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共16篇)(共16篇)
1.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一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绿色农业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水资源是确保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生态水利工程是实现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分析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水资源的可行性和复杂性,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水资源应遵循的原则,对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绿色农业;水资源
1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产品
1.1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产品的可行性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在服务绿色农业时必须考虑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平衡过程,关注服务目标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通过水资源配置把生态水利工程和绿色农业联系在一起,绿色农业对水资源的要求很多,生态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绿色农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可以保证农业用水的质量。因此,生态农业水资源可以对绿色农业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1.2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的复杂性
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可以服务于绿色农业,但在工程的实施和运行中却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多学科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水利工程一般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对生态环境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如何解决极端水文事件发生情况,预防好旱田的防洪治涝和节水灌溉等问题,怎样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有效控制污染物对绿色农业的污染;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以及水资源的立体调控,使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及循环通量受人为干扰最小。这些问题都是生态水利工程面临的难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生态水利工程要同时兼顾生态服务功能和服务于绿色农业的水资源配置,想要同时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两种服务功能有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难度,所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水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2.1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利用生态水利工程合理配置绿色农业水资源时,要做到把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减轻对水资源循环的破坏[1]。绿色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适应自然规律发展的农业模式。在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加强绿色农业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确保可以合理配置绿色农业的水资源。
2.2保证绿色农产品的质量
在发展绿色农业时,一般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确保农产品无毒、无害和无污染。生态水利工程在服务绿色农业时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水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因此,生态水利工程在配置绿色农业的水资源时,要确保水资源的水质等,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要重视阶梯水的质量,在选择水资源和运输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质。绿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水资源的灌溉,由于农作物对水量的要求和天气降水的分布不同,所以灌溉是农作物吸收水源的重要途径,在灌溉的过程中要保证水质。影响绿色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水质指标是重要的因素。灌溉时要合理控制水量,不宜过多也不能太少。灌溉是制约农产品营养学指标符合标准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把市场对农产品营养学指标的需求作为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指标,促进生态水利和绿色农产品的发展。
3结语
在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时,要做到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的质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绿色农业和生态水利工程共同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茂,赵艳波,崔玉玲,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J].水利发展研究,2007(8):26-29.
2.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二
现代社会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因此,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就成为绿色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践研究得知, 随着生态水利工程的运用, 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同时农业用水水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这为提升农业效益, 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并使现代农副产品生产实现了无公害化[1]。总之, 生态水利工程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 应重视其在绿色农业中的运用。
2 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实践研究
2.1 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作物生长期间水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营养价值, 所以, 保证农作物生产所需水量, 控制水质标准就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在我国, 农产品质量主要有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3种[2]。在利用生态水利工程为绿色农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提出要求最多的就是水质。对于有机农产品来说, 其产地环境是人类影响最小处, 也是整个农田系统中最原始处, 有机农产品质量如何很容易受水质与土壤环境影响。为提高有机农产品质量, 就要注意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 做好工程设计, 进一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如某省联系实际, 改进了生态水利工程,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且达到了国家对有机农产品的要求。
2.2 减少对水循环的影响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来说, 要尽量减少对水循环的影响, 因为良好的水循环可以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 并保证持续为农作物生产提供健康干净水源。而绿色农业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 还要减少水资源浪费。所以, 要利用生态水利工程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就需要避免跨流域调水的出现。可以通过挖掘河道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借助边坡过滤带提高水质,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实现水质净化, 还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优质水源。如三江平原原本都是旱作田, 但经过改造以后, 水稻田也出现在该地区, 同时农作物产量由原来的50亿kg增长到后来的60亿kg;随着生态水利工程的运用, 地下水位下降减少45%, 水循环能力明显增强, 这些都对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 避免对耕地的占用
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但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增多, 大量耕地被占用, 影响了农业生产, 减少了农民经济收入。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与耕地占用相关的对策,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被占用问题。而生态水利工程的出现, 耕地被占用的情况明显减少。其原因在于现有生态水利工程基本都是对原水利工程的改造, 并没有重新选址建设, 这样就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 这对促进绿色农业也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既保护了耕地, 又实现了绿色农业发展。
2.4 农业资源潜力的开发
在绿色农业结构布局中, 最重要的就是与当地资源实际赋存的联系, 特别是对水土资源潜力关注较多, 这也是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最关键的一部分。例如, 某省农业土地由于地区的不同, 使得降水情况等多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如该省东部地区基本为平原, 而西部则为丘陵, 因此, 其西部土地水分蒸发量较大, 40%的水分都会蒸发掉, 农作物质量较差, 而东部则不然。尽管生态水利工程对水资源配置能力较为有限, 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足, 为缺水地区提供所需水资源, 更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由此可见, 生态水利工程对绿色农业发展意义非凡。
3 结语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还能优化农产品品质。但在利用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 要加强与当地实际情况的联系, 减少其他水质影响生态用水;同时为避免地下水位下降, 禁止在湿地周边增设使用机电井等, 以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戴卫东.探究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配置[J].农民致富之友, 2016 (12) :294.
