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栏目策划方案

2024-08-25

新闻类栏目策划方案(精选8篇)

1.新闻类栏目策划方案 篇一

《新闻111》电视栏目策划书

一,现实环境

1背景浅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变得越来越有品位。一般而言:观众看电视往往会带着娱乐心理和求知心理。为了让观众在其它电视娱乐节目满足的同时,又有一份求知收获,故推出了这套节目 我们的宗旨是:解读老百姓身边的事 2企划动机关注民生

二,栏目设定

1,栏目名称 《新闻111》

2栏目类别民生新闻栏目

3栏目主旨贴进百姓、引起共鸣,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引起

老百姓共鸣。

4栏目目标沟通社会,传递信息

5栏目定位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贴心人

6栏目内容老百姓身边的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

7栏目特色 “民生、民情、民意”

8栏目风格精致,赋予美感,应当做到镜头中节目多于人。

9主持人要求一男一女主持人搭档,要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驾驭话题、组织讨论的能力,现场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10节目长度每档30分钟

11播出时段日播每晚在电视剧黄金时间刚结束时播出,12播出次数每晚 9:50~~10:20(首播)次日中午1:00~~1:30(重播)

工作人员构成 主持人 2名 记者(外景主持)若干人 摄像 5名 编导 若干人 编辑 1名 策划(创意人)2名 编剧 2名 经理(对外营销)1名 美工 1名 设备和场所 1.演播室 2.合成制作机房 3.外景拍摄用的摄像机和拾音话筒2套

栏目的运营要求; 拉近距离,报道形式灵活多样

民生新闻注重用平民视角,用老百姓的语言来报道新闻,为此,摒弃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报道方式,采用“平视”的角度,利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来报道新闻,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达到了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宣传目的。同时,着力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善于运用手中的摄像机镜头和话筒来记录现场,通过生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被采访对象朴实感人的百姓语言,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讲究技巧,精心编排栏目内容

一档精彩的民生新闻栏目离不开一线记者的前期采访,而后期编辑的整体编排工作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编排时,后期编辑站在百姓的立场,根据栏目的定位,看看这期节目最让老百姓关心的热点是什么,他们最想看的会是什么,最想了解的信息又是哪些。回

答了这些问题,这期节目的大体框架就出来了。有了这个框架,还要让整期节目不流于平淡,使一般新闻与现场感强的新闻、动态消息与时效性较差的消息相间,产生跌宕起伏的效果,以更好地吸引观众。

三、栏目的经营创收:

1、栏目设立初期可由本台广告部指定广告公司代理本栏目广告,等到栏目具有一定实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后,栏目可以对栏目内广告时段根据实际情况在市场上进行投标。

2.实施“栏目个性化、栏目精品化”战略,不仅要把栏目做好,而且要调整栏目的结构、整合栏目资源,让有限的栏目时段获取尽可能多的创收资源,吸引广告客户的广告投入。如栏目的特约播映,赞助播映,冠名栏目和时段广告,电视分类广告刊登房产信息等。通过频道和栏目品牌形象提高广告创收,栏目的品牌经营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的目标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强化品牌形象,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新的栏目只有不断提高内容质量才有可能成为新的品牌。

四,栏目的行销宣传

1节目优势分析它是从平民的视角出发,关注百姓日常生活状态的电视新闻,民生新闻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的主体,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遵循这一栏目定位,记者在选择报道内容上就会有的放矢,多从普通百姓中寻找新闻线索,报道他们日常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从而突出了栏目的民生特色。

2节目市场分析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围绕这些内容,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小事,以小见大,既突出了宣传的主题,又很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这样的新闻,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增强了观众的收视兴趣,自然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3节目宣传规划。栏目设有专门的热线电话,随时接听观众来电,进行交流。通过电话,热心观众也给栏目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些线索来自于百姓中间,生动、鲜活而又充满浓厚的民生气息。根据这些线索,记者采制出了更多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促进了栏目的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栏目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可行性研究

1.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在投资必要性的论证上,一是要做好投资环境的分析,对构成投资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二是要做好市场研究,包括市场供求预测、竞争力分析、价格分析、市场细分、定位及营销策略论证。

2.技术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各行业不同项目技术可行性的研究内容及深度差别很大。对于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技术论证应达到能够比较明确地提出设备清单的深度;对于各种非工业项目,技术方案的论证也应达到目前工程方案初步设计的深度,以便与国际惯例接轨。

3.财务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4.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5.经济可行性。主要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

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6.社会可行性。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

7.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上述可行性研究的内容,适应于不同行业各种类型的投资项目。我国目前缺乏对各类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深度进行统一规范的方法,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各种可行性研究的规定,基本上都是根据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为主线制定的,并且基本上是按照联合国工发组织的《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手册》为蓝本来编写的。我国目前急需一个各行业通用的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深度提出共性要求的统一规定,以规范整个可行性研究工作,避免目前的各种非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都要参照工业项目的尴尬局面。一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均应设专章论述投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组织可行性和风险分析的内容。对于工业项目,应设多个章节对原材料供应方案、厂址选择、工艺方案、设备选型、土建工程、总图布置、辅助工程、安全生产、节能措施等技术可行性的各方面内容进行研究。对于非工业项目,应重视项目的经济和社会评价,重点评价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社会环境影响。

在可行性研究中,咨询工程师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合理确定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应按照下列步骤开展咨询工作:①了解业主意图;②明确研究范围;③组成项目小组;④搜集资料;⑤现场调研;⑥方案比选和评价;⑦编写报告。

2.新闻类栏目策划方案 篇二

1 把好导向关, 弘扬主旋律

舆论导向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灵魂, 是新闻作品主题、观点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是作品是否能经受住政治检验的试金石。一档节目的播出,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符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 在采编工作中, 都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握好新闻稿件的把脉点, 倘若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 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背道而驰, 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导向问题具体体现在, 有的作品涉及国家法律法规严肃性问题, 比如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国策, 用夸张拟人、拟物的手法作为讽刺对象, 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有的作品有关信访方面的问题, 稍有闪失, 就会“大意失荆州”, 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些涉及宗教迷信、台胞称呼等政治性敏感话题, 还有一些掺杂变相商业广告类的内容, 一旦把关不严, 节目播放出去, 负面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凡此种种, 要求记者、编辑在撰稿、审稿时, 应深刻领会、理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含义, 认真学深学透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政治修养, 把不健康的内容消除在萌芽状态。

2 把好真实关, 采访要到位

毋庸置疑,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失去真实性, 就毫无价值可言, 新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以事实为准绳和依据,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基本的规律和要求。

记者在采写新闻作品、责任编辑在审稿中, 应特别注意新闻真实性问题, 来不得半点马虎, 对任何事物都要客观、冷静、理性地分析, 深思熟虑, 掂量推敲, 慎之又慎, 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时, 尤其是一些问题曝光类或者反映百姓诉求和心声的报道, 采访时要养成多问多记的习惯。尽可能了解得详细透彻一些, 切忌凭主观意念, 不能仅听一面之词, 要问明白事情的缘由, 记者应多采同期声, 事情的双方, 甚至三方都应采访到位, 让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 各抒己见, 记者不抱偏见和主观意念, 做到全面、客观、公平、公正报道, 避免事态扩大化。如某某村茶园修路遭人为毁坏, 某村稻田因受某企业污水排放影响, 导致农作物枯萎等等方面题材, 记者应当慎重行事, 尊重事实, 及时与相关部门协商联系, 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让当事双方都能接受, 心服口服, 真正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报道真实性还体现在事物被夸大化, 具体反映在对被采访对象对某事物的描述、渲染, 比如, 采访某养殖场或某基地, 主人说, 这是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养殖场或基地, 还有当你去采访一株名木古树, 村民会说, 这是全省最大的一株古树, 遇到此类题材, 记者心里应打个问号, 不要轻易下笔, 应与相关部门核实查证后, 方可下结论。再如, 水灾、火灾、车祸等突发性灾害类报道, 牵涉面广, 被采访对象对灾害受损情况, 只有一个大致数据, 因此, 记者不宜把损失多少的数字写入新闻稿件, 采编人员在撰稿或审稿时, 要特别留意。

3 把好标题关, 文稿更出彩

标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集中概括, 它涵盖了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优秀新闻作品, 其标题同样出彩, 所以, 标题作为稿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写标题时, 我们应该多花点功夫, 多费点心思, 取好标题, 引人入胜。

