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留守老人(精选13篇)
1.如何关注留守老人 篇一
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宋文平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却过早的面对了这个社会所加于他们的种种挑战。他们年幼,但他们的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他们弱小,但他们的责任却比一般的孩子重大;他们本应拥有美好的童年,但现实却促使他们过早的有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沉重的喘息。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也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留守少年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留守少年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调查,留守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多为三种情况:一是祖父母监护,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较多,占总数的90%以上;二是由叔伯姑姨监护,此类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占6%左右;三是独立生活的留守少年儿童占总数的4%左右。留守少年儿童缺失亲情,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留守少年儿童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加缺乏系统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认为要解决留守少年儿童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高屋建瓴——得到更高组织的领导与帮助,组建“五群人”帮扶队伍,构建社会帮扶网络 我们争取得到社会更多的爱心支持,优化留守少年儿童学习坏 重要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中的作用 大家都期待的——积极并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例如改善寄宿制学生的寝室条件,提高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提供热水,完善体育设施等等。介于我县财政能力有限,我们更希望广大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为改善纳雍的留守儿童问题献上您的爱心!滴水穿石,在于一点一点的积累,留守儿童的解决更是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总有一天留守儿童问题会解决!内心的呼唤——深入并加大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教育 治根之策——根本的事要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当然,经济问题不是我们能够立马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现在还不能对此有多大的行动,但我们能够期待,“莫
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们期待世界经济的复苏,期待中国经济的腾飞,期待纳雍经济的换新!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留守少年儿童更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更是希望你、我、他,乃至全社会每一个爱心同胞都来共同努力,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让这些“留守的花朵”越开越美丽。请献上您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
2.如何关注留守老人 篇二
在我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留守学生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学生的假日生活该怎么度过、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成了摆在各学校面前的难题。这必须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思考。
一、让五天的校内教育功能更强化
学校是留守学生学习的场所, 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这里有关心爱护他们的老师;有朝夕相处的同学、伙伴;有他们喜爱的球场;有他们求知的图书馆、实验室;还有他们了解天下的阅览室、微机房。他们一周在这里学习生活五天。因此学校必须强化这五天里的教育功能。
1. 建立关注留守学生成长的组织
学校要建立由校长领导的, 德育处、教务处、团委室等部门负责人, 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参加的关注留守学生成长的组织。组织成员要真正深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及时了解他们的成长状况, 乐于倾听留守学生的烦恼, 善于解决留守学生在心理、个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 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档案
每学年学校都应建立新入学留守生的档案, 准确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父母务工地点、联系方式等信息, 还要不断完善高年级留守学生的档案。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 针对留守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并把他们的成长历程记录在档案里。
3. 强化课堂的教育功能
留守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 缺少家长的有效监管, 学习的自觉性、习惯普遍较差。因此强化课堂的教育功能, 发挥其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就成了提高留守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关键。老师要从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每一个环节中关注留守学生, 让每一个人在五天的在校时间里都能从课堂里最大限度地得到知识, 对学习充满信心, 对前途充满希望。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比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要通过该活动让留守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 培养兴趣爱好。努力用良好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假日生活。
二、让学校的教育功能延伸至两天的假日
1. 设立热线电话
学校可将老师的电话或其他通讯方式打印成册, 发给每个留守学生, 鼓励他们在假日里把遇到的学习、生活或思想上的困难反馈给老师。
2. 完善家访制度
老师利用星期六日家访是对留守学生进行监督各管理的有效方法。学校应完善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 以便其适应规范办学行为后的这种新形势。老师要根据学校建立的留守学生的档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
3. 建设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对留守学生的家长或委托监护人进行辅导和教育的校办机构。学校要利用好建设好这一机构。学校可以在假日里定期组织家长或委托监护人到校学习教育子女、与子女沟通、相处的方法。学校也可以请有经验的家长或专家为留守学生的家长开讲座, 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
4. 开放校园设施
假日里学校可以将校园设施对留守学生开放, 让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球场等校园设施成为留守学生愿意来、乐意来的地方, 成为留守学生的假日乐园, 从而杜绝不良嗜好 (如赌博) 和不良的社会环境 (如网吧、游戏机) 对留守学生的影响。
三、家长要履行义务, 自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
家长是留守学生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言行、道理品质、个性心理等都对子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留守学生长时间缺少家长的关爱和家庭教育, 这必将导致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 个性心理、道理品质的缺陷, 以及学习成绩的下降。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如果家长责任、义务意识不强, 不能自觉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 造成子女行为异常、心理畸形, 那么这不仅是家庭的不幸, 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 家长要明确责任, 尽量要将子女留在身边教育。
其次, 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 或打电话、或写信。要经常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 教育和指导子女的行为。假期里家长可以将留在农村的子女接到务工地, 让他们真实地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条件, 感受父母在外的艰辛, 增进对家长的理解, 反思自己平时在家、在校的表现。
四、政府要履行职责, 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留守学生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对他们的关爱和监管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 而且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如派出所、文化站、妇联、团委、村委会等要履行职责, 与家庭、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和保护留守学生的责任。
一方面, 派出所、工商、文化等部门要严查本辖区内的游戏机室、网吧等可能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公共场所, 对违规经营者进行严厉打击, 直至取缔。努力为留守学生的成长创造平安、和谐的环境。
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大力开发本地优势, 发展地方经济, 积极开拓渠道引导在外务工家长回乡创业, 回乡发展,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缺少家长监管和关爱的问题。
有了五天功能更加强大的校内教育和延伸至两天假日里的校外教育, 再加上家长、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新形势下留守学生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更精彩。
摘要:在我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对我省农村留守学生在校内的五天的学习、生活和校外的两天学习、生活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成了摆在各学校面前的难题。但是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 我省留守学生的明天就一定会更美好、更精彩。
关键词:留守学生,假日生活,农村中小学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2]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学生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1) .