3.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前言
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而且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再加上我国公民的节水意识水平整体比较低,也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必要的,但是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不能因此失彼。想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证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1.1消极方面的影响
由于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库的兴建使得水体的大量集中,水位随之不断提高,水压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大,这样容易导致水库建设周边的地区地壳结构发生变化,不仅会诱发大量的地质问题,甚至会发生地震。水利工程的建设容易导致库区被淹没,因此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生物的生存,破坏了生物原本的生存环境,另外,原本生活在该区域的鱼类的生存繁殖也会受到威胁。水利工程设施建成后,对于周边地区的自然气候规律也会产生影响,最明显的就是该地区的降雨、温度以及湿度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水利工程设施建成后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忽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即使在改建或者重建的过程中会增加预计成本,也需要正视这些问题。
1.2积极方面的影响
水利工程设施在建设完成之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会体现出来,但是却能够有效的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在水利工程设施建成之后,对于水利灌溉、减弱洪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从另一封面来说也为人民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使得人民的生活有了基本的安全保障。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相比与其他工程设施来说,成本较低,而且属于不会产生太大的环境污染的工程,在水利工程建成后可以大大减轻水资源缺乏的压力与地区之间跨流域调水的运输压力,并且在枯水期时也能解决部分地区严重缺乏水资源的问题。因此将水库的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不是没有理由的,在改善水库周边地区水质条件和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上,水利工程建设又起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
2.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消极方面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水库建成后,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将会被改变,而水库在存蓄汛期洪水的同时也存蓄了非汛期的基流,这样则容易导致下游河道水位的降低甚至断流。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建成后周围将会出现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下游的天然湖泊容易面临干涸的威胁,入海口的位置将容易形成海水倒灌的问题,尤其对于航运业以及水产养殖等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1]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库区周围地区在水库蓄水后,输水渠两侧的水分大量渗入地下后,地下水的水位同时被抬高,则库区周围附近的土地就会被浸没从而导致土地的盐碱化、沼泽化等问题。
2.2积极方面的影响
由于我国水资源匮乏,而且地理分布不均匀,因此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会大大改善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跨流域调水工程就是很好的例子,跨流域调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地区的水资源危机,也大大改善了因缺水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困境。在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表率,这项庞大的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解决了我国南北地区水资源严重分布不均的问题,在缓解了北方地区缺水危机,满足了工业生产用水需求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水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除此之外,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有抵抗沙涝的重要意义,例如三峡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有效地解决了长江流域沙涝的问题,并且在建成后,由于库区聚集了大量的水资源,蒸发量也随之增多,水利工程设周边地区的空气湿度将会提高,这样不仅有利于周边植物的生长,也改善了周边地区的环境,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3.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了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体系。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工程师应当认真勘察并且记录施工地区的周边环境,然后对于日后建设以及建成后将会产生的影响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估分析。水利建设的工程师在设计环节中应当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不断完善防治手段来减轻水利工程建成后将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
影响评估体系需要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对经济和生态环境这两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工程发展三者的协调共同发展。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个,工程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人民等多方面的因素,认真评估生态环境的实际价值,从而做出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3.2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与选址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设计环节中,由于河流的流域状况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设计环节需要对河流进行重新的规划评估,在坚持生态环境可持续理念的前提下,保证河流流域规划的合理性与严谨性。[2]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期,尤为重要的是选址工作,尽管水利工程的建设多多少少会给周边地区的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影响,但是工程师应当尽量选择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并且降低移民率。这就需要工程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初期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与选址工作,并且做好合理的评估与估计,将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最大程度的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作用。
4.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虽然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造福社会,但是同样地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保护生态的平衡,日积月累则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因此,这就要求工程师在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做好科学的分析,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波.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02):156-159.
4.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四
水利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会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因此,施工方会对修建水利工程所用的土地进行清理。在清理的过程中,难免会破坏该地区的树木、花草、农田等。此外,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水,如果没有完善的污水、废水处理体系,这些有害的污水、废水便会直接被排向周围土地,造成极大的污染【2】。不仅生活在该地的动物要迁移到其他地方,同时,生活在该地的我国居民也不得不搬离熟悉的故乡,去往其他的地方。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运行的过程中,淹没了大量的土地,改变了当地的气候环境,破坏了当地的生物链,从而造成当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
2.2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形成的,是最适合当地生物生存的地方。而水利工程这种改变自然河流的工程是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会对所改造的河流造成种种严重的损害。在对水利工程进行修建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为方便施工,会对天然河流实行截流的操作形式。这会改变该河流局部河段的水深、含沙量等,从而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3】。此外,当水利工程的水库蓄水之后,水位上升,淹没周围的树木、农田;当水利工程的水库蓄水之后,水资源的蒸发量改变,使周围降雨量发生变化;当水利工程的水库蓄水之后,由于其水面宽、水体大等特点,在太阳的照射下,致使水库的水温结构与原始河流的水温结构产生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工地河流的气候环境、水质水温等,破坏该地原有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影响生活在该河流的鱼虾等水产品、微生物、植物的生存,影响生物的多样性,有时还会对一些受到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3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1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思想是一切事物发生的前提基础。只有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思想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以重视,我们才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以身作则,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选择水利工程的修建地址时,要本着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各地的生态情况,并对各地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切记为了当前利益,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永久损害,要将生态环境放置在经济利益的前面。
3.2合理规划水利工程
在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看该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对整个生态环境的长远利益负责。在修建水利工程之前,施工团队应派遣专业人员对施工地的地理环境、水质水温、气候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施工图纸,并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召开专门的研讨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出一个最佳的施工方案。
3.3严格审查水利工程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该工程项目进行审查。审查项目可以包括:对于那些影响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的工程项目,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对其进行整改;对于那些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工程项目应重新进行评估、审查,对其进行分析、改进;对水利工程项目承包商的施工能力进行调查评估,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承包商有能力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按时完成施工项目等。
3.4强化对水利工程的管理
许多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认为:当水利工程项目完成之后,一切就结束了。其实不然!在水利工程项目完成以后,相关人员应继续对该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尤其应注重该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应建立生态赔偿机制,将水利建设的一部分资金用于该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修复项目中,缓解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促进当地的经济良好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尽管水利工程的修建可以造福于民,但是,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为降低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原有生态平衡的影响,相关人员应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重视对周围居民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对水利工程进行严格地审查;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
参考文献:
[1]包丽丽.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08):98.
[2]蔡松年.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保护对策探讨[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09):45-47,65.