电视新闻作品标题没有固定的模式, 写法多种多样, 颇有讲究。它与报刊、杂志文章标题, 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旦标题字幕出现在屏幕画面上, 观众就能一目了然, 大致明白报道的内容。因为, 电视传媒与报刊、杂志截然不同, 电视新闻标题字幕在屏幕上停顿时间非常短, 观众靠瞬间感光视觉来理解这篇新闻的主题, 紧接着, 吊住观众的胃口, 接着往下看的兴致, 这就要求记者以扎实过硬的文字功底, 写出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标题,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如民生新闻《刘汝球:七旬牧羊女, 销路愁断肠》、后续报道《山羊有了销路, 刘老太喜上眉梢》、《余步云:三十年盖三次房, 喜看移民村变迁》、《何永彩:东方茶花春满园, 北京奥运我添绿》。此外, 电视新闻标题不能写得太深奥、太华丽, 观众看得很费劲, 也弄不明白啥意思。但是, 也不能写得过于平淡乏味, 比如报道一起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 标题《我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显得简单化、平淡, 应当适当带一点文学色彩, 把现场所见所闻予以概括提炼, 如《两车相撞司机被困, 消防官兵奋勇救人》, 显然, 后面这个标题生动、感染力强、牵动着观众的心。因此, 写好标题, 对整篇新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把好名称关, 采访心要细

在审稿中, 地名人名、职务写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 如何避免类似错误, 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特别细心, 平时养成勤看当地地名册的习惯, 尽量做到对本县乡镇 (街道) 、村、自然村了如指掌, 减少差错。

采访中, 记者有时往往疏忽把自然村当作行政村, 尤其是一些偏僻山区村, 一个行政村由若干自然村组成, 且人口少、居住地分散, 稍不留意, 容易将自然村当作行政村。还有一种情况, 有许多村村民习惯把村委会主任叫做村长, 村民们心知肚明, 村长就是村委会主任, 只是村长叫起来顺口, 就难以改口了。但是, 作为记者就不能仅听村民称呼村长就写村长了, 某某村村长的字样出现在稿子上, 这是不应该出现的, 编辑审稿时, 不能有丝毫松懈, 杜绝让村长字幕出现在屏幕上。有的记者在称呼农村人物时, 把大伯、大婶、大妈称作先生、女士, 这是不贴切的, 也是比较忌讳的问题, 把张大伯、李师傅称作张先生、李先生, 听起来别扭, 怪怪的。还有出现人名、职务错误, 正职、副职一字之差, 张冠李戴。名称差错, 看起来是小事一桩, 无大碍, 可是, 倘若把关不严, 不够细致, 节目一播出, 就会铸成大错, 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采编人员写稿审稿中常常要涉及名称, 大家应引起足够重视, 正确使用称呼。

5 把好文字关, 至少看两遍

一篇新闻作品由语言文字组成, 新闻语句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见长, 适当地融入一些文字修饰词句, 则使文章更精彩, 它包涵了开头语、正文叙述、段落过渡、同期声、细节描述、现场声、成语形容词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编后话、标点符号等内容。责编审阅一篇新闻稿件至少阅读两遍, 方可下笔修改。

首先文章脉络是否顺畅, 重点把关重复句现象, 这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重复句多了, 逻辑性就减弱了。语句重复大多出现在文中上下段过渡句之间, 一般出现在同期声前面的段落上, 在解说词中被采访对象原原本本所说的话, 接着在后面的同期声中又重新叙述了一遍。只不过前者是解说词某某说, 后者是同期声。一般表现手法而言, 前面解说词只要大致交待过渡一下, 点到为止, 然后, 尽量用同期声为主, 这样现场感强, 有说服力, 既可避免解说词和同期声之间内容重叠现象, 又使语句更为流畅, 衔接更趋紧凑, 逻辑更为严密。除此之外, 除了开头语, 正文中出现内容相同的语句也是屡见不鲜。记者应练就过硬的写作基本功, 学会舍弃, 力求精炼。

其次, 要注意把握上、下篇新闻作品之间串接词的巧妙运用, 即一篇新闻作品的开头语和编后语的衔接, 每一篇民生新闻前都有开头语, 由主持人出境。开头语的写作手法不外乎两种写法, 各有特点。一种是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 用最精辟的语言把全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作了集中概括。另一种为提出问题, 叙述此事的种种疑点或谜团, 一些蹊跷的现象, 然而, 没有挑明事情缘由, 给观众留下悬念, 埋下伏笔,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法。开头语的文字表述颇有讲究, 要视新闻具体内容来写, 主持人应视具体情况临场发挥。编后话对于民生新闻来说不可缺少, 记者、责编、主持人都应养成勤写勤说编后话的良好习惯, 有了编后话, 新闻就更有力度和鲜活完整, 如曝光《公园设施人为破坏, 江边护栏不翼而飞》不文明行为的新闻, 配上“爱护公共设施, 人人有责, 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呵护, 除了相关部门加大处罚力度, 呼吁市民要监督和举报这种不文明行为, 创造美好和谐的家园”编后话, 达到了震慑的作用。一篇民生新闻有贴切巧妙的开头语和编后话, 使报道更有深度, 更有看点。

再次, 新闻作品适当地增添文学色彩, 使观众看了新闻不觉得干巴巴的, 在稿件中, 尤其是一些细节描述的段落, 拟用形容词、成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淋漓酣畅, 很有美感, 然而, 电视新闻语言以朴实明快为主基调, 运用修辞手法应把握分寸, 比喻恰当, 不能过分渲染, 夸大其词, 如把甘蔗脱皮比喻作跳脱衣舞等。新闻毕竟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大量运用修辞表现手法, 记者应根据文中特定环境来确定是否用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 另外, 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使新闻稿件既简洁明快, 又形象生动。用扎实的文字功底驾驭新闻作品。

6 把好画面关, 节目保优质

电视新闻责编与报刊、杂志责编不同, 报刊、杂志责编在审稿、校对后就已基本完成, 而电视则与众不同, 在完成审稿组稿后, 编辑工作才过半, 紧接着主持人出境, 画面拍摄、运用是否到位, 制作字幕、特技处理、新闻稿件串接是否正确, 配音有无差错等, 最后把整档节目仔细审核, 至少看一遍以上, 发现问题, 及时更改。是责任编辑把守的最后一道关。

审片时, 责编从画面质量入手, 画面光线不足、阴暗, 是否用了新闻灯, 剪辑画面是否到位, 长镜头、短镜头、大景、中景、近景、特写、推、拉、揺、移等拍摄手法运用是否恰当;同期声采制有无音响问题, 是否出现同景别, 画面有无重复使用现象;有无存在逆光、顶光现象, 画面剪辑能否做到动静结合, 画面稳定性如何等。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到记者本人, 提醒注意改进, 从而促使新闻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确保节目播出质量。

3.新闻类栏目策划方案 篇三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又兼具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电视新闻。因为其勃兴发展的复杂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以及纠结了太多时代特征而有着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

我国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全面兴起的原因,从其新闻背景上分析,应该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其实,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新闻的内涵、形态亦在经历嬗变,新闻正在从国内外消息转向本乡本土。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每天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从严肃的政治转向与衣食住行的有关经济,从专题讨论转向生动人物的报道。笔者认为,个人或者小群体故事的富于人情味的角度能够生动地阐释任何一条新闻的影响。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为何火爆,受人喜爱,就是因为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普通人成为电视报道的对象,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成为观众的新视点。1993年以前,中国老百姓与电视从根本上说是无缘的,老百姓难得在电视上讲自己的话。让老百姓说话。让老百姓上电视。这是十年来中国电视最重要最具革命的意义。第三次革命的最新情况是全国的地方电视台几乎都在做“民生新闻”,普通人的欢乐和忧伤,希冀和失望,抗争和无奈无不构成了“人的启示”的真实画面,这样的题材关乎千家万户。千万人必定关注此类具有切身利益和人文关怀的新闻。正如有学者认为:“在南京。人们在晚上7点这个黄金时段。将眼球从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这样的时政节目中,转移到‘零距离’的本地新闻节目上。在某种意义上,‘零距离’寻求到了监督和政治昌明,并行不悖的出口,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民主的桥梁,进而给民意一个畅达的渠道。通过这种方式,赋予全体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媒体真正为公民所享有,让民众的意见最终上升为政府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

当电视成为我们时代各种声音的代言,普通观众只需要端坐于电视机前享受影像带来的“视听快感”(某种程度上观众的眼睛也成为了鱼龙混杂的各种思想观念的跑马地),学人需要警觉的却是“谁是话语的主体”,电视是在替谁发出这种声音,声音的内容构成、指向又是什么?

