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估后的反思

2024-07-16

教学评估后的反思(共19篇)

1.教学评估后的反思 篇一

区教学工作检查后的反思

2009.3.30

3月26日,区教育局检查组检查结束后与我们进行了交流,肯定了我们的成绩,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成绩是有的,是多的,但问题也是有的,不少的。尤其是未提出来的问题不代表我们就没有。以此深刻反思,总结经验,寻找教训,以期今后工作再上水平。

一、领导重视,精心安排,力求打个漂亮仗。

1、在接到检查的通知后,徐校长立即能召集教导处所有人员认真学习检查细则,研究工作方案,合理进行分工。分别成立两个小组,一是听课小组,负责指导被听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至少试听两次以上。二是资料督查小组,负责查阅所有教师的教案,作业,做到一班不少,一科不漏。对教案、作业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必须保证质量。两个工作小组当即便按计划开展工作。

2、考虑到老教师的精力与水平,抽调年轻老师帮助支持。

二、各位老师豪情满怀,全力准备,力争得到肯定。

上课的老师能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制作,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动手自做课件,本次上课共有六节课运用多媒体,说明我们的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也逐渐走向成熟。

姚书琴被指定到上语文和英语两节课,未提出一句怨言,只是在默默地构思,在查阅资料,在奋笔疾书,最终两节课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徐校长工作十分繁忙,被指定上六(2)班语文课,没有一句推

辞,奋然应战。一有空就坐在椅子上沉思,还常与同事探讨。夜里三点钟忽然醒来,得一妙想,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灵感总是光顾孜孜以求的人。

刘丹主任坐在电脑前观看教学光盘,与电脑交流对话,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刘虬龙主任在精心揣摩、设计自己课的同时,能尽心尽责地指导好卜贤敏、吴山雷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帮助他们设计教法、学法,设计教学流程,提出了很多令人满意的建议。三位同志也能互相学习,虚心接受,不耻下问,难能可贵,教研之风蔚然形成。

薛素玲老师家住淮阴,不辞劳苦,把资料带回家研究,课上的得法,效果明显。

其他被查的老师也都能积极准备,认真做好各项资料,如苗文松、张龙、戴云峰、赵同亮、李从志、武艳茹等,不一一而论。未被查到的老师各项工作同样能积极做好准备,加班加点地进行工作,各项资料能提前做好。向所有老师表示感谢。

三、百密一疏,迎难而上,工作仍有差距。

检查结束,徐校长感慨万千:我们的师资力量还是薄弱的。确实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很多问题不是困难造成,而是人为因素使然。从检查中可见一斑。

1、部分老师思想认识不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分配的份内工作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存在侥幸心理。如在检查组来到我校后,仍有的班科作业才批改,有的教案还在二次备课,有的集体

备课记录还在写。如:五年级作业、四年级教案,三、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2、教师业务能力函待提高,要吃透教学五认真的精神实质,执行好工作规范,对教学中基本要求要教给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应掌握什么,做到什么,要教育好,上规矩,不能像和尚撞钟。

3、领导督查力度须进一步加大,细致程度须进一步提高。教务工作是繁重的,既要搞好自己的工作,又要安排指导督促分管的工作。没有分身术,没有超能量,百密一疏,在所难免,如教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个别教师工作拖拉的情形,主要原因是教导处督查不力,今后一定要改正。我们只有在其位,谋其政,付出常人十倍乃至百倍的精力,才能取得领导的信任,同行的赞许。

完成一项重大工作要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计划,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要考虑周全,细致分工.本次检查还是有不周之处,举一例来说明。当时周四开完早会,安排好上课次序,已是7:40,楼上美术室第一节课为四(1)语文课,姚老师到美术室一开电脑、电视,电视上面显示超屏,心里很着急,赶紧请卜敏老师过来看一下,又将杨松的电脑主机搬来,后来将电脑重新开机,又正常了。虽是虚惊一场,却也说明准备不足、不超前,非常值得注意。

以上的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杜绝。今后,凡事一定要考虑周全,提前安排,提前做好,容不得半点拖拉。

让我们以坚决的精神、热忱的态度干好今后的工作!

2.教学评估后的反思 篇二

一、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畅的享受.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引入、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问题引入,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手段的艺术性,课堂结尾的艺术性,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同时,每节课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语言表达不当,有时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对于这些情况,数学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并找出改进措施,在日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青少年容易被新异、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它可以激起探索自然的认知兴趣,产生渴望求知的倾向,逐渐形成学习的自觉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把课讲好.数学教师反思有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满腔的热情去“激活”学生“沉睡”的因子,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尽管学生还是孩子,但他们也有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对于差生态度会差些,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叹息,也许会用激将法去刺激学生,本想让他们奋起直追,但往往会事与愿违,可能使他们更不喜欢学习.因此,在课上教师对后进生要关心鼓励,要特别注意人人平等,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性得到增强,于是产生了乐学的心态和学好功课的决心.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四、反思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否会挫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作业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属于知识难点.首先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几经思索而不得其解时,再由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克服困难,这样印象更深,效果更好.第二类是知识缺陷,如果事先没有向学生交代,学生苦思而不知所措,就会使他们感到做题索然无味,挫伤学习的兴趣.第三类是习题中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数学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对一堂课的各个环节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多一分成功的喜悦,增一份学习的信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每位教师都知道.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一样的知识,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完成一般作业外再加上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多思考;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难度,努力达到基本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摘要:教师为培养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在参与教学各个环节时应留心观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性质和结构,广泛收集相关信息,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思想、行为、观念、态度和情感,重新审视教学经验,结合课例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检验,从而使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9(4):17-21.

3.教学评估后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学;生物

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开始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到 2010年部分发达地区如上海、广州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相对高速期,其中代表性的就是“电子书包”。福建省的“电子书包”还处于零星状态,多数集中在小学阶段。我校作为第一所在中学阶段开展电子书包教学的学校,在吸取先行者的经验后开展了本校特色的电子书包教学实践。本文是笔者在接触电子书包一段时间后进行了两节生物课的电子书包教学,总结了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讨论。

一、两节课的教学设计

1.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北师大版20章第3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以下简称20.3)是一节关于遗传规律的课。为了突破“等位基因分离随不同的配子传递给下一代”这个教学难度我利用电子书包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①课前预习,学生调查家人耳垂的情况并将调查结果上传网络,所有同学能对各种家庭耳垂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思考讨论,引起学生对原本枯燥的遗传规律的兴趣。②课堂中展示学生的调查情况,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组家庭展示并讲解③在学生听完教师的讲解后完成5道代表性的耳垂遗传图解,检测学生对显隐性的判断和“亲代推理子代,子代推理亲代”的逻辑推理能力。④最后利用分组研讨功能让学生使用遗传图解表达右利手夫妇所生子女情况,学生可以看到并讨论其他同学的表达方法,由此来形成一个学生为主体,教师来主导的互动高效课堂。

2.生命的起源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的第1个节生命的起源(以下简称21.1),是一节难度较低的科学史的课,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与其灌输某种生命起源学说的知识要点,不如让学生走进科学史,从中领悟科学是如何战胜神话、科学自身又是如何前进的。所以我使用大量视频和图片将其设计成自学性较强的一节课:①课前发布预习,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的视频、课件、练习,让学生完成。②课堂上展示学生预习作业,对相关错误请全部同学一起讨论。③进行投票“你支持哪种生命起源的假说,请说出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进行判定只进行讨论和引导。4.由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构建生命起源的正确观点。进行游戏类练习,巩固加深知识的理解。

