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介绍

2024-12-01

中国金融市场介绍(精选8篇)

1.中国金融市场介绍 篇一

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对比分析

摘要: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金融全球化从整体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利益。金融全球化之所以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备受各界人士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蔓延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产生巨大的波及和放大效应,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世界各国利弊兼而有之,机遇与风险相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深入认识金融全球化、把握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金融、世界、国际、贸易、一体化

一 中国金融市场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成为了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十分依赖国外市场,海外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十分显著;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外需拉动。正因为这样,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广泛辐射之际,中国亦免不了受到重创。而现在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颇大,也将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在这些年来得以迅速发展,且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诸多问题也日渐显现。首先,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结构不完善。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问题愈加突出,这将大大制约我国金额市场的整体发展劲头。据查资料了解到,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主要由四个层次组成:商业银行、股票、证券以及区域城乡合作金融。虽说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然而,从横向对比来看,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仍然处于一个十分低的位置,尤其是证券业和保险业二者的发展明显滞后。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主 体不够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很少,且其运用的频率也很低。此外,还存在金融市场交易价格不合理的状况。其次,我国金融市场的价格十分不稳定,波动剧烈。就货币市场而言,银行间同业拆借波动性大幅增加;从债券市场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波动幅度也增加较大。可见,稳定金融市场价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者,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很薄弱。我国的金融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并未形成一个有较强约束力的监管系统,这样一来,许多金融市场中的纠纷等无法可依,给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此外,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并不规范。很多市场主体并未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身的金融行为,而是抓快不抓好,追逐短期利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较为严重,投资者自身素质不高,极大地阻碍了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进程,不利于金融市场稳步改善。不仅如此,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运行不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堵塞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正常发挥。而且除了货币政策功效受限制以外,我国政策性金额机构的作用也没有尽可能地施展出来。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潜力有限,这是源于我国乏力的金融创新。同发达国家相比较,不难看出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力明显不足,金融工具种类少,投资者可选择的金融资产组合少,这样一来,在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的同时,甚至还会让其对我国市场失去信心,抑制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诚然,我国的金融市场面临重重问题,但仍然有可喜的一面,即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发展态势良好,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且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二者配合较好,这对我国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想见,以中国为典型的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发展远远不足,金融工具稀缺,对资本的吸引力并不强。

二、金融全球化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金融全球化的含义

“金融全球化”是近二十年来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也是整个世界日益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究竟什么是金融全球化?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1.核心论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认为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规律和丰富内容。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于并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实质经济的全球运动。与实质经济无关的国际资本流动大多属于投机性资本流动,它们不仅无助于反而有悖于实质交易和投资的运动,并往往成为实质经济的不稳定和破坏性因素。2.趋势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是指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是资金或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紧密相关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从不同侧面推动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管制的解除,包括利率自由化、银行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等;金融国际化包括各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境外金融中心与外币拆放市场、资本项目的放开等等,反映其程度的关键是资本项目是否放开;金融一体化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贯通,并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各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提高,而且金融危机也全球化了。3.过程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因国别资本或金融服务可以迅速地、大量地和基本上不受限制地跨国界流动而变得日益密切的动态过程;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是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之所以把金融全球化表述为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这是因为:一是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国家藩篱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二是金融全球化是一个逐步削弱民族国家经济权利的过程,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概莫能外;三是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既表现为它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而且表现为它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尽管它在给全球各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尽管它的发展历程可能存在曲折,但总体说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4] 4.一体化论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一国的金融活动与其他国家金融活动密切相关,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国际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指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筹集、分配、运用和流动,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及各国货币的交叉使用。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统一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货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础,从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货币国际化;从金融市场的结构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货币市场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外汇市场国际化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沙奈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的结果,但并没有取消各国的金融体系,它们只是以“不充分”或“不完全”形式使其一体化并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美国的金融体系支配着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这是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国的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规模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并未消失,甚至被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激活了;其次,这个整体的各个监管和监督机构是无能为力和不负责任的;再次,这个整体的各个市场的统一是由金融交易者根据各市场不同程度的差别进行交易来实现的。5.综合表述

上述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全球化进行了界定,但是各个定义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实际上在上述定义中有一些观点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强调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金融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过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各国或地区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等等。由此可见金融全球化具有广泛的内涵,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表述为: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关联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现状

各国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例(%)(2009年):

由此可见,与经常账户截然不同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形成资本账户顺差,而发展中国家却普遍陷入资本账户逆差的困境。

二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全球化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为了便于观察和理解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我们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分析。1.金融全球化的微观表现 从微观层次来看,由于金融活动是投资者和融资者通过一定的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因此金融全球化就是金融活动的全球化。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流动全球化。随着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的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资本流动也全球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惊人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形式使全球资本急剧膨胀。从国际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来看,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发行三项业务的融资额,1973年为622亿美元,1979年为145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5%;而进入90年代后,由1990年的4276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5139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23.5%。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达国家证券资本的年平均流出入总额,1976—1980年间为476亿美元,而在1991—1994年间已增加到6311亿美元。共同基金的融资规模更令人叹为观止,美国1970年的共同基金数为400个、资产总额约为448亿美元,到1994年则相应增加到5300个和2100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上,目前每天的交易量平均约为2万亿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

第二,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金融机构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机构在国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金融服务业全球竞争,各国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竞相以扩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推进国际化经营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进入90年代后,世界一些国家先后不同程度放松了对别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金融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各国银行向海外的拓展。1997年末,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金融服务协议”,把允许外国在其境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将按竞争原则运行作为加入该组织的重要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各国金融业务和机构的跨国发展。随着近年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发展新战略,国际金融市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跨国购并(即兼并和收购)浪潮。金融机构的并购与重组成为金融机构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全球金融业并购浪潮,造就了众多的巨型跨国银行。银行并购使全球金融机构的数量减少,单个机构的规模相对扩大,银行业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据统计在2000年以资产排名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前25家大银行的资产占1000家银行资产的40%,而1996年仅为28%。

第三,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市场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向于一体。目前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已连成一片,全球各地以及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趋于一体,金融市场的依赖性和相关性日益密切。金融市场全球化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放松或取消对资金流动及金融机构跨地区、跨国经营的限制,即金融自由化;二是金融创新,包括新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与服务方式的创造,新技术的应用,新的金融市场的开拓,新的金融管理或组织形式的推行。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开始走向金融网络化,即全球金融信息系统、交易系统、支付系统和清算系统的网络化。全球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已经实现了每天24小时连续不间断交易。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有关汇率的政治、经济信息,几乎同步显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银行外汇交易室电脑网络终端的显示器上。远隔重洋的地球两端以亿美元为单位的外汇交易在数秒钟之内就可以完成。

2.中国金融市场介绍 篇二

碳金融市场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社会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试图通过国际协作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4个与会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 其目标是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UNFCCC第三次缔约方会议 (Third 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3) , 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从法律上为工业化国家设定了减少排放量的目标, 并制定了创新机制来协助这些国家实现目标。在具体减排途径上提出了三种灵活性机制:联合履约机制 (Joint Implementation, JI)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s, CDM) 、国际排放贸易机制 (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 IET) 。JI和CDM属于基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的机制, 通过项目合作机制, 发达国家或其他国内企业以投资方身份, 在其他国家投资具有减排效应的项目。

