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发展(共13篇)
1.中国歌剧发展 篇一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1905-1963)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1894-1965)是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小镇上的俄罗斯犹太人,出身苏黎世音乐学院,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华民族化乐剧乐曲创作、音乐教育、管弦乐队组织、音乐社团组成、中国音乐的国际交流及通俗音乐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热心中国音乐的齐尔品
齐尔品(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曾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谱写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
齐尔品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可惜答应编写剧本的鲁迅逝世,这部歌剧也就没了下文。
发展探索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
而后,张曙曾以昆曲曲调创作小型歌剧「王昭君」;陈田鹤写过歌剧「荆轲」(未完成)和「桃花源」;王义平曾依陈田鹤的「荆轲」原作重新配器;钱仁康为陈田鹤的「桃花源」配过乐,也为蔡冰白的小歌剧「江村三拍」作曲,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歌剧「大地之歌」;黄源洛写过「秋子」;陆华柏写过「牛郎织女」,沙梅写过古典歌舞剧「红梅阁」;郑志声创作歌剧「郑成功」,其它还有「岳飞」、「苏武」、「西厢记」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是较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2.中国歌剧发展 篇二
一、当代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
随着西洋音乐包括歌剧传入中国, 五四运动后, 中国音乐家学习、借鉴西洋歌剧, 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
1.《白毛女》——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
该剧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为了使此剧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作者在创作中将中国北方民歌、戏曲音乐与西洋歌剧音乐的作曲技法高度融合在一起。曲作者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素材塑造喜儿的音乐形象, 运用各种变体手法使其发展变化, 将喜儿天真、坚韧、不屈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呈献给观众。“话剧加唱”的创作手法对当时一切处于摸索阶段的中国歌剧来说, 无疑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江姐》——高潮再起
继《白毛女》之后的十余年创作实践中, 歌剧《江姐》的产生是中国歌剧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出现了家家传唱‘红梅赞’”的盛况。
该剧主要素材来源于长篇小说《红岩》, 成功塑造了江姐这样一个临危不惧、嫉恶如仇、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曲作者采用四川民歌音调为主要基调, 将戏曲音乐元素与歌剧的重唱、合唱有机的结合, 突破了“话剧加唱”的固有模式, 并从民族语言的发声及说话的特点出发对我国歌剧宣叙调的写作上给予了更多的探索。
3.《原野》——当代歌剧的巅峰之作
该剧距离《江姐》相隔二十多年, 十年“文革”使中国歌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原野》的成功是当代歌剧摆脱危机困扰的一个良好先兆。
该剧较之我国以往歌剧创作的突破在于音乐创作中宣叙调的形式。曲作者不仅融合了中国戏曲中韵白的神韵、古典诗词吟诵的方法与说唱音乐的形式赋予宣叙调以中国特色, 而且采用了微分音、偶然音乐等技法, 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时至今日, 这三部歌剧仍在各大剧院重复上演, 期间虽陆续有作品问世, 但与以上三部剧相比, 它们被观众喜爱和熟悉的程度似乎都相距甚远。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歌剧的发展在时代进步的路上感到迷茫、困惑, 甚至是恐慌?
二、改革开放至今, 中国歌剧所面临的困境
1. 社会、市场对中国歌剧的冲击
(1) 流行音乐对歌剧的冲击
1979年当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后, 大量的港台流行音乐如洪水般传到大陆内地并且迅速的占有了相当一部分的音乐文化市场, 年轻人受此影响开始推崇这些歌曲。作为高雅艺术的歌剧逐渐受到大家的冷落, 从而造成歌剧这门传统音乐艺术的一蹶不振。而且这种趋势越发的严重起来, 到了今日流行音乐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艺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歌剧艺术离我们普通大众越来越远。中国歌剧到了需要论证存在还是死亡的时候。歌剧在中国的发展, 面临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困境。直到进入21世纪, 这种局面才稍有改变。
(2) 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对歌剧的阻碍
西方的歌剧是当代中国歌剧的范模和源水, 向其借鉴学习是毫无疑问的。但一直以来, 多数中国百姓对美声唱法有着较深的误解。他们眼中的“美声”是让人听了为之生畏的, 是不美的, 再加上美声歌曲多以西方语言为主, 多数人听不懂, 使得他们对这种艺术敬而远之。因此, 中国的歌剧创作需要完成这种心理的转换过程, 即用歌剧这种舶来形式, 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性和当代趣味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唯其如此, 我们的作品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欢迎。
(3) 市场经济对歌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两极分化逐渐严重起来。社会的大部分财富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 在“物质第一”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拿出剩余的财富来享受精神上的需求, 而当今的歌剧艺术销费水平常常较高。在这种情形下, 只有少部分的歌剧专业人士和社会爱好人士能拿出这样的资本来满足自己的歌剧欣赏欲望, 受此影响歌剧的传播会受到很大困扰。
由于歌剧市场份额越来越少, 许多歌剧院在制作新歌剧的时候都希望把自己的新歌剧打造成精品, 启用名演员还有名导演等等, 在这样的思想追求下歌剧制作单位就不得不把制作费用提高而导致成本又提升, 多种现实原因在一起共同将歌剧的发展前景蒙上一层不可预见性的浓雾。
2. 中国歌剧自身创作的弊端
(1) 缺少大量的歌剧演员
歌剧是一门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荣威一体的综合艺术, 而演员是歌剧直接面对观众的载体, 要是歌剧演员队伍严重缺乏, 就会使歌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呈现水平、质量等等一系列直接的问题。歌剧演员要同时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及修养, 仅有美妙的音色和纯属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的音乐艺术学院对此也没有做出相应的举措, 这就导致我国歌唱演员比比皆是, 但歌剧演员极度缺乏。舞台上找不到适合的表演者, 使得再好的剧目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2) 缺少高质量的剧本
“剧本, 乃一剧之本。”是人皆熟知的一句俗话。好的剧本本身就有一定的戏剧性和审美性, 典型的人物形象和记忆犹新的人物动作场面, 还有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 在各种条件下能让作曲家发挥更大更广的想象空间, 它在引起和激活创作冲动的同时, 也构成了歌剧艺术整体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中国歌剧现状之所以令人不满,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质量有新意的歌剧剧本。
(3) 缺少让人记忆犹新的唱段
这点是笔者认为最致命的原因。歌剧是以音乐为第一要素的, 也就是说要想创作一部可圈可点的歌剧作品, 歌剧曲作者在其创作中是具有主导性地位的。而当今的大部分作曲家是非歌剧创作者, 只有少之又少的作曲家主业或者兼顾歌剧创作领域, 由此而产生的创作者主体缺少, 并使拥有众多戏剧资源的中国在歌剧领域无人问津。近代培养的作曲家在当时接受专业学习时一般采用的是西方作曲教学法, 导致他们在使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时手足无措甚至无能为力, 也正是由于缺少对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吸收, 这些作曲家创作得民族歌剧音乐才十分怪诞, 没有让人记忆犹新的段落, 也没有易于流传的咏叹调, 使得歌剧上演几天而惨淡收场。
三、从《山村女教师》看当代中国歌剧
歌剧《山村女教师》围绕一对青年人展开。故事主要讲述了县城长大的杨彩虹为追随男友李文光来到山村作了一名小学教师, 可李文光却因外出求学后厌倦了山村的平困抛弃了杨彩虹。失去了爱情的杨彩虹凭借对孩子们的眷恋, 毅然决定留在山村继续执教并与正直的伤残军人周洛平建立了新的爱情。在一次山洪中杨彩虹为了营救落水的学生牺牲在洪流之中。歌剧意在歌颂杨彩虹扎根山区、乐于奉献的精神, 批判李文光追求个人发展的自私的个人主义思想。
该剧由迪里拜尔、丁毅、袁晨野等多位歌剧表演艺术家们联袂主演。多角度旋转舞台机关的运用为人物创造了良好的演唱空间, 令人赏心悦目。小桥、山川、翠竹、石阶、水车、木楼, 这些随着灯光变化而变换着色彩的景致, 令人仿佛置身于斑斓的山水画中流连忘返。依据故事情境的限定, 剧中人物的服装虽不华丽, 但却朴实、亲切, 恰到好处。
照常理来看, 这部歌剧应该成功。首先, 它具有现实并感人的故事情节, 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歌颂老师如何奉献的故事。它乃是对当下普通人最现实的写照, 涵盖了当下最普遍的问题, 例如城镇与山村、传统与现实的差距, 爱情与妥协的挣扎等。它折射的是当代人的一个普遍困惑, 传达的是社会变化中普通人的情感纠结。其次, 它具有符合剧情的舞台背景。水墨山水在巨大的纱幕上营造出典雅的中国风情, 纱幕后若隐若现的美丽山村在序曲中迎来清晨, 随着纱幕的缓缓升起, 巨大的旋转舞台有如一卷画轴, 将山野内的石院、竹楼、小桥、水车、晨雾、朝霞……徐徐展开, 与世隔绝的美景将观众引领进一个恬静的南国山村。同时, 它有当下一线的歌唱演员迪里拜尔、丁毅、袁晨野……可是, 理应成功的《山村女教师》为什么仍然不被观众叫座, 不被百姓熟知呢?
