已成为越来越鲜明的时代符号;雷锋精神,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共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采取措施,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这是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新形势、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直以来,雷锋精神如闪耀着夺目光芒的灯塔,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必将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雷锋精神,是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激励人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是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激励人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践行者,用实际行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发展;是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激励人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是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激励人们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觉推动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激励人们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创业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广阔前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要求;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焕发人们道德建设热情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迫切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迫切要求,对于动员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全区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不但要作雷锋精神的倡导者,更要成为学雷锋的自觉践行者,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把学雷锋活动作为群众自我教育的大课堂,切实增强实际效果,营造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形式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的浓郁氛围。
7.论雷锋精神在审计机关的现代内涵 篇七
论雷锋精神在审计机关的现代内涵
李先秋(湖北省团风县审计局)
雷锋,一个普通而又高尚的战士;雷锋精神,一种融入民族记忆和跨越时代风尚的道德基因。雷锋与雷锋精神,正如一面火红的旗臶,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走去,生生不息,永不过时,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那样:“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
雷锋精神是中国社会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先进群体高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审计机关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如何从审计的视角去理解、去把握、去践行“雷锋精神”,是审计机关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准确理解“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
雷锋的生命是短暂的,雷锋的阅历是有限的,雷锋的事迹是可数的,但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是巨大的。这种生命力表明,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主流和方向相一致,与人民群众的美德和共识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的节律和内涵相衔接,植根于当代中国文化主旋律,是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晶体。
雷锋和雷锋精神所赋予的社会意义,所包容的精神内涵,所散发的人性光芒,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和崇高榜样。雷锋精神现代化,不仅仅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新要求,也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新定
位。
1、“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把价值导向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增
强了雷锋精神的大众性。
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臵方式,同时也是产权明晰的多元经济,拥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诸多天然特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原有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在物质文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明的内生需求更加强烈。雷锋精神,正在逐步成为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从汶川地震民众千里自发的救灾行为,到一年一度“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正是雷锋精神在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期待的精神风尚。人们从雷锋精神深切地感受到,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就是人民的价值,每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财富多少,都可以做一个对人民
有利、有益、有用的人。
2、“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把社会理想与职业准则统一起来,增
强了雷锋精神的普遍性。
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在不同的社会职业中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理想更多地是通过每个人的职业行为来体现的,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就是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和平台。雷锋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和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他胸怀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在平凡的工作中追求卓越、实现卓越。从点滴做起,把自己生命溶入祖国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正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新作为。人们从雷锋精神深切地感受到,伟大起于平凡,高尚出于平凡,可贵在于平凡。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做雷锋,人人都可以为社会理想的早
日实现增砖添瓦。
3、“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把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统一起来,增
强了雷锋精神的包容性。
不同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各民族又有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延续的传统美德,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等等,深深地渗入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伦理观念、交往规则之中,影响熏陶了一代代人。雷锋的许多事迹和品德,如忠诚奉献、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等等,既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人们从雷锋精神深切地感受到,学雷锋,做雷锋,就是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扬善祛恶、尚美弃丑,在道德修养中追求崇
高、坚守信仰,开拓进取。
4、“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把人的价值与社会贡献统一起来,增
