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营利组织(精选8篇)
1.关于非营利组织 篇一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公信力 建议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主意识的提高,社会越来越倡导“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模式,提供公共物品的非营利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织之一,但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公信力不足,本文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建立行业自律,设立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发动全社会监督,提高组织自身能力,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一切社会经济事物,到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协调经济的发展,但随之人们发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悬殊拉大,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这些社会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政府当然也不是万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自主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多的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使得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得以迅速地发展壮大。据民政部的最新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有3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7.1万个,基金会97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8万个,这说明我国的民间组织已初具规模。然而随着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一些负面的新闻纷纷出现。例如轰动一时的“中国妈妈”胡曼莉等事件的报道使得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因此,当前,分析公信力缺乏的根源并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治理措施与政策建议,不仅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建立信用制度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公信力这一问题做出探索性建议。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危机
《南方周末》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上海一家企业老总通过慈善机构对贫困山区的25名失学儿童进行了捐助,但在回信时老总发现,有7个孩子的笔迹完全一样,都是于2001年7月30日8时寄自同一邮局。后经证实,这些信全是假的,这七名孩子根本没有得到捐款。此时引起了舆论界哗然,后经调查,其乡办的一名干部私吞了这七名孩子的救助金。
2002年6月,媒体报道了山东菏泽市一民办孤儿院院长萤玉阁因涉嫌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这一被誉为“慈善典型”的女性沦为罪人。
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是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和信任,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度,是其筹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非营利组织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业,政府依靠权利而存在;企业依靠盈利而存在;而非营利组织依靠使命,依靠其崇高的组织理念而存在,但目前有些非营利组织打着解决人民疾苦,为人民谋福利的幌子,骗取了人们的信任,谋取个人利益,这更加容易引起公众的不满,因而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迫在眉睫。[!--empirenews.page--]
二、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的原因
201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的内部因素
第一组织自身缺乏服务的理念和使命感,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认为,第三部门是使命感,责任感最强的组织,它们以“点化人类”和“改变社会大众”为目的,以使命为先,没有理念就没有第三部门。当前我国的许多非营利组织并不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成立,许多都是由原来的政府或国有企业脱换而来,组织成员也不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加入,组织成员中的许多来自于政府部门,而只是将其作为赚钱,谋生的手段。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组织的官僚气息严重,成员丧失工作动力,对组织的发展毫不关心,工作散漫,态度恶劣,严重的违背了非营利组织在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第二组织是政府的附属机关,缺乏自治能力,由于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特殊转变,因此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同国外的非营利组织(从草根组织发展而来)不同。中国的慈善组织从出生起就不是来自民间,而是源于政府的推动,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这些最主要的慈善组织,其最高管理者至今都是由政府官员兼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全国政协常委范宝俊则担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甚至还具有行政级别,人员属于公务员编制,本身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因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财政上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组织中的重大决策也带有很强的官僚色彩;并且由于目前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因此,无论是从登记管理,人员组成还是日常运作上都是政府一手包办的,充当的是政府的附属机关的角色。这一特性使得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能力产生怀疑,组织自身的发展都要听从政府的安排,又如何能担当起“点化人类。改变社会大众”的神圣使命呢? 第三组织的信息不透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尤其是财务信息。对于一些企业捐赠的大的款项,企业有要求用于指定用途的,企业可以同非营利组织签订协议,这可以达到专款专用,但是对于公众捐款呢?在中国。大多数慈善组织目前只通过年报来做信息披露。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副研究员葛道顺表示:“年报对于善款收支情况的说明只是一个总数,可用于专业审计查帐,对于公众没有任何意义,公众依然不清楚善款具体使用。
第四组织内部管理存在问题,一方面缺乏民主,组织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不是基于全体成员的共同认可,理事会应该是决策机构。但很多非营利组织内部没有设立理事会或成立理事会是基于组织成立时机构设置的要求,没有真正起到真正民主,公开决策的作用,真正的决策权利落到少数人手里,理事会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组织内部缺乏绩效考评机制,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考评不同于企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数量很难量化,因而在提供服务时,就会存在“免费搭车”的现象,造成潜在资源流失严重,因此尽快建立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考评机制是当务之急。[1][2]下一页[!--empirenews.page--] 202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的外部因素
第一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和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真正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案,在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公益捐赠免税,组织员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政策也还是欠缺的,使得一些非营利组织受到腐败思想的侵袭,假借非营利之名,谋取个人利益,挪用慈善捐款,前面的两个案例正反映了这一点;还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将自己伪装成非营利组织,严重地损害了非营利组织的形象。
第二政府的监督不力,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即对非营利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监管的原则。但实际上两个部门都不能对其起到有效监管的作用。登记管理机关本身,监督和评估能力差,导致工作的重点主要停留在登记阶段,重登记而不注重管理;而业务主管部门,由于对非营利组织的不了解,不愿承担责任,因而对其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审计部门每年对其的审计也是流于形式。这也是使其丧失公信力的原因之一。第三缺少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对非营利组织评估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英国,日本,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先后建立了许多半官方或民间的中介性或学术性的评估机构。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包括绩效,项目,组织管理和综合能力等在内的各种评估。但我国目前缺少专业化的评估机构,人们不敢肯定善款是否用于公益事业,在这次5.12地震的救灾援助中,许多人避开慈善组织,前往灾区送钱送物,这也就反映了民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不信任,因而尽快建立专业化的评估机构是当务之急。
三、对公信力建设的探索性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监管首先体现在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颁布《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赠法》,出台关于非营利组织在登记管理,公益捐赠免税,组织员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政策,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提供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其次,政府要改变目前的“双重管理”体制中,重审批而不重视监督的模式,对违规的非营利组织实行惩罚,像美国所采取的措施一样对违规的慈善机构处以罚金或者取消其免税资格,从而达到规范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目的。
第二建立行业自律,美国慈善组织自发地联合组成了全国性机构,如美国慈善信息局,它制定了衡量基金会好坏的9条标准,每年分4次公布对全国几百家基金会的测评结果。公众往往根据它的公报来决定给哪个基金会组织捐款。在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菲律宾,加拿大也都有自己的行业自律机构。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家行业自律的机构,行业间的自律会比政府的监督起到更好的作用,政府通常只是提供低的准入标准,而自律协会会通过制定一些高标准从而鼓励非营利组织加入,以便为他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empirenews.page--] 第三设立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实际上,我国已经有一些评估机构,如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挂靠中国红十字会、由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的每一季度,每一年的善款的使用实行全程审计,从而达到收支完全公开透明。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借鉴外国的经验,培养专业化的社会监督机构,使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活动,财务等状况达到公开。透明。从而达到提高非营利组织自身公信力的目的。
第四发动全社会的监督,一方面组织建立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制度,将非营利组织运营状况的主要信息,如所提供服务状况,筹资进展,财务与投资报告,治理结构变动,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向出资人,政府,受益人及其他利害相关者予以公开;另一方面,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行为;第三方面,组织建立问责制度,使得捐赠者从企业到个人都可以在及时的,便捷的,低成本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查询到善款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第五提高组织自身能力,一方面,提高其自治能力,非营利组织自身要有自治的独立意识,理顺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自身要认识到只有强化了其自主能力,才能获得与政府处于平等的沟通交流的资格。另一方面,培养专业化的组织队伍,对志愿者是否具有服务的理念和使命感至关重要,在这次5.12大地震后,前期有许多的志愿者们奔往灾区,为的就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热情过后,目前,灾区面临着大量的灾后重建工作,这时除了一些国际上的专业志愿者队伍继续坚守在阵地上以外,国内的志愿者的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对志愿人员的聘请一定要要求具备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为实现其理想而长期奋斗之外,组织还应注重学历层次,招收高素质人才并其定期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结论
社会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非营利组织要想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公信力是其目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此才能取信于民,推动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根据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况,及早将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纳入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规划之中,从自身和外在环境方面不断完善,不断探求创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的意识,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2.关于非营利组织 篇二
一、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必然性的综述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长期以来处于卖方市场, 发展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统一规划和实施, 几乎没有资金和市场方面的忧虑, 市场营销意识薄弱。郭国庆早在《市场营销原理在美国非企业组织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到, 当这些组织面临顾客背弃、会员减少、赞助金衰退等挑战时, 就不得不开始考虑市场问题了。余娟也认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营利性组织在社会服务领域的介入, 非营利组织内逐渐出现了顾客对服务不满意、会员减少、成本上升、捐助缩减等现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非营利组织也开始把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1]。对于这点, 我们可以很容易从身边发现, 笔者也深有切身体会。由于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或服务, 营利性的组织也可进入并有利可图, 这种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使非营利组织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韩振燕从价值角度肯定了营销对现在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她认为非营利组织营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观念更新、资金筹措、满足需求、寻求社会多方支持与合作、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2]。卿惠的观点基本上差不多, 他的补充观点是:营销可以通过导入市场机制, 对享受非营利组织服务的人或单位, 要其分担一部分准公共产品的成本, 可以有效地防止“搭便车”行为。[3]
通过这些文献的阅读, 可以获知我国非营利组织进行营销的必然性既有大环境变化的原因, 也有小环境变化的原因。大环境的变化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的消费观念、层次和水平的不断变化, 小环境的变化包括与捐助者、顾客和其他公众的关系的变化, 以及各种所有制竞争者的竞争日渐激烈。
二、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管理的综述
