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参考答案

2024-08-24

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参考答案(精选3篇)

1.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参考答案 篇一

地域文化

二、单项选择题

1.“巴蛇食象”的传说在远古时代的(A)中流传甚广。A.巴人B.楚人C.北京人D.蜀人 2.“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一作徙)倒戈。”这则关于巴人记载出自(B)。3.从后来的文献中可以看到,(B)资源的所在,是巴人迁徙的目标以及形成巴人聚落的重要因素。4.巴族的舞蹈出现在古代史籍的记载中的是(C)。A.巫舞B.傩舞C.《巴渝舞》 D.昭武舞

5.“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段关于巴人的起源的远古神话是由(A)记载的。A.《山海经》B.《水经注》C.《太平广记》D.后汉书》

6.巴人以(C)图腾。A.虎 B.乌鬼C.蛇 D.兔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竹枝词是谁所作(B)? 8.(B)是陪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抗战文化中的主角和先锋.A.诗歌B.戏剧C.小说D.散文 9.张善子将自己在日机狂轰滥炸中创作的巨幅作品(B)赠送给罗斯福与国务卿赫尔利。10.下面这首著名的诗歌的作者是(D)。A.蔡梦慰B.刘思扬C.杨益言D.叶挺 三.多项选择题

1.融入巴族的其他部族有(ABCD)。A.板楯蛮 B.陵蛮C.濮人 D.獠人

2.古代巴人先民不但创造的《巴渝舞》,巴渝地区的歌谣同样流传了数千年。这就是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的(ABCD)。A.巴歌B.巴曲C.巴歈D.巴渝曲。

3.宋朝,以模仿的风格写作过《竹枝词》诗人有(ABCD)。A.苏轼B.黄庭坚C.杨万里D.范成大 4.战国后期,秦灭巴筑建江州城,置巴郡,下辖数县。蜀汉时弃江北旧城,重筑江州大城,后名称和辖区不断变换,曾曰(ABCD)。A.楚州B.巴州C.渝州D.重庆

5.抗战爆发后,中国教育机构大规模西迁,重庆与成都一起成为抗战时中国文化教育中心,除了成都的华西坝,被誉为“文化四坝”,还有(ABCD)。A.重庆的沙坪坝、B.江津的白沙坝C.北碚的夏坝,D.广阳坝

四、简述题

1、简述巴渝地区的古人类遗存。④云阳县石盘镇龙安村大地坪新石器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晚期的一些房屋遗址、墓葬、窑址,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其中陶器有丰富的色彩、文饰和品种,⑤巫山县长江瞿塘峡南岸的大溪发现了公元前约4400~33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这就是考古学界指称的大溪文化。

⑥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来看,这都是极为少见的。

⑦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duì)于、铜钲等乐器,有铜戈、铜剑、铜矛、铜镰、铜箭镞等兵器,还有铜盆、铜壶、铜镜、铜釜等生活用具和铜斤(即铜斧),铜凿等生产工具。

2、简述抗战文化精神。

1.抗战文化具有坚韧不屈、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2.抗战文化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精神。3.陪都文化具有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4.陪都文化具有大众化、国际化的精神。

3、简述红岩精神特点。

①崇高的思想境界。②坚定的理想信念。③巨大的人格力量。④浩然正气,以身殉真理的凛然风骨。

五、分析题 试析巴渝文化的大熔炉性和多元性教材P37-41

地域文化 尔利将军、张治中将军同机抵达重庆九龙坡机场,与国民党进行了为期43 天的重庆谈判。

15.1939年1月16日,中共南方局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局址先设在重庆 机方街 70号,与八路军、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合署办公,对外只称八路军办事处,对内办事处归南方局领导。1939年秋,局址迁到城外 红岩嘴13号,并决定在此新建办事处。

16.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18日,周恩来《新华日报》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并赋诗一首,“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7.1940年3月31日,宋美龄陪同大姐宋蔼龄、二姐宋庆龄从香港来到重庆,在此之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宋氏三姐妹在抗日救亡共同目标下,从事 收容儿童、救济妇女 工作,并经常到重庆被日机轰炸现场和伤兵医院等处视察。

二、单项选择题

1.古代巴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是(A)。A.大巴山 B.金佛山C.山 D.武陵山 2.古称阆水、渝水的是(B)A.嘉陵江 B.长江C.乌江 D.渠江

3.(A)因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高唐赋》中写楚王梦见神女使之披上神话色彩而成为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题材。A.巫山 B.南山C.金佛山 D.缙云山

4.(A)通过重庆全境,她诞育了巴渝文明,也见证了巴渝大地的盛衰变迁。

5.万盛石林位于万盛区南天乡境内,系我国

四、简述题

1、简述古代巴文化遗址

五、分析题

试述巴渝的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

1891年重庆开埠以后,新的思想观念激活巴渝人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竞相让巴渝山水增辉溢彩,并留下历史的遗迹。

① 邹容烈士纪念碑

邹容烈士纪念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南区公园内。建于民国35年(1946)。198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重新修复。碑为八角形塔式石碑,通高5.5米,碑身高3.52米,斜坡形八面,其中四面镌有“邹容烈士纪念碑”竖排隶书7个大字。碑座高1.71米,八面皆镌碑文。“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虽然英年早逝,故乡人民却缅怀着他,将城中心一条干道命名为邹容路,②沧白路和张培爵烈士纪念碑

辛亥革命前后,杨沧白、张培爵等首义慷慨,沧白路和培爵烈士纪念碑长踞在嘉陵江畔洪崖洞上。张培爵烈士纪念碑建于1945年12月,碑高8.15米,由青峡石砌成。

③刘伯承、聂荣臻元帅旧居纪念馆

1915年袁世凯称帝,引发护国战争,刘伯承于次年3月率领川东护国军

一、填空题

1.赵世炎,1901年生于重庆酉阳龙潭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

2.刘伯承是重庆市开县人,1916年3月,为策应云南护国军在川南的战斗,率部攻占丰都县城,战斗中不幸头部受伤右眼致残。

3.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 国”为己任的杰出人物。主要有(ABCD)。A.卢作孚B.吴蕴初C.吴羹梅D.古耕虞

2.爱国实业家胡子昂“实业救国”的举措有(ABD)。

3.唐代游历和巴渝的大诗人主要有(ABCD)。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刘禹锡 4.李白在渝州所作的诗歌作品有(CD)。

