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2024-10-25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精选7篇)

1.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篇一

美声唱法民族化探微

【内容摘要】文章阐述了美声唱法的起源与特点,介绍了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几代美声唱法歌唱家对中国美声唱法民族化所做出的努力与发展。纵观我国目前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的趋势,着重论述了美声唱法要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并提出在正确掌握美声唱法的技巧外,要更多地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及经典的中国民歌,正确掌握中国语言的发音规律,力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化 中西结合 语言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发展于欧洲。美声唱法不仅是一种发声和歌唱的方法,也是一种歌唱的风格与流派。其经历了3个多世纪的检验,蓬勃发展、经久不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艺术是每个历史时期真实生活的写照,不同时期的歌唱风格、形式、技巧内容不同,歌唱的方法也不同。美声唱法在欧洲的历史上也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的变迁,最终摒弃了只讲声音不重视歌词、只单纯炫耀技巧脱离内容的歌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丰富的共鸣色彩,情真意切的语言,声音集中而具有穿透力。这就是表现力较强的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在欧洲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播到中国仅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一批去欧洲学习美声唱法的中国歌唱家、教育家开始活跃在中国的音乐课堂与音乐舞台上,把欧洲传统声乐艺术瑰宝带回了祖国。例如:应尚能、黄友葵、周淑安、周小燕等。他们在各个城市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大力推广介绍欧洲古典歌曲、艺术歌曲,以及歌剧选曲的艺术风格、语言文字、技能技巧、表现手法,给我国歌唱舞台注入了新鲜血液与生机。而且在声乐教育方面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喻宜萱、郎毓秀、张权等人,为我国美声唱法的声乐教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一批杰出的作曲家也茁壮成长,如赵元任、黄自等人,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抗战时期,歌唱家和作曲家们以音乐、歌声为武器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激励了抗敌将士的斗志。如作曲家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贺绿汀创作的《嘉陵江上》、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声乐艺术,尤其是美声唱法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在声乐艺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国际声乐舞台上,我国选手以精湛的演唱,夺得了一个又一个声乐比赛的桂冠,成为一支备受国际声乐舞台关注的队伍。同时,我国又有一批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在成长,使美声唱法在我国生根、开花、结果。

但是,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发展至今,尚存在着不尽如意的地方,例如,有些学美声唱法的学生或歌唱家在演唱中国美声作品时,吐字不清晰,歌词含混不清,这些都造成演唱或演出效果不佳,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美声唱法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用,使美声唱法民族化呢?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我国声乐界目前发展的趋势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笔者认为,要做到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学派,被中国广大听众所接受。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到:1.正确掌握美声唱法的演唱技法;2.多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及经典的中国民歌。要想正确地掌握好美声唱法的技巧,就要根据自身声音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声音的外国经典艺术歌曲,如意大利的声乐作品,法国、德国、俄罗斯的声乐艺术作品等,而且要大量演唱。只有这样,才能夯实的美声唱法基础。例如,我国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在《怀念我的声乐老师沈湘教授》中说,沈湘刚开始给她打基础时,就是根据她的自身声音条件大量地演唱外国艺术歌曲,使她的声音底子打得更牢固、更扎实。使得她在演唱大作品咏叹调时得心应手,受到同行们的赞许。

此外,在打好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在掌握好外国歌剧的演唱技巧下,在学习与掌握好中华民族民间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去演绎中国美声唱法作品、中国经典民歌。在保持中国作品原有风格基础上,科学地把美声唱法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中国声乐作品中,使我们的声音线条更加连贯流畅、柔美,声区更加和谐统一,演唱风格更加鲜明。只有这样我们的歌声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正如我国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在《论歌唱艺术》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中国的歌唱家,应首先唱好中国歌,„„无论演唱任何中国歌曲,感情、风格语言必须是民族的。”

第二,歌唱这门艺术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歌唱语言。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声乐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声乐与语言的结合,语言在歌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切歌唱的技法都是围绕着语言来进行训练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的语言、发声训练的基础是五个母音(元音)a、e、i、o、u,属字母体系的字。中国的语言母音发音的基础是a、e、i、o、u、ü,比意大利母音多出一个ü母音,属方块字,一字一音。中国的语言远比意大利语言要复杂很多。因此,笔者认为,在训练与演唱中国美声作品时,仅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母音来训练学生是不够的。