这一块是学者们主要研究的也是研究最多的内容, 学者们主要是把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原理运用于其中, 如杨晶, 李先国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 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实际, 认为应加强市场营销管理, 主要从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产品、定价、渠道、促销等方面着手, 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水平, 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4];余娟也赞成非营利组织营销的过程应包括分析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环境、进行市场细分并选择目标市场、制定4Ps策略、实施和控制非营利组织营销活动[1]。
但非营利组织营销与营利性组织营销不同, 根据克里斯托弗·H·勒夫洛克 (Chrislopher·H.Lovelock) 和查理·B·温伯格 (Charles·B·Wem-berg) 的观点, 非营利组织营销具有服务对象多重性、目标多重性、只提供服务 (非具体商品) 、接受公众严格监督四个特征,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企业的营销原理复制到非营利组织营销当中去。在此, 陈晓春和张彪还引入了第五个特征——伦理性, 并且, 他们提出了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几个原则: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出发点要通过交换满足需求;在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扩大消费需求、拓宽消费领域;非营利组织营销过程中的交换应该在人、社会、生态共生的基础上进行[5]。这几个原则主要体现了我们现在极力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
此外, 也有这种与非营利组织营销的战略管理研究。如陈晓春和张彪就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提出了营销的战略管理, 主张实施相对文化优势战略、核心能力战略和差异化战略[6]。他们所说的相对文化优势战略, 也许就是主张重视非营利组织的文化营销。在我们中国, 具有几千年的庞大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我们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很好的加以利用, 树立组织的形象和品牌, 获得竞争优势;他们提出核心能力战略主要在于把握顾客潜在需求的能力, 充分满足顾客已经意识到而准公共产品生产者却忽视了的需要能力, 并从量的方面分析顾客需求比例。在非营利组织的核心能力建设上, 笔者有同感, 因为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不是有形的商品, 而是具有无形性、相连性、易变性、时间性和无权性等特征的服务, 所以非营利组织要构建核心能力, 必须整合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把握顾客潜在需求, 快速做出反应和处理, 抢占先机;而差异化战略是提供区别于同行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准公共产品或服务, 笔者认为其实也就是特色化服务, 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的特点, 提供特色化的服务项目, 是非营利组织吸引更多公众的有效战略。
对营销的战略确立, 张志刚和程佳琳也强调了要结合自身特色, 了解非营利组织营销特点;精确营销调研, 准确服务定位;关注社会发展, 提升营销素质[7]。如果说前面的战略是具体的, 则这些就属抽象的。
其他还有营销沟通, 如尹丽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之希望工程为例, 研究了如何与公众进行有效的营销沟通。“营销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最直接的形象莫过于来自品牌——品牌所代表的概念及品牌的内涵。公益性项目能否成为品牌, 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广泛的公众信任度, 为此, 要发挥公共关系的营销沟通作用。”“从非营利组织的公益特点可知, 它的广告应着重于情感吸引而非信息或理智吸引。”“通过公共关系的活动, 可以使组织的使命获得认可;建立起与组织的服务对象的沟通渠道;创造和保持筹集资金的有利气候;告知和动员组织的关键成员, 使他们专心致志于支持组织的使命、目标和任务并且为之有效地工作。”[8]她还特别强调了新闻媒体在获取公众高信任度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实这种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项目通过新闻媒体、广告, 树立品牌进行营销沟通的方式, 现在在我们身边已比比皆是。这种有效运用公共关系的方式既为营销作出了贡献, 也促进建立和维护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关于非营利组织营销趋势的综述
为了应对人们对准公共产品或服务需求的日益变化, 非营利组织营销何去何从是现在也是今后学者们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 两位年轻的学者孙韩高和张鹏作了探讨, 他们认为, (1) 非营利组织出现发展成熟的“社会营销” (social marketing) 概念; (2) 营销联盟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3) 非营利组织开始关注绿色营销; (4) 非营利组织在市场营销中的形象竞争受到重视; (5) 非营利领域的道德规范越来越受到重视。“非营利组织社会营销的核心观点是:营销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方案的设计、执行及控制, 以增进个人与社会利益的活动。”[9]非营利组织的初衷其实就是也应该是增进个人和社会利益, 然而出现社会营销之前, 人们觉得不营销大家也明白, 不营销也能达到本来的目标,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社会营销就在非营利组织中应运而生, 目的是为了影响和改变公众的行为。营销联盟也正是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和自然的和谐要求绿色营销不仅是企业需要关注的也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重视的。非营利组织要接受公众严格的检查监督, 所受的公众压力远大于营利组织, 所以他们的形象、道德规范将倍加受到重视。
可以想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国非营利组织将更注重于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的营销方式, 这也将是学者们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娟.非营利组织营销:一个崭新的营销观念.科学经济社会, 2002, (2) .
[2]韩振燕.非营利组织营销价值探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3]卿惠.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的思考.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6, (4) .
[4]杨晶, 李先国.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管理.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3) .
[5]陈晓春, 张彪.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特征与原则.湖湘论坛, 2004, (1) .
[6]陈晓春, 张彪.非营利组织的营销战略.湖南商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03, (11) .
[7]张志刚, 程佳琳.非营利组织营销战略探讨.前沿, 2004, (4) .
[8]尹丽.非营利组织的营销沟通——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之希望工程为例.上海管理科学, 2003, (2) .
3.非营利组织法律问题 篇三
一、非营利组织内涵的界定和发展的根源
非营利组织,有的学者称之为“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个称呼,有一定的区别,不可以混淆。“非政府组织”是在国际公法或宪法学中使用的政治学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包含了除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其范围极其广泛,这就容易与营利性的企业组织相混淆。而“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在组织法和税法上使用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包含了除营利性主体以外的所有组织。这种提法比较科学,比较全面反映了该组织的特质。非营利组织是指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为其成员谋取利益的组织。
非政府组织产生与发展与两个失灵有密切关系,一个是市场失灵,一个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各国非政府组织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人们向市场和政府之外寻求出路,从而使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获得新契机。非政府组织不仅是公民表达意见主张、实现结社权的基本形式,也是政府与社会的中介,是政府与企业的协调者。一些政府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事情由非政府组织来做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也就出现了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政府“还权”于社会以及“小政府,大社会”的提法。非营利组织相对政府而言,具有管理相关社会公务的优势:一般是由公众推选出来的本领域内的精英进行管理,他们不仅具备专业优势,而且来自基层,能及时、准确了解实际情况和反映成员的诉求。因此,政府将一部分社会管理权归还或者分给非营利组织,不仅不会影响政府的权威,反而有助于政府职能优化。非营利组织分享政府权力,不仅可以为国民的福祉直接提供更多的服务,促进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而且从另一个维度来讲,这是一种新的分权方式,有利于防止政府权力异化,保障公民权利。
二、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法律问题
1.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缺乏
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政府主导,官僚化倾向严重。这是因为部分党政干部对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存有疑问和顾虑,甚至是警惕和恐惧,担心民间组织强大可能会削弱政府的权威,对政府的权力构成威胁。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行动上对民间组织的排斥。在体制上,市场机制的先天不足和内在缺陷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都决定了中国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需要政府主导, 政府的推进和引导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组织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色彩。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发展机遇主要取决于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态度。
2.非营利组织立法层次低,法律体系混乱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结社自由。为了将宪法的结社自由权落到实处,在20世纪 90年代之前,我国制定有《基金会管理办法》(1988)等法规。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等先后出台。此外,民政部和国家其他有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大量的规范性文件。如民政部发布有《社会团体设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暂行规定》(1999)、《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2000)、《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2001),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1999)等等。这些制度在促进和规范民间组织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这些法律制度立法层次低,制定部门多,体系杂乱,如果不加以改进就可能成为制约民间组织发展的最大问题。
3.非营利组织准入门槛高
当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门槛高、限制多、监管不力。其中核心的原则是双重管理体制,即对非营利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的原则。由于业务主管单位要对所属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负责,却并不能从中受益,加之条例中并没有对业务主管单位作明确指定或者必须审批的义务规定,从而导致各业务主管单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申请的非营利组织,尤其民间成立的组织,大多采取推脱的态度,使得独立申请的非营利组织很难被批准,不得不转而求助工商登记或者不登记。双重管理体制成为制约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门槛。和双重管理体制相并行的制度性规定还包括:分级管理原则、非竞争性原则、限制分支原则等。这些原则均遗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采取行政管理的痕迹,制约了非政府组织的独立发展。
三、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
1.从法律制度上淡化官方色彩,维护其自治性
从与政府的关系来看,非营利组织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倡导多元主义的市场型,政府对其持放任政策,组织主要是站在政府的对立面为成员利益服务。二是采取法团主义的合作型,政府对组织的设立、撤并和年检进行监督管理。三是团体本位主义的依附型,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非营利组织有着浓厚的官方色彩。前两种模式虽在与政府的关系上有所不同,但政府都不干涉非营利组织的具体运作;第三种是一种亚模式,有违非营利组织的本质。非营利组织属于市民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厚的政府色彩必将其纳入政治社会,这是对正常社会结构的扭曲。它可能造成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力量失衡,导致权力恣意与腐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我国非营利组织属于典型的第三种模式,必须在政策和法律上加大“去政府化”力度,在其设置、人事和运作上减少行政干预,维护自治性。唯有如此,才能还其市民社会的本性,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2.构建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系
我国应该尽快出台《非营利组织法》及相关配套法律,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非营利组织法》可以推动非营利组织更好的发展,同时可以限制政府的权力。当然,构建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法和一系列行政法规、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措施之间的纵向配套,也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定与现行法律制度之间的横向配套,还有组织的法律地位、税收优惠、监督管理、人事制度、社会保障、政府支持等各个方面的配套措施。同时,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构建是在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改革、政府改革、社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背景下进行的,这些不同方面的改革之间既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不确定性。但面对市场经济、多元治理的必然趋势,逐步构建和完善相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系是意义深远的。
3.降低非营利组织的准入门槛,加强法律制度的监督
要逐步取消严格的双重管理体制和严格的审批制。只要非营利组织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条件后,到有关部门登记即可,从而使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法制化。如果非营利组织违反法律,将受到监管部门的依法处罚。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体制是监管有效的前提和基础,如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权究竟由哪个具体政府部门来行使,监管权如何配置,政府监管以及社会监督力量如何有效整合,监管权的边界如何有效制约等。对监管者的监督主要有立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等。
4.非营利组织 篇四
非营利组织(NPO)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NGO)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
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非盈利组织兴起的主要原因源于第一和第二部门职能和力量的欠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社会问题的多重性、复杂性是市场机制难以招架的,更谈不上合理地解决。同时,市场机制本身造成的贫富差距,增加了新的社会问题。对残疾人、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对社区中老年人的照顾等,也是单一的市场机制所无能为力的。同时,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单独依靠政府力量已不能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而非盈利组织的兴起,恰恰弥补了第一、二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不足,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二战后,一方面,人们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继续存在,并可能激化。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非营利组织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赢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如出现了联合国,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世界银行,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扶贫性质的援助性贷款工作;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与健康问题;WTO组织也属于这种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公益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
