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24-09-24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精选14篇)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临淄区实验小学 赵秀峰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终身收益。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有些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实践和研究,但是很多预习都是流于形式,效果自然不敢恭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就进入课文学习。这样学生没有对教材文本进行投入,学生不了解、不熟悉所要学习的有关知识内容,缺少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零起点教学,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能力,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不会预习,缺少预习的方法。很多学生只是读读课文,或从身边辅助资料中抄一些段意、句子含义、中心思想等,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动脑的不良习惯。

3、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指导。首先是教师的要求太笼统,仅仅是一句“晚上回家预习第()课”,没有针对性,缺少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不知所措,再者是对预习缺少相应的评价,对预习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没有检查和落实的措施,导致部分自觉性差的孩子不预习或预习效果差,更加导致了两极分化现象。最后,很多教师对预习的指导“一刀切”,没有照顾到年级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以及课文类型的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正在实施的“一还五环节”课堂模式构建中第一环节确定为“预习反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和疑惑走进课堂。我们认为指导学生做好预习非常重要,提高预习的效率就是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研究目标:

1、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适合不同年级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2、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探索适合不同文体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3、引导学生学会语文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内容:

1、指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课文读通顺、认过生字、能对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批注、能通过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等获取相关的课外资料,这样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一至五年级每级部选择两个实验班,分年级、分文体探索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1).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这样即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3、设计检查预习反馈表格,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项目,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认、或读、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阶段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形成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2月)。

认真学习和领会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完成对课题的论证与构建;撰写论证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确定研究策略。召开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各年级设计反馈表格,建立其它研究档案并正式开题研究实验。

第二阶段:深入实验与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按照研究与实验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标,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本阶段的重点是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分年级、分文体建立预习指导的模式。(本阶段具体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请专家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积累过程性研究材料。课题组规范课题管理,不断总结升华,潜心深化出新,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如期结题。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在实验与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创立的模式,对课题研究与实验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研究与实验总报告,进行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四、研究方法:

本实验实践性较强,所以我们打算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资料检索法:从相关书籍或网络上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不断为自己的实验注入新鲜的能量。

2、实验研究法:用理论指导实践,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实践并及时反思调整。

3、个案研究法:观察优秀生成功的经验做法,论证后加以推广;观察后进生在实验中的转变。教师要积累相关的课例材料,并要对所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思、撰写教育随笔,积累相关资料。

4、实验总结法:对实验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查找问题,逐步完善所创建的模式,最后形成小学语文预习培养模式和此实验的结题报告。

五、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设计比较适用的各年级预习反馈表格、教师指导预习方面的成功课例及经验随笔。

最终成果:形成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预习指导模式、小学语文各学段的预习指导模式,撰写出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六、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课题指导:

王景涛(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2、成员分工:

赵秀峰: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课题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撰写。

郭爱华: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总结、汇总教师案例及随笔。

徐德梅:设计相关实验表格、汇总相关实验经验。

高江波、邢红伟、刘玉芳、许金花、谢丽、王芙蓉、郭树珍、徐爱学:收集过程性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机制保障:

1、研究基础:

我校于2007年开始进行“一还五环节”课堂教学建模活动,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自主预习”,而且在各学科都有所渗透,语文学科还特别开展了以“如何指导学生预习”为主题的校本研讨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积极争取机会让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为实验注入鲜活的信息和灵感。这些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物质保障:

学校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网络畅通,实现网络化平台管理,便于实验材料的整理和交流。

学校课题实验经费充足,能及时按需拨发。

3、实验教师素质:

我们课题的研究人员均为区级教学能手或学校骨干教师,既有年轻人的活力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我们有些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有些多次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随笔,还多次辅导学生发表习作。这是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

我们课题组中的多人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些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并多次获得各级实验先进集体,有些还在实验研究之中,对课题研究我们不仅有热情而且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

2.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 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 通过激发兴趣, 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 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 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 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 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 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 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 “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 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 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 谁认得快, 记得牢, 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 让学生比一比, 谁读得有感情, 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 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 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联系生活实际, 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 我刚要讲课, 外面忽然雷声大作, 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 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 灵机一动, 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 趴在窗户上看雨景, 随即我说:“同学们, 谁能一边看雨景, 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 看看说说, 边看便说, 课堂上妙语连珠, 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既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 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 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就能喜欢学习, 上课能积极参与, 精力集中, 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 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 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 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 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即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 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 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首先, 教师亲和学生, 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 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真挚的情感, 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 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 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 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 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 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 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 去实现确定的目标, 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 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 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其次, 教师解放学生, 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 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 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 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 但那是在讨论问题, 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 那是在听讲, 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 既有民主又有集中, 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 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 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 是学生动口的过程, 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 经过头脑的加工, 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 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 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 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 见解让学生讲, “三点” (重点、难点、疑点) 让学生议, 规律让学生找, 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角色;课堂教学;教学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42-1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策略