5.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五
摘要: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是国家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自然环境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稳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近年来,相关科研团队对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各地区水文水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为相关研究方案的制定以及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气候;水文;水资源;
现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针对水文资源所开展的研究也的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一方面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很多科研部门开始全方位探讨水资源管以及相关优化的要点,而在现阶段的研究进展当中,从事水文资源研究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对气象变化等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其首先由于现阶段水文以及水资源环境已经开始给人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气候的变化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对水文水资源管理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
1、我国的相关研究工作内容分析
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就逐渐展开了气候变动以及水资源水文变化的研究工作。自然科学委员会借助基金有效支持了相关的大型研究项目,包括海边变动受到气候的影响,着重对华北以及西北的水资源变动情况进行了剖析,国家科委也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动的研究工作,在了解气候出现变动时,水资源受到的具体影响的同时,还对有效的适应对策进行了确定,在进行自主型的.研究工作的同时,还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共享相应科研成果,以便可以加快研究进程。建设了多种研究模型,对水分循环受到气候的影响进行评估,在研究中发现,当气候出现异常的情况时,淡水资源会受到影响,研究主要围绕具体的变动阈值展开。针对全球变暖的情况,来对北方区域存有的干旱状况进行了解,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化之后发现,需重点掌握水资源、人类生产生存活动与气候情势变之间的关系。
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之后可以发现,我国主要研究的气候变动给水文以及水环境带来的以下几方面影响:流域水量平衡、区域具体的需水量以及供水量、干旱以及洪水频率、农业生产的实际灌溉量以及供水系统以及水质。在研究供水系统的情况时,研究重心被放到了脆弱性、恢复性以及可靠性几个方面。
2、气候变化和水文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2.1关于降水分布和降水强度。
气候直接决定降水,无论是降水的时空变化还是总降水量,气候都是其决定因素。而降水和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受到气候的变化,我国内陆的很多地区降水量分布和总量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不仅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给水利工作的开展和水文治理工作的开展方式带来变化,需要我们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控制好降水流量。
除此之外,在气候影响之下,降水量出现变化,进而会导致一系列影响,例如该地区的蒸发量、局部小气候等等情况都会随之出现变化,而如果将水分布产生变化,也会给农业的发展和水利工作的开展提出新的问题。
2.2关于冰川的融化。
全球变暖是一个气候方面的概念,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冰川融化为开始出现,近年来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提高,融化速度也开始逐渐加快。受此影响,冰川的面积不断缩减的同时自然灾害的出现也开始无法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迅速采取对策加以遏制和应对,必然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除此之外,很多河流也依赖于冰川径流作为自身河道的补给,如果冰川消融速度过高,势必会导致地表径流两的增加,短期内形成较大的防洪防汛的压力,之后也会由于冰川的消失导致河道的干涸,给流域内的居民生产生活的开展造成不便。
在这种情况下,水文管理部门和水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对于气候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积极检测水文水资源系统,并且采用功能完善、质量好的设备仪器,更新检测技术,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水资源应用的合理性,规避自然灾害。
3、水文水资源中气候变化研究的技术应用
3.1关于情境再现生成技术。
情境再现生成技术在现阶段的水文水资源研究过程中是一种最为关键的方法和手段,现在在很多科研团队当中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得益于情境再现生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科研组织也可以及时设置水文水资源情景,并且参考相关历史数据,查询资料来管理这些内容,给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可靠的依据。除此之外,经由情境在线生成技术的应用,科研团队也可以及时预测气候变化后,水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影响,经由这些手段的应用,也可以不断防治自然灾害,并且更好地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3.2水文模型技术。
目前,水文模型技术主要包括经验统计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经验统计模型构建过程中是以同期降水量、气温和径流量为参考,通过对这些历史数据资料的对比分析,以总结出气候变化规。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必须对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地址地貌、流域面积以及植被情况等。地域方位上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蒸腾效应效果与洪涝活动的发生频率都会出现不同的数值,因此气温变化也会因此出现较强的差异。这就使得技术人员在对区域的平均气温进行变化形势进行研究时,应对当地的各种特征进行数据上的统计,并通过分析参考指标的方式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保障。
3.3水文模拟技术。
当选择和使用水文模型来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时,主要考虑下列几个因素:模型内在的精度;模型率定和参数变化;现有的资料及其精度;模型的通用性和便于应用;以及与GCMs的兼容性。目前用于估算区域水文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水文模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经验统计模型、概念性水文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
4、相关研究问题
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之后,发现了在研究活动展开时,一些研究问题影响了最终研究结果的合理性,现探讨几种比较突出的研究问题:
研究者受到固化式的研究理念的影响,一直将气候系统以及水文系统当做两种较为独立的个体,研究过程也具有静态化的特点,同时对两种系统进行了平衡处理,在选用研究方法时,应用的也是单向连接的模型建设方法,建设出的用于研究的模型也具有反向化与被动的特点。在大气研究系统中,进使用参数来对水文空间分布与变动情况进行反映,没有对水文循环系统进行更加全面地研究,包括起到的反馈作用与动力机制,只考虑到气候带给水文系统的影响,而没有对水文给气候带去的影响进行反映。这就导致研究工作与实际情况出现了相互脱离的情况。因此应当对水文与气候模型进行调整,提升时空分辨率与模拟精度。
在模拟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可通过气候模型对气候要素变动加以预测,在此过程中,并不能对局部地面尺度数据有效反应,失控分辨率数值也相对较低,研究效果不佳。因此应当尝试运用耦合技术,来对水文与气候模型进行模拟与转化,探寻可靠的接口技术。
传统式的水文模型与当前的水文环境存在不相符的情况,因此需从物理机制入手,转变水文模型的形式,使其形成分布化的外部形式,增加机制尺度,在利用模型来描述水文循环情况的同时,还要根据其他的水文变动情况,建设其他的模型,反映出不同的水文变动情况,包括水评价模型以及水管理模型,全面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城市用水情况。
当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流域径流受到的来自于气候方面的影响进行,未来的研究工作需要对水文极端事件、农业灌溉需水以及旅游业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结束语
经过前文总结,我们不难发现,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在对气候的研究过程当中,需要将重点放在一些要点问题上,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研讨,积极制定可行的方案来加以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研究水文水资源,给其他工作的开展带来便利。现在仍然有部分地区的研究还较为落后,无法从细节上加以把握,所以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仍然较为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要点予以把握,这样才能给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胡小平,胡志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22-22.
[2]金颖,韩正茂,王凤.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学,2014,5(5):156-156.
[3]马奕,胡坤.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民营科技,2014,27(6):60-67.
[4]胡丰收,张明哲,王海超.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31).