二、暴露的问题

1.备课、上课难度相对较大

教师对电子书包这种新教学方法需要熟悉,内化,转化,刚开始备课时需要电子书包技术员从旁协助。比如20.3花了2礼拜的时间磨课。而21.1只需要5天,相信以后越熟练备课周期会越短;

2.电子书包中生物的学科资源少,几乎每节课都要重新备课整理

课本资源以电子书形式存在,但其他资源很少。很多教师常用的资源都需要自己上传,如图片、习题、音频等。特别是习题,如果要使用电子书包的实时批改功能需要一题一题手打,并且形成的试卷题目的箭头或图片的位置会有误差,需要不断输入,调整,修改。这也是备课量大的原因之一。

3.教师对电子书包授课平台使用不够熟练

电子书包这种新的程序,跟原有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教师除了面对学生、黑板,还要同时面对教师平板,电脑屏幕,投影屏幕,并掌握学生平板的变化,有目不暇接、手忙脚乱的感觉。我在初次授课进行屏幕切换时,课堂内容会停顿,上课节奏会被打断。第二次上课就比较熟练。我认为教师也需像学生一样进行专门的平板操作培训才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由于对功能的不熟悉,我在授课时只使用了电子书包的部分特色功能,还有很多功能待掌握使用。

4.学生对电子书包使用情况参差不齐

正式上课前有专门进行学生电子书包的使用培训,但第一次上课学生仍对平板充满好奇而注意力分散,部分学生操作仍不熟练,个别学生会使用平板的无关教学的功能如拍照等而忽视教师的讲授。这提示教师要善用锁屏功能,并且在给学生发送资料前就应说清楚注意事项,否则学生只专注资料接受而忽视教师的讲话。

5.课堂容量不大,两节课都没有完成预定任务

整节课都使用电子书包的功能会让课堂无法在45分钟内完成,这与学生教师的操作不熟练,网络的速度都有关系。这提示我们不要整节课都使用电子书包,会导致“华而不实”,而是使用几项有教学意义的功能即可,如课堂练习的实时反馈;分组研讨很好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投票、抢答功能简单有趣提高了学生兴趣等。厦门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在实行了2年的电子书包课堂教学,在基于教学的要求和对学生视力的保护上提出,一节课使用电子书包10分钟左右即可。我也认为课堂中使用电子书包要有意义,功能贵精不贵多,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三、体现的优势

1.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作为新型教学工具,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源、新奇的功能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无师自通”掌握了电子书包的其它功能。这有利也有弊,当学生对平板的兴趣超过了对课堂的兴趣时教学就处在不利地位了。

2.互动交流强

特别体现在分组研讨中。分组研讨以发帖的形式开展,教师发布一个帖子,内容是教学的某项任务,学生以文字、图片、甚至录音的形式来展示小组的研讨成果,也就是“跟帖”。教师可以展示所有帖子并拿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解。学生能看到所有的“跟帖”,除了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还能参与评价别组的成果,通过相互比较、互相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好胜心),提高了课堂效率。同学也能将自己的疑问以帖子形式发布,教师和其他同学都能及时回应各抒己见,形成“头脑风暴”。弊端是可能会“歪楼”,需要教师及时干预。

3.数据统计,批量修改功能强大

传统课堂中学生接受的是一样的信息一样的题目。弊端很明显,一部分聪明的学生超出了教学进度,对课堂感到无聊;一部分后进的学生没赶上教学进度,对课堂感觉困难甚至厌烦。电子书包的课前预习、投票、课堂练习等很多功能都实现了统计功能,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做完作业提交后教师马上就掌握了全部学生的正误率和具体错误内容。对于无错误的聪明学生提高难度提升能力,对于错误多的后进学生降低难度巩固基础,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和调整教学策略,做到传统课堂中难以做到的个性化教学。

4.课堂小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

初中生物教学重视概念的掌握,经常需要在书本上划线,而部分学生总是没法找到需要划线的部分。使用电子书包的画笔功能,在屏幕中将重要字词画出,学生一目了然。教师提问时使用抢答功能,可看到第一个到第N个抢答的同学顺序,有公平性兼具趣味性,学生对此乐此不彼。学生还乐于参与投票功能。当发现学生不认真听讲而玩平板时可以“锁屏”,学生平板即锁定无法操作,等需要时再“解锁”。还有许多小功能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

四、未来的努力方向

4.办学水平评估后的教学反思 篇四

各位老师:

市教育局与市教育督导室于20XX年5月8日下午对我校进行了办学水平评估,对我校二年来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对学校的.全体教师提出如下具体要求:

一、目标要求:

扩大成果,改进问题;统一思想,全员参与;工作创新,重视积累;教师有付出,学生有收获;学校办学水平上台阶,向着创建星级学校迈进。

二、整改内容;

1、抓好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的实际展开工作。

2、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读书节、艺术节、“1+2”体艺活动和学生的课外活动等等。

3、抓好教师的教学“五认真”工作,教学练兵,课后反思,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每学期的备课本要存档。

4、抓好名牌学科的申报创建工作。

三、措施:

1.分工落实,强化责任,工作主动创新,加强监督,相互协调。

5.初三月考后的教学反思 篇五

当我静下来,再仔细地浏览试卷时,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地粗心、急躁。

最让我痛心的是数学,由于被前面耽搁点时间,最后一简单的压轴题就被扒去了10分;最让我意外的是语文,一篇深浅适中的作文让我费劲脑汁,整整夺走了我15分;最让我伤心的是科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底子薄,科学生物就扣走了我20分;最让我失望的是英语,一篇普普通通的阅读理解就拿走了我8分,单词填空更是毫不客气,10分就这样从我手头上溜过。我还一味的掩饰,在老师面前说时间不够;在同学面前佯装作我太不小心;在家长面前却说因为没有复习。现在一回想起,才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无知!

这次月考如同一面闪亮的镜子,映照着我不足的`地方。

从这次月考中我总结出许多学习道理和学习方法。如果只一味地去找理由,或把错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那么便会永远掩盖着错误,一直错下去;如果不吸取教训,或只弄得一知半懂的话,今后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知识是靠日积月累的,人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灌输入到大脑里去。

“饥一顿饱一顿”或“三天一打鱼两天一晒网”这样只会一事无成的。因此,一定要做到定时定量学习。学习语文或英语时,不要只顾着死记硬背,要用理解性的方法去学;学习数学或科学时,不能不懂不会就空着不做,这样只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我的学习一落千丈;学习社会时更要注意,由于是开卷考试,不懂的千千万万不能空着。

知识,就是以后走上社会必须的法宝;借口,就会成为将来生活上的绊脚石;总结,就是为了在中考中不留下任何遗憾。为此,我做了深刻的反省,对这次月考做了全面的总结。

【初三月考后的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1.月考后的反思(初三)

2.月考后的反思初三作文

3.月考后的反思总结范文

4.月考后的反思

5.月考后的总结与反思

6.作文:月考后的反思

7.关于月考后的反思

8.月考后的反思作文

6.科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六

通过这个学习,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的探究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探究蟾蜍,青蛙的身体的特征。这个方面还是比较的难得?因为学生很少看到真正的青蛙,和蟾蜍,还有现在学生更是难以见到在河沟里的青蛙的卵,因此学生的生活的经验较少。在这种经验少的情况下,学生需要搜集各种资料进行了解。同时我想给以学生以环境教育,为什么我们现在的青蛙会变少了呢?通过交流学生不经能够了解和掌握青蛙蟾蜍的特征,而且能够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教学蛇和乌龟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材料进行总结。