那么,要想解决美声唱法表现中国语言的矛盾问题,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把吐字的调值,即四声声调把握准确;2.掌握好“五音”,即唇、齿、牙、舌、喉的发音着力点;3.处理好“四呼”,即开、齐、撮、合的口型;4.了解我国传统歌唱理论提出的“十三辙”,有助于对汉字发音规律性的认识,即掌握好十三辙的发音部位与归韵。

只有这样,才是强化中国美声唱法民族化歌唱的最佳办法,才能吐字清晰,创造浓郁的民族风格、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才能做到声情并茂,与听众产生共鸣,与中国美声唱法民族化更贴近。如我国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在她的《关于演唱中国作品的问题》中所说:“声乐离开了民族的语言要求,这个民族的声乐艺术也就无从存在与发展。”

总而言之,要想使中国美声唱法民族化,我们不仅要借鉴美声唱法通畅的气息、宽广的音域、致远的穿透力。也要糅进中华民族传统的吐字行腔,达到字正腔圆,才能唱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美声唱法。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作者单位: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辽宁省艺术学校

(责任编辑:张斐然)

2.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篇二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由来

美声唱法从字义上讲是“美好的歌唱”的意思, 它早出现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并在那个世纪传播到意大利的其它主要城市。当时, 只有所谓“阉人歌手”, 是用特殊的气息控制而发出来的“假声”。美声唱法在十九世纪以前被职业教师和学生们严加保密, 是以口传心授来教学的一种声乐艺术。在二十年代末, 我国的留学生将次唱法引进中国, 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只要流传到现在, 就有它起源的过程。民族唱法起源于我国, 它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就占人口最多的汉族来说, 有着十分丰富的声乐文化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 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长期的歌唱实践, 由语言特点、歌唱习惯、生活方式、音乐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所积累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本世纪初期, 西洋的“美声”歌唱形式和歌唱方法传入我国。新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新式音乐学府的出现, 为声乐文化又增添了丰富的色彩。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如今传统的与西洋的演唱结合已较协调, 彼此相互渗透融合, 逐渐形成新的民族声乐体系。即民族唱法。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歌唱联系

首先,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气息上的统一联系。气息的支持和上下贯通是在两种唱法中都能必须运用和统一体现的。在科学性的声乐训练中, 气息就如盖房子先把“地基”扎实一样。音色的好坏, 声音的宽窄都跟气息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不管是哪种唱法, 气息都要运用自如。有些同学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声音与气息搭不上, 有气没声, 有声没气。这类问题只能说明呼吸的时候气息没有自然的流动, 气息是比较僵硬的。气、声结合不灵活。美声唱法因为音域较广, 所以在气息的运用上要深, 要宽广。民族唱法的运用非常灵活, 气吸多了不好, 少了也不好。所以说不管那种唱法, 气息的运用都要求收放自如。

其次,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发声位置上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先概括的从两种唱法的特点来看。美声唱法音色圆润丰满, 优美流利, 音与音连接平滑均净, 花腔装饰流畅灵活。美声唱法不论在哪个声部, 其音色均比民族唱法要暗一些。美声唱法声音靠后一些, 民族唱法声音靠前一些。特别是在换声区, 美声唱法采用了“关闭唱法”, 音色有一个明显的由亮转暗的过程。而民族唱法声音明显要比美声唱法的高音遮盖声要明亮。它强调的是“高位置、靠前”。它是经过气息的支持和利用鼻烟腔产生共鸣, 在保持“u”通道的情况下, 声音直接靠咽腔往上走, 由脑后吸着唱, 通过头腔达成共鸣。

再次, 两种唱法在歌唱时咬字吐字的区别。由于两种唱法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语言环境, 所以吐字吐字上自然也有明显区别。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是直接相关的, 意大利语的语音清晰、音序均匀、节奏明显, 元音平正而圆润, 流畅。其中所有的元音都必须是响亮清楚的, 元音结尾比较单纯, 有音节重音, 加上意大利人说话有夸张性特点, 扩张的适当紧张度比较容易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间, 有利于歌唱发声, 对美声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植根于多彩多样的民族语言特点, 所以用地方语言演唱民族声乐作品能更好的表现个性特色。民族声乐的个性就在于咬字和吐字而之所以能形成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则是因为歌唱家们尊重了民族语言发音特点和习惯来演唱作品。在演唱吐字技巧上平仄突起, 归韵自如, 每个声母韵母都有它具体的发生位置, 要做到演唱时的字正腔圆就必须从咬字、声音的归韵上多层练习。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中的相互应用