让旋律留在听众心里最重要。而《山村女教师》则欠缺了这一点。
笔者认为, 旋律是音乐语言的基础, 是作曲家的灵魂。唱段的难度并不能代表其艺术高度, 让旋律留在听众心里才是最重要的。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旋律会给人们心灵上最大的震撼、深刻的点化。但是剧中主要人物唱段的旋律既不好听又不易唱, 男主角高声区频繁的“喊叫”给人声嘶力竭的感觉, 杨彩虹的唱段也没有令人回味的旋律, 甚至是“魂归山村”时的咏叹也没能抓住观众期待的心。
虽然如此, 剧中还是有让人兴奋的思路----好听的童声合唱始终贯穿于剧情与音乐的发展之中。
四、当代中国歌剧将的发展对策
歌剧在中国已经发展了90多年, 中国的歌剧人们在不断地艰苦探索着, 在创作实践中既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也面临了尴尬的的萧条局面, 俗话说的好“任何事情要想浴火重生必须要受到一定的挫折和苦难”, 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来改正自己的不足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可喜的是中国歌剧人们并没有因为当今中国歌剧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受到挫败, 在“2008年中国歌剧论坛”上, 举国的歌剧人们围绕中国歌剧多元化发展的艺术现状、创作、演出、制作、市场、管理、教育、歌剧史的研究与写作等诸多话题,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 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出谋献策。这是21世纪中国歌剧人第一次大规模的聚会。
1. 立足创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
中国歌剧的创作不能一味模仿西方歌剧, 应不断地从我国传统戏曲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 力争创作出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视听习惯, 又贴近群众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这是发展中国歌剧的前提。
2. 立足本土必须与多元化的创作风格相结合
新的时代造就了多元文化的出现。在歌剧创作方面,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处在一个多形式、多流派、多创作技术与手法并存的时代。歌剧创作的关键在于拥有新鲜的、活跃的、多元的歌剧创作思维。这种思维是歌剧创作的灵魂, 它依赖于创作者独立的审美判断和创作追求, 表现在观念、结构、技法、语言等各个方面。把握住歌剧思维是创作出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歌剧的基础。
3. 音乐与脚本之间的平衡
歌剧应该以脚本为载体, 以音乐作为表达感情的媒介。歌剧音乐具有不同于一般音乐的特征。首先, 歌剧音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其次, 歌剧音乐的艺术风格是歌剧艺术风格的主要标志。“歌”与“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缺一不可。有歌有剧才称其为歌剧, 听歌 (包括音乐) 看戏, 使得听觉与视觉形象获得和谐的统一。如果说戏剧是基础, 音乐即是灵魂。
4. 中国歌剧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歌剧人才的不断涌现
近些年来, 我国有那么一批活跃在歌剧舞台上的优秀艺术家, 但为数不多。针对这个问题, 著名声乐教育家石惟正先生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歌剧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缺乏歌剧编剧、导演的专业设置;声乐学生发声技巧多过舞台表演的训练;作曲专业的学生在中西方音乐传统的学习方面根基尚浅。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的音乐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相应的完善。
《白毛女》《江姐》《原野》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歌剧在中国是有市场的。当代中国歌剧虽面临着大萧条的环境, 但它仍在不断的摸索与挑战中艰难的前进着, 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路。中国歌剧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更需要热爱歌剧的创作者和学习者们坚定不移地为之奉献。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下一次中国歌剧高潮的到来吧!
摘要:歌剧被称为音乐王冠上的明珠, 它的表现力之丰富, 是别的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中国歌剧从产生到现在, 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萧条。我国歌剧要想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艺术道路, 还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探索的过程。本文笔者将主要从中国歌剧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和今后的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歌剧现状,困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主编.华乐出版社, 2002年10月.
[2]《中国当代音乐》梁茂春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07月.
[3]居其宏.《扩心胸、干实事、缓称派—在“2008中国歌剧讨论”的发言》.人民音乐2009.3.
3.中国歌剧发展 篇三
关键词:中国歌剧;发展;《原野》
歌剧《原野》的成功表明中国歌剧以它特有的历史优势,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专业化水平表演程度逐渐提高,表、导演人才济济,整体艺术成就已达到较高的层次,日益受到世界人们的关注。
1.《原野》的特点
1.1《原野》的独特艺术魅力
这部由曹禺的著名剧作《原野》改编,著名作曲家金湘作曲、曹禺之女万方编剧、著名导演李稻川导演的歌剧《原野》,能够成为中国最早登上世界舞台的歌剧并取得成功,要归功它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是无国界的,那些享誉世界的歌剧名作,即使语言不相通,但丝毫不会影响世人对艺术的欣赏。没错,当《原野》在国外演出结束时,听不懂歌词的西方人却泪流满面地在剧终后沉默了许久,才想起鼓掌喝彩,可见他们已被深深地打动。
1.2《原野》的音乐
《原野》能够如此成功,除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外,集民族性、戏剧性、交响性于一体的音乐也是该剧的灵魂。
该剧音乐最大特点是将怪异无旋律性,而且变化无穷的音乐同优美抒情的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使人不自觉地被这种种的变化莫测的音乐所吸引,所打动。
该剧第四幕从头到结尾音乐一直充满怪异,无旋律性的音乐,营造出了昏暗,充满杀机的场景。这部分的演唱给演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它要求演员的乐感要有相当高的水准。例如乐队奏的是一个A音,而演唱者要唱出一个升A音。虽然难度很高,但音乐却非常恰当地将这部分的剧情表现得十分完美。
音乐在第二幕开始和第四幕临近结尾时,从无调性的旋律,转为正调的歌剧咏叹调,旋律也由荒诞怪异变成优美抒情。优美的旋律中带着哀婉、凄楚的情调,表现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又饱含着遗憾和感伤,此时全剧被推向高潮,同时也将观众的心境伴随着剧中的主人公一道起伏跌宕,从而让人体会着剧情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
所以说,《原野》的成功,不仅仅只是那感人的剧情,还要拥有与之相称的好音乐,这是一部好歌剧诞生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原野》的成功也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这与有着百年灿烂文化的中国歌剧发展史有着密切关系。
2.中国歌剧的发展
2.1中国歌剧的发展史
中国歌剧的前身应该追溯到我国古老的“京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歌剧正式形成之前。不管是历史重要性上还是对后来的中国新歌剧的影响上都占有相当大地分量。自从“五四”运动后,许多中国的音乐家开始大胆地积极尝试接受西方的音乐文化,并以西方歌剧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的民族审美观,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湖南湘潭人黎锦晖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首创了中国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1934年聂耳和田汉共同创作《扬子江暴风雨》。自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作曲家在探索民族歌剧发展的新方面作了不同的尝试,如作品《西施》等。1943年,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等作品,这种活泼、有歌有舞的歌舞剧形式的出现,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并且直接孕育了大型歌剧《白毛女》,《自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2中国歌剧的特点及代表剧目
2.2.1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如歌剧《小二黑结婚》《红霞》依然保留着传统戏剧的踪影。
2.2.2深受民间传统歌舞的影响,例如《刘三姐》就是取材于民间传说。
2.2.3以话剧加歌唱的形式,如“文革”后出现的《星星啊星星》。
2.2.4传统戏剧与西方歌剧相结合的模式,如《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
2.2.5以参照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模式,如《洪湖赤卫队》《江.姐》。
3.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走向
3.1民族情结与传承性
中国歌剧起源于中国戏剧,它不仅为当代的歌剧提供了许多传统的剧目,还为其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中国广阔的土地和多民族文化,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歌剧素材,同进,又成为这些歌剧得以施展它独特艺术魅力的广阔市场。
3.2多元交流与吸纳性
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在歌剧这一方面交流也越加频繁。中国的歌剧已登上世界的舞台,受到世人的好评。西方歌剧也频繁在中国的舞台上演,这也为中国的歌剧创作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因此,与世界交流是中国进步、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民族原创歌剧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并逐步登上了世界的舞台。今日荷花别样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会在世界的歌剧舞台之上谱写中国歌剧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郭建,20世纪20-60年代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J],音乐研究,2002(1)。
4.《走进中国歌剧》教学设计 篇四
《走进中国歌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歌剧的经典唱段,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歌剧及其经典唱段,从而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2、在听辩赏析、角色表演、演唱体验等过程中,增强对歌剧中音乐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力和判断力以及表现能力。
3、了解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人物形象时的主要表现形式,了解歌剧的定义、特点及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中国歌剧经典选段的欣赏,感受判断歌剧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形象;分析歌剧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要素在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塑造的人物形象,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对比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1、欣赏歌唱演员张也演唱的中国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红湖水,浪打浪》。
2、欣赏歌剧选段《红湖水,浪打浪》。
提问:
1、你听到的歌曲选自中国的哪部歌剧?