第一,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语文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视学习是主体的活动过程,它也与当代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今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必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的趋势。

二、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四、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

4.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开 题 报 告

新站中学2008、1

2初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新站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是一门外延极广的学科,生活即语文,“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在中考所占比分较重(120分),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称。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从呱呱坠地就开始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共9年,语文都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初中就要接受检验,社会、学校、学生对此都寄予了厚望。但从历年中考成绩来看,绝大多数对中考语文成绩不十分满意。

语文考试的成绩,主要取决于长期的积累。但从考试规律来看,后期的复习也很关键。初中语文后期的复习是对前几年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梳理、总结,最终归纳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点及其解题技能、中考应对策略。目前我们一些教师和学生到了初中,对语文复习感到头疼,比较盲从,方法单一,不容易找到兴奋点,教师往往按照惯性思维定式进行教学,没有探究在新形式下初中语文复习的应对策略,导致复习效果不太理想。

目前,国内对初中语文复习课的研究比较笼统、肤浅,没有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不强。因此,为了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复习课的教学规律,提高复习效率,进一步提升我校办学质量,我们提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这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呼唤;并且可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仅限于普通中学初中的语文复习课。语文复习课是指完成了初中教材规定的三年内容后进行系统梳理的复习课。

三、研究目标

1、关注初中教师、学生在复习阶段的心理状况,提高初中教师、学生的抗挫能力和上语文复习课的兴趣。

2、探索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规律,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建构初中语文复习课操作范式,为其它学科的复习课提供借鉴。

四、研究内容

1、初中语文复习课的目标设定: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提出有意义、有针对性、有成效的教学目标,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内容。

2、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语文复习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思考合探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初中语文复习课的学习策略:在初中语文复习课阶段,学生学习心理、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

实施优化的复习课教学策略后的收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4、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评价: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行为的优劣、教学效果的丰瘠,需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必要内容。

五、研究的阶段与方法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9月—12月):调查学习阶段。本阶段主要针对2006届初三学生语文复习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尽量多的学习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把握国内外在此领域中的研究动态,为课题研究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探究思考阶段。本阶段主要针对调查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总结、提炼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并反复揣摩,推敲,形成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第三阶段(2011年1月—7月):策略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将总结、提炼出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在2007届初三学生的语文复习课教学中具体操作,并不断反思,矫正,以求更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

第四阶段(2011年7月):总结研究阶段。本阶段将先前研究的内容归类,整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进行结题。延伸研究阶段。如果本课题如期结题,其研究成果及其影响的效益将在本阶段进行具体考量,针对2010届初三学生的语文复习课的学习效果,将作更为全面的论证,以求其科学性、实效性。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法、比较法、总结法。

六、人员分工

负责人:霍凤祥:形成研究成果,进行结题

主研人员:李清军 范艳秋 姚丽 郭娉婷 佟永刚 蔡希武

王廷正 王百强

5.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学校开设英语学科以来,在学校领导及教研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自己在英语教学上发展比较平稳,教学质量比较稳定,为了总结经验,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我对自己所任班级的教学成绩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情况分析显示,我所任班级的学生成绩优的占67%,不及格的占7%,其余为及格和良。这说明在整体良好的后面,还有不足之处,这就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审视,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了我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小学三、四年级要达到一级目标,五、六年级要达到二级目标。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那么如何 达到这些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在课堂操练上进行有效的研究,使学生能够扎实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营造起有利于学生能进行有效学习、自主的氛围,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学习英语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3、通过实验,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策略。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这一理念所吻合。如果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使能够回答“我今后怎么学英语”这一的问题,这种能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仍然充满信心地面对英语学习的话,这才说明我们的教学是有成效的,这才是英语有效教学的真正含义。

4、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形成的同时,不断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思维,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有句话说得好:“好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其疑,析其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研究内容:

