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复习教案(精选13篇)
1.人教版物理复习教案 篇一
2012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第二章《光现象》(人教版九年级)【中考透视】
中考试题中有关光现象的考点很多,主要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及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命题,常常同下一章透镜知识联系起来考查.重点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知识网络图示】
【名师解读】
一、知识性专题
专题1 光的直线传播
例1 太阳光在密林的地面上留下光斑,下列关于该光斑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太阳的像 B.是太阳在地面上所成的倒立的虚像
C.光斑的形状与密叶间透光的小孔的形状有关,像的形状就是小孔的形状,只是像比小孔大些 D.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
E.这种现象说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F.光斑的颜色与太阳的颜色相同 G.我们能在各个角度看到光斑是由于太阳光在光斑处发生了漫反射
H.光斑反射的光实际由下列成分组成:红外线、红光、橙光、黄光、绿光、蓝光、靛光、紫光和紫外线 ┃分析┃
光斑是太阳在地面上所成的倒立的实像,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而与小孔形状无关,故A对,B错,C错.这种现象是小孔成像,它只能说明光在此处的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将发生弯折,故D对,E错.光斑是太阳光经树叶间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所以它的颜色与太阳的颜色相同,故F对.光在光斑处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射入我们眼中,我们才能在各个角度看到光斑,反射的光是太阳光,所以G对.所有物体都辐射红外线,太阳也不例外,太阳是高温发光物体,所以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太阳光是白光,白光通过棱镜能色散成七色光,说明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H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DFGH.例2 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A.日食
B.在电影院的不同位置均能看见银幕上的画面 C.筷子斜插入水中的部分看上去发生了弯曲 D.通过潜水艇上的潜望镜可以观察到水面上的情况
┃分析┃ 日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项对;B,D两项是光的反射;C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正确答案为A. 专题2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图
例3 如图2-151所示,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和入射角.
┃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先画出法线,再画反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答案:如图2-152所示.
例4 小明同学想将一束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30°的太阳光竖直射入深井内,如图2-153所示,请你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3090 ┃分析┃
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中,反射角的度数为=60°,如图2-154所示. 答案:如图2-134所示.
专题3平面镜成像例4 如图2-155所示,S是平面镜前一个发光点,SO是射向镜面的一条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山SO的反射光线及S在镜中所成的像S′.
┃分析┃
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确定像S,的位置,然后画反射光线.如图2-156所示.
答案:如图2-156所示.
例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C.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 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分析┃
在漫反射现象中,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C错.故正确答案为C.例7 如图2-157所示,承承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图2-158中的()
┃分析┃
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故正确答案为C.例8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
玻璃板既能作为平面镜成像,又能透光,便于准确地找到像的位置;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是接收不到的,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是等大的,其大小与物体离镜面距离无关.
答案:(1)能准确地找到像的位置(透光、成像)(2)到平面镜的距离(3)大小(4)不能 虚(5)不变
专题4 光的折射
例9 如图2-160甲所示,一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此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在图中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架在水平台如图2-159
┃分析┃ 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光是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2-160乙所示.
答案:如图2-160乙所示.
例10 如图2-16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分析┃ 手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山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花瓶在平面镜中的像也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铅笔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正确答案为D.
例11 如图2-162所示的漫画说明了什么? ┃分析┃ 因为水底反射的光线在射入眼睛之前,在水面处发生了偏折,所以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虚像比真实的位置升高了,所以感觉池水并不深.
答案: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例12(实验探究题)当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在界面处既发生反射现象,又发生折射现象,并且光在空气中的折射角大于光在水中的入射角,如图2-163所示,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请在下面写出你的猜想和支持你这一猜想的理由.
猜想: ;
理由: .┃分析┃
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r大于入射角i,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角等于90°,折射光线就沿分界面射出;当入射角再增大时,折射角就大于90°,这时,就没有光线沿分界面射出,光线将会全部返回到水中. 答案:猜想1:折射光线沿分界面射出
理由1:因为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角等于90°,这时光线就沿分界面射出
猜想2:光在空气中的折射现象消失了,光线全部返回到水中 理由2:因为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角将大于90°,这时就没有折射现象了,光线将全部返回到水中
二、思想方法专题
考题5 猜想法
【专题解读】 猜想也称想象或猜测,是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对某些未知的事物作出科学的预测.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而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更小,由光的速度各不相等,即可猜想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可能不相等.
例13 在科幻小说《往日之光》中,作者鲍勃·肖幻想了一种慢透光玻璃,讲述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想象有一种玻璃,光在这种玻璃中运动的速度极慢,通过半厘米厚需要l0年,比蜗牛的速度还慢得多,当一块慢透光玻璃制出来时,望上去总是一片漆黑,因为还没有光穿过它,把这种玻璃放在风景秀丽的林中、湖边,带着这些美丽景致的光陷入慢透光玻璃中,10年电出不来,把在这种地方放了10年的玻璃镶在城市的住宅的窗户上,那么,在下一个l0年的过程中,这个窗子外面便仿佛呈现出林中湖泊的美景„„”
这确实足—个有意思的幻想.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部分科幻已经变成现实.(1)本文作者进行科学幻想的依据是什么?(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许多奇思妙想吧!简要写出—种想象及其依据.
┃分析┃ 该题情境优美,充满幻想,给人启迪,给出的问题是幻想要有依据,第一问的幻想依据应是使光速减慢,后一问只要联系所学知识,再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利用慢透光玻璃减慢光速.(2)乘坐超越光速的飞船去预知未来. 考题6 建立理想模型法
【专题解读】 建立理想模型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忽略次要因素和过程,只考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和过程,把研究对象形式化、纯粹化,使人们透过现象从本质认识和处理问题.建立理想模型可以帮助人们研究不易甚至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
本章知识应用建立理想模型法的是: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例14 所谓“光线”是指()A.光源发出的一条条直线 B.激光器射出的一束光 C.研究光学虚设的一种光学模型 D.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的一种光
┃分析┃ 光线是为了描述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而人为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一种虚设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故正确答案为C.