[3]叶敬忠, 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学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4.
3.浅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心
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
二、留守儿童容易存在的问题
儿童时期的心理状况,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特别是由老人来抚养的孩子,容易出现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他们在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不轻易向人表露。加上老人容易过分的溺爱孩子,为孩子承担起一切,使孩子变得没有信心和责任心,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此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感到寂寞和孤独,在行为上也会缺乏社交技巧,情感淡漠,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智力。留守学生问题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和焦点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面临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三、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1、建立帮辅小组。在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结对。在生活上可以给贫穷的留守儿童募捐,可以捐助资金,也可以捐助衣物等东西,只要能够帮助到这些儿童的都可以。在学习上也以老师“一帮一”,学生“二帮一”的形式,帮助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为“留守孩子”构筑温暖大家庭。以班队、少先队等集体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尤其要让“留守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深入调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以便让每一位任课老师对留守学生多一些关心和爱心,另外,也是为了必要时与他们的家长及时联系,解决留守学生各方面的问题。
2、关注留守儿童生活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生活问题,让留守儿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我的班级留守儿童多,情况复杂。如刘洋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家庭教育这个环节上脱了扣,使他成了全班有名的“逃课大王”,长期逃课到网吧玩游戏。爷爷奶奶只管吃穿,无法顾及其它,由于思想品德教育没跟上,使他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我私下找他谈心,父母是为了他们才不得远走他乡,让他明白上学的重要性,谈了几次,慢慢就有效果。但由于逃课太多,教过的知识大多不知道,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帮他拟定学习计划,耐心开导他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课堂上只要他举手,就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后,安排几名比较优秀的同学与他结队﹑交友﹑谈心﹑帮扶,就这样,他真正的融入到五年级(2)班这个大家庭。去年的九月十四日,正值是星期天,当我和班上几个同学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留守孩子”刘纯家门口时,他愣住了,还是我们手中的生日蛋糕让他才反映过来——今天是自己的生日。父母的不幸去世,给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当生日蛋糕上的蜡烛点燃,大家拍手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刘纯激动的泪花夺眶而出,他说:“老师,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生日。”不等话说完,他已泣不成声,此时班长翁瑞说:“刘纯别哭了,今天是你的生日,应该高兴呀,我们班七十五个孩子是一家,大家都是好兄弟姐妹,你不会孤独的”。
3、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留守儿童能自立自强,不仅能照顾自己的生活,而且学习很不错,我把他们树立为典型,让其他留守儿童向他们学习。同时我也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生活,一起学习,让他们感觉班级向家一样温暖,我就像他们亲人一般。
4、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主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他们的影响,因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益。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我坚信,只要我们对留守学生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热心,留守儿童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一份力量吧!
参考文献
[1]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教育科技出版社闫学著2010.6.第一版.
[2] 好版规打造好集体.西南大学出版社赵凯主编2009.1.第一版.
[3] 班主任工作方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张爱平著2010.4.
4.如何关注留守老人 篇四
众所周知,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力都相应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为了生计涌入城市。年轻人离开农村而老人和儿童就留在家乡。此次我们的社会实践就是调查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状况。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所调查的村庄是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紫湖镇土城村。该村人口总数大约为3500。该村的年轻人大多去苏州温州等城市打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留守儿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子女则由另一方照顾。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子女则由亲戚照顾,大多靠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我走访了几户留守儿童家庭,从交谈中我能感受到这些留守儿童对在外打工的父母十分思念,长期的缺乏父母的呵护,有的孩子性格也随之变得内向。我将自己调查所了解到的问题做以下总结:
(1)对儿童的监护不能落实到实处。单亲照顾的情况相对好一些,那些由亲戚照顾的儿童由于本身与监护人存在代沟,缺乏沟通更加不能得到好的照顾。问题得不到好的解决便一直积压,产生更多更棘手的矛盾。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经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百分之七十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很多孩子内心自卑,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因此在有的时候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和歧
视,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十分不利。
(2)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孩子们的学校条件都比较简陋,乡村教师在对孩子们的生活方面关心不够。很多留守儿童不愿多交流,平时遇到学习方面的问题爷爷奶奶不能解决,也没有意识要主动请教老师,于是越来越多的问题积压导致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另一方面,我们之前说了留守儿童中很多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因为长期与父母分开,缺乏交流导致内心较为封闭。学校方面对于开导孩子们的心理还是十分欠缺的。首先,老师缺乏相对的专业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其次,对心理辅导这一观念的淡薄,认为这并不重要。
(3)留守儿童的生活较为艰苦。调查的几十户留守儿童家庭中,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爷爷奶奶仅仅依靠自己的田地满足日常所需。虽然在外打工的父母会定期寄一些生活费回家,但是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善。
在农村中,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样存在。一个家庭中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闯荡,年迈的父母则留在家中。我们队这些留守家中的老人的生活状做了一番调查。我们首先向村长颜大叔了解了大概的情况,然后颜大叔带我们走访了一些留守老人家庭。经过调查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1)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普遍处于中低下水平。老人们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除了子女逢年过节送一些钱以外,其他的只能依靠自己种菜获得很少的经济来源。在农村,老人们也几乎没有享
受到任何的医疗福利保障。生病了就要花很多的钱,政府的补助也非常少。
(2)留守老人的精神风貌较好。我们所调查的村庄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村子里的人大多都姓颜,平时家家户户的联系都很多。农闲的时候老人们会经常互相串门谈论农务,生活过的还是很精彩的。但是留守老人中也存在一些生活很艰苦的,在我们的调查走访中就有几位老人,因为身体不好没有能力去耕作,孩子们又不在身边,生活很不容易。
经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调查,我们感悟颇多。看到那些留守儿童孤单落寞的眼神心里总是感觉很难过。父母为了生计不得已离开,这些孩子这么小就没有父母悉心的照顾,童年就变得很孤单很寂寞。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对这些留守儿童能多一些关注、关心,让他们的童年不会因为缺少父母的呵护而产生阴影。对于那些离开自己的孩子外出工作的父母,我们也希望能够偶尔抽出时间回家看看孩子,至少要常常给孩子们打电话,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要知道,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对其将来的人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因为赚钱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于留守老人,我们也想借此发出呼吁,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他们为社会奉献了大半辈子,当他们老了,干不动了,应该是停下来享受天伦之乐的。但是,农村中很多老人却没有享受到这种天伦之乐,他们甚至要一边务