(一)加强课前备课的质量

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而要使课堂教学有效,首要条件是备好课。“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二)课堂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课上学生的动态行为,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1、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这样的思想,这样学生的发展才会是全人的发展,就不会局限于某一方面。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课堂教学应与课后的教学检测相结合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比如根据小学英语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英语测试:首先,注重英语语感训练,英语知识的查考尽可能地结合语境来进行;其次,综合测试与分项测试相结合,并加强分项测试;再次,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努力优化过程性评价。

(四)课堂教学还应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后的教学反思

1、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

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2、确立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需要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五)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现代的教学中了。对于这个时代的一名教师而言,掌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要的。尤其在当今多媒体教师手头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并把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二)案例研究法:课题研究中,在学科实施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提炼出实效明显的个性化经验。

(三)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评估与结题阶段,通过一轮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堂研究服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实施课题的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

2.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3年5月,启动课题研究,以学习、讨论、个人尝试、研究课、互相交流为主要形式,对语音,词汇版块进行研究,边学习边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和交流;定期举行交流课活动,成员间相互听课;及时反思,做经验总结。

3.总结评价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1)总结研究的经验。

(2)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六、课题组成员

组长:庞丽丽

成员:齐秀凤

白爱鹏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胜利小学

6.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六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卢海英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也发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研究课外阅读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整合也鲜有论述。我们认为: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我们在我校进行“大阅读”特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教学研究并申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为我校的课内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鉴于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与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揭示他们相互关联的特点、规律;

2.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转化为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途径; 3.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阐述。

(二)实践价值

1.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语文学习中阅读学习的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

2.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的教育对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而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关注孩子精神的建构,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研究。课堂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2、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4、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重点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阅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本研究的重点。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应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3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小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7)每年的五月份设立为:“读书节”。B、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

(3)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4)分年级建立“阅读记录卡”。(5)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C、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2)每月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系列活动。(3)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4)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5)举办读书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于2010年被确定为县级的书香校园,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都十分重视,有一定的阅读氛围。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卢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组织和总结,并参与一线实践)

副组长:张雪云(课题研究监督和一线实践工作)

实验教师:仲济山、王星友、张秀华、王德毅、张雪云、张彩霞、左金鹏、佟海英等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进行课题规划、构建,组织部署、协调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课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负责一项研究工作,深入指导实验,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副组长具体组织实施课题工作,做好课题跟踪、检查、矫正及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每人负责一项研究内容,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指导实验老师开展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及反馈研究成果。

实验组成员根据实验实施方案和课题组研究计划,具体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实验资料,反馈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成果。

八、预设的研究成果

1.参研教师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2.参研教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录。3.深入研究,形成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成果。

4.形成“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一线语文骨干教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课题组组长卢海英老师是昌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曾经参与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张雪云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昌邑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参与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仲济山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业务能力很棒。

研究基础。我校大面积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学校附近有图书馆,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校的阅读环境、读书氛围都使此项研究的开展成为可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打印机,建成了校园网班班通,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成员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图书室藏书达10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种报刊杂志200多种,可以随时阅读。

组织保障。学校长期坚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实验基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网络,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学校具备充分的实验条件,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数据的统计全部运用计算机操作,有建立原始资料档案、进行各种能力测试的经验和手段,资料充分,科研经费能得到充分保障。实验的理论指导、技术处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显示由学校教科室统一负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为我们课题组提供各项研究资金和资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要求”:

1、时间要求。一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二是统一指导的时间,每月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三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要求。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7.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七

一、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

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含义: (1) 有效教学是基于预设方案的教学。 (2) 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 (3) 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 富有成效的教学。 (4) 有效教学是重视对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求知欲强,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我们目前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一个个小孩子都成了一个个小老头, 语言表达不完整, 认识事物不全面, 书写能力不健全, 出现很严重的厌学情绪。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 他们一味追求效率, 而忘记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三、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改进“听”的方式

“听”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 听范读课文、听背景音乐、听情境音效, 但是, 听应该是较好地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表达方式的途径。“听”由于看不到文字, 就必须聚精会神, 要听懂文字、要听明白,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听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这就是“再现”知识的过程, 更是“创新并变为自我语言的过程”,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一个章节, 一段文字, 再进行回答问题, 复述文章, 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策略二:改变“说”的方式