毫无疑问。在当下中国的政治传播谱系中,电视新闻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处于轴心位置,而这种轴心位置一定程度上是由以《新闻联播》为主的传统类型的电视新闻来确立的。自1982年起,《新闻联播》就被授权比其它媒体早一天独家发布重大新闻,从而一举改写电视在传统媒介阵营中的从属地位。这种转变毋庸讳言正是缘于政府当局强有力的支持,而这种权力支持只能进一步证明中国电视,尤其是中国电视新闻,已然成为当下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核心。但是电视新闻这种核心地位因为时代的变迁,一方面因为电视的威力日渐增大而被无限地放大、强化,另一方面却面临被侵蚀、瓦解之虞。

尽管在“文革”后,中国就尝试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但事实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真正开始步入人们普遍公认的“转型期”的“大时代”(鲁迅语):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思想转型、文化转型。四重转型同时展开;就业矛盾。城乡矛盾。东西矛盾等诸多矛盾纠缠错综。“在利益分化和政治放权这两种互为因果的力量作用下,多元化成为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发展变化的普遍特征和价值观图腾,中国社会随之带上了碎片化特征。”由此,多元文化的浸淫、统一声音的缺失和生存压力的存在下的人们开始“碎片化”地游离于原本笃信不二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外,现实情境逼仄下的人们开始怀疑曾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开始从想象的世界与生活的真实落差中积蓄不满和郁闷,开始为曾经清晰而美妙的今天、模糊而遥远的将来心生迷茫与忧虑。在阵痛和动荡中的人们,不会去理解什么个体与大局、眼下与未来之类的抽象观念。即使潜在的感觉世界正在日新月异,“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依然成为时代的共有图景。依旧日日赞歌的《新闻联播》们自然难以被认同。虚无缥缈的电视剧也被人们疏远,人们需要的倒不是对现实的深入了解,需要的正是基于生活的有效的安抚、交流和宣泄,一种有现实可能的想象空间,或者说是“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的关系”。但特殊时期这种本应由传媒特别是直观的可视的传媒——电视执行的“按摩”作用因为传统联播式新闻“高高在上,俯瞰苍生,冰冷生硬,千人一面”而付之阙如了,公众与官方沟通的良好渠道被阻断,原本严密有效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输出系统因为陡然失效而在电视上处境尴尬。所以说。经济力量引起的社会生态的变化是民生新闻出现的根本原因。而事实上这种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危机”,或者说观众作为民间立场和媒体完全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截然对立与不可调和恰成为之后中国电视所谓“三次革命”的肇始,和今日民生新闻的走红有着内在逻辑的延续。

另外,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也在潜在地影响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新中央亲民之风日盛,体察民情、近民为民、“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理念体现和加强了这个以一贯之的改革思路,也给与受传统意识形态严密管制的电视新闻以更多的自由运作空间,而成熟、平衡、透明的现代政治环境也有赖于电视媒体监督的有效介入,民生新闻正是在当下社会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的。

二、对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提出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电视荧屏热潮不断:“综艺热”、“访谈热”、“娱乐热”,一轮轮热潮都只是“各领风骚三两年”。于是,在各地方台创办民生新闻类节目逐渐升温的时候很多人在问,民生新闻还能走多远?

就目前形式来看,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就使得媒体的信息量大大折扣。独家新闻往往需要媒体付出代价,然而不论新闻追求何种独家新闻,观众的需求才是造就新闻价值的源泉。观众中有看热闹的、有关注现实问题的、有寻找精神寄托的,凡此种种,需要记者、编辑心中“存念”。我国过去的新闻由于对受众心理动机漠视,才出现了新闻“不新不闻”的无能与无为状态。现实需要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换一种思路,放下高端着的架子,在节目样态和题材上勇于尝新,以新闻本体的眼光看待生活,把敢于替百姓鼓与呼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基本的社会良知,投入自己的人文关爱,把目光对准社会普罗大众,新闻才会焕发出其应有的魅力。

1.要认清媒介角色定位

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媒介制度。媒介为国家所有,其既要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要用市场上赚取的经济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媒介的发言立场、价值取向和传播资源的调配。

媒介立场应与所扮演的角色相符合,一

旦偏离了规定中的媒介角色,节目一定会被政府、市场或观众“叫停”。因此,无论办什么内容的节目,节目的形式如何,媒体必须责无旁贷地配合政府展开工作,承担起疏导舆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矛盾、推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的神圣使命。

民生新闻类节目,正是在媒介非批评即表扬的困境中找到了一个出口,搭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而受到了管理层和民众的双重认可。这也提醒从业者,电视节目必须慎重权衡国家利益与公众利益。能将两者相结合并体现出一致性来的电视节目才会获得媒介利益。

2.要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品牌化传播。

针对目前城市社会新闻形式单一、风格相近、内容雷同的现状,应强调多样化生存的方针,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有实力的媒体应当重视通讯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培训,着手建立区域化信息采集和交流网络,实现信息的分类加工处理,并根据需要打造地方文化附加值,实现集约化经营。品牌化传播。力求从信息加工的深度上。从整体把握的广度上,突破浅层琐碎、缺乏深度的瓶颈。并通过适当的策划创意,调动民间资源,打造传媒热点,提高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

3.要遵循游戏规则,努力实现“双赢”。

城市社会新闻的勃兴。是市场经济繁荣在传媒产业中的投影。我们一方面抵制重商主义,反对新闻的商品化、娱乐化和低俗化另一方面也尊重市场的选择。受众的选择。力求达到两个利益的平衡点。现代营销规则告诉我们,市场永远有空隙。关键在于发现、选择和执行,“民生新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推广和经营。在改进报道理念、强化群组开发、经营信息环境三个方面下功夫,依托科学的市场调查,找准看点、卖点和兴奋点,对重点新闻精心解读,对个性化信息进行贴身式服务,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和编排水平,培养栏目对象的“约会”意识,实现品牌栏目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4.要用发展的观念经营民生新闻节目

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子技术革新换代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一个新思潮的兴起,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可能马上就会改变人们旧的观念、旧的生活习惯,这自然包括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节目的内容、形式一定会有新的要求,如果民生新闻栏目的制作者能够敏锐地察觉、甚至是准确地预测到这股新的趋势,并能及时在节目中作出反应,不断在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包装、节目策划的各项活动中不断调整、适应,就能牢牢地吸引观众的目光,把自己的栏目建成长盛不衰的品牌栏目。

4.新闻类栏目策划方案 篇四

民生新闻激烈竞争,导语抓住观众无意注意心理是关键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目前,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它往往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无意注意的引起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刺激物,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和运动变化;其二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期待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条件。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需要个人的积极性和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说,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是最有效的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娱乐。为了这两个目的,观众可能会有意注意,也可能会无意注意。在电视新闻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观众为了获得信息或娱乐,观看节目可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持有意注意。但在大众媒体能够提供海量信息和多种形式娱乐的今天,电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电视台为了争取高的收视率,纷纷开设民生新闻,观众对节目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随时可以遥控选择。因而,对每一个具体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说,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需要有效影响他

们的无意注意。影响观众的无意注意是培养起忠实观众群的入口。为了保持稳定的收视率,民生新闻栏目应该尽量把观众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最后有效地转化为有意后注意。况且,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电视民生新闻也具有线性传播的特点,加上这种新闻主要以主持人口头播报而不借助于图象来报道新闻导语,因此,新闻导语能否抓住观众的无意注意心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观众无意注意关照下民生新闻导语的创新

民生新闻主要是用电视手段为老百姓提供有用信息,用电视化语言讲好老百姓的故事。所以,民生新闻导语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口语化的叙事语调,来体现出和观众的亲切和接近。但除了这些基本因素外,要能真正吸引受众的无意注意,民生新闻导语的写作和主持要求还有:

1.导语内容突出新闻事实的新奇性和独特性。新闻事实的奇特性能够充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能很快唤起观众的无意注意。比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的《毕业证问题》导语:“文凭更不是闹着玩的”,“湖南城市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十位同学拿到了一张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报道反映了该专业的学生本来应该是四年在校读书获得的毕业文凭,但是毕业证书上面只写了两年。报道的导语不说学生拿到的是什么样不合理的文凭,而只说是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向观众卖了一个关子,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理,观众一听马上就可能被吸引过来,他们也就被迫继续看下去。

民生新闻导语还需抓住新闻事实的反常性来突出报道,引起观众的好奇心理,抓住他们的无意注意。又比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在报道一村官告镇官的新闻中,开头的导语是:“祁东县白鹤铺镇镇政府很想不通,他们居然被下面一个村的几位村委员给告了,更想不通的是,那几个村委员,竟然还告赢了。”本来上级管下级,但是今天下级把上级政

府告了,而且官司打赢了,这应该是比较离奇的事情,观众一听,马上想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村委又是怎么把官司打赢的。

2.在导语中以问题设置悬念。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煽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

民生新闻主要是报道一些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加上主持人用大白话“讲”出来,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观看兴趣,吊起受众的胃口,吸引住观众的无意注意,使人欲罢不能。如2006年8月19日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一则关于游客与旅行社发生纠纷的新闻导语:“到了周末,原本可以好好地出去玩一次,但是昨天14名游客与旅行社发生冲突,不肯上车。这14名游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报道先说周末本可以高高兴兴出去旅游了,但是这里却有14名游客不肯上旅游车外出,原因是什么呢?主持人巧妙设问,观众心生疑惑,欲知事实如何,只好静听下面仔细道来了。这样的新闻导语就能很快抓住观众的无意注意。

3.扩大和深化新闻事实与观众的利害联系。由于当前民生新闻大多只停留于报道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上,因而有些题材显得琐屑、浅薄,颇受社会诟病。本来民生新闻抛弃了时政新闻的宏观视角,从微观的角度来报道市民身边发生的或与市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这些报道出来的话语可以是一部分市民关心的新闻,但更应该多反映市民普遍关心的话语,报道与大多数市民有利害联系的新闻,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民生新闻的小视角,大情怀。此外,主持人对微观的社会新闻或市井新闻报道时,不能够就事论事,或局限于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报道。应根据观众的现实需要,从大多数市民的利害相关性上寻找切入口选择新闻导语,这样能够引起观众的无意注意。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观看并引起不同群体和层面的观众的关注,民生新闻导语有时还需小题大作、但有时候又要大题小作。小事实可以引出大利害关系或多层面利害关系,也可能大事实变成小利害关系或大利害关系变成小利害关系。根据当前我国民生新闻报道的情况,主要的是如何把小的利害关系变成大多数市民关心的大利害关系。

一些国外记者常常善于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如:

——你的财产税终于减不成了。

市议会昨晚决定,保持税收率不变„„

——(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

这条导语中,作者刻意用了第二人称“你,并且提到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看上去似乎很遥远的新闻事实一下子就与读者的利益挂上了钩。读者读这条消息时,与其说是关心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还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的事。

比如中央电视台报道《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的导语:“中秋节就要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南京、成都等地的一些消费者反映,他们购买的月饼发霉了,当时这些事情只是被地方媒体简单的报道了一下就不了了之。然而,我们的记者再对一家月饼生产厂家进行整整一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月饼发霉的背后,隐藏着更为触目惊心的事实。”新闻本来是报道南京冠生园的发霉月饼事实,但是在导语中主持人说这种事情还在其它地方都存在着,把一个点上事例加以扩大与大多数老百姓联系起来了。这样一来,新闻的价值得以放大,更加凸显出意义的重要性来。

5.体育新闻栏目策划文案 篇五

●栏目概况:

将《体育新闻》栏目打造成一档“以新闻资讯为主体,突出地域色彩,展示媒体观点,社会关注度高的直播类体育新闻栏目”,用创新和科学的栏目生产和经营理念实现品牌栏目的目标。每天分两档直播。即中午版《体育新闻》拟在:11:50至12:00播出;晚间版《体育新闻》拟在18:00至18:10播出。

一、节目构成:

节目的具体构成:①以新闻为主,信息、资讯为辅,适当注入评论要素的直播新闻栏目;②栏目要做全主要体坛新闻,做细辽宁地域色彩,权威娱乐点评,彰显媒体个性,体现人文交流;③栏目要做到传递信息、表明观点、宣传辽宁;④栏目要形成全面、快捷、轻松、清新、活泼;⑤栏目最终要实现两大目标:通过最佳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广泛吸引受众关注,实现在国内有影响、省内最权威的目标,即创优;通过节目有效的营销机制实现栏目的经济效益,即创收。

午、晚时段两档《体育新闻》栏目将在短、平、快的前提下,力求突显内容全面、快捷、大众化、表现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最重要的是两档栏目在内容上要各有侧重:

《体育新闻》午间版:由于体育的各项赛事主要发生在晚间,因此这一时段的体育新闻以国际为主,国内为辅,适当增加评论。

《体育新闻》晚间版:此时段是辽宁卫视频道的新闻综合版,体育新闻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以辽宁体育为重点,因此《体育新闻》晚间版要突出辽宁地域色彩,节目内容以省内体育新闻为主,其他重要新闻为辅。

二、节目形态

整理编辑国内外体坛要闻——主持人或专家分析点评——记者拍摄制作的图像新闻及外台交换的节目——口播、连线采访、图片及滚动字幕加入。午、晚两档《体育新闻》节目将采用“大编辑”思想的生产原则,这其中有两个概念:首先是宣传思路的统筹安排、计划要有前瞻性、重点突出、无重大遗漏,尤其是要配合辽宁总的宣传方针、政策;其次要合理、科学地利用信息资源,将用于新闻生产的CSN、SNTV、《世界每日体育》、《中国足球报道》、《体育界》、《中超集锦》、《中甲集锦》、《CBA集锦》、《NBA集锦》等众多节目资源合理运用,在统一的编辑思想原则下重新整合,丰富节目内容和可视性。

三、栏目定位:

《体育新闻》栏目,欲在节目中快捷、准确、大容量地报道国内外体坛要闻,尤其是辽宁省内的重大体育消息,赛事评点将具有相当程度的权威性。该栏目最终将被打造成省内各传媒中体育新闻报道极具影响力的收视热点。

四、收视对象:

午、晚两档《体育新闻》栏目,主要面对大多数中、青年男性及相当比例的知识女性乃至部分农村受众。

五、投入产出

《体育新闻》栏目策划文案中就投入产出比的表述是这样的:按照辽宁电视台自办节目经费标准150元/分钟计算,《体育新闻》卫视版全年经费预计为20*150*365=1095000(元),如果加上各种版权费和重大赛事的特别报道经费1000000(元),总计2095000(元)。

广告创收预计:午间版和晚间版两档播出时间段的广告报价分别为4800元/15秒和7200元/15秒,按每档新闻一分钟的广告时间段,全年最高收入为(4800+7200)*4*365=***元,假设按2折优惠和60%满档率,则全年广告收入应为17520000*20%*60%=2102400元。收支相比,还会有部分盈余。因此,可以说栏目的投入产出基本平衡,略有盈余。

策划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一、横向比对:

近年来随着电视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上星台的日益增多,频道的割据已经无情地影响到了栏目的进退与存活。那么目前全国的《体育新闻》类栏目的状况基本情形如何呢?

首先,通过检索发现仅央视五频道,即体育专业频道与《体育新闻》节目内容相关联的栏目就有如下几个:

1、每天早上07:00的《早安中国》,这个栏目不仅囊括了头一天的所有重大体育新闻与赛事回顾,同时还有非常权威的赛事活动发布;

2、每天中午12:00的《体坛快讯》,这个栏目可以说十分快捷地报道了当天上午所进行的国内外体育赛事新闻;

3、每天晚上18:00的《体育新闻》,这是一档50分钟的综合性体育新闻报道,可以说是最具权威性的体坛新闻概述;

4、每天夜间21:30的《体育世界》,这个栏目可以说是对一天体育新闻的盘点;

以上所列只是央视五频道固定栏目的基本情况,至于重大体育新闻在央视的其它频道更是随时、随处进行插播和字幕的滚动。也许是面对央视五频道如此强大的体育新闻播报态势,所以目前在其它省级卫视频道已经较难找到传统形式上的《体育新闻》栏目了。但是,也不排除还有某些省级卫视台在开办《体育新闻》栏目,如:从2003年元月1日起,山西电视台在影视频道和卫视频道同时推出《体育新闻》,这档以“把握体坛脉搏、共享运动精彩”为宗旨,全力以赴在第一时间传播国际国内和省内体坛重大赛事消息的体育新闻节目。另外有资料显示广西电视台也有一档《体育新闻》栏目。(注:不过这些线索只是从互联网上消息中检索到的,因笔者受收视条件所限,在频道中没有看到此节目具体播出时间与节目样式。)

二、栏目现状

无庸讳言,现在笔者所论证的《体育新闻》卫视版栏目形态,实际上就是一档目前正在辽宁电视台四频道播出的《体育新闻》栏目的移植产物。那么这个目前正在播出的《体育新闻》栏目收视状况如何呢?