农一边帮外出打工的子女照顾小孩。而且,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政府对这些农村留守老人的补助很少,几乎没有,其他社会福利比如医疗卫生福利都没有享受到。我们希望为这些留守老人争取一些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当然,我们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调查能真实地反映出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希望社会各界能对这些现状多一些关注,希望大家能奉献出自己的爱心,给他们多一些关怀。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留守老人都需要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5.走访留守老人民情日记 篇五
当我们问及老人有没有放弃种田的打算时,老人告诉我们:现在党的政策好,种田不交税,还有补贴,田不种放弃了可惜。种吧,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是劳动强度大,子女又不在家,体力活难以承受。人老了,对农业机械玩不转,只能老办法种。二是成本高,利润低。化肥、种子什么都涨价,粮价波动又大,辛辛苦苦收了点粮食,卖不到好价钱。去年收的粮食1.1元一斤卖的,别人卖1.3元,相比之下亏多了。
随后我们走访了陈文学、陈广州、陈广泉、朱先民等几户,其基本情况与高作银相同,都是子女在外地打工,年过六旬的老人在家种地带孙子。由于自然条件和家庭结构相似,都面临着相同的困难。
6.民情日记-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篇六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多云见阴
起床闹钟把我叫醒了,窗外透出光亮,这是我们第六组在桑植县瑞塔铺镇鸟儿岭村“进村入户”的第二天。
站在户主刘老师的院子里,享受着乡村早晨的宁静。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村落,蜿蜒的水泥路伸展到各家各户,村民大都住上了楼房,院前的一幢新房已经建好了第一层,这是刘老师的女儿女婿用打工赚来的钱修建的,计划修建三层,两个刚成年的儿子一人一半,他们建好房子以后,继续回福建打工。回想起昨晚刘老师说十年前修房子时,建筑材料全靠马队驮运,使我对“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今天,村干部将陪同我们访问贫困户,我有些疑惑:“这里条件很好呀,怎么也有贫困户呢?”陈支书告诉我,村里有几户孤寡老人,因为家里没有劳动力,还是很贫穷的。我们步行到了今天访问的第一户,这是一栋原来六、七十时代的老木房子,木质窗格镂空着“卐”字格,窗格中央位置是一颗五角星,木房子一排四间,彰显着当年的些许辉煌,而如今,它趴在一片砖瓦洋房中却显得格外寒酸。房檐下,杂乱堆放着几只南瓜、一堆红薯,还有一架许久未用了的石磨,悬挂着的竹竿上晾晒着几件已经洗得褪了色的衣服。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户主张奶奶已经82岁了,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丈夫早年去世,与至今尚未成家的弱智儿子相依为
命,现在主要生活来源是家里不多的田地,自己的农村社保和来自各方面的救济。了解到情况后,几位同学纷纷慷慨解囊,为老人捐了几百元钱,让老人家添点御寒衣被,买些生活日用品。对于我们送上的慰问金,户主的儿子一直不好意思接,村支书才把慰问金放到了他的手里。
第二户贫困户是82岁的王奶奶,儿子早逝,王奶奶身体倒还健朗,耳聪目明,生活基本能够处理。交谈的过程中,一直向我们道谢,念叨着我们的到来,让她感到了后辈的温情。当我们和王奶奶合影的时候,王奶奶说她的旧帽子不好看,坚持要摘下帽子才和我们一起照相,好可爱的一位老奶奶!陆续又去了两家贫困户,都是因为年老无子、身体残障方面的原因致贫,我们为贫困户都送上了慰问金,钱不多,希望能表达我们的一份心意,体现社会的温情。
整个走访花了近三个小时,一路上,我们谈到现在的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很多老人面临着负担重、收入低、精神生活单调、家庭氛围缺失、医疗保障不足、安全隐患多等等问题。
在鸟儿岭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到55元的农村养老保险,可以享受乡镇医院住院全免费的农村合作医疗,镇里也正在修建敬老院,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正
7.如何关注留守老人 篇七
【关键词】农村;语文;留守儿童;习惯;合作;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然而留守儿童的比例却在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突出,需要农村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初中语文在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上的
作用。
二、构建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奠定关注留守儿童的基础
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惰性,他们上课听课不是很积极,课下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也不是很有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关心留守儿童作为关键的就是构建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实现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从而进一步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良好习惯的措施很多:首先需要整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对其不断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就进一步提升。目前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更多,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因材施教。案例式教学,因为语文课文中涉及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拓展一些留守儿童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苏科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海燕》是高尔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对高尔基童年故事的介绍,高尔基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也是从平民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这是对我们农村的留守儿童有着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只要付出努力,我们不一定成功,但是不付出努力,想不劳而获,是万万不可能的事。这一类的教学引导可以实现学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需要在一些语文学习习惯上加以重点引导,因为在早晨的时候,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论语等经典的诵读,在课前开展有效的预习,在课后多读一些课外书籍和文章,丰富自己的学习视野。从而构建一套从课上到课下,从早晨到晚上的语文学习良好习惯。这是我们进一步拓展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的基础和前提。
三、构建合作式语文教学方式,实现留守儿童相互融合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与外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障碍,可能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出现的一些变化,不能有效开展与他人的交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融入教师设计的情景中,实现相互协作式的语文学习,这一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之间可以实现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让他们在相互合作中,不断拓展语文学习的乐趣,构建他们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这种相互交流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构建更为和谐的同学关系,实现他们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构建他们的团队意识。例如在苏科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藤野先生》这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不同的预习小组,对这一篇的预习进行分工协作,因为教师在布置的预习任务不只一道,预习小组的不同成员可以分工对不同的任务进行各个突破,实现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将自己查找到的相关答案与其他同学共享,另外,教师可以将《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组织学生排练话剧,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也进一步加深,他们之间的一些隔阂消除,实现相互之间的融合,使得他们意识到组成团队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四、强化语文德育功能,实现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苏科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定稿的,不仅在学生的语文学生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很多文章都是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可以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留守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相关的语文常识,同时在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上有着更为突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语文教材的德育意义,开展有效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进一步疏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由于现代农村里的留守儿童都是与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更多的约束,有时甚至是一种放纵,使得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自我主义等一些不良思维,这是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极为不利的思想认识,需要有效破除。在苏科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马说》这是韩愈的一篇以物喻人的杂文,表达了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同时从我们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匹千里马,需要遇到自己的伯乐,我们只有在等待我们伯乐的时候,实现自我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提升,具备一个千里马的潜质,这样当我们的伯乐出现之后,才能一眼看中我们,这就是教育我们的学生需要厚积薄发,才能实现更好的能力体现,从现在开始学习相应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更为优秀的一笔。
五、结语