社会三大部门在社会中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分工合作,使社会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第一部门,创造先进的生产力与社会财富,是社会基础。第二部门,通过纳税和财政支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平与秩序。第三部门,通过征集社会志愿和经营处理特别公共事务,救助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和谐与文明。
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三大部门内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所谓市场化改革就是确立了平等的市场参与主体、公平透明的市场运行规则和中立的市场裁决主体。在这个市场体制中,各市场参与主体平等参加市场竞争,每一主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参与和怎样参与,但必须对其选择后果负责,并按照市场规则和制度办事。其结果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存活下来,丰富了社会供给、提高了商品品质、价格低廉、服务周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市场化的选举竞争和规则的执行使政府腐败逐渐消除,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非赢利性组织则通过公平的竞争主体和公行的自律互律准则,促进公益市场的透明化,提升公益组织的效率,增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非营利组织界定: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在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从经营目的来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非营利组织一谈。征求意见稿规范的主要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问题,其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应符合以下条件:①不以营利为目的;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③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可以看出,此定义借鉴了美国的定义,且更加突出了非营利性和社会公益目的。征求意见稿用列举的方式指出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就与我国的事业单位区分开来。从法律形式上来考察,这三个单位是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条件要求的:社会团体是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因此,征求意见稿将它们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而做出会计规范是合适的。
非营利组织使命:
非营利组织一般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在企业财务中,利润指标能为衡量企业绩效提供标准,为企业提供量化分析的方法,使企业的分权管理成为可能,也便于进行不同组织之间比较。然而,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非营利组织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对企业而言,内部管理通常可划分为许多责任中心,对每一责任中心都明确其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在对其职责履行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利益。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于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非营利组织作用:
(1)社会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中介服务和直接服务。(如出国留学的咨询服务和各种养老院、民办学校)
(2)社会沟通。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充当桥梁。一方面,向政府反映企业、社会的意见、建议,为政府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协助政府作好宣传、指导、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如各种行业协会)
(3)社会评价。对生产、消费品作出公正的评价(如各种调查机构)。
(4)社会裁断。调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纠纷,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
基本的政治作用:
(1)政府合法性的资源供给者,合法性就是人们对享有权威的人们的地位的承诺和对其命令的服从。
(2)政府权力的监督者。非赢利组织为人们的自由结社提供了自我组织的空间,这些组织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保护人类整体利益为宗旨,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唤起公众的公共意识,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
(3)民主价值观的培育者。有利于培养公众的正确的参政观。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征:
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类: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家庭。非营利组织与其他四类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劳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
非营利组织具有如下财务特征:
(1)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不依靠从顾各那里获取的服务收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提供的服务,其收费是低水平的甚至是免费的,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费。
(2)不存在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
(3)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对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4)所有权形式特殊。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动作、管理和处置资财。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在资金管理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降低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二是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对外树立形象,提高组织公众信度,组织的筹资管理更顺利有效。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功能:
(1)体现组织宗旨。一个组织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一目了然地体现着其组织活动是否合科宗旨。在美国,审计部门主要通过对财务收支的审计来判断非营利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从而决定其是否可享受免税资格。
(2)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有限性和目标的高尚性,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必要。一个好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保障项目所需自己的收支,使组织处于安全运作状态,通过成本分析,预算监督等环节,能够提高项目资金的运作效率。
(3)防止腐败。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如何,反映着该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和作风。严格的财务管理将使组织的每一个环节处于透明和公开的状态,配合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将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遏制腐败的滋生。
(4)监督组织的运作。财务管理记录了组织的日常活动情况,通常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情况的监督,可以从一个侧面监督组织的运作。非营利组织理事会成员通过定期检查财务状况,对组织运作管理进行监督。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间接地监督其活动的非营利性及合法性。
(5)争取减免税。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享受各种减免税政策。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些非营利组织税收的优惠政策。大体上有两类:一是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减税,如土地税、房产税、汽车牌照税、特殊营业税等;二是对非营利组织捐赠者的减税,我国1999年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税收上享有一定的减免税待遇。通过更好地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编制组织的财务报告,可以争取更好的减免税待遇,对组织的发展作用重大。
非营利组织介绍:
一、台湾
一般在台湾提到非营利组织,主要可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种类型。因为人的聚集而组成的法人团体,称为“社团法人”,例如,协会(社会服务及慈善团体)、学会(学术文化团体)等。因人的聚集而设立,因此最高权力来源为会员大会,由会员大会选出理监事若干名后组成理事会以及监事会,再分别由理事会中选出理事长以及监事会中选出常务监事,作为日常会务的主要管理以及监督等工作。一般的协会会在理监事会下设总干事或秘书长,作为主要的会务行政人员,管理协会的实际会务。
因为财物的聚集而设立组织的团体,称为财团法人,也就是一般的基金会。财团法人因为“财物”而聚集,所以重点在财物的管理(因为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土地等有价且可以孳息的财货)。因此在成立之初便需订定捐赠办法,设董事会,并且内置董事长、董事与监事若干人,执行这笔财物的管理,因此董事会为日常政策性决定的单位,一般会在下设一执行长,作为日常基金会行政事务的工作者。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差异:前者依人而设立,所以一切权力来源为会员大会,理事长为间接选举后的最高领导人,连选得连任一次,每次任期最多不可超过4年。后者因为财物而设立,所以一切权力最高来源为董事会,董事长及董事皆可连选连任。前者的重点是众人的意志,后者的重点是要把钱管好。前者有明确的法律管辖,人民团体法为其主要管理法律。后者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只有在民法内有间续性的提到,目前在台湾实行的财团法人设立管理办法,多半都只是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已。
二、英国
在英国,非营利组织很少被视为一个单一类型的实体。所有善心组织都必须向慈善机构委员会(Charity Commission)登记为慈善机构(charity)而不是非营利组织。在美国被归类为非营利组织的其他团体,例如职业团体(tradeunion),分别受到不同法规的规范。
三、非营利组织在中国
中国大陆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尚没有典型的西方意义上非营利组织。一般民众所熟知的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和对外友协等组织实际上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从雇员到资金来源都有很深的官方背景。近年来,许多和西方非营利组织近似的社会组织数量呈不断增多之势,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这些组织在到政府部门注册时,要么选择挂靠某个政府部门,成为同青联、妇联一样的半官方组织,要么注册成为普通的营利性公司。许多国外的跨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它们中国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很多国外非营利组织选择注册为营利性公司,还有一些干脆选择不进行注册。编辑本段中国非赢利组织的现状
中国非赢利性组织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均拥有量不足。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是公众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工具。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非赢利性组织的数量为1.45家,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为51.79家,法国则高达110.45家),而且低于印度和巴西这两个发展中国家,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不同,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买卖双方,还需要大量中介组织对市场交易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还制约了社会集体福利水平的提供,非赢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集体的福利。例如,社区服务、养老等。由于这些集体物品的消费规模较小,如果政府直接提供,那么组织成本将非常高,因此,政府一般不会直接介入这类集体物品的供给,而是通过非赢利性组织来提供一定的集体物品。
(2)经费不足。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非赢利组织,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据2000年对非赢利组织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41.4%的非赢利性组织将它面临的主要是经费不足。
(3)能力不足。非赢利性组织的能力主要是指非赢性组织动员多种社会资源,如社会资源等来实现自己的宗旨,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非赢利性组织总支出规模太小。从微观角度来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非赢利必组织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缺乏迎接新挑战的观念和知识。
(4)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公众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功能结构不合理和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
功能结构不合理:非赢利组织一般分为政治型的(各种人民团体)、业务管理型的(各种行业协会)、利益代表型(代表某群体利益如企业家协会)、公益服务型(弱势群体保护协会)、文体联谊型(围棋协会)和学术交流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据调查表明,当前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学术交流团体,占总数的48%,其次是业务团体,占28%,利益代表和公益型的分别占约6%,非赢利组织的功能结构同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发达的民主国家,公益服务团体所占比例较大,即使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公益性组织的比例也非常低。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非赢利组织的服务对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优势群体,这部分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中上阶层;中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中下阶层;弱势群体,处于下层和最低层,当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赢利组织数量还较少。
(5)法制缺陷
非营利组织分类:
1.动员资源型。非营利组织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随着这种社会功能日益发展和成熟,动员资源在少数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动员资源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专业筹款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开展资助活动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招募、培训和派遣志愿者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可能数量很少,但专业化程度很高,有相当高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对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形成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平台,因而在公益认定和评估,以及社会监督和监管方面都应有很高的要求和相应的约束。