【沙场练兵】
一、选择题
1.发生日偏食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照在地面上的亮斑的形状是()A.圆形的 B.与树叶间的空隙的形状相同 C.月牙形的 D.无规则的各种形状
2.一只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看到好像鸟在水中浮动,有时看到鸟的影子在水面上移动,则()A.前者是鸟的影,后者是鸟的像 B.前者是鸟的像,后者是鸟的影
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二者都是鸟的像,形成原理一样
3.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2-164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4.一个运动员穿的衣服的后面贴着“108”号,在他背对平面镜时,则他在镜中像的衣 服上的号码为()A.801 B.108 C.180 D.810 5.如图2-165所示,在p点有一发光物体,则在水下观察者的眼里(A处),该物体的像位于()A.p点的上方 B.p点的下方 C.p点 D.p点的左下方
6.把一根竹筷斜插入水中,所看到的现象如图2-166所示,其中正确的是()7.下列几项中不属于紫外线的功能的是()
A.诊断疾病 B.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C.杀死有害微生物 D.使荧光屏发光 8.汽车夜间行驶时,一般车内不开灯,这是因为()A.要节约用电
B.车内开灯形成漫反射,光线刺眼,影响司机开车 C.车内开灯,司机前面的玻璃会反射车内物体的像,妨碍司机开车 D.车内开灯,光射到车外后视镜上,反射到司机眼中,妨碍司机开车
9.一束光向西斜射到无水的游泳池底,产生光斑,在将游泳池逐渐灌满水的过程中,池底的光斑将()A.向东移动后静止 B.向西移动后静止 C.先向东移,后向西移 D.仍在原处不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们能看到月亮是因为太阳光在月亮的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B.我们能提前看到日出是由于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折射 C.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D.日食、月食现象可以用光的反射来解释
11.早晨,草上的露珠在阳光下呈现鲜艳的颜色,而且颜色随视线的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因为()A.露珠晶莹,阳光强烈刺眼,使视觉受到影响,看到眼前五颜六色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D.视线方向不同,看到了露珠背后不同的颜色
12.如图2-167所示,一盛水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这时反射角为a,折射角为r,若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把容器右侧稍微垫高,待水面重新平静后,测出反射角为a′,折射角为r′,那么()A.a′a,r>r D.a′=a,r>r
二、填空题
13.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电子表的示数如图2-168所示,这时的时刻应该是 . 14.绿色植物的叶子反射的光是 色光,红色的花反射的光是 色光.雨后天
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 现象.
15.我国古代有句成语“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是 造成的. 16.卫生间的平面镜上蒙上一层水珠后就看不清人的像了,这是因为 . 17.池水的深度为3 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10m.猴子捞月时看见的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 .
18.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都反射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 .
19.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了 而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如图2-169所示 位置(填“甲”或“乙”).
20.在伊拉克战争中,所有英美联军士兵都装备了夜视镜,它是根据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作用制成的.
三、作图与实验题
21.如图2-170所示为激光液面控制仪原理简图,固定的一束激光AO以入射角θ=60°照射到水平液面,反射光OB射到与其垂直的光屏上,再用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输入控制系统就可以控制液面高度,如果液面降低到虚线处,发现光点B在光屏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到B′,请在图中标明B,的位置.(要求画出光路图)
22.如图2-171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在图中画出这束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3.如图2-172所示是从水中的A点射向空气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要求光线的传播方向大致合理.
24.如图2-173所示,S是发光点,S′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L是射向平面镜的一条入射光线,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L的反射光线.
25.室内一盏电灯通过墙上的两个小洞,透射出两条细光束(如图2-174所示).请根据这两条细光束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26.如图2-175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参考答案
1.C 2.B 3.C 4.A 5.A 6.D 7.A 8.C 9.A 10.BC 11.C 12.B 13.10:51 14.绿 红 色散 15.光沿直线传播 16.光的漫反射 17.3.8×108m 18.白色 19.折射 乙 20.红外线
21.如图2-1 76所示.
22.如图2-177所示. 23.如图2-178所示. 24.如图2-179所示.
25.如图2-180所示.