初中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智育意义,同时兼有德育教育和心理疏导的作用。为初中语文中有一些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对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着积极的作用[2]。因此,语文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聪聪. 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现状及教学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临邑县孟寺实验小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5).
[2]李树刚.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0).
8.让农村留守老人不再寂寞 篇八
近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有两亿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抽离出村落、土地和家庭,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使得农村出现了一个个守望家园的孤独身影,常常是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独守空房,精神寂寞,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人们称为“留守老人”。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1.85亿,农村老人超过一个亿,其中农村留守老人达4000多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每三位农村老人中,就有一位是留守老人。他们既要从事耕种,又要抚养或看护孙辈,一方面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另一方面缺乏精神的慰藉。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挤压使得他们成为了“寂寞中的夕阳”。他们的物质生活表现为经济拮据,他们的情感需求表现为亲情饥渴,他们的文化消费呈现出单调贫乏,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面对经济上的困境和精神上的孤单,老人或许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克服或隐忍,但在遭遇生病、受伤、农忙等事件时,子女却不能在身边加以照料和帮扶,这成为了很多留守老人内心的创伤和隐痛,曾有留守老人表示,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死在床上都没人知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留守老人群体面临着严重的养老风险,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笔者认为,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应当引起子女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现就如何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让农村留守老人不再寂寞。
一、转变观念,制定规划。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在农村基本普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条
件。但是对于老人来说,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关心和文化上的丰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共同组成养老支持力。因此,在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应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亟需转变管理理念,把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纳入各级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将留守老人问题纳入工作视野,可以民政、文化、宣传等部门牵头组建相应班子,制定实施规划和措施,为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娱”、老有所乐创造条件。
二、深入摸排,实证调查。目前,我国正处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时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伴随着文化消费的增长。在文化大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布局中,要切实关注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的文化消费问题。因此,建议民政、统计、文化、相关媒介机构等深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开展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实证调查。只有真正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才能适当调整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为留守老人提供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提升其文化消费的支出比例,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把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落到实处。
三、加大投入,搭建桥梁。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应提倡多元融资模式。一方面用好国家财政政策,一方面吸纳民间资本,共同建立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多方面丰富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二是积极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可通过挖掘当地丰富的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当地的风俗人情、记载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文艺形式和节目送下乡等方式和渠道让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再空虚。三是发挥“农家书屋” 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桥梁作用。目前“农家书屋”在管理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使用中偏重
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对象多为农村青壮年和儿童,对农村留守老人吸引力不大,因而急需提升“农家书屋”的管理水平。可完善书籍品种结构,增加面向留守老人的资料,充实面向留守老人的资源,扩充面向留守老人的民间艺术,拓宽面向留守老人的服务手段和渠道。
四、健全组织,纳入考核。一是可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让当地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留守老人上门服务,组建面向农村留守老人的“农家书屋”志愿者队伍,一方面营造热闹团圆氛围,另一方面可帮留守老人查阅资料、培训电脑使用、帮助他们与远在外地的子女进行视频通话等。二是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组织。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留守老年人组织工作纳入本辖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绩效考核之中。如成立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机构,通过老年人组织可以加强农村留守老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他们在家独处的时间,从而减轻孤独感,缓解情感饥渴。老年人组织可以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使农村留守老人体会到老有所为的乐趣,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说,重视并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和家庭多方力量的介入,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并且在行动上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才能使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9.留守儿童、老人问题调查报告 篇九
摘要: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儿童、老人的成因;第二部分,报告调查到的留守儿童、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及特点;第三部分,提出对缓解留守问题的一组建议。
第一部分 留守儿童、老人的成因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劳动力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老人留在农村,并且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随之衍生出了庞大的留守群体。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是造成大量农民工一个前提性的因素。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低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处于城市社会下层,或谓“边缘化”状态。这种城市二元的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一是缓解了农民工流入地城市的市政建设的压力;二是避免了曾经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贫民窟”这一社会问题;三是有效地降低了民政救助规模与社会保障压力。但是,这是以牺牲农民工的权益,牺牲社会公平而实现的。
(1)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计和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家庭生活的变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学习表现、内心情感等方面带来的是更深层的影响。父母监护的缺乏、现有监护的不力,让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和隐患。
(2)子女外出务工,必然导致留守农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从而动摇家庭养老的功能。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但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需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和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自己应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由此引发了留守老人经济贫困、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安全隐患大、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留守老人作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伴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沉重话题。