5.宋代诗人在游历和官宦渝州的诗人有(ABC)A.黄庭坚B.苏轼C.陆游D.王维

6.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郭沫若连续创作了《屈原》、、《孔雀胆》、(ABCD)等历史剧。7.在著名音乐家,铜梁县人刘雪庵创作的抗战歌曲中,,最为著名,堪称抗鼎之作的作品有(ABC)。8.重庆地区过瑞阳节习俗除了划龙船(赛龙舟)外,主要有(ABCD)。9.重庆主要的具有浓烈的民俗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传统集会有(ABC)。20.巴渝人自古以来就擅长歌舞,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有(ABCD)。

四、简述题

1、刘禹锡所作的十一首“竹枝词”,按其内容大致可分几类,每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禹锡在夔州三年,得三峡旖旎风光的慰籍,为三峡的竹枝词民歌所打动,采写《竹枝词》,他先作《竹枝词九首》,之后,他又作了《竹枝词二首》。综观刘禹锡所作的十一首“竹枝词”,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4.简述重庆火锅的文化特征。

①平民性和包容性。②独特性和多样性。③广泛的参与性。④风格的多样性。⑤开放性和创新性。

五、分析题

试论巴渝人的品格特征。

①刚勇坚毅、不屈不挠。②热情豪爽、重义守信。③兼收并蓄,团结协作。④开放求新,注重实效。

地域文化 19.1097年,大理学家程颐谪居于涪陵北岩,标点并注释《易经》,完成《伊川易传》一书,遂使涪陵易学突兀而起。涪陵成为宋代易学的研究中心。

20.1938年,陶行知归国来到重庆,于次年自筹经费,在合川县草街子古圣寺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育才学校。

21.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对南开狂轰滥炸,南开高等学府化为灰烬,其中学部师生流亡到重庆,改南渝中学为重庆南开中学,张伯苓 亲任校长,严守南开“公允公能”的校训,将南开中学办成抗战时期全国5大重点中学之一。

22.抗战时期是重庆高等教育的鼎盛时期,连同原有和新办的20余所高等院校和专科学校,重庆共有高等院校和专科学校60 余所。

23.《新华日报》是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惟一的共产党机关报,是宣传抗日、争取进步的战斗堡垒.24.1952年8月5日《重庆日报》创刊,社址位于解放西路66号,时任西南局首脑的 邓小平为其题写了报头。25.重庆出版的 《 电脑报》期发行量高达70万份,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技和科普类报纸。

二、单项选择题

1.《世本》载:“廪君名务相一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争神,以土为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其船浮者神以为君。他姓船不能浮,独君能浮因立为君。”由此可见,巴人在选举头领时,十分重视(A)。A.浮舟B.武力C.掷剑水平D.造船

2.巴渝人在异常艰辛的情况,开发和利用(B)水系,带动了巴渝经济的发展。3.(A)栈道堪称中国最完整的凹槽式栈道遗址。A.瞿塘峡B.大宁河C.金佛山D.巫峡 4.重庆最早的机场为1929年建起的(A)机场。A.广阳坝B.白市驿C.珊瑚坝D.江北 5.抗战爆发后,战时中国的航空中心是(D)。A.上海B.武汉C.昆明D.重庆 6.最富有巴渝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B)。A.四合院B.吊脚楼C.山寨D.会馆

7.杜甫夔州诗,最为有名的是七言律诗(C)。A.《登高》B.《瞿塘两崖》C.《白帝》D.《秋风》 8.1897年11月,维新人士宋育仁在重庆创办了重庆的 7.在1919年到1920年的留法勤工俭学热潮中,中国有1579名学生赴法,其中重庆地区有129名爱国青年曾三批集体赴法。其中有(ABC)。A.聂荣臻B.邓希贤C.温少鹤D.张雅南

8.民国时期巴渝人创办的公立高等学校有(ABCD)。

9.2000年5月31日,由哪几所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ABC)。

10.如今,重庆拥有出版社有(ABC)。A.重庆出版社B.重庆大学出版社C.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D.青年出版社

四、简述题

1、明清巴渝书院的兴盛,对于巴渝文化的发展具有的意义。

①明清巴渝书院的兴盛推动了巴渝教育的发展,传播了文化,为巴渝地区创办了很好的文化教育氛围。②明清巴渝书院受政府和科举的影响小于官学,因而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术天地,涌现了许多热心教育的官绅和卓有眼光的教育家。

③巴渝的书院还为搜集和保存文化典籍作出了重要贡献。巴渝书院藏书甚多,为提高教育质量,繁荣学术提供了条件。

④书院的兴盛,促进了重庆教育的发展。宋朝,重庆府所辖州县先后中进士208人,元朝不重科举,统治近百年间,重庆府中进士仅9人。明朝一代,重庆府科举中进士318人,举人1295人。清朝二百年间,重庆府中进士98人,举人1117人,中武进士20人,武举人336人。

2、简述重庆现代交通的发展教材P192-197

3、试比较巴渝文化与蜀文化的异同。巴渝文化与蜀文化同属一种文化系统。

蜀文化渊源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巴文化渊源于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晚期的季家湖文化(类型)。尽管巴渝文化与蜀文化各自独立,但是,从大的地缘角度看,巴蜀属于一个大的文化区。

①这一点首先可以从考古发现找到证据;

②其次,从文化间的相互影响角度看,巴蜀两地地域紧邻,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也是俗常将巴蜀合称的一个原因。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的区别:

①蜀文化重商,民风尚文;巴渝文化崇武,民风强悍

②巴渝文化受楚文化的影响较大,蜀文化受秦陇文化的影响较深。

五、分析题

试论巴渝文化与时俱进的整合教材P271-277

2.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参考答案 篇二

辅导教师:谢玉庆(2013春)

证据学 第1次平时作业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选择所有正确选项)1.纠问式诉讼制度的证据制度是(CD)。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刑讯逼供 C.口供主义