26.(1)较黑暗 B蜡烛(2)重合 相同
垂直 相等(3)B
2.人教版物理复习教案 篇二
1 物理教材内容的编排次序
1. 1 内容次序调整的依据
教材内容的编排通常都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相连性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内容次序的调整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建立联系,所以教材内容之间要有逻辑性,注重教材内容前后的连接性。
1. 2 教材内容次序的调整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是了解基本的计量单位和实验所需工具,针对这点,可以在相关章节进行一定的讲解,也能集中解释。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一册中某章节关于基本量的讲解分成四节: ( 1) 质量; ( 2) 密度; ( 3) 宇宙和微观世界; ( 4) 测量物质世界。这些属于比较常用的基本量,关于基本量的讲解放在主要知识内容之前较好,所以,以上几点的基本量编排在九年级一册不如调整到八年级上册。
1. 3 热学知识
热学知识第四章的内容中有讲述到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等物态的变化,第五章到第十章介绍的是电磁学,第十一章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基本的物理量,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主要是力学部分,而第十六章的内容才是热学部分,第十六章和第四章的知识内容是具有连贯性的,应该放在一起,能帮助学生对热学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1. 4 教学顺序调整
本教材分为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全册,关于热学部分和力学部分都被编排在九年级教材中,且力学被分在最后板块。但是力学和热学是磁和电的学习基础。例如,第八章中有介绍到电功率,电功率会设计到热能和机械能的知识概念,但是在这之前的教材板块中,并没有热学和力学的知识。如果在这章节之前能编排热学和力学的概念,学生就能快速的掌握电功率和电能的学习。在实际编排中,八年级的物理教材中没有介绍热和力的概念,学生就很难理解热能和机械能,老师对学生讲解这部分知识内容时会比较吃力,学生也很难接受和吸收新知识。
1. 5 分子动理论知识
在第十一章节中,介绍到物质的微观模型,该理论体系会设计到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间的距离等物理知识,但是在该板块之前并没有介绍到相关内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被安排到第十六章中,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1. 6 实验探究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实验,这对学校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当前不少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因为其经费有限,配套设施并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实验探索的要求。所以,编排实验探究环节时尽量少而精。
1. 7 编排顺序
在物理学中,力学是最早研究出来的理论,是后来众多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条件。本文认为,为了使学习内容间保持连贯性和承接性,在物理教材中,应该将力学和热学编排在电磁学板块的前面。整体顺序按照物理学研究发展史来编排,以遵循科学发展的脉络。
2 加强人文教育内容
2. 1 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知识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不需要过多的介绍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在教材中注入更多的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以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生正值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所以,教材在编排时应体现人文主义的观念。
《教室中的危机》中提到: “未来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分子,而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人文教育指的正是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和社会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培养人文精神,实质是人性教育。因此,在组织教材教学内容时更要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性、自由性和向善性。教材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人文精神的树立和发展,从而达到让学生向善的情感目的。
2. 2 教材中渗透科学精神
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史,在每一个新理论、大发现中都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辉。这些都是人文教育最适用的教材。很多的物理学家身上都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宝贵精神,例如,为科学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困难和艰苦的精神等。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了解科学家的奋斗史能有效激励他们学习。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可以另外再附带一本关于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小册子,或者直接在相关章节做出介绍。
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解阿基米德的故事,强调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正是由于他对问题的专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学生在了解这则背景故事后,也都跃跃欲试,想做一下实验。这样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熏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3.人教版物理新教材使用杂感 篇三
高中学段物理学习新教材应用2009年,湖北省在高中学段正式推行新课程。初读物理新教材,即被其生动活泼的文字,多姿多彩的内容所吸引。使用过程中,又不断发现其更多内在品质。
一、新教材助推“理科男”的理性思维
笔者从上高中起,在三十年的读书和教学生涯中,亲身经历过三次大的教材改革。读书时期使用老教材的感受仍深刻难忘。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物理教学大纲》,作为1981级的高中生,笔者用的就是按这个大纲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大纲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比现行大纲要高,教材逻辑体系严密,物理知识完备,对于理性思维强大,立志将来投身理工科的“理科男”来说,真是如鱼得水,很好地满足了他们追求“所以然”的求知欲。它的缺憾是也许并不适合所有学生,特别是拿今天的新课标理念衡量,没有起到关注每个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成了“陪太子读书”的“陪读生”。
2000年前后开始使用的必修和选修版教材最令人不解的是,有些重要的知识点完全从教材中删除,而习题和考试又常常遭遇他们,爱思考的学生思维常常因此受阻。这些知识点包括非静力概念、欧姆表的工作原理、反电动势本质等。这次在新教材中重现这些知识,弥补了体系的缺陷,笔者举双手赞成。
二、新教材释疑解惑“四两拨千斤”
物理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牛顿发明的微积分对推动物理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中学数学直到高三才初涉这些知识,物理中的很多结论要在高三作出其实不太容易。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新教材从一开始就注重渗透“以不变量代替变量”的微积分思想,使得一系列难点迎刃而解。最初如位移公式通过对v-t图线分割求和推出来的方法比起原来通过平均速度推导显然讲理多了。又如,关于动能定理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结论,以前一句“容易证明”其实就是“不易证明”。新教材是这样说明的:“当物体受变力作用或作曲线运动时,我们仍可采用过去的方法,把过程分解成许多小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内的运动中受到的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的应用领域自然拓展,真有“四两拨千斤”之感。
三、新教材中的习题编排让人“心动不如行动”
自从实行新课改以来,高考中“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考题明显增多,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与教材中的习题编排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紧跟科技与生活的发展步伐不无关系。而且教材有吸纳高考命题专家智慧结晶的好传统,老教材中“用斜槽轨道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试验,应该就是受高考题影响的结果,原来支持被碰小球的支柱拿掉了,实验就此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顺利。现在,当我们把这些年的高考题与新教材中的习题对照时,分不清到底是先有高考题后有课本习题,还是先有课本习题后有高考题,这无疑可以引导高中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使得全体师生对课本习题“心动不如行动”,避免一味追求“偏,难,怪”,加重师生教与学的负担而违背新课改的精神。
四、新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新教材中的文字,风格清新流畅,內容深刻有启发性,特别耐读。笔者最觉亲切动人的是取材广泛的名人名言。过去的教材中也有名人名言,不过常常囿于马思列斯毛或文人先哲的语录,多半起着励志或说教的作用,于物理学习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新教材目前所选用的名人名言,包括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言论,取材更广泛,往往能画龙点睛地阐明一个个具体问题,对学生不知不觉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伽利略的成就和获得成就的方法,爱因斯坦的赞扬最具代表性:“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开普勒经过大量尝试性演算,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他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人生的满足。“我曾测量天空,现在测量幽冥。灵魂飞向天国,肉体安息土中。”开普勒自撰的墓志銘集中表现了他毕生从事天文研究的愉快心境。
当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作用力而被看作“称量地球质量第一人”时,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地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真实表达了科学的无限魅力。
而当发现经典力学对高速运动,微观世界和强引力场不再适用时,爱尔兰作用萧伯纳曾诙谐地说:“科学正是从正确走向错误。”这种调侃对于人类的认识过程不失为一种幽默的表达。
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发明,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罩上神秘的光环,似乎科学家都是能呼风唤雨的魔术师。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麦克斯韦曾就法拉第的著作说道:“他既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不成功的经验,既告诉我们那些成熟的想法,也告诉我们那些粗糙的想法。读者的能力可能远不及他,但是感到的共鸣却常常多于钦佩,并且会引起这样一种信念: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机会,也会成功一个发现者。”读到这些文字,我们能不平添自信进而更加热爱科学吗?