强了雷锋精神的激励性。
现代社会承认、尊重、提升人的价值,在人的社会关系、社会作用中评价人的价值。为人民而死,生命比泰山还重;为人民而生,生命同样比泰山还重。现代社会制度就是要着力构建有利于人的价值与社会贡献相统一的机制与环境,鼓励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之中,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个人价值。雷锋在为他人做好事、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收获的不仅是乐趣、满足和幸福,而且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增大。人们从雷锋精神深切地感受到,脱离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不公平现象甚至是丑恶现象,但这些不公平乃至丑恶的现象,是与社会公论相悖的,是短暂的,是不被社会公众所认同的。社会普遍认同、尊重和期盼的,还是像雷锋、郭明义、杨善洲这样的道德楷模。
5、“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把利益取向与道德取向统一起来,增
强了雷锋精神的时代性。
引领时代就要满足时代的需求,雷锋精神的现代价值就是有助于满足现代社会及现代民众的精神需求。当今社会,物质生活需求不断满足,但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却在不少人那里变得迷茫,幸福感不是十分明显;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雷锋精神是一种思考人生意义、追寻幸福源泉的精神,能够启迪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利益发生深刻变化,怎样对待竞争,怎样实现利益,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现实课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表明了利益取向与道德取向的冲突。雷锋精神是一种探索成长道路、确立行为规则的精神,能够启迪人们公平竞争、利人利己、善待他人,从而促进和谐关系、和谐社会的生长。雷锋精神不是万能的,但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今天,雷锋精神能够为现代社会确立一个精神坐标、一种道德尺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这就是雷锋精神
最基本的现代特质。
二、“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在审计机关的指导意义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里,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离不开雷锋精神;社会和谐、道德进步,离不开雷锋精神;强化监督、创新审计,同样离不开雷锋精神。深刻理解、大力弘扬、积极实践雷锋精神,对于审计机关加强文明建设、廉政建设、能力建设和质量建设,同样具有全新的指导意义。
1、“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是审计人员提升刻苦学习与崇尚进步的理性自觉。
明知与笃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成就道德人格的必要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先进的社会理想,是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雷锋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忠诚的道德实践是审计人员学政治、学政策、学业务,学技能,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改造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对于祖国和人民、对于党和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上升到理论理性的高度,从而具有了清醒的理论自觉和道德自觉,并将理论与实践、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性和持之以恒的道德实践,成就审计群体的道德人格。
2、“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是审计人员树立胸怀理想与立足本职的科学精神。
人格理想是人们对于在思想、品质、作风、言行各个方面具有某种稳定倾向的人生典范和楷模的向往、追求和建构,是社会理想以及反映一定阶级利益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的人格化。雷锋精神体现了追求崇高理想与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的高度统一。理想是人们对于社会、人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然状态的预期和想望。科学而正确的理想,能够提升人生境界,净化人的心灵,协和人际关系,激励人们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奋斗献身。国家审计机关的理想,就是在国家治理这个系统工程中,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使审计机关成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不懈追求的理想,就是通过审计监督,参与国家治理,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法治进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这个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审计人员像雷锋那样,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作出无私的奉献。
3、“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是审计人员牢记维护国家与服务民生的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人生目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最高标准,也是审计监督的终极目标。审计机关要实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既要严肃查处与民争利的问题,又要尊重群众的现实利益与具体利益;既要正确处理对人民负责和对国家负责的关系,把对国家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结合起来;又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放在心上。学习雷锋精神,就要立审为公,执法为民,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群众尽心竭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4、“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是审计人员激发德才兼备与德能双修的人格追求。
雷锋精神不仅表现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鲜明的立场以及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不仅表现为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不仅表现为具有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还表现在刻苦钻研业务、力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现为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苦干实干的作风。雷锋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对待工作,服从党和人民事业需要。雷锋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对待工作和劳动,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处处关心同志、帮助同志;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组织上分配干什么,他都不讲条件,不讲报酬,一心一意地去做。一句话,践行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要把攻坚克难当责任担,把创新创造当能耐练,把奉献国家
当幸福享。
三、“雷锋精神”的现代内涵在审计机关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审计机关学习雷锋精神不能一阵风,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雷锋精神扎根时代沃土,促进雷锋精神现代化。
1.抓住精神实质学,防止活动片面化。
学习雷锋精神不但要知道雷锋做了什么,更要弄清指导和支配雷锋行为的思想是什么,他有着怎样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是怎样解决好“为谁活着、怎样做人”这个根本问题的。也就是说,学雷锋不仅要做好事,更要做好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雷锋切忌搞成“搞形式”和“走过场”的“作秀活动”。不是要等雷锋纪念日到了才学,也不是仅限于做点好人好事;不能“学”与“做”脱节,也不能“说”与“干”分离。学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爱党爱国、艰苦奋斗,发奋学习、爱岗敬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要真正付诸实践,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充分体现出来。要通过对雷锋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学有实效。