2.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都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较为集中的领域。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公益服务在一些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公益服务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主要开展公益项目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的基层组织等。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但是单体规模可能不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面对受益者的各种需求,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并谋求社会公益;它们与各级政府和相关各个领域的政府公共服务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
3.社会协调型。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越来越成为公民表达意愿、维护权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实现价值的最为广泛和直接的形式,这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在数量上急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推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从机制上看,大体上有以社区为基础的横向协调型和以社群为基础的纵向协调型两种不同类型,前者如各种社区群团组织,后者则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会、行业协会、工会、联谊会、同学会、消费者协会等。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一般采取会员制的社团形式,注重社会资本,在会员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共益空间并为会员提供服务,同时强调对所在社区或社群的代表性,积极参与社会公共非营利组织事务。它们数量很大,种类繁杂,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稳定性。
4.政策倡导型。非营利组织不仅积极参与各级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各种努力倡导和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与普惠性,而且往往作为特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表达其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政策倡导成为一些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其中一部分成为专门从事相关政策研究并积极影响政策过程的思想库,另一部分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博弈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或者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有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政治过程有影响的压力集团。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政策主张,较多关注社会公正,并通过积极的倡导活动影响政策过程。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征
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类: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家庭。非营利组织与其他四类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劳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
非营利组织具有如下财务特征:
(1)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不依靠从顾各那里获取的服务收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提供的服务,其收费是低水平的甚至是免费的,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费。
(2)不存在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
(3)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对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4)所有权形式特殊。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动作、管理和处置资财。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在资金管理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降低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二是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对外树立形象,提高组织公众信度,组织的筹资管理更顺利有效。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功能:
(1)体现组织宗旨。一个组织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一目了然地体现着其组织活动是否合科宗旨。在美国,审计部门主要通过对财务收支的审计来判断非营利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从而决定其是否可享受免税资格。
(2)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有限性和目标的高尚性,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必要。一个好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保障项目所需自己的收支,使组织处于安全运作状态,通过成本分析,预算监督等环节,能够提高项目资金的运作效率。
(3)防止腐败。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如何,反映着该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和作风。严格的财务管理将使组织的每一个环节处于透明和公开的状态,配合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将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遏制腐败的滋生。
(4)监督组织的运作。财务管理记录了组织的日常活动情况,通常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情况的监督,可以从一个侧面监督组织的运作。非营利组织理事会成员通过定期检查财务状况,对组织运作管理进行监督。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间接地监督其活动的非营利性及合法性。
(5)争取减免税。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享受各种减免税政策。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些非营利组织税收的优惠政策。大体上有两类:一是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减税,如土地税、房产税、汽车牌照税、特殊营业税等;二是对非营利组织捐赠者的减税,我国1999年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税收上享有一定的减免税待遇。通过更好地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编制组织的财务报告,可以争取更好的减免税待遇,对组织的发展作用重大。
(6)预防危机。非营利组织可能面临各种困难和危机,财务上的危机可能直接导致非营利组织业务的开展,危及组织生存发展。通过健全的财务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规划,可以确保组织发展的资金基础,预防和化解财政危机,谋求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7)提高公信度。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是对组织的捐赠者一个正规的书面交代,对非营利组织有特殊的意义。只有实行健全透明高效的财务管理,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度,增加捐赠人对组织的认同,从而获得更多的捐赠。
解决非营利组织困境的措施:
(1)建立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2)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非赢利组织发展。
(3)政府制定扶持非赢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赢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加快公益类和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赢利组织的发展)。
(4)非赢利组织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人员素质、知识水平、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非营利组织的局限性:
(1)非志愿性。许多国家的非赢利组织的经费开支直接来源于政府,各种非赢利组织日益专业,许多工作人员不再是志愿者而是职业受薪者,成为类似的职业官僚,志愿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培训。
(2)非独立性。由于志愿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或企业捐赠时,非赢利组织就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受资助者价值观和行为的引导。
(3)政府职能的虚假转移。不能有效地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成为准政府组织。
(4)腐败问题。由于一些大型非赢利组织决策的非公开性和非民主性,使得非赢利性组织也受到腐败和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的困扰。
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的内涵看,非政府组织是在政治领域中定义的,它主要包括各种利益群体的组织,例如工会、妇女组织、行业协会、职业团体等。从字面意义上看,企业当然也属于非政府组织,但由于它不在政治领域中,因此从概念的内涵看,不能将它包括进来。
非营利组织则是在经济和社会服务领域定义的,它主要教育、卫生、科学、社会福利及其它福利组织。由于这些组织所的服务的受益人一般为个人,可以进行收费,有的服务还可以完全市场化,例如医疗服务中的某些项目是如此,因此这组织是介于经济与社会服务之间,有时甚至可以互换,从“产品”性质上不能完全将它与企业区别开来。而从组织目标上则可以看出二者明显的差别。企业的目标是赢利,而社会服务组织是不赢利的。
非营利组织可以收费,但其水平应低于市场价格。机构也可以有利润,但不能用于分配,而必须用于符合组织目标的服务项目。
同样,从字面上看,政府也是非营利组织,但它是政治领域范围,因此在使用非营利组织概念是,还没有人将政府包括进来。
5.非营利组织复习材料 篇五
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同时有非政府性。民间组织: 社会组织:
公民社会:从社会关系上指称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
2.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和互益性
3.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政府的本职区别分别是什么?
非营利性是与企业的根本区别,非政府性是与政府的根本区别。
4.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包括那些方面?为什么?
慈善救助、环境保护、公益服务、扶贫发展、权益保护、社区发展、行业协会
5.非营利组织为什么被称为第三部门?这种看法有什么缺点?
针对政府和市场而言的。但非营利组织整个体系仍不能构成一个整体,太分散。其所包含的社会资源的规模上、构成上还有能量上都远不及国家和市场的力量大,同时没有相对平等的关系。
6.分类
会员制组织:公益型组织(面等级公益型社会团体、一般公益型社会团体)互益型组织(互益型社会团体、经济团体、行业协会)
非会员制组织:基金型组织(慈善募款协会、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实体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
第二章:境外的非营利组织 1.术语
2.非营利组织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早期,17实际开始出现的非盈利组织和资本注意的民主、资质、慈善等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精神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平等的现实,19实际以来非盈利组织的数量明显增多且影响增大,战后非营利组织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至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速,80年代蓬勃发展,在全球各国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非营利组织。
3.什么事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决策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与联合国体系有关,在经社理事会享有咨商地位,并通过会议机制等决策机制参与影响国际决策。
第三章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 1.术语: 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金会
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 双重管理:国家队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以及日常管理,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
分级管理原则:对非营利组织按照其开展活动的范围和级别,实行分级登记、分级管理的原则。
非竞争性原则:为避免非营利组织之间展开竞争,禁止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2.历史上的民间公益活动原型? 会党、朋党等社会民间组织
3.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有哪些? 教育、社会服务、卫生、农业、农村发展
4.双重管理的含义,管理体制的缺陷?
国家队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以及日常管理,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加强了政府在登记管理方面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和限制,分散责任回避登记机关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直接冲突,使得非营利组织必须成为政府所属的一定职能机构所需要和能够控制的对象,极大程度上受到管理和恐慌之,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不利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5.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双重管理机制,法律政策环境不利 专业能力缺乏,多元力量难以整合 社会监督乏力,市场机制挤压公益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决策 1.术语: 领导者:领导者是事实领导的人,或者说领导者是利用个影响力带领组织极其成员实现组织宗旨的人。宗旨:
权威:领导者的权威包括两个方面:职位权力、个人威望。权力基础:五类:惩罚权、奖赏权、合法权、模范权、专长权
决策:领导人的重要职能之一,指领导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从两个以上的代替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的合理过程。其含义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定的目的、可选择的方案、决策的过程。治理:指的是非营利组织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按照效率、法治、责任的原则合作与互动的过程。
理事会:非营利组织的决策和治理的住址结构和制度,通过选举产生。有六大职能:决定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决定组织的计划于发展、预算和财务监督、筹款、招聘和解聘领导人、作为与社区狗沟通联系的桥梁。
秘书长:非营利组织的核心人物,行政主管和日常负责人。授权:即将权利授予下属。
领导效率:拜托过去着眼未来、按例外原则办事充分授权、着眼于全局不以压力作为工作次序的标准、提高会议效率。
2.非营利组织的领导有什么特点
兴趣、良好的沟通技巧、保持客观和超然。
3.实际工作中那种领导风格比较有效,各种风格额改善方法? 高组织与高体贴的四分图!
4.什么是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治理和决策的区别?
指的是非营利组织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按照效率、法治、责任的原则合作与互动的过程。
决策是未达到组织目的,在不同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的合理过程。
5.理事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为什么它是非营利治理的组织保证?
非营利组织的决策和治理的住址结构和制度,通过选举产生。有六大职能:决定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决定组织的计划于发展、预算和财务监督、筹款、招聘和解聘领导人、作为与社区狗沟通联系的桥梁。
其核心的作用集中在扮演促成者、政治倡议者、缓冲者、价值护卫者。6.决策类型的分类:
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7.领导者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宗旨与决策、宗旨与具体目标、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
8.领导人的用人原则:重视能力、按事选人、用人所长、用人不疑、合理授权、全力支持、关心下属。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 1.术语 战略管理 战略规划 宗旨 任务 愿景 目标
组织诊断:将组织视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对组织整体极其各组成部分的目标、功能等进行系统分析。环境分析:趋势分析、将焦点放在组织的外部环境上,意把握各种主要外部因素的变化趋势。战略规划书:包括宗旨、简史、愿景、任务、中期目标、策略和行动方案。2.什么事战略管理?为什么要进行战略管理?实行战略管理的好处是?