在《京都议定书》三机制下, 许多国家、地区、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减排项目或分配配额, 形成了“京都碳市场”。与此同时, 一些没有减排义务的国家政府、企业或组织自愿做出的减排额度进行交易, 催生了一个“非京都碳市场”, 又称“自愿交易市场”。至此, 碳交易便在《京都议定书》法律约束下形成的“京都碳市场”和《京都议定书》框架外形成的“自愿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伴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原本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环境问题引入了金融学领域, 碳金融产品应运而生, 形成了金融市场中别具特色的新兴领域——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这一人为缔造的市场正迅速发展, 全球各地碳交易所相继成立, 碳交易制度不断完善, 交易额持续上升, 虽然交易价格受《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不确定因素制约, 但各国政府和地区已清醒地意识到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将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已不可逆转。从长远发展来看, 碳金融市场必将成为各国和地区发展和振兴本国、本地区经济的新领域。这一新型市场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易结构和市场体系。

二、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 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总体情况

作为新兴的商品交易市场, 全球碳交易市场在2003年初具规模, 且发展态势迅猛。近几年中, 无论是碳交易量还是成交额均有大幅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201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 420亿美元 (见表1) , 相比2005年的110亿美元增长了1 190%。但与2009年比较, 由于2012年后的监管制度缺失, 一级CDM市场价值下跌了近一半, 比京都议定书生效当年 (2005年) 还低。在2009年有强大主权供应的分配数量单位市场, 同样在2010年也有缩水。最后,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的配额曾在2009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在2010年由于该倡议的停止而导致该收益目标被删除。虽然后京都时代国际政策的不明朗给国际碳交易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但仍可看出碳交易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彭博新能源财经以及生态系统市场公司。

(二) 全球碳金融市场细分情况

碳交易市场主要由配额交易和项目交易两种类型组成。配额交易市场中, 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许可配额 (如EUA) 相当于与其相关联的项目交易市场中的一个单位的碳减排信用 (如CER) , 但总量限制所产生的约束要比没有总量限制的减排项目自身产生的利益激励更为严格, 因此, 配额市场的交易成本更低, 流动性更高, 交易规模也远远大于基于项目的交易市场, 项目市场的价格基本随着配额市场价格波动, 这两类市场为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 以此为基础, 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基于配额的市场中, 以通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每年产生的交易量和交易额最大, 成为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引擎。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2010年, 通过EU ETS产生的包括EUA和二级CDM全部交易额占全球碳金融市场成交金额的97%, 其中EUA交易额达到1 198亿美元, 占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额84.4%, 占配额市场成交金额的99.1%, 远高于其他碳市场成交额, 欧盟配额市场在全球碳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 (见表1) 。

基于项目的市场中, 一是CDM市场, 二是JI市场。CDM项目供需双方的区域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英国、瑞士和中国、印度等国家。CDM项目市场大体分为CDM一级市场和CDM二级市场。CDM一级市场基本上由发展中国家提供, 二级市场上的CER交易是指远期合同签订后而CERs尚未产生时发生的交易, 或者在CERs已由联合国执行理事会 (EB) 签发后又发生的交易。近年来, CDM项目的市场交易非常活跃, 发展迅速。从交易量来看, 经核证的减排量一级市场在2005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达到3.41亿tCO2e, 比2004年增长了252%,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交易量降至2.11亿t, 2010年交易量为1.87亿tCO2e。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CDM二级市场从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2008年比2005年增长了106倍, 年增长1.5-21倍, 即使在金融危机情况下, 2008年仍然比2007年增长了347%。2009年交易量达到10.05亿tCO2e, 与2008年交易量持平。2010年交易量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字, 上升至10.98亿tCO2e。就交易额而言, CDM一级市场从2004年的4.85亿美元攀升至2007年的74.33亿美元, 增长了14倍。同样,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和2009年的交易额分别减少至65.2亿美元和26.78亿美元, 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12.3%和64%。2010年交易额降至15亿美元, 但下降速度已有所缓和。从二级市场来看, CDM交易额则由2005年的2.2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62.77亿美元, 增长了117.9倍。随后便开始下降, 2010年交易额降到183亿美元。还有, CDM的交易价格在2008年前后出现拐点, 2008年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从CDM一级市场的平均交易价格来看, 从2004年的5.15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6.78美元, 每年增长率约为40%。2008年后, 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及美国联邦政府一级总量控制下的碳交易计划失败, 价格出现剧烈波动 (见图1) 。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05-2010年《全球碳市场现状与趋势》整理

相比CDM市场的发展, JI的进度相对较慢。JI项目是指附件一国家之间基于减排义务的项目级合作。投资国通过在成本较低东道国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以获得项目活动产生的减排量单位, 用于实施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 并节约减排成本;东道国可获得一定资金或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 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10年JI项目所产生的ERU交易量仅为0.61亿tCO2e, 交易额为4.5亿欧元。截止到2012年2月1日, 247个路径二占了524项JI申报过程中的公开项目的 47%, 以及ERU的56%。然而, 目前只有25个路径二项目已经登记, 完成率仅为10%。相比之下, 有196个路径一项目已经登记, 几乎是路径二登记项目的八倍。目前,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JI项目实施主要分布国家, 占整个JI申报过程公开项目的56%和ERU的80%。

三、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一)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U ETS)

欧盟各成员国为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 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 也是现有的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欧盟范围内跨国实施的排放权交易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有深远意义和根本性的环境政策之一, 对国际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EU ETS分为三个阶段, 每阶段皆要求各会员国依指令提交“国家分配计划”送交欧盟执委会核准, 此分配计划详述各会员国其减排权的分配与交易方式, 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然后政府根据总排放量向各企业分发被称为“欧盟排放配额 (EUA) ”的二氧化碳排放权, 每个配额允许企业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第一阶段从2005-2007年, 减排目标是完成《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目标的45%, 参加交易的部门集中于重要行业的大型排放源, 涵盖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6%的11400个设施, 这一阶段的减排不包括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 配额是免费发放的。第二阶段从2008-2012年, 减排目标是在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各国平均减排6.5%, 涵盖的排放设施范畴扩大, 覆盖了总排放量接近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的工业设施, 航空业首次纳入减排体系, 配额由免费发放和拍卖两种形式组成。第三阶段从2013-2020年, 减排目标是2020年之前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 取消国家分配方案, 采用拍卖方式分配配额, 对EU ETS外部的减排信用抵消的使用限制将更加严格。

EU ETS主要交易集中于欧洲气候交易所 (ECX) 、欧洲能源交易所 (EEX) 、北欧电力交易所 (Nordic Power Exchange, Nord Pool) 、Powernext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荷兰Climex交易所等多家交易所。其中, ECX在2010年4月被美国洲际交易所 (ICE) 以3.95亿英镑收购, 在EUA、CER和ERU三种类型上衍生出八类期货和期权产品。在EU-ETS中, ECX交易所在2011年9月的市场份额占比91.66%, ECX是全球最活跃的碳排放合约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是纽约—泛欧交易所 (NYSE Euronext) 与法国国有银行信托投资银行于2008年1月22日合作设立的全球碳交易平台。BlueNext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信用额现货交易市场, 占全球碳排放信用额现货交易市场份额的93%。