2、歌唱演员和歌剧演员在扮相上有何不同?
二、听赏体验,自主探究学习。
1、欣赏中国歌剧《党的女儿》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
(1)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中国歌剧《党的女儿》的知识。
(2)作品介绍
(3)欣赏并思考,这段音乐给你怎样的感觉?唱段从内容来分,可分为几个部分?音乐的情绪有何变化(从速度上感受)?歌曲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4)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对各个段落的旋律、力度、速度、音色及表达的情感进行小结。
2、分别欣赏中国歌剧选段
(1)欣赏并思考:三个唱段分别用了哪些演唱形式?表达了剧中人物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对几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思想情感进行小结:
3、探索结论:
思考:什么是歌剧?歌剧通常有哪些演唱形式?
三、学唱歌剧,实践角色表演。
1、听赏《洪湖赤卫队》选段《这一仗打得最漂亮》。
2、学唱歌曲。
3、分析角色。
4、分角色进行表演。
四、拓展延伸,弘扬民族文化。
1、教师范唱中国歌剧的优美唱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中国歌剧知识。
3、要求学生课外学唱1-2个中国歌剧选段。
5.中国歌剧发展 篇五
2017年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枣庄考区简章
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委员会是经文化部批准,山东省文化厅备案的跨省考级机构。是拥有歌剧团、舞剧团、管弦乐团、民族乐团四大实体的国家级剧院。也是唯一与首都联合大学建立分校的院团,全国唯一一家综合性(器乐、舞蹈、朗诵、国标舞、声乐)艺术考级水平认证机构。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水平考级教材系统规范,制度严谨细致,考官均由各专业专家教授担任。以普及使用为原则,综合表演为标准,提高规范为目的,力争使艺术水平考级认证更加具有科学性、公正性、群众性。
一、考级专业设置
1、舞蹈类:中国舞、国际标准舞(拉丁、恰恰、爵士等)。
2、声乐类:少儿歌唱、成人声乐: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填写报名表时一定要写清楚是什么种类,以便制作证书)。
3、朗诵
4、器乐类:
西洋乐器:电子琴、手风琴、钢琴、吉他、单簧管、双簧管、萨克斯管、长笛、小号、小提琴、定音鼓及打击乐器(包括多种打击乐,如爵士鼓、电子鼓、小军鼓、架子鼓等);
民族乐器:二胡、竹笛、古筝、琵琶、扬琴、巴乌、葫芦丝、中阮等;
二、考级内容及级别划分
1、考级内容: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委员会所规定的考级教材(中华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教材均可使用);
2、报考器乐演奏的考生,演奏一首练习曲、一首乐曲、基本练习曲(音阶、琶音由主考老师抽查一组)。考试中评委可要求考生在乐曲的任何段落开始或结束演奏。
3、级别划分:
舞蹈1—10级,表演3级、表演2级、表演1级(最高级);器乐:1—10级; 声乐:1—10级;朗诵: 幼儿级(1-2级)、初级(3-5级)、中级(6-8级)、高级(9-10级)、表演级文凭级。
4、成绩评定:优秀、良好、通过、基本通过、不通过。基本通过以上者可获得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委员会颁发的证书;
5、音乐表演级报名条件:须年满12岁,(特别出类拔萃的考生可放宽10—11岁),必须提供十级证书复印件,准确填写报考作品名称,必须有相应资质考官签字;
三、报名时间、地点
报名时间:即日起在各艺术培训学校处开始报名。
四、考级时间:2017年7月29日——7月31日
五、报名要求
1、为避免出现考生报名出现差错或报名表遗失,今年不再设不再接受任何现场报名,所有参加考级者均在考级前完成报名。
2、为避免学生信息出现差错,考级报名表最好由家长或老师认真填写,考生的出生年月日、姓名、拼音、民族须填写工整、准确无误。
3、上交同一底片的近期免冠2寸彩色照片两张,照片背面务必用圆珠笔准确写上考生姓名。器乐专业另外自留一张1寸照片张贴准考证。
4、报考器乐演奏的考生,除钢琴外其它乐器自备。
六、考级要求
1、五级以上(含五级)必须背谱演奏、演唱;
2、报名后等级不可更改,舞蹈专业可参考舞蹈考级大纲要求进行填报级别;
3、八级以上不允许跳级考试;
4、报考声乐者,使用伴奏U盘或钢琴伴奏。
5、办完报名手续后,因故未能参加考试的考生,可在考级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凭准考证及收费发票办理退还考级费和证书费手续(不退报名费)。凡无故弃考或成绩不合格者,只退还证书工本费30元。
6、考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候场,听从工作人员安排。
七、考级收费
一级:150元、二级:160元、三级:170元、四级:180元、五级:200元、六级:210元、七级:220元、八级:240元、九级:250元、十级:260元、表演级:440元。
以上费用包括(报名费、证书费、技术服务费、考试费),不再收取跳级费。
八、注意事项
家长及无关人员禁止进入考场区域。各培训机构的带队老师要看管好自己的学生,确保学生的安全。考生和家长以及其他人员在参加考级时往返所乘用车辆、人员和物品安全均由自己负责,如有丢失、损坏或者其他任何安全问题,由考生和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负责与考级组织者无关,请务必注意安全。
联系人及电话:朱老师 *** ***
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委员会枣庄分会
6.歌剧舞剧赏析总结 篇六
本学期我有幸聆听了由尹国峰老师主授的公选课歌剧舞剧赏析。通过对歌剧、舞剧等内容的赏析,尹国峰老师从音乐的基本要素的感知入手,带领我们欣赏了浏览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歌舞剧宝藏,了解了歌舞剧的语言和古今中外歌舞剧的发展概貌。
尹老师以其极高的音乐素养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是一位性情中人。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授课形式亦是丰富多样,歌舞剧欣赏与教师授课相辅相成,使得我们更好地学会了如何认识,感受歌舞剧。与此同时,尹老师的“双语教学”以及现场即兴表演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国家语言的魅力,寓教于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课程的考核形式新颖,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在期中考试中,我们欣赏了一部完整的歌剧,结合课程中学习到的赏析方式,从歌剧的演员、布景、故事情节等方面书写了我们的感想,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充分考察了我们的知识运用及掌握情况,并结合我们的赏析做了详细的论述,使得我们的歌舞剧赏析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期末考试更是打破了守旧的笔试形式,突破性地采取了歌剧舞剧赏析辩论赛的方式进行。比赛中,同学们通过课下大量的资料查阅,结合课上所学,对于对各类关于歌舞剧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以辩会有,以辩促学,增强了同学们对歌舞剧的理解,让我们在学习歌舞剧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同时也考察了我们的反应能力、论述能力以及音乐素养。
通过对歌剧舞剧赏析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外歌舞剧的知识,对古今中外音乐的发展的情况、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中外歌剧、中外舞剧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有许多体会。
每当欣赏一部歌舞剧的时候,我的内心都是无比的激动,无比的感叹。西方歌剧中华丽而精致的场景,表演者精湛的歌唱表演技艺以及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发展无一不深深的吸引着我,我为之沉醉,也为之感叹。我为威尔第创作的《阿依达》中,阿依达与拉达梅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而感叹;为音乐剧《音乐之声》中活泼热情的玛利亚的乐观精神而感叹;为《弄臣》中,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悲凉结局而感叹;为《费加罗的婚礼》中终成眷属的有情人而感叹。中国独特的歌剧亦是别有一番韵味。课堂上,我们有幸欣赏了由彭丽媛主演的《木兰诗篇》,该剧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崭新形式,弘扬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与完美揉和使得这部经典的历史著作显得尤为震撼,也让我们对歌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而对于舞剧,我亦是沉醉其中。张志雄老师带领我们欣赏的中国舞剧《一把酸枣》通过一个商人家族的盛衰和命运来折射一个地域商人群落商海称雄搏击的沉浮起伏,最终诠释一个古老地域铸就数千年辉煌历史和厚重文明的精神气质;《天鹅湖》中,优美舒展的芭蕾舞充分展现了天鹅的美丽与纯洁,舞者的表情、动作与伴奏融为一体,将剧情的起伏波折演绎的淋漓尽致,犹如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
歌剧舞剧赏析课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对音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歌剧舞剧有了深入的了解。无论我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歌剧舞剧带给我的影响将是永恒持久的,我将终身受益。
最后,我由衷的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诲,祝老师健康快乐!