第二部分 农村留守儿童、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留守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农村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村留守老人则由于社会转型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断裂变得更加弱势。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自身难保,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1、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留守女童承担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同时,由于农村家庭中性别偏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留守女童获得来自家庭内外和社会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呈现出一定的弱势,往往被家人和其他群体所忽视。
2、心理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证,但其内心情感极易被忽视,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由于外出父母与子女空间距离的拉大、现有监护人劳动负担的繁重等因素,留守儿童对家庭关爱和情感支持的深层需求往往被忽视和掩盖,使得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在情感上的距离逐渐拉大。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匮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儿童与外出父母间“亲情陌生化”的现象开始显现。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增加,部分甚至不想跟任何人说话,经常感到孤独。家庭关爱的不足对留守儿童性格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养成带来了不利影响。
3、教育管理方式问题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监护人在学习辅导与监管等方面的力不从心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中的作用得以凸显。然而,义务教育的体制壁垒限制了其能动性的发挥。在“地方教育地方办”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大部分农村学校面临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一直存在着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严重、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及部分教师师德意识淡薄等问题。
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a、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b、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c、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d、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
留守儿童所处教育环境中的种种弊病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农村儿童教育需要新的理念和方式。总体上,留守儿童积极好学、学习兴趣浓厚,留守儿童群体并未形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存在种种弊端,影响和制约了儿童的发展。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以漠不关心和物质补偿两种方式为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打骂等问题,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缺少尊重、鼓励和认同。老师对待学生使用体罚、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一些老师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以成绩优劣为标准区别对待学生,普遍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从而导致心理上受挫,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此外,部分留守儿童处于动态监护中,生活环境的变动和监护人教育的不连续易使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断裂。
4、道德行为问题
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受社会文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偏差。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文化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和渠道,而家庭和学校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正在成为影响儿童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闲暇活动存在闭锁性,83%的留守儿童放学之后会在家中看电视,45。9%的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中最多的就是看电视。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由于其对受众的读写要求较低,以及监护人监管的缺乏,使留守儿童更易受其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中不适宜内容的传播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甚至造成行为规范上的偏离。另外,当下的功利社会所风行的娱乐文化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影响着留守儿童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
另外,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中落后的风俗习气,如赌博风、人情风等正在影响着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性。农民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相应地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
2、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尽管城乡二元制的藩篱在逐步拆除,但不可能在可见的时间内全部撤销。因此,农民工群体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
3、留守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就他们的“家庭”而言,他们都有个特殊的小环境。当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问题时,我们可分析出他小环境的缺失、缺陷。但当问题没有出现时,家庭外的社会如何有效预防,是个操作难度较高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老人,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然而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生活简朴艰难。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很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都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8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会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但对小孩教育方面,老人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外。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老年人看护小孩。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负担。
4、精神缺少慰藉。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则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孤苦寂寞的生活。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第三部分 留守儿童、老人问题的对策
一、留守儿童现象是长期存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多方的社会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众多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必将持续存在。从根本上来看,以“关爱”为中心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各种活动便是可实现的应对策略。从政府到社会,社会各个层面开展了包括农村寄宿制学校、代理家长在内的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这些行动中涉及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媒体、企业等多个行动主体。政府的政策保障和组织协调留守儿童关爱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些活动在生活照料、学习帮扶、情感关怀等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支持。家庭、学校和社区是与留守儿童联系最紧密的、最重要的行动层面。包括外出父母在内的整个家庭应该为儿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密的情感沟通,让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重拾关爱。社区应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和行动空间。村委会应积极发挥组织倡导职能,对留守家庭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切实帮助,并应有效地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帮助留守儿童的具体活动。学校是留守儿童最集中的地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弥补学生亲情的缺失,为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间的联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帮助外出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
(一)积极走进孩子的内心