6.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六
生态水利工程就是在充分保证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和改造水利工程,相对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性较小,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1]。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准,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是生态水利工程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传统的水利工程大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生态水利工程却能在发展水利工程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系统,遵循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发生。在设计生态型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承受能力,降低环境成本,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在水利工程的选址上,应充分考察所选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将水利工程对自然界系统影响最小作为基本原则,利用数据及经验进行正确估计,找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最大承受能力,将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指标,保证水体的生态环保;第二,在河道的建设过程中,要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用水的需求,不能破坏正常的生态用水,保证河道的正常水量和河道的生态平衡。只有遵循这几项原则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的双赢,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
7.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七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被重视, 但是对不利的影响尚无一个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 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方法评价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在现实中,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有时很大。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管理体制, 是指在管理权限上的划分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由于水利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征, 使得管理体制不容易保持固定的模式。企业内部的各级组织机构、管理权限必须与企业所承担施工任务的规模、性质、地区条件等相适应, 并随着这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规章制度是指企业职工在例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应遵守的有关方法、程序、要求及标准所做的规定。由于这种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关系, 根本就不涉及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是多年来造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我们应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 有些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 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而我们目前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管理, 一味的追求效益, 有的甚至很少或者根本不提这方面。因此, 制订水利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1、水利工程建设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树木、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 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 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 人们的迁移, 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 恶化了河道两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 同时也造成了饮用水的污染。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严重的破坏了动物以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 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 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 植被种类多样, 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 造成物种群居减少, 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 改变了生物的结构链。
2、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天然河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生成的生态环境, 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会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 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 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等特点, 再加上水面受太阳辐射等作用, 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 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 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 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 水温的变高就会影响到鱼虾类水产品的生存环境, 进而影响鱼虾类的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影响到该地区的气候变化, 尤其是水库的建成, 会形成比较广阔的水域, 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 进入大气层的水汽增多, 导致该区域的湿度增加, 降水增多, 雾天增多, 改变原来的气候。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因此, 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 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 促使二者和谐发展。由于现在社会上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认识水平也越来越高, 通过专门的学科门类来研究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及其改善措施, 将会使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入。
3、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 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 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 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 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 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 使耕地盐碱化, 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 水利工程的建设, 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 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 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 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 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 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 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 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 促进移民生活, 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 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 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因此, 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 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 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 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 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个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 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前我们重视质量、安全、效益, 却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这个问题。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 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 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在工程的建设阶段, 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 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 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 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 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 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在水利工程建设时, 建议应在水利工程建设预算中增加环境补偿金, 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 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 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目前, 广大水利工程师们亟须进一步提高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意识, 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可能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 均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摘要:水利工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 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日益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此的基础上, 探讨了对生态环境完善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奕梅.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J].水利规划设计, 2002, (3) :50-52.
[2]孙宗凤, 聂建平.生态水利的哲学思考及其研究框架[J].水利发展研究, 2003, (12) :15-18.
[3]李雪淋, 王卓甫.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 2007, (4) :66-68.
8.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八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强化生态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对矿山生态地质境环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加强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措施建议.
作 者:赵力强 李贵成 董威武 作者单位:丽水市国土资源局,浙江,丽水,323000刊 名:资源・产业 PKU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年,卷(期):20046(2)分类号:F407.1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 措施 矿山
9.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九
(2016-2020年)》的通知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录
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3
(二)面临问题...(三)发展机遇...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保护目标...三、重点任务.(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二)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三)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模式...(五)强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复...(六)养护渔业资源环境...(七)加强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八)实施农业湿地保护修复...四、重点区域.(一)东北黑土区...(二)南方耕地污染区...(三)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四)北方农牧交错带...(五)西北旱作农业区...(六)西南石漠化区...(七)草原生态治理区...五、重点工程.(一)
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二)
南方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工程...(三)
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四)
西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五)
草原生态保护工程
(六)渔业资源及生态保护工程...(七)
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工程...(八)
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工程...(九)
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十)
农业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六、环境影响分析.(一)影响分析...(二)应对措施...七、效益分析.(一)经济社会效益...(二)生态效益...八、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制度建设...(三)加大资金投入...(四)强化项目监管..(五)营造发展氛围...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等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一是耕地保护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面积近4000万亩,西北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约700万亩,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区170万亩,区域农业基础条件和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二是草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4%,比2011年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15.2%,比2011年下降12.8个百分点;累计落实草原承包面积42.5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2%。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草原生态状况改善明显。三是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全面开展,海洋牧场建设不断推进,海藻场和海草床建设初见成效,水生生物保护区体系基本建立。四是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初步构建。建设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示范区20个、天敌繁育基地24个、生物替代技术示范基地3个,形成了一批有效防治典型外来入侵生物的办法,推广示范一批综合防控技术。五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络,建设了106个国家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新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在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峡库区建设了一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