气息的支撑是歌唱表演的主要命脉, 我们运用的气息是指;气沉丹田, 口腔带微笑状, 喉部放松, 让气息自然流通。这种状态是让声音从丹田到胸腔, 再到鼻咽腔, 从而使头腔形成一个气息连贯循环的过程。

首先, 民族唱法气息的运用是比较灵活的, 它是以人的自然声线为基础在真假声混合的程度上, 由气息的推动达到共鸣。既要用好, 又要用的自然。而美声唱法是从自然音区到高音区逐渐融入假声成份, 随着气息的推动, 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的以假声为主, 气息的支撑声音的运用两者贯穿始终, 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声波的共振既达到更好的共鸣效果。

其次, 就是美声唱法适当的运用民族唱法中的“高位置”的演唱技巧。在民族演唱方法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位置, 靠前”, 则歌声圆润, 清脆明亮。它主要突出了我国语言的“字正腔圆”。如一些山歌, 小调等, 位置高, 靠前是体现了他们民族性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中强调的也有“高位置”, 则是为我们之前所讲的随着音高的上升, 假声成份的运用是为其作更好的铺垫。美声唱法的共鸣, 脑后音, 也是在民族唱法中借鉴了, 脑后音很多成分上都是从“高位置”的基础上起发的。

两种唱法在歌唱表演中相互统一且并存。在声乐的歌唱表演中, 科学的歌唱表演是对歌唱全面素质的一个提高, 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 在歌唱表演时, 要全身投入。在歌唱技巧的运用中更需要两种唱法尽善尽美的完全融合, 达成一个相互统一的境界。首先是气息的运用与统一, 再次是声音通道, 位置的统一, 最后是吐字归韵与共鸣的统一。我认为作到这几点是每一个歌唱者在歌唱表演中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与训练才能很好掌握的的。

四、两种唱法对未来的声乐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 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总之,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而这美妙的歌声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无价之宝。我们要将这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13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曾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人们在欣赏各种美妙声音的同时, 对各种唱法, 对歌手的现场表现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评论, 这说明声乐艺术在我国的得到明显的普及, 也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日益提高。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 相信声乐艺术这朵奇葩将会开放的更加绚丽夺目。

摘要:对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来讲, 科学的唱法和技巧是他们的共性, 也是中外各种唱法中所共有的。从基本声乐训练中的科学唱法来说只有一种, 这也是世界各个学派所共有的。他们的区别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个性罢了。用科学唱法训练去体现民族的个性与特色。这样就很容易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美声,民族,歌唱的技巧,对比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序-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索[M].人民出版社.

[2]沈相.沈相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 篇三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74-01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

美声唱法最早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的天主教堂,由于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女性不能进入教堂,在教堂内唱诗班的男性又无法完成女性宽广的音乐和优美的音色,阉人歌手从此诞生了。教会统治者通过对男童进行阉割,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声带就会停止发育,凸显不出男性应有的浑厚声音,音色近似女性,这样既能达到正常女性的音高和音色,同时又有男性的强壮体魄可以支撑正常教会的礼拜,从此就产生了美声唱法。十八世纪以后,随着人们逐渐的探索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最终掌握了这种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阉人歌手”也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十九世纪以后美声唱法发展的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而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训练方法,随之传入到世界各个地方。

二、民族唱法的起源和发展

系统的民族唱法在我国出现较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欣赏水平的提高,民族唱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唱法起初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民歌,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或社会实践中的能够带动劳动者情绪的歌曲,受众范围比较广泛。人们在演唱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节奏,音准以及节拍,语言朴实,常带有地方性的色彩,随意性较强。解放以后特别是美声唱法正式传入中国,在继承了民歌优秀的传统基础上,又大胆的学习了西方的美聲唱法的发音以及发声技巧。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民族唱法,民族声乐演唱亲切自然,咬字清晰,声音甜美。现如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歌唱中的相同点

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强调呼吸的重要性,歌唱时呼吸如果对了那么就成功了一半。呼吸是发声的原动力,两种唱法都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汽沉丹田,让气息冲击声带,用少量的气息得到强大的共鸣,从而达到美好的合唱效果。