战略管理是对组织的活动和发展实行的总体性的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1.明确组织的宗旨;2.界定组织的任务;3.树立组织的愿景;4.明确组织发展的优先目标;5.分析和诊断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密切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把我各种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机会。关系到组织如何长期有效运作,运用得当可以整体提升员工的主动性和服务能力。
3.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包括哪些基本的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准备阶段:决定是否开始战略管理计划、成立战略管理委员会、聘请专家顾问、确定日程、召开战略规划动员会
分析阶段:组织诊断、环境分析
规划阶段:关于组织的宗旨、任务和愿景的讨论。关于组织发展的中期目标的讨论。关于组织策略与行动方案的讨论。关于环境变化的讨论。完成组织战略规划书 实施阶段
监督和评估阶段
4.如何把握非营利组织的战略会议的议程? 5.战略5p是:计划、模式、定位、观念、计谋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 1.术语
人力资源管理:为了实现组织的宗旨,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获得人力资源,并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和开发,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从而有效的加以开发和利用以市值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有酬员工:
工作分析:对组织中某个特定工作职务的目的、任务或职责、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信息进行收集,以便对该职务的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任职者资格的过程。绩效评估:指收集、分析、评价、传递有关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的过程。授权 报酬
职务评价:根据各种工作中所包含的技能要求、努力程度要求、岗位职责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对组织中的各个职位的相对价值进行评估。奖金与福利 激励
培训:给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
管理人员开发:为适应未来工作队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实现所选定的职业目标的过程。本质是将自我概念和外界环境的现实合为一体的过程。
2.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谁?为什么? 主要针对有酬员工以及志愿者展开。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
3.非营利组织是如何录用员工的? 四个环节: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录用。录用的程序:签订合同、上岗培训、试用期、正式任用
4.非营利组织授权
授权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机制,授权是对领导者的一种挑战,好的领导知道如何授权。授权的原则:让授权成为绩效评估的一部分;不要只授责任,却不授予权力;要允许出错,宽容公正;不允许越权报告,也不要越权承诺。
5.需要支付较高报酬么?
发展壮大,必须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较长时间的留住精英,必须保持良好的薪资水平。
6.职业生涯规划?
7.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计划、组织、知人善用、引导、控制
8.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非营利组织中的职位空缺现象常有,需要对人员做出规划;流动率的存在,必须经常录用新人;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往往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临时性强,须提前规划;人力资源可以减少不确定性。
9.绩效评估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效
第八章
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1.术语:
志愿者:义工、志工,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志愿精神: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和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和报酬的社会理念。
志愿服务: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分为非组织和有组织的志愿服务。志愿活动
志愿管理者:志愿活动的管理中需要一些把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正式认同和非正式认同: 志愿部门:
地域生态货币:在一定时间和区域的范围内可以流通,主要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是志愿者为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志愿服务的计量单位。
2.如何理解志愿精神
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和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和报酬的社会理念。
3.你认为志愿者服务应该如何界定,为什么?
志愿活动不以谋取报酬为目的,同时志愿者所得远远低于其付出 志愿活动存在志愿性,受益对象是陌生人 正式和非正式的志愿活动。
4.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分为几种类型?志愿者有哪些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管理型志愿者、日常型志愿者、项目型志愿者 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5.志愿者管理的特点:
或者说志愿者的管理原则:十大
6.假如你要参加志愿服务,你希望得到什么?
7.谈谈你对计量志愿服务的看法?
对于志愿者提供的不已获得报酬目的的无偿或者抵偿的劳动和服务,很难用传统的货币工资来计量、评估和管理。但同时,志愿者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测量和计量,那么相应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就无法更好的展开。
第九章
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 1.术语
项目管理:指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宗旨,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取资金、人力等资源,并优化配置所获得的资源,组织、计划、控制项目的运作过程,达到项目的既定目标。项目申请:包括设计项目、可行性论证、书写项目建议书等三部分。可行性论证:项目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做出深入论证、为决策提供依据。项目建议书:是直接向自住房提交的正式文件
项目计划:把项目的主要设想和战略落实为具体明确的行动,并确定各项活动所需的投入,以及有关部门、人员的职责。
项目管理机构:项目启动和制定项目计划以后,建立一个项目管理机构,以整合整个项目的活动,一般由项目经理担任机构的最高领导者,各个分活动负责人参与,作为整个项目实施、管理、和协调的部门。
项目运作管理:项目计划、组织实施、控制与管理 项目经理
项目评估: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目标达成情况、执行过程、成效、项目管理能力所做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
2.如何看待非营利组织承接和组织宗旨不直接相关的项目?
一般都需要和宗旨紧密结合,但如果尚有余力,对于其他组织主动要求合作的项目,即使与宗旨无关,但如果有利于组织的发展,也可适当参与。
3.假如你要向社会科学基金申请一个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学”教材编写项目,你将如何入手书写项目建议书?
4.项目评估有哪些要求?
公正性和独立性、可信性、实用性、透明性、反馈性。内容包括:评估提纲、评估内容。
第十章
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管理 1.术语:
营销:对组织的受益群体及其需求进行分析,吧服务推向市场,目的是完成交易(某种公共产品或服务换取资源,或换取支持)策略性营销:积极的、有计划的营销管理 4P:营销的核心产品、价格、推广、场所 市场分析: 市场状态
受益者与竞争者 市场分区 目标市场 市场定位 营销组合
2.简要说明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内涵
3.为什么说非营利组织需要营销?
使用营销的方法,唤醒人们的意识,已增加政治与社会的支持,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能够使用这些资源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1.分析确认公众需求,以此提供更准确的服务,并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的健康需求。2.将自身的组织宗旨和信息传达给公众,提高公众形象,刺激公众回馈。3.根据营销决定组织目标,拓宽组织吸纳资源的途径,使完成任务更加顺利。4.引起公众注意,吸引非营利组织需要的各种关注、支持。5.增加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4.非营利组织营销与企业营销比有哪些困难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消费者的特性的已有的研究缺乏;行为往往取决于本性,改变很难;需要改变的问题不是每个消费者关心的;非营利组织常常要求消费者作出不太愿意做出的事情;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牵扯道德文化问题,不太容易得到拥护;消费者配合营销所得效果不明显;非营利事业外部性比较大;
5.市场环境分析有哪些主要内容:
一般环境(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组织发展的外部条件)、市场状态、受益者、竞争者、其他人群。
6.何为市场分区?如何进行市场分区?
研究市场,锁定想要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做好市场定位,从而创造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服务。先进行市场界定,在进行市场分区,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但要保持原则:互相排斥、毫无遗漏、可以衡量、可接近性、数量足够大、差异反应。
7.非营利营销的趋势?出现这些趋势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受到营利部门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关注因素的多样化;消费者更重视服务的品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第十一章
1.术语:非营利组织的筹款管理
筹款:基于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向政府、企业、社会大众或者基金会等发动募集基金、物资或劳务的过程
捐款:无偿将自己的资源给予其他人。潜在捐赠者: 遗赠: 关联营销: 政府购买服务:
筹款评估:对筹款的得失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并适当激励。2.何谓非营利组织的筹款,非营利组织的筹款目的是什么? 3.非营利组织的筹款市场主要包括那些?各自特点?
个人市场、企业市场(减免税、社会责任、企业形象、销售增加、内部关系改善)基金会/国际资助组织、政府市场、联合劝募组织 4.如何开展面向个人的筹款,设想你如何做?
筹款的方式:动员组织资源、动员个人资源(私人请求、俱乐部、电话劝募、直接信函邮件、网上募款、电视、义演义卖、小型项目捐款、大型公益工程、一对一捐助活动、遗产捐赠、计划筹款(党团组织))
5.如何开展面向企业的捐款,企业需要什么作为回报,设计一些满足企业的要求 6.和企业合作有什么风险?企业需要承担什么风险?
第十二章 评估 1.术语:
评估:广义评估主体对评估客体的价值大小或高低进行评价、判断、预测的活动,是人们认识、把握事物或某些活动的价值的行为。狭义: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系统的、有目的的对实施过程中或已完成的项目、计划或政策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持续性进行判定和评价。
监测:监测室持续性的只能,指收集数据,了解工作是否按原计划进行,即检查工作是否按计划投入资源、开展活动、产出成果的过程。
诚信评估:对非营利组织的诚信进行评估。指标:治理结构、项目与活动与宗旨的一致性、相关的信息进行纰漏,财务透明。
使命与战略评估: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对于收益群体未满足的需求是否贴切。指标:需求评估指标、创新性评估、灵活性评估
绩效评估: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结果指标、效率指标、效果指标、服务质量指标
组织能力评估:共同的价值观、管理技能、组织结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领导的艺术、动员资源、公共关系。逻辑框架:
有无对比:前后对比:综合对比: 快速农村评估法: 参与式评估法:
2.什么是评估?有哪些类型?评估与监测的区别?