请看下边一组来自我台总编室提供的央视索福瑞收视率数据:(由于不可能采用大量的数据,本人只采用本5月、7月和9月中三天有代表性的数据为证)

2004年5月6日星期四

播出时间 栏 目 辽宁地区收视率 沈阳地区收视率

06:55 《体育新闻》(晚间版): 0.00 0.00

11:50 《体育新闻》(视线娱乐版)0.00 0.00

13:40 《体育新闻》(视线娱乐版)0.00 0.00

23:01 《体育新闻》(晚间版)0.37 0.3

32004年7月31日星期六

播出时间 栏 目 辽宁地区收视率 沈阳地区收视率

06:55 《体育新闻》(视线娱乐版)重播 0.00 0.00

11:50 《体育新闻》(午间版)0.00 0.00

23:35 《体育新闻》(晚间版)0.20 0.1

52004年9月12日星期日

播出时间 栏 目 辽宁地区收视率 沈阳地区收视率

06:55 《体育新闻》 0.05 0.13

11:55 《体育新闻》 0.23 0.25

14:15 《体育新闻》 0.10 0.17

23:16 《体育新闻》 0.25 0.03

通过以上三天(星期

四、星期

六、星期日),对目前正在播出的《体育新闻》栏目收视率比对来看,只有星期日收视率稍高。另据总编室收视排行榜显示可见:该栏目在辽宁电视台四频道节目的总体排行中基本上也是无力跻身于前五名;在全台的大排行中更是与前十五名无缘。本人认为:作为一档有着地域特色的《体育新闻》栏目,在地面频道收视率如此之低,由此可见栏目的基本状况是不太令人乐观的。

三、潜能研判

从《体育新闻》卫视版栏目策划方案具体内容分析,本人认为:栏目策划者缺少对自身实力的基本估价。首先没有阐明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节目来源问题(如是否有能力和条件跟随辽宁各体育代表队采访,异地采访到的新闻能否第一时间播报出去等问题);其次是对团队人员的构成缺少科学的量化分析,只提到目前栏目组有人员21人。那么在卫视频道办两档,每档10分钟的《体育新闻》栏目究竟需要多少人,人员应如何配置?最后就是没有提及应如何面对央视五频道强势栏目的问题。常言道:“知自知彼,百战不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台内外专家对该方案的一些表述意见:

台外专家对此栏目的意见为:“

1、中青年男性和部分农村受众的定位是准确的。

2、市场需求应多考虑社会价值。

3、团队论证缺乏激励机制。

4、新闻节目创新不能靠轻松、娱乐,体育节目也是一样,还是要突出及时、全面、客观。

5、投入产出比较好。”

台内专家对此栏目的意见为:“《体育新闻》确实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形式,社会和经济效益应该说都不错,但由于此类节目较多,在创新程度和创新潜质上应该说难度是很大的。”

1、《体育新闻》卫视版栏目策划方案在目标观众群的定位上可谓较为准确;

2、《体育新闻》卫视版栏目策划方案的社会价值和市场需求及可持续发展等缺少必要的理论依据,难以定论;

3、《体育新闻》卫视版栏目策划方案的团队构成没有明确的人数及目标定位,整体实力无从估价;

4、《体育新闻》卫视版栏目策划方案缺少横向竞争力的比对分析及具体的应对措施,栏目创新及创优无从谈起;

5、由于对市场份额的占有未能做到科学分析与精准把握,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势必缺少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四、风险提示

1、央视每天中午12:00播出的《体坛快讯》和晚上18:00播出的《体育新闻》对《体育新闻》卫视版栏目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冲击;

2、《体育新闻》节目源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如一味地转录或播出滞后的赛事新闻将失去广告商和观众群;

3、节目内容及形式的构成一定不要效仿央视的某些体育节目(如央视用个女主持人,我们也用个女主持人等);

五、操作建议

1、必须考虑两档《体育新闻》的播出时间问题。因为许多大型体育赛事通常都在晚间进行,另外国际比赛还存在时差问题。本人认为晚间版的《体育新闻》应当力争做成一天体育消息及大型赛事的总汇;中午版的《体育新闻》必须要有新内容,同时要加大自采节目的力度;

2、要有强烈的占有市场份额的作业理念,即把《体育新闻》栏目打造成省内最具权威性的体育信息及资讯的发布媒体;充分利用其它媒体的有效资源;

3、栏目的表现形式也应不断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整,使栏目的运作尽快地进入到良性循环的状态;

6.新闻类栏目策划方案 篇六

《新闻调查》编导白云升

编导阐述:

黄孟营村地处河南省沈丘县,有763户、2471口人。十几年前这里绿水环绕,树木繁茂,宛如江南水乡。但是从1991年,49岁的王子财身患癌症死亡之后,村里接二连三地出现以前很少见的癌症患者,13年里已经有114人分别患肝癌、胃癌、食道癌、肠癌、肺癌、脑瘤等,其中106人已经死亡,最小的只有1岁,甚至有两户人家因为癌症已经绝户。同时皮肤病、偏瘫、天生残疾、不孕不育等也是多发病症,全村患有肠炎的人达到了60%以上,体质普遍下降。究竟是什么原因把一个恬静、美丽的村庄变成了一个被死亡威胁的“癌症村”?原来问题就出在水里,村里的16个坑塘、300多亩水域通过环绕全村的三个干渠与沙颖河相连,沙颖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被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污水通过沟渠、坑塘渗入黄孟营村的地下,而村民们的饮用水都是靠七八米深的压井,污水和村庄里的疾病、癌症乃至死亡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是节目的调查主题。

1958年为了治理淮河、大兴水利,沈丘县在沙颖河上修建了槐店大闸,1亿立方米的蓄水量灌溉了全县75万亩的良田,使这里成为全国的粮食高产区。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上游的味精厂、造纸厂、化工厂、皮革厂大量排污,把1亿立方米的蓄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毒瘤,危害着全县130万人口,像黄孟营村那样被污染威胁生命的严峻状态在全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从1995年以来政府环保部门投入大量精力治理沙颖河的污染,1997年的企业排污达标、2000年淮河变清的“零点行动”沙颖河都通过了国家的检查,但是今天沙颖河的水仍然是墨汁一样的劣五类水——劣五类是污染最严重的水,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用于农业灌溉。到底是反弹还是沙颖河的污染一直如此?沙颖河为什么这么难变清?这是节目要给予回答的深层问题。

当地百姓有一个说法:河清希望在官清,官清之日,河清之时。“官清”就是政府部门要真的治污,而不是应付检查走过场,对百姓的生命健康不闻不问。为了发展经济,牺牲环境,牺牲百姓的生命健康,这种经济发展值得吗?又是在为谁发展?这是本片沉重的诘问。

关于淮河污染的反弹是近来媒体报道的热点,而实际情况并非反弹这么简单,水污染对淮河百姓的危害日渐严重,为了澄清事实,关注被污染威胁的百姓,本节目选取一个村庄作为个案,以社会学的视角进行深入具体的观察与分析,通过科学的检测、客观的分析揭示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再从个案上升到全局,凸现治理淮河污染的迫切性,同时挖掘治污十年收效甚微背后的深层问题。

本片的基调是一种散文式的悲凉,希望通过影像、声音的烘托来实现。内在意蕴是深沉的诘问,希望通过人物的采访来实现。

结构提纲:

演播室:在河南省东南部的沈丘县有一个村庄黄孟营村,这个村庄的最大特点就是水多,水渠、池塘连接成片,环绕全村,而且到处都是绿树成荫,很像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但是十几年前,这个村庄却开始被疾病和死亡慢慢笼罩。灾难究竟来自哪里?又是怎样发生的?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我们的记者来到了这个村庄。