7.教学评估后的反思 篇七

新课改实施以来, 为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各地积极组织了大量的教研活动。而“公开课”作为平日课堂的缩影, 是“常态课”去粗取精后的再现, 自然成为了教师展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能力的最佳平台。它既是检阅授课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 更是全体参与教师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途径。如果能正确对待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一定会从中获益, 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平日课堂教学效果。

当下一线青年教师真正面对公开课时, 显得并不是那么积极, 听课教师更是流于形式, 疲于应付。由此看来公开课似乎没有对青年教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为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精力等角度看, 公开课都有些不切实际, 谁也无法做到像上公开课一样对待我们的常态课。种种原因使教师不能正确审视和面对公开课, 不知道上一节公开课, 或听一节课到底得到了什么, 甚至对其存在的价值表示质疑。而公开课恰恰是“同课异构”的最好呈现方式, 究竟该怎样使我们的公开课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 交流教学经验的有益活动, 真正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公共课”, 下面笔者即以一节公开课为例具体阐述了自己对公开课的看法。望能受益于己, 受益于人。

二、公开课“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听后反思

笔者在区高二教研活动中听了两节“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公开课。这是人教A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第2课时。活动中听取了全区高二数学教师的评课, 经过教研员陈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点评和讨论后, 笔者对教学设计和课堂中的有些环节进行了分析, 归纳总结如下。

(一)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应突出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我们知道,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应该突出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坐标法思想。通过求两条直线的斜率的代数关系, 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在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中, 我们已经能够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比如,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我们在向量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向量也能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通过解三角形求角, 也能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那么本节课是利用坐标法思想, 通过建立两条直线的斜率的代数关系, 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在这一章中, 我们始终要体现的是坐标法的思想, 这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在课堂中, 我们受到了向量法的干扰, 这里是否需要展开呢?还是就此打住?我们教师也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可以复习以前向量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堂也更加显得丰富;有的认为本节课的核心是坐标法, 所以其他方法不必要进行拓展, 点到为止。笔者赞同的是后一种意见, 一节课的展开必须围绕着核心的思想方法进行展开, 削支强干。

(二) 对课堂引入方式的反思

关于课题的引入问题, 本节课教者利用三个小题, 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 倾斜角的概念和斜率的公式, 同时利用这三个小题作为引入, 归纳出两条不重合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它们的斜率相等或者它们的斜率同时不存在。这样引入既能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又能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笔者听完本节课之后, 也觉得过渡比较自然。评课的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本节课为什么要用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事万休。”那么本节课的引入是否触及到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方法坐标法呢?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在引入时, 用计算机画出两条看似平行的直线, 但实际上不平行, 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这样可能更好地体现本节课的内容, 也能回答为什么要用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这样修改之后, 本节课也更加紧凑了, 留给学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也更加充裕。至于课堂的教学效果, 还看具体的实践。

三、“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两个教学设计及磨课过程

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公开课精彩纷呈。作为一名一线的青年教师, 我也经常有机会聆听名师、专家的公开课。在听课时, 常常为名师们高超的教学水平而惊叹, 暗想如果自己也有如此的水平便满足了。在听课后, 我喜欢模仿名师的教学方法, 在自己的课堂中实施。可是, 往往事与愿违, 我无法营造像名师们一样令人为之情不自禁鼓掌的精彩的课堂。最让我头疼的是, 一堂课下来,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远远没有我平时课堂来得扎实。这是怎么了?是名师们的设计不实用, 还是我的水平问题……于是, 我开始对公开课进行剖析。我发现, 现在我们对公开课的要求过高, 造成了开课老师的压力很大, 很多课是一种作秀课, 存在着不少弊端。

那么, 如何让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公开课中均有得、有悟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公开课的有效性。在提高公开课的有效性上, 我认为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 要在“课”上做文章, 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在“课”上做文章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 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 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 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 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 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例研究上, 公开课是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要积极发挥公开课的研究价值, 通过公开课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开课, 授课教师要把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 看成是自我锻炼、自我实现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 体现公开课的价值所在。

基于以上的考虑, 我决定在自己学校上一节校级公开课, 检验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是否正确, 效果会不会更好。

(一) 个人钻研, 形成初案

一节成功的课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为了保证数学备课组集体交流与研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决定首先进行个人钻研, 初步形成简案。

1. 备教材。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以本为本的说法似乎有些过时, 但吃透文本依然是备课、上课的首要环节。由于本节课内容是一节新课教学, 为了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很好地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条件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笔者首先将高中数学课程“必修2”、“高考说明”、“学科指导意见”集中在一起, 再一次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摘抄和整理, 进一步明确了这节的教学要求。

2. 备学生。

本节课明确授课对象为新高二理科生, 学生层次一般。授课时应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 注重基础, 适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 方案设计。

本节课课题为“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在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教学重点、教学流程更加完善。

(二) 集体交流, 形成预案

在笔者精心准备后, 教研组长召集数学组全体教师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研讨, 主要确定教学内容, 初步探讨教学方案。教师各抒己见, 讨论相当热烈。整整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仍未达成共识 (前所未有的事) , 基本走向与笔者先前准备的预案大致相同, 但每种设计都要更加丰富饱满, 难于取舍, 最后教研组长决定分别由各种方案的主要支持者各上一节课, 再由组内人员集体听课后加以定夺, 其中笔者只听课不上课 (教研活动气氛达到高潮) 。

反复修改形成个案后, 两位教师分别组织了一节校内公开课。之后立刻召开第二次教研组会议。经过两位教师精心准备与展演, 组内同仁认真地听讲与比较后, 由组内每位教师依次对两堂课作出评价, 真诚肯定亮点, 大胆指出不足, 教研活动再次达到高潮。结合教学所处阶段、学生现状、课堂反应等系列问题, 主要矛头还是指向了教学目标确定及教学内容选择上, 主要评价简介如下:

第一堂课 (以笔者第一种教学方案为雏形) , 采取了“白开水”式教学, 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课堂重心放在“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应用上, 老师一堂课自始至终就在和学生一起梳理“线线平行、线线垂直”的各种问题,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课堂气氛沉闷, 双基落实都不够理想。认为给学生一张复习纲要, 学生自己就可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知识及能力层面, 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本节课失去了意义。

第二堂课 (以笔者第二种教学方案为雏形) ,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而且倾斜角的概念和斜率的公式也刚刚学习完, 这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得出它们的斜率之间的代数关系, 通过观察和猜想, 再进行证明, 最后利用这个特殊的代数关系, 进而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 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对零散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发展了学生通过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

本着“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的理念, 结合具体的课堂呈现, 大家一致认为以第二种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线, 确定课堂教学重点及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方法;

2. 学生能利用斜率解决具体问题;

3. 在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过程中, 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坐标法思想。

然后共同对每堂课的课堂实况进行反复斟酌, 取其精华形成较为详细的预案。

(三) 自我揣摩, 形成个案

每位教师都具有独特的个性, 集体的思想只有经过自己的筛选、吸收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素质。笔者根据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结合组内成员的集体思想及“同课异构”的具体要求, 对预案进行了反复梳理、修改和完善。