区别:评估师一定时限内的工作、检测室持续性的只能,贯穿计划始终 评估师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的进行,而监测室对所有项目执行
监测只需要记录实际数据,并于计划数据对比,而评估还需要进行一些项目、计划或政策以外的数据对比。
监测对单个项目,而评估是可以针对一个或多个
监测通过报告、报表、考察等方式,向项目、计划或政策的执行人员了解投入、活动和产出情况,而评估师通过阶段性的座谈、考察或问卷形式向服务对象了解工作的效果、效率、影响和持续性。
3.非营利组织的评估框架包括那些方面?为什么?各自的评估指标有哪些? 诚信评估指标、使命与战略评估的指标、项目绩效评估、组织能力评估 4.非营利组织的评估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6.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篇六
第一节:
营利:经营为了获利,利指可以分配的利润;
盈利:经营收益高于成本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盈余 赢利:获得盈利
非政府组织定义:简称NGO,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志愿性的公民组织。(非政府组织是依法建立的、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自主管理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著名的非政府组织有:能源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会,荷兰的非政府组织Oikos,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壹基金,基金会中心网,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等。公民社会定义:简称CS,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行为集体。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志愿者组织定义:简称VO,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一个独特的机构,负责管理与国际志愿者事业相关的各类事物。草根组织的定义:特指非营利组织中那些扎根于城乡社会的基层群众组织,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发展类型,一般代表基层群众利益,通常和经营组织相类比而言。
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区别:非政府组织是从同政府的关系来认知的,非营利组织则是从活动性质的角度来认知的。总之,NGO和NPO这两个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民间社会组织所做的称谓,这两个概念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NPO要比NGO包括的范围更广泛,如果要强调某一类民间组织与政治性组织的区别,可以用NGO;如果要强调某一类民间组织与营利性的企业的区别,可以用NPO这一概念。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的产生背景:事实证明,市场看来并不像它的设想者那样完美,市场也不是万能的,而是存在着一些不可自救的缺陷。它并不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也不能自我满足使自己有效运作的各项条件,还不能提供我们极为珍视的许多东西,如社会保障和心灵的平静。因此,波斯纳指出“垄断、污染、诈欺、错误、管理不当、和市场中其他的不幸副产品,在传统上都被看做市场自我管制机制的失灵,从而人们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公共管制”。具体地说,市场的失灵主要表现在:
1、市场的垄断;
2、由于“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市场几乎没有办法有效率的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3、市场本身的顺畅运行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如产权制度、司法制度等,这些是市场本身无法满足的外在的制度条件;
4、收入分配的不公正;
5、市场本身尚不具备预示、预测性,因而单靠市场本身难以把握及策划未来发展。政府的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线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吗,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却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第三节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会员制组织:公益型组织(团体会员型组织、个人会员型组织),互益型组织(经济性团体、社会性团体)
非会员制组织:运作型组织(运作型基金会、资助型基金会),实体型社会服务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会员制组织:如专业组织、社交联谊组织、互组合作组织
公益类组织:如宗教组织、基金会
第四节
资本主义早期的NPO:资本主义早期的非营利组织资本主义于19世纪正式确立。英国颁布了《慈善法》和《济贫法》,在这些法案的影响下,英国先后出现了许多开展慈善救济活动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在南北战争时期也成立了废奴协会。
资本主义成熟期的NPO: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社会变革、社会改造的工人团体不断出现。出现了一批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和一批致力于慈善事业的非营利组织。
二战后的NPO:在二战后的重建过程中,一批致力于慈善救助的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致力于和平事业的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当今世界的NPO: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化、民主化、民营化和全球化浪潮,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第五节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起源和发展: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三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
1、环境保护领域(环境意识的普及、教育、宣传活动,推动和促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活动,对环境保护的资助活动,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项目活动,有关环境保护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普及活动,有关环境保护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以及业界联合等活动,有关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援助活动,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活动);
2、扶贫开发领域(生存扶贫活动,技术扶贫活动,教育扶贫活动,救助贫困母亲活动,合作扶贫活动,文化扶贫活动,实物扶贫活动)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框架:在我国现行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规体系中,主要包括两个条例、一个办法、一个规定以及一个专门法。即1998年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和1989年先后公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和《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以及1999年8月颁布的《公益事业捐赠法》。
双重管理:指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管理及日常性管理试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
分级管理和非竞争性:分级管理就是对非营利组织按照其开展活动的范围和级别,实行分级登记、分级管理的原则。非竞争性原则就是为了避免非营利组织之间开展竞争,禁止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优惠政策:1999年8月颁布的《公益事业捐赠法》明确了要鼓励对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捐赠,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保护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上述三个主要方面,构成了我国现行的有关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有四个方面:1)政社不分;2)经费不足;3)能力不足;4)法制的缺陷。天津鹤童养老院:
第二章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动机:当政府失灵和合约失灵出现时,“需要”有一种替代性制度和组织,以满足公众或消费者异质需求。
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的特征:1)运营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追究利润或利润等同物;2)业务运营所需要的资财,全部或部分来自政府预算拨款、单位收支结余以及接受的捐赠等渠道;3)运营业绩不能用利润指标来衡量;4)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买的所有者权益;5)业务运营通常借助政府和捐赠者对使用其所提供的资财加以限制、以单位预算约束等手段进行控制。
结余(surplus)与利润(profit):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并未将“结余”作为会计要素,但在会计制度中又规定设置了“结余分配”“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
非营利组织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捐赠人(捐赠人通常需要了解其所捐赠资产的使用状况,尤其是那些对所捐赠资产设置了用途或者时间限制的捐赠人。民间非营利组织必须向捐赠人提供有关捐赠资产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方能解脱其受托责任),会员(民间非营利组织必须向会员报告有关会费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以解脱其受托责任,并建立起会员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信关系,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服务对象(服务对象需要了解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以及所收取服务价格的合理性),债权人(债权人一般主要关注其提供给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是否安全,债券能否按期收回),政府监管部门(需要了解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民间非营利组织所控制的经济资源、负债情况、收入和费用的发生情况等,以便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加强宏观调控和跨级建管),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层(管理层关注财务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希望借此了解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评价运营绩效,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成本控制),社会公众和其他使用者(财务会计报告可以通过披露相关信息而对社会公众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所帮助)。
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跨级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基本报表,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还应当编制会计报表附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侧重披露编制会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已经在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的重要项目的具体说明和未在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的重要信息的说明等内容。(1、向社会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单位资产的规模、构成、流动性、负债的规模、构成、偿债能力,资产的规模、构成及其变动情况方面的信息,用来评价财务状况;
2、向会计信息使用则提供单位收入、支出及支出差额的形成、数额方面信息,以及评价收支情况业务活动的效率;
3、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以及预计先尽量和持续运作的能力;
4、向出资人和捐资人提供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对出资和捐资人提供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对出自和捐资使用情况的专门信息,以助于他们做出是否继续出资和捐资的决策和评价净资产的保全情况、持续服务的能力以及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
5、提供单位预算与计划、业务活动种类、规模及发展情况的信息以有利于会计信息者评价业务活动成绩和进行社会、经济的决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1、应采用应计制确认;
2、应确认或有负债;
3、应确认尚未到期的债务;
4、应确认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利(非营利组织在日常业务核算中,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收支,这一核算基础虽能正确反映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但不能为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未来,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也将由以考核预算收支为主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逐渐转向以考核经济效益为主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净资产应当按照其是否收到限制,分为限定性资产和非限定性资产。
如果非盈利之从事的项目、提供的服务或者开展的业务比较单一,可以将相关费用全部归集在业务活动成本项目下进行核算和列报;如果非营利组织形式的项目、提供的服务或者开展的业务种类较多,应当在业务活动成本项目下分项目、服务或者业务打雷进行核算和列示。各非营利组织应当根据本单位业务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在业务活动成本项目下设置明细项目。
非营利组织会计系统设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应该包括:(1)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假设;(2)一般原则;(3)会计要素;(4)会计报表
第三章
第一节