(二)面临问题 “十三五”时期,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依然突出。东北黑土区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农田生态功能退化;南方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治理难度大;西北旱作农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不高。二是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全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1/3以上。部分地区乱开乱垦、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现象屡有发生。草原旱灾、鼠虫害和毒害草灾害频发,已恢复的草原生态仍很脆弱。三是外来入侵生物蔓延的态势依然存在。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的严峻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高达529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四是渔业物种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受拦河筑坝、围湖造田、交通航运和海洋海岸工程等社会经济活动影响,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被不同程度污染和破坏,鱼类栖息地持续丧失,天然渔业资源量锐减,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五是农业面源污染依然突出。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畜禽粪污随意处置、秸秆田间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农膜回收利用率依然不高。六是农业湿地侵占破坏问题依然严重。重要水域农业湿地被破坏、被开发问题仍然存在,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系统质量及稳定性下降。
(三)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为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跃升,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规划顺利实施,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为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不竭动力。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农产品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为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战略机遇。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是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快推进期,必须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要求,瞄准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形成资源利用节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目标,突出加强重要资源保护,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努力把过高的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保护优先、节约优先。顺应自然规律,通过最严格的管控,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摆在优先位置,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保护和节约促持续利用,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推动生态环境恢复。——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重点加强耕地、水、草原、渔业等重要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加强东北黑土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西南石漠化区等区域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大“一控两减三基本”推进力度,分区分类采取不同措施,积极稳妥推进。——明确权责、合力推进。加强部门间协作,强化工作指导,加大投入支持,将有关农业资金项目与绿色发展成效相挂钩,调动和激励市场主体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合力。——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强化法治保障,培育资源和环境保护新动能,建立长效机制。
(三)保护目标通过5年努力,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改善恢复,农业绿色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资源过度开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力争耕地重度污染面积不扩大,土壤清洁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膜回收率达到8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重点区域环境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东北黑土退化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西南石漠化区、草原生态治理区治理技术体系和推进机制基本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全面推进,主要农产品产地实现农产品安全达标生产。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农业结构适应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基本控制草原退化沙化和渔业水域资源荒漠化趋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重大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得到有效遏制。——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基本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的投入交易机制、法制化的监督问效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减缓黑土层流失,继续推进南方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到“十三五”末,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
(二)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沼渣沼液还田等方式减少化肥使用。继续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高效现代植保机械。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规范抗菌药使用,严厉打击养殖环节滥用兽药行为。到“十三五”末,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努力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
(三)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支持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和区域集中收集处理中心,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生态化治理模式,建设覆盖全链条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秸秆机械还田、腐熟还田、青黄贮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实施秸秆气化、固化成型、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项目,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一批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加工厂,推广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探索地膜使用量控制机制。
(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措施,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推广微喷、滴灌、水肥一体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改良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低耗水农作物。在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继续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在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建设降水高效利用设施,开展粮草轮作,推进种养结合。
(五)强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复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围栏封育和补播改良退化沙化草原,全面推进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实施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加快推动草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草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国天然草原年鲜草总产量达10.5亿吨,改良天然草原9亿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4.5亿亩。草原自然保护区内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六)养护渔业资源环境实施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到“十三五”末,压减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开展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濒危物种救护中心以及遗传基因库建设,研究建立黄河禁渔制度,进一步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和珠江禁渔制度,探索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水域推行全流域禁捕,以加强对重要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减缓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大力推进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推进开展水产养殖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压减高污染养殖产能。
(七)加强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重点以薇甘菊、黄顶菊、福寿螺、水花生等重大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为对象,建立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体系、风险性分析和远程诊断系统,建设综合防治和利用示范基地,推广生物防治、人工和机械防治、化学防治技术,建设外来入侵生物天敌繁育基地,有效遏制重大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和蔓延。
(八)实施农业湿地保护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农业湿地保护修复,加强国家级水生生物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加强长江流域、黄河沿线、东北湿地及云贵高原湿地等区域湿地保护,综合修复生物多样性单
一、生态功能下降的湿地。通过污染清理、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农业湿地生态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力争到“十三五”末,现有农业湿地面积不萎缩,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四、重点区域
(一)东北黑土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部平原及周边部分丘陵漫岗区。该区域耕地受到侵蚀、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农田生态功能退化。重点是改进耕作制度,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改长坡种植为短坡种植,改自然漫流为筑沟导流,在低洼易涝区修建条田化排水、节水排涝设施;建设有机肥工厂、生产场、堆沤池,推动畜禽粪便及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还田,推进深耕深松作业、保护性耕作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墒能力。推行粮豆轮作、粮草(饲)轮作和种养循环模式,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力争到“十三五”末,黑土地蓄水保墒能力明显提高,有效减少黑土层养分流失。
(二)南方耕地污染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相关县市。该区域镉砷等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污染范围广,治理难度大、成本高。重点是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开展污染土壤治理,根据不同污染类型和程度,适宜性采取选育推广低积累品种、改种非食用作物或强化休耕管理等不同措施。在重度污染区开展休耕试点,休耕期间优先种植生物量高、吸收积累作用强的植物,不改变耕地性质,或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配套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切实保障农民收益不降低。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控制耕地土壤环境风险,探索成熟治理模式,基本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三)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省份部分县市。该区域人均水资源低,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实施“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将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只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贫瘠的杂粮杂豆,减少使用地下水;推广喷灌、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水保墒能力。严格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努力遏制地下水位下降的态势。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遏制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态势,高耗水型产业规模显著降低,高效节水设施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部分县市。该区域农进牧退、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重点是调整农业结构,减粮增饲,做大草产业,积极发展青贮玉米种植、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做强草食畜牧业。发展雨养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农艺节水和灌溉节水,严格限制种植高耗水作物、限制大水漫灌、限制地下水超采;集成深松整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农机农艺措施,推广节水灌溉设施技术,推进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力争到“十三五”末,构建农林牧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新体系。
(五)西北旱作农业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7个省区。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生态系统依然脆弱。重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雨养农业,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节水技术,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促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推广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加强农膜回收利用,推广0.01mm以上地膜。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实现节水灌溉全覆盖,基本普及雨养农业技术,健全农膜回收利用机制。
(六)西南石漠化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广西、广东、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的部分县市。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呈现石质化的土地退化现象,生态系统脆弱。重点强化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推进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强化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恢复植被,适度发展草食畜牧业,针对轻中度石漠化旱地适度开展坡改梯,改善土壤肥力,建设高效稳产耕地,保障区域粮食供给。重度石漠化区域适度开展休耕试点,休耕期间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减少农事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石漠化地区治理面积达到40%以上,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七)草原生态治理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2个省区。该区域草原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草畜不平衡,灾害频繁,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系统脆弱。重点是构建草原保护制度体系,加快生态保护建设,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补播改良退化草原,因地制宜发展草食畜牧业和草产业,推进人工种草和舍饲圈养,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建立健全草原防灾减灾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科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五、重点工程以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引导各类农业资金向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10.林地资源保护管理与生态林业建设 篇十