1.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

在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 “不能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或当学生已知道一切”, 根据学生在自己所教领域里的知识基础与能力状况, 在自己所教领域里的知识“生长点”与“最近发展区”, 结合先前课堂的具体呈现情况, 确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教学过程, 需要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主要是推导两直线平行垂直的条件、应用类型, 而学生需要发展的则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提炼精髓、寻找规律的能力。

2. 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始终,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要求教师能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征, 灵活地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 扬长避短,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及作用。根据组内同仁先行授课的具体呈现效果, 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特点, 对教学方法及实施策略进行了优化选择。

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样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教学呈现形式, 即向学生传达知识的载体各不相同。在数学教学中, 引入、实例、PPT、板书甚至是教师的语言动作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向学生传达知识的载体, 其运用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认知效果。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仔细斟酌。

3. 根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例如,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首先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 反复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 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有一根较为明显的主线, 精心提炼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 为减少师生互动的障碍, 尽可能使问题简单明了, 剔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琐碎提问, 即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只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才能轻松驾驭课堂。

在对各方面进行仔细推敲后, 形成自己个性化、特色化的“个案”。

(四) 集体反思, 形成精案

个案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预设的教学思路及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否闪光, 唯有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的整合过程, 其间常常会生成许多无法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经验进入课堂, 也使教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笔者在充分准备后尝试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第一次教学。虽然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基本上达到了事先预定的教学目标, 但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困惑, 使得整个教学流程并不是很流畅。在集体听课后, 教研组长马上组织第三次教研活动, 讨论时紧扣教学的需要, 就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 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 释疑解惑。

就这样上课、磨课、再上课、再磨课……两天时间上了三次课。在每次课后讨论中, 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教师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对自己的教案及课堂教学过程一次次地精心打造, 直到最后取得了相对比较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和一份比较精准的教案。

四、教学启示

如果足够重视, 足够用心对待我们的每一次课, 从中可以获得的好处是巨大的, 多方面的, 是无法一一用语言呈现的, 经历了体会了自然得到了。比如本次磨课中对笔者最直接的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专业知识更加充实

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集中时间和精力针对某块知识进行彻底的认识和了解, 在日后教学过程中自然会更加自如、更加有效。对“必修2”中有关直线平行垂直的定义、性质等知识的搜索, 以及对相应的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进行的摘抄和整理, 更加准确地把握了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同时使自己直线平行、垂直的相关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二) 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解铃还须系铃人”, 同一个问题, 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但一定只有一种方法是最佳的;同一个内容, 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但一定只有一种方式是最适合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值得仔细斟酌, 小细节出大光彩!本次磨课可谓“从同课异构到个人实践, 再从个人实践到同课异构”, 课堂教学设置的各个内容的呈现方式及问题的解决方法都经过了反复推敲, 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恰当的教学方法配优化的呈现方式, 绝对可以事半功倍。在日后教学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有效教学方法及策略, 增强了笔者提高专业技能的意识。

(三) 教科研写作意识有所增强

正像“病例研究”是医生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 “课例研究”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公开课是最好的课例研究形式, 公开课源于常态课但高于常态课, 为了上好公开课, 教师一般也都会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寻找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引领, 从而赋予公开课更多的理论色彩和导向。值得我们研究的素材很多, 容易唤醒我们的写作意识。本次经历, 激发了笔者教科研写作欲望, 比如把公开课写成课例研究报告, 或根据课例写教学随笔等, 以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及他人优缺点, 长善救失, 博采众长, 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

摘要: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是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青年教师, 在听公开课时究竟该做点什么, 怎么做才能真正体现公开课的意义和价值, 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本文以笔者听的一节区级公开课为载体, 具体论述了在公开课活动中, 教师的磨课过程, 即个人钻研形成初案—集体交流形成预案, 再从个人揣摩形成个案—集体反思形成精案的历练过程, 试图以听公开课为契机, 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公开课,磨课,成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娟, 卢清荣.观“同堂异构”课的感触[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7 (6) .

8.亲历考试后的反思 篇八

一、掌握了答题技巧和正确答题是一回事吗

以前,与学生分析了某一类型的题目后,我经常会说:“难吗?”现在,这两个字,我不说了。由于长时间不做题,面对那道成语辨析题,我踌躇了很长时间。在AB之间我斟酌了很多次;尽管最后我侥幸选择了正确的答案A,但如果学生选了B,我想自己很难张口责怪他们。

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常用术语等,我均烂熟于胸,但面对这道诗歌鉴赏题,我还是费尽心力才组织好答案。的确,如果按照参考答案评分,我也不过像很多同学一样,只能得到10分中的7、8分!

看来,掌握了答题技巧,不等于这类题目就不会出错了!培养能力,重在实践。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参与考试就是一种过程教育,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意识和能力的锻炼。考试不仅仅体现知识能力,还包括心理、态度等。

二、怎样评讲试卷

拿到试卷,师生最先关注的是分数。老师除了分析得失分原因,还要讲些什么?通过考试,我产生了如下认识。

试卷讲评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过程的评价,要能找到学生得分或者失分的关键之处。因为自己也参加了考试,所以我能在讲评试卷时更有针对性,评价也更为精准。当我评价学生的答案时,我往往能准确地分析出他(她)答题时的思路,这让他们会有些收获。

培养学生全面的思考能力。分数正显示着学生思考的全面与否。参与考试,我发现了答题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陷阱,当我指出时,学生也深有同感。我们在讲评中,对每道题目都能进行全面的思考,并分析出合理步骤。比如,给学生评讲诗歌鉴赏题的时候,我就不会仅仅执着于答题技巧了!我会和学生一起逐层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探究出合理的答案。

在反思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素质!考试,要对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进步做出肯定。我说:“作文好写,但难以出彩。”想起我经常和学生说的“开篇要有亮点”“要注意细节描写的使用”“要写出真情实感”“要层次分明”等,我发现,自己讲得头头是道的东西,在自己用的时候,却也是百般为难。以前我总是对学生说:“尽量不要使用大家都熟知的事例,那样就会给阅卷老师带来‘审美疲劳’。”现在,我很能体谅他们了。于是最近,我着眼于引导他们将这些例子用得恰当、用得出彩,我和学生一起来总结最新最具代表性的事例!

三、亲历考试,让我们真切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亲历考试后,很多学生询问我考了多少分。通过与我的试卷比较,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而又活跃,与我进行讨论、分析、探究。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下,我的课堂不仅有效,而且和谐。针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和学生一起确定了“课堂要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复习思路。我们觉得,知识和能力是通过活动获得的;课堂教学要充满师生互动,充满探究的气息。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节课,是不是真的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名师于漪说备课要“备学生”。亲历考试,不就是“备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吗?亲历考试,让我的课堂能够贴近学生已有经验,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通过考试反思课堂,我给自己的课堂提出了最简单的要求:明确每节课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进入我的视野。作为教师,我如果能在一堂课上关注到一个或几个几乎被疏忽的细节,那就是很让我高兴的事。同时,我深刻地认识到:很多学生,真正要补的是课堂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看来,做老师的,要求学生做的,自己最好也要亲历一次!听一次自己的课(录制),做一次自己布置的作业,回答一次学生的提问,听听学生的评价……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真切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9.教学评估后的反思 篇九