上文中提到气息冲击声带的问题,当气息冲击声带时我们的喉头必须是放松的,喉头放松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度期。两种唱法在演唱过程中喉头都必须放松,都讲究声音上下连贯,流畅自如,喉头下放发声器官拉长,声音就有了圆润性和柔和性。我的导师常说唱歌要有松、通、揉、亮、透。说的就是这种感觉,需要身体各个发声器官长期的默契配合才能达到。

在演唱过程中心理素质也是制约两种唱法的重要因素,歌唱艺术是舞台艺术,心理状态非常关键,在平常考试过程中,有的同学心理素质不好,到舞台上紧张,响应的就会对歌唱产生影响,在演唱过程中气息沉不下来,声音都不在腔体里,无共鸣。这样即使在台下练的再好,在舞台上展现不出来也无济于事。相反心理素质好的同学在舞台上表演自如,气息声音运用的都非常到位,从而达到理想的歌唱效果。由此可见,歌唱的心理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歌唱过程中的不同之处

发声方法不同。美声唱法作用混合的发声方法。人生来就能发出真声和假声两种声音,而美声唱法则是训练声乐学习者用真假声混合的方法去学习,从低声区的真声区掺入假声到高声区的假声掺入真声,采用“掩盖”的方法让声音从低声区到高声区完整,统一,声音圆润,通透。从而达到供众欣赏的效果;民族唱法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唱法,她的形成跟中国其他歌唱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戏曲。民族唱法除了学习了西洋美声唱法的技术外,还较多的借鉴了中国的戏曲元素。在演唱过程中民族唱法用的真声比例较多,声音较美声唱法靠前,使它具有清脆,嘹亮的声音,更加接近中国大众的审美。

头腔共鸣点不同。美声唱法采用真假声结合,所以头腔共鸣点较集中,而且注重后咽壁的力量使声音位置更高,较民歌的共鸣点更靠后;民族唱法的头腔共鸣点较美声唱法靠前,声音集中而且发亮,非常受中国观众喜欢。

歌唱中的咬字不同。由于美声唱法把元音位置放在口咽部位,所以要把靠前的辅音转移到口咽部位上,所以对于辅音的咬力相对较松,咬合时间短,强调牙关的开启和口腔的纵向张开,这样既照顾到了辅音的形态和字音的准确,清晰,有适合元音的发音规律;民族唱法则是注重归韵的问题,强调以字带声,字正腔圆。把一个汉字分成“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字头要准确而清楚,字腹要圆润响亮,字尾也要清晰,明确,从而达到上面所说的字正腔圆。

结语:

歌唱艺术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是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感情。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既有共同又有不同,二者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所取得的优秀艺术成果。做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把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艺海,2006.3

[2]李想.浅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价.跨世纪,2009.4

[3]李素云.艺术教育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异同.成才之路,2007

[4]王如湘.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9

作者简介:姓名:王杰,性别:男,籍贯:河北省唐山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4.美声唱法之我见论文 篇四

关键词:美声唱法 特点 表现形式 基本要素 发展现状

一、美声唱法(Bel canto)的历史起源

美声唱法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而来,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逐步形成。当时,西方音乐更多的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上,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同,高低不一样。最初,歌剧以阉人代替女生唱,由女中音代替男生唱。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阉人的唱歌不能表达剧情发展激烈的需要,于是歌唱家们努力探索钻研,改进自己的唱法,以适应剧情的需要,并产生了表现力丰富的美声唱法。

所谓“美声唱法”(Bel canto),意大利文直译应该是“美妙的歌唱”,兼有“美丽的歌曲”之意。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或歌唱方法,还是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前一种情况可以译作“美声唱法”,后一种情况就指“美声学派”。

美声唱法以声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自产生以来,其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随时代和作品的发展而发展。这种演唱方法由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是歌唱艺术中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唱法之一。

二、美声唱法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艺术有近400年的历史,在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渊源下,又相继发展和确立了德国学派、法国学派、英国学派。由于它的发声科学,声音优美,表现丰富,得到了世界公认和接受,是公认的最完美的声乐艺术。其特点归纳起来有:

1.音域宽广,声区统一

真正的美声歌唱家都具有三个八度左右的宽广音域,并能使三个声区得到完美的统一。声区统一,大多采用级进音级和半音级,有时采用下行音阶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重视“过渡音”的训练,也是取得声区统一的关键。美声唱法追求的是声区和共鸣的统一,丰满而响亮的声音效果。当掌握了发声技巧时,声区就会上下统一,整个音域就像一个声区一样。