1 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林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也是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地大物博, 可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林地资源保护不仅能够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还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近年来, 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提速, 加上人口增长, 消费意识发生改变, 这些都对林地资源保护造成一定影响。有些地方不注重林地资源保护, 盲目追求工业化进程, 随意做木材加工项目, 给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过量采伐天然林木, 导致林地生态功能下降, 生物多样性遭到损害, 林地涵养迅速降低, 水土流失不可避免。因此, 加强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 已经成为富民强国的重要战略。政府相关部门更要成为林地资源保护的主力军,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保护措施, 把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落实到村到户。这样才能确保生态林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2 林地资源保护管理与生态林业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林地资源保护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 也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基础。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颁布, 具体措施的落实, 都要从实际出发, 把保护管理工作日常化长期化。这样才能确保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富有成效。
2.1 加强林地资源管理, 提高生态林业保护意识
林地资源保护管理不只是林业部门的责任, 全社会全体公民都应该成为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的倡导者和保护者。要加大宣传的力度,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宣传手段, 让广大干部群众都能够明白保护林地资源搞好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 自觉成为爱林护林的模范。宣传工作要覆盖全社会, 让男女老少都能够培养林地资源保护意识, 因为保护林地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任何人都不该置身事外。特别是各级领导更要率先垂范, 把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看成是自己的工作和职责, 坚决不做对不起今人对不起后代的错误决策。其实, 搞经济建设搞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都没有错, 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做到兼顾, 就必须要搞好生态林业建设, 为打造青山绿水宜居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2.2 促进林权制度改革, 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林权改革主体内容是分山到户, 确定林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这对有效保护林地资源非常重要, 在林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用承包经营的方式, 确立林农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林农经营林地的积极性, 给林农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能够有效保护林地资源不受侵害。特别是国家对生态效益林还有专项的补偿制度, 这对提升生态林林分, 保护森林资源都有决定性的意义。各地政府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相关规定, 本着“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把专项补偿资金及时落实到位。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生态林补偿资金, 特别是那些生态效益直接受益的单位, 像旅游、矿山、水利等, 从经营中抽取一点, 用于生态林的保护, 让林农得到实惠, 这样生态效益林地就会充满生机。林农植树造林的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这当然是双赢的局面,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3 增加植树造林面积, 提升生态林地资源总量
林地资源保护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就是一手抓造林, 一手抓保护。抓造林, 就是要利用宜林荒地开展造林活动, 增加森林面积总量;抓保护, 就要严格执行森林限伐政策, 要严格执行征林占地审批制度, 严格执行相关补偿制度, “谁占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还要大力提倡退耕还林, 营造各种生态林, 推广混交栽培技术, 实行封山育林。另外, 加强林地资源的防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也是生态林地资源保护的重要举措。只要多管齐下, 保护与造林并行, 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就会获得发展良机。
2.4 提高执法管理力度, 维护林地资源保护秩序
林地资源保护离不开法制建设, 我国关于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比较健全。《森林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林地管理暂行办法》、《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等, 都从法制角度给予明确规范。在森林保护管理中, 相关执法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对无证采伐、无证收购、非法运输等破坏林地资源的行为, 要坚决查处。根据相关法规, 还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强化苗木检疫程序, 全面执行林业法律规定标准。
要建立一支过硬的林业执法队伍, 进一步理顺森林公安管理体制, 将森林公安编制纳入政法专项系列, 提高森林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 努力打造森林资源保护的钢铁长城。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督力度, 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处理。建立全覆盖的法律法规网络, 林地资源保护就有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
2.5 科学规划生态工程, 正确处理保护利用关系
林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历来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常常会顾此失彼。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为先的原则, 对现有林地资源加强保护, 认真编制林地利用规划。要对林地开发利用进行统筹安排, 要在保护的前提下, 实施开发利用行为。对名胜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道旁树等林地, 要重点加以保护。对一般用材林、经济林等商品林木, 要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利用。政府部门要有长远规划, 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本地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 坚决摒弃透支消费生态环境的做法。要采取强有力措施, 制止非法改变林地用途的做法。
2.6 制定多种经营策略, 提高林地生产经营效率
林地资源保护不是被动地看护管理, 而应该是让林地资源生产更多的资源效益。林地经营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林地具体实际情况。幼林可以间作套种一些农作物, 也可以间作药材, 成林中可以搞活林下经济。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下旅游等, 都是很好的经营方式。进行林地经营, 最好能够按照生态林地和商品林地的不同要求进行。要依靠科学管理, 用强大的科技力量做支撑, 建立适合的经营运行模式。只要经营方式选择正确, 林地经营就可以获得可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结语
保护林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管护网络体系, 提升管护水平;政府部门要做长远规划, 制定保护规程;林农要实施林业管理措施, 搞活林地经营。只要全社会都能够建立“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的意识, 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就不再是难事, 建设青山绿水宜居环境就不再是梦想。
摘要:林地资源保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业, 林业人责无旁贷, 全社会都应该成为林地资源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和保护者。本文先简单介绍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的意义, 然后主要就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的相关措施和对策进行深度剖析, 重点强调林地资源保护的法制化、林地经营的科学化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生态林,建设
参考文献
[1]冯恩旭, 孟瑞, 王斌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06) .
[2]苏杰南.林权改制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J].人民论坛, 2010 (20) .
[3]李润.浅谈如何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 2009 (11) .
11.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十一
( 2) 加强培训,提高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利工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节众多,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安全、高效的运行,需要以高素质的设计人员为基础,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应用生态理念,不断的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因此,水利设计部门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设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重点对设计人员的环境保护、生态意识等进行培训,保证所有的水利设计人员都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同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尽可能将生态理念应用到水利工程的各个环节,保证水利工程能够生态、高效的运行。
( 3) 应用新型生态技术和材料。现阶段,各个行业逐渐的开始推广和应用生态理念,各种生态化技术、生态材料应运而生,并且许多生态材料和技术被应用在水利领域,例如,水闸技术,包括翻板闸( 图 1) 、钢坝闸( 图 2) 等,上述水闸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以及效果显着等优点,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现代水利工程; 护岸材料,包括植草专用砖、石笼以及膜袋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述技术和材料是实现生态理念的基础,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状况,并准确、全面的掌握各种生态技术、材料的特性,然后结合实践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和指导,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生态材料和技术的作用,为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4) 加强生态理念在堤岸设计中的应用。堤岸设计是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性环节,做好堤岸设计生态理念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与建设。因此,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在进行堤岸设计时,必须摒弃传统的设计理念和知识,根据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创建一个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堤岸建设中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背景,为生态理念在堤岸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便利,在进行堤岸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堤岸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充分的考虑自然环境因素,科学把握堤岸设计的安全系数,防止出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的不良现象,真正的利国利民的生态、优质水利工程。
( 5) 加强生态理念在河道改造中的应用。河道改造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河道改造工作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基于国家发展生态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造方案,保证河道安全、长效运行的同时,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因此,在进行河道改造设计时,需要基于生态平衡理念,对周围绿化、河道清淤、堤岸保护等众多方面进行针对性、有计划的改造,这样既能够保证河道安全、高效的运行,又能够实现河道工程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保的时代背景下,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通过加强生态建设,能够实现人类社会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作为一项造福人类的系统性工程,由于受到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中不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必须摒弃传统设计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设计理念,充分的利用生态理论、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和优化,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孙翠英。 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J]. 北京农业,( 12) :209.
[2]徐品良,黄亚斌。 解析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J]. 江西建材,2013( 06) : 156 - 157.
[3]田晓凤。 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02) : 92 - 93.
12.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十二
将水文水资源管理运用于水利工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水文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首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合理的水文水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其次,应该做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审核工作,确保工作开展的`合理性,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最后,应该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管理观念,实现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水文水资源工作对水利工程的促进作用。
4.2明确项目的责任主体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到的范围较广,因此,在进行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时,也涉及到较多的内容,为了促进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应该对项目的责任主体进行明确,明确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项目进行管理,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运用专业的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4.3提升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在进行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促使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具体来说,应该提升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观念,对水文水资源管理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严格规范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流程。
4.4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划分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的施工范围较广,因此在进行水文水资源工作时,具有较大的空间跨度,为了确保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对项目的开展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运用施工范围内的河流流域作为划分的标准,对各个部分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明确,重视各个部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5结语
综上所述,将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运用于水利工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此,必须不断建立健全水文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工作的规范性,充分的发挥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对水利工程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廖骞.浅谈水文水资源管理在水利工程中应用[J].工程技术:全文版,(12):00011.
[2]郭丽萍,刘建利,韩丽.试论水文水资源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水能经济,(2):146.