在教学中, 教师的习惯用语多, 导入语不够精练, 有时, 教师操之过急, 不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 学生思维的阀门还没有打开, 教师就自己问自己答, 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跑, 没有个人观点和主见, 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差异, 如果教师改变“说”的方式, 用多种形式进行提问, 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让学生自我调整, 认真积极地思考, 成为学习的主人。

策略三:丰富“读”的形式

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如, 个别读, 小组读, 集体读, 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起着的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指导的不明确, 层次的不提升, 则是低效与费时的, 教师往往在指导时, 让学生读, “你来读”“他来读”读来读去, 技巧、方法、情感的确立与落实都不明确, 教师应该在读之前, 提出合理的要求, 清晰的问题, 用范读引领, 学生议读, 使朗读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手段, 理解语文的桥梁, 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情感。

四、实施有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 实施有效教学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形式, 效果得不到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课堂上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其实很多缺乏有效引领。老师提供讨论的话题是否值得讨论;为合作而合作,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只是场面的热闹。

2.对学困生关注不够, 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需要关注的很多, 小组合作时如何指导成了话题。往往课堂成了优生发挥的舞台, 学困生很难有开口的机会。导致优生更优, 学困生更差。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课堂进行了微调:

事先按照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分组, 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合理科学地搭配进一组。调整座位, 将小组座位调整成三角形, 方便孩子们讨论交流。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特别是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 避免问题多而杂, 孩子无从下手。然后, 我们请优生组织每次的交流活动, 形成固定的模式。比如说优生像个小主持人一样主持:我们来讨论, 请你先说, 我来总结一下等等。让学困生先说, 接着中等生说, 最后优等生说。说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给予帮忙补充。这样每个人都必须说, 就避免了学困生怕开口的坏毛病, 也让他们得到了发展。我们的小组也不是固定的, 得到发展的进步大的学生随时调整座位, 调整发言的顺序。孩子们在活动中没有感到被忽视, 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高兴。在孩子们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巡视, 对于合作的方法方式给予指导;对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 促进他们更快地发展。汇报学习时, 方式也多样。我们除了让孩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也分类汇报, 比如简单的读词读句, 我们请学困生回答。为了让孩子们没有“标签”感, 我们通常会这样说:“请左边的先回答。”

总之, 打造有效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 敢于掀开有效教学的神秘面纱, 大胆实践, 不断反思, 正视课堂。坚持以学为主, 以练为主, 才能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让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

参考文献

8.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八

一、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

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含义:(1)有效教学是基于预设方案的教学。(2)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3)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富有成效的教学。(4)有效教学是重视对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求知欲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我们目前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一个个小孩子都成了一个个小老头,语言表达不完整,认识事物不全面,书写能力不健全,出现很严重的厌学情绪。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他们一味追求效率,而忘记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三、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改进“听”的方式

“听”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听范读课文、听背景音乐、听情境音效,但是,听应该是较好地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表达方式的途径。“听”由于看不到文字,就必须聚精会神,要听懂文字、要听明白,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听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这就是“再现”知识的过程,更是“创新并变为自我语言的过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一个章节,一段文字,再进行回答问题,复述文章,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策略二:改变“说”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的习惯用语多,导入语不够精练,有时,教师操之过急,不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学生思维的阀门还没有打开,教师就自己问自己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跑,没有个人观点和主见,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差异,如果教师改变“说”的方式,用多种形式进行提问,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自我调整,认真积极地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策略三:丰富“读”的形式

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起着的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指导的不明确,层次的不提升,则是低效与费时的,教师往往在指导时,让学生读,“你来读”“他来读”读来读去,技巧、方法、情感的确立与落实都不明确,教师应该在读之前,提出合理的要求,清晰的问题,用范读引领,学生议读,使朗读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手段,理解语文的桥梁,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四、实施有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实施有效教学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形式,效果得不到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课堂上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实很多缺乏有效引领。老师提供讨论的话题是否值得讨论;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是场面的热闹。

2.对学困生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老师需要关注的很多,小组合作时如何指导成了话题。往往课堂成了优生发挥的舞台,学困生很难有开口的机会。导致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差。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课堂进行了微调:

事先按照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分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合理科学地搭配进一组。调整座位,将小组座位调整成三角形,方便孩子们讨论交流。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是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避免问题多而杂,孩子无从下手。然后,我们请优生组织每次的交流活动,形成固定的模式。比如说优生像个小主持人一样主持:我们来讨论,请你先说,我来总结一下等等。让学困生先说,接着中等生说,最后优等生说。说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给予帮忙补充。这样每个人都必须说,就避免了学困生怕开口的坏毛病,也让他们得到了发展。我们的小组也不是固定的,得到发展的进步大的学生随时调整座位,调整发言的顺序。孩子们在活动中没有感到被忽视,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高兴。在孩子们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对于合作的方法方式给予指导;对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促进他们更快地发展。汇报学习时,方式也多样。我们除了让孩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也分类汇报,比如简单的读词读句,我们请学困生回答。为了让孩子们没有“标签”感,我们通常会这样说:“请左边的先回答。”

总之,打造有效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敢于掀开有效教学的神秘面纱,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正视课堂。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才能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让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

参考文献:

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9.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九

西屯中小崔红梅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二)课题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习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实验班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我校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研究内容

优化数学练习设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方法,就是从最基础的数学练习入手,改革传统的数学“题海战”方式,认真研究学生的练习规律,改善学生的做练习的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题研究内容具体包括:

(1)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2)课内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3)搞好练习的设计。练习也分有几种类型,如课前练习,课后练习,新课过程中的练习,运用知识的练习,综合练习,复习课的练习等。不同类型的练习,练习题的选择设计就应有不同。

(4)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5)对练习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

具体思想和方法步骤、通过运用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学生练习训练现状调查”和课堂教学调研。

四、保障措施和基本要求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低、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练习系统化”之路。

五、相关理论方法的学习与研究

1.学校满足实验教学的必要条件。(教育教学理论资料,有关实验的教具学具,实验场地的安排)。

2.定期总结实验情况,作出阶段分析。

3.加强理论学习,完善实验措施。

4.案例研究法,通过跟踪听课,了解一些典型案例,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及时调整研究行为,并使阶段研究成果更为科学。

5.将经验总结法贯穿在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反思和总结不同教师的练习设计与操作方法,使课题研究成果的不断凸现。

10.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

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

“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

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13.5——2014.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3.5-2013.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2)

时段一(2013.9----2014.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14.3---2014.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2.进行阶段性测评。

3.指导学生读好课外书,写好读书笔记

4.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实际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进行习作练笔。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4.8-2014.10)1.实验研究的总结,整理课题资料,写出研究报告。2.制定后续实验事实计划

3.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二)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分工

组长:夏建敏,小学一级教师,负责对整个课题的制定、策划、实施、及资料整理。组员:

韦兰乔: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调查、研究与过程性资料整理 毛婉莹: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调查、研究与过程性资料整理 周建斌:小学高级教师、校长,负责对课题组的指导及监督。郑云霞:小学高级教师、教导主任,负责课题组文献资料收集工作。其它工作分工:

1.教师论文(案例)的收集和整理:韦兰乔 2.学生习作(小练笔)的收集和整理:毛婉莹 3.摄影(实录)、图片的收集和整理:夏建敏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石门学区近年来师资队伍逐步进行整体优化,通过各项培训,使得教师素质得到提高,高层次学历教师日益增多,高级教师结构比不断提高,学校立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大多数教师渴望在教学实践中能持续提升自己,渴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我校校长更是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由校长个人创编的歌谣《2002年的一场大火》获江山市森林防火创意作品一等奖。

九、主要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窦桂梅的作文教学法》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

《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主编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刘公绰主编 《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主编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主编 《新课程教师必读经典案例》

杨明全主编 《我与小学语文教学》

1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1 升华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1.1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学习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由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能轻松愉快的掌握重要知识点,且不容易忘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参加竞争,让学生比一比,谁都不会认为自己不行,谁都不想当后进生,以竞争的方式让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烦老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适当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了解了学习不光局限于书本,还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学习的有用性,学习是实实在在的,并非空中楼阁。

1.2教学方式

首先,语文教学方式不需太过刻板,多元化、创新元素都可以加入其中。小学生特别注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适当的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视频,比如一些经典动画、话剧、电影等,都有助于学生课堂学习。其次,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感,并且希望能够成为关注的对象,适当的鼓励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做得更好。老师们不应该吝啬于一句“做得不错”“你是最棒的”,这些简单的话就能让学生热血沸腾,继续努力,以求更多的赞扬与关注。再者,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至于脱离课本就一无所有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完成实践作业,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能激发学生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竞争产生效率。