以上选例全部取自课本,这些我们熟悉和喜爱的名人对于科学的真知灼见,对于科学家的客观评价或发自心底的真情实感无不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4.人教版物理高中复习资料的 篇四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直线运动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5.人教版八上物理复习资料 篇五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4.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5. 控制噪声的办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l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l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l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6.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资料 篇六
一、温度
1、温度:(1)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传递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2、温度计:(1)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的热胀冷缩制造的;(2)用法:①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 分度值 (每1小格的数值),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 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温度计);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 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底 ;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 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1)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2)测量范围:35~42 ℃;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但使用之前要把体温计里的水银甩下去而普通液体温度计不能甩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在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叫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2、熔化与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 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 热,凝固要 放 热;
3、晶体和非晶体:(1)固体可分为晶体和 非晶 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温度 不变 ,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相同 ;(2)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升到 熔点且能继续吸收热量;(3)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降到凝固点且能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 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 液化 ;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 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 沸腾: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 吸热;
3、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温 、压缩体积(加压)。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 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 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 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钨丝变细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7.人教版物理复习教案 篇七
本节复习课内容包含了所有初中化学课本中涉及水的知识, 内容含量很大。进入复习阶段的学生需要更为有效且有深度的专题复习, 所以在设计本节复习课的时候, 教师要充分考虑初中化学课本及练习中所有与水有关的内容, 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筛选, 再精心整合、适度拔高, 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化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对于水的复习, 学生往往以第四单元为主, 学生自主复习时并不会考虑到其他与水有关的知识。单纯对某一单元内容进行简单复习以应付笔试是学生进入复习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 这样的复习往往效率低下, 深度不够。思及此, 本节课的设计以专题形式展开, 首先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从更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水, 进而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化学素养, 更为以后的复习提供方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整理复习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水的知识点, 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2) 会过滤操作, 并熟练运用各种净水方法。
(3) 通过归纳整理, 学习水的化学性质。
(4) 能说出一些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复习净水方法;学会翻阅课本, 归纳整理与水有关的知识;通过小组活动对知识进行内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水的复习, 树立爱护水资源的观念。
4.教学重点
课本中与水有关的知识点的整理归纳;水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5.教学难点
水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四、活动准备
准备过滤操作的实验仪器以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仪器。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同伴教学”的方式, 结合一些具体的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 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把教师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板块一:水的净化
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烧杯秦淮河的水, 大家可以看到, 天然水都是含有很多杂质的混合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净化天然水呢?
回答: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
【实验一】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过滤操作,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的操作是否规范。
提问:通过过滤的方法净化所得的水是纯净物吗?如何获得纯净的水呢?
回答:不是, 其中还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 但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获得纯净的水。
练习:同学们表现得十分出色, 老师想通过 “练一练”来考查大家的掌握情况, 请用2分钟来完成,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练习略)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天然水进入主题, 唤醒学生对水的净化过程的认识, 简单讨论并进行总结, 最后以练习的形式对《水的净化》一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
板块二:水的用途
讲解:水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物质。例如, 水是人体必备的六大营养素;水可以参与许多的化学反应;等等。那么同学们能否整理一下初中化学中与水有关的用途呢?一位同学负责翻书, 另一位同学负责记录, 看哪个小组找得又多又准确。
【知识梳理】小组合作交流, 巡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中学生自己翻阅课本, 回顾与水有关的知识点, 对知识内容进行复习 (如硫、铁丝等燃烧时集气瓶底水的作用等) 。总结归纳出水的用途:水可作为溶剂 (本课内不做复习) ;水可用作反应物 (提出水的化学性质这一概念) ;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复习面加大)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
练习:同学们翻阅课本找出了许多与水有关的知识点, 有些是水参与的化学反应, 那么请同学们根据你们整理的内容, 相互讨论, 完成学案上的小组讨论练习。
【小组讨论】有水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很多,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按要求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各一个。
有水参加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
有水参加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
有水生成的置换反应:____________;
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
小结:同学们书写了很多关于水的化学方程式, 其实水作为反应物体现了水的一些化学性质。比如水可以与氧化钙反应, 该反应体现了水能与一些可溶性金属氧化物反应;水也可以与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水还可以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 回顾水与氧化钙、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反应以及水的电解实验等, 让学生体会有水参与的化学反应, 指导学生学习水的一些化学性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颖的视角, 因为课本上并没有“水的化学性质”这一内容, 进而学会总结其他物质性质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扩展探究】回忆刚才同学们查阅课本后总结的与水有关的反应, 其中金属的生锈也与水有关, 那么水能否与金属单质发生化学反应呢?我们可通过实验探究一下。
【实验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①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 放在滤纸上,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 投入蒸馏水中, 请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②当反应停止后, 滴入酚酞试液, 请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从实验二中, 你能得出哪些与钠的性质有关的信息?金属钠一般保存在煤油中, 为什么?
【再扩展】实验证明水可以与金属钠发生反应, 即水可以和一些活泼金属单质发生反应。那么, 水可以与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吗?
试一试: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水蒸气和碳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水煤气的反应。
设计意图: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以及水蒸气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 在练习中曾经出现过, 虽然这些内容实际为高中知识, 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考虑到复习课内容若仅局限于初中内容, 反复“炒冷饭”, 不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无益。于是在水的化学性质这一内容的设计上进行了一些初高知识衔接, 但降低难度, 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非知识点的教学。
【迁移应用】以下是课本上的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
①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②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③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实验;④燃烧条件的实验;⑤排水集气法。其中都有水的参与, 你能说出水在其中的作用吗?