(二) 美国区域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 (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 RGGI) 是美国第一个强制性、市场驱动的二氧化碳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拍卖几乎全部配额, 而不是通过免费发放的形式运作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目标是在美国东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共10个州的电力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即到2019年, 比2009年的水平减少10%的排放量。该体系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启动。RGGI由10个州各自单独的二氧化碳预算交易体系组成, 这些单独的体系均以RGGI的规则模型为共同基础, 由各州自行制定管制条例进行管理, 并与“碳配额互惠”规则相互联结。通过该规则, 被管制的电厂可以用RGGI范围内任意一州签发的配额履行自己的减排义务。

西部气候行动倡议 (Western Climate Action Initiative, WCI) 是原有“西海岸气候倡议”和“西南州长气候倡议”的延伸和扩大。涵盖美国七个州和加拿大四个省。这些地区总排放量目标定为到2020年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5%, 其他一些美国、墨西哥的州和加拿大的省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了倡议。该协议覆盖所有6种温室气体, 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WCI仍处于机制设计和筹备的最后阶段, 许多重要机制还停留在建议和提案层面, 尚未最后定论。WCI的行业覆盖囊括了几乎所有经济部门, 以2009年1月1日之后最高的年排放量为准, 任何年度排放超过25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源均是WCI的管制对象。

中西部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Midwestern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cord, MGGA) 于2007年11月15日由美国中西部6个州的州长以及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省长共同签署, 要求建立中西部区域性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MGGA仍处于机制设计与筹备中。MGGA行业范围和燃料范围极为广泛, 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经济部门, 减排气体范围仍为国际气候条约中规定的所有6种气体。减排目标为至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0%, 至205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80%, 明确提出与RGGI、WCI、EUETS和其他强制性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相连接。

加州全球变暖解决方案 (议会第32号法案) (California Global Warming Solution Act AB32) , 于2006年8月生效的议会第32号法案由时任州长施瓦辛格签署。此法案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减少排放至1990年水平, 至2050年减排至1990年水平的80%。此法案采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对加州85%的温室气体设定排放上限, 它将与其他减排措施和手段相互协调来减排温室气体。实施免费分配与拍卖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加州AB32为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多州联合的区域层面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榜样。

美国区域碳交易体系主要集中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 (Chicago Climate Futures Exchange, CCFE) 、美国洲际交易所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CE) 、绿色交易所 (Green Exchange) 等多家交易所。其中, CCX于2003年建立的全球第一个由企业发起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交易内容的专业市场平台。CCX建立自愿但有一定约束力的单强制减排体系 (即自愿加入, 强制减排) , 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自愿型总量限制体系, 可以称为协议减排模式, 也被列入自愿碳市场范畴。2010年7月, CCX的母公司Climate Exchange Plc.被亚特兰大的洲际交易所 (ICE) 以6.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2010年10月, CCX官方文件宣布, 开展整整8年的CCX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将于第二期结束后 (即2012年12月31日) 停止, 不再继续进行第三期。这宣告了美国目前唯一一个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终结。

(三) 澳大利亚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澳大利亚国家污染物减排体系 (Australia 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 CPRS) 是工党陆克文政府提议的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CPRS预计于2010年7月正式实施, 并形成法案通过立法程序提交给议会审议。该法案一旦经议会通过, 这可能成为澳大利亚管理GHG (温室气体) 排放的主要工具且覆盖整个经济的ETS, 但该法案在2009年两次遭到议会否决。2010年4月27日, 鉴于国内的政治僵局和对未来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 总理陆克文宣布澳大利亚的ETS将被推迟, 并在2012年年度重新审核, CPRS是总量控制与交易型排放交易体系, 设定行业排放总量。CPRS将覆盖大约75%的澳大利亚排放, 并实现其中期减排承诺, 即到2020年比2000年基础上至少减排5%。

可再生能源目标 (Renewable Energy Target, RET) 于2009年8月由澳大利亚政府实施, 是目前仅有的一个在联邦层面可以促进减排的环境市场。RET目标是到2020年, 20%的电力供给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得 (是目前的两倍) 。这比2001年实施的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 (MRET) 体系增长了四倍, 激励了市场中的可再生能源证书 (RECs) 。可再生能源证书以电力产量为单位, 即百万瓦时 (MWh) 为单位, 而不是二氧化碳当量 (CO2e) 。基准参与者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证书履行履约义务, 目前可再生能源证书的市场价值远超过温室气体减排证书。在GGAS系统下, 如果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减少二氧化碳的同时可以减少甲烷排放, 是可以既产生可再生能源证书又产生温室气体减排证书的。目前, REC的交易价格高于每千瓦小时40澳元 (37美元) , 相当于47澳元tCO2e (43美元) 。

节能量交易体系 (Energy Saving Scheme, ESS) 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启动, 并将持续至2020年。其目的是通过奖励开展合格的项目来减少电力消费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公司来提高能源效率, 并降低售电量4%。它以能源零售商以及NSW中的发电商为目标。参与者可通过缴回节能核证 (ESC) 来履行其义务。NSW GGAS框架下有一个节能项目的自动转换过程。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 (New South Wales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Scheme, NSW GGAS) 是全球最早强制实施的减排计划之一。2003年1月1日,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启动为期10年涵盖6种温室气体的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该体系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机制相类似, 但参加减排体系的公司仅限于该州电力零售商和大的电力企业。在澳大利亚碳污染减排计划开始运转后, GGAS将被终止。GGAS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基准信用型强制减排体系, 它的基准是人均消费二氧化碳当量。之所以采用这一基准实现总量减排, 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数是稳定的。GGAS2003年开始时的初始基准为8.65吨/人, 2007年逐步下降至7.27吨/人, 并保持该基准至2021年不变。7.27吨/人的基准相当于比《京都议定书》1989-1990年基准年均下降5%。如果把该目标在澳大利亚全国推行, 其所取得的绝对减排量将相当于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所需要承担的第一减排期任务的50%。

澳大利亚减排体系交易集中于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 (Australian Climate Exchange, ACX)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Australian Securities Exchange, ASX) 、澳大利亚金融与能源交易所 (Australian Financial and Energy Exchange, FEX) 三家交易所。其中, ACX是澳大利亚第一家电子化排放交易平台, 于2007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完成交易量6 300吨CO2e, 平均价格在7.42美元。2008年5月, ACX已经开始交易国际自愿市场的抵消额度VERs, 并于2009年年初开始碳信用期货交易。

(四) 英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The UK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UK ETS)

英国交易体系是英国政府建立的覆盖所有经济部门包括6种温室气体的国内贸易体制, 以自愿参与并配合经济激励、罚款等为特征。它于2002年4月成立, 是全球第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它的实施对EU ETS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过宝贵经验。UK ETS的运作方式包括配额交易与信用额度交易两种模式。配额模式拟订一个绝对减量指标, 然后指定每个企业的排放配额。信用额度模式则由参与者以其他提升能源效率或减量专案计划提出其相对减量目标所产生的额外减量。除了必须完成欧盟减排, 该体系还包括两类自愿减排企业:一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而自愿承诺绝对减排目标的企业;二是通过自愿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承诺相对排放目标或能源效率目标的企业, 这些企业如果达到目标可以享受最高80%的气候变化税减免。对于这两类自愿减排企业, 英国排放交易体系以1998—2000年的平均排放量作为基准线, 减去每年自愿承诺的减排量, 确定企业每年的许可排放量。英国排放权交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参与的企业可以自由使用它们的碳信用。为了协调英国排放体系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之间的关系, 英国排放体系于2006年年底结束。

四、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思路

(一) 中国碳金融市场法律框架构建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碳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政策的扶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 我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我国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 中国政府必须下定决心从制度上构建碳金融市场法律框架, 指引碳金融市场正确前行。