鹤山完小吕振峰

最近在网上继续教育网学习后感觉自己学到了点东西,而且那些都是我多么渴望的,感觉是为我量身定做似的,学习后格外兴奋和充实。面对自己的这种变化我反问自己,为何?原来自从工作后就很少学习了,不思进取。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难怪总感觉不踏实,因为工作后很少充电,只有支出,就像在放血,我知道的东西是有限,我的“血”总有被放完的时候,以后我该如何活下去?想到这,心里不禁打了个寒颤。于是开始反思,开始总结。

一、课堂教学

1、认真备课。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战地,也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堂,因此备好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后备课多花些时间,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备教具。

2、严肃课堂纪律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制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这方面老师的强制执行显得有必要,因此课堂上应该严肃课堂纪律,让学生在健康的课堂上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所学内容有更好的掌握。前面的掌握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至少学生能够继续完成学业。也为后面的课堂管理打下基础,他能学懂就或多或少地会听课。当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时,可谓事半功倍。

3、自我充电

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不断学习。课堂教学注重细节,讲课尽量做到吸引学生,让学生学习不累,比如讲课时尽量做到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等。

二、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生产生由衷的钦佩和尊敬时,学生会更加信任老师的教学,并且老师的良好榜样能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和模仿。要做到让那个学生由衷地钦佩和尊敬,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除此之外,拉进师生关系的另外一种途径就是课外多和学生沟通,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为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及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疑惑等。教师多付出教学,学生也会多重视学习。既能使师生产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提高教学。

三、专业知识

10.高中数学错解后的教学反思 篇十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许多题目讲过了、做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但最终还是错了,每次碰见在做完题后一对答案还是错的。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弥补这些问题呢?

一.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作为数学老师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反思,教师就应该在备课时在各个教学板块预设“反思”环节。在高三教学中,学生应及时预习之前所学的高一高二内容。如在上课开始,可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根据以往高三经验,在讲课过程中抓住重、难点,及易错点。并根据易错点设计经典题型,加以有效练习。练习时,可以就知识的重点难点、容易混淆之处,做些判断、纠错、辨析等反思性操练;小结时,可以提供空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作业设计时,可以适度拓展学习内容,以强化学生反思。应在“备课”时提前考虑、精心设计,以“打有准备之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体验最佳方案的优势。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机会,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自主的互动评价,从中反思学习的成败得失。课后教师要学会反思,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堂效果来反思课堂教学。

二.是学生及时完善纠错本。每次模拟考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错题集锦本,解答自己的错难题,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针对性的给自己查漏补缺,再次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学到的方法,对错题进行反思。学生反思自我思维错误,写清原因,改正错误,以防再错。其次要求,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经常阅读纠错本。错题本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完了。对错题不妨再做一遍,这样就使每一道题都发挥出最大效果,在今后遇到同类习题时,会立刻回想起曾经犯过的错误,从而避免再犯。做到同一道题不能错两次,同一类题目不能错两次,从而减少习题量。如果各科都建立错题本,这样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学生的错题会越来越少。由于基础不同,各位同学所建立的错题本也不同。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们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

11.高三数学解题后的反思 篇十一

一、反思题意的理解

理解题意就是从题目中获取达到解题目的的信息.对题意的理解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活动完成以后,对自

己最初理解题意过程中是怎样获取信息进行再思考,通过理解题意的反思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大部分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或者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弄不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例1 把一颗骰子投掷两次,第一次出现的点数记为a,第二次出现的点数记为b,试就方程组ax+by=3x+2y=2解答下列各题:(1)求方程组只有一组解的概率;(2)求方程组只有正数解的概率.

分析:在理解题意中捕捉信息,欲要求得有关事件的概率,就要讨论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即讨论a,b的取值范围.

其实,这道题并不难,但大多数学生面对此题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就是不理解题意.

二、反思解题思路的形成

解题思路的形成就是把从题目中捕捉的信息与从储存中提取的信息结合,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的过程.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就是解题后回顾信息的加工、重组与再生,也就是回忆解题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思维活动,包括开始是怎么探索的,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为什么会走弯路,等等.

例2 已知0≤a-b≤2,2≤a+b≤4,求6a-2b的范围.

不少学生采用下面的方法求解:

解:∵0≤a-b≤2,2≤a+b≤4,

∴1≤a≤3,0≤b≤2,

∴6≤6a-2b≤14.

上面的解法看上去似乎每一步都是合理的,但实际上答案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反思1:看不等式6≤6a-2b,什么时候等号成立呢?由上述解题过程可知,当a=l,b=0时,才取等号,而此时2≤a+b≤4不能成立.同理6a-2b≤14等号也无法取到.

反思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是“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这一性质是单向的,用它来做变形,是非同解变形.以上解法为了求得a、b的取值范围,多次应用了这一性质,必然使所求范围扩大了,从而揭示问题的隐蔽性.

反思3:那什么时候可以多次应用同向不等式相加这一性质呢?

通过这3个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三、反思解题的错漏

由于在解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在解完一道题后就很有必要进行审查自己的解题是否混淆了概念,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是否特殊代替一般,是否忽视特例,逻辑上是否有问题,运算是否正确,条件是否充分,题目本身是否有误等.在备考复习中,我经常有意识地选用一些易错的题,引导学生对解答过程、结论的正确和合理性进行反思,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解题后反思的重要性.

例3 过点P(2,3)向圆C:x2+y2=4引切线,求切线方程.

解:设切线方程为y-3=k(x-2),化为一般式为kx-y-2k+3=0,圆心坐标为O(0,0),半径为r=2,圆心到切线距离等于r,有

反思: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过已知点求圆的切线方程的方法,利用圆心到切线距离等于半径建立方程求切线斜率.而学生往往忽略了已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若已知点在圆上求切线,则该点就是切点,应该只能求出一条切线;例3中明显有22+32>4,即点P在圆外,而解答中只求出了一条切线方程,这与实际不符,那么另外一条呢?如果有,又为何不能解出?

由于在解答过程中,学生为了求出切线方程,利用点斜式设直线方程,但学生忽略了直线形式中除一般式外,其他形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用点斜式时要注意直线斜率的存在性,斜率不存在不等于直线不存在,当直线与x轴垂直时斜率是不存在的,因此例3中最后还有切线x=2.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不能把知识横向关联建构知识网络,

只把知识分块、分节进行记忆.这也是学生在解答与直线斜率有关的综合题时经常丢分的主要原因.

四、反思解题的方法

对于同一道题,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观察、联想,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启示,从而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当然,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去凑几种解法,而是通过不同的观察侧面,使我们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的方向,不同层次,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A. 130B. 170

C. 210D. 26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运用,以及等差数列各种性质的灵活运用能力.

这种方法是利用方程思想来解的,解题之后我们要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样会想到下面的方法:

解法二:设而不求,整体处理.

根据等差数列性质知:Sm,S2m-Sm,S3m-S2m也成等差数列,从而有2(S2m-Sm)=Sm+S3m-S2m. 所以S3m=3(S2m-Sm)=210.

解法三:数列结合思想.

解法四:利用选择题型的逻辑结构,采用赋值法.

令m=1,得S1=30,S2=100,从而a1=30,a2=70,a3=70+(70-30)=110,

∴S3=a1+a2+a3=210.

反思:这道题的解法有多种,哪种方法更快,更有效,哪种方法容易产生错误?

五、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能否迁移

解完一道题后,不妨让学生深思一下解题的程序,有时会突然发现: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竟然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于学生解决一类问题大有帮助.