D.自由心证 2.混合式诉讼实行的是(A)诉讼制度。A.诉讼双方权利对等

B.刑讯逼供 C.口供主义

D.纠问式 3.我国的诉讼制度是(A)的诉讼制度。A.分权主义

B.纠问式 C.职权主义

D.混合式

4.审问主义主要盛行于(A)的一些国家。A.欧洲大陆

B.英美 C.非洲

D.亚洲

5.在广义上,证据学的研究对象除了诉讼活动中的证据以外,还包括(ABCD)等活动。

A.司法

B.执法 C.仲裁和公证

D.监察

6.作为证据学研究对象的证据规则可以分为(AC)。A.诉讼证据规则

B.司法证据规则 C.非诉讼证据规则

D.审判证据规则

7.德国由于是职业法官认定案件事实,故采用(A)。A.自由心证

B.神示证据 C.证据规则

D.法定证据

8.美国由外行组成的陪审团审理案件事实,为了正确引导他们判断证据,建立了(C)。A.自由心证

B.神示证据 C.证据规则

D.法定证据

9.疑罪唯轻兼从赎,实行有罪推定,是我国(B)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诉讼证据是(ABD)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A.审判人员

B.检察人员 C.鉴定人员

D.侦查人员

第页 1 共 14 页

11.证据原因来自(C)对证据证明力(或曰证明价值)的判断。A.第二人

B.当事人

C.办案人员

D.证人

12.其他可以用来发现犯罪行为和查获犯罪分子的存在物也是物证的种类之—,如(ABCD)。

A.人体的特征

B.物体的位置 C.物体的大小

D.物体的气味

13.诉讼证据规则包括(ABC)中运用证据的规则。A.刑事诉讼

B.民事诉讼 C.行政诉讼

D.经济诉讼

14.非诉讼证据包括(ABCD)等活动中运用证据的规则。A.行政执法

B.仲裁 C.监察

D.公证

15.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以及们通常所说的(BCD)。

A.科学性

B.可信性 C.可采性

D.可靠性

16.证据是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事实,它可以是(ABCD)的。A.口头

B.书面

C.复制

D.实物 17.物证(B)而存在。

A.可以依赖于言词证据

B.可以不依赖言词证据 C.可以依赖于侦查手段

D.可以依赖于被害人 18.收集调查物证的方法有(ABCD)。A.提供与调取

B.勘验、检查 C.扣押

D.搜查 19.以下(ABCD)是书证。A.身份证

B.公证文书

C.认证书

D.经济合同

20.以书证的内容所体现的性质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将书证划分为(A)。A.处分性书证与报道性书证

B.原本、正本

C.公文书证及私文书证

D.文字书证及图形书证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证据学 :是研究在诉讼或非法律事务的处理过程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和其他法律事实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学科。

2.证据学的研究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称为“”“诉讼证据法学”。广义上证据学的研究对象除了诉讼活动中的证据之外,还包括司法、执法、仲裁、公证、监察等活动。

第页 2 共 14 页

3.证据学的体系:就是将证据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化之后,按照一定相互关系内在联系进行研究和阐述的科学系统。即证据学的组织结构。

4.证据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法律法规中与证据有关的规定和规则的总称,是国家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和特征必须要受国家法律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影响。

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收集证据的要求是什么? 一是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收集证据。二是收集证据必须主动、及时。三是收集证据必须客观、全面。四是收集证据必须深入、细致。五是收集证据必须依靠群众。

六是收集证据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七是收集证据要抓住本质,分清主次,并要注意保密。八是在证据的过程中要注意效率。2.什么是证据力?什么是证明力?

证据力,也即证据能力,或者称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在法律上可以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解决的是证据之间所以成为证据的资格问题。

证明力,或者称证据的证明能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亦即证据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采性。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甲在建房时剩余5000块红砖,而刚好乙也要建房,于是甲将这些砖头转让给乙,口头约定按市价每块0.2元计算。一年后,乙仍然没有还款。甲在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付款1000元,并提供了证人关于砖头数量的证明。而乙辩称这些砖头数量不错,但红砖当时的市场价格每块只有0.15元,而甲在起诉时并未提供砖头价格的证明,乙也未提供砖头价格的证明。按照“民事证据规定”应怎样解释? 知识点:举证时限

参考答案:按照民事证据规定的相关规定,是谁主张谁举证。但由于双方当事人没有对证据举证,法官就应当按每块红砖0.15元的价格进行判决,因为被告对此价格认可,属于证据规则中所说的“自认”,而原告又不能举出超过此价格的证据。

2.甲经营食品而乙开饭馆,双方经常发生购货业务往来。7月5日,双方进行结帐。乙向甲出具欠条一张“欠甲货款4800元”。由于数次索款未果,甲向法院起诉乙。而乙辩称,当日下午就已经向甲归还了货款2000元,并出具了甲开具的“今收到乙人民币2000元”的收条,实欠款应为2800元。甲称此2000元是当日上午乙还款的数额,在下午结帐时已经减去,欠款数额仍应为4800元。按照“民事证据规定”应怎样解释? 知识点:举证责任

参考答案:如果发生多笔业务往来进行结帐时,应当将以前的条据收回,否则因不能确定以前的条据是否结算过而容易产生纠纷。如果未收回条据又无其他证据印证,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审判实践中,此类案件经常发生。在签写条据时,应当注明具体的时间,虽然一般具体到日即可。但如果同—日内有相反方向的交易往来(如借款与还款),就可能要注明具体的时段,如上午、下午或者是几点钟。从举证责任的角度看,根据民事证据规定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本案中乙举出2000元条据主张权利,已经完成证据规则规定的举证责任。而

第页 3 共 14 页

甲辩解此2000元已经包含在4800元中,乙已经提供2000元的收条,甲对此反驳的,应由甲应提供此2000元已经在4800元的条据中结算款的证据,否则要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3.甲在乙开的商店里购买健步牌皮鞋一双,回家后发现系仿冒的健步皮鞋,在数次要求退货未果后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双倍返还货款400元。而乙则辩称,该皮鞋并非本店销售的皮鞋,这张发票只能证明甲曾经在乙处购买过健步牌皮鞋,但不能证明是这一双,甲是把从别处购买的皮鞋拿到本店来索赔,纯是讹诈。按照“民事证据规定”应怎样解释?