随着中国碳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碳金融市场法律体系要逐步搭建起来, 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文件已相继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法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未来还应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大金融领域分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法》、《银行碳金融服务准则》、《碳证券交易法》等法律法规。除了交易法规之外, 还应从碳金融市场的监管入手, 出台《碳金融市场监管法》, 对碳金融市场从进入到退出整个过程进行监管, 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二) 中国碳金融市场结构设置

碳金融市场结构是指包括市场主体、工具、中介、组织方式和监管在内的五大体系, 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碳金融市场的组成部件, 在碳金融市场原则和制度安排下形成制衡机制, 维持市场正常运行。

1.碳金融市场主体。

碳金融市场主体是指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碳金融市场的主体有企业、政府部门、居民、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它们参与碳金融交易的动机主要有筹措货币资金、对碳金融资产投资、套期保值、套利、投机或是调控宏观经济。首先, 企业作为碳交易市场中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主体, 当技术上无法进行或不愿以高成本进行碳减排时, 如果被限定了排放量约束指标, 而必须增加碳排放权的使用量时, 企业具有碳减排的需求, 成为碳市场的需求方, 此时, 如果自身资金匮乏, 则可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或采用其他方式融资, 成为金融市场资金需求方;相反, 如果企业掌握较高的减排技术, 能够低成本进行碳减排, 产生富余的碳排放指标将在碳市场中出售, 获得资金, 将资金用于投资在碳市场中, 成为碳金融市场的供应方。其次, 政府部门,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资金的需求者, 它们通过发行政府碳债券筹措资金。再次, 居民个人以自己合法财产投资于碳金融资产, 成为碳金融市场主要的投资主体。第四,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最活跃的主体, 金融机构既是资金的需求者, 又是资金的供应者。最后,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利息率等措施宏观调控碳金融市场。

2.碳金融市场工具。

碳金融市场工具是碳金融交易的载体。碳金融工具可以理解为筹资者对金融工具持有人的债务, 即对碳金融工具的发行人而言是金融负债, 对碳金融工具持有人而言是金融资产, 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公开碳金融市场上的碳金融工具一般采取有价证券或衍生品的形式。现阶段, 中国碳金融市场工具主要是CDM项目产生的CERS现货, 未来随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碳金融工具种类也会随之增多, 由现在开展的区域强制碳强度减排而产生的强度减排市场, 因此会产生配额现货, 随着交易量和交易规模的扩大, CERS期货和期权产品, 强度配额期货和期权产品也会随之诞生。

3.碳金融市场中介。

碳金融中介在碳金融市场上发挥着媒介资金融通、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构成和维持市场运行的作用。包括投资银行、认证机构、评估机构、仲裁机构等。碳金融中介的业务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可以为碳市场提供交易信息, 改善交易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状态;认证机构和评估机构可以对项目市场的在减排量进行审核、认证、并评估其环境的改善度, 从而形成经核证的减排量供市场交易;仲裁机构可以对碳交易过程中出现的纠纷进行法律调解和仲裁, 促进碳金融市场的有序进行。另外, 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发展, 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展, 如从事碳交易的经纪、办理碳的存储和借贷业务等。世界银行是目前在中国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比较大的中介机构之一。

4.碳金融市场组织方式。

碳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包括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两种。在碳交易的初期阶段, 由于交易主体对于碳交易制度这一全新的环境管理方式还处于一个逐步熟悉和适应的过程, 因此碳交易市场的主体数量较少, 交易的碳排放权的数量较小, 整个碳市场的规模也较小。此时, 碳交易多采取场外交易或分散交易的方式。在碳交易的发展阶段, 碳交易的管理方式得到了普遍认同, 新的排放主体的设立和已有的排放主体经营状况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变化, 会使得参与碳交易的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 分散的场外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交易主体的碳交易需要。此时, 碳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碳交易多采取在专业的交易所或碳交易市场进行场内交易或集中交易, 从而逐步形成有一定规范的碳市场。

5.碳金融市场监管。

碳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即金融监管当局以其相应的机构运用一系列法规制度和办法措施对碳金融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宏观监督和管理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系统。碳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包括碳金融法律体系, 由于碳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针对碳金融风险控制立法, 立法部门应专门制定一系列针对碳金融风险进行监管的指标体系, 达到专门监管的效果;碳金融监管模式, 目前国际上碳金融监管主要有集中决策的治理模式和分权式的治理模式两种, 其中, 集中决策治理模式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 由一个主要的监管机构负责碳排放权的申报登记、配额分配、监督管理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的国情更适合集中决策的治理模式;碳金融监管机构, 一个系统性强、范围涉及全国的完整的碳金融体系, 需要一个独立的部门来对日后将要进行的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碳排放交易实施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申报登记和监管管理;碳金融监管工具, 碳金融监管需要尽快建立会计部门、业务部门与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物质流成本会计 (MFCA) 信息系统。

(三) 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搭建

1.碳现货市场。

碳金融市场首先从现货交易开始。按照不同的交易机制, 碳现货市场交易的产品种类主要是CDM项目产生的碳信用, 以及经国家相关机构发放的配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在CDM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因此, 我国可以大力发展创新CDM项目, 在现货市场上大量交易CDM项目中经核准的CO2减排量 (CERs) 。另外, 国家实行强制碳强度减排交易, 未来在中国市场内, 配额交易将成为现货市场交易的主流。

2.碳资本市场。

碳资本市场主要包括碳股票市场、碳债券市场和碳基金市场。碳股票市场:通过优惠政策支持来鼓励效益良好并且具备一定规模的环保企业上市发行股票, 以社会融资的方式筹集和扩张资本, 增强企业的环保投资能力。当前股票市场上, 主要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板块迅猛发展。在美国市场上有超过60个市值高于7 500万美元的清洁能源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微型公司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碳债券市场:碳债券是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发行的企业债券或国家债券。纵观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 碳债券的发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节能减排资金不足的方式。碳基金市场: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重要的工具。碳基金的整体运行机制包括碳基金设立、投资、交易、退出等方面。

3.碳金融衍生品市场。

随着碳现货市场的不断完善, 应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期权期货交易市场。碳期货原理是购买碳期货合约来代替现货市场上的碳配额, 从而对一段时间之后将要进行的出售或买入碳配额的价格进行保值, 达到回避和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 因此碳期货具有碳价格发现功能。碳期权是在碳期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碳衍生交易工具。期权合约的推出会使基金、能源交易公司及工业企业加入, 使市场功能性、流动性和复杂性逐步增强, 碳期权市场快速发展。除以上主要碳金融衍生品之外, 还包括碳远期交易、碳套利交易和碳互换交易。进行套利的不同的碳信用产品必须有相同的认证标准, 且受同一个配额管制体系管理, 当合同中所涉及的减排量也相等时, 就可以由市场价差产生一定的套利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毅刚.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59-73.

[2]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69-81.

[3]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38.

[4]European Commission.Directive 2003/87/ECAnnexⅢ, 2003.

[5]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7) .

[6]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market report 2011.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国发 (2007) 18号) , 2007.