设计意图:表面上是对水进行复习, 实则让学生体会知识是相互穿插的。在复习中以一个点作为载体加大复习的面, 可以让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使初中化学的复习更有效度和高度,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板块三:水的保护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水很重要, 那么我们如何来保护水资源呢?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你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与小组间的相互交流, 体会爱护水资源的方法,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水的保护”接在“水的用途”板块后, 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水是十分有用的, 需要我们加倍地珍惜与爱护, 并对《爱护水资源》一课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至此, 对于水的复习应是十分透彻了。
板块四:反馈检测
1.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头脑中的综合与提升, 是我们化学学习的最终结果和对化学认识的最高境界。以水的知识为基础, 构建你的化学观。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从资源角度看
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图为海水淡化装置, 利用的能源是____________, 获得的蒸馏水属于____________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2) 从组成看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可知水的元素组成及其质量比为:____________。若用表示水分子, 请用图示表示水高温分解的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水在化学实验室的作用
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下图中五个实验分别用到了水。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填序号)
①实验A中水作溶剂;
②实验B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集气瓶瓶底炸裂;
③实验C中通过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可得出氧气在空气总体积中的占比;
④实验D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⑤实验E中的水仅作反应物。
(4) 从社会角度看
2013年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下列做法符合宣传主题的是 ( ) 。
A.不间断地放水洗衣服
B.农业浇灌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C.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不能排放到河中, 但可以直接用于农田的灌溉
D.工业污水直接压入地下
设计意图:复习后的及时训练十分必要, 因此筛选数道习题后整理出了这样一个反馈练习, 对本课的复习进行了巩固, 对知识点的应用进行了强化训练。学生做完后及时公布答案, 小组内同学间相互批改, 及时订正, 提高复习的效度和高度。
七、课后反思
复习课是比较难上的一种课型, 知识点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 学生常处于疲惫状态, 这是导致复习课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若在复习课上不能做到精心的设计, 提高课堂的效度和高度, 那么复习课只会流于形式,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本节课在设计上重在创新, 提出“水的化学性质”这一概念, 并加入高中知识点, 对于学生来说是耳目一新的,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 以学生合作交流“同伴教学”为主, 以教师的引导为辅。该课是一节重视教学效度和高度的专题复习课。
摘要:进入复习阶段的学生需要更为有效且有深度的专题复习。在“水专题复习”中, 对初中化学课本及练习中所有与水有关的内容进行适当筛选, 精心整合、适度拔高, 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进而锻炼学习能力, 提高化学素养。
8.“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指瑕 篇八
一、错误之处
1.教材第2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行中的“般”应改为“船”。
2.教材第53页倒数第3行“吸引物体的”中的“的”字去掉。
3.教材第134页末行注释“①……单位是焦每立方米,符号是J/kg”,其中的“J/kg”应改为“J/m3”。
二、商榷之处
1.教材第9页第二自然段,原文叙述:“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笔者认为,按照这种表达的逻辑顺序,上面第一个换算关系式“1kg=103g”改为“1g=10-3kg”较为恰当,因为前面提到的是“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2.教材第41页倒数第三自然段,原文叙述:“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在教材第56页“摩擦力”节的第一自然段,原文叙述:“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这主要是自行车受到摩擦力的缘故。
对比分析这两段叙述,前一段“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与后一段中的“无论地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是互相矛盾的。
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实际上“光滑”就意味着“摩擦力等于零”,因此教材第56页“摩擦力”一节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无论路面多么光滑”一句删掉为宜。
3.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教材第82页:图13.3~1甲中的文字说明,原文是:“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什么力量把它压在光滑的墙上?”教材中此处文字说明进行如下修改为妥:将“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一句中的“光滑”二字去掉,将“什么力量把它压在光滑的墙上”一句改为“什么力量使它不下掉。”
为什么呢?真的是大气压压住吸盘使之不下掉吗?
静止在墙上的吸盘受五个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吸盘受一对平衡力:大气压力和墙面对吸盘的支持力;在竖直方向上,吸盘受竖直向下的自身重力和挂物的拉力,这两个力与墙面对吸盘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平衡。五力作用下吸盘保持静止状态。若墙面是光滑的,即墙面对吸盘的摩擦力为零,此时无论大气压力多大,吸盘在竖直方向上只受自身重力和挂物的拉力,这两个力都是竖直向下的,吸盘是不会平衡的,因此会掉下来。
由此可见,吸盘能够在墙上不下掉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大气压将其压在墙上,而是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墙上,使吸盘与墙面之间产生了一个较大的静摩擦力,从而使吸盘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下掉。
4.同样地,教材第82页中倒数第7行,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图甲中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与外部压力平衡,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这几句叙述还是继续误导学生认为吸盘是被大气压压在墙上不下掉的,这样修改为宜:“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图甲中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墙之间,与外部压力平衡,使吸盘对墙面的压力为零,从而使墙面对吸盘的摩擦力为零,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墙面上”。
再就是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中第1行“放在光滑水平板上”改为“放在较光滑水平板上”比较妥当。
5.教材第41页图11.5~3(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中,小车在三个不同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书中是:在毛巾最近、其次是平板玻璃、最远是木板表面,笔者认为应是:在毛巾最近、其次是木板表面、最远是平板玻璃。
6.教材第60页倒数第1行“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把词句这样修补会更好一些,即:“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因为在前边讲力的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平衡状态,那么在杠杆平衡中补上“匀速转动”,这样这两部分知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显而易见,便于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也便于老师与之比较讲述这部分知识。
7.教材第95页第7行“当水舱充水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改为“当水舱充水,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为宜。
8.教材第104页第4行“在实际中人们为了达到工作目的,往往还不得多做些功。”其中的“还不得多做些功”改为“还不得不多做些功”为妙。
9.教材第111页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教材第112页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将弹性势能概念中加上一标点符号即:“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这样两个概念前后一致起来,会更好一些。
9.人教版物理复习教案 篇九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⑴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本P12)
⑵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马上停止,它原来发出的声音还在向远处继续传播。
二、声音上怎样传播的
1、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到远处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向外传播的。
猜想与假设:声音依靠气体、液体、固体向外传播。
设计并进行实验:将放有音乐芯片的瓶中空气抽去;在鱼缸旁击掌;耳朵贴在桌面,轻敲另一端。
分析论证:音乐芯片的声音越来越小;鱼受到惊吓;听到很清晰的叩击声。
得出结论:声音是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向外传播的。
2、声音的传播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叫做介质,介质中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或固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声源振动时,引起周围介质的相应振动,在介质中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就像将一石块投入水中,水面就会形成一圈圈的水波一样,故叫声波,所以声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声速
1、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叫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2、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指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⑵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就增加0.6m。
四、回声