于倩玉 电气1307 2015年12月26日
对手攻辩
视频展示
7.中国歌剧发展 篇七
歌剧《秦始皇》是由外国人投资,美籍华人谭盾和旅美作家哈金共同担任编剧,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总导演,世界声乐大师普拉西多-多明戈饰演秦始皇,男高音保罗-格罗夫斯饰演高渐离,女高音伊丽莎白-弗特拉饰演栎阳公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兴国饰演阴阳先生,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黄豆豆饰演男领舞。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歌剧是登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的第一部中国歌剧。
十年前,谭盾收到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邀请,委约他写一部歌剧。十年学习,谭盾对歌剧最深的体会是“歌剧既是音乐的戏剧,也是戏剧的音乐。歌剧中的音乐一定是剧本的依据,构思一部歌剧的前提一定要有音乐的设想,要考虑音乐本身的结构和内在发展的戏剧性。因此,从创作开始,我们即强调这部歌剧一定是有音乐的故事,有由音乐发掘、寻找人性最深层矛盾冲突的激发点,并具备音乐的结构性。”
从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到2006年歌剧《秦始皇》的问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创新,中国歌剧的发展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笔者就谭盾的《秦始皇》来浅谈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
首先,歌剧《秦始皇》从内容上就选择了以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秦始皇为故事背景来创作这部歌剧,讲述了秦始皇如何从一个割据国家的皇子统一其他六国,从而成为整个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的过程。剧中秦始皇梦想缔造万世基业,欲寻一段音乐作为开国乐典,最终他发现,自己所找到的不过是一段“奴隶之歌”。此剧的演员大多是由外国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担任,演绎中国题材的中国歌剧,几位重要角色并没有选用中国歌剧演员,也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多明戈的成功演绎也让人看到了他的专业素养,将秦始皇的霸气演绎的入木三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歌剧的题材选择上,有着丰富的参考价值。正因选2材历史文化故事,观众们也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观众在观看之前,对这部歌剧产生兴趣,在观看时才会更好的融入到剧情当中,产生共鸣。所以在今后中国歌剧的创作上,可以多选用中国传统故事,这样创作出来的中国歌剧才具有中国特色。
其次,这部歌剧在音乐的选择和伴奏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舞台上有一支“秦国爱乐”乐队,瓦当、瓦罐、陶器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器具都是剧中的乐器。谭盾说,“陶土瓦砾之音,就是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大地之歌。”此外剧中秦国祭祀乐队的伴奏乐器中加入了中国传统乐器古筝,这在中国歌剧中也是第一次看到。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思维定式的艺术有机结合,才会给观众制造出本质上的视觉文化冲击。作曲家在每一部作品中力求达到观念和思维上的新颖独特,注重作品所体现的观念的产生方式与产生过程,并积极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歌剧舞台中。因此在中国歌剧的创作中,音乐配器上可多选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当中国歌剧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国人民在欣赏中国歌剧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魅力。
再次,歌剧《秦始皇》中,融入了许多中国文化元素,歌剧一开始是由中国著名戏剧演员吴兴国饰演的阴阳先生用京剧的唱腔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一声抑扬顿挫的京剧长腔,仿佛把观众从21世纪带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秦朝。吴兴国的精彩演绎把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全搬上舞台,在一群美声歌剧演员中极为抢眼。京剧的钹、锣、鼓与西洋管弦乐的合作也拓展了中西方乐器的表演形式。戏曲唱腔被用来改造咏叹调与宣叙调增加了声乐的表达内容。传统国粹与西洋歌剧的完美碰撞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新路子。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的歌剧本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戏剧元素加入到中国歌剧的创作之中,也是能够在弘扬传统戏剧的同时,发展中国歌剧,让中国歌剧更具中国特色。
同时,歌剧《秦始皇》的舞美设计也是值得人们回味的。现场演出的气势磅礴让人感到十分的震撼,与秦始皇的霸气相得益彰。所以,恰当合适的舞美设计对于一部成功的歌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歌剧《秦始皇》演出时恢弘的场面,庞大的演员阵容,整齐划一的动作,厚重古朴的音乐与鲜明的舞台色彩与背景中宽大的多媒体画面相呼应,形成该剧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张艺谋运用电影手法来导演歌剧《秦始皇》,对于这部歌剧表演的大场面、大气势、大变化的布置,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剧中一百二十名“秦国将士”在呜鸣低吟中击胸、拍大腿、昂首、顿足,营造了一个沉闷、质朴、凝重并肩负者苦难的音乐氛围,奠定了全剧的感情基调,烘托了该剧的音乐氛围。所以笔者认为在今后中国歌剧的创作中,不仅要重视内容和音乐的创作也要重视现场舞美的设计与编排,增强歌剧在演出时的现场感染力。
中国歌剧想要在世界音乐之林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才是中国歌剧具有独特魅力的新思路,让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就必须要有中国元素,这样才能让世界认可中国歌剧,看到中国歌剧的新发展。
摘要:2006年歌剧《秦始皇》的成功演出,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歌剧的新出路。本文以歌剧《秦始皇》为例,从四个角度来浅谈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国元素,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解瑂.谭盾:让《秦始皇》走进美国大都会[J].中国艺术报.2006年第008版
8.中国歌剧发展 篇八
关键词:中国歌剧 作品分类 多元化 趋势
我国著名的歌剧音乐理论家居其宏指出:“中国歌剧和歌剧艺术家应当以极放达的胸怀和极宽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应当与外国的、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多种艺术因素结成一种和谐协调的、富于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便于进行良性循环、利于产生互补效应的新型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开放性的关系中不断吸收和创造,中国歌剧之独立面貌和个性方能逐渐清晰起来,始可在世界歌剧舞台上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一派。”[1]他还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歌剧多元观的确立,歌剧创作逐步开始多元起来,观念也多元起来了。”[2]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音乐剧研究会代主席王祖皆也提出:“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多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歌剧也呈现出多种风格、多种样式互相交融并行发展的态势。”[3]因此,中国歌剧的多元发展之路显而易见。
一、时代发展对中国歌剧的要求
从中国歌剧作品类型归纳中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在时代的极速发展之下,中国歌剧以借鉴戏曲形式的第一类发展趋势的作品呈下降趋势。而以借鉴欧洲歌剧形式的中国歌剧的第二类发展趋势呈上升走势,并且这种类型的中国歌剧中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别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题材的歌剧作品,如:小剧场剧、歌舞剧、音乐剧、轻歌剧、实验歌剧等;史诗歌剧、英语歌剧、现代室内歌剧、祭祀歌剧、多媒体音乐剧等;神话题材歌剧、史诗题材歌剧、现代人物题材歌剧、科幻题材歌剧等。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类中国歌剧发展趋势,即采用欧洲剧式创作,以中国原生态音乐元素为主,重点反映中国人文情结、中国风的新型中国歌剧,并且大部分是先在海外首演,创作者是海外华人或是有留学海外的国际背景等。第三类型的中国歌剧的发展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繁荣、随着祖国艺术之门对外敞开,与国际的众多艺术种类的频繁交流等因素,并且以结合国际大环境的艺术审美标准,同时寄予能满足中、西双方观众的审美趣味而创作的,其发展的走势也呈现出蓬勃之势。