3.中国金融市场三大趋势解读 篇三

基于对中国20个城市超过17000个样本的调研,该报告旨在追踪市场变化、分析行业热点并提供尼尔森对金融行业的深刻洞察。

尼尔森是全球首屈一指提供资讯与洞察的公司,专注于“消费者所看”与“消费者所买”的资讯洞察。

客户体验至上:互联网金融的精髓

互联网金融无疑是目前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都最热的词语之一,在技术与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和碰撞之中,企业面前展现出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消费者面前也展现出了更多的选择。

自从2013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余额宝以来,互联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随着2014年余额宝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客户数量反而不断上升,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余额宝用户已经突破1.49亿。尼尔森调查发现,目前在大城市互联网网民中,互联网理财产品(包括网络融资平台如P2P、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综合渗透率已经高达45%。

为了解余额宝的快速发展之谜,尼尔森在调查中让消费者对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做了比较,发现消费者对余额宝收益率的预期普遍低于银行理财产品,网购方便、起购点低、流动性好都是消费者青睐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主要原因。此外,四成的余额宝用户称他们平均每天查看收益,超过八成的用户至少每周查看一次收益。有的用户说“虽然收益不多,但看到今天的收益赚到一顿午饭就非常高兴”,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互联网理财带给消费者更好的投资理财体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信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普及的通信应用之一。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通过微信管理银行账户的创新概念,其中缴费充值(56%)、转账汇款(56%)、账单明细查询(47%)、客服咨询(46%)和信用卡还款提醒(43%)是消费者最希望通过微信实现的账户管理功能。

尼尔森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并非源于技术,而是源于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关键词:过程社交化、收益透明化、服务个性化和界面人性化。“如何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渠道,努力提升用户体验、将烦琐的手续及查询化繁为简,是值得金融行业长期探索改进的课题,也是传统银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赢得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关键。” 尼尔森中国副总裁于海霞指出。

从量化竞争转为质化竞争:数字化支付趋势下的信用卡发展之路

尼尔森调查显示,在调查所覆盖的20城市网民中,94%的受访者曾经使用过在线支付平台。近年,数字支付的产品创新越来越多,扫描二维码、声波支付、手机嘀付……消费者在支付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便利的数字化支付得到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

作为最重要的支付方式之一,中国信用卡发卡量从2008年的1.42亿增加到2013年的3.91亿;但信用卡年增长率由2008年的58%下降至2013年的18%,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尼尔森调研显示,目前信用卡持卡人平均拥有2.3张信用卡,信用卡发卡量虽然在未来仍然有空间,但空间将越来越有限。与此同时,信用卡与第三方支付的竞争,以及信用卡之间对于高价值客户的竞争和对于主卡率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信用卡竞争的焦点将从数量的竞争转化为质量的竞争。

“迅速发展的支付数字化趋势和创新给信用卡行业带来了挑战与压力,然而归本溯源,得客户者得天下。数字化支付产生的大数据,为信用卡金融行业提供了研究市场细分、促进信用卡与银行理财产品交叉销售的机会。”于海霞说道,“更多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努力带给消费者更安全、便捷、友好的支付体验,是支付行业在数字化趋势中弄潮的关键。

快速崛起中的老龄金融市场:老龄人群的价值重估

2014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4.4%。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将达到32.8%,总数高达5.42亿。我们正站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趋势的起点上,未来10到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展现在我们面前,并对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

尼尔森的调研发现,中国老年人人群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老年人退休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消费习惯直接影响了他们进入老年后的消费能力和投资理财观点。尼尔森《2014中国金融市场综合追踪报告》发现,在20城市受访的55岁以上老年人中,70%以上有投资理财产品,半数老年人拥有人身保险,45%持有信用卡,约1/5的老年人有银行贵宾账户,近三成老年人会使用微信与人交流。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投资理财观念将继续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金融业对老年人市场的潜力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对中国未来高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准备不足。于海霞指出,老年人金融市场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呈现出不断变化和升级中蓝海市场的特点。“金融业需要未雨绸缪提早布局,深入研究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细分市场特点,分析老年金融需求并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真正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谁能在老年人群中率先建立起品牌忠诚和顾问式的合作关系,谁就能赢得未来中国这块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于海霞补充道。

4.2010中国金融机具市场报告 篇四

随着,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从ATM机上提取现金、从CRS机上存储现金,自动化、智能化、功能强大的金融机具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而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正是成为金融机具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金融机具产品市场止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金融机具已广泛应用于金融系统的各个层面、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具市场。可以说,金融机具已经成为当今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一个充满着活力与商机的金融机具市场也必然可期。中国金融机具市场的发展特点

金融机具是金融信息化必不对少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张、其地位也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机具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快、纵观整个金融机具的发展历程、中国金融机具市场已由“机械式”产品、“自动化”产品发展到现在的“智能化”产品阶段。

1、“机械式”阶段

初期的金融机具产品被认为是“机械式”产品。中国金融机具发展的开始,一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当时在我国银行业的技术革新中就出现了机械式的点钞机、手动捆钞机、传递线等初期的金融机具。虽然由于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机具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金融机具的先驱们还是凭着当时的那种勇于实践的热情,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纪念的技术与产品,其中具有首创性的长跑道、上出钞、卧式点钞机的基本结构都足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可以这样说,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对点钞机的研制并不比国际上的—些国际品牌(如英国的得利来、日本的光荣公司)来得晚。除此之外,手动捆钞机、传递线、金库门和银行专用保险柜等初期的金融机具产品也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

2、“自动化”阶段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经过实践与思考,发现机具对金融业务的改善和减轻劳动强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人民银行总行在会计发行局内设专人管理技术革新工作,以后又在科技司内设立一个技术革新处,每年都有专用经费用于机具的研制与开发。并且政府在这个时期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当时我国银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现了台式点钞机、硬币清点机等金融机具,这时银行可以使用点钞机和清点机将从银行客户手中接收的现金进行计数和鉴别,这便是金融机具的自动化方式。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引进了得利来的2320型立式点钞机、光荣的硬币清分、包装机等国外机具更是给中国金融机具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3、“智能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金融事业蓬勃发展,对机具的需求与日俱增。金融机具的研发也逐渐引向智能化的方向。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同立项,研制用计算机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技术检验支票印章真伪的课题,开创了计算机验印的先河,其核心算法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发明专利;与清华大学精密机械系共同开发单片机控制的硬币清分、包装机等。这段时期出现了使用先进的智能化光学机械检测系统对钞票检测数据和机器工作状态进行智能化处理,准确度高、并且具有声光提示,方便操作的真伪鉴别机具。

随着金融业对机具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里有着巨大的商机。于是除金融系统内的企业外,军工企业(如5311厂)、校办企业(南京理工大科技贸易中心),民营企业(如广州康艺电子有限公司、深圳中艺诺信金融设备有限公司)也纷纷进入了这个行业。与此同时,国外的—些著名的现金处理设备厂商如NCR、G&D、得利来、光荣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于是,一个为金融服务、专营金融机具的企业群体在我国出现了。中国金融机具产品市场分析

经过对深圳以及内地近二十家商业银行和三十多家金融机具厂商调查发现,我国传统网点会逐渐减少,而相对自助银行网点会越来越多,—般银行在一到两个月时间内便会新建—家自助银行网点。于是金融自助设备作为自助银行网点的必不可少的金融机具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调查发现,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机具设备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金融机具的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自助银行网点的不断增长更加使得ATM机的需求变得异常迅猛,美国已安装超过50万台的ATM机,每年仍新增4—5万台。相比之下,我国截止2002年末,只安装厂7万台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预计“近两年来每年将新增7000—l0000台左右。调查还发现,截止2003年未现金清分机在中国的装机量已接近2000台,其中进口产品比例高达95%。中国市场对现金清分机的需求分为两档:中国人民银行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都对—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现金逐步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集中管理模式,配备高性能、高效率的中、大型清分机;而其它落后地区商业银行仍沿用分散模式管理现金,在各支行网点上配置体积小巧、价格便宜的小型机器。