1.3教学氛围

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生和老师不应该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或许朋友的关系会更好,教师亲和学生,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教师首先应当取得学生的信任,得到学生认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创新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使学生积极的投入教学过程中,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教师单方的事情,而是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方可完成的事。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会给老师和学生愉悦的刺激,使师生双方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心理共振,配合默契,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了师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2.1师资力量

教育的关键在老师。学校发展不平衡,实质是师资资源的配置不平衡。因此优化师资力量的关键在于均匀合理的配置师资力量,使其发挥充分作用。增强不同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使中小学教师交流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优化师资配备的同时,大力抓好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2.2教学工具

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普遍存在好奇心,并且有好动的特点,他们在思考的时候也喜欢借助声音及色彩,另外孩子的集中注意时间在20分钟左右,所以教师要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加上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就一定能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因为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声像同步和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训练,当然在此同时也就实现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3教学制度

国内学者对教学制度的定义各有不同,有学者对教学制度作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别,认为狭义教学制度指有关教学活动组织结构、教学人员、时间等规则体系;广义的教学制度指利用和控制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系统结构、稳定规则体系等。且不管定义如何,各有各的说法,从教学制度的功能上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在规范功能上,使师生教学行动准则更加人性化,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一方面不需要太过严苛,另一方面一定要有基本的原则,让师生两方松弛有度。在激励功能方面,有效的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双方潜能。

3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比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为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利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周小艳. 立足课堂. 追求有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 教育科研论坛,2008(04).

[3]陈利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 中外企业家,2012(6).

12.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就应该从多方面来改进,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一些多媒体辅助技术的运用等。

一、设计科学的教案,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将教师置于主体位置,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但是伴随着新课改以及教学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恢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善以往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科学的教案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几个问题来进行差异化教学。比如,在课文《鸟的天堂》的学习中,我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学生选一个完成即可:(1)参照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段树木的描写;(2)将文中作者对榕树的描写背诵下来;(3)选一段本文中最喜欢的话进行抄写。不管是哪个题目,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对于学生在作业完成中体现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中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当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的学习知识,那么也就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

二、注意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对于新的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并配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很多在结构段落方面都颇为相似,更有一篇文章沿用同一种手法来写作。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因为该文章对于一年四季的小兴安岭的描绘是采用相同的方法的,所以教师可以选取一个段落进行重点讲解,其余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自行探讨学习。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跳出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多运用联想和发散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比如,一些词语的掌握是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和语境来分析理解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相同语境和不同语境下的同一词语自己造句,或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个词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1.提高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方面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基本功底。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帮助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改善。学生注重识字能力培养的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文学作品,扩大词汇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情境教学来让生字变得更加直观生动,这样做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丰富的教学活动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识字这一过程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静止变为动态,大大提高了语文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方面有效性的策略

语文学科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树立长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教会学生将课余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课余时间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不仅要追求阅读量,更应该进行适当的读书引导,有时也要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内容。

比如,在讲解《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要学生谈谈对文中人物的理解。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自然对文中主人公有更深的了解,能说的内容也比较多,而没看过的学生则很难讲出什么。在执教本课之前,教师就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相关的内容来引导学生阅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方面有效性的策略

写作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都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往往和综合素养成正比,教师对学生写作进行指导时,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开展,让学生对写作建立起浓厚的兴趣,然后爱上写作、乐于写作,通过写作来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日常的积累。虽然每周都有作文课,但是只依靠这个课堂习作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就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去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平时阅读时发现好词佳句或者优秀的段落就摘抄下来,坚持写生活日记。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掌握的素材越来越多,写过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潜移默化中就实现了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就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想法了。

1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三

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学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课题,于2011年3月由学校研究决定实施,结合我们历史教研组实际,确定开展《历史有效性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我代表本课题小组作开题报告,请大家研究讨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走出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的第一步,也经过了“两转”、“三合”的外在形式探索阶段,现在我们改革的步伐又迈入了如何扎扎实实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新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通过初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探索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历年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但就目前情况看,由于教学策略不当,新课程教学无效和抵效仍然存在,就此提出此课程研究。

2、意义

(1)、它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其中的关键又是学生。教师只有唇膏粉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它是完善课堂教学,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需要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面积虽小,却能包容知识的海洋。如何在这特定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崇高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课堂教学,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突显出来,才能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学。

(3)、它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为一所乡村中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如何真正转变教与学的模式,如何真正前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各学科教学,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智力与效益。

学习进步与发展;有效率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产出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想吻合。

(4)、它对学校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性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局工作重点和局长讲话精神,以扎实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有效”,促进新课改内涵发展为目