A. tan100°+cot500 °

B. cot500°

C. -tan250°

D. tan750°

本题的解答虽然简单,但它却体现了解选择题的一种独特的数学思想方法——估算法.在某些选择题的解答中,运用估算法,其解法令人称奇,有效提高选择题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六、反思题目能否变换引申

题目变换引申是指改变题目的条件,会导出什么新结论;保留题目的条件,结论能否进一步加强;条件作类似的变换,能否类比得到更一般的结论等等.像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全方位思考,常常是学生发现新知识、认识新知识的突破口.

例6 求曲线y2=4-2x上与原点距离最近的点的坐标.

反思1:将例题条件一般化,将原式的特殊点(原点)改为一般的点A(a,0).

变式1:在曲线.y2=4-2x上求一点M(x,y),使它到点A(a,0)的距离最短.

反思2:在某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另一些条件的形式,将问题得到进一步深化,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变式2:已知抛物线y2=-4-2x与直线y=kx+3没有公共点,求k的取值范闱.

反思3:变换条件和结论.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由常规题变出来的探究题,对学生来说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

责任编辑 罗 峰

12.巨轮沉没后的反思 篇十二

改变无线电电报通讯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使用了国际通用的摩斯密码中的遇难信号SOS。英国的无线电操作员很少使用SOS信号, 他们更喜欢老式的CQD遇难信号。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首席官员约翰·乔治·菲利普一直在发送CQD遇难信号, 直到下级无线电操作员哈罗德·布莱德建议他:“发送SOS吧, 这是新的呼叫信号, 这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来发送它了!”然后菲利普在传统的CQD求救信号中夹杂SOS信号。求救信号最终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亚号收到, 因为加利福尼亚号并没有24小时都监听无线电。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极大地影响了无线电电报通讯。1913年12月12日, 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大会制定的条约影响了北大西洋国际冰山检测组织的形成和资金投入。该组织为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下属部门, 直到今天它还在检测和报告北大西洋上可能威胁航船的冰山。还有就是无线电通讯应该24小时开通, 加上一个2级备用电源, 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条约也同意:从船上发射的火箭必须被解释为求救信号。

改变救生策略

一个世纪后的今天, 关于泰坦尼克号和其沉没的荒诞说法仍然存在。一种说法是它的船舵太小了, 因为大一点的船舵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当时, 船舵的尺寸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实上, 按今天对轮船的规定看, 泰坦尼克号船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种说法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船不足。实际上, 它的救生船数量是符合英国法律规定的, 该项法律所定的数量并非基于乘客数量, 而是基于船的吨位。当时所有船只的救生船数量都远低于需要的数量, 目的并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改变了救生策略。在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上达成的条约规定:所有的载人船只都必须要有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船上所有的人, 并且进行适当的训练。事实上, 即使它已经装下更多的救生船可以用来装载所有的乘客, 仍然有可能无法确保会有更多的人获救, 因为在它下沉时, 船员们没有时间放下所有的救生船。

一个被错误理解的指令

“泰坦尼克号”舵手希契斯之所以会发生“转错方向舵”的低级错误, 是因为1912年的航海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时期, 当时航海业正从帆船时代转到蒸汽船时代, 这一巨大的改变导致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掌舵系统和掌舵指令。以前的帆船使用的是古老的“舵柄指令”, 而先进的蒸汽船使用的却是更为现代的“方向舵指令”, “泰坦尼克号”上的一些船员熟悉“舵柄指令”, 而另一些船员则更熟悉先进的“方向舵指令”, 可最关键的是, 这两种掌舵系统的指令含义有时是完全相反的。

譬如一个“右满舵”命令, 在帆船的“舵柄指令”中意味着将船头往右转, 可在当时蒸汽船的“方向舵指令”中, 这个命令的含义却是控制船只向左转。当“泰坦尼克号”大副威廉·默多克发现远在3km外的冰山时, 他立即向舵手罗伯特·希契斯发出了“右满舵”的命令, 如果希契斯按照指令正确操作, “泰坦尼克号”完全有足够时间避开迎面而来的冰山。然而, 希契斯在慌乱之中, 竟理解错了默多克的指令, 转错了方向舵!他没有按照命令将船头向左拐, 而是将船头往右拐!虽然大副默多克发现了希契斯的错误, 并命令他立即纠正错误, 可为时已晚。

一个雪上加霜的错误

当“泰坦尼克号”开始下沉时, 包括莱特勒在内的4名高级船员在大副船舱内举行了最后一次紧急会议, 莱特勒正是在那时得知了舵手希契斯转错方向舵的致命错误, 莱特勒同时还获知了另一个“雪上加霜”的错误。

13.一次课外辅导后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高三复习阶段学生闷压力很大,各学科抓的都比较紧,为了减少学生们的课外负担,学校禁止占用自修课补课,课外个别辅导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一位学生在解答概率应用题“甲、乙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分别是12与13,求甲、乙各射击一次,命中目标的概率是多少”时,用了P(A+B)=P(A)+P(B)=12+13=56的公式,但是又觉得没有把握,便请教老师。

生:这样做对不对?

师:你为什么选用加法公式?

生:我看甲、乙击中目标是互斥事件。

师:那你说什么是互斥事件?

生: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件是互斥事件。

师:甲击中目标与乙击中目标不可能同时发生吗?

生:噢,甲击中目标与乙击中目标应该是独立事件。所求的概率应该是P(AB)=P(A)P(B)=12×13=16。

师:这么说,两人射击倒不如一人射击,概率反而小了?

生:是啊,为什么呢?

师:你再想想什么是独立事件?

生: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两个事件就是独立事件。从定义看,两人射中目标的概率不受影响,是独立事件。怎么反而小了呢?

师:你看AB表示什么?P(AB)又表示什么?

生:AB表示A与B同时发生;P(AB)表示甲、乙同时命中目标的概率。

师:这个问题让我们求什么?

生:求各射击一次命中的概率。是啊,不是求甲、乙同时命中的概率。那怎么求呢?

师:你能不能找出待求概率的事件的对立事件?

生:能。甲、乙各射击一次命中目标的对立事件是同时不命中。

师:你知道两个对立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吗?

生:知道。我会做了!P(A+B)=1-P(AB)=1-P(A)P(B)=1-(1-12)×(1-13)=23。

综观整个答疑过程,教师并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以问代答。实践证明,这样做比教师正面回答效果更好。这是因为:

教师的问,抓住了疑难的本质。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发生这样的错误,是把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两个概念混淆了。如果教师对待学生的询问简单地给以否定,那么学生只能知道做错了,但错的根源在哪里还不知道,也就没有实现答疑的真正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问题只是表面,深层在基础知识。教师的答疑应把着眼点放在与问题有关的基础知识方面,不能只顾表面,只回答怎么做,而应该通过问题的解决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于这个原因,这位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立即告诉正确答案,而是围绕互斥事件、独立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和各种事件的概率的计算公式进行一系列的发问。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弄清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公式的用法,排除了造成疑难的各种障碍,学生自己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

14.二年级美术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十四

《画夜景》是小学人美版美术教材第四册,第16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以“夜色”为主的创作画。教学意图是,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美丽夜景的特征,体会美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的造型表现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引导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北京故宫,通过白天和夜晚体会不同,初步感受夜景的美。教学中提问:“比一比,白天和夜晚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对夜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达到了预先的设想。