1、高端市场呈细分市场内部竞争

中国金融机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有几百家国内和国际公司在争夺市场。高端市场主要被国际品牌公司占领。特别是ATM(自助柜员机)产品领域,国外厂商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的品牌目前还没有办法与之相抗衡。全球各地的自助服务设备国际巨头如NCR、德利多富、迪堡、富士通都争相进入中国市场掘金。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NCR已经连续十几年占据全球ATM销售排行榜首位。调查发现,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装备的ATM都可以看到NCR的“身影”。如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所使用的ATM都是NCR公司所生产的;迪堡是金融服务业的元老,依仗行业权威IBM的声望和号召力,已经成为除NCR以外最有影响人的品牌之—。调查发现,我国也有不少银行是使用迪堡产品的,如中兴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在我国,日立和西门子也同样拥有众多的客户、如光大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调查还发现,金融机具高端市场的竞争激烈度虽有增加但竞争的主体结构并没有太大坐化,而且这种竞争依呈细分市场内部竞争的特点。

2、低端市场呈价格市场竞争

低端市场小品牌众多,主要被国内品牌公司占领,价格竞争因素占市场竞争的主导,虽然国际品牌公司也一直想进入这个市场,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他们还很难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国内比较大的金融机具厂商有北京的南天、广州的康艺、深圳的中艺诺信、南京理工大下的科技贸易中心、5311厂、沈阳的信达、南开戈德等。目前金融机具低端产品市场呈现地域性分布、大的有温州群体、,中山群体,略显散漫的群体有广州、南京、北京、苏州、深圳、樟州等。l989年温州市诞生国内第—台鉴伪点钞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据了解、温州有金融设备生产企业100来家,拥有100多项专利,年产点钞机近30万台,占国内市场的30%以上。产品涉及鉴伪点钞机、纸币清分机、纸币捆扎机、电子显示屏、票据回单传递系统、电子监视监控器等20个系列100多个品种。拥有74项专利,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而在我们此次调查中也发现,银行低端市场的产品大多都是用的国内的品牌,如农行、光大银行等所使用的点钞机都是由广州康艺公司提供的;农行、深圳发展银行等所使用的验钞仪便都是由深圳中艺诺信金融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所使用的点钞机都是深圳中艺诺信金融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另外在银行使用的低端产品中还可以看见南天、三泰、证通、奥拓、松花江、长远、实达等国内厂商的“身影”。调查还发现,金融机具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还是呈价格市场竞争的特点。

纵观整个金融机具市场竞争态势,在每个细分市场中虽各有霸主独领风骚,但并没有出现市场竞合与兼并等高层次竞争的趋势,区域竞争、品牌竞争、价格竞争始终是市场参与者轮换使用的竞争手段。目前市场上金融机具的品牌不下几百个,各个厂商都在竞争策略上也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极为相似,那就是商家越来越关心客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自身渠道模式的搭建,各个商家也清楚地意识到,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效的渠道和优质的服务。

中国金融机具市场产品分类

从金融机具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机具产品经历了三个阶段:机械式、自动化和智能化。机械式机具是金融机具较早的形式,当时主要是从银行业务的需求出发。展开了改善银行工作人员手工处理工具的尝试,虽然这时候的产品操作不便,而且效率低,便还是给我国金融机具的发展描上了浓眉重彩的一笔。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机械式的产品已很难满足银行业的需求。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机具产品便应运而生,这时的金融机具不仅能自动完成现金交易,还能为内部安全管理提供稽核依据。例如,当客户需要兑现一张支票,柜员健入客户账号,经银行计算机授权,柜员便自动键人客户想要的面额。这便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机具类型。

从应用上讲,金融机具遍及传统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主要有现金流的处理,有自动柜员机(ATM)、柜员出纳机(TcD)、清分机、点钞机、验钞仪、复点机、扎把机、捆钞机和硬币处理机等等;票据流的处理,有票据的真伪鉴别(含支票验印、支付密码器、汇票的加押器)仪、MICR打码器、票据清分机、原始票据的缩微和存储等;卡片流的处理,有突字打印机、刷卡机、POS机等;人流的管理,有大堂排队机、客户身份鉴别、营业柜台及ATM监控等。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其中比较重要的现金流的处理。

1、自动柜员机(ATM)

自动柜员机(ATM)主要用于取款业务,现在增加了很多附加功能,像各种代收费、以及广告业务等。ATM给银行卡业务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一座城市拥有ATM的数量不仅表明该城市的金融状况,而且也是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象征。ATM以其独特的风采叱咤全球,倍受客户青睬、这是因为ATM具有如下特点:

快捷方便,办理一笔业务通常不会超过30秒;客户独立操作,安全保密;高效节约,减少了客户填写存、取款凭条的烦恼;全天候服务,拓宽了银行的服务空间等。日前随着银行“自助银行”网点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受,ATM市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销量很大,们由于ATM的自身技术特点,其销额价格也很高。目前国内常见的ATM品牌,如NCR、DIEBOLD、S1EMENS、FUJITSU、OLIVETTI等厂商都推出自己的产品。

2、自动存取款机(CRS)

自动存取款机(cRS)主要是用于存、取款业务,现在同样也可附加各种功能,像各种代缴费、以及广告业务等。cRS设备存款时可以每次多张塞入。与传统自助柜员机相比,cRs显著的特点是集现金存取款于一身、真正实现“一机多用、存取自如、各取所需”。客户在一台CRs机上便可完成存款、取款、缴纳费用、查询、。卡间转账和修改密码等多种业务。更为独特的是,CRs还具有先进的钞票防伪识别技术,并且客户—次可存入多张钞票,最多可达400张、可—次取款5000元。目前国内常见的CRS品牌,如德利多富、日立、西门子等厂商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3、现金清分机

现金清分机主要用于各种票面现金的清分,人民银行以使用大、中型清分机为主,而商业银行以使用小型清分机为主。大、中型钞票清分机有速度快、点数准、防伪能力强等特点。但机器价格较为昂贵;小型机则价格较便宜,但速度相对较慢、防伪能力不如大、中型机。由于现金清分机的价格昂贵,目前清分机的使用远未得到普及,随着国家对流通钞票质量的重视,清分机具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银行使用的现金清分机大多依赖进口。大、中型机主要品牌有G&D、得利来、东芝等,小型机有劳雷尔、光荣等。

4、点钞机、验钞仪和复点机

5.中国金融市场介绍 篇五

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配置。保险市场金融工具有利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有效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因此,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意义

(一)繁荣金融市场,丰富投资种类。

保险业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经营特点开发新型投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通过事先承诺投保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資回报率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为投保人创造新的投资工具,通过专业的投资渠道降低投保人的投资风险。

(二)优化投资组合,降低行业风险。

为了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和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设计、销售各种创新型保险产品,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保险公司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其经营具有负债性,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在保险市场开展金融创新,通过将大量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或者将投资连结型保险资金投资于非固定收益证券如股票等方式,可以使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多元化投资分散行业风险。