[3]朱晓伟.浅谈水文水资源管理在水利工程中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7,15(9):313.
[4]龚文峰,王鑫鑫,郭红,等.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探究[J].黑龙江水利,2017,3(7):39-43.
13.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十三
1 当前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需求
分析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和需求, 为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构成特殊的生态环境, 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 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有几种情况
(1) 环保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 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却相对滞后, 造成大量空间资源闲置, 耕地等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与此同时缺乏合理规划, 不仅导致空间布局混乱, 而且由于水土等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缺乏必要的污染物处理和生态建设措施等, 导致生态和环境状况严重恶化。如一些小城镇生产生活污水、废气烟尘、垃圾废物未经处理而任意排放、倾倒, 生活污水就近排水河道, 加剧了小城镇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给水环境造成极大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
(2) 小城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 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 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 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 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 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3) 环境管理十分薄弱, 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 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 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 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因此, 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 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 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 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 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发展
2.1 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
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况, 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 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 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 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 统一规划, 加强法制管理, 严格监管力度, 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 发展循环经济, 提供生态产业水平。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 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 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 但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 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 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 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 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 合理耕作, 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 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2.3 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
重点抓好公路、河流两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业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加大对地处大、中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 注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 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治理。各个地方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 严格控制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 认证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方案》, 搞好重点区段秸秆禁烧任务的落实, 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积极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 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引导乡镇工业适当集中, 建立工业小区, 实行集中管理, 集中处理污染。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严格处理限制其发展, 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效果的, 要予以停止。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命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 防止其死灰复燃。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把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 对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复。
2.4 切实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
在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 一定要有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 建立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检测和评价体制,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企业和责任人一定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政府要站在一定高度上,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 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和水平。同时, 还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 提高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基层环保的薄弱处着手。最后, 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 在群众中建立自治的环境保护监督小组。
3 结语
小城镇规划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因此, 小城镇规划的合理规模决不等同于规模的盲目扩大, 而应该是使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的规模。同时, 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牢记科学发展观, 巩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 统筹城乡规划, 全面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 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 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 所以必须加强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完善城市功能, 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主要针对小城镇建设中的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潮.小城镇建设运筹与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2]伍茜溪.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道路选择.
14.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征文 篇十四
水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征文
有的人认为地球上的水是怎么也用不完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地球上到处是江河湖海,还有那数也数不清的山间小溪,水是铺天盖地的。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现在不注意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那么总有一天会用完的。
我们江南水乡,本来河多水多,山清水秀,可是现在有些人不懂得保护水环境,把生活垃圾一股脑儿扔进江河湖泊,还有许多工厂把工业污水也都排进了江河湖泊,大量的水资源被严重污染,使碧水变得臭不可闻,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净水越来越缺乏,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谁都知道,人要水,树要水,世间万物都要水,一旦没有了水,一切生物都会失去生命,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必须节约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
节约水资源就是要尽量发挥每一滴水的作用。比如随手关紧水龙头,大小便后尽量不开大水冲,利用洗衣水冲马桶,将淘米水浇花等等。同时还要保护水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向河里乱扔垃圾。要处理好工业废水,绝不让它流进江河湖泊,让江河湖泊之水永远洁净,造福人类。
水是生命是源,更是生命之本。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节约水资源,共创美好家园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让我想到现在人类浪费水资源太严重了。
梦是这样的:“我坐着时光机来到了一万年后。那时,地球已经被人类弄得伤痕累累了。类正在拍卖地球最后一杯水,价格是50000亿英镑。大气层已经被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完全侵蚀了,我被晒得不行了,扑向了那杯水。就在这时,我被吓醒了。头上布满了汗水。
据统计,如果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流掉1至6立方米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流掉3至25立方米的水。家庭用水浪费种种,让人心痛!专家说,如果全国的城市家庭都把坐便器或淋浴器换成节水产品,每月就可望节水4.9亿吨。面对频频告急的全国用水形势,每个家庭的节水行动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一次,我去洗手间上厕所,看见有一个水龙头没关,正想去关,一个同学跑过去在那里洗手。我以为他会关掉,没想到,他洗完手就头也不回的.走了。我很诧异:“你怎么洗了手不关水龙头呢?” 那位同学说:“又不是我开的。”
现在的家长对儿童节约用水的教育越来越不重视。儿童意义为我们生活中的水是取之不尽的,每次我看到有人见水龙头没关而不去关就很生气,并走上去关掉。如果一个水龙头每秒钟浪费10毫升的水,那一分钟就得浪费60毫升的水。以此类推,一年就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水了。
每当我翻阅着浪费水的资料时,就会惊心胆颤,一个个巨大的数字让我痛心。我真怕梦境会成为现实。
同类们,行动起来吧!不要浪费水,让我们生活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永远美丽!
节约水资源作文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的水占地球的70%,但可以让地球上的生物生长的淡水只占水资源的2.5%,就是这点水,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你说该不该浪费它?
要想不浪费水,当然要节约水。那么怎样才能节水呢?我们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淘米水可以用来浇花,水龙头不要一直开着;家里用过的废水可以用来冲厕所等......你有可能会问:“这么省有必要吗?淘米水浇花也太小气了吧!”哈哈,不懂了吧,淘米水可有丰富的营养了,还能洗脸呢!