趁着引导环节已调动起来的兴趣,我又展示了三副图片,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甚至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美,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学中,学生对熟悉的景物不时的发出赞叹声,看到烟花,更是欢呼雀跃,我心中暗喜:目的达到了!接下来就到了知识环节,以问题“为什么烟花只在晚上放呢?”引导学生思考,感受颜色的深浅对比。自我感觉这样的过度很自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想到其中的原因。虽然表达未必很精确,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对学生作品的欣赏力在拓展学生的思路,我有意选择了同龄人的画,意在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具指导性,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再强化和提炼一下可能会更好,如:背景用深色表现时,色彩也是很丰富的,感觉强化不够。

15.引导解题后的反思,培养思维能力 篇十五

解题后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反思一下解题的整个过程是否合理、完整, 思路是否有根据, 结论是否科学.因为在解题过程中, 审题不严密, 分析问题不够细致、周密、准确, 往往造成解法不符合题意或漏解.所以通过引导学生反思, 不但可以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 理清思路,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挖掘题示信息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 反思解答的全面性, 克服思维的片面性

学生做题易发生以偏概全或漏解的错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解答是否全面, 有无漏解现象.如已知集合A={x|x2-3x+2=0}, B={x|ax+2=0}, A∪B=A, 求实数a的值组成的集合.很多同学解答时只注意了B为非空集合, 实际上B=Φ时, 仍满足A∪B=A, 当a=0时, B=φ, 符合题设, 应分类求解.教师应因势利导, 及时纠正学生思维的片面性.

2. 反思解题依据的合理性, 克服思维的肤浅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复查解题时所依据的定理、定义、公式成立的条件与本题的已知条件是否吻合.如:“的值域.”对于此题, 有些学生想当然这样解答:的值域为[3, +∞) .这个答案是错的,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产生错误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反思, 让学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也让学生在反思中吸取教训, 吃一堑长一智.

二、反思解法的科学性,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有些学生在解答时不善于独立思考, 总喜欢附和别人的意见, 得到答案后轻易相信结论, 不善于找出自己的错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有意识地出一些改错题, 引导学生辨析, 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盲从性,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例1求方程的实数解, 有名同学给出如下的解答过程, 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因x∈R, , 即, 而, ∴, 故x=2n+1, n∈Z.此题解错的关键在于这个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而是超越方程, 正弦符号后还有未知数, 所以不能用Δ≥0, 发现这一点, 就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

由 (2) 得x=2n+1, n∈Z, 代入 (1) 得, 所以n=0或-1, 故x=±1.

三、反思一题多解,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一道题做完后,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能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应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探索各种解题途径, 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反思不仅能活跃并开拓学生的思路, 拓宽学生的视野, 而且可以培养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例2证明:方程 (x-a) (x-a-b) =1有两个实数根, 其中一个大于a, 另一个小于a.

思路1用根与系数关系证明, 易知Δ=b2+4>0, 原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 设为x1, x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

结论已证明.

思路2用换元法证明, 原方程可化为:

令y=x-a, 则有y2-by-1=0. (2)

易证明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现设方程 (2) 的两根为y1, y2, 则有x1-a=y1, x2-a=y2, 所以 (x1-a) (x2-a) =y1y2=-1.

结论已证明.

思路3利用函数图像证明.设y= (x-a) (x-a-b) -1, 其图像为抛物线, 开口向上.

同上有△=b2+4>0, 又当x=a时y=-1<0, 所以抛物线与x轴的两交点 (x1, 0) 与 (x2, 0) 分属于直线x=a的两侧, x1, x2就是题中方程的两根, 结论已证明.

无论哪种解法, 都得到要证明的结论.但是各种解法的认识水平并不是同档次的, 反映了多途径、多渠道分析同一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种解题方法的不同变换中, 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四、反思一题多变,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解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对原题进行变换, 使一题变成一串, 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新题进行对比分析, 机智地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和途径.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y中, 求点P (2, 1) 到直线3x+4y=0的距离.

这是一道简单的基础题, 解完后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1) 若点P (2, 1) 到过原点的直线L的距离为2, 求直线L的方程.

(2) 若点P (2, 1) 到直线L:ax+by=0的距离为2, 求a, b之间的关系.

(3) 求与直线L:3x+4y=0平行且距离为2的直线方程.

像这样的“练一题, 带一串”的反思, 不仅能使学生善于思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起到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 触类旁通, 强化思维密度和增大思维广度的效果,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五、反思解法的特殊性,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教学中, 逻辑思维的成分占据绝大部分, 形成了严密规范的推理系统, 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都要严密推理,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在某些问题上, 特别是对填空题和选择题要引导学生反思是否有特殊的解法, 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

例4已知tanα=2, 则sinαcosα=.

通常的方法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把sinαcosα化成或分象限讨论.通法讲完后引导学生反思, 若画一个以1和2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立即可得, 简单, 快捷.

总之,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 不仅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的浮躁学风, 养成“寻根问底, 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 而且对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都很有帮助.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 在批改作业和试卷过程中常常发现不少学生会出现许多不该出现的错误.为此, 笔者常常反思:学生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减少解题错误的发生?……本文仅就如何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 培养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反思,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创造性,敏捷性

参考文献

[1]余峥嵘.解题后反思什么[J]. (北京) 中小学数学, 2004:1-2.

16.例谈解题后的反思 篇十六

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中,很多同学做题成百上千,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但究其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成绩也没因此提高多少.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他们都采用题海战术,一味地做题目,只重视最后算出的结果,而不去总结和探究解题规律,忽视了解题后的第二次思考,没有使自己辛辛苦苦所获得的思维成果得到巩固、升华和提高.

二、具体过程

笔者认为解题之后对其进行反思既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有所帮助,又让学生节约了大量做同一种类型题目的时间.

(一)对解题过程反思,总结解题规律

题目求解正确,有些同学便认为解题结束,其实不然,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解题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及性质,归纳总结出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因此,在解题正确之后,同学们应该思考下面一系列问题:①解题过程是否错误;②解题过程有无条理;③解题过程能否进一步完善.

通过反思解题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解决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从而由点到面,大大提高解题速度和对题目的迁移能力.

例1:已知二次函数f(x)=ax+(2a-1)x+1在区间[-,2]上的最大值为3,求a的值.

解:(1)当a>0时,由于二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上,则最大值只能在端点处取得.

①若f(-)=3,则得a=-,与a>0矛盾,舍去;

②若f(2)=3,则得a=,再检验此时的对称轴发现刚好在这个区间内,符合题意.

(2)当a<0时,-=-1+<-1<2,再分两小类.

①若-<-即-1

②若-≤-≤2即a≤-1,则f(x)=f(-)=3,解得a=-与a≤-1矛盾,舍去.

综上所述,a=或a=-.

通过反思上述解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求二次函数在一定区间上求最值(值域)的解题方法:

(1)决定二次函数在某区间上的最值问题的主要条件是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所指定的区间;

(2)其中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由二次函数二次项系数的符号确定;

(3)所给定区间与对称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讨论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先在数轴上画出指定区间,整个数轴被这个区间分成了几部分,那么对称轴就有几个可能.

(二)对解题结果反思,对题目追本溯源

数学的题目无数,但数学题目的类型却是有限的,如果对题目追本溯源,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找出题目所对应的知识点,把错误归结到知识点,就能够对这种类型的题目真正掌握.

例2:(1)必修一P55第十一题

对于任意的x,x∈R,若函数f(x)=2,试比较[f(x)+f(x)]/2与f()的大小关系.

(2)必修一P71第十二题

对于任意的x,x∈(0,+∞),若函数f(x)=lgx,试比较[f(x)+f(x)]/2与f()的大小关系.