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10.人教版物理复习教案 篇十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它不能离开 物体 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至少要有 两个 物体,它们之间 不一定 接触,其中一个是 施力物体 ,另一个是 受力物体 。。力一般用大写字母 F 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 ,简称 牛 ,其符号是 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
2、力可以产生 两种 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这几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3、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 大小 、方向和 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 力的三要素 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 力的示意图 。 练习:画出放在桌面上的重力为20N的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互为 受力物体 和 施力物体 。它们每个物体都既是 施力物体 ,同时也是 受力物体 。
第二节 弹力
1、直尺、弹簧等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如橡皮泥、面团等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物体由于发生 弹性形变 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 拉力 、提力 、压力 、支持力 都属于弹力。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材料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测量力的工具是 测力计 ,常用的测力计是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所测力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5)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在静止或匀速直线拉到中示数稳定后读数。
练习:读出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第三节 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用符号 G 表示。
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是 G=mg ,其中G表示 重力 ,单位是 N ,m表示 质量 ,单位是 kg ,g表示 重力与质量的比 ,其值是g=G/m=9.8N/kg ,它表示的含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
小为9.8N 。公式变形可计算m=G/g
3、其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即与水平面相垂直。利用铅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和利用铅垂线与三角尺(T形架)检验桌面是否水平都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原理工作的。
4、重力的作用点叫 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采用 悬挂法或平衡法 来确定。
练习:画出下列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第八章 运动与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始速度相同,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表面滑行的距离的长短。
可得结论是: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小车收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由此可推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实验可以推理得出的物理学基本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时,总保持 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说总保持 原来的运动 状态,原来 运动 的则会做 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 静止 的仍保持 静止。
牛顿第一定律也说明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惯性定律 ,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3、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无关。 解释惯性想象的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你,阐明其原来的运动状态; (2).说明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到力而改变了运动状态;
(3). 说明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说明结果。
练习:解释下列现象: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 答:乘客原来随行驶的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脚已随车停止运动,而身体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因此 身体会向前倾。
4、利用惯性的实例:跳远助跑,紧固锤头,扔铅球、标枪,拍灰尘, 防止惯性造成的危害:系安全带,保持车距,限速限载,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越大,运动状态越易改变;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第二节 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
物体在受平衡力时处于 静止状态 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称为平衡状态 ,
在不受力时处于 静止状态 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不能称为平衡状态。
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状态,如物体处于不是这两种状态的其它状态时,则一定运动状态在改变。
2、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1) 判断物体是否受一对平衡力
A根据状态: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两个力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求不能直接测量的未知力(如支持力,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大小和方向 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两个力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未知力与已知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练习: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如果已知人和伞所受的总重力是1000N,说出所受阻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 ∵ 跳伞运动员做匀速直线运动 ∴ G和f是一对平衡力 ∵ f=G=1000N ∴ 方向是竖直向上
4、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条件:受非平衡力作用 第三节 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间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的力,叫滑动摩擦力。作用效果: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接触面粗糙且相互存在
压力(3)发生 相对滑动(要发生是指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作用点:在物体间的接触面上,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 重心 上。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理解时注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如人在行走时摩擦力与人行走的方向相同,用传输带运送货物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2、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压力 的大小 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有关,
接触面越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
4、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做到匀速拉动,且读数时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不易读准示数。将实验改为拉动木板,而不拉木块,这种设计从实验操作角度来说,不必控制匀速拉动,实验操作容易;从实验误差角度来说,读数时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容易读准示数。
5、摩擦力共有三种: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在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力 小于 滑动摩擦力。 6、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压力 ,例如车闸(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例如各种花纹,(3)变滚动为滑动,例如紧急刹车 7、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例如滑雪板很光滑(3)变滑动为滚动,例如滚动轴承,(4)使接触面分离,例如加润滑油,滑冰有水膜,气垫船用高压气,磁悬浮列车用电磁场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 压力 ,
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受力面指向其内部,作用点在受力面上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1)有的和重力有关;如把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的大小F = G物: (2)有的和重力无关。 练习:重力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画出下列各图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主要应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压力的大小 和受力面积大小 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 越大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一定时, 受力面积 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为了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即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3、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计算公式:P=F/S ,其中P代表 压强,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F代表 压力,单位是N,S表示 受力面积,单位是m2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1 Pa=1 N/ m2,表示物体1米2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公式变形还可计算:F=PS S=F/P。比例公式为 P1/P2=F1/F2 ·S2/S1 。