参考答案:本案中,某甲提供了该商店出具的购物发票,发票上商品的具体名称、数量、价格,应当可以认定该皮鞋是从该商店购得。根据生活常理,消费者是无法再举出其他证据来证明该皮鞋是从该商店购得的。民事证据规定第六十四规定,法官审核证据要“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的大小独立进行判断”。第七条还规定,在无法确定举证责任的时候,应“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因此,根据生活常理,消费者在商店购物,只能得到商品和购物发票,也就只能以这些东西作为证据。商店应当有能力也有责任提供该商品是否是其销售的证明。如商店在销售手机时,一般均要在发票上注明手机的串号(即生产序列号)。对于皮鞋而言,商店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确认皮鞋是其所售,如在皮鞋的内侧加盖商店的戳记等。如果未标明,商店则不能以皮鞋不是其所售的理由进行抗辩。商店的理由是不成立的。法院应当支持某甲的诉讼请求。

答题时要注意:找准案例的考察点。

证据学 第2次平时作业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选择所有正确选项)1.我国关于证明责任性质的见解主要有(ABD)。A.权利说

B.义务说 C.承担说

D.责任说

2.我国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使用基本一致的证明标准,即(AB)。A.案件事实清楚

B.证据确实、充分 C.法律依据

D.实事求是

3.(C)是指执法人员认定案件事实成立的可能性大于其不成立的可能性的标准。A.合法证据标准

B.合理证据标准 C.优势证据标准

D.劣势证据标准

4.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主要在于(ABCD)。A.督促执法机关守法 B.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 C.保障当事人的安全

D.制止警察的非法取证行为

5.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分类,是根据证据的(BC)进行的划分。A.性质

B.内容

C.作用

D.形式 6.无罪推定的内核是(C)。A.判决前,任何人可以被称为罪犯

第页 4 共 14 页

B.诉讼中,任何人可以被称为罪犯 C.判决前,任何人不能被称为罪犯 D.判决后,任何人不能被称为罪犯 7.(AB)不具有证人资格。A.法人

B.非法人团体

C.国家公务员

D.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8.询问证人时(AD)。

A.不得少于两名办案人员

B.不许个别进行 C.不得多于两名办案人员

D.必须个别进行 9.(A)是刑事诉讼中—种独立的诉讼证据。A.被害人陈述

B.证人证言 C.物证

D.书证

10.询问被害人的地点主要有(BCD)。A.政府所在地

B.被害人住所

C.公检法办公地点

D.被害人所在单位

11.口供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ABD)。A.揭发检举同案其他犯罪行为的陈述 B.承认自己犯罪事实的供述

C.揭发检举非同案其他犯罪行为的陈述 D.说明自己无罪或罪轻的辩解

12.证明的主体是(A)。

A.诉讼主体

B.诉讼客体 C.诉讼义务

D.诉讼权利

13.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之一,它与诉讼制度是(A)。A.从属关系

B.因果关系 C.优势互补关系

D.权利义务关系

14.视听资料的收集,是指(AC)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制作或者依法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取视听资料的专门活动

A.执法人员

B.当事人 C.律师

D.被害人

15.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AD)的证据。A.案件事实

B.物证或书证 C.被害人陈述

D.原始出处

16.(A)是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划分标准。A.证据的来源

B.证据的结果 C.证据的形状

D.证据的性质

17.犯罪人首先手写反动标语,然后复印成若干分广为散发,其中手写的原件及复印件标语属于(A)。

A.原始证据

B.传来证据 C.物证

D.书证 18.(ABCD)属于人证。

A.刑事被害人陈述

B.民事当事人的陈述

第页 5 共 14 页

C.证人证言

D.鉴定结论 19.(ABCD)属于实物证据。A.物

B.书证 C.音像资料

D.勘验笔录

20.非诉讼证据包括(ABCD)等活动中运用证据的规则。A.行政执法

B.仲裁 C.监察

D.公证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同案件事实存在的某种联系,并因此对证明案件具有实际意义。

2.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根据公安、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者聘请,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需要解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结论性的判断。

3.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4.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指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双方在审判人员主持下,依法相互展示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证据活动。

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正确认识证据的客观性,在实践中有哪些意义和作用?

一是办案人员不能把个人主观的判断,或人们的想像、假设、推理、臆断、虚构等作为定案的证据适用。

二是在查办经济犯罪案件中,不能把“算大账”,即某人或某单位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加减得出的差数,就作为证据使用,因为这样还不能真正具备客观性。

三是按照客观性的要求,证据必须要有正确的来源,对于没有正确来源的,由于无法进行查证,不具备客观真实性,当然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2.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有哪些?

直接证据是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间接证据是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有:

(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2)必须在法庭上经过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3)孤证不能定案。

(4)直接证据必须得到间接证据的印证,才能认定案件事实。

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有:

(1)必须审查每个间接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2)必须审查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有无客观的内在联系,防止把那些与案件毫无关系的材料,当作间接证据加以收集和使用。

(3)必须审查各间接证据之间是否互相衔接,互相协调一致,互相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第页 6 共 14 页

证据锁链。

(4)所有的间接证据结合起来,对案件只能作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宣汉县某单位职工王某和女青年李某结婚后不久,王某迷上了赌博,经常输钱,夫 妻俩常常吵架。脾气暴躁的王某动不动便将妻子打得鼻青脸肿。1999年3月的一天,王某又因李某唠叨其输了钱,对着李某的胸、腹部一顿拳打脚踢。李某被诊断为脾脏破裂,脾被切除。李某决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通过法医学鉴定,她的伤情属重伤和七级伤残。之后,她又向公安机关提出控告,要求追究丈夫王某的刑事责任。宣汉县公安局于2000年6月对王某刑事拘留,同月,检察院批准逮捕,后向法院提起公诉。请问:

(1)谁负有举证责任?为什么?(2)分析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的范围。参考答案:

(1)本案属于公诉案件,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案件中的证明责任由检察机关承担。检察机关承担证明责任,与其承担的控诉职能相联系。检察机关决定提起公诉,必须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否则,法院将会作出无罪判决。

公安机关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主要涉及有关程序法事实。公安机关侦察终结,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必须就所认定的犯罪事实提供准确、充分的证据。

对于一些程序法事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承担证明责任;对于一些程序法事实,被害人也可提出请求,此时也负有举证责任。

(2)刑事诉讼证明对象包括实体要件事实和程序要件事实。具体是:

①被指控犯罪行为构成要件的事实。学理认为,一般的犯罪行为构成要件有四个: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

②与犯罪行为轻重有关的各种量刑情节事实。量刑情节事实分为法定情节事实和酌定情节事实,具体包括:从重处罚的事实;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事实。

③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可罚性和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

④刑事诉讼程序事实。

2.甲系一批发商,与个体工商户乙有生意往来。—次,甲上门送货,货物价值6000元,乙立下了“欠到货款6000元”的条据。乙曾经先后二次共还款3000元,并在条据上注明。甲向法院起诉,要求乙归还欠款2000元。甲称在最后一次还款3000元时,被告乙接过欠条将条据撕毁却并未实际还款。被告乙辩称,最近—次还款为3000元,款已经结清,当然要把条据撕掉了。谁知条据撕掉扔在地上后,原告乘自己不注意,又将条据捡起并以此提起诉讼,要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按照“民事证据规定”应怎样解释?