筹款理念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筹款理念大致经历了产品导向阶段、推销导向阶段和顾客导向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大部分的款项由非营利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利用他们的关系网筹得,不存在专门的筹款人;有些组织还依赖志愿者和友好人士得到一些捐赠;少量忠心的捐赠者提供了大部分的捐赠。推销导向的一个通俗的理解是找到潜在的捐赠人,并说服他们掏钱。非营利组织的筹款人员不再仅仅把焦点集中在完善自己的想法上,而同时强调社会上有很多潜在的捐款人,我们必须走出去,说服他们掏钱。这时在非营利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专职筹款人。筹款人的工作仅仅是筹款,并不涉及组织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他们对于组织的政策和个性影响很小,并不改进组织本身,目前大部分的组织仍然处于这个阶段。随着非营利组织采用营销导向,在筹款的策略上也开始采取顾客导向。这时的组织既不是固守自己的想法,守株待兔式地等待人们自动捐赠,也不是派人五规划的到处寻找资金,他们主动分析组织在市场中的位置,关注那些接受组织宗旨的人们,设计使潜在捐款人满意的活动计划,甚至和潜在捐款人一起合作设计活动项目,同时也通过筹款活动培养新的潜在捐款人。这种筹款理念宝库仔细划分筹款市场,分析各个筹款市场,规划针对不同市场的筹款久啊并安排实施。顾客导向的筹资更关注顾客,把顾客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分析社会的需求,分析捐款人的需求,并努力满足他们。捐赠人就是筹款者的上帝。顾客导向的筹款是线代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型非营利组织逐步迈入这个阶段。需要提出的是,以顾客为导向的筹资活动必须以组织采用营销导向为基础。
筹款的市场分析:个人市场又叫大众市场,是非营利组织筹款最主要的市场。罗伯特夏普建议把个人捐赠者基于生命周期阶段和资助形式分为三个人群。早期捐赠者(处在这个人群的捐款者定在50岁以下。这个群体的人们捐赠的数量相应地较少,通常是一些小额的经常性捐赠),中年捐赠者(他们的年龄为50岁—70岁,处于相对比较固定的时期。经常性的资助在这个阶段继续延续,但是中年捐赠者逐渐开始为非营利组织做比较大树木的捐赠),晚年捐赠者(捐赠者的年龄超过70岁,他们不像一般的捐赠者,他们以遗赠或其他的方式做大额的捐赠。在美国,遗产要向国建缴纳很高的遗产税,这可能是促进晚年捐赠的原因之一)。
企业市场更重视汇报,一般企业参与非营利组织活动有五种主要目的:一为减免税,二为企业形象,三位社会责任(长远回报),四为销售的增加,五为企业内部关系的改善。企业捐款除现金、债券外,还有产品、劳务、设施、技术等形式。
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大多数的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都有捐款的义务,尤其是国际基金会,它们的任务就是为值得捐赠的项目提供资金。和其他的筹款市场一样,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也需要识别,即找到最合适一个特定非营利组织的募款对象。识别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的主要概念是匹配,即非营利组织需要根据它们的兴趣和运作模式找到匹配的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
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开展的是公益活动,从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做了部分工作,有效弥补了部分政府不足和市场不足。要求政府付给非营利组织一定的“报酬”是合理的行为。反过来从政府方面看,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非营利组织承担的公共职能越来越多,在解决各种问题中,政府也切实需要和非营利组织合作,所以政府要引导和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联合劝募组织:美国以及一些其他的国家都有专门的筹款组织,这些联合劝募组织在市场上同意筹款,并根据一定规则合理分配给各种非营利组织,故非营利组织可向其寻求资源。我国国内目前尚无明确的联合劝募组织,但有一些类似的非营利组织,如中华慈善总会。筹款的绩效评估:
1、筹款报告是对本次筹款活动的一个总结,内容包括参加筹款的总人数、收入总额、总成本、金额/人数比例、筹款净收入、每单位筹款的平均成本、筹款的成本回收率、捐赠结构、达到目标的百分比等指,也包括和竞争者的比较。在筹款报告中,往往需要总结得失,提出下一次筹款的建议。
2、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激励:工作绩效是对筹款活动中开展的各项工作及其参与人员的工作效率的评估,通过各种指标来评定。比如组织者、志愿者、其他人员的参与工作总时间、单位时间的筹款额等。对个人作评估师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评估和激励措施,以敦促他们做得更好。
3、间接成本:在筹款活动中除直接成本和预算之外的其他开支就是间接成本。
4、成本效益分析是筹款绩效评估和管理的关键环节,需要特别强调,筹款成本不能过高。我国新的基金回条例规定的管理成本上限位7%。
筹款活动的操作过程:非营利组织的一次筹款活动一般包括五个步骤:成立筹款小组、细分市场、确定筹款目标、设计实施筹款计划、评估总结筹款活动。确定筹款目标的方法有:(1)增减法:根据非营利组织上一年的收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然后根据预期的变化有所增减;(2)需求法:根据非营利组织预测需要的资金,依此确定目标;(3)机会法:首先需要非营利组织对于能从各个捐赠人市场上筹到多少款作一个初步的估算,然后结合组织自身,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
筹款结束后,及时对本次筹款活动进行评估,星界的是,并根据各个员工和志愿者的工作进行适当的奖励。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确认:
1、可能引起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并最终导致非营利组织资源的减少,包括经济利益的流出和服务潜力的降低;
2、支出最终会减少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
3、能够准确计量。
消耗性支出:也称购买性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从性质上看,消耗性支出反映着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利、有偿的市场交易关系。补偿性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能够得到补偿的支出。
划分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界限:事业支出为必须支出,经营支出为日常开支。
成本、费用的概念和分类:费用应该按其功能分为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和其他费用等,而成本是指非营利组织为提供服务和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第六章
资产的概念: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非营利组织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非营利组织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
固定资产的分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
负债的概念: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能的资源流出非营利组织
第八章
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前者是指非营利组织历年结余分配后形成的勇于弥补以后收支差额的资金,投资基金是非营利组织以固定资产、材料等实物以及货币资金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所占用资金。专用基金的概念:是财政部门按规定设置的,或者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有专门用途的基金。修购基金的概念:是指非营利组织按照规定提取转入的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固定基金的概念:是指公共组织所有的各项固定资产占用的资金,是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形式。
结余的概念:是指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反映了各单位财务收支的结果。平衡公式为:结余=全部收入-全部支出 第九章
预算的概念:是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是机构组织的计划。财务预算是对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科学的估计。
第十章
财务报告的概念:财务报告又称会计报告,是指非营利组织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归集、加工、汇总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报告系统,用以反映非营利组织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开展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要求:
1、编制会计报表时,在会计计量和填报方法上,应保持前后会计期间的一致,不得随意变动;
2、编制会计报表前,必须:将本期所有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不能为了赶编报表而提前结账,核对账簿记录,使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发现不符应查明原因,加以更正,按制度进行财产清查;
3、编制报表时,要求编制及时、客观;
7.非营利组织产权问题 篇七
一、产权的概念解析
根据法律定义, 产权就是指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所赋予产权归属性和独立性。具有所有制的产权制度通过法律界定的权利起作用, 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和人们的行为, 维护商品经济健康并保证市场经济平稳运行。具体来说, 对于法律范畴, 产权具有排他性, 即产权主体是明确的个人或组织, 不存在主体不清, 无法界定的情况;其次, 产权是规定人们行为相互关系的一种既定规则, 具有经济实体性, 并且是社会中的基础性原则性规则。产权是来源于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责任的规范, 都是在约束可能的行为中作出选择的权利。产权可以帮助人在交易实施之前形成合理的预判, 使得组织的工作人员和外部社会人员实现内部和外部的激励。
二、非营利组织的产权制度及存在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并不是营利, 它通常是利用公共资源或公共资产解决私人和政府无法处理的社会事务, 政府通过非营利组织间接性对公共事业进行投资和监督。非营利组织所包含的领域十分广泛, 其中包括慈善事业、教育行业、学术领域、环境保护等等。它的运作并不是为了牟利, 这一点被视作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性, 同时其调动社会资源, 提供社会公益服务, 协调社会矛盾, 宣传积极社会政策等。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产权问题, 首先, 我们了解下私有资产产权的界定。私有财产包括了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收入独享权和转让权。所谓的明晰产权, 就是要把这些权利落实到个人头上。私有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在所有者头上, 具体到个体上;我们说非营利组织的产权不明晰, 就是指这些权利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个人, 形成了多人享有一权的现象。我国著名学者王名将非营利组织的资产界定为“公益或互益资产”, 其公益性表明, 资产属于整个社会, 不属于个人或其任何组织机构。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的资产不存在一个完整产权的拥有者, 产权无法落实到个人,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营利组织的产权并没有明晰的归属界定。资产的使用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分离, 非营利组织只是作为中介机构, 其控制权受到限制, 但受益权缺乏明确的主体, 不能明确针对某个个体、组织或群体。在非营利组织中, 资产是客体, 其主体是出资人、非营利组织本身和社会大众三方且分离, 分离的权利主体使得非营利组织的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明晰的私有产权, 也不同于所有权主体为国家的国有产权, 作为一种“公益产权”, 没有明确的权利主体, 存在于社会之中, 具有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非营利组织产权主要涉及到出资方、非营利组织、社会大众。出资方可以是社会中的个人、组织或者国家政府;非营利组织作为受赠方, 接收其捐赠资本, 作为管理者, 使其成为社会公共资产和服务;社会大众则作为受益人, 接受公共资产提供的服务享有部分使用权。但任何一方, 都不能对这部分非营利组织资产的产权完整拥有。但作为非营利组织产权, 当其资产所有权从投资者转移到非营利组织时, 所有权便脱离个体所有者, 转而成为社会资产的一部分, 产权被分离, 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部分属于非营利组织, 但其又无法完全拥有。而非营利组织作为受赠方接受私有资产的捐赠或政府拨款, 只是暂时代理这部分资产, 享有部分控制权、使用权, 但只能用于公益性目的的社会事务。而整个社会群体作为最终受益者也只能享有公共资产所带来服务的权利, 不能拥有和控制。所以无论是哪一方都无法成为公益资产的完全拥有者, 他们都只能享有部分权利, 最终资产的归属, 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或组织。
在产权经济学里, 产权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界限, 然而非营利组织产权无法像私有资产那样拥有明晰的所有权主体。在非营利组织中, 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 所有权无法界定, 剩余收益权虽是属于社会大众, 但也没有具体明确的主体享有, 管理者行为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失去积极性, 因此所有者就不会因获取更大剩余收益而受到激励, 在监督管理方面也受到相应的影响, 与产权明晰的国企和私有企业相比, 其绩效水平就会相对较低。我国非营利组织产权出现所有权和使用权运行中的若干问题原因, 首先在于权利设定和划分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虽然无法明确确定其资产所有权和控制权, 但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明确非营利组织的资产代理权, 其次, 明晰化的产权界限必须有相关的制度规范来保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配。
三、非营利组织的产权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 对于不明晰的产权界定, 要从根本上入手, 即从制度上才能解决问题。首先对非营利组织的归属权进行明确的设定, 资产不是A的就是B的, 即使在产权分离时, 也要明确产权的归属权, 将分离开的产权明确归属到特定的主体上。其次, 对于资产的使用权和控制权仍需相关法律制度约束, 明确其权利主体, 对于无法明确归属权的, 更加要补充条例规范其主体使用权。对于非营利组织中员工对产权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受限而缺乏积极性时, 更要通过侵犯公益产权行为的相关法律制度来解决。
其次, 要增强非营利组织对社会资本的控制。虽然明晰的产权制度是组织运营的基础, 但是, 在非营利组织实现其公益性目的的同时, 对社会资本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资本是非营利组织的命脉, 通过控制管理社会资本可以消除对产权分配不明确所带来的问题。例如, 对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教育, 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 以减少产权问题带来的损失。
最后, 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资产的监督管理, 不仅从非营利组织内部规范监管制度, 加强监管力度, 同时还要增强社会公众力量, 带动所有社会受益群体, 共同对公共资产进行监督, 形成多元化管理监督制度体系, 做到产权透明, 从监督体系中减少产权缺乏明晰所带来的弊端。
摘要:产权问题一直是各项经济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非营利组织的产权制度不同于政府组织或市场组织, 其性质导致其产权特殊性, 非营利组织出资人不拥有产权。提出的非营利产权即公益产权的明晰, 对公益产权的社会责任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需要政府立法部门、非营利组织自身共同努力。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产权,公益性,产权归属
参考文献
[1] .王名, 佟磊.清华NGO研究的观点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 2001 (10) .