从早期的中国歌剧作品来看,许多作品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社会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其创作的根本精神与当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题思想以及推广无产阶级新文艺的社会风气相吻合,而21世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歌剧,在多元艺术思维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这种表现形式则显得趋于程式化、题材内容过于本质化。在探索期后期以及发展期里,中国歌剧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政治、人民群众的求解放、求发展的心理发展需求。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中曾指出:“内容反映人民感情意志,形式易懂易演的话剧与歌剧(这是融戏剧、文学、音乐、跳舞,甚至美术于一炉的艺术形式,包括各种新旧形式与地方形式)已经证明是今天动员与教育群众坚持抗战发展生产的有力武器,应该在各地方与部队中普遍发展。”在这里歌剧被誉为成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依据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成功的塑造了当时人们所需要的革命英雄人物偶像原型,出现了如:《白毛女》《赤叶河》《长征》《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草原之歌》《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嘎达梅林》《江姐》《阿依古丽》《星星之火》等大量的以革命英雄人物为原型的歌剧作品;在振兴期里,中国歌剧开始注入新鲜的时代元素,响应时代的号召,积极努力生产,改革开放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逐渐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品位和心理期待而服务,如代表作品:《党的女儿》《傲蕾·一兰》《伤逝》《芳草心》《文天祥》《深宫欲海》《原野》《九歌》《鹊桥的想像》;在此基础上多元发展阶段的中国歌剧作品,不仅要求能体现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保持本民族气魄和民族风格,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而且还必须符合本民族人民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达到实现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建立有自身品格的中国歌剧体系,从而走向世界艺术殿堂,代表作品如:《巫山神女》《舍愣将军》《野火春风斗古城》《张骞》《狂人日记》《苍原》《茶》《再别康桥》《赌命》《木兰诗篇》《杜十娘》《李白》《秦始皇》《刘邦大帝》《诗人李白》《霸王别姬》等。因此,“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摆在中华民族艺术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本身也应有新的、质的变化,作品对当代生活也应做出敏锐的回应,与时代同步,去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怀和心理,以适应广大人民新的审美要求。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4]
二、中国歌剧的三种发展趋势
在中国歌剧自我发展的短短几十年中,从时间上来看,基本上是两种中国歌剧形式并列发展的。第一种中国歌剧发展趋势,也就是借鉴中国戏曲形式较多的这类歌剧发展的趋势,多数是实质内容是本着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出发的角度,撇开从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之外,还体现在它既求写实又注重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从大多数类型歌剧的题材和内容上看,基本上是以真实性为主,歌剧中剧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地区位置等都是为了塑造出典型的普遍理想化的、本质化的歌剧主角,最后以达到完美的英雄主义形象的崇高写意性的思想境界。其中歌剧《党的女儿》以民族歌剧为自身的美学品格,剧本上采用的是中国革命故事题材,将戏曲板腔体与歌谣体结合,佐以独唱、合唱、道白为帮腔、旁唱、内心独白等;音乐语言以江西民族音调和陕西蒲剧音乐调式为主要素材,二者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有机结合,形成了既有鲜明地方风格、民族韵味,又有较强戏剧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在歌唱演员选择上有田玉梅扮演者彭丽媛(民族唱法),也有七叔公扮演者杨洪基(美声唱法),不同风格的歌唱形式确使这种纯粹歌唱演员的组合自然而熨帖。该剧描写了共产党员历尽艰难,前赴后继的英雄业绩,歌剧在再次展现悲壮的历史画面时,不回避战争年代的苦难,自始至终充满了悲剧气氛,但是悲并不令人沮丧,悲而益显其壮烈正气,写出了这位党的女儿真实的感情和真实的行动。
nlc202309080943
任何文学艺术的规律都是通过表现特定的时代而形成,并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衍生。中国歌剧除了按照歌剧自身规律不断加强以音乐展开歌剧的戏剧性之外,同时也在歌剧的音乐语言和组织结构上发展多种多样的手法处理。第一种发展趋势中的常见的民族旋律与传统和声的结合、歌谣体、板腔体、以话白代宣叙调、戏曲表演等表现形式在第二种中国歌剧发展趋势中有了重大的改变。如:歌剧《苍原》将这一民族大迁徙宏大的悲壮史诗,组织构成了复杂而尖锐的戏剧冲突。采用西洋美声唱法和歌剧表演形式,在剧本创作上采取了诗化道白与宣叙调、咏叹调相衔接的形式;在音乐语言上借鉴西洋歌剧作曲技法,使之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相融汇;在剧本、音乐创作及表演上均力求音乐性与戏剧性完美结合、传统和最新处理手段互相融合。生动的刻画了土尔扈特部落这一英雄的群体和他们具有鲜明特征的代表人物,在生与死、爱与恨的火焰和血海中唱出一支支交织着生命、爱情、自由和尊严的悠长牧歌。悲凉沉郁、史诗品格,体现出的那種中国气魄的恢弘场景;民族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史诗般悲壮的英雄故事,构成了舞台上波澜壮阔的人生,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是一部民族团结的悲壮史诗。同时作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该剧既具有西洋opera的典型形式,又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是一部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音乐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具的优秀艺术作品。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5]因此任何历史阶段中,社会形态内的文化性质都与经济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全球文化相互渗透、人才迁徙等条件下,大量的中国歌剧在国外首演,以提倡中西合璧、传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第三种类型的中国歌剧创作手法应运而生。以这些歌剧作品的首演时间来看,中国歌剧的多元发展期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于是弘扬国家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歌剧作品,迎合观众审美取向同时又力图贴近现实、触摸社会问题的写实性歌剧作品,以反映中国原生态音乐元素、突出中国人文情结的中国风、采用欧洲剧式的部分国内作曲家以及海外华人作曲家等创作的歌剧作品,形成了目前中国歌剧发展多元格局的组成部分之一。如:由陕西歌剧院创作的歌剧《司马迁》,该剧承载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文化意义,同时在对欧洲歌剧的探索上走出了新的路径。在对欧洲歌剧结构的框架里,洋溢的是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风格,将秦腔、碗碗腔、黄河号子、韩城秧歌、长安鼓乐等采用现代作曲技法,融入交响乐的洪流中。使得司马迁激越铿锵的咏叹调,茜娘婉转凄楚的咏叹调,因为旋律上采用了民谣、格律诗词、长短句等多种形式,使韵律上富于变化,音节语调朗朗上口,听起来具有古朴而亲切的韵味,唤起观众的共鸣。全剧的咏叹调不仅大气而典雅,极具中国古典主义人文情怀;宣叙调的过渡衔接性成功的实现了音乐的贯通,一气呵成且通俗易懂;乐队参与表演、取消单一对白等都深化了剧情,成功的近距离刻画出歌剧人物,使音乐的表现力得以充分发挥。该剧还获得了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曹禺戏剧文学奖以及南宁中国戏剧节11个奖项等荣誉。
在中国歌剧发展历程中,贯穿其中的一方面是对西洋歌剧艺术及西方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它不断地与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相融合,并在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皈依于民族传统,坚持不懈地追求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审美选择和价值取向。《苍原》导演、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曹其敬在《苍原》与中国歌剧座谈会中也谈到:“歌剧就应该是一戏一格,不应该有什么模式,现在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综合性越来越强,各个艺术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我认为歌剧可以搞那种完全传统的,也可以向前发展,搞一些新的样式,与传统完全不一样,就是靠向歌舞也是可以的。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关系,探索就应该允许有失误。”在中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创作途径,对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提高群众的审美层次等在如今是尤为的重要。只有在多元化参照系当中发展多元的艺术风格,树立起自己时代的旗帜,并在上面打上自己鲜明的印记,中国歌剧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6]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12.
[2]直庚整理.中国歌剧的阵痛与反思——“2008中国歌剧论坛”纪实[J].歌剧,2009,(01):33.
[3]王祖皆.让中国歌剧迎来明天的辉煌[J].人民音乐,2009,(03):23.
[4]刘恒岳.中国歌剧“五问”[J].歌剧,2009,(01):4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6]胡天虹,张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歌剧创作研究述评[J].文化学刊,2008,(06):123.