参考答案:民事证据规定确立了“经验法则”,规定“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当事人无需负举证责任。经验法则是指法官在其日常生活中认识和领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或一般规律,具有普遍公认或不证自明的性质。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在结清帐目后,当事人即可以撕毁条据。如果条据是在被告没有结清帐目的情况下撕毁,原告理应当即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如报警。本案原告提供的条据已经被撕毁,而原告却没有相应证据证实撕毁条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其诉称该条据是被告为逃避债务所撕,没有充分证据证实,故原告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3.某盗窃案件中,被害人的陈述中有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出事那天,我5点下班,5点半回家,一看家中的门被打开了,我赶紧进

第页 7 共 14 页

屋查看,发现屋内别的东西都没有动,只是我装首饰用的包被打开了,包内的祖传玉马不见了。”

第二部分:“三天前的晚上,我们单位的同事小王来我家玩,我将这个玉马拿给她看,她当时爱不释手,并说有了这个玉马下半辈子不用愁了。”

第三部分:“小王这个人很爱虚荣,好打扮,平时性格开朗,见人有说有笑,但是这两天总是不爱说话,老是躲着我走,我看这件事很有可能是她干的。”

第四部分:“警察同志,这个玉马在我家传了七八代,价值连城,你们可一定要帮我找回来。”

问:在上述陈述中不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有哪些?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在本案中,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都不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2)因为这些都是被害人的怀疑、猜测,以及对破案提出的要求。证据的三要素是: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其中,客观性是证据之所以成为证据最基本的因素和特征。本案中,被害人的陈述就是因为缺乏客观性而不能成为证据。

证据学 第3次平时作业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选择所有正确选项)1.直接证据是(B)。

A.直接证据

B.原始证据 C.间接证据

D.传来证据 2.直接证据包括(ABCD)。A.当事人的陈述

B.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人证言 C.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书证

D.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音像证据

3.本证与反证的划分同(B)基本一致,但却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二者不能混淆。A.间接证据的收集

B.举证责任的分担 C.证据的分类

D.物证的特征

4.在刑事诉讼中,证据保全主要由(AB)主动进行。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当事人

D.诉讼参与人 5.诉讼前的证据保全包括(ABC)。A.行政机关采取的证据保全 B.公证机关采取的诉讼保全

C.人民法院应申请采取的证据保全 D.公安机关采取的诉讼保全 6.证明的主体是(A)。

A.诉讼主体

B.诉讼客体 C.诉讼义务

D.诉讼权利 7.证明对象是(C)。

第页 8 共 14 页

A.诉讼主体

B.诉讼客体 C.案件事实

D.证明范围

8.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证明制度,是(A)。A.神示证明制度

B.自由心证证明制度 C.法定证明制度

D.无罪推定证明制度 9.证明方法包括()。

A.逻辑推理

B.司法认知 C.推定

D.指认

10.(B)是指证明主体根据已知事实查明案件事实的活动。A.结果意义上的证明

B.行为意义上的证明 C.自由证明

D.严格证明

11.(A)是指运用已知事实查明案件事实的结果,特别是指司法人员对案件事实形成确信的心态。

A.结果意义上的证明

B.行为意义上的证明 C.自由证明

D.严格证明

12.根据证明对象所属领域不同,可以将证明分为(CD)。A.结果意义上的证明

B.行为意义上的证明 C.自由证明

D.严格证明

13.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AD)的证据。A.案件事实

B.物证或书证 C.被害人陈述

D.原始出处

14.(A)是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划分标准。A.证据的来源

B.证据的结果 C.证据的形状

D.证据的性质

15.犯罪人首先手写反动标语,然后复印成若干分广为散发,其中手写的原件及复印件标语属于(A)。

A.原始证据

B.传来证据 C.物证

D.书证

16.(ABCD)属于人证。

A.刑事被害人陈述

B.民事当事人的陈述 C.证人证言

D.鉴定结论 17.(ABCD)属于实物证据。A.物

B.书证 C.音像资料

D.勘验笔录

18.言词证据的收集方法主要是(CD)。A.调取

B.当事人提供 C.询问

D.讯问 19.侦查实验笔录应当归于(A)。A.勘验、检查笔录

B.鉴定结论 C.当事人陈述

D.物证

20.视听资料的收集,是指(AC)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制作或者依法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取视听资料的专门活动。

A.执法人员

B.当事人

第页 9 共 14 页

C.律师

D.被害人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为意义上的证明:指证明主体根据已知事实查明案件事实的活动。

2.证明对象:也就是证明的客体,即要件事实或者待证事实,它是法律规定的司法人员为正确处理案件必须查明的案件事实。

3.证明责任:是指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收集或者提供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者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4.证明标准:是指司法人员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

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有哪些?

(1)被指控犯罪行为构成要件的事实。

(2)与犯罪行为轻重有关的各种量刑情节事实。

(3)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可罚性和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

(4)刑事诉讼程序事实。

2.行政诉讼中实行证明责任倒置责任原则的原因是什么?(1)行政诉讼中所针对的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该具体行政行为是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作出来的;

(2)行政机关有能力举证;

(3)由行政机关承担证明责任,能够有效地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在陈甲诉李乙借款纠纷一案中,有以下几种证据: 证据1:陈甲出具的由李乙签名的借条一张。该借条内容为:今借陈甲人民币3000元整,一个月以内返还。2005年4月8日。

证据2:李乙的同事乔丙的证言。乔丙证明,他在2005年4月8日听李乙说,李乙向陈甲借了3000元钱,准备到外地旅游时用。

证据3:李乙向受诉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李乙说:“我在2005年4月8日向陈甲借了3000元钱,但我在5月份就还给他了,当时我想他要借条,他说借条丢了。他给我写了一张收条,但收条我现在找不着了。”

证据4:李乙的朋友张丁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的证言:李乙在2005年4月上旬与张丁岛五台山旅游时向张丁说,这次出来玩的钱是向别人借的。

问题:在上述证据中,请指出哪些是原始证据?哪些是传来证据?哪些是言词证据?哪些是实物证据?哪些是直接证据?哪些是间接证据?对当事人陈甲的关于李乙向其借款的主张来说,哪些是本证?哪些是反证?