片头:村庄被水环绕、绿树成荫,宁静美丽(早晨、村外全景),开车从村外进入村里(窗外景物),音乐(舒缓、悠扬、略带悲凉)

采访村支书王林生,站在因癌症一家4口全部死亡的门前讲述死亡情况,跟拍到另一家绝户的门前讲述。带领记者走访村民。

(一)黄孟营村的各种病症与癌症死亡的现状

1.采访各种类型的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两个正在患癌症的(症状,患病时间、治疗情况),两个因癌症已经去世的家属(死亡过程、情景,悲伤、凄凉),一个偏瘫的家属。

2.解说:患病的人只能去全村唯一的一个医疗所,医生是村里的会计,以前在部队学了一些医疗技术。(村里人去医疗所看病、买药)

3.采访村会计兼卫生所医生王世文:村里最早出现癌症的情况,各种疾病的情况,治疗情况。

4.采访村支书:全村患癌症的总数统计,不同的悲惨情况,癌症增多是否反常现象,以前的患病情况、自然死亡率。

列出统计图表,癌症十几年来逐年递增的图示。

5.记者串场:一个原本宁静美丽的村庄为什么会一反常态,出现这么多的疾病、癌症和死亡?十几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给这个村庄带来病魔和死神?依照公共卫生学的推理,像这种普遍性的患病和癌症应该是某种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节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食物、水、空气甚至是放射性的辐射。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在十几年前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二)各种病症、癌症、死亡与水之间的关系

1.采访村民、村会计兼卫生所医生王世文:村里十几年来的食物、营养发生过什么变化?周围有没有什么化工厂污染空气?有没有特殊的污染企业?对村里这些病和癌症的原因有没有过猜测?王林生讲自己的肠炎,怀疑水有问题,得病的人大多数离水很近。

2.记者串场:我们发现这个村庄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多,全村有16个坑塘、300多亩水域通过沟渠互相连通,环绕全村的又是三个大的干渠,整个水域面积占到了村庄面积的五分之一,尤其重要的是癌患者人都是临水而居,而通过采访调查,食物、空气和放射性性辐射导致村庄发生这么多癌症和疾病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看来导致疾病、癌症和死亡的元凶很有可能就在水里。

3.采访村支书王林生:村里的水在十几年前发生了什么变化?列举污染给水带来的变化:水变黑了,变臭了,鱼没有了。

4.采访普通村民:怎么吃水的?七八米的压井水怎么样?(取水、厨房烧水、饮水)。

唱民谣: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拉稀生癌。

5.采访村支书王林生、采访村会计兼卫生所医生王世文:水污染以后的生活变化,全村疾病增多,靠近水的人家没有一户没有病的,体质下降,四年没有一个合格的兵。

采访周营乡人武部负责人:为什么黄孟营村的人当不了兵?以前的情况。6.解说:黄孟营村概况,水被污染的情况(污染的坑塘、水渠,黄孟营村坑塘、水渠分布与癌症分布的关系图)。

(三)水里究竟有什么导致了村民的病症和死亡

1.记者串场:黄孟营村的污水给村里2400多口人带来了病魔和死神,那么这些被污染的水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它和疾病、癌症、死亡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要得到科学客观的解释,有必要对水进行检测,于是我们提取一般人家七八米的水,15米的水,村支书家里最深的井40多米的水、坑塘里的水、干渠里的水这五种不同的水样,按照检测要求在6小时之内送到距离这里最近的阜阳市环保局和防疫站进行检测,看看这水里到底有什么东西? 2.解说:送水样,检测情况(拍摄检测过程)

3.采访:阜阳市环保局和防疫站专家,国家权威的癌症、环境卫生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系主任,国家环境卫生学会委员潘小川教授):五种水样都含有哪些成分?是否超标?会导致哪些疾病,和癌症有什么关系,污水是怎样进入人体、危害健康的?

4.记者串场:通过科学的检测和专家的分析,黄孟营村被污染的水和村民的疾病、癌症、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被污染的水就是死神的使者,那么这些污水是从哪里来的呢?顺着村里的坑塘、沟渠我们找到了污水在干渠的总入口,再往上走,就是沙颖河,沙颖河是污染的来源。5.采访沈丘县环境检测站站长薛跃华:沙颖河的水质指标和干渠的水是否相同?沙颖河现在的污染情况。

(四)沙颖河十年污染危害巨大。

1.解说:沙颖河被污染的历史,以前的水况,十年治污的过程,沈丘县槐店大闸曾经是全县民怨沸腾的巨大毒瘤。

2.采访环保卫士霍岱珊,沈丘县环保局局长刘加强:十年来沙颖河污染的故事,槐店大闸1995年积蓄了大量的污水,危害极大,民怨沸腾,但污水放还是不放由淮河管理委员会决定,沈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采访沈丘县水利局局长王怀民:沙颖河在六、七十年代造福于民,槐店大闸水库灌溉了全县75万亩的良田,使这里成为鱼米之乡。

但是90年代之后的污染给沙颖河流域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危害:工业、农业、投资、财产,最重要的是生命健康,自己的母亲和姐姐患癌症去世。(同内容采访当地百姓)

4.采访黄孟营村支书王林生:黄孟营村疾病、癌症村民们无钱治疗,很多患者只有等死,同时给家庭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光景凄惨。

采访环保卫士霍岱珊:根据你的调查,像黄孟营村这样癌症高发的村庄在沙颖河流域还有多少?怎么知道的?全县的饮用水是否都已经受到威胁?污水对沈丘县全县人民的健康危害有哪些?怎么解决?

5.解说:列出沈丘县全县死于癌症的人数统计,沿河的分布图,为了解决污水带来的饮用水变质问题,县里专门打了6口600米的深井供县城百姓,周围的乡镇有很多人专门跑来买水吃。

(五)淮河百姓期盼污水变清,但是为何总难变清?

1.记者串场:类似黄孟营村这样被死亡笼罩的村庄,很多距离县城较远,百姓不可能也买不起县城里的清水,但是这里的疾病、癌症和死亡已经触目惊心,再不想办法解决,也许面临的将是更大的灭顶之灾,怎么办?这个村庄的饮水问题、污染问题怎么解决?

2.采访黄孟营村支书王林生,村民:村里的疾病、癌症怎样防治?饮水问题怎么解决?打深井需要多少钱?算经济账,村里根本拿不出四五十万来打井。村里的污水怎么办?有没有希望变清?

3.采访沈丘县水利局局长王怀民:打深水井能否真正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地下水是不是取之不尽的,根本的解决之道是什么?淮河水能不能变清?

4.采访环保卫士霍岱珊,沈丘县环保局局长刘加强:自1995年以来国家投入了600多亿元进行治理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沙颖河在2000年的“零点行动”中已经通过了国家水质大检查,为什么现在的水质仍然这么差?上游的污染源都是哪些?是反弹还是一直就没有治理好?当地百姓有一种说法:“河清希望在官清,官清之日,河清之时”,这话怎么理解,水难变清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怎么解决?

7.新闻类栏目策划方案 篇七

从2009年7月开始, 央视改版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改版力度最大的, 就是新闻频道以及新闻类节目, 早、中、晚多档重要新闻纷纷变脸。先是《朝闻天下》的新形象主播胡蝶、大号滚动字幕、蓝底黄字等, 然后是《新闻联播》小范围撤销会议新闻, 再到新节目《24小时》《环球视线》的评论员等, 都是坊间热议的话题。

央视风格十年不变, 在观众心中, 很多重要的新闻节目俨然已经定格。而此次的改版, 且不说《朝闻天下》等相对“新生代”换血, 就连老牌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也热闹非凡。

《朝闻天下》改版打头阵。26岁的美女主播胡蝶出镜, 滚动字幕字体变大, 色彩用更鲜艳的蓝色, 多采用关键词加短语的结构, 播报内容相对轻松, 并引入一名特约评论员。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和晚间档资讯类新闻《24小时》播出。

不难看出, 改版后的节目, 包装意味浓重, 然而内容构成的改变却显得更有分量。加大了新闻的信息量, 新闻资讯的时效性加强, 国际新闻比重更大, 并且大大增强了评论的力度。全天各时段节目随时加入评论元素也很是抢眼。