2.声音连接圆滑、优美

在演唱的所有音域里,音与音之间,都要非常圆滑的连接在一起,不允许有任何破音,音色不能忽明忽暗,音量不能忽大忽小,力度不能忽强忽弱。

3.明亮松驰,讲究高位置

美声唱法的音质有明亮松驰、穿透力强的特点,这种音质是高位置技能训练产生的。美声唱法非常讲究高位置安放、高位置起音、高位置训练。

4.灵活华彩,轻松俏丽

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不同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声音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任意演唱复杂而华彩的飞速音阶和装饰性花腔,这种非凡的花腔技巧是通过特殊的发声技能训练出来的,是其他任何一种唱法都没有的声音技巧。

5.重视呼吸,用气歌唱

美声唱法非常重视呼吸艺术,强调气息的支持和运用,要求每一个声音都要气息支持,要均匀的托在气息上,用气歌唱。正如有句格言说: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

6.注意内涵,表现丰富

“贝尔康托”的意思并不局限到单纯的声音技巧上,它代表着“美好的歌唱”、“美好的表现”。因此美声艺术在音乐表现上不但有严格的技术规范,而且还要求对音乐有深层的理解和体验,并能生动的塑造音乐形象,以求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二)美声歌唱的表现形式

1.咏叹调(Aria),歌剧或大合唱中的独唱曲,由管弦乐队伴奏。篇幅大,音域广,技巧复杂,结构完整,曲调优美悦耳,富有戏剧性和抒情性。采用三段曲式、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偶尔也使用奏鸣曲式。

2.咏叙调(Arioso),介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一种声乐曲。结构完整,曲调抒情优美,篇幅不大,由一人演唱,乐队或钢琴伴奏。是咏叹调的变体,与小咏叹调相类似。

3.宣叙调(Recitativo),用于咏叹调之前,是介于朗诵和歌唱之间的一种不独立的、引子式的曲调,也称“朗诵调”,有节奏自由,结构松散,伴奏简单,词曲结合紧密的特点。

4.合唱、重唱(Chorus,Duet),声乐演唱形式之一,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每组的曲调同时演唱同一乐曲称“合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声部的歌唱者各按自己声部的曲调重叠着演唱同一乐曲,称“重唱”。重唱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演唱形式。

5.艺术歌曲(Lied),19世纪起源于德国的一种精致歌曲,用以区别于民谣。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人们已经赋予了“艺术歌曲”特殊的涵义,艺术歌曲的演唱一般采用“美声唱法”。

6.康塔塔(Cantata),是指为歌唱而用的作品,以区别于为器乐,在十七世纪初,康塔塔具体所指的是单声部或两声部的歌唱音乐,由几支宣叙调或者咏叹调组成的歌唱套曲形式,通常只在音乐会上演出。

三、美声唱法的基本要素

美声唱法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再经过共鸣腔体加以扩大和美化,形成动听的歌声。在歌唱活动中,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体,只有用上美声唱法中所需要的呼吸、共鸣,嗓音才能唱出歌唱所需要的声音。歌唱区别于其他乐器的独有的特点就是语言。各种乐器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但是,只有歌唱能够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因此,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歌唱的四个基本要素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在歌唱时,四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四、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美声歌唱在我国的起源

美声是在上世纪20—30年代传入我国的,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中国就有美声风格的艺术歌曲问世。如黄自的《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青主的《黄水谣》、《黄河怨》、《黄河之恋》;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告别南洋》;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夏之秋的《思乡曲》;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赵元任的《叫我如何不想他》等等。

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选用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歌词作为创作源泉,它的音乐创作、艺术趣味、歌曲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着西洋艺术歌曲的风味,而不是民歌风味,它需要用庄重而优美的美声与清晰纯正的民族语言相结合,才能表现出这些艺术歌曲的韵味来,事实上,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对我国美声艺术的传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这些作品仍是美声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广泛在音乐会上演唱。

我国早期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喻宜萱、周小燕、黄友奎、朗毓秀等,大都在国外接受过正规的美声训练,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们纯正的美声技巧就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他们不但频繁地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还主演西洋歌剧,能很好的胜任那些难度很大的西洋歌剧咏叹调。此外,他们还长期从事办学、教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美声优秀人才,如:张权、高艺兰、孙家馨、黎信昌等,后起之秀又出现了迪迪拜尔、幺红、廖昌咏、戴玉强、魏松、梁林、付海静、张健一、范竞马等歌唱家,他们在国际声乐比赛中频频获得大奖,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2.美声歌唱在中国的现状