我们不仅要节约水资源,还要合理利用水资源。现在,许多水力发电站都建了起来,他们利用水来发电既环保又有益处,真是一举两得。人们还利用水库的水来灌溉农田,对农业起到了作用。
虽然采取了以上一些节水措施,但由于人口迅速地增长,我们的水资源仍然缺乏,其实,真要把水保护好,那可不容易,一方面要多种树木、庄稼,以防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要让每个人都懂得,污染水资源是一个不打折扣的自杀行为,只有不过度污染水,不多砍树,不要多多开垦荒地,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节水目标所以,不管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生命就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了,大家一定要想一想这个问题。
知道非洲吧,那里的水才是严重缺乏。每天一家人只有五斤水的重量,这五斤水包括了煮饭、喂牲口、洗澡、洗脸......听了这紧急缺水的“通知”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每逢每年的植树节,带上树苗、铁锹、水桶去野外植下一棵“绿色的爱心”我相信,全世界的人只要人人种下一棵树,每年的水土流失就会大大的减少。
15.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研究论文 篇十五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以及特定性,往往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水利工程的生态性设计结果将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将实际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当前,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评价标准当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以及方法还比较欠缺,这就导致在工程建设施工当中没有明确清晰的指导方向。
(2)生态与原有水利工程衔接不充分
在对原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当中,由于原有的水利工程在设计中没有将生态保护理念有效融合。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当中往往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发电的效能以及防洪标准和排水标准等,如果改造不慎,往往就会给原有的水利工程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2]。
(3)相关工作人员间缺乏有效交流合作
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往往很多设计人员忽略水利工程中生态的一部分,没有将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也没有对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于生态目标思考的不是很全面,因而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在进行运行中很难产生比较明显的生态效益,甚至还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4)设计者缺乏较强的生态设计意识
16.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十六
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近些年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明显在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虽然推动了国家基础设施的进步, 不过, 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所以, 如何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问题, 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 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也很值得探究。
1 水利工程及生态水利工程概述
1.1 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其实是一个总称, 指的是为了控制、利用和保护地表及地下的水资源与环境而修建的各项工程。水利工程的存在,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水源的使用, 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众所周知, 人类的生存与生活不可能脱离水源而存在, 而水源存在的自然状态却往往与人类需求不相符。这时候, 水利工程就发挥作用了, 它可以调节并分配水量, 除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必要需求之外, 还可以提供蓄水发电、防洪防旱、航运运输等多重作用。
而按照水利工程目的的不同, 又可以将其划分为防洪工程、灌溉工程、航道工程等。而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集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多重目的于一身的, 则称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
1.2 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 是近年来水利工程领域的一个新兴词汇。随着水利工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增大, 社会各界也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所谓的生态水利工程, 其实质就是在设计、建造、使用及研究水利工程为人类服务的同时, 也不忽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水利工程当中,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放到了一个基本对等的位置。生态水利工程所强调的, 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各界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 生态水利工程必将成为今后的主旋律。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1 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 基本上都是在河流上面进行操作。之所以要建设水利工程,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河流的自然形态让人类难以直接运用。因此, 水利工程要做的就是改变河流经过长年累月而形成的自然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种做法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正是因为这样, 水利工程建设才会难度如此巨大。同时, 对河流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河流局面的变化, 比如说水深、含沙量、水流速度等, 会引起上游、下游也发生改变。在河流基本的水文现象出现变化之后, 河流的水温、水质也会受到影响。再接着, 就是当地的局面环境随之变化, 包括降雨、光照等各个方面。很显然, 这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2.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实, 在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所有影响当中, 陆生环境受到的影响是最直接且显而易见的。陆生生态环境所受到的影响, 主要是指自然植被会发生变化。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 本身就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 还有农田等。尤其是工程量巨大的那些项目, 会大规模地破坏生态植被。而在整个大气循环当中,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毫不夸张地说, 自然植被被破坏, 整个生态系统循环都会出现紊乱。另外, 缺少了植被, 当地的自然环境会变得非常脆弱, 人类以及其他动物生活环境的质量都会急剧下降。
2.3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河流生态环境以及陆生生态环境都造成不小的影响, 那么很显然生活在河流中的水生动物以及生活在陆地上的陆生动物, 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而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最负面的影响, 无疑是使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首先来说说水生动物。从上文可知, 河流生态系统所发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温度、水质这些方面的变化。既然水生动物依靠水源生活, 那么只要河流发生一点点细微的改变, 它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 水利工程建设给河流生态系统所带来的都是负面效应, 因此, 有一些对水源环境敏感的水生动物就很难存活。长此以往, 甚至会走向灭绝。而迁徙对于水利工程领域的动物来说, 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在水利工程都会人为地改变河流的原本形态, 有必要时还会阻截或者是改向。近年来屡屡出现的濒危动物名单, 其中就不乏珍惜的水生物种。
再者就是陆生动物。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同样会对陆生动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 周围环境的质量直线下降, 对于动物的繁衍生息是很不利的。自然植被是很多陆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尤其是一些食草类动物。一旦自然植被遭到破坏, 那么直接造成这些陆生动物食物缺乏。而其他一些爬行动物也是如此, 千百年来生活的环境突然发生变化, 生存也许都会成为问题。
3 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原则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加剧, 社会上要求重视环境保护的呼声的逐渐高涨。生态水利工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如何平衡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直都是各方在热烈讨论的问题。生态水利工程算是水利工程的一个分支, 它把保护环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不管怎么说, 这种理念是符合时代发展的, 所以毕竟成为今后水利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水利工程从河流生态环境、陆生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都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 而如果遵循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这些负面效应是可以大大减小的。接下来, 就来说说如何在生态水利工程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3.1 保持和恢复河流多样性原则
水利工程的建设, 并不单单只是效仿成功的案例。而在工程之初, 就应当从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 遵循保持和恢复河流多样性原则。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保护河流的多样性。在大自然的作用之下, 每一条河流的形态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 相关的工程人员在规划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 考虑的不仅仅河流如何为经济发展所用, 还需要想法设计保持其原本的形态。在必要的时候, 甚至需要以生态保护为最高原则;要尽力恢复河流的多样性。已经完工的那些水利工程, 对河流多样性所造成的破坏已然形成, 我们能做的, 只有进行一些弥补, 已恢复河流的多样性。
3.2 保护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其实不管是河流生态环境还是陆生生态环境, 都属于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我们的生态系统有其自我调节能力, 即大自然有其固有的生物循环, 这是一种很可贵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 绝对不能够因为生态系统有自我设计及自我恢复的能力, 就无所顾忌地任意破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只有给大自然带来的负担不超过其所能承受的程度, 它才不会受到破坏。至于这个可承受的度有多少, 就是专业人员该去考虑的问题了。
4 结束语
经济发展并不是我们的唯一追求, 环境保护也应该放上一个同等重要的位置。我现有的种种数据表明, 生态系统尤其是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水利工程建设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必须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和规划。总而言之, 生态水利工程才是符合时代主题的正确理念, 非常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摘要:水利工程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同样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1种体现。另外,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 水利工程在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各个方面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 建设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简要分析了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因素, 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了生态水利工程。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原则,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宗风.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J].水利水电技术, 2010 (4) :109-113.
[2]汪恕诚.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努力[J].中国水利报, 2011 (3) :8-11.
[3]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 2011 (2) :67-71.
【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珍惜水资源征文: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10-19
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征文09-19
水资源保护管理措施09-26
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10-15
珍爱水资源,保护海洋鱼类12-16
世界水日作文800字:保护水资源09-07
七年级作文保护水资源说明文07-03
给校长一封保护水资源建议书600字08-10
中国水资源现状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