9.歌剧名作鉴赏 篇九
歌剧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歌剧(opera)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歌剧的唱腔,根据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音域(tessitura)、敏捷度、力量和音色(timbre)来分类。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声男高音(sopranist/countertenor)。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细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种类。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世界著名的歌剧有《卡门》《图兰朵》《茶花女》等等,中国的歌剧有《江姐》《木兰诗篇》等等。
《托斯卡》(Tosca)是G.普契尼在1900年创作的3幕歌剧,于1900年1月14日在罗马科斯坦兹剧院作首次演出。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安格洛蒂而被捕受刑,歌剧托斯卡女演员托斯卡正热恋着他。警察总监斯卡皮亚被托斯卡迷住,答应使她的恋人获得自由。作为回报,她得委身于他。托斯卡被迫假意顺从,在警察总监刚写完假处决的命令后,趁其不备用刀刺死了他。黎明时,马里奥被带到刑场,托斯卡告诉他这只是假处决,谁料这是警察总监耍的花招,马里奥真的被处决了。这时刺死总监一事已经被人发现,并认定斯卡尔皮亚是托斯卡所杀。托斯卡发现斯卡皮亚被谋杀的卫兵赶来逮捕托斯卡,托斯卡对卡瓦拉多希告别后跳下行刑台自杀,普契尼在此以(今夜星光燦爛)來當終曲。剧中的咏叹调十分著名。这里选用的是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和卡伐拉多西的咏叹调《星光灿烂》。其中《星光灿烂》是剧中最著名的咏叹调,是卡伐拉多西在第三幕中所唱。卡伐拉多西深情唱到:“……甜蜜的亲吻,和那多情的拥抱,使我多么惊慌,她面纱下美丽的面容和身材……”正是因为作者把最丰富的感情融汇于完美的形式中,使这首咏叹调永传后世。看完这部歌剧,心里都充满了感动。我感受到托斯卡这位柔弱的女子因为爱情而有了那么大的勇气,她的骨子里充满了坚强,而且她心地善良,诚实,所以他相信警察总监不会骗他。当士兵们要逮捕她时,他没有甘愿被俘获,而是选择自杀,可见她不屈的精神,不畏牺牲的胆量。看了托斯卡,真是为她的精神鼓舞,为她的结局惋惜。
与《托斯卡》不同的是,中国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本土原创、展示英雄主义精神、集中国妇女美德于一身的优秀作品。该剧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崭新形式弘扬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该作品取材于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古老故事,这个中国传说中的动人故事也为世界人民所熟知和喜爱。中国歌剧《木兰诗篇》由作曲家关峡作曲,剧作家刘麟编剧,以《木兰辞》为主要框架,又在古辞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引申。《木兰诗篇》以交响乐为主体,吸纳和融汇了歌剧、音乐剧、戏剧、清唱剧、情景剧、舞蹈等适合情景表演的元素,为其注入新的内涵,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演奏、演唱,使作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出演花木兰一角是这部剧作的最大亮点,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民族声乐女高音的深厚艺术功底和造诣,极为生动的凸现了花木兰这一中国古代巾帼女英雄的艺术形象。全剧之中除了为营造第四乐章“安魂曲”的音乐氛围使用了一段诗剧般的独立韵白之外,没有一句脱离音乐的语言与对白,音乐真正成为了这部作品的主体。作曲家将人物内心世界感情的抒发,放在由音乐铺成的戏剧性支点上,因此,大段的咏叹调与重唱都写得极富
10.歌剧魅影影评 篇十
吧友修改版:
My topic today is about a movie named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This movie told us a moving love story.The phantom had taught Christine music for many years and he had fell in love with her as well.As of Christine, the phantom was not just a teacher but more like a father.Christine made a great progress that her voice impressed the audiences deeply.However, she loved Raoul, her childhood sweetheart, instead of the phantom.So he felt being betrayed and began to take revenge against Christine.At last, he was touched by Christine’s kiss and set them free.What impress me most is the flashback way of the movie and the red rose in the last episode.The phantom loved Christine in his whole life but she never loved him back.She was grateful to him and touched by him, but her appreciation did not mean love.The phantom was a poor guy.Because of his ugly face, he was lonely without a friend.No one paid attention to his gift in music.He was surrounded by darkness for a long time that led him to a twisted mind.He was too thirsty for love, once he got nothing, the reality destroyed him.被提议改成了(Erik faced many misfortunes in his life because of his disfigured face.No one wanted to be friends with him or pay attention to his talent in music.All those tragedies led to his twisted mind and crazy actions at the end.He lost his last hope when Christine turned him down.)
The curtain is down.Let us remember the music of the night.
11.期待中国歌剧原产直销 篇十一
2008年奥运之年,北京音乐节又以歌剧为主打,开始了又一个10年的新起点,而歌剧正是一个音乐节艺术级别的重要标识。本报将通过系列报道探究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在10年里用创造力和执行力打造出的这个音乐文化产业的品牌。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18天将上演9部11场中外歌剧。如此高强度与高密度,开创历届音乐节之“最”,再次刷新国内歌剧演出历史纪录。
歌剧,一个音乐节艺术级别的重要标识,如果缺少歌剧这个领衔主演的“角色”,重头戏就会黯淡几分荣耀与光彩。一部歌剧和一场音乐会,两者投入的“成本”完全不可类比,绝非1:10或1:50的简单算式。
从第一届开始,藝术总监余隆就将歌剧设定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主打品牌,音乐节追求艺术高品格的宗旨,最集中地体现在义无返顾持之以恒将歌剧推向首都舞台的自觉修为上。从1607最古老的《奥菲欧》到2007最新潮的《诗人李白》;从威尔弟经典歌剧《纳布科》到贝尔格现代歌剧《璐璐》;2004年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05年瓦格纳的四联乐剧《尼伯龙根指环》,2006年“最漂亮”的《女人心》、“最怪诞”的《鼻子》……历数前十届音乐节,总共演出中外歌剧18部;亚洲、中国、北京首演12部。这个数字很真实,真实得足以使人体验一种感动与震撼;这个数字很生动,生动得足以引人思忖一种反省与悟觉。
预热:从单脚跳到双腿走
1998年,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为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暖窝”预热。随后两届,《卡门》《维特》两部法国歌剧清馨浪漫异彩纷呈。“头三脚”起步稳健持重,趟出一条独立制作、联合列阵的路子。
正是从第三届开始,音乐节歌剧演出运作发生第一次质变。“单脚跳”改为“双腿走”,《维特》依旧延续“混编”方队,而来自歌剧源头意大利的维罗纳歌剧院,首度为北京人带来原版《托斯卡》,揭开中国歌剧演出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页。2000年10月20日,那是一个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秋夜。1900年诞生的《托斯卡》正好100岁。在自家门口欣赏纯正地道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歌剧,这是绝大多数国人平生第一次艺术审美经历。第四届正值世界各国纪念威尔弟逝世100周年,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首演《纳布科》。该剧闻名遐迩的《希伯来奴隶合唱》,中国合唱爱好者最熟悉的经典作品,第一次在现场剧情中重温,许多人情不自禁泪飞如雨。
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实现了德奥现代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璐璐》的亚洲首演,为音乐节艺术视角第一次方向性的转折。“《璐璐》在中国上演是不可思议的!”《爱乐》时任杂志主编刘雪枫坦言;“这样的极限歌剧,拼死也要去看!”当时正在病中的郭文景声称。这部票房清淡的歌剧演出,竟然飙升为一次异常轰动的文化事件。推介《璐璐》这样世界歌剧史地位独特而重要的作品,体现了音乐节一种远视与宽视的国际化的眼光。
两年之后,蒙特威尔弟歌剧《奥菲欧》被引进。在北京上演意大利歌剧发蒙时代的开山之作,从音乐节的艺术追求本身及“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考虑,采取超前甚至激进的做法,值得感佩和肯定。
升温:从引进制到本土化
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项目最初的运作模式,已显现一种独特的理性思考与务实作为。从“人”的关键因素入手,为歌剧演出“本土化”建设铺路奠基,搭建一个宽阔的平台,既锻炼本土的歌剧团队,又造就本土的歌剧人才,进而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国内舞台歌剧演出的格局和功能。