6、增大压强的方法:(1) 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2)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例如:蚊子的口器很尖,锯、剪刀、斧头、针要很薄很尖,啄木鸟的喙坚而长、破窗锤做成锥状 (3)同时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1) 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2)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例如:滑雪板面积大,骆驼的脚掌大,拖拉机、坦克用履带,铁轨扑在枕木上,书包带要宽,多轮的平板货车;(3)同时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1、液体能产生压强是由于液体具有重力和流动性。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①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在同种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③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④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P=ρgh,其中P表示 压强,单位是Pa,ρ表示 液体的密度,单位是kg/m3, h表示 液体的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 m 。公式变形还可计算:ρ= P/gh h=P/ρg
据液体压强公式: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ρ一定,h越大,p越大,
h一定,ρ越大,p越大, p一定,h越大,ρ越小,
4、液体的压力和压强的计算题:先计算压强P=ρgh,后计算压力F=PS,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与容器所盛液体的重力G液的关系:①上大下小容器F
F=G=mg=ρvg, 后计算压强P=F/S,
规则柱形容器底部液体的压强也可以用固体的压强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规则柱体固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也可以用液体的压强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5、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 连通器,
连通器特点是:连通器中的同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保持相平, 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 等都是连通器的应用。 第三节 大气压强
1、大气对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它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并且有流动性,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托里拆利实验,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水银柱的压强= 10.3m水柱的压强 = 1.013×105 Pa 。
水银柱的高度是指水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它不随管的倾斜、粗细、上提、下压而变,水银管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若管中混入少量空气,则会使高度差减小,若管顶开孔,则管内水银面会下降至内外相平为止。
3、常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无液)气压计,(用于氧气瓶和灭火器上。 4、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液体的沸点随表面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这一性质的应用:高压锅。
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 m,大气压减小100 Pa。
5、用吸管喝水、活塞式抽水机、医生用针筒抽药水,吸盘都利用了大气压。
第四节 流体的压强
1、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 流体 。
2、在气体和液体中, 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空气对飞机机翼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 。飞机升力产生的过程:机翼形状上下表面不对称(上凸),使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因此在机翼上下表面形成了压强差,从而形成压力差,这样就形成了升力。同理应用有:赛车的尾翼,鸟的翅膀 练习:为什么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
答:因为高速运动的火车会带动旁边的空气高速运动,因而人靠近火车一侧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远离火车一侧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产生一个推向火车方向的压强差,因而就会对人产生向火车一侧的推力,因而可能发生事故,所以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内。
第十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
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力 叫 浮力,其作用点在重心上,方向是 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是浸入的物体 2、浮力的测量: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F浮=G物—F示(G一定,F示越小,F浮越大)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的压力差。(F向上>F向下)F浮=F向上-F向下 (计算时只适用于形状规则的物体)
4、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和 液体的密度有关(控制变量法)
液体的密度一定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11.人教版物理复习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人教版;物理;教学
一、将物理教材与电学教学有效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这句话运用在初中物理课标教材电学教学中非常恰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以及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在讲到电路最基本的连接方式时,不仅可以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连接,教师还可以改变电路连接,将电路中多个灯泡熄灭,通过设置疑问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是要求教师能够控制好课堂气氛,并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以物理课标教材为主,充分发挥电学教学的作用
要想更好地实施电学教学,就必须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思考物理课标教材上的知识,了解教材中各种知识和物理现象的关系,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初中物理教学始终要以物理课标教材为主,充分发挥电学教学的作用。例如,对于“滑动变阻器”的讲解,学生很难从教材上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电学教学,学生在电学教学中更容易发现难题,以便教师解答。
三、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电功率、电能、电热等四部分内容。在实施电学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式、牢记公式,并熟悉电压、电流、电功率等规律,学会准确地分析电路。例如,在对并联和串联电路进行判断时,可以让学生遮住电路中的电压表的,简化电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电流流向法”和“移除法”。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况,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对初中物理课标教材电学教学提出将物理教材与电学教学有效地结合、以物理课标教材为主,充分发挥电学教学的作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等实施意见,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改河.对初中物理教学用书(人教版)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物理通报,2012(2).
[2]苏国东.对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一点认识[J].新校园:理论版,2011(7).
12.人教版物理复习教案 篇十二
有人曾说, 世上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等课文后, 同学们都被大自然中瑰丽壮美的图画所震撼, 被大自然中的美景所吸引。在日常的生活中, 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自然景观, 现以《三言两语说奇观》为题, 上一堂口语交际课, 假如你是小丽, 你会说什么呢?
小亮说:“我去过庐山, 庐山的瀑布是很美, 但庐山的云海瀑布更为壮观。它漫过山头, 泻入山谷, 白茫茫的铺天盖地, 同雨后的青山、蓝天相映衬, 悄无声息, 像一幅流动的画。”
小明说:“杭州西湖真美!雨后天晴, 微风吹拂, 那沾在荷叶上的水珠, 随荷叶舞动, 滚来滚去, 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 圆圆的荷叶就像碧玉盘。”
小东说:“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6分)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 不几天就萎了, 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爬山虎的脚》)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 如果感到疲劳, 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 头朝着外面, 触须轻微摆动。不大一会儿, 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 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蟋蟀的住宅》)
1. 填充下列句子:
这些句子写得这么_____, 这么准确, 是由于作者观察得认真、____。
2. 作者不光观察细致, 而且经过了____观察, 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____。
3. 近来, 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 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己定。
(三) (10分)
童话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它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 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 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我们学了《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故事, 走进了童话世界, 了解了童话的内容, 品味了童话的语言, 体会了童话的特点。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发现童话中的主人公大多是___、___、___, 它们都有超常的___, 还能像___一样说话。
2.我发现童话___丰富, 故事都很有___, 我很读___。
3.我还发现不少童话既引人入胜, 又给我们有益的_____。例如读了《巨人的花园》我懂得了:__________。
(四) (8分)
根据下面的情境, 设想一下他们之间会怎么说, 把它写下来。
一次数学竞赛, 李红和刘奇作为四 (1) 班代表参赛, 刘奇有一道题做不出来, 趁监考老师不注意时, 递纸条要李红“帮忙”却遭到了拒绝。竞赛结束后, 刘奇很生气找到李红……
刘奇说:_______
李红说:_______
刘奇说:_______
李红说:_______
(五) (16分)
高傲的白鹅, 性格古怪的猫, 慈爱、尽职的母鸡……在作家的笔下, 一个个小动物栩栩如生。你一定也想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吧?那就来试试。先说喜欢什么动物, 再说它的外形、脾气, 说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 要具体地说出动物的特点, 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后把它写下来。
(六) (8分)
张新和王兵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一天, 他们在里弄踢足球。张新用力过猛, 足球飞上路边齐爷爷家的窗户, 打碎一块玻璃。俩人吓得赶紧逃离。张新说:“我们是好朋友, 你不要告诉老师。”王兵左思右想, 不知怎么办才好。在这种情况下, 你认为该如何对待呢?说些什么呢?