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虾发展为核心;以课题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改革深化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本着“面向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的研究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个人探索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单科推进与各科并进相结合,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找到适合我校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方法,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它情调学生是学习活动和可代替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和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新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它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挂念,一是分子教学主要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它强调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方式变革。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以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提出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论和最优的教与学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其核心的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青筋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直到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他课堂教学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它认为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示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6、现代教学论。它把教学看作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只要失控。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师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本课题将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开展有效教学策略日研究。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展开。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点探讨他课堂中学生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诊断并分析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生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2、开展教师教的策略研究

(1)开展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

(2)开展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包括探讨历史学科有效教学方式,研究课程整合的方法,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化,重建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实施,灵活处理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进许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探讨课堂提问的策略、练习策略,如何人既关注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土和有效应用等。

(3)开展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探讨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构建历史学科有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3、开展学生学的策略研究

我们提出兴趣激发策略,以他学生学生积极性;情景创设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学习;培养问题意识策略,他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1)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促进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探究、合作、倾听等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探讨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中运用的突进、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观摩、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论文等。)

1、文献法。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开指导课堂实践,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教师自身也要综合运用各种路径,及时了解最新课程教改的相关成果,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习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的行为。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实验教师和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有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选取不同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分现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分层次进行细心的整理、对比、分析,在总结个安眠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4、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个改进教学策略。

5、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献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6、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为课题服务。通过学习、实验、总结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形成经验论文。

四、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三学年,以每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共实施六个周期,每个周期按以下步骤开展活动。

由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深入课堂,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状况,重点找出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对本教研组各位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带共性的若干问题,然后做好以下三件事:

(1)梳理影响课堂效率的若干因素,形成简单的书面材料,提交教科处备案。

(2)组织本组教师逐一讨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改进方法。

(3)确定本期重点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实践课题,并制定活动的详细方案

五、课题的研究人员构成和专长

我组有教师七名,其中地理教师二名,思品三名,历史教师三名。市级教学能手一名。市、县级优优质课三人。他们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教改中。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纳性。

六、研究的现有基础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科研课题的大背景下,在省级课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和市级课题的基础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七、预期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名称及形式。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0.4——2010.5)制定试验计划方案,组织学习,交流研讨,外出考察。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0.6——2011.9)

1.成立课改相应组织机构。2.搞好各班学习小组建设。3.构建有效课堂新型教学模式。4 按年级抓好课改的落实。5 写好各阶段总结。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1.10——2011.1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1.举行课改汇报课。2.收集教学案例。3.教学论文。4.教学反思集。5.总结有效课堂新型模式经验。6.撰写结题报告。

八、结合我校实际,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不断完善深化本成果。形成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普遍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我校教育科研能力。

九、经费估算

学校划拨。

龙须门中学李忠良

14.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四

邢台市第七中学高中数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国内近年几考生向艺术高考发展的比例逐渐增大,各个学校开办艺术班的现象已经成为不争事实,但是相应的艺术生文化学习方面,还没有一个独立的系统和管理手段,在艺术考生比例逐年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在艺术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增加艺术考生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各个开办艺术班的学校考虑的问题,但是在数学学科上,没有针对于艺术类学生的高中数学教育体系。目前,各个艺术高中都采取让艺术类学生和文化类学生用同一数学教材教学,内容基本一样。但对于艺术类学生这一特殊化学生群体,在学学习方面有着自身不足和缺陷。