参考答案:

本案的原始证据有:陈甲出具的借条、当事人李乙向人民法院的陈述; 传来证据有:乔丙的证言、张丁的证言;

言词证据有:乔丙的证言、李乙的陈述、张丁的证言; 实物证据有;陈甲出具的借条;

直接证据有:陈甲出具的借条、乔丙的证言、李乙的证言; 间接证据有:张丁的证言;

第页 10 共 14 页

本证有:陈甲出具的借条、乔丙的证言、李乙的陈述、张丁的证言; 反证:无。

2.2000年8月,张某因难产到某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医院为其进行了剖腹产手术,手术很顺利,伤口愈合很好。但张某出院后常感到腹内疼痛。2002年5月,经另一家医院诊断,其腹腔内存有手术用的纱布。张某认为,从2000年8月至今,自己未在任何医院实施过手术,这块手术用纱布的存在,肯定是某人民医院遗留的,于是要求院方承担责任,赔偿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损失。医院坚持认为,手术是正常的,有病例和手术器械清单作证,纱布遗留在腹内,不是医院的责任,因此拒绝赔偿。张某将医院告上法庭。

问题: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举证责任分配的有关规定,在该案诉讼过程中,医院和患者的举证责任应当怎样分配?

知识点:民事举证责任倒置 参考答案:

《关于民事诉讼的若干证据规定》第2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出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

根据该规定,张某主张某人民医院承担赔偿责任,必须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所以她应承担其在某人民医院接受手术和侵害结果存在的证据。医院应承担医院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无过错的举证责任。《证据规定》4条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某人民医院否认侵害事实与医疗行为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应该由某医院承担举证责任。

3.某县公安机关接到举报,某国有公司总经理王某有贪污行为。公安机关接到举报后,因本案不属公安机关管辖,将举报信移送到了县人民检察院。县检察院经过调查取证,未能查实王某的贪污行为,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王某的个人生活支出明显高于其收入,于是,县检察院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对王某提起公诉。

问:根据刑事诉讼法中证明责任承担的原理,说明本案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参考答案:

(1)在刑事案件中,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由检察机关承担;在自诉案件中,由自诉人承担证明责任。同时,在公诉案件中公安机关也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这种证明责任,主要涉及有关的程序法事实。人民法院不负有证明责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也就是没有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证明自己无罪便据此得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结论。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证明责任的例外,是涉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案件。

(2)在本案中,首先应当承担证明责任的仍然是控诉方,即县检察院,当控诉方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时,证明责任便转移到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即王某身上,若王某不能说明或证明,差额部分即以非法所得论。

证据学 第4次平时作业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选择所有正确选项)

第页 11 共 14 页

1.诉讼前的证据保全包括(ABC)。A.行政机关采取的证据保全 B.公证机关采取的诉讼保全

C.人民法院应申请采取的证据保全 D.公安机关采取的诉讼保全 2.证明的主体是(A)。

A.诉讼主体

B.诉讼客体 C.诉讼义务

D.诉讼权利 3.证明对象是(C)。

A.诉讼主体

B.诉讼客体 C.案件事实

D.证明范围

4.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证明制度,是(A)。A.神示证明制度

B.自由心证证明制度 C.法定证明制度

D.无罪推定证明制度 5.证明方法包括(ABC)A.逻辑推理

B.司法认知 C.推定

D.指认 6.证明对象是(C)。

A.诉讼主体

B.诉讼客体 C.案件事实

D.证明范围

7.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证明制度,是(A)。A.神示证明制度

B.自由心证证明制度 C.法定证明制度

D.无罪推定证明制度 8.证明方法包括(ABC)。A.逻辑推理

B.司法认知 C.推定

D.指认

9.(B)是指证明主体根据已知事实查明案件事实的活动。A.结果意义上的证明

B.行为意义上的证明 C.自由证明

D.严格证明

10.(A)是指运用已知事实查明案件事实的结果,特别是指司法人员对案件事实形成确信的心态。

A.结果意义上的证明

B.行为意义上的证明 C.自由证明

D.严格证明

11.(A)是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划分标准。A.证据的来源

B.证据的结果 C.证据的形状

D.证据的性质

12.犯罪人首先手写反动标语,然后复印成若干分广为散发,其中手写的原件及复印件标语属于(A)。

A.原始证据

B.传来证据 C.物证

D.书证 13.(ABCD)属于人证。

A.刑事被害人陈述

B.民事当事人的陈述 C.证人证言

D.鉴定结论 14.(ABCD)属于实物证据。

第页 12 共 14 页

A.物

B.书证 C.音像资料

D.勘验笔录

15.言词证据的收集方法主要是(CD)。A.调取

B.当事人提供 C.询问

D.讯问

16.以当事人陈述的性质为标准,可以分为(ACD)。A.确认性陈述

B.辩论性陈述 C.否定性陈述

D.承认性陈述

17.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在证据分类上同属(BCD)。A.传来证据

B.人证 C.原始证据

D.物证

18.侦查实验笔录应当归于(A)。A.勘验、检查笔录

B.鉴定结论 C.当事人陈述

D.物证

19.视听资料的收集,是指(AC)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制作或者依法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取视听资料的专门活动。

A.执法人员

B.当事人 C.律师

D.被害人

20.言词证据的收集方法主要是(CD)。A.调取

B.当事人提供 C.询问

D.讯问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司法认知:是指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以裁定的形式直接确认待定事实的真实性,及时平息没有合理根据的争议,确保审理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诉讼效率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即法院对某些事实,可以无须证明就认为存在。

2.证据的审查、判断:就是指司法人员对于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和鉴别,找出它们与案件之间的客观联系,找出证据材料的证明力和证明力。

3.优势证据标准:是指执法人员认定案件事实成立的可能性大于其不成立的可能性的标准。

4.无罪推定:它的内核是“判决前,任何人不能被称为罪犯”。

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全案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即客观真实的标准;(2)优势证据标准;(3)合理可能性标准。2.推定的作用有哪些?