具体新闻节目解读

《新闻联播》——受众的抵制性解读。《新闻联播》一传改版便纷纷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关注度之高, 也表达了中国百姓对这个曾经的王牌节目的复杂感情。

1991年, “扬独家之优势, 汇天下之精华”成为《新闻联播》的宗旨与特质。在上世纪的整个90年代, 中国家庭晚7点的固定节目, 恐怕就是全家三代围坐在一起看《新闻联播》了。然而由于时代变迁, 网络技术的发展, 加之十年不变的老面孔, 《新闻联播》逐渐失宠, 观众群大量流失, 尤其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这一观众群, 也就直接导致节目的影响力大大下降。受众的“抵制性解读”由此可见一斑。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有论, “当新闻常规与人们‘解读’社会体验的常规不一致时, 就会产生抵制性解读”。“新闻常规和解读社会体验的常规之间关系是互动的:那些持不情愿或抵制态度的观众, 不可能接受强加于他们的选择和报道新闻的常规及其所传达的意义。如果人们以一种怀疑或愤怒的态度解读新闻, 就可能解构新闻的常规, 并把新闻的意识形态操作非神秘化。” (1) 也就是说, 如果受众不再相信耳朵里听到的, 或者对电视播报的内容持怀疑态度, 那么就有可能解构新闻的常规, 并且容易看出新闻背后意识形态的主观输入。

《新闻联播》的会议新闻偶尔会消失一天, 也增加了更多轻松和娱乐的成分。但看看受众的反馈, 似乎并不买单。学者展江曾表示:“轻松和包装不是出路。”暨南大学的谭天教授也曾在接受采访中提及:“《新闻联播》的调整并不在于怎样让它娱乐化, 而是怎样让它新闻化。……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也可以看出, 新闻节目有没有人看并不在于它是不是很娱乐, 而在于它有没有新闻……人们更愿意看到一个更注重公共利益的《新闻联播》。” (2)

《朝闻天下》《24小时》《国际时评》——新闻分类背后的意识形态控制。《朝闻天下》改版打头阵, 除了外表更鲜艳外, 内涵也显得更丰富。改版当天的《朝闻天下》即引入一名特约评论员, 与演播室主持人之间做互动评论, 并且针对不同的新闻请来不同的专家点评。

另外两档新栏目亮相也是看点。22:30, 由水均益主持的唯一一个直播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播出。内容简洁明确, 也增加了很多时尚元素。水均益在解读新闻背景时, 画面的左边会出现3至5行关键解说词, 节目中3位特约评论员互相切磋。之后是23:00晚间档资讯类新闻《24小时》。主持人李小萌和邱启明在播报的过程中, 也穿插几句简单的评论。

这三档早、晚间重要时段新闻, 重资讯、重评论、重价值。在新闻报道上, 明显参与了意识形态的操作, 也再次印证了把关人理论, 新闻有一个被挑选的过程, 往往是重大事件, 或者具代表性, 或者是打破常规的事件, 因其本身的价值而被选中。那么这三档栏目的内容, 作为资讯类新闻以及国际新闻的报道, 是如何被把关人挑选出来的?

“新闻讲述的是过去24小时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3) 这个简单的定义也引出了下面的矛盾。虽然新闻事件似乎是自然的一部分, 但对事件的报道和对重大事件的选择, 显然是文化行为。新闻要首先努力做到, 把文化秩序强加给“现实”的多形态性。新闻的文本始终努力把各种事件及其可能蕴涵的多种意义限制在自己的常规之中。新闻和其他电视形式一样是有常规的;新闻的常规有强大的约束力, 而且不受质疑, 因为专横的截稿期限对新闻的要求是快速高效, 而这一点只有常规才能保证。 (4)

菲斯克认为, “产业新闻”和“国际新闻”的分类是用来把报道加以归类, 然后把它们纳入新闻播放的规范化顺序之中。归类是新闻用以掩盖其社会性的表现过程的策略之一, 新闻标榜自己是客观的, 是受“现实”驱使的。把新闻分类以及其后对它的切分, 是一种试图控制并限制社会生活意义的策略, 也是一种把西方资产阶级利益变成“自然”常识的策略。

这样一来, “产业新闻”和“国际新闻”看起来就像是基于自然的经验性分类, 但这种分类的操作使得意识形态意义自动渗透进节目。节目的叙述、观点、态度等, 每个环节的巧妙处理, 都使得大多数受众在收看的过程中, 自然地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理念。

改版后频道的栏目构成。从节目的调整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央视新闻频道改革后的大致轮廓:多档新闻资讯类节目轮流交替上阵, 其中, 新闻是所有栏目的共同特征。电视新闻类节目受到节目编排人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电视新闻作为最复杂, 也受到最广泛研究的电视类别, 正是代表了媒体的一些本质属性和特点。

总体来说, 电视新闻是一种地位较高的电视类别。西方社会有一种说法认为, 新闻所标榜的不受政治和政府机构干预的客观性与独立性, 是民主得以运作的基本前提。在美国, 电视公司在申请经营执照延期的时候, 都会用自己的新闻和时事节目来证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报道事实信息之外, 新闻也是一种商品。采集、传播新闻代价高昂, 所以必须造就一个规模和成分比较合适的观众群来吸引广告商。所以, “新闻是印在广告背面的东西”。

时段、档期、频道等均是判断栏目重要程度及其价值的指标。央视改版后, 从上文的表格中可以看出, 《开心辞典》《非常6+1》等娱乐性节目从经济频道转至三套文艺频道等。《东方时空》时长由30分钟改为1小时, 时段也放到了20:00至21:00的黄金档, 并且从一套综合频道移至新闻频道。值得注意的是, 全新的《东方时空》不再是六七成的《新闻联播》和《共同关注》, 而是强调了增强对突发新闻的报道。

发生在公共领域的新闻

所有电视节目都能产生关于世界的知识和想法。新闻、时事和纪录片略有不同的是, 它们更关注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 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 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 不受国家干涉, 这便是“公共领域”。他认为, “公共领域”是大众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 大众传媒自身就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新闻事件正是在此空间中产生。

电视作为主流媒介之一, 为公众提供话语空间的要求, 使得新闻叙事在关注公共领域之外, 构建了精英人物。也就是说, 新闻人物应该是观众熟悉的, 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熟悉, 如政界官员, 体育、娱乐界人士等, 也包括社会角色的熟悉, 比如工会、灾难中的幸存者和受害者等。会议新闻、工会新闻根源于此。

社会上有权力的人往往是我们所熟悉的人, 而没有权力或代表反对派声音的人, 一般是我们所熟悉的社会角色, 这些角色的扮演者都是容易被遗忘的人。精英人物由于反复露面, 具有历次出现所积累起来的意义。这些意义体现在个人身上, 所以在我们这个个人主义的社会中, 他们所承载的符号就比“角色” (如工会、受害者等) 的意义更重要。“熟悉”所带来的叙事力量强化了精英人物的社会权力。 (5)

这些新闻制造出的精英人物无疑也是未来产生意义的关键。菲斯克认为, 新闻像虚构一样, 是一种话语, 它也像虚构故事一样, 是通过叙事来理解现实的意义的。从新闻对人物的处理上, 也能看出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区别是模糊的。显然, 新闻中的人物是真实的人, 但新闻通过人物表现事件的做法, 是符合传统现实主义常规的, 因为新闻认为, 构建一个能为人接受的真实世界, 要通过其中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反应来进行。 (6) 也就是说, 社会和政治问题只有体现在个人身上的时候, 才会被报道, 因此不同利益之间的社会冲突被人格化为个人之间的冲突。这样一来, 事件的社会根源就找不到了, 个人动机就被看成所有行动的根源。

受众共同制造意义

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 由传者、新闻信息和受众等多个要素构成。从电视新闻制作传播部门出发, 到新闻信息传至受众这个“目的地”的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对传播效果发挥作用, 受众对新闻的解读更是不可忽视的意义构成。

据中国传媒大学与央视索福瑞合作推出的《2007~2008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报告》显示:新闻节目最主流的收视人群集中在男性, 年龄在45岁以上, 中等收入程度, 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 职业是干部或管理人员。这部分人群显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对新闻的解读, 影响新闻制作者的价值判断。