国家对美声艺术的发展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解放初,在全国大城市创办了国家级音乐学院,设立了以美声为主的声乐系、歌剧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各综合大学都有了音乐学院、音乐系,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制定了高标准的培养目标,向国外输送了很多公费留学生。

经过历年的传播和影响,在声乐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美声唱法在我国各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改革开放给我国的文化艺术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使人们有机会欣赏到国内外高水平的美声歌唱,如帕瓦罗蒂、卡雷拉斯,以及多明戈的歌剧和音乐会、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北极的声乐讲学、中央歌剧院的歌剧演出,还有中国国际声乐获奖音乐会、中国艺术节、上海艺术节、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金钟奖”大赛等等,使中国广大民众对美声唱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丰富了舞台,提高了民众的素质,促进了声乐教育教学。

美声毕竟是品位很高的艺术,由于它的科学性、艺术性,必然会作为一种完美的声乐艺术被我国普遍接受。目前,在我国,掌握这门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在美声艺术的基础上创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声乐学派体系,只有这样才会被世界广泛的接收和认可,才能真正站在世界的歌坛上,取得优异成绩。

最后,必须谈及的是,美声唱法不仅是文字与音符的组合,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因此,美声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完善的技巧,还必须具备音乐和文字及其他各方面的修养,注意生活的积累,内心越充实,声音就越美好,表现出来的内容也越丰富。

参考文献:

①《声乐基础》,周小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

②《歌唱艺术漫谈》,李 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5月。

③《卡鲁索的发声方法》,[意]P、M、马腊费奥迪,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9月。

④《声乐进座》,沈思岩,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3月。

⑤《外国歌剧荟萃》,朱德九著,1984年3月。

5.民族唱法的发展与演变论文 篇五

国的民族唱法独具特色,它融合了语言、文化的特点,以我国的民歌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又同时借鉴了美声的唱法融合而成。民族唱法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积淀,对我国民族唱法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深化人民的民族印记,提高民族唱法的认识度,将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对民族唱法研究,将民族唱法的歌唱技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歌唱者在追求音乐基本的音高、音质的同时,还要不断与国外的优秀唱法相结合,不断加强民族唱法的生命力。在民族唱法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到欧卫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我国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我国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歌唱最基本的发声概念是用呼出的气流冲击和震动声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共鸣腔体的反射,产生泛音,然后再美化音色、扩大音量,歌唱的发声过程就此结束。在歌唱状态中,声带的闭合状态与生活中的闭合状态是有所不同的。声带在歌唱发声的状态下,比生活中拉的会更紧一些。在歌唱发声时,声带的震动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发真声时声带全部震动,发假声是,只有局部的声带震动,真假声的混唱是一个既矛盾由统一的过程。民族唱法的气息运用与美声唱法是一至的都是讲求丹田气的运用,演唱时深呼吸,以气沉于底、贯于顶的方法来发声,靠气息托住发声,以求音质的优美纯净。民族唱法的唱腔上借鉴了京剧音乐的唱腔尤其是青衣唱法喉开气深,整体贯通。大量西洋唱法发声技巧的借鉴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更使得民族唱法的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我国早期的民族唱法发声的位置比较靠前,以口腔与头腔的共鸣为主,胸腔的共鸣较少,真声运用的比例大,发出的声音相对单薄。发音的着力点在口腔的位置比较靠前,口腔的用力大;演唱高音时,声音如圆锥形,越向上点越小。倡导以字带声、以字传情的唱法,在民族唱法中咬字是行腔的手法,更是行腔的灵魂。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的个性强,色调明亮,演唱手法变换多样,特别注重嘴皮子功夫,充分显示我国语言的韵律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吴雁泽、李双江等老一辈歌唱家改变了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以戏曲为元素的唱法,加入混声唱法,更多的打开喉咙,使歌唱的声音上下贯通,更加圆润流畅。这段时期的民族唱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加强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的驭,更完美的把握歌曲的情感。演唱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吐字与发音技巧,在继承我国早期传统民族唱法的同时,还加入了更多其他的声乐技巧和情感的表达,在四、五十年代的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做了更高的提升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洋的唱法不断流入国内,国内很多的声乐工作者开始系统的研究学习西洋唱法,依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我国的民族唱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唱法的科学性发声,在音色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造就了宋祖英等的一代伟大的歌唱家,形成了新型的民族唱法。这段时期的歌唱方法在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运用了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演唱的声音上下贯通、行腔、吐字更加自如,同时也大幅度的增加了声音的音域与音量,音色更加甜美,声音流畅集中明亮,音乐的表现力曾强。演唱的歌曲更加优美,风格更为多样。这样的发展与变化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新趋势、新高度,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新的方向。