(1)推定能够依据公平原则,合理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2)解决疑案,适用推定有助于法院对某些事实加以认定。(3)提高效率,推定有利于迅速审理案件。

(4)从司法实践上看,推定是满足法律运用需要的适当手段。

第页 13 共 14 页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犯罪嫌疑人王某被控犯有强奸罪,王某辩称,案件发生时,他正在和他11岁的侄子看电影,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认为王某的侄子是未成年人,而且口吃,具有语言障碍,不能准确表达,不具有证人的资格,所以其侄子的证言不能在本案中作为证据来使用。

问题:

(1)证人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2)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所说是否准确?王某的侄子的证言能否作为证据使用,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证人的必要条件:一是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并有作证能力的人,都可作为证人。二是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2)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所说不准确。王某的侄子的证言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因为王某的侄子已经11岁,虽然未成年,但是能够辨别是非;虽然口吃,但是如果能够正确辨别是非、能够正确表达,仍然可以作为证人。不能因为王某的侄子在生理上有缺陷(口吃)或者年幼,就一律取消他的作证资格。法律上规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只是丧失作证资格的相对条件,而不是绝对条件。

2.在一起行政诉讼中,被告一直未提供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证据。人民法院据此做出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请问:

人民法院在被告未提供主要证据情况下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是由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如果提供不了主要证据,则法律就无法推定该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合法性,行政机关就要败诉,承担不利后果。所以,人民法院在被告未提供主要证据情况下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做法是正确的。

3.李家村发生一起杀人案件,证人李四向公安侦查人员提供证言说:“我家就住在山脚下,离案发现场50多米远,大年初一晚上凌晨2点,我出来上厕所,看见一个黑影用斧子向另一个人砍了几下,那个人就死了,虽然没有灯,但是就着月光,我还是看得很清楚,是李抗美用斧子砍了他弟弟李援朝,一定是为了家产。”经过侦查人员侦查核对证据的审查,检察院最终没有采用李四的证言作为证据。

问题:请根据对证据的三要素进行分析,为什么检察院不采用李四的证言? 参考答案:

证据的三要素是: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其中,客观性是证据之所以成为证据最基本的因素和特征。本案中,李四所说的证言就是因为缺乏客观性而不能成为证据。在大年初一根本没有月亮,所以不可能透过月光看到。而且,距离50米的晚上,看到清晰的人很困难,也就是说在客观上李四的证言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检察院没有将该证言作为证据使用。

3.婚姻家庭法平时作业答案(三) 篇三

(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l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l.在民族自治地方关于婚姻法的变通规定中,明确规定“禁止一方用口头或文字通知对方的方法离婚”的自治区是(C)。

A西藏自治区B.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

2.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应当到哪个机关办理解除收养关系手续?B

A.户籍机关B.民政机关

C.人民法院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3.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婚姻撤销的法定原因是B

A.因受欺诈而结婚B.因受胁迫而结婚

C.因出于真意保留而结婚D.因出于重大误解而结婚

4.我国现行《婚姻法》对禁止结婚的疾病做了下列哪种表述?D

A.患麻风病未经治愈或患其他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

B.患麻风病性病未经治愈的.禁止结婚

C.患性病或精神病未经治愈的,禁止结婚

D.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

5.按照我国古代的亲属分类,妻子和丈夫是A

A.宗亲B.妻亲C.外亲D.姻亲

6.“法律视婚姻仅为民事契约”的规定,出自A

A.1791年法国宪法B.1804年法国民法典

C.1896年德国民法典D.1836年英国婚姻条例

7.公民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不能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父母的弃婴和儿童?B

A.已有亲生子女B.未满三十周岁

C.已收养了一名孤儿D.已收养了一名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

8.以婚姻家庭法命名的规范性文件,在传统法学中称为B

A.实质意义上的婚姻法B.形式意义上的婚姻法

C.狭义的婚姻法D.广义的婚姻法

9.1950年《婚姻法》对旁系血亲禁止结婚问题的规定是D

A.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B.四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C.五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D.同胞兄弟姊妹或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姊妹禁止结婚;其他五代以内旁系血亲间禁止结婚的问题,从习惯

10.中国古代依”六礼"程序成立的婚姻,被称为D

A.法律婚B.宗教婚C.事实婚D.聘娶婚

11.依据有关司法解释,当事人如果仅以婚姻法第4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B

A.应当受理B.不予受理C.视情况决定是否受理D.若女方起诉的可以受理()

12.人民法院审理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案件时,涉及财产处理的,应当准许合法婚姻当事人D

A.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

B.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C.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D.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13.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离婚,适用D

A.婚姻缔结地法律B.当事人本国法律

c.当事人住所地法律D.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14.在民族自治地方关于婚姻法的变通规定中,明确规定“禁止一方用口头或文字通知对方的方法离婚”的自治区是C

A.西藏自治区B.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

15.按照亲属的分类和罗马法亲等计算法,表兄弟姊妹是(D)。

A.直系平辈姻亲三亲等

B.旁系平辈姻亲四亲等

C.旁系平辈血亲三亲等

D.旁系平辈血亲四亲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

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古代社会通行的有偿婚,包括(ABC)。

A.买卖婚B.交换婚C.劳役婚D.赠与婚

2.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包括(BCD)

A.双方或一方的婚前财产

B.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或一方的劳动收人

C.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或一方因继承赠与所得的财产

D.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或一方因知识产权获得的收益

3.针对亲属,法学界的通行看法,姻亲的种类包括(ABC)。

A.血亲的配偶B.配偶的血亲

C.配偶的血亲的配偶D.血亲的配偶的血亲

4.中国古代的礼、法对立嗣有一系列要求,其中有(ACD)。

A.只有男子无后才能立嗣

B.立嗣应在生前进行,死后不能立嗣

C.不得立异姓男为嗣

D.嗣子可取得嫡子的身份和地位

5.中国古代的礼、法对立嗣有一系列要求,其中有(ACD)。

A只有男子无后才能立嗣

R.立嗣应在生前进行,死后不能立嗣

C不得立异姓男为嗣

D.嗣子可取得嫡子的身份和地位

6.下列哪些情况属于《婚姻法》第21条规定的“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AC)

A尚在校接受高中教育的子女

B.尚在校接受大学教育的子女

C.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D没有生活来源的成年子女

7.中国古代的礼教要求妇女必须格守“三从四德”,其中“三从”是指(ABC)。

A幼从父兄 B.嫁从夫C.夫死从子D.子死从女

8.为了保障一夫一妻制原则的贯彻实施,必须反对破坏一夫一妻制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AC)。

A.重婚B.买卖婚姻

C.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

D.借婚姻索取财物

9.医师周某与会计师郭某离婚后,12岁的女儿小红随周某生活。在下列哪些情况下,法院对郭某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请求应予支持?