2.立足审计实际学,促进活动常态化
立足审计实际学,促进活动常态化,需要各级审计媒体的“常态化引导”,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常态化给力”,需要各级审计领导“常态化带动”,需要每个审计人员“常态化践行”。任何远大目标的实现,都是靠每个社会成员在不同的岗位上踏实工作来完成的。雷锋的伟大,就在于他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平时的一言一行,把远大理想与平凡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在包括审计事业在内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这部“大机器”中,每个审计人员就像一颗颗螺丝钉,无论国家和人民把我们放在哪里,我们就要在那里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3.树立模范典型学,引导活动人格化。
典型引路要有名副其实的典型;是名副其实的典型,就要大张旗鼓宣传学习推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学习雷锋的典型个人和典型集体,可以把雷锋精神人格化、具体化,可以让审计人员更感亲切,促使审计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每年都要表彰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但不能仅限于或止步于发个决定、开个大会、给个奖品。一个学雷锋的典范,本身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可以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大家可信、可亲、可学。用模范人物和模范集体的先进感人事迹感召每个审计干部,有利于把雷锋精神渗透到每个审计机关的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中,有利于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树立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4.创新活动载体学,推动活动大众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不断发生变化,学习雷锋精神必须创新实践载体和形式。当前,审计机关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机关常规活动结合起来,与“治庸问责”阶段性突击活动结合起来,与审计监督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与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精神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审计干部认真履行审计职能,增强“民本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审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这些有利于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而又特色鲜明、简单易行的新载体,不断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和大众化,使审计机关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5.营造文化氛围学,实现活动情趣化。
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大众化,要努力使学习活动情趣化。这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营造学习雷锋的文化氛围,特别要抓好雷锋精神的宣传与研究。可以在审计报刊、审计官方网站、审计内部简报等各种媒体上设立“学雷锋专栏”,及时有效地推介学雷锋的典型,鞭挞各种丑恶现象,让审计干部明辨是非界限、掌握善恶标准;也可以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雷锋精神理论研讨会,提升雷锋精神的研究水平;还可以开展“雷锋机关”、“雷锋支部”、“雷锋科室”、“雷锋审计小组”和“雷锋人物”等创建命名活动,组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团队进行巡回演讲,扩大雷锋精神的社会影响力。结合时代要求和审计需要,创造性开展对雷锋精神现代内涵的研究和实践,不断作出时代阐释,赋予时代内容,更多更广地使用雷锋精神这一道德品牌,让雷锋的名字和雷锋精神深深铭刻在审计
机关的每一个地方。
6.建立长效机制学,形成活动制度化
8.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篇八
涵
【摘要】“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一种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最终一定会以文化的兴盛为标志。中共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作了一系列关于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的论述,并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后,习近平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本文以“文化自信”为中心,浅论其相关概念的提出、当代现实意义及基本内涵路径。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现实意义;基本内涵
“文化”一词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颇具多义性和模糊性的概念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其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强调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信仰、精神等的总和。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自信”,宏观而言,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可和自豪感;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理想的一种崇尚、一种坚守。
一、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提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有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阐述。马克思在肯定以道德、观念等形式出现的文化必然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前提下,也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反作用”。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权力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马克思认为一个由旧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新社会在各方面会存在一些旧的事物,而比如一些旧的文化很可能会形成某种阻碍作用,即文化对于一个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马克思还强调文化对于个人的改造作用,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未来社会的实现在客观上“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这其中必然包含一种因社会变迁导致并且需要的文化的改造,不可否认,文化在“化”人和育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文化对于经济、政治和
— 2 — 社会的重要作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强调当时的任务是把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邓小平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的好坏,“两个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必然包括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14年两会期间,在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本。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 3 — 的自信。”自建党以来,首次把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定位,文化的虚脱和断层,必然带来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损毁和丧失。没有文化自信,就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底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真心诚意与理论自觉,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二、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信息多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1990 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 4 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同年,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他正式将 “软实力”界定为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等,也就是指通过感召力、吸引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认同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从而获得一种理想的预期效果的能力。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