6.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篇六

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是因为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特点。中西方的文化基调不同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艺术的享受。

(一)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音域比较开阔,音调的变化非常的明显,舞台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很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一批爱国演唱家将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把握实现了本土化的创作,融合了我们国家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了对美声唱法的丰富。近些年来,我们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和融合,对于美声唱法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都能为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借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民族唱法的发展历程

民族唱法是我们国家非常具有特色的唱法之一,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讲求的是声音上清晰展示,体现的是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民族唱法开始于“新音乐运动”人们追求大众化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即保留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且进行持续的发展和延续,有实现了现代性的发展,个性比较鲜明,具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民族的大融合,文化面向世界发展,民族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积极的对其他唱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手法。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在表现手法上、发声特点上存在着不同,但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还是能够实现融合发展。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区别

在表演的形式和演唱的方式上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民族唱法展示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在舞台的表现上多结合歌舞音乐为人们带来具有震撼性的享受。二美声唱法的表现形式就趋向于单一性,表演者对于声音的表现力比较注重,在舞台上的表现上不是非常的注重。在文化底蕴上和文化习惯上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中西方文化特点有很大的差异性,西方追求自由奔放、中方强调的民族性和传统化。这样的区别带来了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舞台的表现手法就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发生特点和唱法上带来的体验和感受也会是不一样的。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联系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语言上都强调对于唱功的清晰,咬字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讲究的是气息的变化,如何正确的运用呼吸来把握节奏,靠气息来支撑发声。通过发声的技巧和气息的掌握能够实现两种唱法的很好的展示,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情感的融入和表现。在审美情趣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非常具有特色,都没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感受,二者的创作和发展都需要更多相互融合和借鉴才能实现。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情感融入

(一)结合发展背景和表演特色,实现情感共鸣

中西文化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以特定时期的文化发展为背景,艺术源自于生活,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延续创新和展示。舞台表现之所以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方面依托于表演者的舞台表现力,带动起听众的情绪,另一方面就是作品能够勾起听众内心的情感,两种情绪的碰撞能够实现情感的共鸣, 实现艺术的升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情感体验都是不同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情感融入需要对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进行准确地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每一场演出。

(二)丰富表现手段,实现二次创作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但是没有良好的表现渠道和展现手法,再好的作品也不能完全的实现其艺术的价值。情感对于声乐演唱是非常重要的,一成不变的情感体验会给人们带来审美的疲劳和听觉的厌倦。这就对表演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了,这种挑战就需要通过二次创作来实现。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创新是艺术发展和艺术能够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情感的融入是创新实现的重要保障,结合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民族情怀,对作品进行创作和加工, 赋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为舞台表现增加更多的内容和活力,带来更好的观众反响和情感共鸣。

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更加强烈的,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情感融合上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实践。保留原有的特色的演唱风格,融入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表演者具有震撼力的舞台表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实现艺术的真正价值,为艺术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卢晓玲.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

7.浅议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 篇七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特点 比较

一、美声唱法的介绍

美声唱法是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形成的歌唱艺术,它包括了歌唱的科学方法和声乐美学观点、声乐技术理论及统一的声乐教学原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采用科学地发声练习,它的特点就是音色优美,发声自如。演唱者通过对发音位置的准确掌握、气息运用自如来追求发音的本质美,追求声音的力度、发声的通畅。歌唱者的演唱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称为美声唱法。演唱者完全领悟美声唱法的风格,演唱者的发音自然优美,演唱过程中的声音均匀;对华丽的音乐作品演绎的极为自如。

二、民族唱法的介绍

民族唱法是包括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声乐的歌唱艺术方法和流派唱法的总和。如流行音乐、戏曲、曲艺、艺术歌曲等。民族唱法以我国文化与语言为基础,融入了科学发声方法。它展现了民族气质,符合广大人民审美标准的歌唱艺术。