留守儿童外出父母及监护人除了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心理和情感需求,经常与儿童谈心交流。学校可设立知心信箱、安排知心老师等来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心理的形成,鼓励学生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帮扶与关爱,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留守女童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应给予她们更多关爱,通过社区互助、自助等形式缓解留守家庭面临的生活负担,保障留守女童的权益。父母在外务工期间应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与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情感交流,让子女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社会各界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宣传普及家教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引导外出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给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共同建设良好社区文化环境
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区支持,同时通过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行业应担当起社会文化引导者的职责,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做好学校教育的工作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力度,完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生活条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应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通过多种形式更多地去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沟通。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应加强人格教育、性格教育等,并从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成管理方面给予具体指导。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并通过书信、亲情电话等形式,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更是需要政府和社会积极帮助。
(一)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经济发展。
推进改革,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带领村民探索,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些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
(五)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乡政府还可以给予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帮助老人的良好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孤寡老人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快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为。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参考文献:
《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作者:叶敬忠 潘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作者:叶敬忠 贺聪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第29卷 第1期 2005年1月
李丹,浅谈新形势下的亲子关系 [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7(2)
10.特别策划: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篇十
夕阳下的家园:留守老人亟须关爱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四川一位78岁的段登绪老人说。刚放下犁头,段登绪又要忙着到深井打水煮饭。他的身体还比较硬朗,田间地头的活也能干一些。他说:“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没有那么多钱治,更没有人照料。”在许多农村,忙碌在田野里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他们自己从事耕作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农忙之余还要照颈孙子、孙女,闲暇时就“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
目前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收入不高。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有许多老人还要照顾孙辈一至数个,生活负担较重。据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子女对留守父母的年供养额度在2000元以下,有1/3的外出务工子女对父母的年供养额度在500元以下。可见,许多留守老人未获得外出务工子女足够的经济支持。
二、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获取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人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三、保障健康亟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四、安全隐患多。随着年事已高,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近年来,侵害留守老人的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江西干强)
六项措施:为留守老人撑起一片温馨天空
一、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是对外出打工者的提醒: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许多子女却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作为子女。应当关注老人的情绪和思想变化,努力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如果打工地点离家近的话。应常回家看看:如果离家远的话,应多打电话回家。现在中国移动、电信等各大通信运营商都有针对异地通话推出亲情号码、优惠时段的措施,每个星期只需要花上几块钱,就能跟家里亲人聊上几十分钟。钱虽少,作用却不小。遇到大小事,也应多和老人商量,让老人在心理上得到肯定和认同感。
几年的外出打工,李发财和妻子挣回来不少钱,心中却一直对父母有份愧疚。李发财说,父母付出了很多很多,现在也该享享福了。凭着在外打工积攒的钱,李发财在家做起了小生意。他不想再让年迈的父母受累,他要留在家里好好陪伴他们度过余生。
二、保证老人经济来源
父母通常是不会主动向儿女要钱的,但作为儿女,也应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有许多人打工收入并不多,这就要求日常花费做好计划,尽可能减少人情往来消费、“面子”消费、烟酒消费等许多不必要的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
即使在外打工,也要积极关注家乡政府对于老人的一些优惠补贴政策,以减轻老人的经济压力。如北京、上海、天津、西藏、云南、宁夏等省市自治区都实行了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津贴的保障措施,还有一些省市则按各地的具体情况发放。
三、送礼不如送健康
一到春节期间,张琳就犯愁,送什么礼物给父母表孝心呢?送烟酒显得俗套,买补品又怕不对路。于是她与丈夫一商量,决定给母亲做个全身体检,有病早治,无病预防。张琳说:“做儿女的长年在外,难得有机会侍候父母,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老人的身体。现在知道老人的身体无事,我们再外出就心安多了。”
据了解,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打工青年送父母到县、乡镇医院做体检。平日和父母联系时,也应多关注父母反映的身体状况,向父母传播一些养生健康知识。
四、安全考虑要周到
父母们更多的是需要子女细致入微的关爱。给老人请个保姆,或者托邻居亲戚常上门照看,或留守老人互相帮扶,这都是保护老人的好办法。除了留守老人应加强自身防范外,农村可自发组织治安巡逻队,加强巡逻保障村民安全。此外,儿女为留守老人安全考虑,可以给老人们配上带有“SOS”求救键的老人专用手机,或与保安公司联系安装一些报警系统,通过爱心门铃、应急警钟、锣鼓等让老人们遇到突发事件需要救援时能发出信号。
五、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活动
留守老人渴望被关怀,寻求生活上的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老年人组织,如成立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通过组织,老年人互相帮助,通过集体的力量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开展文体活动、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承担地里的重活等。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创办“时间储蓄银行”,低龄留守老人为高龄留守老人服务,储蓄并积累护理时间,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的服务时,再利用已经储蓄和积累的服务时间。
六、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
有条件的地方和个人,可以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许多省市政府已经制定出台资助社会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凡属资助对象、符合资助条件的,都可以申请享受一次性建设补贴、床位运营补贴、用工补贴等相应的资助项目。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可以为留守老人提供保姆、钟点工、家务、送饭、送医、理发、婚介、电器修理、法律咨询、陪护等有偿服务,满足老人各种需求。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终。
儿女心里话:重阳节,我想对父母说
转眼重阳节又到了。
就在上周星期天,我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妈妈告诉我,她正在堂姐家帮忙办丧事。我心里一惊,连忙问哪个去世了,原来是堂姐的公公不幸去世了。在我的印象中,堂姐的公公年纪还不是很老。也就60岁出头吧。听了真是不胜唏嘘,感叹人生之无常。
在我们老家农村,淳朴的人们为了养家糊口,常年都是在田地里面辛勤劳作。每个人都是从早晨干到傍晚,从黑发干到白头,可以说是“活到老,做到老”。我们的父母,即使那岁月的痕迹磨蚀尽了那曾经娇美过的容颜,即使那山一样伟岸挺拔的腰身因为劳累而渐渐佝偻,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没有任何抱怨,继续用他们那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爱心,关心和牵挂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取得的那点点滴滴的成绩,哪一处不是慈母严父用那沉甸甸的爱堆砌起来的?可是,仔细静下来想想,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
对于我自己来说,读书时就不用说了,一直花着父母累白了头挣来的钱才上了学。离开家乡后,更是无暇顾及父母。赚的钱也想寄回家,可总是不知不觉间就给花掉了。有时候也良心发现,感觉惭愧了,就给母亲打电话说起这个事,母亲还说:“崽啊,我和你爸还能做得动呢,你就不要多担心了,你自己好好工作,养好身体就行。”母亲还记挂着我的胃病呢。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一生都在毫无保留地为我们付出,却从没想过要得到任何回报!