(七) (8分)
有的游人去名胜古迹游玩时, 在碑上或墙壁上乱涂乱画, 在景点乱扔瓜皮果壳。对于这些现象, 你有何看法?和同桌之间说一说, 然后写下来。
(八) (8分)
人间处处有真情, 真情时时暖人心。黄强一不小心, 在阶梯上摔了一跤, 跌断了腿, 陆雄和几个同学把黄强背到医院去治疗。到了医院, 陆雄给黄强妈妈打电话。这时, 陆雄和黄强的妈妈在电话里会怎么说呢? (注意礼貌用语、语调和语气)
陆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强的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雄: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10分)
黄强摔断腿需在家卧床治疗, 星期天陆雄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看望他。已卧床治疗了几天的黄强见了陆雄他们, 禁不住哭了起来, 陆雄和同学们忙安慰他。这时候, 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陆雄: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强: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8分)
班上准备开展“孝心大行动”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活动计划。老师要求同学们积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做一个孝顺的子女, 讨论时让大家交流具体的打算。这时候, 请你谈谈自己的打算。
这次“孝心大行动”我打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说法认为此处“吧”为名词, 读bā。“吧”做名词时, 指的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型休闲场所, 如酒吧、网吧、贴吧等等。而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 “他们有十几个吧”中的这个“吧”指的是音乐吧, 即甲虫们演奏音乐的休闲场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以, 综上所述, 两种说法均有其道理, 均有可取之处。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市嘉兴学院平湖校区科研办)
13.人教版初三语文复习教案 篇十三
敬业乐业是不二法门 《礼记》敬业乐群提出
《老子》安其君乐业论点 第二部分 有业之必要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百大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蛀米虫(比喻论证)之本
什么叫敬业(朱子的话,道理论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为什么该敬业(大总统、黄包车、举例对比)→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怎样敬业(庄子、木匠、政治家;挑粪、军人;曾文正、孔子)→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
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乐业的重要性→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道理论证) 第三部分
人类理想生活:首先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
二、举例
因自己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下第一等人。
举例: 看大门的何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乐业
1、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做了几百次实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2、居里夫妇在工业废渣中提练“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从没想过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抱怨、放弃过。
三、论证方法
(一) 道理论证
第六段:惟有朱子解得,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了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增强文章的性和说服力。 第七段:庄子的佝偻丈人的话: 只要用心专一,就可以达到目的。强调了忠实便是敬业的道理。
第七段: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引用曾文正的话,有力地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增强文章的性和说服力。
第八段: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有力地论证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增强文章的性和说服力。
(二) 举例论证
第四段: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列举了 百丈禅师一日没有做事,
一日就绝不吃饭的事例,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六段: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举例论证,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增强文章的性和说服力 。
第七段: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 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增强文章的性和说服力。
(三) 比喻论证
第五段: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强调了人生在世,不能不劳而获,做社会的寄生虫的道理。使文章浅显易懂便于理解和接受。
(四)为什么说“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呢?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五) 在生活中,有些人看不起清洁工人,认为他们的职业不好,社会地位低下,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职业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要有益于社会,就是高尚的职业。
《故乡》复习提纲
一、整体感知。
1、小说主要人物、衬托人物、线索人物分别是谁?线索是什么?
答:分别是闰土、杨二嫂、“我”。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几部分,怎样分?
答:开端:回故乡(1-5)
发展与高潮:在故乡(6-77)
结局:离故乡(78-88)
3、本文通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通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具体表现在:
①故乡前后景色的对比,突出了农村经济日益萧条。
②闰土、杨二嫂形象的前后对比,突出了农民和城镇小市民生活日益贫困。
③“我”和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
④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突出了闰土淳朴善良的性格。
⑤“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关系的对比,反映了作者改变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4、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造成他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答:闰土的形象:勤劳质朴,善良老实,痛苦麻木,被剥削被压迫但不觉悟的中国农民典型。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剥削压迫,致使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人民生活日益贫困。
5、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
塑造其目的:①反衬闰土的淳朴善良。
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势力的压迫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
6、“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我”的目的是什么?
答:“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塑造其目的:串联全文。(故乡及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
7、作者对闰土、杨二嫂、“我”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答:对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杨二嫂:既可恨又可怜。对“我”:寄寓了自己的感受和希望。
8、小说的主题思想: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第2段:现实中的故乡。作用:衬托“我”悲凉的心情,为下文人物的悲惨命运作铺垫。
2、第12段:回忆中的故乡。作用:烘托少年闰土的小英雄形象,与现实的故乡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故乡的变化之大。
3、第88段:理想中的故乡。作用:是“我”希望中的美好故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憧憬。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三、课文理解。
1、为什么文章的开端会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
答:原来的故乡也不过如此,说明“我”对故乡还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眼前萧索的景象说明现在更不如前,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2、文中为什么要写“我”和宏儿的谈话?
答:因为这让我联想起少年时代的“我”和闰土,从而引出下文的感慨和议论。
3、第84段,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
【人教版物理复习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09-19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人教版11-2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09-10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复习资料09-14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功率复习导学案07-14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 质量 教案08-07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重力07-01
人教版初中物理比热容11-06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教案设计10-28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能源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