— 4 — 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而言,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心力,它有利于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民精神上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国家、民族和政党而言,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对个人而言,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所属国家(或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可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二)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 自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冲突与碰撞不可避免,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越来越多地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外来异质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将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我国文化主体地位和国民价值观念,造成思想上的多元化与文化自信的缺失。世界多元文化思潮激荡碰撞,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和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冲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其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因此,面对世界异质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 — 5 — 突、强势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为了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与安全,掌握文化上的话语权,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问题。对待异质文化,应该是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我,以积极的姿态学习他者,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崇拜,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华,在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中,进行文化的认知、比较与反思,逐步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而文化自信则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碰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心理支撑。
(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以东方文明著称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仅曾经独领风骚,甚至在当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发展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应成为衡量小康社会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标。文化自信通过对文化的自觉认知、反思、批判和认同等机制,彰显文化主体性批判、扬弃、认同的社会实践过程,逐步构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自
— 6 — 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梁启超说过,《论语》《孟子》等经典,“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具有民族特征和印记的文化,是基础、落脚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特质所在。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法制制度、宗教、哲学、风俗等诸多领域,凝结着中华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社会的思考和智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中华五千年,文化精深博大,经世致用,修己安人。先人们的思想文化中体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在科技、农耕、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的伟大成就,对今天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乃至治国理政都有现实和深远意义。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文化 — 7 — 自信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壮大于生生不息、不曾断流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内化于中国人的傲气和傲骨。
革命文化孕育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救国之路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封建主义的斗争史。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一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斗争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革命文化。以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奋斗特质的革命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联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动力。延安时期,我党以坚定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了延安文化的内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今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延安文化是在一种民主、包容、自由、平等的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反映革命斗争群众化、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精品力作相继问世,人们音乐家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今天共和国的国歌,这些都是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
— 8 — 当代文化赋予了文化自信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奠定了我们的强国地位,大庆精神谱写了一代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辉诗篇。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多元性、大众性、商业性增强,文化概念增加了更多开放、追求、向往、阳光的因素,文化形态、载体、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一个时期对文化发展的思想保证。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传播形式的普及,让人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信息文化时代。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建设、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女排精神等,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我们党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凝结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完善创新的新时期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成风化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只要我们坚定正确的文化发展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时代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就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发时代之声,立民族之心。