第一届广州交响乐团率先踏上由单一交响乐团向全能职业乐团转型的征程,连续三届担纲《艺术家的生涯》《卡门》《维特》伴奏。艺术总监放手启用一个地方乐团,通过一部接一部排练,从序曲、间奏曲、终曲,到宣叙调、咏叹调、谣唱曲,再到重唱、对唱、合唱,全本歌剧所有器乐和声乐一个音符不落通下来,这种历练与积累,一般职业交响乐团演出季音乐会永远无法达到。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大平台上,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通过参与世界歌剧经典艺术实践更上层楼。上海歌剧院从第二届进入合唱到第七、第九届独挑大梁,该院演员从配角到主角,一步一个台阶成长成熟。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前两届演3号、4号角色,第七届担纲《赌命》2号,第8届领衔《鼻子》1号;男高音歌唱家迟黎明经历与其相似,目前已入列国内歌剧舞台男高音第一方阵。海归华人歌唱家莫华伦、张建一、梁宁等在音乐节歌剧舞台大放光芒,戴玉强、廖昌永、幺红等“国产”歌唱家,在音乐节歌剧舞台崭露头角。几部大戏演下来,实践机会超过以往数年。从单向学习到双向互补,从被动消化到能动创造。2004年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演,余隆带领中国爱乐乐团,从国内最优秀的交响乐队衍化出最优秀的歌剧乐队,每一件乐器都化作“灵性演剧”的生动表情,音乐进入了角色化、戏剧化的理想境界。
从指挥、乐队到演员、导演,从艺术策划,到营销运作,全部本土化、国产化,这是艺术总监的理想和目标。2003年音乐节独立制作的“中国当代歌剧之夜”,再开国内歌剧演出市场风气之先,将国外音乐节委约的中国作曲家原创歌剧搬回国内舞台。若非此举,郭文景在荷兰现代艺术节出世的《狂人日记》、在英国伦敦歌剧节诞生的《夜宴》,温德清在日内瓦莫扎特乡村音乐节落地的《赌命》,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与国内观众见面。郭文景的《诗人李白》更不会在世界首演仅3个月后即在国内亮相。余隆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必须注重本土作品的建设与积累。如果有一天,中国当代歌剧作品,从“出口返销”到“原产直销”,中国首演即世界首演,不是我们争着演别人的作品,而是别人抢着演我们的作品,那时,中国歌剧才会真正迎来收获的季节。
沸点:从四联剧到三部曲
前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演出,形成两个最大的文化热点: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国首演、肖斯塔科维奇《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鼻子》中国首演。前者填补了中外戏剧交流史上130年的空白,这部演出4个晚上、总共15小时的鸿篇巨制在北京上演,竟然一票难求越演越火直至沸点,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爆炸性”新闻点的重大事件。作曲家吴祖强曾说,在北京演出“指环”,使音乐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后者则为肖氏一生创作的两部歌剧,2006年一次性补偿,既是众多肖氏乐迷的福音,更填充了歌剧爱好者的心理缺失。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制作,无论数量、质量,还是剧目、阵容,为全国艺术演出市场之“最”,这个说法应当不会引起争议。
音乐节市场总监涂松坦言,中国人普遍熟悉意大利歌剧,而欣赏德奥歌剧尚存距离。德奥歌剧与意大利歌剧确有差异,前者在表露情感中融入更清晰而丰富的哲理,创作思维、技术手段、音乐语言,更复杂、饱满、高级。余隆说,有前十届奠定的基础,还有“指环”奇迹般的开端,音乐节信心十足再次主推瓦格纳的《唐豪瑟》。今年全世界都在纪念普契尼150周年诞辰,音乐节完全可以轻车熟路演演《蝴蝶夫人》之类,但是国内首演普氏三联剧,更有意义,并以此与郭文景“巾帼三部曲”相对应,后者之三《梁红玉》7月刚在荷兰全球首演,仅三月后就回转家门,值得期待。
郭文景“巾帼英雄三部曲”《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瓦格纳《唐豪瑟》、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普契尼三联剧《外套》《修女安杰里卡》《贾尼·斯基基》、亨利·帕塞尔《狄朵与埃涅阿斯》……今年9部中外歌剧堪称历届之“最”。9部歌剧,6部首演;数量翻倍,风格拓展;三分之二德奥作品,三分之一中国作品,主办者高度成熟的艺术理念和内在自信尽在其中。
12.中国昆曲与西洋歌剧的审美比较 篇十二
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 独特的声腔系统、完整的表演体系, 正如著名戏剧学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所描述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1] (p10) 。而在西方, 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1957年佩里根写了第一部歌剧《达芙妮》。歌剧的出现, 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从此欧洲歌剧便开始了它近四百年艰巨、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成为欧、美许多国家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和西洋歌剧都是在几千年优秀文化滋养中产生的, 都来自于特定社会因素之下。他们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都追求展现人性之美, 如真理、爱心、正义、真诚和美好的生活、爱情。都要求在演唱时情感的表达生动、充沛、真实、自然而不造作。但是两者在音色审美, 舞台表演, 情感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音色审美的比较
1. 歌剧“声重于字”的音色审美
西方音乐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思维基础上的, 具有严谨的非常理性的体系音乐类型。美声唱法的发音是经过美化的、具有的共性特征的音色, 是远离人声接近乐器——所谓“器声”。西洋美声唱法追求的音色是丰满、明亮, 有金属色彩又有穿透力, 是松弛而圆润的。[2]
西洋歌剧美声唱法它的音色要求来源于意大利语音色彩。意大利语中的5个纯元音, 发音时口腔的内张力和开口度都比汉语拼音的元音要强和大些, 因此意大利语的元音比汉语响亮, 共鸣也更丰满。意大利语单词无声调只有重音, 歌唱中旋律不因歌词作即兴处理, 注重语调和句词重音, 其音与音之间不随意加装饰音, 并特别强调共鸣腔的运用和声音位置保持高、中、低音混声音色的统一, 从而形成“声重于字”的传统音色审美心理模式。
2. 昆曲“字重于声”的音色审美
中国人认为自然的嗓音——肉声发出的声音是时间最纯净最完美的声音, 是天籁之音, 这种观点构成中国人声乐观的基础。早在唐代, 文人段安节就在《乐府杂录》中云:“歌者, 乐之声也, 故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炯居诸乐之上。”元人燕南之庵《唱论》中亦提到:“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以其近之也。”中国人认为宇宙万籁之声中, 人的声音最完美, 这是中国人对音色审美所具有的一种天生的意识。中国声乐表现的是一种以各地方不同语言、语音、语调为基础的, 以个性化、风格化为特征的音色。它保持着一种自然美, 一种朴实而又独特的音色美。
昆曲唱法在声音的审美方面要求声音明亮, 水灵, 甜美圆润, 与中国人喜欢高亢明亮、清脆婉转的欣赏心理有关, 也与中华民族的音乐、音调有关;对声音的整体共鸣和穿透力没有特别要求。
以上两种唱法对于音色审美的不同, 除了我们用耳朵仅从听力的角度加以判断之外, 科学家和一些声乐研究者通过使用高科技的频率仪, 分贝仪, 频谱仪等先进的声音设备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也得出了两者的声音差距的数据结论。科学家和声学研究者们分别通过研究两种唱法的声音的频率表、分贝表、频谱表得出:两种唱法的声音在亮, 暗;宽, 窄;大, 小;强, 弱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征。分析的结论是:西洋唱法的声音“图像”为浓, 厚, 重, 深, 立体感, 似流动的建筑;而昆曲唱法的声音“图象”为轻, 细, 浅, 淡的色调以及稀, 浅, 薄的特征。
二、舞台表演审美上的比较
1. 昆曲表演的虚拟性, 歌剧表演的写实性
昆曲舞台上的表演讲究虚拟性。舞台上换幕, 场与场的时空转换, 主要用戏中人物连续的上下场的手法, 不会真的有实物出现在舞台上。舞台上无论是表演方式还是辅助道具等设施, 都强调的是一种象征性, 给观众以想象的余地。
而歌剧他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效果, 舞台上的道具以及表演的方式和人物形象都做得非常逼真。比如在威尔弟的著名歌剧《阿依达》中, 拉达梅斯率领埃及军队出征的场面, 就调动了一定人数的演员, 从舞台上连续不断的循环走过, 以表示有很多的战士随拉达梅斯出征。定量的人数不断地从舞台上穿过就好像有千万名的战士一样。这样的表演手法是力求真实再现的一种象征, 而不同于中国昆曲艺术的舞台上那种几近于符号化的象征。
2. 昆曲的程式性, 歌剧的灵活性
昆曲艺术表演的主要特点就是善于组织程式性的艺术语言, 赋予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仪态乃至精神气质以鲜明的外部形象。这种程式性的艺术语言, 着力表现那些显示本质与特征的东西。用外化、物化、对象化的手法, 把生活中自然流露的、无拘无束的, 甚至难以用逻辑语言表达的情感, 转化为鲜明可感的, 舞蹈意味很浓的形象。
昆曲表演特征的程式性, 是中国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的一定的程式规则, 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程式是中国戏曲舞台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独有的虚拟性和象征性表现手法。昆曲的表演程式是供旁人效法和进行形象创造的出发点。一个单独的程式虽然具有一般的生活内容 (例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等动作程式, 哭笑惊惧等表情程式) , 但好不能构成独立的舞台形象, 只有根据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的要求, 不若干程式按照一定的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组合起来, 才能表达出具体的思想感情, 塑造出完整的舞台形象。
西洋歌剧的演唱者在表现作品的时候, 没有过多教条主义的东西。主张用声音来加大对艺术的表现力, 不是很重视外在表情、动作的配合表现。我们可以发现, 歌唱者在表现作品的时候, 动作表情都与日常生活中差不多, 仅仅稍微有所夸张。尤其是在一些独唱音乐会中, 动作的参与表演几乎为多余, 即使是在戏剧性冲突非常激烈的歌剧中, 也更注重动作的生活化和自然性, 不象昆曲表演的时候注重身段, 表情, 动作。西洋美声唱法在诠释作品时, 除去一些生活化的手势, 主要是依靠歌唱来获得音乐的表现力去表现作品的内容, 感染感动观众。
三、情感表达上的审美比较
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 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中国昆曲与西洋歌剧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就体现的非常明显。
西洋歌剧要求歌唱者在演唱作品的时候, 情感表达即直白、通透、又激烈豪放, 也要求一定的节制。这与西方人热情, 直率的性格特征有关, 又与欧洲经历了长期的教会统治, 教化人们节制和容忍有关。
昆曲要求歌唱者在演唱作品的时候, 情感表达含蓄, 婉曲, 中和, 柔美又朦胧。讲究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
司马迁曾在《史记·乐书》 (两汉) 中说到:“凡音只起, 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 物使之然。”[3]魏良辅《南词引正》要求“曲须要唱出各样曲名理趣。”李渔更进一步明确提出“唱曲宜有曲情”。他批评“口唱而心不唱, 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的“无情之曲”。徐大椿《乐府传声·曲情》对此说得更加透彻, 他说“唱曲之法, 不但声之宜讲, 而得曲之情为尤重”。欲得曲情, “必唱者先设身处地, 摹仿其人之性情气象, 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语。然后其形容逼真, 使听者心绘神怡, 若亲对其人, 而忘其为度曲。”