民族唱法历经不同历史阶段,逐渐形成系统完整的歌唱体系。民族声乐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北方民歌豪放粗犷,江南民歌委婉阴柔,高原民歌高亢挺拔,牧区草原民歌自由辽阔[1]。民族唱法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在民族新唱法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地继承了古代传统歌唱技巧,有合理地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有益部分。最终,使民族唱法音域宽广,声音圆润,真正走向了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歌唱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但是,两种唱法在发音方法上又有相同之处。系统比较两者的共性与个性对于我国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民族声乐的题材来源于我国人民生产和生活,是民间歌舞音乐,反映了人们的民族文化特性。民族唱法的表演形式较少采取合唱与重唱的形式,多以独唱和对唱的形式;民族声乐追求清纯、高亢的声乐美学效果,突出了东方艺术特征。

美声唱法源于世俗音乐的歌剧艺术,其题材内容为宗教、宫廷以及市民的生活题材;其表演形式主要为西洋大、小调式的合唱、独唱、重唱;美声唱法追求圆润、丰满、浑厚的声乐美学效果,展现的是西方音乐文化特征。

在声乐艺术理论体系视角来看,民族声乐强调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在嗓音发声上,民族声乐偏重研究的是歌唱呼吸和歌唱语言理论,忽视了嗓音歌唱发声机制原理、歌唱共鸣原理。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吸收了自然科学如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成果,掌握了歌唱发声的内在规律,构建了科学的歌唱体系,实现了歌唱艺术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2]。

(1)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的共同性。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采取科学的发音方法,都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首先,两者呼吸位置相同。歌唱发声的实现依靠呼吸,民族唱法讲求丹田之气,而美声唱法则讲求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进行呼吸,两者的呼吸方式相同。其次,两种唱法的高音位发声都是鼻腔以上,额头眉心之间;再次,两种唱法都提倡打开喉咙歌唱,促使声音流畅自如,使演唱者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最后,两种唱法要求演唱者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声情并茂地去表演。

(2)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的个性。首先,两者在共鸣器官的运用上相异。美声唱法要求所有共鸣腔同时并用而产生整体共鸣效果。即五腔共鸣: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喉咽腔共鸣、胸腔共鸣。而我国的民族唱法主要使用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其他方式的共鸣较少使用。

其次,两者的语言与咬字方法的相异。美声唱法的语言较多使用意大利语。其特点是元音单纯,音节响亮,便于共鸣的形成与释放,意大利语在发音过程中更顺畅和连贯。美声唱法在咬字上与民族唱法有着明显差异。美声唱法通过声音的共鸣来表达情感,美聲唱法的咬字要让位于发声与行腔。民族唱法以情感作为歌唱的统帅,将情感融入到歌唱方法上,比如民族唱法特有的苦音,以情带声,使人感到演唱者内心的悲伤的效果,达到了表演的声情并茂。民族唱法的表演过程中,通过旋律表现字的声调和语言韵味,演唱者要咬清字,咬正字,达到“字正腔圆”是的美学原则。此外,民族唱法在音色上由于共鸣管道短而窄,音色的特点是甜、脆、亮、圆。而美声唱法在咬字上是竖咬字、窄咬字、靠后咬字,在音色上就是声音圆润,有厚度。

再次,民族唱法更突出润腔和韵味。民族唱法的润腔,是演唱者的表情与技巧的结合,对声音旋律有润泽作用。演唱者通过滑、擞、颤等手法润饰,细腻地表现了歌曲的韵味,这是民族唱法区别于美声唱法的特色之处。

最后,美声唱法具有多样性的演唱类型。在美声唱法中,演唱的类型包括高雅优美的抒情性演唱;轻快、灵巧的装饰性演唱;奔放的戏剧性演唱;饱满、浑厚的朗诵性演唱[3]。我国的民族唱法在类型上没有进行严格的划分,但是,根据我国地域的不同、民族特点的不同等因素,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个性化特色演唱。这是不同民族在各异的生活环境中,民族性格和音色追求的不同,产生了不同演唱方法和类型[4]。

四、结论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歌唱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但是,两种唱法在发音方法上又有相同之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采取科学的发音方法,都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的个性表现在两者在共鸣器官的运用上相异;两者的语言与咬字方法的相异;民族唱法更突出润腔和韵味;美声唱法具有多样性的演唱类型,而我国不同民族产生了个性化特色演唱。

参考文献:

[1]田洁.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5

[2]张传国. 美声唱法特征分析.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128

[3]石险峰. 浅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共性与个性.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50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推荐阅读: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07-31

上一篇:读马云演讲有感下一篇: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