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就了文化自信的宽阔胸襟。按照习近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积极推动中 — 9 — 外文化交流互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积累了不同领域、不同特质的灿烂文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与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这些最初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贵财富。欧洲文艺复兴文化以及西方近代哲学、法律、教育及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经营管理、人文精神等方面成就,值得我们借鉴。尼采、康德、居里、大小仲马、高尔基等国人耳熟能详的大师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要秉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一股脑”地全拿过来,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交流互鉴,实现国外文化本土化、中国化,做到“贵能取人之所长”,丰富提高民族文化,实现文化兼容发展。吸收借鉴国外文化,要坚决反对“唯洋是尊”“全盘西化”的思想,要去伪存真、去粗取华。我们容纳学习一切对中国发展有利的思想文化,同时要高度警惕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相违背的思潮,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我们在吸收的同时要重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并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既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既指向革命文化传承也指向外国文化借鉴。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向现实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
— 10 — 民族复兴梦想、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确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的新辉煌。指向革命传承的文化自信,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和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指向交流借鉴的文化自信,即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曾经绘就文明华彩篇章、致力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4]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9.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篇九
李如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效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雷锋只是普通一兵,但他始终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有利于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雷锋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处以国家、民族、集体利益为重,充分表现了国家主人翁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像雷锋那样,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坚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这对于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尤其需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像雷锋那样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坚持用科学理论和各种有益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四,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但也要看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滑坡,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宝贵品质,让雷锋精神在新的时代发出耀眼的光芒,对于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0.习仲勋精神的现实意义 篇十
习仲勋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
1913年10月15日,习仲勋生于陕西省富平县淡村习家庄一个农民家庭。他15岁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岁组织发动两当起义,21岁当选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32岁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39岁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40岁任政务院秘书长,46岁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49岁因所谓《刘志丹》小说含冤蒙难,65岁主政广东,67岁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69岁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忠实实践毛泽东思想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习仲勋同志在76年革命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理想信念矢志不渝
1926年,富平县庄里镇有一个恶霸保长叫张积德,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当时在富平县立诚学校上学的习仲勋、白镇江、惠永枚等学生和三条沟农民刘维汉等,砸碎了张积德家大门上的“名重梓里”的金字匾,并组织受害群众联名告状,迫使当局关押了张积德,清算出四百大洋赃款,交由立诚学校充作办学经费。这是习仲勋第一次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他少年有志、敢作敢为的斗争精神开始显露出来。
1928年3月,在三原第三师范读书的习仲勋投入到与反动训育主任魏海的斗争中,被押进看守所。年仅15岁的习仲勋与国民党反动派巧妙周旋,他的表现得到大家赞誉,也得到同样关在看守所里的中共三原县委学生运动负责人武延俊认可。武延俊在狱中郑重宣布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在敌人的监狱入党,这在中共党史上是极为罕见,充分反映了习仲勋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坚强的党性。
1929年冬季, 大雪成灾,大批灾民死于饥寒交迫之中。淡村农民协会决定给民团团长张长庆以武装打击。习仲勋参与了这一行动的策划,他还动员了自己的姨父党正学参加武装行动。国民党富平县政府遂派民团镇压,将党正学无理扣押枪杀。习仲勋从党正学惨遭杀害的事件中,进一步看到了国民党对人民群众残酷镇压的反动本质。他决心要离开家庭,投身到更广阔的革命斗争中去。
1930年2月6日,年仅十六岁的习仲勋,受党组织委派,离开了习家庄这方土地,到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投身于更为广阔更为艰苦的斗争之中。数十年后,他曾回忆说:“那时没有最大的牺牲决心,是不能够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的,因为我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共产党嫌疑被捕押过的人,这样的人到国民党的军队里干事,对敌人说来是多么危险,多么引人注目。一经被查获,就是处死,我之所以能在这时去敌军搞革命活动,主要原因是我在出狱之后一年多的农村生活,使我亲身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旧社会极端黑暗的情况,激发了我的革命勇气,不管多么艰苦,就是下决心要革命。”1932年4月,他组织发动了“两当兵变”,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队委书记。
1932年12月,由于关中一带的大灾刚过,农民吃粮极为困难,习仲勋和党支部研究,决定以淡村游击队为主力,带领群众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分粮斗争。习仲勋这段生活是异常艰苦的。他曾回忆说:“那时,我们几个人白天藏在一个坟墓里休息和开会,晚上出去活动。尽管离家不过几里地,但是为了避免暴露,还得过这样的‘地下生活’。我们在墓洞中,有时为了提精神,就拼命地抽卷烟,把我都叫旱烟抽醉了。” 64年以后,年已七十八岁的习冬英谈起了家中这段久远的往事:“„„到了线家原我表姐家,在后院一孔放麦衣的窑里才兄妹相见。我对大哥说,我们一起回去吧,咱家缺人。他打断我的话说,以后再不要说让我回去的话,你们和三叔好好在家里过,我要走得很远很远。”