(三)推动衍生市场发展,实现大金融共赢。

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可以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优化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的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条件。随着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保险市场传统的以再保险转移风险的机制开始扩大到资本市场,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保险公司转移风险、提高承保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保险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一)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保险市场的内部创新能力还不够,对于新型的保险产品发展方面还相对比较迟缓,在创新的活力以及局面上有待优化。由于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就会对整个保险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阻碍。还有是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配置,没有金融市场相关机制的支持,主要就是在利率市场化发展方面比较困难,以及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上相对比较高等。另外,对于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理性经济人相对比较缺乏。我国的保险市场供给者有着市场主体地位的是国有保险公司,但受到产权改革没有完善化,一些代理人在理性方面就比较缺乏。缺乏保险以及金融工程学师资队伍以及应用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就使得金融工具的作用发挥没有充分化。还有是在外在制度对金融工具创新也有着约束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配套保障措施上相对比较缺乏。以及在创新配套的技术上比较有限等。

6.中国金融市场介绍 篇六

1.1 市场规范化建设不够健全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金融衍生品开始在中国市场中得以发展, 商品期货、国债期货等开始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由刚开始的观望态度逐渐进入到购买金融衍生品的活动当中,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是由于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相对不足,金融衍生品监督和管理工作较为匮乏,进而使得各类存在不良思想的个人或者企业开始打着金融衍生品的旗号实施诈骗活动, 使得一些人对金融衍生品的客观认识存在扭曲问题。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能够预防各类不良问题的发生,然而国家相关管理制度的欠缺,就会造成市场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不利于社会和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1.2 现货市场规模无法匹配

当前金融衍生品市场中, 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的问题也比较显著。任何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需要完整的现货市场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加以保障。然而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规模与实际发展需求难以得到有效匹配。在缺乏合适的现货市场管理模式情况下, 就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市场价格。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越小,那么其价值则会越受到人为的影响,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十分不利。现货市场的规模对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十分关键, 将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的稳定性。

1.3 金融衍生品创新性不足

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功能为对风险的有效转移与规避,但是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却难以真正做到这一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性不足。创新是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动力, 然而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力度相对不足,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性研究多停留于品牌效应的竞争以及市场份额的竞争方面, 对产品的关注程度相对不足,这种问题下不利于金融衍生品的可持续发展。

1.4 信息发布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的过程中, 其中一个较为显著的缺点为信息发布制度不够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金融行业也不例外。然而在金融衍生品的实际销售与管理过程中, 却没有真正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较为匮乏,信用评级存在着独立性与透明性较差的问题,这些问题均会影响人们对金融衍生品的看法, 不利于良好金融市场氛围的构建。2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未来发展建议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未来发展, 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督和管理制度; 保证金融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协调发展; 注重金融衍生品产品的创新以及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 保证金融交易的透明度等方式予以改革和创新。

2.1 构建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督和管理制度

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予以保证,在当前的市场发展环境下,需要注重金融衍生品市场管理制度的构建,真正将各方力量集结起来,构建参与者自律、行业自律以及政府监督的多种管理模式, 营造良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环境。

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督与管理, 站在交易人员的角度,加大对经济机构的准入制度管理,并定期通过随机走访、抽查等方式,了解金融衍生品经济机构的管理必要性,维护交易者的个人利益。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督力度, 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发生几率。

2.2 保证金融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协调发展

金融衍生品市场与现货市场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力度。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市场的新生工具,具有一定杠杆性特点,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地位,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情况来看, 国外发达国家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协调性重点程度较强。现阶段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也需要结合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将先进的经验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针对于当前的市场发展环境, 我国可以适当扩张现货市场金融衍生品的规模、商品交易的种类等等,注重金融衍生品的资源配置,完善市场功能,改善市场发展结构,进而不断提升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现代市场交易量的有效提升能够促进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发展。

2.3 注重金融衍生品产品的创新

创新是金融衍生品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对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产生新的盈利模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需要注重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性研究进而保证金融衍生品交易量的持续性增长。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性研究可以学习国外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方式,在明确思路的基础上,注重民族性元素的融入,丰富我国金融衍生品的种类, 促进各类结构性场外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2.4 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交易的透明度

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对于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均比较注重重大信息披露, 我国金融衍生品行业的发展也需要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交易的沟通度。

在实际的的应用过程中, 可以设定独立性的金融衍生品网站,交易平台等等,对存在不良问题的金融产品进行及时通报,保证金融行业的有序化发展。

3 结束语

7.中国金融市场介绍 篇七

(一) 农村市场规模巨大、商机无限、大有可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05年底, 我国农村人口的绝对数为7.37亿人, 占全部人口的57%, 与非洲人口相近、略少于欧洲;土地占比为57.59%。数字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及其辽阔的土地面积所蕴藏的消费潜力和商机将是不可限量的。所以, 有人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的腾飞将是撬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二) 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基础薄弱、层次低下, 亟待培育和发展

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 使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整体还比较薄弱, 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 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还比较低, 农村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农村的交通、电力、通讯及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及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亟待整治。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还没有有效启动, 与城市消费水平存在一个消费断层, 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内需发展的瓶颈。因此,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农村市场,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三) 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党和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 各项惠农富民政策正在全面实施和推进

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民政策, 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支农政策, 在资源配置上实行“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方针, 采取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户给予补贴,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推进城乡统筹, 发展县域经济, 扶植和培育农村消费市场, 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在2008年安排的4万亿元启动内需的资金中, 直接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有3700多亿元, 将近10%。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各界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 把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作为新时期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节点, 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和规范完善的新举措。可以预测, 未来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将是广大农村, 农村GDP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大幅度提高。

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实力的有效增强将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全面启动离不开金融业的全面参与和鼎力支持

(一)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资金相对短缺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政策, 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农副产品价格偏低, 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积累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而且乡村组织债务负担沉重, 加之金融基础薄弱, 信贷渠道不通畅, 县域资金外流态势较为明显, 农村金融资源相对不足, 资金紧缺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支持政策不断加大, 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 社会资源在配置上也重点向农村倾斜, 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紧缺问题。可以说资金紧缺、金融资源不足、信贷约束等问题依然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长期面对和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 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种融资方式与之相适应、相配套

伴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升级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必然会出现诸多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农业龙头产业、地方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特色旅游企业、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等多种业态及多种新型经济形式, 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户、专业村为核心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这些新型业态和经济形式的发展除了需要相关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外, 还必须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多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与之协调配套, 为其提供多种融资工具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多种形式的特色金融服务, 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供给与需求严重缺位的难题。