前些日子,姐姐给我打电话,说老爸老妈身体不行了,今年老爸在田里施农药,还中暑了二次,我这才惊觉,对父母太缺少关心了,平时父母老说他们还好,我还真以为他们还好。也没想想,老爸老妈都快60岁了呢,身体还能好到哪去?所以当时我就对姐姐说了,今年过年回家,一定要让老爸老妈少种田地了,以后每个月多寄点钱给他们。这个事本来我打算过年回家再给父母说,现在恰逢重阳节,我知道该和父母说什么了:“老爸,老妈,你们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了!是儿子尽点孝心的时候了。”
11.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一
——以务路村民委员会为例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13级化学2班
马文思
留守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力流出省份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新农 村建设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务路各村寨的经济发展很不理想,家庭的收入普遍偏低,仅靠务农已难以维持家庭的开支。如此,很多农民工把目光转向了城镇或沿海等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把老人留在户籍地而外出谋生,由此出现了留守老人问题。在本次通过访谈、走访的方式,对下务路、务路旧寨、务路田边村、务路新寨进行调查以了解务路村民委员会四个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并分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就如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通过分析显示出的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选项比例
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人数为下务路27人,务路旧寨26人,务路田边村21人,务路新寨23人,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总人数为97人。其中,男性 占 48.2%,女性占 51.8%。年龄 50-59 岁占 11.3%,60-69 岁占43.1%,70-79 岁占33.1%,80 岁及以上占12.5%。统计结果显示,41.1% 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顾,其次 28.8% 依靠邻居照顾,14.2% 靠朋友照顾,另有17.4% 靠未外出子女照顾和10.6% 由孙辈照顾,由亲戚照顾的 仅占5.7%。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顾的分别为0.4%和0%,这两者在留守老人照顾提供方面几乎空白。此外,有 13.5% 留守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而 2.5% 的留 守老人表示不需要人照顾。
这次在调查中还发现: 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 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 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 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 一次;只有 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 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 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 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问题与现状分析
1、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 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
2、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 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3、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 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 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 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调查显示:43.24%的留 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4、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 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6、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 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
7、传统的思想观念欠佳。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 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四、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让许多农民意识到仅依靠一亩三分地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原有的农业用地,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人均占有量明显比之前少了许多。这样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多了出来,是因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城市基础的不断完备,经济的繁荣发达,许多农村人口自愿向城市搬迁,到城市生活,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农村大量人口进行地域转移,从而使农村留守老人的产生成为可能与必然,务路村委会也不例外。
2、传统养老观念逐渐淡薄,伦理道德淡化,有老不养,这是留守老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3、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农业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失去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做人力资本支撑,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非农岗位,这些能带来一定收入的工作岗位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不仅增加了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而且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补充劳动力。同时,由于城镇和工业用地的增加,挤占了一部分农业用地。”。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农村吸纳大批剩余廉价劳动力,这部分廉价劳动力进城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奉献着青春,尽管他们拥有比种地更高的收入,但是他们却和自己的双亲分居异地,把父母留在家里自食其力,苦了没人精神安慰,病了没人悉心照料,使得本来就已经生活困难的老人更为孤寂和无助。所以,在探讨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时,不得不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原因来分析,并且,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是我国广大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五、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1、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 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 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相关部门或基层干部应加强对青壮年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外出子女的“孝老”意识培养,外出子女也应提高孝老意识,时时关心在家独自生活的父母,经济上给父母足够的生活开支,要多一点交流,拉拉家常,汇报自己在外面的情况,减少老人的担心。同时,已婚的女儿和女婿也应常常回家探望父母,主动承担起留守老人的赡养义务,切实强化家庭的赡养功能。
3、拓宽农村收入渠道,提高留守老人收入水平。
4、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农村社区老年人照护制度。
5、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 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 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等。
解决留守老人问题,除采用以上方式外,政府还应该组织本村现有青壮年或妇女形成志愿者服务队,照顾本村的留守老人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年轻一代应学会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养成为老人服务的意识,平时对留守老人多一些物质供给,使其生活的更加殷实;并发掘出本村特有的文化,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以此丰富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温暖其孤寂的心灵,让留守老人享受生活,颐养天年。
农村留守老人这个新的群体渐渐壮大,却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注意。留守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他们不仅自己劳作,自食其力,有的还承担着抚养、教育孙辈,人情往来等压力,许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老人牺牲的太多,得不到家庭养老的温馨,亲情分离使得老人孤苦无助。从访谈得知,老人认为自己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暂时不需要子女赡养,其实是老人对子女的体恤和宽容。子女也有难处,老人不愿意再增加子女的负担。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向外发展,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外出子女无法减轻留守老人的思想压力以及提供充足生活物资给老人,留守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享受不了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寻求有效的应对渠道和途径。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老人问题。
在此,我由衷的感谢务路村委会的各位领导,感谢你们为我提供了这次调查的一些必要的数据和帮助。也感谢各位留守老人的积极配合,因为有你们的积极配合并真实的反应生活情况才使得本次的调查得以顺利的展开和完成。参考文献