1962年9月,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受诬陷,被审查、关押、迫害长达16年之久,但是习仲勋同志凭着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无怨无悔。在这十几年里,习仲勋同志没有消沉,而是利用这一段时间,静下心来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党的历史,用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思考,使自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对毛主席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忠实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习仲勋一生能够在危难前选择迎难而上,在逆境中选择坚强不屈,在是非前选择公平正义,就是因为他对崇高信仰的执着追求。
反观当前一些官员,其所作所为:
2014年11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原广东省政协主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一直视所谓的“气功大师”王林为恩人,在海南任职期间曾被人举报,仕途遭遇巨大危机,帮他脱险的正是王林。王林表面上是在地下室连续“作法”两天两夜,实际则是利用其在官场的关系网,助**过关。**顺利脱险后,专程去感谢王林,在机场见到王林时,当着众人的面给王林下跪。”**非常迷信,别墅里供奉着数尊神像,烧香拜神。帮王林做事多年的刘杰称,2011年,王林重病,到广州一家医院就医,是**安排的干部病房。刘杰还说,**曾送给王林很多黄金和一支进口勃朗宁手枪。
原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与揭阳市委书记陈弘平共用情妇许小婉,分别为陈弘平和万庆良各生下一名儿子,令两人成了襟兄弟。
烈士后代原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居然有146名情妇,甚至“母女通吃”,创下当今中国拥有情妇数量之最。
一名中纪委官员指出:九成厅级贪官包养情人,甚至共用情妇。解放前,被国民党风传的“共产共妻”被不幸言中!„„
身为党的高级干部,坠落到如此地步,令人发指,难以置信!但是就在一个个共产党员高级领导干部身上发生了,成为事实。最后被自己送上法律的审判台,归根结底其中一条就是理想信念缺失。
二、工作作风认真求实
1933年3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别委员会在陕西省耀县照金镇土儿梁成立。习仲勋到照金后一村一村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访贫问苦,相继组织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和游击队。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分粮斗争。在建立苏维埃政权过程中,习仲勋和金理科、周冬至等陕甘边区负责人,经常深入山寨,吃住在群众家中,访贫问苦,调查研究,进行组织发动工作,掀起了边区土地革命斗争高潮。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时任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团长的王世泰在六十五年后曾评论说:“„„凡熟悉这段历史的同志,都为仲勋同志扎实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品德、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动„„”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习仲勋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即把惩治贪官污吏、树立廉洁政风列为政治建设的头等大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制定一个法令:凡一切党军干部,如有贪污十元钱以上者执行枪毙。依此警戒自己的同志。对于领导干部要求更为严格,犯了纪律,有了错误,都要施以相应的处分。正是有了这条法令,在根据地工作人员中没有贪污的案件发生。
1948年1月,针对土改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习仲勋及时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反映真实情况,并撰写了《关于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关于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若干领导问题》等文章。他提出的区别老区、半老区、新区不同情况制定政策和纠正“左”的偏向的意见,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在当时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工作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1961年,为了有效解决河南长葛县群众口粮严重不足问题,习仲勋同志顶着压力、冒着风险,经请示党中央、国务院,动用了部分国家战略储备粮,使长葛人民渡过了生活最困难的时期,显示了他求实的作风、卓越的胆识和担当精神。
习仲勋一生功勋卓著与他坚守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埋头苦干,严明纪律,坚持真理的精神分不开。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的一些领导干部:
1998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安徽的一个县就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问题进行调研,结果安排他看的一个粮库根本就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粮食,而多数都是当地政府从周边的粮库临时调入的。朱镕基知道被欺骗之后大怒。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被朱镕基总理怒称“胆大包天”的官员,不仅没出事儿,反而在仕途上一路顺风,九年之后高升为安徽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2014年4月18日,江西省抚州市再次通报了4起干部作风典型案例:广昌县国土资源局人事教育股股长李雪明等五人上班时间在宾馆以打麻将的形式进行赌博。南城县电影公司经理黄志方在上班期间与他人以打扑克的方式进行赌博。崇仁县农机局因调配工作人员不当,造成县行政服务中心农机窗口无人上班,群众办事找不到人。南丰县林业局营林股副股长周海仁等四人上班期间在足浴城泡脚。
2015年4月,海南省省歌舞团团长彭煜翔同志为评全国劳模需要到8个部门盖章,他的办公室主任6个工作日只盖了2个章,眼看还差半天就要截止,他无奈之下给省委书记秘书打电话反映情况,最后省委书记派一个处长陪着他跑了半天盖完了剩下的6个章„„
因此,“七点开会八点到,九点开始作报告。你作报告我睡觉,讲来讲去老一套。”“党政干部十大特征:一请就到,一喝就高,一捧就傲,一求就敲,一给就捞,一脱就要,一累就叫,一批就跳,一查就倒!”“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中午吃顿饭,拍着你的肩膀,说声好好干。”„„广为流传!
三、对待群众如同亲人
1941年,关中分委驻马家堡时,农民马团儿妻子生小孩时难产,情况危急。习仲勋知道后,即派警卫员庚申给请来大夫,买来了药,使婴儿顺利生产,母子平安。这家人感动得直流泪。
习仲勋视人民群众如父母,为之奉献出一腔痴情,群众也衷心地拥戴和关爱着这位年轻领导者。在习仲勋的档案中存有一份西北局高干回忆期间党组织当时对他作的鉴定,其中一段文字生动反映了他同群众的鱼水深情:
“„„在一个夏天,仲勋走的疲倦了,就随便睡到一家老乡的炕上,那位年老的主人就蹲在他的身旁,亲切地看着他,替他驱赶着苍蝇。这时忽然跑来一个找他的乡民,老汉马上低头说:轻一点,仲勋同志困了,让他好好地睡一会儿。”
他过去领导群众斗争时,常常遭遇极大的危险,然而每一次都是平安地过去了。因为群众掩护他,替他站岗放哨,替他隐蔽得很好,而且几十里外的人专程慰劳他,就是国民党占领区的人民,也纷纷打听他的病况。他的和蔼性格,就是一个陌生人只要和他见上一次面,就能带回很好的印象,甚至对方原来是一个敌视者,在和他见面以后,竟能改变或减轻原有的成分,但是仲勋同志一点不会失掉自己的立场。
1944年11月,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是“把屁股端端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不当‘官’和‘老爷’”。1950年1月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习仲勋任主席,在成立大会上,习仲勋说:“我要做好人民的勤务员,群众来信,必须送到我手;来人找我,必须让我知道,见还是不见,同我决定。你们不能把群众拒之门外,而且要热情接待,礼貌待人,不能给群众造成习仲勋难见的印象。”
1978年4月,在主政广东期间,结合广东的具体情况,对广东的建设付出了很大心血,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对错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符合不符合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9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焰火晚会上,在天安门城楼上,习仲勋对前来看望的中央领导同志说:“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习仲勋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心对待群众、真正相信群众、真诚求教群众、真情融入群众,把群众看得比亲人还重!