昆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情深, 曲尽, 意无穷。”借景生情, 有感而发, 才有曲中之情流淌。
结语
通过对比中国的昆曲艺术与西方的歌剧艺术的表现方式, 我们发现分别代表东西方舞台艺术的昆曲和歌剧是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 两者不同的只是对美的表现方式各自存在着差异, 这是由于中国昆曲与西方歌剧各自产生以及发展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的不同造成的, 这恰恰彰显了东西方审美文化的不同魅力所在。加强对中国昆曲与西方歌剧的对比了解, 能更好地看到两种艺术形式的各擅胜场, 在两者的交流之中相辅相成。歌剧艺术主要秉承了西方戏剧美学中注重客观性、再现性的戏剧表现形态的基调, 这些与中国昆曲中讲究虚拟化、程式化的表现特点各有胜场, 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两者也互相吸引、互相借鉴。
总之, 中国的昆曲艺术与西方的歌剧艺术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加强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交流将更有利于两种艺术的发展, 有利于世界戏剧文化的交流。更加辉煌、具有世界意义的戏剧文化必将会被创造出来, 其性质必定既是民族的, 同时又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昆曲: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J].中国文化, 1994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8
13.歌剧艺术教案 篇十三
授课人:杜媛 周次:第十五周
教学背景及构想:
中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音乐的,平时接触歌剧也不多。对于欣赏歌剧,学生的心里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学生普遍认为歌剧太古典也太深奥,是一门可望不可及的艺术。这种局面的出现给“音乐鉴赏”中歌剧这一块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尽量的结合作品。导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让学生能从熟悉的音乐中感到亲近与轻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学生分成A、B、C、D四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歌剧艺术。
教材分析:
《歌剧艺术》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音乐鉴赏模块第17单元第3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欣赏了欧洲民间音乐中美声唱法帕瓦罗蒂演唱的歌剧《今夜无人入睡》,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中外音乐知识体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歌剧起源于外国,而且外国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歌剧,给学生观看与学习的价值非常的高。但教材中的歌剧艺术的作品只有中国的,我觉得知识有点不全面,所以我添加了很多外国的歌剧欣赏和介绍,由浅入深地进入到歌剧的艺术领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歌剧的起源、定义;了解歌剧的演唱形式及分类;知道著名的歌剧作家及作品;基本技能:通过歌剧艺术的学习,能认识中外歌剧艺术,能学会唱《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片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饮酒歌》及《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初步认识歌剧;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了解歌剧的相关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歌剧的欣赏和学习,培养对歌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树立多元文化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歌剧的定义、演唱形式、中外歌剧作品的赏析。
2、学唱《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教学难点:如何调动学生积极理解主动参与表现歌剧音乐。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分析法、参与体验法、教唱法等。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音响资料。教学过程:
1、由帕瓦罗蒂演唱的歌剧《今夜无人入睡》导入:并提问:它属于什么艺术 ?(答:歌剧)
刚欣赏的《今夜无人入睡》选自《图兰朵》.有人说歌剧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有人说歌剧是历史的镜子,那么歌剧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推开歌剧之门,进去瞧一瞧。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过的欧洲民间音乐里面曾欣赏过,从较熟悉的歌曲入手,能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2、讲新课之前,先请几位同学把上节课要求大家针对以下问题在网上收集的相关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
A组派代表展示歌剧的起源。
B组派代表展示较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及著名的歌剧作品。C组派代表展示国内外著名歌剧院。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不仅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而且可以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其学习歌剧、喜爱歌剧,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教师总结:刚才大家展示得都非常好,我来总结一下:歌剧起源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歌剧叫《达芙妮》。歌剧有很多的名家名作,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比才的《卡们》、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图兰朵》等。
3、接下来我们欣赏威尔第的《茶花女》选段《饮酒歌》,欣赏时思考什么是歌剧?播放视频《饮酒歌》后个别提问 师:你能看出这段录像里包含哪些艺术种类吗? 生:音乐、文学、戏剧、美术„„
师:在歌剧这一综合艺术中,各类艺术是否平分秋色? 生:不,音乐占主导地位。
师:音乐里,声乐和器乐是否平分秋色? 生:不,歌唱最为重要。
师:器乐部分有什么作用?
生: 在歌剧的演出中器乐部分由交响乐队来完成。交响乐队的作用除了为歌唱伴奏外,还起到联接作用,在幕与幕之间用间奏曲进行连接。歌剧的器乐部分不仅有力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而且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角色形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找一名同学总结歌剧定义后教师总结: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4、我们知道歌剧的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重唱与合唱。歌剧中的独唱又可分为宣叙调和咏叹调,欣赏咏叹调《晴朗的一天》与宣叙调《江姐》片段,个别提问宣叙调和咏叹调特点
宣叙调:是用来代替对白的歌唱,其节奏自由,旋律性不强,使用宣叙调时,剧情是继续进行和发展着的。
咏叹调是歌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咏叹调的旋律优美动听,强调声乐演唱技巧,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设计意图]:通过聆听、设问使学生认识、了解了什么是歌剧,更了解了歌剧的演唱形式。这种聆听、设问的教学方式简化了歌剧复杂的概念,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5歌剧分类:(传统歌剧、流行歌剧)。
欣赏歌剧《猫》后分组讨论:传统歌剧和流行歌剧的区别?(1)演唱方法
(2)传统歌剧可以没有舞蹈,而流行歌剧必须有舞蹈,是歌舞并重的。[设计意图]:采用共同学习、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单一的知识灌输和讲解。
6、中国新歌剧:
中国新歌剧是在继承传统戏曲,借鉴西洋歌剧中产生的。为了与传统戏曲区分开,将近现代出现的新的戏曲称为中国新歌剧。
D组同学展示讲解中国新歌剧。教师总结介绍我国新歌剧发展简况:
创作过程:探索阶段(1919-1944)、奠基阶段(1944-1955)、深入阶段(1956-)。我国第一部成型的歌剧是《白毛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洪湖赤卫队》、《江姐》、《小二黑结婚》等。
放多媒体展示选自《小二黑结婚》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让学生3分钟分组讨论中外歌剧的区别:
(1)演唱方法(2)伴奏乐器(3)语言(4)民族风格
拓展:学唱《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1识谱 2加歌词分句教唱三遍 3齐唱 4 个别提问、[设计意图]: 通过学唱歌剧,使学生乐在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歌剧。
作业:课后学唱《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男高音声部。板书设计:
歌剧艺术
1、歌剧的起源与定义
4、中国新歌剧
2、演唱形式:咏叹调与宣叙调
5、中外歌剧对比:(1)演唱方法
3、歌剧分类:传统歌剧与流行歌剧
(2)伴奏乐器(3)语言
(4)民族风格
总结:今天我们了解和学习了歌剧艺术,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关注歌剧、多了解歌剧、提高审美情趣。多欣赏和学习中国歌剧,把我国的歌剧发扬光大,使我国的歌剧屹立于世界歌剧的前方。
【中国歌剧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歌剧赏析06-10
歌剧江姐分析06-19
歌剧卡门分析09-10
高中音乐歌剧艺术教案08-17
歌剧片段欣赏(11)教案09-21
歌剧舞剧观后感10-03
歌剧《红楼梦》的意义09-08
浅谈欣赏《中外歌剧》感想09-30
《歌剧魅影》观后感600字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