[2]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 2005.
[4]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20l0.
[5] .胡建锋.略论我国非营利组织产权制度的构建.湖北社会科学, 2011 (7) .
8.非营利组织研讨乡村阅读推广 篇八
经验与方法
健华社是美国华人捐助成立的基金会,基金会不大,但坚持的时间很长。自1989年开始已经20余年,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27家乡村图书馆。基金会不设管理费,所有志愿者都是自愿无偿,这也注定不能经常出差巡视。如何保证基金所用正当?中国区总代表夏勇利用自己的民主党派身份,请各地民主党派代为监督。
广东在人们心目中是繁华富庶之地,但贫富分化现象也存在。温丽明毕业后,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来到梅州山区,却发现与原来想象的大不相同,月收入1000多元,许多老师都感到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受立人乡村图书馆的乡村图书馆启发,在本校建一座图书室。校长说,只要不花学校的钱,你们就去做吧。她们从学校老图书馆搬来800册旧书,取名“一盏灯”图书室。可是书太旧,学生不愿看。她与立人乡村图书馆的李英强联系,很快得到心平基金会捐助的1400余册新书。老师与学生自愿管理,聚起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芥菜种”小组是6位在校大学生从生活费中抽钱在汶川建的一个图书室。张侠说,她们愿意做最基层的事,不管多么边远的山村,愿意一点一点地做起来;不追求面积规模,只求做一个图书室就有一个图书室的效果。
“担当者行动”的官文宾说,在大学里经常讨论,对社会有许多抱怨,但反观自身,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于是他们提出一个口号:反求诸己,于2004年成立担当者行动。最开始做的是乡村基础教育调研和传统助学,随着国家对学生的两免一补,上不起学的人少了。后来他们又做乡村图书馆,但志愿者难找,还要发工资,而且图书馆开放也有问题。最后,他们定位于“班班有个图书角”,这种方式管理成本低,而且比较有效,孩子下课就可以看。目前,他们已经在77个班级建立了图书角。
立人乡村图书馆是2007年李英强联合几位青年同仁发起的,他们的口号是,到你的家乡去做一个乡村图书馆。他们是理念先行,立意高远,这不是文化下乡或扶贫项目,而是一个乡村教育项目。为此,立人选点的要求也比较高,3年一共才建了5个分馆,都是独立运作。除了提供图书,他们更看重阅读指导与开展各种活动。他们认为,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立人的目标,是将乡村图书馆建成当地的学习中心(教育基地)、文化中心(精神家园)与交流中心(公共平台),拓宽本地文化视野,更新本地精神生活。
真爱梦想基金会是由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发起的公益组织,定位于为乡村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梦想中心)。2009年已经设立100家,今年准备做到180家。梦想中心由教室改造,基金会提供标准化模板,学校自己装修。梦想中心的所有配备也是标准化的:面积约70-100平方米,图书3000册,8人一台电脑,55英寸电视,DVD一套,数码相机、MP3若干。为监督学校高效利用,他们在每间梦想中心装了一个网络摄像头。除了基础设备,他们还请各界精英设计了“梦想30课程”,在学校中推广互动式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每周一课。他们希望改善中国教育的公平状况,帮助偏远乡村的孩子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讲了许多新教育的理念,比如: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育史。阅读不能改变人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的深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的物相,但可以改变人的气象。教育就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新教育运动就是要激扬理想,让师生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他说,新教育运动兴起时,城市获取信息更为便利和敏感,最早联系新教育,但他们的热情往往不能持久,爱跟新口号。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知道了新教育,他们更为朴实,要么不做,一旦做了,就能够坚持下来。新教育的政策是,谁做得好,他们支持的力度越大。
奕阳教育机构的张守礼将乡村阅读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已经从原来的书本扶贫过渡到阅读推广,不只是看书识字,还有方法与内容。未来的趋势,必将是文化立人,参与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激活当地文化网络。
分享与合作
会上,大家分享了许多很好的经验,比如——
当地人参与
许多人认为,建立乡村图书馆,首先要建立与当地的关系,如果乡镇不接纳,就很难融入。除了基础设施与管理者需要当地配合,还要避免以外来文化面目出现,否则容易引起当地政府的不信任,觉得不是骗吃骗喝,就是别有用心。许多组织也表示,如果没有当地人参与,事情宁愿不做。
网络平台
多背一公斤是以公益旅行为切入点,号召人们在旅游的时候多背一公斤图书,送给乡村与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用网络发动大家,降低了公共参与的成本。志愿者还会在网上发布各学校需要资助的信息,社会各界可以据此捐助。
老年人资源
武汉滋根的胡昌民说,我国有一大批离退休人员,没事情干,很失落,完全可以在公益活动中发挥余热。而且老人有人脉资源,容易打通当地机关,取得信任。他本人就是将退休的时候,弟弟的公益情结感染给他,现在觉得越做越有趣。
信息平台
哈哈姐开创的一公斤捐书网,是一个具有公益捐书、图书室借阅管理、阅读引导、反馈分享等功能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受捐学校和学生可以自主管理,便捷借书;捐赠者捐书只需举手之劳;NGO能通过网络跟踪所建图书室的使用情况。这套软件提供NGO免费下载使用。他们的费用将从何来?哈哈姐说,一是个性化服务,二是向政府使用者收费。
公益中盘
众多的乡村图书馆的建立,必须涉及到图书的大量采购。采购的特点是品种多(涉及上千品种),副本量小(通常只有1-2本),多批次,多样化,存在着低成本和高品质的矛盾,而且储存、物流有困难。为此,他们准备成立一个公益中盘,搭建一个图书采购、配送、物流平台,由天下溪具体运作。在收费问题上,有人建议,可以收费或打折,有的可以免单,但价格要明示,并确保比正常商业采购成本更低,品质更高。
图书分享
皮卡书屋是群海龟妈妈建的书屋,它以美国社区图书馆为蓝本,为0-15岁小读者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中英文图书。可能由于定位较高,书屋利用率较低。馆长程欣到会上招商,问有没有周围的图书馆需要,她们愿意轮流分批提供给大家。
学习借鉴
交流产生新想法,立人就从中受益不少。立人设点要求比较严格,与北京的NGO交流后,他们受天下溪启发,建立起农村小图书站,一下就开了10个图书站。后来,又受滋根“爱的书库”启发,开发了立人高中版爱的书库。
互通有无
乐助会会长李锦文说,中国的NGO很多,很分散,现在的情况是,广东的基金会到湖南做公益,湖南的基金会到四川做公益,实际上浪费许多资源。他建议大家优化配置,“我们在西部有一些项目你们能不能代管,你们在广州的项目我也可以帮你们管。”还有人建议每个机构把自己专注或擅长的事情列出来,大家互相联络。
真爱梦想发起人吴冲说,规模化产生专业化需求。他们擅长筹款、网络发展和产品设计,愿意将图书采购、书刊募集、教练培训、图书管理系统、夏令营等活动进行服务外包,与专业的公益组织合作开展。
会上还发现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NGO组织缺钱缺人,一方面又有一些基金会认为不缺钱,只缺好项目。NGO的管理费,通常是捐助金额的5%-15%,但由于公益组织绝大多数很小,实际上管理费也很少,还有的根本没有管理费,比如湖北麦田、健华社,大家都是自愿做义工。同时真爱梦想、乐助会等基金会表示,并不缺钱,只缺好项目。西部阳光更是几次发言,有缺钱缺志愿者都可以向他们申请资助。
薛野说,与梁漱溟、宴阳初等乡村教育前辈相比,我们有可能超越我们的前辈,因为我们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企业家与基金会的参与),更多的方案(NGO组织很多,方式多样),更好的工具(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交流的成本)。
困难与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公益事业。陶安秭的家庭就是如此。为此,她已经换了三个笔名,并对家人说自己在大学教学,一周8节课,实际上一周只有2节课。她在做城市民工子弟的流动图书馆。
也有人提到,NGO志愿者救助别人,他们的困惑谁来分解?实际上他们也需要心理手册,进行情绪疏导。有的志愿者做公益不但自己深陷其中,甚至把家庭也几乎捐助到破产。
方洁在读大二时就开始做志愿者,毕业后工作了半年,觉得没有意义,于是辞职做起了公益事业。她所在的华夏志愿者服务社定位于向京郊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文艺演出。她发现受助的学校也是贫富不均,有的学校有许多志愿者,而较边远的学校无人去。还有的志愿者不小心伤害了孩子们的感情,有的学校甚至不愿再接纳志愿者。
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由于国内民间组织注册比较难,90%以上的NGO都没有注册。这种情况下,有时资金往来与信誉就容易产生问题,全靠个人信誉。还有的NGO注册为文化公司,作为企业而存在,但企业必须纳税,而NGO是公益,并没有具体经营,有的NGO就把账做得基本持平,以减少纳税。对此,许多当地政府也能理解,并默认这种做法。
此外,图书室的管理,图书的有效使用也是大家反映较多的。有的借阅率不高,有的借阅者把书拿回了家不归还,还有学校的积极性与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人员专业技能的缺乏,尤其是阅读老师的培训,也是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于非营利组织】推荐阅读:
关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及管理12-02
非营利组织管理试题10-23
非营利组织分析与研究07-11
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愿景08-15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08-16
非营利组织营销在中国08-29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10-30
非营利组织管理实习报告11-02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期中考核试卷12-03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09-08