[1]杜鹏, 丁志宏, 李全棉, 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J].人口研究 ,2004(6).[2]杜鹏, 李一男, 王澎湖, 林伟.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 [J].人口学刊 ,2007(1).[3]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 —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4]孙慧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 —基于豫东农村的 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5]叶敬忠,贺聪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9(4)
12.关注留守儿童 篇十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情绪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在我们班,就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外出谋生,大多将他们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年到头与父母也见不上几次。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像我们班一些同学,长期由爷爷奶奶带养,娇生惯养,任性,脾气暴躁,从小养成了很多的坏习惯。由于爷爷奶奶根本无法辅导,学习也跟不上。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很多孩子逆反心理很强,上网、打架、旷课这些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做爷爷奶奶的根本无法管到。为此我们恳请社会各界、学校、家庭多给我们的留守同学一些关爱,让他们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特提出了一些建议:
1、社会应多关注留守儿童,每到假期,应支持和赞助留守儿童能去父母生活的地方与其父母亲一起生活。村委也应为留守儿童组织一些假日活动,丰富他们的假日生活。
2、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3、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老师和同学多给留守同学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
4、家长也应多与孩子联系,多同他们谈谈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条件允许可常回家看看。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我们的留守同学吧。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一份温暖与鼓励,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13.如何关注留守老人 篇十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农村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39-01
一、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巨大,增长迅速。农村留守儿童特别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在重庆、四川、安徽和江西等地区,每10个农村儿童中就有4个是留守儿童。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学龄前和义务教育后阶段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接受初中教育的机会尚未得到完全保障。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证,但其内心情感极易被忽视,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留守女童承担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外出父母在留守儿童成长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农村社区中赌博、网吧、人情攀比等社会风气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儿童非常单纯,容易上当受骗,缺乏抵抗力,,受社会文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偏差和会乱,需要及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的重要环节,然而义务教育的体制壁垒又限制了其能动性的发挥。留守儿童所处教育环境中的种种弊病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对于农村儿童教育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留守儿童群体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有被标签化的趋势,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压力和不利的舆论氛围中。
(二)留守儿童发展特征。
1.社会发展方面:农村流动人口数量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也日益明显。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
2.家庭环境方面:低收入水平,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3.政策体制方面: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和二元户籍制度导致了农村入学费用昂贵,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升学等问题,使得留守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去外地落户就读。
4.存在的持久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以及地域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持久性。
(三)解决措施。
1.推进县内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举措。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工用人机制。二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三是全面加强县内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2.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就地吸纳流动儿童入学,使儿童能够跟随父母在外务工地区就地入学。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尽量减少流动儿童上学的经济负担。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壁垒。使儿童能够随父母迁移,使流动人员及其子女与当地人享受平等的权利。
4.加强农村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多增加一些儿童之间娱乐和交流学习的设施,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强乡村治安,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
二、留守老人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因子女外出务工而明显改善,生活只能维持温饱,贫困现象非常普遍。子女外出务工导致留守老人出现严重的生活照料特别是疾病照料的缺失,人身和财产安全存在很大隐患。子女赡养重物质而轻精神,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家庭内外均很难得到满足。留守老人的看病就医问题依然严峻,应对疾病的脆弱性严重影响到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里状态。
(二)留守老人特征。1.家庭负担重。留守老人不仅需要在家做农活,在农田耕作,还需要照看农民工子女,生活负担很重。2.经济状况差。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不高,还要支付各种生活费用,能用于给老人养老的资金并不多,多数老人经济窘迫。3.疾病困扰多。老人长期劳累身体状况差,医治费用高导致久病不医,使得老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4.权益受侵害。留守老人独自生活在农村,没有亲人保护,好多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生活处境艰难。
(三)应对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路。针对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本文从以下家庭、政府、社会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具体的解决措施。
1.家庭措施。a.外出子女应当尽可能为父母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保障父母的进本生活需求。b.外出子女应重视和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和代际间的情感交流。c.夫妇双方最好能留下一方抚养孩子、照料父母,尽量避免留守老人进行隔代监护和耕种大面积土地。
2. 政府措施。a.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附近就业的机会,从而缩短其回家的周期,尽可能减少对留守老人造成的负面影响。b.政府应加快完善和健全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C.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完善农村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难。d.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扶持老人协会,推动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
3. 社会措施。
a.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对农村老年人的贷款门槛,使留守老人需要时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b.通讯公司可免费或优惠为留守老人安装电话,降低通话资费,是留守老人能与外出子女保持经常性的联系。c.医疗机构可以在农村社区定期为留守老人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留守老人的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d.其他社会团体或个人可以通过捐助、慰问等方式加入到关爱留守老人的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留守中国》。
[2]张德乾、仰和芝:《亲情呵护缺失:聚焦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中国统计》2007年第6期。
【如何关注留守老人】推荐阅读:
校长如何关注教师的工作成长07-11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后进生10-14
关注留守儿童成长06-30
关注空巢老人3000字07-25
关注留守儿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01-22
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关注孤寡老人)08-07
关注校园安全演讲稿(演讲稿,关注)01-01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11-25
关注农村教育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