三、金融发展的重心向农村市场转移是金融业未来竞争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是主体供给不足、层次较低、融资工具少、价格较高、基础环境差、管理制度缺位, 尚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型金融抑制和制度约束问题。具体表现在: (1) 金融供给主体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主要有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邮政储蓄金融、商业性金融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工、中、建、交等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区域型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一般只铺设到县城和重点乡镇, 农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 农村业务有所增强, 但在农村的业务网点较其商业化改革前也有大幅度减少;农村信用社在改制过程中其机构数量也在不断萎缩。 (2) 层次较低。从目前农村金融的主体———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来看, 由于产权关系尚未理清、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资金来源不足、管理水平低、员工素质不高等原因, 导致其创新动力不足, 服务意识不强, 基本上仍是一些传统的存贷款金融业务, 虽然近年来也开展了一些小额信贷、联保贷款等适应农村需求的新业务, 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要求。 (3) 融资工具少。目前, 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主要是存、贷款等间接融资工具;直接融资工具很少, 大多数地区没有;创新型衍生金融工具由于风险大、技术要求高, 基本也没有;保险、信托、担保等金融工具相对较少。 (4) 价格较高。从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看, 由于资金紧缺, 竞争不充分, 风险较大, 利率水平普遍比城市市场要高, 有的金融机构则通过人为缩短贷款期限, 利用展期和罚息等方式变相提高贷款利率, 少数地方高利贷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 从而加重了借款人的负担, 限制了农民融资的积极性。 (5) 基础环境差。农村金融存在“高风险、分散性、波动性”特点, 信用体系不健全, 农民贷款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和担保品, 风险较大, 执行难, 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6) 管理制度缺位。农村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和初步发育阶段, 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特别是对民间金融的引导和规范性政策还有待完善, 加之规模小、分布广, 有的市场还处于半隐蔽状态, 监管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还处于形成和初步发育阶段, 体系不全、机制不活、管理滞后、效率低下, 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亟待培养和发展。

(二) 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正逐步成熟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但应该看到其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1) 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正在发挥积极的效果, 农村的经济实力将大大增强, 特别是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相对竞争力的地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出现, 使得农村的资金容量和资金流量会不断扩大, 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 农村市场体系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基础。随着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商品市场以及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将逐步建立起来, 而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金融市场既与这些市场相互依存, 又对这些市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农村各经济主体和农民的信用意识将不断增强, 农民缺乏有效担保品的问题将逐步解决, 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随着农村商贸中心--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其交通、电力、通讯及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将日趋改善, 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5) 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及一大批有识之士到农村去投资创业, 农村金融人才缺乏的现状将得到有效改观。 (6) 农村金融改革向深层次推进, 监管体系将日趋完善, 农村金融秩序逐步好转, 金融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

(三) 未来金融业竞争的主战场必将转向农村市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经济的主战场自然也是金融业的主战场。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大量的社会资金和社会资源涌向农村市场, 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人才流不断扩大, 资金利润率将大幅提高, 这一切必将对广大金融企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国有商业银行和各类区域型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尽快进军农村市场, 从发展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形象等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也符合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导向。农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大支农服务力度, 以股份制改革为契机, 坚定为农服务方向, 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 真正办成名副其实的“农业”银行;作为在农村特定背景下涌现出来的乡镇银行、小额贷款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利用其自身优势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相信, 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成长及日趋完善, 特别是国家有关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及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农村金融市场一定会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应该是体系健全、网点广布、工具齐全、竞争充分、交易频繁、运行有序、监管有力的现代化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Z].2008-10-12.

8.浅谈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篇八

关键词:离岸金融;模式;问题

一、国内外离岸金融发展现状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离岸金融指银行及其他机构吸收的居民资金向非居民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在国际上,目前已形成了以伦敦为代表的伦敦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为代表的纽约型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目前,在中国天津港保税港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等在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但并没有制定针对发展外币离岸金融业务的优惠税收政策。此外,对外币离岸金融业务适用的相关税率,坏账税前扣除比例等税收政策没有针对性的规定,既没有单独的处理离岸金融业务税收规定,也没有统一的适用商业银行处理离岸银行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建设离岸金融的意义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积极合理地引进和配置外资,从而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防止热钱大量无序的涌入,加强对境外人民币的掌控,有利于国内金融业务的国际化和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同时,又不冲击国内的宏观调控,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城市的金融水平,进而提高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模式分析

目前国际上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及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对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多数学者都倾向于内外分离为基础、适度渗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和若干避税型的模式相结合的立体式的离岸市场模式。

(一)对照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业发达程度、金融监管严密程度等国情分析,目前我国不宜采用内外一体型模式,也不能采用簿记型模式,宜先采用内外分离型,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转变为分离渗透型模式。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不宜采用内外一体型模式。我国目前仍实行外汇管制,资本项下不能实行自由兑换,金融改革正在深化过程中,体制性的变革才刚拉开序幕,银行内部的商业化改革进程还任重道远,金融监管水平还有待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尚不充分。因此,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宜先采用内外分离型模式。目前我国尚未放开外汇管制,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金融业尚未实现完全的自由化,为了维持金融秩序稳定和市场健康运行,保障在岸金融外汇政策措施的调控效果,应首先采取绝对分离的离岸金融业务模式,以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待条件成熟后,可逐步转变为分离渗透型模式。但离岸金融市场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监管体制的不断健全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同时对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区位选择主要有两种:上海模式—内外分离为基础、适度渗漏的离岸金融市场和深圳模式一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

1.上海模式:选择上海浦东新区设立特定离岸区,推行特殊税务体制和独立外汇管理政策。通过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此设置离岸金融机构,以及国内银行在此区域设立离岸营业部或分行,主要从事吸收非居民存款,发放贷款和贸易融资等业务。在管理体制较为完善,监管制度逐步健全的情况下,可以取消地理位置和设置离岸实体机构限制,改为国际上流行的账户分离管理。离岸市场上的所有金融机构均可以经过申请、批准后,在实行严格的分账管理的情况下,既可从事国内业务也可从事离岸业务。

2.深圳模式:深圳可以建立具有空间隔离性的保税区沙头角或福田保税区),采用避税港金融市场模式。首先,发挥紧接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直接与国际市场衔接;其次,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落实在税收优惠政策和离岸业务免交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免征印花税,银行所得税低于香港、新加坡等市场的税率水平,以形成真正的政策推动力,同时,在离岸金融区实行自由外汇制度,允许外汇自由兑换和自由调拨。总之,通过在深圳开辟一个离岸金融市场,吸引大量外资和国际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深圳国际知名度,扩大其金融影响力,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乃至全国金融中心。

四、我国离岸金融在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国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完善离岸金融市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应继续大力通过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放宽限制等方式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保证离岸业务的税率低于国内,甚至是国际上同类业务的税率;其次,增加上海、深圳等离岸金融中心经营的自由度,放宽外汇管制,实行有弹性的金融政策:此外,上海、深圳等离岸金融中心的离岸银行的客户身份、账户与活动的秘密应受到保障,如禁止人民银行具体调查任何离岸业务个别客户的身份、账户及事务等。

2.提升国内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加强中央银行监管,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带头作用,即国内各大银行以总行的名义在离岸市场设置专门的离岸金融机构,各个国内离岸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必须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范,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从而缩小与国际上先进银行在各个方面的距离。其次央行要大力监管,既要商业银行从事离岸业务的批准程序,又要允许合格的商业银行在多个城市中建立离岸银行,分散风险。

3.其他措施: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数量的多少是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和指标之一,上海,深圳等可能的离岸金融市场应该大幅度开放外资银行入或组建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并提供相应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其他必要政策支持。

五、结论

離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无限机遇,使我们在金融全球化发展当中充实自己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同时不可避免的,它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如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国内金融体系可能受到冲击以及对资本流动的管制渐趋无效。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出现是市场需求推动下的自发过程,目前,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现实需求,我们所能做的,应当是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引导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建立高效安全的人民币资金结算渠道,以渐进的战略推进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崔光华.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6.

[2]郭茹.允许内地机构发人民币债券香港想象人民币离岸中心[N].第一财经日报,2007-01-12A02).

[3]黄静.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李翀.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可能与影响.学术研究,2004,4).

[5]连平.离岸金融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上一篇:2017湖南事业单位考试面试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下一篇:初三语文上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