从生源角度来说,部分学生固然是喜欢艺术才学习艺术的,但还有部分学生是受自身文化课基础薄弱不得已而为之,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可谓“先天不足”。入校后,每周都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花费了艺术生大量的时间精力,而挤占的则是文化课学习时间,致使其文化课成绩相应地受到影响。数学对艺术生来讲又是最困难的科目。大部分艺术生的数学都处于放弃或半放弃状态,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课堂教学方面也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课堂表现。由于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带有排斥的心理。因此学生没有学习数学的意识,听课的比例相当少,课堂秩序非常混乱。维持课堂纪律是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经常占据一定的课堂时间。再加上学生在课堂上的不配合,使得课堂效率非常低下,课程进度非常缓慢。另一方面数学教师的课堂表现。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不听课、听不懂、提问时反应不良、课堂上学生情绪低落、课堂秩序差等不良现象,导致教师的消极心理。例如,有“责怪”心理、“无所谓”心理、“急躁”心理等。而这些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师生感情上的对立,甚至矛盾的激化。这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还有在教学中出现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提高眼前的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而采用的教学手段及检测都在鼓励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违背新课程教学理念,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如何改变艺术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艺术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所以,有必要研究出一个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良好途径,让艺术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能学有所得。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整个60、70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虽然,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的研究中,对教师特征的研究更加注意到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1、艺术生的文化成绩比纯文化生要低很多,艺术生无形中对自己的要求降低,数学学习上未达到本身应有的水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艺术生中有很多比较特别的学生,但是可能受环境影响,或者教师一味用固有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其实,有些艺术生的数学还是学得很好的,只要能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就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有价值,我们在这个课题中试图寻找艺术生在数学上落后普通文化学生的原因,并尝试用我们能够实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艺术生弥补数学学习上的不足,帮助艺术生学好高中数学,对他们的全面发展产生帮助,让数学教育能面向全体学生,让艺术生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

课题研究的范围:本校及本地区艺术生。

课题研究的基本界定:

1.艺术生:是按照所学习的专业特点划分的部分学生人群。一般分为美术和音乐两大类。高校招收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时候通在文化课考察的基础上还要附加艺术

专业的加试才可以录取。在本课题中主要针对美术生。

2.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征,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式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本课题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艺术生高中数学学习情况的研究,让教师找到艺术生数学学习上落后的原因。

2.针对这些原因,探索研究出能够帮助艺术生学好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3.针对不同情况的艺术生数学学习情况,有相应的措施和应对策略,使得每个艺术生都能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获得自己应有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1、艺术生高中数学学习相对落后的成因,收集并分类信息,制定汇总报告。

2、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以艺术生现有情况及特点为前提,研究出较适合的有效教学策略,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有效改进艺术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3、针对艺术生特点探索出符合艺术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堂优化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艺术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从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入手。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不断积累并学习相关文献,提升理论水平。

2.调查法:通过书面的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分析所获取的有效数据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的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并能够根据学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及时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3.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积累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多种情况反应,积累相应的原始研究资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纵向观察与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微调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使每个阶段的研究进展真正取得相应的实际效果。

4.案例分析法。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以一个个的教学案例来分阶段逐步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对于每个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成相应的研究目标。

5.对比分析法。主要采取纵向的宏观对比的研究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效,来证明实施新课改理念、有效地指导学生数学自学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收益的真实反馈。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巩固。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课题论证、可行性分析,开展研究。

收集资料(包括课堂录像、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课题组人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制定书面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人员的分工,开展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2年1月):开展阶段性课堂教学实验和研究。

问题分析(分别开学生、教师的座谈会),策略应对(课堂分析、心得反思、总结)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保存,加强与指导专家的联系,发挥专家小组的指导作用。

1.本阶段对课题的研究采取边实施边总结,边总结边提高,追求课题研究的效率,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2.课堂教学实施的方向

(1)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2)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3月):总结和形成研究报告。

1..举行汇报课展示活动,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汇编教学论文、课例、案例;

2..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3..落实推广措施,巩固实验成果。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乔俊锋,中学一级教师,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课题的界定,模式框架构建和全面调控。

李常彬,中学一级教师,课题参与者,负责课题的分工,实验的指导及实验的具体措施。

汪洋,中学二级教师,课题参与者,负责课题资料的整理和理论的总结,课题具体方案的实施。

焦东惠,中学二级教师,课题参与者,负责课题具体方案的实施,做好研究记录,修订实施方案。

张建芬,中学二级教师,课题参与者,实验教师。

冯睿,中学二级教师,课题参与者,负责课题研究的调查和数据的收集汇总,课题具体方案的实施。

杜振英,中学二级教师,课题参与,实验教师。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关于艺术生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2)阶段性论文;

(3)课堂教学案例(优秀教案、课件);

(4)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主持人及其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理论研究水平,对新课程理念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对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特别地,对“学案教学法”、“自主阅读教学法”、“洋思模式”、黎世法老师的“异步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并根据本校实际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2.学校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学校创建的突破口。我校拥有电脑室,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均安装宽带网。学校还订阅各类教育、教学杂志和报刊100余种,并拥有大量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文献,教育信息畅通。学校保障课题组成员研究时间,优先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并积极筹措经费,每年投入专项经费5000余元,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收受礼品礼金自查报告下一篇:妈妈的守望情感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