对这样的受众群体来说, 他们对新闻信息的反应, 显然不是被动接受。作为社会主体的受众, 是有历史的。他们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结构 (阶级、性别、年龄、宗教等的混合) 之中, 是由复杂的文化历史组成的, 而这个文化历史既是社会的, 也是文本的。主体性来自“真正”的社会体验以及想象的文本体验。 (7) 然而, 这种社会主体性在意义构建方面的影响要大于文本产生的主体性, 因为后者只有在接触文本时才存在。

因此, 正是由于社会体验与新闻文本角度不同, 才会出现《新闻联播》的段子。不仅是传播者制造新闻, 而且受众的解读也同样参与制造意义。新闻把意义和意识形态强加给不同观众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总而言之, 新闻和时事节目历来都是彰显电视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本身所标榜的不受政治和政府机构干预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的属性, 也正是社会民主得以运作的基本前提。央视新闻频道节目的调整, 目的也很明显, 那就是力图靠新闻资讯来打造自己的喉舌形象, 拥有自己的声音。然而, 从电视新闻类栏目产生意义的角度看, 改版后节目的调整, 传者的公共领域意识、受众的能动作用得到重视和发挥后, 百姓是否买单, 新闻传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还有待市场检验。

注释

1[1][3][4][5][6][7]约翰·菲斯克[美]著, 周宪、许均译:《电视文化》, 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8.栏目策划方案 篇八

《通通有》增开房地产专版,版名初定为《楼市金版》。以面向读者,满足读者需求,赢得读者进而赢得广告客户为指导方针,重创新,讲实用。

市场背景:

郑州房地产业逐步发达,房地产商需要一个平台去宣传、推销他的楼盘,市民需要一个渠道去了解郑州房地产信息。因此,我们的地产版面要具备以下特点:信息量大、阅读期长、受众面广,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独特的资源优势,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也能吸引相关广告商的目光,这有利于本报的长远发展。

环境分析:

1.优势:

发行覆盖广、阅读期长、受众面广、消息渗透力强、信息传递迅速、广告成本底、阅读人群层次高。

2.劣势:

趣味性不强,知名度弱。

应对策略:

(1)面向读者,从读者需求出发去安排版面和栏目内容,满足读者的需求;

(2)通过赢得读者去赢得广告客户;

具体措施:

(1)增加与广告客户、读者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

(2)增加实用性的内容,加强与读者的互动。

(3)与具有实力的本地房地产行业合作,共谋发展;另外报纸和网站相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卖点:

1、焦点、热点的跟踪;

2、权威人士访谈,提供权威的意见;走进小区、楼盘,给开发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给读者一个了解相关信息的平台;

3、增多实用的信息方便市民。

版面和栏目策划

拟设一个版面。分多个栏目如:楼市动态、楼市聚焦、楼市热线、楼市论坛、购房知识、楼市人物、名盘丽影、名盘推荐、商铺搜索、尾房淘宝、二手房超市、居家装饰等。栏目 1:楼市动态

刊登国家最新出台的房地产政策法规;值得注意的是立足河南

栏目2:楼市聚焦

将全面报道我市楼盘动态、楼盘解读以及解答市民对房地产的焦点问题;

栏目3:楼市热线

解答读者的提问,并且把下一期要解答的问题公布出来,加强和读者的交流,方便市民与本报沟通,解决市民在购房过程中的问题。

栏目4:楼市论坛

本报将邀请地产界知名人士共话楼市发展

栏目5:名盘推荐

热销楼盘推荐

栏目6:二手房超市

刊登房产买卖需求二手房信息。个人、中介均可。

栏目7:购房知识

刊登实用性的信息,如购房常识、租赁须知、税收知识、法律法规、交易技巧、地产术语解释等。

栏目8:楼市人物

展示各房产企业老总及职业经理人风采

栏目9:名盘丽影

对知名楼盘以图片形式进行展示

栏目10:商铺搜索

各房产公司热销商铺推介

栏目11:尾房淘宝

各房产公司尾盘推介

栏目12:居家装饰

以刊登与房地产相关的装饰、装修内容为主。

宣传推广

只有让市民和广告客户知道《通通有》房产版的的存在,才能够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满足读者需求,为广告客户服务,为公司带来利益。因此,宣传推广在此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可定期定量免费赠送给市内各房地产公司,及购房者经常出入的各售楼中心。

《通通有·时尚精品》策划方案

《时尚精品》栏目在受众群的选择上并不追求一体化,它有很明确的主体读者群。这些年龄在20至45岁之间,受过高中或高中以上教育。他们的社会观念、价值标准、文化理想、生活态度、消费欲望和能力都相对较强,他们愿意,也有能力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时尚精品》栏目的就是要揣摩了他们的心思,用对口的节目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实现对这一特定读者群“有的放矢”的个性传播。我所设想的读者群主要针对女性。由于本版块读者具有年轻化,高效化等特点,所以在排版制作上要突破我们现有模式,一定要美观大方。

栏目宗旨:

《时尚精品》栏目就是要关注群众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追踪生活时尚,提倡科学消费。作为一档生活服务类栏目,我们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讲究报道的切入点。同样的一种时尚,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新改变。

《时尚精品》是一个具有较专业信息量的栏目,应以轻松明快的风格亲和受众,以通俗风趣的语言增强亲和力,以真挚纯朴的情感贴近读者,生活气息浓郁,使之成为百姓经济生活中的好参谋。

但是各个小栏目之间要保持整个《时尚精品》栏目的个性优势,要以独具匠心的预告、赏心悦目的主持方式、形象生动的字幕、图表以及新颖活泼的文稿、不拘一格的拍摄手法等形式来表现。

《美容流行线》:主要是介绍美容、美发等专业内容的一些相关知识。通过与一些比较有规模的美容美发店的合作,向广大女性朋友介绍新潮的发型、化妆设计。顺带介绍各种品牌化妆品功能及使作常识。在表现手法上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来介绍各种美容、美发的一些常识。

《青春永驻》:主要介绍女性朋友的健美、健身、保健等方面的常识如何保养的方面,同时也可以涉及到一些相关产品的介绍。美丽而健康是每个爱美女性恒久不变的追求。

《服饰窗》:通过介绍女性服装、饰品市场的流行趋势,引导女性消费。从中也可穿插传授一些衣着服饰的搭配技巧等等。这一小版块既要引导女性消费时尚,又要教她们装扮自己的知识。帮助她们提高自已的服饰欣赏品味。

《生活点滴》: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小窍门,如衣橱如何归类整理、如何自己动手装扮自己的居家等等,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又可帮她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生活品味。

《品味时尚》:这一小版块以现场秀为主,主要是向读者介绍国际、国内最新的流行时尚。这样一来,整个小栏目既可以让女性读者了解各地的市场流行动态,又能告诉她们那里有最新的购物街。

《造星工场》:这是一个与读者互动的版块。我们可以和一些商家、美容机构合作通过向读者征集自愿者,然后请专业的化妆师、形象设计师为她们作一个全新的造型改造。重点突出前后的对比,并在形象改造过程中根据不同自愿者的不同实际情况如何在化妆和服饰搭配上下功夫,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每个女孩都有一个星梦,我们就是提供这么一个机会让她们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在电视上尽量表现自己,这将会是一个出彩的版块。

《通通有·汽车周刊》策划方案

汽车博文

这是一个观点交锋的板块,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无论你是否层次,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对汽车文化、汽车产业还是汽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汽车观察

汽车行业内的深度分析,行业动态以及发生在汽车产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足以影响全局的事件,都将在这里得到真实的纪录。

汽车市场

在现在好多买车的人心里总是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除当地经销商和网络之外,很难再找到有关所选定车型的配置,价格以及某些经销商正在进行的让利优惠活动等信息。从网络上了解大部分都是汽车厂家的参数,离本土经销商汽车销售信息太远,到经销商那里了解的话,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买车人来说为第一手资料奔波实在不值。而这,正是这个版块要完成的使命。

驾驶心得

这也是编读互动的板块,及增加了可读性,也可以吸引驾校的目光

汽车看点

这是来自本土经销商的第一手资料,他解读着刚刚过去或者即将到来的车市变动,任何的一个细小的事件——但足以影响到这个圈子一部分群体的变迁都将在这里得到纪录。

这是一个活跃的版块,随着行业内的变化而变化,汽车保养、汽车生活、活动专题均属此列。作为一个丰富汽车版面,汽车装饰可以说是一个朝阳产业,每一辆新车在交到车主手中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装修,而这正是他存在的前提。

上一篇:改作风抓落实承诺书下一篇:音乐喷泉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