A.周某患精神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B.周某对小红不履行抚养义务

C.周某虐待小红D.小红愿随郭某生活(ABCD)

10.甲乙离婚时,下列哪些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用其个人财产清偿?ABCD

A.双方约定由一方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B.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资助弟弟出国留学所负的债务

C.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A.出生B.结婚C.收养D.寄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对偶婚制 指一男一女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对偶同居的婚姻形态。这种结合并不牢固,很容易为一方或双方破坏,它是从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环节

2.“同姓不婚”本义指同姓男女不得互为夫妻,是中国古代礼、法规定的结婚禁止条件。

3.家事代理权指日常家务活动的代理权,亦即因家庭事务而与第三人为一定法律行为时的代理权。被代理人需对代理行为所产生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许多国家立法承认夫妻相互享有家事代理权。

4.婚姻自由公民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自愿地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排除任何人的强制和干涉。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5.婚姻终止夫妻关系借以消灭的法律事实,又称婚姻的消灭。婚姻终止的原因有二:一是配偶死亡,二是依法离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亲属关系在我国婚姻法上有哪些效力?

2.简述扶养的概念和特征。(按广义上的抚养作答,包括抚养和赡养)

五、论述题(本题14分)

试论我国婚姻法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题10分,第2题14分,共24分)

1.张男与王女是中学同学,1998年3月两人订婚。订婚后,张男外出打工。张

男外出打工期间,常与王女书信往来,感情一直很好。1999年6月,王女的父亲因欠同村李男赌债,同意将女儿嫁给李男抵债。王女在父亲的哀求与威逼之下,不得已于同年10月与李男结婚,并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张男闻讯,于同年11月回村,陪同王女去当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宣布李男与王女的婚姻无效,并要求确认自己与王女的婚姻关系有效。

试就本案案情回答下列问题并简述理由。

(1)张男与王女之间是否存在婚姻关系?

(2)李男与王女的婚姻关系是否有效?

2.原告李某(女)与被告潘某(男)原系远亲关系,自幼相识,1984年

4月确定恋爱关系,并于同年10月开始同居共同生活。1985年1月双方登记结婚,与潘某的父、母(王某)共同生活。7月生育一子潘晓。1984年4月,潘某由其父母、单位领导等送至上海市某精神病防治院诊治,被诊断为轻度精神病。李某知晓上述情况。结婚登记时,潘某的父母坚决反对。潘某单位在其要求出具结婚登记证明时,将潘某的病情告知了李某。李某坚持认为潘某的病婚后可以治愈,故要求潘某单位出具结婚证明。但婚后5年多的时间里,潘某一直病假,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医院住院治疗,未能治愈。原告起诉及案件审理期间,被告尚在住院治疗。原告诉称:婚前虽然知道被告患有精神病,但自认为婚后可以痊愈,故与被告结婚。但婚后被告精神病久治不愈,故起诉坚决要求离婚,并提出子女由自己抚养,潘某祖上遗留的16张古画是夫妻共同财产,一半应归自己所有。被告的法定代理人王某辩称:原告既然婚前知道被告系精神病患者而与之结婚,现在又以被告患精神病为由起诉离婚,是不道德的,故坚决不同意原、被告离婚;并主张该古画是潘某和王某的共同财产,理由是古画是潘某的父亲去世时留下的潘家祖传财产。李某不能对古画享有权利。但李某仍主张古画是夫妻共同财产,自己对一半的古画享有权利。

试就本案情节,回答下列问题并简述理由:

1.人民法院是否应判决原告李某与被告潘某离婚?为什么?

2.被告潘某祖上遗留的16张古画是否为潘某与李某的夫妻共同财产?为什么?李某依法对多少张古画享有权利?为什么?

四、简答题.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1分)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双方享有平等的所有权。(1分)夫妻之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1分)父母与子女间有抚养教育、赡养扶助的义务(1分)祖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有抚养和赡养的义务;(1分)兄弟姊妹在一定条件下有互相扶养的义务。(1分)

2.(1)扶养指亲属间相互供养的法律责任。(1分)

(2)扶养发生在法律上规定的一定亲属之间,该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

务。(1分)

(3)扶养是一种法律关系,扶养方为义务人,被扶养方为权利人(1分)

(4)履行扶养义务是有条件的,以义务人有能力扶养和权利人有必要

受扶养为限。(2分)

(5)扶养是当事人间相互对等的义务,而不是单方的义务。(1分)

五、论述题

(1)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2分)在私有制

社会里,非

婚生子女历来遭受歧视,社会地位及家庭地位低下。(1分)近现代,许多国家在法律上

采取了一定的对策,改善非婚生子女的待遇。(1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非婚生子女与

婚生子女的地位,在法律上是平等的。(1分)

(2)我国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

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2分)婚姻法中有关父母子女间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如抚养教育、管教保护、赡养扶助和遗产继承等,均适用干父母和非婚生子女。(2分)(3)婚姻法还规定:“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2分)(按修正前的婚姻法第19条2款作答,亦属正确)。这一规定适用于生父与生母未结婚的情况。(l分)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和负担的方式应根据生父与生母的经济收入情况,先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确定。(2分)

六、案例分析题

1.(1)张男与王女不存在婚姻关系(2分)因为两人并未按婚姻法的规定办

理结婚登记手

续。(2分)双方虽订立了婚约,但婚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且订婚不等于结

婚。(l分)

(2)李男与王女的婚姻关系无效(2分)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结

婚必须完全自

愿。本案中,王女与李男结婚并非出于自愿,不符合结婚条件,因此两人的婚姻关系无效。(此答案是以婚姻法修正前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为依

据的。按照修正后的婚姻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李男与王女的婚姻应按可撤消的婚姻处理。照此作答亦属正确,而且应当说是更为正确)。(3分)

2.(1)人民法院应判决原、被告离婚(1分)。根据我国有关司法解释: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久治不愈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2分)。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本案原告明知被告患有精神病而与之结婚,但被告婚后5年多未痊愈,夫妻感情确已破裂(1分),故法院应准予原、被告离婚。

上一篇:酒店委托管理合同样本下一篇: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