这里给出例2(1)的解法:

解:[f(x)+f(x)]/2=(2+2)/2

∵2>0,2>0,∴2+2≥2=2=2,

∴(2+2)/2≥即[f(x)+f(x)]/2≥f().

两道题目虽然在不同的章节出现,但题目本质都是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分别在指数和对数函数中融入基本不等式,如果对题目的结果加以比较,真正掌握基本不等式这个知识点,那么此种类型的题目稍做改变,必能够举一反三,真正达到做题的效果.可见对题目反思何等重要.

(三)对解题方法反思,实现一题多解

对于一道题目,假如我们分析它们的不同角度,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思考,从而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解完一道题目之后,我们应当认真反思此题还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通过探求新的方法,可以向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向延伸学生的思维触角,可以由此找到最合适的解题方法,也拓宽了思维的途径.

例3:已知a、b、m为正实数,且a.

证明:要证明>成立,只要证明(a+m)b>(b+m)a成立,即ab+mb>ab+am,即mb>am.

因为a0,所以mb>am显然成立.

故原不等式得证.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发现还可以用下面这些方法解决:①综合法,②放缩法,③作差法,④作商法,⑤反证法,⑥函数单调性(设函数f(x)==1+,利用f(x)在[-b,+∞)上是增函数的定义来证明),⑦换元法

对于上述提供的方法,这里不一一加以证明.

二、反思

17.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十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忙着上新课而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学数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首先要对数学感兴趣

有些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就不喜欢学数学,其实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非常密切的,只要我们对它感兴趣了,学习它就非常轻松来了。

二、要改变观念

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六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使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既使是这样,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初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

三、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在校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成绩的好坏,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新知识,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讲;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合理安排听课过程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练习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3、对于课堂中讲的知识及时的回顾、反思

四、做练习及时巩固

18.浮力复习课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十八

2本课例教学情景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通过课件影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进而诱发他们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下的确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积极探索的意向。

第二、第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为目的,实验的内容逐一深入,减低了知识点的抽象性,知识变的显浅意懂,学生能在掌握好一个知识点以后再向另一个知识点推进。实验的趣味性增大了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意愿,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操作实验避免了个别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误区。学生亲身的感受对学生准确地感受到抽象的浮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在知道浮力,认识到浮力以外还会有利用浮力的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浮力解决困难提供了帮助。实验三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将为浮力的利用创设基础。实验四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多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讲的故事和学生对浮力利用的建议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生活中去,让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课外作业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把浮力与生活紧密相连。

19.太原市网球培训班热潮后的反思 篇十九

1太原市网球培训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1 . 1网球培训市场管理不健全

随着全国网球热潮的掀起,太原市也出现“网球热”的现象,网球培训班报名甚是火爆,但随之也出现了与网球培训市场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太原市体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协调工商、物价等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球培训市场的管理。经走访调查发现,太原市的网球培训市场呈现混乱的现象,缺乏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也没有相应政策法规的制约,不仅阻碍了网球运动在太原市的顺利开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对网球学员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如:太原市中除健身俱乐部中的网球培训课程外,大部分独立的网球培训班没有经过相关单位、部门登记和备案,在未批准下,擅自进行网球培训经营活动;从事网球培训的教练员很少取得了网球教练员资格认证;网球场地、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从事非法经营活动,存在乱收费、弄虚作假、偷税漏税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太原市网球培训行业的良性运营。

1.2师资能力

1.2.1教练员的学历

网球教练员的学历情况反映了网球教练员自身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同时也从侧面说明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水平。如果教练员没有接受过正规体育院校的教育,他很可能对体育训练学、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没有系统的认识,就不会有很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去指导学员进行合理的培训学习。经走访调查发现,在太原市网球培训机构中,大部分网球教练员都为兼职人员,体育学院本科在读学生占到一半左右;存在部分低学历(高职院校毕业)的网球业余爱好者也兼职网球教练员。

1.2.2教练员的教学经验

教练员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从很大程度上能减少学员的流失,缩短网球技术学习、掌握的时间,保证学员接受正确的技术动作,减少网球肘等职业病变的发生。经走访调查发现,在太原市网球培训机构中,大部分教练员没有专业队的训练经历,部分教练员是在大学里才开始接触网球或专修网球,对于网球的技战术不能很好地把握,既没有长时间的网球教学经验,也没有参与大型网球赛事的比赛经验,在网球的技战术教学、比赛规则和文化背景上没有很好的把控能力,很可能会对学员在今后网球学习、训练中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1.2.3教练员的资格

网球教练员的资格认证是作为能否进行网球培训工作的重要凭证。不论是什么级别培训班的教练员,都需要进行资格的考核认证。在我国网球培训市场中最为常见的网球教练员资格认证是ITF网球教练员资格认证和PTR网球教练员资格认证两种[1]。经走访调查发现,在太原市网球培训班中取得网球教练员资格认证的教练员很少,在对学员和家长进行访谈时,他们甚至很少知道网球教练员资格证,少数取得网球教练员资格认证的教练员基本来自于太原市各大高校的网球教师,属于兼职教练员。

1.3网球场地

随着全国网球运动热潮的掀起,太原市网球运动参与人群的规模也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表现出太原市网球场地紧缺的现状。杜娟等(2014)在2014年对太原市网球场地进行了统计,发现太原市共有网球场97片,从场地总数来看,其数量不多,其中还包括了各个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场地[3]。一方面,网球场地供不应求,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同时有可能致使恶性竞争,提高培训费用,促使学员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网球场地供不应求,也会降低培训机构或学员对场地潜在风险的预防,使学员人身、财产得不到保障,同时造成培训机构经济利益的损失。

2规范太原市网球培训市场建议

2 . 1网球培训从业资质监督

网球培训从业资质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球场地的数量、配套设施情况、教练员的人数和资质等。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其进行统一登记管理,根据相关资质标准、师资力量和场馆设施等方面来确定容纳学员的数量和提出合理培训价格。组织巡查小组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于出现学员超量、乱收费、配套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培训机构进行停业整顿,对于屡教不改的培训机构吊销其营养执照,将其挂出培训市场黑名单等强制手段。这样不仅有利于网球培训市场的良性发展,而且能使每个网球爱好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2 . 2构建网球培训提升平台

太原市体育局和教育局以及各大高校有必要协商合作,建立专业的网球教学研究培训机构,为网球培训构建理论支撑、教练员培训、教练员考核和培训班联赛四位一体的平台。召集各网球培训机构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经验交流,构建更为合理的培训班经营模式;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教练员对培训教练员进行培训,使教练员之间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互相交流学习;定期组织教练员进行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检查考核,以保证教练员的资质;定期组织网球培训班进行教练员联赛和学员联赛,使教练员和学员能在比赛中互相学习,检验学员学习成果的同时,规范培训班乱收费现象。

2 . 3培训班和高校联合办学

由于太原市现有的网球场地并不充裕,所需具有网球教练员资格认证的教练员也并不多,网球培训机构可以联系各大高校进行联合办学。通常学校中的体育场馆设施在双休日和寒暑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网球培训机构可以借助学校的场地及师资力量,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进行网球培训教学。网球培训机构与高校联合办学不仅能使闲置场馆得到能好的利用,还可以使各大高校中网球专业的学生得到教学和管理实践的机会,达到双赢的目的。

3结语

上一篇:2024年广州会展活动时间安排表下一篇:烟草学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