相反,让我们看一下当今的一些干部形象:
2009年11月5日,河北省承德市牛圈子沟镇下二道河子村村民王秀珍,来到镇政府要求解决拆迁补偿问题。该镇党委书记史国忠让王秀珍“别找我,反映也没用”。王秀珍急得大哭:“史书记,您别走,您这儿都不管了,我去找谁,要我去跳楼啊!”史国忠却说:“这我还管不了,一楼二楼别去啊,要去就去(跳)五楼。”说完离开。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2009年11月底,天津市宁河县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刘广宝劝说小学老师张熙玲接受拆迁时说:“你以为浇了汽油,领导就免职了?你浇了汽油,你儿子缺了妈妈,你爸爸缺了儿媳妇。你算过这账了吗?把谁处理了?处理了又到别的地方去了。”
2013年11月26日,吉林白城市四季华城300多户业主向白城经济开发区反映物业乱收费问题,得到开发区负责人的答复:“这事归我管我就不管,爱哪告哪告!”最后,这位领导丢下一句“有能耐上中央告去”就走了„„
四、时时处处严以律已
1959年,中央拟提名习仲勋同志作为新增副总理人选,他得知后即刻致信党中央,提出愿谨守原来岗位,请求党中央提名其它同志作为副总理人选。中央安排他主政广东,他主动请求保留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韦国清同志的职务,自请担任第二书记。1983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负责同志在汇报干部调配工作时,谈到拟提拔的副省级干部中有习仲勋的胞弟习仲恺,习仲勋立即否定了这一方案。习仲恺是抗战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长期担任地市一级领导职务,提拔使用是正常的组织行为,但习仲勋认为做干部工作必须以身作则,说服弟弟把晋升的机会让给别人。
儿子习正宁,是“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的高才生,毕业后分配到陕西户县山沟里一个国防科研单位工作,一干就是十三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刚恢复的解放军后勤学院急需从军内外选调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习正宁各方面的条件都符合要求,被选中并迅速办理了调动手续。习仲勋得知此事后,没有与儿子商量就让学院撤回了调令,要儿子继续留在原单位。习正宁想不通,习仲勋说,不能让人说我习仲勋刚刚恢复工作就调儿子回北京,如果那样做就会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这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实在让当今的一些为官者应该自惭形秽。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固始县2007年投资两个亿建设行政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三万平方米,豪华程度不亚于四星级酒店。
2013年3月,湖南湘潭徐韬被曝5年7次换岗,工作10个月被提拔为副科,一年半从正科变27岁副处,并被曝光其父为湘潭市某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其母为某区检察院副检察长。
2015年5月,山西省古交市交通运输部门正科级干部客运办主任任长春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国家规定是狗屁,我任长春就不执行。谁提意见开除谁,谁要工资谁滚蛋。我说他谁是腐败就谁是腐败。” „„
与习仲勋同志相比,当今的一些干部之所以反差如此鲜明,究其原因不外乎自身修养与外部环境所致。习仲勋天资聪颖,从小爱学习;旧中国的黑暗腐败、父母的言传身教、生活的艰辛,养成了他追求光明、刚正不阿、勤劳勇敢的品质。在革命斗争时期,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敌人围追堵截,共产党人如有丝毫懈怠或脱离群众,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革命斗争胜利后,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深深地烙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脑海。因此,他们能够保持革命本色。但是,随着隆隆炮声的远去和硝烟的散尽,外部的压力越来越小,内部条件越来越好,本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是由于个人放纵,权力运行存在体制机制漏洞,干部监督管理粗放,致使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在后来者身上逐渐抬头、蔓延,甚至在部分地区形成“塌方式”腐败,让人触目惊心!
习仲勋同志一生任劳任怨,生活俭朴,淡泊名利,为政清廉。他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最佳结合,是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习仲勋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崇高精神永远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尤其在当前腐败高发和从严治党的形势下,在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管理、惩戒中,习仲勋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推荐阅读: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06-23
谈谈‘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11-21
学习雷锋精神意义何在06-30
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11-27
白求恩精神的内涵意义10-15
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06-20
雷锋精神颂08-13
雷锋精神作文09-03
“雷锋精神”征文12-01
雷锋精神进校园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